国企制度建设情况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企制度建设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企制度建设情况

篇1

来自国企的声音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一经公布,“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这一全新话题即引起了社会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与研究机构发表了对该问题的看法。但这其中鲜有来自执行该政策的主体――国有企业的声音。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于近期举办了“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研修班,得到了国企的广泛重视与热烈响应,来自65家国企的相关工作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对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内外部环境、选聘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学习交流。通过研修班收集的来自国企的声音,反映出对以下问题的共识。

一是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工作重要而急迫。目前针对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工作如何入手,多数企业仍处于困惑混沌的阶段,缺乏关于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和学习,包括成型经验和理论知识等,因此举办专门的政策宣传、培训与学习十分必要。

二是需同步完善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内外部环境。推进优化完善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政府干预与市场化运行的相互平衡、职业经理人外部成熟的职业化市场等;内部环境包括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以及职业经理人的队伍建设。内外部环境应同步优化完善,以外部政策制度改革为保障,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营造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建设培养职业经理人队伍。

三是国企职业经理人的内涵与特殊性仍需清晰界定。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内涵价值,来自中石化的央企企业代表提出了“职业+经理+人”的界定方式,即职业经理人是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并作为终身追求的一群人,有良好的职业境界、道德修养和专业的管理能力,其价值是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帮助企业获取利润和成长;在特殊性问题上,达成了统一认识,“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区别于外企和民企的显著要素包括有党性与政治素养、对国企的文化和价值观有认同感、有国企的成长背景,具有政治敏感性与较强的适应能力。

四是国企职业经理人的关键素质能力需分清主次。在国有企业的特殊环境下,职业经理人所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是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即党性高、对国企事业要有忠诚度与奉献精神,对国企文化有认同感,同时要有道德素养、道德底线思维和规则意识;第二是具备职业素养,有通用与细分的经营管理能力,并在以往职业生涯中取得过成功经验;第三,要具备与政府沟通的能力及人脉关系,高度的包容性、抗压能力与危机处置能力。

五是职业经理人的选聘评估与激励培养工作初显成效。目前职业经理人工作大多在央企二级单位开展,更具可行性也更容易与市场接轨。几家已经开展职业经理人选聘的试点单位表示,对于选聘评估工作,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可以按市场化选聘,同时结合运用内部公开提拔,猎头公司,引进第三方人力资源机制参与全过程,加强监督。选拔程序采用民主测评,专家面试,组织研究,保证公平性和可参考性。存在的问题是风险大,无诚信记录,违约风险;对于激励培养,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股权激励与经营业绩挂钩,授予称号,提供职业发展通道。薪酬结构可采用5+3+2的方式,“5”是岗位薪酬,“3”是绩效薪酬,“2”是股权激励,关键是薪酬水平的市场化,并利用事业平台的吸引力留住职业经理人。

存在的困惑与挑战

外部环境问题。目前国家层面没有对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内涵和措施进行清晰的界定;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考核、激励体制等方面都存在僵化,缺乏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制度和市场化薪酬制度,这也造成了很多企业出现高端人才流失,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有待顶层设计完善。

内部机制问题。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与企业原有的人才管理制度如何衔接,与旧制度有哪些区分;作为国有企业,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企业领导干部的领导,在此情况下应如何将党建工作同现在推行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相结合。

文化融合问题。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具有丰富的市场化运作经营企业经验,基本在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取得过成功经验。那么在具有丰厚历史基础与沉淀的国有企业,应如何与国企文化相融合,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同时存在企业内部员工对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包容接受问题。

考核激励问题。规范国企领导薪酬水平,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朝着深化国企改革迈出的关键性一步。但是,因为配套政策没有出台,很多职业经理人与出资人代表被同样限薪,心有埋怨情绪,对于企业留住职业经理人造成了困难和阻碍。国企职业经理人的考核标准是什么;如何确定国企职业经理人的薪酬才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与幸福感,如何解决市场化选聘与组织任命的薪酬平衡问题。

推进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建议

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讲,通过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可以实现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拓宽选人渠道,减少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职业经理人的自身角度来看,职业化程度越高,市场化的程度越强,个人职业生涯与个人的工作业绩联系得也就越紧密,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就越强,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几率就越小。按照市场化要求,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国企高管职业经理人,让那些具备敏锐市场洞察力、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为国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企业与个人都是双赢。因此,在国有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对于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职业经理人制度及其在中国国有企业的实践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未来工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

1.推进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目前改革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制度建设的原则与工作流程有待完善。指导推进下一步行动计划,顶层设计方案是总的指导原则,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试点单位运行反馈后出台,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前提。

2.塑造企业文化。建立有利于市场化的内部文化氛围,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达成共识;企业要建立完备的企业价值观体系,提倡包容的业绩观与契约精神。

3.界定推广范围。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试点单位应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优先推行;在中央企业中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应优先在二、三级单位副职和专业领域、专业层次中实施。

4.明确职责与选拔条件。清晰界定职业经理人的职责与权限,在遴选国企职业经理人时,必须以职业素质能力测评为基础,实施科学选拔,以组织部门测评为依据,依法合理任命。同时要求配置企业经营者的市场行为公开化、制度化、法律化,形成职业经理人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机制。

5.建立专门的管理体系。对于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应与党政干部区别开来,实现管理序列的分离,初步形成以市场配置为主的,包括任职资格认定、选拔、考核、激励、约束、培训在内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系。

6.制定监管与考核标准。职业经理人考核应清晰可量化,并按期兑现,及时激励;对于日常监督考核,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可上可下,可进可出,形成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具有整合效应的考核办法;国资委应会同其他机构建立透明公开的信用信息平台,对职业经理人的背景、业绩、信用等方面进行监管,初步形成通用性强,适合职业经理人才市场需要的信息系统。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发展;内控建设

前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因此内控制度建设对于企业尤为重要。各国有企业在不断发展下也逐渐意识到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均大力实施改革,基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内控制度体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着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如何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现今仍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加强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避免或降低企业内部或外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自我制约及调节机制,涉及到经营活动的每个细节中,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各种经济活动都应匹配相应的内控制度。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若在企业管理中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直接对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产生影响[1]。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需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同时依据当前社会管理需求,实施全方位的自我调整、自我检查以及自我制约。加强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同时也利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有效监督企业的各项活动;把握国有企业的资产和资金流向,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和经营效率,最终保障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建议措施

上文已详细阐述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国有企业要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际,从如下方面努力,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为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1.优化内控制度体系

首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是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结合,进行国有企业各项业务的重新梳理,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和管理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一些不健全的制度应及时补充修订,如制定时间较长、操作性不强以及不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需要结合国有企业当下情况进行及时的修订。其次,重点解决管理漏洞及管理缺位问题。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管理漏洞及管理缺位问题,国有企业应具体落实到各职能部门,解决管理漏洞、填补空缺,如国有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无形资产以及业务外包管理等方面,从而实现管理的全覆盖,防止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最后,明确国有企业各项业务管理职能与要求。重点解决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如国有企业存货、购销业务、产品质量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更好地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2.创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中董事会主要负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实施,处于企业治理的核心位置;监事会主要负责监督董事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经理层主要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日常运行和开展。所以,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需遵循基本规范的要求,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如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组织。同时需要根据国资委意见,任命外部董事,并在董事会下设置专业的委员会,如风险控制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以及全面预算委员会等,从而形成权利、决策、监督、经营管理者间相互制衡的机制。董事会中需设置职工代表,并且人数不能低于总人数的1/3,监事会的成员中也最好设置职工代表,在此基础上保证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出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作用,最终有效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除上述措施外,还需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与企业治理结构相配合,通过对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价与监督,从整体上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同时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企业在内部控制有序实现下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3.强化内部监督检查

首先,从内控自我评估入手。国有企业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全体人员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实时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2]。其次,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在监督内部控制各环节发挥着作用,对于现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薄弱环节,应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方案,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及权威性,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范围,除了进行财务审计外,广泛实施管理审计。做好会计账目审核工作的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以及企业组织机构职能效率进行稽查与评价,将最终的评价结果上报至企业最高管理层,以实现企业制定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4.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

在各国有企业发展中,在其内部已经拥有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一部分制度实现了执行效果,而仍存在一部分制度未能实现执行效果,仅仅流于表面。所以,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实现“令行禁止”这一目的,国有企业需要重点检查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在实际检查中,对内控制度严格执行、取得显著成效的,予以奖励,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对发现发生的违规违章事项,严格根据制度进行处罚,检查结果直接关系到年度绩效奖励和职务晋升,动力与压力共同作用下,保证绩效考核激励作用与约束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激发全体员工参加内部控制的主观能动性。

5.强化人员素质

首先,深化人本理念。儒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是关键的内容。所以,在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中,应深化人本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作用,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动性及创造性调动下,实现内控效果。其次,强化人员的专业能力与道德修养[3]。在企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上,应为会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在不断培训中保证其专业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深入了解掌握所在岗位的内控知识,在准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下,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强化其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的培训教育,保证管理人员组织性与纪律性的进一步强化,使其在具体工作中富有责任感,依据法律法规履行职责。此外,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道德教育,使其深刻了解自身职责的重要性,依据正确的审计方法进行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出监督内部控制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支撑,可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由此可见,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对国有企业管理意义重大,甚至与企业是否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要保证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必要将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具体可以从:内控制度体系、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督检查、考核奖惩以及强化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云.关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8(2):219-220.

篇3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务信用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尚不健全,因而研究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核心功能,找出现有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加强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建设的对策,构建一个操作性强、科学、适时的企业财务信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核心功能

对制度功能前后关联性认识的不清晰,就会导致对制度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机理认识的不清晰。一些研究人员对于财务信用制度降低交易费用、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有效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这三种制度功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细想一下可以发现,财务信用制度之所以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是因为制度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同样地,财务信用制度之所以降低交易费用和使外部信息内部化,是因为制度同时提供了激励与约束的手段。因此,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最核心功能是给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提供激励与约束,而这一功能则是通过一些具体途径实现的。

二、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现状分析

1 企业产权制度建设不完善

信用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赢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信用的产生完全在于市场主体在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互利互惠、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中自觉地尊重对方的财产权利,真正做到真诚相待,并完全以真实、诚恳、善意的态度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真正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做到恪守承诺,讲求信誉,不欺不诈,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侵占他人的利益,严格履行合约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信用问题的实质是财产问题或产权问题,信用活动产生的制度前提是交易双方拥有独立的财产,或者说交易主体必须是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财产主体。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已经成了一个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难题。

2 企业财务信用奖惩机制不完善

三、对加强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建设的建议

1 强化政府的信用监管职能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建立征信国家的基础。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信用监管是每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从目前对企业财务信用监管的实际情况看,作为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管的综合执法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利用其对市场主体登记、经营行为监管等方面的优势,在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监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2 完善客户财务信用政策管理制度

目前,许多企业应收账款得不到控制,是因为企业在对客户的交易额度、结算方式、信用政策等方面缺少一套科学的标准和程序。财务信用政策制度包括信用申请审批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以及信用复审制度。这项制度以控制客户的信用额度为核心,使企业交易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和信用失控。通过这些制度可以明确企业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分清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级决策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对一个客户授予一定的信用限额,意味着客户、销售人员、管理决策人员都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约束。

3 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将应收账款作为一个专门的管理对象,实行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向购货方、接受劳务方收取的款项,形成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是赊销,赊销活动可以扩大产品销路、稳定销售渠道、减少存货,增加收入,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并大量存在于企业内部。然而,应收账款的形成增加了企业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正确衡量财务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合理确定客户财务信用政策,及时收回货款。

4 建立企业财务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要实施全面的信用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管理职能。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应当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对于小型企业来说,至少也应当设置信用监理。企业管理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信用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是使这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更加合理化、专业化的基本保证。

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企业经济效益 会计制度建设

一、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必然性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对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往往采用职务分管的控制方法,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稽核、验证的目的,这种方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长期从事某一职务.往往会产生“麻木不仁”、“相互串通”和“死气沉沉”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一般采用职务轮换的方法

降低企业涉税风险的招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加重了对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由于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会计职业性判断和选择.税务机关在纳税检查时,不仅要依据国家颁发的行业会计制度和公共综合会计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依据企业经过判断和选择后确定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能使会计规范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宏观指导性与微观操作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适应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走向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各项会计改革措施的逐步展开,对会计快捷、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行势在必行。而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则完全有赖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赖于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则操作。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的方法,企业是否拥有一套科学的现代化的内部会计制度方法,对其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其次是对市场发展现状的了解。

财务计划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企业的财务计划指的是在企业明确的财务目标的指导下,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综合分析之后而制定的计划,财务计划包括了企业日常的内部会计制度和财务考核,提高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预见性和规范性,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重要保障。

财务预测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企业的财务预测指的是对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财务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改革一成不变的内部会计制度方案,避免内部会计制度过程中的思想僵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预测方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财务监督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企业的财务监督主要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企业的遵纪守法情况的监督,对企业员工的工资分配的监督,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情况的监督以及对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情况的监督,财务监督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会计工作更注重其核算功能,未能发挥管理的基本职能,在控制风险与监督管理方面,主要加强的是审计机关的强制执法作用,这种事后控制不能及时监控各单位的业务活动,为此,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但是,目前内部控制管理仍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缺乏合适的理论依据,往往都是依据企业会计的经验和国家制度的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制定的,而《企业会计制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存在一些矛盾。在一些具体业务处理上,准则和制度规定不同,造成会计解释上的不一致和会计运作上的混乱。其次,《企业会计制度》阐述上存在的缺陷。《企业会计制度》将当前的一些具体会计准则硬套在会计要素中,而很多具体准则并不是按会计要素展开的。

企业会计制度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理论界就已经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目标和内容做出了界定。而我国在80年代前,理论研究方面基本是空白,直至2001年6月

,才首次出台针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该规范的,说明我国在理论及法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有利于指导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但其具体细则有待加强。

四、如何进行有效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充实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考评,奖优罚劣。

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篇5

健康企业是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企业立身境界管理的目标,它追求的是企业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很好地融合科学管理及法家之道。

立身境界管理与健康企业

古往今来,中国人十分讲究安身立命。安身,即容身;立命,即精神有所寄托。安身立命,就是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显然,安身立命不仅表明一个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物质保障,而且表明这个人应该是一个精神充实的人。一个人如果不能安身立命,就谈不上其他更大的成功。所以自古至今,安身立命就成为每一位有志之士的人生境界与生活追求。换句话说,安身立命之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社会价值系统中的成功人士。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体,其要想发展壮大也需要安身立命,而首先应做到的便是安身,也就是立身。因此,立身境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境界。

所谓立身境界管理,就是保持企业的良性循环,追求企业健康。健康企业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是,只要企业遵循市场及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可能赢得健康。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健康是基本的生存条件,如果没有健康一切都将成为空谈。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生物进化与企业生命进化有相通之处,生物进化规律、生物生命周期与企业进化规律、企业生命周期也应有共通之处。所谓“中小企业三年一小关,五年一大关”,说的就是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较短及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一企业生命规律。

什么是健康企业?健康企业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经营目标,也是一种管理境界。在现实中,企业可能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它们却往往意识不到。古往今来,渴望健康甚至长生不老成为无数人的梦想。实际上,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企业也只有遵循市场规律才能赢得健康。假如用人的生命现象来比喻企业,就像一个人呱呱坠地之后由于遗传因素及父母呵护,小时候往往很少得病,过了三岁甚至更大,病反而变多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体给予的抵抗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在逐渐走向社会并学习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身体机能很可能会下降。企业也是这样,前期由于各方面的资源比较充足,企业对竞争环境的应对比较容易;而后期则由于资源不足特别是竞争环境的改变,可能让企业盲目追求做大做强,致使很多企业个子高了并不结实,体格大了只是虚胖。这种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也是企业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

科学管理与企业制度建设

科学管理,指的是现代科学管理,它是集古典管理思想之大成,在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科学的制度建设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

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在自身发展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曾经风光无限、名噪一时的企业正在不断倒下。真正做强做大,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企业,在中国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更重要的是,长期受传统文化及民族心理积淀的影响,大多数企业缺乏良好的制度理念、制度氛围及严谨科学的制度传统,而不是缺乏制度规章本身。在很多企业,成文的规章制度不仅装订成册发到班组及员工手中,许多重要的制度口号更是涂刷在厂区,悬挂在办公楼,甚至贴上办公室的大小墙壁,但是,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的状况仍十分严重。

更加普遍的情况是,拒不执行规章,违背企业制度的恰恰是企业制度的制定者,也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在他们看来,制度是人制定的,是为人服务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大活人不能被那些条条框框憋死!于是,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而且朝令夕改,如同儿戏。中国企业的大多数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往往认为制度是为管理他人而制定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绝不会用制度来约束自己。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思想,用得好就是灵活,就是权变,用不好就是见风使舵,就是阴谋诡计。中国人思想意识深处根深蒂固的尊卑贵贱、远近亲疏、爱有差别等观念,恰恰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很难脱离甚至从根本上消除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巨大阻力与尖锐挑战。本来,对现代科学管理,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和不良影响,加之全球化时代更加残酷的竞争,就使得很多中国企业为了生存而做事不谋久远,急功近利,甚至善走捷径、投机取巧,在经营管理上热衷于传统文化糟粕而不能自拔。

观察近年来企业界的“国学热”,研究“中国式管理”的种种主张,在市场中发挥主要影响而备受企业界欢迎的,多数情况下恰恰不是传统文化的积极面,而是历史的糟粕。其中,既反映出新的时展、社会趋势与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也反映出市场经济、法制观念与民族文化融合所产生的阻力。

“忠”和“义”,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伦理观念。但是中国人讲究忠、义是因对象而言的,对亲近的人讲忠、对熟悉的人讲义;对不亲的人则可以不讲忠,对疏远的人也可以不讲义。因此,中国人理解的“诚信”,只不过是义的表现形式而已。同理,中国人的诚信,也只有建立在血缘宗亲、熟人关系之上,才会产生真正的社会价值。显然,中国人的这种忠义观念和诚信思维,深深打上了儒家纲常伦理的烙印。这种伦理传统使中国构成了一个亲族社会和熟人网络,所有的道义都是先在亲族血缘中发挥作用,然后才是“推己及人”。所以,中国人做事首先考虑的是熟人圈子,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所谓“熟人好办事”,人们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人脉关系,认为人脉就是金钱,是成功的前提条件。这种传统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行为,也是这种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导致了中国人对制度的排斥,对规矩的轻视,进而演变为对法律的挑战。这也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因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而导致一系列无视法纪、为所欲为的行为不断激增,社会矛盾更加凸显的内在原因。

西方的诚信观念、法制意识与我国有着根本区别。中国人的诚信是建立在伦理文化基础之上的,而西方的诚信准则则是建立在契约精神与平等观念基础之上的。这两种诚信的根本差别在于,中国人的诚信讲的是道义责任,而西方的诚信则要求彼此承担契约及法律责任;中国传统的道义责任靠的是自我约束和道德自律,这种道德约束及道义责任往往可以推脱或变通,而西方的契约精神、法律责任则是对权利义务关系的承诺、兑现与保障。

面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完全和全面否定自己民族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传统,显然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反过来,完全寄望于以传统的伦理纲常来支撑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更是一种自欺欺人和历史倒退。因此,最好的模式就是中西结合,而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与深远影响,在社会思想文化及市场经济建设中更加注重法治精神,更加强调制度建设是十分明智的行为。

实际上,中西融合、兼收并蓄并不是对立的,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期,那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因此,面对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当前更加复杂的社会状况,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互并用而着重强调依法治国,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企业来说,把制度管理与文化激励结合起来,更加强调制度建设,加速形成自身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使科学管理发挥应有的市场价值,就成了当前我国企业界重要的战略目标。

法家之道与企业制度管理

今天,西方管理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高阶段,但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科学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毕竟,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只有30多年,而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它们成长的历史更短,其中很多企业尤其是新创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像这样需要强调短期目标与结果导向的企业,其管理的核心在于业绩,而提升业绩的主要方法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甚至必须更加强调物质激励。因此,企业的制度、薪酬等在经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这样的企业推广更高级的管理模式,既不现实,也难以奏效。

所以,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为中国多数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用武之地。实际上,科学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在中国古已有之,比如法家之道就十分强调制度和平等,也十分讲究方法,只是在历史上,特别是自汉武帝之后由于儒家文化的强势地位而使法家思想受到了排斥。今天,企业在实施西方科学管理的同时,注重吸收法家之道的有益营养,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制度建设,使中西管理模式相互打通融合,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教。法家看到,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管子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捕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捕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继承了老师荀子的思想, 认为人性本恶,提出了人性自利的观点,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个人利益,“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

西方法制社会的基础在于遏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扬善的部分,其基础在于“人性自私”的假设,即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会不顾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所以必须用法制来约束个人在追求私利的同时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因此,法家的人性本恶的思想与西方的“经济人”假设具有很大的共通性,人性的自私本质也正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相互结合。法家明确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不能依靠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法家相信,如果坚守法制,哪怕是平庸普通的人也能成功地进行管理;若抛开法制,才能卓著的人也必然会面临失败。

可以说,法家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企业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员工的自觉自愿, 还必须依靠科学的制度建设与严谨的流程规范,诸如集权与分权、组织结构的设计、责权利的分配等。目前,企业制度建设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并严格依据规章制度来强化自身的执行能力。

所以,中国本土企业应从自身文化土壤与民族心理特点出发,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取科学管理之长,扬法家思想之优,在市场运营中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努力夯实经营基础,壮大企业规模实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无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还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

(作者专著《境界管理:五重境界管理模式》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出版)

篇6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 问题 创新措施 发展趋势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处理好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各部门等多重关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改革与发展工作,本文从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措施,并就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一、问题的提出: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实地数据采集和理论分析,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就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如下,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1)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我们发现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管理理念严重滞后于现实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居于核心地位,而与之配套的其他管理则显得相对缺乏,这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作祟。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和合理超越。思维对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思维不适应存在发展的需要,就会严重阻碍存在的发展。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理念东西应该属于思维的范畴,而企业经济的现实发展则属于存在的范畴。就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来说,管理理念已经严重落后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层的理念更新和创新意识培养,以符合现实企业经济发展需要。

(2)理念落后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上述经济管理理念严重滞后于现实经济管理发展的要求,相应导致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体制。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运行的根据和依存性法规,在企业整个运行管理中地位举足轻重。这种缺乏主要表现在:没有一套总体上的规范性制度,其次是整套的管理制度没有相应的配套机制,三是制度建立要么落后于现实经济发展要求,要么超前于现实发展需要,不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我们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认真反思的一个重要课题。

(3)管理部门缺乏和相应的管理队伍不完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经济管理最根本的是需要企业主体的参与,即人的作用的发挥。那就是没有完善的制度的根源在于没有配套的制定制度措施的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制度建设部门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管理人才,而企业对人才管理的缺失归根结底又来源于企业领导层管理理念的落后,或者是不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那么具体来说,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缺乏那种战略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必然是盲目的和囿于传统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思路。一方面是企业管理部门的严重不足,各方面配套部门也没有上位,企业管理缺少多部门联动机制就会大大影响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增加成本,不利于管理促进生产和经济增长,更不用说提高企业的经济活力,增加企业员工收入更是天方夜谭式的乌托邦,严重影响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管理现代化。

二、问题的解决: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及分析,我们根据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提出了若干可供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几个方案,现简要表述如下:

(1)按照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严格按照国际化、人本化要求,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升级换代。具体来说,我们要求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全面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真正贯彻落实员工为主体,改革为先导的管理理念。只同时我们还要强调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兼顾效率公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根据企业理念更新的要求,我们提出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法制根据,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在不断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需要的同时,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活力,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我们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配套制度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全员参与的监督管理体制建设,不断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使管理不再是家长式的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立体化、多元化的创新体制建设和发展。

(3)建立健全企业部门建设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要破除不合理的管理理念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外,还需要通过完善和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引进和培养一大批掌握先进管理理念和技能的管理人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中坚力量。具体来说,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健全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和监管部门,对内部不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部门进行拆并改革,对于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部门要进行机构改革,并通过明确职能分工,加强内部调控。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企业要加大这方面的资金预算和投入,为企业经济管理培养有力的储备人才,在这方面我们的路还很长,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主要是企业通过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或部门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绩效等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能够提高企业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

一、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解决“委托—”风险问题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与此同时,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特征,也给企业带来了“委托—”的道德风险问题。

内部审计制度是解决“委托—”风险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委托—”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导致的。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的掌握者和占有者,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很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来做出损害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行为。通过内部审计制度,企业所有者可以很好的对于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更多的掌握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信息,加强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约束,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制度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能否收到效果,都需要有内部审计制度来发挥监督和审查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弱化,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而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各部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相关人员的事件非常多。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内部审计制度发挥的独立监督审查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来为内部控制的加强提供保障。

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现状

1.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缺乏制度性保障

内部审计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内部审计制度相比,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基础非常薄弱,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缺乏依据和保障。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缺乏法律保障。我国曾于1994年颁布了“审计法”,并与2003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目前为止仅有的两部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迫切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支持。

2.企业管理层缺乏对于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对于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些领导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仅仅限于外部审计,认为企业的审计工作是由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来完成的,很多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其次,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都是由财务会计人员来替代完成实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大打折扣。

3.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没有完善的授权分权机制,职务分离机制等为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内审工作时往往有着很大的困难和障碍,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另外,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都是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层的领导之下,在内部审计工作执行的时候往往要受到领导的干涉和掣肘,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的对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4.内部审计的手段比较单一,内部审计水平比较低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手段比较单一,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都是由财务会计人员来执行,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水平比较低。其次,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还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方面,主要是对于企业会计资料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计,其目的是防止财务造假以及会计信息差错等行为发生。

以一家大型物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情况为例。这家企业的内部审计没有单独的部门承担,而是每年由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进行交叉审计。内部审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由于财务部门人员的专业水平受限,对于内审综合知识的缺乏,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反映,达不到内审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长年采取此种方式,财务人员对审计已经产生模式化思维,得不到审计所要的效果。另外,对于审计反映出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

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需要有外部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支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经验来看,西方国家都有着全面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系统性的依据,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有据可依。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有将近30万人,内部审计制度的机构也有将近10万个,但是,却没有一部完善全面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来为这么庞大的内部审计体系进行规范并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我国需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法律法规,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

2.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企业管理层需要意识到内部审计制度对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好的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的重要性,从制度层面到具体执行环节全面的加强对于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重视,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建立良好的企业环境。首先,企业的管理层需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积极的领导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管理层应该以身作则,对于已经建立的内部审计制度要很好的予以执行和落实,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其次,企业应该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应有的权力,避免干涉和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很好的完成其独立监督职能。

3.不断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从以往的财务审计逐渐向包括经营决策审计、经济效率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在内的全方位审计转变,企业传统的以财务会计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手段已经难以完成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例如,企业可以引入先进的财务信息系统,将经营决策审计、经济效率审计等纳入到系统中来,通过财务经济信息的处理分析来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4.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需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知识面宽,政策性强,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务会计类的知识,还要对管理、经济、法律、税收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全面的把握。另外,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李军.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构想[J].现代商业,2011(05).

篇8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制度建设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分析

当下,在我国,虽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理念被刚刚引用,许多企业都逐步确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相对于国外企业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内部控制的建设不够科学化,基础不够稳定等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一)相关人员不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管理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的获得上,也因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无法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不能使企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得到快速的积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前期的人力及财力的投入量相对较大,许多企业只看重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很少投入精力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上,而是加大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力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空有虚名,华而不实,一些企业甚至慢慢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的经验抛诸脑后,渐渐忽略了内部控制这一重要制度体系,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度逐渐下降,当前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也相对较差,企业管理者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仍旧操持着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建设制度时过分强调组织结构,较形式化,而缺乏对制度内在控制方法上的重视,使得内部控制华而不实,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

法人治理机构的建立决定着一个企业的运作和未来的发展,由于企业在建立法人治理机构时,一味的效仿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而不是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表面上是在遵守《公司法》的相关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设立了经营层、董事会、股东会等治理结构,但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并没有体现各个治理机构的有关职能,尤其是董事会作用的体现,大多数的企业,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权利职能归于一人,其权利内部控制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因此,虽然大多数企业都是股份制公司,但却是空有股份制的表相,并未有实质上的权利、职能的划分,企业的法人管理机制不具科学性。

(三)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监督力度较弱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是为了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企业资金的安全和有效运转,促进企业经济核算的准确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准确考核和评价企业单位及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对内部经济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的主要问题是审计人员技术不够,且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我国企业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涉及层面浅,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且不受企业重视,造成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监督力;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多为政府政策,而非企业主动,甚至受到了企业的抵触,不能作为企业的内在需求,形同虚设。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二、如何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华而不实”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关系到一个企业当下的经济运作和未来的生存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建设。为了保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其竞争力和抗风险力,需要不断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着力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

加大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阐明内部控制可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政府部门加以引导,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加大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获得更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的经验,提升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注重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管理者需创新企业经营模式,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二)切实实行法人治理机构的职能

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董事会、股东会等,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制定相应的方案。董事会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结构,首先要加强对董事会的建设,使其发挥对企业的监督、引导作用,行使相关的职能。健全股东大会的制度,保证股东人人都可以参与企业有关决策的讨论和决定。

(三)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独立审计部门的缺乏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监督性和权威性丧失,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也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企业管理结构,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在对相关法人治理机构负责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监督,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行内部审计,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法人机构行使自己的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独立的内部审计能有效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来说,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势在必行,是保证资金正常运转,获得准确会计信息,完善管理结构,使企业有效运作的必然选择。内部控制是一种具有自我监督、自我调整特性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推动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措施,避免企业内部控制的“华而不实”,真正使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运行、管理及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企业;公司治理;内控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63-02

企业风险存在是由于市场因素导致的未来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防范和化解一定的企业风险,并不能消除风险的存在。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复杂化,企业抵遇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但要持续性快速发展,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1 企业内部控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方法,它的提出和实行经历了很长时间,通常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要确定企业内部行政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拥有的职权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据以确定其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内部控制要明确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规定程序和手续,即每一项经济业务需要经过哪些手续,由哪些人员负责办理,他们之间如何沟通联系,应当采用哪些具体的处理方法等;第三、内部控制要制定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方式,即某人办理的业务是否经过其他人员的核准和同意,是否置于其他人员监督之下,相互之间能否形成制约关系。

1.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观念落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无法超越那些创造、管理与监督制度的人的操守及价值观。目前,有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操守及价值观,把公司上市和配股作为“圈钱”的主要手段,“圈钱”成功后都忙于谋私利,把投资人的“血汗钱”视同儿戏,这样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各级管理层。同时,有些企业的管理者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对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界定不够明确。另外,管理层不太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严重制约着制度的有效运行。

(2)缺乏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在存在多级性关系的现代企业里,我国企业治理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缺乏相互制衡的有效治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独立于所有权的经理,但在实际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严重侵害所有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企业组织控制存在缺陷。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评、淘汰等人事管理制度;严格制定单位业绩与个人工作表现挂钩的薪酬制度,确保公司员工具备和保证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对重要岗位必须在回避的基础上实行委托制和定期轮换制等,以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4)信息化技术条件落后。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时间不长,信息化程度较低,多数企业目前还基本上处于模块单独开发和运行阶段,无法做到企业信息的集成化。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信息化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制约性条件。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2.1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所有者与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监督、控制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既能保证董事会行使控制权,又能保证董事会代表并切实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对股东履行诚信报告,控制监督企业经理按照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事经营活动。当经营者因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立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过度的职务消费等。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使所有者及时制止或发现经营者上述违背所有者意志甚至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有利于双方与信息的制衡。

2.2 加强内部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企业经营者在利益上与所有者的利益并不一致。企业经营者对会计信息的关心主要基于个人利益目标以及对其政绩、声誉的考虑,所以如果企业内控不严,则经营者提供给企业所有者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被扭曲。同时,由于企业经营者与绩权人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债权人所获得的会计信息也可能是虚假的。为了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准确的会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2.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近几年来,通过改革、改组、兼并、资产重组和加强管理等,企业改制和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但从现实情况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并存。特别是后者,问题更为严重,经营者失控,即经营者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必然会产生经营者,牟取私利,独断专行等问题,使“两权分离”下的企业约束机制流于形式。改变企业所有者缺位和经营者失控的状况,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和提高经济效益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所有收支业务行为均在有效、合理控制下进行。

3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措施

3.1 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多级性控制系统

由于现代企业存在多级性关系,有效的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之间的业务,并从这种制度安排中有效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以实现企业目标。在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的企业多级性控制系统,是针对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的委托――关系采取的相应控制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

(1)配置和行使控制权。企业有效内部控制所要求的治理结构,关键是要保证公司控制权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即明确界定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表现在:一是股东会的权力,即决定公司董事会的组成和通过或者否决董事会的重大决策;二是加强董事会的作用;三是界定清晰经理人员的权力,防止滥用权力的越权行为。

(2)健全监督和评价机制。建立对内部控制系统各级人员的绩效评价以及内部控制系统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是各级控制的重要内容。

(3)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约束激励机制是多级性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的授权控制机制、责任追究和惩罚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4)加强内部和外部审计。对现代企业各级人的审计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机制。

3.2 实行全面预算控制,构建内控制度环境

如何把公司进行经济活动的权力与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结合起来,建立预算责任网络,实行全面预算控制是构建内控制度环境,是防范企业风险的前提。

企业通过预算控制,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个岗位以致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作为各受控单位的约束条件,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编制预算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预算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控制,评定工作成效。同时,由于对预算结果的偏离将更容易查明和评定,因而,预算也为控制过程和纠正措施提供了基础。现代企业呈现出资本、投资和经营分散化的趋势,其分支机构可能遍布国内外不同区域,且从而有着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预算控制就成为组织协调和保证经营目标实现的一种内部控制方式。

3.3 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会计控制系统

现代企业由于组织结构复杂,大多实行分权化管理。在这种条件下,为使组织有效地发挥作用,有必要实施可以考察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活动,并能够评价单位业绩的会计系统,即责任会计系统。责任会计系统在现代企业分权化经营和会计集中控制条件下,将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企业风险的重要方式。

明确责任主体是建立责任会计系统的前提。根据企业内部责任单位权责范围以及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可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责任单位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然后为每个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并按责任中心组织核算工作,最后通过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比较来考核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责任中心是一个由负责人领导的对其行为负责的组织,其本质为:责任中心使用输入的资源――原材料、人工工时及各种服务,通常还需要流动资金、机器设备以及其他资产等;经过责任中心的作用和控制,提品或服务的输出。按照责任中心输入、输出性质可将责任中心划分为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等主要形式。各责任中心之间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结算,按照会计核算方法和确定的评价指标,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考核。

3.4 应用作业成本管理,加强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是针对作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的有效成本控制。它不仅关注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而且还要关注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实施作业成本管理,须注意几点:一是要对作业进行分析;二是在进行作业分析的同时,还要挖掘成本动因;三是要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实现产品成本的有效控制。

应用作业成本管理法,进行成本控制,通常需要进行作业成本预算控制和作业成本考评。作业成本预算控制包括作业成本预算编制和作业成本预算控制,而作业成本考评通常有作业成本考核和成本控制业绩评价制度两部分。

参考文献

[1]钱燕霞,陈传枝.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石油科技论坛,2004,(2).

[2]王勇.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度建设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2,(5).

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控;现状;完善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会计制度也在不断革新,企业越发凸显自主经营的特点,企业要想在新时期下生存下去,就要改善自身的管理,如今,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必须掌握的科学管理方法。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避免挪用公款、夹款私逃等企业内部恶性事件产生,对于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含义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订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措施和方法[1]。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和会计工作的稳定性。通过实施会计内控制度,可以促进企业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资金的安全,降低业务操作风险,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会计内控包括控制环境、评估风险、沟通、控制活动、监督等过程。其中,控制环境是指对会计工作人员的选择,会计工作人员既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评估风险是指将经营风险和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沟通是指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有效沟通;控制活动是指对内部稽核、文件记录、披露等活动的控制;监督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的全面而系统的监督。一个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好坏,取决于实施的会计制度是否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与完整、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

2.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现状分析

2.1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落后

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会计内控制度只是控制成本费用,保证资产安全性,把执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等同于执行了会计内控制度,因而未建立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不完整、不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虽然与上级行业规定或国家法规无抵触,但是不符合企业具体情况和业务处理要求[2]。有些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只有个别管理者在负责,缺乏全套的会计内控制度,因为这些管理者一方面可能缺乏会计内控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本身职责在身、工作繁忙,难免会对会计内控工作造成疏忽。即使有些企业建设了与企业状况相符的会计内控制度,但是缺乏连贯性和创新能力,导致会计内控制度缺乏生命力,当外部经济环境或者政治经济政策发生改变之时,企业的内控制度不能随之变动,将导致会计内部控制的时效。此外,我国企业大多缺乏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做得不够,且缺乏部门间的相互制衡机制,责任制建立的不完善,企业缺乏对工作人员的约束力,当有问题出现时,各个部门间互相推卸责任,损失只能由企业承担,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或者企业在出现问题后才开始整治,丧失了会计内控制度的原本功能。

2.2企业会计内控执行部门执行力弱

企业会计的内控制度执行部门是对企业会计内部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的重要部门,同时也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关键部门[3]。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好坏,影响着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和经营状况的好坏。要想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就要确保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然而,我国企业会计内控执行部门组织约束力低、管理效力差,对内控工作落实不到位,即使是有章可循,也执法不严,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不够,让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成为了“本本主义”,成为了流于形式为了应付检查的摆设。此外,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够和谐,造成很多部门对内控执行部门的工作不予支持的现象,他们的不配合或者拖延会大大降低企业会计内控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影响会计内控工作的效率。

2.3企业内控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在工作中较少制定风险预案计划,不能较好地控制风险,一旦风险出现会对企业造成较大损失。且由于一些企业内控部门的工作人员自身水平不足,对于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还有一些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缺乏内控意识,不能抵御不良影响,因为个人关系而徇私情或者为了私人利益弄虚作假,导致企业内控制度丧失了原本的公正性,脱离了会计内控制度的本来目的。

2.4企业会计内控信息化程度低

在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还不能有效地推进信息化在会计内控工作中的应用,部门企业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优势,目光放得不够长远,把握不住发展机会。在传统工作方式占主导的情况下,我国会计工作量繁复,且工作效率低下,错误率也较高。在会计信息繁多的情况下,缺乏会计信息系统的便捷处理,加大了管理者做出决策的难度,进而会计内部控制便难以有效地实施。

3.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完善措施

3.1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

首先,应根据会计内控相关规范,借鉴优秀企业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设计经验,打造和企业发展战略相符合的科学合理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展开。一个完善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体系,应包括科学的财务预决算、财务核查制度、库存盘点制度、财务结算制度、财务报销制度、会计凭证等各方面[4]。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就是指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会计凭证的填制和整理,确保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主要包括稽核控制、凭证控制、报销控制以及账簿控制,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是实现会计控制目标的关键[5]。再次,对于关键环节中的关键控制点和以前出现过问题的节点应进行针对性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设计与改进,此外,还应建立健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全面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最后,对内控相关部门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将权力与责任明确到个人,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相互监督,降低风险,保证企业健康运行。

3.2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会计内控制度的一种常见形式,我国会计内控制度中内部审计的缺位,减弱了会计内控制度的监督效力,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刻不容缓。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专门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内部审计,赋予审计部门相应的权力以确保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配合。通过审计工作人员对财务活动进行的科学评价,能够有效降低重大错报风险,保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3.3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应意识到会计内控工作人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会计内控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办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首先,可通过提高薪酬和许诺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优秀会计内控工作者加入到企业中来。其次,可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再次,可通过科学的奖惩制度,对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对表现出众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以规范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操作,防范业务操作风险。最后,可通过后备梯队建设,加强对骨干工作人员的培养,避免人才流失。

3.4促进会计内控信息化建设

会计信息化是未来会计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和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会计内控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完备的会计内控信息系统,实现相关产品成本、费用、利润等记录的便捷和核算的自动化,降低会计工作的繁复程度,减少会计工作错误的出现,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入信息化的会计内控制度是新型的财务管理方式,将会实现会计核算、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实现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小结

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正在逐步发展完善,企业管理层逐渐认识到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突破了原有的薄弱性。通过不断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研究与优化,形成企业会计内控的方法,使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更好地发挥管理和监督的作用,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而逐步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崔爱霞.浅谈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5(07):180-182.

[3]郑晓玲.论我国企业会计的内控问题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5(20):228-229.

[4]胡文明.小企业会计内控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财务与审计,2015(0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