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范文
时间:2023-03-15 22:1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自我发展的必修课。本文首先指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探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最后鼓励大家切实加强人际交往这一大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策略人际交往是人们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结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怕被拒绝。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
2.不会说“不”。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3.过分依赖。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你有以上这些问题,说明你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存问题的分析
影响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原因是人际冲突。关于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个性的差异。指由于个性差异或人格特质而引发的。大学生中彼此性格差异过大时,往往感到难以合作甚至出现冲突。比如A型血的人总是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脾气更急,也就自然会比B型血的人更容易卷入冲突。
2.“边缘人”地位的处世双重性。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但又为即将迈出大学做准备,大学时期成为“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重要过渡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还没有达到,迫切需要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从父母的束缚之中走出来。因此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表现的与众不同,这种不同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3.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有些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4.面子心理作怪。爱面子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已。双方都在用不恰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转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与人际需要的矛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培养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质。
1.以平等原则为基础,平等相待、摆正位置。平等原则意味着在交往中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和谐交往的基本前提。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要别人尊重自己。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摆正位置,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以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不大。
2.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真诚相待、互帮互助。真诚互助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像雪中送炭一样给别人以物质或精神的慰藉。由于大学生性格、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这样就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交心自在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互相关心,互帮互助,。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3.把握宽容原则,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宽容他人就等于是在宽容自己,苛求他人也就等于是在苛求自己。人与人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换位思考问题时,就会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心理上的距离自然就缩短了。
4.基于共性,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可见,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5.换位思考,学会有效地倾听。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的人。在与人沟通时,作为听者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枉加评论。
6.加强沟通,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就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范围的狭窄促使大学生之间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有利客观条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争取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不至于孤立无援。
四、结论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策略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使大家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让那些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02).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地域认同度;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59-03
引言
众多科研实例表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较为重视地域认同度重视对某类群体发展的影响;因为地域认同度重视对个人和群体作用的表现,目前,这种作用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决定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备受关注。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地域认同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切合现今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目的是将大学生交往和地域认同度关系的问题放大到普遍的社会问题中来,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的人际交往,并以此为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中的identity。在西方,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地域认同度是指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的形象,文化等各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知以及归属感,是人们对某一区域的理念认知、赞成,信任的程度,是地域所能提供的尊重和价值带给社会人对本地域的认同度。地域认同度体现了某一地域对个人的吸引能力[1]。
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transaction)亦简称交往。它包括个两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品的交换。从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指人与人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2]。
分析地域认同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有两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地域重视度的差异,如同乡会的出现和对此的态度差异、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之间、不同的年级之间(以师大为例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男生与女生之间。
第二,不同地方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表现为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人际交往的观念、人际交往的行为、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等)的差异,如南方与北方、农村与城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地域认同度之间的关系,能够了解大学生交往的现状。我们对陕西师范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289人中,南方77人,北方212人,农村148人,城市141人;其中具体细化为:北方城市108人,南方城市33人,北方农村104人,南方农村44人。
在293人中,男生56人,女生237人,免费师范生100人,非免费师范生193人,大一年级93人,大二年级42人,大三年级42人,大四年级30人,研究生45人。
此次问卷调查在问卷上采用自编式问卷。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地域重视度的差异,第二部分调查不同地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调查方法:调查共有两个阶段,采取跟进式,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对同一群体针对两部分问题发放两次,共发放600份,卷一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96.7%;卷二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293份,有效率97.7%。
调查结果着重展示能反映本质问题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的结论:
1.大多数同学都较重视人际交往,但北方同学较南方同学更看重人际交往。
2.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上差异不大;北方城市与农村的同学在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上差异不大。
3.南方农村比城市的学生更重视人际交往。
(二)大学生认为自身交往能力的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基本都认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但是更多的农村学生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感到焦虑。
2.南方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评价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农村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自信。
(三)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的了解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北方较南方的学生交往知识缺乏但总体都不高。
2.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交往知识较精通。
3.大多数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略了解,很少有很精通或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知识缺乏主动了解、自我提升的意识。
(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和长久所处环境的联系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交往能力与所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这在南北方、城市农村方面差异较小。
2.南方城市的学生较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关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纵向地域差距较小,但是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的学生交往观念存在差异。
(五)大学生在择偶时对地域的认知(见表1)
结论:
1.在择偶方面,大学女生更倾向于找与自己同一地域的对象,以便沟通交流;而男生在择偶时,很少考虑地域因素。
2.非免费师范生比较免费师范生而言,更加看重地域的同一性。
3.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来对比,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成熟,学生在择偶时对地域的限制逐渐减少。
4.由大四学生与研究生的对比情况可知,大四的学生由于面对找工作的问题对待择偶对象的地域有更大的要求,而与毕业生相反,研究生则由于继续学业对待择偶对象地域并无过多的限制;总体来说,年龄越大的学生受地域的限制因素越小,情感态度也越成熟。
(六)如果考虑到返乡就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象选择上是否会倾向于同乡(见表2)
结论:
1.如果考虑到返乡就业,女生对朋友交往方面倾向于同乡的概率要远远大于男性;非免费师范生在朋友交往方面倾向于同乡的可能性较免费师范生的概率稍高。
2.由年级的对比可知,低年级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对地域的依赖性过大,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就业问题有较明确的规划反而在就业上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小。
四、问题探讨与总结
(一)生活环境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的差异
由于现今社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被看作是其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条件,所以大多数大学生都较为重视人际交往。但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有所差异。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农村的学生由于人际信任度和对他人的容纳度较强,更容易结交朋友却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1];城市的学生对他人有较低的信任度和容纳度,不会轻易结交朋友,但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
城乡大学生在居住环境方面存在不同,使得农村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高于城市大学生;而城市学生,在复杂的交往环境中,更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因而在容纳他人自我感受方面又具有显著的优势[2]。
阳剑兰的研究表明相对封锁的人际交往可以导致交往缺陷[4]。农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尽管本人有强烈的交往欲望但总是不够自信,缺乏历练与经验;相反,城市的大学生有较为宽广的交往圈子。另外,农村大学生比较喜欢把自己的社交圈子局限于同乡中,组织所谓的同乡会,老乡会,排斥与其他人的交往,变成一种小团体交往[3]。
此外,南北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表现上也有所差异;受经济发展状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北方的大学生更为看中人际交往,因为人际交往是情感联络的桥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儒家思想开始源远流长;南方学生生活在沿海,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定性,人们对人际交往较为淡漠;再者,经济发展的迅速使人际交往更趋于个体化。
(二)传统文化导致带有地缘色彩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较为重视地域,这主要体现在对地域的认同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由于从传统农业社会里构建出的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人们普遍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农民对自己熟悉的家庭,家族乃至宗族格外重视,血缘,地缘成为他们所有关系的纽带。
迄今为止,人们这种血缘,地缘性的人际交往,并且是带有持续的特点,究其根本,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累积下的“关系认同”和“情感认同”[5]。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上更倾向于地缘化的人际交往模式。
大学生要实现人际交往是要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人有合群的需要无论处于哪一集体都需要一种归属感[6]。这种归属感同地域的人似乎更易满足,这也就是大学生不管在对朋友的选择还是对象的选择上都较为重视地域的另一因素。
(三)网络是打破地缘类人际交往的手段
网络交往方式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中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网络中,年龄,血缘,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制约交往的传统因素已被虚拟的角色,隐蔽的实体所掩盖,这使双方都处于相对独立的,较少冲突的对等位置[7]。
但是就网络的影响来看,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打破了原有的交往方式,同时又会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建平,张晓媛,邵千芸.地域认同度对核心人才流失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甘肃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2(5):154-157.
[2]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95.
[3]赵颖.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5):132-137.
[4]阳剑兰.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差及其对策[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1):36-37.
[5]周建国.关系强度、关系信任还是关系认同――关于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2010(1):97-102.
[6]吕培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矛盾心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48-50.
[7]张俊杰,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90-94.
Regional Identity and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YANG Jing,WANG Jun-shuan,WANG Li-jun,WANG Xiao-yu,LI Qian-qi,LI X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Xian 710061,China)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090
1调研背景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具有交往意愿,积极主动参与交往,并且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从而使自身与他人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1]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课余活动丰富、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是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复旦大学投毒案”再到近期发生的各类大学生暴力行为,让我们看到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困惑。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调研基本情况
2.1项目执行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两个月(2015年4月15日―2015年6月20日)。此次调查的范围是东华大学本科学生,被访者不限性别、专业。调查方法为东华大学校内两个校区随机访问。
2.2样本信息统计
经过精准的问卷投放后,发出问卷为300份,有效问卷为2.75份,有效率为917%。对于回收的数据本文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量为2.75份,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年级比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2.98%、2.1.1%、2.65%和2.2.5%;专业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商科类和艺术体育类,分别占比3.16%、4.40%、178%和66%
调研主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技巧的调查”,意在了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和需求,探索通过一定措施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
3调研结果
3.1人际交往现状
当调查者被问到对自己现有的人际交往状况是否感到满意时,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且造成了困扰。选择“非常满意”的大学生仅占8%,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有信心。但仍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人际交往状况十分不满意,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危机。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容乐观。
宿舍是大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良好的宿舍关系能够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在对所处的宿舍关系氛围的评价中,有一半大学生认为“宿舍气氛融洽”,但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宿舍室友相处中出现问题,这表现为寝室内部不团结,部分成员间有矛盾,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6%的宿舍关系出现较为严重的危机,亟待解决。
对于“大学生对班级或社团集体活动的态度”,有8%的学生对集体活动比较热心,这类学生多为班级干部或学生干部,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此类集体活动持有比较大的热心和积极性,但同时也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3%表示“不太热心”,这类学生一般会表现为不太擅长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
3.2人际交往对象
当有心事的时候,有76%的大学生选择向“密友”吐露; “父母”和“兄弟姐妹”占比分别是20%和1.4%,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且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能时时刻刻都与家人保持联系;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吐露心事的比例仅占5%,对于这个现象被调查者表示“在于辅导员沟通时会感到有压力,毕竟不是同龄人”。
调查显示,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渠道较为丰富,其中主要以宿舍、班级、课堂以及课外时间和社团活动为主,处理好这些方面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3.3人际交往认知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于交往的态度85%的大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考虑对方的意见是否合理”,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比较理智;有1.1%的学生选择“直接接受对方的观点”,这样的态度表明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稍显盲目,导致自我的独立性和主见降低;仅有4%的人选择“在交往中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绝不让步”,他们在交往时态度较为强硬,原则性较强,比较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
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大学生与初次见面的人主动聊天的意愿”,64%的学生选择“在某些情况下愿意”,这部分学生既能够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理智;2.1%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他们待人热情,也很好地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另外,1.4%的人不太愿意与初次见面的人主动聊天,这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时会稍显被动,需要提高交往能力。
3.4人际交往动机和影响因素
在人际交往的目的中,占比最高的是“能使生活愉快”,达74%,可见人际交往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调节心情、缓解压力。其中选择这项的一、二年级学生占选该项总人数的79%,而选择“促进个人未来事业发展”的三、四年级学生占选择该项总人数的88%。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的动机上,表现出年级的差异,情感性与功利性并存的状态。大一、大二低年级以情感性的获得快乐和缓解压力为主要需求,而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关注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注重为自己积累人脉资源。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是“性格”,同时“个人能力”和“处事作风”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关注的主要因素,这些属于内在的人格特质和魅力;相反,“家庭状况”“学习成绩”“外貌”这些外在条件在交往中并不是十分看重。
3.5人际交往技巧
在“容易引发人际冲突的原因”调查分析中,“沟通不畅,导致误解”的占比最高,达到64%,证明大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价值观差异”占被调查总数的48%,“性格差异”占被调查总数的5.4%,“心情不好”占37%,“生活习惯差异”占5.1%,“意见不一”占40%。这些选项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关注自我状态与自我感受,注重个性表达,有时候可能往往会忽略他人感受。面对与自己有异的观点,希望别人接受顺从自己的想法,习惯按照自己意愿行事,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
在调查“大学生最需要加强的人际交往技巧”中,大部分人认为需要加强“交谈技巧”“倾听技巧”和“自我情绪管理”这三类技巧,分别占70%、59%和56%,可以发现,这三类技巧是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也是最缺乏的技巧。
4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4.1缺乏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较为被动
根据之前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容易引发冲突矛盾的情况很多,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交谈能力欠佳才造成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往往会在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沟通交流问题,导致冲突矛盾差生,既会影响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造成他人的困扰。
对策:①学校鼓励成立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学生社团。大学生本身就是人际交往的主、客体,在学生社团的环境中,他们可相互交流和学习,并利用刊物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形成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2]②设置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课程。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希望大学期间接受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这反映出学生对参与提高交往能力的训练有较高的积极性,学校应当尽快开设有关讲座、选修课,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和技巧。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相互转化,是形成科学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4.2人际交往范围拓宽,但扩展交往的能力较弱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仅局限在宿舍、教室等活动场所,同时也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真正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抱有无所谓或是不愿意的心态,不主动参与交友活动,将自己的人际圈子限定在并不是很大的范围,搞小团体、小圈子;部分学生不愿主动与初次见面者主动交流沟通,扩展交往的能力不够强。因此,尽管大学生的交往途径多样,但能够扩展交往的情况并不多。
对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是集体性很强的项目,一个团队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是集体的有机部分,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正确地处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为他们提供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3]
4.3部分大学生在交往时缺乏深度
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不信任并且不能够敞开内心与他人交往。而且,对于集体活动不会特别热心,助人为乐的观念也不强。这些都与大学生的不良人际交往观及交往能力欠缺有关,这导致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缺乏深度。
根据调查,大学生与老师交流的频率较少,而交流内容最多的是关于学习研究以及考试就业方面的信息,涉及个人生活的很少,学生有心事也不会选择向老师或辅导员吐露。由此可见,大学生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交流,缺乏真诚交流,交往缺乏深度。
对策: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化解矛盾,用心沟通。作为集体和组织代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在工作中注意平衡学生之间的关系,化解他们的矛盾。尽力改变辅导员日常工作陷入日常管理的琐碎事务之中,对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不多的局面,应当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有更多平等的沟通交流机会,使他们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辅导更为到位。
5结论
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准备跨入现代社会的人的必备条件。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心理矛盾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英春,邹泓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类型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J].心理与脑科学研究,2009(2).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原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15-0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如:亲属,朋友,同学和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解需要,并运用语言符号来实现心理沟通的能力。但由于现今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所以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较大,然而对大学生来讲,学习如何处理好大学的人际交往尤其重要,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希望本课题能对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尽绵薄之力。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般性原则
1.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1.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即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孟子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1.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大作家池田大作说:"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所以要想拥有一份真挚的友谊请带上你的真诚。
1.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到:"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当你宽容对待他人的时候则能容小人,成君子。
1.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即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是在宿舍中与室友相处时,室友之间的换位思考能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避免很多的宿舍矛盾的发生。
1.6互补互助原则。大学生活是一个多元化的小社会,学生们在大学生涯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形形的人,而作为大学生想要在大学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学会"取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策略
2.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1]。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这一功能。学校中教育内容的构成通常是指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教育内容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的總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2],在高等教育《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把德育放在首位。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要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纽带连结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教育的作用。
2.2塑造个性完善自我。每个学生都是一片不同的树叶,性格迥然,而个性的形成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掌握个性形成的规律和模式,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减少和消除学生身上存在的消极个性。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将促成良性循环,使个体自身不断得到完善,也必将有利于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建设群体培养个体。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是通过群体来实现的,而群体的好坏又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宿舍、班级等正式群体的建设,促进个体间的交流和影响,使其在群体中获得友谊、归属、尊重和承认等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生活中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拓宽学生交往范围从而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无论什么样的群体,在建设过程中都要注意个体的培育。在优化大学生人际关系工作中,教育消极个体,消除负面影响,培养优秀个体,发挥榜样作用,带动群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思想教育》[M],天津:天津理工学院 ,1998.6
[2] 何宗齐:《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
[3] 张大均,张 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4-128.
[4] 邱小艳,唐 君.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115-117.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自我超越
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由于大学生个性因素以及其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出现偏差,陷入误区,给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造成了一些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也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与今后的发展。
1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种种表现[1]
1.1 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
由于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型社会,人的交往更加复杂,对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重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社交恐惧怔”。
1.2 交往行为经济化明显
随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的角色多元性在增加,人际关系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是越来越显示出经济性。许多学生在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的基础上,一味的追求高品质、高消费的生活,这使得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或“日光族”。
1.3 交往存在认知偏差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认知结构不成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认识自我时,如同照哈哈镜一样,不能清晰客观地反映自身,要么表现出过分自信,要么表现出过度自卑。论文格式。
2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2]
2.1 社会客观原因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了观念的转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事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并存。人们原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发生冲突, 多元的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多样化,多元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传统义利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开始困惑,而群体目标的多样化让大学生迷茫,最终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无所适从。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大学生观念的转移。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人的主体性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讲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特征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中,便更多体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性增强,交往中注重塑造和体现个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增强,并关注彼此利益关系。因此,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虚假色彩的交往互动行为增多。
最后, 教育体制和成长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弗洛伊德等著名心理学家都曾多次强调,个人成长环境和背景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应试和升学竞争, 青少年的成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充满荆棘,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某些先天的、明显的缺陷。
2.2 个体主观原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个体主观原因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沟通和人际冲突处理不当四个方面。
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要求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均呈良性状态。交往主体在认知阶段出现偏离,均可造成人际调节、选择和适应性困难。论文格式。
人际印象是通过人际交往而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人际认知的客体形象。人际印象具有其整体性、一致性、主导性、比较性和联想性特征。故而,心理学角度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都可能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并发生偏差。
人际沟通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过程[3]。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受较多因素干扰,如发信者与接信者的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发信者的语言表达与接信者的领悟能力的差异造成困难。若交往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网络观等存在差异时,人际沟通同样会出现障碍和困难。
人际冲突虽然有助于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等积极面,但若处理不好,就会给交往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3 文化传统影响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掀开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4]
因此,当我们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时,文化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切入点。人际关系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延续、传递,文化又塑裹着人际关系。文化传播具有社会教化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可以说,文化是一种同化力量,是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使得大学生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契约化、合同化和更加开放的人际关系打破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思想中的“仁”、“爱”、“礼”和“宗亲关系”模式,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大学校园中膨胀。
3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超越
3.1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
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对人际关系的意义非同小可。尽管大学生们每天也都处在各式各样的交往环境中,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良好的交往意识。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处于交往中,有的学生甚至远离人群、自我封闭。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的良好交往意识,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3.2 要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人际关系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他便在交往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学校培养学生在交往中应该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完全的自信,才能完全放松,从而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
3.3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5]。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交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往往忽视了倾听对方的发言,与老师、学校领导、用人单位等交流时,若言语盛气凌人、不注意倾听,造成的后果及给人的印象将是不完美的。
3.4 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每个人为人处世受到别人的评论是很正常的,不要轻信主观感受,不要浪费时间去揣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不应该以一时一事来评价一个人的好或坏。在与人交往中应具有宽宏的胸怀,要有“让人不为丑,饶人不为痴”的大度大量,不为社交中细小矛盾纠缠而斤斤计较。
3.5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可能紧张、羞怯时,就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他人觉得你对他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这样就阻碍了彼此关系的发展。学校教育就应该多创造一些学生交流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镇定下来,早日融入集体生活。论文格式。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可以改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和训练来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当然,纯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但并不一定能促进个体的人际相处关系[6],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己主观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天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2(16).
[2] 刘娜,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7).
[3] 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组编.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3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585.
[5] 刘卫民.化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策略[J].成人教育,2006,(1).
[6] 刘庆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7,21(4) .
[7] 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7(61).
[8] 吴广宇.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28).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策略 人际交往是人们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结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怕被拒绝。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
2.不会说“不”。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3.过分依赖。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你有以上这些问题,说明你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存问题的分析
影响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原因是人际冲突。关于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个性的差异。指由于个性差异或人格特质而引发的。大学生中彼此性格差异过大时,往往感到难以合作甚至出现冲突。比如A型血的人总是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脾气更急,也就自然会比B型血的人更容易卷入冲突。
2.“边缘人”地位的处世双重性。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但又为即将迈出大学做准备,大学时期成为“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重要过渡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还没有达到,迫切需要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从父母的束缚之中走出来。因此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表现的与众不同,这种不同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3.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有些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4.面子心理作怪。爱面子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已。双方都在用不恰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与人际需要的矛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培养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质。
1.以平等原则为基础,平等相待、摆正位置。平等原则意味着在交往中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和谐交往的基本前提。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要别人尊重自己。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摆正位置,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以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不大。
2.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真诚相待、互帮互助。真诚互助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像雪中送炭一样给别人以物质或精神的慰藉。由于大学生性格、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这样就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交心自在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互相关心,互帮互助,。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3.把握宽容原则,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宽容他人就等于是在宽容自己,苛求他人也就等于是在苛求自己。人与人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换位思考问题时,就会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心理上的距离自然就缩短了。
4.基于共性,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可见,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5.换位思考,学会有效地倾听。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的人。在与人沟通时,作为听者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枉加评论。
6.加强沟通,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就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范围的狭窄促使大学生之间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有利客观条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争取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不至于孤立无援。
四、结论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策略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使大家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让那些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02).
[2]姜涛,蔡柏岩,金惠玉.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3).
篇7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一
内容提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xx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校园问题,偶尔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大学生的交往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交往问题 原因 建议
一、大学生交往障碍种种
大学生以专业分班级、以学科分院系,班级和院系是他们生活的团体,一个单纯的高中学生上大学后,若不小心被别人鄙视或被拒绝于团体活动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变中得到提高的话,就有可能进入孤独、压抑的境界,从而可能困扰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影响未来的行为。 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一般都缺乏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他们一方面在本能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有时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群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群体。 主要症状①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②容易冲动:对于身边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不愉快,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二、 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交际问题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人口政策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聚在一个集体里,会出现中国特色的人口问题。上世纪xx年代以前,中国的家庭不仅存在纵向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体现为每个家庭基本有两个孩子以上,邻里之间的孩子相互串门。小伙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伤挂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形成人际观念。自从我国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横向关系没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纵向血亲(爷奶、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溺爱,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学了,没过多久,他觉得宿舍太窄,班级无聊,独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个来自西北的女学生招来同居,他免费供她吃住,她则每天洗衣做饭,陪他睡觉,说不清是小两口
儿还是主仆关系。这消息传到了小伍的家乡,母亲觉得孩子闹腾得太过分,于是打来长途电话兴师问罪。没想到孩子挺着脖颈蛮有理: 你们从小对我娇生惯养,我又不会洗衣做饭,一个人怎么生存?。一叶知秋,从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当代校园的新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的是个人的兴趣与发展。中学时期住宿比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规律,班主任也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来适应这个环境。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与社会人员交往,可以自由上网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联网。
3、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会影响一生。大学生在校园里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大学生可以钻研浩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在广阔虚拟的Internet空间里漫游。糟糕的是迷恋游戏的同学,在反恐、传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视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因为实际的远不如虚拟的精彩。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会觉得自己不顺,甚至对别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际关系培养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社会中喜欢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小灵是个文静内向的学生,以较高分数从乡下考入大学,刚开始满怀激情,但不久后发现自己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交流,看着别人开开心心地谈天说地,高高兴兴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她感到心理极其紧张和不安,甚至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头。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理解,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来自经历与感受。与他人交往的经历就像输入大脑的信息,交往时所产生的感受好像一个软件包,经过当时的加工处理与实施则组合成文件。像小灵及那些常一个人在家里的孩子们,中学时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平时极少与他人接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人交往的客观环境,缺乏与人语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与人交往的现实感受,因此也就无从形成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这就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相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无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建议
根据内因主导外因的辩证思想,要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设立必修课程,以求改变他们的思想;然后,发展针对个体的信息咨询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1、设立交际与心理的专业必修课,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每个人都有发现别人内心秘密的欲望,一般来说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进别人的心里,主动向别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通过角色置换来看待问题,也许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时要明白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不要强制改变别人,尊重他人,不过高要求别人,以豁达心胸与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来访,热情接待,休息时间,切勿大声喧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的。
2、发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但也可能易趋固执、钻牛角尖。一些学生虽然平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交流,
但对心理咨询却有一定的需求,他们可能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得到解释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条件下,建议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采用不见面、不记名的文字、语音同步咨询服务,以便能使该项工作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学校的现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学生、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情感、认识及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是以寄宿为主,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并不能及时了解,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叫做戴尔,卡耐基曾的名人说: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们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因此,我们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目的在于大致地了解我校蔡家关校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并针对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借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优雅、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寝室文化,并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调查内容
1、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2、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网络调查法
3、文献法
四、调查对象
1、南通大学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已从事工作的校友。
2、全国各大高校学生(含中专,大专,及研究生博士生),应届毕业生、以及从事工作多年的大学生。
五、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方式多样,交往范围开放,交往内容广泛,交往界限淡化等诸多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自我中心、功利化、消极闭塞、虚拟淡化等不良倾向。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要遵循正确的交往原则;积极参与交往,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注重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
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反馈和干扰。
分类
人际交往按交往的规模分,有个体间交往、个体与群体间交往、群体间交往;按交往的媒介分,有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按交往的途径分,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按交往组织结构分,有下行、平行和上行三种交往方式。
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体现出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功能。
交流信息功能
人际交往是实现人际信息沟通的基本条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信息交流、信息增值的过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是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维。同时,人际交往可以使人克服认识中的盲点,具有比书本上获得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
自我认识功能
人对自我的认识并非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通过交往,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所说的镜中之我,即他人如一面镜子,我们只有通过交往,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他人那里的反映,才能更加恰当地或更为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孔子也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只有善于与人合作和公事,在高水平上进行人际交往,才能是自己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获得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
心理保健功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不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曾对孤独感做过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哈类等人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猴子置于不锈钢的房子里,温度事宜、空气流通、清扫和喂养等一切工作都是自动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剥夺研究发现,被隔绝交往的猴子远比正常交往情况下的孩子有更强的恐惧反应,它们在情绪和交往行为上收到损害,精神上是不
完善的。健康的人际交往使人心情舒畅、快乐愉悦,获得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满足感。尤其是遇到苦闷、困惑、恐惧等情绪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获得亲朋好友的同情、理解开导和帮助,得到心理支持和精神抚慰,相反人际关系受阻,会使人压抑、失落和孤独。
行为协调功能
人际交往执行着协调人们行为的作用。没有交往,就没有关系,就不能形成相互作用的准则,就没有行动的协调和一致,社会的共同活动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人际交往促成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形成联合的强大能量,创造着人间的各种宏伟奇迹。友好的将往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形成,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有社交自卑感、社交嫉妒感、社交猜疑心、社交报复心、社交恐惧感、自我中心。
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大学生社交自卑主要表现为交往中比较忧郁、悲观、孤僻、自我封闭、言行被动,在社交场合拘谨、避让、退缩。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自我期望是形成大学生社交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受自卑情绪影响的大学生一般具有敏感与虚荣性、掩饰性等心理特点。
应对策略有:一、正确认识自己,修正理想自我,扬长避短。自卑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具体做法有:一是自我举例法;二是征求意见法;三是与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理想标准的确立应当以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原则,只有这样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这是一种纯心理学的方法。要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体验过去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醒和激励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确信能够获得成功。
三、学习自信行为,自卑的大学生还应当在交往中学习自信行为。比如锻炼自己在说话时做到声音洪亮,不吞吞吐吐,当对方声音超过自己时,学会故意将声音放低,掌握交往主动权;练习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与对方有眼神交流。
四、改变不合理观念,学会放下,从社交阴影中走出。自卑者在认识上大都受这种观念之害,要学会改变观念,做到拿得起放的下,保持一颗平常心。
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大学生社交嫉妒一般表现为在交往中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这种嫉妒感具有潜隐性、对等性、行为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虚荣心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应对策略有:一、纠正认知偏差,正确看待别人的能力和长处。嫉妒者在别人成功时,总以为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有碍于自己的发展。实际上,别人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努力,荣誉是他努力的报酬,嫉妒者不应该把别人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失败。
二、学会对比方法,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升华。在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要善于看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一面,平衡自己的内心,遏制嫉妒心理的产生。
篇8
关键词:人际交往;网络;网络交往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而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1]14,网络世界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空间,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
一、 网络交往的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和通讯手段,不仅是一种交往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心灵和人格发展的延伸,而网络交往对人们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也使得人际交往产生了诸多不同于现实交往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网络世界中,人们的交往属于间接性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人们利用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形式来展开人际交往。正如学者研究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日益被高级机器(计算机)所取代,人们更多面对的已不再是有着丰富情感的高度热情的人,而是冷冰冰的机器、键盘、传感器之类的钢和塑料。”[2]38正是这些 “冷冰冰”的工具实现了网络世界中信息的传递。
二是动态性。网络交往的出现使交流场所多样化,反应出网络人际交往的瞬时性、动态性。
三是自主选择性。网络犹如一个自由市场,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选择符合自己交友要求的网友。
二、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当前社会中,这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进行相互交流的网络交往活动已经成为人类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但是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
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其一,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圈。跨时空式的网络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往平台,大大拓展了其交际圈,增强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无限世界和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促进世界型人才的培养。
其二,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论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学习型网络交往、自我实现型网络交往,还是进行信息交流型网络交往,[3]238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得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不必受到身份和地位的限制,这有助于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逐渐培养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一定程度上克服现实交往的不公平性。 其三,促进了新型代际关系的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往往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和子女对父母的要求,而不是适时的情感需要的满足,较易产生代际之间的矛盾。 --!>
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是网络成瘾会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长期沉迷于网络交往的现象易于导致形成“网络成瘾症” [4]93,这样会导致大学生淡化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逐渐丧失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导致影响其现实交往能力,不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是网络的不确定性会引发大学生交往中信任危机的发生。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失意,这些本是磨练他们学会适应人际、社会,提高人际协调能力的必然过程,但网络却为一些不愿意直面现实生活人提供了逃避现实问题的条件,这样容易失去现实中传统交往中应遵循的“真诚”“信义”“责任”这种伦理道德原则,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互联网在为网民提供有益信息的同时一些低俗、黑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趁机而入,这些对一些约束力差的人容易造成传统美德和素质的冲击和弱化。此外,网络游戏种类繁多,画面质量、游戏情景、可玩性等水平越来越提高,使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并乐此不疲。[5]38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导致了学业的荒废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三、 对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
网络交往的日益频繁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一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双刃剑。鉴于此,为了克服网络交往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优势推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就需要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进行适时的引导。
1.加强心灵沟通,塑造健康人格
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要从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入手,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培养高校网络教育管理队伍,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
2.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充分利用校园里人才、信息、知识密集的优势,利用正确的技术手段有效过滤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信息。
目前,网络交往逐步“熟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成为了熟人之间日常交往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就促进了网络身份真实化,由此可以增强交往主体的自律意识,也增强了网络交往的现实性。社会和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人际关系。(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1):14.
[2] 赵其庄.网络文化与网络教育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精神文明导刊,2003(2):38.
[3] 雷志萍,吴媛媛.大学生网络交往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学术研究.2011(3):238.
篇9
[关键词]网络交流工具 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17-01
中科院心理素质教育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不善交际的占80%以上,有明显心里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1]有许多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因人际交往能力差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多年来学生一直在以考学为指挥棒的压制下,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学校忽视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也很少有专门、系统的培训课程,导致大学生智商高,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再加上现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迅猛发展,各种网络交流工具的出现,这又给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困扰。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大学生才能的发挥。人际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来源于人际交往状况的好坏,人际交往状况的好坏,又直接来源于人际交往素质的高低。人际交往素质高,交往状况就是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低,交往状况就会不友好,人际关系就会疏远、恶化。[2]当代大学生,不管是在校还是将来走入社会,处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团体中,就会拥有愉悦的心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将自身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不断完善自我。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通过自身实践获得外,另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就是从书本上获得或者借鉴别人的经验。提高交往能力,能很好地和更多的人交流,在天南海北的交谈过程中,向自身知识系统输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对人、对物、对自身的认识,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同时,逐步健全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化。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社会化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这一系列单独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拥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能更好地完成社会化,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
四是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个能很好地与人交往的人,每天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很和谐的环境中,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能拥有愉悦的心情,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把双刃剑,其匿名性、开放性等给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了积极作用,但它的虚拟性又给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带来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交流工具具有匿名性,言论相对自由。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可以将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不愉快的事情在网上讲出来,因为没有人认识,没有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学生在网络上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看法,即使发表的言论、观点有失偏颇,遭受到网友的嘲笑或是抨击,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会被揭穿,能很好地保存颜面,从而增强自信心。
网络交流工具具有跨时空性和开放性。由于在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多,上课时间不集中,能真正聚集在一起的机会很少,甚至是没有,导致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很狭窄。而网络交流工具的跨时空性和开放性,使大学生的交友范围不再受空间、地域、层次、年龄的限制,能和素昧平生的人侃侃而谈,互相交流思想,丰富人生阅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网络交流工具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大学生在网络交流工具上能设立具有特色的主页、网站,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表达自我,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平台的交流机会是均等的,人人都有发言权,大学生的自由、平等精神得到彰显,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
(二)消极影响
一是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困难。基于网络交流工具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
交流工具进行人际交往,过分依赖网络交流工具,就会减少和交流对象包括本地朋友见面交流的机会。网络交流工具是缺少情感的,缺少现实世界才有的人情味,长期利用它来进行人际交往,就会对现实人际交往缺乏耐心。另外,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交流工具,就会忽略现实人际关系的建立,导致性格孤僻,人际沟通能力弱化, 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困难。
二是导致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交流,能用虚拟的身份说些虚情假意的话,传播虚假信息,若将这种习惯带到有严格伦理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现实社会中,就会受到谴责,不被信任,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三是导致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远。过分依赖网络交流工具,花在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就会减少。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弱化了社会属性,减少了对人、对事、对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关注,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远。
【参考文献】
[1]何庭等.论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困惑及疏导.大江周刊(论坛),2011(9).
篇10
【关键词】 人际关系;信息交流;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9817(2007)09-0842-02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相互传递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和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 行为等方式而进行的人际联系和人际接触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正处于青 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往往会有更多的彷徨和不适,也 比其他人群更难于适应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人际关系的失 调可以导致心理的失衡,严重者甚至可导致人格的分裂。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已成为提高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6年3-4月开展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州市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 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9所高校 ,抽取1 6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 600份,回收问卷1 483份,回收率为9 2.69%,其中有效问卷1 471份,有效率为91.94%。在1 471份有效问卷中男生807名(54.8 6%),女生664名(45.14%);理科学生610名(41.47%),文科学生504名(34.2 6%),医科学生357名(24.27%);大一学生351名(23.86%),大二学生389名( 26.44%),大三学生493名(33.51%),大四及以上学生238名(16.18%);来自大 中城市的学生408名(27.74%),来自小城镇的学生529名(35.96%),来自农村的学生53 4名(36.30%)。
1.2 方法 采用邓日昌[1]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不记 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除一般项目外,主要包括大学生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 交往4个方面。每个方面由7个问题组成,共28题,以“是”与“非”做答,选择“是”记1 分,选择“非”记0分。总分在0~8之间,说明与人交往困扰较少,人际交往能力良好;总 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总分在15~28 分之间,说明与人相处存在较大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严重不足。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 总分小于等于8分,人际交往能力良 好者占67.71%;总分在9~14分之间,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者占26.10%;总分在1 5~28分之间,与人相处存在较大困扰者占6.19%。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男生,见表1。在具体交往能力方面,男生的交际与交友能力优 于女生;而女生在异往能力、交谈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等优于男生,见表2。
2.3 不同来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 不同来源大学生交际与交友能力、 交谈能力和异往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来源于大中城市大学生的交际与交友能力、交 谈能力及异往能力等都优于来源于农村的大学生,特别是异往能力明显优于来自农 村的学生。见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已往同类调查相比,有所提高[2]。 可能是由于:(1)此次调查为最新调查结果,其结果与以往相比更能反映出现阶段大学生人 际交往能力的现状;(2)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广州地区9所不同高校的学生,而广州作为一个 公共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的城市,在人际交往方面所做的宣传教育都较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工作 相对完善,例如开设讲座、制作宣传手册、开设相应的课程,都能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了解这 方面的信息;(3)学校在引导学生如何应对人际关系所致心理压力方面也比较重视,并且倾 注了大量的心血。
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于男生。在具体的交往能 力方面,女生的交谈、待人接物、异往能力明显优于男生。在交谈能力方面,女生明显 优于男生,可能是由于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与交谈对象进行交流,同时女 生一般也更喜欢交谈,其交谈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女生的待人接物能力明显优 于男生,可能是由于女生有着与男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女生有较强的亲和力,更加温顺、细 心、周到、注意细节,忍耐性也比男生要强。同时这也跟家庭的教育和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的教育中,父母可能会更注重女孩子的细节培养,培养她们的细心、耐心,待人接物 的礼貌、礼节等。在异往能力方面,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导致了在异往的感受上,男生比女生更紧张、更困难。女大学生能够比较大方地对待异 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而男大学生对于异往则比较敏感、害羞,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当 地与异往;另一方面,在异往中,男大学生恋爱的目的性更为明显,对恋爱的需求 也更为迫切,因而在与异往中不自然甚至不得体,从而影响了自己与异往的能力[3]。
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在具体的交际与交友能力、交谈能力、异往能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交际与交友能力、交谈能力和异往能力都要优于来自农村的 学生,特别是异往能力明显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 人际交往圈子,有更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他们人际交往环境较优越,思维也较为活跃。同 时来源于大中城市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课程和以不同形式来促使他们了解正确的应对方式的 概率要大的多;在一些农村地区则没有条件进行相关的教育,以致学生无法了解异往方 面的知识和自身的情况判断。城乡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隔阂更多地显现 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4]。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 以后,尤其是高校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异 往。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多样、互惠的特点,也给农村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此以 往,导致了农村学生在异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与异 往的范围,影响了正常异往。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坚持个性化和发展性的原则, 针对男生和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更多的不足,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还应积极提 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开设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关课程,如《心理保健》、《 人际交往技能》等,也可通过开设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 识竞赛等形式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此外,大学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支 持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演讲、辩论、郊游、艺术表演、科技、体育等活动为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场所;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理解 他人,学会乐于助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通过社团活动可满足大学生自觉追求人际关系 和谐和自我社会化完善、自觉锻炼和提高社交能力的需要。
4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2] 汪雪莲,许能锋,杨德辉,等.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2005,19(4):247-250.
[3] 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4):57-59.
[4] 鲁可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95 -496.
- 上一篇: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
- 下一篇:四季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