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14 11:1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落实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作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51号令第十一、十八、二十六、二十七条,对建设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等工作进行了规定,但是对建设单位如何组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评审,以及如何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等内容规定得不够细致。为此,《施行说明》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
一是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等阶段,应当积极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配合,向其提供评价所需的各种基础资料,并保证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51号令第十、十八、二十六条施行说明)。
二是明确了建设单位如何组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评审,以及评审后出具的评审意见的主要内容(51号令第十一条施行说明)。
三是明确了建设单位如何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评审,以及评审后出具的评审意见的主要内容(51号令第十八条施行说明)。
四是建设单位为评价活动提供符合检测、评价标准和要求的受检场所、设备和设施的保障措施,即应当组织职业卫生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自验收,并规定了自验收和自验收报告的主要内容(51号令第二十六条施行说明)。
五是明确了建设单位如何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评审,评审意见的主要内容等(51号令第二十七条施行说明)。
六是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过程中检查督促施工单位加强职业病防治,保障施工工人的职业健康。
七是建设单位应当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通过评审后,对整个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过程进行检查总结,包括核实施工单位的资质、检查施工人员能力、职业病防护设施施工质量及施工过程中职业病防治情况等,最后出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责任承诺书,保证对施工和监理工作检查、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评审、职业病防护设施自验收结果的真实性,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1号令第二十七条施行说明)。
预评价单位和控制效果评价单位
51号令第九条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服务提出了原则要求,为了增强该条规定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施行说明》要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标准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向建设单位提供哪些证明资料,以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应当向建设单位出具法律责任承诺书,保证严守法律法规和标准,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技术服务结果客观、真实、准确,并对作出的结论承担法律责任(51号令第九条施行说明)。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51号令第十六条对设计单位、第二十三条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分别提出了相对原则的要求。为了便于执行,《施行说明》要求:
设计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出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法律责任承诺书,保证所设计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符合要求,具备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在正常运行时其防护效果能够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并对设计结果承担法律责任(51号令第十六条施行说明);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有关施工技术标准、规范施工,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保证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并向建设单位出具职业病防护设施施工过程法律责任承诺书(51号令第二十三条施行说明);
监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理,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审查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确保施工过程职业病防治效果符合要求,并向建设单位出具职业病防护设施工程监理过程法律责任承诺书(51号令第二十三条施行说明)。
抓牢关键环节 简化其他环节
篇2
一、进一步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1、加强各级卫生监督所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落实卫生监督经费,使卫生监督所的执法装备、办公用房、执法车辆达到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标准。
2、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推进各级卫生监督所参照公务员管理改革。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充实一线卫生监督员,不断优化人员结构,确保日常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卫生监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的综合素质。
3、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落实卫生监督稽查工作经费,加强卫生监督稽查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卫生监督稽查工作。
4、加强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按照《2011年-2014年上海市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规划》要求,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技术支持水平。
5、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对卫生监督学科及学科带头人的扶持力度,加强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注重对现场执法技术等卫生监督重点领域的研究,努力提高卫生监督工作的技术含量。
6、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工作。根据本市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文件要求,优化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核以及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的审批程序,做好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核工作以及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并联审批工作,提高审批效率。
二、做好世博会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工作
7、做好世博会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根据《关于下发<2011-2011年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完成世博园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及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强化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等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加强世博会期间公共卫生监督工作,有效维护公共卫生秩序。
三、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
8、建立和完善职业病综合防治体系。以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为目标,实施《上海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提升职业病综合防治能力。
9、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按照本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加强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和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监督管理工作,切实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
10、加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上海市职业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质控中心,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培训,规范职业卫生服务行为,提高职业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1、扩大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在本市开展卫生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加强基层职业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探索本市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和监管模式。
12、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用人单位对职业病防治的责任意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加强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卫生监督工作
13、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积极推进本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开展本市重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监督检查工作。
14、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加强对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现制现售水和管道分质供水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继续推进本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试点工作,在嘉定、奉贤两区开展本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本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试点区县范围,同时完成卫生部城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试点工作。
15、加强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的监督检查。继续开展涉水产品、消毒产品和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认真做好《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11版)》和《省级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的贯彻执行工作。
五、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工作
16、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检查。继续做好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的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结合季节特点,开展冬春季呼吸道和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
17、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口腔、内镜等科室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18、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格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严防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加强对村卫生室和家庭病床的医疗废物监管,进一步规范其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污水处理的监督检查。
19、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继续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备案工作。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监督检查。 【1】
20、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监督检查。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监督检查和宣传指导,督促学校和托幼机构进一步规范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学生身体健康。
六、加强医疗服务和血液安全监督管理
21、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结合卫生部《医疗机构校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加强对《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效果的评估,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大型医用设备、医疗技术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的监管。探索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及名称的规范管理。继续开展医疗广告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专项治理和整顿,规范医疗广告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
2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管理。拟定本市《医师定期考核实施细则》、《上海市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管理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
23、提高医疗服务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管理系统,为医疗服务监管提供信息支持平台。
24、加强对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的指导和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培训,增强其依法执业的意识和自觉性,规范医疗执业行为。
25、继续加大血液安全监督力度。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临床用血单位的监管,确保临床用血安全。严格规范采供脐带血行为。应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打击非法组织他人卖血、冒名顶替献血等不法行为的力度。
七、继续开展打击无证行医和整治“医托”工作
26、继续开展打击无证行医工作。重点打击固定场所无证行医行为,特别是非法接生、非法开展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建立健全由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对无证行医处罚力度,并认真做好相关司法衔接工作。
27、继续开展整治“医托”工作。根据《上海市整治“医托”工作方案》要求,通过采取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综合整治、疏堵结合等措施,严厉打击“医托”违法行为,维护医疗服务秩序。
八、认真做好卫生监督信息公开和投诉举报处置工作
28、推进卫生监督信息公开工作。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制定本市卫生监督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各区县卫生局应根据要求,制定辖区卫生监督信息公开工作管理规范,落实信息公开工作。
篇3
(一)深化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我县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步伐,完善执法运作机制,建立新的行政执法工作模式,在今年要实现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职能分开、政事分开、工作分开,确保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
(二)构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监督网,加强农村卫生监督工作。要把卫生监督工作向乡村延伸,选取1/3以上乡镇作为试点,在乡镇卫生院派驻或委托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加强对农村卫生监督和卫生机构的监管,保证农民健康安全。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与督促检查,及时发现与研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及时交流和推广经验。
(四)切实抓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做好行政许可项目、行政许可规定和实施主体的清理工作,规范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
(五)贯彻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实施执法责任制暂行规定》及自治区、梧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法律,继续推行执法责任制。
二、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中央编办所明确的卫生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做好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督,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并严厉查处上述领域内的各种违法行为。
(一)规范食品卫生许可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正确履行食品卫生监督职责,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证工作,主要在食品生产经营卫生条件、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各类食品及相关产品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方面加强卫生许可工作,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许可证进行清理,严格卫生准入,对整改后仍不符合卫生条件的要吊销其卫生许可证。要把许可工作与许可的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制度。按计划完成食品卫生许可年审工作。
(二)加强餐饮业、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工作。餐饮业、食堂处于整个食物链下游,是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地方,要着重加强监管,从经营场所、工具设备、食品采购、运输、加工、储存、出售、从业人员等各方面建立严格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加强对餐饮业、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的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卫生基础知识、操作要领、食品污染控制、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积极配合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的卫生监督工作。
(三)全面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全面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与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强化企业自律行为,大力推进餐饮业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力争在2005年县城餐饮业要有四分之一分别达到A级和B级水平,并创建1条食品卫生安全诚信示范街,食品卫生信誉度要有明显提高,对食品卫生信誉度被评D级的单位,坚决不予许可或次年不予验证,严格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
(四)继续做好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抓好米、面、油、肉制品、奶制品、调味品及儿童食品等消费环节的监督检查,打击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对商场、超市销售散装食品进行规范,提高散装食品的可溯源性;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证照进行专项整治,对证照不全的单位予以处罚;加大对不合格产品和违法企业的曝光力度,严厉查处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食品非法加工黑窝点;加大对餐饮具消毒的监管力度。对典型案件做到查处一起,曝光一起。
(五)积极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要认真做好学校、餐饮业等单位食物中毒事故的防治工作,检查卫生许可证持证情况和生产场所卫生设施、原料采购索证,原料卫生质量、餐饮具消毒保洁等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进一步完善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重大食品卫生和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的报告和处理机制,做好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着力加强医疗卫生执法工作
(一)集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未经许可擅自开展诊疗活动,医疗机构出租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二)加强对医疗废物管理的执法监督。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有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未经毁形、未进行定点回收处理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严禁医疗废弃物非法流向社会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
(三)继续深入开展传染病防治执法检查。主要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菌毒种安全管理、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等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限期整改。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确保《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贯彻落实。
四、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工作
(一)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加强职业维权监督执法工作。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职业病的预防、保健,并查处违法行为;对承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进行监督管理;规范职业病的检查和救治;做好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工作。积极推广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规范;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示范作用,加大宣传普法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件。
(三)进一步加强对新、改、扩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管力度,严把危害源头关;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对于工艺落后、严重劳动者健康的项目不予通过审查验收。
(四)开展职业危害项目的监测工作,对监测不合格的单位,下达监督意见书,要求其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改的单位,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五)进一步加强对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监督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监督工作,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发放工作,开展放射性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切实做好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工作。
五、切实做好公共场所等其他卫生监督工作
(一)认真开展对公共场所卫生和公共场所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场所和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要采取有效措施,限期进行整改。
(二)开展针对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专项监督检查。要重点检查集中式供水单位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情况指导其做好饮用水的卫生安全保障工作。
(三)根据卫生部和自治区2005年健康相关产品、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抽检计划,有计划组织开展食品、化妆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及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抽检和检查工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市场监督情况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对重点食品及节日食品的抽检结果,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站向社会抽检公告,以达到扶优治劣,引导群众不明确、安全消费的目的。
六、开展卫生法制培训、宣传教育工作
(一)深入开展“四五”普法第五单元的普法工作,加大对《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行政许可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二)切实加强卫生监督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全县卫生行政执法的水平。加大对卫生监督人员的基础法律和行政法律知识、卫生执法技巧和能力、综合执法水平等深层次的培训力度,确保卫生执法人员符合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的要求,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参加培训,组织执法骨干去外地参观学习,促进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专业技能和法规标准的知识更新,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篇4
关键词:职业卫生评价 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概述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制度要求。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救赎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在其可研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其竣工验收前机械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发展历程
国家于2009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并加大了对职业病防治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随着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完善,职业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符合企业广大员工对健康安全的要求,也是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在201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凡涉及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新、改、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这就明确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重要性和强制性。
2.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是确保建设项目贯彻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和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和消除在投入使用前,提高建设项目投产后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水平,从而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基础资料不齐全
在进行职业卫生评价的过程中,常出现基础资料不全的情况,这主要由于企业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不知道如何收集、管理安全方面的资料。
2.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常与其它危险源进行一起识别,通常采用LED法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常会遗漏某些危害因素,或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描述不准确。再者,由于没有全面、细致的领悟《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及其相关附录的要求,也会造成相关危害因素的辨识不全、漏项现象。
3.缺乏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和防护的措施知识
对职业危害因素辨识不够详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致害途径、危害大小、产生后果等知识不够全面、系统,提出的职业病危害控制和防护措施没有针对性,不利于指导企业进一步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和控制。
4.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不到位。
由于对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不清楚,导致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不明确。为员工进行健康检查时对医疗机构的选择随意性大,没有严格选择有国家许可的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医疗机构。没有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对评价结论的把握不够准确
我国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建设项目是否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特征、浓度、潜在危险性、接触人数、频度、时间、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职业病的危险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将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一般、职业病危害较重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三种。
这就要求评价人员要有全面分析、综合评判的能力,对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结论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评价结论严重化,二是将评价结论弱化。
将评价结论严重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没有严格按照《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分类管理依据》进行分类没有按照“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分类依据”进行分类②凡是存在极微量的“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即确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③建设项目中某一个评价单元不合格即界定整个项目不合格④将本属于“轻微”的类别归为“一般”。这主要是由于没有认真学习《分类管理办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专业技能不强,没有对“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的使用量和消耗量、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投料方式、接触机会等进行深入调查,以致对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高度和极度危害”化学物质”的量模糊不清;或者是没有建立“接触剂量是毒物毒性大小的决定因素”的概念。
将评价结论弱化的主要原因: ①有些化学物质毒性不高,但用量大,接触机会多,极易造成职业伤害事故,被列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②未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将“一般”判定为“轻微”这主要是相关知识缺乏,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握不够。
6.评价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
许多评价报告提出的建议缺乏具体方案,针对性、可操作性都不强。这主要由于评价人员对评价建议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优质服务的责任意识。
三、解决办法
1.提高评价人员的业务素质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加强专业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评价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要熟悉和贯彻相关评价法规。其次,全面了解《分类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加强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2.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内审工作。组织评价机构的有关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慎重确认评价结论。
篇5
[关键词] 水污染;公共卫生事件;行政责任;监管职责;知情权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39-2
一、“4.11”兰州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回顾:从知悉、公布到应对、解决
兰州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是指2014年4月11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威立雅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中检测出的苯物质含量严重超标。根据威立雅公司的检测数据显示:2014年4月10日17时的出厂水水样中苯的含量高达118微克/升,同日22时自流沟水样中苯的含量为170微克/升,4月11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远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10微克/升的限值规定。4月11日8时兰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袁占亭为组长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确定于当日16时30分召开新闻会公布此次水污染事件。4月11日11时,威立雅公司切断被污染自来水管线的供水,排查事故原因。与此同时,部分媒体对水污染事件进行报道,社会中出现了市民抢购矿泉水的现象。同日16时30分,兰州市政府召开新闻会通告兰州市自来水苯含量超标,建议公众在未来的24小时内不要饮用自来水,并承诺每两小时公布一次检测报告。市政府组织供应2万多吨的瓶装水和桶装水,相应缓解了之前的抢购风波,市场供应逐渐恢复。由于城关区和七里河区自来水取样点在连续4次检测中均未检出苯物质,兰州市政府网站公告,正式将兰州市“4・11”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修正为“4・11”自来水局部苯指标超标事件。4月13日17时兰州市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会,通告污染原因为两次历史事故造成的渣油泄漏污染威立雅公司的自流沟。4月14日7时随着西固区应急措施的解除,兰州市恢复了自来水供应使用。4月22日下午兰州市政府召开第三次新闻会,威立雅公司董事长向公众鞠躬道歉。
二、事件发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公众知情权到行政监管职责
兰州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触发了全国对于自来水安全的广泛关注,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截至4月18日,以“兰州水污染”为关键词出现的新闻及转载数量高达一千七百四十万篇,热度达到“赤色”级别。水乃生命之源,饮水安全更是关乎民众的生命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此次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中,威立雅公司作为兰州唯一的供水企业,与部分政府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值得深刻反思。
(一)事件发生前的隐患问题
这次受污染的4号自流沟已经服役58年,关于地表混凝土民用建筑的使用年限为50年,而地下作为城市生命线的混凝土建筑在使用年限上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该条自流沟历史上至少发生过3次污染,2次修补。而这两次修补都是局部修补,4号自流沟的西段一直并未修补,这也是造成此次自来水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兰州威立雅公司是中外合资公司,其在成立后第二年便向兰州市城乡建设局提交过自流沟改造项目的申请表,城乡建设局也连续三年在改造计划中立项,但该改造项目最终还是没有实施。根据中法合同约定,政府负责改造自流沟项目中地上的建筑物清理和搬迁工作,而政府在搬迁问题上一直未履约,这也迫使自流沟修复项目“流产”。
兰州市城乡建设局是兰州威立雅公司最直接的行政主管部门,负有监管的职责。城乡建设局应定期巡查水厂的日常检测记录,但兰州城乡建设局却始终无法提供监管记录。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出厂水既要做42项常规检测,又要做106项全分析,其中苯类物质属于64项非常规检测项目,应半年检测一次。此次兰州威立雅公司将半年一测的非常规项目检测提前至4月份,可以说兰州自来水局部苯超标的检测来自于一次偶然检测。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卫生管理部门对生活饮用水有监督管理职能。兰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应对兰州市157个检测点的各种水样进行定期检测,其中包括管网末梢水和兰州威立雅公司的出厂水。卫生监督所通常会把检测工作委托给疾控中心来完成,由于省疾控中心设备不到位致使2013年的全项目检测并未进行。由此可见,政府的监管部门并未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法规、规章流于形式。
(二)事件发生后的应对问题
从威立雅公司的管理层知悉自来水苯超标情况到停止受污染自来水的供应,期间经过了16个小时;从政府主要领导知道自来水苯超标情况到停止受污染自来水的供应,期间经过了将近5个小时;从确定自来水苯超标到公众知悉(政府第一次新闻会),期间经过了22个小时;从政府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到公众知悉,期间经过了近9个小时。此次兰州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在信息公布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质疑。
按照相关规定,检测人员对于自流沟应坚持每日巡查、每周大检查。而媒体于5月份进行采访时,检测人员仍不知自流沟的检测点在何方。威立雅公司管理层因担心社会影响和领导休息而将关系400万民众健康的消息延迟公布数小时,由此可见威立雅公司在公司管理方面及技术检测方面存在明显的责任疏忽问题。
4月12日会议公布的此次威立雅公司自流沟水体污染是隶属于中国石油的兰州石化公司原油管道泄漏所致。而4月13日的第二次新闻会上通告的污染原因为两次历史事故造成的渣油泄漏污染威立雅公司的自流沟水体。时隔一天,官方权威信息不一致,这让兰州市政府的行政责任及信息公布的准确性再次受到质疑。
三、事件余波未平的反思: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
“4.11”兰州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发生后,兰州市委、市政府在应对此事件过程中的行为可圈可点。《甘肃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适用本预案的事故灾难包括“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供气、供暖等城市生命线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所以此次兰州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属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市委、市政府在获悉自来水苯超标情况后,立即成立了以市长袁占亭为组长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而适用范围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饮用水卫生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此次兰州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虽然没有构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没有引起严重的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但是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应该得到法律界甚至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随着“瘦肉精”、“苏丹红”等的曝光,食品安全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饮水安全却没有像食品安全一样有保障。《甘肃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了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相关内容,并且详细的规定了设立重大粮食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唯独没有设立饮用水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规划》等法规、规章的法律位阶和法律效力远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第五章规定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但是并没有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做更为详细的规定,所以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饮用水安全法》立法有其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兰州市政府在此次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时,做到了“统一”、“准确”,但“及时”受到了质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于上午8时成立,而信息公布却在下午16时30分,“及时”应该限定在多长时间之内,法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事后兰州市副市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的“考虑将负面影响最小化,统一媒体的报道内容”成为了未及时公布信息、推脱责任的借口。《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立即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兰州威立雅公司在确定自来水苯超标情况后于4月11日凌晨3时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吸附有机物,降解苯对水体的污染,做到了法律规定的“控制危险源”,但并没有“封锁危险场所,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比如停止受污染的自来水供应,事后威立雅公司表示企业无停水的权力。苯对人体具有神经毒性,可以致癌。在公众生命健康权和制度规定之间做权衡时,威立雅公司并没有很好的遵循应急处置原则。这使得很多不知情的民众在自来水受污染以后仍然饮用,身体健康安全受到威胁。如果这次污染源不是苯,而是更为严重的其他物质,那么长时间的受污染自来水供应会引起什么社会状况,不得而知。
四、结语
虽然兰州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结束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市政府网站关于自来水苯的每日检测公告依然在进行,兰州市政府给市疾控中心下拨了700万元的添置设备款,自流沟上方的拆迁工作也在2天内完成。这次事件使得半年一检的非常规检测项目成为日常检测项目,使得检测设备的财政拨款迟到数年,使得多年难以完成的工作2天内解决,这些都是此次兰州自来水突发事件带来的事后效应。除了净水器的大卖,我们更应该清楚看到行政部门在依法行政、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执法缺陷,从更为理性的角度看待行政权和行政责任。
参考文献:
[1]秦建.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运营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肖擎.兰州水污染事件告诉我们什么[J].湖北日报,2014.4.14
[3]江德斌.“水危机”的人祸魅影[J].厦门日报,2014.4.14
[4]王石川.反思兰州水污染,最该制度探源[J].青岛日报,2014.4.15
[5]王石川.兰州水污染背后的管理短板[J].人民日报,2014.4.15
[6]陈方.打好兰州水污染的责任补丁[J].光明日报,2014.4.16
[7]柏文学.兰州水污染事件敲响饮用水安全警钟[J].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4.17
[8]朱离.兰州水污染事件:前后抵牾的危机公关[J].证卷时报,2014.4.18
[9]徐建华.三重困境如何破解――兰州水污染事件折射我国饮用水质量安全之困[J].中国质量报,2014.4.21
[10]马想斌.兰州水污染背后的环境债[J].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4.21
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监管体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坚持治理整顿与振兴产业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法整顿,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工作目标
继续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围绕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五类产品、一个行业”即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主要食品污染开展全面治理,强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程监管,持续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法制保障、宣传教育“七大”体系建设,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食品行业自律,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有效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三、主要措施
(一)治理畜牧业产品污染。由区经贸局、农业局承办,市公安局分局、区卫生局、环保局、工商局、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协办。治理指标:城区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率达100%,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6%以上,牛、羊定点屠宰率均达90%以上;猪、牛、羊肉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产销环节生猪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禽类(鸡、鸭)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残留及鲜牛奶抗生素抽检超标率均控制在1%以内;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达100%。主要措施:
1.由区农业局负责,按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要求,加强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产品检测管理,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畜禽养殖环节销售病死病害和染疫动物的违法行为。
2.由区农业局负责,进一步规范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严格查验免疫档案和免疫标识,防止染疫动物从产地外调销售。100%落实定点屠宰厂(场、点)动物卫生监督人员驻场检疫,严把牲畜入场检疫关,做到产地检疫合格、按规定佩戴耳标的动物入场屠宰和同步检疫。区经贸局负责,督促屠宰场生猪完善和落实进场检疫交接登记、肉品检疫品质检验、病死猪病害肉无害化处理、肉品销售台帐等制度,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3.由区农业局负责,督促饲料生产企业建立质量管理追溯体系,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对饲料生产企业是否非法添加三聚氰胺、苏丹红、汞、砷等违禁添加物的检查,严厉打击、查处违法行为,100%销毁查获的含有违禁添加物的饲料产品。
4.由区农业局负责,组织开展畜禽养殖环节禁用药品及化合物专项执法检查,开展产销环节生猪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专项抽检,并对规模生猪养殖场和定点屠宰场100%实施监管。严厉打击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兽药和使用违禁物质的违法行为。
5.由区农业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区奶牛养殖场(户)、奶站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投入品使用和登记管理,严格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做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依法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经营秩序,严厉打击查处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
6.由区农业局负责,组织开展春秋季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强制免疫及免疫效果的监测,从源头上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7.由区经贸局负责,区农业局、市公安局分局、区工商局、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配合,组织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和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畜禽及其产品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执法检查,依法取缔非法屠宰窝点和经营网络,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由区农业局负责加强饲养场(户)监管,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制度,依法严厉查处非法交易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
8.由区经贸局负责,区财政局、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分局、区环保局及各有关镇(街道)配合,督促并落实有关镇(街)加快我区牲畜定点屠宰厂(场)达标建设,及时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项目验收和资质等级认定工作,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9.由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区工商局负责,区农业局配合,抓好肉制品加工企业和肉品冷藏企业的监管,开展肉制品加工企业和肉品冷藏企业检查,督促健全完善台帐管理制度,查处生产加工企业、肉品冷藏企业使用和储藏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肉品、非法入境肉类产品的违法行为。
(二)治理种植业产品污染。由区农业局承办,区经贸局、卫生局、工商局、市粮食局分局、区供销社协办。治理指标:蔬菜农残和重金属、主要水果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5%以内。主要措施:
1.由区农业局负责,开展蔬菜、水果农残检测,推进标准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和GAP认证及推广工作,更好地从源头控制,提高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由区农业局负责,开展食用菌生产和初加工专项检查,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及未登记农药生产食用菌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残及蘑菇中荧光物质等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对发现的问题产品跟踪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由区供销社负责,组织开展茶园禁用农药监测普查,分析我区茶叶质量安全动态,及时掌握茶园病虫害发生和防治、茶园农药使用种类和使用等情况,开展相关农残检测。同时,做好茶叶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指导茶农科学施药,建立茶园种植管理可追溯制度。
4.由区工商局负责,开展流通环节蔬菜、主要水果(时令鲜果)农残及重金属残留抽检。
(三)治理水产品污染。由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承办,区工商局协办。治理指标:主要水产品养殖环节药残抽检超标率控制在3%以内,水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水产品及水发水产品甲醛市场抽检超标率控制在1%以内。主要措施:
1.由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负责,深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以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原料备案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和水产苗种生产企业等单位为重点,开展渔药、饲料等投入品使用监管,严厉打击水产育苗、养殖过程中违法违规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行为。
2.由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负责,开展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例行监测,完善全区水产养殖单位数据库,将水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开展全年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3.由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负责,继续开展海水贝类有毒有害物质监测,确保上市贝类产品质量安全。
4.由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负责,开展加强织纹螺食用宣传,重点开展织纹螺毒素监测,及时预警信息。
5、由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负责,进一步推进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6.由区工商局负责,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配合,组织开展水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生鲜超市水产品及水发水产品使用甲醛浸泡、染色等有毒有害物的监督抽检,严厉打击查处流通环节违法经营行为。
(四)治理饮用水污染。由区建设局、卫生局、水务局、环保局、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承办。治理指标:本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5%和90%以上,市政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二次供水4项常规指标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产品及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分别达98%和97%以上。主要措施:
1.由区环保局负责,继续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管,组织开展本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破坏饮用水源地的违法行为,牵头组织实施全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重点开展饮用水一、二级水源保护的检查,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2.由区建设局负责,加强城市供水企业管理,对全区城市供水企业开展安全运行评估,加快推进自来水厂技改工程,提高供水企业安全供水能力,开展城市供水水质检查,确保市政供水安全卫生。
3.由区建设局负责,区卫生局配合,组织开展城区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状况的检查,督促街道、社区、物业等管理单位定期开展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和水质检测。
4.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负责,加强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监管,组织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提高瓶(桶)装饮用水质量。由区工商局负责,开展流通环节瓶(桶)饮用水卫生指标抽检。
5.由区卫生局负责,区建设局、水利局、环保局配合,进一步完善全区城乡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网,继续开展城乡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水质卫生监测抽检。
(五)治理加工食品污染。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承办,区卫生局、工商局、市粮食局分局协办。治理指标:调味品(酱油、食醋、鱼露)、豆腐及豆制品、粮食复制品(挂面、线面、粉干)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大米、食用油黄曲霉毒素B1及食用油过氧化值、酸价市场抽检超标率均控制在1%以内,小麦粉增白剂、肉蛋乳再制品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罐头、糕点、饮料、酒类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主要措施:
1.由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负责,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监管,开展生产加工环节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建立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违法企业黑名单,严厉打击查处生产、销售、滥用非法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
2.由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负责,组织开展加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做到风险监测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消除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和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加工食品质量安全。
3.由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负责,指导和监督企业建立从厂区卫生、采购管理、添加剂使用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4.由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负责,健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组织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机构、检验机构和审查员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和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违法行为。
5.由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负责,开展获证加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状况等级评定,健全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健全区级食品安全监管检查制度,开展监督检查和辖区监管状况等级评定活动,建立辖区质监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考评体系,落实加工食品安全层级监管责任。
6.由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负责,在省质监局制定的《五类经营单位“后厂”食品加工部分卫生条件开业审查规范(试行)》颁布后,按照《规范》要求,加强面包、面制品、糕饼、豆制品、肉制品等加工店前店后厂食品经营单位食品加工“后厂”的开业审查和日常监管,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活动。
7.由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负责,区工商局配合,组织开展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落实整改,召回不合格产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8.由市粮食局分局负责,定期开展粮食质量状况、原粮卫生监测与抽查;督促储备粮承储企业、政策性用粮经营企业执行粮油卫生质量检验制度,抓好储备粮、政策性用粮卫生质量监管。
(六)治理餐饮业食品污染。区卫生局承办,区教育局、工商局、建设局协办。治理指标:餐馆(酒楼、饭店)、小吃店、快餐店、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条件符合《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城区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城区餐饮经营单位和集体食堂索证索索票和进货台帐查验制度,对餐饮业使用病死畜禽肉及其制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查处率达100%;集中式餐具消毒服务企业的餐具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主要措施:
1.由区卫生局负责,重点开展餐馆、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等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严厉查处采购和使用来历不明的禽畜肉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不合格乳制品等违法行为,预防食物中毒等疾病发生;区建设局要加强对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的巡查工作,并将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作为施工企业文明施工的重要检查内容。
2.由区卫生局负责,全面实施城区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健全餐饮业索证索索票和进货查验记录等制度,重点开展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及农村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不符合卫生安全的食品及违法经营行为。
3.由区卫生局负责,开展餐饮单位食品添加剂专项监督抽检,加强熟食卤味、盒饭、冷菜、冷饮食用冰的卫生监督抽检;加强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服务机构监管,充分发挥餐饮具消毒行业协会作用,强化餐饮具消毒企业的自律行为,保障餐饮具卫生安全。
4.由区卫生局负责,加强餐饮加工配送单位监管,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区卫生局、工商局负责,加强超市自制自售熟食部和卤味店、奶茶店、包子店、馒头店、饺子店、豆浆店、鱼丸店等前店后厂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管。
5.由区教育局、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卫生联合执法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院校食堂卫生条件,督促加强管理,完善餐饮设施,预防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七)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由区工商局承办,区经贸局、卫生局、建设局、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市城管执法局执法四大队协办。总体工作目标:城区商场、超市全面建立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镇、街道、社区食杂店全面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取缔城区及镇政府所在地无照经营小食杂店、食品小摊点。主要措施:
1.由区工商局负责,健全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食品广告监管制度、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推进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2.由区工商局负责,加强食品市场巡查,强化日常规范监管,加强食品经营主体经济户口管理,建立质量诚信分级制度,实行信用分类监管,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
3.由区工商局负责,组织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抓好重点食品以及季节性、节日性食品、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及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检查,打击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4.由区工商局负责,继续推进商场、超市、企业、行业协会设立消费维权服务点(站)建设,做好“一会两站”(消协分会、联络站和消费者投诉站)和“五进”(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5.由区工商局负责,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实施在线电子监管,规范食品批发企业经营行为,督促食品市场开办者和食品经营者进一步健全进货查验、经营台帐、索证索票、检验检测、质量承诺和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维护食品市场经营秩序。
6.由区工商局负责,全面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加大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7.由区工商局、卫生局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加强流通环节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商场、超市和餐饮店进口食品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进口食品卫生证书和中文食品标签,保障进口食品质量安全。
8.由区工商局负责,区经贸局、农业局配合,严格实施城区集贸市场、生鲜超市肉品销售“两证”(动物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合格证)公示制度,重点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肉品销售监管,打击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9.由市城管执法局执法四大队负责,取缔城区无照经营食品小摊点。
四、其他相关工作
(一)由区食安办负责,区食安委有关委员单位配合,深入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制定宣传方案,部署安排学习、宣传和培训,提升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
(二)由区卫生局负责,区食安办、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办公室、环保局、工商局、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市粮食局分局配合,制定年度食品污染物监测计划,开展我区食品污染物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研究,健全区级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库,开展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由区农业局负责,区海洋与渔业办公室、环保局配合,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新增认定认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和品种,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引导鼓励认证企业使用认证农产品防伪标志,严厉查违法行为。
(四)由区农业局负责,区供销社配合,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开展宣传咨询培训,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市供销社负责,建立健全农药质量管理责任制,加强农资连锁店经营诚信体系建设。
(五)由区食安办负责,区工商局配合,组织开展保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规范保健食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打击查处违规生产经营保健食品、添加违法药物、伪造冒用保健食品标签标识和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功能的违法行为。
(六)由市公安局分局负责,加强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及时受理、立案侦办有关部门移送涉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大案要案,查处妨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法的行为。
(七)由区科技局负责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饮品安全生产技术及检测技术研究,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八)由区经贸局负责,区财政局、交通局、工商局配合,继续组织开展“三绿工程”(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绿色消费)活动,推动工作有效开展。
(九)由区经贸局、农业局、卫生局、海洋与渔业办公室、工商局、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等部门负责,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重点治理食用农产品、食品添加剂、禽畜屠宰、食品流通、餐饮消费、保健食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的监管。
(十)由区食安办负责,区财政局、农业局、卫生局、工商局、市质监局城涵片区等部门配合,做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一批大型养殖场、食品加工企业、超市、农贸市场,整合有关部门现有已开展的可追溯体系资源,形成产销一体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十一)由区财政局负责,监督区直有关部门落实和使用区级预算安排的有关食品安全经费,重点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检验和监测体系、执法监督、诚信体系、事故预防和处置应急机制等基础建设。区有关部门通过调整部门预算支出结构落实食品安全经费。区食安办负责提出年度治理项目资金安排计划,会同区财政局联合下达区级专项经费。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安排本级食品安全经费。
(十二)由区食安办负责,组织对区食安委成员单位及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年度治理工作情况的专项督查评价,重点督查评价各地、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环节监管、专项治理、案件办理、宣传报道及长效机制建设等情况,并向区政府报告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
(十三)由区食安办负责,建立全区重大食品案件督办制度,开展相关重大案件重点督查、督办和查处,促进形成部门联动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和执法效率。
(十四)由区委宣传部负责,加强对媒体管理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正面宣传引导,重点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常识,宣传食品企业诚信建设和品牌形象,正面报道政府保障食品安全采取的有力措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强化社会监督作用。
(十五)由区监察局负责,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开展对食品安全制度不落实、监管责任不到位等问题的监察,对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和部门,依法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