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战略范文

时间:2024-03-14 11:1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安全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安全战略

篇1

【 关键词 】建筑、安全、战略、模式

引言

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更多的是依靠低成本竞争而获得企业的利润。用于预防事故的安全投资,不能直接增加产出,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中黄盛仁、罗云在《矿山安全增值效益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中提出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们指出:“安全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国家、企业、个人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即用尽量少的安全投资,提供尽量多的符合全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安全保障”、“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安全效益=减损效益+增值效益+安全的社会效益(含政治效益)+安全的心理效益(情绪、心理等)”。这样的衡量过程中,企业家们更倾向于从自身的效益出发,无形中在选择时会暂时性的将安全经济的考虑搁置一边,从而最终无法保证安全管理策略的全面开展。

1. 建筑企业的使命和目标

建筑企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建设和发展而前进的。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建筑工程的建设都是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换言之,建筑产品的诞生是因为需求。在西方经济学中,人们通常认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更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建筑产品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各个层次需求。不论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还是自问实现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需求,人们对生活充满着无限渴望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于建筑产品的需求,并逐渐的发展更迭,不断的衍生出更多的建筑形式和产品。

建筑企业生产的建筑产品很显然是为了解决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产品的优劣不应只体现在价格、使用功能上,更多的应该表现在产品的安全性能方面。建筑企业的使命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单纯的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多的需求将是从基本的生理需求转化为安全需求。

2. 建筑企业环境分析

2.1安全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安全事故频发的高风险行业。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英国平均每7天有1名建筑工人死亡,在美国平均每1天有2名建筑工人在施工中死亡"当前,我国建筑业有将近4000万从业人员,每年由于建筑安全事故而丧生的从业人员超过千人,平均每1天有3人死于建筑安全事故,直接的经济损失过百亿"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损失在英国可达项目成本的3%一6%,在美国可达7.9%,在香港可达8.5%[1]。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供大于求,致使施工单会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过度的追求企业效益,在工程管理中存在侥幸心理盲目降低安全投资,造成工程安全投资环境的恶化。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建筑业的劳动用工量比发达国家要更加密集,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在发展中国家用工量是发达国家的大概2.5一10倍,发生的安全事故数量也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多得多。建筑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对企业的管理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够正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相对于国外的管理体制和全面的制度而言,我国目前对于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管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补充。

我国,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与实施尚在发展阶段。很多企业还处于原始资本的积累阶段。为了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势的多元性,众多企业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体制、业务范围不断变更,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对策,更没有与行业相对应的战略管理制度。企业最终的社会定位不明确,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

2.2建筑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从企业内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企业而言,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如销售额、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等。从企业内部的软性指标衡量的话,员工离职率、技能水平、业绩表现、工作满意度、员工创新意识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人们在选择建筑产品的时最初目标是满足自身的安全需求。对于建筑产品的众多特性,人们更多的看重着安全和质量。而大中型的建筑企业在生产建筑产品的同时,更多的也得到了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管理的认同。

3. 安全战略管理目标影响建筑企业长期受益

战略管理的是影响企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安全战略管理目标的制定将直接影响企业高层战略管理方法。建筑事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绝大部分事故与管理因素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安全技术是建筑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 但安全管理却是安全技术与安全规程实施的保证。

建筑企业安全战略管理的制定能够从企业决策层面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对产品的安全性、管理的安全投入、施工工艺的选择等进行有依据的研究和分析,领导层面在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以质量和安全为前提进行决策。当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的时候,对于企业而言,领导的行为将更大的影响员工行为,进而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减少离职率、提高业绩表现。

我国建筑企业的低成本密集型发展方式将在未来日益严重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为了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的长期效益将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在差异化竞争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大型的、规模化的企业为安全管理的投入将逐渐加大。对于建筑企业建立安全战略管理策略的企业目标,无疑能够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给企业带来长足的发展。(作者单位: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方东平,黄吉欣,张剑.建筑安全监督与管理一国内外的实践与发展.北京:中国水力电力出版社,2005:1-22.

篇2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架构;企业战略;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安全价值; 一致性;可追溯性

【 文献标识码 】 A 【 中图分类号 】 TP393.08

1 引言

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善,已经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一些传统信息安全问题,如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访问控制,脆弱性管理、加密解密和灾难恢复等。随着信息越来越成为组织的核心资产,保护信息的安全已不再只是局限于技术和日常管理层面的讨论,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关系到组织自身发展的安全。一次重大的信息泄露事故就能使企业的市值一落千丈。同时,一套合理的访问控制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推出核心产品(尤其是电子商务)和兼并其他企业。当前信息安全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要求:(1)信息安全部门逐渐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中心,信息安全的各项活动越来越和企业战略紧密相连;(2)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越来越多的要求信息安全部门提供清晰、可测量的服务来支持业务的运行。

企业的信息安全部门在不断增强其核心影响力的同时,也承担着随之而来的更多责任和挑战。其一是如何将企业战略转化为信息安全计划,将信息安全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中,并且保持信息安全控制措施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其二是如何使信息安全的价值得到认可并在组织内部最大化;其三是如何满足企业内部各部门有计划或无计划的信息安全服务需求;其四是如何确保以一种系统主动和集中统一的方式来管理业务和遵从性需求,并实现清晰的测量和不断的改进。

当前各企业广泛采用的标准或最佳实践有几种:ISO27001:2005,COBIT4.1,NISTSP800或PCIDSSv2.0等。这些标准各有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憾,如表1所示(缺憾部分用X表示)。

设计本信息安全架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并建立一种高效机制达到如下目标。

* 将企业战略转化为信息安全计划,确保信息安全的可追溯性、持续一致性和简洁性,以降低成本、减少重复和提高效率。将信息安全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中,建立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建立清晰的信息安全架构和愿景,以减少重复和指导信息安全投入和解决方案的实施。

* 基于客户服务理念,信息安全服务价值得到认可,信息安全靠拢业务部门,为信息安全管理和业务管理建立共同语言。

* 全面管理信息安全,满足目前绝大多数法律法规、标准的最佳实际的要求,并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当新需求出现后能够将其平滑的融入到现有架构中。

* 系统和集中统一的方式,使信息安全管理可预测和可测量,并不断的改进。

2 信息安全架构设计

2.1 信息安全架构设计所基于的原则

本信息安全架构的设计遵循四大原则。

1) 业务驱动:所有的信息安全目标应该从业务需求中来,从而保证信息安全管理总是做“正确的事”。

2) 整合、统一的架构:现在有数以十计的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最佳实践需要去符合或参考,且其各有不同的要求侧重点和优缺点。因此很有必要将所有相关的信息安全关注点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架构中,以保证所有要求都被满足,同时避免不要的重复。例如,ISO27001关注全面安全控制和风险管理,PCIDSS侧重支付卡环境中技术控制和策略管理等。

3) 系统化思维:运用系统化思维可以帮助组织解决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适应运营中的各种变化,减轻战略上的不确定性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需要整合机构、人员、技术和流程;需要考虑安全、成本和易用性的权衡;需要靠持续改进(Plan-Do-Check-Act);需要考虑全面防护和纵深防护。

4) 易用性:信息安全架构的最大价值在于被理解和广泛应用于组织的实践当中。因此,信息安全架构必须易于理解并且实际可操作性要强,应避免太过复杂和晦涩。

2.2 信息安全架构实现

2.2.1 信息安全架构-域试图

基于上面的基本原则,本信息安全架构由三个域组成(如图1所示):治理(Governance)、保障(Assurance)和服务(Services)。

治理(Governance): 信息安全治理域强调战略一致性,风险管理,资源管理和有效性测量。治理域又包括三个子域:愿景与战略、风险与遵从性管理和测量。各子域主要功能如下所述。

* 愿景与战略: 将遵从性要求,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和业务战略转化为信息安全愿景、战略和路线图。

* 风险与遵从性管理: 管理信息安全风险使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

* 测量: 监控和测量整体信息安全的有效性并持续提升信息安全对组织的价值。

保障: 保障域侧重于信息安全的全面与纵深防护措施。保障域包含预防、监测、响应和恢复四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功能如下所述。同时保护的对象为不同层面的信息资产:数据层、应用层、IT基础设施层和物理层。

* 预防: 实施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防止信息安全威胁损害组织的信息安全控态。

* 监测: 部署信息安全监测能力监控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态。

* 响应:部署信息安全响应体系迅速、高效的抑制信息安全事件。

* 恢复: 建立组织的可持续性能力,但重要信息系统不可用时,可以在计划的时间内恢复。

服务: 服务域显示了面向客户(内部和外部),协作与知识更新对信息安全实践非常重要。服务域包含三个部分:信息安全服务、知识管理、意识与文化。各部分主要功能如下所述。

* 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安全团队应对待组织内部其他部门和对外部客户一样,基于服务基本协议,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安全服务。

* 知识管理: 知识是信息安全实践和服务的基石。信息安全知识管理包括获取、维护和利用知识去获取最大的信息安全专业价值。信息安全知识应不仅在信息安全团队内部而且在整个组织被共享。

* 意识与文化: 信息安全意识与文化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整体的信息安全氛围。一个好的信息安全意识与文化意味着每个人都每个人都了解信息安全,关心信息安全、在日常工作中关注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意识与文化对提升组织整体信息安全成熟度和降低信息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2.2.2 信息安全架构-组件试图

为支撑信息安全架构的三个域,本信息安全架构组件融合了不同标准和最佳实践的精华部分,并自成一体,如图2所示。本架构参考的标准主要有如下一些:ISO27001:2005、PCIDSSv2.0、COBIT4.1、COBIT5.0、ITILv3 以及NIST SP-800系列等。

3 信息安全架构在企业内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本信息安全架构已被推广和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如保险业、银行业、教育和非盈利性机构等。本文选取一个保险企业的案例来说明本信息安全架构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变化。

背景:此保险公司有3000名员工,计划在加拿大多伦多(Toronto)上市,因此需要符合加拿大和行业的一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如Bill198、PIPEDA、PCIDSS等。同时公司高层决定借鉴信息安全管理的最佳实践标准,如ISO27002、NIST SP800、COBIT、ITIL、 FFIEC和 TOGAF等。因本信息安全架构的特点就是融合各法规、标准和最佳实践的要求,因此不需要做任何大的改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就能应用到此保险公司中。

经过9个月的实际运行,公司进行了各项测量指标重新评估并与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前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3.1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10]测评分析

平衡计分卡是衡量信息安全对企业贡献价值的一种分析工具。平衡计分卡包括四个测量项目:对企业的贡献,对愿景的规划,内部流程的成熟度和面向客户。该保险公司在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前后分别进行了两次测评。测评方法是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经理对信息安全部门进行评估,0级表示无成绩,5级表示完美,然后取平均值。2011年7月评估结果显示“企业贡献”为2.2,“愿景规划”为2.5,“内部流程”为2.8,“面向客户”为2.1;2012年7月评估结果显示“企业贡献”为4.1,“愿景规划”为3.9,“内部流程”为3.8,“面向客户”为4.1。如图3所示。测评结果表明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后企业高层及各部门对信息安全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的认可度有较为明显提升。

3.2 总体信息安全成熟度级别分析

本文采取的信息安全总体成熟度的评价是基于ISO27002的控制域和CMMI[11]的评估级别。0级是最低级,5级是最高级。该保险公司在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前后分别进行了两次自评估。2011年10月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前成熟度水平是介于2.0-3.0之间, 2012年10月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后成熟度水平是介于3.0-4.5之间,如图4所示。成熟度级别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后整体成熟度有较为明显提升。

3.3 独立审核发现点数量分析

第三方机构独立审核是从专业、客观的角度来衡量整体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包括管理、技术和流程。审核发现点的数量越多,表明脆弱点越多,存在的风险越大。该保险公司在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前后分别邀请用一个第三方审核机构对其进行了全面审核与评估(依据上市公司的管控要求)。2011年9月审核结果显示有4个高风险项,8个中风险项和13个第风险项;2012年9月审核结果显示无高风险项,且只有2个中风险项和4个第风险项。如图5所示。审核结果表明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后整体风险水平有较为明显降低。

3.4 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数量分析

信息安全事件(特别是1级与2级事件)发生的数量标志着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信息安全事件数量越少,表明整体控制措施越有效。该保险公司统计了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前后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数量。2011年1月-10月期间有4个一级安全事件(重大),12个二级安全事件(严重),25个三级安全事件和40个四级安全事件;2012年1月-10月期间有1个一级安全事件(重大),2个二级安全事件(严重),10个三级安全事件和16个四级安全事件。如图6所示。信息安全事件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后安全控制措施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有较为明显增强。

3.5 鱼叉式网络钓鱼模拟攻击测试结果分析

模拟钓鱼攻击测试是对企业员工整体信息安全意识水平一种比较客观的考核方式。收到攻击(点击链接)的人数越少,表明整体信息安全水平越高。该保险公司采用ThreatSim的模拟攻击测试平台,在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前后分别选取了5个分支机构(共200人)进行了模拟攻击测试。测试的主要方法是注册一个与该保险公司类似的网络域名,然后伪造一份看似从信息安全管理员发出的E-mail,此E-mail的大致内容是说该保险公司于近期对相关系统进行了升级,将会影响到原有的帐户和密码,要求终端用户尽快修改密码。此E-mail包含一个链接到修改密码的伪网页。

2011年5月测试结果显示有47%的员工点击了有害链接,点击有害链接的员工中有18%的人输入了密码,点击有害链接的员工中有68%的人完成了在线培训内容;2012年5月测试结果显示有14%的员工点击了有害链接,点击有害链接的员工中有3%的人输入了密码,点击有害链接的员工中有98%的人完成了在线培训内容。如图7所示。模拟攻击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后该保险公司员工整体信息安全意识水平有较为明显进步。

3.6 信息安全服务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客户满意度调查是从被服务客户的角度来衡量信息安全团队的服务能力,以及给公司带来的实际价值。满意度百分比值越高,表明信息安全团队的能力和服务价值越被认可。该保险公司在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前后分别对精算部、个人保险部、商业保险部、索偿部、渠道与销售部做了信息安全服务满意度调查。

2011年8月调查结果显示对服务专业质量的满意度为72%,对服务请求响应速度的满意度为46%,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为67%,整体满意度为60%;2012年8月调查结果显示对服务专业质量的满意度为95%,对服务请求响应速度的满意度为85%,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为92%,整体满意度为88%;如图7所示。客户满意度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本信息安全架构后企业各部门对信息安全服务价值的认可度有较为明显提升。

4 结束语

现阶段信息安全管理着重在信息安全的风险控制,随着信息安全管理角色的转变,信息安全需要跟多的与组织战略结合,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并通过提供信息安全服务使组织内部各部门享受到信息安全给组织带来的价值并认可这些价值。当前被广泛采用的一些标准和最佳实践有其优点,但同时无法满足一些新的挑战。目前缺乏一种高效可执行的信息安全架构来将企业战略转化为信息安全计划、基于客户服务理念使信息安全服务价值最大化以及全面系统化管理信息安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一种面向企业战略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架构。通过将本信息安全架构应用到实际的企业中,验证了本信息安全架构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价值、增强客户满意度、提升整体安全成熟度和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SO/IEC 27001:200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curity Techniques -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s - Requirements. Switzerland: ISO copyright office, 2005.

[2] IT Governance Institute. 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4.1,USA: IT Governance Institute, 2007.

[3]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 series.

[4] PCI Security Standards Council LLC. PCI DSS Requirements and Security Assessment Procedures, Version 2.0. 2010.

[5]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Information Assurance.

[6] Solutions Technical Directors. Information Assurance Technical Framework (IATF) version3.0. 2010.

[7] IT Governance Institute. 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5.0,USA: IT Governance Institute, 2012.

[8] Sharon Taylor, Majid Iqbal, Michael Nieves, 等.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 , England: 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 ITIL Press Office, 2007.

[9] 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xamination Council. IT Examination Handbook, information security Booklet. USA: FFIEC, 2006

[10] The Open Group's Architecture Forum. 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 version 9.1, 2012.

[11] Howard Rohm.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Align Your Organization. Balanced Scorecard Institute, a Strategy Management Group company, 2008.

[12]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 (CMMI) Version 1.3. USA: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0.

[13] STRATUM SECURITY. Proactive Phishing Defense. 2012.

作者简介:

篇3

如何保障企业核心业务及应用的安全?怎样使安全产品更有针对性,更加贴合企业的安全需求?安全产品专业化、细分化的需求日益加强。如何布局企业安全市场,满足企业安全需求?启明星辰与以太网科的战略合作对以上安全诉求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近年来,启明星辰积极布局企业级安全市场,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不断地通过与业内知名企业的合作逐步推进企业市场战略。

2015年6月1日,启明星辰与腾讯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达成战略合作,面向企业市场推出全面的终端安全解决方案――云子可信网络防病毒系统。云子可信融合了两家企业最优质的技术资源及产品经验上的优势,为企业级用户提供优秀、高效的终端安全产品。

2016年7月8日,启明星辰与北信源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成立辰信领创公司,双方将充分整合各项资源,旨在打造中国企业级防病毒的第一品牌,这是针对企业级市场终端安全领域的强化之举。

此次与以太网科的合作是启明星辰布局企业级安全市场的又一举措。启明星辰针对企业业务应用的安全风险,推出商业企业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与启明星辰原有的产品线有所不同,它将更加贴近商业企业的业务应用,更加专业化、细分化,保障企业的核心业务及管理应用。

用友网络的高层领导也参加了此次合作签约仪式。用友网络是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ERP软件、财务软件供应商,是中国最大的独立软件供应商,同时也是以太网科重要的服务客户。启明星辰与以太网科达成战略合作后,启明星辰的商业企业系列产品将逐步服务于用友网络及其众多的企业用户,提高企业核心业务、数据及应用的安全性,同时协助提升用友网络的客户价值。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企业安全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防御需求已从合规性需求向内在需求变化,专业化、细分化安全产品的推出成为大势所趋,启明星辰和以太网科的合作便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双方这一开拓性举措将为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也将为商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搭建更为坚实的安全平台。本次启明星辰和以太网科的战略合作正是基于双方的优势,面对商业企业市场用户,提供更为专业化、细分化的安全产品、安全服务及安全解决方案。

于企业级安全市场的服务商,以太网科有着自己成熟的商业模式及销售渠道,并积累了大量的企业级客户。

本次启明星辰和以太网科的战略合作正是基于双方的优势,强强联合,面对商业企业市场用户,提供更为专业化、细分化的安全产品、安全服务及安全解决方案。

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战略;发展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煤炭产业发展战略是一个大的话题。不同形势下的煤炭产业发展战略有不同重点。研究煤炭企业发展战略不仅需要国际视野,更要把握中国国情和山西省情,从而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战略建议。

一、山西煤炭企业的战略定位及指导思想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对我国能源矿产开发格局做出明确定位。而山西则是国家确立的重要战略性能源供给源,是稳定满足国家煤炭供应的重要煤炭基地。这一战略定位客观上就要求山西煤炭产业,必须要在做强、做高、做精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引领全国煤炭产业和新型能源基地发展的新方向。其次,山西省委、省政府给我省的煤炭定位是煤炭是我省的经济支柱,只有稳住了煤炭产业,才能稳住我省经济,而煤炭企业作为山西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山西煤炭产业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应有的龙头作用,这就意味着山西的煤炭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煤炭企业战略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生产建设与控总量、调结构相结合,保障煤炭供应需要;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继续促进煤炭产业升级;坚持提升产业质量与非煤、多元发展相结合,推进煤炭产业内涵发展、多元发展;坚持开发转化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推进高效清洁利用;坚持企业发展、接替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建设和谐矿区。

三、山西煤炭企业战略发展目标

(一) 煤炭产业战略发展的总体目标

“十二五”末期,全省煤炭工业销售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以上,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完成工业增加值4 500亿元,力争实现翻一番;非煤产业销售收入与煤炭产业销售收入比值超过1:1。

(二)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煤炭产业集中度的缺乏

我省大部分煤炭集中度提高,亿吨级和万吨级产能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少,;全省煤矿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平均单井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的中大型以上产能的煤矿企业比例较少,多是小型洗煤厂。

2 煤矿开采技术水平落后

所有煤矿企业实现机械化开采水平较低,员工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各企业在开发煤层气抽采区,煤层气治理,采(古)空区位置、范围以及积水、积气勘查探测技术方面应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3 非煤产业发展欠缺

煤炭企业在开发非煤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方面起步晚。非煤产业销售收入远远小于与煤炭销售收入;煤层气(瓦斯)抽采量、中煤、煤矸石、煤泥等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

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 安全生产。各级政府、企业应,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科学水平,各尽职责、不断完善落实制度、尤其是煤矿安全规程,实现一般安全隐患能及时发现并得到治理,重大安全隐患能发现,使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5以下。不断加强煤矿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大力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活动,持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2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做好高碳行业向低碳发展跨越。到2015年,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6%左右,化学需氧量(COD)减排9.13%,二氧化硫减排10%,氨氮减排10%,氮氧化物减排12%。

3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在矿区开发建设和煤矿产能增加的过程中,维持现有环境基本状况不恶化并有所改善。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煤矸石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采煤沉陷区原则上全部治理,新建矿山破坏土地复垦率100%,历史遗留矿山开采破坏土地复垦率达到45%以上;矿井水复用率达到90%以上,矿井水达标排放率100%,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100%。

4 确保职工的职业健康。通过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机制体制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煤矿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5%以上,职业危害申报率达到85%以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职业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5%以上,粉尘危害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5 提高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通过加强和规范全省煤矿用工管理,推动全省煤矿用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实现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合同备案率、从业人员培训率、参加社会保险率“四个百分之百”。“十二五”期间,全省煤矿在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在岗职工年均收入逐年递增5%以上。(作者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寇薇.山西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7)

[2]李洪新 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煤炭产业细分领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消费导刊. 2009(06)

[3]卫娟.山西煤炭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选择[N]. 山西经济日报. 2012-12-31 (005)

[4]张立.山西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篇5

论文摘要: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有效利用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进行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发,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应围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煤炭资源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实现方式,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重新构建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以引导和激励煤炭开采企业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生产。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开始成为各国首脑关心的重要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的共识。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并准备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我国政府这一减排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未来十年将进入到一个发展低碳经济,强制减排的十年。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并非意味着未来完全不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而是利用创新的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将其进行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下要求煤炭开采企业重新认识其战略经营业绩目标,并根据其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方式,重新设置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个粗浅探讨。

一、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

以战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企业的一切工作和管理活动均应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围绕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展开。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①],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69.3%,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占常规能源的70%左右。可以预见,到2020年,在没有重大能源技术变革和新的主体能源出现的前提下,煤炭资源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然而,煤炭开采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大量原煤的同时,也产生了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②]、洗矸、煤泥、废水等废弃物和土地塌陷、共伴生矿浪费等现象。如果不充分重视对这些现象的治理,将会导致水质污染、土地塌陷、空气污染、噪声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是否能得到重视和有效治理,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减排目标是否能实现。

现阶段,我国不少煤炭企业为盲目追求煤炭产量和节约成本,不注重安全生产和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大量煤系共伴生矿物浪费[③],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随意排放的行为,造成了煤炭开采企业安全事故居高不下、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质量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问题,造成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尖锐,也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利用创新技术进行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单纯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将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其战略目标。

二、 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业绩目标的实现

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为基础。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采企业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煤层结构条件复杂、单位领导过分追求煤炭产量、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工人超负荷生产现象严重等。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应增加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另外,在煤炭开采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设计中应将安全性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和企业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增加管理层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激励管理层对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视。

煤炭的清洁高效开采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④]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共伴生矿、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和浪费现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统一。

“减量化”是从煤炭开采的源头贯彻低碳经济的要求。“减量化”要求企业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消费目的和减少污染。煤炭开采企业减量化投入包括电力、燃油、设备设施等投入的减量化和煤矸石、工业废水、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煤炭开采企业应进一步推行以节约资源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新技术并创新管理方法,减少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的占用量及使用量,减少闲置时间、提高利用率,延长矿用物资、设备、设施的生命周期,建立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等复用及循环利用机制,提高循环利用率,研究物资替代,尽可能用副产品、废弃物、废旧物资等替代其它“正常”的物资,以减少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设备的资金花费和污染物的排放。

“再利用”是通过生产过程的控制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再利用”原则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对于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层气、地热、共伴生矿、矿井水、塌陷的土地等进行有效处理,以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延长物料的使用周期,防止物料过早地成为垃圾。煤层气可进行煤化和气化;地热和共伴生矿产应综合开采和利用;矿井水可用于洗煤,经深度处理后,煤化工用水甚至饮用水,以减少整个企业新鲜水的消耗量;塌陷的土地,可进行复垦和绿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还可以形成新的土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

“资源化”是通过对最终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煤泥、洗矸、污染的尾矿水、粉尘废气等。煤矸石可用于制砖、发电;煤泥和洗矸可替代水泥、黄沙,用于井下注浆、喷浆,制砖、筑路、回填塌陷,这样既能解决煤泥占地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替代粘土砖;污染的尾矿水可通过消毒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闭路循环,减少水资源消耗,杜绝污水排放;粉尘煤气可通过定期洒水、煤气收集分离的方式进行气化处理。资源化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可以应以煤炭矿区为依托,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煤炭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力求使整个煤炭资源生产形成一个闭路循环, 杜绝对环境产生的严重污染。

三、 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

卡普兰和诺顿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基于平衡积分卡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将结果考核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使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促进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对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引导企业有效实现战略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重新设计应围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煤炭资源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实现方式,在关注股东价值的同时,应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以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管理层对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采的重视。我们将根据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以重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具体评价指标设计如下:

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财务层面指标是衡量企业对股东贡献的指标,是所有其他层面指标的目标,其最终结果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加强资产运用和减少风险是重要的财务主题,煤炭开采企业也不例外。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的财务层面指标应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增值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经济增加值(EVA)、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2.顾客层面评价指标

顾客层面指标是衡量企业对顾客贡献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不仅应关注顾客的满意度,也应关注政府和社会满意度。因此,将顾客层面指标设计为:客户保持率、合同履行率、周边居民对矿区的满意度。

3.内部业务流程评价指标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是衡量满足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过程的指标。为保障煤炭开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煤炭开采企业应以安全清洁高效为原则安排内部业务流程。而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开采是通过安全生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有效性的评价应从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四个层面进行。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必须以领导重视、经费投入、科技创新为保障,因此,我们可以用吨煤设备改造费、吨煤科技创新推广费、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人均安全经费投资、生产事故发生率等指标衡量企业安全性程度。减量化包括物料投入的减量化和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因此,我们将企业减量化指标设计为:万元产值新鲜水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产值固废排放量。再利用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再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煤层气利用率、原煤入洗率、土地复垦率、煤炭回采率、共伴生矿开采率。资源化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因此,资源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固废综合利用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废气综合利用率。

4.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

学习与成长指标是衡量企业现有和潜在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指标。该指标将为其他三个层面指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框架,是其他三个层面指标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学习与成长层面可分为:员工能力、信息系统建设。因此,我们将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指标设计为:人均产值、员工满意度、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吨煤教育培训费、信息系统覆盖率。

参考文献

1.江涛 张天柱: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2007年第6期

2.刘传庚 王发明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以西山公司为例,生态学报,2009年12月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深入持久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09〕117号),2009年06月12日

4.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2009年12月26日

5.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6月,中国金融出版社

6.罗伯特.卡普兰 大卫.诺顿:平衡积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

7.罗伯特.卡普兰 大卫.诺顿:平衡积分卡战略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①]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29.65亿吨,同比增长12.7%。

[②]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中大约有30%的煤为高硫煤,含硫量在2%以上。

篇6

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从战略的角度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科技管理要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但由于科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在企业的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竞争战略、合作战略等多个环节中也都必须要考虑科技这一因素。

2、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3、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4、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②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5、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3]。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6.结论

篇7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体系构建

一、构建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背景

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实现了远程账务处理、在线财务管理与事中动态会计核算、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但同时增加了安全风险:数据被滥用、信息被恶意篡改、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造成会计信息系统瘫痪等。据2010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用户遭受网络安全风险,其中来自外部的攻击有49.4%,内外攻击的占25.5%,内部攻击占7.6%,不清楚的占17.6%。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新要求。我国财政部2009年7月1日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为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企业应当加强对会计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访问与变更、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其他部委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如何实施,信息技术究竟带给内部控制怎样的影响,给出了具体指引。这些都表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该领域。因此,在企业信息化中,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是企业信息化安全实施的保障。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风险的类型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企业财务软件的选择失误而造成系统实施失败的风险。其引发原因主要是企业决策层不明确企业的信息化目标,缺乏评估软件实用性的经验,没有能够结合企业实际状况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财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部分企业管理者,在选择软件时盲目跟风,致使所选购的软件质量存在缺陷,软件功能不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使信息系统实施出现问题。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包括外部环境风险与内部环境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包括:企业信息化项目是否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企业社会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企业选用或开发的软件没有行业竞争力、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内部环境风险包括:企业文化对实施信息化的阻碍、企业财务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投入比例过小、企业组织形式适应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够、企业门户网站建设的水平达不到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等。

(三)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是指会计信息化实施中,由于财务软件开发未经过严密的可靠性测试,使隐含问题的数据结构、程序结构在系统运行中被触发或各种舞弊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信息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一是数据记录风险,二是数据维护风险,三是信息报告风险。企业信息化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如:网络系统本身具有的脆弱性、软件系统内部缺陷、组织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无控制标准与安全防范标准、使用人员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等。

(四)业务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流程再造使得业务流程中的交易方式可能发生变化。业务风险包括:企业实施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的程度、企业业务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企业信息采集信息化手段覆盖率、企业网络营销应用的程度等。

(五)资产保护风险

资产保护风险是指企业资产损毁、流失、被盗等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会计信息化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资产所包括的存货、设备、现金以外,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资产还包括信息系统、各种数据资源以及有关的文档与记录等。

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目标

《基本规范》把内部控制目标定义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些目标体系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就其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也是有差异的。结合企业管理的战略,内部控制目标具体还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

(一)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整个体系中的最高目标,其他目标都应与战略目标协调一致,都为战略目标服务。在公司高层制定总体战略目标时,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机构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目标,确保战略目标在企业风险可控制范围之内;同时要将战略目标细化为具体经营目标,确保具体经营目标的实现;实现针对目标的资源分配,使得组织、人员、流程与基础结构相协调,促进战略目标的实施;建立可计量的基准,实现有效的绩效考核。

(二)经营目标

经营目标决定了企业营运效率和效果,在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优化经营效率和效果,具体如下:可以精简组织、明确责权划分,协调各部门之间、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并提高经营绩效;可以建立良好的信息和沟通体系,使得各种经济管理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流动,提高企业各个层次的反应速度;可以建立有效的内部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实施到奖惩机制中去,实现企业对部门和员工的激励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篇8

1.企业战略目标定位不明确。

只有战略明确,才可以正确指导企业的决策,使得所有行动都能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做到全体员工与管理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绩效考核观念落后

单纯强调对行为结果的控制与考核,这大大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本的作用。

3.考核指标制定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工作效率低下。

选择什么样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绩效管理中的又一重大难题,不仅如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包括所处的生命周期,结合作业成本管理及风险管理的要求,确定每一个指标所占的比重,正因如此,即使是同一个领域同一个行业,也会因为不同的企业现状,而有千差万别的绩效考核指标。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一些国有煤炭企业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忽视了煤炭企业考核指标的差异性,盲目照搬管理模式,不仅没有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反而使得煤炭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4.企业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体系,绩效管理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沟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沟通的过程,需要管理者能就战略目标要求员工上下沟通,使各部门及个人目标始终与之保持一致。目前,煤炭企业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并不十分完善,管理者往往不重视与员工充分沟通,对企业战略的理解无法得到统一,导致员工不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率。

5.绩效考核体系的发展没有与企业发展同步,没能做到与时俱进。

煤炭行业的生命周期明显,都要经历建矿、生产、衰落和关闭,随矿床发现而生,并随资源耗尽而衰,因而,绩效考核体系也应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一旦一成不变,该体系则如同虚设。

6.安全与环境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并成为企业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

近几年煤炭企业大型安全责任事故时有发生,如透水、塌方、瓦斯爆炸事件都为煤炭生产敲响警钟,这些事故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战略,大量的粉尘和废水排放以及废气废渣对当地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所以将安全与环境指标引入绩效考核迫在眉睫。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国有煤炭企业之中并加以发展,不仅可以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即重视有形资产又重视无形资产,利用战略地图模型这一工具,还可以将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评价的指标紧密结合,从而形象突出地展示出各个维度指标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同时平衡计分卡的方法体系相对固定,也可以对国有煤炭企业的统一指导,改善国有煤炭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问题,促使企业形成一套战略性的指标体系。

二、国有煤炭企业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的构建与修正

经典平衡计分卡的“平衡”表现在通过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以及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实现的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企业组织外部群体和内部群体之间的平衡,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以及结果指标与动因指标之间的平衡等多个方面的平衡,是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导致的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的情况而言的。但是传统的平衡计分卡并不符合煤炭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于企业而言能否获得长期生存与繁荣途径是考虑并满足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一个企业仅仅按照四个维度来关注两到三个利益相关者仍旧缺乏长期生存和繁荣的必要条件,因为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甚至是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关注利益相关者是不一样的,从来就不存在能够放之四海皆准的利益相关者标杆,因此计分卡也不应当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所谓“四个维度模板”,四个维度并不能完全、充分地描述、解释企业的战略。在考虑到平衡计分卡适用性的同时,结合国有煤炭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经典平衡计分卡进行拓展,加入环境与安全指标,进一步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的业绩评估体系与战略管理措施。在确定这五大维度之后,若要明确具体指标及其指标权重,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内外部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决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描绘是实施平衡计分卡的逻辑起点。通过对战略目标进行细化,将每个细化目标明确到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从而设立相对应的绩效考评指标,使细化目标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达成一致。财务指标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硬指标”,它的设计既要与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又因作为结果因素,而受到另外三个非财务指标(激励因素)的影响,使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之间构成一条垂直的因果关系链,因而说财务指标是煤炭企业实现愿景的落脚点和归宿。财务指标的总体目标是满足股东,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财务指标能够直接地衡量出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最终体现股东利益的实现状况。在平衡计分卡里,其它几个方面的改善必须要反映在财务指标上,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非财务指标由于其本身的滞缓性,导致短期内无法表现为财务报表的业绩增长,甚至还会出现倒退,但这并不影响非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的重要作用。在财务指标中,现金流量指标不容忽视。客户指标是实现财务指标的源泉,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用来反映企业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作为国有煤炭企业的客户,他们关心的是运输成本、交货效率、产品质量、企业信用等等,平衡计分卡中客户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客户满意程度、客户保持程度、新客户的获得、客户获利能力、市场份额等。内部运营指标是实现其他四个指标的基础,公司财务目标的实现,客户需求的满足,人员的高效工作以及安全环保生产都需要靠卓越的内部运营流程来支持。而卓越的内部流程需要企业弄清当前和潜在客户的需求并开发新产品以满足这些需求。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煤炭本身就是产品,要对煤炭进行大的改革和创新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而且煤种的创新往往会受到原煤成分的影响。煤炭企业的创新主要是指开采和煤炭加工技术的创新或者是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组合。学习与成长指标与企业的人力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各项指标实现的核心力量。我国煤炭企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在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而没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在能力。在新的环境形势下,人力资本潜力的开发已成为我国煤炭企业的一项迫切性任务,人力资本的量化则是人力资本开发的前提,而学习与成长指标的设置是实现这一量化的关键。环境与安全指标是落实其余四个指标的要求,是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同时也是国有煤炭企业应承担起的一份社会责任。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则会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与威胁,而“三废”的处理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利润。煤炭企业事故的高发生率要求煤炭企业把安全作为一项贯穿企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这一指标可大致分为三类: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矿山生态保护指标。之所以将环境指标以及安全指标合二为一,不仅仅是因为二者有共通之处,更是在控制利用BSC对业绩评估所带来的成本。除此之外,这五大指标下的具体指标设置,必须有重点地对指标进行取舍,应选择对本企业影响最大的并符合企业现状的指标,以免给BSC的实施带来不必要的附带成本,因此要正确对待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构建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时,企业要注意所选择的指标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关,要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一旦脱离战略单独存在,也就失去了运用指标的意义。因而,选择指标要从战略出发,从战略实现的要求出发。面对如此之多的指标,企业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营运情况及外部环境的具体现状,采用最适合的指标,并以此确定每一个指标应占的比重。这不仅仅是从作业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更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愿景。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着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等不同的阶段,其战略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平衡计分卡具体指标的设置以及权重的分配也应随着企业所处时期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运用过程中,要做好指标的量化工作,除财务指标外,其余指标均有定性类指标,则需要根据企业业绩及内外部环境等情况加以仔细考虑,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及反馈系统,充分实现指标的量化。另外,在最后的指标分析过程中,要确定指标类型,常见的指标类型有极大型、极小型、居中型以及区间型,在确定类型之后,将评价指标的类型进行一致化处理。否则,就无法判定综合评价值是越大越好,或是取值越小越好,也就无法综合评价各备选方案的优势。

三、国有煤炭企业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模型的构建

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只是从静态的角度解释了五大维度及其具体指标,并没有阐述企业在现实使用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五大维度是如何相互作用,完成绩效评估及战略管理这一任务。战略地图模型也就应运而生。根据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P.Norton)的研究表明,平衡计分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代是仅作为绩效评价工具的平衡计分卡时期,第二代是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时期,现在正处于它的第三代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战略中心组织时期。平衡计分卡实现最基础的绩效评价功能,而战略地图的出现,将平衡计分卡提升到全新的高度,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并作为平衡计分卡的核心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成功运用平衡计分卡,它的运用又需要一定的管理基础及经验,因而提出了战略中心组织的概念,它有别于其他一般的组织。因此,根据国有煤炭企业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应该根据修正后的框架构建新的战略地图模板进行绩效管理。

四、结语

篇9

深入开展质量振兴、质量强县工程,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提升战略,切实加强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创新质量新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质量强县工程,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省级试点企业1家,争创省质量管理奖1家;新增市质量标兵企业4家。

2.加大名牌培育力度。新增名牌4-5个,省名牌数继续保持在全省前20位,力争进入前15位;新增南通名牌8个。名牌产品对全县经济的贡献份额达30%以上。

3.全面实施标准战略。采标产品35个,抓好2家企业的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新建1个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新增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1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4.广泛开展能源计量管理创优活动。力争2家以上企业通过省级计量保证确认,18家以上企业通过市级计量合格确认,3家企业通过定量包装商品C标志确认。

5.省、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2%以上。

6.推进服务业质量体系认证,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企业数较上年增长10%;强制性产品生产企业认证率达98%以上。

7.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事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主要措施

(一)深入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围绕全县经济发展目标,强化宏观质量工作指导。加大对质量强县工作的组织和推进力度,把质量工作和名牌战略列入对镇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重点抓好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和扶持。

2.贯彻落实全县质量强县战略,发挥质量强县领导小组的组织推进作用,深化质量强县目标考核机制。

3.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针对各行业不同特点、不同质量状况和水平,采取“一企一策、因企施策”的办法解决企业的个性问题。开展质量培训辅导、质量诊断、战略策划、推进提优等行之有效的活动。

4.构建质量诚信体系,着力培育省质量诚信企业。

5.深入开展3·15和质量月活动。根据国家、省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重点围绕民生质量安全、群众性质量活动、质量技术推广应用、用户满意工程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不断扩大质量月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力。

(二)大力推进名牌战略,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1.认真组织实施《县名牌实施纲要》,制定年全县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意见,制定名牌、南通名牌产品的培育计划,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努力完成年度名牌培育工作任务。

2.保证名牌战略专项经费。在奖励名牌产品企业的同时,加大名牌产品的对外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名牌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名牌展销会,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品牌建设专题讲座,培育品牌高管人才和质量管理专业队伍。

3.推进产品集群和产业集聚。重点扶持丝绸纺织、剪切机械、水泥机械、产品养殖加工等产业发展,加强质量检测平台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三)全面实施标准战略,推进计量节约服务工程

1.实施标准战略,指导企业实质性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标准化理论研究和应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标准的能力。

2.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重点加强产业集群内企业、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企业产品的采标。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采标,促使我县更多产品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深入开展良好行为试点工作,重点抓好骨干企业集团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工作。

3.加快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以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农产品企业为主要基地,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物流、旅游、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服务标准。

4.认真贯彻《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国家强制性标准,加强对节能、节水、节材、节电工作的计量监管,重点对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等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跟踪服务。

5.围绕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重点对名牌产品、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的计量确认。

6.深入开展民生计量执法工程,加强对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计量器具的监管,改进计量行政许可的后续监管方式,定期公布许可信息。推进集贸市场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全面实施《餐饮计量规范》,重点对集贸市场、餐饮、加油站、汽车衡、计价器、商品量的计量监督管理。

(四)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机制,提升企业质量技术素质

1.根据《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目录》,编制全县监督检查的品种和范围,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安全、卫生、节能等强制性项目的监督检查。强化定期监督检验工作,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确保省、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

2.继续推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全面推进28大类食品及相关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开展食品及相关产品无证查处工作。认真贯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严格工作程序,提高发证质量,规范领证企业行为。按照“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的要求,健全监管网络,建立区域监管责任制,强化日常监管,积极推进电子动态监管工作,确保辖区内90%食品企业入网,60%的企业运行有效。

3.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选择1家企业作为省级《卓越绩效管理评价准则》的试点单位,选择3家企业作为市级《卓越绩效管理评价准则》的试点单位,加大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意义的宣传力度,探索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建设新思路,选择一批骨干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策划,帮助企业争创省质量奖、市长质量奖。

4.推进质量管理知识培训活动。做好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企业质量管理员的培训,提高获证企业的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卓越绩效管理评价准则》的实务操作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六西格玛、5S管理、质量统计技术应用和质量体系认证、计量认证内审员培训。

5.大力推广先进企业质量管理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以省质量管理奖企业为标杆,加强交流学习借鉴,推进质量管理先进方法的应用和普及。

6.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引导环保产品、节能产品认证,大力推进服务业、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认证工作,重点对民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行指导和扶持,促进更多企业采用先进体系管理方法并通过国家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

(五)加大产品质量监管力度,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1.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规范》,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进行辅导,及时指导企业按照规定时限组织申报。

2.加强许可证产品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许可证产品生产企业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许可证办证过程的全方位动态管理。加强实施许可证可制度的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开展许可证获证企业提交自查报告的监督管理工作,针对本地区的特色产品和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监督检查。

3.巩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集中整顿成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生产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印制食品假包装和假标识等非法印刷品、获证企业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等五种违法行为。

4.加强对质检机构计量认证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质检机构的监督评审,促进质检机构检验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对全县认证市场的监管,组织对认证企业的质量体系有效性进行检查。加强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指导和帮助企业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查处逃避认证、送检产品与产品不一致、假冒3C认证标志等违法行为,确保强制性认证产品的安全质量水平。

(六)切实履行职责,强化质监效能,构建和谐社会

1.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继续通过安全责任告知、安全责任承诺、签订安全责任保证书等形式,明确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检验检测机构的安全责任、法律责任和责任追究,重点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2.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全面开展工业压力管道使用登记工作。加大对特种设备制造、安装企业的现场监察力度,保证特种设备制造、安装质量。强化从源头抓安全,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落实监控措施和责任。加强对特检机构的监督指导和对特种设备安全人员的培训考核。集中开展气瓶安全专项整治,完善气瓶登记使用制度。开展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提高处置特种设备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企业化改革;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煤炭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体现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建煤炭公司现代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使制度的管理实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这也是将企业做强做大、增加核心竞争力、强化经营管理、创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煤炭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与讨论,来克服现阶段煤炭公司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集中度不高、经营分散、企业规模较小、管理层级多、管理体制欠缺协调等等,最终实现促进煤炭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在此,采用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与煤炭公司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与经营管理水平。

一、分析管理模式

我国煤炭企业在管理制度与管理组织架构较为齐全的条件下有着良好的整体运行状态,且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较为完整,尽管如此,从煤炭管理模式视角来看,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如体制方面。一些公司未能够真正实现事企分体运行,其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事企混合并存的态势。这是由于虽然事企分离的目标在组织机构上得以实现,但因国家对事企转企业未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所致。这样就会给煤炭公司的有效运营产生影响。第一,公司难于实现事企分体运行的关键在于公司员工所具有的双重身份,这点阻挠了公司的各项改革、创新。第二,事业费用的软约束,这使得煤炭公司无法根据市场规则来创新、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导致对市场的迟钝,而在危机管理的问题上,公司也显得捉襟见肘。第三,煤炭公司的运营在获得了事业费给予的资金保障后,较非事业类企业更具优势。

二、组织结构

作为独立合算的经营主体,一些分公司的人员结构和机构还是较为完整的。如图所示。针对该该组织模式进行评价。

图 子公司组织结构图

公司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依照公司设置,管理成本高、管理组织具有重复性,且工资资源协同效应与共享机制不足,削弱企业发展优势,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组织为分权式模式,因此提升子公司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和拓展市场的积极性,在特定的企业发展时期,能够成为扩大生产规模的有效途径;子公司成为利润中心和经营中心,它汇集了总部主要经营资源,但是总部对子公司管理相对较松散。煤炭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构筑起核心竞争优势,具备核心竞争力,从以上讨论可以得出发展必须的条件:①高效、有序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创建;②准确定位公司发展核心战略;③大局战略支持。

三、管理模式

根据相关项目投标管理,经营管理为公司运营核心,在商务支撑、识别用户特殊需求、采集信息等方面其管理模式应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从经营策略的角度着手,给予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项目和领域足够的重视。利用企业自身的行业技术优势,引领、培育市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点的新高,以新的产业支柱的形成为目标。对市场预测和市场调研应持严谨的态度,将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制定出来,定位市场,以增强煤炭公司投标能力。建立与本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经营人员激励、考核、管理制度,致力于高素质经营人才的培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体系,饱满战略规划人才,建设战略规划职能,根据国家政策走向、竞争中战略举措、市场变化需求、行业环境动态等,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对企业总部经营资源展开整合,并促进总部管理能力的加强,强化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将项目经营责任制度落到实处,紧抓项目管理。最后应加强开发市场和研发、投入产品技术力度。

四、管理制度

(一)企业指导思想。定位发展战略级别,扩宽发展思路包括总体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企业使命、战略定位。企业发展目标包括人才目标、科技目标、市场目标、组织目标、体制目标、收入目标、发展目标、中长期目标。而发展战略表述为企业文化战略、企业资本运营战略、信息化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科技开发战略、经营开发战略、管理创新战略、组织创新战略、体制创新。在经营管理责任制度的主要责任是承担企业开发潜在市场责任及经营指标。经营管理责任制可按照地域分工、项目规模、业务板块、经营对象进行制定。企业发展、企业管理制度应涉及管理综合性问题的管理和协同。根据不同企业性质,参股公司经济关系、企业与其他经济实体经济关系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例如:预算管理原则和事业费测算针对事业体制部分制定;监督参股企业章程投资收益;经理层年度经营责任管理办法可通过公司董事会、对控股公司制定;年度经营管理办法与管理目标对分公司进行制定等等。

(二)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处理交通事故、机动车的管理、驾驶员的管理等为交通安全管理职责;消防管理办法:火灾应急处置、消防安全检查、培训消防知识、消防器材和设施,体现对消防安全管理的要求。作业设备安全管理:处理设备事故预案、设备检查相关规定、设备保养规定、上岗设备管理、使用设备履历及说明。

从企业核心角度对煤炭管理模式及管理制度设计进行简要探讨,针对我国煤炭企业管理体系现存问题,提出强化林润中心、管理中心、投资中心等职能,在合理资源配置、顺畅管理链条、匹配战略规划、清晰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形成统一。各企业不宜过度分权,这样才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从本质上巩固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俊芝,刘原,扬起,王茜,薛苗,刘希君.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7).

[2]张晓春.关于完善煤炭集团公司物资采购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煤炭,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