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思维范文

时间:2024-03-14 11:1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运营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运营思维

篇1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传统厂商开始利用这种思维来变革运营思路。现今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为此太川提出了智慧社区建设及运营的新思路,改变旧有的把各个智能化子系统堆砌的智能社区做法,这种做法没有深入融合移动互联网精神和思维,用户的参与性差,致使智慧社区建设效果不理想。而新的智慧社区运营思路则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智能化,家庭生活安全化以及社区生活便利化,以此为目的,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及方法,在小区内建立电信级网络,各类智能化操作、体验及流程注重用户的体验,并配备专业团队可持续的运营智慧社区,围绕最终用户(家庭成员)最基本的需求,从科技方式到最终服务体验实现智慧社区的建设及持续运营。

太川智慧社区解决方案,首先满足业主家庭的需求,实现邻里视频、智能家居、娱乐,建立物业管理以及统一的客服中心,从物业管理角度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些无人职守统一管理,确保设备的有效运转,以及利用小区投放的门口机、PAD、手机等终端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

其提倡社区的多网合一,包括停车场、监控、对讲,安防等系统设备均采用同一条电信光纤传输,减少重复布线,统一网络、统一标准实现整个社区网络的解决方案,使得智慧社区平台形成了一个共享且开放的平台,改变了现在很多小区封闭式的监控系统的局面,未来小区的公共摄象头都会开放到居民的电脑、手机、PAD,这样用户可以通过自持终端查看小区的视频,实现社区IP化的远程监控。该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还提倡智能家居微智能化,以满足现在年轻人追求时尚的诉求,他们要求智能家居易操作,无需布线,安装简单,可手机远程操作。太川将智能家居开发成一个有乐趣的、有交互的、智能化的、简单实用的多个可自由组合的产品,由用户按照自己需求在超市就可自由选购,只需简单按照说明书安装,并与手机形成多应用,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家居。

除了变革智慧社区建设的思路,太川还提出了“智慧社区O2O+OTT运营”的新思路。运营智慧社区,是传统楼宇对讲企业未来发展智慧社区最重要的转型。太川致力于打造智慧社区生态系统,利用持续性的运作以及后续专业的运营团队,以开放心态整合多方资源,来提升最终用户(家庭成员)对智慧社区服务体验。目前在南京、杭州多个小区已成功运作智慧社区服务运营,引领着社区生活进化。

篇2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化转型 电信运营商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telecom operators get out of trouble using the development force of “Internet+”, the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negative impact and transformation dilemma the operators suffered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then taking the operator’s point of view,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net+”, based on which, put forward the architecture and service standard of operators “Internet+” promotion. With the foundation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aper proposed operators’ transformation measures in the “Internet+” era.

[Key words]Internet+ Internet based transformation telecom operators

1 “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与运营商转型困境

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电信业务收入总共完成 11 2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扣除“营改增”对电信业务收入的影响)同比增长仅0.8%,创近10年新低。行业竞争加剧、资费下降、“流量当月不清零”等固然是导致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但“互联网+”时代的“分享、开放”理念更是迅速冲垮了运营商因信息不平等筑起的各种围墙优势,运营商需要解构和重塑生产经营体系,其面临的冲击及转型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模式方面。随着个性化需求激增及强化,传统的标准化大生产已明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紧密连接生产与消费,帮助企业实现按需生产甚至按需定制。运营商如何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核心价值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是营销模式方面。“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及服务更多是以信息方式呈现,媒体合作及广播式诱导消费难以为继,用户是媒介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如何构建高效的互联网化营销体系和用户服务体系成为运营商转型发展的另外一道门槛。

同时,转型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三个新要求:

(1)大平台要求:一是跨地域、跨业务的数据整合和分析平台;二是支付、社交、位置、通信等能力的云化和开放;三是高速智能网络,快速支撑产品部署。

(2)小团队要求:一是技术水平高,产品开发能力强;二是灵活多变,因需制宜,形成快速作战的虚拟团队;三是富有“创业激情”。

(3)一体化要求:一是集团公司、省公司和本地网的纵向一体化运营;二是营销、开发和运营三位一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2 研究评述

从2015年以来在“通信”、“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来看,在发展模式及策略、技术演进及方案、业务探索及实践等领域有部分代表性成果,具体如下:

(1)发展模式及策略方面

高歆雅[1]剖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服务商竞合的新生态,观点如下:一是互联网厂商通过打造低价平台进入传统产业;二是传统IT企业利用新技术优化产品及服务模式重构传统企业流程;三是运营商应立足通信能力优势,通过大量合作整合产业链,实现业务创新。李蓉蓉、杨新章[2]对运营商业务现状及业界发展趋势剖析后,提出运营商通信业务在场景化、平台化和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建议。吕恒、任晓亮[3]认为“互联网+”即是“互联网+各行各业”,主流运营商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关键在于颠覆传统模式,形成高效灵活的销售、交付、服务模式。张锦顺等[4]认为“互联网+”等于通过“协同创新、跨界融合、数据流动”对产业资源和分工进行重组,以实现效率提升、多方受益和产业升级,提出如果要构建以运营商为中心的多赢生态环境,必须开放基础资源、开放渠道资源、开放大数据资源、开放产品能力和开放营销体系。

(2)技术演进及方案方面

赵远、沈蕾[5]在基于互联网思路介绍电信运营商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富媒体通信)方案建设及运营的过程中,总结出五条互联网思维法则:一是得“潘俊闭哂天下;二是用户体验至上;三是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四是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五是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冯伟等[6]认为运营商应在立足于用户和业务区分的基础上打造智能管道,技术上使数据网络具备疏导、感知、管控等能力,应用上主要集中在后向收费、闲时引导、带宽保证、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吴列宏、林海等[7]认为互联网思维与运营商思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支撑的封闭思维与互联网开放思维的冲突;二是传统的数据管理思维与大数据精准营销思维的冲突;三是以技术为中心的思维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的冲突。运营商可借鉴互联网思维改造运营商传统支撑能力,一是以平台化能力开放的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互利价值;二是以大数据精准+体验营销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应用价值;三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用户体验。陈飞[8]提出在运营商统一支付平台上自行引入第三方支付机制的思想,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构建新型支付平台,实现低本高效运营。

(3)业务探索及实践方面

邓煜熙等[9]对欧美日韩等标杆运营商互联网化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出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客户体验;二是跟随用户需求与产业形势来革新产品与应用;三是利用运营模式的多元化以应对互联网浪潮挑战。胡世良等[10]认为与传统洗衣行业相比,荣昌e袋洗O2O模式在下单方式、费用结算模式、衣服交接过程、互联网营销方式、线下配送体系具有明显优势。e袋洗对运营商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一是向互联网产业高价值市场进军,拓展“互联网+”应用;二是有选择地切入“互联网+”垂直领域,强化产品创新,注重客户体验,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三是以打造开放平台为核心,加强产业链合作,积极开展战略投资、收购等资本经营,推进跨界融合;四是打造适应“互联网+”转型的干部员工队伍;五是深入推进创新业务运营“自主化、区隔化、特区化”,新兴业务领域实行独立化运营。

综上来看,站在运营商角度,基于“互联网+”的理解提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服务标准及转型举措等方面的成果非常之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观点供参考借鉴。

3 运营商对“互联网+”的理解

“互联网+”在微观层面的影响显而易见,传统企业对“互联网+”时代的不适应性将迫使产业重构,具体表现为:一是生产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产业分工更细,各企业更专注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核心价值;二是基础设施继续下沉,生产业活跃度及贡献度大增,掌握用户、平台等优势资源的企业均有可能成为生产商,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撑及服务。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摘自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从运营商角度看,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通信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运营商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光纤固定网络、2G/3G/4G/Wi-Fi无线网络无缝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关于电信运营商如何理解“互联网+”,本文认为运营商应充分发挥优势能力,将互联网作为生产要素融合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对企业全领域、全过程的互联网化改造和升级,推动企业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全新商业形态。

4 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运营商应通过自身互联网化转型,致力于成为“互联网+”的推动者和赋能者。具体指,一是提升自身和城市互联网能力,二是将互联网能力通过技术与非技术手段等赋予实体经济。

具体来看,运营商应快速突破传统思维局限,以软件化智能通信网络和云技术为基础,以能力开放平台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核心优势,辅以用户资源和线上线下渠道资源,重新定义“云、管、端”2.0概念,构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帮助行业及企业实现信息传递互联网化、资源调配智能化、生产定制化、销售电商化、经营精准化、客户管理个性化的互联网转型目标,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图1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云、管、端”2.0是市场驱动下的基于新技术应用的高度开放、紧密合作的多赢生态,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驱动下依赖于硬件的网络服务,其内涵已经发生改变,分层将更清晰,强调基础设施的下沉、共享以及运营商服务内容的衍展。表1为运营商“云管端”2.0的目标及路径。

5 运营商的“互联网+”服务标准

在持续构建、提升自身“互联网+”服务能力的同时,运营商作为“互联网+”的赋能者,应不断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重新定义运营商的“互联网+”服务标准,具体如下:

(1)实时:业务需求实时响应,快速交付;

(2)按需: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资费和服务组合;

(3)在线:将产品和服务全量构建在云端,便于随时获取;

(4)自助:让客户自主获取业务和服务,零等待;

(5)可分享:实现在线沟通,打破行业协作的信息鸿沟。

6 “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商转型举措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推进企业愿景,解构和重塑生产经营体系,需要通过改革、创新、集约推动“四大重构”(包括业务重构、网络重构、运营重构及管理重构),促进企业全面转型。

(1)业务重构

如图2所示,业务重构培育新的增长点,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传统连接向新连接转变;二是前向经营向前后向并重;三是松散捆绑向深度融合;四是基础业务向“互联网+业务”转变。

(2)网络重构

如图3所示,网络重构注重灵活开放智能,实现网络、平台、IT“分离”向“融合”的转变,呈现四个显著特点:一是DC为核心网元且云化;二是实现SDN/NFV;三是OpenStack开源;四是分布与集约。

(3)运营重构

如图4所示,运营重构注重互联网化变革,实现销售、服务、运维“分离”向“协同”转变,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线化、O2O化;二是集约化、智慧化;三是开放化、市场化。

(4)管理重构

如图5所示,管理重构注重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守旧守业型向创新创业转变,呈现四个显著特点: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人本化。

7 结束语

2015年我国电信业创近10年新低,从2016年6月底看,2015年减收因素在今年依然将延续,同时还将面临另外四个现实的“不利”局面:一是用户红利将终结,2015年全国电话用户同比增长0.1%;二是互联网应用对传统话音短信业务替代进一步加剧;三是竞争白热化的局势将从移动通信领域扩展至固定宽带领域;四是“提速降费”政策预期可能导致行业结构性减收。综上,运营商保增长压力倍增,必须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拓展新的增长点。

在国家大环境层面,“互联网+”无疑将促进产业互联网大发展,市场前景将远超传统市场,为了帮助运营商找到“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商转型举措,本文以运营商的视角阐述对“互联网+”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并提出基

于“云、管、端”2.0概念的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并建议运营商提高“互联网+”的服务标准,最后建议运营商从业务、网络、运营、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重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互联网化运营,拓展更多的市场增长点,走出一条适合“互联网+” 时代的运营商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高歆雅. “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商竞合新生态[J]. 电信技术, 2015(4): 10-14.

[2] 李蓉蓉,杨新章. 互联网+时代运营商通信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6): 92-96.

[3] 吕恒,任晓亮. “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转型与机遇[J]. 中国电信业, 2015(8): 62-65.

[4] 张锦顺,范嫣然,王新建,等. “互联网+”运营商的多赢生态[J]. 中国电信业, 2015(8): 62-65.

[5] 赵远,沈蕾.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运营商RCS建设方案探讨[J]. 互联网天地, 2015(8): 66-70.

[6] 冯伟,周江卫,彭海燕.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智能管道发展思路探讨[J]. 广东通信技术, 2016(3): 2-5.

[7] 吴列宏,林海. 基于互联网思维重构运营商支撑能力[J]. 现代电信科技, 2015(2): 73-77.

[8] 陈飞. 运营商互联网思维下的支付平台探索[J]. 移动通信, 2015(2): 87-96.

篇3

以至于在整个3G时代,中国联通嫣然成了电信运营商中,最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改革派,小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用他的竞争伙伴们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度主导了用户口碑的中国联通,随着微博火爆,其员工在社交话题领域独领,从不缺席行业重大话题,甚至主动引爆论争,一时间颇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境。

时间指向2014年,意境略有小成的中国联通却陷入的沉寂,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亦是波澜不惊,寻找差异化依然是战略的主要诉求,与中国电信体系化的互联网思维相比,万年老二却心永是第一的中国联通,这个互联网思维的“实用主义圣徒”能否迎来4G的第二春呢?

让我们来系统的梳理下中国联通已经向外界展露出来的互联网化运营商的战略架构,拼接碎片化的信息,给诸君一个完整的全景。

一、中国联通移动宽带一体化的互联网思维路线图

“差异化优势”——这五个字是理解中国联通实用主义哲学互联网思维的关键。作为处于行业第二的电信业公司,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早已经为其提出了清晰的建议:差异化。

对于中国联通而言,体现在市场的竞争行为上,则是一定要制造与竞争对手的不同,比如在拿到混合组网试点许可之后,其开始大力宣传“双4G”。很多人认为万一竞争伙伴伺候也拿到了岂不是亏了?如果你立即差异化优势的定位,其实你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他只是为了不同而不同,尽管看起来很短视。

在其财报的形势分析中,中国联通说:“将继续巩固和不断创造差异化服务优势,主动适应变化,紧紧抓住机遇,推进公司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所以,中国联通的互联思维路线图,依然奉行的是能带来“差异化优势”的实用主义原则:竞争伙伴,尤其是中国移动做不好,不敢做,不能做的,要优先做。

第一:互联网渠道是中国联通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的重点。其认为在“全业务电子商务方面积累的丰富运营经验,是中国联通能够4G时代“继续巩固和扩大”差异化优势的重点之一。

笔者注意到,关键词有两个:“线上线下一体化”和“沃易购”。沃易购是一个面向中小渠道的B2B平台,具有整合上下游资源的定位。以互联网为实用工具,“拓展新型互联网服务渠道”。

第二:探索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双赢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被中国联通视为寻找差异化的另一个重点。对于中国联通来说,这意味着其已经彻底了放弃了对移动互联网产品和内容的“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意愿。

尽管在其最新的财报中,中国联通依然发誓:加快研发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型应用服务。但是公众并没有看到其实际的行动。各地的产创部门也已经沦为互联网产品营销部门,产品创新四个字徒有虚名。

这暗示着中国联通极有可能走向应该运营商O2的纯管道运营商的道路。

第三:互联网是中国流量经营的核心工具。在最新的财报中,中国联通声称在流量经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谓经验一说,其核心所在是在3G时代中国联通开放的拥抱微博、微信以及与互联网公司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合作机制。

尽管中国联通提出来要“加快推进面向移动互联网的运营体制改革”,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改革创新,但是与中国电信相比,其并没有提出具体而微的方法去实施,还处于一个口号宣示的状态。不过实用主义的工具哲学不言而喻。

二、中国联通互联网化运营的基础设施

中国联通的互联网化运营基础设施包括三部分:互联网渠道、集中化的IT系统、智能管道和中小渠道集中管理系统。

互联网电子渠道是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也是中国联通为数不多的能够坚持不懈推进的基础设施之一。近年来一直持续优化10010.com电子渠道,已经开始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变。

在中国联通2010-2014年企业发展战略中就已明确提出“要建立面向全业务营销服务功能的强大电子渠道”。

公开的信息显示:中国联通电子渠道采用一级架构、三级运营体系,从而实现了既全国统一,又满足了分公司个性化、本地化需求。其中,建设维护是以总部为主,分公司参与和配合并做好落地宣传推广、活动组织和本地客户服务。

在4G时代,中国联通宣称要:利用互联网电子渠道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有效提升了销售服务能力;

沃易购平台是中国联通在渠道互联网化方面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定位是:“集中化、扁平化、透明化和端到端”的全流程互联网化的经营管理体系。这也是落实线下线下一体化的关键平台。

与中国电信的综合平台不同,沃易购本质上是一个做生意的平台,一个“全天候终端B2B交易生态圈”。通过交易信息的集中化,为买卖双方实现规模经济。

在智能管道方面,中国联通已经部署了TCC策略,可以提高整个网络的效率,并且能够提供差异化的计费服务,满足移动互联网个性化计费需求。

WO+体系,是中国联通实现能力的共享,大数据的挖掘、开放和产品内容的聚合提供智能管道服务,也是为开发者提供的开放的体系。

按照中国联通的思路,wo+体系是以能力开放的方式,聚集庞大且离散的合作伙伴,使其参与产品创新、业务开发和营销创新,提供丰富的产品和应用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建立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2014年,中国联通在大数据平台方面有所突破,是中国联通试图建立的与互联网公司差异化合作的关键平台之一。公开的信息显示,目前前期的采集和基本分析平台已经建成,中国联通将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生态系统。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联通的大数据平台到目前朝开放式大数据服务平台迈进四个阶段。在2013年年底,中国联通就已经初步建起了混搭架构的大数据平台,进行统一运营与统一服务;同时在大数据应用层上,通过对1.3亿的3G/4G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打上用户标签,开发了第一款大数据产品——中国联通移动用户标签1.0,开始为十几个省公司提供标签数据,这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与维系的根据所在。

三、互联网思维的机制保障和创新

产品创新部、电子商务部和创业投资投资公司,在组织机构层面,形成了中国联通机制保障的三驾马车。

而这其中,作为差异化战略核心依托,在2012年组建的电子商务部目前看上去已经是三驾马车中的核心部门。他也是是中国联通在互联网思维上,执行力比较彻底的一个部门。

电子商务部脱胎2008年行业重组时组建的电子渠道中心。宗新华曾经对外公开表示,中国联通目前已建立了从总部到省分公司、地市分公司的完善的电子商务组织保障体系和运营体系.

创业投资公司是中国联通试图通过资本运营,获取移动互联网发展红利的布局点。其:以创新孵化为基础,为投资平台为工具,通过建立创新孵化服务+投资平台的模式,培育创新市场,获取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创新性人才。

。中国联通产品创新部总经理李红五曾经有过对联通移动互联网的策略的解读:产品聚合、智能营销、能力共享、智能管道成为成为联通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词。

随着中国联通在事实上放弃了自主创新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战略,产品创新部已经将逐渐的没落和式微已经不可避免。在2013年最为突出的工作,即所谓私人流量定制。

这也其实中国运营商的通病,转型自数据业务部门的产品创新,在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研发上,发自己已经无事可做。

四、中国联通在业务和营销层面典型互联网化行为

在学习和借鉴互联网思维,尤其是把互联网嫁接到自己的业务和服务上,为我所用,中国联通事实上拥有更开放的心态。

最值得欣赏的中国联通的微信沃卡。在当年微信收费的风口浪尖,中国联通逆势选择,冒天下之大不韪,首开与微信合作之先河。

随着微信的红包火爆,在流量经营上,推出流量红包,也首开与中国联通,并引领了行业风向。

在细分市场,其“流量+第三方应用”定向、后向流量资费模型的差异化产品,大流量包产品,尤其是在积极探索与OTT产品新的合作模式,与多家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定向流量,推出的WO+视频和WO+音乐等定向流量产品,都可以值得称道。

在营销层面,开展的新产品线上首销、预售以及节日促销等活动,尤其是在借势社会话题热点引爆流行方面,中国联通也多有积极尝试。

联通产品创新部在沃流量的业务上则实现了私人定制。所谓的私人定制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访问内容的范围区分,一种是按照购买规则区分。

去年的双11和双12期间,阿里巴巴和中国联通就进行了后向流量合作,用户在购物期间产生的流量都由阿里巴巴买单,期间流量同比增长了19倍。”李红五说,“合作伙伴和联通合作,可形成自己的私人定制流量业务。今年联通还将更好地推广这项业务,争取跟更多的伙伴进行合作

对于开拓行业流量收费新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在火爆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国联通与百度推出“沃百富”理财产品。

在服务方面,中国联通的微信公众账户的运营成效斐然,据联通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9月1日,中国联通微信公众账号的关注用户已突破200万。自上线以来,累计提供业务类型近70种,业务查询近500万笔,客户服务支撑近400万笔,业务办理近50万笔。

五:中国联通:互联网实用主义的圣徒?

对于中国联通来说,互联网不是他的敌人,也不是他的对手,而是他的朋友,更是实现差异化优势的源泉之地。

秉承商业创新和服务好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对中国联通意味着一块一望无际的,等待收获的农田,他就像一个老农,望着满地的庄稼,心满意足。

篇4

互联网思维创意农业的顶层设计

网上有人称刘丽华为90后新农民,的确新的出奇,虽然她终日与泥土打交道,但却从来都一尘不染,像云南到处可见的花花草草一样,清新秀丽。

清晨,师宗小高原的第一缕阳光慵懒地洒落在南盘江面上,塔旗庄园并不算辛勤的劳作开始了。人们很难相像,在周边仍然处于传统的耕种场景之下,这里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作业模式,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结合:塔旗庄园的创意农业完全来自于科学完整的作业系统。

有人曾劝她,学习马佳佳走时尚名人化路线,被刘丽华严词拒绝了。她的梦想是农民与白领之间的互联,她的梦想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互联,她的梦想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联。她说:“我不是做互联网思维的概念,我做的是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整合与融合,运用互联网第四产业,促进前三大产业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已经发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和结合点,在大互联和物联网背景之下,形成互联网创意农业产业化的独特运营模式和发展思路,服务于更加广泛的人群,进行产业化的产业链上参与人群的价值重构。”

这就是刘丽华的互联网思维的创意农业的顶层设计。从城市的白领市场需求开始,引导需求端的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形成市场价值体系之后,回过头来,建设农业庄园和产业园,实现承载市场价值的载体,通过品牌营销活动,实现市场价值与消费需求市场对接,形成完整的互联网思维创意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运营的闭环。

正是这样一位小女孩儿,她拥有互联网思维,她懂得如何运用物联网,她扎根庄园式创意农业,让云南师宗小高原因塔旗庄园而绽放绚丽姿彩。

互联网思维的

创意农业产业化运营生态圈

品牌营销是刘丽华创意农业产业化运营的龙头。据此,她打造了互联网思维的创意农业产业化运营生态圈。

在生态圈的打造过程中,刘丽华特别注重价值创新和价值平衡,运用对称营销理论体系,使得消费市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互联网第四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彼此齿轮连接的运营生态,它们相互之间既独立又融合,想到促进形成链条。

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我们把它称为CAISIC循环(从消费者――创意农业――农业产业――服务――互联网――消费价值实现的闭环),它是指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入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C2B:customer to business),再从农业到工业的价值创造过程(A2I2B:agriculture to industry to business),再到市场营销运营和服务(B2C:business to customer),最终实现消费价值,满足消费需求,这样一个完整的以互联网创新思维和物联网为基础的产业化运营生态圈。

中国薏仁米产业第一庄园

有人说师宗县有一颗明珠,当被问起时,有人回答是刘丽华,因为她带动了师宗薏仁产业的发展,有人回答是塔旗庄园,因为它同样带动了师宗薏仁产业的发展。其实,刘丽华就是塔旗庄园,塔旗庄园就是刘丽华,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篇5

近日,互联网巨头谷歌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推出互联网宽带服务Google Fiber(谷歌光纤),正式涉足基础网络领域。谷歌承诺,该服务的互联网接入速度要比传统的美国有线电视及电子通讯公司的服务快100倍。同时,新服务将具备多种特性,如用户可一次性录制8部电视剧,并存储最多500个小时的高清节目等,此外用户还可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作为语音激活遥控器。

据悉,谷歌从2011年开始在堪萨斯城投资铺设光纤,并曾在2010年邀请各大城市帮助找出愿意参与该项目的社区。此次正式推出互联网宽带服务Google Fiber,意味着谷歌的布局已初步完成。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标志着谷歌作为互联网企业,正式开始进军基础电信领域。

无独有偶,国内“企鹅”腾讯最近的新动向,也让电信运营商异常不安。腾讯近期推出了微信最新4.2版本,该版本新增的实时视频/语音通话功能,具备了与Skype等类似的网络电话(VoIP)服务功能。而在此之前,微信能够实现的语音功能还不是同步的,与电话通话还有着较大的区别。

有观点认为:谷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将触角伸至基础电信领域,意味着传统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承受更多来自互联网企业的威胁。未来双方的“势力范围”将会越来越模糊,而电信运营商在这样的冲击之下,该如何应对挑战,让人担忧。

互联网冲击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和基础电信运营商有了更多的交集。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进入基础电信领域的政策环境也愈加宽松。工信部此前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的领域和五项措施,意味着电信业正式对民间资本亮起了“绿灯”。其实,在政策大开方便之门之前,互联网对电信基础领域的“入侵”便有了端倪。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IM规模水涨船高。而移动IM短信、通话、朋友圈等丰富功能,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彩信甚至语言通话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今年上半年,中移动短信使用量为3742亿条,同比大减约49%。另一方面,国内移动IM市场却是增速喜人。根据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移动IM用户规模达4.45亿,比2011年底增长了3005万,增长率为7.2%。

移动IM规模的激增,源于其为用户提供了比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短信、语音产品更高的价值。微信等移动IM产品均可以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即使是下载至手机客户端,用户使用之时也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上网流量费用。此外,目前诸如微信等已经具有实时免费语音对讲的功能,让用户可通过手机即时在线语音聊天。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用户最基本的通信需求,还能帮助用户大大降低相关的通信费用。

美国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Mavenir Systems委托英国独立调查机构Mobile Squared对全球31个最大的移动运营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运营商都表示网络通信软件导致它们通话和短信收入下滑,更有3/4的运营商对未来移动应用带来的冲击感到担忧。

正是因为移动IM备受追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也加入到移动IM的战场中来,包括米聊、360口信、盛大KiKi等在内的一大批新秀轮番登场。尽管目前这些后来者还不能像微信一样,有足够的实力和手机飞信叫板,但这一领域的竞争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围追堵截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也纷纷加快了在移动IM领域的动作。比如中国移动的飞聊、中国联通的沃友、中国电信的翼聊。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认为,运营商的跟进顺理成章:“现在,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有相互渗透的趋势,在微信等产品对运营商诸如短信、彩信等传统业务形成威胁时,运营商推出自己的互联网产品形成对抗就成了自然之举。”

然而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互联网企业的“霸主”地位无疑让运营商有苦难言。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IM注册用户的市场份额中,手机QQ用户占据了半壁江山,达到49.4%,远远高于位列第二的手机飞信——其市场份额为23.1%,腾讯微信用户排名第三,占15.2%,来势汹汹。

在业内人士看来,电信运营商有着强大的财力和丰厚的资源支撑,然而,其推出的移动IM产品却收效甚微,这与电信运营商骨子里缺少互联网基因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电信业长期以来处在体制内的温床所滋生的封闭与垄断之中,这与天生就带着开放和竞争烙印的互联网有本质的区别。与此相比,倡导开放模式的互联网更能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一般来说,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其生产力的效率要远高于一个垄断和封闭的市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过是再一次对这个普遍真理的佐证。”中国移动研究院陈志刚坦言。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电信运营商在经过最初的移动IM产品尝试之后,开始进行深度的探索和努力。

以中国移动为例,此前为应对移动互联网冲击所建立起来的基地,目前正在酝酿进行公司化运营。由广东移动牵头,成立独立的互联网公司,并拥有自己的董事会,将几大基地从各个省公司中剥离归入其中。

中国电信为了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同样开始了脱离体制的探索。继中国电信天翼视讯资本独立运作之后,“爱游戏”基地也正式步入公司化运作阶段。

顺势合作

不仅仅是国内,国外基础电信运营商同样面临着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挑战。而各国对于移动IM产品,态度大不相同。

在俄罗斯、中东、印度以及荷兰等多个国家与地区,与微信功能类似的Skype等网络电话(VoIP)就惨遭封杀。韩国监管机构目前也已经批准该国的移动运营商们对over-the-top(OTT)VoIP应用程序的使用进行额外有效收费,或对其进行完全限制。

基于国际先例,有观点认为,国内基础电信运营商可以借鉴国际做法,至少可以效仿韩国对VoIP应用程序的使用进行额外有效收费。

2010年末,中国移动总裁李跃低调造访腾讯,并与马化腾会面,坊间有消息称,李跃就腾讯“移动QQ以极低的代价吞噬移动GSM网络流量”问题和马化腾直接交涉,要求该服务另行计费或改变分成方式。但此后双方皆出面否认该传闻。

在上海某知名VC的投资经理王竹看来:“传统电信业务的领地逐渐被移动互联网数据业务蚕食,这已经是大势所趋。真要限制是可以的,在技术上没有难度,只是如今的情势和当年不同,像欧洲的沃达丰等世界一流运营商,也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业务,盈利模式有重大转变。”

篇6

【关键词】互联网业务 运营商 用户体验 流量经营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07-0032-05

1 引言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提供的应用和服务异常丰富,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E-mail、博客、娱乐、下载、电子商务、即时通信、视频、游戏、微博和社区等。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硬件基础架构,更重要的是在技术支持下所展开的一系列信息应用。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终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带来的产业裂变和跨界竞争导致传统通信产业价值链和业务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向彼此领域渗透、扩张,当前互联网企业不仅仅只专注于互联网产品,同时研发出很多替代传统电信业务的产品,这对电信运营商的业务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因此电信运营商需要大胆地探索运营互联网业务的方法和策略。

2 互联网企业及业务特点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互联网企业在2011年的收入同比增长63%,互联网产业总体市场规模达3457.2亿元,2012年这一数值已超过4800亿元,预计2010-2014年该指标年复合增长率为51%。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的收入规模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具有稳定而庞大的用户和收入规模。从一些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巨头[1]身上可以发现,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有着三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是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业务产品及服务基本上都是围绕互联网用户的需求来进行的,非常成功的企业必定在是在某个互联网业务方向上的首创者,或者是已有方向上的重大创新者(包括商业模式),并且持续不断地创新或者紧跟产业潮流,注重用户的使用体验,比如微软、Google、Sina、腾讯、阿里巴巴等。

二是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业务产品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已经很成熟,很多在早期只是一个构想或者只有一个粗糙原型,但是它们善于及时将其直接推向用户。尽管开始时产品功能不是很完善,使用用户也并不多;但在成长趋势明显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充足的风险投资,这笔投资可以使其在1~3年内专心对产品进行完善和扩充,免受盈利的压力,Google是其中的典型。

三是互联网企业一般有着完善的期权和股权制度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内外部人力资源,并有着管理规范、分工明确、财务透明、文化开放等特点,从而留住和吸引内外部人才开发出各种互联网创新应用。另外,互联网企业并不被投资方控制,风险投资方是以获利而不是以控制经营为投资目的,公司控制权仍然由创始人或创始人+职业管理团队主导,风险投资方一般都在企业上市后全部或大部分退出。

3 运营商运营互联网业务的

策略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互联网企业及业务特点、市场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发展是应用内容不断出现、不断增值,同时依附网络通道不断减弱、通道价值不断贬值的过程。运营商要想开展好互联网业务,就需要掌握互联网规划、运营、执行的经验,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把互联网DNA移植进来,大胆地开展互联网业务运营探索。

3.1 整合业务形态 满足用户体验需求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纯主观的心理感受,是指用户与企业提供的产品互动时的所有感知、认知以及情感态度反应,这种心理感受同时会受到客户使用产品时的环境的影响[2]。

由于所有在互联网上呈现出的业务均是为了迎合用户的实际体验需求来开展的,因此要充分了解用户对现有互联网业务的体验效果以及潜在的需求,一方面要对使用互联网业务的用户进行详细的调研,从年龄、职业、阶层等方面明确用户特征,提炼出他们对互联网业务的偏好,分析其心理特征和行为动因;另一方面要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结合用户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对用户群进行细分并制定相应的业务引导策略。要想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运营商需要充分整合业务形态,具体做法可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搭建一个统一的互联网业务平台。由于运营商缺乏成熟的互联网业务运营经验,同时当前用户已经对一些互联网企业产生良好认知,运营商要想搭建互联网业务平台进行有效拓展,就需要和运营该业务的主流互联网企业进行充分的合作,借助其资源快速进入该领域。一方面,运营商应该协同整合开发机制,做这个平台标准的制定者,使得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以及个人能通过此平台提供像音乐、游戏、阅读、视频等业务,做数字内容分发商,形成汇聚效应。如此一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大量优秀的软件、应用等技术、内容提供者至关重要,可考虑对这些提供者进行适当的补贴,并且在分成比例上进行较多的倾斜。另一方面,运营商要充分借鉴和运用互联网企业现有的产品、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盈利模式,利用合作伙伴的用户资源和渠道资源,进行业务的运营和推广,巩固并扩展用户规模。

二是在平台应用内容的标准上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利用终端优势捆绑不同的互联网业务产品,在终端上提供一键式的便捷登陆方式,同时运用运营商特有的基于真实ID的优势,将用户电信信息如用户通讯关系、内容类业务订购历史、消费轨迹等注入用户属性中;另外,考虑把互联网应用产品和运营商其他宽带、移动、行业信息应用产品等进行捆绑,将运营商独有的计费支付、LBS等能力纳入这个互联网业务统一平台,针对不同用户群的需求快速为其提供相应的互联网产品,后续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产品功能和应用,不断提升和挖潜用户体验,时时跑在用户需求的前面。

3.2 掌控移动终端 实现流量经营

图3和图4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为4.2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74.5%;市场规模为549.7亿元,同比增长96.4%。

而移动终端从第一代模拟终端,历经第二代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功能终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基于开放操作系统的智能终端阶段。图5表示出了在不断阶段中,终端所能支持的服务种类。

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种服务应用的极大丰富,使得流量激增,从而给运营商进行流量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因此运营商一方面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深度定制,另一方面需要开发自己的移动终端,包括其中的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流量经营[3]。在具体的做法上可考虑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丰富不同档位终端类型。除进行必要的终端补贴外,更重要的是极大丰富终端上的应用,并且让这些应用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比如苹果的App Store、腾讯通过QQ软件所聚合的各种增值业务应用,还有微博、社区等提供人和人之间交流互动的业务,从而增强用户黏性。

二是识别并引导用户行为,刺激用户流量消费。把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嵌入到传统电信业务中,并不断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创新应用,产品需要具备客户端、浏览器、WAP页面等多种形态。

三是明确平台式业务作为移动互联网战略中心的地位,提高对用户的服务能力。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资费套餐,区分流量服务等级,让流量可控可管;另外加强版权内容型业务的精细化垂直运营,主动服务打消顾虑,优化产品组合,推进精细化的营销创新。

3.3 打造差异化创新业务应用 增强竞争能力

运营商在开展互联网相关业务时,将面对现有成熟的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运营商的强有力竞争,因此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互联网创新业务、应用、产品和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可从竞争对手、自身优势以及业务资费三方面考虑:

第一,在面对腾讯、微软等互联网企业和其他运营商竞争对手时,基于自身优势能力,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解决方案,深入研究不同互联网用户的需求特征,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匹配出最优的服务和差异化的创新业务/应用/产品,同时把互联网应用产品和运营商其他宽带、移动、行业信息应用产品等进行捆绑推广,把运营商的平台做成一个聚合多种业务的集成平台。该平台可用来聚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满足用户沟通协作的需要。

第二,就像在现实社会中,个人的基础身份是通过身份证号码识别一样,在电信网络中,用户的基础身份是通过唯一注册的电话或手机号码来识别的。在互联网领域中的基础身份识别、认证同样重要[4],它是对互联网用户的基础定位,当前很多互联网企业都积极通过实名注册来发展用户。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充分利用真实姓名注册并提供访问跟踪记录的特点,不断挖掘集成用户数据信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三,在业务资费方面,相对于互联网企业和其他电信运营商,可考虑适时实行竞争性资费策略,比如说对应用内容提供者提供足够的奖励,为捆绑电信业务的用户提供业务资费优惠等。

4 总结

当前电信和互联网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在互联网企业不断进入传统电信领域的形势下,电信运营商在经营好自身传统业务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学习和介入互联网领域并进行相关业务的开展。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运营商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电信思维,遵循互联网发展的规律,除了提供平台、吸引大量优势技术、应用提供者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开放式组织、资源、激励等配套制度:

在组织上建议打破公司内外部创新壁垒,加强企业内部创新协同,丰富与外部相关者的合作形式,形成互联网创新模式;

在资源分配上应保证创新资源的稳定性和规模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激励机制上要建立积极的激励导向,采取正向和负向相结合的激励模式,提供创新与职业晋升之间的关联通道,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总之,可考虑采取“探索-尝试-总结经验-新尝试”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孙大珩. 互联网企业成功因素分析[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2] B Joseph Pine II, James H Gilmore.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8).

篇7

关键词:流量经营;场景化;大数据;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07 -04

引言

随着4G牌照颁发,移动数据流量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纷纷发力移动互联网领域。随着移动数据流量与OTT 业务的迅猛发展,产业链价值走向已经彻底发生变化,并成为整个移动行业最主要的收入增长动力。在此背景下,电信产业环境正在向“去电信化”和“互联网中心化”演进,电信业互联网化进程加速,流量经营、大数据、能力开放运营等成为电信运营商转型与创新方向。传统的语音和短信业务已经逐渐被互联网产品替代,互联网产品已成为信息消费的主体。移动数据流量迅速增长使得运营商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是网络承载能力的考验;二是流量和网络运营成本的快速增长,导致收入与增速放缓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因此提高流量收益、专注流量经营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共同选择。

从数据上看,2015年6月,当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3.2亿G,创历史新高。1~6月累计达16.8亿G,同比增长93.6%。2015年上半年,月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提高116M,达到322M,手机上网流量连续6月翻倍增长,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继续爆发式增长。但是,与全球情况相比,在流量的业务结构方面,我国的流量业务结构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差距体现在视频业务的流量占比,2014年我国移动视频业务数据流量占比不足20%。而美、日、韩三个国家的视频业务能达到70%以上。其中,美国移动视频流量占比高达80%。由此可见,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我国移动数据流量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场景化的概念已经得到深入的发展。以前的场景化营销围绕内容浏览环境来开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用户行为,从而进行场景化营销。目前,流量经营已有定向流量、流量统付等不同的运作模式。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利用场景化深化流量经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重要探索。

一、流量经营的发展现状

流量经营是以智能管道(物理网络)和聚合平台(商业网络)为基础,通过各类流量业务和服务,激发并满足用户的多样化流量需求,从而实现公司流量价值持续增长的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主要来自两种场景:一是用户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移动网络上产生的数据流量;二是各行各业的企业用户甚至机器等联网产生的数据流量。流量经营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移动梦网时代(2G时代)、消费型互联网1.0时代(3G时代)、消费型互联网2.0时代(4G时代)、生产型互联网时代(4G后时代)。

(一)国外流量经营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运营商在流量经营方面主要采取了两种策略:第一种,利用智能管道,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差异化定价和计费;第二种,通过流量与内容捆绑来增值,避免彻底沦为管道。

国外运营商流量的定价采取多元化、多因素综合考虑的定价方式,主要包括流量、速率和终端等多种定价元素。在德国电信Complete Comfort套餐中,德国电信类比服装尺寸,将网络速率划分为XS档、S档、M档、L档、XL档和XXL档,不同档位流量的单价也不同。在美国,四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Sprint ,AT&T和T-Mobile(USA)的流量经营策略已把语音和短信业务作为无偿服务业务,着重发展流量业务。

国外运营商通过将流量与内容捆绑来增值,针对内容提供类业务,采用内容加流量组合优惠的资费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面向CP/SP及企业用户的流量后向收费模式;二是通过定向流量优惠推广重点增值业务。

(二)国内流量经营发展现状

4G时代移动流量激增,但国内运营商流量经营整体形势并不乐观。流量单价下降和运营商渐被管道化导致量收之间矛盾突出。我国运营商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流量经营现阶段呈现出流量价格“定制化”、流量产品“货币化”、流量经营“后向化”三大特征。

打破传统“X元包Y容量”定价模式;努力寻求从速率、终端、人群、地点等多维度满足需求的个性化资费方案;现已推出流量卡、流量包、可定制化的积木套餐等资费计划。

流量产品变得可累计、可流通、可兑换,流量“货币化”特征明显;现已在“流量不清零”基础上延伸出“流量转赠”、“流量银行”等多种流量产品新形态。

月租、套餐包等前向收费为主模式遇到发展瓶颈;运营商现已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局部合作,推出“流量钱包”、定向流量免费产品,“微信沃卡”、广发银行“流量智省”、阿里巴巴“流量800”业务等均实现“用户使用、企业买单”。整体来看,国内流量后向收费模式只是小范围的尝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二、流量经营发展趋势

传统的通信存量市场已趋向饱和,语音、短信等业务增长空间被压缩,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甚至出现收紧态势,因此无论是三大基础运营商,还是虚拟运营商,向流量经营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且流量经营成为构建生态系统的关键。

(一)流量与内容的结合

单纯的流量不可避免地使电信运营商管道化,流量与内容相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流量与内容具有共生共长的关系。由于用户最终使用的并不是流量本身,而是流量所承载的互联网内容。这就决定了流量与内容具有割舍不断的紧密关系,也同时决定了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愈发紧密的合作趋势。通过流量与内容相结合来获取价值,是未来流量经营的方向。

(二)“大数据+场景化”营销模式

电信运营商坐拥数十亿的用户,掌握着用户通信的核心数据,其数据资源的维度之广、内容之深、数据量之大是移动互联网企业难以企及的。电信运营商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上的主要优势体现为数据资源的丰富性、完整性、精确性和连续性。

大数据在场景化营销层面主要为深入分析用户行为,精准营销和电信网络优化。第一,基于用户多维度的数据,借助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可建立用户画像和模型,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偏好和需求特征。第二,基于上一阶段的分析,为用户精准推送相匹配的业务,包括套餐,终端,网络等业务,同时,也可以对推送的渠道,时间和方式进行分析,实现为用户的个性化的服务,全程精准营销。第三,大数据可实现对业务热点小区的识别和监控,能够及时发现网络潜在的问题和机遇,助力电信网络的优化。

(三)能力开放平台运营

能力开发平台是将运营商自身的优势和互联网公司的优势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新的商业模式。运营商的主要优势在于自身的资源和渠道优势。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和业务的创新能力。二者相结合可提供内容服务、增值业务、营销渠道、计费及结算、客户服务等综合,可提升运营商在产业链的地位。因此,能力开放运营成为运营商牵动价值链、进行业务创新的另一方向。

三、场景化概念的发展

场景通常被认为是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实体的情况信息。一个实体是一个人、地方或物体之间的被认为是与用户和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的,包括用户和应用程序本身。不过,目前学者对于“场景”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下表为不同学者在研究场景的过程中给出的场景的定义。总之,学术界对于“场景”问题的研究是以特定群体在一定都市环境和设施条件下的文化消费研究作为前提,从而对特定区域的不同场景以及场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进行研究。

有部分学者对场景的划分进行过研究。Inseong Lee等人(2005)从个人的情感、时间、行动和环境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构建移动互联网的场景模型,对移动互联网的实际使用情况做了一个纵向的研究,提出了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体系,如下图所示。Rosenbaum和Massiah (2011)从物理维度、社会维度、社会象征维度、自然维度构建了扩展的服务场景模型。以前的研究都是从场景划分的角度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场景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各类使用场景也不仅仅局限于几个维度。

四、流量经营与场景化的结合及发展趋势

场景将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存在特定的场景关系,延伸到商业领域便会引发不同的消费市场。在场景化时代,企业借助移动设备、社交媒介、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除了可以精确获知消费者的个人状态,对消费行为进行有针对性地营销推广外,还能从宏观角度抽象出相关领域的分布存在和发展趋势。

传统电商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消费行为也都是碎片化的、分散的。移动互联网虚拟性与现实之间的融合,使任何一个场景都可能促使行业的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从移动互联网衍生出来的场景化思维,倡导以用户为中心,产品和服务都是围绕用户展开;行业间的跨界融合,会产生社群效应,并促使消费者多次购买,使消费者和企业形成良性的互动。场景化的思维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场景化的思维是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深入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并对潜在的场景进行发掘,形成一个关联的体系。所以,场景化的思维不再是对用户记忆的刺激,而是对用户潜在场景和行为的识别。

场景化与通信行业的结合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场景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通信服务,定制套餐等。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应用还很少。场景与通信的结合,我们将其称之为场景化通信。场景化通信旨在促使电信运营商通过对自有业务和第三方业务的整合和合作,建立新的通信场景的构建,为用户提供全新的通信服务模式。

场景化通信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运营商的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场景化通信模式涉及到多种资源的整合,而运营商又拥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当然,通过资源的整合,场景化通信模式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二,电信运营商有转型的需求。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使得运营商不得不转变发展思路。而场景化通信的模式,需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要求更精细化的分析和运营,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场景化的通信模式,将会提升运营商的运营能力,也能转变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思路,必将成为电信运营商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产生的场景关系,将会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场景式的营销和产品推广正在撬动移动互联网的大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注重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上更多围绕用户的实际状态和消费习惯展开。

流量的场景化经营是流量经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在数据流量业务上仍然主要以满足用户日常需求的流量套餐为主,未能做到完全覆盖用户多样、个性、灵活的数据消费需求。流量经营与场景化结合的目的主要是创新流量经营模式,丰富流量产品体系。通过对用户从不同的维度进行的分析和聚类,设计相应的场景和流量产品。

流量经营场景化需要涉及到不同资源、不同业务的整合,大数据能力必不可少。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提炼出运营商海量数据的价值。具体到流量经营场景化层面,包含用户画像和产品体系的建立。

篇8

2013年最后一天,华为了一份名为《用数字赢未来,数字化重构新商业》的行业趋势报告。报告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于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影响给予了充分支持,并毫不犹豫地提出:未来的企业,无论从事的什么行业,也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首先是一个“高科技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升华和改造的企业,在信息时代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我从报告中提炼出了一些有趣的新名词和观点,简要解读:

1)“Internet+”。中文翻译为“互联网+”,“+”后面是什么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华为提出,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互联网的革命会像电力革命一样伟大。电力革命几乎奠定了整个现代工业和人类现代生活的基础。那么互联网的革命呢?可能其影响真的不会次于电力革命。

2)互联网正在由改变价值传递环节进入价值创造环节。以往我们谈及互联网,就会狭隘的默认为,互联网就是社交、电子商务、游戏,尤其是电子商务,它用互联网的方式大同了传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但今天不一样了,互联网正在直接进入价值创造(更为直接的是产品创造)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的众包模式,以汽车制造为例,我曾经写过的《汽车制造颠覆者》中德国StreetScooter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让所有供应商都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到了最后产品的设计流程中来,这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是怎样的打击啊?以往都是这些汽车品牌商们说了算的,供应商只有按要求供货的份。

3)经营信息和数据对于企业发展无比重要。这是对大数据力量的充分支持。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面获取信息变得无比容易,但另一方面,你可能获得的数据可能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对于企业来说,掌握足够大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化的另一面是“信息垄断”,也就是更高规格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你还没有把自己掌握的各种信息数据当回事,或者还没有开始注重数据积累,那就要小心了,直觉能帮你做出多少正确的判断?真的很难说。

4)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这与华为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似乎不谋而合。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围绕客户需求做创新的思维要求更高——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要的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拥有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这个时代不相信“一个诸葛亮”,更相信“三个臭皮匠”。感觉跟不上节拍了吗?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5)未来,如果你不是一家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观点很明确,未来必须全民“高科技”,否则就是死路一条。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今天你可以不用电吗?如果不行,那么明天,你就不可以不用互联网。

互联网对于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的颠覆性改变不言自明。但是以我个人比较保守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的作用无须被过于放大——它是一个工具,一个基础设施,它该改变什么,让它改变好了。再给你一个选择,空气、面包和互联网,你选择什么?答案就像寓言故事里一样简单:你愿意守住一座金山,还是一块农田?对于企业,敞开胸怀拥抱网络时代,但同时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和生存之本。

以下是该趋势报告的全文:

用趋势赢未来,数字化重构新商业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彩纷呈的ICT技术,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带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正在迎来信息社会的下一波浪潮。信息社会不可阻挡。

“Internet+”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引领下一波信息化浪潮

今天,我们已经处在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中,也处于各种各样信息的包围中,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基本上还是平行的,或者说耦合得还不够紧密。信息时代,对任何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Internet+”都会成为创新焦点,或者说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要借助Internet来实现重构,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联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大的变革和深远影响来自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变革,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以“全连接和零距离”来重构我们的思维模式,人和人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商业伙伴之间,都是全连接和零距离的。

因此,企业的思维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必须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进行重构,不是仅仅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叠加在传统模式之上,其中,思维模式的重构是第一位的,因为思维模式是行动的指南。

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互联网将深度改造传统产业。

商业过程纷繁复杂,概括起来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两大环节。在价值传递环节,主要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则打通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并改造了价值传递环节,实现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减少甚至消灭了中间环节,重构了商业链条。

当前,互联网开始向价值创造环节进行渗透,特别是向产品研发和制造等领域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的渗透,如特斯拉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汽车;也包括研发模式的改变,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模式的研发等等。制造领域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继蒸汽机、电力、IT技术之后,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互联网正在引领工业4.0的发展,实现大规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个性化的融合,这将是又一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ICT技术向价值创造领域的渗透,就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刚刚开始。

信息和数据经营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将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垄断和不对称。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非常便捷,打破了传统企业垄断知识和信息的局面,靠垄断信息获得高价值的企业和产业,将难以为继。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又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新的垄断和不对称,互联网巨头通过汇集海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充分发掘用户的行为信息,形成了新的信息垄断,对其他的企业和服务商形成新的不对称,从而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垄断。信息社会,信息成为比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和数据的经营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权力向用户转移,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汇集用户的智慧构建新的制高点。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用户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新的形势下,要求企业在更高层面上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听取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客户参与到商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汇集用户的智慧,企业才能和用户共同赢得未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极致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但用户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建设社区和论坛,而需要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研发模式、技术架构等都适应这种新的模式。

借助ICT技术实现颠覆性创新,重新定义市场,ICT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企业ICT系统已经不仅仅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支撑系统,更是面向客户的业务系统、生产系统,从“管理数字化、IT资产化”向“产品数字化、数据资产化”的方向发展。借助ICT系统实现颠覆性创新,从而重新定义市场,ICT正在成为企业业务发展的引擎和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到汽车制造,小到路边快餐店,都可以借助ICT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市场。未来的企业,无论从事的什么行业,也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首先是一个“高科技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升华和改造的企业,在信息时代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同今天用马车和高铁来竞争一样。

数字社会将迎来新一波发展浪潮,这个浪潮的标志是互联网从商业的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数字社会和物理社会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Internet+”成为传统行业创新的焦点,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重构的起点。

数字化重构,用趋势建立优势,赢得信息时代的未来

面对不可阻挡的信息社会,顺应行业的大势,以互联网思维,借助先进的ICT技术,以“Internet+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重构,用未来的趋势建立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且,这种重构是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作为工具使用。

思维重构:以互联网时代的全连接、零距离等为出发点,建立新的商业思维。

当互联网随处可得时,互联网化就成为了最根本的商业思维。因此,互联网必须是一种内生的商业思维,以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的基本特征为起点,重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外在形态,并以此驱动管理模式、研发模式、运作模式等内在形态的重构,从而重构整个企业的观念、组织和流程。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处在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的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是极其痛苦的,但恐怕别无选择,因为当新时代来临时,生存状况与生存质量往往不取决于是否转变,而是取决于转变得有多快。

业务重构:没有云服务就没有未来,云服务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基本经营模式;借助云计算商业模式的变革,抓住ICT走向云服务的战略机遇,再造一个电信业。

云服务首先是一种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不同,云服务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是提品销售,有的提供售后服务,有的提供在线的信息服务,有的提供在线游戏,有的提供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但是,云服务的根本是超越产品经营本身,在更高层面上经营用户以及用户的数据,这是云服务的本质。没有云服务,就失去了经营用户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云服务都是未来的基础,耐克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趋势,给电信业带来了巨大战略机遇,因为企业云服务所需要的ICT基础设施,也自然就成为了最基础的云服务。回顾100年前,1900-19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发电机、购买电厂的电力的30年,同时,企业开始建立打孔机和制表机等IT系统的前身。我们判断,未来的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数据中心、购买ICT云服务的30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借助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变革,企业ICT走向公有云,给电信业带来了数以万亿美元的战略机遇,是再造一个电信业的基础。

运营重构:互联网化运营,实现All Online,On-Demand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内部管控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模式。

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使权力向用户转移,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的运营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互联网化的运营。首先是给用户以自由,让用户基于On-Demand的方式获得服务,自由是用户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支撑用户On-Demand的基础是企业走向Online模式,但是,Online不仅仅只是客户界面的Online,更重要的是以面向客户的Online牵引企业内部运作的所有环节走向All Online,以及建立在All Online基础上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因此,面向互联网时代的运营重构,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在线客服和在线销售,而是面向用户On-Demand需求的整个流程再造,其根本的变革是从内部管控的流程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流程模式。

ICT基础设施重构:建立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ICT基础架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发掘“数字石油”的价值。

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其他企业,ICT基础设施都是支撑业务转型和数字化重构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信息和数据的经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能力成为关键,为企业带来新的智能和智慧。基于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做到深入的洞察客户、精确的产品研发、精准的市场营销、精确的企业管理、科学的管理决策、节能环保等等。企业数据成为新时期的石油,即数字石油,而数据挖掘和数据治理能力则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都将数字化,而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交换,业务的处理和商业的交易等都是发生在数据中心内,因此,数据中心成为ICT基础设施的核心,成为“数字时代的电话交换机”。构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和ICT基础架构,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技术重构:软件定义和Scale Out计算模式,重新定义IT和网络的架构,引领下一波技术变革的潮流。

风光无限的商业创新的背后是技术创新的默默奉献,商业和技术的双轮驱动成就了互联网。图灵奖获得者Jim Gray提出新摩尔定理:网络环境下每18个月产生的数据量等于有史以来数据量之和。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流量,并且流量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越来越强,更为敏捷和可扩展性是ICT基础的基本需求。传统以硬件为主导的产品架构、基于预先规划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新的技术理念来支撑新的业务模式。

篇9

关键词: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成本;互联网平台;监管体系

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民营银行在金融发展与经济进步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民营银行资金比重增长迅速,近些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民营银行属于民营企业类型,所以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如市场准入方面或者资金、信用等方面。民营银行并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下,民营银行受到很大冲击。互联网同样为民营银行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尤其在市场资源重新配置基础上,民营银行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利用大数据作为桥梁积累更多用户,打造全新型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拓宽发展渠道。

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背景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从2014年12月29日微众银行上线开始,作为腾讯牵头的国家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打开了金融机构发展的新大门。在随后的发展中,互联网民营银行顺利通过测试运营成为金融市场发展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普惠金融服务,帮助其缓解金融压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根据2017年互联网民营银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当前规模最大的微众银行总资产已经达到917亿元,净利润实现15亿元。富民银行在互联网银行中增长速度最快,相较于2016年,2017年增长670%,净利润增长500%。互联网银行积极打造个存小贷发展特色,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互联网银行数据统计,与中小企业相互依托,在信息化时展市场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优势

1.增加民营银行经营灵活性

互联网民营银行主要通过现代化数字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相结合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民营银行将所有权、经营权调整更为灵活,凸显互联网民营银行特色,民营银行真正作为独立体在市场经营中发展,金融作用更明确,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服务能力更强。

2.降低民营银行运营成本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协调民营银行发展结构,增加民营银行发展灵活性基础上,帮助民营银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能够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互联网民营银行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实现民营银行的网络交易,减少民营银行网点人力资源以及运行资金的投入,发挥民营银行经营独立性,发展投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小微企业,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融资活动,解决融资问题。

3.打造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迅速发展,致力于小微服务研究,弥补现有银行中对小微服务缺失的不足,打造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优势。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国有银行实体机构之间互为依托,充分发挥互联网民营银行的便捷性优势,在发展竞争中不断创新,推动银行体系的改革。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民营银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其注入新鲜血液,通过民营、三农经济的结合改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解决三农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与三农经济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控制运营,为后期银行体制优化,金融市场调整以及民营银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积累经验。

4.帮助民营银行提高创新能力

民营银行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民营银行结合基本发展需求与金融产品内容不断创新与升级,制定运营成本有效控制手段,积累更多服务经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创新,还体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通过公众平台公开民营银行金融产品相关要素与信息,了解大众需求,打造个性化产品,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如远程开户、线上缴费以及人脸识别等。

三、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挑战

1.民营银行信用基础与人才比较匮乏

对于当前的民营银行来讲,虽然积极进行互联网技术应用,打造互联网运行平台,但因为民营银行属性以及金融服务等,直接影响民营银行的信用等级。加上民营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信用基础主要通过与客户的合作长期磨合为主,但在利益关系长期博弈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问题,所以整体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缺少国家信用担保,没有独立的信用体系与征信系统,这些都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融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专业人才问题加剧,虽然通过在高校不断储备人才,但受到国有银行管理印象与教学理念的限制,储备人才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行缺乏专业性,这方面也增加了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难度。

2.民营银行金融存款、贷款对象、目标客户方面的挑战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金融存款方面处于弱势,尤其是传统社会存款明显少于国有银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正在探索阶段,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度较低,像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缺少完善的存款利率制度,金融存款渠道拓展受到限制。民营银行贷款对象方面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互联网民营银行作为新型模式,贷款对象增多,但主体依然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抗风险方面能力不足,影响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目标客户的培养与维持是银行长远发展运行的基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中,在目标客户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不仅目标客户群体扩展缓慢,还会出现客户丢失的现象,这对后期发展极为不利。

3.风险管控经验不足监管难度大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发展中面临风险管控不足的挑战,加上监管难度较大,经营管理不到位,限制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业务趋同,民营银行在很多方面受到发展限制。互联网民营银行增加公存公贷、小存小贷等多种金融业务,虽然创新了发展模式,但在监管与风险控制方面还没有进一步升级,影响民营银行发展与交易公平性,风险隐患增加。

四、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策略

1.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运营思维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经营与发展,必须转变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思维,调整传统用户导向模式,明确民营银行服务方向,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系统的民营银行导向价值链,引进全新经营管理理念,发挥民营银行金融服务价值。互联网民营银行创新管理模式,调整运营思维过程中,提高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发挥其在信息统计与整理方面的优势,及时为客户提供需要的信息,保证信息及时性,随时了解客户需求,真正做到民营银行金融交易透明化。例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利用互联网商业生态作为载体加以运行,引进大量信息化技术,积极进行数据分析创新,互联网色彩浓重,以轻资产、重科技的管理模式,为互联网民营银行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模式与发展空间。运营思维调整还体现在银行权利与用户权利的转移,尊重客户权限,坚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

2.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公众信任度

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与发展期间,必须认识到公众信任度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信任度,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客观认识市场发展情况,不断整合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真正让社会公众认识到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进步,帮助大众能够主动了解民营银行,接触民营银行,以此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积累更多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在此基础上强化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体系,创新模式基础上抓住互联网民营银行盈利契机,适当进行体系调整,将已有金融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品牌号召力,以此增加其发展优势,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准确对互联网民营银行金融业务进行判断,科学规避业务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积极拓宽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渠道,增加银行利润的同时提高银行信誉度。做好金融业务对接工作,合理安排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资金,准确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实现与传统银行经营的无缝衔接,获取更多银行发展资源。

3.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

大力发展互联网民营银行期间,在当前发展基础上必须更好的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金融平台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技术水平,加大业务推进力度。协调互联网金融资源,利用平台为基础,实现资源开放性,不断探索更多金融合作机构,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与银行客户之间实现共赢。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资金结构,突破资金方面的发展限制,针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战略规划,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更多金融技术与复合型人才,有效融合银行业务、互联网技术,增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运营能力。通过金融平台的完善与核心业务的优化,提高金融业务的信息化,真正为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带来更多优势。

4.打造全面性监管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解决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监管问题,打造更加系统、全面的监管体系,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尤其是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加。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去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制定系统的风险防范方案,总结更多民营银行监管经验。加大风险防范与监督宣传力度,互联网民营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的同时还要提高公众风险意识,真正做到内外部的有效监督。对于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升级,从监管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注意金融业务服务监督,及时排除风险隐患。根据制度引导帮助互联网民营银行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扩大民营银行在银行体系发展中的空间,将民营银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当前民营银行在发展中受到互联网技术与复杂金融市场的影响面临发展挑战。结合当前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优化,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银行发展中的优势,及时排除民营银行发展风险,凝聚发展力量,创新发展思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煦霖.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及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

[2]王竞达,王海燕.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4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 中小企业 管理模式 创新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创新发展是实现整体经济实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互联网+”趋势的积极影响下,中小企业在组织管理方式以及营销推广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企业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趋势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与管理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应主动采取积极手段融合互联网因素、提升自身的创新优势,以适应外部环境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将“互联网+”融入内部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将传统企业管理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率,实现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趋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新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产业发展较为注重于生产要素积累、经济规模以及竞争优势,新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则更多的依赖于虚拟运营、需求调动和双向沟通,由此使得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差异愈发明显。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互联化创新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来实现,使得实体企业在加快自身组织管理效率的同时,逐渐出现了虚拟运营的新业态,虚拟企业相比传统实体企业而言有着更强的信息整合获取能力以及资源整合配置能力,所以就具有了更强的创新优势。并且互联网打破了空间的束缚,让中小企业与客户群体之间有了更为快速便捷的双向沟通渠道,这样一来客户群体的需求就能更好的体现,而企业在产品推广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的发掘甚至是引导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继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互联网+”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竞争公平化与行业限制打破

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产品营销这一环节上被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也就是说两者可以进行公平的竞争且拥有相同的资源支持以及市场信息,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发掘自身创新能力、取得最大限度发展的绝佳机会。因为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而言,在产品研发以及市场掌控上有着较大的优势,但“互联网+”这一要素的融入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够参与到市场流动的过程中来,对于行业发展的具体走向就有了更为清晰的掌握,随后自身战略的调整也就有的放矢。

(二)价值多元化与创新发展主导

“互联网+”不仅对企业营销方式产生具体影响,对于企业文化理念也会产生不小的冲击。这一改变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在传统的服务理念以及管理理念上,传统的中小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在价值方式的创造上缺乏创新精神。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价值多元化,企业本身所能创造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所以中小企业若不及时克服这一缺陷,便会造成自身管理人员水平降低、企业运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如若不能及时将创新理念融入于企业管理以及产品推广和营销中,长此以往将会造成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缺乏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与创新优势。

四、“互联网+”趋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一)融合创新思想,提升理论认知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小企业应充分认识并理解“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将创新思想融入企业日常管理运作中去,及时转变传统思维、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信息高速传送加强企业内部、行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区域内的联系与交流,加强企业本身对于市场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也让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得到紧密的衔接,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同时针对市场需求设立自身发展战略,从而逐渐将实体企业过渡为虚拟运营,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扩大市场指向的覆盖范围,能够让企业具有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体现经营的柔性化,L时间后增强自身的创新优势。

(二)坚持创新原则,优化资源配置

学界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互联网平台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的减少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在这一方面的支出实现合理的缩减,这样就可以为中小企业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获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其发展也就具有更多的机会,而线上交易这一模式也省去了中间环节的必要损耗,使得交易更加简单直接,不仅让客户得到更为有效的产品信息以及更为合理的产品价格,也让中小企业的交易时间、机会成本以及运营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完善创新保障,创造长尾效应

在互联网的交易平台上,市场信息激增,中小企业也更为快速与便捷的得到客户的需求反馈,所以在频繁的交易中就使得非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这样一来决策的竞争就变成了速度的竞争,中小企业也就需要更快的从反馈中发现隐藏市场,这也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是针对于一些推广个性化产品与定制产品为主中小企业,其市场的长尾效应也就更加的明显。从其现有特征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客户对于特殊产品的需求市场正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中小企业应充分的重视和实施长尾战略,可以更为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中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新时期为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与行业发展所能产生的变革,在深度了解自身发展特性的基础上,把握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只有如此才能探寻到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新路径。以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不断增强的创新优势。中小企业应尽快融入互联网时代的改革浪潮,学会发掘与引导市场需求,使得自身所能获取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继而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贾瑞仙.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2]姚飞飞,王淑芹,李玉红.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08):107-108.

[3]颜祺祥,王娟虹.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