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14 11:1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建筑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建筑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低碳建筑意义、研究方向、生态设计

Abstract: low carbon building is in the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use whole life cycle, reduce fossil energy use,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low carbon building and its research direction of meaning.

Keywords: low carbon, building,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低碳建筑的意义

建筑能耗一直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比重。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另外,建筑中采暖、空调、通风和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在引领世界新潮流的低碳世博映照下的中国城市节能,却是一块“大短板”。目前,在中国城乡430多亿平方的既有建筑中,达到节能标准的仅占5%左右,而新建筑有90%以上属于高能耗。许多强制性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虽然制定出来,但是这些标准的执行率还比较低。不少地方追求奢华成风,大量使用远距离的高档原料,造成建筑能源和建筑材料的浪费。低碳建筑的终极目标是节能和低排放,这里的“节”与“低”,不一定要使用很多高科技,它不仅仅是环境绿化那么简单,也不等同于造价昂贵,更不是简陋难看。因此,应尽快建设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个环节,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使建筑物有效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毫无疑问,发展低碳生态建筑是顺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变暖,改变建筑能耗特征,促进低碳时代到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型。

二、低碳建筑的研究方向

1、重视开发低碳建筑技术。

打造低碳建筑首先是建设者拥有低碳的概念,再通过具体的建筑科技来实现。这些科技包括外墙、门窗和屋顶等节能技术,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其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和光电玻璃幕墙等,也就是说,建筑层面的低碳设计需要围绕体现在这些方面。建筑能耗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用能,如采暖、空调、照明、烹饪和洗衣等耗能,其中又以日常生活用能最大,材料及设备生产用能次之,施工用能仅居第三。相比理念转变和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对于施工企业低碳发展作用则更加直接。具体来说,企业实施低碳施工过程,一是要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实现机械使用效能的最大化,以此降低机械使用带来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二是要通过优化设计,促成绿色、环保、生态建筑材料和低耗能设备在建筑上的使用,以及低碳、零碳建筑产品的最终实现;三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在科学可行的范围内有效地节约建筑原材料,尤其是钢材、混凝土和周转材料的使用;四要广泛推行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进而达到安全优质的目标,避免低品质的建筑产品带来更大的浪费。

2、重视建筑节能,发展低碳经济。

建筑节能是低碳化的关键,是实现低碳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节能建筑是指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节能建筑中最关注的就是外墙保温技术,它是通过在外墙体上增加导热系数小的材料,使墙体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使室内冬暖夏凉,从而降低能源的损耗。从最初的绿色到生态,到可持续发展,到现在的低碳,是一脉相承的。节能低碳要有应用新技术的系统观。在我国,几乎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所有节能新技术,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把它们用好。低碳不是一个点问题,而是要通过全过程去实现。建筑与人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项目定位到后续的运营维护,具体包含10个过程:项目立项、方案制定、初步设计、做施工图、工程及产品招投标、施工、系统调试、工程验收、试运行、运行维护。参与主体涉及到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部门,还有租户和用户。然而,在这10个过程中往往可能存在参与主体脱节的现象,最后体现出来的问题就是大量消耗能源。节能的判断应有科学数据,行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做为节能的判断依据。系统的节能设计要求整体协调平衡,从分析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出发,以最低的投资、最简化的手段完成并达到节能设计目标,这就是建筑节能设计定量化的思路,并通过低碳、节能来实现经济收益,进而推动产业进步。

3、坚持科技创新。

要发展低碳建筑,科技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建材产业都被认为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它的高能耗有三大原因,即结构不合理、单位耗能高和总量增长快。因此,节能可以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单位能耗、控制总量增长过快等几个方面进行,而结构调整又是降低行业综合能耗的最重要途径。低碳建材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追求绿色GDP的建材产业发展模式。国际上公认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其中不仅大到包括了所有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无铅化设计、太阳能和日光利用、防噪声和振动对策,而且小到电梯的节能、低辐射玻璃、既能蓄热又能散热的天窗,甚至是能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新风量等技术。可见,建筑节能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新型节能建材的使用。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具体涵盖了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新材料技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传统材料技术提升的产业等。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4、低碳建筑与生态建筑的设计结合。

低碳生态建筑是指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具有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它的衡量与评价是以温室气体排放和与周边环境协调为标准,以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低碳建筑与生态建筑的设计结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衡土方

由于城市土地的转移和回填困难,在理想运距内的弃土场又极为缺乏,剩弃土方容易造成环境负荷问题,同时造成运输、处理剩弃土方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导致CO2排放的增加。因此,建筑设计前应慎重考虑地形地貌变化设计与地下室开挖,获得最佳的挖方填方平衡方案。大规模开挖地下室或自外地运土填方来改造地形,是不利于土方平衡设计的。采用透过地形变化设计将部分挖土方回填于基地造景的方法,可达到土方平衡的目的。

2)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设计建筑。

利用场地自然环境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和窗墙面积比,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分析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平、立、剖面形式,太阳辐射、自然通风等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多获得热量,避开主导风向,减少建筑物和场地外表面热损失;夏季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并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冷却,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因此,建筑的节能减排设计应考虑日照、主导风向、夏季的自然通风、朝向等因素。

3)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大量O2,同时吸收大量CO2,在建筑周边种植植物,提高绿化率对于建筑的减排效果巨大。植物景观设计除了能够吸收CO2,直接减排外,还具有杀菌、除尘、降噪、挡风、遮荫、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间接减排的作用。植物配置上考虑常绿、落叶乔木与常绿、落叶灌木相结合的方式。

4)发展生态屋顶和墙面绿化系统。

生态绿化对于CO2具有固定效果,同时可增加屋顶与墙面的遮阳能力与隔热能力。生态屋顶具有反射、隔热和蒸腾作用,不仅可为房屋提供隔热、保温效果,还可形成集雨水系统及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墙面绿化可以有效降低墙面表面温度10℃~14℃,室内更可以降低1.8℃~2.5℃,从而有效降低空调负荷,节能减排。

篇2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注意事项;地域性原则;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

一.现代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1、以人为本。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任务是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前提下确保使用者的健康,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噪音和电磁场辐射等综合环境。尽可能地采用低毒或无毒材料,如使用无毒或低毒性涂料,建材甲醛或 Voc 含量最少,采用陶瓷、硬木等硬装修地面等。选择材料时尽量减少木制品、地毯、涂料、密封膏、织物等潜在的对健康不利的污染物,合理组织自然通风,设置进风口和必需的出风口。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人体舒适性。合理进行自然采光,即满足人类健康的需要,又满足视觉美学的需要,同时达到节能的效果,采用吸声材料来提高建筑的隔音效果。

2、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还应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以及钢材、铝材这些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实现建筑的可持续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尽可能的选用地方性的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3、建筑设计应树立安全观念,重视的消防设计,注意从防、堵、灭、逃、救几个环节周密考虑。不但注重单体建筑消防设施、通道、防护距离的设计,还要注重居住区消防设施配套设计,相关专业密切配合设计出安全、可靠、合理的消防系统。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设计在风格化过后,人们开始期待本土文化的回归。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是建筑固有属性,也是当代建筑设计需要尊崇的原则之一。

1、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在介入原有城市环境时要特别注意形体与场地环境的调和,一个符合场所特点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特殊的场所性上升为明显的地域性。继承式协调包括形体塑造、立面组织、颜色质地和轮廓线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处理,使建筑与周围建筑在风格上统一、在符号上共用、在构图上相容、在形体上互补从而达到协调。继承可以是整体上的继承,也可以是局部构图或细部元素的继承当建筑面临城市线性街道空间时,多在建筑底部较自由地运用一些传统的造型元素,形成连续的立面形象,提高场所的印象性,而主体部分以简洁的现代形式为主,并适当地作些后退或体量分解的处理,以减弱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突出底部的人性尺度及与街道的协调关系。

2、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1)标准层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剪切法、平移法、叠加法。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2)场地的相关因素与建筑平面的互动。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3、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1)立面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地域性。色彩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有序的建筑色彩搭配,不仅能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感觉,而且也使城市独具个性。建筑作为城市中醒目的元素,其色彩的运用对城市意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也有着特征鲜明的色彩运用模式,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传统、伦理精神和审美取向。(2)立面细部元素及装饰工艺的地域性。从立面细部元素入手,传统地域建筑和民俗建筑细部元素的借鉴对建筑的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建筑立面的细部元素可以表现历史传统中的某些回忆、片断,表达地域的精神特征。建筑装饰工艺的地域性表达也大有可为。尽管早期现代建筑的先驱曾激烈地反对建筑中的装饰,但装饰从来就是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得体的地域性装饰使建筑更有亲和力、更具人性。热带地区建筑的遮阳就常常结合装饰艺术成为地方建筑的重要特征:把水平遮阳板做成漏空隔片、采用轻质材料制成垂帘式遮阳板、漏空花格或金属网格的处理、采用装饰性的活动遮阳设施等。(3)立面中材料质感的地域性表现。材料质感是建筑立面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是建筑的重要表情。在现代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金属、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的优良性能均是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在建筑的材料中体现地域性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4、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表达。(1)剖面设计与地形的结合.地域性建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筑与所在场地的结合。平面设计要顺应地形,剖面设计要结合地势,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丰富且富有特色的空间形式。一些建筑,由于地形或竖向空间上的原因,其剖面设计通常与场地的竖向设计融为一体。(2)剖面形式与当地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的联系.借用地方建筑定意义的空间模式是建筑地域性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因为这类空间一般在地区和民族中具有特定的心理意义。在高度上将城市空间划分出多种层次,人们在入口处看到的是正立面倾斜的阶梯,这里布置的城市小广场,可供人在此休息。同时,在这个小广场中,人们可以看到建筑螺旋形体的迂回上升,随着高度的变化,空间也在不断地变化,螺旋大厦与日本人潜意识中的“打破中心感”是相符的。(3)剖面形式与地域气候的联系.建筑剖面设计与地域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隐性的联系,对地域气候环境和场所交往空间的关注,直接影响了剖面的外观形式。为使剖面设计有利于通风和遮阳,住宅采用半错层的方式交错布局,且每户形成一个朝东或朝西两层高的大花园阳台,构成居民生活、起居的重要空间。这些国外建筑师对建筑剖面设计的重视,表明建筑是如何适应地域气候环境、组织通风和气流、考虑日照和遮阳等问题的。而且在剖面设计中对景观视野的分析也更直观。

结束语

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尤为重要。把握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更好的融入环境,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包玉坤.浅谈现代建筑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1

篇3

关键字:建筑地下室 排水设计 消防排水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整个建筑排水设计中,建筑地下室排水设计意义重大,理由是,建筑地下室存在三大使用功能:

(一)建筑地下室为设备用房,水泵房、空调制冷机房、变配电室均集中于此;

(二)建筑地下室大多为商场、仓库、车库;

(三)人防

依据建筑地下室标高情况(较低),地下室积水无法自流排除,必须借助水泵提升,此外,地下室排水种类并不单一,且水量不稳定,若排水设计不合理均可能引起建筑地下室积水、地下室及设备被淹等事故,所以,建筑地下室排水设计意义重大。

二、建筑地下室排水种类

建筑地下室排水种类繁多,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消防排水

消防排水的必要性在于:若地下室发生火灾,自动喷水、消防栓等水灭火系统会启动灭火,从而导致建筑地下室大量积水;此外,若建筑发生火灾,消防用水会沿着消防电梯楼梯、井道等注入地下室,从而造成建筑地下室积水。但是由于地下室标高低,从而造成地下室积水不可能自流出地下室外,因此需要排水;

(二)废水排水

地下室废水来源主要包括地下室外壁渗漏水、放空排水、水池溢流排水、报警阀排水、地下室泵房排水、雨水渗漏(通过地下室车道)、地面冲洗排水等;

(三)生活污水排水

建筑地下室通常设有洗衣房、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用房,因此,生活污水会大量积聚在地下室,所以需要排水;

(四)人防排水

人防排水包括:人防内部生活污水排水、人防内部废水排水、人防地下室口部洗消排水。

二、建筑地下室排水设计

大多建筑地下室在重力排水方面遭遇较大难度,且现阶段建筑地下室排水方式主要是水泵压力排水。在建筑地下室排水设计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排水泵、排水泵电控设计要求

建筑地下室各排水集水坑均设有两台水泵,以集水坑水位为依据进行自动控制。该两台水泵会按照相关控制进行轮流启动,其工作方式包括:

1.以水位为依据逐台启动——两台同时启动,下图为工作方式水位控制要求图:

2.两台水泵中一台运行、另一台备用,即两台水泵不同时运行,下图为工作方式水位控制要求图:

依据实际需求,前一种工作方式较适合现代建筑地下室排水,理由是在第一种工作方式下,集水、水泵相对小一些。

液压控制方式包括液位传感器式、浮球式,该两种液压控制方式安装位置与进水口间距应该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潜水泵安装作业可以依据国家标准图集01S305进行。在排水泵电控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

1.出水管上的止回阀应该选用球形污水专用止回阀;

2.若水中沉淀物过多、沉淀物停留时间过长,应该选用自动搅拌装置潜水泵;

3.若集水坑水位与报警水位间距超出控制范围,应该装置声光报警信号,且声光报警信号一定要及时传至值班室,并立即派专人对水位进行现场检查。

(二)污水集水坑设计

参考《建筑给水排水规范》(GB50015-2003)中规定:集水池有效容积应该比最大一台污水泵五分钟时限内出水量大,此外,污水泵启动次数应该被控制在六次/每小时范围内;集水坑应该与检查要求、格栅安装、水位控制器、水泵设置等相符。现实污水集水坑由于受到建筑条件、结构特征、地质情况的制约,其容积很难适应地下室(排水量过大)排水的要求。

(三)生活污水排水设计

通常情况下,不会将卫生间、厨房设置在建筑地下室,但是,为了满足某些建筑功能的需要,其生活污水排水技术要求很高。针对厨房污水的特性,设置格栅将较粗杂物隔离掉很有必要——隔油处理——污水泵提升将污水排到室外检查井。针对粪便污水,其排水积水坑的密封性必须要好,严禁任何异味溢出,其中将其设置于通风条件好的独立污水泵房内为最佳选择。为了确保建筑卫生间便器水封安全度,设置大管径集水坑专用通气管相当必要,从而实现污水从集水坑直接到屋面。选用附带切割装置的污水泵,其能够将较粗杂物切割粉碎后抽走。若将地下室污水集水坑设置于室内,稍有疏忽,臭气便会泄漏到室内,而且维修、清理污水集水坑难度系数也相当大,若条件允许,将污水集水坑设置在室外为最佳选择。

(四)地下室消防水排水设计

地下室消防水排水设计是建筑地下室排水设计的重中之重。若建筑地下室发生火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会启动。现主要分析最不利情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水流量——30升/秒;火灾持续时间——1小时;消防水量——108立方米。消火栓系统消防流量——40升/秒,火灾持续时间——2小时、3小时;消防水量——288立方米、432立方米,所以,建筑地下室消防总积水量为396立方米、540立方米。地下室消防水量大,如若不及时排除势必会导致地下室积水,甚至设备受损。

在建筑地下室排水设计时,建筑地下室允许水深、排水泵排水量确定均应基于实际地下室消防水量的分析基础上。在本案,笔者对详细设计内容不做过多阐释。

三、反思与建议

(一)建筑地下室排水的意义相当重要,如若建筑设计地下室排水设计出现纰漏,建筑地下室被淹事故爆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建筑地下室排水量与城市给水管压力、水池进水管直径、地下室面积、地下室消防水量等关系密切;

(二)地下室消防水排水泵排水量的确定必须以地下室水容量、消防流量为依据,若地下室面积在2640平方米~3600平方米,排水泵排水量可以参考地下室相关使用功能(排除消防流量)加以确定,其中较小流量的水泵最佳;

(三)地下室水池溢流水排水泵排水量的确定可以以地下室水容量及溢流排水量为依据;

(四)地下室水池进水管管径的把握必须要严谨,并非愈大愈好。在用水量要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进水管的管径应该尽可能的小,以此避免因遥控浮球阀受损而引起的水淹损失或造价的增加;

(五)地下室排水集水坑、水池等都应该安装水位报警器,以此确保及时发觉水池溢流。

参考文献:

[1]陈永青,曲申酉,李开琴.建筑地下室排水设计的反思与建议[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

[2]崔景立,张海宇.高层商住项目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浅析[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成立十二周年庆典会议论文汇编[C].2007.

篇4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低磙建筑设计理念

低碳建筑的理念不仅包括既有能源的优化,节约资源及材料,还包括使用天然材料和本地建材,减少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对能源造成的浪费。

(1)能源组合优化:包括新兴能源的利用,引入天然气、轻烃或生物质固体燃料,进行燃煤锅炉改造,减少碳排放,控制大气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工业余热的利用。

(2)节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空调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如,建筑在立面上的开窗形式,应尽量满足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同时,设计中要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如使用各种自动遮阳,双层幕墙、可调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等。通过各种手段,既保证有非常现代化的建筑形象,又能够达到比较节能和舒适的目的。建筑要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3)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尽可能的优化建筑结构,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中水的利用率,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

(4)采用天然材料: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5)舒适和健康的环境:保证建筑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光线充足,给人健康舒适的生话工作环境。

2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策略

2.1科学考量建筑环境属性

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新时代的建筑师设计创造了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可识别建筑,其可独立于现实环境并成为商标性建筑,同时还有一些建筑师更加关注如何解答具体环境中的问题,令建筑在特定环境中变为创造产生的物体。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的今天,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这一长期性课题,合理解决空间环境的有效再循环过程,则成为当前建筑师应首要面临的重点问题。因此建筑师只有科学考量建筑环境属性,设计调节空气、净化环境建筑项目,利用人性化的设计思路降低热岛效应,才能为居民营造公共娱乐、休闲活动的环保建筑环境空间,促进能量的循环再利用并令建筑能耗日益显著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2.2全面开发绿色建筑材料

建筑施工与装修管材、设备及材料的建设生产环节是令建筑产生大量能耗与污染的关键因素,较多常用的建筑工程材料均会产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加气混凝土可释放氡气,而建筑人造板材则会挥发大量甲醛。我国建筑工程中大量应用钢筋混凝土设计结构,其中水泥则是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量的主要建筑材料,据统计每完成建设钢筋混凝土工程一平方米,便会产生三百至四百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拆除混凝土物还会形成较多难于处理的建筑废弃物。在应用材料环节由于不恰当的处理,给建筑后期的维护使用带来了较多不便。为此建筑设计中应科学选用可再生、工业化成品或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建筑材料,应用含有能源较低的产品进而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并控制建筑工程使用、建设及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污染影响。在全面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的基础上,还应强调设计建筑应用材料的原始性与地域性,进而充分发挥其施工便利、可就地取材、能源消耗较低的现实特性,对建筑室内微气候进行有效的调节并起到事半功倍的低碳设计效果。

2.3正确处理好建筑设计形式及消耗能源关系

建筑设计形式对使用建筑进程中消耗能源总量可产生较大影响,在体量、规模、建造时期等因素较为接近、空调系统设备应用相似的状况下,建筑形式、内部空间与墙窗比等指标的不同也会令建筑消耗能源总量相差许多。由此可见正确处理好建筑设计形式及能源消耗关系尤为重要。首先应令设计形式适应气候条件,节约电能消耗,降低建筑对空调系统与机械通风的依赖性,并为人们创设舒适、优质的居住空间。建筑结构中窗体是隔热保温薄弱因素,目前许多公共建筑大量采用玻璃幕墙,令可以开启的窗扇数量降低,虽然营造了良好的空间艺术效果与独特造型,却同时也增加了光污染影响,令建筑能耗持续上升。为此,建筑设计中在满足采光标准基础上,应尽量降低窗墙比,利用中空隔热性质玻璃、有效遮阳技术或铝制窗框进而降低使用建筑进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在主要以人工照明方式的各类公共建筑设计中,可令功能空间与采光形式良好结合进而获取独特、个性化空间设计效果。

多样化造型的建筑遮阳设计也可显著改善其热工性能,并有利于立面可塑性。在遮阳方式选择中可有效利用外廊、阳台等凹凸形体变化构建建筑自遮阳体系,同时还可结合立面规划设计安装遮阳人工构件,进而改善建筑工程表皮利用外部资源气候,并为其内部空间创设良好的环境。另外采取一些植物辅设措施,例如依据葡萄藤、牵牛、爬山虎等植物生长特点可在建筑中构成水平或窗前垂直遮阳设计模式,进而令西向窗口建筑室内温度显著降低。再者建筑物墙体保温系统性能的优劣也可对其节能指标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从墙体材料、颜色、构造方式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可采用双层表皮设计理念应用于办公建筑中提升节能设计效果。还可广泛利用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将护建筑结构合理设计为由损失能量变为吸收能量的节能环保系统。例如应用复合材料在夏季阻挡多余的热辐射,并在冬季大量吸收可持续利用太阳能,进而形成建筑工程良好的调节环境环保功能。

2.4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在强化节能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令建筑利用能源方式合理优化,全面开发可再生能源、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技术进而优化建筑节能设计效果。

(1)选择节能系统

建筑工程消耗能源包含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依据区域不同特征合理选择利用能源方式,例如在北方寒冷城市其采暖能耗显著,因此应考量在优化设计保温系统基础上开发新型环保替代能源,有效缩减总体碳排放量。而对于南方城市消耗电能较高的现状,则应在强化遮阳设计、隔热设计的基础上应用低能耗电气设备,综合考量地冷系统、建筑通风的科学利用。同时还应良好的改善优化城市综合能源结构,应尽可能应用清洁能源进而优化低碳建筑设计效果。

(2)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

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中,应综合考量可再生环保能源、非石化能源的有效应用,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源、海洋能等,进而有效满足环境与建筑的辩证关系。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可利用屋面系统装设太阳能电池,为室内照明与设备系统提供持续电力能源,同时有良好日照条件的建筑社区也可逐步利用太阳能热电联产及光电版系统提供热水、暖气能量供应,为附近地块、电网输送电能进而实现零碳排放目标。一些拥有充足风能、地热能的区域则可依靠风力进行发电,或依靠地热供热、制冷,构建再生能源环保建小区,为今后建筑工程的低碳规划设计积累丰富经验。

(3)全面开发新技术

水资源缺乏已逐步成为全球性问题,因此建筑水环境设计应秉承科学节水策略,在室外铺装中应注重水体的蒸发、循环、利用吸收,尽量降低建筑区域热导效应。同时应充分考量循环、分类使用水资源,开展节水建筑设计,强化水体处理,将其科学应用于灌溉、景观用水领域,合理降低建筑工程耗水量,并控制处理污水能耗,实现减排节能目标。建筑设计中还可科学应用非传统性水源,通过有效的处理令污水变废为宝,发挥效用价值。人工建筑倘若在利用再生能源、降低能耗的基础上还可同步令现有各类建筑空间自然环境得到优化改善则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日本一些零排放建筑中其外墙装饰材料采用一种超亲水性涂料,进而起到了净化空气、令墙体自净的优势作用,因此我们应科学借鉴该类双赢设计理念,全面开发新技术,赋予建筑自我优化调节功能,进而真正提升建筑低碳设计水平,创设显著节能效益。

4结语

低碳下的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的未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法杖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建筑设计对技术变革反映的迟滞性。建筑学的技术惰性可以说是建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建筑若想要有开拓性的创新,必须要破除传统的建筑学与科技逐渐淡化的观念,深入研究低碳建筑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同时,需要建立科学与低碳建筑设计交融的框架体系,积极运用新科学影响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探索高效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推动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型县级医院;设计;规划

Abstract: In the majority of our city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county hospitals, these hospitals to bear by county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asses of common, frequently occurring tasks of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divert the majority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reduce the unnecessary burden of the large hospitals, optimizing a graded relationship of medical resources, 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ing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s

Key words: Small county hospitals; desig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我国广大市级以下地区,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小型县级医院,这些医院承担者县辖区内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查、治疗等任务,有效分流了大部分就医患者,减轻了大型医院的不必要的负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级配关系,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医疗机构。相比大型医院,小型县级医院有着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的规模较小,一般不大于500床,其次它的诊治对象是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这两点都决定了小型县级医院不会是“小而全”的医院,也不是大型医院等比例缩小的结果,而是针对其服务的地区、人群的小型综合型医院。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型县级医院更应体现其基础性、经济适用性的特点。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位于湖南省的贫困县——平江县,为该县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综合医院,承担辖区内百万群众的卫生治疗任务。医院日规划门急诊量1500人次,床位数500床。医院用地3.5万㎡,规划总建筑面积7万余㎡。其中保留建筑2万余㎡。新建门急诊医技楼2.5万㎡,规划综合病房楼2.5万㎡。笔者作为主要设计人进行了院区整体规划与新建门急诊医技楼的方案与施工图设计,积累了小型县级医院设计的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规划

一般情况下,县级医院的用地成本相对较低,面积条件相对充裕。因此,在医院的总体规划设计中,适宜以24米以下的多层建筑为主。相比高层建筑,24米以下建筑在结构、消防与垂直交通等多个方面可节约成本10~20%左右。减少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停车优先考虑地面停车,进一步节省建设成本。

因此,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规划新建建筑均为多层建筑,地下室仅设一层,主要放置设备机房和作为物流周转通道,结合少量停车。

建筑设计

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含一、二期)地上5层,地下1层, 建筑高度为22.50m。地上面积为20500㎡,地下面积为4500㎡,总建面积为 25000 ㎡。

门急诊医技楼包含以下医疗用房:门诊部、急诊部、部分医技科室(含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功能检查、内镜中心等)、五层为行政办公及会议。下面我们就以新建门急诊医技楼为例,与大家探讨县级医院建筑设计的特点。

2.1 功能布置

2.1.1 综合功能区

相对于大型医院,县级医院每个功能科室面积较小,医护人员也较少。基于此,在设计角度就将数个科室整合,优化形成一个综合性科室是较为适宜的。以门诊诊区为例,为求最高的使用效率,大型综合医院与其他小型医院的单一诊区建筑面积是相当的。但大型医院的单一诊区一般为某个特定科室,甚至数个诊区同时属于一个特定科室。这种安排各科室拥有独立空间,功能区清晰,纯净,管理与使用都非常方便。但对于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安排就不是总是适用。比如,小型医院的小门诊科室较多,如果一味强调功能区的独立性,则需要设置多个小面积的诊区,每个诊区均包括等候区、诊查室、医护用房等功能。加上连接各小型诊区的公共交通面积,有效面积比大大降低,亦间接提高了医疗成本。而结合实际情况与医疗内部的关联性,整合小型门诊科室,形成综合诊区,则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医技科室亦然。

平江县医院的门诊诊区分为内科系统区、外科系统区、儿科诊区与综合诊区四大块。医技的设计中整合了功能检查,超声,心脑电与内窥镜等,形成了综合检查区。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管理与工作效率。

2.1.2 资源的共享

县级医院中,将原本分属不同部门但却具有相同、相近功能的空间进行共享也是节省面积,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手段。如门诊与急诊共享药房与治疗输液区。药房可通过开设面向不同方位的窗口分别服务于门诊和急诊患者。治疗输液区的共享则通过门急诊的时间差做到24小时的无缝高效运转。白天供门诊患者使用,夜间服务于急诊患者,配液室与医护用房合设,由门急诊医护人员共享,轮流使用。此外,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与其他医技科室的亦应尽可能的做到资源共享,以最少的空间与人力资源尽可能的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总之,县级医院相对小的建设规模,较短的流线和较少的使用人员使这种共享成为可能,而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医护人力的节省也是资源的共享成为设计中的必然选择。

2.1.3 医疗流程的简化

大型医院由于人员众多,除满足必须的洁污分流外,大多还对医患进行了明确分流、分区,能够有效避免各类人员路线交叉,提高通行效率和改善就医与工作环境。但对于面积有限的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处理方法并不适用,会造成不必要的面积浪费与单位有效使用面积造价的提高。因此,平江医院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只是通过在医患共用的单走廊上增设门禁对就诊区与医护区进行了大致分隔,而不是严格的分出患者走廊与医护走廊。这种设计更适合人流量相对较小的县级医院。

大型医院常用的物流系统,包括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垃圾收集系统,污衣被服收集系统,地下物流运输通道等,可以有效改善大型医院垂直交通压力大,物流水平线路曲折,绵长的弊端。但初期投资较大。而小型县级医院人流量、物流量较小,规模小,流线相对较短,所以上述系统并不适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应预留升级物流系统的条件。

篇6

关键词:低压防雷检测测量误差

Abstract: low-pressure mine consists of two parts: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products of low-voltage protection, low-voltage protection in the detection process, sel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hould be reasonable standards and lightning waveform parameter. In the process of suppressing lightning to note in the SPD body and connector performance and SPD current withstand thermal stability and load, so as to prevent and reduce disaster losses in low voltage caused by lightning.

Keyword:low-voltage lightning detection measurement error

中图分类号:TM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现代低压防雷的组成

现代低压防雷主要是由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个部分组成,两者之间相互的配合,在低压防雷体系中两者缺一不可。

1.1外部防雷

直接雷和感应雷是外部雷电侵入的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直接雷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破坏性会比较大,因此在外部雷侵入主要是指直击雷的侵入。

现在比较普及的外部防雷方法有避雷针、引下线、接地网络三种,通过这三种方法将绝大部分的雷电流引入到地下然后泄散,这种方法只能够对建筑物本身提供保护,而建筑物内的用户设施都必须通过内部防雷措施来加以保护。

在现代的建筑物中由于在建筑物间存在着大量的电源线和通信电缆等进出线,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屏蔽的进出线,并将变压器的工作接地和避雷接地共用,从而来有效地防范雷电流引下线和接地网络引起地位抬升所造成的反击,避免在雷电的情况下发生更大雷电灾害的发生。

1.2内部防雷

内部防雷是在雷电发生的瞬间进行防护的,雷电发生的过程中会在现场的周围产生很大的雷电磁脉冲,这个时候必须采取适当的内部防雷措施。

内部防雷主要是由屏蔽、低压电涌保护器和等电位体连接三个组成部分。要想保护在雷电情况下的建筑物内部的产品和设备的安全,如家用电器、电脑等,就必须对这些设备的电压幅值进行限制。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在原有设备的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及时的限制雷电瞬间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的电流的出现,保护失效时应能及时报警或做出故障指示,从而科学合理的运用SPD,有效地在雷电的过程中保护设备的安全。

二、 低压防雷产品检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防雷标准的选用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存在公认的低压防雷的统一标准。在欧洲国家一般都是遵循IEC标准,而美、德、英等国都是遵循自己本国制定的防雷标准。

在我国各部门的低压防雷标准的内容和测试方法也都不同意,电信、公安、气象等各个部门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符合自己需求的标准生产和使用企业都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因此在我国制定统一的防雷标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参照IEC的有关标准,对我国SPD的部分元件的防雷标准进行转化工作,也就是我国将按照IEC的有关标准,根据自身的防雷实际情况和具体的要求,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和研究的工作。

2.2雷电波形参数的选择

从目前世界对雷电流的研究结果来看,一般都在100kA以内。在实际生活中,建筑物遭受直击雷的概率比较小,雷电流一般都是通过线路传过来的,在传输的过程中会随着距离而有所衰减和分流,这时候通过SPD的雷电流要小一些,但是在考虑到在闪电过程中SPD本身也会产生综合热效应,因此,各类标准还是将SPD应承受的雷电流幅值定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2.3SPD连接的电流耐受

SPD的保护特性是由SPD的内部元件的性能质量所决定的,除了一些SPD的连接件的性能也是在保证SPD内部元器件能够顺利耐受的关键因素。如果SPD的各种内部元器件能够在试验的过程中保持顺利运行的状态,但是连接件如果从中出现了问题也会导致SPD或者性能降低,因此在连接件的考核过程中除了对必要的机械性能进行考核外,还应该对10/350μs大电流试验进行考核。

2.4SPD热稳定性和动作负载测验目的

基于现实生活中带来的雷电火灾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SPD标准将安全放在了防雷效果的前面。当电源压力波动在SPD最高持续工作电压之上的时候,漏电电流会随之加大,达到一定的强度后SPD会过热自毁,甚至是引发供电设备火灾的发生,从而使得供电系统瘫痪,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实验表明:如果SPD在5A工频电流下持续的工作很长的时间,最终引发火灾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SPD热稳定性和动作负载测验目的就是考核SPD的耐受放电容量和续流熄灭能力,从而来保证SPD在雷电流或较大工频电流下动作或损坏时发生火灾。

三、 测量误差控制措施

在低压防雷检测中引起测量误差的原因比较的多,例如:选用的分压器或分流器的材质、结构、分压比以及这些测量工具的放置位置;抗电磁干扰的措施;测量引线的连接方式等。在低压防雷检测的过程中要科学的分析出影响测量误差的各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小误差,确保低压防雷检测的测量准确度和安全可靠的运行。在低压防雷测量的过程中减少测量的误差,能够提升防雷器件的研究水平,促进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测量误差的控制中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运用的分压器或分流器最好是选用高比电阻和极小温度系数的合金材料,分压器在绕法上最好是选用双线对绕无感绕法,分流器采用的是同轴管或者高精度的Rogowski线圈。

2、在试品安装的时候要和分流器出去就近的原则,系统参考接地点和测量基放电位点也尽量的就近安放,为了减少连线压降对测量信号的影响可以将采集到的电压和电流的信号用悬浮测量的方式来进行。

3、在测量中尽量的减小测量系统和被试品连接引线所围成的面积,根据实际的需求,在系统的各单元输入端上安装有选择性的浪涌吸收电路,避免空间电磁场对测量准确度的影响。风压器和被测试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两者之间的电磁场影响。

4、在测量的过程中采用电源稳压器和隔离变压器等工具来防止电源过压、欠压和浪涌等现象的发生,同时采用低通滤波器滤除瞬变脉冲,从而来降低电源方面的干扰情况的发生。

四、总结

1)外部防雷、内部防雷、过电压保护应该在低压防雷过程中相互的配合各尽其职,以此来构建现代低压防雷体系。

2)SPD作为当前低压防雷的主要产品被广泛的使用,在监测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防雷标准和雷电波参数;在SPD连接的过程中要由于SPD自身具有耐受电流和续流熄灭的能力,从而来避免火灾的发生。

3)在低压防雷的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办法来有效的控制和减小测量系统的误差,从而来确保监测系统的精确性以及电压防雷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参考文献】:

奇瑞,《对中国防雷事业的思考》,{J}雷电防护与标准化,2003

篇7

关键词: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有效策略;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TU4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直以来,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在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均有施工,然而在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进行施工建设,经常会遇到泥炭土、杂填土、多年冻土、软泥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种特点、性质的施工地基。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的逐渐扩大,现代房屋建筑中经常会遇到较多的不良地基。由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荷载以及实体高度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施工地基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要求,地基处理施工技术也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房屋建筑实体结构的基础,地基的变形特性、承载能力、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质量安全。房屋建筑地基的处理,主要是结合实际的土体情况和特性,参照房屋实体结构的要求,以相应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提高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避免建筑结构沉降现象的发生,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施工安全。

1、房屋建筑地基处理需考虑的因素

土层结构的影响。房屋基础需要设置在可靠坚实的地基上,而不是设置在压缩性较高、承载能力低的软弱土层上,只有可靠坚实的地基基础才能够确保房屋建筑的稳定。基础填埋的深度和土层的构造关系密切。

地下水位的影响。一些土层的承载力受地下水位的影响比较大。例如粘性土质含水量的增加会使地基的强度降低;当地下水位下降时,会导致该土质的含水量的减少,出现基础下降的现象。

冰冻线的影响。冰冻线是非冻结土和冻结土之间的分界线。冻结土层范围内的建筑物基础,在冬季土的冻胀过程产生的作用力会使房屋向上拱起;在土层解冻的过程中,房屋的基础又出现下沉的现象,使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

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当前的城市用地比较紧张,经常会出现两栋房屋建筑相连的状况,相连的两栋房屋或使用同一地基;或采用桩地基或悬挑地基;或设一道变形缝,各占地基的一半。尤其是部分设计、建设单位只注房屋的新建地基比原房地基浅埋,两个地基基础之间的间距通常是地基地面高差的1~2倍,当有旧建筑物在新建房屋附近时,基础的埋深除了参照上述条件外,还需考虑的是新建房屋的基础对原有房屋建筑的影响。

2、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措施

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原理是利用换填、夯实、挤密或振密、胶结、排水固结、冷热处理等方法进行对地基的加固处理。从更细化的角度分析,地基的处理技术还包括桩基技术、地基的加固技术以及地下连续墙辅助技术。桩基技术主要是向地基深部传导上部的荷载力,利用缓冲作用使冲击力消解;地基加固技术是为了防止地基的沉降变形,对其承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增强;地下连续墙辅助技术主要是其侧向支护的作用。在地基的处理方法中,有几种是对地基土进行改良使地基的抗剪切强度提高,使地基的压缩性降低,对地基土的透水性能进行改善,最终实现加固地基的目的。

2.1粉喷桩和CFG桩的结合

粉喷桩和CFG桩的结合主要是利用天然地基土和两者之间的固结能力的相互混合组成的复合地基,不仅使CFG桩的高承载力得到了发挥。同时CFG桩的嵌入增强了粉喷桩的侧限约束作用。除此之外,粉喷桩应用改善了上部地基土的变形能力,促进了土体抗剪强度的提高,避免了原本固结好的土体在嵌入CFG桩时产生破坏。

2.2强夯法和碎石桩法的结合

强夯法和碎石桩法结合的工作原理是地基施工过程中,将碎石桩在填土层中处理好,其目的是挤密和排水固结地基土,然后再选强夯点,利用较大啊冲击力击散碎石桩体,同时把碎石沿桩径压入四周的护土层,在地基上部形成密实的土、碎石相混合的硬壳层,以及扩径后高置换率的复合碎石地基,达到稳定的地基强度。

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是强夯法的应用,其技术难度体现在夯击过程中的夯沉量、夯击深度、夯击次数等的把握,如果拿捏不准,会对夯击效果的发挥造成较大的影响。理论上讲,夯击加固的深度是以土层的湿陷等级和土层的实际厚度进行确定的,单位夯击量需综合的考虑地基的结构类型载荷大小、土壤属性和预计的夯击深度等。然夯击次数有地基土的性质进行决定,通常先夯击2~3遍,再以低能量进行最后一遍的夯击。需注意的是,两次夯击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时间长短由超静空隙水压力在土层中的消散时间决定,如果是渗水性弱的粘土,最少要有3~4周的间隔时间;反之则可进行连续的夯击。

2.3碎石桩和CFG桩的结合

桩基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冲击力的上下传导,促进桩基承载力的提高。碎石桩和CFG桩的结合,利用CFG桩来提供更大的承载力,碎石桩则可以对上部地层的液化进行消除。两种桩基各自优势的发挥,有效的减慢了地基的沉降速度,实现了沉降量小、均匀的目的。

不管是CGF桩和粉喷桩的结合、还是碎石桩和CFG桩的结合,都必须涉及到桩基原有强度的问题,如果桩基在浇灌过程中不能够达到设计的要求,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在浇筑桩身混凝土的过程中,最先要消除的是水的影响,桩基水病害通常表现为孔壁渗水和孔底积水。孔底积水一般是用水泵进行抽取,或者是在孔底用干水泥、干拌混凝土充填。对于孔壁渗水,一般是在浇筑桩身混凝土之前,用防水材料对渗漏部位进行封闭,其目的是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促进桩身混凝土强度的提高。

3、新的地基处理技术

3.1粉煤灰吹填法

将透水性强的粉煤灰充当地基的加固处理吹填土,能够促进吹填土的固结速度,减少加固处理的费用,缩短工期。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施工过程中把粉煤灰和淤泥按照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进行吹填,从而使土层的固结性质得到改善。

3.2 DDC灰土挤密法

DDC灰土挤密法是利用孔内深层强夯法进行的地基处理工艺,利用钻机在分层在孔中注入灰土,逐层夯实成桩,同时进行反复的锤击,逐渐使桩径扩大,最后和桩间部分的土形成复合地基。其主要目的是对湿陷性黄土的打孔结构进行改变,使地基土的湿陷性消除,从而降低地基土的变形,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在湿陷性的黄土地区的施工建筑,使用DDC灰土挤密法能够取得明显的施工效果。

3.3 IFCO强制固结法

IFCO强制固结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固结速率。此方法存在加压系统和排水系统等环节,加压系统是利用真空压力使堆载时间缩短,且真空面是在砂墙的底部,渗流水的方向朝下,与重力的方向一致,促进了固结速率的提高。排水系统是多排纵向贯通的砂墙,扩大了排水通道,使固结速率得到提高。这两个系统的同时应用,确保了固结速率的顺畅,对工期的缩短非常有利,同时也确保了混凝土的质量。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房屋工程建设的大国,房屋建筑具有久远的历史,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地基处理技术,甚至有一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并得到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推广。随着房屋建筑的逐渐复杂化,地基处理技术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如地基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方法的应用。使地基处理的适用范围得到了较大的拓展。以房屋建筑施工的角度讲,保证工程质量,增强施工效率,减低工程成本是永久不变的目标。由此可见,选用合理科学的地基处理方案对房屋建筑工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琳琳.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0).

[2]苏鹏.对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再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 第二课堂 听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53-02

近二十年来,随着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有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本科生在英语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听说方面,一方面听不懂外国人说话或原版英文材料,另一方面在英语课堂和生活中不敢开口说英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要实现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的目标,英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和灵活多样等优势,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一 第二课堂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利用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在教学中,人们通常重视传统课堂教学而忽视第二课堂教学,大学英语课堂里,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支配着教学活动,传统课堂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语言操练的机会,很难实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它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接近自然语言环境。因此,第二课堂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基本采用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就像观众或是听众,很少与教师进行互动和语言的交流。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既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导致了“聋哑英语”等现象的出现。

由于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特别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过多注重词汇语法教学,绝大多数课时被讲授阅读、写作的精读课程占用。多数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中没有口语教学内容,听力教学的课时也偏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听力课。英语不是被当成一种交际工具和技能来传授,而是作为一门学问和知识来传授;英语作为语言中最重要的形式,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 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策略

1.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则

第一,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连接。第二课堂活动不同于其他学习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第二课堂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英语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展开,这样才能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如果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活动严重脱节,会影响活动的效果。

第二,第二课堂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必须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中心,第二课堂活动服务于第一课堂教学。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重点,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往往是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第二课堂活动的重点在于知识的实际运用,语言活动与学生本身有关,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是这些活动的中心,他们不再是语言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应该是实践者,是活动的主体,也只有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其中,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从活动方案的设计到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及活动的参与,都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第二课堂活动连接课堂教学的作用。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

第一,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互补型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在实践和空间上的局限,全方位和多途径地将传统的课堂延伸到网络空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现代教育媒体按照作用于人体感官的不同,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听觉媒体有广播、录音、CD等,视觉媒体有电影、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综合媒体有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因特网等。

目前,进入大学校园的现代教育媒体有英语广播、英语电影和因特网。英语广播是在大学校园流行已久的大学英语教育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星期日英语广播、BBC电台和VOA电台的英语教学节目及新闻广播都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听觉媒体。

电影突破了其他多种语言教学方法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整体语言学习环境,电影通过“真实情景”、人物对话和音响效果呈现生活内容,将语言与情景合二为一。通过定期举办外语影视欣赏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地道的语言和感受影片中所反映的文化。“网络是英语学习的巨大的语言资源库,互联网80%的信息是英文的。网络不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渠道。利用因特网学习英语有许多传统媒体难以相比的优点,如因特网内容更新及时,信息量远远大于现有课本。学生通过论坛、电子邮件、视频聊天等网络所构建的交互式虚拟环境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语言交流机会。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可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实践的机会。英语角是广受学生欢迎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角可由相关社团负责管理,组织英语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示范作用。如果条件允许,可邀请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英语角的话题挑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些让他们有发挥余地的话题,并且话题要更新,能与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就某些思辨性强的话题进行辩论或演讲,还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英文短剧。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参赛者或演出人员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应变能力和包含表情、手势在内的非言语交际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举行英文歌曲、英语写作、翻译等比赛。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有一定的挑战,又能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总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深化,培养满足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使之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国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瓶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深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淑珍.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J].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377~379

[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绉议[J].外语界,2006(4):21~28

篇9

中关村壹号的定位为总部企业聚集区,以新材料、下一代互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及科技金融为重点引入对象。项目建成后,将引入企业300余家,就业人数3万人,企业总收入50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40亿元,对于地区创造产值和税收、解决就业都将起到巨大作用。目前,入驻企业有赛尔网络、北银消费、天地融科技等国内知名科技创新企业。

中关村壹号项目地处海淀北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区核心区的中心地带,南临北清路,西至永旭北路,北临丰秀东路,东至永嘉北路,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不仅建筑本身达到绿建三星级标准(绿色建筑最高级别),同时在内部装修和外部装饰过程中,也将采用节能环保、智慧低碳型技术和产品。据悉,项目后期建设将优先选择中关村企业的技术和产品。

“待中关村壹号正式建成时,她不仅是海淀北部的地标建筑,更是中关村高精尖技术与产品的展示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低碳、最智能的建筑。”项目总工袁世剑透露,该项目将能用到的产品和技术包括冷热电三联供、光导筒、雨洪利用、微喷滴灌系统、地下车库一体化、BIM设计与应用、智能监控、智慧楼宇管理、能源管理系统、餐厨垃圾处理、LED光源产品等。

“我们要打造这个时代集科技、低碳、智慧于一体的建筑,引领科技园区建筑的发展方向。”这是实创股份董事长陈晓智对中关村壹号项目提出的要求。

中关村壹号项目连接翠湖科技园和永丰产业基地两大组团。项目建成后,园区企业的入驻将极大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力促进整个区域向国际一流园区迈进。

篇10

按国家、地方规范设计只是满足了基本的最低的要求,如何主动地更好地进行“低碳”,节能、节地建筑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

百度大厦位于北京海淀区东北旺乡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区7号地块。我们于2006年7月中标,2007年3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09年9月工程竣工,同年10月投入使用。

百度大厦为全球中文搜索引擎排名第一的百度公司总部及科研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915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9000m2,地下建筑面积32500m2。建筑层数地下2层,地上7层,层高4.05m,总高30m。用地南北狭长,建筑物南北长232m,东西宽65m。

我们总结了几个有关“低碳”、节能、节地建筑设计理念和做法,供大家参考。这是目前不少建筑师、设计师不太重视或尚未自觉的方面。

在百度大厦方案设计之初即把四节一环保列为首要的要求之一,创作态度明确并贯彻始终设计以人为本,实用舒适为原则,节能环保,个性为追求,体验为目的,技术为手段,控制造价,追求高效益,创造百度人的新环境新空间。同步化设计理念

有了首要的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态度,还要让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维在各设计过程同步化进行。建筑师、设计师从前期分析、策化,方案构思、比选、各专业深化,初步设计各专业协调定案,到施工图细节完善,施工中的调整、控制完成等设计全过程都同步思考建筑的“低碳”节能节地要求,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提出策略、解决办法和措施。而不仅仅当成到后期施工图才处理的材料、构造问题。

整体化设计理念

这些因解决“低碳”节能节地要求而提出的策略,解决办法和措施,其设计成果不是生硬孤立显现的,或简单的堆砌,而是与功能空间环境,与人文艺术造型等有机结合的整体化创作成果。

1 百度大厦布局的选择

用地南北狭长,免不了东西向为主朝向。但设计努力通过良好布局,尽量增大南北朝向的建筑体:大厦以小进深(12m~15m)、双面采光,线型板式建筑为主体,围合出多重内院花园成目字型布局,目字型吻合了百度搜索的意向,被百度人亲切地称为“搜索框”,这种布局较好体现出企业文化(搜索框)、地域文化(北京四合院),现代人文精神(花园式办公),以及节能理想(春秋季可自然通风而节能,自然采光让大量办公区可不用人工照明而节电)等多方面的整体化结合。

2 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选择

东侧架空4层高的礼仪广场及2个架空1层高的人行通道和西侧2个架空3层高的半场篮球场灰空间设计,很好地改善了院落的气流组织和环境,内院地下1层下沉景观庭院水景绿植的设计,为地下1层员工餐厅,健身娱乐用房提供了自然通风采光和优美的景观环境,达到了空间环境开放丰富与节能环保的统一。

3 建筑外墙的设计选择

建筑采用玻璃幕墙设计,大开间办公区为落地玻璃窗,保证了百度人通透、开放的需求,并为办公区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良好的自然通风,虽然是玻璃幕墙建筑,但通过大面积不透明保温幕墙的使用,保证了良好的窗墙比,透明可视部分也为断桥铝型材+Low―E中空玻璃,K值和Sc值小。保证了保温隔热,实现了高科技公司功能需求、个性美观特征与节能要求的整合。

以呼吸幕墙,遮阳百叶等手段表现的建筑外观造型设计,构思之源既来自节能遮阳考虑、也来自理智与灵动的造型创意、来自构造与材料的琢磨、来自于整体化的设计理念。

4 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选择

大厦设有4处4层高室内共享中庭空间,中庭楼面层外窗可开启、顶部设有天窗构成自然通风系统,通过利用烟囱压差效应,能够很好地调节建筑内部小气候而不耗能,同时LOFT中庭这种新型的办公方式,以人为本、增加了空间舒适和视觉的感受。

适宜化设计理念

对待高、中、低生态节能技术采取不排斥、学为我用的立场;设计中应因时因地因项目制宜,灵活应用。

因造价有限,尽可能以被动式设计为主,但不妨局部采取高科技手段。比如幕墙设计:南北向仅最外侧立面采用了双层呼吸幕墙,构成了造型上较精致的一笔,以增加品味和品质,而其他立面则采用普通Low―E幕墙,以节省造价,双层呼吸幕墙经设计也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构造,为带呼吸器阳台式;西向、内院东西向遮阳用相对便宜的银色铝合金固定遮阳翼,外侧东向采用较贵的波浪变化的白色彩釉夹胶玻璃翼,动与静的韵律美、柔与刚的逻辑关系符合建筑师感性与理织的创意。土地置换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