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治理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14 11:1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域治理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河道整治;问题分析;整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关键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载体,我国古代就形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河流关系和制约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防汛排涝,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山区河道治理与管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山区河流还担负着供给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作用,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河道治理理念落后、缺乏全面规划等原因,山区河道整治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依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该县位于广东省的北部,地处南岭山脉南麓,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多水少田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乳源瑶族自治县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大潭河:大潭河发源于县境西部天井山,贯穿洛阳和大布两镇,距县城51公里,全长44公里,集雨面积411平方公里。桥甫电站与大潭电站之间水面开阔,最宽处可达30米。密集的河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山区洪水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大,也给乳源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乳源自古水灾频繁。近年来,乳源县相继实施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荒山荒坡、陡坡地基本得到治理。洪水挟带下泄河道泥沙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2011年启动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县城周边堤防和重点乡镇堤防得到修建,全县多座小型水库得到了除险加固,全县防洪保障能力得到基本改善。但全县总体控制性水源工程缺乏,待改造提高的堤防还很多,尾矿坝和地质灾害面广量大,防洪保安形势依然严峻。加之,近几年粤北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大,大多移民村庄都是傍河而建,这给山区河流治理和防洪安全安提出了更高的现实需要。
一、山区河道治理
1.山区河流形态和现状
山区中小河流的形态多为“U”字形或“V”字形,河床纵断面一般比降陡峭,绝大多数都在0.1%以上,其河岸线非常不规则,且河道水的流态极为复杂。山区河流的水文特点是降雨强度大、汇流时间短、径流系数大,洪水来势迅猛。山区河流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其流态受非常不规则的河床形态的影响,十分混乱,常有回流,横流、水跃,旋涡跌水等出现,流象极为险恶,常会产生冲刷,吞食农田、道路等,对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破坏性极大。加之,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基础性水利设施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存在着防洪标准低,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考虑防洪要求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盲目围垦河沟、侵占洪水和调蓄空间、河流开发失衡导致洪涝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河道天然砂石的需求越来越大,河道采砂管理难度加大,乱挖滥采、过度采砂、毁田采砂、破堤采砂等现象还比较突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给河道治理带来了严重影响。
2.河道整治的原则
河道治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二是因地制宜,治管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当前与长远关系。三是除害兴利、治理与开发并举。四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河道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清除行洪障碍物与修建治河工程相结合。
3.认真做好河道治理的规划
对于山区河流,在进行治理前需要编制河道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的任务和要求,并对河道特性进行分析,选定设计参数,分析比较不同方案,论证每一个方案的经济效益和工程效益,经过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比较,最后选择其中的最佳治理方案。设计参数是实施河道治理的主要依据,主要有:设计流量、设计河宽、整治线等。洪峰流量是威胁工程安全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其设计洪水的计算,主要以确定洪峰流量为主,并充分考虑造床流量、河相关系,最后确定整治线。整治线的设计内容一般包括整治线位置的确定、整治线宽度的计算、线型的选择等。整治线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考虑水流运动的规律,尽可能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最大限度扩大效益的同时,力求节约投资,合理布置整治线,整治线宽度按照设计洪峰流量推求,固定整治线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种形式,山区中小河道整治线一般情况下布置成直线式。
4.治理措施的选择
山区河道的堤防现状和水流特性,大部分河道狭窄,比降大,人为挤占河道严重。水流急,产生洪水历时短,来势凶猛,对堤体的冲刷较大,极易造成淘刷。又因为山区沿河两岸是村庄和农田的主要聚集区,房屋和建筑物临河而建,工程占地和拆迁量大。因此,山区河道堤防形式一般采用挡墙式浆砌石或干砌石筑堤为主,抗冲刷能力强,稳定性好,减少占地,就地取材方便。当山区下游河道比降较小,水流相对缓慢,河道两岸一般为淤积沙土时,也有采用沙土护坡筑堤身,但该形式占地量大,抗洪水能力差,不宜采用。
二、山区河流治理应注意的几点
当河堤修建后,堤身的作用是保护村庄,控制河势。但堤防同时也束窄了天然河道,改变了原来的水流状态,必然引起河床的冲刷。根据山区堤防毁坏现场的多次观察和调研,山区堤防脆弱点主要在堤基础的淘刷垮塌而导致堤防损坏。因此,在堤防建设过程中:(1)筑堤前必须进行基础处理。目前,对于山区中小河流基础的处理还没有比较可靠的确定基础冲刷深度的公式,一般是按照推移质输沙公式来推算,但只能是初步估算。在河流治理中,一般按照公式加经验的方式,依据已建工程的运行情况确定。根据已往的治河经验,山区顺直河道基础深度一般为2m,应避开软弱地基和冲刷地带,保证在稳定基础上。凹岸河段可根据该弯道的曲率半径及顺直河宽等因素综合确定。(2)变缓河道天然比降。在河床比降超过0.1%的重点堤防段,宜采取修筑拦河坝等工程措施来抬高河床,变缓天然河道比降,防止河床下切,淘刷堤基础。(3)严加河道采砂管理。由于近几年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实施,河道上游的天然来砂量逐年减少,而河道的采砂却不断加大,造成了河道天然砂石的不平衡,极易改变河流的水流形态,加剧洪水冲刷,造成堤防基础悬空、垮塌。(4)加强已成堤防的日常管理和监测。河道管理机构和收益镇村因共同承担起此项责任,落实管护机构和人员,落实管护经费。
结束语
山区河流治理工程保护范围广,涉及面宽,是保护山区人民生命财产的生命线工程,意义重大。因此,在山区河道治理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河道特性、地形地貌、工程现状、施工条件、经济能力等综合分析,要合理的选择治理形式,达到既经济又安全的目的。治理效果达到后,更应强化后期管理,加强工程维护,确保山区人民的生命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为日益迅猛发展的城市提供生命的血液。
参考文献:
篇2
农业和农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制度的构建,其需要通过合理的流动,才能够获得更好效益的展现,也只有在流动过程中,土地的价值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达到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目的。但是,依照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对于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相关人员的再度研究和探索。因此,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土地利用措施,更好地实现区域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就显得非常重要,成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1 农村土地流转对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制约
1.1 土地流转状况与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国土地承包政策的实行使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象已成为普遍现象。国家对农村的土地流转现象较为支持,但我国土地流转发展较为缓慢,无法适应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的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人民已经越来越多的从农业建设工作转变为了其他行业,这对我国的农村土地的使用及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弊端。我国对农业土地开发政策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漏洞,制度的不健全无法令人们满足现有的劳作任务,土地流转状态缓慢发展,无法有效保证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人们无法从土地中得到足够的生活保障,对我国土地的规模化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1.2 在形成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土地流转现状在形成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没有对农民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过程。首先体现在对农村土地使用的租金与租期上。我国对农业土地的收入只是维持在稍微高于投入成本及土地资金,导致农户无法保障基本的生活保障,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工作。并且在持续不断的农作中,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与提高,农户们做的是最辛苦的工作,得到的确是最少的经济收入,同时政府方面对农民的收入增长的与其空间的估计严重不足,总是认为农民只要将土地租过来后,撒上种子就可得到好的收成并换取丰厚的经济效益,这很不现实,因此,在形成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未对农民利益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与保护,是农村土地流转无法有效进行的主要原因。
2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的基本思路
2.1 赋予农民长期而又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为了促进土地流转机制,加强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明显效果,政府部门应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只有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利才能是农户更加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土地规划及合理使用,增加农村土地使用积极性的同时,更加促进农户对土地区域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土地使用效率。政府部门应对土地承包体制进行相关法律的制定,合理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土地承包者对于已经承包的土地具有足够的权利去分配及种植过程,才能促进农民对土地财产的合理区域规划,促进农村土地作物多样化,实现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作用。
2.2 培育农地托管公司,发展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我国许多农民往往以其他行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而与土地种植为辅助业,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土地的短期承包作用后还要担心经营后的土地被国家收回,同时土地租金的增长的不确定性使人们不愿意对土地投入太大的精力。为了解决这种土地闲置的现象,可以培育弄滴托管公司,发展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将闲置的土地通过中介公司来实现代为管理,从而实现增加和保证土地的实际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农地托管公司的建立可以方便农户对土地的合理使用,并且在农户想要收回土地时也很方便,不仅满足了农民的生活和工作的多样性,同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土地流转状态具有极好的效果。
2.3 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
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区域土地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加强对土地管理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明确土地流转形式的基本规则,赋予农民对于土地的所有权,尊重农民对于所有土地的主张与意愿,遵循土地流转规范,合理合法的实现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通过构建合理的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的土地管理机制,对稳定土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当然,为了防止土地使用权的过于集中现象,应建立有效的土地资源调节机制,防止出现土地分配过程中的垄断与不公平现象。
篇3
一、本中止程序是指专利局在专利审查全流程(含初步审查、实质审查、异议、授权、无效程序等)中,对有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归属纠纷的申请或专利依照本公告的规定暂时停止办理某些手续、暂时停止作出某些决定或暂时停止进行某些程序的法律行为。
二、有申请权或专利权归属纠纷的,当事人应当在专利管理机关受理调处请求或者人民法院受理诉讼请求后,以书面形式向专利局提出中止请求,并附具专利管理机关或人民法院的受理通知书副本。专利局自收到中止请求和受理通知书副本之日起对所请求的该项申请或专利权执行中止程序。
三、中止期间,专利局停止办理“撤回专利申请声明”、“放弃专利权声明”、“权利转让登记请求”和涉及发明人、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姓名、名称变更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等手续;停止作出与执行调处结论或诉讼结果直接有关的各种决定;必要时停止进行某些程序,以便与调处或诉讼程序衔接和协调。
四、专利管理机关作出调处决定或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应于法律生效日起一个月内抄送中国专利局。
篇4
我县地处浙东沿海,境内多山多溪,是浙江省四大暴雨区之一,属于洪涝灾害频发地区。1988年“7.30”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吞噬了180多人的生命,今年“麦沙”、“卡努”台风暴雨又给我县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河溪道防洪坝、拦水堰坝等工程设施毁坏最为严重,河溪道防洪工程已成为我县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洪涝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我县背山面海溪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km2的独立水系共13条,其中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白溪(包括支流杨溪)、凫溪、青溪、中堡溪和颜公河等五大溪流。溪流干流总长度272.64km,支流总长度817.8km,总流域面积1390.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2.03%;流域内总人口42.3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56%。我们习惯将干流、支流通称为河溪道,防洪坝是河溪道防洪保全的屏障。流域内现已建成防洪堤(坝)369.9km,其中干流堤防229.9km,支流堤防140km。但现有堤防防洪标准普遍较低,仅有61.5km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其中干流堤防41.5km,支流堤防20.0km。
我县平原河网主要分布在宁东平原和临港平原两片,宁东平原片的河道为毛屿港、车岙港、胡陈港三大水库区的河网,包括长街第一、二、三干线,横直河、岳井王家十字河、毛屿十字河、越溪十字河,一市港内河等。平原河网河道总长556km,其中干流总长107.9km,堤防长141.9km,支流总长448.1km,支堤防长263.6km。
宁海河溪道坡降大,溪短流急,加上过去对小流域治理标准较低,又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因此小流域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加大对小流域的治理力度。针对小流域现状,宁海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推进小流域治理,并进行专项规划。根据调查,全县1100多公里河道中,保护村庄、学校、企业、农田等设施的有351公里,其中51公里已达到防洪标准。对未达到防洪标准的300公里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制订了三个五年规划,每五年投资约3.3亿元,治理河道100公里,总投资10亿元。
二、宁海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堤防设施标准低
除少数已建的达标堤防以外,我县现有的防洪坝基本上是各村分段自建,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年久失修,防洪等级普通偏低,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并且大多数没有正规设计,施工方法简陋,堤坝结构普遍是单层干砌石,强度低,很难抵御洪水的冲击。有些河段甚至是赤膊岸坡,经常发生崩岸等灾害,造成水土流失。根据统计数字,今年“卡努”台风期间,受暴雨洪水袭击,全县防洪坝共溃坝缺口155处,总长度109公里,基本上是全线受损,其破坏程度不亚于97年“818”台灾的海塘线损失。
(二)河道人为设障问题严重
违反《河道管理条例》,乱占河道、随意缩窄河道行洪宽度、改变水流流态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严重影响了河道防洪能力,降低了河道防洪标准。比较典型的有:
1、越溪大桥过水能力低。白溪在越溪大桥处规划防泄洪宽度为360米,而现在桥孔过水宽度只有160米。根据“卡努”台汛时的洪水调查,最大洪峰通过时,桥上游河道水位达到4.77米,而桥下游水位仅3.85米。导致大桥上游至水车段河道水位大幅涨高,这也是造成下园村沿海南线受淹的原因。
2、随意兴建过水路面桥。中堡溪、凫溪等过村河道,随意兴建了多道过水路涵桥,共同特点是未经水文复核,过水能力大大下降,结果造成上游淤积,水位大大提高,下游跌水冲刷严重。当洪水来临时,下游堤坝往往是溃决比较严重的堤段。
另外,不经科学论证,随意兴建拦水堰坝,填溪建房,河道内无序开采砂石等也是加大洪灾损失的原因。
(三)水土流失严重
宁海县属沿海城市,人口众多,历史上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各种滥垦、滥伐、滥挖、滥建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据最新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普查结果表明,宁海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45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3.4%,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86.52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8.2%,其中轻度侵蚀96.9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33.83%,中度侵蚀137.36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47.94%,强度侵蚀29.34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10.24%,极强度侵蚀11.6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4.06%,剧烈侵蚀0.17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0.06%。各小流域均有较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存在,水土流失最大的是高楼溪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6.90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小流域面积40%以上的小流域共有7条,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当地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导致河床严重淤积,使河床抬高,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蓄水与防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
三、宁海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随着新标准海塘的全面建成,小流域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县当前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防洪保安”也成为完善我县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中最迫切的一环。县委、县政府及时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十一五”规划,这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为了顺利完成这项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宁海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我们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小流域治理基本上已遍及全县行政区域。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此项工程,县里应该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制定方针政策,并组建专门的机构,负责制订年度实施计划,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指导组织项目的具体实施。乡镇可以研究组建由相关受益村庄组成的流域管理协会,统一进行政策处理、自筹资金、施工协调等工作。
(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订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坚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路子。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要坚持全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处理好治理与财力的关系,做到治理一处成功一处;要坚持科学治理,体现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治理与开发发展的关系,把小流域保护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以防为主,突出非工程措施,处理好预防与治理的关系,实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生态防护。要把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与防灾减灾等规划衔接。
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面广量大。现有的五大溪流治理规划编制于1995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自然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重新修编流域治理规划已刻不容缓。科学合理的规划是计划实施的“龙头”,建议水利部门尽早实施这项工作。
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以分5-7年计划实施,其中五大溪流及其它小流域重要河段应该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项目实施应分强化保护,提高巩固、全面维护三个阶段。首先对威胁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安全的,今年水毁破坏比较严重的河段堤坝,应尽早立项建设;其次对保护乡镇、村庄比较重要的防洪堤坝,应按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改造、加固,提高标准。关键是要做到治理一段,达标一段。对原生态的河道,以维护、整治、美化环境为主。
另外,对河溪道阻水严重的违章建筑物,县里应组织专门力量,集中整治。不满足防洪要求的桥梁,交通部门应负责拓宽或重建。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些拦蓄引水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兼顾沿溪广大群众的利益,减少用水纠纷。
(三)强化管理,加强管护
强化管理是巩固治水成果的关键,除了要加强对堤防堰坝等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保养外,还应积极开展非工程措施方面的工作,如科学调度洪水,发挥流域内山塘水库的群体作用,开展洪灾保险等,此外还要在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同时,切实加强水法宣传,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同时还要加大管护力度,巩固治理成果,发挥工程效益。对在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的项目区,各地在管护方面亦有一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这些范例表明,只有管护到位,工程效益才能得以较快显现。以太湖流域为例:项目建成后,镇里组建了专门的管护队伍,由项目区周边六个自然村每村出一名管护员,对项目区实行严格的看护,在告别了任何破坏的良好条件下,项目区生态迅速恢复,每到夏季,项目区内酷似一座天然花园,鸟雀明显增多,处处洋溢着和谐之美。而且随着环境的改善,爱护项目区一草一木已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行动。
(四)加大投资,广筹资金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投资大,社会融资能力弱,如何克服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已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项目建设资金方面,除了县财政安排专项治理资金外,还需多方考虑筹资渠道。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通过省、市列项的“城市防洪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争取专项补助资金。
2、从土地出让金中筹促建设资金,一方面通过全县的土地出让金中按一定比例明确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另外通过流域整治,对河道附近废弃地改造增值等手段,通过拍卖或开发,所得资金全额作为建设资金。
3、将水利系统征收的水土保持费、河道占用费,砂石管理费等一部分规费转入工程建设资金。
4、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制定政策,鼓励受益的乡镇、村、企业及群众自筹资金。
四、结语
通过这两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宁海县小流域防洪标准已有较大提高,行洪能力得到一定的加强,溪流逐渐平顺,河道逐渐畅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建立起了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我们相信,只要进一步加强对宁海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内容摘要:宁海县多山多溪,易受洪涝灾害,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小流域治理工作。本文拟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堤防设施标准、河道设障、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政策处理及资金筹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洪;灾害;管理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河流保护的发展阶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04(17).
[2]张柏山,陆德福.世界江河防洪与治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3]汪松年,阮仁良.浙江省水资料普查报告[R].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篇6
关键词: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佛洞河
1 前言
山区小流域常发生各种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山区小流域发生的主要灾害,阐述了治理的综合指导思想,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论证了山区小流域治理的必要性,为类似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2 山区小流域发生的主要灾害及综合治理思想
2.1 山区小流域发生的主要灾害
(1)山洪灾害。是指丘陵山区小流域由降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产生活设施的破坏。
(2)地质灾害。一般主要指滑坡、泥石流灾害。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和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3)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4)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石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作用下分解、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
2.2山区小流域治理的指导思想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通过防治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3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由综合分析、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效益五个部分组成。
3.1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指对治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做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要着重分析生态系统中水、土、气、生(动植物区系)等要素的现状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社会经济系统要着重调查分析人口(数量、质量)、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科技水平等。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承载力。
3.2 综合规划
综合规划是指以小流域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再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规划是小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上,它使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和产业结构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优化方案,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观上。具体安排各种治理措施于适宜的地方,制定详细的治理实施计划,指导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缺少准确的、落实到地块的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就不可能编制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也不可能对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经营。
3.3 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各个地块上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并通过防洪工程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I)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流域可持续治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在小流域中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一方面可以发挥林木特有的生态屏障功能,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与开发的基础,能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是防止水上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治理措施。
(3)防洪工程措施。山区小流域坡陡流急,一旦发生强降雨,极容易暴发洪涝灾害。所以应根据小流域河道的防洪标准确定洪水水面线,划定防洪保护范围。以影响小流域居民生命财产、农田、基础设施安全等的范围为防洪安全防护范围。通过河道整治、堤防建设、山塘水库建设和病险水库加固,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防洪安全,提高河道排泄洪水能力。
3.4 综合开发利用
综合开发利用是指在全面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及市场经济特点,确定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产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3.5 综合效益
凡采用了以上所述综合措施,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小流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
4 佛河洞小流域工程综合治理实例分析
4.1 流域经济概况
高村镇是粤西典型山区镇, 位于云安县西北部,高村镇下辖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350多条自然村,总人口32844人,全镇总面积188.8km2,山地面积21万亩;水田面积1.2万亩;旱地0.8万亩。据统计,2011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9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39亿元,农业总产值1.54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286元;
4.2 流域近年来受灾情况
佛洞河小流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涝灾害和小范围的地质灾害。例如2008年6月26日,受热带风暴“风神”的影响, 高村镇遭受强降雨过程,造成特大洪水,损失严重。据初步统计,全镇受灾人口 8200多人,全镇共有20户民房全倒塌,大量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遭受毁灭性破坏,通黄沙村约15公里的水泥路段上发生路基多处崩塌掏空,损毁十分严重,桥梁被冲毁6座,手机通讯被中断近70小时,全镇损失约6515万元。
4.3 治理措施
佛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项目有:防洪工程建设(包含堤防工程及穿堤建筑物工程)、水库山塘加固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组成。
(1)防洪工程建设。佛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堤防工程位于高村镇佛洞村委所在河段,干流起止断从佛洞电站引水陂起至下游覃村止,治理河段全长2.9km,其中左岸右岸部分采用埋石砼挡土墙,其余采用均为均质土堤。黄沙支流治理河段长0.5km,谭翁支流治理河段长0.5km。穿堤建筑物工程包括3座排水涵洞。
(2)水库山塘加固工程。包含一个小(二)型水库狗仔坑水库、五个山塘分别是大围坑山塘、民爱坑山塘、六北山塘、坑山塘、下东冲山塘。
(3)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植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1.86平方公里,封育林22平方公里,工程措施包括格栅坝10座,拦砂坝8座,M7.5浆砌石排水沟5.56公里,环山生态土渠6.8公里,修建石谷坊85座。
4.4 工程效益
工程建成后,直接效益主要是保持水土防止流失、绿化环境、灌溉农田、预防预警各类山泥倾泻地质灾害等综合经济效益。将主要保护佛洞村委等头、岗头、岗顶、大屋、茶凹、红洞、营下、官桥、覃村等自然村,保护人口2962人,保护耕地2000亩,保护工农业总产值3500多万元。河道两岸的耕地和村镇将得以保护,土地生产率提高,村民安居乐业。
5 结语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综合分析、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效益的治理模式,实现土地利用与资源开发相结合,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防洪安全,防治地质灾害,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对于我国小流域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 长武县 小流域综合治理 建议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遍及整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达到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长武县地处渭北旱原西部,泾河中游,是黄河中游100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典型的代表区。全县共辖11个乡镇,170个行政村,17.52万人,总土地面积567.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5.6%。由于黑河、南河的分割,全县由巨家塬、枣元塬和长武塬三大部分组成,整个地形由西向东倾斜,地貌有原面、沟坡和河滩三种类型,以沟坡面积最大,约占到总面积的96%以上,具有典型的原高、沟深、坡陡地貌特征,水土流失普遍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长武县可以说从人类史的前期就开始了平治水土。但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还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问题:1.小流域综合治理缺乏整体规划,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治理力量分散.小流域综合治理涉及面广,实施部门较多,各部门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治理范围、工程建设内容、主要目标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治理工作的侧重点、要求、标准等各不尽相同,加之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没有一个全面的整体规划,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各部门之间未能形成合力,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都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能向上级争取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项目零散,资金分散,没有全面统筹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长期性,难以产生整体的综合工作效能,导致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小型农田水利维修工程制度已名存实亡,对违章建设、违章弃土弃渣、违章采沙、违章占河等行为处理力度不够。
2.小流域治理计划投资与治理任务之间不对应,单项措施补助标准过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从近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际情况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计划投资和治理任务与当地实际不符,计划投资除国家投资外,还需要地方配套和群众投劳集资来完成,然而事实上地方配套资金是不能到位或到位很少,群众投劳或集资更是不可能的,中央投资仅占治理任务实际投资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所以计划投资与治理任务相比,是严重偏少的。因此,从目前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看,治理任务较大,实际到位资金太少,而且单项措施补助标准过低,计划投资与治理任务之间的不对应,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是存在的典型问题。
3.小流域治理方式对小流域的发展带动不均衡,项目覆盖范围内的群众受益不公平,不能更好地带动群众投入到治理中,不能更好地促进中央资金投资效益的发挥。目前的小流域治理方式都是建设所谓的“示范点”方式,以“点”代“面”,为使“示范点”达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往往追求规模效应和所谓的“视觉”效应,“示范点”基本都选择在交通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大部分的措施集中在“示范点”上,投资占所在小流域全部投资的绝大部分,而真正治理面积却只占小流域治理面积的很小一部分。小流域内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往往是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地方反而得不到治理、扶持和发展,这造成小流域的发展极不均衡。对于国家已批准的实施小流域内所有的群众都有权利相对平等地享受国家的投资和补助政策及投资产生的效益。往往造成需要治理的地方反而没有治理,有积极性的群众反而得不到补助。4.小流域治理中“软措施”占治理措施面积的比重较大,影响小流域治理效果的真实评价和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决策。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头,治理的重点也是坡耕地,主要采取三种措施,一是实施坡改梯,二是退耕种植经果林,三是实行保土耕作措施。在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中,真正意义上的治理面积只是实施的坡改梯、水保林、经果林的面积,在小流域的治理完成面积中只点很小的比例,封禁治理和保土耕作措施是没有实质治理意义的措施面积却占很大的比例。这对小流域实际治理效益的评价有重大偏差,影响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决策。
二、思考和建议
1.强化流域概念,坚持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促进小流域治理项目的有序管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工程措施多,内容复杂,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能使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实行有序管理,有利于水土保持工程的整体效益评价。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一直是我县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开展采取的主要方式,一般是由县水利局或水保站负责实施。因此,在小流域的选择上,应该强化“流域”的概念,尽量以县域内的河道的支流或水库为选择的依据,以支流或水库的集雨范围作为小流域的选择,排除行政区域界线对小流域选择的影响。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小流域选择的不合理因素,造成好治的就划为小流域的范围,不好治理的就划在小流域范围外。强化小流域选择的“流域”概念,以相对“封闭”的集水单元作为小流域的选择,更有利于小流域的效果评价。另外,小流域的选择应优先考虑水源保护区或其它重点区域,这样可以尽快的发挥应有的效益。
2.实行治理措施农户清单制,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按需治理,充分体现“谁治理,谁受益,谁积极,补助谁”的政策。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治理措施的布局应该充分考虑流域内农户的不同情况,不同的农户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意愿。实行治理措施农户清单制就是针对小流域内的农户不同情况,以农户为基本单位,配置不同的措施,实行按需治理。对于地多人少的农户,可以发展种植经果林;对于地少人多的农户,可以实施坡改梯工程并修建蓄水池、引水渠等配套设施,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产出;对于有养殖条件和意愿的农户,可以发展种草养畜;对于“林改”后拥有荒山荒坡的农户,可以扶持发种植用材林;对于集体拥有的荒山荒坡,可以种植生态林或水源涵养林;对于有条件和基础修建沼气的农户,补助建设沼气池;对于有意愿将陡坡耕地退耕的农户,可以将集体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后承包等。实行治理措施农户清单制治理方式,可以充分尊重小流域内群众的意愿,实行按需治理,可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多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情况来看,只要是群众积极要求的,采取国家补助的方式进行的措施,100万的国家投入至少可以带动200万的群众投入,且群众能真正得到实惠,群众满意度高。
篇8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水的需要急剧增加,水利工程纷纷兴起,大量的生活以及工业废水排入河湖,对自然水体的质量、形态、运动规律以及资源能力等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流域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渐渐的变成新的人为灾害,然而治理水污染的成效却十分有限。本文对流域水污染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治理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1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
我国流域水环境、水生态在国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破坏严重,对流域水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控制流域水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水环境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对水污染的防治问题进行研究。随后开展了大量的水环境容量理论以及背景值、水体功能区划和总量控制方法等研究,并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分析手段,增强了水污染规划的科学性。我国从1994年5月便从淮河流域的治理开始对流域水污染进行治理。对此国家颁布了全国第一步关于流域污染综合防治的行政法规。进入“九五”以来,以治理淮河流域的水污染为先导,随后对海河、太湖、辽河、巢湖以及滇池等流域的水污染进行大规模的防治,通过对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以及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部分水域的防治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在21世纪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50亿元,专项用于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并且制定了流域的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对我国三湖三河流域切实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长江、黄河以及淮河的污染状况进一步加剧,一些部分河段受到严重的污染。我国虽然对流域水污染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治理,但依旧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从以下几点分析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流域水环境的功能区划与流域水环境的管理要求不相符。
为了对流域水环境加强治理,实现流域治理的规划目标,很多国家经过多次实践,探索出一条以流域为主体,建立适合流域治理管理制度的重要的管理经验。中国流域水环境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实施起来也不顺利,其不注重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以及水资源的流动性,缺乏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以及对河流湖泊和近岸海域进行统一划分的技术体系。现阶段的划分方法缺乏具有完整性的水生态系统,划分的基础大部分为水体现状的使用功能,同时也以行政区作为划分基础,则缺乏了流域左右岸、上下游以及河海之间相互协调的科学基础等。
2.2水资源总量控制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其以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技术为主,根据已确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对重点流域的水污染制定实施具体有效的防治规划。但是我国在水污染总量控制方面存在不足,主要有: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不相符;环境监管与质量目标不相符;水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不相符;环境质量达标与排放达标控制不相符;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把行政区作为基础的环境功能划分不相符等。
2.3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流域水污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流域水污染治理忽视预防控制,注重末端治理,其治理思路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政府是单一的管理主体,但是其行政分割过于明显;忽视了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的污染治理,只对工业领域点源控制给予了重视;忽视了对公众以及企业的自觉行为的引导和鼓励,把重点放在了政府机构的环境监督职能上;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没有完整的公众参与机制;没有具体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3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人们生活水平也紧紧的跟上节奏,不断的提高,我国的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更不能落下,我们应该吸取以往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教训,对流域内的各类源头进行控制,同时加强对流域系统的重视,积极借鉴外国的先进治理思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实现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完善,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流域水污染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分析:
3.1明确防治思路,加强污染源控制
首先,从流域概念、生态安全理念与系统控制论思想出发,将河湖水污染防治与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流域生态系统建设以及人们文明生产生活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在以往研究与保护治理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源系统控制—河湖水质改善与生态系统完善-系统管理机构与机制建设”的水污染综合防治的总体思路;其次,污染源的系统控制要考虑到从流域产业结构、污染源工程治理与控制以及其他一些低污染水的实际情况,对水质差、污染重的河段或湖库开展工程治理,改善河湖水质、完善生态系统,同时注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善,促进工程治理的顺利进行。
3.2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环境目标
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解决水环境的问题也要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环境目标。在今后的5~10年内,在巩固已有成效的基础上改变现阶段低层次的“达标”,并对污水处理厂实施升级提标改造,大大提高城市与工业的污水治理水平,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在对大江、大河的水污染进行全面治理同时,也要对湖泊的水库富营养化的问题进行重点的研究和解决。
3.3建立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状况下,必须把“谁污染谁治理”作为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更新补偿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投资机制,要通过价格杠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节和利用,运用多种方式吸收资金来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要对目前的城市农村、农业、养殖、水土流失、污水处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得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和运营方面实现企业化、社会化以及市场化,使政府逐步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的直接管理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污水处理走向市场。
3.4加强社会监督功能
在对流域水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监督功能的作用。流域水污染的治理不仅需要加强国家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还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社会公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最有动力去对相关部门及其企业进行监督,促使他们真正履行环境义务。
3.5建立健全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
分割的治水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对水污染持续恶化的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应该尽快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机制,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利用相统一的管理方式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保证完成减排的目标。根据流域的整体性对环保、城建、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进行组织并开展联合执法以及监测工作。
3.6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
我国社会发展的主线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要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特点出发,在湖泊水环境承载力计算和区域分配的基础上,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入湖总量分配为核心,开展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控污减排体系建设,建立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源头上调整污染源分布和组成,减少整个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如逐步关停和淘汰中小型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合理土地灌溉,加强旅游的环保工作等,达到解决结构性污染的目的,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促进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小的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
篇9
关键词河流;统筹管理;措施
水是循环的,从雨水、地表水到地下水,城市里的水是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在河流治理中,如果没有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城市里的水将是孤立的。只有从统筹治理、协调推进的角度出发,河流才会在健康与人水和谐中流动。城镇水系作为人工和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是由无数个相关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如果只孤立地着眼于单个水问题的解决,有时只能使整体水环境陷入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河流的治理应综合考虑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与城镇的园林绿化紧密相联,才能真正形成城镇水系统的良性运转[1-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于河流的治理正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需求拓展,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治污,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入国际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然而,这种转变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即从初期的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涝的需要,堤岸工程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逐步开始建设亲水平台,保持景观水位;之后开始从引入生态堤的理念,采用简单的护脚防冲措施,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综合治理,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水系目标。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河道的保护、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涉水、临水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生产项目规划布局进行防洪评估、水资源论证和环保评估,减少对城市河流的人为干扰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1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运用市场机制对河流进行治理,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建设管理方法。我国一些城市运用了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的模式,实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关键的问题是“统筹规划”,政府作为项目的组织者,积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建立了专门机构和工作制度。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公平竞争招投标,发挥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保证工程的进展和质量[3]。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水在被开发之后可以成为商品,水的自然属性与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来优化河流治理的生产效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以及园林绿化、拆迁安置、土地开发等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但河流治理同样不能失去政府的监管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加强对河流治理的监管职权,强制性地保护城市水系生态和防污治污设施用地。
2协调管理
对于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都有关于治污“代价”的议论。因此,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仅是流经城市的部分,还应该将上游和下游作为治理重点,只有全流域的环境改善了,才能使河流的水质保持健康。许多城市在整治河流之初大都将目标确定为“一湾清水,两岸绿荫”,结果在“两岸绿荫”之间却是“一湾浑水”。原因主要在于上中游过度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洪涝灾害频发;随意筑坝、建库将河流分割成“连塘河”,改变了河水的时空分布,导致水生物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污染由上而下逐渐加重。其原因主要是流域上、中、下游和相关利益方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统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
为彻底治理水污染,需要从江河源头抓起,全面实施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需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提高经济质量的治本之策,在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流域内的区域协调共同治理河流是一项很现实又重要的工作。做好流域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是共同探讨流域治理的基础和约束遵守条件,通过制定统一规划,使用统一法规,共同消除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尴尬状态。在全流域内开展城市群流域环境质量联合监控工作,成立城市群环境监测联合体,实施流域各河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资源利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技术管理手段。对于流域新建工程项目,逐步推行上下游联审制度,如果下游不同意建设的污染项目,上游部门将不得随意批准。流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制药、造纸、电镀等严重水污染项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涤用品生产项目,已建的限期转产或关闭;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等,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管理手段。
3参考文献
[1] 魏萍,刘李刚.浅析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j].新疆水利,2005(2):19-21.
[2] 万育生,张继群,姜广斌.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j].中国水利,2005(7):16-20.
篇10
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实施,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自治区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以地域为单元的区域管理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仍然较深,全流域统一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流域规划工作滞后,各源流规划与流域综合规划衔接不够,违背规划、不遵守规划搞建设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源流与干流、上游与下游、地方与兵团、生产与生态之间的用水关系难以协调,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存在许多困难;由于流域管理机构与地、州、兵团各师水量调度管理职责不清,加上缺乏相应的调控手段,已确定的水量分配与调度方案和各源流向塔里木河干流输水目标难以有效贯彻;非法开荒问题依然严重,这将直接影响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的实现;流域内用水效率低下,浪费水的问题仍然突出,不严格执行水量调度计划、超计划用水等行为时常发生;《条例》中规定的法律责任还不够全面,可操作性需要加强。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修改《条例》来解决。
此外,2002年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2003年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以及国务院对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的批复也对加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也需要在《条例》中体现并使之具体化。
结合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以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自治区对《条例》重新进行了修改,新的《条例》就此出台。修订后的新《条例》重点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管理、节约、保护和配置等制度上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新《条例》闪现新亮点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新《条例》主要有五大“亮点”。
一是在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条例》在此次修订中明确规定了“区域管理应当服从流域管理”,从而进一步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了流域统一管理。
二是《条例》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及职责,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及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的流域管理机构地位,并对委员会及塔管局的职责予以法律授权,使他们履行职责、进行管理活动有了法律依据,有利于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条例》规定,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执行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同时也是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受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委员会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流域内各州、地和兵团各师负责人组成,邀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参加。流域水利委员会负责研究决策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有关重大问题,塔管局在委员会及其执行委员会领导下,对塔里木河干流和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塔里木河流域重要源流行使流域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治理和监督职能。
三是加强了流域水资源的宏观管理。新《条例》规定了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流域水量分配和旱情紧急情况下水量调度预案制度、年度水量分配方案等一系列水资源配置制度。塔管局负责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条例》还明确了实施这些制度的原则、权限、程序和基本要求,如规定了“塔里木河干流和重要源流的水量分配方案、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塔管局会同流域内各州、地和兵团各师编制,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经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有关州、地、兵团师必须执行”。
四是强化了取水许可管理,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在流域实行全额管理与限额管理相结合的取水许可新制度,塔管局负责在塔河干流取水许可的全额管理和重要源流限额以上的取水许可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中规定:“批准的取用水总量不得超过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重要源流的取用水限额由塔管局测算后提出,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五是结合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实际,明确了严禁非法开荒、严禁扩大灌溉面积的有关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处罚措施。
《条例》规定:“流域内严格控制非生态用水,增加生态用水。在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实现之前,流域内不再扩大灌溉面积。未经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开荒”。
新《条例》中规定,在委员会与有关州、地和兵团各师签订的相关责任书中“应包括制止非法开荒、非法围垦的责任”。《条例》还专门新增内容规定,对“违反规定在流域内批准开荒或者围垦河道的”,将追究其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