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4 11:1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建筑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建筑方案

篇1

关键词:低碳建筑;功能分析系统技术;功能成本分析;功能性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26504

1引言

低碳建筑也就是综合利用能源资源、能源消耗小、排放少的建筑,一般也称为绿色低碳建筑[1]。所谓低碳建筑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

早在2007年我国推行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将使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20%的目标[3]。就目前国情而言,中国建筑生态节能水平的落后不单单是技术的落后[4],而且缺乏整个价值导向的中枢指导,再加上低碳建筑不仅仅只是时代召唤的结果,也日渐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绿色生活的理念代表。在低碳建筑项目的建设中,方案的优选往往决定了低污染、低能耗实现的程度。目前,对于低碳建筑方案优选环节,大多采用的是基于原理V=FC[5]的价值工程研究,在运用价值工程方法进行方案选取时,虽然也将项目的功能作为考虑的基本要素,但是研究者往往是在功能与成本的比值上作权衡,要么是牺牲功能减少成本要么仅仅是降低成本。有专家认为,低碳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其功能和费用的关系更加复杂,不仅应关注功能与费用的关系,还应做到建筑物的节能减排,而且我们还应寻找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来反映低碳建筑的碳排放水平[6]。在低碳建筑项目中,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达到建筑低碳性的目标而对于使用低碳节能技术和设备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则会增加建筑成本,得不偿失,而且还会导致建筑功能性缺失的遗憾。因此,从考虑绿色环保和使用功能的角度,本文将注重分析低碳建筑项目的功能,通过绘制FAST图,来研究怎样实现建筑的低碳功能,然后基于功能、成本与性能三者的关系,通过相应的数值分析进行方案优化。

2低碳建筑FAST图

FAST是功能分析系统技术的简称,它是在描述项目的功能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由Charles Wbytheway 创建的。该功能是由动词-名词[7]的形式进行定义,将这些简单随机的功能用来描述复杂的系统;它解决了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对于专业性问题沟通的障碍,促进了问题挖掘的效率性及准确性。

基于对低碳建筑概念的回归,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以减低建筑能耗及解决能源问题作为初步实现目标的途径,构建了以下的FAST图(图1)。在FAST模型中,功能依存关系是通过明确一项功能如何实现这个功能来确定的。如果对应哪个问题无法给出确切且令人可以接受的答案,那就说明存在着无价值的功能,也存在着功效不大的行动[7](从左到右以怎么办来阅读,从右到左以为什么来进行阅读,如左到右,要改善人居环境,怎么办?要通过减低建筑能耗和解决能源问题来解决;从右往左读,为什么要准备设计?是因为要利用常规能源等),如何-为何这类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所引出的答案。当问“为何”的时候,答案就是实现那个功能的方法。当问“为何”的时候,答案就是那个功能的目标[7,8]

3低碳建筑功能、成本、性能分析

3.1低碳建筑功能成本分析

低碳建筑主要强调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9],根据上述FAST图,可以将低碳建筑的功能分解为:提高通风率、降低用水量、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率、提高吸收率、监控二氧化碳量、管理雨污水、创造舒适性、控制污染源九大指标。

3.4构建性能敏感性矩阵

上一节通过分析功能成本矩阵以及功能性能矩阵,那么根据矩阵所得的数值建立性能敏感度矩阵,首先建立二维度指标,横向表示的是低碳建筑的功能,竖向表示的是低碳建筑的性能属性。功能对于性能的贡献度大,表4用环状图形表示主要贡献(由y的数值分布来判断数值的大小,y的值越大就表示功能对性能占主要贡献,用F表示功能,P表示性能)。

4结语

本文仅仅在低碳建筑项目方案选择中给出了功能分析系统技术这样一种优化方法,这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低碳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只是项目在每个阶段所带来的功能、性能大体不同,因而相应的分析也会随之变动。

参考文献:

[1] 陈小龙,刘小兵,武涌. 低碳建筑的价值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J]. 建筑经济,2013(6):74-77.

[2] 李启明,欧晓星. 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 建筑经济,2010(2):41~43.

[3] 佚名.探索我国建筑业发展低碳建筑的方法与策略[EB/OL].2014-12-24.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4] 宿敏.浅谈我国低碳建筑发展[EB/OL].2012-06-08.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5] 王军,金浩,石启印.价值工程在建筑设计方案评标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1):171~173.

[6] 陈悦华,申杰. 价值工程在低碳建筑节能减排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2,26:1~3.

[7] kaufman,J. Jerry. Value Engineering for the Practitioner.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 North Carolina, 1985.

[8] kaufman, J. Jerry.”The power of FAST in value Management,” SAE Technical Paper Series #970761.SAE International February,1997.

[9] 吴宁. 基于价值工程的低碳建筑投资决策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2.

[10] IJ.S.Green Building Council An Introduction to IJ.S.Green Building Council and the LEED Rating system[S].December,2004.

篇2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 教学示范基地 建设方案

引 言

土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尤其在房屋建筑工程学习过程中,这一环节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由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时紧张,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基地有限,配套资金缺乏等教学条件现状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甚至缺失,继而造成了教学条件现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需求的矛盾。采用怎样的方式解决存在于房屋建筑工程学习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已成土木工程专业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

1.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必要性

在大量调研和收集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发现如果采用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内进行专业知识认知和设计实习的方式,即替代部分现场参观和实践,将可有效缓解上述矛盾。例如学生在房屋建筑课程的课堂内未能接触实物,本来一目了然的构造,却变得抽象难懂,学生往往感觉“建筑构造”知识内容抽象、枯燥,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即使通过后期的现场参观认知实习来完成前期的认知内容,显然影响了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以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建有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在基地按一定比例将建筑构造复制,即“模型实物化”,在课程学习中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直观、清晰地了解细部构造及做法,这种在校内示范基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专业认知和设计实习,即可弥补理论课程的枯燥性,也可有效节约资源和资金,使学生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对象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因此,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是缓解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条件现状与学生实践需求矛盾的有效手段;此外,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方案的研究必然是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建设的先决条件。所以对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方案进行探讨是对进一步深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2.教学示范基地的运作模式

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的建设理念是:构建真实工程环境,培养现代工业精神,为培养适应现代工业要求的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工程实践基础。教学示范基地下设工程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工程实训基地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开展工程素质的基础训练,开设土建工程实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对学生实行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实习基地针对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工程素质专业训练,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创新训练,教学资源对全校学生开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选修课程,课内课外结合,建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平台。三个实践教学基地使工程素质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2]。

3.教学示范基地建设的内容和设施

教学示范基地是面向土木工程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基地,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开设多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设施软硬件的发展。

3.1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教学全面发展。开设基础训练系列课,注重增加先进技术实训内容与时间。

3.2创建专业训练课程,营造真实工业训练环境。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训练,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克服了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的缺点,为学生学习专业课,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3.3积极开设实践类选修课。创新类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增长创新理论知识,为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除具有学生实际操作空间,还有学生参观实习模型。如计划配有实物模型200余套,还配有部分电动模型、示教板、教学挂图、关盘等教学教具。科学合理地展示建筑构件、建筑结点、建筑结构层次、建筑物内部结构如钢筋布置等。整个系列模型涵盖民用和工业建筑的各类建筑物,如:民用建筑的组成模型、建筑空间体系模型、钢筋混凝土骨架工业厂房模型、轻钢结构工业厂房模型、框架结构房屋模型、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模型、剪力墙建筑透明模型、房屋基础模型、预制梁柱板透明模型、楼梯模型、现浇楼板模型、门窗模型、雨棚结构模型、屋架模型、建筑模板模型等,均逼真地展现出来。此外,钢筋混凝土排架单层厂房模型,用横剖面的方式展现厂房建筑的结构情况;用透明的方式展现基础、立柱、基础梁、地层的结构。还设想在示范基地设立建筑新材料、大跨度屋盖、节能墙体等展区,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建筑工程发展的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通过分析并评估教学设施和条件的现状,提出建设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的必要性。借鉴其他高校在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设计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包含的内容和设施,提出建设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的运作模式,为房屋建筑工程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201129;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103132)。

参考文献:

[1]傅水根、严绍华.创建国内领先的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4):122.

[2]丁洪生、周郴知.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6):124.

篇3

关键词:岩溶; 桩基方案; 软基处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TU75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186-01

1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处湘江边银盆南路北侧,距湘江约1KM,地上15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上设一层裙楼作为底盘上接4栋14层的塔楼,一层裙楼为商场,4栋塔楼为住宅,地下室为公用站房及停车库。采用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

1.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本场地原始地貌单元属湘江冲积阶地,后经人工整平。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内埋藏地层有人工填土、第四系淤积层、第四系冲积层、第四系残积层,下伏基岩为泥盆系白云质灰岩,从基础底面往下各岩土层如下:

①人工填土:以层厚1.2-7.5m不等,层厚较大,上部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

②第四系淤积含有机质粉质粘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湿~饱和,可塑~软塑状,层厚0.5-2.90m,地层层位不稳定,强度低,属软弱地层;

③粉质粘土: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呈稍湿~湿,可塑~硬塑状,层厚1.5-6.1m,具中等强度及中等压缩性,埋藏较深;

④含有机质粉质粘土:层厚0.4-2.5m,强度低,压缩性高,属软弱地层,层位极不稳定;

⑤中细砂:层厚1.2-8.0m,整个场地普遍分布,呈松散~稍密状态,强度低,为强透水性地层,内赋存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⑥圆砾层:层厚0.8-5.6m,强度中等,为强透水层,内赋存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⑦第四系残积粉质粘土:层厚0.5-11.7m,具有中等强度及中等压缩性,层位不稳定,且不均;

⑧泥盆系中风化白云质灰岩:是场地下伏基岩,强度较高,属较硬岩,岩体完整,但溶蚀现象发育,主要表现为溶沟、溶槽,溶蚀孔洞内地下水较丰富(典型柱状图见图1)。

本场地地下水类型属上层滞水,潜水和岩溶裂隙水类型,均较丰富,水量大,常年水位高于本工程地下室室内地面2m以上。

1.3场地不良地质现象

本场地现状条件下是稳定的,位局部存在溶沟、溶槽的现象,且溶蚀孔洞内地下水丰富。

2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根据本场地地勘报告及收集的周边地块资料,作为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本场地必须处理的两个方面:①地下水:由于本工程紧临市政道路及其他建筑物,基础方案必须竭尽可能减少地下水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②岩溶。

首先从概念上讲,对于灰岩地区的岩溶,基础方案无非两种类型:①桩基方案;②软基处理方案。下面分析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2.1桩基础

根据本场地岩土层分布的情况,桩基方案拟采用人工挖孔桩或机械钻孔桩。

2.1.1机械钻孔桩

桩端持力层采用白云质灰岩,单桩承载力较大,具有较强经济性,但是由于本场地地下水均较丰富,且具有承压性,软弱土层较多,施工会有较大难度,且须穿透岩溶孔洞,施工周期较长,风险大,具有非常大的不可预见性,同时采用泥浆护壁无制浆场地,尽管相比人工挖孔桩能避免有机质土层的毒气,但综合造价及施工周期不理想。

2.1.2人工挖孔桩

人工挖孔桩具有造价低、承载力大、能直观反映土层的优点。但在本工程中,由于地下水丰富,在穿越粉砂及圆砾时可能出现流砂的现象,且要进行大面积的井点降水,这势必影响周边市政道路及建筑物的安全(当然可以采用围降水,但由于两个强透水层埋藏较深,这个投入较大)。另外对于溶洞内丰富的地下水,挖孔桩施工较困难,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在基础方案比较阶段,业主方出于投资考虑,想采用人工挖孔桩,便进行了试挖桩,如果成功了,就可以节省一笔造价。试挖桩在中细砂以上比较顺利,当进入中细砂后,涌水量很大,用两岩泵难以抽干,后又设置若干降水点,降水的第一天,紧临的房屋便出现裂缝,井点降水随即停止。加之湘江汛期临近,挖心钻(挖)桩影响湘江堤防,故桩基础否决。

2.2软基处理方案

笔者在研究本工程地质报告后,考虑到灰岩面埋置较深,均在15m以上,如果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土层进行加固处理,使其具有足以承载本工程上部结构的能力,那就可以直接采用筏基,这样既不用处理岩溶的问题,也不用考虑因降水造成的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这样就很自然想到CFG桩复合地基。

根据上部结构的计算分析,若采用筏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须达到350kpa,即fspk=350kpa。据此按照地质报告提供的有关数据及JGJ79-2002规范第9节有关公式计算,采用500mm直径的桩,间距1500mm布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即可达到400kpa以上,承载力没问题。

那以下一步就是选择成桩机械和工艺的问题。到底采用什么机械呢?尽管本场地地质报告反应未发现土洞,但根据灰岩地区的经验,一般都会伴随有土洞出现,这样振动沉管灌注不太合适。采用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即可满足桩身充盈度,又能充填可能遇到的土洞,故最后决定采用长螺旋成桩,见图2。

复合地基完成后按照相关检测规范做了桩身及复合地基的静载荷试验,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现在该工程已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定期的沉降观测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

3结论与建议

3.1在有溶蚀现象的灰岩区,灰岩埋藏较深的,可结合场地周边情况考虑充分利用上层土层,作为复合地基,本工程中,经过测算,软基处理方案在工期及造价上均优于桩基方案。

篇4

一、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1、当发生火灾时,地下建筑出入口已成为排烟口。地下室内空气的供给完全依赖于出入口,由于地下室内空间体积有限,火灾发生时室内很快被烟雾充满,至使燃烧缓慢,短时间内处于不充分燃烧状态(熏烧状态),随着燃烧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地面的联通口就成了外部空气的进入口和排烟口,室内烟和空气分界的中性带,随着火灾扩大而逐渐降低,最后出口形成了烟囱效应。致使消防扑救人员很难接近起获部位,进行火灾抢救作业。

2、地下建筑火灾烟雾大。火灾时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空气充足程度有关,火灾阴燃时发烟量大,明火燃烧时发烟量小。地下建筑火灾特点,一般是空气供给不足,温度上升开始较慢,阴燃时间长,发烟量大。

3、地下建筑火灾温度高。地下建筑火灾时热烟很难排除,由于空气流动少,所以散热缓慢,使内部空间温度上升快。研究认为,地下建筑火灾会较早地出现“轰然”现象,在火灾房间空气的体积急剧膨胀,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迅速增加。据调查:我国地下建筑先后发生几十次火灾,都出现过高温现象。

4、地下建筑人员疏散苦难

(1)由于地下建筑无外部空间,火灾时,逃生的出口和方法比地上建筑少。地下建筑人员逃生路线由于火灾现场情况的复杂性,往往只有一条,火灾时人员的逃生方向也使火灾烟雾往上扩散蔓延的方向。人员的入口,又是烟的排出口。所以人员要疏散到安全区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须逃到地面上,而烟的扩散速度一般比人不行速度快,经测试证明:烟的水平扩扩散速度一般为0.5-1.5米/秒,烟的垂直上升速度比水平方向快3-4倍。由于烟气影响会给人员疏散造成严重危害。

(2)地下建筑主要靠人工照明,火灾时,主要依靠消防事故照明,人的视线全靠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来引导疏散。如果没有事故照明,建筑内将是一片漆黑,人员根本无法逃离火场。而地上建筑在自然光照明情况下(月光里地面照明还有0.5勒克斯),但地下建筑内无任何自然光源,加之大量烟雾遮挡视线,人员疏散极为困难。

(3)地下建筑火灾早场人员伤亡大。地下建筑出现火灾时,会造成严重缺氧,当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降到15%以下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下降。当空气中氧含量到10-14%时人就会四肢无力,产生平判断错误,此时人员不能正确辨别方向和疏散路线。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6-10%时,人就会晕倒。当含氧量为5%以下时,就会造成人员生命危害和人员伤亡。

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困难

(1)火灾现场侦查难度较大,由于地下建筑的特殊性构造,火灾时由于烟和高温影响,扑救人员很难接近火灾现场内部,直观确定火灾部位和建筑内部情况。

(2)场指挥操作困难。地下建筑出入口少,出入口也是火灾扑救的主要进攻通道。火灾时,扑救人员难以深入建筑内部,确定火灾发生部位的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可以出现的情况和危险,不能及时作出灭火方案。

(3)火场通讯和灭火救援困难。由于地下建筑被土层覆盖及钢筋混凝土屋顶结构影响,造成火场无线通讯联系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地下建筑燃烧部位隐蔽在地下空间内,四周封闭出口少,地面大型车辆和灭火设备操作受到一定限制,消防人员必须佩备特殊防护装备和空气呼吸器材才能接近起火部位。

二、造成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

1、领导不重视,防火组织制度不健全。由于地下建筑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在安全上要严于地上建筑。有些单位没有将地下建筑消防安全特殊性列入议事日程,特别是多家经营使用的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扯皮,对已发现的消防火灾隐患不能及时整改,职工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紧急情况下安全可靠的应急措施,整体消防安全得不到保证。

2、建筑平面布局不合理。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疏散距离超长,柜台、货架商品超储,室内采用大量可燃和易燃材材料装修,从而增大火灾荷载和火灾危险。

3、随意改变原设计使用功能,一些建筑原设计为一般场所,随意改做公共娱乐场所或仓储库房,提高了火灾危险级别,造成消防设施设计参数变化,从而减低灭火效能。

4、电气设备易于损坏。地下建筑都无法自然采光靠人工照明,所以用电量大,时间长,加之一些地方环境潮湿,电器线路设备易受潮腐蚀,造成局部放电和短路,而引发火灾。

5、防火分隔措施不当易造成火灾蔓延扩大。(1)是建筑内防火分区超面积,重点房间如柴油发电机室、油浸电力变压器室通风,排烟机室等未做单独防火分隔措施。(2)是地下建筑各层和地下与地上建筑之间无竖向防火分隔措施。(3)是避难走道与其它场所之间无分隔措施,所以易造成初起火灾的蔓延扩大。

三、地下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防火分区划分。根据国家《规范》要求,认真划分防火分区单元面积。做好建筑物水平和竖向防分隔。在分隔划分中考虑不同的适用功能和重点部位,确定独立的防火分区,将营业区与仓储区、设备控制机房区与办公辅助区、地下层与地面层之间划分为独立单元,并 局部采取相关防火、灭火措施,以达到保证人员疏散和控制火灾损失的目的。

2、确保安全疏散要求。安全疏散距离应指火灾时人员从室内最远点到安全出口或安全区域(避难走道等)的距离。由于火灾条件下,烟气、高温、轰然等视线因素影响,在此距离内人员不可能停留时间过长,(地上一、二级建筑疏散允许时间一般采用6min),地下建筑疏散时间远低于这个数字50%。而且在上述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速度约为0.3m/s,加之室内货架柜台的摆放,建筑物品倒塌等因素影响,实质的疏散距离都不是直线距离,延长了疏散线路,增加了疏散距离,这在建筑设计中要认真考虑。

3、加强防排烟设计。由于地下建筑物无外部空间,其与地面联通的只有出入口。火灾时,发烟量大,温升快,其高温、毒性对人体的危害,能见度的降低都对人员安全疏散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排烟系统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员安全,所以设计时应合理划分防烟分区,确定足够容量的排烟机组,对排烟管道和排烟口要有一定的耐火性能,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并保证排烟系统连续工作的可靠性。尽可能降低烟气对人员的危害,给安全疏散提供时间保证。

篇5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建筑专业 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25-02

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工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化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大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意见》中指出:“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偏废。”实践教学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素质教育手段,也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开放教育建筑专业是广播电视大学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培养其认知、做事、合作与生存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而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唯一重要场所。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在开放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近10年来,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的实际情况,在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一 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选择的原则

当前,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迅猛,到2011年年底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已注册学生333万人。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有在校生2000余人,开放教育建筑专业在校学生就达到500多人,但学校资金短缺,实验、实习等场所严重不足,影响了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认为,选择基地应该遵守以下几条原则。一是互惠互利原则。学校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可从实习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借助学校的科研、师资力量促进自身建设。二是相对稳定、节约开支的原则。三是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场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四是择优规范的原则。有选择地重点联系3~5个高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五是实践教学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批既有利于教学实习,又能促进学生就业的实践教学基地。

二 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

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经学校与当地建委、知名建筑公司、设计院、质检站等商定,与学校建立稳定教学协作关系的建筑业,承担广播电视大学部分学生的社会调研、专业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任务。

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应是具备二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公司、设计院等,设施和设备先进齐全,并有能适应建筑行业实习需要的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及识别、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中的钢结构及混凝土砌体结构、测量放线,井点降水、土方工程、主体施工,施工进度计划表、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竣工资料等。

具有二级资质的建筑业有从事8年以上工程管理工作经历的企业经理,有一支150人以上的高中级职称的建筑技术队伍,能保证指导,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经验、能进行图纸识别,现场施工、生产实习等教学,能修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等工作,有较强的带教经历和带教经验。部门齐备、管理规范,地理位置、交通、安全及物理环境优良。

三 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确定

确定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应通过当地建委、规划局、设计院等正规渠道对建筑公司,企业等进行充分的走访调研,真正摸清拟建基地的各方面条件,切实满足适合本校建筑专业实践的需要,才能考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筑单位。

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择机正式与拟建基地主管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洽谈,按照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业规则要求,阐明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目的和意义、责任和义务、利益和好处等,展示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素质,提高建筑单位领导对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重要性的认识,找到双方的结合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进而达成建立教学基地的共识。

在征得双方主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书面协议,由双方单位法人签订协议书,明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关系,加挂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牌匾。

四 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

1.加强基地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应有一名领导负责教学工作,成立该基地的实习指导小组。根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实习计划、要求科室均有一名专门负责实习带教的指导教师,执行和落实教学计划,做出具体的实习安排,保证实习质量和实习任务的完成。基地应把教学工作列入带教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奖金分配、指导津贴发放挂钩。学校对基地的带教人员,享有外聘教师权利、进行科研协作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享有获得有关教材和教学资料的权利;学校对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进行远程开放教育指导,帮助实习基地切实提高教学和指导水平。

2.加强基地制度建设

基地的管理必须用制度加以保障,进行落实。为此,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如《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学生课程实践管理制度》《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课程实践辅导员的职责》《实践基地教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实践基地监控制度》等。

3.教学基地设施建设

基地应不断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购买教学仪器、模型、多媒体设备、教具及图书资料等。根据不同需要,设置教学办公室、教研室、教室、示教室、技能训练室等,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

五 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效果

我校的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与江津建委建筑实验室、江津会计学会、经委及相关企业、江津新闻社、君策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协议,建立了建筑、会计、工商、汉语言、法学5个实训基地,每年进驻实习学生100人左右,为完成建筑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和任务,按实习计划完成了实验、建筑专业各种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项任务。在毕业实习期间,校企双方在完成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几年来,在建筑行业就业的毕业生高达90%以上,形成了实习促就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就业基地建设一体化的新模式。

六 广播电视大学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质量监控

1.加强教学检查

为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在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指导下,分校将按计划对实践教学基地不定期地到实习实训基地指导、监督和检查,这样既检查了实习生的实习质量,也检查了带教教师的带教情况,同时检查医院实习的管理情况。其他专业由系(部)组织教学检查。

2.教师授课和带教质量评价

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专家督导组评教,评价范围包括、实习教学及毕业从业(设计)等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由各实践完成,教务科将组织专家、学生对各实习基地实习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基地情况。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到实践教学基地,并按要求进行整改。学校定期组织开展优秀实习实训基地的评选。

3.教学督导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 基坑支护 施工技术

一、工程概况

近来,从哈尔滨市火车站到南勋街正在修建一条地道桥,在原开源街路线上进行开挖,荣耀上城小区B、C栋临近开源街,因此,此段地道桥的修建就面临着临近高层建筑地道桥基坑支护的情况,本文就此路基基坑的支护方案与施工技术进行探讨。B、C栋楼按建筑分类属于一类高层,其中主楼地面以上共32层,总高为98.70m,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无裙楼,地面以上2层框架结构,地下1层,基底标高为-5.32 m, 桩基础,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据了解,现在从外表看地基已经下沉,而且楼体有10--15公分的裂缝,由于道路基坑的开挖,外墙散水已经下沉。依照目前的道路施工方案:将要把道路基础延伸到B、C栋下面,现已经开挖的道路基坑与高层住宅间的距离是否满足安全要求?如果高层建筑发生侧向滑移,目前的钢板桩支护能起多大作用?

二、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方案的选择

基坑边坡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不同于上部结构。除地基土质类别不同外,地下水位的高低、土的力学特性指标及周边环境等,都直接与支护结构的选型有关。支护结构型式选择合理,就能做到安全可靠、施工顺利、工期缩短,带来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实际工程建设中,要根据地层土质的变化、基坑周围环境,通过计算采用更为灵活的组合支护方案。

本工程由于施工场地十分狭窄,建筑物位置及周围均有供热、供水、天然气及电缆、光纤通过,这些生产生活设施是临近单位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若这些设施一经破坏,将会给公司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且邻近均为住宅小区和城市公共设施,因此,本工程不宜采用大开挖方案,必须对深基坑进行支护,严格防范侧壁坍塌,引起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开裂。

现在,国内基坑工程开挖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趋向高层化,基坑趋向大深度;

2.基坑开挖面积大,边坡支撑难度大;

3.在软弱的土层中,基坑的开挖会使周围建筑物产生较大的沉降和位移,并对地下管线产生严重威胁;

4.基坑施工工期长、场地狭窄,降雨、融雪、重物堆放和沉降,对稳定性不利;

5.在相邻场地的施工中,打桩、降水、挖土及基础浇筑混凝土工序相互之间会产生影响;

6.原建筑物基础深度及结构与基坑基础结构不同,会导致基础托换处理,增加施工量和费用;

7.支护结构和型式的多样性,迄今为止多达数十种。

深基坑支护的传统方法是板桩支撑体系或板桩锚拉系统,其优点是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缺点是在基坑开始开挖后进行支撑,施工完毕后在拔出板桩时又会引起土体的进一步变形,目前工程所采用的支护结构型式多样,按其受力性质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单(多)支点混合结构、悬臂式支护结构、拱式支护结构及重力式挡土结构 [1]。经过对比论证,应该选择钻孔灌注桩支护技术。本设计造价低,施工快,噪声低,安全可靠,并且可充分利用现阶段的技术手段、成功经验和设备。

三、该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主楼段部分钻孔灌注桩支护结构设计内容包括护坡桩设计和锚杆设计两部分。

1.主楼段护坡桩施工

工程实施钻机钻孔之前,应提前做到场地平整,深挖排水沟,准备制作泥浆的泥浆池。做好放线确定桩位及其复核验证等施工前工作。工程实施钻孔时,应当先安装桩架及水泵等基础设备,并在桩位处挖土、埋设孔口保护装置,以起到定位、存储泥浆、保护孔口等作用。待桩架一切就位后,钻机开始钻孔。钻孔时,先在孔中注入大量泥浆,始终保持泥浆液面高于地下水位1米以上,这样会起到保护壁面、携带残渣、钻头、冷却钻头、减少钻进阻力等作用。待钻孔的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清孔工作。清孔完成后,必须马上设置钢筋笼,与此同时进行水下浇筑混凝土。需要注意:①在钢筋笼上设置定位钢筋环后才可进行埋设,以确保保护层达到所要求的厚度;②水下浇注混凝土工程需要采用导管法进行施工。

2.主楼段锚杆的施工

施工中会在地表或者已经开挖一定深度的基坑侧面,或在未开挖的基坑立壁土层中钻孔或掏洞,达到一定设计深度后再扩大孔的底部,使其形成柱状后再在钻孔内放入螺纹钢筋、钢丝束、钢绞线或其他抗拉材料,最后灌入水泥浆或其他浆液,使其与土层结合成为抗拉力较强的锚杆。土锚杆的特点是:它能与周围土体联系在一起,能够承受较强的拉力,从而可以保证基坑侧壁等部位结构的稳定,这就能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变形量;另外,土锚杆施工时所需的孔径很小,基本不会用到大型机械施工;用土锚杆代替钢横撑作侧壁支护,可为工程节省大量钢材,降低成本;土锚杆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地下工程施工提供开阔的工作面。可见,利用土锚杆进行施工的经济效益显著,可节省大量劳力,加快施工进度。

3.主要技术措施

(1)必须保证使用各种参数准确的水泥。其中,水泥掺入比为14%,水灰比为0.46;外加剂中木质素磺酸钙0.21%,三乙醇胺0.06%[2]。根据地下水的侵蚀性,如酸性浓度比较高,属于结晶蚀,故应该采用抗硫酸盐的水泥品种。因支护结构为临时性结构,长期耐久性的要求可以降低,应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以节省工程造价成本。

(2)当基坑内有地下水渗出时,应根据基坑及工程周边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周边环境情况和支护结构等因素,确定地下水控制方法。当场地周围有地表水汇流、排泻或地下水管渗漏时,应及时对基坑采取保护措施。

(3)基坑周边承台的土方不能采用机械开挖的方式,否则会过分地消弱被动区用来支撑的土体。而对于净间距小于4米的承台,应该使用交替式施工方式。

四、结语

基坑支护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而逐渐成熟的一门新兴的技术,是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所在。随着工程数量飙升,工程环境的复杂多变,为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相信随着支护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支护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后的基坑工程在实践中将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居住建筑;优化设计;低碳节能;初步探索

0.引言

随着城市建筑不断的发展,环保理念的提出,城市建设中对于居住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引入绿色、低碳、节能的理念,这样既能减少气体的排放,也贯彻了国家的政策。对居住区进行一系列的改变,继而影响居民的行为模式。提倡居住建筑优化设计环保理念,并且有效的实施,能够减少居住建筑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推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型社会的建设发展。

1. 居住建筑设计中绿色、低碳、节能理念的初步探索

1.1绿色建筑理念初步探索

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很多设计师都缺乏绿色建筑规划的专业知识,并不能系统的、标准的来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的绿色效应自然是得不到保障的。对绿色建筑的一个完整的步骤首先应该是从市场调查开始的,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所有的生产设计都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主要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设计。

1.2低碳建筑理念的初步探索

在环保的大背景下,社会居住建筑的设计都是有着一种理念在里面的,如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低碳环保。以此为基础概念设计的居住建筑是符合现如今的发展现状的。目前大家都知道,在生活方面,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如买东西尽量不用塑料袋,用自己的布袋子,不乱丢和焚烧垃圾等。在出行方面,尽量坐公共交通或者骑车步行上班做到不开车,减少碳的排放量。在建设上,采用比较绿色健康的建筑材料,污染排放小。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上也提高了居住的环境。

1.3节能理念的初步探索

节能减排的重要的手段就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能源,并且非常清洁,为了减少我国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就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在绿色建筑中运用太阳能不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并且还可以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 居住建筑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居住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光要考虑方位,区位因素,还要在设计中添加低碳、绿色和节能的元素。居住建筑的设计应与时俱进的,随着低碳、节能理念的兴起,设计中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除了考虑材料本身的质量和结构,还应该考虑绿色、低碳性。为了能够在住宅建筑施工的期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居住建筑的优化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在规划设计建设一个居住区时,绿化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要体现低碳的理念。比如,在建造花坛上,就地取材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减少土方的运输和植物的搬运,减少能源消耗还有降低污染。再比如根据小区所在的区域进行适宜的植被来进行绿化,绿被面积的扩大,也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3. 居住建筑中优化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加强领导,注重居住建筑优化设计

目前,我国居住建筑中,在设计团队的领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居住建筑的设计的优化方案还不够具体,在居住建筑方案的设计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情况,使得技术质量不能很好的提升,制约了居住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低碳、节能的理念不能有效的进行下去。通过加强对居住建筑的领导,对居住建筑方案设计进行规划,制定相应的领导体系。对居住建筑方案的设计上要体现绿色、节能、低碳。通过加强设计、建设部门和住户之间的关系,了解住户的实际需求,更好的对居住建筑进行优化。居住建筑的设计团队,要对最新的居住建筑发展动态和居住建筑技术信息进行了解,对相关的研发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促进居住建筑方案的设计和研发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居住建筑的绿色、低碳、节能的目标。

3.2加强设计人员环保意识

许多的居住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对于设计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理念比较薄弱。盲目强调社区连片建设,突出物质环境的营造。对于低碳、绿色的建筑需要采用整体化的思想建造,从整体上对小区进行规划设计,对于一些单体的建筑设计上要对环境的控制系统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做出恰当的处理。建筑企业加强对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开展相关的活动,让设计人员能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对居住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根据住宅环境里面的声、光、电、热、风等诸多的要素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加入环保的元素。湛江地标海东广场设计中,根据规划的用地面积,对地下室、户型进行优化设计,增加环保理念,更好的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实现建设节能环保目标。

3.3对设计方案进行有效审核

目前,建筑企业在居住建筑的建造中,对设计方案没有一个有效的审核,导致居住建筑不符合当前的评定标准,造成相关的问题出现。因此需要加强对设计方案的有效审核,避免相关的问题产生。根据居住建筑的区域进行划分,合理的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如湛江南国豪苑三期设计中, 加强对初步方案图的审核,湛江鼎能东盟成首期设计中,对总图规划、平面图进行审核,制定相关的优化设计方案,按照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设计,体现绿色、低碳和环保的主题,推动居住建筑设计工作更好的发展。

3.4加强监督管理

在相关的政策上缺少法律的支持,居民建筑环保理念被忽视。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手段,来促进居住建筑优化设计的发展。一、加大对居住建筑的财政预算,大力研发居住建筑环保、节能的技术与方法。二、对相关的建筑企业采取一定的鼓励的政策,促进居住建筑更好的优化设计。建筑企业自身应该加强对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加强对设计团队的监督管理,确保居住建筑能够进行合理的优化,推动社会的环保工作的进行,为节能环保贡献一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居住建筑的优化设计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加强领导,注重居住建筑优化设计;加强设计人员环保意识;对设计方案进行有效审核;加强监督管理能够减少居住建筑建设过程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推动低碳、节能、环保型社会的建设发展。西方国家在对居住建筑的设计中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给现代的居住建设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坚持未来的居住建筑设计以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能够减少居住建筑设计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促进城市建设工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君. 对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的几点思考[J]. 现代装饰(理论),2013,01:12.

[2]刘启波,王玲,田静峰. 住宅建筑优化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基建优化,1998,04:16-20+50.

[3]陶然. 建筑节能与建筑优化设计浅谈[J]. 中国科技信息,2007,13:33-34.

[4]龙涛江. 探讨低碳节能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J]. 现代装饰(理论),2014,05:183.

篇8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理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推进随着我国社会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推进,建筑项目环保技术研究成为了当前建筑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技术研究成为了当前建筑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这一背景下,低碳建筑理念成为了当前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重要发展方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低碳建筑理念的应用对于我国环保事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于我国环保事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为此建筑技术与管理研究者,结合低碳建筑特点与建筑项目技术与管理实践工作与建筑项目技术与管理实践工作,开展了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2低碳建筑项目概念与特点分析

在建筑技术的研究方面做好在建筑技术的研究方面做好,我们对碳理念建筑的概念定义为定义为:利用优化建筑材料、技术与设备方法,在项目施工以及建筑物使用生命周期内及建筑物使用生命周期内,合理减少建筑石化能源使用项目与总体数量与总体数量,提高建筑项目整体使用能效,实现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理念的建筑项目放量理念的建筑项目。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理念建筑项目的设计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理念建筑项目的设计、建设施工以及相关管理研究我们发现相关管理研究我们发现,低碳理念建筑在设计与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特点着以下特点。(1)前期技术与资金要求较高前期技术与资金要求较高。在低碳理念建筑设计与施工中设计与施工中,对于工程设计技术以及工程前期投资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如建设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采用大量低碳环保技术应用技术应用,并开展与新技术相关的各类研究工作,并投入一定数量的研究资金数量的研究资金。为此工程项目建设方需要与设计部门、银行行、政府部门等组织进行对方合作,寻求技术、政策与资金支持持,确保低碳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2)管理层面广泛管理层面广泛。低碳理念下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较之传统的管理内容更加广泛理念下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较之传统的管理内容更加广泛。其管理过程包含了建筑项目方案的制定其管理过程包含了建筑项目方案的制定、设计、施工、竣工,以及项目交付后的使用与日常管理及项目交付后的使用与日常管理,乃至项目拆除工作等所有工作环节工作环节。这种一体化与整体性的管理过程,对于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3)工程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工程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在低碳理念工程项目管理中碳理念工程项目管理中,其技术内容包括了大量设计技术、原材料技术材料技术、技术设备的应用、施工技术、能源技术以及建筑管理技术等新型技术的使用理技术等新型技术的使用。因此造成了建筑项目管理中,技术要求水平的提升术要求水平的提升。因此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技术研究的管理力度力度,确保建筑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4)社会效益与评价较高高。低碳环保理念是当前社会的主流理念,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方向。因此低碳理念下的建筑项目建设所取得社会效益较高较高,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3低碳视角下建筑项目主要管理模式研究

在低碳视角下建筑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根据建筑各管理阶段开展理阶段开展。在实践管理中,项目业主方应在多方支持模式下下,开展综合化与整体化的管理工作,确保各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达到项目方案环保低碳要求作达到项目方案环保低碳要求。经过对项目内容的技术管理研究研究,我们将其主要管理模式划分为以下过程。

3.1项目建设前期管理

在低碳建筑项目建设中在低碳建筑项目建设中,前期管理工作的开展占据着重要位置要位置,也是建筑项目低碳理念树立与落实的基础。在项目管理中其主要的前期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管理中其主要的前期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是项目低碳目标的确定目标的确定。由于低碳理念建筑项目投资与技术要求较高,所以投资方首先需要认可项目建设的低碳目标所以投资方首先需要认可项目建设的低碳目标,并提前做好投资资金准备工作投资资金准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投资方必须做好项目建设前景设前景、建设过程资金与技术使用以及整体收益研究,确保项目建设投资与开展的顺利完成目建设投资与开展的顺利完成。其次是获得各方面的支持作用用。业主投资方在确定项目低碳目标后,就需要根据目标要求获取各方面对项目建设的支持求获取各方面对项目建设的支持。这些支持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内容。一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性支持;二是环保技术研究部门与企业的技术支持部门与企业的技术支持;三是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最后是做好项目设计与工程招标工作做好项目设计与工程招标工作。在项目技术与资金支持到位后后,投资方既可以根据低碳目标寻找设计机构开展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与建筑设计工作设计方案制定与建筑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投资方再根据设计方案在社会中寻找具有建设能力的施工企业开展项目招标工作招标工作,完成工程前期所有工作。

3.2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管理

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其核心在于低碳建设生产过程中,管理区域包括了施工人员生产与生活管理区域包括了施工人员生产与生活、管理办公、设备运行等各个层面各个层面。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管理工作包括了以下两方面问题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全面节能减排的开展。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将节能减排理念深入到工程办公、施工、生活等工作过程中生活等工作过程中,确保工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如办公与施工中采用节能灯具照明办公与施工中采用节能灯具照明;施工过程尽量采用变频技术设备术设备;临时建筑采用可循环再生材料建设等,都是低碳理念的重要措施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是建筑垃圾处理中的低碳管理。在建筑垃圾处理中筑垃圾处理中,管理者应秉承“33R”原则原则,合理规划垃圾运输路程与载重量程与载重量,最大化降低建筑垃圾处理中二氧化碳排放量。

3.3项目使用运营阶段管理

在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在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项目竣工完成后的使用运营阶段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段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投资方在这一过程中已经转换为项目业主已经转换为项目业主,在项目管理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项目使用运营阶段中的低碳管理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使用运营阶段中的低碳管理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业主方需要聘请专业的低碳技术研究部门对项目低碳技术进行检测测,对于不符合低碳技术要求项目内容进行反馈,由施工企业进行返工处理进行返工处理。其次项目低碳建设达标后,业主方需要聘请具有专业低碳管理资质的物业管理部门具有专业低碳管理资质的物业管理部门,对项目开展专业化的低碳物业管理工作的低碳物业管理工作。最后是业主方需要对项目运行中的物业管理进行监督管理业管理进行监督管理,确保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工作符合低碳减排要求减排要求。

4结束语

低碳理念在建筑项目的设与管理中应用低碳理念在建筑项目的设与管理中应用,对于我国环保社会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用。为此工程项目管理方结合低碳理念项目管理特点,开展了低碳建筑项目在工程前期了低碳建筑项目在工程前期、施工中以及使用运营中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的应用研究,为低碳建筑项目建设的开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龙其芳.基于低碳理念的建筑项目管理模式[J].四川水泥,20152015(3).

篇9

来自国内外的上百家知名企业用清一色或深或浅的绿色装扮展台,展示了低碳社区与绿色建筑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产品。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防震防火的建筑用材、可再生利用的木丝水泥……博览会上所展示的低碳社区与绿色建筑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可以融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环节,绿色的展会内容与展会形式相得益彰,无一不迎合了“绿色建筑:让城市生活更低碳、更美好”的主题。

众多展台中,联合技术公司(UTC)展台以“优势源于高效”为主题,展示绿色建筑集成化解决方案,指引绿色城市发展方向,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参观和洽询,成为本次博览会中一抹最为耀眼的绿色。

联合技术公司集成化建筑解决方案副总裁戴尚德在本次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说,开发商、城市规划者以及政府官员已经开始从建设具有各种系统的大规模项目中获得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些系统协同运行,能够大大提高能源效率。

戴尚德提出,绿色建筑应包含四个因素,一是建筑和建筑系统的设计;二是高性能的设备;三是集成控制服务;四是可再生资源。戴尚德说,单栋建筑主要依靠个别系统实现节能,而城市规模解决方案则可以利用风电、热电联产系统和太阳能等可替代清洁能源,具有广阔前景。

篇10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技术

1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

低碳建筑的概念目前也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被认为是低碳建筑,定义低碳建筑可以参考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我们可以将低碳建筑定义为在建筑材料与设备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人们提供合理舒适的建筑环境。建筑师对建筑、市镇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所做的决策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碳排放水平等都将取决城市的发展模型。

2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原则

2.1引入“低碳节能”观念,掌握节能技术,树立节能意识。

积极利用低能耗资源和自然资源,是搞好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关键。低碳节能的建筑设计应以“低碳、节能、技术”为发展模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关注建筑节能、环境特征的表现和技术的运用,使之融入建筑设计中,产生建筑形象。因此,设计在尊重自然环境、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要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角度考虑建筑功能与生态环境稳定性和持久性。

2.2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特点应符合整体设计与多元共融

结合当地文化内涵,发掘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和技术,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满足使用者对适宜的、高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提升整个设计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力求科学化、逻辑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设计,使整体功能适应各种功能性质的使用要求。“建筑当随时代”,倡导低碳节能建筑设计,是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应该明确的主导思想。

3应用当代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低碳建筑设计

3.1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

总的来说,数字化技术主张采用国际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建筑整体或重点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监控、反馈、控制,从而减少建筑物碳排放量的释放,达到低碳建筑的基本要求。技术措施一:低碳建筑设计借助数字化技术的相关软件,可以进行建筑碳排放量的模拟与测算,在几分钟内便可计算出建筑的碳排放,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也使建筑低碳化设计中的物理环境条件的参数化设计和数字化精确调控成为现实,另外,数字技术结合环境科学可以对建筑将来的碳排放指标、低碳效应进行准确的计算。技术措施二:低碳建筑设计可以借助数字控制技术,借鉴和使用当前前沿的生物技术、防污染技术、再循环和资源替代技术、生态式的能量供应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建立以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减少碳排放量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技术措施三:低碳建筑设计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在使用和管理上的优势,串联起数字管理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等子系统,形成以中央计算机系统为主的综合系统,实现对建筑中所有的机电设备和能源自动控制、电讯网络自动控制,确保建筑物有关设备的合理高效运行。在这里,数字化技术控制下的主系统类似一个中央处理单元,决定驱动部分做何种控制方式反映,以期达到控制建筑碳排放量的目的。

3.2基于物联网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筑物进行前端数据采集和监控管理,依托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结合集成分项能耗计量系统,运用适合于各个类型建筑的节能管理系统,并通过对建筑准确的分项能耗计量、公示、建筑环境监测、建筑设备运行监控,实现用能监督管理;通过科学的能耗数据诊断、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用能症结,以改进管理的形式实现针对暖通空调、照明等关键耗能系统的改造实施,降低建筑物能耗的使用,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

3.3基于仿生学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

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仿生学对低碳建筑的影响就是将仿生学的成果和思想方法引入到低碳建筑设计领域。

3.4建筑腔体概念的设计模式与方法结合

建筑生态的技术特性,相关学者借鉴仿生学的学科方法,针对低碳建筑策略,提出了“建筑腔体”的概念。所谓建筑腔体,即建筑采取适宜的空间体形、运用相应的技术措施,能够利用或辅助利用可再生能源,在运作机制上与生物腔体相似,高效地好地营造出低碳排放高舒适度的建筑,其基本设计模式及策略如下: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注重场地的微气候因素;其次,分析场地环境在物理意义上的形态所造成的微气候,增强对基地的具体能量流特征的认识;接下来的设计整合过程中,考虑技术要素的建筑化处理,转换腔体类型发挥其生态作用,也就是说,反映在低碳处理上,腔体的构件注定会成为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还需要进行技术性的评价,以作为反馈和修正的依据。因此,建筑腔体的设计过程,就是在既定环境和资源条件下,一种通过合理设计和技术选择,在各种“条件”与“需求”之间达到平衡的过程。运用这种建筑腔体的概念进行低碳建筑设计,可以获得比采用常规做法少的碳排放量而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性。

3.5遗传算法在低碳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奇妙的优化过程,它通过选择淘汰、突然变异、基因遗传等规律产生适应环境变化的优良物种,这显示出了其对自然环境的优异自适应能力。受其启发,人们致力于对生物各种生存特性的机理研究和行为模拟。遗传算法,就是这种生物行为的计算机模拟中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建筑物的低碳消耗既与建筑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室内外的环境因素有关,要想减少碳排放量就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优化,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遗传算法很适合于各种优化问题,例如建筑热能的优化设计与控制、建筑热舒适度的优化设计等。而且,遗传算法非常适合于事先没有非常明确设计观念以及同时可能有很多种设计方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一个一个对个体进行测试。遗传算法不对每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进行测试,它依赖于优化基因解决方案性能的能力,因此,遗传算法假定与强壮优化个体具有类似基因或从其演化而来的个体都具有很好的性能。遗传算法不仅仅针对于可能解决空间中临近方案群的性能,它持续关注整个解决空间所有可能的方案。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在社会能耗和碳排放量方面所占比重很大,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巨大影响。“低碳”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减少建筑碳排放、建造“低碳建筑设计”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低碳建筑”不仅是当前绿色建筑发展的未来,更是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