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4 10:4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企制度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制度体系;管理流程;国有企业;石油企业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市场挑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下,即使国有企业背后有国家财政支持,但如果国企无法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石油作为“液态黄金”,更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加强石油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制度体系与运作流程是国企管理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国企管理效率,对企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当前,石油国有企业发展到达了新的高度,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但大部分国企没有形成流程化管理机制,更加注重石油开发工作,对内部管理关注程度较低,导致企业存在管理不够彻底、不够全面、矛盾多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强化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工作,根据市场环境、国家制度、国际环境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
一、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与流程中的问题
(一)制度不够完善制度作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基础,企业活动必须要在制度允许条件下才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保障企业能够平稳发展,充分发挥国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以当今国有企业发展状况来说,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国有企业发展时间受限,使得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流程化管理模式,管理方面也没有形成具体的方针,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指导。此外,石油企业更多的是注重销售、开发,内部体系管理建设不够完善,这会直接影响石油营销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对企业发展不利。
(二)内部管理与营销管理相脱节由于石油企业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漏洞,无法对石油营销产生约束与规范。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经济支柱,无论开发环节、管理环节、营销环节都必须要做到一体化,通过制度体系来规范营销流程、加强营销流程来完善内部制度体系。但石油企业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对于内部制度体系建设显然没有石油开发、石油营销力度大,导致制度体系与销售相互脱节,销售流程过于繁琐,不够流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石油企业发展。
(三)不同部门所制定的制度体系不一致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已经发展的几十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两桶油”,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张,并逐渐走向海外市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不免因素就是企业内部管理难度提升,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制定的制度体系规范标准不一,很多部门为了能够降低管理难度,故意避免繁琐之处,导致制度体系变得无意义。对于石油销售企业来说,石油企业对销售环节不可谓不重视,但由于缺乏内部制度体系的制约与支持,使得成品油销售的关键环节管控难度比较大,与企业内部发展联系性较小,这与制度体系不一性有着直接关系。
二、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流程分析
(一)优化国有企业管理流程框架石油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因此在企业管理上需要优化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业务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管理流程、销售流程框架进行整理,这样才能够实现规范化管理,实现成品油销售的流程化、系统化。通常情况下,对石油企业管理流程框架树立需要采用分层分类方法,根据企业的市场现状、行业现状、国际环境、企业自身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石油销售流程进行分割,通过企业管理流程框架来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表现出企业在某一时间段的业务运转流程,根据内外部环境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加强现场网建开发管理、推动制度体系建设、优化销售流程等。从表面上分析,加强石油企业的管理流程框架优化工作只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步,但其中却蕴含了多种不同业务、多个部门、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和这些工作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一体化运转过程。优化石油企业管理是加强销售流程的首要任务,有利于石油企业健康发展,避免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期效益。
(二)制定国有企业制度体系流程国有企业制度体系流程对企业营销有着重要影响,更是联系各个部门体系的集中体现,特别是石油营销中,必须要遵守企业内部营销制度流程,避免石油产品内部消耗问题,保障销售质量与服务质量。在石油销售中,遵循规章制度是前提,加强法律法规是保障。为了能够保障石油销售的有效性与经济性,当销售工作指标完成之后,需要制定相关的文件、报表、下阶段销售计划书等,分析这一时间段石油销售状况,分析其中的问题,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流程,保障石油企业的销售量,发挥国家经济支柱的作用。虽然石油在我国非常有竞争力,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我国石油价格受国际资本市场影响,想要充分发挥石油企业作用,必须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进程,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基础,对企业各项制度进行分析,从而保障销售环节更加全面、更加规范。因此,为了能够提高销售业绩,保障整个销售流程,必须要对企业运转过程中各项数据进行规范和整理,并结合石油企业内部体系建设,加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应该构建各项数据的数据库,包括销售数据、市场数据、内控数据等,从而对企业活动进行约束与规范。在数据库信息管理下,通过构建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各项流程,并对企业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推动石油企业体系完善度,推动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推动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进程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生产力作为石油企业的根基,销售作为发挥生产力作用的重要渠道。在生产力前提下,石油企业想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不断强化制度体系建设进程,从而让石油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整体运作活动来说,如果生产力无法保障销量,那么生产力也变得过于表面,要求石油企业要结合市场环境与客户实际需求基础上,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入手,并基于制度体系流程框架对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与改进,从而提高制度体系的覆盖范围与管理范围,充分发挥制度体系在石油营销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石油企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与流程机制,石油企业不仅要做好销售环节,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与相关企业的联系。特别是国际相关企业,由于我国不仅是石油生产国,同时也是石油进口国,石油销售量与石油价格有着直接关系,降低石油生产、进口成本,是保障石油销量的基础,因此,强化石油企业与国际石油企业的联系,对我国石油市场有着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学习国际上石油企业先进的制度体系与流程机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我国石油企业制度体系建设进程。结束语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具有“液态黄金”之称,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国际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不断推动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石油销售流程,提高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活动执行力度与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石油企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江,许超.基于流程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18):56-57.
[2]罗才旺.对构建企业制度体系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3(09):12-13.
[3]李晓娟.基于流程的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28.
[4]何大春.国有企业建设一流企业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探索[J].中国商贸,2014,14:47-48.
[5]刘先平.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理人,2009(17).
[6]倪敬启.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中州煤炭,2011(5).
[7]季晓南.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09(7).
[8]、刘巨钦,吴维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制度演进与制度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1).
[9]生连科.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10]吴志强,赵红梅.浅析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与深化[J].经济师,2003(12).
篇2
一、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部门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完成却离不开会计人员诚信体系的建设。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它使社会经济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尚未完善,会计人员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近些年会计部门的数据信息出现各种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混乱。因此,有效建设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可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
(二)有助于推进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使得各国之间的诚信越来越重要。良好的诚信制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增加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吸进更多的外资企业的投资和发展,从而为我国企业经济的内部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因此,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市场。
二、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的阻碍因素
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的阻碍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市场不规范,诚信意识较低
市场环境对各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有助于规范和提高其它各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相反,不良的社会市场环境则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内部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充分,社会诚信化制度普遍不高,使得市场交易的诚信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
(二)企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健全的诚信管理机制
企事业单位自身的诚信管理制度对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诚信管理工作仍然相当薄弱,一方面,企业内部组织缺乏对诚信管理工作的重视,导致一些企业不能按照合约的有效期限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给客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不规范,使得一些企业内部缺乏完整的诚信管理体系,这必然导致企业会计内部人员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以丧失诚信道德为代价获取自身的利益,从而给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诚信管理机制,必然给会计人员诚信机制的建立带来了不利因素。
(三)会计部门诚信管理机制不健全
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与会计部门自身的诚信管理密切相关。目前,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会计部门有严格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处罚条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诚信工作起到管理和约束的作用。但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使得企业在追求当地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得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出现不规范操作的现象,给企业及社会的安全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此外,我国政府对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还比较薄弱,使得企业内部会计管理部门普遍缺乏社会的有效监督。而会计部门由于其工作职责的特殊性,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较大,在这种缺乏健全的会计诚信管理部门的体制下出现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会计部门自身的诚信管理机制不健全给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完善我国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完善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以上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的阻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从而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会计部门法律体系的管理
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而会计部门自身的法律体系管理是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因此,企业可以根据会计部门的职责范围,制定出有效的法律管理条例。例如,对会计人员工作诚信行为制度、诚信缺失的惩罚制度等管理条例,这些都可以对会计人员自身的诚信管理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此外,针对会计内部出现违反诚信条例的行为应严格处罚,从而使会计部门法律体系的管理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二)建立会计部门诚信激励机制,加强会计部门的诚信监督
激励机制是一种通过正面激励和引导的办法,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它在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会计部门的诚信管理工作同样需要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它不仅可以通过奖赏制度对企业会计内部人员的诚信行为给予一定的奖项,而且还可以通过处罚制度对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做出严厉的惩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整个会计工作的信息真实有效。而对会计部门诚信的有效监督,有利于使会计部门工作的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一些会计人员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三)建立会计诚信评价机制,加强会计人员诚信道德教育培训工作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由于尚未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因此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因缺乏监督而出现各种缺失诚信的违法行为。诚信评价机制在会计管理中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诚信管理中,从而使诚信管理工作更加客观公正。
此外,加强会计人员诚信道德教育培训工作对完善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会计人 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道德培训工作,才能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意识,严格遵循会计部门的管理工作,依法公正办事。
四、结束语
会计人员的诚信作为整个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产生一定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会计诚信问题仍然大量存在,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各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诚信社会的建立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3
正略钧策曾服务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A公司,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其内控体系进行内部测试与评估,使之优化和提升,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
在某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似乎只是审计(财务)部门的事,而其他部门参与程度不够。企业整体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益性缺乏认识,认为只是应付外部审计,满足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与企业的运营无关。
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内控体系与实际管理“两层皮”,甚至存在集体舞弊的倾向,内控体系建设成了表面文章,企业运营存在很大风险。
A公司前两年收购了一家公司B,由于治理关系没有理顺,A公司虽为大股东,但缺乏实际的控制力,B公司由于管理层的认识问题,迟迟不推行内控体系建设,为了能够通过外部审计,A公司审计部门只能“闭门造车”为B公司在纸面上建立了其内控制度、流程等。
二、内控体系建设实用性不足。
由于内控体系建设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其控制活动基本出发点为财务角度,无法与公司战略、具体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等相结合。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秉承谨慎原则,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多过于严格,从根本上造成对风险控制的环节较多、力度过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同时对执行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下属企业、部门和员工多有抱怨,认为公司对其缺乏信任。
其次,内控体系建设多从财务监控、审计角度出发,缺乏与公司业务的结合,忽略了财务职能为业务服务的功能。
A公司就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客户多为农村商户,普遍不使用网络,甚至大部分没有传真机等必要办公工具,其建立的内控流程却硬性规定客户订货需要书面签字确认的订货单,对电话订货却没有相应流程支持和监控手段,不仅使业务部门感到十分不便,同时还忽略了订货流程中最大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
三、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遵循的其他管理体系融合度不足,甚至有较大冲突。
上市企业多是运营多年的优秀企业,建立很多的管理体系,ISO9000,ISO14000,ERP,绩效考核体系,质健安环体系等,内控体系建设如何与在公司运行多年的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A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A公司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当年同时在推行ERP流程优化项目,而两项目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造成内控流程与ERP流程相冲突,公司不仅需要重新系统建立内控流程,同时也需要对ERP流程中不符合内控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可谓“费时、费力、费钱”。
那么如何正确的进行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除了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还必须做到:
一、必须遵循企业战略,正确评价企业风险;由于我国企业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战略多为扩张型,不能错误评价企业风险,从而“因噎废食”,窒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必须与企业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相结合;要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大原则下,“量身度造”。
三、必须兼顾企业运行效率;风险控制与企业运行效率必须兼顾,否则造成企业效率下降,也是对投资者的“伤害”。
四、必须加强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篇4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215411)
【摘要】文章以财政部征求意见稿为基础,指出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是价值创造和绩效管理的基础,要强化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为我国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智囊支持,要明确其分工和作用,形成政产研协同效应;实践应用是管理会计的价值所在,要强化实践应用机制建设,提升我国单位管理会计实际应用水平。
【关键词】 管理会计 体系建设 决策支持
为改变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局面,充分发挥其在单位预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财政部于2014 年年初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措施进行了全面阐述和部署。但在以下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尚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一、管理会计决策支持功能的地位和作用
(一)决策支持是管理会计的首要目标
从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来看,管理会计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需求,是为企业内部决策服务的。它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将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融合起来,实现了业务活动的货币化、定量化描述,方便企业采用特定的管理会计工具,如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净现值等来进行辅助决策,避免主观判断所造成的决策失误,保证决策方案的效益最优。
但在企业实践中,由于管理会计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很多企业在经营决策中过于倚重主观经验,缺乏科学论证。对长期投资项目,不懂得利用现金流、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可行性评估分析;对短期经营决策,不懂得利用差量分析、边际贡献分析等进行备选方案择优判断,由此导致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社会化大生产使得分工和生产流程日趋精细,要求企业必须善于利用管理会计寻求决策支持,提升决策水平,保证决策质量。
(二)决策支持是单位价值创造和绩效管理的基础
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方面,意见稿指出单位面临两大内部需求:一是增强价值创造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推进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为此,需要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意见稿》把价值创造力与绩效管理作为管理会计在单位实施的目标与重心,体现了财务与业务的融合,意在实现财务职能由核算到决策支持的转变,拓宽会计服务的领域。那么如何推进单位价值创造力和绩效管理水平提升呢?《意见稿》没有明确。笔者认为还是应从发挥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着手。
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讲,价值创造力体现了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绩效管理则体现了持续发展的效率。两者的共同基础是决策支持。企业首要的内部需求,是藉由管理会计决策支持提升决策质量。如果管理会计不能对决策提供支持、辅助,那么决策的质量和效益就无法保障,由决策而产生的价值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同样道理,没有科学决策提供的绩效标准和考核办法,绩效管理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推动单位价值创造力和绩效水平的提升,必须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决策支持是价值创造力和绩效管理的基础。
二、高校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及分工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涉及政府、社会、单位三方主体,需要明确其各自分工,发挥协同效应,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为此,意见稿在指导思想部分指出要“合理构建政府、社会、单位协同机制”,在具体执行中要“重视发挥财政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会计团体的行业服务作用,更加尊重单位的主体作用”。上述表述强调了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但却忽略了高校、学界在协同机制的作用分工,不利于发挥其理论引领、智囊支持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理论研究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动力
众所周知,管理会计起源发展于西方,是在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中,高校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是推动现代管理会计体系形成的重要力量。如20 世纪初,美国的哈里森(G.C.Harrison)对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的研究,奠定了管理会计早期的思想基础,为提高劳动生产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作出了贡献,开辟了将会计信息服务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先河。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企业经营的日趋复杂,业绩会计、决策会计、作业管理会计等管理会计分支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完善及发展,使得管理会计成为现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没有高校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理论的持续研究,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高校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一方面可以将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平衡积分卡、作业成本法等介绍并引入到国内,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学术界可以总结提升国内管理会计做法和经验,形成管理会计的课程案例,并通过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实现管理会计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整合,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绩效管理和价值创造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的理论研究是推动管理在企业应用、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高校为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智囊支持
与财务会计执行标准的统一规范不同,管理会计没有统一范式,更强调个性应用。由于企业规模、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如何将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便成为当下管理会计应用的难点。以作业成本法为例,不少企业都希望通过建立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产品成本核算体系,来强化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但由于企业生产工艺、操作流程、管理要求有别,即使相同的业务如采购、生产、质检在成本驱动因素方面也存在差异。实践中,不少企业在成本动因的甄别和确立方面存在困惑。因此,在管理会计实际应用中,企业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咨询和指导,以解决将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实际相互整合的问题。
与企业相比,高校在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依靠其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及管理学、经济学、行为学等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高校可通过国外管理会计应用案例研究,系统性探讨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原因和对策,从而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实践提供智囊支持,指导企业科学、高效地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此外,高校还可通过与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方式,整合高校、企业双方优势资源。这样,高校既可以向企业推广管理会计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又能分析解决企业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智囊支持,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三、实践运用机制建设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点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的任务和环节较多。为全面、深入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意见稿指出了四项主要举措,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上述举措,指出了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任务,但笔者认为当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不能忽视单位实践应用机制建设,这是当前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建议将其做为第五条举措。
(一)实践应用是管理会计的价值所在
管理会计作为与财务会计并行的会计分支,从其产生伊始便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是为单位预决策、控制、考核等活动提供辅助支持服务的。因此,从其本质来看,管理会计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是为确保资源合理使用和管理层履行经营受托责任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不能脱离企业实践,不能脱离现实应用。实践应用是管理会计的价值所在,也是我国当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和中心环节。
但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实践应用开展不多,对决策支持的程度有限,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管理会计实践应用的滞后局面,一方面限制了企业决策水平的提高,制约了企业价值创造力提升;另一方面也弱化了企业绩效管理水平,不利于激发管理活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在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举措中,不应忽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要通过管理会计经验、成果的应用推广,提升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二)实践应用机制建设有助于形成管理会计发展合力
前已述及,管理会计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单位三方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而在这三方中,单位是管理会计改革的主体,也是实践应用机制建设的载体。单位管理会计实践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政府、社会能否与其形成发展合力,关系到我国管理会计改革的各项目标能否实现。因为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中介团体的行业服务作用以及学界的智囊支持作用,都是以单位的管理会计应用为前提的,都是服务于单位的管理会计应用的。脱离单位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体系的协同效应便无从谈起。
因此,当前管理会计实践应用机制建设,重在形成以单位实践为中心的协同机制,多措并举,整合政府、社会和单位的管理会计改革合力。具体实施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政府财政部门通过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各种政策支持措施,指导和推动单位管理会计实践机制建设,塑造和形成管理会计改革氛围;其二,各类会计团体、管理会计组织,通过组织学习、管理会计咨询、培训认证等手段,发挥中介行业服务作用;其三,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案例推广,为单位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智囊支持,切实解决单位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以管理会计实践应用为中心,多方参与的管理会计发展合力,全面提升我国单位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 (2014-01-29).kjs.mof.gov.cn/zhengwuxinxi/gongzuotongzhi/201401/t20140129_1040548.htm.
篇5
一、企业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企业构建了一个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各类企业应该致力于在生产和管理的各环节实施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努力建设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企业强化管理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企业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然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现象,所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运作,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整体缺乏规范体系,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全统一规范、权力制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有效推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企业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加强风险管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从各个环节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理,有效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业务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尽快加以整改。
1.对内部体系建设的认识较为片面。虽然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媒体以及培训宣传了内控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员工仍然将之视为管理者的责任范围,对内控制度的认可度不够高;在内部控制操作时员工往往误以为内控就是内部会计控制,与其他部门无关。这些片面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内控制度的顺利建设及贯彻执行。
2.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 业务流程不尽合理。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其合理、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控制目的的实现。许多企业内部控制方法体系还不完善:一是岗位设置不合理,二是流程控制体系不完善。这些缺陷使内部控制都流于形式。
3.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企业执行效果不理想主要变现为:只注重制度制定,缺乏执行力度;部分业务操作未留下实施证据,或证据不规范,使内控的执行缺乏依据;有些企业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考核结果只是搞形式,走过场。
4.信息流通不畅,缺少交流沟通。良好的信息沟通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否则员工就不能了解自己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其结果就造成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指责,制造不必要的矛盾,最终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策
企业要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健全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大组成部分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查找设计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提升管理水平。
1.持续改善内控环境。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不断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过程,要努力提高公司管理者和员工的内控意识,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制度权责体系,从而持续改善内控环境。
(1)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内控执行意识。要加大宣传贯彻力度, 引导各级管理层以科学的发展观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加强对员工内控意识等的教育和培训。高效的内控机制必须依靠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依靠全员参与和全面监督,才能实现内控制度与企业整体管理的有机结合。
(2)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制度权责体系。科学高效的权责体系对提升内控水平至关重要,要重视各种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和年度发展目标,建立年度和任期、短期和长期配(下转第49页)(上接第45页)套的考核机制,还要避免在执行过程中过于追求短期效应,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遏制造假的动机和冲动,使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2.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在建设和执行内控制度时应突出关键控制点,掌握控制和效率的问题,注重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1)合理简化流程,突出关键控制点。为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应适当简化流程和控制环节,以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关键控制点可以通过IT系统进行固化和强化。
(2)提高内控评估的有效性。企业要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内控评估的有效性,使内控管理真正有效的融合到公司各个层面和每个具体运作流程。
3.加强内控制度建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企业应推行集中管理、标准化管理,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做到标准与原则、规范与严密的统一。
(1)构筑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控体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内控管理应当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各岗位均能按照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2)建立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在建立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时,在内容上要规范,操作上要程序化,既要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差别,又要明确各控制环节的操作步骤,才能使内控的执行切实到位。
4.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实施内控奖惩制度。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应组成以财务、人事部门为首的内部控制小组,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严格实行奖惩兑现。
5.畅通的信息系统,保证内部控制的效率。企业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最高管理层应向全体员工发出各自的控制职责必须得到认真履行的明确信息,其次应当有一个自下而上报告重大信息的有效途径。畅通的信息渠道可以使企业查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篇6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研究意义
2002年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西方各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掀起了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些在海内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目的是促进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08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使中国企业有了内部控制标准。但内部控制建设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我国企业正处在深刻变革、快速成长的历史时期,COSO内部控制框架不完全适应中国企业。因此,在借鉴国外企业内部控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企业的特征,立足我国企业的现状,建立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就成为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内部控制在国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演进,逐渐形成了以保障效率、报告准确、经营合规为主要目标的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在内部控制演进的不同时期,学界和企业界也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解读与认知。在内部控制建设实践和理论探讨中我们发现,尽管内部控制的一般原则有普适性,但是其表现和应用形式会因为国家、区域、文化和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所有差别。内部控制引入我国后,学界、企业界对内部控制的求索从未停止,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对其在管理中的效用、对其价值的认知也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认知的不同,有文化背景的原因,企业逻辑、企业伦理的原因,以及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原因。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企业所有制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大多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对管理的需求千差万别。尤其是当代企业不断向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处在深刻变革之中,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和成熟,企业的成长速度较快,针对这一历史阶段的特性,我国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提倡高授权,适应变化,但不能出现没有监督的授权。同时,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COSO框架,对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了拓展,强调内部控制是动态过程,研究提出了内控五要素的改进和完善措施。
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的迫切需要根据有关调查,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状态是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与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匹配度不高,还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被严格执行,出现制度与实际执行“两层皮”的现象。从内部控制的对象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资产安全和合法合规性,而对风险防范、运营效率和经营效果的控制还十分不足;从控制的效果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效果还不够理想,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控制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部分企业也存在简单照搬移植国外一些做法,导致内部控制过于繁琐低效率,不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迫切需要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其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是确保企业内部管理指令运行顺畅、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将导致内部控制不完善。同时,内部控制是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保障,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利制衡机制能否合理有效运行,需要内部控制的监督、修正与保驾护航。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仍是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机构职责分工不够清晰,权责配比不紧密,相应的激励约束不到位,内部治理通道不顺畅。如有的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系同一人,将决策与监督职责混在一起;有的企业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外部董事作用微小,董事会独立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多地维系在管理层的觉悟上,而不是建立在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不少企业内部人或控股股东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同时,在内部控制的执行方面,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上相关各方权责不清,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员工之间缺乏明确的责任界定,企业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落后,且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有关方面只是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缺乏主动执行、维护及改善内部控制的热情,这与西方内部控制中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普通员工等有关方面积极性的“全员参与”的思想有一些差距,妨碍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
建立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效能的内外部保证机制。在构建内部保证机制时,企业应适时风险管理,根据对风险的评价,即在确定风险等级的条件下,企业方可开展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整合,这要求企业调配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的活动,并在内部控制评价活动中加入风险管理技术因素;企业还要促进内部控制评价和业绩评价的对接,措施上则要从风险出发,针对某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并确定所能获取的收益及发生的成本。
三、结语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内因是主导事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国有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因和基础,也是决定因素。首先,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在未来市场中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其次,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与政策层面的冲突,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平稳发展。第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企业内部有关规章制度等的执行,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控制,有利于企业识别风险,分析并评估风险,最后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各种风险。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保障企业的健康运转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推动企业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我检测、自我监督、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
参考文献:
[1]林岗:学习“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一)[J].福建纸业信息,2010,(13).
[2]王文丽: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做诚信的财务人员[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5).
[3]郑君国:中美内部控制规范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09,(05).
[4]郭秀珍,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9,(01).
[5]许永源: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集团企业的实际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0,(01).
篇7
正略钧策曾服务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A公司,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其内控体系进行内部测试与评估,使之优化和提升,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
在某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似乎只是审计(财务)部门的事,而其他部门参与程度不够。企业整体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益性缺乏认识,认为只是应付外部审计,满足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与企业的运营无关。
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内控体系与实际管理“两层皮”,甚至存在集体舞弊的倾向,内控体系建设成了表面文章,企业运营存在很大风险。
A公司前两年收购了一家公司B,由于治理关系没有理顺,A公司虽为大股东,但缺乏实际的控制力,B公司由于管理层的认识问题,迟迟不推行内控体系建设,为了能够通过外部审计,A公司审计部门只能“闭门造车”为B公司在纸面上建立了其内控制度、流程等。
二、内控体系建设实用性不足。
由于内控体系建设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其控制活动基本出发点为财务角度,无法与公司战略、具体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等相结合。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秉承谨慎原则,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多过于严格,从根本上造成对风险控制的环节较多、力度过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同时对执行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下属企业、部门和员工多有抱怨,认为公司对其缺乏信任。
其次,内控体系建设多从财务监控、审计角度出发,缺乏与公司业务的结合,忽略了财务职能为业务服务的功能。
A公司就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客户多为农村商户,普遍不使用网络,甚至大部分没有传真机等必要办公工具,其建立的内控流程却硬性规定客户订货需要书面签字确认的订货单,对电话订货却没有相应流程支持和监控手段,不仅使业务部门感到十分不便,同时还忽略了订货流程中最大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
三、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遵循的其他管理体系融合度不足,甚至有较大冲突。
上市企业多是运营多年的优秀企业,建立很多的管理体系,ISO9000,ISO14000,ERP,绩效考核体系,质健安环体系等,内控体系建设如何与在公司运行多年的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A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A公司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当年同时在推行ERP流程优化项目,而两项目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造成内控流程与ERP流程相冲突,公司不仅需要重新系统建立内控流程,同时也需要对ERP流程中不符合内控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可谓“费时、费力、费钱”。
那么如何正确的进行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除了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还必须做到:
一、必须遵循企业战略,正确评价企业风险;由于我国企业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战略多为扩张型,不能错误评价企业风险,从而“因噎废食”,窒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必须与企业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相结合;要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大原则下,“量身度造”。
三、必须兼顾企业运行效率;风险控制与企业运行效率必须兼顾,否则造成企业效率下降,也是对投资者的“伤害”。
四、必须加强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 体系建设 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强调正规有序。企业活动的核心点是财务管理,然而财务管理的正规化需要规范的内部控制做基础和保障。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并强化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把握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其成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企业实现效益的最好保障。所以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建设,是我国企业现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1.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是增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迫切需要
由于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因此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成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完整性,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很多都不到位。还有一些企业积极参照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来学习,但有些并不适应我国企业的内部结构,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的状况进行具体分析,造成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彻底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必须得到领导的高度认可和重视,并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构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而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
2.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是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
现代化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是以适应社会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条件,要求产权清晰、全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而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管理”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那么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明确责权关系,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
3.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制度的构建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基石,是规范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轨道。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那么,企业的管理和执行将任意妄为,不求进步,混乱无章,缺乏监督机制。所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对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相当重要,它能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以及财务信息的质量准确性,进而企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1.企业控制的环境较差
控制环境是指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的程序以及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我国企业控制环境面临一些问题如下:
第一,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进一步的调整。另外,相当一部分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看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二,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遵循现代化企业制度,对组织框架结构进行合理的建设。管理者的管理模式仍然落后,没有明确的界定职责范围,权利之间得不到相互制衡和监督,导致内部控制体系不能有效执行。比如:有些企业的总经理兼任懂事长和懂事,这样权利之间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往往导致的是内控无人监管,管理者借助职权贪污受贿、、等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在现代企业中,有很多财务人员的素质较低,职业道德观念差,业务水平有限,缺乏法律意识,自我管制能力匮乏,而其工作直接受上级管理者的强制指令,为讨好其管理者,弄虚作假、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导致内部控制管理难以进行。
2.内控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缺乏科学性,其在工作中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督仅仅过于形式化,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只要执行即可,没有进行具体的监督管理,更没有相应的奖罚措施,企业内部管理缺乏约束性。还有的企业侧重于事后监督,没有对企业整体运营情况进行控制管理,事后补救处于被动,往往导致企业经济蒙受损失。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但随着企业业务的增加,其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造成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健全。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的控制制度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即审计。审计按主体划分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对一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错误进行的披露,进而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然而,一些企业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企业的管理者独揽大权,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监督机制。
而外部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尽管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但事务所属于盈利机构,往往听从于客户的意见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调查,这样就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甚至一些事务所低价竞争,向企业支出回扣来承揽业务。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4.缺乏风险评估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企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市场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做好预防工作。然而,我国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往往造成事后受损严重。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1.加强企业控制环境的建设
控制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影响着企业所有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它包括企业家精神、企业物质基础、企业法人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建设四大部分,其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氛围。
外部环境是指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一切市场环境的总称。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受企业管理者所控制,若想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通过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等相关媒介,实时洞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出对企业有利的分析来强化内部环境的建设。
2.完善内部措施,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力度,提高管理者以及职工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明确岗位的责任范围,职务相分离,执行者和监督者不能是同一个人,这样才能达到权利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效果。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企业内部的环境。第三,根据《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结合企业自身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让企业职工有章可循,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
3.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企业管理者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配备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建立评估机制,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办法,对企业将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进而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
4.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和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监管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起到监督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不受任何部门的约束,直接服务于上级领导,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高度监管,并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客观评价和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其内部控制体系。外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政府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能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升对企业的审计作用。
四、结束语
构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沙娜.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2年1月
篇9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咨询服务; 体系建设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26日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内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我国以规章形式强制要求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做法,既直接形成了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需求,也间接打开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服务市场。前者属于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必须保持独立性,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内部控制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该审计单位提供内部控制咨询等服务。所以,通常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咨询服务,一般都会单独成立专门的咨询公司来开展这一新业务,它不仅涉及我国会计服务市场和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问题,也与打造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集团,构建以会计师事务所核心品牌为纽带,相关经济类咨询、服务产业群体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如何才能开展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咨询服务工作,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动因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企业行政领导和各个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设计合理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及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通俗地说,内部控制既是人、财、物的整合,又是权、责、利的统一;既是企业的“家法家规”,又是制度化管理的核心,它推动了企业的“法治”管理。
就外部原因而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国内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鼓励上市公司提前执行财政部等部委于2010 年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根据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对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当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
就内部动因而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又是受托责任变化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变化。2002年以前,受托经济责任相对简单,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通过公司的财务状况展开,但这种不重视公司内部控制的做法存在很大风险。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我国的中航油巨亏事件等都证明了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受托责任履行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由于经济、产业、法律法规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风险。如何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现代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来越意识到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认识上存在的几大误区
尽管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外部法规越来越健全,企业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观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提高,但毕竟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有的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认为随便拿个模板就可以搞出一整套来,根本不重视制度适用与落实方面的问题。
二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内部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的控制,即便其中的财务控制也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是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的控制,不可能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
三是认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就能保证不出现舞弊和差错。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合理保证、防止、发现并纠正舞弊,不可能提供绝对的百分之百的保证,那种期望内部控制“包治百病”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不能片面或者过分地夸大。
四是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基层岗位和一般员工或只是针对管理层和企业领导的事情。内部控制应是一个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还包括全体普通员工,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有效执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他们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企业员工具体执行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又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极大关系。有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产生公司舞弊,就是因为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所致。
五是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内部控制是一个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它可能从专业化到多元化、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单一主体发展到集团化运作,面对的风险会发生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应该相应调整。内部控制应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六是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越详细越严格越有可操作性。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严格程度应切合单位的实际,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所以,内部控制并非越严格越好,关键是要适合企业的自身情况,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目标。当然,对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环节要遵循重要性原则,要尽可能详细和严格,比如收付款环节、对外担保等。
三、企业内部控制咨询业务定位、目标和内容
正因为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建设上的认识误区,所以在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时,必须明确自身的业务定位,向受咨询企业的高管讲明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做好业务承接前的宣讲和辅导工作。
内部控制咨询的定位在于:“我们是一个实施者,而不是理想的缔造者。”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我们会尽力做好制度设计咨询工作,但制度的执行效果如何,能否达到理想的结果,不可能取决于我们。加之生产经营环境及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企业环境、风险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设计的制度也无法达到一个理想状态。
与内部控制建设相关的工作目标应该有以下几项:
一是尽量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达到一种现实的可行状态。当然,不是现状单纯的制度化,而是在现实可行状态下的理想状态。
二是制定一套基本完整的公司治理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手册,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和议事规则,梳理和规范业务流程,将公司各项日常经营业务予以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能够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反映到财务报告体系中。
三是明确组织架构及各部门岗位职责(含治理层、管理层),设置不相容职务分离,保证资产安全。
四是明确授权体系,清晰各项业务流程的审批权限和流转过程,提高员工和管理层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五是完善信息传递和系统管理,使信息传递及时,强化风险识别、判断和应对。
与目标相对应的具体工作内容则又可分为以下若干项:
第一,按照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和证交所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补充内部控制制度中缺失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对组织架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评,对现有组织架构中明显职责不清晰的、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和执行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对现有执行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中明显设计不合理的,提出修改的方向和意见。
第四,对现有执行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中对财务报表列报有重大影响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测试和梳理,补充完善相关细节,以保证关键内控能够有效执行。
第五,修订形成一本基本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手册。
第六,根据需求,分层次对公司的各级人员进行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企业内部控制咨询进度安排、方法和最终产品
根据实际开展的内部控制咨询工作经验,该项业务工作至少应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利用调查问卷等手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访谈,查阅各类内部控制程序中的流转票据和文书资料以及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相关记录。主要完成对高管约谈及各部门的尽职调查。
第二阶段,流程诊断阶段。在充分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对控制流程运行的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流程中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适用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对流程运行可能存在的内控缺陷以及适当的调整和补救措施进行剖析,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提出目前内控中主要的缺失点和下一步规范的方向,草拟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草稿,和管理层逐项逐条讨论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可行性。
第三阶段,《内部控制操作手册》和《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形成阶段。制定具有可理解性、可操作性的手册,以涵盖控制目标、控制程序、关键控制点、监督检查、自我评价等内容。即完成修订后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手册。包括:文字描述的支撑制度文件;工作流程图或流程的文字描述;相关凭证、表单、文件的样式汇总。
第四阶段,培训阶段。针对执行中的问题和实施中的意见,进行点对点培训。即推行内部控制手册,完成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在第三阶段工作完成后,可以形成如下成体系的内控书面制度。
第一,内部控制手册。体现基本管理思路和管理原则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司治理制度;内部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列示基本经济业务的关键控制节点以及主要的管控方法。
第二,各类经济业务管理制度(核心)。针对各项经济业务梳理设计的管理制度,至少包括所有完整的业务流程,从开始到结束、从指令取得直到事后监控和评价的全过程管控。
第三,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的配套细则。各类管理制度中描述的主要流程或者主要内容的下一层次的细化。
第四,配套的岗位职责书、业务流程图及必要的表单设计。
五、达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标的关键点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就企业而言,是一项时间跨度较长且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就中介服务而言,是一项需要对企业有深入了解且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的咨询业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基础在企业,推动在中介,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一是提高认识,管理层重视。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内部控制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动(对自身权力的限制),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最高管理层的亲自推动和直接参与,身体力行。
二是加强沟通,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建立日常培训机制,保证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控制制度有关规定;要求员工树立自我约束观念,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定;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中的权责,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内部控制需要所有部门、各层级全体员工执行;内部控制是全过程控制,不能以计划审批代替过程审批;除了重视权限审批,更应重视标准化规范业务流程的建设和实施;严格执行流程规定,完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业务记录,并保持记录的完整性。
四是制度设计与运行监督并重。制度设计没有绝对的好坏,首要的是适用性。应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找出各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环节,设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每一业务流程应确定责任部门,关键控制点应确定责任人;自我检查,及时完善,落实考核。
【参考文献】
[1] 刘玉廷,李玉环,朱海林,胡兴国,王晶.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J]. 中国农业会计,2008(5).
[2] 刘玉廷,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J]. 会计研究,2010(7).
篇10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建设实践
自从国际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先进国家和地区对金融制度和经济结构不断进行着重大的调整,各个国都在加大科研创新,纷纷将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随着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公司的经营活动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成为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工作重点。
一、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和意义
1.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目标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危机,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失败事件后,2006年6月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报送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2.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和目标
2001年12月,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突然申请破产保护,暴露出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督的缺失,美国加速通过了《萨班斯法案》,要求建立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2008年和2010年,中国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中国证监会强力推进上市公司内控建设。
3.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目标是一致的。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防范和控制风险并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也是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要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整体。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内容互相包容。内部控制是一类控制风险的措施,是一种风险治理的解决方案,旨在最小化风险。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内容是相互包容的。
4.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
积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的建设,发挥好审计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第三道防线,进行风险监督,对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有举重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工作,并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公司应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在现有体系基础上融入风险管理的要素,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
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全面风险和内部控制体系作为公司为履行管理目标,建立了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管理及公司治理密不可分。
1.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治理机构的一致性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在决策、激励、监督约束方面的制度、原则,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力与责任方面的分配、制衡以及效率经营与科学决策。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均规定,企业应建立并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明确责权限,形成有效科学职责分工制衡机制。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控制体系组织结构共同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等。
2.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治理机构的差异性
虽然全面风险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在治理机构中存在着很多的一致性,但仍存在部分差异。
全面风险体系治理结构还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等。内部控制体系治理结构还包括:经理层、内部控制管理机构
三、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实践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公司已初步建立了相关内部控制体系,但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需要,内控体系也应作相应调整和补充完善,对此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
(1)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框架
为了加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根据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手册》。明确了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2)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的流程与操作
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四个主要流程:风险辨识评估流程、重大风险管控流程、风险管理监控与改进流程、风险管理总结与报告流程。风险管理各主要流程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且各工作流程呈递进关系。
2.内控自评价持续完善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建立是最开始的一部分内容,对建立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更是促进体系改善的有效手段;制度执行又是体系建设最关键的环节,建立再好的体系,不执行也是无效的。公司对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定期及不定期检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自评价审计。
(1)全面风险和内部控制管理测试评价
全面风险和内部控制管理测试评价包括: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健全性检查评价、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实质性测试、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合理科学性综合评价。
(2)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缺陷判定
内控制度审计评价应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的判断,按其严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被审计单位应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机制,明确内部各管理层级和单位整改职责分工,确保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的重大风险和主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和有效控制。
(3)出具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自评价报告
出具内控审计报告,书写审计结论,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内控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管理的目的、范围、依据、主要实施程序的描述;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评价;审计结论;对改善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
(4)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自评价审计整改
按照PDCA方法,加强过程审计,通过制定审计计划、按照方案实施审计,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形成闭环。将各类审计结果转化为审计成果,有效维护体系运转。
四、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效果
通过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的建立,加强了公司风险管理与内控的有效融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在已有内控体系的基础上,导入风险管理的概念,经过辩识、评估等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的风险与内控体系。内控体系重点在于防范与规避风险;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更强调在防范与规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风险创造更大价值。内控体系更强调执行层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更关注企业全局。建设过程中更加强调: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内控体系深度融合。
五、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在企业经营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即要按照计划进度完成工作,又要保证体系建设质量,是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六、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此项工作。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将任务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蒲育军.浅析风险导向审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0(127),48-51.
[2]邝满维.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0(127),40-43.
[3]刘德恒.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 上一篇: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 下一篇:教师自查自纠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