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4 10:4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否系统和完整,是否具有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先进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提出具有以下特点:
(一)系统性。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还不系统、不完善,一直没能遏制一些部门和区域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问题,导致我国资源环境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是我们以往制定的制度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三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包括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就生态环境而言,如果源头防控不好,必然对过程和后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源头严防制度建立是治本之策。同样,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严格执行,要注重各类制度监管到位。当然,对于生态环境破坏者更要严惩不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要让人们知道生态红线就是高压线,触碰不得。只要源头严防全覆盖,过程严管全到位,后果严惩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基础性。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五位一体”的整体战略布局中进行部署,注重生态建设是“五位一体”大系统中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互为支撑;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六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其他五个“紧紧围绕”的实现密不可分;三中全会还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体系的基础性地位。
(三)协同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其他制度的协同配合,都需要放在大系统内来考量,增强制度的协同性极其重要。比如,三中全会新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这一规定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落实非常有帮助。过去很多生态脆弱的地区为了完成生产总值的考核压力,盲目发展重工业,让已经脆弱的生态环境再次遭到更严重的破坏。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必须运用生态补偿机制等优惠政策对限制、禁止开发区域予以补贴和扶持。再比如,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可以协同陆海两方面力量对生态系统破坏问题给予解决,以提高生态治理效率。
(四)可操作性。三中全会对过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制定了很多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生态文明制度,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如过去由于自然资源的归属不明确,造成管理不明确,大量的自然资源被浪费和破坏,现在有了健全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就会起到明确自然资源归属和权责,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空间用途不明、工业发展滥用土地的现象,对于发生了的国土空间违规使用,也会有监管主体按照监管体制行使职责,最终彻底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五)惠民性。三中全会决定很多方面显示我国的治理模式已经开始从管理走向治理,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包括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都是社会治理的主力军。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体现更加明显,比如,三中全会新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发展环保市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等。这些规定既保证了全体人民都享有自然资源的权利,也明确了全体人民都有保护的义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有发挥全社会力量,才能惠及到每一个人。
二、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当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很多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内容。但尚需不断充实和完善。今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顶层设计。要制定出一套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和目标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规划。要求从全局出发,从长远考虑,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整体的考虑,对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生态主体(各级决策者、生产企业、社会大众、资源开发者等)统筹考虑。要用“整体理念”思考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地制宜的生态治理模式。经过全方位的论证以及充分吸纳各方的建议后,形成一个能够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团体和个人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合理制度。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各自的目标、任务、措施等,通过顶层设计趋于更加合理和完善。
(二)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三中全会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提出了很多新的制度,这些新制度与之前的生态文明制度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一个新的制度从提出到被广泛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方面还需不断细化和完善。新旧制度之间衔接不好,会影响新制度的进一步实施,给实际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所以,这里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在坚持原来好的制度基础上,逐步在一定的领域和地区试点实施新制度,待成熟后再逐步向所有领域和地区铺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系统,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我们在制定生态文明制度时既要考虑当前的生态国情,实现近期的生态目标,又要有长远的思考,以大视野大思维谋求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
(三)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划定生态红线。使得处于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污染较高的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中国人有可能永久摆脱生活和发展的困境;而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保证重点生态区人民的切身利益起到积极的作用;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则让广大林农拥有自己的山林和林下资源,从而迅速脱贫致富;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则保证了被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地区人民的利益。
(四)加强制度贯彻的执行力。好的制度,如果贯彻不好,也等于纸上谈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理论走向实践,离不开有效监督和制度约束。加强制度贯彻的执行力,需要从三个方面抓起:首先,制定生态文明制度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既要遵从法律、法规,又要结合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查研究、缜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既要有原则性要求,又要有程序性规定;既要有宏观架构,又要有微观措施。
其次,生态文明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实施对象上要做到生态文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时间上,要做到前后一致,杜绝虎头蛇尾;在执行空间上,要防止执行制度走样,出现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特例变通的情况。通过认真贯彻执行,找出制度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
篇2
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实践分析
规划是生态区域建设的指南,规划内容既不能是研究报告,也不能过于原则。结合编制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生态经济区建设总体的实践,提出思考和分析。(1)建设内容的确定。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能力保障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生态区域建设规划应当以此为主线,确定不同领域的建设重点。参照《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和《全国生态县建设考核验收指标》的要求。(2)措施、重点项目与工程支撑。若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并未达到《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和《全国生态县建设考核验收指标》的要求,则需要重点项目和工程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撑。针对宝鸡市金台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单位GDP能耗进行分析。(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生态经济区规划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省级标准为≥5500元,国家级标准为≥6000元。而金台区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079元,已达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国家级要求。但为继续提高此指标对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工程措施应继续支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巩固农民人均纯收入,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力度。(2)单位GDP能耗生态经济区规划单位GDP能耗省级标准为≤1.1吨/万元,国家级标准为≤0.9吨/万元。而金台区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61吨/万元,未达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国家级要求。因此必须通过重点项目和工程的支撑,使此指标达到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国家级要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将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利用循环化、生产建设清洁化”,构建法律规范、政策激励、技术创新、体制机构四大支撑体系。使此指标达到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国家级要求。
编制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重点问题
篇3
1.1地区概况
乌海市是内蒙古西部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处宁蒙交界处,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754km2,人口55万。现在乌海市已形成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产业,正加快推进国家级煤焦化和氯碱化工基地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PVC生产基地、交易中心及全国重要的煤焦化生产、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
1.2水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水资源状况乌海市位于自治区西部干旱地区,属严重缺水城市,全市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14亿m3,其中,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1.2315亿m3,黄河水指标0.5亿m3,中水0.26亿m3,疏干水为0.1亿m3,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可利用量0.05亿m3。黄河是乌海市唯一一条过境河流,境内全长105km,多年平均流量862m3/s,多年平均径流量272.6亿m3。
1.2.2水生态环境状况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3大沙漠边缘,年平均降水量仅160mm,年平均蒸发量3286mm,是自治区典型的干旱少雨地区。辖区内16条季节性河流,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可利用量仅0.005亿m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紧缺问题是制约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干旱少雨、荒漠化严重的环境中,水生态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
1.2.3存在的问题一是水资源紧缺的实际问题。乌海市水资源利用已经达到2015年的总量控制红线,没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水资源紧缺是制约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二是水系建设还比较滞后。乌海市各山洪沟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致使河道萎缩严重,对所在地区城镇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三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不足。乌海位于三大沙漠的交汇处,生态基础脆弱,植被建设及绿化工作任重道远。四是水生态文明意识仍很薄弱。尽管在节水、保水、护水等方面开展过宣传教育工作,但离水生态文明的要求相差甚远。
2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乌海市立足城市长远发展,紧密结合本地特点,从产业转型、生态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节约保护,陆续实施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甘德尔河水系治理”、“千里山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结合地区实际,建设水生态亮点,以防洪水系为主线,大力建设龙游湾湿地,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环城水系工程;积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3发展水生态文明的基本思路
全面部署水资源管理、水系联通、湿地保育、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防洪安全保障、水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等涉水事务,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当地的全面发展。一是要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的原则,优先考虑黄河的保护,保护沿河湿地等河流生态系统;二是坚持“全面统筹,梯次推进”的原则,处理好本地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保护的关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当中;三是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原则,改善乌海居住及发展环境、保障水安全、提高城市品味,使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民生;四是坚持“彰显特色,科学谋划”的原则,合理构建水生态格局,针对区域水生态环境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建设任务和措施,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可供类似地区借鉴的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4打造乌海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具体措施
4.1围绕“乌海湖”建设健康水生态体系以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为契机,实施乌海湖东岸岸线综合整治工程。以山洪沟治理为依托,建设集“防洪减灾、美化环境”于一体的城市防洪体系工程。多措并举建设“乌海湖”健康水生态体系。
4.2建设绿化供水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安全体系根据生态绿化需要建设绿化供水工程,围绕生态绿化,实施一批绿化重点工程,建成一批公园绿地,打造绿色生态安全体系。
4.3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全面提高水行政执法效能。对各项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并严格考核。深入开展水权转让工作,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水功能区划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
4.4加强乌海市水文化体系建设结合乌海黄河沿岸长河、大漠、高山、戈壁、古烽火台、村舍、田野所形成的独特自然风光,依托已建成的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做足山水文章,规划建设跨黄河两岸,融“高山、大漠、湖泊、湿地、绿洲”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西部漠上景观城市,打造“沙漠绿洲”,建设“水上新城”。
5建议
5.1健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及内蒙古现有法律法规,逐步由行政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过渡,最终将发展成为以行政法为主体的科学管理。逐步整合现有水资源市场,由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取水、供水、用水等不同水资源调配环节,逐渐形成取水有计划、供水有保证、用水有目的的新型水资源管理模式。
5.2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职权体系。对照涉及水行政职权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内蒙古地方性法规,对条件成熟的部分管理职能逐步下放调整到位。
5.3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建立覆盖市、区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尽快出台相关制度文件,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确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体责任和监督管理的主体责任。
篇4
关键词:环境法;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
一、引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但随着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却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人类不但面临着资源日益短缺的困难,还要集中力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法体系属于法制建设范畴,而从大范围来看,法制建设也应归属于生态文明建设。另外,法治环境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法律保障,促使其良性稳定发展。所以在当前提倡生态文明的社会,如何完善我国环境法体系值得重点关注。
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
环境法体系的完善,首先要完成意识理念上的转变。以前,人类只重视自身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引来了环境资源危机,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去维护生态平衡。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显然太过落后,不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理念,在其指导下不断对环境法体系加以完善,方能起到实际效果。除了人类中心论,还有一种观点是生态中心论,这也是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对外部环境太过重视,甚至放弃人类的合理需求去维护生态环境。此两种观点都不可取,可持续发展处于二者之间,既重视生态平衡,又考虑人类发展的需求,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其实,从人类发展历史就可看出,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一旦开发利用过度,就会出现各种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所以当前必须全面树立起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理念。
环境法体系的建设完善,应当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在实践发展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用的实践经验,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从党的十五大开始,就对可持续发展观非常重视,倡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实现和谐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十报告中,更加坚定了这一科学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遵循公平民主、风险预防原则
任何立法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环境法亦不例外,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点工作,我国更是将其提高至立法高度。随着理念转变,立法原则也应随之变化,在今后的环境法体系建设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环境公平原则
在现代化文明建设中,公平极受重视,不仅体现在人权上,还体现在环境上。所谓环境公平,首先是指环境权利的公平,即每个人都有权在环境中生存发展,享有应有的利用环境的权利。其次是环境机会公平,不同的人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也不同,其层次性非常明显,为保证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各个层次的需求都应得到满足。环境资源并非个人所拥有,而是人类共同拥有,体现在国家上,应该由执政者根据法律公平分配资源,再有就是环境人道主义公平,主要指的是照顾弱势群体,保证弱者能够享有最基础的生存权利。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的住所,还包括其他生物,彼此应该公平对待,实现人与生态的真正公平。而在人类内部,种族之间、代际之间也应体现出公平。
2.民主协调原则
法律的制定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不但要体现公平,还要体现民主性。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资源,每个人在享用的同时,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环境法的民主协调原则,强调的是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理论显然很符合这一原则。
另外一点,指的是公众参与环境法的立法、司法等相关活动,强化公众个人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行使自身的监督、评价等权利。诉讼是公众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国内环境法在诉讼权方面尚不健全。
3.风险防范原则
受内外各种因素影响,风险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现代化社会,环境法治建设中也存在有风险。不仅仅要在风险发生后加强治理,更应该树立防范意识,做好防范准备,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预防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障。在风险过高的情况下,如果科学数据不够全面,或者不够精确,防范措施尽量不要变动。另外,风险很难被彻底消除,所以采取防范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将损失降至最低,而这些措施必须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才能发挥实际效用。
四、完善现行环境法体系具体内容
我国现行的环境法体系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目前还在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法制建设也并非朝夕所能完成,应根据实际变化,不断对相关法律条例作出调整。
首先,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的破坏,对人类生存发展也极为不利,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不管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人类都要担起责任,对其进行修复,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有状态。包括水环境、森林、大气、土壤等各方面,提高其自我净化能力和防范能力,减少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其次,在今后的环境法制建设中,不仅要增加对责任机制的法律条文的规定,更需要提高我国环境责任机制中法律条文的质量。同时,环境立法需要从制度体系的宏观视角出发,提高环境处罚的力度,完善公众的环境救济机制,增强环境刑事责任机制的威慑力。
此外,促进环境法制建设的经济化。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市场调节方式调整并重新分配各种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利益损失,以实现环境法对利益平衡的基本目标。相关环保部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出台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等政策制度。
五、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当前时代的主题,也是每个人都应尽到的义务,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需将其提升至法律高度,从立法上予以规定和保障。国内的环境保护法好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需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加以改善,使得环境法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蒋培,李明华.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环境法治的建设[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35(4):27-32
篇5
关键词: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43-02
一、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甘肃转型跨越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着鲜明的党性原则。它不仅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又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不仅以研究和传播社会科学知识为己任,同时还发挥着特殊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作用。坚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灵魂,决定着文化建设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甘肃是国家安全的战略纵深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通道区、生态保护的战略屏障区和全面小康的谷底区。甘肃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趋势,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相互激荡尤为明显,尤其在当前阶段,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其中社会公平、扩大就业、完善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在甘肃省更是面临着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主义分子的干扰和破坏,社会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在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保证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统帅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主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有利于我党和各个地区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它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整个西北地区的安全,事关构建社会和谐,事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等的战略利益。只有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坚持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才能有效引导民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及时、果断和准确解决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错误倾向,事关政治是非的重大问题或相关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等,从而努力构建甘肃社会和谐有序,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发展。
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是提升甘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是彰显文化的时代,GDP速增中,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评价百姓的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文化软实力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它日益成为全球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即便现代化建设起步比较晚,即便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和民族一旦有了先进文化,就能形成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奋起直追,后来居上。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这是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标志着我党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文化建设的新认识、新概括,这也为各省各地区提出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地区的甘肃要想在区域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文化软实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是打造和铸就国家和区域软实力的基础力量,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和繁荣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是提升甘肃省软实力的主要引擎,只有发挥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思想库作用,开发软实力资源,把社科界的人才优势、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物质财富,为甘肃的转型跨越进程提供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为生产力的增长提供最佳的社会环境,甘肃省的软实力才能真正提升。通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致力于科技、制度和品牌创新,加快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实力转化,提升经济发展层次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三、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甘肃科学发展、富民兴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现今,甘肃省进入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开辟新局面、迈上新台阶,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更深厚的智力支撑。建设民主法治、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美好新甘肃的进程中,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不断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发挥教化的作用。要在甘肃建成民主法治、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不仅要有快速发展的经济,还要有对文明进步的追求。这意味着甘肃省,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发达,这也彰显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地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同时强调要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创新体系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五大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甘肃省是文化建设和精神生产落后的省份,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而衡量文化强省的标准既要有收入倍增、物质极大地丰富,还在于精神大发展大繁荣。这就决定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抓好文化建设和精神生产,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抓经济和文化应当“两手都要硬”,抓自然科学和抓社会科学也应“两手都要硬”。建成幸福美好新甘肃必须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偏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教育和科学,繁荣文学和艺术,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民众符合时展的创造思维和人文观念、提升民众参与竞争能力,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功用。新时期全省只有切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全省民众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中获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才能进一步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优良传统和陇人品格,让每一个生活在甘肃的民众了解甘肃、理解甘肃、热爱甘肃,树立坚定信念,形成统一思想和坚定意志,凝聚党心民心,激发全省人民建设文化强省的热情和斗志,发挥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努力发出甘肃声音,提升甘肃形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6
一、坚持实施“产业稳乡”战略。着力打造活力联兴
农业是联兴的基础产业,是民生的根本产业,是发展的关键产业,是稳定的核心产业。要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1年,农业总产值要实现5,816万元,年均递增6.0%。一是做好调整文章。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抓好“三个调整”。调整“三产三业结构”。粮牧企调整到65:28:7,粮经饲调整到60:35:5。调整种植结构。按照“稳豆加麦增稻扩经济作物”的调整指导思想,到2021年,粮豆薯总产达到3.1亿斤,年均递增6.0%。调整水旱农业结构。水稻是联兴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按照全县发展总体规划,利用嫩江、科洛河和抗旱井三大资源,旱改水力争达到6万亩,水稻产量实现6,000万斤。把联兴建成水稻种植专业乡。要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全面完成集体土地确权发证。二是做好产业化基地文章。农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依托“互联网+农业”,重点建设“五大基地”。打造麦豆优势生产区,建设联兴村5,000亩以上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大力发展30万亩高蛋白大豆基地、5万亩优质春小麦基地、3.66万亩杂粮基地、1万亩水稻基地。牧业,依托雨润集团祥润食品加工项目,以优源畜牧l展有限公司和沃得利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三基四带五区”建设。突出发展“两牛一猪”生产,着力建设千头奶牛生产基地、万头肉牛生产基地和万头生猪生产基地“三个基地”,打造北部黄牛养殖带,西部生猪养殖带,南部奶牛养殖带,中部家禽养殖带“四大养殖带”,重点建设银河―新革―金山优质肉牛,联兴―振兴―哈什太优质生猪,联兴―合兴―双兴―东宁优质家禽,哈什太―联兴―双兴奶牛。合兴鹿特色养殖五大聚集区,把联兴建设成牧业强乡、生猪养殖专业乡。三是做好专业合作组织文章。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法规范原有合作社和专业组织,扶持培育新的合作社和专业组织。
二、坚持实施“工业富乡”战略,着力打造实力联兴
工业化是联兴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的关键。围绕加快工业化进程,要重点抓好“三带”建设。一是打造矿产资源开发带。要切实抓好珍珠岩矿深度开发,认真做好扩建、技改工作,到2021年末珍珠岩产量要达到50万吨。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力争珍珠岩矿早日引入投资主体,合作开发建设A级苯板加工厂。抓好金山、新革金矿资源保护。二是打造路边经济展示带。208省道、通乡路具有绝对的经济商机和无限的发展活力。重点规划好省道208沿线“三村七屯”、通乡路“三村六屯”的发展规划和设计,重点在修配、餐饮和商服上下功夫。三是打造生态保护带。重点抓好西部嫩江流域、南部科洛河流域、东部门鲁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切实发挥生态保护、生态屏障重要作用,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国家投资3,954.66万元。建设规模6.95万亩。项目覆盖联兴、合兴、双兴三个村,重点进行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四旁”全面实现绿化。积极争取“十三五”省浸蚀沟治理工程项目,治理好75条水打沟。通过努力,力争把“三带”建成农业观光带、经济示范带、文明展示带、发展成果带。
三、坚持实施“城建塑乡”带动战略。着力打造魅力联兴
城镇化,是全党、全国、全民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经过五年努力,使乡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力争建成全县一流乡镇。一是突出发展定位。打造中心乡,构筑中心村,建设新联兴,是小城镇发展目标。按照县委、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安排,结合新农村建设,本着建设“滨水之乡”的发展定位,聘请专家对联兴发展进行依法、科学、合理定位。二是突出总体规划。要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度。要构筑以乡直为中心,南部哈什太、西部联兴、北部银河、东部东宁为中心村的建设重点,本着东部矿业区、西部旅游区、南部开发区、北部生态区、中部物流区的格局,全力抓好规划建设。力争2020年末,居民住房砖瓦化率达85%以上。要实施好饮水安全工程。三是要突出发展“幸福联兴”和“九型新村”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九型新村”为载体,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努力建设新革生态保护型、银河交通枢纽型、金山工矿产业型、东宁绿色园区型、双兴冷链物流型、合兴环保产业型、联兴商贸集散型、振兴历史文化型、哈什太旅游景点型等各具特色的村。四是突出村容村貌整洁。采取积极向上争取,借助国家优惠政策,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做好哈什太村前屯整体搬迁。抓好“三纵三横”公路网,尤其是“一纵一横”公路升级改造。重点争取抓好通乡路升级改造。抓好振兴――联兴――哈什太――县城公路规划、设计、可研、立项、申报工作。积极推进“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街道绿化、家庭美化”五化工程,重点抓好“两路沿线”村容整洁、植树造林、种花“三项重点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强化环卫保洁,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小城镇品位、档次和规模。
四、坚持实施“项目活乡”战略。着力打造惠民联兴
项目。是联兴发展的后发优势。是兴发展的潜力所在,是联兴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着眼陆海丝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乡镇,围绕对外开放、项目建设、向上争取、招商引资四个重点,切实抓好互联互通,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好两个超亿元项目建设。二是抓好少数民族项目。三是抓好农田水利项目。四是抓好基础设施项目。
五、坚持实施“科教兴乡”战略,着力打造文明联兴
一是推进教育普及化。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要分别达到100%、100%、90%以上。二是卫生发展公众化。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农民健康指标达到全县平均水平以上。三是要科教普及民生化。要深入开展“七创七提”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全省经济强乡,提升联兴在全省晋档升位的能力:积极创建全省卫生文明先进乡。提升联兴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创建平安先进乡,提升人民的安全感:积极创建文化建设先进乡,提升人民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积极创建双拥模范先进乡,提升军民共建和谐社会水平;积极创建统筹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先进乡,提升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积极创建社会管理创新先进乡,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着力打造幸福乡村。
六、坚持实施“法治立乡”战略,着力打造和谐联兴
一是要完善“五个机制”。不断完善三级联动接访机制、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公正廉明的法纪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民主法治进程和群众自治进程。二是要完善“七个体系”。扎实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构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扎实推进乡、村、屯、组四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范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扎实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扎实推进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安全生产根本性好转:扎实推进网络管理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扎实推进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重点抓好非煤矿山、水上交通、道路运输、电力、农机、食品药品安全。三是要完善社会管理。
篇7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党的十明确定位“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以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然而,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约为美国的4倍,日本的7倍,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4%,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的水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谷树忠等,2013)。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随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公众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逐渐明显。公众作为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相关方之一,公众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和自身权利。大力提高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深度和广度,对于当前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国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低的原因
1.公众生态文明教育缺乏
随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个人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倡导一种更符合环保要求的消费方式,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有调查表明,近几年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活动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主要重视应试教育,强调智力水平发育。当时对于基础的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非常缺乏。大多数普通公众不了解目前我国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生产方式和损害生态的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了解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及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这是我国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加强全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并注重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刘建伟,2008)。
2.公众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
相对于发达国家各种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及各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渠道,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非常缺乏。一方面,各种基础社会建设项目中的环评公示,形同虚设,公众意见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我国缺乏民间的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使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无法付诸行动。楚晓宁(2008)认为在公众参与机制中,环境保护NGO的力量不可忽视,它转移了政府部分公共服务及管理职能,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实践证明,环境保护NG0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家内部,其在环保领域的作用是显著的.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NGO在发展中面临着发展瓶颈,如信任机制、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其整体作用的发挥.在生态丈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环境保护NG0自身都应该采取措施促进环境保护NG0的发展。
3.公众对生态标识产品缺乏信任,阻碍了公众的生态消费行为
公众选择生态标识产品,以达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目前发达国家公众主要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公众通过生态消费行为,可以实现激励企业选择生态生产方式,督促政府制定生态保护标准的目的。然而,我国生态产品认证缺乏有效监督,导致不符合生态安全标准的产品贴上生态安全标签,最后导致消费者不再信任生态安全标签。同时,公众在购买产品时,不再关注该产品的生态属性,从而使我国公众的生态生活方式不能很好的形成。
三、发达国家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经历了以行政规制为主导、市场为主导,到公众参与为主导的过程。过去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依靠行政手段,规制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来确保生态安全。然而,由于政府缺乏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而且掌握这些信息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企业具有激励采取行动规避政府监管。所以,以政府行政规制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式,收效甚微。随之社会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依赖市场手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例如征收污染税、资源税等手段。市场手段的好处是不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政府只要计算本区域生态承受能力,并制定相应的税负。由于各种生态补偿税的征收,使企业和个人考虑到制造生态损害的外部性,从而使企业和个人选择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然而,政府往往不了解公众的生态需求及不同时期的转变,政策往往有滞后性。同时,很多生态问题缺乏重视。目前,发达国家更多采取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通过制定生态文明规范、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生态产品标识,让每个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是,通过生态教育和生态宣传,让公众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主动选择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符合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从而激励企业提供符合生态文明的产品和产品生产方式。
1.日本提高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经验20世纪后期,日本的社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使日本人看到了环境保护的越发的重要。所以,日本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垃圾分类与处理,从根本上来减少环境污染,并且尽可能做到高效利用能源。以一个塑料材质的瓶子为例,日本横滨地方政府就这个瓶子的不同成分的材料的分类就有几百条的规定。日本各个地方都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不同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法。另外,日本政府还有制定了很多关于垃圾分类和管理的法规并严格执行,如《家电回收法》《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食品回收法》等。同时,日本的生态文明教育也非常到位,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告诉学生垃圾如何分类,并经常带领小朋友去相应的废弃物处理企业参观,让人们从小就了解各种垃圾的处理方法。各级政府在报纸网址等媒体也有很多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以及相关法规的介绍。还有就是日本很多地区实行垃圾收费管理,产生的垃圾越多需要缴纳的费用就越高,这一点也是日本垃圾分类能够做的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2.英国提高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经验
公众参与在伦敦雾霾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明确公众对于环境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如《环境信息条例》让公众有权利了解相关的环境信息,《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让公众有权利参与相关的环境项目的开发,这些提高了公众对环境决策的监督水平。因此,国家层面打造的一个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为环境保护的行为和策略得到了较好的开展,也为相关环境项目的开展更好提供了保障。同时,英国教育部门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力度,使民众在学校就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到更多的参与环境保护的方法与途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幅提高。
3.以生态标识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为了减少生活所需对环境和生态的不良影响,欧盟于1992年制定新的环保标章制度,并与2000年予以修订,经由欧洲委员会及理事会通过EC1980/2000号法规,将产品范围扩及所有消防产品以及服务业。以期通过该项标章之认证鼓励生产者设计出具有更优环保理念的产品,并同时让消费者认知其消费产品。欧盟生态标签制度是一个自愿性制度。欧盟建立生态标签体系的初衷是希望把各类产品中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佼佼者选出,予以肯定和鼓励,从而逐渐推动欧盟各类消费品的生产厂家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使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到使用,直至最后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生态标签同时提示消费者,该产品符合欧盟规定的环保标准,是欧盟认可的并鼓励消费者购买的“绿色产品”。为鼓励在欧洲地区生产及消费“绿色产品”,欧盟于1992年出台了生态标签体系。因该标签呈一朵绿色小花图样,获得生态标签的产品也常被称为“贴花产品”。经过十年的发展,“贴花产品”已在欧洲市场上享有了很高的声誉。此外,各种相关生态标签不断出现,例如有机食品认证、产地认证、低碳产品认证、环保认证等。这些生态标签信息,越来越多的影响目前消费者选择。政府通过生态标识认证体系建设,不断将生态信息供给给消费者,从而引导公众消费行为和企业生产行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8
一、明确目标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我县生态环保工作既面临重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省委计划在今年的全会上,作出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彰显,生态环保工作也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打好生态县创建攻坚战。
(一)强化工作重点,合力破解创建难题。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是生态县创建的硬任务,也是生态县验收的硬指标,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80%省级生态乡镇目标,重点从以下六方面入手:一要加快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合适的污水处理模式和污水处理量,科学选址,合理规划,确保9月底前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投入正常运行。已建成的乡镇要做好配套管网建设,尽早投入使用。二要抓好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清运、收集、处置制度,制定并落实垃圾卫生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各乡镇要开展垃圾大清除行动,保持公路沿线、村庄道路、河沟干净整洁,垃圾焚烧炉、中转站必须正常运行。各平原乡镇要抓好6个以上,山区乡镇抓好3个以上村的垃圾综合整治,每个乡镇要建成农村垃圾整治示范点,确保乡镇所在地、公路沿线村庄没有垃圾乱堆、乱倒现象。三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实施“五整治一提高”、“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旧村改造”、“清水河道”等工程,同时抓好乡镇所在地、公路沿线、景区附近、水源保护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村容村貌的整治,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四要加快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完成全县200头以上规模化养猪场治理任务,建成绿谷牧业、*养殖场等5家治理示范点,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五要抓好生态示范点建设。因投入资金所限,我们重点要抓好生态县验收示范点建设。工程建设质量关系到创建的整体形象,各重点乡镇、责任单位必须抓紧抓好。*乡要加快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建设进度,*乡要加快污水配套管网建设,确保8月底试运行。六要做好生态乡镇复查迎验工作。已命名的省级生态乡镇要对照标准做好自查整改工作,迎接省生态办组织的复查,重点是以前命名的*、*、*、*等4个乡。*乡污水处理还未建成,请务必抓紧施工,确保100%通过复查。
(二)强化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减排任务。经济快速发展对节能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落实责任、突出重点、严把关口,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围绕化学需氧量下降15.1%(在基础上累计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的约束性指标,强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一要分解落实减排计划任务。及时编制并下达年度减排计划任务,将减排指标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工程,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二要强化减排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建立减排考核奖励基金;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等制度建设。三要加快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平原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工程。按照县委八届八次全会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平原一体化建设纲要》精神。完成“*平原垃圾处理一体化”方案编制。抓好*平原污水集中处理一体化一期工程建设,合理改造城市污水管网,提高收集率和污水进厂浓度,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四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不锈钢等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装置、生产能力和产品及“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实行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与减排绩效挂钩制度。五要严格监督管理。把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强化日常督查,确保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完善污染物“三量”管理台帐,为减排核算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环境污染整治,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围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深入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工作,以重点污染整治带动整体环境质量提升。一要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进一步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系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松阴溪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县交界(与莲都交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二要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以园区生态化改造为抓手,切实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水平。紧紧围绕不锈钢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不断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撑体系。(今年重点要完成园区工业固废处置规范化、园区和孵化基地中水回用、园区环境应急体系、*工业区块不锈钢酸洗废水集中处理、不锈钢企业溶废气收集处理设施升级改造、9家不锈钢企业酸洗设施规范化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园区不锈钢废水处理中心扩容改造、园区集中供气、重点区域环境预警体系建设等工作。三要深入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巩固和扩高“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成果,大力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大机动车尾气、噪声、餐饮业油烟治理。大力开展各主要入城口和城郊结合部的环境整治,杜绝乱堆乱倒现象,实现城市美化。
(四)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环境安全。要围绕全面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维护区域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一要加快环境预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环境监管和应急能力。逐步建成重点区域地表水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地下水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土壤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大气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和水污染源实时监控系统)等五大体系建设,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二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从严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挂牌督办、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机制,严厉惩处有关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确保“飞行监测”达标率80%以上;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强化培训,建成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污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高度重视可能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做到防患于未然、治患于萌芽。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公开评议制度、终结制度、案件移送制度和督查督办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保权益。
二、加强督查指导,营造浓厚氛围,确保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圆满成功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生态办要做好日常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各乡镇、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创建机构,落实创建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创建工作方案,落实创建措施。要切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分析研究,认真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生态环保工作责任、措施、进度“三到位”。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创建省级生态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继续发扬全县一盘棋的优良传统,形成一种通力合作、主动配合创建工作的合力,讲大局、促重点,履行好各个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岗位职责。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坚持各负其责,又要提倡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合力推动。全面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各乡镇、部门要根据2010年度*县省级生态县创建目标责任书的内容,认真履行责任,逐项分解落实,加大工作力度,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一是优化服务。要细化工作方案,履行各自的职责,形成合力,积极有效地为创建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对生态县创建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心尽职,帮助解决;同时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研究解决创建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二是加强监督。两办督查室要会同县生态办,围绕省级生态县创建情况,加强对创建过程的督查力度,定期进行督查,以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实行创建奖惩制度,对创建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问题突出的单位和领导,要通报批评,直至追究相关责任。
篇9
关键词:水生态建设技术措施
Abstract: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to production, ecological groups. Water is a resource bas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promot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1025" period, the city is speeding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strong critical period of the coastal city,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 are not only important for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build Cangzhou clear-shore green new fundamental guarante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water shortage, water pollution, and other major problems exist in Cangzhou, describes th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wat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 Wate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长期以来,我市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持续做了大量工作,建设了一大批饮水安全、引黄调水、农田水利、防洪保安等重点项目,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并在全市推广实行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兴建了运河城区景观带,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的环境,水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为水生态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把水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沧州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难题
(一)、水资源短缺
沧州市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水平低,是全省乃至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需求大量增加,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沧州水资源总量为13.54亿m³,人均资源量为192m³,亩均占有量110m³,分别占全国均量的8%和6%,不足河北省均量的50%。当前,全市城乡生活年缺水量1.2亿m³,工业年缺水1.13亿m³,农业缺水量年平水年为2.5亿m³,偏枯年为5.3亿m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省经济增长级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呈快速增长势头。如渤海新区今年计划总用水量为1964m³,随着中钢,中铁等大型企业落后开工,预计2010年将达到4400万m³,2020年将达到1亿多m³。
(二)、水体污染严重
沧州地处“九河下梢”,由于上游大量修建水库和拦水工程,加之连年干旱,境内河道基本已干枯、断流,成为全省唯一没有地表水源的市。另外,随着上游省市工业发展,沧州整体水域受到污水侵害。如仅子牙河每年接纳上游排放污水达2亿m³,加之沧州本为化工城市,每年排放近1.3亿m³污水,河道污染情况非常严重。据河流断面检测显示,除南运河、宣惠河全年断流外,其余河道水质均劣于Ⅴ类,呈现“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局面。
(三)、深层地下水超采
由于降雨、径流和客水减少,为维持沧州经济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开采地下水,至2006年,机井数量达94175眼,地下水开采量13.42亿m³,年超采量7.35亿m³,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形成全国罕见的1.4万km的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群”,并形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多种危害。
三、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在维护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满足居民基本水资源需求基础上,突出重点,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适度建设水景观,避免借生态建设名义浪费和破坏水资源。
――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根据各地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积极性较高的城市或区域,开展试点和创建工作,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四)、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措施
(一)、着重修复水环境,构筑生态化水网工程体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洁净、稳定的生态水量是难以改善生态环境的。沧州最根本问题是缺水,要满足基本的河道生态需水量,改善动植物生存环境,必须要积极践行“引、蓄、用、排、管“的治水方针,加快生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井、坑、河、渠、库相互连通,确保水资源能够引得来、蓄得住、用得上。要一手抓开源,一手抓节流。在开源方面,即引黄、引江相互并进,一是要抓紧建设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争取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引黄体系,打造东中西互补、南北互济、覆盖全市的引黄工程体系。在节流方面,要加强节水宣传、健全节水机制,推广中水回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在水系治理中,要积极开展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河道功能。同时,在满足防洪、输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充分体现生态观,注重水利设施的造型美观及滨河的绿化、美化。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环境治理为抓手,全面确立“三条红线”,严格实行“四项制度”,更大力度推进“四网一平台”(地表水监测站网、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水质监测站网、主要用水户监测站网和市级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把监控范围覆盖到市、县两级区域;更大力度限采深层地下水,加快城镇自备井关停步伐,待南水北调通水后,全部关停;更大力度抓好城乡水环境治理,强化水质监测,努力使河变畅、水变清、岸变绿、家园变得更洁净。要严格水资源节约保护,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逐步实现因水制宜、人水和谐的永续发展。
(三)、深化改革,加快构筑河道现代化管理体系
我市境内河道纵横,既是防洪屏障,又是输水的渠道;既要搞好治理,又要强化管理。应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河道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抓住机遇,强化依法治河,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开展河道划界竖桩、河道清障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增强水利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化对水资源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逐步理顺水务管理体制,提高治水、管水的效率,全面实现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
(四)、加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水生态环境保护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为此,我市结合城市水系水网建设,重点搞好南运河景观带建设,规划对捷地枢纽至市委党校全长21.8公里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涉及城市防洪排涝供水工程建设、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整治,关系城市功能的发挥、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做好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有序推进,打造靓丽、繁华、宜居、和谐新沧州。
[参考文献]
1、陈昌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p1-8;
2、王文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中国水利,2012(23),p33-36;
篇10
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又被称为“绿色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已经被认为是将来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但是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本文将以泰宁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生态文明导向下建设好生态旅游标准化体系。
一、生态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价值
对于生态旅游地来说,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生态旅游标准体系,使其指导和规范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惠及子孙后代;保护资源的丰富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高生态旅游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保护历史遗存和民情风俗,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二、泰宁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泰宁县2013年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县”,2014年确定为福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同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并于2016年10月通过评估验收。其主要做法与成效如下。
(一)主要做法
1.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首先,成立组织机构。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企业主体、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旅委会等2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组织实施。其次,制定实施方案。《泰宁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保障措施、阶段目标。第三,提供政策保障。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系列扶持与奖励政策,对创建A、评星、评级的先进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或奖励;从项目资金、收费优惠、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涉旅企业扶持与奖励,保障旅游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
2.一般标准与地方实际相结合。首先,编制特色标准。按照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要求,结合泰宁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泰宁县旅游标准化规划》,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以县地方技术规范为补充。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在“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县”基础上开展,对于原有的好经验、好机制、好标准进行借鉴吸收、转化提升。比如泰宁导游管理,以“状元、进士、举人、秀才”等级,在全省全国独具特色、且运用成熟。
3.试点突破与全面推广相结合。首先,全力抓好试点创建。选择涉旅“吃、住、行、游、购、娱”行业的30家企业作为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对试点企业从方案制定、企业标准、人员培训、内业资料、硬件完善等全过程辅导。其次,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先后安排创标办和试点企业参加在武汉、苏州、海口、永泰等地举办的全国和全省旅游标准化工作业务培训会、经验交流会;邀请石培华、戴学锋、张凌云、郑向敏等国家知名旅游专家到本地介绍景区管理、互联网+和智慧景区建设、景区厕所标准和建设等;第三,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制定了《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氛围营造方案》,向国家旅游局标准化信息交流平台上传刊发县域及试点企业简报,并在《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专刊和报道。印发《旅游标准化基础知识手册》,制作微信宣传稿,大力宣传标准化意义和创建工作,在全县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形成了“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氛围。
(二)主要成效
1.旅游标准有效贯彻实施。一是建立完善了旅游标准体系。在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基础上,制定了多项县技术规范以弥补县旅游管理和服务空白,规范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二是旅游企业标准化水平提升。至2016年,泰宁金湖景区等3家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区,明清园景区等3家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全县旅游星级饭店7家,全县16家本地旅行社中14家为3A级及以上旅行社,参评率为87.75%。全县所有星级宾馆、旅行社均通过了旅游安全标准化,参评率100%。
2.全域游客满意度明显提高。一是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实施旅游标准化,完善提升了一批城区和景区游客集散和服务中心、咨询中心,形成了完善的游客服务网络。引资了一批中高档旅游宾馆和游船,新建改造了一批生态停车场,明显提高了泰宁全域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提升了旅游服务品质。全面强化了旅游安全、旅游文明、旅游秩序等市场监管,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简化规范了一系列面向游客的服务流程和手续,游客满意度较创标前明显提高。
3.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明显增强。极大地提升了泰宁旅游形象,提高了泰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全域旅游康健发展,特别是在近两年全国旅游处于转型新常态下,泰宁县旅游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泰宁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