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4 10:4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制度建设

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必要性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关系着其日常工作的基本实施和工作效率的保证,对于完善和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职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不利

良好的制度应该同样具备良好的制度监督体系。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大都没有明确的内部监管部门,在财务方面依赖会计人员的自觉和总会计师的过问进行简单的财务监督,在行政事务方面亦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方案与措施。由于监督检查机制的欠缺,单位内部一些工作年限较长的公务人员便对日渐丰富和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显示出抵触和不满的状态,表现在工作过程中的低效率和不作为,相关的情况在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中恶性循环,造成单位在相关事务中整体效率和功能性的缺失。同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监督方法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实处,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控制和事务办理效率改革态势的疲软。

(二)会计报表编制的内容完整性不高

当前事业单位施行统一的会计表格样式,已经对过去不同业务部门使用不同会计报表的不合理情况做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完整性依旧不高,缺少必要的表格如收支明细表和现金流量表。对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影响,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核算基础与企业单位不同,同时在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的大额现金交易量不大,导致了事业单位会计们相对于企业单位的会计而言,具有明显的业务迟滞现象,该核算的事项没能及时核算,相关的财务报表长期缺失,对单位系统内部的财务和资金周转状况造成了不利影响。会计报表完整性的缺失还体现在对相关财务指数的漏报与错误核算,会计报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各项数据和指数都对财务报表分析其整体财务状况有较大的帮助,目前事业单位对会计报表中相关指数分析的缺乏代表着其财务分析体系的不完整,这将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财务系统的完整和效率程度。

(三)单位人员的内控意识较差

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良好运行的基本前提,与企业相比,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缺乏基本的内控意识,认识不到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在,更严重的是罔顾内部控制条例而在实际的财务或者行政工作中各行其是,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贯彻。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监督检查机制是事业单位制度执行力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具体做法如下:1.将单位内部监督小组设立为常驻机构,接受单位各级各部门的投诉和揭发检举。对财务和行政乱象进行有奖举报,并保护举报人的信息。以此做到单位内部团结为一个整体,将内部控制工作做到实处,进而对单位的发展和决策进行积极的协助和帮扶。2.内部监督机制直接由领导层进行设计和执行,监督管理的结果也需直接向管理层报备,做到对单位事务管理的直接把控,明确行政工作运行的最新状态,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可从根本上杜绝内控乱象,营造制度强硬、执行有力、监督及时的现代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二)加强管理,发挥会计报表的重要作用

会计报表是事业单位中一项重要的事务性报表,发挥其重要作用就要求会计人员从思想意识形态上转变对会计报表的传统观念,加强对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审核和管理,事业单位应责成专门的会计事务巡查人员定时地对会计报表工作流程和工作进度进行检查,明确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将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都明确管理细则,做到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被放过,全面提升会计报表的编制水平和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对会计报表的重要作用进行发挥,为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单位人员的内控意识较差

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要更为专业化的团队,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人员配置标准仍不统一,彼此间业务水平差距较远,难以有效的协同工作、提高效率。这对于准确贯彻单位相关财务政策的要求无疑十分困难,这也造成了单位内不同职位的职能不明确,行政管理低效率的现状。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转变传统工作观念,树立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工作团队,这要求单位内部经常组织相关业务的培训和讲座,根据单位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内部控制条例,及时更新行政、财务、人事工作系统中的弊病和不必要的人员或者能力不达标的人员。其次,单位上下全体要明确相应部门的准确职责,做到积极配合、全面协调。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三、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改革也逐渐变得重要,在现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对于我国整体的财政规划和分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管控的缺乏、事业单位会计的不作为、能力的缺乏等导致现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体系松散、办事效率差等问题都急需要针对内控制度的改进工作来完成对其财务以及行政工作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只有从源头上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武骞.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现代商业,2014(30):17-18.

[2]王晖.对我国事业单位现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探讨[J].企业经济,2015(6):36-39.

篇2

首先,满足了建设廉洁高效、服务人民的政府要求。党的十明确指出应建设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可以从根源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快了廉洁政党的建设进程。其次,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益。管理好单位的资金财产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有章可循,避免了很多情绪化、主观化思想的影响,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科学化管理。再次,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内控机制的主要作用便是规范财务会计工作流程,控制会计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保障会计信息采集、记录、归类以及汇总的顺利进行,确保真实、全面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最后,有利于增强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健全单位的内控制度可以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确保对财务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

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2.1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过于重视自身的政绩而忽略了对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甚至有的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在于对公共事业进行管理,而非生产,因此不需要进行核算工作,内控也就无从谈起;还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执行力较差,制度条文仅为一纸空文。这都是因为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基本认知,对内控制度存在误解。加之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同时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正常参与培训工作,导致工作人员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工作停滞不前。

2.2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身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自身很少参与经营活动,不存在经营风险,因此只注重业务的拓展而忽视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预警、识别、评估以及分析机制,使财务工作得不到全面的监督与防范,单位的日常行为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与损失。

2.3会计核算不规范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会计凭证的不规范,很多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例如购票凭证缺乏开票日期、数量金额模糊不清等。其次是记账凭证填写过于简单,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没有按照标准的会计准则设计填写。最后是会计人员的不专业,甚至有的单位的财务人员并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这势必会影响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严重阻碍了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4沟通机制不健全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主要难题便是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信息存在滞后问题。沟通不畅会使得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例如,某些单位人员为了一己私利,擅自改变资金使用用途,但没有将此情况及时告知上级领导,很容易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行政事业单位应要求会计部门与行政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以保证账务与实物的有效对接,如果沟通欠佳,会使单位的运营情况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映。

2.5内部监督不到位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并不到位。一方面体现在内部监督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主要体现在内部管理中,很容易形成一种“自己监管自己”的不合理模式,加之单位领导的忽视,使内控监管机构设置并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单位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很多监督制度只流于形式,同时内部审计工作往往伴随财务工作进行,审计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无法独立有效地执行内审制度,使审计结果缺乏专业性。

3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3.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提高单位人员的内控意识可以使内控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强化单位的内控行为。加强内部控制意识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控工作的有效前提,是健全内控体系的有效保障。目前很多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薄弱,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控制度的学习活动,定期培训单位的全体员工,深化负责人对内控制度的了解,提高全体员工的认识度,同时负责人应带头参加培训活动,使内控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3.2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地识别、预防风险,保证内控体系的良好运行。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的SWTO分析法,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职责;通过了解外界民众的意愿,考虑自身的生存发展机遇,全面评估未来将要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同时实施过程中还应考虑外部环境的易变性,根据各部门的风险偏好,及时做好支出与收益的平衡,以保证可以随时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风险。

3.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首先应确保会计凭证的正确合理性,单位会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填制凭证,并对外来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查监督。同时,单位的领导也应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定期举行会计人员培训活动,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大财会队伍的建设力度。

3.4健全沟通体系

篇3

事业单位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机构,是利用国有资产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从事科教文卫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主要有三大分类:行政类、公益类及生产经营类。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了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实行的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整的完善的制度体系,主要是预防腐败、防范舞弊或降低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内部控制是风险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良性循环发展不可缺少的管理职能之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预算控制、物资采购控制、资产管理控制、资金收支控制及合同往来控制等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贯彻于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的动态全过程。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事业单位是国家义务的具体执行机构,是社会公益建设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工作意义重大。健全的财务制度、高度透明的财务信息能够保障各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使财务系统系统化、正规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所包括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制定资金风险预案和经营风险预案、向高层领导者和个管理部门提交的财务分析报告等,完善的财务信息与风险预警系统使各部门能够有效的了解本单位的资金状况并能够及时对风险做出反映,以求转移和降低风险发生率,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效能。2.促进廉政建设,推动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高质量的财务信息预防和减少了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的可能性,内部控制制度清晰明确的规范将岗位职责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划分,责任具体到个人,使财务工作人员得以相互监督,端正自身品行,提高自身素养,优化财务环境,从制度上为事业单位廉政建设提供了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和规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变革,结构逐渐系统化、规模逐渐扩大化、职责逐渐多元化趋势明显,改善管理环境,提升组织软实力不可避免,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防火墙”,意义重大。3.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财务会计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控制监督的行为,财务会计管理的健康运行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作为其基础。积极采取与国际结构的财务管控制度与方法,是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的必备条件。事业单位具有国有财产物资的使用权,只有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对财务运作进行监督、弥补财务会计“短板”,最大限度的保障国有资产的使用、支出、保管过程的资产完整性,实现国有资源的合理化管理和合理配置,是本单位日常工作坚实有力的后盾。4.选拔财务人员、健全财政体系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是留住人力资本的重要条件,只有健全的制度、充分的岗位分析,才能确保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的人员,同时也能发现本单位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后的人员聘用才能具有针对性,使本单位人员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网络信息化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的财政制度逐渐趋向平台信息化,政府采购、单位预算等制度等将统归于公共财政体系,这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严谨科学的控制制度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撑。5.推动审计工作、持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必然要求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组织财务信息的审查监督及对非法会计操作的防控,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其工作开展的前提,良好的内部控制使审计部门整体把控单位的财务质量,从而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合理化的财务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原有的管理体系若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组织的竞争力也就相应的减弱最终会被取代,所以,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高管理的软环境及时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并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障碍

1.财务控制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虽然各单位工作人员都了解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但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财政支出,使工作人员对财务控制的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偏差;财务部门不仅要进行日常的经济业务核算,还要对事业单位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使资金预算和控制建议,对管理决策和运营监督起重要作用。许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深度,仍关注于单一的考核标准,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财务部门进行控制管理,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较小,仍使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墙上”,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发挥其效用。2.事业单位内控方式不完善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能充分体现内控目标,恰当适合的内控体系和内控方法是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部分。许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没有厘清制度控制、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的关系,导致内部控制只侧重于某一方面,并没有覆盖全部的业务事项,使内部控制工作缺乏系统性,执行操作过程中存在漏洞,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甚至还会有人出现钻漏洞的行为。由于岗位编制的限制,事业单位的用人状况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洞,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容的状况时有发生,权责关系不明确,很难落实到责任人。内部控制要求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既能明确分工又能统一协作,许多单位进行业务建设时忽视了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也各自为政,工作相互脱节,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另外,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范围十分有限,细化深度不够,更没有相应的预算效益评估体系,使预算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3.内外部监督不到位,风险防范不到位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量主要依靠审计部门,而审计工作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具体落实在具体项目的审查上,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较少进行实质性审查;而内部审计主要是事业单位内部的自我监督,对以后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单位及部门工作人员往往不重视,独立性的缺失也造成审计工作易受其他部门干扰,很难发现什么实质性问题。单位的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的工作仅局限于日常的经营核算,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话语权较少,财务监督作用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1.加强全员内部控制意识、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管理者作为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且应担负模范带头作用,对财务信息的完整真实性负责、监督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有效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需要本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对本单位职工内部控制思想教育和内部控制制度培训,加深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明确内部控制对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开展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大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力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采取人员与控制人员,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内部控制队伍,保障内部控制制度顺利开展落实,利用内部控制考核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主动性。2.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坚定贯彻执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将业务办理与批准授权、会计记录相分离、财产监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严格遵守会计工作基础规范,落实到细节进行管理。权责结构有效划分的同时实现内部牵制,并进行创新和谐工作氛围的建设,使各岗位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共同保障本单位控制工作绩效。重视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系统功能,使管理者对往来业务时刻监控,力求拥有适合单位自身的内控体系和内控方法,整体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力度及有效性。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由于各事业单位所处环境的动态性,需要监督机制来对内部控制进行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适应性和有效性。首先,影响加大的项目需进行集体决策并积极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建立内部自我评估机制,按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鼓励职工提出意见建议,“以评促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其能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进行全程动态监管,将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的绩效全部纳入到审计范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最后,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加强监督力度,使财政审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发挥其作用,并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且与评先评优挂钩,通过内外部的联合发力共同促使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处。

五、结论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所涉及的业务较多,也比较细致,是事业单位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重点,对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加强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统筹规划、精心布置,考虑到各方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对各部门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其从心底里接受和配合,最终确保国有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也使各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尽最大努力为群众谋福利。

作者:张宇 单位: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余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30(152):66-76.

篇4

摘 要 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分析新规则的特点和要求入手,指出当前财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规则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新规则 事业单位 财务制度

一、引言

事业单位一直以来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重要职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往事业单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的改革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就成为了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就其财务制度而言,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主要依据1997年《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及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管理,但旧的规则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因此2012年4月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国务院的批准下正式开始实施。如何在新的规则框架内构建满足事业单位需要的财务制度就成为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新规则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旧规则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财务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方面已经与实际相脱节,凸显新规则实施的迫切性。与传统的财务规则相比,新的规则更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提高工作效益,同时也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突出了财务监督的重要作用

随着事业单位面临形势日趋复杂化和社会各界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视,提高单位财务监督工作地位已经成为了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是监督过程的全覆盖。突出了事后监督与事前事中监督的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结合等等,体现了新规则下对财务监督工作的新要求;二是监督制度的全要素。在监督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密切协同,突出了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进而使财务监督更加公开化、透明化、阳光化;三是监督地位的独立性。实现监督的最大效能,就是要遵循监督工作独立性原则,确保能够客观公正的履行职责,降低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突出了预算管理等相关制度的建立

新规则对财务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要求。一是对预算管理制度,突出了其严肃性,如在第十条中就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财务制度的规范性;二是充实了绩效管理的内容。新规则充分借鉴了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做法,引入了绩效管理的内容,从而更加直观科学地衡量单位财务管理质量;三是引入风险控制机制。要求单位管理者必须树立风险意识,能够及时发现、处理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降低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三)突出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事业单位大多在一线、在基层,是提供公益服务的重要载体,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公共资源科学、合理、高效的使用,降低浪费。新规则在这一方面也给予了重点强调,如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就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而在流动资产方面,则要求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等方面工作的管理。

三、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新规则的要求

新的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提出了新标准,要求转变以往粗放式、开放式的财务管理思想,树立成本控制、绩效管理等新观念。但从现实的情况看,许多事业单位人员的思维方式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还难以适应新规则的要求。一是成本观念还未树立。对精细化节约化管理模式的认识不到位,在财务制度建设中还有着大、粗、疏的问题,没有树立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影响了工作整体效益;二是对财务监督重视不够。特别是单位管理层对财务监督的作用还不重视,依然沿袭传统的观念,使财务监督沦为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预算管理难以在单位有效执行

预算管理是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少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相关制度的执行还不到位。一是单位管理层没有树立预算管理的观念,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不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还不到位;二是预算编制不严格,规范性、实用性、准确性不高,往往是照搬往年的方案;三是预算执行不严格,开支的随意性大,特别是对于日常资金的使用相当随便;四是预算考核走过场。对部门能否按照预算方案执行给予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设定严格的奖惩标准,导致了恶性循环。

(三)资产管理依然是财务管理的难点

资产管理一直以来就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由于其流动性强、自然消耗难以评估,因此,常常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一些事业单位虽然也执行了资产登记管理等制度,但从实际来看收效甚微。而在一些投资方面,由于缺少相关的制度约束,投资审批流程不科学,投资评估监管不严格,使得财务风险不断加大。

(四)财务监督职能的发挥还有待提高

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形同虚设,形式主义严重。一方面,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往往既是财务人员也担负着监管职能,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难以实现监管;而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独立性意识不强,评判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另一方面,外部监督不到位。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外部监督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而政府的有关部门受到人力、精力的制约,对资金管理不能做到全面实时,影响了监管的质量。

四、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的认识

在提高事业单位观念认识方面要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端正加强财务制度建设的思想。单位领导要站在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高度,正确认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的积极作用,克服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思想;所属部门和人员要自觉接受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密切与财务部门的配合,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效益;二是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在财务人员的选拔、使用、培训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尊重财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不干涉、影响其履行职责,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树立科学的财务制度观念,认真学习新规则的具体内容,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不适应现实环境的做法,建立规范、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二)加大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执行力度

加大对预算制度执行的力度是新规则条件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的重点。一是要健全预算编制制度。事业单位要特别注重对预算编制的认识,采取科学的编制方法,尤其要注意对预算编制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把握,确保预算方案的准确可行,为单位资金使用提供可靠依据;二是严肃预算执行计划。在预算执行阶段,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防止随意改变预算计划的做法,特别是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财政定额补助资金的使用方面要坚持专款专用,防止出现挪用、挤占等问题;三是完善预算评估体系。建立健全预算评估体系,及时对能够按照预算编制使用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对随意改变预算方案的人员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严肃预算管理制度,为单位营造规范的财务制度环境。

(三)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

要重点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一是切实做好职责分离,固定资产账目由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实物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两部门相互配合,协同管理。在重大国有资产的购置环节,设置国有资产管理审批制度,减少盲目、重复购置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流程,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环节和内容。做好固定资产购置、使用、清查盘点和处置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上。三是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其实际价值,并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四)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机制

一方面要健全单位内部监管。切实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流程上注重监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突出财务监督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管力度。要积极配合政府财政部门以及社会相关机构对单位的监督检察,及时公布单位财务信息,用外部力量净化单位财务管理环境,构建科学规范的财务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刚.行政事业单位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探.甘肃林业.2012(1).

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 问题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本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主要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要素构成,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控制、收入支出管控、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控、项目建设管理控制和合同控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管理层面

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角度来讲,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帮助单位识别和管控各种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单位组织架构和管理层权限职责的规定有助于单位建立健全的议事决策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单位关键岗位的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制度有助于其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至单位信息系统中又将有效减少人为操纵因素的影响。

(二)具体业务层面

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对本单位业务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因此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具体业务能够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单位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中对资金审批和使用的规范能够有效防范资金被贪污挪用的风险,能够提升资金的安全性;内部控制制度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规范能够有效防范采购舞弊行为,在节约财政资金的同时提高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内部控制制度对实物资产的管控能够有效保障单位资产安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内部控制制度对预算的关键控制点的规范有助于单位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会计的各项规范能够提升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控较弱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主要就是能够分析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风险,找到风险点,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来防范风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对风险管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建立有效的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评估程序,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造成本单位的风险管控较弱。

2、缺乏健全的决策议事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对本单位决策议事制度的设立。在实践中,很多单位没有将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对于大额资金使用、基本建设项目和预算调整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没有制定集体决策的制度,从而造成一人决策重大事项,若出现决策失误,很容易给单位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3、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评价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个层次,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而对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涉及较少。缺乏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不完整的,可能存在重大缺陷。

(二)行政事业单位具体业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体业务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本文仅选取在实践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几项业务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1、预算编制、执行与分析考核业务控制

预算编制、执行与分析考核业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之一,它是其预算年度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正因为如此,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不依照本单位的实际支出需要进行预算编制,以多申请资金为主要目标,随意性较大,造成财政资金资源的浪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预算批复与审批职责分工制度,容易造成部门内预算使用分配不合理,从而影响部门职责的履行和资金使用的效率;没有对预算执行情况加以分析和考核,对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监督不够。

2、资金管控业务

资产管控业务的重点是资金控制。在实践中,很多单位对不相容岗位未实现完全分离,存在资金支付业务代办现象,很容易造成货币资金被挪用;在货币资金支付过程中,对审批手续不全的支付申请未严格把关,没有对大额资金支付建立有效的集体决策制度,可能导致资金面临被非法套取的风险;未建立对货币资金的定期盘点和核查制度。

3、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而制定的制度。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对各项采购业务进行了具体规范,在实践中审批程序较为复杂且主管部门监督严格,因此部分单位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审批和监督,不进行公开招标,以进行采购舞弊行为。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管理层面需采取的对策

1、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对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经济活动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梳理、汇总,充分识别风险点,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并设立“设定风险控制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的评估程序,以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针对报告中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法。

2、建立健全的决策议事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相互分离,并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确立本单位大额资金使用、基本建设项目和预算调整事项的范围,对于这些事项要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实行集体决策和者联合签字制度。

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

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与监督机制,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及适应性进行评价,并形成自我评价报告,对评价报告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进行内部监督,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具体业务层面需采取的措施

1、预算业务控制措施

在编制预算时应当以本单位的实际经费使用情况为依据,按照预算编制中“二上二下”的方式,做好与各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与共享,严格审核,做到预算项目细化,数据准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做好预算执行申请的审核工作,严格审批手续,不得随意调整各部门所分配的预算指标,协调好财权与事权的匹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机制,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并加以调整改进,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2、资金管控业务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严格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不得由一人经办货币资金支出业务的全过程,对出纳人员的职责权限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印章、签章应由专人保管,使用要履行签字审批手续;同时资金支付要严格履行签批手续,大额资金支付还应当实施联签制度;建立货币资金盘点制度,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核查和对账,做到账实相符。

3、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应当通过招标采购的,必须履行招标采购手续,任何人不得通过变通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实施舞弊行为;采购业务应当做好验收工作;做好采购业务相关档案的保管工作,规避采购业务的风险。

五、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给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在实践中,各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管理和经营情况,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保证本单位资产的安全和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

参考文献:

[1]纵瑞生.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

[2]翁向辉.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财会学习.2015.11

[3]白德荣.新时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5

篇6

关键词:业单位 法人治理 政策 监督机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单位监督机制缺陷

(一)上位政府对下位组织监督的制度缺陷

在我国传统的政府治理理论中,政府将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治理的派出机构,和其他行政机构一样,事业单位执行的是一种从上而下的管理职能,公共事业单位的法人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指派和任命,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他们充其量只是庞大而又复杂的官僚体制下的政策执行者。他们开展活动和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既得到政府的种种特殊照顾,又得到来自政府的支配和控制,换言之,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我们的事业单位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组织。

在缺乏相互独立性的利益主体之间建立起来的监督机制会趋于疲软,因为中央或地方政府会利用自己在财富、信息、权威等方面的优势,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行为形成支配,使对方做出符合自己而不一定就完全符合公众利益的举动,最终会导致“双重俘获”的现象的发生。而“双重俘获”的必然结果是,在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的“博弈”过程中,占有更多行政资源的政府机构获得更多的利益,使公共事业组织部分地偏离其服务公众的宗旨。

公共事业组织和生产私人产品的企业一样,都是生产公众所需物品的社会组织,所不同的是前者生产的是公共产品而已。其实,无论是生产私人产品的企业还是生产公共产品的公共事业组织,其经营管理都有共同的规律,如果说,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将公共事业组织纳入行政管理的范畴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静态的管理体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新的形式下,将公共事业组织从行政体制中“剥离”出来是必然的选择。

(二)下位民众对上位组织监督手段的缺失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下位监督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缺乏有力的机制。现行的各级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一律都由上级单位任命,他们主要是对上级主管单位负责,普通民众对他们根本没有很强的约束力。虽然各级事业单位都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规,但在现行缺乏高透明监督机制的条件下,他们也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投机取巧,一旦出现明显的违规操作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现象时,由于更换领导的权力不掌握在普通的民众的手中,他们会转而向上“寻求支撑”,这种的现象的发生也极其容易导致权力的腐败,最终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法人治理下公共事业监督机制的目标体系

(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决定监督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统一决定了国家利益的一元化,而国家利益的一元化决定了监督主体的一元化。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的正式确立之后,多种利益主体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开始出现。所以利益的多元化决定了监督主体的多元化。

(二)权力如何平衡的问题

坦率地讲,西方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容易做到权力相互制约,我们在目前的体制下,要在上层构建相互制衡的权力机构似乎有相当的难度。汉弥尔顿认为“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防止把某些权利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的法定手段和个人主动。这种手段在我们国家唯一的实施办法就是让人民来监督和制约相关的权力机构或官员。

(三)用制度来阻止公共事业组织法人谋求私利

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一元化社会所奉行的是“道德假设”,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社会的多元化,传统道德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但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却未能形成。改革开放之后公共事业组织内部出现了许多腐败现象与公共事业组织法人的自利性密不可分,最早提出“经济人”假设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只盘算自己的安全,他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所以,阻止他们谋求私利的有效手段是在体制内外都建立完备的行政问责、依法上岗、信息披露、媒体公开等制度。

三、法人治理下公共事业监督机制的框架构建

(一)民主选举公共事业组织领导

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法人主要是由上级单位委任,这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人产生制度,它的产生与达到控制事业组织的目的有关,也是满足国家在特殊时期统合国民的政治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入人心,这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理论上说,如果建立了民众选举公共事业组织法人机制的话,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可能长久地在相应的位置上呆下去,从而得到更好的升迁的机会,他们就不会也不可能做出只有利于上级官员而损害普通民众的事情来。

(二)建立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

知情权是公众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与监督的前提条件,没有知情权,民主管理就只是留于形式和空谈,也无法对公共事业组织的领导者进行有效的制约,因此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建设“透明政府”让公众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拥有公共信息的知情权。

而要建立完善的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新闻媒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闻媒体是行政监督的有力的工具,也是监督公共事业组织运行的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在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建立了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就能够在制度的源头上杜绝公共事业组织的腐败和违规行为。

(三)加大对公共事业组织法人的责任追究

我国目前的行政法规虽然也有相关的条款,但条款过于抽象,特别是对违反纪律的相关事业组织的法律责任未作明确的规定,因此急需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制度建设。

明确的分工是事业组织问责机制的关键。我国事业组织要同时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管理部门的双重的管理,最高管理机构的设置受行政和业务两级部门双重控制,而且分工并不明确。这种体制就为事业组织法人推卸责任提供了便利,因为决策往往是领导集团做出的,很难追究个别领导的相关责任。

(四)建立民众和学者能够参与的上的公共事业组织评估制度

在公共事业的监督机制中,普通民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工业、商业和社会服务性组织中建立了这种监督和评估机制,从广义上讲,我们的公共事业单位也是为普通民众服务的组织,只不过公共事业单位是为普通民众提供纯公共或准公共产品而非私人产品而已。

民间组织监督就是让民间的学术团体参与公共事业组织的评估,可以考虑实行会员制或委员制等方式,主要由该行业内的知名学者组成一个专门性的评估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公共事业组织的运作信息,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建立的评估体系对本系统内的公共职业组织的运作绩效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开。

篇7

摘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水涨船高,事业单位已不是昔日的清水衙门。而基础建设行为,占用了单位的大量资产,而且所处环境复杂多变,使其容易成为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滋生的温床。因此,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控制变得越发重要。

关键词:基建 会计 内部控制

工程项目普遍具有投资巨大、危险性高、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不可逆转等特点,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和防范,可能会导致项目“失败”,给国家和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舆论后果。反之,如果能对工程项目加以很好的控制,也必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为基础建设的控制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内部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由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且持续地流动于单位之中,并随着单位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而适时改进。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整个内控制度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围绕财务工作展开的,以最终保证财务安全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的总和。内部控制能够给单位管理层实现前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管理层的逾越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每一个单位的成功。本文通过阐述、分析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综述并讨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财务及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我国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薄弱、混乱

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基建资金具有来源单一、去向固定、收支活动较少等特点,因此,有限的经费预算,导致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认识,其中,包括对建立健全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的认识,仅仅抱着可有可无的“放松”态度,或者可以说是以财经制度甚至是工作经验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即使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流于形式,使会计内部控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一般而言,内部控制一般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然而,目前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考虑并不全面,大多数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存在误解。有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会计内部控制,从而忽略了管理控制,仅仅将会计内控制度看作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把会计内部控制放在整个单位财务管理战略高度加以考虑。此外,会计内控制度本身也不完善,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往往造成诸如工作任务的分派、责任的追究方面不明确,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等等问题的存在。

2、忽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是评价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健全与否,执行程度如何的主要手段。它可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督促员工遵循内部管理制度,促进内部控制逐步完善。实践证明单位良好的内部审计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然而,现实中内部审计监督过于流于形式。有些单位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诸如较低素质的内审组成人员、挂靠机构造成的审计非独立性,以及缺乏重视和支持力度,造成内审不能正确进行审计和鉴定会计资料,因此不能保证其他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更有甚者,许多单位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绝大多数的审计部门和人员隶属于纪委,监督职能虽然可以突出,但内部审核的其他职能则相对削弱。我们知道,纪委是党的办事机构,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纪委,容易造成党政不分、内部审计职能不清晰。因此,此种设置不利于内部审计功能的良好发挥。

3、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应有的素质

单位内部基建会计控制是由人来操守和执行的,有了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无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制度防范固然必要,却难免有所疏漏。监管制度不管有多严密,总有失灵的时候,内控制度管理需要道德的约束。不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财会人员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在此基础上,会计人员未能突破传统会计工作的局限性,只会单纯的事后记账,不了解熟悉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因此,在监督控制方面,只是起到了事后控制。再加上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大多流于形式,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由于人员本身相关素质的缺乏而重重受阻,难以推行。

4、信息的沟通交流不畅通,缺乏对基建会计内控人员的理解、保护

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深入,竞争上岗,定编定岗,导致人人自危;单位对职工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了解不够。我们期待着可以负责、认真的按制度进行管理,但有时会屈从于上级和同事的压力,甚至于他们的抵制。作为会计人员,由于经办业务数量多,在多次与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的过程中,难免造成会计内控人员呆板、不灵活等不良印象。

二、提高事业单位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对策

1、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目的不是消除一切风险,而是在于控制所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风险。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出发点是通过专门办法建立一套防范机制来保证会计资料和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了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相关直接管理者必须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时有效实施负责。关心包括基建会计在内的财务人员,给予他们必要的物质保证。财政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使之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领导干部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以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实施。

2、财务控制关口前移

目前,合同滞后、合同条款不完善、忽视采购合同、资产如何处置等等问题,导致财务人员和财务部门都被边缘化。基建会计的内部控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做到事前预测、规避、控制风险,就需要把财务控制关口前移。基建项目一般可分为投资决策、设计、施工招标投标、施工、竣工决算等五个阶段。基建会计内部控制需要与基建项目的阶段相结合,加强与基建经办人员的沟通,增加对过程的参与度,强调内控的全面性;基建会计内部控制要以基建资金流动环节为出发点,注重资金在投入、使用、决算过程中,相关资料、审批是否完整,提高内控的针对性。

3.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确认者。内部审计可以充当顾问的角色,及时监督和评价运行情况,建议及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得出现行内控相关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在审计重点上,应突出对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财会部门、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和所属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基建会计)等管理制度。在审计部门设置上,应该相应提高其行政级别,直接隶属于较高层次的领导或集体组织管理。

4.重视基建会计相关人员的道德约束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加强基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纪律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提高基建会计人员的基础建设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此外,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单位的控制目标。

三、建立内部控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单位基建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完善的过程中,要坚持“适当、适度、适用”,紧密结合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做到只有合适的内部控制才是最好的内部控制。因此,应处理好内部控制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关系,内部控制与效率的关系,内部控制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基本措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等等)都较正规,本文就不再赘述。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最后,谨记,在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和风险管理时要用心,要持应有的谨慎和“怀疑”态度。

参考文献:

[1]付先莉.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0(6月上旬刊):270-271

[2]王跃华.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216-217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途径

2010年,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自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来,以控制舞弊和防范风险为中心,以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衔接有序、体系完备、方法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一、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主要由行政事业单位针对其预算过程中存有的各个风险进行度量、识别及分析评价,并且选择适当时机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用经济合理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预算资金不会受到损失,并且达到预期绩效标准的管理过程。而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与其领导层共同实施,意在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为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目标而制定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的本身没有将风险管理当成是核心,而是将其当做自身的构成要素。《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发展战略、组织构架、社会责任、人力资源、资金管理、企业文化等16个方面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了进一步的关注和分析。2009年出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防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关注显然少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认识存在不足。

二、强化将预算资金的风险管理当成核心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途径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有许多,不但能从预算管理方面来提升,还能应用EPR的管理方法,以下将对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制度完善和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算原因形成的,“没有预算就没有一切”充分反映出预算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重点及核心。所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有效建立事业单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良好体系的有效方法,其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升了单位行政的办事效益,对很多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制,确定风险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强化了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预算指标及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准确性,保障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第二,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目前,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相对粗糙,没有做到项目细化,预算支出还达不到每笔核算的要求。因此,预算编制方法要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能细化并规范预算管理,能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将资金运用到急需或重要项目中。第三,加大预算刚性控制力度。因为预算的科学性、计划性不强,预算的整体调整比较频繁,对资金的使用缺少预见性,降低了预算的控制力。财务预算制定后,必须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要设置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控制预算的调整或追加。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资金流向要适时地做好跟踪与监督,及时纠正偏差。

(二)建设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基础的内控信息化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对会计的实务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内控制的工作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控制点和业务流程,所以控制活动一定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第二,信息技术为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事件识别提供了控制工具;第三,信息技术加强了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第四,信息化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沟通和信息,对这两方面要素有着积极影响;第五,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的新财务风险概率增加。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信息化本身的风险控制,通过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加强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库的安全管理,调整财务工作流程与计算机内控相匹配,设置操作权限并有效监控财务系统操作历史痕迹;通过对财务数据录入、处理及流转等环节加以监控,出现错误时能及时提示;注意内部稽查与审计工作的配合,杜绝因软件的漏洞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控制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来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防,通过制订相应风险的措施和方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的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财务管理是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财务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是拨正风险控制并产生明显成效的关键。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制约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主要如下。

1.加强财务部门的调节作用,使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职能特点,构建纵横连贯、上下协调的协同网络,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综合起来,构建内部防控的协统机制及内部控制风险的通报制度。

2.大力建设财务风险的防控机制体系,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等环节进行风险因素排查,完善内控制度,打造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成为以防范为核心、以加强内控管理为重要手段的协同管理机制。

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落实上面,做到管理有预算监督、核算有会计监督、职能有内部审计,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健全的财务风险监督体系,加大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力度。

(四)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诚信体系

诚信是事业单位对外维持良好形象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更好进行内控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要想全面提升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一定要将执行工作融合到事业单位的文化中。同时,其作为构成单位道德规范的重要部分,将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控制意识,而且通过内在的职业道德和外在的社会准则发挥作用。例如,建造“小金库”是极其缺乏诚信素质的行为,对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特别恶劣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各项预算资金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运行的可靠条件,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支出资产安全完整、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做到真实完整,强化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关键点的内控制度建设,帮助事业单位遏制管理漏洞,尽量减少损失浪费。同时,也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个较为体统的工程建设,它不但关乎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整个单位或系统各项资源的最佳整合。因此,内控制度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安全、系统的执行规范。

参考文献:

[1]殷羽.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2(10).

[2]张玲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B),2005(04).

[3]杜建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6).

[4]任爱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0).

[5]柏杨.内控制度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

[6]李佳子.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 会计 管理

所谓事业单位,一般是指受国家机关领导,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为上层建筑服务,并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的服务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一般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以及经营类三种。事业单位的存在,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其往往为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活动提供了保障。因此,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是否科学高效,就显得意义非凡。单就财务会计管理而言,事业单位能否实现其优化管理、高效利用,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履行其职能、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与其相关联单位的整体发展状况。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响应国家政策,在新时代新要求的大背景下研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既是优化国家资源配置、提高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再生产的保障,同时也是关系民生保障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 加强会计管理,强化财务控制,

事业单位要实现财务会计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内部加强财务会计管理的意识。只有加强财务管理的控制意识,做到健全法律法规,实现财会信息收集、归档、决策、奖惩等科学制度,才能保证现行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符合时展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具体来说,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控制,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意识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控制意识,是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因此,第一步便是要保证事业单位领导层有足够的财务控制意识。只有财务会计的制度得到完善,财务会计的工作地位得到提高,财务会计的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其次,就财务部门而言,其自身也必须加强财务控制意识。在工作中,财务会计部门需要主动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的全过程监督,并充分配合相应部门发挥其事前论证、事中控制、事后问效的功能;除此以外,财务部门还需要积极反馈财务信息,强化领导财务控制意识,并在自身工作内部规范工作章程,做到科学高效管理,以此来提升自身的作用。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还需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辅佐。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运行的规律相适应的,是顺应时代变迁的一种必然选择,除此之外,其也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举措。根据国家出台的《会计法》,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督控制,严格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不仅是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害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效率、改善事业单位形象的必要措施。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是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有力步骤。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务必要做到事无巨细,细化清晰,并有计划的安排各项目的支出。同时,财务部门还应严格把关,不得让人随意更改预算,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款项的,应按程序上报审批,并加强控制,做到责任到人。最后,预算管理还需要积极反馈、对账,务必要做到帐目清晰,资产明确。

(四)、加强事业单位制度基础审计

为应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会计报表误差,加强事业单位制度基础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事业单位制度基础审计的开展,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完全透明化。制度基础审计对事业单位工作的“熟知”性,让其成为了预防财务会计管理错误的有效保障。这对于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是技术性、政策性并重的工作。要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就必须提高相应工作人员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只有做到让相关人员都懂业务、会技术,才能真正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才能为事业单位的工作和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一)、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门槛

参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应资格证书。对于不具备从事会计工作资历的人员,应禁止其上岗工作。而对于具备相应资历但是却缺乏足够工作经验的人员,则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并统一考试,只有成绩通过者才能允许其上岗工作。事业单位领导必须严格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的标准,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保驾护航。

(二)、应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

对于从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除了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外,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除了要定期按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课程,参加讨论会议外,还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新会计准则》等规章制度,并加强从业人员的会计诚信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从而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重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要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有效管理,就不能忽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体验。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充分的鼓励和嘉奖,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要严格约束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预算他们违纪违法,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改善对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还要求事业单位对于资产有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一)、采用国际通用的报表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逐渐发挥巨大作用的情况下,作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的事业单位,也应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通用报表体系。在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中,应将相应的会计报表,逐渐过渡为资产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及利用表。其次,财务部门还应进一步推动财务会计工作改革,吸取并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简化会计科目及报表格式,进一步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稳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建立稳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也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一环。不同的事业单位应根据其自身情况,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科学合理的折旧方法。在工作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折旧制度,务必要使之稳定持久。

(三)、完善固定资产核算清查制度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清查制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部分。财务部门在核算固定资产时,应主动当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当中,以此来体现固定资产取得的完整性,并为预算编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其次,事业单位还应定期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保证固定资产完整不受侵害,从而保障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财政资金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谓是事业单位的命脉。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首先要强化财务控制意识,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其次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再者要完善相应的项目管理体制;最后还要进行项目绩效评价以及落实项目管理制度。

四、从严控制支出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另一大重要板块,便是严格限制事业单位的支出项目。对于不必要的行政、外出、应酬等费用,应予以搁置或驳回;而对于必要的运转、发展等支出,则应当坚决支持。在财务管理中,财务部门务必要严格遵循预算规定,不轻易追加经费,务必要实现事业单位支出的合理性、高效性,杜绝无用性、浪费性。

总 结:

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地位极为重要,其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着强力的支持和保障。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是符合时展的行为,也是关系民生以及政府公众形象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清书,丁世贵.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J].中国商界,2010(12)

[2]孙凤伟,刘平.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外资,2012(260)

[3]刘艳云.浅析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管理[J].价值工程,2011(16)

篇10

关键词:财政监督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掌管着大量的财政性资金,在每年的财政性资金专项检查中发现,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不行有效利用资金,资金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与企业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对内控工作进行指导。

一、督检查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关键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有效实施的基础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控理念,内控意识淡薄,单位负责人本应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可是好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控知识的基本了解,错误地认为内控制度就是财务部门的事、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就是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这不仅混淆了内控制度的内涵,还影响了内控制度建设的步伐。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了“收款员”“付款员”的角色,根本没有参与到单位的建设之中,无法对单位制定政策的结果和过程加以了解。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度走过场,内部控制仅仅为“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财政检查及外部审计的装饰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单位缺乏对支出的控制,实行“一支笔”审批,没有建立合理、明确的支出标准和支出范围,对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等费用实行报销的制度,没有将财务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会计人员对报销没有明确的规范,只要看到审批人员的签字就予以报销。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众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没有覆盖到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岗位及业务环节,有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岗位由一人兼任,有的单位即使岗位分开设置,但在实际工作上也没有严格执行。比如,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因编制和经费限制等原因,一人兼数职,单位的法人章和财务章、支票都交由一人保管,导致会计人员或是出纳员可以随心所欲的长期挪用公款,有的甚至贪污,单位固定资产更是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账实不符现象严重,损坏和丢失现象多有发生,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财政性资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就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建议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合理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实现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真正树立起内部控制建设的“责任主体”意识,为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现内部控制五个目标。

(二)充分体现内部控制的四项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是单位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各单位应当在内部控制原则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让内部控制原则贯穿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控制,不留死角体现全面性原则。在全面控制基础上,内部控制还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应当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体现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还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重大业务事项不能由一人全权完成,有效防止舞弊和腐败,体现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体现适应性原则。

(三)内部控制牵头部门应尽职尽责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一般应由各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部门担当。首先牵头部门应做到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及应对各项风险、改进业务流程和提高效率等职责使命,界定必要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范围,明确纳入内控建设的业务和部门等。要认真调研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中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评估,将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中制度不完善、衔接不紧密、授权审批不科学、不相容职务不分离等方面给予重点评估。通过评估可重新制定内控实施方案,但要首先将方案提交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以统一认识,减少方案实施阻力;要细化方案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时限,将实施工作落到实处;要注意利用信息系统,做到内控方案设计和信息系统功能的相互衔接,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流程控制等方法固化于信息系统中,实现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