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风建设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4 10:4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学风建设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学风 师德建设 对策
师德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赋予学校以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一种群体意识和品格,体现了教师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学风从广义上讲,包括学校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学生的角度讲,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
一、高校师德学风建设的现状
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价值取向不端正――个别教师不是把这一职业当作一种报效祖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崇高事业,而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丧失了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的原动力;精力外流――个别教师以单纯挣钱为目的,从事一些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工作,进而对本职工作投入不足,教学、科研水平下降;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个别教师治学不严谨,心态浮躁,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甚至还出现剽窃等弄虚作假现象;整体协作精神不强――当代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合作,需要一种团队合作精神,而这种精神风格正是当前高校部分教师所缺乏的。
当前从大学生整体来看,学风的主流是勤奋上进、刻苦认真的,但是,学风不正的现象在大学里是确实存在。这些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心无理想,又缺乏自控能力,思想上认为上大学只为捞张文凭,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学习散漫、迟到、早退、无故旷课;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些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导致应试倾向严重。思想上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个人综合素质难以提升;贪图玩乐,追求享受。有些大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一直沉缅于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白白浪费了青春时光,严重破坏了学风和校风。
二、高校师德学风建设的成因分析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思想认识不到位――在一些教师看来,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至于思想政治工作师及德建设等虚的东西,没有硬指标,做多了反而会冲击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机制不到位――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必须建立信息畅通、责任明确、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方法不到位――大学教师总体来讲是一个高素质群体,他们有着广泛接受信息的渠道,但高校针对教师工作性质和自身特点开展的师德师风建设很少。
目前高校学风问题的成因主要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专业选择的不理想,往往学非所愿,学非所长,影响学习兴趣,影响着高校学风建设;个人功利色彩严重――在学习目的上,注重追求个人实际利益,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重专业知识,轻政治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这无疑影响了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教风的负面影响――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心浮气躁,备课不充分,治学不严谨,不仅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高校师德学风建设的对策
加强高校师德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认真分析师德学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理清建设思路,积极探索师德学风建设的方法、途径,全方位、多层次搞好师德学风建设。
1.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抓好学风建设主体
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抓起。思想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等。这种教育应该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采用多样的思想教育方式,可采用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个别交流、典型事例宣传等方式。
2.加强师德建设,端正教风,以教风促学风
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首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思想的培养,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修学习,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加强制度建设,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管理
学校应围绕学风建设制定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狠抓制度落实。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罚劣,对于违反制度要求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同时大力开展评选学习标兵、学风优良班集体、科技活动先进个人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起学风建设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特别要重视考风考纪建设,加强考试纪律的管理。
4.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
深化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并通过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风和学风建设,首先要致力于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培养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经常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再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杰,许运清.“以人为本”与师德建设[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唐秀丽.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卢霞辉.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探析[J].理论建设,2006,(6).
[4]叶平.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专题研究),2008,(4).
篇2
作为一所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浙江的高等院校而言,在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将浙江精神贯穿于其中,在学习中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创建发愤图强、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优良学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中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
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青年学生在寻找、选择、思考中变化,又在变化中寻找、选择、思考。从总体上来看,他们的思想很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却表现出矛盾心态;表面上趋向于务实,实际上却陷入迷茫困惑。此外,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形成了强烈的消极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产生错误认识,不去选择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正确价值取向。比如一些学生缺乏专心致志、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希望学习中能够走捷径,少投入多得利,甚至不投入也能得利,从而使学习带上了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功利性的求学观念往往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只关心实用性强的技术性专业,对人文性和抽象性强的学科知识不感兴趣,轻学术、重实用的思想十分普遍。
2.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
大多数新生入校前对高校生活及专业前景的内心期望值较高,入校后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落差。如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学非所愿、学非所长;因学习方法不当未取得理想成绩;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部分同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和行为。例如经常上课迟到、早退、逃学、旷课;上课时睡觉、看小说、发短信;课余时间沉迷于上网、娱乐,很少去图书馆和复习功课;考试只求侥幸过关,作弊行为时有发生。
3.独生子女的群体行为影响
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烈。他们勤于思考、渴望成功,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尽管对自己的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打算,可是往往由于自身的意志力或者是控制力不足,导致行动能力不够,无法实现这些理想。同时这些孩子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社会交往圈比较狭窄,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一些不良现象通常集中发生在某一宿舍内或某些经常在一起交往的学生群体中,不学习而经常集体结伴去玩游戏、打牌的行为往往是整个宿舍或某个学生群体的集体行为。这说明学生间彼此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相互影响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改革力度不够;考试偏重基础知识
目前国内的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而且不少专业理论内容陈旧,与社会实际的发展脱节太多。而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和与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比重较小。另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普遍不够重视。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考核结果要真实反映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但很多学校还不能完全建立起“考教分离”的制度,任课教师在考前进行重点、难点内容“辅导”的现象较为普遍。
2.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内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知识财富,但也有少数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一是师德和敬业精神,部分教师思想境界不高,对高等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学态度上敷衍了事;二是教学学术水平,有些教师在注重科研工作的同时,没有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三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于死板,循规蹈矩、一成不变,使学生难于接受。
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1.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力扶植社会实践课程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是要让他们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注意捕捉学科前沿动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多举案例,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格局。其次,针对目前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可大力扶植各学科的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每一学期都要拨出一定量的实践课时,并积极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点,为广大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改革学习评价机制,创新考核制度
改革学习评价机制,创新考核制度,是扭转学风、端正学风的体制保证和制度性条件。评价机制的改革至少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体现高校教育“宽进严出”的思想。二是要体现“全面考核”的思想,不仅要考核笔试水平,还要考核答辩水平;不仅要考核智育,还要考核德育、体育等等。三是要体现“以考促学”的思想,克服应付考试的短期行为,使考试真正成为检验学生学习绩效、以考促学的一种有效手段。采用和完善学分制,创新评价内容,建立和完善“试题库”,认真地实行教考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政策上给学风建设一个硬性的导向。
3.重视教风建设,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重视教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加强学风建设至关重要。教师的教风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好的教风才能带出好的学生。抓教风,必须首先抓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文化素养。要明确教师的职责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既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又要敢抓敢管、严格要求。对于优秀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并在各院系乃至学校的范围内进行经验推广示范。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浙江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又要结合浙江精神,将其中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从而形成颇具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以数学建模竞赛、多媒体作品和结构设计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主,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经常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可以请校内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主讲,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行学术报告,展示各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省内还可以利用地域优势,邀请浙江籍的企业界名人,通过举办相关的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人生经验体会,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浙江精神。也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要和专业特点,在学生当中开展诸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学生科研成果报告会”“学术热点讨论周”“学术十杰评选”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活动。再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并由院系或教研室指派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科研顾问,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制定科研计划,确定科研课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研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更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三)制定严格管理机制并加强学风建设制度的落实
在学风建设中,严格且明确的管理制度是实现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学风建设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管理:(1)从学生的个体特征、群体特点和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严明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出台各类激励和约束的规章制度,使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形成“自主学习”的良性运行机制。(2)严格执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3)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相对淘汰制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四)拟定切实可行的学风建设目标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学风建设思路,拟定学风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以利于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学风建设的长远目标在于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近期目标为每学期学生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明确目标。个人的学风建设目标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既要避免计划定得过低,没有促进作用,又要避免计划定得过高,难以实现,反而挫伤学生的自信。
篇3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将全校师生拧成一股绳,能使校园文化更加和谐,能有力地带动全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心灵和心理得到净化和美化,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其求知热情。它也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师素养,引导学生成材。本文认为,应从学校的环境、制度、精神三方面建设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内涵;功能;作用;建设原则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内积淀和创造出来的特有的文化[1],一个学校则应有其特有的“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美国学者华勒[2]、我国的朱颜杰教授[3]、阎德明教授[4]都有不同的描述。尽管国内外学者阐述各有不同,但表达的涵义是一致的。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第二,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第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他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第四,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校园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全面发展。
2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相互连接,不可分割。
2.1物质层——学校的物质文化
它是学校先进文化的物质形态,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学校的环境文化。包括学校建筑的整体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②学校的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③师生员工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文化产品。如学校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制的设备,自编的剧目、出版的书籍等。
2.2制度层——学校的制度文化
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是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保障。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制度体系。学校制度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2.3精神层——学校的精神文化
它是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办学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教风、学风、校风、班风、行为习惯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3校园文化的功能
3.1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要表达学校的办学思想、治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即学校要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加强什么、提高什么、实现什么。比如,每个学院提出的校训,就是要号召师生博览群书,知行合一,习艺悟道,精进求实。
3.2凝聚功能
学校的管理者通过各种途径,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向广大师生加以宣传,把师生员工的热情、智慧、力量拧成一股绳,引导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上来,以此指导、激励、凝聚师生员工搞好工作。
3.3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能培育人的道德修养,规范人的语言、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有序、心理相融,排斥不良行为。“团结、奋进、有序”的风气一经形成,将对每一个师生员工产生无形的命令。对师生语言、行为的这种规范,不像规章制度、政策法规那样具有“硬”的约束力,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里,自觉地服从团体规范,产生“从众”行为[6]。
3.4示范功能
学校中的优秀人物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有意识地把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学生的事迹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必将有力地带动全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3.5陶冶功能
学校优美的建筑、绿色的园林、高雅的艺术、整洁的陈设等物质环境,加上良好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精神环境,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校园图画。师生在如此环境下学习和工作,必然会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灵和心理将得到净化和美化,大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师生会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更加热爱生活。
3.6促进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促进学生认知自然、认知社会的功能。通过开展模拟现场教学、组织学生社团、开辟第二课堂等多种活动,在学校形成“微型的自然”和“微型的社会”,营造出具有切身体验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生的成长和锻炼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在身体力行的体验中,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能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与背景,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其求知热情,促进其成长。
4校园文化的作用
4.1校园文化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
学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对优秀文化的继承、整理、传播、创造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校园传播,使一切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校园繁衍生息。所以,校园文化是国家和地域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校园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两者都搞好了,才能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在一个组织的发展中,精神要素、文化要素是最重要的,这说明了文化对提高效益的重要作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是这样,对教育的作用同样是这样[5]。
4.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校园文化是使学校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出的载体。文化管理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对学校教职员工价值观的导向。学校要尊重人、依靠人。一所学校一旦确立了尊重师生、依靠师生的价值观,师生员工有了主人翁感,那么,由此而激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即文化力将是巨大的,将有利于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不断探索进取,促进教师成长[6]。
4.4校园文化建设可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成才
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文化、精神需求,具有方向性特征和教育与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凝聚激励和塑造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多层次性、群众性、多样性、辐射性等特点,可使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不同层次、不同性情的人集聚起来,既可表现才华,又可相互交流技艺,增长知识,共同提高,保证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7]。
5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精神建设三个方面,必须遵循“整体设计、综合推进”的原则。
5.1环境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
学校的环境建设要遵循整体性、高品位、整洁有序的原则。
5.1.1学校建筑要有整体性
学校建筑与周围的文化环境要统一和谐。建筑格局要“以人为本”,适于教学。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功能上要相互联系,合理搭配,做到风格相近,浑然一体。
5.1.2建筑风格要有高品位
学校建筑的外型、室内装潢,要突出反映学校的文化特征。如:名人画像、科技橱窗、艺术雕塑等作品,要样式新颖、格调高雅、寓意深刻、赏心悦目。特别是学校的校门、国旗台、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要体现出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水准,从中渗透出这所学校的文化品位。
5.1.3校园环境要整洁有序
学校的教室、食堂、宿舍、道路、绿化要保持清新、整洁,从中体现一种劳动观念、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和生活情趣。
5.2制度建设:完善学校规范,建设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制度的制定要科学、民主、可操作;制度的执行要认真、规范、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制度要广泛宣传,做到人人知晓。
5.3精神建设:培育学校精神,建设理念文化
5.3.1要树立良好的校(院)长形象
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一个好的校(院)长,不仅应当是一个事业心强,人品高尚,善于调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行家”;还应是一个懂教育,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和管理上独树一帜的“教育专家”;同时,校(院)长还应是一位与行业、企业、社会具有广泛联系的“社会活动家”,一位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家”。
5.3.2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学生形象
学校要塑造品德高尚、博学多才、有人格魅力和外在美的教师形象。在教师中,要倡导良好的教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努力塑造品德高尚、有知识才干、有完善人格、有综合素质的形象。在学生中,要提倡良好的学风,勤奋努力,扎扎实实,做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守纪律的人。
5.3.3要凝练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训”
“校训”是经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办学传统的沉淀、办学特色的凝聚而产生的,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座右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校训”始终激励师生奋发向上、自律、自强。
5.3.4经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震撼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要经常开展以下活动:办好体育节、科技艺术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党(团)支部活动;举办讲座、展览、参观、书评、影评等活动;组织学生社团、科技小组、文体活动;重大节日开展庆祝、纪念活动等等[8]。
总而言之,通过建设物质文化,可以优化校园环境;通过建设制度文化,可以完善学校规范;通过建设精神文化,可以培育学校精神。当三者达到和谐统一时,学校就充满了“文化气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其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将得到很大提高,我们的学校将真正成为“孕育文明的摇篮”。
作者:王雅昆 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雯.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教育应用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7(3):56.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6-58.
[3]朱颜杰.学校管理理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4-6.
[4]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5-36.
[6]王建永.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40.
篇4
关键词:辅导员 班级管理 问题 对策建议
高校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的最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及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实现班级的有效管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实现学生个性化、社会化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班集体难以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笔者现对此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我国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制度建设不规范
很多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不规范,如不少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学生根据辅导员的要求管理班级的内部事务等。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的错误行为上。班干部则更多地发挥监视作用,看同学是否违纪。而大多数学生只是表面地、形式地遵循规章制度。这种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化给压制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班级学风建设有偏差
一方面,有些学生不能把学习放在中心位置上,而热衷于参加各类校园活动,严重影响了学业成绩。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排斥各种校园活动,使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此外,还有少数人沉溺于网络游戏,将大量时间用在上网、玩游戏等事情上,放纵自己,荒废学业。更为严重的是,考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作文、论文抄袭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污染了学校公平和公正的学术环境。
(三)班干部组织领导能力不强
这主要表现在班委、团支部内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相互配合、协调不顺,经常出现“一人劳动,众人旁观”的被动局面。由于班干部组织领导能力的不足,使集体缺乏核心力,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容易出现学生不参与、不配合、不赞成的不和谐局面,无法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辅导员缺乏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工作方法不对路,容易形成“包办代替”或“放任自流”两种倾向,使班集体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四)班级育人功能弱化
由于班级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弱化,使得集体舆论多元化,导致班级很难形成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集体文化氛围,从而无法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学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不少学生在迷茫中虚度时光,学而不精,缺乏素质拓展,欠缺知识面的拓宽。
二、辅导员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深化班级建设核心力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辅导员应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结构,为学生成长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潜能。其次,要坚持个性培养的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合理引导和培养,让有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找到自己发挥特长的平台。此外,辅导员要善于发现班级成员的个性优势,帮助学生展示自我、增长能力。而对于没有缺乏兴趣、没有特长的学生,辅导员要正确引导他们积极培养兴趣,不断塑造个体优势,从而使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另外,教师还要树立学生的自我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实现学生自律、自治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实行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强化班级管理保障力
稳定和谐的班级依赖于合理而明确的班级制度。因此,辅导员应从班级工作的实际出发,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在认真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细化班级行为规范,从而建立班级制度,如《班级民主参与制度》《班委会建设制度》《班级监督制度》《班务公开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这样可以实现班级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能够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保障集体运作高效而顺畅。
(三)建立高效的班委会,提高班级运作执行力
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实现辅导员班级管理理念的骨干力量。在班干部选拔上,辅导员要坚持民主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兼顾性别、性格、特长等因素,选拔出能力强、素质高、人品好,具有良好的组织力、领导力、沟通力,且为人正直公正、具有威信的人来担当。在班干部管理上,辅导员要高标准、严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实行监督和考核。另外,辅导员还要做好班干部的培养工作,平时指导与定期交流培训相结合,根据班干部的个体特点和工作职责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
(四)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扩大集体主义影响力
正确的班级舆论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它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每个成员都有熏陶、感染和制约的作用。健康舆论的形成,需要强化正面教育,需要榜样的带动,需要辅导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各种形式使大家对事物有一个统一、正确的认识。此外,辅导员应通过个人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学生真诚、善良、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行。
(五)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成员凝聚力
丰富的班级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各类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体现新颖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激励性等方面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贴近学生,从而使学生踊跃参加,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活动形式上,教师既可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型的系列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又可以举行知识技能型的各种知识、技能系列竞赛活动,还可以举办文体活动型的各类文娱、体育系列比赛活动等。在活动内容上,教师既可安排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思想性教育主题的活动,也可将文明礼仪、爱心奉献、形象塑造、人际交往等素养性美育内容作为必要补充。
(六)打造优秀的班级文化,使班风学风产生感染力
班级文化能够反映一个班集体的精神风貌,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所拥有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准则。首先,要以优良学风环境引领班风建设。辅导员要联合任课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学习热情,营造“乐学、勤学、善学”的良好氛围。其次,通过班歌、班徽、班级生日等形式强化班级亲情概念,形成班级的主流精神导向,使学生认同班级,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再次创造条件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通过班级聚会、座谈、班级博客、QQ群等,加强班级亲情化管理,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班级文化深入人心,集体意识内化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The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is a very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is the core of school teaching management, also is the center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regular work.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ndependent college needs to establish their own teach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erefore, hiring a certain number of teaching supervisors, setting up special teaching supervision agency, building a high quality and excellent supervision team,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ing supervis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and more urgent for the grow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
关键词: 独立学院;质量监督;教学督导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quality supervision;teaching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71-03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由教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较好的普通高等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项创举。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从办学起就一直是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保障独立学院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及教学监督等,独立学院也逐渐建立起了以教学督导为核心的内部教育质量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作为一种学校内部的督导,教学督导应是独立于教务部门之外的督导评估咨询机构,对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依托母体院校办学,办学时间较短、资源有限,使得学院在教学层面面临教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欠缺等教学方面的困境,为解决这些教学方面的问题,教学督导的作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独立学院的发展与特点
从1999年独立学院的兴起,到2003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8号文)的通知,直至2012年3月,全国具有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已经达到303所。十多年来,独立学院在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试办,到治理调整过程后,开始进入规范办学和提升质量的阶段。但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办学形式,在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它比其母体学校更加复杂,也更加多样。其总的特点是:少量的管理人员、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教育和培养富有创新意识但学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群体。
1.1 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基础相对较弱。他们在入学时与母体高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足,不能很好的自我定位。
1.2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多元性 由于独立学院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人事制度的关系,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或只有很少量的自有教师。学院的教师队伍以母体高校中的教学人员,以及聘请的部分学校退休教师作为主体,同时还从外校在编教师、社会企事业单位中聘请部分人员担任授课工作。因此,客观上,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1.3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复杂性 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队伍本身具有复杂性,人员除了来自母体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外,还有其他高校的退休教师和管理干部,及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从母体高校聘任而来的管理干部受到母体高校的影响较大,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依赖过去的经验,针对独立学院的创新意识不足。刚刚毕业的学生的管理工作又经验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
2 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改革、发展、提高的核心问题。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的逐步提升,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但是独立学院要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工作重心要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练好内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将被市场竞争的大潮无情地淘汰。独立学院应借助国家的政策和社会的认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的学生应处于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之间,比普通本科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比高职学生有更强的学习适应性、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质量标准,构建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学院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质量标准,建立的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做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并研究自己的历史机遇,探讨自己的办学定位,科学地利用分类空挡占据自己的市场份额,走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来。
3 教学督导制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
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质量和特色,当前独立学院最首要的任务是保证质量,而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其自身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和保障体系。
在学院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学督导制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督导员通过听课、检查课堂教学纪律、抽检各项教学材料、监督学院教学管理等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考评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特别是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检查,把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上。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由于教学管理机构精简、教学管理人员较少,因此要更加充分利用教学督导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教学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使学院不断加强教学工作,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督导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必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教学督导制度,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进行监督,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的的有力措施,也是促进高校实现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教学督导要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有效监督作用。
4 教学督导在独立学院的作用和现实困境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师资队伍构成的多元化、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复杂性,使其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质量监控是独立学院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教学督导可以在教风的监控、学风的促进、管理的提升方面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开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1 督导对教风的作用 由于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对独立学院的课堂教学会持不同的态度。母体学校的教学人员由于在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中都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同时还会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因此,这部分教师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懈怠。主要表现在投入的精力不足、不能因材施教、课后指导不足等。退休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员担任课任教师时,虽然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但其由于年龄和时间的问题,也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投入不足。而独立学院自有教师,很大部分学历较低,教学经验欠缺,学术水平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因此,独立学院的教风亟待监控。教学督导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相应的督促和监控、指导和评议,引导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2 督导对学风的作用 由于客观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困难,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较差,课堂迟到缺课情况严重,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学院整体学习氛围不浓等。因此,独立学院的学风有待积极改善。教学督导可以通过对教师课堂考勤、课堂教学进行督促,对学生学习和听课进行检查,召开师生座谈会,沟通师生意见,对学习课后作业进行抽检等各种措施促进学院学风的改进。
4.3 督导对教学管理的作用 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多呈现为教学管理人员复杂,管理水平不高,制度建设滞后等特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教学管理制度化都亟待提升。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教学管理观念的革新、教学信息的准确收集、教学制度的积极制定。而教学督导掌握的第一手教学信息往往着比教务部门收集的信息更准确、更全面、也更客观。因此,教学督导参与指导教学管理,修订教学管理制度,会使学院对教学管理的宏观调控更加明确,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推行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学督导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督导,除了促进教学管理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加强管理部门和师生间的良好纽带,促进学院各方面关系的良性发展。
5 加强独立学院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构建和谐公正的督导模式
尽管教学督导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督导工作往往没有被正确的对待,教学督导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中,督导的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督导在教学管理中的定位不清、教学督导工作方式简单、督导与师生关系对立等。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督导工作。
5.1 明确教学督导的地位,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建设 独立学院的实践中,教学督导一般都在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教学督导既要对管理部门负责,又要对管理部门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因此,教学督导的身份尴尬。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督导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与教学行政部门保持相对独立,这样,教学督导的工作就可以不受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约束,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督导工作。
另外,独立学院的督导工作还存在过于随意、缺少计划、职责不清的问题。因此,独立学院还须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强化教学督导的功能。一般来说,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应包括基本制度(规定教学督导的任务、目标、原则等),工作制度(评比表彰、批评处理、考核程序、检查方法等)和责任制度(教学督导机构的职责,督导人员的职责以及考核等)。健全的教学督导制度一定要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督导人员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5.2 强化教学督导在完善教学管理和建设师资队伍中的作用 很多独立学院往往将教学督导的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检查和评定上,这就造成教学督导工作缺乏对学院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也造成教学督导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因此,独立学院应该转变教学督导的工作定位,让督导参与完善学院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完整的督导工作规划。重点发挥督导对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引导。教学督导机构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对教师队伍建设制定长期规划上。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督导人员应当将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向被督导人员反映,结合自身在学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帮助其制定改进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的计划,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导”的方面的作用。
5.3 加强教学督导机构建设,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 建立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强化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是改革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的必经之路。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建立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有利于教学督导真正发挥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督促和指导作用,理顺教学督导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
同时,组织专职的教学督导队伍,也有利于教学机构的建设。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督导队伍常常以本校退休教师和退休管理干部为主,这就造成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教学督导专职化不足、督导能力不够。在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将担当多种角色,有同事、教师的潜力开发者、学术和管理视野的看护者以及学习机会的设计者[2]。独立学院的发展要求教学督导的思想、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应提升到新的高度,督导人员还需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由此,教育督导必向专业人士方向发展,广泛开拓教学督导聘请来源,从本校、其他高校、其他社会机构聘请专业专职的教学督导,成立独立的教学督导委员会。
5.4 树立民主督导、和谐督导的理念,建立和谐公正的督导模式 很多独立学院往往将教学督导的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检查和评定上,工作方式往往存在只重视“督”的情况,只注重发现问题,“找毛病”,不重视正面指导和引导。这样除了造成教学督导工作缺乏对学院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也造成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督导工作采取不合作或抵触的态度,最终造成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矛盾、对立情绪。因此,在具体督导工作过程中,还应树立民主督导、和谐督导的理念。
民主督导、和谐督导首先要求教学督导的意见和建议都应在平等协商、充分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提出的。尽管督导反馈的信息是个人主观的反映,但这些信息一定是与被督导对象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提出的,所有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应得到被督导对象的认可。其次反馈信息还要在督导组内进行协商讨论,得到督导组的的认同。所反馈的信息应是在充分民主的前提下集中反馈。再次,督导信息应当重视被督导人员的隐私。督导过程中的许多信息和意见对被督导人员的名誉、社会声望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充分尊重被督导人员的隐私也应是和谐督导的题中之意。
督导工作的最高境界应是和谐督导。和谐督导理念下的督导建议和意见得到了督导者和被督导者共同认可,因此,被督导者对督导者的意见和建议能主动、充分的吸收和理解,将教学和管理工作做得更好,能进一步通过督导将自身的优点进行发扬,以形成一个人人愿意被督导、人人都能成为督导的质量监控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时玉华.民办高校强化教学督导的途径与方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2).
[2]司彩霞.民办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在实践中求发展的模式浅析[J].海外英语,2011(2).
[3]论民办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性[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韩红利.教学督导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3(9).
[5]徐济梅,王刚.如何做好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结合独立学院教学工作专项评估方案[J].科教文汇,2009(04).
[6]罗正云.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全面监控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33).
[7]马陆亭.独立学院发展的历史机遇[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12).
篇6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过来的,在转轨经济中,高等教育的生存环境在发生变化,办学主体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已经告别了政府包办的年代,就业政策、培养模式、投资体制、需求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等多方面的变化,让办学主体逐渐感觉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得教育影响逐渐提到议事日程当中来。
(一)就业政策变化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制度已经成为历史,高校毕业生为了在就业时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在报考学校时就需要在学校的知名度、专业设置、师资状况等方面做出考虑。学生在报考大学时更加理性。在免费教育的时代,人们并没有将读大学纳入投资的范畴。在教育制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们开始用投资的眼光考虑问题。就业并不是学生毕业时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学生入学之始就开始面对了。如果学生选错了学校、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就会遇到问题。就业政策的变化让大学从学生入学之始就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有实力的学校自然会在招生的时候宣传自己的亮点,让优秀的学生进入学校中学习,学校于是就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二)培养模式变化传统的高校是以教学为主导的,将相应学科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大学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旧知识,还在于创造新知识,所以在学校发展中逐渐将科研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学校要发展就需要了解社会需求,不断地进行产学研相结合,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在保障按照国家的人才培养框架从事教学的同时,还必须瞄准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让毕业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与未来的工作需要之间进行很好的契合。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要求大学必须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在与社会的磨合中赢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的支持,这样的大学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投资主体变化高等学校的投资主体也在变化,政府这个原先的唯一投资主体逐渐被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所取代,投资主体的变化使得高等学校的发展决策主体也逐渐发生变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得不同竞争力的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基础好并且善于营销的办学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学校发展需要与投资主体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投资主体更愿意投资于有实力的学校,学校凭借实力赢得投资主体,投资主体也会凭借学校得到发展。投资主体与学校之间就能够建立互动共生关系。管理多元化,也会综合各方面的管理智慧,考虑的问题会更加周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会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四)学习多元化社会需求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的学习目标也一定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学校的学科设置以及发展特色是不同的,在学校能够提供的服务与消费者希望得到的教学服务之间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因此学校需要向社会做宣传,让社会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事情。营销能够为消费者创造完全信息,在充分信息基础上,学校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分层。在消费者的需求愿望与学校的教育服务供给之间实现了对称,教育资源从而得到了充分利用。社会分工越精细化,要求人才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教育资源就会越加丰富。这时候学校就更需要打出自己的旗帜,通过营销的方式让自己在同类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在众多的教育资源中能够轻松选中自己。
二、美国教育营销的发展历程与营销举措分析
(一)高等教育营销在美国的兴起美国是较早认识到教育营销重要性的国家。早期的美国专家认为,美国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要对教育进行营销,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教育专家认为,教育营销应该主要集中在专业设置层面,要通过商业广告的方式对学校做宣传。美国在办学思路上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所以办学思路要紧随社会发展,为此在学校开设的专业上要坚持与经济发展紧密衔接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足够多的学生到学校中来学习,这样的专业也才最有发展前景。美国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必须务实,教育的目标不光是为了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要走上经济建设的第一线,所以教育一定要瞄准就业这个中心。如果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就业,学校就失去了生存的资本。美国高等教育在外在压力和内部动力两方面的作用下,与社会进行高度融合。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较早并且比较完善,早在20世纪下半叶的时候,大学学历就成为就业的最低标准,这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会。但是美国社会随后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期,高等教育这时候也遇到了招生困境,为了争夺生源,很多大学开始施展营销能事。美国营销的着眼点不限于本国学生,将营销的着眼点放到了全球。美国的这种教育营销战略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是非常前卫的,在美国的营销攻势下,美国的很多大学享誉全球,也从世界范围内物色到了理想的学生,很多学生毕业后留在了美国。美国高校普遍推行教育营销策略,不仅有外部竞争的原因,也有办学经费方面的原因。20世纪下半叶美国政府开始缩减高校的办学经费,高校发展进入了困难阶段。为了给学校赢得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高校就必须向社会树立好的形象,以便能够从社会上争取更多的投资者支持学校的发展。在展示学校形象的过程中,营销自然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的高校大学科技园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高校大学科技园的广泛发展,使得产学研相结合,使得学校与社会能够互利共赢。大学在此期间也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营销让大学广泛受益,也让社会受益。在长期发展中,美国的教育营销手段不断丰富,在全球建立起来了教育营销分支机构,全方位地展示美国教育资源的优势,宣传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师资结构、高校形象、办学制度等。教育营销已经在美国高校管理中常态化。教育专家认为,不懂得教育营销的人是不能办好大学的,好的大学一定要懂得营销自己,让别人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在社会的需要与教育服务供给之间建立对称关系。学者认为,教育营销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
(二)美国高等教育招生中的营销问题与成功经验分析
1.美国高校招生中的营销发展阶段美国教育专家认为,营销是高等学校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美国高校招生过程中的营销理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该阶段美国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都对教育提供了很大的资助,使得美国高校招生规模得到了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营销重点放在了募集经费方面,高等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略,赢得了投资者的认可。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招生开始遇到瓶颈,同时政府的拨款和私人资助力度也开始紧缩,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陷入不利处境,为了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美国高校开始采用商业手段对高校进行营销。学术界开始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消费品看待,与此同时“投资学习”的观念也开始形成,“投资”与“消费”是纯粹的经济学概念,这说明学者开始从经济管理角度认识教育过程了,虽然教育过程与商业过程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但商业意识开始深入教育界。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时期美国的高校招生状况开始有所回升,高校营销已经开始常态化,高校之间的竞争开始变得更加激烈。高校通过更加完善的营销,争夺生源和办学资源,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高校更加注重管理,不断夯实高校质量,所以在营销、竞争中高校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已经普遍认可营销在学校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时候的高校营销已经开始越出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张扬美国高校的魅力。高校招生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也不成问题了。在这样的营销过程中,美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高等教育也开始得到了普及,高等教育变成了一个大众化教育,进而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由以上可以看出,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也曾经面临困境,招生和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但是这些很棘手的问题都通过营销方式得以化解。当然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招生、经费之外,还有师资、管理以及干部任命等问题,这些也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只有这些层面都做得不错,学校才能够培养出优秀毕业生,进而让学校得以张扬名气。所有这些方面,都是用营销串联在一起的,营销让美国高校度过了发展困难时期,又使美国高校走出美国走向了世界,所以重视营销在高校发展中是很有必要的。
2.美国高校的成功营销经验分析营销在美国高校的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仔细分析美国高校的主要营销策略就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高校在营销过程中的主要成功经验包括:细分市场;拉开档次;扩大渠道;包装专业;奖励优秀;定位准确。
(1)细分市场,服务学生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专业特色、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从而优势也不尽相同。学生对学校的诉求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将学校的优势与学生的需求对称起来,学校才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不同学校教育责任不同,但是所有的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责任,即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这就需要所有高校之间能够相互配合,不同层次的学校将适合自己的学生招录进来,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够进入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学校学习。在这种思路下,各个高校之间必须进行市场细分,高校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才不会有冲突。美国高校采取的办法是:名牌大学以优等生为招生对象,目标是培养科研专家和国家未来发展中各行业的尖端人才;地方性大学则以获得学历证书的学生为招生对象;社区学院则针对学习一些实用性技术的学生作为招生目标。市场细分让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发展很好,社会既具有了尖端的科研人才,也具有了社会一线的技术人员。细分市场让高校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共同推动着高层教育的发展。
(2)拉开档次,合理收费不同学校的发展目标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招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的宣传自然也是有差别的。不同愿望的学生在看了高校的宣传信息后,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当然这样的选择也就决定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学校的档次拉开了,毕业生的培养方向就拉开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办学成本也就会有差异,所以在收费问题上就会不同。名牌大学的学费一般都定位在较高的水平,在较高办学质量的诱惑下并不缺乏到这些高校就学的优秀学生。相比之下,一些公立院校和社区学院的收费较低,前来就学的学生虽然可以不承担高额的学费,但也不能享受到名牌大学高质量的教育。学费实际上就是对学校分层的有效手段。不同的收费标准背后是学校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服务。教育专家认为,这种营销方式虽然不是绝对合理的,但让人们选择起来会更加直观。学校的档次拉开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学校。
(3)扩展渠道,前瞻设计美国的高校营销措施中,前瞻性的营销是其亮点,即招生的着眼点不是仅仅拘泥于当前,学校的招生宣传已经从适龄学生拓展到非适龄学生身上。将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纳入到自己的招生宣传当中,在这种营销攻势下,美国的很多还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大学信息,这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较低年龄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心思锁定在某个大学上。为了让营销更加专业化,一般的美国高校都设有专业的招生团队,这些工作人员用非常专业的眼光审视教育营销,不断翻新营销花样,从不同侧面展示学校形象。美国高校中的这个专业营销团队实际上是个半商业化的组织,基本上是在用商业思路对高校做营销。根据前文,美国高校引入营销理念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办学经费和生源问题,所以用商业思路解决教育问题,也是将教育与商业很好地进行磨合的典范。教育需要遵循特有的教育规律,但这是从教学过程层面谈,从教育管理层面谈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教育就需要从经济管理角度进行审视,以便能够让教育与社会进行无缝对接。
(4)专业包装,由表及里“包装”是一个重要的营销主题,同样的商品在辅以精美的包装后,就会有更好的销路。包装是区分商品的重要标志,也是让商品身价得以提升的方法。通过对专业进行包装从而达到对专业进行宣传的目标[3],也是美国高校营销的亮点。美国对专业进行包装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在对专业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主要从学科设置特点、学生培养方向、办学理念和制度等方面着手。在对专业进行包装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做宏观工作,教师层面做微观工作。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包装自己的课程,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愿意选修自己的课程,课程经过包装变得更加有卖点,更容易亲近学生。教师在极力创造有吸引力的课程名称的同时,还要储备知识,打造课程内容的含金量,以便使学生不感到有欺骗的感觉。由此看出,美国高校在对专业进行包装的时候,做的不只是表面文章。从学校的管理层到课堂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不仅能够感觉到专业名称吸引人,专业内容也是吸引人的。高校为了让专业打出名号,特别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推介活动,推介活动主要是高校的到中学进行演说和指导,高校还会派专门人员带领学生到学校来参观,并发放关于学校完整情况介绍的小册子,让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院校,以便赢得更多的生源。在这种强烈的营销攻势下,向学生输出信息越丰富的学校,自然在竞争中就会占有更多的主动权。
(5)奖励优秀,扩大影响高额的奖励对学生会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努力学习就能够得到奖学金,这会让品学兼优的学生选择奖学金相对较高的学校。美国高校的营销过程中,都会打出奖学金这张牌,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具有较高的吸引力的。美国一般院校都规定只有成绩在班级中的前1/3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奖,同时还增加了对学生的研究奖金,鼓励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的资助创新。学校在奖学金方面进行广泛宣传,让学生在入学之始就能够清楚了解学校的政策,从而锁定自己的学习方向。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但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而且能够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学校通过这样的营销方式,让学生看到学校的内在含量,优秀学生是为学校提升品牌含量的资本,于是在学校的奖励政策与学校的发展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将营销的目标瞄准优秀学生,为学校的发展打出了旗帜,学生通过学校的营销举措看到了学校的办学思路,营销让学生与学校实现了良性互动。
(6)定位准确,有备无患学校一定要准确定位自己才能够很好地营销自己,美国高校在营销自己的时候都能够准确定位自己。“准确定位”让学生在看清楚自己的同时也看清楚学校,学生在报考的过程中就不会迷茫,学生在入学之前就能够给自己有一定清楚的定位。让学生报考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美国高校在营销的时候,将很多事情都做在了招生之前,这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学校在对社会营销的时候,凭借的是自身的实力,全方位地客观地向社会介绍自己。准确定位让所有的教育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社会因而也得到了各层次的人才。营销学理论认为,“准确定位”就能够准确锁定目标消费者,这可以尽量降低消费者的搜索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营销主体实现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三、我国高等教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分析
在转轨经济中,高等教育的运行模式也在转轨。但是由于此前单一政府办学模式[4]对学校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高校运营中的营销理念还不是很强。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始效仿发达国家的营销方式对社会展开营销攻势,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一)我国高等教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组合营销策略前文述及,美国高校在营销过程中,采取了多元化的营销手段。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营销过程中手段比较单一,营销操作只停留在招生广告、改善服务态度、举办公益活动等方面。从营销管理理论层面看,这个层面的营销实际上只是推销。推销与营销的差别是多方面的,但人们直接可以体会到的是:营销是让别人说自己好,推销是自己说自己好。学校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如果在掺杂一些虚假信息,人们对学校做的宣传产生怀疑。我国高校在很多时候将营销简单地理解为公关和宣传。接受这些信息的人只是感到身边有乌烟瘴气的广告,高校在竞争中过于夸张的做法,更增加了选择学校的心理负担。原先单一的政府办学模式和统招统分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后,一些竞争力较低的学校也开始对自己进行深度包装,以便增加卖点。学校由于在营销方面手法单一,所以人们对学校的了解是表面的。人们不清楚学校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学科设置、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层面单凭促销人员的一张嘴,或者仅凭一张打印纸是没有办法让学生信服的。虽然学校的促销行为已经让人们感觉到浓浓的商业味,但给人们的印象是,这样的商业促销与人们所需要了解的学校之间存在很远的距离。没有采用尽量多的营销手段展示学校的魅力,就不能全方位地向消费者展示学校。单一的营销手段,虽然让人们近距离地看到了学校,但人们却感觉到学校距离自己很远。
2.网络手段运用不充分目前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网页,通过网页进行学校宣传已经深入人心,网络营销手段相对与其他手段而言,更加具有便利性。网页的信息承载能力很高,不但展示文字信息,还可以将图片、声音、视频、统计图表等多种信息一并展示给观众,所以能够为人们立体化地展示学校的形象。但是不同学校对网页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不一样。很多大学的主页并没有达到立体化展示学校形象的目标。学校主页的建设目前大多注重于学校的机构设置展示和对某个部门功能的简单介绍,这不便于学生对该部门进行整体把握。知名大学即使没有在网页上做详细介绍,人们掌握的有关信息也是非常丰富的。处于上升势头的学校应该在建设网页上下工夫。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变化。网页上的信息越充分,就能强化学校的吸引力。学校在同类院校中就能够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网页在制作上除了要强化一般功能外,要特别强调其信息承载量。要从信息搜寻者的角度制作网页,让网页更加人性化。网页的制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示学校的责任心。对他人负责任的网页就能够说明学校是对他人负责任的。
3.缺乏主动出击意识营销是要主动创造机会。前文谈及的美国高校营销就是为解决高校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我国的高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走出来的,虽然社会在变化,但高校的办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生源对于学校而言目前还未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从供需平衡角度讲,目前的教育消费还远远大于教育供给,学校作为教育消费的供给方还占有非常大的主动权。由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很多学校还没有较强的主动出击意识,或者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在思想还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还缺乏商业头脑。在转轨经济中,人们在高等教育消费方面还不够理性,虽然教育投资的意思已经开始形成,但高等教育消费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很多消费者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太在意,随着高层教育消费变得更加理性,高校教育转型就会成为现实。消费者的选择权越大,学校之间的竞争程度就会越高,社会对学校主动出击进行营销的要求就会越高。缺乏主动出击意识,就会错过很多机会。
4.形象设计意识不够形象设计对于企业而言已经是很普通的事情,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企业已经非常强调企业形象设计问题了。学校无论是在空间布局规划方面还是在学科设置方面如果缺少了长远规划,就会与学校的未来发展形成冲突。高校虽然不是商业组织,但良好的学校形象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校园形象是通过多方面塑造出来的,包括学校建筑的格局和样式、鼓励学习和创新的制度设计、同学之间的合作竞争的气氛、教师的创业精神以及名师的影响积淀、学校的硬件配备及与学生的结合程度等。高校的形象设计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等多个层面,但是一些学校单纯注重了视觉识别方面,因为这个层面是最直观的,可以通过学校的花草树木、楼宇建筑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但是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学校的办学理念需要长时期的积淀,行为识别也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做支撑,这也需要在长时期内形成。学校的形象设计意识不够,即使具有这方面的意识,也只是将精力放在视觉识别层面。
(二)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营销策略分析
1.构建营销队伍和强化营销意识高等学校需要有较强的营销意识并组建起能力较强的营销队伍,在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营销。在营销过程中在强调学校优势的同时,也不能规避学校的弱势。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的诚意。学校在营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诚意就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营销队伍能够展示学校的形象。就像美国进行高等教育营销那样,不但要对适龄学生进行营销,还要对非适龄学生进行营销,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奋斗目标。学校对学生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学校让学生有美好前景学校自身就会有美好前景,从这个层面说,学校决定了学生的现在,而学生则决定了学校的未来。从美国高等教育营销的经验看,招生与就业是美国高等学校的两个关注点,当然理想的就业不但取决于就业营销,还取决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应该说教育营销是将“说”和“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问,美国高等教育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通过到位的日常管理让学生在学期间学到真本事,这是营销成功的基础,否则营销就成为了表面文章。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学校的成果展示给社会,使学校得到社会的认同。学校应该意识到,学生自从走出校园后,就开始成为学校的义务广告员,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高等教育的营销意识并非只体现在就业营销与招生营销两个层面,学校的各个部门各职其责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都是教育营销的组成部分。
2.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制度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立校的根本。好的学校形象植根于好的组织文化。只有加强“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才能够为学校树立形象。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就需要在制度的公平性方面做文章,让所有人都在既定的制度规范下行为自己。在这样的制度规范下,高校就能够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优秀人才起到激励作用,对后进成员起到约束作用,高校留住了人才并且能够用足人才,就能够让高校彰显形象,所以健康的制度建设对高校就能够起到营销作用。在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考核制度进行完善,不但体现重视资历而且重视能力。不但体现维护年长教师的资历、贡献,而且体现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公平竞争,给年轻教师崭露头角的机会。很多高校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都是将科研与教学分开进行考核。其实科研与教学是不能分开的,把教学和科研相分离的双轨考核制度通过一定折算方式整合在一个考核体系中,学校的考核制度才能够做到尽量完善。在折合为同一个数值的过程中可以实行分级累进的制度,即按照每个教师在自身完成的科研和教学任务量的基础上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处于较高级别的教师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奖励,实行几何级数的奖励制度。这样的考核制度能够让处于高级别的教师得到重奖,处于低级别的教师得到轻奖,鼓励具有突出业绩的教师走在前面。这对于提升学校的档次进而展开营销攻势是具有意义的。
3.增强校园文化的亲和力每个人都是校园文化建设者,也都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留住优秀教师是强化校园文化亲和力的重要方面,强化名师效应更能打造强势校园文化。名师能够抬高学校的名气,让师生亲临大师风范。这就是对学校很好的营销。名师并不具有行政意义上的任命或者赋予的权力,而是通过自身的学术声望以及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来衡量其价值的。名师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同行的发展,具有表率、典范和专家的作用。高校中的名师自然会在相应学科领域内提升该校该学科的知名度,进而提升整个高校的知名度。学校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会更加具有底气,名师的形象与学校的形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师生都会从中受益。社会可以通过名师透视学校,学风的严谨程度、教书育人的环境、学生成才的可能性、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等与学校的层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名师的影响下,学校中涌现出更多的名师,这对学生也会形成很好的激励作用。师生在这样的学校中会更加具有自豪感。校园文化的亲和力增强后,会在视觉识别、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等各个层面影响学校发展。名师的磁场效应能吸引众多学生报考入学,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学校中工作,人们在对学校的认识上会减少更多的鉴别成本。学校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就很好地将企业形象识别(CIS)转化为高校形象识别(UIS),学校的营销效果就会更加突出。
- 上一篇: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
- 下一篇:医院制度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