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3-14 10:4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工作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 审计 现状 建议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在对震区人民送去关心和慰问的同时,不禁思考近年来我国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不断发生,范围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及时了解目前我国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现状,总结历次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工作的经验与不足,研究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对提高我国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质量,更好的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大有益处。
一、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及其审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例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初的雨雪灾害、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都属于典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
与常规的审计不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审计项目是没有预先立项的,具有临时性;审计工作需要随着救灾工作的进行同时开展,具有紧迫性;审计工作事关灾区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政治性。因此,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理念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
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现状分析
(一)审计成本难以控制
常规审计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而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成本又有所不同,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涉及的资金量较大,审计的内容又是非常规的,而且跟踪审计是全过程不间断进行的,要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在既定的时间内实施好审计工作,同时又要把审计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此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成本是难以控制的。
(二)审计资源不易整合
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审计时间紧、相关的资金量较大、影响程度大,如何合理的配置审计资源也是一个难题。整合审计资源包括对国家审计部门和地方审计部门审计力量的整合,以及有关部门的力量与审计部门力量的整合,还包括审计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
(三)审计工作与正常管理工作的职责划分不明
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提前介入了管理工作,从审计的本质的角度看是起到了监督和促进管理工作的作用,但是全过程参与到了管理工作中去,如何划分自己的职责范围,做好监督工作却不参与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与正常的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
(四)审计方法对创新的要求高
由于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具有其特殊性,常规的审计方法不一定适用,因此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要注重审计方法的创新,审计人员如何采用不同于常规审计的适当审计方法也是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一个难点。
(五)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由于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就需要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如何提高,知识结构如何改善也是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三、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体制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的应急预案属于一项部门预案,是整个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做好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风险管理,应尽可能在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审计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制订相应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应急预案,从而以确保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披露全过程每个阶段的审计信息
为及时的反馈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全过程每个阶段的审计事项报告,虽然每个阶段的报告不是审计的最终报告,但却是审计的阶段性成果。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控制住风险,完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专项资金的管理规范,落实每个阶段的审计报告中提到的建议。及时的披露全过程每个阶段的审计信息也能使公众及时地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能平息各种小道消息,安定人心,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
(三)转变常规审计观念和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审计观念和方法应不同于常规的审计,审计工作要尽量提前介入,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审计评价也要提前,审计过程中及时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而且要关注落实审计意见的情况。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审计涉及到的部门多而且资金量很大,在执行审计时,应注重把握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全局为重,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管理工作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周应良.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的探索与尝试[J].审计与理财,2010(1)
[2]习菁.突发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响应机制的构建[J].审计月刊,2010(1)
[3]王中信.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全过程审计方式探讨[J]审计研究,2009(6)
[4]佘晓燕.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项跟踪审计研究[J].商业会计,2010(7)
篇2
一、会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漏报、错报现象以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大纰漏,而内部审计会计人员却认定这些报告、管理是合法的、有效的,或者是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不科学的审计意见。一般来说,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导致。根据相关资料,可以将内部审计风险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财务报表中本身就存在重大的漏洞,或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存在重大弊端风险。二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漏洞或经营管理纰漏审计后,并不认为其具有重大风险。
二、现阶段我国会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内部审计做出的内部控制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正确的评价,然而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缺乏有力的依据,审计人员往往是根据内部控制的程度以及内部控制的目的做出的。但是目前内部控制目标在实现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过程理性角度对内部控制做出判断,不能准确地反映内部控制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
(2)企业内部审计对象以及审计内容有待明确。我国内部审计理论起步较晚,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内部审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不断地对内部审计定义以及相关标准进行修订,逐渐将内部审计推向了风险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审计。但是我国现阶段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审计对象以及审计标准,甚至对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做太多的调查。更甚者,一些内部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对企业账目的审计上,这样的审计方式,不但不能了解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情况,达不到预定的审计目标,也不能适应当前的审计形势以及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所以,现阶段内部审计在效率以及效果上都不够明显,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3)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认知不足以及内部审计方式落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关心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会计内部管理审计工作,这就直接导致企业财务会计审计工作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很难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相对独立性,然而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了达到自身的某种利益,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干预,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也就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另外,现行的内部审计方式相对落后,与目前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不相适应。内部审计队伍中,审计人员绝大多数为会计出身,他们具有正规的会计学历,但是缺少具体的工作实践经历,并且绝大多数审计人员都是在旧的会计制度下通过岗位培训上岗就业的。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工作相当熟练,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管理管理经验,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经济预警等方面明显欠缺,与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相关要求相差甚远,很难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三、加强我国会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针对我国会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几点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
(1)加强内部审计,协助企业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内部审计通过扩展原有审计内涵,分析评测企业环境,文化氛围在软性管理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企业必须软硬兼施,一方面狠抓制度建设和执行落实;另一方面对员工做好市场经济理念的灌输和企业文化的培育,实施综合控制,以期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对于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培训,不仅需要培养其会计业务素质,还需要培养其全面会计审计理念、内部控制、经济预警风险管理等意识,确保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能够适应现阶段企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
(2)加强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首先,企业的经营者在关注企业经营利益以及经营管理的同时,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正确的认识,给予内部审计工作足够的支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同时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与管理,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其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系着会计风险管理的质量,尽可能选择中立的审计机构参与企业内部审计,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做好协调统一工作。企业内部的信息与沟通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外部信息的收集、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流动控制、对企业监督举报机制的建立等。具体控制的建议有以下几点:一是避免出现企业中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出现,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企业的管理层要对企业的审计部门给予强力的支持。二是会计进行企业核算以及记录过程中,要及时将相关的信息数据传输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中,方便企业相关审计人员进行分析处理,这样能够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监督举报机构,避免企业内部出现贪污、舞弊等不良现象。
(4)不断地完善企业会计风险评估、控制机制。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体系建设,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完善企业风险评估机构,选择科学合理并适合企业发展的风险识别机制。对引起企业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因素,找出原因并及时的进行处理。二是企业有了合适的风险识别机制,还必须建立企业自身的风险分析体系。企业进行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科学的分析,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风险体系。另外,企业还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于突发性的事件或者风险,能够及时地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进行规范化的处理。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电力系统;依法治企
内部控制审计涉及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电力企业风险因素贯穿于所有经营管理环节和业务流程,且随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审计部门受到有限审计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开展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因此该类型审计开展过程中,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和方法。通过管理创新的工作实践,开启了内部控制审计新模式,采取“大审计”的思想,以标准化流程为思路,推进内部控制审计项目的开展,实现企业依法治企。
一、内部审计在依法治企中的作用
在国网系统中,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内部审计监督是健全完善依法治企体系的重要内容,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1.开展制度体系合法性审查的作用。依法治企,制度为先。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治企新要求下,担负着督促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落地”的重要职能。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评价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控及管理制度体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依法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2.强化经营行为合规性监督的作用。依法治企,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强化监督、查错纠弊是审计的基本功能。围绕生产经营各环节,持续开展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财务稽核等形成强大合力,及时发现、严厉查纠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能够有效督促企业各方面有效遵循和执行法律法规及内部制度的有效遵循和执行,最大限度防止行为失范、管理失据。
3.促进管理短板常态化改进的作用。依法治企,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履行监督职能、发现问题的同时,还更加注重通过对生产经营行为全过程的审查,对比分析相关指标数据、问题案例,揭示生产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总结评估影响质量效益的关键因素,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措施,促进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健全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实现依法治企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二、内控审计优化创新的背景
1.近年来依法治企的结果表明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具有紧迫性。近年来,国网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依法治企交叉检查工作,较全面地揭示了企业重大事项、营销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要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然而,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制度的遵循性不尽令人满意。根据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2015年度各分公司的综合检查报告上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如重大资产购置未履行规定批复手续、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资本性支出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跨年度列支成本费用。这些在“三重一大”管理问题,固定资产管理与成本费用等环节发现的问题体现了内部审计环节的薄弱。笔者认为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不仅要关注控制遵循性,更要关注控制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其重点在于揭示风险是否得到适当管理和控制。
2.内部控制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创新审计理念。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评价、监督和鉴证财务信息以及相关管理信息而专门独立设立的职能机构,它自然也就成为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主体。但企业内部控制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电力企业风险因素随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审计部门受到有限的审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开展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同时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都有实施的难点。因此该类型审计开展过程中,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和方法,在总结中创新,提升项目实效。
三、实现内部控制审计优化创新
内部控制审计的创新与实践其核心在于两点:第一,以大审计理念为指导建立审计资源统一调配机制,从计划立项到项目整体完成都进行了充分的资源整合,全面利用现有审计人力资源,整合各类专业人才;第二,以标准化思路为指引,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各业务模块的风险点设计完成业务风险检查标准;以可操作性为落脚点,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各业务模块设计完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流程表,确保内控审计工作的有序化、规范化。
1.以大审计理念统筹配置审计资源。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的集团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资金、人员的高度密集即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让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审计对象、审计流程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调整审计重心,理顺审计管理体制、合理分配资源,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1)抓住公司重点工作立项,将有限的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到公司重点、难点的工作领域、工作范围有限审计资源的配置应满足公司发展和管理的需求,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以求得内部审计自身的长远发展。根据这一目标,审计部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指引,从实际出发,按照现有审计力量,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各有侧重地确定重点审计项目。从宏观和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围绕公司的重点工作,科学确定审计立项,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在充分吸收和利用依法治企综合检查成果的基础上,企业内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完善和提升。(2)建立公司系统审计资源统一调配机制,合理配置项目人力资源。建立审计资源统一调配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传统的审计方式,从审计计划的整体目标出发,根据情况针对性组织跨地区联合审计、不同地区交叉审计、上级对下级审计等等。二是以审计计划为龙头,做到重点项目重点抓,加强审计机关的指导和与上级审计机关的配合,统一调配审计人员,以“大审计”的战略方针,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基层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节约了审计成本。
2.以标准化的思路推进审计项目(1)统一业务流程,保障审计工作的集中、高效。通过对制定审计计划、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四个环节的工作规程作出统一规定,达到加强审计过程控制,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对审计工作质量建立分级控制与复核制度,搭建起保证审计内部各种事务有序运转的平台。一是确定审计工作范围、制定审计方案。从现有的状况看,系统性、整体性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尚未建立,开展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缺乏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判断上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结果缺乏可比性。二是明确审计工作业务流程。(2)审计实施阶段标准化,确保所有关键环节审查到位。首先应有针对性的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控制措施、工作总结以及应急预案等资料,将收集的不同审计范围将相应的资料发送给各审计小组,必须对各项审计业务的风险识别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检查,确定被审计单位业务控制措施覆盖情况,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的健全性,并进一步调整审计中的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确定重点审计业务。其次是如果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认为控制活动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将进一步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补偿性控制活动,并对相关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做出评价。(3)构建风险评估模型,规范审计报告。该阶段的实施重点在于依据实施阶段的各种测试结果,运用风险评估模型,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具体评价体系如前所述。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形成的内部控制审计结果,一是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对评价过程的总结,并对评分结果的定性和定量进行分析。二是建议书,按评价类型可分为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管理建议书是对专门内控评价的结果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指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改进措施;审计建议书是根据后续审计工作的需要和审前评价的结果,对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分析。
四、总结
篇4
1.强化“制度”管理,为创建信息安全区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和《河南省人民银行系统规范化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建设、计算机安全设备管理、系统操作规程设计、网络建设的安全规划与立项、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应急处理预案建设、目标责任制落实等一整套涉及信息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为各项工作创建的落实奠定一个完善的制度基础。与此同时,严格信息安全管理检查制度。科技部门每季会同保卫部门、人事部门、内审部门、纪委组织一次中支机关和辖内的信息安全检查,每次都制定了详细的检查方案,确保检查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安全检查完成后及时形成检查报告,报中支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经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审阅后将检查整改报告送达被检查单位,限期整改并进行后续跟踪。
2.强化“组织”领导,为创建信息安全区提供组织保证。
一方面中支机关及所辖县(市)支行都按要求成立以行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另一方面机关各部门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岗位,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熟悉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职工为信息安全员,具体负责本部门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事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科具体负责协调机关及辖内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提供重大事项决策的有关事宜,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高效的组织保证。
3.强化“操作”规程,确保信息安全区创建工作的规范化。
明确的岗位目标与操作规程是金融信息安全区创建的重要一环。我们对中支信息安全管理员(部门计算机安全员)、技术支持人员、业务操作人员、一般计算机用户等确定各自的岗位目标和操作规程及应当承担的安全义务。同时制订了明确的岗位操作规程,做到责权明晰,操作规范。同时,我们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要求各部门都要制订业务应急预案和详细的操作规程,然后由科技科进行汇总、协调,形成有效的联防机制。
4.强化“责任”管理,加大金融信息安全区的创建力度。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制订不同内容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各项责任制,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组长与副组长和各县(市)支行行长、副组长与分管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岗位责任人层层签订信息安全责任书,对没有按照规定签订责任书的部门,在出现安全事故时,按照“上溯一级”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和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5.强化“技术”指导,为创建信息安全区的提供智力支持。
重点强化了中支各部门计算机信息安全人员及所辖县市支行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信息安全知识的传播,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信息安全培训班,提高他们自觉防范的意识和技能,为信息安全打好第一道防线。
6.强化“监督”管理,巩固金融信息安全区创建成果。
篇5
一、行业管理
(一)目标任务。完善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二)工作重点。
巩固完善区、镇(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制定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例会、信息报送制度,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制度保障。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强化污水处理企业日常运行管理。
(三)推进计划。
---一季度完成排水处人员管理职责修订并调整工作分工;检查落实镇、街道排水管理办公室机构人员到位情况,分解下达管理任务,并由各镇、街道选定社区兼职管理人员,形成管理网络。
---三月份起采集登记辖区内排水户基本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建立相关台账资料。
---三季度完成污水系统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处理预案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四季度完成新增18个优质养护示范片(点)的评选工作。
---7月初、12月末分别对各镇、街道进行半年度、年度排水管理工作情况检查和考核。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考核标准,加大对区属污水处理企业出水水质、化验室、在线监测数据与中控管理、污泥处置等方面薄弱环节的管理力度和检查频率,科学分析,查找问题源头,确保我区污水处理企业的安全运行和达标排放。
二、养护管理
(一)目标任务。
1、提升养护考核力度,根据市区两级制订的养护管理标准和考核办法,细化量化考核细则,侧重暗访和巡查,体现考核实绩。
2、提升养护管理水平,在区管污水管网养护队伍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行养护管理标准化,确保管网设施运行合格率100%,排水达标区巩固率保持100%。
3、提升养护台帐资料,按照《区排水达标区运行维护工作台帐资料分类目录》的要求,做好7个大类43个子目的台帐,如实反映养护工作量。
(二)工作重点。
1、在落实专业养护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养护管理任务和责任。根据招标结果,各个专业养护管理单位全面进场作业,履行养护管理职责。
2、根据《市排水达标区运行维护考核细则》严格实施考核管理。月考、季考、年考工作扎实有效。
3、制定完善《养护作业计划》、《日常巡查制度》、《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安全文明管理制度》、《管网设施养护管理公示制度》以及《管网设施安全运行应急预案》等相关管理制度。
4、以镇、街道为单位,各建立2个以上区级优质养护管理示范片区(示范点),并争创3个市级优质养护示范点。片(点)既可以是居民小区,也可以是工业园区或商业片区。
(三)推进计划。
---2月底前签订养护管理合同,完成养护任务交接。承发包单位共同完成养护片区划分,制定年度养护管理和清通作业计划。
---3月底前上报养护作业计划并进场作业;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巡查员全面上岗巡查;示范点基础工作基本到位;
---3月底前完成考核实施方案制定、考核小组组建、相关表格设计等基础性工作。
拟组建3个考核小组:
考核小组成员由区排水处每组1人、各街道1-2人组成,排列第一的街道为牵头单位。月考由各牵头单位组织在组内进行,区排水处组织人员随机暗访。季度、半年度、年度考评由区排水处组织交叉进行。
同时,由各镇、街道推荐10名以上热心公益的社区居民代表,参与养护考核社会满意度评分。
---4月,完成相关制度制定;制作养护台账范本;养护单位完成至少一个养护片的清通作业;四月初结合月度考核进行一季度运行维护内业、外业综合考核,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
---5-6月,养护示范点建设基本到位。组织一次养护管理业务培训。
---6-7月,组织二季度暨半年度养护管理工作考核,总结半年度工作。根据考核评分情况,核算请拨半年度养护经费;继续梳理完善管网基础资料,核对市、区、街道三级承担经费管网长度,逐级申请调整拨付比例。
---8-9月,完成排水达标区创建扫尾,全面组织一次“回头看检查。养护管理工作进入常轨状态。
---10-11月,组织示范点验收命名。
---12月,组织年度考核、年终评优等工作,根据考评结果,结算年度养护经费。
三、执法管理
(一)目标任务。初步形成市、区、街道(镇)三级执法管理网络,对违法违规现象进行有效遏制,使控源截污、规范排水工作逐步纳入依法管理轨道。
(二)工作重点。完善排水户动态监管、行政许可和执法处罚三项机制。
(三)推进计划。
---一季度调查建立排水户分布情况台账资料。
---二季度开展执法大检查,完善行政许可审批流程,明确各方责任,逐步形成行政许可申请—勘察—审批快速通道,年接管单位办证率达100%。
---三季度根据污水系统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处理预案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上报和联合执法工作。
四、工程管理
(一)目标任务。
1、完成排水达标区扩面创建扫尾延伸工作(雪浪2个)。
2、规范工程管理和资金管理,积极对上争取控源截污工程资金。
(二)工作重点。
1、完善遗漏管网的覆盖,对原来的管网盲区在条件具备后不断延伸覆盖,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文明工地管理。
2、完善重点区域的截污,对遗留和新增的少数工程区块制定计划,全面完成达标创建。对历年来完成达标创建的608个区块要拾遗补缺,进一步完善创建中错接漏接的区域。尤其是对梁溪河、直湖港、小溪港等入湖河道以及居民生活密集区、排水大户作为重点加以复查补课,巩固创建成效。
3、完善申报资金的材料,按照资金申报拨付程序,积极组织省、市、区三级资金申报,配合各级财政做好各类审计工作。疏理规范建设程序中的资金申报材料,确保各个环节规范有序。
(三)推进计划。
---2月底前工程区块全面复工。
---5月底前区块完成创建。
篇6
为了合理的识别医疗信息系统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了解医院的信息系统环境。
1.1了解信息技术在医院中的运行环境
该院搭建的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包括: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收费、检查、门诊及住院等活动提供服务;临床信息系统(CIS)收集处理临床数据;此外还有LIS、PACS、电子病历系统、叫号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电子点餐系统和科研教学系统等等分别发挥着其各自的作用。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医院的各个主要业务流程,不仅为病人和医生服务,更为医院管理提供支撑。医院信息系统平台的搭建,一般都得到院方的广泛支持。
1.2了解搭建医疗信息系统平台的应用程序、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硬件设备
首先,为该院服务的软件品种较多,各个软件间存在相互接叉读取数据的情况,有可能对数据库的安全稳定造成影响;其次,由于各个医院的专科项目不同,医疗就诊流程也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导致所使用的软件以及软件所配备的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也存在个性化差异较高的现状,这可能会导致医疗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第三,由于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医院管理,医院对信息化系统的依赖程度较高,对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要求更加严格。另外,为了满足软件的运行,医院必须同时保证充足的硬件设备,例如电脑终端、大型服务器、保障设施(例如UPS)及交换机等,并负责维护设备的安全运行。此外医院还需提供可靠的操作系统,例如主流的Windows和Linux系统等。
1.3了解医院对应用程序及软件的管理方式
为了有效地管理医疗信息软件和保障医疗数据的安全,该院要求各个软件提供单位派驻工作小组,长期为医院的软件提供外包管理服务。院方还成立专门的信息中心进行管理,信息中心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系统管理规章制度,并对规章制度的监督、执行和有效更新负责。此外,为了监控软件和硬件的日常运行情况,一些专门的预警机制也被引入医疗信息系统的管理中。例如,网络运维管理平台的使用有效的监控各个软件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以及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的运行状态及运行环境,在软硬件发生异常时提早预警,帮助软件工程师及时排查错误。
1.4了解医院信息系统实施是否有效地帮助医院提高运营效率
2评估识别出的风险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审计风险由3个部分组成。
2.1固有风险
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一般来自于系统本身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在医院内部的广泛使用,有效降低了人为舞弊情况的发生。但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安全问题,信息系统设计造成的固有缺陷给医院管理带来了风险。首先,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容易感染病毒,受到攻击时会造成网络瘫痪;硬件存放环境不当,对大型硬件设备造成损伤引发宕机。在对医院信息系统高度依赖的环境下,软硬件存在的固有风险,会给医院造成重大的损失,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其次,由于软件工程师对医疗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缺乏,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的初始阶段往往存在缺陷,运行期间则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反复的修改,此过程不仅增加了医院的成本开支,也会影响到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2控制风险
对医院信息系统的良好控制首先依赖于医院的制度规范执行。医院一般都设置专门的计算机信息部门,对医院的信息系统,包括软件程序、硬件设备和网络进行统一管理。该院在设立信息中心的同时,聘请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外包服务,即由软件公司派驻专门的人员为医院的信息系统服务。如何平衡医院自主管理和对外包服务的依赖,给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控制风险时,需要对医院自主管理能力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外包服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其次,对用户授权的控制。信息系统在医疗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内部控制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用户权限的设置来完成。相应层级的管理人员都具有不同的授权权限,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中发挥作用。但是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一个超级用户,超级用户对所有的医疗信息、目录和文件有完全的访问权,它是安装后第一个登录到服务器上的用户,可以添加用户并设置系统内所有用户的权限。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超级用户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评价是否存在随意篡改数据的风险。此外,软硬件的成本是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并进行控制活动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软件成本主要来自于人工费用和知识产权费用。但是,软件公司在销售产品的时候,常常隐蔽其真实的人工成本,并将知识产权费用夸大。医院采购部门往往很难判断软件产品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医院信息平台的搭建同样还依赖于大量硬件设备,医院往往需要采购大型服务器、交换机和UPS;为了保证硬件设备的良好运行,医院还需要考虑良好的存放环境,利用辅助设施,保证存放地点湿度和温度的适当;基于软件程序,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有效管理考虑,很多医院为此引入了网络运维系统等非医疗信息系统软件,在另一个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的系统购置成本。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在避免一味节约成本造成的信息系统搭建不完善的同时,避免为单纯追求效益导致的资源浪费。
2.3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信息化的普及,改变了传统审计的方法、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传统的内部审计通过执行控制测试和进一步审计程序,对财务报表的舞弊做出判断;通过对医院内部控制的了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帮助医院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等。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后,要求审计人员在掌握医疗管理流程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医疗信息系统中软件程序、网络和硬件设备等专业计算机知识,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部审计。在缺乏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审计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未能恰当地施行审计程序,也会为医院管理带来风险。
3应对措施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关注以下几点内容。
3.1将信息系统的哪些方面纳入审计的范围
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进一步审计程序应当将资源有效地集中于风险最大的部分。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风险的重要性。将后果严重的部分,进行重点关注,因此,在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之后,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系统中关键信息点进行重点审计,例如对HIS中病人的主索引、收费明细记录、病历记录、处方记录等执行详细的审计程序;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特别风险事项,例如对于超级用户权限管理的审计;最后,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关注细微风险累计的影响,如果几个细微风险累计产生的影响会对系统整体运行造成重大损失,内部审计人员则需要详细地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此类风险。
3.2采用怎样的审计方式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评估
与传统内部审计工作不同,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因此除了传统的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外,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对系统中关键信息的数据库语言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利用审计软件进行信息化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
3.3以何种频率进行审计
通常风险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在被识别的高风险等级中,信息技术风险被认定为发生概率高且对医院的运行影响范围广,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应当每1~2年进行1次审计;对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及范围均适中的风险点,每2~3年进行1次审计;对风险级别低,不经常发生以及影响范围和程度均不明显的部分则在每3~5年进行1次审计。
3.4针对医院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价
对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分别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
3.4.1固有风险的评估。
由于固有风险是医院在搭建医疗信息系统平台时无法避免的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控制此类固有风险,只能评估风险的大小。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估固有风险的大小,协助相关科室建立应急方案,一旦发现由于信息系统故障造成的问题,立即采用人工应急预案,有效地减少损失,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
3.4.2控制风险的应对。
(1)医院对外包服务建立有效管理体制。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合理适当的外包,可以减少医院管理成本,节约人力资源。但是过多的将医院的信息系统管理建立在外包服务的基础上,同样也会给医院带来风险。如果关键的管理点均依赖于外包服务,那么就会造成权责不清的情况发生。因此,医院内部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医院内部计算机管理人才,平衡外包服务和自身管理的程度,对外包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减少控制风险的关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帮助医院评价计算机中心管理制度是否存在缺陷,并提出相关建议。(2)对滥用超级用户功能的控制。由于超级用户的存在,人为从后台篡改数据给医院的内部控制造成隐患,例如,医生可以从后台修改已开出的处方和病历,不利于医院对已开具病历和处方的管理,极易造成医疗纠纷;财务人员也可能恶意的对系统中已录入的财务数据进行修改,或隐藏一部分财务数据,造成医院财务管理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关注超级用户的管理方法,严格控制其使用范围,以防人为恶意篡改数据。(3)加强采购环节的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分析本院的所有信息系统软件是否符合医院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评价现有软件有无浪费,以及由于信息技术快速更新造成的应淘汰软件仍然在续订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建立完善的物流采购程序,对大型软件严格采取政府公开招标的形式,利用外部专家进行分析。同时,加强对成本的考察,软件成本大多来自于软件工程师的脑力劳动和知识产权,一般很难评估,内审可以通过相同产品的询价,比较软件给医院带来的效益等方式来评价软件是否应该引入。
3.4.3检查风险的应对措施。
篇7
2014年是三峡后续工作承前启后年,也是三峡移民工程竣工验收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局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三峡后续工作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竭力争取,狠抓实施,强化管理,统筹推进,全力谱写三峡移民工作新篇章。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完成三峡后续规划优化及二期实施规划编制。一是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县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抓紧做好项目完善、评估等争取工作,确保全县10.8亿元优化资金列入三峡后续工作总体优化方案。二是认真做好二期实施规划编制,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切实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批性,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民生的重点项目进入二期实施规划笼子。
(二)竭力争取项目资金。一是扎实做好香溪长江公路大桥、金缸城新区配套设施、移民安置帮扶等项目申报批复,争取移民项目资金5亿元。二是抓紧衔接,确保2013年批复三峡后续项目资金及2014年移民后扶资金尽快到位。
(三)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已批复三峡后续项目建设。对上级已经下达资金计划的项目,涉及2011年度的10个项目全面完工,2012年度48个项目完工60%以上,2013年度的43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全年力争完成专项投资5亿元;二是加快移民结算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000万元;三是加快移民后扶项目建设,完成库区及安置区农田水利配套、小康示范村及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后扶直补政策,完成后扶资金5000万元。四是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移民项目稽察和审计工作,加强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后续项目一系列管理制度,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安全责任,从源头入手,全面监管,确保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确保移民工程验收通过。全面加强综合协调,整合力量,扎实工作,严格按照三峡移民工程验收大纲要求,全面完成全县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文物保护、档案进馆、地灾治理、高切坡防护、库岸滑坡和安全入住等9个专项的自验工作。在自验基础上,不断查漏补缺,完善相关资料,抓紧整改落实,积极迎接省初验和国家终验,确保验收顺利通过,全面展示我县20年移民大搬迁、大建设、大发展的辉煌成果。
(五)保证水库蓄水安全。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加强库区临水房屋监测和应急处置,切实保障蓄水和退水期间库区道路畅通、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研究出台地质灾害灾民搬迁安置政策,加大宣传和落实力度,及时指导库区乡镇组织灾民搬迁安置,确保已经拆房过渡的大部分灾民安置落实。
(六)维护库区移民稳定。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联络的移民工作机制,以地质灾害搬迁安置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突况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维护稳定;不断加强下访工作力度,及时研判移民不稳定因素,严格按政策答复移民来信来访,妥善处理疑难问题,化解矛盾,确保库区移民稳定。
篇8
摘要: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三大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的过程也是这三种风险集中体现的过程,尤其是操作风险,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司信贷操作风险案件频出,给银行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信贷业务中欺诈、违规操作等现象严重,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已成为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将从加强放款操作环节必要性入手,提出建立并加强放款专职审批机构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其相关职能、岗位设置及防范的主要操作风险。
关键词:放款环节防范公司信贷风险
0引言
商业银行的公司信贷流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分为业务受理、调查评价、贷前审批、发放及贷后管理五大阶段。另一种是将业务受理、调查评价、贷前审查统称为贷前,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大阶段。两者的概念和含义基本是一致的。各个阶段面临的风险类型是有区别的,贷前环节由于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行业、市场等分析而决定是否给予授信或给予怎样的授信,面临的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贷中环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操作使企业达到符合取得实际授信的条件,符合相应的授信规定,因而面临的主要是操作风险。贷后管理环节主要是对已授信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变化、行业变化、市场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达到及时规避授信风险的目的。因此贷款发放环节是信贷操作风险主要集中的环节,也是防范公司信贷操作风险的主要环节。
目前商业银行对放款环节越来越重视,并建立了专门负责放款环节的职能部门,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专门设立了放款中心,负责防范在公司信贷操作过程中的操作风险。
1建立放款中心的意义
放款中心的建立主要目的就是防范公司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作为一个专职防范操作风险的部门,它能够更专业更有效的发现并排除潜在的操作风险,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1.1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该部门作为源头上控制风险的重要举措,可以堵截和避免担保等授信条件不落实、手续不规范、资料不全或不规范即放款的授信行为,有效防范了由此产生的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并可以随时监察现行使用的各式资料文本、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修改业务操作规章制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公司授信业务的操作风险。
1.2充分实现审贷分离。放款中心的成立,是推进授信业务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四分离”,实现贷审的充分分离,从而达到有效的相互制约效果。而审贷的分离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权责的分离,更有利于责任的认定和划分。
1.3有利于落实贷前审批条件。审核信贷资料签署的有效性,审核支行自行审批的授信审批权限是否适当,确认总行及支行审批意见中的有关贷前要求是否落实,当所有贷前先决条件完全符合后,放款中心才发放贷款。由于此类工作有方框中心这一非审批单位负责监督,更突出制约效果,有利于贷前审批条件的落实。
1.4放款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的防范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放款中心在审查相关资料过程中较一般人员更注重存在的法律风险,对担保条件、合同文本等的审核更专业更到位,能够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在放款中心可设置法律审查人员,加强防范公司信贷操作过程中的潜在法律风险。
1.5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贷款原始档案由中心统一管理,规范操作,对档案资料定期检查,及时更新,专人专库保管便于随时查阅,这些措施都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准确性。
1.6放款中心的尽职履职能够减少银行不必要的授信损失。在授信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变化往往不能够准确预期,但是只要放款过程中相应的担保手续、资料等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可能并不会给银行造成实际损失。可见放款操作对公司信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放款中心防范的主要操作风险
放款中心作为防范公司信贷操作风险的重要部门主要从落实必要的担保授信条件,使用适合、正确的法律文本,保管重要的文件档案及防范内外部欺诈等方面出发,防范信贷操作风险。
2.1防范担保条件落实存在的操作风险目前商业银行授信过程中采用抵、质押或保证等担保方式为授信提供有效担保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办理担保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未严格审查资料、办理相关手续等而使办理的担保无效,给银行造成损失的情况,放款中心则是防范此类风险的重要部门。
2.1.1保证人不具备主体资格,导致担保无效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等不得作为保证人;另外,我国《公司法》第六十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在银行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保证人的选择方面还是比较谨慎的,大多数情况下能确保保证担保的合法有效,但是仍有不少贷款的保证人是政府部门、医院、企业的分支机构,该类担保一旦被认定无效就可能会造成担保债权失去三分之二或一半的清偿保证。
2.1.2重复抵押致使抵押形同虚设根据《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在办理抵押过程中允许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进行重复抵押。实践中,由于抵押前不对抵押物现有抵押情况进行调查,而实际该抵押物已抵押给多方致使抵押权利得不到真正落实。2.1.3担保资料无效或不完善致使担保无效新的《公司法》出台后,公司章程的效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担保过程中由于担保的范围、担保的内容或担保事项未按照公司要求经有效的审批机构审批而造成担保无效。如:出具的董事会/股东会决议是否有效,提供的担保是否在企业允许的范围内等等。
2.1.4对抵押物状况审查不到位造成脱保在实际放款前未对抵质押物状况进行核实,而抵押物已出现查封、冻结等状况,致使在之后发生的借贷行为失去有效担保,而造成脱保。
2.1.5对重组授信或借新还旧授信过程中担保条件的落实对重组授信或借新还旧授信是否符合担保的条件,保证人前后是否一致等情况进行审核。
2.2防范由于合同文本错误出现的风险
2.2.1合同文本使用错误或使用的合同文本中存在对银行不利的条款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使用的合同文本不正确或没有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有效审查,合同文本中存在不利于银行提条款致使银行遭受授信损失。
2.2.2合同内容填写错误或随意涂改合同内容填写错误或对要素进行涂改,尤其是诸如利率、金额、期限、借款人、担保人等主要要素,致使在诉诸法律过程中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料致使银行权利得不到落实。
2.2.3保证合同与借款合同无编号、不衔接保证类贷款的主从合同必须一一对应,合同编号衔接。现实贷款档案中有大量的保证合同没有编号,有的保证合同保证金额与借款合同不一致(不含最高额担保),更有甚者,用已经还清的保证合同继续为新的借款合同担保。
2.3防范授信档案资料不完善或遗失导致的风险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企业提供的贷款资料不完善或授信档案遗失,造成贷款出现问题时,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证明文件而使得银行权利无法落实。
2.4防范骗贷、骗保等情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骗贷、骗保的案件时有发生,放款中心在放款前对客户及资料的审核过程中,对印章、有权人等的资料审核;前往担保人、借款人实际办公地点的实地核保;前往抵质押登记部门实地办理相关抵质押手续等,能够有效防范骗贷、骗保情况的发生。
2.5其他放款中心还通过对整个授信资料的审核,审核该笔公司授信业务期限、利率、金额、IT系统等是否符合信贷管理要求。
3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和岗位设置
3.1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放款中心的基本职能是主要负责对审批机构授信条件落实情况以及授信材料完整性、一致性的审核,档案管理,法律审查,利用审核岗的独特地位,充分发挥复核和监督作用,以进一步防范授信业务操作风险。
3.2放款中心基本岗位设置及职责放款中心下设:①放款审核岗;②放款复核岗;③核保岗;④法律审查;⑤档案管理岗;⑥负责人。
3.2.1负责人职责。负责放款中心的全面工作。放款中心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全面工作,负责审批权限内的放款审批工作;定期检查放款中心各岗位的履职情况,督促指导各岗位工作,并对各岗位履职情况做出评价;努力提升信贷业务规范化操作水平,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3.2.2放款审核岗。审核授信条件的落实情况,审核上报材料的齐备性、一致性和合规性;对授信额度和授信期限进行控制和管理;审验业务相关合同填制的要素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授信要求;完成审核、实施放款操作并归档;对一级档案的验收、封存、入库手续;审核担保的解除和释放手续等工作。
3.2.3复审岗审查职责。负责对放款审核岗的工作进行复核。重点对每笔业务的金额、期限、利率、担保落实情况进行复核;对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及相关协议的衔接情况进行复核。对合同的其他特殊约定进行重点复核;对每笔业务的其它资料进行复核;明确签属意见并提交到放款中心负责人等工作。
3.2.4法律审查岗。法律审查岗人员一般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员。负责对在落实授信条件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把关;负责对合同文本的法律效力进行审查,制定符合条件的法律文本;其他的一些法律咨询等工作。该岗位可由法律部门的人员兼任。
3.2.5档案管理岗职责。负责职责内档案交接工作;对档案进行统一编号、装订和入库;定期整理并核对授信档案;负责档案的调、借阅手续,严防信贷资料遗失等工作。
3.2.6核保岗职责。参与核保任务,负责授信业务担保条件落实真实性、有效性的核实工作;负责收集、核实核保过程中担保人同意担保的法律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授权书、签字样本等等工作。
4加强对放款中心的内控管理
4.1建立和完善放款操作管理制度放款中心要有一套完善的放款操作管理制度,明确的放款操作流程,对不同类型的公司业务品种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风险防范。
4.2加强信息与沟通,真正发挥放款中心的风险防范作用建立持续有效的操作风险报告程序,从制度上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并进行信息分类。此外,还要建立案件查处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改变瞒报或不愿暴露的思想,通过对案件查处的信息披露达到良好的监督、警示作用,有效地避免同类风险事件的发生。
4.3建立长期的、常态的风险排查机制建立长期的、常态的风险排查机制,确保检查的制度性和独立性的实现,提高放款中心的职能执行力度。
4.3.1建立定期的排查机制,要定期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排查。
4.3.2建立应急排查机制。对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新的、突发性、特殊的问题立即进行登记备案,可根据事件的性质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检查,并通过信息沟通机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3.3建立完善的排查登记制度。做到排查过的内容要求保留工作底稿,排查发现的问题要逐一登记备案。
4.3.4建立较为完善的整改检查制度。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并定期进行复查。
4.4加强合规审计对放款操作管理执行力度加强合规审计对放款中心的审计力度,使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明确合规审计的目的。合规审计应做到并不是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的简单环节,还要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执行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审计工作,对现行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从而使制度得到更好的执行。
4.5加强放款中心人员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对公司薪酬制度的完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放款中心工作考评办法,将操作风险管理纳入员工绩效管理中,提高风险操作管理的自发性。
4.6建立健全操作风险后续处理机制
4.6.1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可能造成损失的操作风险种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便能够及时有效的减少或补偿因此带来的实际损失。应急预案库的更新应考虑业务发展重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市场环境导向等诸多因素。
4.6.2切实强化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管理层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管理层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通过强化内控、规范管理以及细化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察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
篇9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在代管资金方面,由工作区书记审核把关,加强了
代管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监督,;在账务处理方面,先由村居在进行手工记账的基础上,再由会计将村居账务纳入信息化核算,互相监督核算,大大降低了账务核算的出错率。进一步加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的清理归档工作,制定了合同管理办法及合同管理制度,将合同管理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对部分村居社区的特殊账务进行了清理,规范,主要有:赵家庄社区6栋居民还建楼账务的清理及成本核算;小李庄社区、***店社区的账务合并工作;后河湾、前河湾、张庄子等社区常年积累的往来欠款的核对清理等工作。开展了农村土地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工作,对以进行土地延包的22个村居的土地延包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开展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检查、审计工作。加强了涉农案件的查处力度,全年共发生涉农案件2起,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逐件查实,及时结案,得到了上级减负办高度肯定。
二、圆满完成了小麦、水稻种植面积核实工作,为小麦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资补贴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完成了区农业局安排的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工作;积极做好良种推广工作,完成了区里分配的小麦良种推广任务,全街道共推广小麦良种30万斤,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完成了区农业局分配的农广校招生任务14名;搞好农技推广工作,指导村级根据农时季节搞好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收奠定基础,一年来共发放各类技术明白纸8期400余份。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对辖区内农贸市场销售的蔬菜等农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测,确保农药残留量最少。同时对辖区内的农药经销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杜绝了高毒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
三、汛期到来之前,制定防汛应急预案,做好防汛物料准备工作。汛期疏通排水沟1600米,及时对防汛工作检查督导、搞好协调,确保了安全度汛。本年完成了李庄子、小官庄、张斜坊社区工作。蒋庄、新村、尤庄子、西庄、东庄、朱斜坊等6个村村村通自来水的规划已经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全街道共,新修路桥涵130座,管涵300米,硬化田间道路4000平方米,共投资90余万元。
四、春季植树:完成岚兖铁路、胶新铁路两侧植树绿化,适宜植树地段栽植杨树,按株行距3x4,铁路两侧各植15米,共植树6000余棵。同时在小皇山召开全区植树现场会;完成对顺政路北段水产市场前、滨河东路东侧(人民大街至金桥街)、巩村小皇山北侧、聚贤路北段、内环路北段等城市绿化和孟于卜、孙于卜、杨岭、尤庄子、坡卜、新村、杨庄等社区示范村绿化工作;按区政府要求,对岚兖铁路、胶新铁路重新绿化,共植树近4000株,同时对凤凰大街东段杨岭社区北进行了绿化。
五、做好防疫工作:春秋两季对街道辖区内的所有家畜、家禽、家犬进行全面防疫、免疫注射率达95%以上,确保街道无重大疫情;对辖区内的所有冷库进行检疫检验,确保畜禽产品安全卫生,杜绝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对原有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搞好技术指导,尽量减少由于市场波动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确保全街道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六、认真完成区农机中心和党委政府安排的农机推广管理工作、农机年检、安全检查等工作。搞好农机安全生产及三夏、三秋机收机播等工作,无安全事故发生。完成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和购机补贴工作。
篇10
一、问题分析
应该说,目前基层央行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形势比较好,硬件设施配备基本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安全管理比较扎实,防范措施也比较得力,但从长远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的角度来分析,仍然还存在诸多问题。
1.重视安全工具投资而轻视管理投资
从基层央行的情况来看,信息安全系统主要由防火墙、入侵检测、非法外联和病毒防范等组成。这些手段只能是在对非法用户和越权访问者进行封堵,而对访问的源端(客户端)防范不够。操作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各种漏洞层出不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部攻击,更无法防止内部人员作案。这些问题导致信息安全系统越做越复杂,误报率增多,安全投入不断增加,维护和管理更加困难。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在当前信息安全的形式下,使用“老三样”采用“防外攻、堵漏洞、防火墙”等手段,往往是防不胜防。
这些观念的形成有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计算机安全知识了解不多,对安全管理内涵认识不够。计算机安全管理的目的:一是保障业务系统稳定运行;二是防止信息泄漏;三是预防犯罪分子利用系统作案。这需要集责任感、科技知识和管理能力于一体,更需要安全管理部门和各业务运行部门间的通力协作和配合,还少不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偏颇的安全观念使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定位不准、目标不明、步调难统一、合力难形成。
2.重项目建设、轻安全规划
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计算机系统建设项目应在规划与立项阶段同步考虑安全问题,建设方案应满足人民银行信息安全保障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各单位计算机系统上线运行实行安全审查制度,未通过安全审查的任何新建或改造计算机系统不得投产运行”。但大多数基层行自建项目都没有考虑这两条要求。项目建设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即建设使用优先,安全规划、管理制度、安全保障滞后。
3.激励机制的不平衡影响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从目前基层央行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大都是由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兼任,他们既是电子化工程项目的建设者、管理者,也是信息安全的管理者、监督者,集电子化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监督于一身,不能有效地对安全现状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估和审计。也很难对计算机安全工作实施有效管理,使得组织管理机制、安全防范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另一方面,计算机安全的意识尚未深入人心,安全培训、教育观念非常淡薄,忽视了安全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得他们对银行计算机安全问题不能深入了解,也造成了安全技术防范能力差、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客观上阻碍了安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能完全适应金融电子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以某中支为例,全辖9名计算机技术人员(其中2名为兼职)70%的技术人员从事科技工作达15年,工作单调,岗位轮换在科技工作中难以实现。中支人均维护系统11个,维护电子设备达30台(套),辖内县市支行人均维护系统数25个,维护电子设备50台(套),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技术人员就正常的休假都难以保证,而且所从事的工作绝大多数是维护,很难体现出看得见的成绩。成就感、荣誉感淡化,加之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工作人员掌握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知识普遍老化,存在着怕担风险的畏难情绪。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在制订安全策略、审核安全方案、开展安全评估和审计检查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
4.缺乏有效的安全内控机制使制度的执行打折扣
首先,缺乏外部监督,对上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对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没有确定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造成制度落实不够、内控制度不完善。一是计算机病毒传播和网络非法入侵十分严重。某中支仅一季度就出现病毒报警信息1475条,感染计算机317台次。二是网上失密、窃密情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基层央行大多数工作人员不乏存在这样的情况:用存储有重要信息的移动盘直接插入到互联网的机子上下载和编辑资料,然后不经过病毒和木马检测就在内联网上进行使用、传输等操作,还有就是不经过登记和审批手续携带存储有重要或敏感信息的移动盘外出,给基层央行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造成很大的隐患。三是信息安全管理不善,安全措施不到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信息系统运行事故时有发生。这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但缺乏严格管理和岗位监督制度,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岗位监督机制的缺失形成信息安全管理中最大的漏洞。
第二,缺乏安全评估。目前,基层行对本单位安全状况心里没底。机房环境有没有隐患,网络有没有漏洞,系统是否安全,说不清楚。主要是因为没有一套完善的安全评估体系和标准,无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状况进行科学评估。
第三,缺乏定期审计。信息安全检查很多,但大多侧重于制度落实和物理安全。而对于技术安全,则需要更专业更规范的专项审计才能发现问题,找出漏洞。现阶段基层行审计部门没有能力进行计算机安全审计,科技部门审计自己管理的业务信息系统,容易造成角色错位,达不到审计效果。这些因素造成基层行计算机安全审计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二、对策建议
1.积极创新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保障机制,把信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度,层层抓好落实。要加强培训工作,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安全检查、纪检监察部门风险监控、内审部门审计监督“三道防线”的约束作用,形成完备的违规监测和纠错体系。加大违规行为处罚力度,提高管控措施的约束力。
二是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要全面落实风险评估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时识别风险因素,排查隐患,彻查各类问题的根源。要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前移,从业务部门需求管理开始,把风险管控贯穿于信息流动的整个过程,加强追踪控制。要在充分分析信息安全风险对业务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风险分类分级制度,实施重点监控。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业务规范等多角度区分各类信息安全风险,落实监测和保障措施。
三是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风险应急和处置机制建设。要认真研究制定信息安全风险应急管理的中长期规划,结合实际,稳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要加强数据备份、灾难恢复以及业务连续性的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把应急和灾备工作从技术管理层面提升到全方位、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一致的全行工作层面,确保极端事件发生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既定方案有序处置。
2.培养和充实安全管理人才,健全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 上一篇:微生物生态学
- 下一篇:会计报表的缺陷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