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5:2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农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虽然资源优势明显,但在发展典型的同时,忻州市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土壤肥力水平下降,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品牌产品不多、推广力度不够、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中存在掠夺性经营思想、小农业思想,条条各自为政和短期行为等难题。近年来,忻州市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一直存在着以下几个大的问题:
①广阔的石质山区宜林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到处有山地,就是少林木,而且原有的国有林、集体林也在萎缩。全市山区有宜林地66.7×104hm2以上,但大多数是荒山秃岭及稀疏草灌植被,一直沉睡着、闲置着,基本无人问津,无人去承包、去造林。
②广阔的黄土丘陵宜林、宜果、宜牧地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开发利用,反而是农垦过度,致水土流失严重。黄土丘陵包括荒山荒沟面积也在66.7×104hm2以上,但均以农耕为主。虽然酥梨、核桃、红枣、海红果、仁用杏等是这些生态区域的优势品种,但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农林牧综合开发治理也不普遍,只是在退耕还林项目区种植了一些新的树种。
③广阔的盆地平川宜农宜耕区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大、养殖业小,大量的玉米等秸秆资源白白浪费,焚烧成灾。没做到种养结合,使纯农业村农民的收入单一,为了高产高效,便依靠大量投入化学物质,致农业污染日趋严重。
2建设绿色生态忻州应该做好的大文章
2.1围绕生态产品,做好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的大文章
长期以来,忻州市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自然资源的生态性能不仅得不到恢复和提高,为了保持粮食增产,还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激素的投入,导致土地污染日益严重,恶化了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从而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既绿化了荒沟荒坡,保持了水土,又可同时产出果、粮、畜等优质产品。忻州应打破部门分割,大力推广林草、果粮、林药、林菇,或利用各种林地及果园,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等一系列高效的生态农业及循环经济新模式,既能显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又能产出绿色品牌产品。
2.2围绕农业增效,做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大文章
从2006年起,忻州市观光农业点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大大小小77个,观光旅游农业收入超过13亿元。忻州市是旅游区,要借助旅游业,对当地产业转型、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利用蔬菜大棚基地和核桃、杏、枣、梨等干鲜果基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建设特色精品果蔬采摘型农家庄园。建设集蔬菜产业、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学习培训农业示范基地。
2.3围绕农民增收,做好资本发展山地生态经济大文章
篇2
1绿色植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
建设“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目标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产业,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有害生物不可能消失,化学农药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等因素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单位面积农药的使用量仍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从建设绿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来看,绿色植保是如何降低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关键环节,是从根本上减轻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作物、环境和人类的污染,从而为生产绿色农产品,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有利条件。毫无疑问,绿色植保今天是,今后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打造生态农业的关键。
2绿色植保是生态农业生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在全国发生的1648种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中,大多在我市有发生危害,仅水稻上发生的病害、虫害就达十几种,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和异常天气影响,农作物病虫灾害呈多发趋势,威胁着我市农业生产。绿色植保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农业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科学用药控为害的作用。化学农药使用有效低剂量,挑治、兼治相结合,不但能够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害发生,而且极大地稳定了粮食等作物产量,生态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有利保障,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3绿色植保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优质、安全、营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在生产环节。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老基地重茬种植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致使我市农作物病虫害呈混合、交替、频繁、复杂、趋多、趋重发生,频繁超剂量使用农药是一个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因素。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植保工作者与农户形成合力,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宣传和应用科学的绿色植保技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综合运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手段,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达到无害化生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构筑了坚固防线,而且还可大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支撑。
4绿色植保是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篇3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
河北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一直是北京和天津在农业食品供应方面的巨大后勤保障。北京天津历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是承担京津冀绿色食品大力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支柱。绿色食品产业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轻北京的压力和推动天津、河北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作用。本论文首先简述了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和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总结了关于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简述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
1.京津冀农业发展现状
京津冀三个地区协同发展,在地理、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关联机密。但在基本农业领域,京津冀三地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人口密度大,巨大的人口压力制约着北京发展传统农业。在北京,休闲农业、设施农业、采摘农业是最为常见的农业类型。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农业具有科学技术水平高、设备紧密等特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北京成为农作物更新换代步伐最快的城市,科研育种居于全国领先。(2)天津是紧邻海洋的直辖市,具有丰富的海洋产品。天津以高新农业产品为主,同时兼顾丰富的海洋渔业产品,是典型的及休闲、使用、加工和物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结构体。天津地区自古被称为北京的“菜篮子”可见其农业在质量、种类以及产量等方面的优势。(3)如果说北京是新型农作物的诞生地,天津是新型农作物的试验地,那么河北就是当之无愧的发展与壮大地。河北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一直是北京和天津在农业食品供应方面的巨大后勤保障。河北具体北京和天津很近,在畜牧、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农产品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生产与销售能力,光是蔬菜这一项就已经位列全国第二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京津后菜园。另外,河北在粮食产量、肉类供应、牛奶供应方面分别位于全国第3位、第4位、第5位。
2.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经紧急协调统一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京津冀绿色农业食品产业的发展,这是重要的保障性措施。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以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解决:(1)绿色产品产业结构布局独具特色。河北主要承担了针对于绿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地与加工、销售地,而北京、天津则依靠技术、市场、资金、消费群体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绿色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北京、天津在绿色食品的销售和物流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绿色产品供应与集散区。(2)绿色农业产品生产企业发展迅速:河北处于北京和天津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在绿色产品的生产还是发展都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这是由于市场的反馈作用实现的。在河北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业产品领头企业,具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和巨大的生产规模。在过去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市场上的绿色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增长,极大的满足了京津地区的市场需求。(3)绿色产品的产学研合作紧密。北京具有全中国最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研究设备,河北具有最广阔的种植基地和生产企业,是发展绿色农业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研发、新产品开发、综合技术集成等领域具备强大科研实力,区域产学研对接不够流畅,基于优势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尚待破题。
二、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北京是全国的行政、文化、金融、贸易中心,作为人生存之本的食品在这个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基于社会上食品问题盛行,绿色食品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青睐。京津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如下的诸多优势:(1)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相关行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是重要的经济调整产略和市场调整战略,无论是减轻北京的负担还是促进河北与天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以绿色食品发展为基础的一系列行业育领域的更新都处于重要的发展地位,是加快形成该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2)资金充足,市场广阔。北京天津历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是承担京津冀绿色食品大力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支柱。除了资金,来自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优势。北京、天津市场广阔,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河北土地肥沃,气候适合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的首选,河北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3)地理优势。京津冀包括了两个重要的直辖市和一个农业大省,交通便利,是转移企业。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条件。京津冀具备郊区绿色食品区、农村腹地绿色食品区和偏远地区绿色食品区等差异化、特色化突出的供应区,现代化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三、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内容详细的介绍了关于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优势,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尖锐问题,具体如下:(1)产业衔接性不强。通过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京津冀地区缺少一条龙式的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相关环节的关联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其实际带动与发展能力。中间环节的丧失不仅降低了实际的运行效率也间接的阻碍了本产业的发展,并未充分发挥来自于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的优势。(2)京津冀地区关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缺少新事态、新理念、新方式的参与,人才流失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产业分工、协作、集群效应尚待形成,亟待通过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互联网+”发展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等,需要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使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四、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编制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制要充分考虑来自于三个区域的各种方面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政策、资金以至于自然环境等方面。要建立绿色产品产业园区,北京要承担起技术与设备的主导者,天津承担必要的实验和研究工作,而河北则是大范围种植的提供者。各个区域都要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调整,培育更多的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河北要加快自身的科技发展,积极承建相关项目的实践工作,有效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就近尽快转化,发展相关企业集群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北京与天津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在保证自身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市场,优化布局,科学编制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整体规划。
2.创新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制
(1)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形式发展模式,校企合作、企业研发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模式。要广泛调动来自易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力量,对协调发展中涉及的政策制定、市场行情、科技问题等定期会商,共同分析与研究,及时做出反应。(2)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和资金使用规划,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正是基于其重大的效益,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领、相关主体共同出资的资金来源。建立京津冀绿色食品与生态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基金,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实现双赢或多赢。
五、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首先简述了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和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总结了关于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创新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1):21-23.
[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39-44.
篇4
[关键词] 植物保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79-01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实施植物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乃至世界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绿色植物的大范围推广能够不仅能够减缓环境的恶化,还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
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树冠的截流、地被植物的截流以及死地被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或减缓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在具有遮阳、降热、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而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其无法发挥其功能,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不仅会丧失植物应有的功能,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植物保护现状,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目前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面临的新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尽管大量推广选用优质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等,确保粮食产量,但是,却增加了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频率,加大农作物的防控难度。
2.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有三种,分别是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平台。可是现在内容越来越过于形式化和任务化,包括:形式单一,看和听是主流,缺少动手的机会;二是教师实践技能缺乏,不能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三是学生实习时间不能与整个农业生产季节相匹配;四是经费过少,学生往往只能在生产一线参观而不能长时间去参与生产实践;五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造成理论研究内容过多,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豇豆问题”出现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除此之外,世界各个国家提高对进口农产品指标的要求,所以,当前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
4. 农业生产与农民就业形式要求彻底改变植保服务的方式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分散方式变为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样一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趋于规范化生产。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然而,剩下的主要为生产能力非常弱的成员来管理农业生产,但是,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再加上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存在不足,从而严重阻碍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植物保护的对策
1. 培养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型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植物保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植物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以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植物保护体系在农业生产中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受到化学用品的毒害,现象严重。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提出培养人才的方案来培养人才解决问题;我国基层农技队伍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基层植物保护人才严重匮乏,知识老化,断层严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存在植物保护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才能增加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 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技术指的是对生态环境一作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并且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求的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但是,在实践过程,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禁止使用那些含有高剧毒的农药,而是要积极推广使用不破坏环境、高效、低毒的农药;第二,应该回归到大自然中,建设多样性的农田,换言之要建造一个品种、种植与景观多样性的农田。
3. 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我国传统防治对策主要以化学农药为核心,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控制某个单一有害生物,但是,此种防治对策,又会杀死有害生物体的天敌,污染环境,此外,还会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进而招引更多有害生物的繁殖,这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工作。
4. 强植物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
首先,进行测报防治。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应该结合病虫害发作的规律,另外,还要结合天气、土壤、植物生长情况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只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更好的掌握植物保护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第二,实行档案管理。构建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以及信息档案,总结归纳常见病虫害病例,以便在后续工作中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对常见病害虫进行实验研究,以便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第四,实行市县乡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的网络构建。
五、结束语
植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长期性的工作,我们要着实做好这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作。提高植保成果的利用率,并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切实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的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雁华.城市园林植保的现状与防治对策及新技术展望[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30.
[2]陈恩祥,甘国福.发展“绿色植保”的障碍因素与应对措施[J].甘肃科技,2011(11):19-21.
[3]梁萍.植物保护教学中应用病虫害新鲜标本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
[4]安长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园艺,2012,(20):148.
篇5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5]涂洪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构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5(16).
篇6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64-02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相关理论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原因
谈起绿色贸易壁垒,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刚开始其实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专业名词,其相关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术贸易壁垒之中,所以绿色壁垒其实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2]。从其背景来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改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健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世贸组织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aim to improve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reduce pollution by setting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methods.They cover objectives such as energy efficiency,emissions performance,waste minimization and recycling,forestry management,and soil,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 protection.Becaus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set specified targets,they provide greater certainty about outcomes for the environment。”[3]
2.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国开始考虑实行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GATT和WTO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限制。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应运而生[4]。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污染也给环境问题带来伤害。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其中WTO和GATT在对外贸易中也对环境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环保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绿色壁垒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主导优势,由此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尖锐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得不考虑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另外,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便让检验不合格的进口产品限制在本国市场之外,因此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开来。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而且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来说差距较大。2006―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全省总出口额来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产品总出口额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过10%,这种趋势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
随着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的扶持,农产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农产品达93.1亿美元,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已达17余家,位居全国第二。从出口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数优势产品,而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小麦、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农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6]。从2011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7.12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13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三)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传统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而河南省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加工贸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出口额由2008年的15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28多亿美元,并且超过了传统贸易方式。
三、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形成统一的出口市场,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出口。
(二)广泛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同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团体[8]。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便纷纷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国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虽然也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但目前只有4家,郑州市2家,南阳市1家,濮阳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步伐,对于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发展
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传统贸易方式。因此,农产品出口不注重对环保质量的检测,很容易因为农药残留超标不符合出口国家的检测标准而遭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限制。而且出口初级产品的利润也较低,所以转变农产品出口方式,促使农产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标准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十分必要。
(四)适应市场化潮流,开展绿色营销
现如今,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比较关注的营销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因此,开展绿色营销也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可针对贸易国特定的绿色壁垒,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相应的绿色营销方式,研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一个绿色营销体系[9]。在推广绿色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快农产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使标准能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11]。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是对外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欧美国家,所以河南省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标准,使农产品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这样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检验能够通过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标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 严艳荣,刘成群.绿色壁垒对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SWT0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3] WORD TRADE ORGANIZATION.Harnessing trad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 greeneconomy[J/OL].https:///english/
res_e/publications_e/brochure_rio_20_e.pdf[J/OL].
[4] 桑玉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胡红月.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6] 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12,(2).
[7] 车.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8] 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
[9] 吕玉花,毛健.行业协会对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J].经济导刊,2010,(6).
篇7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湖北省林业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绿色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569X
国内刊号:42-1365/S
邮发代号:38-19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8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篇9
论文关键词:12种生物农药在果树上的正确安全应用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
一、除虫脲
除虫脲又名灭幼脲1号,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可用于防治柑橘锈壁虱,柑橘潜叶蛾,柑橘木虱等害虫,使用浓度为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对人畜安全,对鸟、鱼、蜜蜂等无不良影响。与除虫脲相类似的还有灭幼脲(灭幼脲3号)、氟苯脲(农梦特)、氟虫脲(卡死克)、杀铃脲、氟铃脲、氟啶脲等。
二、鱼藤酮
鱼藤酮又名施绿宝,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也有一定驱避作用,无内吸性,具选择性,对天敌安全,杀虫谱广,对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多种果树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效。防治蚜虫,可用2.5%鱼藤酮乳油400~600倍液。
三、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又名齐螨素、爱福丁、除虫菌素、阿巴丁隆维康。是一种抗生素类杀虫螨剂农业论文,对害螨和害虫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杀虫谱广,特效期长,杀虫效果好。可用于防治梨木虱、苹果叶螨、桃小食心虫、柑橘锈壁虱、红蜘蛛、潜叶蛾等。防治果树害螨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4500~5000倍液喷施。
四、虫酰肼
虫酰肼又名米螨,作用速度快,可用于防治梨小食心虫、草果卷叶蛾、葡萄小卷叶蛾、松毛虫、美国白蛾等。
五、武大绿洲1号
武大绿洲1号为病毒杀虫剂,可用于防治果树鳞翅目害虫、梨食心虫等。防治梨食心虫等钻蛀性害虫,在虫卵高峰期用药效果最佳。
六、烟百素
烟百素为烟碱、百部碱、楝素等3种成分混配的杀虫剂,具有很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杀虫谱广,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等多种害虫。防治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等,一般用1.1%烟百素乳油1000倍液,7~10天1次,连喷2~3次。
七、皂素烟碱
皂素烟碱由皂素和烟碱配制而成,耐雨水冲刷杂志铺。可用于防治柑桔红蜘蛛和介壳虫等。防治介壳虫在卵孵初期,用27%皂素烟碱300倍液喷施,5~7天1次,连喷2~3次。
八、甲壳素
甲壳素其系列产品有:一施壮、聚糖果乐、黑星21等。一施壮,又名绿色植保素2号,能诱导植物增强免疫功能,并能防止病菌侵入,一般用2%一施壮600~800倍液,在开花到果实形成期喷施。聚糖果乐在着果期施用,有保护果实免受病菌侵入,并使糖度提高的作用,一般用1.5%聚糖果乐水剂6000倍液在现果期喷施,每6~7天1次,连喷2~3次。黑星21具有诱导抗性,抑制病菌侵染,改善果实品质的作用,可用于防治果树黑星病等,一般用2%黑星21水剂400~600倍液喷施。
九、阿密西达
阿密西达可用于防治梨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柑橘黑星病、疮痂病农业论文,桃褐腐病、核桃黑星病、葡萄霜霉病、白粉病、枝枯病、苹果黑星病、斑点落叶病、白粉病、轮纹病、烟污病等。防治桃褐腐病,一般用于25%阿密西达500~800倍液喷雾。
十、多氧清
多氧清又名宝丽安、多克菌、多氧霉素、多效霉素、保利霉素、科生霉素等。是一种广谱性核苷类农用抗生素,可用以防治梨黑班病、轮纹病,葡萄黑痘病、灰霉病、白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霉心病、轮纺病,以及草莓灰霉病、白粉病等。防治葡萄黑痘病,用3%多氧清600~900倍液,每隔7天使用1次,连喷1~2次。
十一、克菌康
克菌康又名中生霉素,对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和部分真菌性病害有很高的活性,可用于防治葡萄炭疽病、黑痘病,苹果轮纹病、炭疽病、斑点落叶病、霉心病等。防治葡萄炭疽病、斑点落叶病、霉心病等。防治葡萄炭疽病,可在发病初期用3%克菌康1000~1200倍液喷雾,共使用3~4次。
十二、根复特
根复特又名根腐110。可用于防治果树的根腐病,并能活化根系、壮根,促使根系发达。移栽期用2.5%根复特800倍,植株生长期用500~600倍液,每株200~300毫升灌根。
篇10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问题;策略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食品长期短缺历史的结束,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安全认证食品是我国今后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的方向,对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食品安全认证概述
安全认证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产、加工,达到一定安全卫生标准,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相应产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
安全认证食品的显著特征有:一是产地环境无污染。要求产地环境和周边环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确保产地环境中大气、水和土壤的洁净;二是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生产过程中应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控制、减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有效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无污染;四是通过专门机构的认证。安全认证食品是通过专门机构认证,并获得相应产品使用标志的产品。无公害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初级层次,绿色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中级层次,有机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高级层次[1-2]。
国内安全认证食品发展经历了无公害食品发展阶段、绿色食品发展阶段。其中绿色食品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农垦系统启动基础建设,向全社会推进、加速发展,向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推进3个阶段。
2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央一级的安全认证食品管理工作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其中,无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绿色食品的管理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有机食品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负责。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体制属于分块管理。
2.1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人为地将安全认证食品中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管理割裂开,导致安全认证食品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管理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现象。同时,由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不完全相同,且它们之间是平级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不够,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2.2认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认证体系发展的时间较短,在认证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认证技术和能力、认证的普及程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认证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严重缺乏,缺少对申请认证的农业企业和农户在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申报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二是认证的客观公正性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认证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联系,认证过程不能充分体现第三方认证的客观公正性[3];三是专业技术和人才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对认证人员的培训不足,人员认证能力较差,难以建立我国专业化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队伍;四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能力不强。安全认证食品认证方式和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差,认证的结果不能得到国际认可。
2.3市场准入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验对象有限、检验项目单一;二是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对食品检测的专门机构很少,而且食品市场准入的检测手段简单;三是市场准入缺少有效的惩罚措施,问题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惩罚处理措施,问题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较困难。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标准,还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对安全认证食品的各项质量指标难以全面、快速地检测。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是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过程控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方面,对违反食品安全质量的行为没有彻底、坚决地惩处。质量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安全认证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完善食品安全认证的策略
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上的问题困难非常大。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认证。
3.1优化管理体制
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我国应该实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的协调统一,实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机构设置的三位一体,能够明确管理者的职能和相应的责任,减少冲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认证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认证认可体系,积极组建和完善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将认证机构改造成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4]。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认证机构从事认证业务的审核与认可,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和审核。加强认证的国际合作和互认,争取认证结果相互承认,提高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的国际化水平。
3.3完善市场准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场准入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权威的安全认证食品标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质量的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检测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检测专业机构,并引进高技术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3.4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科学制订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减少标准执行时的交叉与重叠。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建立统一、协调和权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4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李正明,吕林,李秋.食品安全的开发与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