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小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14 10:4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小学生帮扶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疾小学生帮扶计划

篇1

一、学校基本概况

xxxxxx为全县教育文化大乡,全乡现有人口约   万人,下属行政村  个。xxxxx学校下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所,完全小学  所,幼儿园  所,教学点  所。2018年9月统计,现有教师   名,学生,    名(幼儿园   名,小学生   名,中学生   名)。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   人。无辍学学生,适龄幼儿均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二、深入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

1.学校紧紧围绕“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资助对象无遗漏。”的工作目标,全力做好辖区内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确保应助尽助、应补尽补,一个不少,一项不漏,实现不漏一人不错一人。

2、扎实做好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及时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单、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雨露计划”资助资金告知单、资助资金告知书等,确保了学生及家长对政策、资助资金发放知晓率达100%。

3、扎实做好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工作。认真摸底,准确提供校内住宿生信息;规范审批流程,确保在册贫困户子女寄宿学生100%享受;复核、公示、上报后严格按规定发放,确保了知晓率达100%。

4、扎实做好学前儿童资助工作。认真摸底,规范流程,确保在册贫困户子女100%享受资助政策;经复核、公示、上报后严格发放。,确保知晓率达100%。

5、扎实做好生源地助学信用贷款政策宣传工作,动员在册贫困户家庭积极办理相关贷款(力争贷款比例达80%以上,最少不得低于80%),协助做好贷款申请工作。

6、切实做好本乡户籍在县外就读的贫困户子女资助摸底工作,发放资助资金告知书,确保知晓率100%。

7、根据县教育局安排,配合各普高、中职及县外学校及时送达学生资助告知书到贫困户,确保享受资助政策知晓率100%。

8、广泛开展辖区内教育帮扶工作。中心学校组织九年一贯制学校辅导各小学、幼儿园、教学点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辖区内均衡发展。

9、及时与乡扶贫办及各村对接,做好贫困户子女在校生的动态调整和已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信息登记、记入扶贫手册工作。

三、控辍保学讲实效

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做好了适龄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工作,及时了解掌握了本校流动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去向,督促家长及时办理学生异动相关手续,全面加强学生学籍管理,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全部按时返校。同

四、扎扎实实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

1、改善生活条件。深入贫困户,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结合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出行、吃饭、穿衣、住房、子女上学、就医等“两不愁三保障”方面问题,帮助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

2、发展增收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努力探索构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3、提高幸福指数。坚持物的扶贫与人的扶贫有机结合,把改善贫困户人居环境与提振精气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业兴、家富、气神”,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幸福指数。

五、组织保障

1、中心学校校长是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全乡教育扶贫工作的部署、落实、监督、问责等工作;分管教育扶贫工作的中心学校专职副书记、各校校长、各教学点负责人、幼儿园园长是教育扶贫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负责相应范围教育扶贫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管;其他人员为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负责对应工作的组织实施。

篇2

一、着眼于“人人有所保”,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抓住被确定为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的机遇,筹集资金2900多万元,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重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参保范围,将长期在外地打工的农民也纳入了保障范围,对在外地非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费用,参照本市同级医疗机构予以报销。进一步降低起付线,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将糖尿病等九种慢性病纳入了保障范围。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市财政负担。目前,全市参合农民已达到50.7万人,参合率达到90.3%。农村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采取财政补贴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市建立了城镇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城镇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缴纳100―200元,财政补助40―200元:灵活就业人员按上年度我省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根据不同情况,个人缴费比例为4.5%―6.5%,市财政补助2%,平均每人每年个人缴纳900元左右,财政补助300元左右。农民、城镇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三项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全市医疗保障的全覆盖。二是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坚持把实现应保尽保作为工作目标,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并结合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将城镇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56元提高到17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1000元,实现了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2007年,全市纳入农村低保群众9539人,纳入城镇低保群众1829人,市财政共安排城乡低保资金600多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是全面改善五保老人供养条件。按照“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从2006年开始,利用2年时间,分批将全市24所乡镇敬老院整合改造成6所高标准敬老院,进一步提高了集中供养率和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对不愿进入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实行专人负责供养。2007年,全市共安排五保供养资金754万元,将2400多名“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无法定赡抚养人)对象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并将五保供养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2992元提高到3138元,确保所有五保老人都能安度晚年。四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在城镇规划区和重点建设项目所在乡镇试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市财政按照个人应缴费用总额40%的比例予以补贴。在此基础上,参保农民达到退休年龄后,市政府再给每人每月补贴养老金80元。凡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参保农民,从次年起即可按月享受140―380元的养老保险待遇,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着眼于“弱者有所助”,构建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建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制度。在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了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制度,对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学生或遭受灾祸、疾病等原因致贫家庭的学生,给予每生每学年200―400元的救助。同时,不断扩大救助范围,对高中阶段贫困学生给予每生每学年1000―2000元的救助,对升入大专以上学校的学生给予每生一次性2000―5000元的救助。2007年,全市共安排“两免一补”资金200万元,特困学生救助金180万元,有效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二是实施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出台《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暂行办法》,采取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的方式,对城镇低保家庭中的住房困难户按每人每年12平方米的标准予以救助。积极开展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对农村特困户住房情况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对危房户进行妥善安置,并制定翻建和维修规划,分批实施改造。2007年,市财政共安排资金100万元,计划对188户、558间农村危房进行了翻建和维修。三是落实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制定了《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办法》,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和因患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特别困难、无力治疗的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在检查、住院等方面给予80%的优惠,并实施最高限额1万元的大病救助资金,贫困群众生病后得到了及时救治。2007年,市财政共安排医疗救助资金40万元,用于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切实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四是加大残疾人救助力度。制定了《扶助照顾残疾人实施办法》,由市财政逐年增加预算支出,将接近低保标准的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免费实行康复训练,分期分批开展聋哑人配戴助听器、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肢体残疾人员安装假肢等专项救助活动;对残疾中小学生免收课本费、学杂费和住宿费:对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小型加工等经营活动给予小额有偿或无偿资金扶持,切实帮助贫困残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五是建立特困家庭救助制度。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制定了《遵化市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暂行办法》,对家庭成员罹患重大疾病或遭遇意外事故,在接受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商业保险及其他救助资金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后,家庭仍然极度贫困,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或者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特困群众,给予一次性即时救助,救助最高限额为5万元。

篇3

和平区基础教育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势,区内中小学校舍条件先天不足,占地面积普遍偏小,改扩建成本却很大。以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为例,仅拆迁费用一项就是很可观的数字。对此,和平区委、区政府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为抓手,大投入、大调整,全力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经费保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平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在财政预算安排上,将教育投入放在首位,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教育经费始终坚持“三个增长”。“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1.83%。

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平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教育督导室,组建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研究制定了几十个综合与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先后几次修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办法,在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校内外环境优化、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落实扶助贫困学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教育环境持续优化。成立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和平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及《和平区教育布局调整方案》,通过资源整合,在有限的区域空间中,彻底解决校舍小、老、散的问题。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学校,都按照天津市“校安工程”和《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必一流,一次达标。

近年来,在推进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和平区累计投入42亿元,新增教育设施12万平方米,相继建成一批示范校、历史名校、现代化达标学校,改扩建并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仅2012年暑假,全区就有21所学校、27个校区进行了提升改造,16所学校的师生在新学期搬入新校舍。2012年10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专家评估组充分肯定了和平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认为和平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实现高位均衡发展为重点,推进教育改革,改善教育品质,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和平区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尽合理,“五大道”地区幼儿园过于集中、办园规模较小,而部分街区因城区改造却没有公办幼儿园。和平区从“抓规划”入手,在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根据区域出生人口预测、适龄儿童居住分布、外来人口流入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等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合理调整布局与加快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并重的举措,不断盘活区域教育资源,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校舍,优先改建成幼儿园,在进一步实现幼儿园合理布局的同时,扩大了办园规模,提升了幼儿园的硬件水平。

均等是重点——“公平不问来处”

“和平人”把“让每个孩子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近入学,公平升学,破解难题。为落实好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和平区各小学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抑制无序转学的学籍规定及具有和平特色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现了“六升七”100%推荐,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有力地抑制了“择校热”现象。初中阶段,采取“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的基本原则,基本解决了“择校”问题。2010年,和平区制定了《高中指标推荐分配方案》,逐年扩大指标定向分配比例,从2010年的10%扩大至2012年的40%,改变了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评价方式。为确保各中小学班额符合市教委有关规定,和平区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依法治理,每学年第一学期,对各中小学班数、学生数等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区教育局中小学科、督导室进行随机监控与督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严格控制班额。

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公平享受优质教育。和平区高度重视辖区内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并将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区教育局与区流动办密切配合,积极为随迁子女提供服务。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区政府保证足额资金投入,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在首批现代化学校达标时,进行了提升改造,学校硬件条件实现了一流,使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学校在生活、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对随迁子女给予特别的关爱,让他们在接受公平教育的同时体验集体的温暖。

让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全纳教育。为确保户籍在和平区的3 至20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全覆盖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区教育局与区残联及各街道紧密配合,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服务,对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政策。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学生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系列化的特殊教育体系。和平区因此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区培育学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奥林匹克先进单位。

关键在师资——“‘一般校’也有好老师”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关键。

和平区按照各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划分为7个合作学区,采取“一带一”手拉手协作和“一带多”示范引领等多种形式,组建相对固定的“均衡发展合作学区”,并以学区为单位开展教师交流,通过建立协作片教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整体办学质量,促进各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和平区下发了《关于区域推进学校均衡发展,建立教师互派交流制度的实施意见》《教育系统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优秀教师互派交流管理制度》等文件,建立了教师、校长互派交流制度。其中,教师互派交流活动在和平区开展的“联校协作手拉手互动教研”基础上,以顶岗任教为主要形式,积极探索研修学习模式、学科共建模式、共同发展模式等,从而实现区域内优秀教师交流。此形式更加深入有效地促进了校际交流,进一步完善了“均衡发展合作学区”,使全区学校教育结构布局更加合理,队伍建设更加完善,个性特色更加鲜明,育人质量更加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具体实施中,各学校选派师德好、业务精、有一定理论和指导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定期到其他学校交流任教,任教期限为一年。互派教师承担本学科相应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深入学科组参与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育科研、学术研讨等教学研究活动,有条件的要培养1至2名青年教师。同时,规模较小学校的教师也交流到优质校、示范校任教,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流动有序、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机制。互派交流活动中还组建了专业发展指导小组,小组成员负责制定互派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方案,为互派教师提供业务学习材料;开展“蹲点会诊式”听评课活动,帮助教师提高理解课标、把握教材的能力;为教师提供承担区级教研活动的机会,为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撰写论文或总结等提供指导;为同学科教师开展学习、教学、教研、科研等交流活动提供平台;对互派教师一年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互派交流工作设有专项资金,用于活动和奖励。

支教在行动——“热辐射效应”

和平区从2000年开始在坚持按有关政策完成好援疆、任务的基础上,先后与甘肃省通渭县、青海省西宁市开展跨省市的对口帮扶工作。从2004年起,又开展了面向天津市蓟县、东丽区的对口支教活动,在和平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主管部门科学规划,举全区之力上下联动;支教教师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受援地区与支援单位双向互动,创新支援方式,真正把支教工作办成了社会满意工程。

篇4

【关 键 词】 依法;治理;小学

遵义县第一小学建于1906年,至今已有108年的办学历史。校园占地面积16363平方米,目前有48个教学班,3319名学生,162名教职工。学校始终坚持“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增强教师魅力,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和“给学生最快乐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教育理念,曾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实验学校”“贵州省交通安全文明学校”“遵义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遵义县办学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最多、教育质量最好、校园环境最美、社会声誉最高的小学。

一、开展学法宣传活动

学校将《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学习列入每学期的工作重点之一,作为教师政治业务学习的必修课和普法工作重要内容。每年2月和8月作为《义务教育法》宣传月,利用标语、校讯通、橱窗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通过《告家长书》,让广大学生家长明白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确保服务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对服务区域内暂住居民子女、农民工子女、外来经商人员子女全部免费入学,切实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认真开展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至少一小时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三是实行均衡分班制,不以成绩排名和分配座位;四是严格收费行为,每学期只收取作业本费,保险费学生自愿由家长到保险公司购买;五是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严格执行收支两线,做到专款专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外公布,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

三、重视学生品行教育

组织教职工编写了《小学生一日常规》和《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并将《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印发给每位学生作为校本教材使用。开展了“弯腰行动”“劝阻行动”“帮扶行动”,强化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引领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知荣辱、辨是非、做好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以每周一训经典语句作为国旗下讲话主题,让学生铭记经典,逐渐内化为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丰富学校活动内容,每月一歌活动,让学生唱经典,受到经典的熏陶;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宣传报道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每月上一节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队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严格执行教育系统“八严禁”和学校“六不准”,严禁教师有偿家教、有偿补课,增强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和履职意识,做到讲政治、守诚信、懂规矩、尚廉洁、做正事、有正气;认真践行《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词》,树立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科研引领教师成长

学校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成长,先后开展了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3个,提升了教师业务素质。实施名师工程,开展校本教研和外出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素养。实施“青蓝工程”,重视对新教师的培养,实行教师结对子传帮带机制,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现有特级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8名,市级骨干教师16名,县级骨干教师33名,中大专以上学历超过85%,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教师普通话合格率100%。

六、抓安全保平安

实行“一岗双责”管理制度,明确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在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职责,安排教师楼层值日,避免课间发生安全事故。在开学和放假前一周由校领导亲自带领相关人员集中对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排查出来的问题,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书面上报相关领导部门处理。利用各种节假日前,集中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利用专题课、班队课、学科教学渗透等,对学生进行交通、消防、食品、网络安全等安全教育;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全校师生作法制教育;定期开展防震逃生演练和消防逃生演练活动,增强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

七、关爱弱势儿童

一是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和班集体为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儿童过节活动,体现学校爱心育人理念。开学初,开展关爱流动儿童座谈会,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生活环境;二是关心残疾伤病儿童。对残疾儿童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三是关爱学困儿童。设立学生“心灵驿站”和“悄悄话信箱”,安排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对学困儿童、问题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孩子走出困惑的心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八、创新家校共育工作

学校成立了“家校共育促进会”,设立“家校共育基金”用于扶弱济困、激励师生,开展“两进”(家长进课堂、教师进家庭)“两评”(家长评教学、理事评管理)“两奖”(理事会奖励优秀教师、学校奖励优秀学生及家长)活动,促进学校管理规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遵义县第一小学这支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将以更加科学的管理机制,独具魅力的育人环境,带领全校师生深入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办真正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学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文刚. 依法治校的探索与实践[J].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13).

篇5

一、健全机构,从组织上保障下一代。

加强关工委的自身建设,是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多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到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落实。一是加强学习。通过完善学习制度,安排学习计划,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把握大局的能力。同时,注意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努力提高思想和工作水平。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关心下一代工作,同时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充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局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名誉主任、苏大章同志任关工委主任,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戴德碧任关工委副主任。三是借助离退休老同志信仰坚定、经验丰富、德高望重、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做教育青少年工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一优势,组织动员更多的老同志,特别是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参与到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来,使广大老同志通过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既发挥作用,做到老有所为,又充实了自己,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真正做到了从上到下,层层有人抓,层层有落实的局面,确保了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解决了关工委开展各项活动所需经费,落实了办公地点,做到了人员、经费、场地“三落实”,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为使关心下一代工作有序运行,每年都定期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工作安排部署。

二、默默奉献,从经济上资助下一代。

我局关工委广泛开展以助学、助困、助残为中心的三助工作,关爱失学、贫困、残疾青少年。实施了机关定点结对帮扶制度,建立起“三助”工作的长效机制,真正把“三助”工作落到实处。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但因家贫或遭意外灾难面临,造成一部分学生失学,而处于辍学状态,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切实从行动上体现“三助”工作精神,近几年来,民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分别与茶垭乡九村朱廷娇、罗文镇钟老坟村徐芳等56名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结对帮扶助学,为其购书包、文具、学习用品、捐款等累计助学资金达4万余元。茶垭乡二村十组杜发兰、杜发芳、杜发磊三姊妹,由于家中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患有癫痫和风湿,外出寻母至今下落不明,我局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从两方面对杜发兰三姊妹进行救助,一是从春荒救济款中下达**0元到茶垭乡政府作为临时救助,二是将三姊妹纳入农村低保。今年我局还积极为孤儿谋福利,将太平镇裕丰社区左珊、太平镇裕丰社区王漫、梨树乡王任骄、永宁乡何巧四名孤儿免费送往四川省民政学校就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生活难、读书难的问题。此外我局关工委还以直接资助和社会力量共同资助等方式,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节日活动中开展“爱心助学”等主题活动,现场为贫困青少年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奖学金以及奖品,以此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同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每年秋季大学新生入学前,我局都充分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发扬慈善精神,积极开展慈善帮困助学,对贫困的大学新生进行资助,今年我局共投入资金8.4万元,对冯胜、何代兵等42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其中包括大竹镇仙鹅坝村的一残疾学生陈帮涛,另外我局除自己资助外,还积极争取上级机关对我市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今年共争取达州市级资助名额13名,四川省级资助名额6名。慈善之举点燃了一个个贫困新生成为有用之材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希望,改变了他们将来的命运,改变了他们家庭继续贫穷的日子。此外,关工委还经常召开有家长、学生参加的座谈会,会上交流学习经验、总结学习情况,了解青少年近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改变山区的教学环境,为青少年改善学习生活环境,我局先后协调联系世界宣明会投资30万元修建钟亭小学,投资40万元修建长坝小学,为大竹镇仙鹅坝村小学捐资2万元,改变了当地教育教学环境。为切实落实好助残活动精神,认真开展好在“重生行动——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将方鲜柳、毛旭、李伦菊、刘国强等11名唇腭裂患者护送到专科医院治疗。近年来,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慈善会共资助贫困大学生245名,资助金额达36.7万元,联系**市龙鑫房产公司为庙坡乡村小捐赠水泥20吨,救助站救助未成年儿童27名,救助资金达万余元。目前,我局已形成了较为广泛、积极参与、无声奉献、采取不同形式献爱心的风尚,为我局关工委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篇6

张掖市甘州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继出台了《甘州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甘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甘州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设定了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序、高效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一体化办学

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甘州区不断创新管理模式,2013年,区教育局制定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13个“联校办学管理委员会”和5个“划片招生对接捆绑区”,建立捆绑发展联合体,积极探索推行大分片管理模式。

在实施“一体化办学”改革中,甘州区采取了“联校办学”、“联片办学”、“对接捆绑发展”三种运行模式。城区学校分别与1所或多所农村学校对接,组成办学联合体,实行大学区办学,抱团发展;乡镇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实行区域内联片办学;城区初中和划片招生学校实行对接捆绑发展,实现生源均衡。

同时,区上把统一发展规划、师管理、学管理、统一质量评价、统一捆绑考核“五个统一”作为确保区域“一体化”办学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在办学联合体内部,探索创新硬件建设和经费投资渠道,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教育质量一体化评价制度,促使各成员学校缩小差距;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生源输送等方面的提前对接,促进共同发展。

为推动“一体化办学”改革,甘州区还制定下发了《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方案》,探索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补充机制,将教师合理流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与区域“一体化办学”试点改革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行校长轮岗、教师交流、择优选调、筑巢引凤等多种人才引进和资源配置方式。

2013年,甘州区13所城区学校与26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137名城乡教师进行了对口支教和交流学习;15名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进行了轮岗交流;引进外县区优秀人才18名,从农村中小学选调49名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2014年,区上进一步完善了联合体内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机制,组织216名城乡教师进行对流,并选拔74名农村教师补充到城区缺额学校任教。

作为一所区属学校,甘州区南关学校从2012年就开始在一体化办学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根据区教育局“一体化”办学的部署,由南关学校牵头,张掖三中、三闸中心学校、花寨中心学校、安阳中心学校组成办学联合体,实行一体化办学。

办学联合体实行“管理委员会”管理体制。南关学校与各联合体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对口定期交流。由南关学校选派教师赴张掖三中、三闸中心学校、花寨中心学校、安阳中心学校支教, 联合体对口学校选派教师到南关学校顶岗学习并执教。交流期间,教师的业务考核在任教学校进行,并报送原学校备案。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南关学校一体化办学联合体各校在学校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育人环境、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入学等方面逐渐形成一体化特色,并且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同学科教研、学科优质课教研、德育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办学的目标,达成了“捆绑式”发展的目的,5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比实施一体化办学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通过实施“一体化办学”改革,开展“送教下乡”、“跟班培训”、“挂职锻炼”等活动,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像南关学校这样的办学联合体的活力不断释放,甘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点:教师队伍建设

在推进一体化办学改革的同时,甘州区还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据了解,为缩短新聘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适应期,更好地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甘州区从2007年开始,要求新聘教师上岗前,必须在城区学校接受半学期的实习和带班实践,开展岗前教学“练兵”。 同时,启动实施“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读书工程,将提高教师内驱力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眼点。

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区上积极探索“行政+学会+基地”县域教师培训模式,利用成立的语文、数学、英语、史地、物理、生化、音乐、体育、美术、班主任、学前教育、心理健康等12个学科研究学会,积极组建学科专家团队,扎实推进走教、评课、说课、送课等教研活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学科能力提高计划、中小学骨干班主任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体艺素养提升计划。

2014年,组织1900名教师在学科研修基地参加集中研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12次,受训教师达2426人次;34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体艺素养提升行动;积极承办省教育厅国培项目校本研修和远程研修整合项目,组织3326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员网络研修和校本整合项目试点。全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累计达9000多人次。

此外,为了优化城乡师资配置,完善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机制,强化教育人事管理,还选拔了74名农村教师到城区缺额学校任教,考核认定100名区级骨干教师,并落实区级先进个人表彰一次性奖励1000元激励机制,启动实施教师2年一次体检工作。在捆绑发展联合体内部,进一步落实优秀人才限额外聘任政策,29名教师聘用到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在高效课堂建设方面,甘州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搭建多元化的教科研平台,坚持以科学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引领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

2014年,举行了全区初中7个学科优质课评选工作和小学教师说课比赛;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12次,受训教师达2426人次;青西中学、大成学校、西街小学、区一幼被确定为省级“金色教苑”基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参加甘肃省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历史等5个学科优质课比赛的8位教师全部获奖,省市区级立项课题200多项。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甘州区不断完善制度约束和人文管理,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仅2014年,就对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7名个人和负有管理责任的相关学校进行了严肃处理,清理在编不在岗教职工49人。

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机制,调整交流5名城区教师,选派17名教师分赴甘南、肃南民族学校支教,并公开引进和选聘18名应届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新增71名教师在进行岗前培训后全部分配到基层教育工作岗位。教师队伍更趋合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教育均衡发展的总目标:社会满意度

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目标,紧扣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时代脉搏,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事业亮点不断涌现,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德育工作成效显著。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甘州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学习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倡扬孝道、感恩母亲”、“24字人知人晓工程”等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搭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2014年,张掖二中通过省级文明单位验收,6所学校通过全市“快乐校园”验收,青东小学等3所学校通过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验收。全区各学校利用世界读书日、纪念孔子诞辰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首届校园读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读书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立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际,甘州区持续加大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全区办学条件。2014年,争取项目资金5233万元、教育基建项目15个,建设校舍面积3600平方米,完成新墩镇中心学校、农场学校、张掖五中、农二中4个扩容改造项目。区级配套资金5032.5万元用于学校项目建设,完成民族小学、西关小学校容改造项目建设,甘州区第二幼儿园土建项目全部完工……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建设、校安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全方位改善了甘州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学校办学层次的整体提升。

为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甘州区还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力度。 2014年,全年完成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投入资金623.7万元,新建计算机教室24个,新增“班班通”学校26所,完成“校校通”改造升级工程, “人人通”建设任务效果明显,中小学教师开通教育个人空间,3万多名学生建有个人空间。 2015年,又投入省级资金1232.7万元,为47所中小学配备计算机2246台,为37所中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42间,为7所学校配备65寸触摸平板电视74台,装备多媒体“班班通”教室74间。

学校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围绕现代学校建设,甘州区积极挖掘学校文化建设内涵,逐步形成以绿色学校创建为看点,以家长学校建设为重点,以传统文化建设为支点,以节水型学校创建工作和节能宣传周为抓手,以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为契机,深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校园文化创建机制。

2014年,全区学校环境教育率达到100%,张掖五中、青西中学创建省、市级绿色学校通过省、市级验收;共创建家长学校227所,全区家长学校创建率达100%;张掖一中等3所学校通过市级文化示范校验收;4所学校通过市级“节水型学校”创建验收工作并被命名;青西中学代表张掖市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甘肃赛区选拔赛,取得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3所学校通过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验收。

阳关体育运动特色鲜明。为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甘州区制定下发了《甘州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甘州区校园足球布点学校经费管理使用细则》。2014年,组织开展了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阳光少年”评选推荐及甘州区第二届“区长杯”校园足球联赛等活动,并承办了甘肃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联赛;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创建校园足球布点学校22所,增加校园足球非定点学校6所;4所学校通过市级阳光体育运动示范校验收。

各学校依托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运动项目、社团组织、校园活动,着力打造阳光体育品牌。甘州区民族小学代表甘肃省参加2014年“谁是球王”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西北赛区比赛小组循环赛,获得娃娃组第二名,南关学校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阳光快乐示范校。

教育治理力度不断强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甘州区还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强化教育督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全区中考及小学学业水平测试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完善小学学业水平评价机制。落实中考招生改革,进一步调整学科分值,全面落实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省级示范性高中35%的招生名额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政策措施。

2014年,完善了5个一级督学责任区,10个二级督学责任区,并聘请63名兼职督学,完成对全区30所中小学、2所幼儿园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对创建的4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进行评估验收,修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对有偿家教、乱收费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各类教育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甘州区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8所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和“省级一类幼儿园”复评验收;22所城乡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

同时,高中教育实现了特色化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6%。2014年全区参加普通高考5687人,上线5195人,上线率91.35%。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区职教中心参加全省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综合排名全省第二;完成了“全市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为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甘州区对民办学校校(园)长和办学投资人进行了业务培训,落实100名民办幼儿教师参加国培计划;依法审批“金安润园幼儿园”和“甘州区爱尔贝幼儿园”;对56所民办幼儿园、学校、非学历教育机构开展专项督查。

为民办实事,推进教育公平。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甘州区将教育公平放在突出位置,深化阳光入学、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机制,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强力推行城区中小学对口招生、整体划拨政策,切实规范招生秩序,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择校、择班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执行方面,2014年,甘州区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1375.92万元,实施学校130所(含教学点14个),供餐学生春季学期23476人,秋季学期22388人,供餐率100%。

为方便学生上下学,甘州区则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部门监管”的校车运营模式,确保校车安全运行。全区73辆专用校车,覆盖14个乡镇,接送41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学生5488人,专用校车接送率达89.2%。

篇7

全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960元。同比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同比增长18%以上。

2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达40%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0万平方米。

3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达400元。

4公办幼儿园比例达67%省优质园比例达55%3-6岁适龄幼儿在公办园就学的比例不低于7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市民社会培训参与率达50%

5公众安全感达89%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全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2以内;全区环境质量指数稳定达84分以上。

6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18%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70%以上。

7家庭健康服务覆盖率92%以上。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推进率85%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不低于50元。

8新增养老机构床位720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5%以上。

9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75%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70%

10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20平方米。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达30%

二、重点工作

(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鼓励创业富民。

确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全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

1促进充分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所有街道(镇)和社区(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创建标准。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农村零转移”家庭。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6000人,实现再就业4000人,其中援助困难人员就业8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0人次。责任单位:区人社局、财政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2激励全民创业。建立公共创业服务中心。引导和支持居民创业。全年扶持各类创业500人以上,创业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新发展私营企业1500家,个体工商户3000家,新增注册资本32亿元。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工信局、农业局、商务局、财政局、工商局、地税局、国税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3推动科技创业。加快建设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大力实施“321计划”和“英才计划”新增孵化器孵化面积17.2万平方米,引进初创型科技企业200家,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50人。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人社局、发改局、财政局,沿江组宣处、经发局、财政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4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再就业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培训。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提供公共技能实训和鉴定服务。全年培训各类劳动者32000人次,技能鉴定5000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630人。责任单位:区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5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加大最低工资制度落实力度。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覆盖面。全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全区已组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0%劳动保障仲裁案件结案率达99%调解率达83%责任单位:区总工会,人社局、工信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6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农地股份合作、富民合作、劳务合作等农民合作组织。新增社区股份合作改革的村11家,实现资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组织参合率达65%以上。责任单位: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局、发改局、财政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7加大城乡低收入家庭帮扶力度。开展党员干部、公务员、有能力的家庭“一对一”牵手活动。建设14个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区,确保1.4万户低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农工委,区农业局、财政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二)加强住房保障。

8全年新增经济适用房100套、廉租住房20套。实施老小区整治出新4个。适当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住建局、民政局、财政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三)切实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药改革。

9不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提高报销比例。责任单位:区卫生局、人社局、药监局、财政局,各街镇)

10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继续实施大厂医院异地改扩建、区中医院异地新建工程,镇中心卫生院省标建设。完善“双向转诊”和社区首诊制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率达55%以上。继续深化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责任单位:区卫生局、人社局、发改局、财政局、新城指挥部,各街镇)

(四)加大扩面征缴力度。

11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稳步推进城乡保障制度并轨。被征地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率达99%以上。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卫生局、教育局、工信局、商务局、财政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12提升社会福利普惠水平。城镇职工医保制度规定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82%门诊特定项目报销比例提高到90%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规定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1%门诊统筹报销比例提高到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城乡80岁以上的老人常见病规定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全面推进全民普惠殡葬服务。

13完善特殊群体保障制度。推进低收入信息核对工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2011年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和25%以上。农村五保对象、重残救助对象保障水平同步实现自然增长;提高孤儿养育标准。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物价上涨与困难群体补贴联动机制。加强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救助服务。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各街镇)

14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实施残疾人幸福工程。建成街镇残疾人托养中心8个;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350户、配置器具660件。贫困家庭残疾人享有免费康复服务。责任单位:区残联,区民政局、财政局,各街镇)

15加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区福利院迁址重建;加快19个街镇、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为60周岁以上困难独居老人购买基本居家养老服务。全区增加到400台。责任单位:区民政局、财政局,各街镇)

(五)加强综合整治。

16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5街镇改水工程。实施河道整治清水工程。镇街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50%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55%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30%责任单位:区住建局、水利局、环保局、城管局、财政局,各街镇)

17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年建成户用沼气池8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10处、秸秆固化基地项目1个;村庄绿化13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达标率达95%创建不少于10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农业局、环保局、财政局,各街镇)

(六)确保市民出行便捷顺畅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18加快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全力做好重点交通工程配套服务工作。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19提升公交服务保障水平。全年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72辆。财政局,各街镇)

(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20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力推动实验高中和程桥高中四星级创建工作;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化水平。全年完成6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完成700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年达600元,初中每生每年达800元。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率95%以上,公办初中就读率100%继续实施幼儿助学券制度,对六类困难家庭子女继续实行政府助学。责任单位:区教育局、财政局,各街镇)

21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五星级文化站1家,8家村(社区)文化室建成市示范点;街道50%社区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为基层送图书3500册以上,送戏送演出100场以上,放映1584场公益电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少于400场次;发展有线电视用户6000户。确保1个街道进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行列。启动青奥文化城建设。责任单位:区文广局,各街镇)

22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施“百万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幸福工程”全民健身日”公共体育场馆有组织免费开放。全面实施区体育中心、奥帆基地、省水上训练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区体育局、财政局。各街镇)

(八)实施“世代服务幸福家庭”工程。

23推进“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创建。全力推进“世代服务”提质工程。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全面实施“三优”优孕、优生、优育)计划;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逐步提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责任单位:区人计局、财政局,各街镇)

(九)深入推进“平安区”建设。

24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技防乡镇、技防小区、技防区建设覆盖率达100%技防入户率城镇沿街商户及单位达100%居民户达80%以上。

25完善“大调解”体系。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做到应援尽援。健全工作责任制,推行“阳光”推进领导下访、约访、接访常态化。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行重大决策公示、听证、评议制度。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健全社会舆情分析机制,推进大调解机制建设。责任单位:区局、司法局、综治办、维稳办,各街镇)

26加强公共安全监管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95%增添100辆校车,保证小学生交通安全,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规划建设多功能防灾救灾减灾中心,组建防洪抢险、防化救援、防暴处突、治安防范的四防”队伍。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安监局、应急办、药监局、卫生局、民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国土分局、建工局、教育局、公安分局,区属各园区,各街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民生工作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民生工作领导小组。设在区发改局。区民生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区各职能部门要按照民生工作责任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各街镇也要相应建立领导小组,统筹抓好辖区民生工作。责任单位:区民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街镇)

(二)落实长效民生投入机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全年基本公共服务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力争达66%以上,促进民生投入稳定化、制度化和常态化。责任单位:区财政局)

篇8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在会上强调,2016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抓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有效供给能力

一是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支持各地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0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00所),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85%。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达标验收工作。切实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改造。

二是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推动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加强专业布局调整和项目试点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及时总结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的经验做法和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动本科学校转型发展,实施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

抓质量,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水平

一是加强德育工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外教育和劳动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筹备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形成合理教育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

三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以“每天两个大课间”为抓手,落实好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推动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四是抓住关键提高质量。幼儿园要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抓手,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保教质量。基础教育要突出抓好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职业教育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突出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等教育要加快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品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抓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

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我省承担的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一市四县两校”改革试验区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二是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我省高考、中考、小升初等相关配套政策,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本科三批和专科录取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三是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明确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解决检查评比多、随意性强、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推动招生计划管理改革,推动高校建立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与就业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编制、财政等部门共同做好县域内教师编制的统筹调整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宣传贯彻好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开展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活动,对民办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五是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省汉字文化、武术文化和中医文化等优势,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

六是按照规划编制方案安排,完成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抓公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一是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财政、发改、土地等部门,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作,确保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是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覆盖面,从制度上保障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

三是精准帮扶特殊群体,保障平等受教育权利。确保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落实好省里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重点关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实施“一人一案”,确保我省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在90%以上。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

四是加大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完善小升初的招生办法,通过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提高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

五是加强民族教育。会同省民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

抓保障,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以“河南最美教师”为引领的系列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师德考核、监督与奖惩办法。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持续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启动“互联网+教师教育”行动计划。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今年将招聘“特岗计划”教师1.2万人以上,完成“国培计划”26万人,免费为乡村教学点培养1000名小学全科教师。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高校人才强校工程。今年,我们将整合原有的中小学“中原名师”、职业教育教学专家、高校教学名师等评选,设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中原名师”评选项目,打造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品牌。

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明确职能,构建高效能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以购买服务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格局。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加快扩大网络学习空间、中小学专递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高校慕课、微课等教学类应用和电子政务、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科研设备共享、教育信息公共资源查询等管理、服务类应用,形成符合“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

篇9

一、主要工作情况和成效

在“三送”活动中,我工作组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疾苦,反映他们的愿望诉求,热心为他们办实事、好事,把党的关心温暖带到千家万户。半年来,我办“三送”工作组发放各种政策法规宣传单1000多张;深入走访农户256户,收集了群众意见建议50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0多件,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1、积极做到村情民意底数清。村位于镇东南部,距圩镇7.5公里,是“十二五”国家级扶贫重点村,辖13个村民小组367户1799人,耕地总面积1124亩,全村总劳动力899人,201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359人。全村有贫困户163户797人,“两红”人员及遗属29人,革命烈士遗属15人,残疾人5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8人;土坯房改造户107户450人,不安全饮水210户945人;不通公路村小组6个包含14个自然村。201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1730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730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烟叶、白莲、水稻及外出务工。

2、积极做好宣传、公示工作。一是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工作组多次组织召开了村、组干部及群众会议,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重点组织学习了党的农村政策法规,使村组干部和全体工作组成员成为党的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兵和实践者。二是在显眼的地方编辑制作了活动公示牌,对工作组成员名单、所在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包扶对象名单、服务承诺及所帮扶群众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等进行公示,并公示领导点评;公示每月销号处理的问题等。三是采取集中学习、组织生活会等方式,认真宣传、学习党员干部先进事迹,进一步坚定了工作信念,强化了争创“一等工作”的敬业实干精神。

3、积极做好森林防火、防汛工作。一是协助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深入走访农户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600张。二是帮助做好防汛防灾工作。四、五月间强降雨,我们高度重视,专门安排了值班人员进行日夜巡防,特别是对地质灾害点、山体滑坡及危旧土坯房住户进行了重点监护和动员撤退工作,确保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积极探索推行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机制工作。一是建立了包干帮扶责任制、公开承诺制、“民情台帐”和销号整改等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二是严格执行了考勤考核制度,建立了工作组成员到岗到位登记台帐。及时设立了“三送”活动工作室,安排“三送”活动工作室每天必须有3人以上值班干部,处理有关事项,确保人员不离岗,工作不断线。三是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初步实现“全覆盖”,真正做到民事有人管,民难有人帮。

5、积极为民办实事好事。一是为解决村小学生上学路难走的问题,改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状。年初我办向上级争取1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新修了至石田小学水泥公路,使全村学生再也不用走坑坑洼洼的老土路去上学;二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村土坯房改造点住户的生活生活条件及美化、亮化周边环境,我办向上级争取37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硬化了祠堂空坪900平方米,门口塘美化及绿化300平方米;三是在做好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也本着群众困难诉求无小事的原则,积极做好上户走访工作,了解群众诉求,通过走访发现,面对日益升高的天气温度,许多群众有喝冷井水或自来水的不良习惯,为了改变这一不良生活习惯,我办向全村330户群众每人赠送一个爱心电热水壶,总计价值1万元。四是为全村每户农户制定了一份增收帮扶计划表,使群众尽快找到适合自已的致富门路,走上致富快车道。

二、主要问题

自开展活动半年来,我工作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尽管为群众解决了部分困难和问题,但是,仍然还有部分困难和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1、由于村经济薄弱,贫困人口,点多面广,问题复杂而难以全面解决。

2、、上访问题仍然存在。由于民风及陈年的一些问题引起的、上访问题一时无法消除,仍需做大量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要进一步学习领会上级有关“三送”活动会议、文件精神,坚定工作信念,树立工作信心,注重将“三送”工作与当前镇村中心工作相结合,夯实“三送”工作载体,进一步强化“三送”工作力度,营造“三送”工作氛围,提升“三送”工作水平。

2、修建好城江水井的净化工程。充分利用部门优势,整合其他部门资源,帮助村委会做好该水井的资金扶助,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

篇10

一 依托资源优势,健全康复网络

近几年来,东风公司医疗系统逐步社会化,残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了残疾人康复网络,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首先,确立发展思路。东风公司卫生系统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专业医务人员两千余人,固定资产上亿元。特别是医疗专科建设基础好、力量强,社区医疗服务网络较完整。这些都为康复工作提供了物质保证和有利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了建立三个中心(即康复就业培训中心、小儿脑瘫治疗中心、精神病治疗中心)、完善三级网络(总院、分院、服务站)、开展三个服务(康复培训、康复用品用具、康复教育)、实行“三位一体”(医疗、预防、健康教育)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突出两个品牌(脑瘫、精神病专科)的发展思路。得到公司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在2001年公司制定的社区卫生规划中明确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列入医院专科发展规划和社区服务的基本项目。

其次,完善服务网络。一是成立了以公司主管副总经理为主任,由卫生、教育、工会、残联等单位领导组成的社区康复工作委员会,设立了公司社区康复办公室和社区康复指导中心。二是在公司内初步形成由公司总院为龙头、三家分院为支点、十家社区医疗卫生所为基础的集医疗、康复、预防为一体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三是明确了管理职能,由总院和下属分院承担医疗与业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点的领导、管理及计划落实的检查、监督。同时担负部分家庭病床、出诊服务、健康教育等工作。

其三,建立合作关系。东风公司总医院是国家三甲医院,其花果、茅箭分院都是二甲医院,这两家分院定位于发展特色专科。而残联依据《残疾人保障法》等国家政策发展康复事业,离不开技术、设备、人才,这就为残联与医院的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残联因势利导,主动上门协商,双方达成共识。花果分院成立了儿童脑瘫治疗中心,茅箭分院成立了精神疾病治疗中心。双方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医院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为发展残疾人康复事业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 突出医疗特色,促进两大专科

第一,突出两大专科。近年来,我们在依托公司医疗资源优势、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选取与残疾人康复相关的疾病,帮助和支持医院发展专科,培养康复医师,并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性帮扶措施。花果医院小儿弱智脑瘫治疗中心经几年建设,拥有设备百余套,可有效治疗包括白内障、小儿脑瘫、弱智、癫痫等多种先天疾病。经潜心研究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医疗特色,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和体征采取中西药物、针灸、推拿、按摩、理疗、语言训练及康复功能训练,治愈脑瘫患儿400余例,有效率8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茅箭精神疾病治疗中心是鄂西北地区惟一正规精神病防治机构。具备完整的治疗体系,包括药物治疗、工娱疗法、行为矫正、心理治疗等,年住院人数达千余人次。通过实践两家医院的康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脑瘫中心的“肉毒毒素疗法”新技术运用到痉挛脑瘫患儿,获得明显效果,此法在第六届全国暨国际脑瘫研讨会上做大会交流,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是目前国际上治疗小儿脑瘫最先进的两种方法之一”。精神病治疗中心近年来成果突出、硕果累累。在省部级专业刊物50余篇,其中《精神分裂患者一级亲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统的研究》、《十堰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达到国内先进领先水平。

第二,注重人才培养。在康复专科建设中两个中心把人才培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推进康复事业的发展。花果小儿脑瘫中心主任梁松酷爱儿童康复事业,在他的带领下该中心相继开展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先后在省部级医学杂志22篇。茅箭精神病专科拥有医师8名,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4名。人才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在抓好人才培养的同时,他们还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到单位讲学,增进交流、开拓了视野。

第三,实施扶助政策。康复中心成立以来本着为残疾人服务、为残疾人做事的宗旨,对患者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坚持合理收费,减轻患者医疗负担,特别是贫困家庭。几年来先后为患者减免医疗费近10万元。同时开展献爱心活动,全院医护人员多次为病人自发捐款、捐物,使就医的贫困患者深受感动。残联康复用品用具服务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近两年来为近40名残疾人配置了轮椅、手杖等,考虑到许多人来自偏远地区,生活极为拮据,因此往往只收成本费。

三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服务效能

在抓好脑瘫、精神病康复这两个专科品牌的同时,我们将康复工作向社区服务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延伸。不断加强基础性工作,增强服务功能,为残疾人康复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

1. 开展社区服务。根据社区卫生规划公司有重点选择了三个人口相对集中的专业厂作为残疾人社区卫生服务的试办点,重点兴办了社区卫生服务推广中心,一般包括门诊、观察室、药房、健康教育室等。除配备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药品外,还有寻呼机、电脑等设备。从医院和专业厂卫生所抽调了40余名业务精、服务态度好的医护人员充实到社区服务队伍,这些医护人员活跃在社区,不仅做好门诊工作,而且上门服务,开展家庭病房义诊输液、家庭护理等,极大的方便了残疾人就医和康复。

2. 设立康复中心。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为康复培训人才,我们利用现有房产和助残捐款,在省、市残联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于去年10月成立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东风分中心 。中心占地240平米,拥有水疗、盲人按摩、牵引、功能训练等服务设施。在中心一楼还设有康复门诊部。目前安排有5名残疾人就业。自开业以来已培训各类人员10名,首批6名初级按摩师、一名中级按摩师已毕业。由于学员学习刻苦,得到省残联盲人按摩中心老师较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