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相关工作范文

时间:2024-03-14 10:4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管理相关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管理相关工作

篇1

以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对相结合”工作方针,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风险掌控、风险防范、应急处置、风险化解、常态管理五项能力提升,充分发挥气象应急工作的作用,切实做好突发气象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准备、事件处置和事后评估等工作,完善气象应急机制、体制和预案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应对有效”的气象应急体系,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气象事件的能力。

二、目标任务

(一)建立健全气象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能力

2013年我局已组织对《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并由县政府印发。今年要加强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培训,组织职工认真学习省、市气象主管部门及县有关应急预案,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参加省气象局组织的汛期气象应急演练和县政府组织的防灾减灾活动,提高应急能力。

(二)完善气象应急队伍建设,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完善气象应急队伍建设。由于2013年各村社换届,今年初我局组织力量对全县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根据人员变动进行了重新选拔登记,保证了每个村有一名气象信息员,确保了灾害性气象信息的及时传递,提高了应对突发气象事件的能力。积极开展科普知识下乡活动,今年3月19日,在“3.23”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组织人员到卓筒井镇进行了气象科普宣传,同时积极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向全社会宣传气象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提高公众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健全气象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进一步完善气象监测体系、决策气象服务平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及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等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一是加强国家气象观测站与业务用房项目建设,完善规范气象监测体系,建成气象预警预报平台、人影作业指挥平台,业务楼年底前正式启用入驻。二是继续加强区域自动站及山洪雨量站建设,在原有2处6要素区域自动站的基础上再改建2处6要素区域自动站,进一步提高全县气象监测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今年3月我局已对决策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服务对象进行了重新登记,向县领导、部门领导、镇乡领导、农村气象信息员、县城内社区负责人、规模企业责任人等600余人免费发送气象信息短信,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力争在有条件的乡镇、重点园区、大型种、养殖基地等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积极推进气象应急准备认证工作,2013年回马镇、智水乡已成为全市首批达标乡镇,今年力争其余9个镇乡完成此项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支持,计划三年内累计投资100万元,将现代农业产业园、片区打造成全省气象服务优质示范点。省气象局今年初已对该项目立项,目前已完成了前期可研报告的上报等工作。五是加强与县应急办、防洪办、国土局、林业局、民政局等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灾害性天气应急保障体系。大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及地方财政支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

(四)健全气象灾害评估体系,提高恢复重建能力

建立气象灾害评估办法,制定评估标准、程序、内容和方法,针对我县气象灾害,积极开展暴雨、洪涝、干旱、雷暴、霜冻、低温、低温连阴雨等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影响评估,为恢复重建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分层次管理对护士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大内科40名在编护士为研究对象,以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为分界点,比较实施前后该组护士工作能给力和工作成就感的变化。结果: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理论知识、健康教育能力、规避风险能力、护理观察能力,感染防护能力、应急能力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分层次管理后,护士对职业的满意度、自我实现愿望、自我价值体现和综合成就感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分层次管理是增强护士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护士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

关键词 分层次管理;工作能力;工作成就感;护士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67

护理质量的高低与护士的工作能力有直接关系,但就目前而言,护士仍以机械性操作为主,责任不明确,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护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这显然不利于护士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患者的日益增多,护士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超负荷的工作量,她们疲于应对,不但护理质量不能够保证,而且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指数偏低。我院自实施分层次管理以来,不但有效改善了护理质量,还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大内科40名在编护士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45岁,平均(29.7±5.8)岁。护龄1~14年,平均(8.7±2.5)年。学历:中专8名,大专28名,本科及以上4名。职称:护士21名,护师12名,主管护师7名。婚姻状况:已婚26名,未婚14名。以实施分层次护理管

作者单位:432400应城市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医院办公室

何永秀:女,本科,主管护师

理为分界点,实施前后该组护士无人员变动。

1.2分层次管理实施方法

1.2.1管理模式的构建参照其他医院分层管理经验,结合我院实际,根据护士的护龄、专科知识和技能、学历、职称、实际工作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综合评定。实行老、中、青搭配,分成3个科,9个责任组,每科设置护士长1名,每组设置护理组长1名,责任护士1名,护士2名。实行科护士长、护理组长领导下的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护士长负责行政管理工作,护理组长指导当班护士工作,解决技术难题,负责病房管理。责任护士带领护士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康复指导工作,确保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1]。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仪器的日常维修和保养。护理人员按层次由高到低分别给予不同绩效分配。

1.2.2实施方法每组护士与医师共同管理患者,根据每天患者人数、护理工作量、难易程度增减上班时数,采用弹性排班的方法。护士长、护理组长上行政班,责任班相对固定。时间上分三班,A(8∶00~15∶00),P(15∶00~22∶00),N(22∶00~8∶00),每组护士按A-P-N班轮换,在早、晚工作繁忙时间段增加帮班;增派早晚班次,加强晨晚间护理的人力,保证晨、晚间基础护理质量。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观察和整体护理。根据收治患者情况,合理调配人员,在排班时实行新老搭配,在患者最需要护士的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如连班、节假日。每天医护人员一起交班后,责任护士随本组管理医师一起查房,带领指导本组的护士一起完成本组患者的护理、治疗、各项检查、健康指导等,并负责本组患者的护理质量[2]。

1.2.3质量监控科室内的质量监控小组每个月进行质量监控,对总结这1个月来存在问题的病房,由护理组长进行原因分析,并通过开展总结会议,讨论改进意见。病房质控小组每月进行自查自纠[3],护士长每日进行两次查房,每周召开1次护士会,在会议上进行质量反馈与分析,提出护理问题所在。同时在会议上表扬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护士,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1.3评价指标比较护士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感:(1)工作能力。采用Norman等提出的护士能力评价体系,并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确定了7个指标,分别为专业技术水平、理论知识、健康教育能力、规避风险能力、护理观察能力,感染防护能力、应急能力。每个方面满分为100分。由患者对护士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2)工作成就感。参考相关文献对护士工作成就感的考察指标,结合我院实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考察,内容包括对职业的满意度、自我实现愿望、自我价值体现和综合成就感4项内容,分为满意、不满意,由专门经过培训的护理专业老师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进行考察。本次测量量表信度系数为0.736。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层次管理实施前后护士工作能力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工作成就感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分层次管理实施前后护士工作能力比较(表1)

2.2分层次管理实施前后护士工作成就感的比较(表2)

3讨论

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在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中,护士无论学历、职称高低,一律承担着类似的工作,护理人员的能力差别和工作经验不能体现,这样既浪费护理人力资源,又降低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能力和职业成就感,成为护理管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分层次管理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明确各岗位职能,逐级管理。这种管理方法本着因材施用的原则,激发了每位护士的进取精神,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每位护士的管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分层管理实施后护士专业技术水平、理论知识、健康教育能力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P<0.05)。护士分层管理后,患者有了固定的护士、医师,各组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加强了护患沟通,有利于缓解患者及其家属手术和住院带来的急躁和恐惧心理,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4],护士的工作得到了肯定,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工作成就感油然而生。结果还显示,实施分层次管理后,护士对职业的满意度、自我实现愿望、自我价值体现和综合成就感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更重要的是护士分层管理,通过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控制,合理利用护士,逐步完善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确保了患者的护理质量[3]。同时分层管理也拓展了护士个人职业生涯的空间,责任组长岗位的确立为今后专科护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分层次管理是增强护士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有利于护士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金全,邹红梅,王从华,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1-4.

[2]陈员娥,李艳,厉小小,等.小组负责制护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73-1074.

[3]朱淑静.护士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2):2984-2986.

[4]高华,何国平.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77-78.

篇3

(四川大唐国际甘孜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康定626000)

【摘要】笔者参建的四川甘孜州康定县长河坝水电站,处于高山峡谷地带,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损失。自工程开建以来,业主在应急管理方面高度重视,采取了各项措施,预防和减小地灾损失,得到了一些经验,长河坝项目也成为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确定的首个水电建设项目应急预警示范项目,现将该工程建设应急管理相关内容介绍如下,以供今后各水电站建设项目应对该类自然灾害时参考。

关键词 泥石流;崩塌;应急

1. 工程建设情况简介

1.1长河坝工程修建于大渡河上,开发单位是四川大唐国际甘孜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长河坝水电站系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三库22 级”的第10级电站,枢纽主要建筑物由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左岸引水发电系统、右岸开敞式泄洪洞、深孔泄洪洞和放空洞等建筑物组成,电站总装机容量2600MW(安装4×650MW混流式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107.9亿KWh。

1.2工区地质条件特别差,导致工区内地质灾害频发,工区内泥石流支沟发育,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前期部分参建单位在沟内或沟口作业、布置施工场地或附属建筑物。另外,工程地处康定鲜水河高地震烈度区,一旦发生地震容易导致工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各种次生灾害。

1.3总体来讲,长河坝建设特点如下:

(1)“四高”:高坝(240米)、高边坡(最大开挖高度306米)、高烈度(设计基本烈度8度)、高应力(36MPa);

(2)“三大”:大规模(一等大1型工程)、大方量(大坝填筑量3300万方)、大洞室群(地下厂房、主变室、尾调室三个大型洞室及其附属洞室,最大开挖尺寸厂房为228.8m×30.8m×73.35m);

(3)“三多”:多隧道(18.22Km)、多地灾(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多干扰(场内外各种干扰);

(4)“二差”:场地布置条件差(场地少)、地形地质条件差(工区处于狭窄河谷);

(5)“二新”:深厚覆盖层建高土石坝(尚没有可借鉴的技术和经验)、复杂地质条件下两道深防渗墙(1.4米厚和1.2米厚)施工。

2. 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2.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体系。

(1)为加强业主应急管理工作,理顺各参建单位之间关系,明确职责,业主制定了《应急救援体系》等三十余项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依。

(2)建立了应急管理职能机构,包括应急总指挥部、现场应急指挥部、各施工项目部成立了应急指挥部和具体负责实施的应急保障部门。制定和完善了各级职能机构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管理,确保应急组织体系有效运行。

2.2管理和工程措施齐上、重在预防。

2009年和2014年,业主分别委托四川省安科院、中国水电工程学会、工程设计方等单位,着重从工程安全、场地安全、道路安全、安全管理等几方面对业主项目进行了全面安全评估。通过安全评估,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和减小安全隐患。

2.2.1应急管理措施。

(1)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培训及演练。

各参建施工单位结合所承担工程标段的具体情况,对存在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的部位均编制了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各参建单位均在主汛期(雨季)到来之前组织演练,并据此对预案进行完善修订。依靠参建单位武警水电部队的抢险职能和技能,组建工区应急抢险队。

(2)坚持地灾隐患排查制度化、常态化。

每年汛(雨季)前,业主组织参建单位对全场所有的营地、渣场、施工区、辅企临建场地等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彻底的排查,对汛期预防地质灾害的重点部位均落实防汛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制。业主每月月底组织监理和施工单位负责人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排查,针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落实。

(3)营地强制搬迁,建设统一高标准施工营地。

由于工区场地条件较差,工程建设前期,各承包人施工营地均建立在高边坡下部、沟口等位置,地质灾害隐患突出,为彻底消除隐患,业主在长河坝工区较宽敞的野坝区域填土造地,集中修建了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的高标准施工营地,将分散居住的施工单位项目部及协作队的员工集中搬迁至该施工营地,保证了人员居住安全。

(4)加强防汛值班。

业主防汛值班工作时期同工区汛期(雨季)并适当延长,参建单位各级值班人员要求全部坚守岗位。在泥石流、崩塌等重点防范区域设置了专职巡视员。

(5)备足应急物资。

汛(雨季)前,按照应急预案的物资计划,组织对各单位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促在汛前备足防汛物资。

(6)加快防汛项目的施工进度。

每年汛前确定的防洪度汛项目,分三至四次进行督促检查,督促各单位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按期施工完成。

(7)引进地质专业人才。

工程开工以来,各单位对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非常重视,设计、监理、施工各单位陆续配备了相应的地质专业工作人员。

(8)加强预防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训。

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培训。针对施工区雨后山体易发生滑坡、飞石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对工区危险因素进行宣传,并加强班前教育,向各住宿点、施工点发放地灾明白卡,告知危险情况和处理对策。

(9)购买工程保险。

业主参保人保保险和太保保险,工程因地震、洪水、暴雨、泥石流、塌方及其它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均可以获得保险业主的理赔,有效地降低了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

2.2.2工程技术措施。

(1)工程安全监测。

通过安装大量的位移、裂缝、渗流、应力应变、温度等相关监测仪器和设备,及时取得反映边坡和围岩等位置变化的各种观测数据和资料分析,提前估计安全形势、判断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设法保证施工安全。

(2)水情、汛情有效传递。

为实现大渡河流域上游水情信息共享,业主委托成勘院水情中心建立水情监测测报系统,负责水情、雨情信息的工作,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和电话传真两种方式及时,提前预报。

(3)多渠道保障通讯。

为保障通讯畅通,业主平时通过移动电信双网手机、移动座机与外界、各参建单位联系,同时配备了多部卫星电话和对讲机作为应急备用通讯工具。

(4)工区边坡防护治理。

对于工区边坡存在崩塌、滚石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业主增加合同外的支出,采取喷锚网支护、防护网、挡墙等工程措施,彻底

消除安全隐患,如工区防护网总投资已超过一亿元。对于裂缝、滑坡隐患采取增加锚索深层支护等治理措施。

(5)对主要冲沟进行泥石流防护针对性设计。

依托工程设计单位技术平台,对响水沟、磨子沟、野坝沟等大型泥石流沟,均进行了泥石流防护设计,目前治理工作全部完成。工区野坝沟、响水沟、磨子沟等砼拦挡坝、排水洞及视频监控系统等防护措施,共花费约一亿元。

(6)采用新技术,实现监控自动化。

业主积极采用新技术对泥石流进行防控,长河坝野坝沟沟口有施工场地和部分本地居民居住,业主采取安装泥石流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措施,包括雨量器和超声波探头及自动报警设备,以泥石流泥位为主要监测参数,在出现泥石流及山洪等情况时能够自动监测数据并在达到一定限位时自动报警,后方人员根据系统自动发送的监测数据或者在设备自动报警后采取相应的相应措施,如启动应急预案撤离沟口人员设备。

3. 思考与体会

(1)领导重视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

实践表明,各级领导只要能够以保障所有参建单位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应急工作与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工区紧密联系,就能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开展好各项应急工作。

(2)开展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做好日常监测和物资储备的前提下,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才能较快提高应急指挥、信息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基层作业人员应急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水平等综合能力。

(3)加大宣传力度和加强培训教育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保障。

通过实践来看,突发事件中遭受伤害、损失较大的往往是基层作业队伍,因此,加强应急知识宣传工作特别是对基层队伍人员的宣传、培训、教育,提高作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水平,对第一时间正确应对灾害,减小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4)加强督导检查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

根据不同时期灾害特点,管理人员要加强定期不定期地督导检查,全面准确掌握工区灾害的种类、分布情况,提高前期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才能保证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及时处置。

(5)积极采用设备自动预警是做好今后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方向。

利用自动预警设备的自动化、规范化、精细化的优点,必要时辅以人力,确保灾害预警准确、及时专递,是今后做好防范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研究和工作重点。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图书管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5-01

1.前言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图书管理领域,其作用更是无法替代。因为图书馆的每项工作的发展不但需要根据图书管理的实际规律进行,还要与当地的经济情况相适应,所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借书、还书等图书管理环节来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进行革新都是势在必行的。那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作为工作人员应该怎么通过利用这些技术来做好管理工作呢?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2.1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办法

在过去,图书馆都是被视为后勤服务部门,其职责就是为人们提供资料服务,仅承担资料中心的功能。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推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办法,需要人们亲自到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查阅或是书籍的借阅,而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有需要的人不但能够在网上进行电子信息查询,还能够利用网络来选择不同的图书馆达到跨地区查阅的目的,一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效地推动了图书馆环境的优化,一改过去纷繁、复杂的借阅和管理模式,信息的电子化使得图书馆真正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资源中心,不但能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的电子信息,还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优化服务。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革新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2.2转变了图书馆员的角色

在过去,图书馆员只是承担管理者的角色,只负责书籍的借还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社会背景了。这是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读者不仅需要借阅图书,更是需要图书馆员为期提供其它的有用信息,这就注定了图书馆员的角色不能局限于过去管理图书和图书馆借阅的工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员的服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环境,它不但可以让馆员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还可以在交流中反复涌现相关服务的工作信息,从而让图书馆员主动地了解服务工作的相关信息。此外,馆员还可以凭借着自己所了解的信息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通过网络交流为读者服务。这些新的服务方式改变了图书馆员从过去被动地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到下载主动去了解工作内容,为读者的需求主动服务。

3.信息技术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挑战的对策

3.1更新服务理念,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等高科技和智能化管理工具的诞生以及在图书行业中的运用,逐渐淘汰了过去图书管理工作中以人工为主的工作办法。通过计算机管理软件能够有效地处理图书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都直接淘汰过去老旧的工作方式,对于现有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的图书管理工作中,需要如数官员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视自身素质对管理工作和为读者服务的重要性,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下的图书管理工作需求。

3.2完善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图书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图书馆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书籍文献处理工作,而是转向为数字文献、电子文献等综合型管理工作。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也在要求着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能够跟上,为此就需要加大相关投入,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求。详细地来看,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对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等智能化管理工具的资金投入和使用,从而达到图书馆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的目的,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查询平台,最大化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图书的优势[J]. 科技资讯. 2012(14)

[2]李雅琴.创新高校图书的管理工作,建设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8)

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财务管理 影响分析 对策策略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界定及其重要性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界定

所谓会计信息,就是财务部门或者会计单位利用财务报告、财务报表或者附注等途径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等传递给投资者、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反映的是在会计视角下企业的经济状况,其中涵盖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内容。

(二)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分析

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以一定的会计制度、方法和流程,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有用数据处理成对决策工作有帮助的财务信息。具体而言,会计信息是由经营数据处理后形成的,用于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经济信息。

社会经济的运行离不开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所反映客观事实,因此,对会计信息的首要要求即为真实可靠。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较为严重的问题(企业筹资不利、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社会交易费用居高不下等)同企业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密不可分。纵观我国国民经济的架构,国有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绝对作用,倘若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三)会计信息化的意义阐述

当传统会计再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管理需求的时候,“会计信息化”理念应运而生。对于传统会计而言,其组织工作和信息系统的操作均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财务部门的工作专业性较强,同其他组织之间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与外界信息系统没有形成充分的互动,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化需求,不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竞争优势。

会计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会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操作技术与会计信息高度匹配的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利用会计信息和操作技术的重组,使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等诸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能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的开放性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为了满足会计改革的需求而产生的,会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等都会因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只是被动的应用于会计工作当中,单纯的将手工会计工作加以机械化,并且在业务核算和账务处理等工作中得到实践。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企业都希望信息技术能够实现高度智能化,并且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贡献。会计信息化需要满足企业管理和社会信息化的双重需求,信息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做到会计、企业和社会三者的高度关联,从而能实时反馈信息的变化。

二、会计信息对会计核算工作前的影响

(一)对会计主体的影响

所谓会计主体,就是财务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其通常是拥有独立的经营内容和经营资金,并且能够开展独立核算的实体机构。会计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实体机构的经营,而且显著影响着网络虚拟单位,同时将会计主体的定义范畴进一步扩大了。

(二)对不间断经营的影响

当网络虚拟单位逐渐兴起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会计主体的成立步伐和及其瓦解步伐。网络虚拟单位出于达到共同目标的角度考虑,进行了短暂的联盟,然而在目标实现之后就全部瓦解。就上述网络虚拟单位而言,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因此,能够依照当前时期的市场需求进行联盟,并在条件转变时进行重组或者瓦解。这种临时联盟的做法为不间断经营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致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难以进行。

(三)对会计分期的影响

所谓会计分期,就是针对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的现金收支状况和盈利状况加以统一核算,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投资决策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网络实时报告,便于信息需求者通过互联网查询企业相关数据。基于此,以交易时间替代会计期间就尤为合理了。凭借此方法,还能将费用跨期分批的问题予以解决。

(四)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以我国会计法和相关准则为标准,一般采用的记账单位为人民币,通常又叫本位币。在信息化经济的背景下,由于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逐渐兴起,单纯以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已无法完全满足相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新型货币将会应运而生。而就网上交易来说,由于其交易周期较短,所以可以忽略币值的变动不计。

三、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传统会计功能形成的影响

会计信息对传统会计的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

1.对传统会计的信息生成方式形成的影响。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凭证的收集、编制和加工都是借助人力操作实现的。而在信息经济的背景下,因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全球互联网的开通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财会工作者能够借助机械的力量完成原始凭证的收集工作,并且通过计算机也可以实现电子凭证的自动编制,形成电子化账簿。

2.对传统会计的信息传递方式形成的影响。在传统会计信息模式下,会计信息的传递主要采取报表或者磁盘形式。当计算机技术逐步深化,实现了“有纸无纸”的转化。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又实现了数据压缩、海量存储以及数据的远程传递等功能。

3.对传统会计目标形成的影响。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信息需求者只能通过会计报表初步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财务信息,无法满足其特殊需求。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信息需求者能够获取更加详尽的数据信息,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

4.对传统会计管理职能形成的影响。在传统会计模式下,财务部门的工作目标就是掌控企业的现金流动。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对于财务部门的综合性要求更为严格,除了要做好本部门工作之外,还要融入整个企业的管理。除此之外,传统模式下的企业管理是各部门的分管。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基于信息系统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功能,为企业的综合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财务部门既要完成传统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管理,又要完成企业的综合管理。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形成的影响

无论是传统会计模式还是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开展内部控制工作都是保障数据信息能够准时、准确的传递到相关部门,从而为其管理决策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传统会计模式和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均采用复式记账法,然而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对财务信息形成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的作用,企业逐步扩大其经营范畴,并也因此使得企业经营者、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形成更加密切的联系。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财务信息加工处理成有效信息,并且及时、准确的传递至相关人员,使其以此为基础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是财务信息管理不可避免的一项重要问题。

(四)对财务国际化形成的影响

当前,市场竞争十分严峻,为企业的发展制造了巨大的压力。企业除了要面对严峻的国内市场竞争,还要同外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低。若想在国际市场上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求会计信息与时俱进,与企业一同步入国际化,做到会计信息的国家可比性,从而便于企业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劣势。在财务国际化的推动下,会计准则也应做出同步,即将财务管理制度的核算范畴进一步扩大,并且支持多币种核算,从而实现会计准则能够同国际结接轨。

四、会计信息为企业制造的危机

(一)系统设计缺乏严谨性

当前,我国所拥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如下三种:(1)通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2)合作开发的信息化系统。(3)委托外单位开发的信息化系统[1]。出于与本单位的现实状况更加匹配的考虑,通常采用合作开发的信息化系统。然而,合作方之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首先,系统开发公司的工作者对于财务领域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完全领会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其次,使用者对于计算机领域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无法将开发系统的使用效果准确的描述出来。因此,基于上述两点原因,造成开发的信息系统出现各种问题。尽管通过试运行以及正常运行阶段的补丁程度能够将一些问题予以解决,然而依旧为企业造成了损失,何况某些问题是无法逆转的。

(二)连续性和重复性的数据错误

采用会计信息系统时,计算机是依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工作的,总账、明细账和报表等均是以输入的原始数据为基础,倘若输入的原始数据存在错误,那么由总账、明细账以及报表而生成的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并且这种错误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发的。这与传统会计模式的各行其责有所不同,因此,唯有保障会计信息系统输入的原始数据准确无误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三)信息化数据的集中程度过高

采用会计信息系统时,全部会计数据均汇总于计算机当中,并且占用较小的存储空间。当网络技术日渐发达时,一旦出现账户密码丢失的问题,全部会计数据将很有可能被他人窃取或者篡改,将会为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潜在损失。

(四)信息存储介质的稳定性较低

在会计信息系统当中,财务数据大都存储于磁性介质上,而此类介质极易受到外界温度以及湿度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强磁场条件下,财务数据极易受损。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当中的数据信息需要借助电脑等设备的帮助才能被使用者阅读,因此,无法直观的判断出数据信息究竟损坏与否。目前,对于此类问题唯一能做的防范措施只有:备份多次,并且备份于不同的存储器当中,然而,这种措施无法做到保障信息的不被损坏或者不丢失。

(五)会计信息较易出现舞弊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需要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而会计信息数据大都存储于磁性介质上,这为舞弊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系统工作者利用篡改程序或者其他非法操作完成舞弊行为;另一方面,内部工作者利用篡改输入或者输出的做法完成舞弊行为。因此,应制定出严格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并编制相应的管理规范。除授权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擅自接触会计信息软件,而授权工作者尽管得到允许,也必须依照操作流程的规定工作。切不可使用固定的授权工作者,而是执行轮岗制度,防止“监守自盗”的问题出现。

五、会计信息为企业创造的机遇

(一)网络化计算

网络计算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而这一动力因素又将财务管理工作由纸面推向网络。由纸面财务向网络财务的转变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管理空间的转变。(2)管理时间的转变。(3)管理效率的转变。从管理空间方面来讲,财务管理实现了由企业总部管理到企业全部管理,由企业内部管理到企业外部管理的改革。从管理时间方面来讲,财务管理实现了由事后核算到实时核算,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改革。从管理效率方面来讲,由于财务管理空间和时间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能力,从而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有效率。

(二)协同化作业

在电子商务当中,会计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其从本质上推动了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作业: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协同作业、财务部门与供应链环节的协同作业、财务部门与社会部门的协同作业。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协同作业体现在预算控制、网上支付、资本金准备以及网上结算等业务上。

(三)远程化操作

基于会计信息系统,使得远程报账、远程审计、远程报表以及远程查账等业务得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主管机构对其下属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

(四)集中化的线上管理

一方面,会计信息的集中化是财务管理的理想模式,企业总部能够借助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对全部下属机构的集中化记账和资金调配工作;另一方面,以动态会计信息为基础,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者可以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馈,利用相应的管理指挥完成集中化的线上管理。

(五)低成本的可活动作业

其一,由于会计信息化的推动,各类电子单据逐渐兴起。由于会计介质的变化使得财务数据完成了由“纸质数据磁盘数据网络数据”的转变。其二,由于会计信息化的推动,出现了新的财务工作方式。经过授权的财务工作者能够实现家庭办公,并且可以通过终端机器实现业务的办理和数据的查询,实现了低成本的可活动作业。

六、在会计信息作用下,企业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注重风险管理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企业的各类经营活动都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策划、实施和管理。工作效果主要由专项人才的综合素质所决定。因此,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强调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从而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信息瞬息万变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财务工作者应对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针对不确定性因素开展系统化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防止企业蒙受损失或者将企业所蒙受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树立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目标

在信息化经济的背景下,无形资产在资本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甚至超过了固定资产。在此背景下,企业应当对无形资产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对能够创造无形资产的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为股东创造利益,而是延伸到为相关利益群体创造利益。

(三)拓宽财务管理范畴

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物质资本占主体变更为信息化时代的知识资本占主体[2]。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范畴要做出同步拓宽。首先,由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升高,所以应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给予足够的关注。其次,由于企业时刻处于风险当中,财务管理应当在最大程度上预测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所以,企业管理应当包含风险防范。

(四)吸纳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在相当一部分采用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当中,仅是借助会计信息软件对日常会计核算加以处理。而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活动依旧采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信息专业化人才的匮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既要对会计领域十分通透,更要具备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和相应的企业管理技能。

(五)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当前普遍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大都以会计核算为主,尽管具备良好的监督核算功能,然而在数据分析方面却较为欠缺。现代化企业既要会计核算软件,更要会计管理软件。倘若同时采用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管理软件,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过度消耗,而且极易造成两种软件出现衔接漏洞。因此,应当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使其兼具会计核算功能和会计管理功能。

七、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必然会造成现代企业遇到诸多挑战。然而,唯有克服重重困难,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久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公开;人事档案管理;影响

传统的档案工作因信息公开而产生了诸多变革,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受传统因素影响大,对人事信息的管理还停留在保密的、封闭的工作模式中,导致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与信息价值无法得到正常发挥,所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公开的影响

(一)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设立的最初目的就是保障公民依法获取政府的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在这一条例的规范下,基层政府开始主动公开越来越多的信息,公布内容涵盖了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就包括了人事档案信息的公开。在每年申请公开的人事档案信息中有80%得到了同意,这反映的不仅是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更是政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透明化和人性化。

(二)以公开促规范收效明显

政府信息的公开带给政府部门的是直接监督作用,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正是有了对于人事档案的公开,政府部门在行政人员的录用方面才会更加谨慎,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行以来,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纠错率呈逐年下降态势,虽然是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但是条例带来的促进规范的收效是相当明显的[1]。

(三)公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是当前我国的发展目标,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落实让公开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营造法治国家的政治氛围。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公开的推进,反应的是基层政府部门越来越善于应对信息公开带来的挑战并运用信息公开来推进工作,公开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大众敢于运用公开信息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信息公开工作自身得到较大发展

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公开工作的自身也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不少人事档案管理部门都明确了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公布了地方性信息公开办法,并且也拓展了信息公开的渠道,从单一的公告栏到政府网站,信息公开载体和渠道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近些年来微博微信也成为了不少基层政府人事部门公布信息的平台,信息公开工作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对于行政工作的促进和提高作用愈发明显。

2 人事档案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一)把握条例落实的尺度难

尽管公开条例是由国家并且保证实施,但是信息公开条例对于公开和不公开范围的划定却并不清楚,很多时候都是只提供了原则方针,公开条例落实到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时很难把握公开的尺度,只能公开一部分的信息,甚至将条例要求的必须公开的信息理解为全部公开的信息,对于其他的重要信息则不予公布。如何处理好公开与不公开的关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知情权,更关乎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这些平衡的把握都考量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执政能力。

(二)应对舆论压力难

行政透明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大势所趋,社会公众对于信息公开寄予的期望普遍较高,但是政府公开的信息与群众的期望之间往往不能够达到一致,而舆论又往往是偏向大众一方,这就给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巨大的压力。特别是涉及到个人隐私、财产等情况的公布,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很容易因为不良舆论的诱导而招致批评。如何正确应对舆论压力,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是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落实条例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公开的内容存在缺陷

人事档案是个人本身的自然情况、工作学习情况、工资、身体健康、家庭等方面信息的集合,很多内容都属于个人的隐私,但是个人自然情况、工作简历、学习简历、专业特长、业务水平、科研能力等情况应该是必须公布的。实际上人事档案的公开的很多内容都不全面,人民群众难免会产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心虚而不敢公开的想法,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形象。

3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对信息公开的对策

(一)提高行政人员依法行政和服务的意识

公务人员是执行信息管理工作的主体,也直接落实信息公开条例的主体,所以公务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和理念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依法治国的环境背景下,公务人员应该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意识到公开信息工作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

除此之外,基层公务人员普遍缺乏服务的意识,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过程中官本位思想严重,长期仰仗手中的公权力而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导致了公开的内容粗放、表象化现象较严重、细化不够现象层出不穷,也带来了基层群众不关心公开信息内容的不良后果。在落实人事档案的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基层公务人员一定要在意识上完成从管理行政到服务行政的转变,对于人民群众在人事信息公开上的需求积极加以满足,以服务的态度来对待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机关单位公务人员应有的态度。

(二)相关法规的制定、完善

现有的信息公开条例中并未对人事档案公开信息的范围做出太明确的界定,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为人事档案信息的公_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因而制定地方性的法规以完善信息公开条例中不明确的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事档案信息公开必须对信息的公开范围和限度做出谨慎的界定,既要让人事档案信息能全面地反映个人的德、能、勤、绩情况,又应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不能把个人隐私披露出去,侵犯当事人的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基于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部门的审核程序,对于公开个人人事档案信息的申请加以严格的审核,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部分,如家庭出身、健康情况等,只有在司法部门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公布,个人申请者可要求司法部门授权。所有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得用于不正当用途,不可透露给无关人员或机构[2]。

(三)培养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

公民是重要的监督力量,为保障人事档案信息公开制度得以落实,有力推动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公务人员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更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当前不少的基层群众都不了解信息公开条例的内容,甚至不知道信息公开条例的存在,这反映的是基层政府职责的缺位。人事信息管理部门应该对这一政策加以积极的宣传,通过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增强社会人事档案管理的开放意识,营造有利于提高人事资源利用效率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对现在社会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信息公开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有好处的。人事档案信息公开不仅有利于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且有利于全社会人才资源共享。针对信息公开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应该从提高行政人员依法行政和服务的意识、制定完善的相关法规、培养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入手,建立开放的、透明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大数据技术;创新管理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大数据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发挥着积极的意义。医疗机构积极的将大数据引入到自身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医院日常运行管理中,医院档案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加强此项工作力度,才能及时进行相关病历档案的收集和更新,从而为医院服务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大数据应用到档案管理中,能够实现档案创新管理,使此项工作能够满足医院在新时期的要求,能够对病理档案进行更为高效的关,全面提升医院管理和服务能力,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稳固自身地位。

一、传统医院档案管理的弊端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信息内涵也发生了转变,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院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都是由操作人员完成的,工作量大,管理类别多、归档和整理不规范,同时还需要在指定区域存储病历档案,存储库房面积有限,档案管理和使用极为不便利。信息时代之前,大多数病历都是纸质的,虽然能够在电脑中存储病历的首页,但是纸质病理档案还是要进行合理的存储,归档工作还是沿用传统模式开展。新时期医院就诊人数激增,病历数量随着增加,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同时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医院档案管理的背景

目前,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都实现了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医院将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存储与查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电子化管理让医院的档案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了。而CT检查、核磁共振等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也让医学影像方面的文件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医院档案储存的期限都比较长,通常情况下,患者的住院病历可以储存30 年,门诊病历的储存时间则最少为15 年。

过去实行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医疗业务的发展了。很多医院在医院规模、诊疗科目、医疗设备、技术水准以及人员结构等方面都设置了即较为详尽的发展计划。而在档案管理、档案设备等方面却略为简陋,久而久之,就导致医院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很難与持续发展的医疗业务等相匹配,严重制约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导致医院的业务技术也难以提升。有些医院因为还沿用着过去老旧的信息收集、检索方式,无法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咨询,导致档案管理的作用与价值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医院档案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医院档案的信息十分丰富,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让人惊叹,而且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档案所囊括的信息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医院很多业务都能被归集到档案中,甚至行政方面的办公邮件、报表、资源等数据也可以建档处理。

对于医院而言,大数据技术的实质就是帮助医院更好地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并将其应用到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来,实现更优质的档案管理。

三、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急需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医院应该积极转变思想,积极将现代化的技术引入到医院管理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能够增加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对医院档案管理部门配置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和设施,能够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同时提升病历档案的有效利用率。例如可以实行电子档案,利用HIS系统管理医院档案,能够对电子档案进行动态监控,利用感应系统对库房内的温湿度进行合理调节,确保安全和完整的保存病历[1]。同时医院还要重视硬件配置,这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需要配备完备的设备,扫描档案并建立数据库进行存储,还要购置计算机、扫描仪、微缩机和刻录机。同时还要将电子档案存入光盘收藏备份。备份数据一般有两份,一份用于医疗调用,另一份用来封存。传统的档案管理通常都是每个医院管理各自的病理档案,各个医院之间无法实现系统共享。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等先进技术,能够破除低于限制,能够实现医院档案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异地调取和使用病历档案,对患者转院治疗或是异地治疗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所以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不但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还可以让医院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医院管理者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全面的认识,重视培养和引入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人员选择是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需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能够数量的操作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最好能够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心,能够积极的学习进行自我提升。医院要定期安排学习和培训,重视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计算机网络技能、医疗相关知识及人员的职业素养,能够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从而能够对现有工作进行完善和创新,能够通过实践不断试验档案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2]。

五、重视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要积极的引入专业人才,重视培养档案管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掌握相关医学知识,能够对疾病学进行准确分类,数量掌握病案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创新的管理理念,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开展病案管理工作。有能力对杂乱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合,能够将其转变为数据信息,同时能够方便的使用、检索和调取。能够满足医院科研部门、医疗服务和各临床专业的具体需求。彻底打破传统医院档案重视存储忽视应用的思想。由专业人才对档案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有效处理[3]。要根据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强度设置工作人员,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攻效率。确保管理岗位人员具有综合专业素质,能够对医院档案实行全面、高效的管理,能够不断完善和推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六、对档案管理工作岗位进行细分,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

要对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依照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分化,同时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规范,确保工作中能严格依照规定开展工作。主要分为六个岗位:第一,档案编码,主要职责是为出院病案首页的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进行编码,为了确保编码的准确性,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和对应医生进行沟通;第二,借阅,主要管理档案的借阅和规划,需要给医务部门提供设计纠纷的档案和档案封存工作,能够催促及时归还,避免遗失或是损毁;第三,窗口复印,为患者提供打印和复印病历,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病历档案,同时还要配合相关部门提供需要的全部治疗,例如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司法、公安和医疗事故鉴定等部门;第四,档案回收管理,主要负责住院档案的回收、催收、将编码后的档案进行装订上架;第五,装订管理:对回收的住院病历进行整理和装订;第六,综合管理岗,主要负责管理病案室综合工作,处理各类问题。同时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的合理的配备信息技术和设备,利用大数据对岗位工作进行完善和创新,全面提升每个岗位的工作效率,确保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管理制度

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医药档案管理工需要明确规定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避免發生遗漏或是丢失档案的情况。要对病案进行登记、拍照和扫描等处理。扫描时要使用专业设备,确保扫描质量。要合理编制病历目录,建立数据库实现快速查询;要对病案电子数据进行备份,避免在使用中被遗失。扫描病案治疗并记录后需要将其上传到医院内网系统中,能够方便具有权限的医务人员查找和调用,能够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构架符合标准的电子病案架构,规范存储格式、标题和分类等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电子档案,设置病案内容关键词,利用关键词能够自动生成相关内容,方面记录病案,能够实现系统管理[4]。在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方面要从宏观角度考虑,建立规范的管理模板,尽量简化管理模式,使医生更为便捷的开展工作。

八、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只有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满足新时期的社会和行业需求。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要对大数据由全面的认识,能够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工作中。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作用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能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养和安全意识,优化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促进医院更为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静丽.大数据对公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 (30 ):150.

[2]金奚佳.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探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9 (5 ):99-100.

篇8

关键词 物资管理 材料价格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物资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存在着工作效率低且准确性不高的特点,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所以,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对物资管理进行审计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的审计工作对物资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物资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运用微机管理的物资审计也有利于企业的效益提升。

一、物资管理中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在WTO迅速推动下,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物资采购渠道和管理方式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物资管理程序和内容更加复杂,难以管理,因此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管理。而程序中各种数据和信息也需要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处理,同时在物资管理的客观环境推动下,审计工作更趋于现代化、科技化。

(一)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强化物资采购中的审计工作。

世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物资管理结构的变革。物资管理由传统的生产材料服从计划需求的多渠道采购,转变为在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灵活的管理模式。当前物资采购价格是随着市场规律而波动的,而不是统一的企业计划。因而,在物资管理中就要较好的利用审计工作加强对物资管理的财政计算,降低物资管理的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全面掌握材料的市场价格和信息,从而更好地制定采购计划,提高物资管理的市场适应性。所以说,当前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运用审计手段进行监督。

(二)审计工作促进物资采购程序的科学化。

在物资管理中,首先就是进行材料的采购,需要通过审计工作来计划其采购材料是否合理,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整体的规划,在采购中,及时审查购物发票及结算的账单等凭证,检验其数据是否准确。而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这些都利用手工操作完成,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工作效率不高,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审计工作和物资管理的需要,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操作就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物资管理中审计工作的内容分析

在物资管理中,审计要对其采购材料进行计划制定,使其与订货实际、入库单相一致,并要保障各程序的签字盖章落实到位。根据审查发票上的数据进行如实的核实,并计算增值税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行情。同时审计工作根据物资管理的分析表进行物价调整幅度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处理,针对市场引起的价格变化和规律,对物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工作监督,保障整个审计工作的合理化,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物资管理的整体效益。

(一)审计工作提高了物资管理的日常事物处理能力。

通过审计,可以使物资管理过程中的物资采购、微机进账及计算等都能取得较高的效率。利用微机记账方式进行审计工作,将物资采购中的明细账、贮存计划进行精细的处理,有专门的审计登帐人员进行数据的录入,及时的将购货单上的材料名称、价格、规格、经办人以及货单等必要的信息存档,并及时的了解市场信息进行物资采购信息汇总,通过计算物资之间的差价和信息查询,进行判断,并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通过打印输出物资管理材料的采购审计计划,进行合理的月度分类分析报表制定,拟定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的分析表,通过综合分析对比,提高物资管理的各项功能。

(二)加强审计过程的汇总计算。

在审计工作中,汇总计划是通过对数据库中的不同数据按照其性质和标志进行总体的汇总,按照某一时期的物资采购计划,例如物资数量、价格、平均价格、计划价格以及材料差价等,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计算和分析差价率是对物资采购的比重分析,有利于节约物资采购的成本,较好的进行资金分配,同时进一步分析综合差价的影响因素,按照汇总的信息进行比对,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物资管理的实用性,为采购人员正常的作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三)审计结果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在审计工作中,信息管理主要包含了价格的信息查询和采购信息查询,对不同的物资类型和不同时期的物资采购,需要才不分月分类的情况查询方式,对提供货单和采购员及价格情况进行如是的记录,所以,在信息查询中,就容易通过关键词或者核心内容进行信息的管理和查询,便于对每次的进货价格及情况进行对比,对制定科学的物资采购价格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保障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提搞物资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的信息依据,促进物资管理者提出正确的合理的决策,提高物资管理的决策功能,加强物资管理过程中的自动核对计划,检验其采购价格是否合理。

三、物资管理过程中审计功能的实现

(一)利用计算机实现数据组织的基本流程。

物资管理的审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采购材料进行审计,具体包括物资管理的发票管理、明细账管理、采购报表、计划以及材料价格目录等管理。

首先,发票库在物资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审计工作,将发票所陈列的材料以及其采购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加强明细账库的规划,将存放的所以采购信息进行资料审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将物资的名称、类别、型号、数量、单价、日期、经办人以及供货单位等进行备注。

其次,根据数据库中的各种储藏材料进行信息整合,在制定计划和订货过程中,根据其数据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同时根据报表库对物资管理中的明细账进行管理,为制定各种报表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依据。

(二)加强物资管理的自动审核。

在物资管理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物资采购发票及收料单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数据录入,在审计系统中,根据物资管理的名称、规格、金额、价格及税收等信息进行分类之后,可以根据采购信息数据库进行查询,若查无采购信息则说明没有采购计划,也就说名其采购的材料与合同并不相适应,系统将给出提示信息,不予以审计签证的处理。而对信息库中可查询的采购材料,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水量进行计划制定,审计人员立足于物资管理的实际,给予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对物资发票的数据进行审查。

在物资管理的审计中,购货发票的数据正确性关系到整个物资管理的效率,在被录入到发票库的材料需要经过审查进行计划采购和订货确定,审计系统自动对其数据的正确性审核。因此,一旦发票中出现某种差错,系统都能及时的根据差异进行提示,并停止信息录入,不给予审签。同时,在录入信息之后,审计系统还需要根据材料的计划价格总额和差价进行材料验收审查,审核其是否与计划价格的总额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则说明在验证方面存在某些错误,数据信息不正确,也可能是计划单价的变化,或者物资管理者没有收到足够的物资材料,审计人员通过对其的深入实际的调查分析,保障信息库与票据上的信息相符合,保障物资管理的误差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审计人员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

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知识,并对审计工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物资管理问题,并有效的解决问题。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准确的物资价格、规格信息,并对其材料进行全面的审核和管理,制定全面科学的管理计划,严格把握价格降低材料成本,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保障物资管理的准确性。在价格上通过数据库的数据审查,审计系统对价格的合理性进行自动的审查,在设定的标准下进行严格把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物资管理是一项细致且繁杂的工程,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提高其管理效率,而审计工作则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其物资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整合,通过对数据和市场信息的分析,制定完善的物资管理计划,利用微机进行信息的自动审核,保障物资管理工作的准确性。通过审计工作不仅仅可以节约物资管理的成本,也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信息整合,还能够制定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物资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

参考文献:

[1]丁伟杰,关秀娟,赵海龙.关于物资采购审计微机管理.审计信息化研究 ,2006.

篇9

关键字: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24

Influencing Factors on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o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ANG Yun-yun,WANG Xi,JIANG Jian-bing

(Pomology Institute,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gu 030815, Shanxi,China)

Abstract: Management o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uch as poor working conditions, lack of talented persons, outdated management proces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uch as improving working conditions,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incentive system, 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records management were also suggested.

Key words:management o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efficiency; factors; solutions

所谓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效率和效益。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中集调节、转化、服务为一体的重要部门,其职能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含课题申报、项目执行、验收结题)、成果申报及推广、科研交流、人才培养等,科研管理工作的优与差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质量及单位综合实力的提升,是农业科研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影响其工作效率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现将其中主要因素及相应对策总结如下。

1 影响因素

1.1 办公条件恶劣,科研人员匮乏

由于果树其独特的物性特点,需要较长的物候期,农业科研工作者要想出成果就必须比别人倾注更多的汗水和心血,科研院所多处于偏远山区,生活水平、工作环境、设施的落后,再加上其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使得大批人才流失,科研研究失去源泉。

1.2 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较落后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传下达,不论是理念还是模式均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每年农业科研院所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项目较多,而且申报的要求、时间、程序等不相同,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协助科研人员选好课题、争取最大命中率,并要及时关注各级各类项目网站,接到上级主管部门通知后向本单位通知相关事项。由于在大部分科研单位考核制度中,职称的评定、工资、奖金的发放均以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量为依据,再加上一些科研人员节省开支和将项目经费挪作他用,这就导致重立项轻实施、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给科研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1.3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落后

在现阶段,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较落后的模式上,由于其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其形式的多样性,诸多弊端逐步显现出来,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首先,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现行条件下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大部分材料没有原件,后续材料少,不能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材料;其次,科研人员归档意识薄弱,缺乏归档的主动性,不了解其在农业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中的重要性;再者,管理方式落后,现在大部分科研院所没有利用现代手段整理出电子档案,仍然是手工操作,收集的也全是纸质材料,这就造成了检索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2 相应对策

2.1 改善办公条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合理规划农业科研机构的区域分布,根据农业科研工作的特点,可以在靠近城市的地方兴建工作区,在郊区建立试验基地,使职工安心工作的同时又能够兼顾生活。要意识到管理也是生产力,不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资金资助,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完整的办公设备,保证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人员可通过申报课题、申请专利、、申报奖项等晋升职称,提高工资待遇,而管理人员没有主持过课题或成果,影响了晋升职称及提高工资待遇,大大地阻碍了其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要考虑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运用不同的标准考核,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在管理部门,可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完成情况和科研人员对其的评价高低等综合评价方法考核,或派遣至其他科研院所和国外进行深造,让愿意做事的人满怀希望,让不想做事的人充满动力,真正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

2.2 完善科研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要实现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系,就要在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实现现代化、系统化。项目管理可分为立项、实施、验收3个阶段,项目申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是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步,首先要选好课题,管理人员要有计划地收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发展领域信息,协助科研人员排除一些周期长且难于见效的课题,另外选择项目组成员时,不能一味追求“走关系,挂名字,争项目”,一定要合理安排课题组人员,达到人尽其责;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跟踪管理,关注科研进度和项目经费使用等情况,并做好中期评估工作;最后验收阶段,要从具体细节出发,考虑每个指标的评价情况和实现程度,更要加强验收后的追踪管理,督促项目组及时鉴定成果和申报奖项,并要加强与生产基地、农技推广部门、农民组织等合作,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促进农业发展。

2.3 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及时收集、整理各种科研资料信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科研档案库,科研档案库应包括2个方面:一是软件档案库,二是硬件档案库,软件档案库的信息应包括硬件库的所有内容;还可建立档案资源网站,真正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另外还应加强科研人员归档意识,如可通过提前发放档案盒、归档通知等对其起到督促作用。

2.4 合理培养人才,建立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化的科研管理工作要求其既要做专业的通才,又要做管理的专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熟练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更要不断地加强其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如可以通过引进具有农业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双重人才;或者可根据单位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也可派遣管理人员到先进院所或国外进行深造,从而丰富实践经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所以只有建立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才能适应现代化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

3 小 结

科研管理工作相当繁琐,每一个过程的完成,大到管理体制,小到项目申报,都需要每个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更需要每位人员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心完成每一项任务。影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其相应对策都应“以人为本”为指导,以满足科研人员的成长发展和收入需求为归宿点。所以,只有拥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公平和谐的团队关系、宽松积极的学术氛围和按劳分配的薪酬制度,才能为管理工作源源不断的注入活力,才能推动科研工作不断发展,才能使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刘萌.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13(10):46-48.

[2] 吉晓芹,姜爱兰,俞路,等.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61-364.

[3] 唐明霞,朱海燕,朱春新,等.浅谈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28-32.

[4] 郎荣斌,经艳芬,安汝东.浅谈提升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J].中国糖料,2013(4):80-82.

[5] 高新华.浅析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办公室管理工作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2(8):28-30.

[6] 黄如鑫.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4):155-156.

[7] 周攀,周晏起,刘笑,等.谈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2(8):94-96.

篇10

现今棉花质量存在的问题

棉花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我国对棉花质量监督和棉花公证检验的手段。依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棉花质量检验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对其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就是目前在我国生产的棉花中含有异性纤维,而这个问题总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究其原因如下。

1.种植和采集手段不科学。我国棉花的种植大体上是以农村个体户种植为主,且棉花的收摘基本上是以人工收摘为主,棉农的收摘方法都不是很科学,收摘的包装物以塑料袋为主而且还反复使用,像这种塑料编织的袋子纤维量占很大的比重,要是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将塑料绳掺入到籽棉中。在晒籽棉的时候,周围地上会有家禽和家畜的各种杂物,起风的时候易吹落到棉花上。因此在出售籽棉的时候,棉花中或多或少地会混有很多不干净的杂物和异性纤维。棉花中混有的异性纤维严重影响了我国棉花的质量。对于棉花中含有大量的纤维问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治理,让我国棉花普遍含有异性纤维的现状得到恰当的改善。

2.易出现籽棉掺混的情况。掺混的现象是因为我国的棉花价格体系和市场需求及情况发生了变化,受利益驱动导致了籽棉在生产、流通、加工和销售这些环节中出现掺混的现象。以上出现的两种状况降低了我国棉花生产的质量,面对这种情况棉花质量检验中心要制定相关条例加强对棉花的公证检验和样品检验。

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1.完善质量检验制度。棉花质量检验存在问题可以反映出检验部门内部和外部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做到严格执法使棉花质量检验处于一个良好的检验环境。对内部,要建立针对检验部门自身的法律法规,严格要求检验部门的举止,使检验人员做到严格执行检验工作,不做出徇私枉法的事情。棉花质量检验除了要严格执行中纤局下发的HVI操作规程《HVI校准规范》等制度外,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情对照《棉花仪器化公检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制定《奖惩方案考核细则》,定期对我局实验室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按《质量管理手册》明确分工职责,样品入出库确立专人负责,每个环节责任到人,信息管理员及时向省局、中纤局报送数据,严格把好检验质量关;对于外部,要向外宣布、宣传好质量检验制度,让加工商明白非法加工、掺杂掺假最终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内部与外部同时的法律制度规范,才能保证整个棉花市场的质量检验工作正常有序。因此,做到健全棉花质量检验制度和严格执法,对于棉花质量检验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2.培养和吸收高素质检验人员。首先,高素质检验人员是有效缓解和解决棉花质量检验问题的有效措施。高素质体现在对于检验工作的认真负责,能有较高的工作素质,遵纪守法;其次,高素质检验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国内国际的棉花质量标准,有效地减少工作失误从而保证高质量高水平的检验工作。第三,高素质检验人员的引进也能增添部门的工作气氛,互相学习,使得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棉花质量检验最终是要靠检验人员检验的,不仅靠工作经验,更得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来满足日益变化的棉花市场。因此,引进高素质检验人员,能有效地帮助棉花质量检验工作。为确保仪器化检验工作顺利进行,积极参加仪器维修人员培训。HVI技术维修人员是今后技术中坚力量,要承担HVI维修保障系统重要维修工作,我们现在选定专人参加每年的维修培训班,让他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确保HVI维修保养工作顺利展开。

加强对棉花样品的管理措施

落实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是完善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就要规范棉花公证检验,加强对棉花样品的管理措施。

1.应当大力宣传,提升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影响力,加强与各部门、涉棉各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广泛宣传改革进展情况和相关政策信息,同时应特别加强对小棉纺企业的棉花质量宣传工作,增强其质量和效益意识,使劣质的小包棉没有市场。并且,还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切实帮扶企业落实国家政策。

2.加强对新体制企业的质量监管工作,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针对现行棉花质检的监管缺失环节,如在线回潮、取样样品及棉包质量等,来弥补现行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方案的不足;另外,加强企业送检的监督,采取切实手段保证企业送检率,使其加工棉花百分百得到公检覆盖,最终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成果。

3.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仪器化公检企业棉花销售情况的监管。进一步加强棉花加工企业按照仪器化公检证书进行组批销售,同时积极向纺织企业宣传,提高纺织企业的积极性,向加工企业、销售商索取仪器化公检证书和电子版数据,促使仪器化公检证书真正发挥相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