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与生态科学范文

时间:2024-03-14 10:4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与生态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与生态科学

篇1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治理 问题 草业科学 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我国土地面积位于世界第三位,但是用于种植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少,仅占据土地总面积的10%。人均耕地面积小,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农业用地面积的增大,此外,还出现了土地资源污染和废弃用地增加等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耕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耕地荒漠化严重,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导致我国的一些干旱半干旱的地区耕地面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外加人为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我国的荒漠化面积加剧,并且一些草场的生态系统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生态种类的组成减少。人口的密集性和畜牧业的无计划繁衍导致草场退化严重,使得畜草之间失去了平衡性。除上述原因之外,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减少,森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净化城市空气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由于人类的保护意思不强出现了毁林开垦的现象,使得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物物种面临着消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稀有物种的灭绝和濒危物种的增加导致我国经济损失严重。

2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草在农业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我国作为草地资源大国需要借助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对我国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针对我国西部环境恶化问题,利用草业科学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从而达到城市绿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对于经济建设和环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草业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农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对于我国农区以及农牧交错区环境的治理能够提供一定的解决措施。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新型技术进行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甚至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利用他们学到的基本理论持续高效的对草业资源实施规划和管理,设置人工草地或者是进行草产品的加工,不仅能够增强我国草业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在草坪绿化方面也能够体现基本的能力。草业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从业的岗位是一些规划管理部门,例如城市绿化或者是草种生产等企业,从事草坪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利用学习的技术对草业进行推广管理,也可以负责公共绿化带,例如城市小区或者是公园的绿化工作,或者是负责学校甚至是公用绿地的建设,凭借其专业知识进行详细的设计,怎样灌溉排水或是怎样合理的设置草坪的种植面积,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绿化做贡献。我国在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并且这些仅有的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会面临众多的问题,因此,开设草业科学专业能够培育出一批高技术的管理人才,才能为城市化建设更好的出谋划策。

3基于治理问题的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方向

草业科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向是关于草坪的护理工作,人们将其称为城镇园林绿化。该专业的开设能够在花卉和草的利用方面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学生能够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对草坪进行管理,并且能够负责城市绿化工作,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科学化管理。第二个是畜牧业养殖的方向,主要在生态畜牧业和农林养殖业方面做出贡献。该发展方向是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发展的基础性方向,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农业畜牧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是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草业科学的发展对于畜牧业的规模和发展效益起着制约性作用,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主要是研究牧草的栽培以及草种的培育,如何进行改良种植等,该方向学习的范围比草坪管理的范围更加宽广。

基于环境治理的草业科学专业发展方向可以将草坪的护理和畜牧业的养殖相结合。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开放强度较大,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技术的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外加一些管理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深,生产企业的高排放和高生产加重了环境污染。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逐渐开始蔓延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对环境全面进行治理,应该加强对草坪的护理,同时确定畜牧业养殖的正确方向。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专业的草坪管理技术,方便在以后的城市绿化过程中加大草坪绿化面积,更好的规划城市绿地占地面积,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学习畜牧业养殖的规划策略,对我国畜牧业养殖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减少牧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还给自然环境青山绿水。

3结语

环境保护关系到人们的长远发展和切身利益,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管理人才,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保护环境的法宝,合理的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的场所。

参考文献

篇2

1.1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林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建设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在保护湿地以及森林资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治理生态问题以外,还有构建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使命。

1.2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进行林业建设就是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并缓解可能存在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加大林业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加大林业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资源,例如,木材、药材、竹材等等。林业的各种材料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都是在林业生产材料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应的物质作为基础,林业建设正好符合相关要求,所以说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2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2.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系统,就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林业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任何动植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要根据相应的条件以及自然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的建设。林业发展中物种的选择、繁殖的培养、建设规模的大小、格局的布置、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看自然环境能否有相应的承载力。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协调。

2.2发展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是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现代林业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目标经营的方式进行林业的发展,在林业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装备进行管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林业,从而提高林业的科学化、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水平。现代林业以森林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大力传播生态文化,培植森林生态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林业生态以及文化体系,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所以,首先要加大绿化的面积,积极进行林木的培育,从而扩大林业的的面积;其次,对林业进行改革,构建适合树木生存的管理机制;最后,对森林用地进行科学地管理,包括林地、湿地以及沙地,通过相应的林业防控机制避免灾害的入侵。

2.3创新发展形式

创新是行业生存的根本。在林业的发展中,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林业发展形式、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机制才能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要进行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加强人们的林业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提高林业生态文化的实力,合理规划设计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风景园林景观、古树名木和革命纪念林,方便人们对森林有所了解,认识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语

篇3

【关键词】甘肃 林业 生态工程 管理 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生态建设十分关注,其中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与发展是生态安全的可靠保障,同时它也直接关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以甘肃林业为研究对象,虽然其林业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新时期,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增多,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为了保证其管理与建设目标的达成,要明确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的不足,并研究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指导今后的工程管理。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况

1.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属于生态工程的一部分,其理论基础为生态学、生态控制论与林学,通过对木本植物的设计、建造与调控,旨在实现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进而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促进生态平衡。

1.2特点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体为国家,它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由中央与地方进行统一财政性资金安排;甘肃省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涉及面较广,包括84个县市区与9个林业总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项目单位与生态公益林众多,面对此情况,对工程的管理与监督难度较大;此项工程的建设具有较长的周期,如:天然林工程的工期为11年,防护林工程的工期为72年,长工期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显著特点;同时,甘肃省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建设,气候类型具有多样性,自然条件具有差异性,受其影响,工程的施工时间仅为春季、夏季与秋季,而洪涝与干旱等延长了工期,降低了成活率。再者,林业生态工程施工主体为农民工,其技术水平偏低,施工组织的效果较差[1]。

2甘肃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2.1粗放的工程管理

近几年,甘肃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成效显著,管理水平在逐渐提升,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其管理仍具有粗放性,未能满足实际建设的需求。

其一,工程规划的操作性不足,仅有工程总体目标,缺少针对性的各级规划,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缺少明确性,在规划落实过程中,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工程质量普遍偏低。其二,经济林管理时,受利益因素的影响,未能实现整体规划与数量调控,经济林面积盲目增加,未能考虑其适合生区与供需平衡等因素,使其管理缺少宏观调控。其三,工程管理的职责缺少明确性,受利益驱动,工程管理的决策者众多,但责任承担者较少,责权利的关系不断弱化,形象工程不断出现,导致林业生态工程的效益低下[2]。

2.2不足的资源投入

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自然条件较差,贫苦问题制约着生态建设,针对省情,甘肃省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资源投入具有有限性,其建设过于依赖国家,同时为了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加大,严重破坏着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

2.3欠缺的发展规划

甘肃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成因便是管理规划欠缺科学性与合理性,总体战略定位、战略思想、战略布局等均未形成与落实,在此情况下,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周期过长、管理水平偏低、经营效果较差。

3甘肃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对策

3.1构建适合的管理体制

甘肃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体系的完善,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可靠保障,具体内容包括监理招投标、工程评价验收与工程抚育指导等。面对甘肃省林业生态工程的粗放式管理,为了提高其管理的质量,使其适应建设的实际需求,需要完善管理体制,通过创新与变革,使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培育设计、施工与监理市场,吸引外资,并保证竞争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同时,工程责任制的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要对工程进行负责,承担其中的风险,通过项目法人和工程建设市场经济机制关系的形成,才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及其进度[3]。再者,监理制的执行,主要是负责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并控制其投资。

3.2保证充足的资源投入

生态工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便是资金,此时的资源主要源于财政拨款,为了高效利用此项资金,要制定资金管理制度,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工程的进度才能够得到保障。工程建设的任务与资金二者保持同步性,激发建设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要明确建设的内容与投资的方向,避免虚报冒领与以次充好问题的出现,对于挪用资金的问题进行严肃的处理,进而工程建设的质量将不断提高。

3.3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甘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便是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建设中要坚持因地制宜与统筹规划,通过科学规划的制定,以此保证工程建设的高效性。

工程建设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以此解决甘肃贫困的问题,进而对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有所减弱。同时,传统的、落后的经营理念要有所转变,对现有植被要进行积极的保护,其中主要为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植被,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依法护林与依法治林工作,为生态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工程规划要考虑自然条件与气候变化,甘肃省的林业生态工程处于半干旱地区,要保证木本植物的充足性,主体为散生乔木,在此基础上,生态系统才能够具有稳定性[4]。

4结语

综上所述,甘肃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解决,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相信,在各个措施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其工程建设的质量将不断提高,进而其作用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吴春荣,邢彩萍.甘肃生态林业建设的对策[J].林业建设,2014,04:5-12.

[2]吴,王俊中,邢红等.举生态和民生大旗走甘肃特色林业发展之路[N].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3-10.

篇4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机制分析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联关系。我们把林业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

在整个林业资源型城市系统中,森林资源是其社会存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也就意味着森林资源总量及质量支撑或者限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提升会对森林资源及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反过来,森林资源总量减少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反作用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别表现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和对森林资源恢复的要求,其最终结果是促进森林资源再生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样一来,通过压力———承载———反馈之间的互动就形成了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目标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的总体目标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区域内构建产业结构合理、生态功能高效、林业资源良性循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耦合关系为标志;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体,实现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在森林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的同时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和民生质量的全面提高,最终实现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进行耦合分析的成果已颇为丰富。尤其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为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灰度关联分析法、协调发展模型等方法对存在互动关系的系统进行耦合测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耦合度结果不仅可以阐明系统间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描述系统的演进态势或趋向,对于调控系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篇5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对园林规划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正处于城市规划的关键时期,园林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有着重要意义。

1当前林业绿化管理现状分析

1.1重视程度不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林业绿化管理工作发展过于缓慢,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工作人员对林业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部分管理人员认为林业管理就是简单的管理,严重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导致在林业绿化管理建设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林业绿化管理工作并不只是单纯的管理,这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锲而不舍并勇于奉献的精神。但有一定数量的员工在思想意识上还存在着问题,缺乏足够的责任感与专业能力,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使得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1.2资金不足。充裕的资金是保证林业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在林业绿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资金不足这一问题。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资金都用于经济建设,在林业绿化管理中的投入相对较少,资金的供应得不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当林业绿化管理部门申请资金发展林业时,也受到了重重阻碍,导致许多工作人员丧失了工作热情,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散漫等一系列现象,不利于我国林业绿化的长远发展。

2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

2.1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生态功能的发挥。想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应当将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基本理念,对林业或园林绿化工程功能进行创新,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绿化工程与现代林业发展,逐渐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心。例如,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许多地区日渐严重,如冬季雾霾现象。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对林业生态建设加大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林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2.2打造园林绿化工程。园林工程属于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中包含各式各样的绿地公园等,但无论是哪种公园或绿地工程,都有着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和提高自然生态水平的作用。因此,在改善林业生态环境时,必须根据不同地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扩展园林绿地的范围,满足城市生态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在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时要注意到,所使用的材料要以植物为主,尤其是针对一些常绿高大乔木,要扩大对其种植范围,避免出现大范围都是硬质铺装或是大面积铺设草坪的现象,在林业生态工程绿化功能得到保证的同时,使其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3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林业及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在今后的林业与园林绿化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相应的融入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要坚持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合适种植的作物。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应给予大力的鼓励与支持,着重向着创新型、科技型的企业发展,保证产业链得以延长,为林业向着经济发展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部分地区依旧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林业生态环境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对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3结语

总而言之,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城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相比较而言,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逐步被取代,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采用科学的方式发展林业与园林绿化工程至关重要。未来应充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构建美好家园共同努力。

作者:李静 朱新彬 单位:1.广饶县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 2.广饶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王晨明.谈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6)

篇6

做好对天然树林的保护工作,可以开展一系列护林工作,例如封山育林、树林建设等工作,同时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开发新兴产业有利于维护林区的稳定。同时,对于林区的野生动物保护以及管理工作也不能落下,可以建立一定范围的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林区的管理水平以及有利于提高保护好林区的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例如借鉴我国沿海类似地区对湿地的保护工作,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来促进湿地的保护。

二、加快建设林业产业,实现以林富民

在我县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林业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县的实际情况中,林业的发展占了一定比重,根据调研,我县的林业发展潜力巨大,有相当的潜力可以发展为特色产业,所以,处理好林业的发展与如何通过林业来富民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当务之急。从笔者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产业如何处理产业与生态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召开专题会议来研究如何将林业发展与以林富民紧密联合在一起,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取得最大的平衡,即在提高生态水平的同时提高本地人的收入。首先,要发挥本县的资源优势,即大力宣传森林资源,重点宣传我县森林特有的资源、优势。同时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形成有本县特色的森林旅游文化,增加我县的财政收入,再将财政收入投入到森林资源的建设、保护中,将森林旅游业由小做大。然后积极发展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苗圃的建设,引导其通过机制的改革创新来让其逐渐发展为面向全社会的、规范有序、活力四溢的林业花卉生产基地,同时带动本地的林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紧接着,政府要扶持新兴林业经济,积极推广优良的树种,不断提高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与生产线的创新。最后,不管是政府还是林户,都要重视与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森林中产出的天然药品以及野生食品,是森林生态资源在不影响其发展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三、建设和完善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首先,政府要不断建立与完善与森林生态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通过法律的力量来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环境,最大程度的实现依法治林。其次,集中力量建设林业资源管理局的建设与发展,重点改善护林队的办公、生活条件。完善林区稽查队的人员构成与装备的完善,同时也注意建设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器材的购入情况、使用情况,做到不浪费一分钱,不闲置一件器材。同时,利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对本林区的森林资源及时归档,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一切资源进行电子化的存储、管理。第三,积极在林区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私占林地、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确保森林生态资源的安全与和平发展。第四,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的实时监控,提高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护工作,确保森林生态资源的安全。第五,强化林区里对有害生物的防范、防治工作,认真执行以“预防为主,科学治理”等规范为标准的防治条例,综合协调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办法,将防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林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要改变一些地区重治理不重视预防的错误思想,根除这种只治标不治本的思想,以提高森林自身防治为主要手段的思想,提高森林自身的防御能力。

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建立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林业发展战略与林业市场经济体制,以科学技术来促进森林产业的市场化与技术创新,用科技力量培育出一支高素质、高思想觉悟的护林队伍以及对森林生态资源有较强认识的专家与学者,以他们为支撑来发展林业建设,辅以正确的指导思想,一定能获得成功。同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优质新品树种。同时注意解决对天然林的培育、商品林的培育、森林的灾害防治工作、产出木材的高效综合利用等问题。

五、加强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篇7

关键词:现代林业;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560218);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152ACF60014)

作者简介:王新新(1992―),女,硕士,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通讯作者:胡冬南(1971―),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1102

1引言

现代林业的发展与建设,依赖于理论的指导。梳理与总结现代林业建设所依托的理论,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林业的开发利用在传统粗放型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变。现代林业的内涵在超越传统林业的范畴基础上,已经扩展到城市。

2现代林业的概念

现代林业,是林业现代化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其有别于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的发展前提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其发展动力为现代产业化,其重点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可持续化发展是其行业标准。现代林业的趋势将逐步向全球化和科技化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实现林业资源、环境以及产能的和谐发展,形成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现代化林业。

森林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林业的重要任务是承担着林产品供给与生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与公益事业,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布局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化林业,当前林业是处于一个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的重要时期,然而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以后林业工作的方向、主题与旗帜,是贯穿于当今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3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3.1可持续发展理论

现代林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就应当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发展现代林业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就是可持续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要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基础上,保障和促进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经济生产力友好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应该科学处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保护发展林业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赢。

3.2景观生态学理论

注重保护森林与湿地两大基质,按照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依据。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去保护和发挥湿地、森林两大基质的生态核心能效,利用斑块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商品林和园林花卉苗木,注意保护斑块和基质之间的协调性。我们通过防护林、水域河流和道路营造绿色廊道。绿色廊道在满足其通道功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3环境科学理论

现代林业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数据作为支撑,对环境的功能核结构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很有必要,然后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林业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来确定规模、结构布局、建设时间和方式方法。创造出一个以森林为主体,安全、适宜、清洁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4[JP3]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的几个方面[JP]

4.1科技兴林,增大森林资源储量

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加森林资源的后备储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于林业,需要做好保护好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发展的再发展。科学发展经济,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不以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在发展林业生产的同时,留给子孙后代青山绿水。林业工程技术的革新,尽可能的提高了有限的木材资源、林产资源带来的经济价值,增加林业行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4.2优化林业结构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林业

优化林业产业主要有三条途径:①加大培育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力度,加大竹林、名特优经济林和丰产速生用材林的建设;②大力度开发新产品,以加工低层次原料向综合高层次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③加大花卉业、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调整林业布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的产业,推动产业重组,改良林业产业的结构,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最有价值的经济效益。

5现代林业的城市发展分析

5.1城市发展林业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众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生态环境承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把发展林业作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方式是极为必要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的舒适环境提供保障。

森林城市是国家为宜居生态环境城市所封的称号,城市森林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环境建设,其中植树造林作为重要部分。传统的形式是城市植树造林,但这种单一的绿化建设不能够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只有多功能立体式建设,把城市森林建设成森林绿肺,以建设森林城市为标准,梳理成城市与森林相协调的模式,互相促进,才能够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营生。“生态化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化城市的象征。

5.2现代城市中发展林业的建议与对策

城市林业着重于发展其生态能效,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城市林业作为林业的一个分支,其作用不容小视。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城市森林和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立起相应的城市公共教育制度,提高人们对城市林发展的认知,鼓励全社会人们去建设和参与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发展的总目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创建城市生态文明,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的生活环境。通过科学方法建设城市林业,提高城市森林资源、绿地及树木的质量和数量,实现“森林进入城市,城市建立于森林中”。

6结语

林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林业,作为林业发展的新篇章,是广大林业人共同努力的新方向。通过现代林业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城市林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现代林业进行简要的说明和梳理,对现代林业和城市林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小建议。现代林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必须以现代林业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并将科学理论合理的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用理论指导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现代林业的建设。现代林业基础理论只能灵活运用,不能去死搬硬套,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提高总结,慢慢探索出一套适合于现代林业发展的体系理论,保证现代林业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兰芳.现代林业的城市发展分析[J].湖南农机,2010(3).

[2] 周光辉,周学武,但新球,等.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理论与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

[3] 代春龙.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10).

[4] 莫喜忱.浅谈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2).

[5] 吴晓虹,潘涛,吕任涛.试论现代林业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9(4).

篇8

【关键词】:林业产业;生态建设;发展关系;探究

1、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1.1林业产业意义

林业作为一种基础产业,其实质上又具有公益事业的性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要求林业完成向现代林业的转型工作。现代林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最大效率的发挥森林资源功能获取最大收益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技术支撑的林业发展模式。现代林业的连带目的是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1]。

1.2生态建设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其进行破坏等负面作用,以积极的态度改善客观事物,实现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考虑,是人类对现状进行反思,提出的新想法,它主张摒弃对自然环境的剥夺式索取,放弃征服自然占有自然的错误理念,要求在发展中获取,在回报中发展。我国建设生态型国家的提出要求林业行业的发展务必重视生态建设。

2、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发展中林业产业已经和生态建设构成了一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模式,这也是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林业资源没有办法得到很高的保护,是林业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个缓慢发展阶段,这对林业事业整体发展与进步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没有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使得两者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导致了现代化林业产业发展的效果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提升。在部分林业发展中,由于产业管理部门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的作用,使得产业发展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不符合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也对市场经济的提升起到了制约影响。在未来的林业发展中只有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构建出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才能够更快速的提升林业经济效益,从而保障社会生态规划建设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共同实现[2]。

3、分析林业生产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3.1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生产发展的前提

林业生产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生态效益,这样是林业和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正确认识林业生产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可以更好的解决林业生产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推动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①林业生产发展状况;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想顺利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推动林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生产发展的前提,只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生产发展才有意义。

3.2都需要技术的创新发展

要想加速林业产业发展,就必须创新科技,提高林业种植水平,提升品牌效益。如今,我国林业种植技术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林业种植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②缺乏科技创新人才。种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林业生产发展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林业种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林业部门必须加强人员培训。林业部门也可以在工作人员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提高工作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③缺乏技术研发资金。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资金利用率较低,资金过于分散,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④缺乏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机制可以为林业部门的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B建设都需要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自身的品牌效益[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着的矛盾问题,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只有不断的协调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林业生态建设更高的社会价值,实现林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推动整个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热情,使他们能够带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进行林业资源生产与开发,并且要运用现代化思想创新林业管理机制,鼓励林业工作员工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蒋敏元.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探究[J].北京林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13)56-57.

[2]董明明,徐开霞,刘文华.林业生态建设研究[J].林业科学,2015(38)68-68.

篇9

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加强生态建设的核心。为了实现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为核心的现代林业事业发展战略,这对于解决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促进我国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浅谈坚持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不仅是与人类发展客观规律相符的必然需要,更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因而在我国林业事业发展中,必须坚持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能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对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林业又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应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移到与生态建设发展相适应的需求,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有助于引导人们全面认识林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二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主要内涵就是加强天然林和生态林的保护,利用采伐人工林替代天然林和生态林的采伐,从而减少原始资源的浪费,而这不仅是保护国土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各种资源循环的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国家执行的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在一定作用上促进了生态建设的发展,加上国家设立的生态效益补偿金等措施,对于那些不择手段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必须严厉制止,始终坚持生态建设的基本原理,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弥补生态环境恶化、林业资源缺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林业可本文由收集整理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原则

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首先,实施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其次;应坚持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基本原则;最后是着力保护生态稳定性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上述三项基本原则,才能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浅析

(一)不断加大生态理论教育力度

森林是维持林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载体。林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对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有着直接关联。林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植树造林,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也离不开植树造林,同时更是发展林业经济的关键。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林业工作者,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加大生态理论教育力度,并从思想上和主观上强化自身的林业生态理论。当前,我们对生态林业的认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就需要加深人们对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着力提高人们的林业保护和建设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助推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开展林业工作时,应采用湿地公园、森林旅游以及夏令营等多种途径开展生态理论教育,着力提高人们对生态林业的认识,从而以大自然方式宣传生态林业,提高人们对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为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是实现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因而要想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水平,首先就应健全和不断强化有关林业资源的保护政策,确保林业资源的发展和管理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确保生态林业管理常态化,其次应减少林业资源环境,以国家政策的扶持、科学系统的管理。系统而又全面的搞好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最后,还应对生态林业的建设加大监督力度,着力提高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资源管理的科学水平。

(三)以生态学原理和战略发展策略以及新工艺技术促进林业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以战略的眼光和角度发展并建设生态林业,不仅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后代对于生态环境的需要。面对当下滥采滥伐、开采无度的现象必须进行制止,以战略的高度保障人们的生活基础。因而为了实施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就主要着力提高林业资源再生的能力,而这就需要生态学原理和战略发展策略的支撑以及新工艺技术的配合加快生态林业的建设。尤其是林业建设的周期性长和各种林业资源时刻面临破坏的特殊性都会对林业可持续战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加大现有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

林业资源的宝贵性不言而喻。加强现有林业资源的保护,是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途径。因而我们要想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就必须严格控制采伐量,尤其应在采伐过程中严格控制各种林木的采伐权限,并加强区域性林业资源采伐量的管控,确保现有的林业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为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五)确实做好低产林的改造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林业资源极其丰富,林业管理机构也是星罗棋布。因而不同的林业管理机构的发展策略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应站在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并结合区域经济和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内的低产林进行改造,确实做好低产林的改造工作,严防“皆伐炼山”想象的出现,做到改造及时、改造有效。在改造过程中应坚持砍伐灌木、保留乔木、留保留带以及局部整地植树的策略对低产林进行改造,大量种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林木,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六)着力提高荒山的绿化速率

荒山绿化工程是林业建设的一部分,其可以加快树木成林的速度,对树木的生长和环境的影响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要加快荒山绿化的速度。一般主要通过四种途径来完成:首先,以国营林场为依托,进行规模化经营;其次,以股份制进行经营;再次,荒山绿化的联合经营;最后,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林业,通过政府扶持加快荒山的绿化,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 林业会计; 改革趋势; 改革路径

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类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恶化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相应程度的经济损失。多个国际性环保文件的签署,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表达出人类对于制止生态环境恶化、保护人类美好家园的迫切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森林的地位凸显出来。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除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外,它还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在这个背景下,森林会计问题的研究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现行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并不完善,对林业企业的经济事项不能够有效地反映和监督,制约着林业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

我国目前对森林的会计核算主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有关林木类生物资产的部分,该准则大致将其分类为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和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并有区别地对这三类林木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披露等问题作出了规范。与生物资产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增加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类别,并且在个别问题的会计处理上也进行了完善。然而,新准则仍然体现着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传统林业会计思想,忽视了森林的价值构成以及相应的资金运动过程。它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森林价值反映不全面。在传统的观念下,森林只是用来生产木材,其主要价值是通过收获和出售木材来实现,导致林业会计体系的设计总是以森林的生长周期为导向,注重对森林资产的取得、抚育、更新,林产品的收获到最后的出售这些环节的会计的处理,主要反映的是森林通过市场交易而取得的货币收益。然而,森林资源是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体,生态价值从投入、形成到发挥作用都没有得到真实、可靠的反映。这就造成了林业企业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现象,导致林业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对森林资源进行不合理采伐,从而限制了森林资源生态服务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另外,与生态效益有关的资金循环链条,包括生态价值的成本、价值折耗以及经济补偿等在会计反映的缺失,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弱化了林业企业对育林资金风险的控制和运转的管理,对林业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第二,林业分类核算不明确。依据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类不同的功能属性,森林资源可以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它们分别按照自身的属性和规律进行经营管理。其中,将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森林划分为商品林,以企业经营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将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森林划分为公益林,采用各级政府投入育林基金与依靠社会力量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新准则虽然增设了公益性林木资产的类别,并且指出了生态服务潜能是公益林的本质属性,但是该属性并没有因此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予以进一步核算,商品林和公益林的会计处理过程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在这种背景下,公益林企业的经营目标很容易被混淆甚至扭曲,造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供给。同时,对服务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类不同用途的资金难以做到专款专用和合理区分,不利于对公益林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我国林业会计核算的改革趋势

(一)商品林与公益林的分类核算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由于商品林和公益林企业在资金来源、运作方式和经营目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应当能够对这类林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做到有效的反映与监督。在新准则增设公益性林木资产类别的背景下,理论界逐渐形成了对林业进行分类会计核算的改革思路。具体地讲,就是依据商品林和公益林的经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案,两套会计核算方案既相互独立又通过一定的程序相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比如,商品林企业的特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采取“投入——产出”模式来经营,通过确认林木产品的收益和归集林木产品的成本费用来计算企业的盈亏。企业应当以这些特点为导向,依据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的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表、具体的核算办法以及财务报告等做出规范性的安排;公益林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确定也是遵循这一思路。

(二)生态效益纳入公益林企业会计准则的范围

森林可以生产出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有形产品诸如树苗、木材等通过市场上交换活动能够为林业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无形产品主要针对公益林企业而言,指的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旅游休憩等生态效益。目前这些无形产品还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给林业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生态效益的生产成本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经济补偿。随着当今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公益林企业将会面临更大规模生态效益的供给任务,而我国目前单纯依靠政府补助的资金投入方式明显不能适应企业资金周转的要求,并且生态效益会计处理的缺失造成了生态产品的价值与经济补偿价值无法进行对比,扭曲了公益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制约了公益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公益林会计核算的改革中,首先应当重视森林生态价值的存在,其次应当依据它的特征确定其会计归属并且对后续的核算工作做出规范性的安排。

(三)公益林生态效益三方主体综合核算体系的构建

生态效益从产生、消费到经济补偿主要涉及政府、公益林企业和生态效益承受企业这三方经济主体。其中,生态效益承受企业指的是那些无偿享受到公益林企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或者因为生产经营活动破坏了生态效益创造的生态环境的企业。政府对这类企业征收罚款、税费等,并且将这些所得进行重新归集并分配给公益林企业,作为经济补偿的一部分。上述三方经济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资金运动过程。如果把该项资金运动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就形成一个包括三方会计主体在内的生态效益综合会计体系,该体系扩大了对公益林和生态效益进行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使得各相关经济主体能够同时从微观和宏观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牢牢把握与生态效益有关资金循环链条的运转状况,及时反映、监督和修复资金链条上与经济主体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有利于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补偿的双重目标,促进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林业会计核算的改革路径

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比较稳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在林业会计核算改革路径的设计上,应当体现与现行核算体系相衔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推行,并且要做到深刻参考我国林业企业和林业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另外,从改革趋势的分析来看,新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将会涉及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政府行为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增设的生态会计的内容,将会使得林业会计的核算日益趋向科学化与复杂化。

在改革路径的具体实施步骤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步。

(一)实现商品林与公益林的分类核算

这是林业会计核算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既明确划分了不同性质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又明确了不同性质林业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会计目标,该步骤对于改革的全局具有重要的导向性。

(二)将生态效益纳入公益林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林业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生态效益的估价技术和经济补偿机制会趋向成熟,相应的会计处理的完善程度也会随之提高。公益林企业将会因此并存一般林业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套会计系统,它们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生产成本与生态成本交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改革的决策者们正确处理两套会计系统的关系,适时地调研和评估系统的运行效率,并决定两套系统的双轨并行是否有必要向复合的单轨制转变。

(三)生态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扩展

建立健全政府的林业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和生态效益承受企业的经济补偿会计核算方法,构建出包括政府、公益林企业和生态效益承受企业在内的三方主体会计核算体系,明确各个主体在该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和互动关系,使得生态效益的会计核算更加多元化与立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章新蓉.公益林生物资产生态效益会计核算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15):55-56.

[2] ,章新蓉.我国政府会计资产要素界定问题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