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建设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4 10: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文明建设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文明建设制度

篇1

关键词:张家港市;生态文明;长效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7703

1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概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其基本理念是要求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生态经济、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三个方面。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变的历史,其发展和变化折射了人类文明的更替和变迁[1]。始于18世纪的工业文明,工业化过程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其主要以人征服自然为重要特征,强调用科技手段战胜自然,从自然掠取更多财富。在此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2]。然而,对我国而言,一方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无法支撑我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老路,人们必须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需要遵循全球一体化下的国际行为法则,不可能再走“三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的发展弯路、老路。现阶段,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全球发展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绿色发展也已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实效,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3]。其并不是单一、分散和独立的政策工具的简单设计,而是体现在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互为促进,互为保障,互为作用,互为协调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的制度体系[4]。对如何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于“源头-过程-后果”全过程,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成包含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作为中央的最高指导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建立包含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环境保护和考核评价在内的制度体系[5,6]。从系统长效管理出发,本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包含顶层设计、运行保障系统和约束机制三方面内容,其概念框架见图1。具体思路为: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结构模型和管理学中长效管理机制(通常由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构成),构建生态文明长效管理制度体系概念框架。其中PSR模型为联合国经济开发署所建立,是评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7,8]。首先,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因而首先构建环保内循环,即遵循“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环境保护管理理念,进而设定有关政策规定,这部分将起到“固本清源”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源动力。随后,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外循环。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顶层设计-运行保障-约束反馈”的动态长效管理原理,构建生态文明长效管理制度体系。并设想通过“内循环-齿轮”转动带动“外循环-齿轮转动”,同时外循环齿轮转动惯性又作用于内齿轮,给其提供惯性储放动能,从而保障生态文明管理制度体系长效稳定运行。

2 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张家港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先行先试并具影响力的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现阶段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边际效应正面临着不断递减的严峻局面。外部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间综合能力竞争压力,内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结构性、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趋紧的矛盾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制度体系,以期有效破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发展瓶颈,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当前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不完整且不系统,突出表现在:一是体系本身存在不足。该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以实际解决问题为导向。这就容易造成在理论认识方面衔接不到位,缺乏对制度顶层的系统性设计。另外,现有制度体系间缺乏层次感。某些制度往往只是孤立地应用在具体的项目或者环节中,不能够跟体系中其它部分保持有机联系,较难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组合优势。二是组织领导机制不健全。虽已出台《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但实际操作中领导小组工作实效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强化。表现在领导小组机构职能与效能不相符合,尤其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难以真正做到有效协调,较难发挥承上启下的中枢纽带功能。三是政绩考核缺乏可持续性。张家港市已出台了镇(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但实施中将面临生态资产底帐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不清晰,从而将直接影响选取的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进而影响考评结果的合理应用。四是监管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张家港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规定和办法尚不健全,另一方面,环境法律法规实施力度不够(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执法队伍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等。五是社会参与机制存在短板。作为监管重要一极的社会组织监督,缺乏成长空间。张家港市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仍处于在政府倡导下的配合性参与。

3 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制度体系设计

针对张家港市生态文明管理制度体系的不足,依据已构建的概念框架(图1),对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设计。

3.1 环境保护内循环体系

(1)“源头严控”。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要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化科学决策制度,力求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一是完善项目审批制度。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强化项目环境准入制度,认真把好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相关环保评估审批制度,坚决限制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发展。二是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按照上级有关生态红线区域管护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过程严管”。借力新《环保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评、环境信息公开及举报制度。如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举报违反环境保护法行为奖励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群众举报环境违法案件,提供案件线索,环保部门将公开受理、承办、查处。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政策,如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环境监管网络。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并积极推动交易试点工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优化环境容量和资源配置双赢。

(3)“后果严惩”。建立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做到处罚有科学依据。相比早前的指标体系,最近出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对指标的评价都更加注重对指标变化的量化。但张家港市对生态环境考核,因生态资产“家底”不清,存在量化科学性不足的困境。建立严格问责机制,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绷紧环境安全这根弦。

3.2 生态文明建设外循环体系

3.2.1 加强顶层设计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专门的设计机构。目前中央已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成立了中央经济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专项小组,便于统筹、协调、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领导和谋划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要求看,张家港市迫切需要强化和更新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建议将小组办公室设为常设机构),使其有能力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关联性出发,从全局上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特别地,需强化运用系统思维,加强制度系统化设计。尽快解决制度碎片化现象,促进各种规章制度之间合理衔接、协调和配合。在此过程中,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不局限于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的合作),打造高层次智库,充分利用其科技和智力资源来指导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此外,构建基于“一张图”的规划管理体系,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目前张家港市正在开展多规融合工作,建议在此基础上,配套形成相应的规划后评价制度,对规划的执行效果及时评估。

3.2.2 完善运行保障体系

建立生态文明管理制度的核心是遵循生态系统系统性、整体性和最小化政府运行的部门性、分割性。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机制。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要素由不同部门来管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迫切需要构建明确高效有力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机制。建议根据本市现状,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相关职能进行重组,并入已有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完善生态经济制度。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进程。重点是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引入市场化机制,制定体现河道、山体、湿地等生态要素价值变化的生态补偿政策。健全生态投入机制。利用市场规律,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财政补助、以奖代补、BOT/BT等多途径,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逐渐形成多元化投资融资长效机制。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自觉。加大培育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非营利性监督方面的作用。四是落实生态法律法规制度。法律的有效执行是生态保护的屏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行政措施、办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3.2.3 建立综合评估考核制度

一是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尽快建立张家港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完善评估考核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民意调查、市民评议等方式,把群众感受及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使考核结果更加体现民意。二是逐步推行绿色GDP核算和考评,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力促领导干部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三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奖惩的依据、标准和程序,尤其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实绩的分析、评价,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分量。四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道德对社会公众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精心培育尊重生态文明光荣、破坏生态文明可耻的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尽快形成依法维护环境权利,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现代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

戴圣鹏. 文明观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徐晓霞,郑红莉.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93(11):267~268.

[3]夏 光.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J]. 时事报告, 2013(12).

[4]王丽娟. 生态文明必须依托制度建设[N]. 南方日报,2013-2-4.

[5]周冯琦. 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508(13).

[6]赵建军. 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EB/OL]. [2013-12-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篇2

一、狠抓产业发展,筑牢精神文明创建的基础。

近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不断推进“三化”进程。一是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坚持“全力打造工业主导型综合强镇”主战略不动摇,突出招商引资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民营经济,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实现入库税金518万元。二是加快了现代农业进程。紧抓农业园在我镇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园的示范带动下,我镇激起了返乡创业的热潮,掀起了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8元。三是城镇化水平提高。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镇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帮助,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精心施工,紧紧围绕中心镇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狠抓小集镇建设、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工作,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狠抓阵地建设,为精神文明创建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狠抓了村部改造建设。以山王河“7+X”模式(即:卫生健康、党员活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活动、育龄妇女健康服务、便民服务、治安调解和村民议事共7个村级活动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样板,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指4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维修改造了等5个村村部,新建及改造后的新村部都具有完备的设施、完整的功能和完善的服务,方便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二是狠抓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各村(居)都建立了远程教育接收站,狠抓对党员群众的理论教育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狠抓卫生阵地。各村(居)都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方便了群众就医。农村阵地的不断完善,为精神文明创建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

三、狠抓创建活动,掌控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丰富的创建活动是倡导文明新风、丰富精神文明创建内涵的根本。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以评选“平安家庭”、“十星户”、“致富能手”、“平安村(居)”为主要内容创建活动。并建立了以镇政务服务中心为中心、以村便民服务中心为支点的为民服务全程网络,融便民服务、政策兑现、证照办理、科技培训、法律宣传为一体,广泛开展便民服务工作,积极履行服务承诺制,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便民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全县率先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并结合村村通养护,对全镇实施全天候保洁机制,同时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沼气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改厨、改圈、改厕。这一系列活动的逐步完善到形成工作机制,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认可。通过开展活动,真正凝聚民心,倡导新风,抵制陋习,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不断改观。

四、努力发展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

我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明创建,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坚持抓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重点的道德风尚建设。在党政机关、执法部门和窗口行业中,积极推进行业规范化服务,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的职业道德;在农民群众中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大力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农民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镇结合民生工程,在11个村(居)建立了集图书阅览、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村文化活动室。并多次组织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活动。

五、开展“创建平安镇”活动,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落实《中央综治部、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的通知,结合上海世博会、崇明大开发等契机,积极营造安全、文明的教育环境、优化校园安全设施,使我园努力成为安全文明的幼儿园。

二.目标

争创“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三.组织领导

.全园各级领导要切实提高对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认识,树立育人为本和注重实效的观念,认真抓好安全文明这一项幼儿园的基础工作,并与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健全安全防范机制等项工作结合起来,落到实处。

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为加强对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领导,幼儿园成立创建安全文明校园领导小组,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工作小组。

.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学校各职能部门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建章立制,落实防范管理措施,确保一方平安。

四.主要工作

(一)整合各岗位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长效机制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是一项确保学校稳定和发展重要基础性建设工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学校在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确保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实现长治久安,近期内将整合涉及校园安全文明建设各岗位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近期内,各岗位要对现有的涉及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各岗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凡属尚不完善、尚不健全的规章制度,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修订,从机制上保证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加强师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月日这一周定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宣传教育周,力争做到师生员工人人知晓、个个明白。

.大力加强教工和幼儿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素养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全校将定于月中旬举办“法制宣传周”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

同时计划将于月下旬,举行消防安全预案大演练活动。使全校师生对安全事件预案,能有一个从理性上到感性上的认识,同时,个个参与操作实践。

(三)加强安全文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岗位近期要认真检查相关的安全现状、排除隐患。具体分工如下:

安全领导小组:检查基础设施是否符合规范,检查食堂卫生基础设施配置是否达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检查各岗位是否按照安全标准进行运作。

党支部:规划学校法制宣传计划、落实各种安全法制教育活动。安全工作小组:检查各种物防基础设施,检查消防器材、消防设

备配置,以及要害部门的防范设施;

总务处:查学校各类硬件的设施设备,走道、楼梯、操场、厕所、围墙、电器开关、煤气等等。

保健室:检查厨房人员任职情况,操作情况,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做好幼儿季节性疾病的宣传工作,防止传染病和流行病的侵入。

各班班主任:负责本班幼儿的安全,针对教育对象——至岁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可因材施教的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除了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环境之外,在平时的活动中也要渗透安全教育的内容,由教师设计和组织各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如:认识交通信息灯,掌握⒑⒐等电话的正确使用。在运动中,教会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等等,这样有效的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

信息员: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做好防入侵、防病毒、防有害信息传播的防范工作。

(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维护校园稳定和安全

.进一步完善安全消防、卫生事件、防汛防灾等各类事件应急处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并加强突发事件的教育培训工作,做到警钟长鸣、始终保持临战状态。

.完善和落实重大事件信息上报机制,畅通治安等重大灾害事件的信息管理渠道,及早掌握、及早防范、及早进行应急处理。

五.工作安排

今年的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落实、宣传教育。

建立安全文明校园领导小组和安全文明校园工作小组。

制定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计划。

制定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制定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责任制

进行安全文明校园创建的宣传和发动工作

(二)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机制,立项整改。

.对现有的涉及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各岗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修订。

.针对下发的安全文明校园评估指标,逐项进行对照,发现存在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三)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申报迎评,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月底,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文明单位检查自评活动。

篇4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文化馆;现状;队伍建设

前言:

基层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事业的机构,工作原则和工作内容都是全方位的,文化馆队伍建设工作也是最基本的,新时期下对文化馆的队伍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专业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使文化馆的工作得到进步与发展。

一、新时期基层文化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化。文化需要自身发展,队伍建设就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作用,就必须重点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合理利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对基层文化馆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馆的主题是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文化馆的业务开展和未来发展。新时期人才竞争激烈,人才就是财富,而文化素质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基层文化馆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那么文化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基层文化馆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馆工作者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文化馆队伍建设。

3.推动全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就是要提升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基层文化馆队伍建设,也是以文化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和内容的[1]。群众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基础,而基层文化馆主要负责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基层群众起宣传、教育的目的,基层文化馆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可以“以点带面”,促进全体国民文化素|的提升。

二、新时期基层文化馆队伍建设思路

文化馆队伍建设是整个文化馆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依靠,必须要落实到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上面。

1.完善制度,科学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

1.1科学设置基层文化馆编制名额。文化馆的编制名额应根据当地的人口总数、经济发展状况、文化馆的实际情况等这些方面制定基层文化馆编制人员的数量。文化馆人员要实行统一选配、考核、指导和监督,不能出现人员只进不出的情况,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文化馆队伍素质建设提供保证。

1.2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由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薪资待遇普遍不高,很多人员选择继续在馆内工作,因为文化馆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一些人员却一方面挣着国家的工资,一方面在打理自己的生意。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规定,规范这种行为,鼓励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待遇自主创业,对安心文化馆工作的人员要提高薪资待遇,让工作人员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探索出灵活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将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加入其中,充分利用工资、奖金、福利等对那些工作积极认真、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

1.3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文化馆队伍素质。要想提升基层文化馆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要加强对文化馆人员的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等,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培训,加强职业道德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另外,也要增加人员培训经费,大培训力度,多组织人员出去学习,对文化馆各门类的专业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知识。

1.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将文化馆的等级评估和队伍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一项考核指标,这样才可以督促基层文化馆为人才队伍建设尽心尽力,以目标考核落实责任制,增加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责任性和主动性。

2.优化人员,改善文化馆队伍人员结构

针对文化馆组成成员年龄较大的问题,文化馆应该充分考率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实现队伍的年轻化。首先应该根据文化馆的特点,制定出人才战略,拓宽用人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文化馆队伍建设中来,也要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文化服务工作,为基层文化馆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新的活力。随着群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文化结构、所学专业以及管理能力也有了新要求,所以综合素质成为队伍建设的重点。

3.创新队伍建设方式方法

新时期下,信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应运而生,这就要求文化馆队伍建设工作方式应灵活、创新[2]。借助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移动电视等一系列媒体平台,建立相应的网络互动平台,对数字化信息进行传播,因此,队伍建设的方式有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这样才可以丰富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

4.开拓思路,丰富活动内容

文化馆应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也会避免一些文化馆工作人员每天无所事事。通过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也可以让他们在组织活动中增长经验,熟悉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文化馆的队伍建设是全面、深层次、高水准的,因此,基层文化馆在新时期下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和创新,以此来提升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层群众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社会公德;现状;原因;对策

一、前言

社会公德是我国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些违公德的现象也频频出现,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影响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乃至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1.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取得的成果表现

1.1环保意识的觉醒。

2010年,有专家对试点小区的1200户居民家庭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调查。从垃圾分类试点调查数据看,我国公民的公共道德价值观和公德行为习惯已经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一些市民对保护环境的价值认同度非常高,市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慢慢养成。

1.2诚信意识的觉醒。

在网络上,阿里巴巴针对淘宝部分卖家人为“刷钻”,虚假信用炒作的现象,调整搜索规则,封杀虚假信用炒作,向不诚信卖家公开宣战。从此处我们看到,“独行侠”方舟子的十年打假路不再孤独,一些IT行业精英也已经自觉地加入到“诚信卫士”行列,从技术和运行机制上正在努力实践,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1.3文明礼仪意识的觉醒。

上海世博会既是世界携手展示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盛大聚会,也是中国人向世界展示文明素质的窗口。对于许多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的不文明表现呈现出的“一片狼狈”现象,不仅各大媒体聚集痛批,众多网民更是口诛笔伐。从网民高度统一地对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所表现的不文明陋习的痛揭看,许多人已经对公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的已经将遵守文明礼仪规范与爱祖国联系在了一起。

2.当前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正义感的缺失

在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价值取向不断趋向多元化,新旧道德体系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个人主义倾向逐渐抬头,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公共价值取向却受到抵制和歧视,人们社会交往中最珍贵的情感、友谊等因素被贴上了商业标识。

2.2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也是新时期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但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正越来越多地被遗弃。

2.3 社会成员漠视“规则意识”

我国社会公德问题的频频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公众对“规则意识”的漠视。目前,最明显的是职业道德的丧失。有些人受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侵蚀,内在道德防线经受不住现实利益的诱惑而产生的不可自控行为,而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社会环境和社会监督防范机制的缺失。

3.当前社会中公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因

3.1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传统社会,以狭隘的血缘、亲缘、地缘观念为基础的传统道德,缺乏体现“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精神。传统的“仁爱”,主要是围绕着“亲亲”、“尊尊”原则,并以家族关系扩展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之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推己及人,讲求次序和“爱有等差”,以报恩、孝道为前提,并不具有“博爱”的内涵。

此外,传统文化以安分守己、少管闲事、避祸自保为处世原则。常常被动“等待”正义,勇于站出来为维护社会公德的人反而有可能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受到孤立。这对中庸思想是一种偏差性理解,把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扩展至绝对的和谐,而不管这种和谐是否符合原则。

3.2 社会公德教育弱化

社会公德是调节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具有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等特点,看起来只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容易被人疏忽。正由于社会公德的这一特点,造成一些人将社会公德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导致了对补会公德教育的不重视、不得力。

3.3 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薄弱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注重宣扬先进,用以鼓励鞭策全体公民,这是必要的。

然而,我们对于社会中损害公德的不良现象的监督、批判、惩罚却缺乏力度。我们重视了扬善的功能,但忽视了法纪等制度建设中惩恶的功能。当前,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有很大的关系。

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4.1 制订和完善法律法规

要使公德建设制度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订立各种规章和公约。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体系。这就要求制定各种文明公约,让每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成为何种社会角,都可以做到行动有规则所遵循,社会可以监督。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赏罚制度。在建立完整、科学的规章公约的基础上要建立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机构。监督、检查制度是保证这些规章、公约实施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4.2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加强其公德建设,对于优化社区环境,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促进社区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全民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典范引导和舆论扬抑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方法。社会公德教育贵在坚持,同时也要重点分明。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关系着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广大青少年的公德素养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才能提高。

4.3 促进法律和道德功能的有机结合

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法律有道德的支持才有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而道德一旦有了法律作为其后盾,才能进一步促进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更好地发挥道德的教育和警示功能。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有密切关系。在立法工作中,我们要把一些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纳入法律轨道的调整范围,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树立道德典型,制定道德规范。

4.4 加强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首先,重视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学校德育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和行为塑造的主阵地,通过一定的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形成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其次,提倡自我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水平。个体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加强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自我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个体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抵制不良诱惑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b)-119-02

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旗帜[1]。作为疾控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共同树立卫生行业新风,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做新时代的疾控人,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需求。

1 “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民族,对于荣辱观早有深刻认识,像讲求孝悌、诚信、勤俭等中华传统美德无不体现古人的价值取向。胡总书记在新时期结合我国实际创新提出“八荣八耻”,这既是对中华传统精粹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道德观的精辟概括,为我们卫生工作者明确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世界观、以患者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价值观。

“八荣八耻” 的论述既有内在的自我约束要求,又有外在的制度规范,在继承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八荣八耻”把握了时代特性,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把个人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和自我提高有机统一起来,塑造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八荣八耻”从法律、道德、信念不同层面高度概括了人民应当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要求人民遵纪守法,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倡导人民传承道德传统,明确什么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什么是高尚的思想境界;坚定人民的理想信念,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做事先学做人,只有明白如何做一个好人,我们才能真正做一名好的卫生工作者。

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

荣辱观是人们依据思想道德标准,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荣辱观念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荣辱观不仅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现阶段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素质,展现出积极探索、为病患谋福的行业风尚,推动卫生事业不断良性发展,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

3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十一五”规划的起步阶段,亟需依靠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凝聚大家思想意识,“八荣八耻”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可以引导大家摆正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起被大家自觉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规范,解决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八荣八耻”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

“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结合实际注入了时代的特性,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易于理解接受,便于实践,同时它还将我国传统荣辱观进行了丰富,拓展了其内涵和外延。“八荣八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是传统的与时俱进,是“以德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

3.2 “八荣八耻”有利于加强疾控机构的职业道德建设

疾控机构作为卫生行业的一部分,由于自身性质决定其特点,要求我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八荣”、反对“八耻”,可以在广义的基础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规范,“辛勤劳动、诚实守信、尊纪守法”就是要求我们工作的一切都为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受众着想,重大义、抛小利,坚持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袭、诱惑与干扰,用自身实际行动维护疾控工作者的良好职业形象。

3.3 “八荣八耻”是树立正确疾控执业观的需要

正确疾控执业观的树立有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八荣八耻”重要论述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构成部分,为我们指明了思想境界的追求方向,深化了疾控执业观的内涵,明确了疾控工作者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即“服务人民、艰苦奋斗”,要求我们做好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防病于未然、制病于已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危,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去做,努力树立起正确的疾控执业观,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不断提升疾控工作质量。

3.4 “八荣八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疾控服务供需关系

当前社会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领导理念。卫生系统的工作因为关乎人民健康,与百姓日常生活忧戚相关,其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否和谐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疾控工作者要牢记扬“八荣”、弃“八耻”,在实际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能力水平,一方面做好行政决策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培训指导和技术服务,满足社会各层次对疾控机构的需求,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构建起和谐的需求服务关系。

3.5 “八荣八耻”是疾控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俗语说“有为才能有位”,疾控工作者只有努力践行“八荣八耻”,以正确执业观为指导,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操守,构建和谐的供需关系,才能得到社会各层面的认可与肯定,进而获得更大的公共卫生投入与扶植,以此为基础我们又能进一步做精做强工作,提供更多的公共卫生产品。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不仅为发展把握了方向,而且通过建立起良性循环蓄积了力量,实现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4 卫生工作中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方式

4.1 提高认识、强化思想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我们疾控机构一定要高度认识学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深入组织和开展相关的学习教育活动,切实保证教育成效,使全体干部职工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并自觉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组织学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荣”“耻”兼备,因为在“荣辱观”教育中二者作为对立双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有所侧重则会导致受教育的失衡,可能引起思想意识的偏移。另外在开展教育中我们还要考虑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不同年龄的人员进行不同的教育,力求使教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工作实际,使他们有所感、有所触,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2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政治理论研究者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开展专题辅导讲座,通过浓缩教育,使大家站在高起点去认识和理解,放大教育效果,帮助充分认识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和现实意见。我们还可以组织其他类型的组织生活,像演讲、知识竞赛、有奖征文、图片展览等,同时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利用现代化手段,像网络、媒体、办公自动化网等途径宣传理论知识、教育动态、活动剪报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贴近生活的内容增强人员参与热情,加大思想教育的受众面,扩大教育效果。

发挥榜样示范的导向作用,组织学习华益蔚等卫生行业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卫生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执业观。在学习同时还应重视树身边典型的重要性,让大家看到自己工作周围先进人物的闪光点,对员工形成激励,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

4.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规范就要依靠建章立制。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像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疾控机构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行风建设制度、反商业贿赂制度等,并逐步完善相关内容,运用制度的约束力,规范员工的行为,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卫生战线落到实处。

任何教育保证效果都要重实效,建长效。认真分析疾控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监督、检查、奖惩机制,及早发现问题并严加惩处,并发掘先进典型并表彰鼓励,通过明断是非、奖惩分明,在卫生工作者中牢固树立“荣””耻“观念。

国家“十一五”战略部署正快速实施,党的十七大也即将胜利召开,从时展的高度出发,只有以“八荣八耻”为发展基石,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使我们知荣明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健康向上的医疗从业观,自觉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医疗卫生实践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专业技术素质,激发崇高的精神追求,树立卫生行业新风尚,努力做一名医疗技术精湛、道德高尚、一心追求患者利益的社会主义卫生工作者。

[参考文献]

篇7

一、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

(一)工作思路

按照地委提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精品版”的要求,以“精种、精管、精加工、精营销”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狠抓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创建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精品化、品牌化,稳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工作目标

1.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2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392元,增收1483元,同比增长14.97%;

2.设施农业(具备种植条件的温室)种植率达到100%;

3.建设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0000亩、精品园200亩;

4.全年种植哈密瓜8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2万亩);

5.完成2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全县66个行政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

6.引进1-2家葡萄、哈密瓜精深加工企业;培育地区级精品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

7.建设葡萄酒庄6-10家;种植酿酒葡萄5000亩;

8.完成牛羊育肥100万头(只),牲畜年末存栏达到35万头(只);牛羊自繁自育30万头(只);引进多胎肉羊1.5万只,新增出栏肉羊7.5万只;发展斗鸡(土鸡)养殖40万羽,黑羊1.2万只;饲草种植4万亩。

9.全年农作物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三)工作措施

1.加强服务管理,继续抓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今年,设施农业春提早、秋延晚两季种植率均达到了98%以上。20xx年,将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种植管理及示范引导工作,确保具备种植条件的温室种植率达到100%。一是抓好技术培训和服务。利用目前的“法治之冬”“文化之冬”“科技之冬”和农闲时节,做好技术员及农民的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并结合设施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计划完成设施农业培训2.8万人次。二是抓好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推广适合鄯善县的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辣椒套种豆角、西瓜等复合套种模式,提高温室种植效益,实现设施农业效益化,计划引进设施农业蔬菜新品种5个。三是加快示范体系的建设。计划建立400个设施农业示范棚,覆盖到每个设施农业片区,实行技术人员包棚挂牌管理,全面做好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通过示范管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突出产业优势,加快特色农业发展。葡萄、哈密瓜是鄯善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xx年,继续坚持走葡萄优质化、哈密瓜精品化发展的路子。一是继续实施葡萄优质化战略。加强对葡萄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年计划建设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0000亩、精品园200亩,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葡萄精品园的目标,同时,突出抓好地县领导领办示范园(指挥田)工作,不断提高我县林果业种植管理水平;大力推广葡萄地周围沟、渠及路边栽植杏树的造林模式,主要在自然灾害频发区域,以及不具备营造防护林的大田葡萄四周栽植杏树,降低灾害损失,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深入推进哈密瓜品牌战略。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种植哈密瓜新品种,重点抓好春提早、冬生产设施栽培,四季生产哈密瓜,抢占冬春季高端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单作瓜,继续推进大田哈密瓜一年两熟技术,进一步压缩瓜套棉的种植面积。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引导哈密瓜种植向优质化、精品化转变,进一步提升哈密瓜的品质。加大哈密瓜质量监管、品牌保护和营销推介,推动哈密瓜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广大瓜农的根本利益,实现哈密瓜增产增效。全年计划种植哈密瓜8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2万亩)。

3.加大政策扶持,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鄯善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农户到消费者之间流通环节多,农户收益比较低。20xx年,我们要以葡萄、哈密瓜和设施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精加工、精营销”,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楼兰酒业、雪洁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引进一批规模较大、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20xx年,计划引进和扶持1-2家葡萄、哈密瓜精深加工项目。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扶持和培育精品示范合作社,强化合作社规范经营管理,引导合作社与涉农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在品牌包装、技术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带动农民增加收入,20xx年计划培育地区级精品合作社4家。三是加快营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巨彩果蔬公司现有的销售网络作用,利用第三代移动互联网电商发展时机,加快构建新型商务平台,畅通葡萄、哈密瓜、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与疆内外市场和客商对接,争取在内地建立一批由本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实际掌控的批发市场档口、专营店和直销店,提高市场话语权,促进农业产业效益化。

4.立足区域特色,加快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依托鄯善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势葡萄资源,重点突出酒文化、地方文化、葡萄文化与产业的融合,稳妥引进一批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休闲旅游和葡萄文化推广于一体的精品小酒庄(堡)项目,走“小酒庄,集群化的大产业”道路,按照《吐鲁番地区20xx-20xx年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xx年,计划建设葡萄酒庄6-10家,种植酿酒葡萄5000亩。同时,落实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组织相关部门靠前指导,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抓好20xx年已开工建设的酒庄续建工作,确保20xx年全部建成投产。

5.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一是抓好牛羊育肥,加快良繁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和落实自治区肉牛肉羊生产补贴资金、畜牧业贴息贷款、良种繁育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规模养殖户,把养殖大户做大做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20xx年,计划完成牛羊育肥100万头(只),牲畜年末存栏达到35万头(只);牛羊自繁自育30万头(只);引进多胎肉羊1.5万只,新增出栏肉羊7.5万只;发展斗鸡(土鸡)养殖40万羽,黑羊1.2万只。二是着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继续完善养殖小区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对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监督管理,实施标准化养殖、专业化饲养、规范化管理,引导畜禽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进入养殖小区从事畜禽生产,计划引进一家从事畜禽生产、加工和包装的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小区、合作社和养殖户增收致富。20xx年,重点完成鲁克沁镇色尔克甫养殖小区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提高饲草料供给能力。加大优质饲草的种植力度,鼓励农户在30年承包土地和合法开荒地集中连片种植饲草,计划种植饲草4万亩。四是积极推进奶牛养殖。以城郊乡镇和鲁克沁镇为试点,扶持和帮助养殖大户发展奶牛,计划养殖奶牛600头。五是深入推进扶贫养殖。20xx年,继续在5个贫困村实施“每户百羽鸡”扶贫养殖工程,打造贫困村特色畜禽产业,增强贫困农户“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六是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进一步巩固封山禁牧和草场生态保护成果。

6.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深入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识)认证与管理,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20xx年追溯体系投入使用。二是做好农林牧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面对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形势,做好哈密瓜、葡萄、温室作物和棉花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统防统治工作,积极应用综合防控手段,加强农作物统防统治,把虫情、病情和疫情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把农作物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确保不发生成灾。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项措施,抓好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做好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严防重大疫情发生。三是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总结近年来设施农业保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设施农业、大田葡萄、棉花、牛羊养殖等政策性农业保险,20xx年,确保具备种植条件的温室投保率达到100%,政策性保险有新突破。

7.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办法,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xx年,在做好政策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为推进土地有序流转、纠纷调处、征地补偿和抵押担保提供重要依据。全年计划完成2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二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要求,以清产核资、建章立制、经营高效、强化监督为重点,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新机制,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收益不断增长,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有效增收。20xx年,重点完成全县67个行政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

8.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农机化水平。一是落实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补贴监督管理机制,将补贴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葡萄生产、秋翻冬灌、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冷藏等促民增收的关键领域。20xx年,计划申请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00万元。二是抓好农机化示范点建设。结合县域优势和特色,在已建立的四个农业机械化应用示范点(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点、葡萄埋藤机械化示范点、畜牧养殖机械化示范点、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示范点)基础上,大力开展农机化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展示各领域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切实发挥农业机械化示范作用。三是认真抓好秋翻冬灌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培养农民科学种植、精耕细作的意识,早谋划、早动手,确保100%完成秋翻冬灌工作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一)工作思路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的理念,紧紧围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林业建设步伐,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迅速形成“节水、惜水、植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新风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工作目标

1.完成高效农业节水面积3万亩;

2.完成4000户120xx人农村安全饮水入户管网升级改造工程;

3.完成20xx0亩农业水权改革试点工作;

4.完成防护林工程造林8000亩;培育常规造林、经济林、绿化林苗木400亩。

(三)工作措施

篇8

一、关于组织好项目申报工作

2006年以来,全省相继在108个镇、3331个行政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全省还深入实施了泥草房改造、绿化村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人畜分离、道路建设、美化亮化、村内小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省里每年都拿出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补助,前4年省投入专项资金7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240.04亿元,完成各类项目建设12140个,省专项资金放大效应达到了1:16.5。应该说,几年来,在省市县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做到了使用管理科学、规范和高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从2010年起,全省新农村建设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省里继续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补助。

前段时间,经过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沟通协调,省农委党组研究,报请王守臣副省长批准,省新农村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今年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管理指南,这次会议后下发各地组织实施。今年项目申报工作与历年相比,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一是时间紧。往年我们在3月20日左右就下发了项目申报指南,紧接着就开始培训,今年由于工作目标和要求发生很大变化,前期省里研究协调占用很多时间,项目申报和培训时间较往年晚半个月,而且按省里统一要求在6月底前专项资金要下拨到各地,从现在算起,我们有效工作时间不到2个月;二是任务重。今年有1000个示范村,数量上比往年200多个试点(推进)村相比增加了近5倍,有的县(市)示范村达30多个。无论是项目立项研究、填表审核、手续审批,还是实际踏查、项目汇总、综合审定等,工作量远远超过往年;三是责任大。项目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示范村建设水平,而且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项目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和规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工作上要更加认真细致,做到申报无纰漏、无遗落,一次申报、一次成功。

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吉林省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吉农综字[2010]166号)文件精神要求,今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工作要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明确和落实。

(一)申报范围项目申报范围主要是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1000个示范村。

(二)补助原则主要有4条:一是上限控制。对示范村上报的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上限控制,各村最高申报金额不得超过20万元(秸秆气化站除外),并根据示范村规模大小、建设实际和原有条件基础等情况,适当确定补助额度;二是重点支持。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三是相对集中。今年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纳入省统一管理专项资金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其中对专项资金管理提出“纳入审委会管理的专项资金,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预算执行中,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审委会不予通过,省财政不予拨款。”鉴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各地在申报项目时,还是尽量要有一定的规模,避免出现项目过小过多、投资分散的情况。每个村申报项目1个,最多不超过2个,排好顺序;四是尊重民意。各地在上报项目时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强制要求村里申报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项目。

(三)项目目录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共10类,分别是: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铺砖建设;二是桥涵建设;三是自来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泵房、管线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包括路边排水沟、屯内小河流两岸整治工程;五是清洁能源建设,主要是支持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省支持最高额度不超过7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和村集体、农民自行筹措,对于建设户用沼气池、大沼气池、秸秆汽化炉不予支持;六是村部建设,包括村委会办公室、文化活动室、信息服务站、村多功能室(农民夜校)等,要一室多用;七是休闲文化广场,包括场地整治、设施配备、宣传栏建设等;八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包括垃圾堆放场所、垃圾处理场、垃圾转动车等;九是有线电视建设,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或建设卫星接收装置;十是村屯广播设施,选择少部分村试点,在文化活动室配备村屯广播设施。这10类项目是省里综合考虑全省情况而确定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既照顾了建设好的地区,又考虑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项目申报不得超出这个范围。

对于省里没有支持的项目,各地可通过本级专项资金、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予以扶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坚决杜绝和防止利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偿还历史积累的债务。即使是前几年新农村建设欠下的债,也不允许利用今年和今后的专项资金偿还债务。发现这类问题,不仅要追缴今年的专项资金,以后也不再支持安排。

(四)专项资金分配办法 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按每个县(市、区)示范村数量、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地方财政状况等因素,确定支持规模。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提出“专项资金的使用要相对集中,不撒‘芝麻盐’,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这是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硬性要求。省里的总体想法是对示范村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捆绑立项,以申报指南的10类项目进行捆绑整合,如道路建设项目就各示范村申报的项目进行捆绑为一个项目,各示范村申报项目补助资金相加超过40万元。各(县、市)在申报时一定注意同类项目申报补助总额度是否超过了40万元,没有达到就协调各村进行调整安排。

(五)申报程序 申报程序基本是与往年一致。各示范村要按照县、乡(镇)、村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本年度具体建设项目计划,编制《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书》,经市(州)、县两级农业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签属意见后,报省农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

(六)时限要求 按照早申报、早批复、早实施的要求,省里已于4月9日将《项目申报管理指南》下发,并通过网络进行了转发。要求各地在4月20日前将申报项目上报到省里,逾期将视为自动放弃。省里还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集中审核、专家论证,上报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审批。这样,今年的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工作最晚不迟于6月底前完成。因为,省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规定,今年同去年一样,凡是6月底前没有下拨专项资金的,每逾期1个月削减10%,并在第二年预算安排时扣减。11月份的不再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结转下年使用。

(七)项目核查 今年4月20日以后,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将会同财政部门组成9个组,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逐村逐项踏查核实,4月底前根据核实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和确定补助项目和资金安排计划。考虑到今年示范村数量较多,要求各地要提前进行实际踏查,充分考察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建设成本,要确保项目能够按时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在指导各地工作中,一方面,要求各示范村要尽量扩大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对那些投资规模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的项目,要尽量进行调整,省专项资金补助额度有限,最好还是用在刀刃上。

(八)需注意的五个问题

1.坚持以规划为指导进行项目申报 做好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特别是这1000个示范村,要进行连续三年的投入建设,必须要制定长期规划,尤其是将来三年要分年度进行项目规划,具体到实施哪些项目,项目建设时间等一些细节,各地、各示范村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性、降低规划成本。去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基本上已经完成,部分村屯规划也已完成,要求已经完成村屯规划的要进一步完善,没有做过规划的村屯要抓紧进行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无效建设。在项目申报中要按照规划进行申报,不能做无用规划,随意规划。

2.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农户的院墙和大门建设是示范村建设的重点项目,示范村的面貌能不能改变,示范村能否做到村容整洁,关键在于这类项目建设,但是由于院墙和大门建设不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所以今年没有纳入到支持目录中。但是各地在考虑示范村建设项目时,一定要把院墙和大门建设作为重点,抓紧建设,早见成效。市县两级在安排资金投入时要把环境整治作为主要投入方向,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实好,建立起一个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的长效机制,在年终检查评比考核中,环境整治工作将是省里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希望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塑造村屯生态环境良好的健康形象。

3.坚持以专项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示范村建设光靠省里专项资金投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既不现实,也不是长远之计。要解决投入问题,就要改变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的有效机制。把省里专项资金支持和积极争取其它政策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今年国家财政部扩大了在我省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初步选定200个乡镇,与示范村建设相结合。各地在项目建设中,一定要组织农民多投资投劳,以争取国家财政部的农村“一事一议”奖补支持。总之,要以省专项资金投入以及村里投入为引导,利用全社会的帮扶机制,吸引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方面投入,通过军民共建、村企共建、能人援建、干部还返乡帮建等多种有效形式推进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立项和批复会充分考虑对其它方面投入带动情况,凡是有其它投入的就优先立项,凡是其它投入较大的就给予多一些的支持。

4.坚持实事求是申报好秸秆气化项目 按照省里的要求,从2010年起以试点性质安排一部分秸秆气化项目,总体考虑数量在20个左右,力求做到当年投入、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由于秸秆气化项目投入较大,一般的村,省里只解决项目投入的一半多一些,所以对于申报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示范村要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同时考虑项目长久运营,对村班子组织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农民自筹能力也进行一个全面考核。各县(市、区)对于条件不具备、投入无法解决、村班子组织能力不强的村要坚决调整不得申报。

5.坚持尊重民意 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项目申报要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重点做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路、水、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要坚持民主程序,项目申报要进行民主决策,申报项目要在村里公开10天。

二、关于抓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近几年,各县(市、区)都能够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统筹安排,科学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完善。但个别县(市、区)仍然存在着缓拨、滞拨、串项使用等倾向性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切实加强管理,就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切实保障专项资金安全使用出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严格按照批复项目使用专项资金 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历年来省级试点村镇、推进村和整体推进县重点推进村及今年新确定的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补助范围严格按照当年省里批复的建设项目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串项使用。特别是年度奖补资金、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补助资金、农村泥草房改造补助资金,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及补助的额度使用,严禁用于补充工作经费、发放奖金等,杜绝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及时拨付和使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联合印发的《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吉财乡指[2008]797号)文件的规定,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指标文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并通知当地乡镇财政所(分局)。各地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及时拔付专项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务必将专项补助资金在规定时限兑现到村,用到项目建设上。若有现在仍未下拨2009年专项资金的,务于近期将资金拨付到位。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特别是市所辖的区,资金必须及时由市拨付到区,由区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发现缓拨和滞拨的,省里要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省财政部门收回资金,另行安排。

(三)建立严格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制度 一是坚持实行报账制度。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实行报账制,严格防止白条入账;二是严格履行项目建设相关程序和手续。主要是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严格程序,完备手续;三是及时公开。项目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四是建档立卷。对于过去开展的农村泥草房改造、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其它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情况,都要及时备存相关的文件、资料和图片。县(市、区)和各村都要建立相关档案,以备查询和检查。

(四)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 从前段时间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调度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县(市、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是严肃规范的,专项资金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能,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受环境评估未通过、配套资金不到位、先建后补、人为调整项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项目串项、串村使用专项资金问题,还有的地方存在着资金挂帐、项目无法实施问题,这些问题也要认真对待、妥善解决。必须指出的是,出现上述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村镇问题,又有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今后,哪个地方再出现这样问题,就取消哪个示范村资格,同时对县(市、区)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提出批评,并取消年终省级先进的资格。

三、关于做好专项资金检查工作

随着中央和我省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汇集到各地的“三农”政策性资金越来越多,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能不能使用好,使用得不到位,已经引起了省纪检监察部门、省审计厅的高度重视。近几年,省审计厅每年都安排专项审计,省纪检委也多次组织力量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行执法检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是涉农专项资金中检查的重点。各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专项资金检查工作。

(一)开展专项资金自查工作 各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组织一次全面深入的自查,对四年来特别是2009年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工作可采取与当地财政、审计、纪检部门联检,以及跨县(市、区)互检互学等方式进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深刻分析原因,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研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对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将采取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和总结、推广。

(二)明确检查工作内容 一是检查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无滞拨和挤占挪用情况。二是检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具体包括:是否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独立核算;专项资金到位后,是否及时组织项目实施;在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过程中,是否按照上报省里的项目计划使用资金;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公开、公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备采购方面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实行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票据凭证是否真实、资料是否完备;建设项目是否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是否严格执行建设程序,严格遵守工程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三是检查项目效益情况。主要检查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是否达到可研报告或立项报告的预期指标;是否按计划开工和完工,是否及时办理各项竣工验收手续,是否及时交付使用,项目是否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