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段落范文

时间:2023-03-24 17:0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冬天的段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冬天的段落

篇1

1、冬天到了,挡不住那美丽的冬景:漫天飞舞的雪花像小精灵翩翩起舞,梅花的馨香令人陶醉。南方的人们神往北方的雪国,整个冬季都白雪皑皑,十分美丽!江南冬季,也别有风味,梅映细雪,打雪仗、堆雪人,让我们充满活力;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滑雪、登山,又让我们充满希望。

2、冬天,虽然没有春的柔美,夏的绚烂,更没有秋的风韵,景色简单而单调,只有白茫茫的一片。但是,却总有一些勇敢的植物,点缀了单调的冬天:松、竹、梅,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给冬天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振奋。它们都具有坚强无畏、谦虚诚实的精神。松树,一年四季永远是绿色的,在风雪交加的冬天,它们也决不低头;梅花,靓丽多姿,芳香淡雅,冰清玉洁,它们那高雅以及永不屈服的精神让我们感到钦佩。竹,永远是青色的,不管受到多大的风吹雨打,永远挺拔如峰,决不低头折节,人----总要有它们的秉性才好!

3、冬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会儿摆弄着店前的幌子,一会儿向人们脸上直吹冷气。

4、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5、冬天还没有到,可是天气已经冷得不行了。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晚上我睡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风吹得我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觉都成了问题。那响声响得还把熟睡的人都能够吵醒。我也久久不能够入睡,静静地听着那考老虎怒吼一样的风声……过了很久很久,我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6、冬姑娘羞怯地拂了一下衣裳,却只见天空中无意间下了点白雪。

7、冬天的清晨,却十分热闹。江滨公园里,锻炼的人群随处可见。在茫茫的雾气中,人影在不停地晃动。年轻人打扮如同运动员,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奔跑着、蹦跳着,朝气蓬勃、热血沸腾。老年人也走出了家门,容光焕发地在草地上伸伸手、踢踢腿,还时不时地跳一跳。别看他们是老年人,运动起来不比年轻人差,他们顽强地与刺骨的寒气作斗争。再向那一边瞧瞧,连七、八岁的小孩也跟着大人们有模有样地锻炼着,他们跑得气喘吁吁,头上直冒热气。看啊,多么富有活力的冬天!

8、站在窗前眺望着冬天里季节,侧耳倾听着冬天里风的吟唱,那景色,那声韵,谁说冬天是苍凉的季节?其实,冬天正在寒冷的风霜中,积蓄着力量,在萧萧的寒风里吟唱着洁白的亮丽和冬天的坚毅。冬天的乡村有着让人不适应的萧条,春天的垂柳是一种情窦初开、夏天的荷塘是一种热恋、秋天金黄的丰收是一种成熟,而这些在冬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期待。也许吧,因为天择物德在冬天里却很难展现出它们的生机,但它却不受严寒的侵噬而消沉,那是生命与万物空灵,在更高的境界里最默契的结合。

9、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白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10、每天早晨推开门出去时,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11、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啊!

12、小雪中漫步更是别有意趣的。天宇中只有一丝风似牵着风筝的线般牵着霏霏瑞雪,仰头望,这丝风主宰着粉蝶似的雪花,一忽儿斜跌下来,一忽儿打着旋飘飞,一忽儿悠悠荡荡扑向在地,落在行人的身上。雪花象一个顽皮的孩子永不厌倦地和人们嬉闹,拂着人们发热的脸庞,化成滴滴水珠流到眉毛胡子上,结成粒粒小冰碴儿。洁白的雪花悄然无声地落着,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不一刻,地上便有薄薄的一层了,当你的脚踏上去时,它会为你唱出欢快的足音“吱咯,吱咯……”。伴着这足音你尽可展开想象的羽翼,去追寻你最美好的回忆,去拥抱你心中的幸福!你不妨作一次深呼吸那凉浸浸甜丝丝的花香就会浸入你的心脾,你不由得想到一颗纯洁的心,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那样纯洁。

13、我爱白雪,我爱雪景,我更爱冬天。冬天是心灵的年轮。冬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

14、乡村的冬天,黄昏倒弥漫着温馨的气息。比较起人们的早饭,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于是黄昏可以看到袅袅的炊烟,是那样的柔和、轻盈。偶尔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孩子们玩起来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那种,怕得只是爷爷奶奶们,他们总是的抱着衣服跟在后面,嘴里说着气话,脸上却挂着慈祥的笑容,也难怪孩子们不听话。不时还传来狗的叫声,那不知是谁的脚步,碰触了它那敏感的神经,它表现的那种护卫者特有忠诚,想想还蛮让人感动的呢。

15、冬,悄然来临,随之而来的还有可爱的雪娃娃。雪,飞舞的精灵,让冬天变得如此多姿多彩;雪,飞舞的精灵,给大地妈妈披上一件冬的嫁衣;雪,飞舞的精灵,让整个冬天变得光彩夺目。

16、冬天,非常寒冷。说实话,我不希望它来临,可是它来临时,我却有异样的感觉。啊,我爱冬天,因为,冬天“疾风知劲草”,我爱它的品格。

17、阴沉沉的天空中突然飘起了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它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散步,舞着,跳着,多么悠闲自在!雪温柔地吻着我,洒在脸上,凉丝丝的,落进脖子里,麻酥酥的,真让人心醉!雪一直地下个不停,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最想来到人间,在大地身上留下洁白的痕迹,让树木享有生命的甘泉。它们就像春天的花朵那样艳丽,像夏天的蝴蝶那样飞舞,像秋天的落叶那样潇洒。

18、冬天的乡村,由于没有了绿树如荫的点缀,显得有点破败,由于很少有人出来,也就显得有些冷清。只是到中午的时候,人们才陆陆续续地走出,在阳光好的地方聚成一团儿。山墙根下翻阅阳光的人们,用传统的姿势默默地坚守着这块地方,不笑而笑,无语自语。有的甚至把帽檐往下一拉,遮住整个脸,不一会就发出了熟睡的鼾声。冬天的人们特别的能睡,也算是对一年辛苦劳作的一种补偿吧。早晨,往往在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才会听到大人喊孩子起床吃饭的声音,有时还会听到孩子的哭声,大概是惊扰了他的香梦了吧。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

19、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⒃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20、落日的余辉懒洋洋的爬过山那洁白而光滑的肌肤;暖暖地照在这片静谧的大地,天边的云儿飘过,像是在追随同伴的脚步;温蓝如玉般的湖水缓缓地流着,湖边横斜着几尾小舟,隐隐约约有几点渔火在闪耀。也许景色太寂寥时,心情便会唱歌,歌声伴着湖水,要将我带到那令人怀念的往昔岁月,带着点神伤,可是当我转头想要离开的时候,看到了山的另一头,那是太阳再次升起是地方啊,也许明天春天就会来临!

21、乡村的冬天,田地蒙着一层薄薄的霜,透过那层薄薄的霜,可以看到下面僵化的土地,硬冻而干裂。田里的刚刚出土的麦苗是那样怯弱,原本绿嫩的叶子,显然已被冬天贴上了自己特有的标签,像孩子冬天被冻坏的脸。冬天田野的呼声更甚,让单独走在路上的人心里发毛,那树干没有了地,却被风摇曳得吱支地响,像在悲泣,又像在疯狂地舞蹈。

22、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23、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24、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篇2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摘抄积累呢?现在,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粗浅认识与做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摘抄兴趣。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刚黄”,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郁的善于积累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摘抄兴趣。

1、教师的潜移默化。我自己在读书时,也喜欢把读到的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记下来。我就把我的这笔记本带到班上,利用早自习时间或语文课前的两三分钟给学生读一读,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想自己动手做摘抄笔记。

2、营造摘抄积累环境。我利用黑板的一角,开劈“我积累,我快乐”栏目,最先是老师自己写上一些课内或课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叫值日生在课前领读。一段时间后,就让学生按学号轮流写上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这样就让学生学生时常处在一个充满书香味的环境中,抄抄读读,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积累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并乐意摘抄积累下书中的精华。

二、加强指导,学会摘抄积累。

激发起学生的摘抄积累兴趣后,接下来就是具体指导学会摘抄积累。指导摘抄积累这个环节 ,我主要采取“两步走”教学法。

第一步:课内摘抄积累,主要摘抄积累课本中的四字词语或其它一些比较好的词语或好的段落。课本是摘抄的首选材料,因为,教材内容是经过小语专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语言和思想这两方面都最具典范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并逐渐使其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每学完一单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句进行品析,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好段,比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引导学生赏析该单元中的这些句子,比如:“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抱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摘录。这样,学生在摘录中就能得到训练,做到触类旁通。

做摘抄时,我要求学生尽量都用格子是小方格的日记本摘抄,这样摘抄比较规范美观,而且便于保存。

还有,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摘抄,一定要到位,我专门利用一节语文课,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板书示范(一定要写),学生就照着写,老师还要走下去检查,内容写对了吗?看看学生格式写规范了吗?还要表扬表扬写的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重视自己的摘抄积累,每次做的时候,都会很认真,很用心。

第二步:课外摘抄积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学生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课外书籍中包含了许多课本中没出现过的好词好句好段,以及各种知识,也应是摘抄积累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学期,我就开始有计划地叫学生抄写了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词语、句子、段落,抄写了描写小动物样子、生活习性的段落,三年级下学期抄写了描写跳绳、踢毽等的动作细节的段落,还抄写了描写表示心情紧张、高兴、难过的段落。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摘抄的内容将会更加的具体细致。

三、开展活动,巩固摘抄积累。

如何才让学生把所摘抄内容真正的记下来,积累下来。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巩固所积累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好词佳句美段诵读:每周利用一个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把摘抄积累的优美内容,首先在四人小组内诵读PK,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PK。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不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还逐步提高语言领悟能力。

2、专题知识抢答赛:比如指导学生摘抄了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词语、句子、段落后,我便在班上举行了“走进四季”知识抢答赛,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所摘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活动的快乐中记住了很多内容。

3、手抄报制作比赛:每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摘抄内容制作一份手抄报,全班评比,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师的墙壁上,这样既表彰了优秀学生,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无意识的又记忆了相应内容。

4、联想、仿写比赛:为了让学生灵活、准确地运用,在分类摘抄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仿写比赛。比如学习了《荷花》一课,就可以让学生学习书上的方式进行联想;摘抄了一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后,让学生发挥四人小组的集体智慧,仿写一个人物外貌描写片段,然后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佳模仿秀小组。

篇3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笔下的这块“宝地”就是济南。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南依泰山,北傍黄河,其复杂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它独有的泉水丰富的特色和度冬如春的气候特点,是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这儿生活了四年,对济南的秀美风光钟爱有加,也特别享受在这里的生活。“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老舍在自己的自传里这样说。《济南的冬天》等系列散文就是在这个阶段酝酿创作而成的。

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笔下的济南是如梦如幻的,澄澈空灵有如处子;秀丽恬静有如韵致款款的古装仕女;温情脉脉有如慈爱体贴的母亲。然而当我们静静地读完老舍先生的《老舍自传》和《济南的马车》等一系列文章,会发现真实的济南呈现在老舍先生眼前的一切却并不是如《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中描写的那般完美,相反是有其“败陋”的一面的。济南的环境是这样的:“大路上灰尘飞扬,小巷里污秽杂乱,虽然天色是那么清明,泉水是那么方便,可是到处老使人憋得慌。”关于秩序:“到济南来,这是头一遭。挤出车站,汗流如浆,把一点小伤风也治好了,或者说挤跑了……”那么,是什么深深地迷醉了老舍先生,而使济南的景物给他这样妙不可言的美感呢?结合《一些印象》和《老舍自传》等资料,我们理解了老舍先生的两种情结,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济南的冬天》中的美轮美奂的景物。

一、乱世文人对恬淡生活的追求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提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又用拟人显出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凸显了这个“理想境界”的舒适宁静。老舍在他的自传中写道“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的确,不管是一种文人气质使然,还是半世颠沛后对安全感地追求,他内心深处都有了这样一种对安适宁静生活的向往。

来到济南,济南秀美的自然景物深深地吸引了老舍先生,与童年时代和老母亲相依为命、成年后的只身一人漂泊相比,他个人生活上也是趋于稳定安乐,而且这个阶段不管是任教,还是创作都进入一个成熟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特别是创作获得了大丰收,有小说《大明湖》《猫城记》和散文《一些印象》等大量的作品问世。“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所以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景物更多地呈现一种静谧之美,是那样的安然、宁静。

二、爱国深情晕染美景

济南自然景色的美丽掩不掉人为的“败陋”。对现实的不满,对当局的失望,必使这位经过了“五四”洗礼的进步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见解,鲁迅先生在两年后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忆》一文,这是以杂文的形式直接抒发要唤醒世人的写作目的。老舍在1944年开始创作的史诗式的巨著《四世同堂》,倾注了自己的一片爱国深情记叙了北平沦陷后,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百姓的不安、惶惑,更表现了中华儿女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

同样是为了唤醒这种忘却的记忆,出于一片爱国之情,而老舍先生在散文《济南的冬天》中却用了另一种方式:把济南的美描摹出来,告诉国人:我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我们要去热爱她,保护她。于是先生把自己眼中济南的秀丽娇媚用生花的妙笔表现出来,甚至把济南人格化,把她写得娇美可爱,颇通人性。用“不忍得”把水写得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绿意。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此充满灵性,可谓山含情、水含笑。老舍以“理想的境界”“宝地”对济南的山水极尽赞美,甚至对笔下的济南景物是那么怜爱,甚至请求老天对娇秀的济南给予呵护,“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热爱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溢于言表。是呀,那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的母亲,一草一木总关情啊!那么娇美柔弱谁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要拼尽一己之力去呵护,使之不受蹂躏。那么情意相通这样带泪的微笑将使多少壮士扼腕叹息,立志奋起一搏啊。作者把济南的冬天描摹得美轮美奂,突出她与我们的情意相通,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忘却的记忆”呀。

篇4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探讨了紧扣教材切实可行的作文训练。从写句到写段再到写篇章训练,以及写作技巧的训练,每一训练都与阅读教学同步,每一方法都从教材中来,做到有依据、有目标、有梯度的训练,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

扣教材 写作 训练

教材中所编课文就告诉了我们作文要教什么。七年级主要是记叙文,八年级增加了说明文,九年级增加了议论文。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课标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怎么教?怎么训练学生写作?紧扣教材从写句、写段、写文章练,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练。笔者将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如何紧扣教材分阶段训练写作。

七年级上册重点训练记叙文:①把一件事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②能写简单的借景抒情散文。③语言: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④表达方式:初步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具体训练如下:

一、写句训练

《紫藤萝瀑布》训练比喻修辞。模仿“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涨满了的帆……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句式“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又像……”写一两个比喻句。

《理想》训练比喻、排比修辞。模仿“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用句式“理想是……”写一组排比比喻句。

《春》训练比喻、排比修辞。模仿“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用句式“春天像……”或“夏天像……”写一组比喻排比句。

《济南的冬天》训练拟人修辞。模仿“山坡上卧着写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写一两句拟人句。

二、写段训练

《春》中的“春花图”段落: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一是仿写层次美。由上到下描写。高的是争鲜斗艳的果树花,低的是遍地的野花。二是仿写词语美,“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字,传神地写出蜜蜂相互,顽皮可爱的情态,不仅写有声音,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三仿写修辞美,比喻、拟人、排比修辞的运用,为语言增色不少。四仿写虚实结合,作者笔下的春花图展现出虚实的美感,实写春花,虚写夏果,令人无限遐想。这么美的段落,让学生模仿,写一处夏景、秋景、冬景。

三、写文章训练

“叙事+感悟”类记叙文。

目标:把一件事叙述清楚具体并有一定的感悟。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1.把事件写清楚

(1)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要交代清楚。(时间:七月。地点:费城。人物:“我”,小伙伴内德、杰利,父亲。起因:天气闷热,冒险攀岩。经过:被人抛弃,进退两难。结果:父亲鼓励,成功脱险。)

(2)选取适当的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叙事方式:顺叙)

(3)抓住重点部分(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被人抛弃在悬崖的石架上,父亲指导鼓励“我”一步步脱险)

2.把事件写具体

(1)主要的事情经过要写具体,详略要得当。(略:冒险攀崖。详:被抛悬崖和父亲指导“我”一步一步下悬崖)

(2)也可以分解事情的经过,清晰的描写。

3.把事件写生动

(1)用具体事实描述细节,注重细节描写。(“我” 冒险攀崖、被抛悬崖、父亲指导“我”一步一步下悬崖的全过程描述,其中“我”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动作描写恰如其分。)

(2)选用适当的叙事技巧(先抑后扬、设置悬念、对比、叙事人称角度等等)。

4.适当的感悟

运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达感受、启发思考、评议)。

文章末段:“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我提醒我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多么富有哲理的话,由下悬崖脱险这一小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由此,可以训练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的作文。其次,训练“写景+感悟”或“借景抒情类”散文,以《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为范文。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

方法一:对景物要有生动的描写,带着情感绘景。方法二:穿插心情描写,或由眼前景联想到生活。方法三:结尾感悟,或抒情或议论。

四、写作技巧训练

阅读教学进行到一定量,作文训练到一定的阶段后,应把所学课文整合,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

1.开头、结尾技巧。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巧用修辞法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风筝》 ――环境渲染法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开门见山法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紫藤萝瀑布》――巧设悬念法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叶 母亲》――抒情议论式

2.“记叙文情感显现技巧”,以五单元《风筝》《羚羊木雕》《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为例,归纳方法。

方法一:借物寄情

《风筝》借风筝表现兄弟情;《羚羊木雕》借羚羊木雕反映家庭矛盾;《金色花》借金色花表达母爱;《荷叶・母亲》借荷叶护雨中红莲表现母爱。

方法二:细节显情

“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我即刻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风筝》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荷叶・母亲》

方法三:直接抒情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叶・母亲》

篇5

妈妈的手

提示:可写记叙性、描写性、抒情性或议论性的文章,也可写成琦君《妈妈的手》的读后感。

[二类文]

妈 妈 的 手

十五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工人家庭。我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欢声笑语。可不久,妈妈下岗了,爸爸那屈指可数的工资成了我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妈妈不忍心让爸爸的心再遭受巨大的伤害,便每天在外奔波,寻找生活的出路。

那个深秋的黄昏,放学归来的我推开门,发现家里空无一人。爸爸上班去了,妈妈呢?正当我寻找之际,门开了,眼前出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她全副武装,头戴黑色风帽,身穿灰色工作服,脚上是一双厚重的胶鞋。当那双肿胀的手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忍不住落泪了!为了这个家,妈妈竟在白灰厂里干活!妈妈,您可看见,女儿眼中那感动的泪花!

那个冬天,爸爸因厂里放假,外出打工去了。一天,我在屋里做作业,忽然听见外面传来有节奏的击打声。我猜测着:这是什么声音呢?就在这时,只听“哎呀”一声,我忙飞奔出去,只见妈妈正坐在地上,手上满是鲜血。原来妈妈在凿煤块儿时,由于过度疲劳,一下子凿到了手上。我忙扶着妈妈到卫生所包扎。当晚,我一定要拥着那双手入睡。后来,那双手悄悄地移到了我的额头上。梦里,我感到好暖、好幸福,而嘴里好涩、好咸。

去年冬天,爸爸也下岗了。妈妈便和爸爸一起外出打工,把我托付给奶奶照顾。没有了妈妈的手的抚摩,我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多少个夜晚,我想着妈妈,想着妈妈的手;多少个夜晚,我看着窗外的月亮,在孤独中进入梦乡。

就在昨天,远在他乡的妈妈打来了电话:“乖女儿,中考一定要加油,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考上重点中学,妈妈要送给你一份最好的礼物。”挂断电话,我泪如泉涌。妈妈,我一定用优异的成绩向您汇报。

棉花糖似的云朵挂在天上,阳光懒洋洋地躺在大地上。耳边时时传来欢声笑语。山野烂漫,我要把用狗尾巴草编成的戒指戴在您的手上。妈妈,您听到了吗?您的手,是女儿永远的期待!

[升级思路]

这篇中考作文对“妈妈的手”突出得比较好。分别从三个方面表现“妈妈的手”――肿胀的手、出血的手、女儿思念的手。但该文被评为二类文,原因如下:一是缺少必要的过渡。文中语句之间、语段之间缺少过渡句,使文章显得不够严谨。行文中,几个事例简单地罗列下来,“那个深秋的黄昏”、“那个冬天”、“去年冬天”,只是简单的时间词语的运用。二是情节设计不自然。“黄昏”一段,妈妈出现了,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熟悉在哪儿呢?陌生在哪儿呢?表现得不自然。下面就“过渡”这一失误作些阐释。

过渡可使文章上下贯通,转承自然。过渡需把握好转折点,何时过渡要掌握好火候。从《妈妈的手》看,两类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文章没有过渡,内容脱节;二是文章过渡生硬,文字刺眼。《妈妈的手》第一自然段落点在“妈妈”,以致下文写“妈妈的手”就显得突兀,应作提示型过渡:“妈妈是个要强的人,她说:‘我下岗了,可我还有双手,我一样可以劳动。’那一双勤劳的手哇!”“从此,妈妈的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饱满丰润”分立一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能紧承上文,又能开启下事,因为文章接着写的是“肿胀的手、出血的手和女儿思念的手”。《妈妈的手》第二、三、四自然段以简单的时间词语起头,缺乏自然的衔接,显得生硬,应作修饰型过渡。文采优美的承接易于操作,易于文章的起承转合。过渡得好,文章就文气贯通,浑然一体;反之,文章就会文脉不贯通。初学写作,需要掌握一些语言形式过渡技法,譬如过渡段、过渡句和过渡词语。倘若段落之间有严密的内在联系,不用语言形式的过渡,同样可以使结构严谨,而且文气连贯得紧,没有接榫的痕迹。这是过渡的精妙所在,需要细心揣摩。

[改后文]

妈 妈 的 手

十五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工人家庭。我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欢声笑语。可没过多久,妈妈下岗了。爸爸那微薄的工资成了我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妈妈是个要强的人,她说:“我下岗了,可我还有双手,我一样可以劳动。”那一双勤劳的手哇!

从此,妈妈的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饱满丰润。

那个深秋的黄昏,放学归来的我推开门,发现家里空无一人。正在这时,门开了,是妈妈。可是,眼前出现的分明不是我印象中的妈妈。印象中,妈妈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虽然衣服都不是新的,却永远干干净净。可是眼前的妈妈呢?她全副武装,头戴黑色风帽,身穿灰色工作服,脚上是一双厚重的胶鞋。妈妈见了我,高兴地紧走两步,伸出手来拉住了我。当那双肿胀的手碰到我的手臂时,我感到一阵火烧般的灼痛。我捧起妈妈的手,当那一个个血泡与老茧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忍不住落泪了!为了这个家,妈妈竟在白灰厂里干活。我那操劳的妈妈呀,您可看见,女儿眼中那感动的泪花!

那个冬天,爸爸趁厂里放假,外出打工去了。我在屋里做作业,妈妈在外面凿煤块儿。忽然传来“哎呀”一声,是妈妈的声音。我忙飞奔出去,只见妈妈正坐在地上,手上满是鲜血。原来妈妈由于过度疲劳,一不小心凿到了手上。鲜血顺着妈妈的手流下来,连地上的煤块儿都被染红了。我忙扶着妈妈到卫生所包扎。当晚,我执意要拥着那双手入睡。后来,那双手悄悄地移动到了我的额头上。梦里,我感到好暖、好幸福,而嘴里感到好涩、好咸。

篇6

由面到点,这个写作术语可能每个中学生都熟悉。可是,真正掌握这个写作技巧、理解这个写作技巧重要作用的学生,可能不多。而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老师可能也没有针对这个技巧做深入的专项训练。由面到点这个技巧,是把作文写具体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技法之一。用这种方法,可以写出层次分明、内容具体的句子、段落和篇章。这里说的“面”,是事物的整体:“点”,是事物的局部。由面到点,就是由事物的整体特点,写到事物的局部特点。

1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句子。

先看下面的例子: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句话先写矮松的整体特点“越发的青黑”,再写“树尖上”的特点:“顶着一髻儿白花”。这样在一句话里,由面到点,由整体到部分。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小雪中松树的样子。特别是对“树尖上”那一抹白的描写,淡淡一笔,传神地写出了“小雪”的特点,句子显得具体充实。再看下面的句子: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个句子也是两层意思:前一层写山坡上的“小村庄”,是写面,写整体:后一层是写“小村庄的房顶上”,是写点,写局部。两层意思由面到点,生动地写出了小雪中村庄的特点,清新优雅。

2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段落。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莫怀戚《散步》)

这一小段有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写面,写“初春的田野”的整体特点:第二个分句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上的树的特点:第三个分句也是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里的冬水的特点。这样,作者围绕着“初春”这个中心词,由面及点,生动地写出了田野上的景象,层次分明,内容充实具体。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都德《最后一课》)

这一段话由面及点地写课堂中喧闹的场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这是写面,写整体。然后接下面来写点、写局部,先写学生们的声音――“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再写老师的声音――“还有老师拿着大铁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内容层次分明,生动具体。如果只有第一句的面,没有后两句的点,内容就不生动了。

无论是描绘景物,说明物件,还是写事件的场面,生发议论,这种由面及点的构段方式,都是很有用的。熟练掌握它,不愁文章不具体不生动。

3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篇章。

由面及点这种方法,有时甚至可以用来搭建文章的结构,组织文章的整体框架。我们不妨复习一下宗璞的名篇《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虽短,细读却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让文章出彩的技法。其中,由面到点的谋篇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两处对紫藤萝的描写,构成了文章的核心内容。这两处内容,也体现了作者的谋篇思路。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

(2)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篇7

一、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的方法

我校地处农村,每学期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拾稻子、冬天铲雪、清洁区保洁、教室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在观察、发现、捕捉中充实头脑,从而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作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实践,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让孩子们既在玩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因此,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本源。

二、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情感。如:5月8日是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教育。特意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开展“惊喜的礼物”主题班会,孩子中午替母亲刷一次碗,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但每个人都能如期汇报,而且均能真实生动地叙写自己的整个“孝心活动”的行为心理过程。我为他们描述渲染的亲情所感动。每一位学生写得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如,孟浩同学在《第一次给母亲洗脚》中这样写道:“妈妈的脚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光滑,脚后跟布满了裂痕,摸着粗糙的脚,我哭了。从小到大,都是母亲照料我。我曾经想过要报答母亲,以为拿出母亲最满意的学习成绩,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可是,我现在才发觉自己是那么不懂事,就在昨天还吵着和您要一件不该买的衣服。我感谢您的理解和包容。我爱我的您。我愿她永远健康快乐!”这次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亲情教育。

三、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篇8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在于“依乎天理”。阅读记叙文也如“解牛”,也须按其“天理”,即记叙文的文体特点。现从以下几方面解说。

一、种类特点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按写作对象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写人记叙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形象、塑造性格、表现主题。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来认识人物。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前教训、奚落乃至谩骂的语言;“横披、腆、啐、骂”的动作,体现其粗俗、鄙陋、势利的特点。叙事记叙文通过事件来表达主题,尤其是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时,可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件,分析、归纳出主题。如《小巷深处》叙写了收养“我”、换住处、改性格、苦心经营、为“我”骄傲、忍受落寞、送生活费等事件,表现了养母无私、伟大的爱。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则抓住景物特征来寄托情怀、表达主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的特点,再分析是如何描绘其特点,进而体会表达的感情。如《济南的冬天》中先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山、绘水,最后归结为“冬天的济南”。通过冬天这个特定季节,表达了喜爱之情。也可让学生找出景物、归纳特点、体会情感。如《春》,可在分析五幅图后,结合文末三个比喻归纳出“新、美、力”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二、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也称为记叙方法。顺叙,是按照事情发生过程的先后叙述。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表时间的标志性词句,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一个吉日、尔后、接着”写出了“我”井然有序的办报过程。叙事性的文章大多采用顺叙的方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倒叙是把结果先写出来,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或者把后发生的事情提到前面叙述。如《回忆我的母亲》,文章开门见山“得到……消息……值得回忆”,自然引出“回忆”。倒叙使时空交替,增强了叙事的灵活性,也便于展示更丰富的内容。倒叙改变了事件的自然程序,因此阅读时应注意“倒”与“顺”的交接点,即关键的词句和段落。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时,因某种需要有关的另一件事,然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如《选举风波》中插入林武翔的家境,以加深同学们的同情,因而迁怒于搬迁,再迁怒到热心搬迁的人。插叙手法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表现力。阅读运用了插叙方法的文章时,应特别注意插叙内容的起讫点,以免与中心事件混淆。

三、线索层次

记叙文的线索把全文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它可以是人物活动,即人线,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以鲁达安良除暴为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即事线,如《选举风波》就以选举为线索;可以是事物,即物线,如状物的《石榴》以石榴为线索;还可以是情感,即情感线,如《小巷深处》就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另外,还可以是按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时间线、地点线,如《一厘米》、《差半车麦秸》。而事件较为复杂的记叙文往往会有两条线索,从而形成明暗交织或并行的叙事特色,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明线写鲁达安良除暴的侠义行为,暗线写郑屠欺压百姓,两条线索最后在肉铺相遇时交织,层次清楚,也扩大了文章的容量。

这也说明,若角度不同,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也会有不同。

四、选材及详略

文章要表达出中心思想,就必须选择一定的材料。一是凡与要表达的中心无关的材料一律舍去,有关的材料中也只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理解“选了哪些、为什么要选这些”这两个问题。如《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只选取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反抗压迫、支持革命”两个方面的材料,刻画了勤劳一生、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继续革命的坚定志向。二是注意作者选材时的典型性、代表性,让材料由“点”形成“线”、组成“面”,而不是只选取某些方面而忽略另一些方面。如《小巷深处》中,作者就从生活、学习、思想情感三个方面选择材料。因此,引导学生给材料分类,是体会选材要有代表性的一种好方法。

所选取的材料是用来表达中心的,因此,凡是有关的次要材料应略写,而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就应详写。详略得当、主次映衬、点面结合,就能“立体式”地展现生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因此,宜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文中的详略:先分清文章的详略,再分析是如何详写与略写的,最后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详略。层层引导,就能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详略技巧。

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写作水平;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79-01

针对农村初中生写作感到困难现实情况,我认为要在有限的资源里指导学生多阅读积累、善于借鉴,从而整体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1.必须多阅读

古往今来,多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的言论和例子举不胜举。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作家冰心七岁就已读完了《三国志》,十一岁前就读完了《水浒》、《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书籍,她取得的成就与她博览群书息息相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也对阅读也提出了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引导学生查找,分析,整理对写作有用的资料。如鲁迅《社戏》在内容选材方面只是童年的一件很小的事,却能充分体现的孩子的童年纯真生活,值得学生参考如何选材;如《羚羊木雕》写的也是发生在孩子之间的一件小事,它是从小孩的角度来写的,体现了孩子世界里诚信的重要性,也是大人世界无法理解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作。所以多阅读能开阔学生视野,是积累写作方法技巧、优美字词句段的有效途径。

2.注重积累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时要求做到"泛读,勤录,多背"。" 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让学生大量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图书,并适时开展组织相互交流信息的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学中把名著(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名著阅读)一一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平时收集课外的好文章,特别是与课本中的讲读课文有联系的文章,在课前或是课后发给给学生读,培养学生养成多读的习惯。"勤录",就是勤于抄录,整理课上所学、课外所读的材料,做好信息的积累和储存工作,有需要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如:每周利用时间让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写简单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评论等。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要进行定时评比,促使学生积极阅读,积累表达的语言,为模仿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打下基础。"多背",就是将优美的文段篇章,名言警句,事实数据铭记于心。如:朱自清的《春》文章语言优美,结构清昕,是写景抒情文的范文,这样的文章就要让学生多记多背。综合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都和本单元的写作有着很大的联系,都需要学生抄写背诵。通过广泛阅读,学生可以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的精粹,积累了大量词汇和写作的材料。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信息增加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3.善于借鉴模仿

借鉴的主要方式是模仿,从模仿到创造,是学生作文的一般规律。茅盾先生言:"'摹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几乎是每一门技艺的初始之路。学生学习写作也是要经过模仿的阶段,在积累的基础上,可以从"佳句仿写,段落仿写,文章模仿"三个方面来进行模仿。

"佳句仿写",就是对优美的句子进行句式或内容的仿写,使之与原句有相似之处又有自己的内容。在《新课标》所选定许多篇目中,课后练习都有关佳句的仿写练习,如:孙梨的《芦花荡》中他笔下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课后就有"抄写出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再仿写几句。"[4]题目,根据要求,就可以在课堂上练习写家乡的景物。如:"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4]这些句子的景物描法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根据修辞手法、句式特点、景物内容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些简单的写景方法。

"段落仿写"要求学生组织语言加入想像力,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4]课后习题就可以根据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来进行仿写,在指导时不光可以是写景物、儿童的玩具,家乡的特产,人物的优点等方面进行段落式仿写,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同样在本文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的段落,文中的动词"扫开;露出;支;牵;撒;投;系;"写得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种游戏,通过生动的动词描写,来写一段话,这样训练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文章模仿"是指在文章的材料、结构安排、文章立意、个性化语言等方面的仿写,它要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内化为已有,这也是学生模仿的难点。如:学习《我的母亲》,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篇课文选材和材料的安排。指导学生仿写《我的爸爸》、《我最尊敬的人》等写人物的作文。还如杨绛的《老王》写的是很普通的一个弱者与我们家的故事,但是结尾却是令人沉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要能在结尾写上几句点睛之笔,用抒情或议论性的语言结尾,深化主题。

要想文章写得真实、生动、形象、别开生面,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条件,多阅读、重积累、汲取别人写作的精华等,整体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资料:

[1] 《新课程标准》

[2] 培根《文随笔精品文库》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佐良译

篇10

一、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遣词造句的精妙

小语教材中的选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遣词造句独具匠心,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要发掘那些语言的精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著名作家季羡林的《夹竹桃》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其中的“袭”字可谓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教学时引导学生探寻:句子中的“袭”换成“飘”或“传“好不好 ?经过反复品读感悟,学生懂得“袭”字的使用妙不可言,不但体现了香气的浓烈,还含有一种主动的意味,说明这香气浓得你无处可躲;而且“袭”是拟人写法,使香气成为活的,更有动感;而“飘”和“传”的表达效果就显得平淡无奇了。这样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修辞手法的精妙

语言表达要生动灵活、新鲜别致、有美感,修辞的运用必不可少。教材中妙用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比比皆是,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探寻这些语句的精妙,能提高学生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烟台的海》文字非常优美,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句洒脱,富有诗意。例如写冬天:“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个比喻把涌浪的气势表现得真切酣畅,千万头暴怒的狮子该是怎样惊心动魄的景象啊!写春天则是:“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边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浪花像个顽皮的孩子,孩子是天真浪漫的。这里除了打比方以外,作者还赋予海浪以人格色彩,它们仿佛是有生命的了。冬天的海浪“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多么的执著而坚韧呀,让人联想起奋斗不息的志士、冲锋陷阵的勇者。春天白色的浪花“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孩子般的天性,多么可爱、活泼啊。教学时,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些精彩的比喻句、拟人句,学生在此基础上仿照“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的写法,说(写)一处景物,就会自然的有感情了。

三、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构段方式的精妙

小学阶段的选文中最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先分后总 、先总后分 、总―分―总)、递进式、承接式、并列式等。这些典型的段落形式有很强的示范性,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寻这些构段方式的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有序、流畅表达的能力。

《广玉兰》第3自然段:“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远远看上去……”这段话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先写广玉兰花开有各种形态,再按花开的迟早顺序具体写了四种花的形态,最后写广玉兰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这类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掌握构段的特点,然后要求仿照本段的写法,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仿中,既走进了文本,又学会了有序表达。

四、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布局谋篇的精妙

现行教材中蕴含着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方法。教学中引领学生探寻文本谋篇布局的精妙,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