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宁静范文

时间:2023-03-22 04: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淡泊宁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淡泊宁静

篇1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去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心静如水,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就叫做情。中医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调摄得当,人则心身康泰;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养生学家都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牛”。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两条养性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即养宜适度,不可太忧愁太悲伤;二是“恬淡无为”,即遇事应顺其自然,莫为物欲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他将人的精、气、神喻为灯中之油,人的生命活动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柱,油易尽而灯易灭;若灯芯用小柱,则油有余而灯难熄。生命就像一盏灯,精、气、神便是“生命之油”,平时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就会减少“生命之油”的消耗,寿命便可延长。

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顺心,样样如意。人生旅途,既有花好月圆,也会遇到风雨阴霾、急流险滩。所以,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保持心理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人在顺境时容易保持心理平衡,一旦遭到打击处于逆境时,会因心理失衡而产生过度紧张、焦虑、忧愁、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生物节律紊乱,各脏器生理功能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心身疾病,严重的危及生命。因此,人活在世上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

说淡泊宁静,并非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工作时以入世的心态积极认真地去拼搏、奋斗,敢于在竞争中取胜;休息时以出世的心态愉快地去玩耍娱乐,让心境宁静下来。有人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寿命都长。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然而他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静谧的、恬淡虚无的。由此,笔者想起近代两位大学者的事迹:一是在宗教各个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任继愈,他从不服用任何补品,而是从中医学中的“血由气生,气由神全”得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养生,顺其自然最好。另一位是大学者梁漱溟,他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磨难,饱受心灵创伤之苦,但他以平常心去对待名利荣辱。梁老说得好:“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享有95岁高龄。这对我们今天的芸芸众生来说,极有启迪。面对红尘扰攘的大千世界,更需一颗平常心,为社会积极地做出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返璞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清代名医龚廷贤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有了淡泊的平常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免疫功能、代偿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各脏器的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和谐平衡状态,百病不侵。研究表明,人处于淡泊、宁静、愉悦、超然洒脱之时,脑内可分泌大量的“脑内吗啡”,这种由20多种内啡呔组成的神奇激素,具有强大的镇痛、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包括癌症)自愈的作用。

可见,如能将淡泊宁静作为一种养生之道,可使你自然而然地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健康长寿境界。

篇2

目前,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例如:体罚,变相体罚,口不择言,贬低、挖苦、打击、刺激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甚至家长也遭到责难;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屡禁不止。

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如不及时制止,会给整个教育界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培养教师的责任心。

1、培养树立模范人物,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形成一种“人人争优”的良好师德建设氛围。

2、深入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从法制的角度约束教师言行,增强广大教师依法从教的自觉性。

3、加大监控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乱办班,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

篇3

       今天是中秋节。时间过得还真快,不觉间已是深秋了,记忆中童年时的中秋是除春节大过年外最快乐的节日了,童年时家乡的中秋味特别浓,印象中家乡的月饼也是特别的清香,不象现在的月饼,油腻得很,吃一点就很滞。那时的月饼不多,每家过节时只是买三四简(每简四个,不是盒装的),所以特别舍不得吃,中秋节的晚上,一般是早早地吃完晚饭后就拿一个月饼(上面插三支香),一些过节的水果,和一班伙伴来到谷坪或是池塘边的高地上开始赏月,这时半空的圆月会倒影在池塘的水中央,阵阵秋风夹伴着前面大片大片稻田的绿香扑面而来,是那么的令人豪醉和舒服。赏月开始时是一个很庄重严肃的过程,成班伙伴都是很虔诚,即使是平时最调皮的伙伴这时也会安静的坐在那里赏月,因为家乡一直有一个传说,就是中秋节的这一天,月亮是最有灵性的,特别是月亮上的嫦娥姐姐在这一晚会在月亮上认真观察着凡间人们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如果表现好嫦娥姐姐就会保佑你读书聪明伶俐快高长大,反之就会得不到庇佑,所以伙伴们在这一晚都表现得特别的乖巧,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在这个赏月过程中月饼和水果都不能随便吃的,一定要等到插在月饼上的三支香烧完了才能吃呢,因为要先让嫦娥姐姐和月亮之神吃好了,凡人才能吃,不然的话就是对月亮之神和嫦娥姐姐不敬了。赏月的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请华刚师傅下来打功夫了。这也是一个神奇的节目,因为到现在我也不清楚是否真的有华刚师傅,童年时每年都会看见有人在赏月过程中会化身为华刚师傅,还真奇怪,这个人即使平时很沉静的,但这时真的会打起功夫来,还一套套的,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天,附件周围的伙伴、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昨夜谁谁谁化身华刚师傅啦,打了少林拳啦。。。。。。那几位经常在中秋之夜化身为华刚师傅的乡亲我现在都还记得呢。。。。。。童年时的中秋是多么的令人难忘呀!

       外出读书、参加工作后,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都市的中秋节都是都市化的,没有了成班的伙伴一齐赏月,也没有再见过华刚师傅打功夫的身影了。以往在城市过中秋节时也会在晚上月亮挂空时在阳台上赏月一番,也会望星空遥想一番。

        今年的中秋节,秋意中的凉好象比以往的都浓。今年的中秋节,更多的只是怀念那些年的月亮、那些年的人和那些年的事。

篇4

都说茶味人生,人生便应如一缕幽兰香,眉宇神情,安祥怡悦,任多少困苦,亦不能扰了这份镇定,任多少狂傲,亦不能搅了这份平和,浸润其间,扬眉吐气,轻松舒畅。这个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路,没有风平浪静的海,磕磕绊绊,跌跌爬爬,亦是常事,所以,受点伤受些痛,亦不必常放脸上,闻着人世间的温馨,一笑而过,怡然大方,唇齿散香。

人生一缕幽兰香,意念之间,淡泊宁静,将一切羁绊摒弃不记,守得清雅满室香。心念之间,暗香浮动,清淡,却恒久,优雅,也惬意。纵然遭遇许多的不如意,亦记得“常想一二如意事,不思八九不如意”,将思想和心情,在淡泊宁静的港湾多做休憩,撷取一味叫做豁达的清香,人生的品质便亦在这份开阔里高傲了起来。

人生一缕幽兰香,灵魂深处,冰清玉洁,不掺杂任何污垢混浊,成就一缕幽香人生。一个人的灵魂,决定了他生活的情感基调。一个干净的灵魂,装载的永远是简单,纯洁,散发了让人愉悦的幽香,像一个快乐的舞者,舞蹈着自然、豪放、圣洁的人生之舞。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被污浊占据的心灵,能容纳的舞台,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生就如一缕幽兰香,淡淡的,清清的,暖暖的,无限韵味,无限悠长。

篇5

如果有两种人生,一种是富裕但不能拥有宁静的人生;一种是普通而能拥有宁静与朴素的人生。如果是你,你会过哪一种人生?

可能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前者啦!”也可能有人反驳:“后者较为适合我,朴素是我的最大追求。”我并不否定前一种选择,也不否定后一种的选择,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后者。为什么呢?

首先,先献给大家一句我在《梦想风暴》中看到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我一直都不明白,可是细细琢磨,却又琢磨出一番道理来。大家一定见过茉莉花吧!虽然外表朴素,可是却散发着悠长绵绵的花香。人生也是这样,越是宁静朴素的人生,越是散发着悠长绵绵的花香。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不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浪费在无尽的沙龙、吹捧里面,而是抓紧时间工作,安安静静地工作,为自己的人生献上一份宁静。反而,越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上,那么当然是无所作为了。并不是说不做大事就可以拥有朴素人生了,而是你要拥有一颗宁静朴素的心。一颗宁静的心笑对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只有宁静的心才能做到。在淡泊宁静的滋养中,人生好比一朵雪白的茉莉花,片片花瓣都散发出的是无尽的素洁与幽香。

淡泊是梦想的灵魂,宁静是幸福的极致。

篇6

人要诗意的栖息在这个世界上。此时此地此境,月到波心,风生袖底,灯火阑珊。也只有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才能寻觅到一份久违的宁静。

什么都不想,静静站着对月临风;什么都不做,静静看着月移花影,自然是一份闲适安逸的幽然情怀,也是沉淀思想,小憩心灵的天时地利。

整天在校园中来来往往,竟不曾稍稍驻足细看一处盛开的花朵,也不曾款款俯身嗅闻一缕馥郁的花香,更不曾静静默坐倾听一泓泉泉的流水。生活中并不缺少如诗如画的风景,晓风残月,天际征鸿,落日长空等好景常来常往,只是缺少一份难得的雅兴和一颗闲适的心。

要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求一处宁静的处所,古人的离群索居隐逸山林不能效仿,但总得从紧锣密鼓的生活节奏中撕扯出一小片,用来感受天地造化的钟灵敏秀,沉淀待人接物的处世哲学,让心灵获得片刻的宁静,让生活增添一点诗意。

梭罗的《瓦尔登湖》让人心向往之,瓦尔登湖旁边的竹篱茅舍更让人心驰神往。简单的生活,却能远离丝竹乱耳,远离车马喧腾,安静闲适看湖光山色,淡泊宁静悟人生真谛,随心随性写华美篇章。这样的生活,不问“何陋之有”但问何处有之。

篇7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一、使用散文描述法来体现诗歌的美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寒冬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二、使用音乐教学手段来烘托气氛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三、使用绘画激趣法给学生美

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要强化“品”的功能来感染学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篇8

2、做个真正长久拥有幸福的人很难,但做幸福边上的人却很容易,我们不渴望天天幸福,只求幸福经常会光顾自己就不错了。

3、认识自我的镜子,是社会形态的缩影。幸福啊幸福,为什么总让人欢乐让人忧!

4、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篇9

生活中,我们处处需要与他人打交道,需要做出选择,有人说:"生活就是一道选择题,你可以选择快乐的过,选择充实的过。"生活就像一张纸,纸上有我们生活的轨迹和痕迹。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子的:出生,成长,学习,结婚生子,老去。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在成长。

生活就像一张纸,我们会遇见很多人,她们会出现在我们生活的绘本上,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圆满。

生活就像一张纸,我们的理想,梦想,愿望一一列在上面,清晰明了。

篇10

人生是一场

静悄悄的储蓄

石悦5岁生日时,把爸爸拉进新华书店,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一套(3本)《上下五千年》,父亲见他喜欢就买了下来。这3本书,成了他走进历史大门的启蒙教材,他读了足足9遍。

他把零花钱都换成了喜欢的历史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明实录》《清实录》等。竖式排版,繁体字,这些在别人看来枯燥无趣、乏善可陈的历史书,他却视做至宝。

上高中后,同学们都忙着报考各类补习班、应付各类竞赛考试,他却躲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遨游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优哉游哉,乐在其中!高考前两个月的一天,他捧着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沉浸其中,老师当场没收了书并大声斥责他。

大学里,当其他同学在球场上激情奔跑,于花前月下缠绵的时候,他却在图书馆安静地捧起一本本历史书。冬夜,他一个人从图书馆往宿舍走,他觉得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与自己同行,他会心地笑了。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海关工作,成为国家公务员。下班后,他依然会徜徉在历史的长卷中,整整6年,2000多个夜晚,孤灯冷月,他在进行人生的一场静悄悄的储蓄。

某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翻看一本《明实录》,看着看着,突然异常烦躁起来:看了几十年的历史书,怎么都是如此枯燥乏味?他听到发自内心惊雷般的声音:其实,你可以把历史写得很精彩、很好看!

回到家,他兴奋地在天涯论坛 “煮酒论史”版块敲出了生平第一个长篇故事的开头:“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从此,他开始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创作。每晚4到6个小时的写作是极为枯燥的,有时甚至要用洗澡来缓解压力,可他呈现给读者的是最轻松诙谐、发人深思的精神“食粮”。他的文字冷静、幽默,写法悬疑多变、通俗易懂、独具一格。《明朝那些事儿》发行量一直不断上涨,几乎每星期都要加印一次,卖了600多万册。

旷野上,“当年明月”(他ID的名字)踽踽独行;现实间,石悦平静如水,淡定如菊。“我是这本书的影子。要受到尊重,必须有灵魂。我现在每天仍读历史、写历史,提醒自己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

(摘自《南国都市报》,有删改)

【多维解读】

这是一则内涵丰富的素材,可以围绕“石悦为什么能取得骄人的成就”这个问题仔细研读,深入分析,从而得出以下运用角度:

解读角度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时候的石悦就对历史很感兴趣,一套《上下五千年》他足足读了9遍,可见他对历史的热爱程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石悦的成功源于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兴趣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燃了石悦对历史的热情。

解读角度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石悦躲在自己的空间里,在历史长河中遨游时,优哉游哉,乐在其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浓厚的兴趣固然重要,而如果能以之为乐、乐在其中,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解读角度三:厚积薄发,日积月累方能铸就事业的辉煌。

正如文章标题所写,“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从一套读了9遍的《上下五千年》,到那些竖排繁体的历史著作;从大学图书馆里的潜心阅读,到工作后2000多个夜晚的孤灯冷月……石悦的成功离不开他几十年的日积月累。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丰厚的积累孕育了石悦《明朝那些事儿》这部成功之作。

解读角度四:天道酬勤,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工作后,6年的时间里,2000多个夜晚的潜心阅读,石悦是勤奋的;每天晚上坚持4到6个小时的写作,甚至要用洗澡来缓解压力,石悦也是勤奋的;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从一部读了9遍的《上下五千年》到阅读一本又一本历史著作,石悦同样是勤奋的!天道酬勤,勤奋的耕耘换来收获的喜悦。

解读角度五:要想取得骄人的成就,须耐得住孤独和寂寞。

大学图书馆里捧读一本本历史著作的石悦是孤独寂寞的,他没有挥汗球场的欢声笑语,也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蜜缠绵;冬夜,一个人迎着寒风从图书馆走回宿舍的石悦是孤独寂寞的,陪伴他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和怦怦的心跳 ;下班后徜徉于历史长卷中的石悦是孤独寂寞的,2000多个夜晚与他相守的只有孤灯冷月。正因为石悦能耐得住这份孤独寂寞,才最终取得骄人的成就。

解读角度六:坚守淡泊宁静的心态,才能取得事业上的辉煌。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态,石悦得以潜心阅读大量的历史著作,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的畅销,石悦一举成名之后,他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依然“平静如水,淡定如菊”,继续“每天读历史,每天写历史”的“平淡”生活。能坚守住这份宁静淡泊的心态,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将会变得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