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30 15:1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变“以升学率为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标把“双基”变为“四基”,明显能感觉到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升学率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知名与否、一位教师教学成效好坏的唯一标尺。教师的教学只是单纯的“解题教学”,只讲步骤与结果,不去探寻来龙去脉。如计算教学中,虽然已经重视了算法的多样化,但是却忽视了算法多样化背后的不变性――算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种应试教育下,我们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可是这些学生的后继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究其原因,我们的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他们在学生时代缺少自主探究的学习经历,他们只重视做题,而忽视了探究的过程和经验方法的提炼与积累。
二、变“教为考服务”为“教为学服务”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让学生掌握“四基”,首要的任务是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可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并获取基本的数学经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七年级进行“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时,可设计如下的知识背景:给你一张边长为a的纸片,从一边剪去宽为b的小纸条,然后从另一边拼接成一个新的矩形,这个矩形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呢?(如图1)
这个问题的结果可能是:(a+b)(a-b)或a2-b2,这两个结果表示同一个矩形的面积,因此,可以写成(a+b)(a-b)=a2-b2的形式。a、b可以表示一些具体的数或式子,对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活动,验证猜想,形成方法。我们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给一个抽象的数学公式赋予了知识背景和来源,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就轻而易举了。
三、变“教师是主体”为“学生是主体”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环节:布置自主学习要求,每人任画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思考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图形,有哪些性质。分组探究:(1)比较所画的图象,探究是什么图形;(2)根据小组成员每人所画函数的k、b的值,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k相同的一次正比例函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根据k的值进行分组,比较函数的图象,由此发现k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4)根据b的值进行分组,比较函数的图象,由此发现b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5)总结出当k、b不同值时一次函数经过哪些象限。学生通过分组交流探究,每人都“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懈怠者”,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图形结合,合作分析、讨论,很快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性质。
篇2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困生学习应用题时不是采取大量重复的去做类型题,而是停下来和学生一起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的记忆、储存。在平常,我们也会发现某道题不会解,实际上是某个公式忘记了,或某个思想方法头脑里没有。陕西师大卢增儒教授在解题策略中提到的“模式识别”也说明了记忆的重要性。那么,学数学该记忆哪些知识呢?一般来说,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义要记忆,数学的基本解题程序、几何的基本图形要熟知,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要记忆。下面笔者就一道几何题谈谈知识的储存对解法自然产生的重要性。
三、解题思考
只有我们头脑中储存了解题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图形、基本方法,甚至一些类型的典型题,然后解题时按照相应的模式识别、知识点的关联,解法就会自然生成。例如,本题解法1联想到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而构造的辅助线。解法2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结合等积法。解法3联想到三角形倍长中线而获得解法。解法4、5主要由中点联想到储备的中点找中点构造中位线的方法,辅助线和解题方法油然而生。解法6、7由角平分线使用方法自然联想到在圆中圆周角相等所对弦相等这一定理,于是辅助线就自然产生。解法8是联想到正弦定理处理边角关系可把题中的相关量放入等式中求解。解法9联想到余弦定理具有处理边角关系的功效。
总之,在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题后归纳反思,建构知识方法体系,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知识方法,这样解题时解法就会自然产生了。
篇3
时光飞逝,一个紧张、充实、有序、奋进的学期已经结束,也标志着“通向数学”三年来实验班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回顾三学年的教学工作,感概颇多:三年的课题研究,使我们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幼儿的发展变化
1、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
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有多种途径,但是我们发现在数学活动中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
对于课上一些没有掌握的活动,由于人数多来不及一一个别指导,我们是将活动材料投放到区角中,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在区角活动中,有配套的活动材料,也有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进度自制的一些材料,如:接龙、水果身份证、装豆豆、图形娃娃找家等等。由于自制的材料多数来自幼儿生活,像易拉罐、酸奶瓶、饼干盒等,幼儿都非常感兴趣。
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教育。如中班19课《小蜜蜂的家》进行完后,我们在将积木整理放进玩具柜时,引导幼儿探索如何组合积木、化整为零,充分利用储物空间,用最小的空间放下所有积木。例如:将两个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组合成长方体,将拱形和底面为半圆的积木组合成长方形,将两个正方体组合成长方体等等。通过探索,加深了幼儿对图形之间组合、分解、等量替换等关系的认识。
2、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特征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对所投放的材料是可以较为自由、随意地进行操作, 这对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例如在收拾玩具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分类、排序的数教育思想。在收拾玩具前,交待要求和标准,幼儿在拿到玩具时,首先要思考这个玩具有什么特点,它应放在哪一类中才能符合要求,然后再进行摆放;在摆放中按排序标准再进行调整。在这一常规性的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历了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训练,在操作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培养了幼儿大胆、开朗的性格及乐意帮助同伴、原意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幼儿学习品质:主动性、专注性、坚持性、秩序感、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等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到了中班,我班孩子的合作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上学期的《占地盘》,到下学期的《扔骰子比多少》、《扔骰子串串珠》,都需要两人合作。每个活动开始前,幼儿都能先与同伴商量,我想用哪种颜色,你呢?我们两个谁先扔骰子?幼儿能友好地与同伴协商,共同合作。由于操作材料设计合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得幼儿在分组活动时的主动性、专注性、坚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比如说孩子们都知道在自己的活动完成后,要把材料收回原位再去换组,如果另一组的幼儿还没做完,他们也学会了等待,等同伴做完后再交换。此外,对于幼儿乱讲,收获最大的就是幼儿之间能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如:能力强的幼儿会检查同伴的作业情况,而且能主动地帮助他。
3、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活动区中的活动是多样化的,各组操作材料、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并可以在各组之间轮换活动,这使得幼儿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更活跃,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也更有针对性。能针对每一个幼儿而的特征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幼儿在理解力、灵活性、批判性、解决问题能力、表征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如:中班第15课《沙滩城堡》,幼儿能用多个单位量不重不漏覆盖未知的面积,有了初步自然测量的经验后,在接下来的16课《蜗牛爬多远》中,幼儿能用多个单位首尾相接的方法来测量长度,进一步巩固自然测量的方法。幼儿从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又如:在《它们的数量相等吗》中,由于一组幼儿共用一套印章,有个孩子为了节省找印章的时间,印完一题后,看看下面几题哪里还需要印这个数字,就先印好,还问同组的幼儿,谁需要印这个数字就直接给他,避免再次从底座上去找印章,导致时间上的浪费。
二、我的收获
三年来,通过参加“通向数学”实验班的学习与教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首先从理论上来说,了解了幼儿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进度,它们不同内容穿插排列,同一内容难度又是循序渐进的。其次,每个活动不仅给我们老师提供了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且标注了老师必须要讲清楚的地方,这样给我们每个老师有了更好地发展空间,可以根据自身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再次,每个活动上完后,我们都及时把教学反思上传都研修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和专家老师面对面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专家老师们也会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这样对我们每个老师的专业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此外,每个学期,课题组都会有专家到幼儿园亲临教学现场,进行现场指导,对我们在理论、教学又是更高层面的提高。
篇4
1、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2、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3、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数学好玩 情境模拟 口算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61-01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好玩”的提法,可以说一语中的,道破了学好数学的玄机。可是怎样让数学好玩,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探索与思考的。接触“数学好玩”这个名词以前,我就非常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进而也喜欢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我会讲一些小故事,或者故意制造一些小幽默,逗学生开心,学生在收获笑声的同时也学会了新的知识。
1 花大雁“投降”了
前几天,在教学“一排大雁往南飞,穿花衣服的大雁从前面数排第6,从后面数排第3,这一排大雁一共有多少只?”这个问题时,采用了情境模拟法。首先,老师找一队学生站在讲台上,找一个穿花衣服的同学(代表花大雁),让他从前面数排第6,从后面数排第3。
然后在这个时候,问学生:你们认为应该是多少只?
学生受原来的思维限制,总认为是6+3=9(只)。怎么也不能搞明白有多少只。于是,我急中生智,从前面数的时候,数到第几就让相应的同学举起左手来,就这样有6个同学举起了左手;我又从后面数,数到第几就让相应的同学举起右手来,有3个同学举起了右手。
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叫了起来:“快看啊,他投降了。”哦,原来是穿花衣服的同学(代表花大雁)举起了两只手,学生都被逗乐了。
“为什么花大雁举了两只手?”我追问了一句。
片刻宁静后,一学生说道:“是因为穿花衣服的同学数了两遍,所以他举了两只手”。
“那我们要想数这一排大雁一共有多少只,能把花大雁数两遍吗?”
“不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那应该怎么办呢?”我故意放慢速度问。
学生终于想到了好办法:“数了两遍就减一遍呗。”
是啊,我们知道不能用6+3,而应该用6+3-1,只有这样我们算出的才是这一排大雁共有多少只。
然后,我又问学生:“如果我们不减这个1会怎样呢?”
“那样会投降的。”声音是那样的一致。
是啊,学生记住了这个小故事,在笑声中体会到幽默,在幽默中明白了个中原因。而且我相信学生是不会忘记这个题的做法的。
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思维的运动场,让数学真正成为孩子思维的体操。这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排队的数学问题是那么的枯燥和抽象,用一个简单的“投降”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孩子们理解了,记住了,甚至想忘都忘不掉。在“花大雁投降了”的笑声中,孩子无论天资如何,都会感觉数学好玩。而笑声中的我更清楚,教师对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扑克牌走进数学课堂
如果孩子们都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兴趣是孩子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者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他就会酷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教师要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到学习探索的活动中。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能让孩子把玩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玩一玩数学,是消闲娱乐,又是学习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提高口算能力。于是,我想到了扑克牌游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它简单易学,便于操作,不失为促进低年级学生提高口算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扑克牌游戏从简单开始。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首先接触的就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些内容孩子基本已经掌握,只是有些孩子计算起来特别的慢,一个一个地数手指头。这时,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扑克牌加法计算,既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口算能力。在最初的游戏中,只是用“王”(两张)、1、2、3、4、5(各四张)来计算加法,“王”代表0。让孩子把牌的顺序洗乱,然后拿在手里一张一张地出,出第一张时,嘴里念出牌上的数字;出第二张时,不可以再说牌上的数,而要直接说出第一张牌与第二张牌相加的和;出第三张牌时,说出跟前一个得数相加的和……一直到和为20以上不会算了为止(如果正好是20加几的不进位加法,还可以继续算一步),换下一组重新开始。
如:第一张牌是2,第二张牌是4,要直接说出得数“6”而不要说也不要默想“2+4=6”。这样开始可能会比较慢,后来习惯了就能又对又快。而且我要求学生准备最原始的带“点子图”的扑克牌,不要新式的花哨的扑克,以备不会算时还可以看点子图计算。
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可以把6、7、8、9、10加进来,继续用上面的算法练习。
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就可以拿出1到10各一张,依次加完和是55,然后再从55依次去减,直至最后的差为0。
在学习乘除法的时候就可以练习“二十四点”了。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才会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数学好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玩的东西才会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兴趣产生爱好,爱好产生动力。把计算巧妙地加入扑克牌游戏中,孩子们兴趣倍增,自己主动地玩,主动地练习,积极地思考。让孩子游戏于数学乐园中,孩子不亦乐乎;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信心十足;让孩子体会到玩数学的乐趣,孩子开始至爱数学学习,真正感受到数学好玩。当幽默和游戏成为数学课的“课间操”时,孩子再也不会认为数学是“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再也不会成为崔永元书中所说:数学是伤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
篇6
[教学内容\&修改说明\&百分数(二)\&将原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的特殊应用(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移到本学期。\&统计\&将原六年级下册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单元删除。\&整理和复习\&将原四部分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综合应用)编排成五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思考、综合与实践)。\&实践与综合应用\&六年级上册的“合理存款”移至六年级下册并改为“生活与百分数”。\&]
第一单元 负数
(一)单元总体阐述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认识正负数。
(二)与原教材相比的变化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例2 生活中的正负数例3数轴上的正负数\&例2、例3新教材更加强调结合具体的量认识正、负数的现实含义,减少抽象的概念。\&例4 比较数的大小\&例4删除正数、0、负数比较大小的内容,降低难度。\&]
(三)整个单元的具体编排
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加深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了数轴的模型,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1温度中的负数,实验教材只出现16℃和-16℃两个数,新教材用六个城市的天气预报这一素材,出现12个数,这12个数中,有正数,有0,有负数,一开始出现0℃,表示正负数的分界点,并结合小精灵提出的问题“-3℃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来认识正负数的现实含义,使学生对正负数的现实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入。
例2收支中的负数,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含义,认识怎样用正负数来表示收入或者支出。
例3数轴上的负数,素材与实验教材相同,通过东西向认识数轴上的正数、负数。借助具体情境引出数轴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模型。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四)单元教学的建议
1.教学时一定要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
2.结合现实素材对正、负号所表示的含义加以区分。
第二单元 百分数(二)
(一)单元总体阐述
本单元在学生已掌握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编排了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例题,具体内容为:折扣、成数、税率、利率。
(二)与原教材相比的变化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例4折扣
例5税率
例6利率\&1.“成数”的内容原为六年级上册的“你知道吗”,新教材变成正式教学内容(例2)。
2.新编了例5“购物中的实际问题”。\&]
(三)整个单元的具体编排
新教材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分成两段(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百分数的具体应用),把有关百分数的具体应用移至本册。
例1折扣,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打几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可适当补充对比,如:生活中出现的“OFF,70%”和“打七折”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等。
例2成数,表示方法要重点讲解,沟通成数和折扣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三成五”如果用折扣怎么表示。
例5解决实际问题。编排了一个生活中购物的实际问题,一个是商场打五折,这个比较好理解,另一个商场“满100元减50元”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促销方式,这需要学生去理解。还可适当补充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不计算,知道哪个商场的折扣多吗?在B商场,相当于打了几折?什么时候两个商场折扣差别最小?什么时候差别最大?
(四)单元教学的建议
1.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开放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一)单元总体阐述
学习本单元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与原教材相比的变化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例5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例6圆柱的体积的应用\&1.圆柱的体积略微调整,删除“什么叫物体体积?”这一问题。
2.增加例7,新编了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增加“你知道吗?”关于圆柱容球的知识。\&]
(三)整个单元的具体编排
本单元是一个传统单元,和原来的教材编排基本一样,但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上的变化。
篇7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2.经历填数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学会正确、准确、合理地推理,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意,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描述
课前游戏:判断位置,区分行列.
1.介绍行和列.
2.听教师的口令,指定的那一行(列)起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动画片导入.
师:最近羊村的小羊们特别喜欢玩一种游戏,叫“填数游戏”,咱们今天也去和他们一起玩好不好?(板书:填数游戏)
【评析: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开头让孩子们一起参加羊村的填数游戏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贯穿整堂课,引发了孩子们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好情境.】
二、学习探究,游戏闯关
(一)合作闯关(出示题目)
1.师:你觉得在填数时需要注意什么?(理解游戏规则)
生1:每个空格中只能填1,2,3中的一个.
生2: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都不能重复.
【评析:通过让学生说“注意点”来培养学生很好的审题意识,同时间接对学困生理解题意提供帮助.】
2.讨论:你想从哪个空格开始填?你能接着填下去吗?先独自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
3.全班反馈交流.
找学生上台指一指,讲一讲.
生填情况:
1
1
321
师:谁能接着填,你能一下填两个空格吗?(找学生边填边说)
师:他说得很好!学生们,填完了,你们觉得对吗?要知道对不对我们就得好好检查.
【评析:这里的检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同样一个游戏,为什么我们可以从这个格子开始填,也可以从这个格子开始填?
生:都有1和2,观察这一横行,总共有3个空格,有2个格都有数了,只有1格没数,这1个格子是所有横行里面数量最少的格,这一竖行,也只有1个空格,也能确定下来这里填几,所以我就填在这里.
师:你们都有好办法,都从只有一个空格的地方开始填.
【评析:帮助学生理解游戏规则,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游戏规则,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一个空格的横行或竖行开始填数,会为接下来的游戏做好铺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更上一层
师:美羊羊说,不能这么轻松过关,刚才的游戏是让我们先熟悉一下规则,接下来游戏看看谁能过关.
师:请你猜一猜游戏规则是什么?(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
生1:每个空格中只能填1、2、3、4、5中的一个.
生2:每一横行、竖行的数字不能重复.
师:真是这样吗?(课件播放录音)
师:有这么多个空格,你想先从哪里开始填呢?分组讨论后,试着在你的答题卡上做一做.
教师巡视,及时鼓励.
全班反馈交流.
师:看来同样一个游戏,我们可以有好多不同的办法,条条大路通罗马.
【评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尝试多样化填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多种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都得到肯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数字迷宫
师:这个游戏做完了,羊村长现在遇到困难了,羊村长说了,你们要帮我,得有一定的本领,得会按照数的顺序从51数到100,你们行吗?(课件显示题目)
生:上台演示.
师:老师得采访你一下,横着走到53之后,两边都有54,为什么你往上面走?
生:下面的54旁边没有55.
师:有个空格是怎么回事啊?
生:遇到空格填1个数.
师:接下去我们按照横行、竖行,从51到100的行走路线,遇到空格要填一个数才能通过.
师:拿出答题卡,同桌一组,试着画一画,帮帮羊村长.
师:谁愿意到前面给学生展示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看看谁听得最认真,眼睛看得最仔细.
生:……上台演示……接力……另一位学生……
师:谢谢你们,老师想知道走迷宫的时候,不仅要会数数,从51数到100,还得注意些什么?
生:在选择方向时,还得看下一步,走一步看三步.
师:你们真了不起啊!哪些小朋友帮羊村长走出迷宫了,举手看看.
【评析:通过这个游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一系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课堂总结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广角 渗透思想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总体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总体目标,人教版教材编排中不但加大力度把数学思想渗透在数与代数、量与计量等每一个知识板块中,更以新增设的单元“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集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为什么要渗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1.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
2.渗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落实课标精神的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目标体系,基本思想是我们的数学学习目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数学广角”是新增设的一个内容,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其目的是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想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二、怎样有效地渗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新增加的板块,许多执教教师都感到比较迷茫,迷茫于编者的意图,迷茫于教学目标的把握,迷茫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迷茫于内容的处理,迷茫于过程的展开……再有,《数学广角》的内容不列入期末考试的重点范畴,所以有的教师就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有的教师又因为学生要参加各类竞赛,又上成奥数课,过度拔高了要求。其实 “数学广角”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那么,怎么样能让学生在数学广角学习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能亲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呢?我们在课堂教学预设和课堂学习过程中又该怎样有效地渗透思想方法呢?下面我们就来谈几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数学素养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们对数学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数学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双基的层面上,数学思想方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教师往往出于无奈而采取题海战术式的双基训练。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训练,成为了做数学题的“机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何谈发明创造呢?因此,广大教师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不要因为数学广角的内容不考试就不重视,走出课堂教学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考试的内容不教学或轻描淡写的现状。
2.在游戏中丰富体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上。”
3.在操作中交流比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具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烙饼问题,“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本课的关键也是难点,我通过创设小组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比,感悟优化的思想。先从易到难,引导学生研究烙的饼数是双数的情况,初步感受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选择的方法。接着研究烙的饼数是单数的情况。这时引导学生进行首次对比:为什么烙两个饼要用6分钟,烙一个饼也要用6分钟呢?让学生明确一个饼要烙两面,一个饼的两面不可能同时放在一个平面(铁锅)上。然后研究烙3块饼的情况,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操作、交流,进行不同方法的对比、碰撞,感悟优化思想。通过小组合作、操作尝试,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和感悟优化思想。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还要重视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有意识地、潜移默化进行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篇9
【关键词】数学思维;函数;几何
在我们中学的时候,我们对于我们的数学一直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态,许多人面对数学抱着一种恐惧的心态,战战兢兢的去学习,步履维艰像是踩在薄冰一样,在学习数学中,许多人感不到乐趣,这样使得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乏味和痛苦。
所以在面对大学学选择专业的人,大部分人选择非数学类或者是仅仅需要浅显的涉及数学的内容,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如果在学习中始终能感觉到趣味,自然是好的,但是我们的基础要打的平整坚实,学问才不会只是浅尝辄止。因此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更要注重基础的积累与复习。
就拿中学期间,中学生最为头疼的圆锥曲线来说,关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所引出的无穷多的问题,我们经常会为了为此感到心力交瘁,也有无数的人抱怨过,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那个时候来说,有些问题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了。
而现在在大学中,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更是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在数学分析中,柯西,泰勒,拉格朗日等等,同学对他们是又爱又恨,爱他们惊世卓绝的才华,但对他们那繁多而复杂的理论,又感到无奈头痛。虽然在通往数学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泥泞,你需要翻越一座座大山,解决一个又一个苦难。
我们就中学期间数学的主要思想,和现在我们大学中数学专业的的主要思想,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
中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数列,圆锥曲线,立体几何,这几个主要方面,在这几个方面里,有经验的数学老师会将学生尽量引导一个更容易得到好成绩的方法,笔者曾经有一位十分优秀的数学老师,大概在高考前一个月,数学提高了大约30分左右,其实在中学老师教学中,数学思想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学思维。
这种数学思维虽然听上去,让人感觉死板教条,但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到的中学数学,正是有这样一种思维的存在,才可以让你大学数学最初的路走得不那么辛苦,我们分别来介绍:
在函数中,我们在中学中的学习主要涉及了函数的极值,函数的导数,函数的解,当然还有函数在中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三角函数,不出意外,历年来高考必有一道8分做的大题是关于三角函数的,我们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函数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其固定的模式,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大部分题都是可解出来的,这样有迹可循的函数思维,其实可以认为是中学式函数。
而我们在大学中学的函数,已经变得更加广泛,涉及数学中的各个方面,当数学去掉了局限,我们所能从数学中得到的就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数学分析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函数的影子,并不像中学数学那样仅仅只涉及一些基本的内容,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
我们在数学中所能领略到的是一种无局限的快乐,本来束缚着自己的枷锁卸下后,再去看它,其实数学就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困难了,我们将内心中向往的自由与数学结合起来,它将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
而数列在数学中的应用,更直观的是在于级数的应用,我们所能看到的数列的求和等等,变成了级数的收敛性,由此衍生出多种判别法,有比式判别法,根式判别法,积分判别法,根式判别法,还有一般很少涉及的拉贝判别法,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更像在一个十字路口,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目的地选择自己相应的路,有些路可能是错误,因此在大学的级数中,我们更像是在做一道选择题。
数列在中学中,我们有自己确定的固定方法,来应对万变不离其宗的问题,大概有三种方法来应对,我们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中学数学思想有其自己的惯性,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谈关于几何的问题,几何作为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笔者也曾经觉得极为头疼,因为它的变化多端,有时候实在是摸不着头脑,而大学的几何更多的的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我们需要在脑海构想出来,我们所用这个模型的大致形态,并通过这个模型,赋予其数学的定义,将其转化为笔下的一个个符号,这是我们所在大学经常会使用得几何了。
参考文献:
篇10
现阶段,普通高中大量扩招,进入职高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致使学校出现大量的学习不适应学生,到了三年级更是如此,如不及时恰当地纠正,必然导致学业不良,给单招数学复习带来困境.如果能发现导致学习适应不良的原因,就能有针对性地克服学习适应不良.为此,我们开展了单招数学学习适应不良学生的调查研究,以期分析适应不良学生的成因,为进一步探讨不良学生的转化工作提供材料依据,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只有适应学生.
一、适应学生必须了解学生
首先我所教的两个班级进行学情调查.针对一、二年级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系列跟踪调查,包括问卷、谈话等.从调查结果分析:“主动型”“中流型”“被动型”和“放弃型”所占比例分别为约10%、约45%、约30%、约15%.我把前三种都归类为数学学习适应不良.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引起注意,也为分层教学提供依据.
其次认真学习单招数学考试考纲和教学大纲,并对近三年的江苏省对口单招数学试卷进行分析.本人认为这几年的单招数学试题严格遵循单招考试考纲,紧紧依靠教材;全面考查基础知识;题目灵活,注重考查能力;既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又有利于拉开档次.因此,在单招复习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面向大多数学生;加强基础,突出重点;重视应用,贴近生活;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根据学情以及近三年江苏省对口单招数学试卷分析,设计“适应学生观指导下”的单招数学复习计划、课堂形式选用方法的基本标准、课堂操作基本程序.
二、适应学生必须有学生适应的课
学生的学习适应是多方面的,根据问卷调查三年级数学的学习现状,并对造成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原因的分析,首先是学生要适应你的课堂,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每一节适应学生的对口单招数学复习课.而对口单招数学复习课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长期以来中等职校对口高考数学复习教师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节约时间,往往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两种教学方法,既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时间,也把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学生适应对口单招数学复习课,我认为教师应当适应学生,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并尝试变换复习课的结构,力争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学生访谈、备课组研讨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逐步形成了“适应学生观指导下”的,以“导学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强化集体备课,突出学生课前预习,特别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让学生自演,开展“问题解决”教学实践,取得较好效果,有力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在课中,首先每节课开始的5分钟,留给学生上台讲解和复述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解不当之处,其余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然后我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将上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其次在课中设立问题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与创设情景,并组织讨论与解决问题,最后启发点拨与归纳问题.第三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归纳重点.学生一旦在全课的小结上有了突破,整个课堂教育一盘棋就全活了.同时强化课后练习复习,注重辅导.使复习真正形成巩固、提高、拓展、创新的崭新局面.
三、适应学生更要关心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的学习适应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进一步分化,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从“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实践依据入手,进一步探究和实施单招数学复习的分层教学,以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要.而课堂45分钟很难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因此“分层教学”重在课后.注重课后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
转贴于
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外辅导方面我采用了三种方式:(1)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学习辅导,即由学生之间相互逐层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分层给学生补课.(3)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我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也就是:(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有目的地布置题目,压担子,尽量挖掘其内在潜力.(2)对大部分中等生,在让他们达标的基础上适量增加提高内容,让他们能扎实掌握基础内容,又略有提高,增强学习的动力.(3)对于后进生,则采取以情感投入为先,多与他们谈心,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增强他们对老师的亲切感和信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由于采取了不同的辅导方式,针对性更强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层教学照顾了所有学生的认知过程,满足了各层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