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的内容

篇1

[关键词] 初中英语 素质教育 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根据教育教学规律而提出的。英语素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情况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将来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作出贡献。基于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分析初中英语素质教育的内容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因为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影响素质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初中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外语知识、外语能力、情感教育等。

一、英语知识

外语知识是任何外语学习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内容。学习英语也一样需要掌握英语知识,英语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是语言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初中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少不了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这是推行英语素质教育的基础。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一样,素质教育下的英语知识学习也分为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这三大部分。但与传统英语教育不同的是,在素质教育观下的英语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识记“硬性”的英语知识,还注重对英语的基础知识进行运用,把“死”的英语知识“活”用起来;在语音上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发音;在语法上,能顺利地用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日常的口语交际;在词汇上,要求学生在识记的情况下,能举一反三,突破原有的基本词汇量,并能在读和写中灵活、准确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英语还更为注意对学生英语能力和英语话题的教育。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学会英语的交际功能,包括问候、告别、感性、介绍等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包括我国和英语使用国家的日常起居生活、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环境人文等方面,并能区分中外话题交流的不同特点。

二、外语能力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容易把学生打造成“高分低能”的应试高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看、读和写,而忽视英语这门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即说这项交际功能,而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了十几年英语后,还是个“哑巴”英语。而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下,英语的教学在注重基本的看、读和写的能力时,还把交际的功能带入其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日常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进行口头表达,并正确掌握英语交际的使用技巧,进行日常的交流。

除了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英语的听、读、说、写这4项基本技能,初中英语素质教育还考虑开发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主动自觉地争取和巩固英语的学习机会和成果,并能自主自觉地解决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提升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内容和要求之一,也是现代学生学习现代英语的关键。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初中英语,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全面提升英语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教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工具,人对一门语言的学习,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因此,在素质教育观下的初中英语教育,很重视对情感因素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特别是对初中生而言,兴趣就是他们是否能学好英语的最关键因素了。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育,不把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双基”放在首位,而是更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这就需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基础。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从多方面下手。首先,是教师必须要有深厚宽广的语言知识和超强的英语实用能力,能以一个“模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用丰富的英语知识去打动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此外,初中英语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快乐英语”为教学的核心,比如,在讲到日常交际行为时,可以把东西方的各种礼仪进行对照,区分其差异,然后采用学生分组演示的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对话和表演中学习语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

当然,在兴趣的这位最好的老师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就会端正,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所谓“Attitude is everything”,有了良好端正的态度,学习英语就不是压力,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此外,在情感因素方面,英语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即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并针对性格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外向的学生则可以注重发展其口语交际的能力,对内向的学生,则注重培养发展其书面语言研究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保证不同的学生能力在英语素质教育下都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也是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要全面推行初中英语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把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研究透,才能进一步分析得出素质教育下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英语。参考文献:

[1]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庞继贤,吴薇薇.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1).

篇2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信息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为了使学生在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就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理念,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1信息素养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的概念最初由图书检索功能演变而成,根据1989年美国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研究报告,信息素养是这样定义的“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独立学习的能力;第二,一定的信息技能;第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位有名的博士说过,信息素养是把上面三个方面的技能综合起来而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

1.2对每个人来说,信息素养都是必备的素质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普遍出现在每个家庭中,使人们逐渐地进入信息化时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做起,因为对每个人来说,信息素养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将信息素养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使信息素养不断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每个学生都有应用技术以及创造技术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从根本上认识了信息技术。

1.3信息素养是综合能力必备的基础

信息素养对于个人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著名的祝智庭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是一个人问题解决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的基础,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又是这些能力的整合,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必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基础,一个人的终生学习都离不开信息素养,只有具备了信息素养,学生才会努力去学习,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习方案。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面向素质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当作出发点,小学信息技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即面向所有学生,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信息技术水平差异也比较明显,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经济情况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素质教育,对于那些不发达的地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把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作最终目标。

2.2.实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只有把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才有可能全面发展,所以,应该想方设法提高信息素养,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变成自己的一项基本能力,从而进一步更深入的发展,要有这个意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教育,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2.3教育应该是面向学生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为目标,如教学生怎样去学习,教学生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信息资源等,再进一步教学生怎样利用信息工具、信息资源去学习,以及怎样提高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革教学模式,要敢于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而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大多是教师传授书本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学生就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有效,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如可以给学生安排规定的任务,课堂提问等等,让学生自己融入思考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改变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一般比较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殊不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对结果进行评价,那学生的成果根本就无法体现出来,这样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学生应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会荡然无存,为此,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把学生提交的作品,如演示文稿、小发明等等成果演示一遍,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当然,成果评价的方式有多种,有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等。总之,要注重过程的评价,而不要重视结果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5.建设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要把学生教好,必须要有良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基础设备;第二,师资力量;第三;信息资源,不言而喻,基础设备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连物质基础都没有还谈什么教学,师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育怎能成功呢,最后,信息资源当然也不可以缺少,它对课堂教学起资源支持作用。综上,只有建设了良好的课程资源,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向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改变评价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信息化社会中立足。(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 高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J].上海教育,2001,(4)

[2] 黎加厚.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9,(7)

篇4

关键词:速记基础;汉字速记;拼音速记;双文速记;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侧重对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每一门课程都应不断进行自我审视,紧跟经济发展步伐和社会岗位需求,重新为课程定位,重新选择课程内容,重新编订教材。《速记基础》课程是广西贵港职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和文秘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当前高职院校的速记基础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教材实用性不强、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法简单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高职速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于职业能力的《速记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广西贵港职业学院通过开设《速记基础》课程,旨在为我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和文秘专业学生掌握速记技能和获得速记职业资格鉴定提供理论和技术平台,使学生实现“双证书”教育,使学生掌握速记技能,提高办公效率。在校学习期间,要求学生在掌握必备的速记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快速记录技能操作训练,掌握速记技能,提高记录速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用快速记录来记录讲话、摘抄资料、收集信息、起草文稿、记事备忘等。

二、《速记基础》教学内容对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影响

课程内容的岗位针对性使它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快速反应,从而培养适时所需的合格职业者。《速记基础》教学严格遵循高职教育特点,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文秘和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技能需求开展教学。

(一)教学内容建设影响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反过来也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中,提到“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围绕这一个培养目标服务,如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不能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等关系,将导致教学活动偏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我院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行政、秘书、管理等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现代化办公手段,具备从事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高职《速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科学选择和序化。

(二)教学内容取决于岗位工作要求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我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和文秘专业为办公室行政管理、行政助理、秘书、办公室文员、人事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客户服务、前台接待、销售顾问等工作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根据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选择教学内容,要求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技能的习得为主,以“必需、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三、基于职业能力对《速记基础》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受职业分析的影响,课程内容的确定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按照宽涵整合、借鉴经验、动态优化的原则来选择课程内容。

我院在开设《速记基础》课程时选择了《计算机速记与手写速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寇森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教材内容包含了计算机速记和手写速记两方面的技能教学。然而,从职业岗位需求和速记教学目的、要求来看,所选用的教材授课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参考教材使用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实际技能应用要求,参考了国内高职、中职的速记教材、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适时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内容优化整合充实,构建了以汉字手写速记技能为入门、基础,辅以拼音手写速记技能为补充,突破难点重点讲授训练双文计算机速记技能的三个模块相结合的速记基础课程内容体系。

(一)选择汉字手写速记知识为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在中国境内工作的文字记录工作者,汉字手写快速记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能。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汉字快速书写法的基本特点、正确执笔、灵活运笔(轻重、快慢、刚柔),娴熟运用汉字词语和词句的略写法(双音节、三音节、词组的略写法、简称、专门术语),象形会意替代法、数字、借用科学符号(英文、数学、物理、标点符号、专业技术)等方法进行快速记录。这部分内容最容易上手,实用性最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讲要领,分析范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反复记忆基础知识,不断强化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章等练习。带领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会议,训练学生的速记技能。

(二)选择拼音手写速记知识为教学内容

拼音手写速记技能属于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快速记录的辅助技能,根据日常工作的书写习惯,拼音速符的使用率不会太高,但如果能巧妙利用汉字具有表音这一特性,适当辅以拼音手写速记也会有助于提高记录速度。教学中学生要求掌握三组辅音符号读音和写法,辅音、元音符号连写与应用,辅音元音相拼形等符号的读音和写法;要求将学到的符号写准、写快、逐步应用到实践中,灵活运用上下线略符;要求掌握数量词、日期、标点符号的写法;要求熟悉单词略写的种类、短语、成语、术语和常用句式的缩写规则及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书写时能够准确区分大、中、小三级比例,要求做到学一个符号用一个符号,力求写准、用熟。准确掌握元音符号与辅音符号的拼写规则,用好特定符号。

(三)选择双文计算机速记知识为教学内容

双文计算机速记的技能需要大量的前置技能知识,根据汉语双文(汉字中文和拉丁中文)原理,在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采用适合速记要求的拼音方法和缩写原则的一种先进的速记技能。教学中学生要求掌握汉语拼音中的音素、语素、声调、词类等基础知识,了解并掌握双文速记的原理、方法和技巧;指导并训练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盲打击键频率达到300键/分钟,制定各个阶段的训练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录入速度。双文计算机速记理论知识并不深奥难懂,学生可以在短期内认知、熟记并运用。此项内容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录入速度,需要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练习,学生在学习中要克服各种不良情绪,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技能训练。

四、基于职业能力的《速记基础》教学的“四重”方式

(一)熟能生巧“重练习”

速记基础教学是一门技能学习课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标准键盘指法,熟练盲打,正确认读拼音,娴熟敲打辅音和元音键位,谙熟拼打双文拼音,熟练认知语素对照,熟悉记诵缩略法等等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读打、读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听力、指法和书写,循序渐进地提高练习速度,增加练习强度和难度。

(二)突破瓶颈“重指导”

双文速记教学的难点在于双文拼音符号和汉语拼音符号间的差别,最大的区别在拼音元音上。初次接触双文拼音时,学生固有的汉语拼音符号的定式认知思维起了阻隔抵制作用。因此,在教授双文拼音符号时,尤其在教授拼音元音时,要运用个例比较、找规律、强记忆、多听写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慢慢地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习惯。

(三)因势利导“重疏导”

计算机双文速记技术是一门手不断敲打的技术,是一门要求不断强化记忆、不断反复练习、加强听打训练的单调、枯燥、压力大的训练技术。在学习中,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甚至厌学心理。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要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根据学生个人智力、能力的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四)人员培训“重素养”

一名出色的记录人员不但要求具备娴熟精湛的技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同时还要注重个人修养,工作中要具备服从安排、团结互助、求真严谨、大胆质疑、认真细致、善于专研、勇于挑战等职业品质。在教学中,这些习得品质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通过将不同个性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学习任务小组,分配不同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完成记录等改变和提升学生的品质。

基于职业能力,整合优化高职《速记基础》教学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距离,实现学生毕业就业零时间。高职一线教师只有不断深入调研课程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

职教论坛,2004,(2).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7.

[3]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7,(34).

The Though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Stenography Base of the TAFE Basing o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PAN Li-sha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当前,对自我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而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因此,笔者拟结合已有的高职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讨自我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迟艳杰提出了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进入21世纪,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徐静等人在研究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及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自我发展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罗建远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汪建军将高职学生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梁怡认为高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多方面的教育。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多年在高职院校工作的经验,笔者拟将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五个模块: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并根据这些素质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作用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一)第一层次:基础素质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并且将立德树人当成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一、设置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程

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素质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其中,基本素质就是具备一定普遍适应性的素质,包括审美素质、道德素质等,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前提;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职业人"所具备的素质,满足职业岗位素质的需求。针对职业素质而言,其不仅具有共性特征,还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共性指的就是全部"职业人"均要具有的相关素质,例如,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个性指的就是某类职业或者岗位所具备的相关素质。其可以具体到某一个人的身上,素质表现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同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分门别类。根据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而言,需要对其课程进行科学设置,不要只是局限在一种模式中,而是要针对素质教育全面性、基础性、全体性等特点进行设置,对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对教育形式进行一定的创新。

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设立专门的素质课程办公室,由此办公室负责开设素质教育课程的才、统筹安排,之后各院系根据相关要求展开执行。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对学生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自信、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发挥创意,并且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除此之外,通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掌握适应不同岗位的心理素质与相关技能,并且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工作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自身素质水平。

二、建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考核体系

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考核体系是多元化的,一定要真正落实"三公三合"原则,也就是公开、公正、公平、合法、合理、合情。在开展素质教育考核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可操作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等方面的重视,可以对学生的素质扩展与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展现,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代表性。在建立素质教育考核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表现以及计划层面进行充分的衡量。学生的表现考核主要包括课堂练习、活动参与、测试、自我评估等;学生的计划层面考核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课堂考核等。同时,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活动等相关实践活动当成是科技创新部分的考核;以学生的党团活动、公益活动以及各种资格认证等内容当成是素质拓展部分的考核;以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评价当成是校外实习的素质考核,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素质与业务素质。其中,职业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工作的纪律、出勤、职业道德等方面;业务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技能掌握的熟练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就可以根据教师、学生、企业的评价内容,了解各评价的权重,确保素质教育考核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三、建设全面的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对其育人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院校党委不只是要对校园的物质环境进行相应的重视与改进,还要对校园的人文环境进行相应的建设,努力构建出一种健康、轻松的育人环境,以此来促进校园环境育人作用的充分展现。校园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物质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有效的协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而为校园建立一个完整的文化环境。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现主要就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的,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主要体现在文化创造力与文化凝聚力这两个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精神建设,可以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的思考,进而进行不断的进步与超越。

首先,在建设育人环境的过程中,其建设目标就是精神文化,而其建设的载体与途径就是物质文化。加强对校园教学设施的改进,强化校园的硬件建设,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场所,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活动,创造一种轻松、越快的教学环境,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也促进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其次,在建设育人环境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精神文化建设,也是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最高的位置。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被所有教师和学生认可的价值观、文化观、世界观等意识形态以及校园的历史传统,主要集中体现了校园建设的本质与精神风貌。最后,在建设育人环境的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主要有学校已有的规章制度、传统等内容,是确保校园能够正常、有序运营的可靠机制,也是确保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可靠体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素质依靠的是培养,能力依靠的是训练,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重点培养,促进课堂教学、校内教学、课外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方面的结合,形成比较健全的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玉香.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08).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体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9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74-01

素质教育,应强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改革对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内容,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性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1 创新体育素质教育

初中体育教师使体育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展现素质教育的内涵。体育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体育素质教育将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教育目的。创新的体育素质教育不但要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初中体育教学还应满足初中生对于体育的需要和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使初中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创新的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突出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体育技能,塑造学生个性化的体育兴趣,针对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师应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设置教学目标和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教学的乐趣。

2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创新的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素质教育提倡了新的教育理念,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对体育学科的创新意识,展现体育教育的魅力。对于体育课堂上应进行优化,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不断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性。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应重视体育的发展性。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应是开放性的,这有利用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对体育资源的利用。学生除了可以利用的教材、教师、课堂,还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体现师生平等和互助,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初中体育教育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内容,需要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去积极创新和探索。对于初中生不但要对其进行体育技能的培养,而且也应让学生不断增加对体育的认识和体验。

对于初中生的体育意识,教师应促进其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初中阶段的体育。初中生应在初中阶段努力增强运动能力,为以后从事体育和健身打下基础,初中的体育是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起点,初中体育教学使学生充分领悟和体验体育运动的益处,促进人们不断增强体育知识和技能。

2.2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实践: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不再以讲解、示范, 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 而是创新为实践、思考、创造的教学模式。这是给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成为创新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勇于创新体育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更加适应体育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不应歧视学生,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提高体育水平。初中体育教学应是多样性和活泼的,而不是单调的运动。初中体育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以使初中体育的发展能够可持续。

3 创新教学模式

3.1 实施启发式教学: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实施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对于教学活动,掌握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感知、思维、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实现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目的。体育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将教材的动作与相关学科进行联系,如与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结合讲授,以科学的视角分析和讲述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体育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心理和生理以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应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入健康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创新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初中体育实施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2 实施分层选项教学模式:分层选项教学法的优点是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愿和兴趣爱好原则,让学生们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课外训练小组,给学生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划分教学内容、要求,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篇8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措施 全面推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内容,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应该主要是对小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要求,结合小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锻炼,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树立素质教育意识,明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的注重及格率、提升率和优秀率,把这些作为对小学教师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小学的教师为了符合这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行“满堂灌”的教学策略,在课外组织学生补课,为学生留大量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不利于小学教学效果的实现,也不符合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2.教学内容不全面。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全面的落实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按照规定的课程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会考试的学科,对于不需要进行考试的学科不能完全落实。而且,学校比较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对于思想道德和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致使这些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3.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全面的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达不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只重视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为应试而教育和为应试而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小学学校应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科学的内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一些小学学校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对小学生的减负,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还有一些小学学校只是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完全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小学学校应该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

2.学校明确对小学生的教育目标。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内容,小学学校可以设置有效的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例如,小学学校为了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学校顺应我国的教育潮流,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不同的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例如,小学学校一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思想品德等可侧很难过,保证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完善和改进,大量的应用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德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国心等。

三、总结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根据目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现状,制定有效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对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推进,才能提高我国小学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教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小学素质教育制约因素解决途径

“素质“原本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同“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博雅教育”一样,表达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势头在近年来日甚一日,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为内容的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它表明我国教育界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小学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二十余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晰,对认清制约小学素质教育的因素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小学素质教育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1.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完整素质结构是生理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的综合。在这个整体素质结构中,生理素质结构是基础,心理素质结构是中介,文化素质结构则是核心内容。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所以素质教育实施的着力点必须落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功能目标上。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换言之,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意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主动地发展。

2.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决定着我们人才资源的水平。因此,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而不是单纯对高一级学校选拔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生。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我们把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所形成的结构作为现代人的基础素质。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是每位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3.制约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

根据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小学素质教育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概念不清导致理解狭隘。

由于对素质教育的概念缺乏完整的认识,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素质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带来了实施中的片面性。将素质教育局限于第二课堂的范畴,一说起第二课堂,涉及的总是兴趣小组。于是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应运而生。当发现素质教育还没有占领主阵地时,我们又全力以赴地抓学科教学的改革,无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课堂,而学科领域则又局限于语、数等学科及在出成果具有显性效应的音、体、美等学科上。由于理解上的狭隘,各子系统之间缺乏内容的衔接与贯通,这明显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系统整体性原理,致使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层。

3.2应试教育影响犹存。

我国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试成为检验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志,考试分数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状况。“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影响短期内仍难以消除。社会上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将会挤压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空间,减少学生知识的汲取,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升学率。这些都是影响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不良因素。

3.3教育内容改革滞后。

目前小学使用的教材虽然在内容上作了重大改革,但仍以升学考试为前提。尽管条件较好的学校都订有选修课教材,但在使用过程中,凡是升学考试不考的科目则一律让路给“重点”学科。又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学校条件也存在着差异,选修课和活动课开设的随意性很大,并且缺乏科学的评价,因此难以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3.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还难以胜任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学历层次低,业务水平达不到要求的高度,直接影响到我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现今的教师,多数成长于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下,应试教育观念在他们思维中烙下很深的印记,因此,教师的思维定势与成长惯性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另外,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师资条件差,信息闭塞,使得素质教育更多地停留在表面。

3.5急于求成只能适得其反。

出于管理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在改革实践中往往缺少规范,既无明晰的目标,又无实施目标的缜密方案和具体的阶段性实施计划,往往只是一些临时性措施。功利意识是急于求成的根源,功利主义思想的作怪反映在改革中表现为缺乏韧性,不断变换课题,不能持之以恒。实施过程中又缺乏资料的积累与分析、总结与回顾,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

4.加强小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4.1重视思想创新,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通过认真学结,创新思想、开拓思路,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创造充分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教育观念,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彻底改变“注入式”的信息传递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成才。

4.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转机的关键。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优化教学目标及课堂结构,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努力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好学的新教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彻底解决课上损失课下补的思想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3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建设。

制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教材体系,淘汰过时的无用的内容,并及时充实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验,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成果的保证,是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关键因素。提高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引导教师弘扬奉献精神,努力使教师积极参与素质教育;强化教师技能训练,提倡一专多能,提高业务水平;改变小学教师教书匠的形象,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使其向学者型和科研型转变。

4.4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面向21世纪,研究小学生要达到的素质结构,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学生素质目标要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行为准则;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基本要求;以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施途径来构建,使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达到拥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合格的文化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强健的体魄的要求。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人的要求的变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5.结语

实施小学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素质教育是我们建立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希望,也是我们跻身世界教育强国行列的基石。必须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深入、彻底、细致地进行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物质基础,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在小学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何拴来.浅析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素质教育的策略.科技信息,2007,(32).

[2]任梦.小学素质教育:梗阻与弥解.文教资料,2007,(8).

篇10

关键词:技工院校 素质教育 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硕果。我国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这一重大举措,既符合各类学生全面的成长需要,也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措施。技工院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既是技工院校学生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用工企业的普遍呼声。

1.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功能,它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有技术的、合格的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的艰巨任务。因此,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具备相关专业、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操作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和从业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为主要任务;以“实用”为主旨,“够用”为导向和特征,灵活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习教学作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职业道德;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技能以及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等。

2.技工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技工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没有必要的,是对全国素质教育的盲从。这是片面的观点。技工教育虽然不是终极教育,但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将走向社会,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他们的思想、知识、技能等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

2.1学生素质的现状要求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基数的下降、生源年龄结构趋小、农村生源比重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一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出现了是非观念模糊、纪律观念较差、自信心较低、理想信念淡薄、合作观念缺失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的出现,技工院校在学生入校之初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了解所学专业以及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有的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习惯,使他们毕业进入社会,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2就业市场的需求推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备,市场对人才的配置和优化,使技校毕业生的出路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把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而是把职业道德素质、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因此,提高技校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已是不得不为之之事了。

2.3竞争程度的加剧加速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原来计划体制下的办学模式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挑战,技工院校生存危机日益突出。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技工院校同其它各类学校的竞争力,其最基本的一条途径就是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前那种“理论上不去,动手能力又跟不上”的局面。所以,在技工院校实行素质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和祖国强大的必然要求。

3.技工院校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重点从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需求、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广泛开展。

3.1针对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任务,调整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结构。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与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市场的需求,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造旧专业,增添新专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使学校的教育时时领先于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在择业、就业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同时学校还应当主动与各企业进行接触,了解市场中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掌握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意见,着力建立校外实习或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实行产教结合,校企联合,提高学生从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中、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2依据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完善教学方法。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主线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技术和实用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其分析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当灵活多样,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技能操作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在相互竞争、探讨中提高,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体系中有意识的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充分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综合素质,体现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3.3根据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开设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企业的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技工院校的学习压力小、课业任务轻、课余时间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设以弘扬正气、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熏染品格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第二课堂”。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以是一堂美术讲座、一场篮球比赛、一部爱国主义电影、一次社团联谊活动等等。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人际交往、合作交流、组织协调等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成就感、提升文化修养和品位。

3.4突出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