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运动员在人民心中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公众形象要求他们不仅要担负参加比赛、为国争光的任务,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运动队走院校化道路,各省先后成立了体育职业学院,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和考验,需要与时俱进,如何更好的构建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真正的使运动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为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的战略任务。
2当下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
2.1.1教练员对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个运动队内,教练员是整支队伍的灵魂人物,他们与运动员朝夕相处,陪着运动员南征北战,见证着运动员的成长,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等方面都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多数教练员存在着观念误区,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对运动员进行专项的训练,未能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工作形式,走走过场,而将运动员比赛成绩作为衡量自身教育工作质量的唯一指标。
2.1.2运动员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在运动员身上也同样适用。每一名运动员都有一个“冠军梦”,在这种冠军梦的指引下,他们能够不畏训练的艰辛,顶住伤病的折磨,展现超出常人的毅力最终获得成功。然而也正是在这“冠军梦”的金牌意识下,一些运动员急功近利,只看重训练,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甚至个别运动员在功利心作用下走上了违法的道路,最终误入歧途。可见,在运动员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运动员队伍建设的首要出发点。
2.1.3家庭和社会对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支持不够
伴随着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中逐渐成为彰显综合国力的一项有效指标,运动员队伍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家庭正是他们素质养成的重要的发源地点,而在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大多数家庭将竞技比赛成绩作为其子女进行成长成才的唯一指标,而忽视了其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教育。从社会层面来看,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关注度和影响力要高于普通人,甚至会因为竞技比赛的成绩而为产品代言、为商家宣传,功利性趋向不言而喻。而普通民众对运动员的关注则更多的是其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而忽视其思想道德素质,这就更增加了运动员对于运动成绩的渴求度,很多运动员虽然比赛成绩突出,但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极其低下,很难使其成为一个正面的公众人物,甚至可能对普通民众带来负面影响。
2.2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教育模式僵化
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日常训练,缺席文化课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就高校而言,为了让运动员出成绩为学校争光,很多领导和老师对运动员缺席文化课的情况是默许的,这形成了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佳的现状。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有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教育模式僵化,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教学方面的引导,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2.2.2教学方法单一
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灵活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在现实的运动员教育培养过程中,一些运动队领导有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形式单一,多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有的运动队甚至将日常训练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如人意。
2.2.3教练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退役的专项运动员,这就使得教练员思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练员自身思想素质不高,无法给运动员以表率作用,其不良言行甚至会成为运动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2011年的“范斌门”事件中,当事人范斌曾直言:“我是在骂声中扛过来的”。足见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以及运动员队伍中思想道德素质的传承性。此外,一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式非常粗暴,动辄以命令和惩罚的方式开展,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利于运动队内部的稳定。
3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新型德育体系
3.1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这就需要相关领导明确自身职责,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相关党政领导还应有效深入到德育工作中,通过会议、讲座、文件等宣传手段呼吁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教师能真正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加以重视,使德育工作不在流于形式。
3.2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
运动员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单以专项训练为主。而作为教练员而言,本职工作也不单单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应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将德育工作渗透于体育训练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动员队伍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教练员应首先从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入手,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充当高素质的先锋和表率。其次,努力寻找体育和德育的有效契合点,寓德育于训练,如:从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的角度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运动员协作训练中融入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运动员失败的案例中解释心态的重要性,帮助运动员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等等。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但是单凭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德育渗透是无法完全提升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这就需要每一支运动队都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形成教练员与德育教师的合力,保证德育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可以从德育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工作资历等方面进行合力配比,并经过专项训练,使这支教师队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既能有所创新,又能凸显实效。
3.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拓展教学领域
网络是当代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信息获取来源和交流平台,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快捷性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而运动员的德育工作也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进而拓展教学领域,使德育工作不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甚至可以遍布于网络空间。可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建立QQ群、创立微信公号等方式及时更新德育教学内容,以及与德育相关的时下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让运动员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有选择性的阅读,并逐渐培养运动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张旭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参考文献:
[1]李永莲.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12).
篇2
一、重计划
班主任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计划要符合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首先要确定目标,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总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体,有了这个总目标,各种计划就能做到有目的、有层次。(2)整体性原则。班主任计划工作是学校整个工作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3)群从性原则。班主任工作计划关系到全班师生计划的设想,确定目标,制定措施都必须走群众路线,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应广泛征求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立。(4)稳定性和灵活性原则。班级工作要井然有序,班集体要稳定团结,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基本保证。然而,客观情况的变性则又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使计划适应新情况。(5)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计划的制定必定带有预测性,勾画出美好的理想的发展前景,这就是超前性。而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而制定计划,这就是现实性。超前与现实的灵活,使计划有长时间的实用性,保证了实施的可行性。
二、重检查
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要解决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样的工作如果只布置不检查,就像治病光开方而不服药一样,效果就是不好的。每学期凡是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我都逐项检查,毫不含糊。检查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态度是否端正等。检查也是教育,一次检查胜于几次布置。通过检查,验证效果,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竞争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重了解
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有的放矢。那么“的”在哪儿呢?在调查研究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人情况,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健康状况、个人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特长和性格特征,以及有无特殊缺陷;学生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对学生教育的态度和影响;学生周围环境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和研究全班学生的特点和动向,包括班级的历史;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总的情况;班级的传统和作风;班级当前的主要倾向;班委会的组织情况,它们在班上的作用;学生中先进、中间和后进的分布状况,等等。
四、重威信
班主任要顺利地进行班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除了要具备优秀的能力、适合的工作方法外,还要有自己的威信,说出的话让学生信服,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执行。班主任的威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品德影响力。品德指人的品行、道德、人格和作风等。一个有高尚品德的班主任,他的思想和行为不但具有明显的表率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动员力和说服力,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和信服感。(2)知识影响力。班主任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传授知识与开发智力的过程。知识渊博的班主任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学生自然会对他产生信赖感,乐意听他的课,服他的管,为能够有知识渊博的老师担任自己的班主任而感到荣幸,这样班主任的威信就很容易建立起来。(3)才能影响力。班主任的才能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以及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等。(4)情感影响力。班主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能激起学生对他亲近、感激和尊敬的情感,使师生在心理上更加融洽,产生感情共鸣。这样的班主任就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拥护,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的能力,享有较高的威信。
五、重身教
在教育实践中,我对“口说千遍,不如身行一遍”体会较深。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是提高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一个睡着的教师是叫不醒学生的。所以,我努力要求自己:既从我说起,又从我做起,真正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表率。在我任班主任期间,为转变班风,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凡是工作中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抢先去做。学生看到老师能说到做到,都很受感动,受到具体形象的教育。
六、重理解
要教育学生首先要理解学生。学生的优点要理解,学生的缺点也要理解。理解就是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我认为,青少年学生知错是愿意改正的,不少犯错误的学生还有悔之莫及的心理,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先让他们通过争辩,暴露矛盾,暴露思想,教育者从中了解受教育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认识上的片面性是什么,主要的顾虑又是什么?从而真正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以便对症下药。教育学生要真诚,而真诚就需要理解。
七、重疏导
疏导就是开通思路,在引导中疏通,对学生思想教育只能是疏通引导,效果才能持久。比如在对待理想的问题上,有的学生认为:“理想远得很,看不见,与己无关。”“理想就是上大学,上了名牌大学‘想’什么都会有的,考不上名牌大学就只有一个空想。”有的则认为:“百张奖状抵不上一张录取通知书,平时积极不积极无所谓。”这些思想的反映,既有认识问题,又有目前社会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问题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学生认识树立远大理想与奋发成才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正视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目前招生制度、教育结构、就业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生立志投身改革,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样学生既能接受,又能收到教育效果。
八、重信任
信任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在教育活动中,我对现在青少年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深有感觉。他们思想活跃,有很强的活动能力。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团干、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积极分子去组织演讲比赛、升旗仪式、辩论会、纪念日庆典活动等。而在指导上我多用建议、协助和引导等方式。这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越好,其心理感染的作用越大,工作效率越令人满意。
九、重信息
篇3
一、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内化的核心
通常我们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即“知、情、意、行”。“行”是外显的,“知、情、意”是内在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较多地注重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这显然是不够的。举个简单例子,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可见,如果忽略了“知――情――意”这一内在中介系统区,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这核心恰恰是道德内化的根本所在。
所谓道德信念,是指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道德内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当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输入时,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层次的发展:“知道”层次(懂得 应该怎样做)――“理解”层次(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认同”层次(由被动、外制式转为自觉 性,化为自觉要求)。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不断地丰富道德情感,良性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人的内在需要层次的升华,发展成精神上的道德需要,产生对道德的追求,而道德需要实现的满足又反过来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随着道德需要的升华和道德情感的增浓,人对于非道德因素的干扰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断增强,具备了顽强的道德意志。综合上述各种心理成分,也就是深刻的道德认识、浓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外部的道德准则实现了内化。
二、自我教育是道德内化的关键
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下面我们仍以 “知――情――意”系统和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为线索,探索自我教育的形式,研究教师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在道德认知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 ”的层次。为此,采取“外铄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 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自省是经历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以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对好的自我肯定,错的自我否定。归因分析――找出产生行为的动因,总 结经验教训。自我强化――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 行为时,引起自疚的心理体验,对道德准则有了新的认识,痛下决心,改正错误。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级心理活动。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感、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原来的决定,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制是比自省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
从自制的内容看,对“需要”的控制是最为根本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因此有人主张“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需要”,学生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能否控制自己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要认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支持和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转化他们不合理的需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
三、交往和实践的磨练是思想道德素质内化的必经途径
主体素质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体在生活中所参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就是说,素质的形成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道德准则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即外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必经途径。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践时,由于交往的对象、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可能纯化,因而学生必然会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 的估计和准备。
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注意择友,尽量避免到不良的环境(例如“三厅二室”)去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开设活动课,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 。
篇4
一、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由于高考的失利和未来就业竞争的激烈,部分高职学生自卑心理明显,心理压力较大,“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懂得如何促进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完成从“纯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角色的转换奠定基础。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基础课”能不仅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更注重知行合一,注重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展示个人才华和锻炼自己,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中的“软实力”。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技能型人才,但不少企业也反映,高职学生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就业质量不太高,学生的能力往往与企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有差距。许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全面的、综合的,并不仅仅看专业技能有多高,更注重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基础课”能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他们的自我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变迁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没有突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中使用的是高校统编教材,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但却不能较好地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特殊性,没有完全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且公共课学时较少,如果按统编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会脱离高职学生实际,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反感,达不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没有作用。
2.在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所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使得部分学校只是关注专业课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政课对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使“基础课”教学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思政课教师的教改积极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脱离社会实际,“唱高调”“满堂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应付,无法实现知行统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没有真正提高,更谈不上职业素质的培养。
3.在考核上还有明显的应试特点,实践能力的考核流于空谈。在许多高职院校,“基础课”都设有相应的实践课时和内容,但由于人力和经费有限,实践内容的落实和考核费时费力,于是“基础课”通过期末统考被强化,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的理论内容占大部分,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学生的一些观后感、调查报告等文字形式考核,这种情况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是“纸上谈兵”,更谈不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立足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1.对教材二次加工,在教学内容上重新整合,为“基础课”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少而精、管用、够用”的原则,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基础课”教学必须以教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突破教材偏重于理论的静态阐述,注意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经过整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以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就业岗位方向的不同特点有侧重地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使“基础课”始终立足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
2.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基础课”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浅层次的需要、今天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明天的需要,因此要设法突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教学中尤其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拟定实践活动模块和相关要求,在课堂上将演讲、辩论等方式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组织沟通、语言表达等能力;或者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因地制宜,与校外的单位签订社会实践教育协议,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思政教师、学工部门、团委通力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把课堂实践延伸到课堂外,使实践活动全程化,进一步落实学用结合,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 中职生;创新素质;思想道德教育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里的重要一环,中职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适应经济建设的高水平的劳动者。中职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量之一,能否具有相应的创新素质,既关系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竞争力的保持。无论从教育功能还是从时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中职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素质,是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职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激发创新动机和意识
创新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人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无限的,生命因创新而显示出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道德教育在促发人们的创造动机、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激励人们的创新追求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思想道德教育中价值观的教育可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对于人的价值,促进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不在于观念本身,在于它能促进人们的创造动机,让人们积极投身于创造活动以求价值的实现。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期,思维本身就活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新思维的课堂气氛,采取适当的激发手段,激起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意识,使之进入创新状态,充分发挥想象,激发活跃思维。
2.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以新颖独创的方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中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上。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思维领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倡标新立异。通过发散式思维、逆向式思维、比较式思维和批判式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求异思维,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新颖、科学的独特见解,能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本专业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在实践能力、人的个性、观察能力等这些与人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的品格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宣传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等时代精神,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旧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和对由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突破。
3.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健康向上的创新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和创造愿望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激励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追求。职业道德教育可增强学生开拓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一个人高度的创造热情。人生理想教育可为人们不断的探索、创造提供精神上的支柱。心理健康教育能使人明白不能低估和轻视自己的创造性和过分低估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创造需求。
这一系列的教育在帮助学生明白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同时,还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崇高的创新追求。“创新”,是指有利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是一般的标新立异,无论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本身,还是它们的创新成果,都会存在着方向性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对于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进而保证其创新及成果在正确的方向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中职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1.认清系统关系,倡导“大德育”观念
创新素质的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素质与创新素质,都是由各自的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的多维结构,各子系统及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应该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确立系统观念,考虑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规格和特点,搞清楚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并且在动态中协调它们的关系。
从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来讲,要彻底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是德育教师和班主任之“专利”的认识误区,自觉地树立“大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识,即全体教师都是思想道德教育者。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的管理人员;不论是德育课教师,还是一般的专业课教师,都要树立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识,善于在日常工作和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惟有这样,才能在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素质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面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任务,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也要实现转变:一是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师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优势
宽松和谐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不仅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而且能够启迪智慧,激发灵感,有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者来讲,在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要改变“板着面孔说教”的枯燥刻板的印象,要提高亲和力和可接受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创造个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可以促进学生从事创新性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表现,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勇敢地进行思考、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创新潜能一旦被引导或激活,就可能提高创新能力。这不仅发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
中职学校开设的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搞好德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德育课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照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切实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也是培养中职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如开辟网上讨论园地,回答和讨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开辟学习的第二课堂,对学生正确引导,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还可建立师生交流的电子信箱,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及时沟通,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可“一对一”解决,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发展。创新能力来自并形成于实践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应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要出创新成果,必须有创新的人才;要有创新的人才,必须有创造的思维;要有创新思维,必须依赖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在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势在必行。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民族才能在迎接世界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6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在追溯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可以看到统治者和政策的因素,更可以看到儒家思想自身的包容性、内化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其所涉及的关于职业道德的一些内容和要求,比如要求领导者要带头率先示范、刚正廉洁、诚实守信等,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推进现代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要求
客观地说,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道德在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内容仍然闪烁着现代光芒,尤其是关于职业道德相关要求。
(一)遵纪守法
儒家历来都强调统治者或管理者应当严格遵纪守法,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对此,孔子曾指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邓禹是汉武帝建立大汉王朝的重要功臣之一,后被封为高密侯,位高权重。尽管如此,他还是遵循儒家思想道德要求,强调子孙的法纪教育。 “教训子孙,皆遵法度,深戒窦氏,检敕宗族,阖门静居 。”\[2\]616历史对此评价是“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而其后代也严格遵守其教导,并延续了数代,结果造就了“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东京莫与为比。” \[2\]619
(二)廉洁刚正
东汉儒家代表人物杨震,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又博览群书,被誉为“关西孔子”,先后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官职。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守儒家道德规范,为官时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生活上艰苦朴素,出门从不坐轿子,坚持步行,子孙经常食野菜。他的子孙们深受这种廉洁刚正的作风的影响,都以他的作风为榜样,传习数代。他的很多做法在当时并未被理解,一些同僚曾劝他应该多为子孙购置产业,他却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619后来,虽然他因上疏批评中常侍樊丰等人,被诬陷罢官后自杀。但是,他廉洁刚正的作风给子孙们树立了榜样,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以身作则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汉代儒家十分强调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如陆贾就十分强调当权者要以身作则,他认为统治者在品德方面的一言一行,对老百姓的德行会产生上行下效、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指出:“夫王者之都,南面之君,百姓之所取法,故其举措动作,不可失法则也。昔者周襄王不能事母后,出居于郑,而下多叛其亲;秦始王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着,莫不仿之。” \[3\]陆贾认为,当权者坏的作为、不良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当权者应当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坚持为政以德,以促进社会风气的优化。纪武昌,喻长友: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对现代职业道德塑造的启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四)言行一致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说教层面上,要通过各种具体实践将其展现出来,用道德行为来检验教育的效果。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张“知行合一”,特别强调要躬行实践。他们认为躬行是内在道德品质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通过实践,最终达到“道术兼修、内圣外王”的境界。因此汉代儒家士人非常重视自我修身和自我道德实践,主张在道德实践方面展现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这些对我们如何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很有启发意义,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对诸多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我们在制定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的要求,因人而异,要使教育具有可行性,尽量避免那些抽象的假、大、空的内容。其次,还要采用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考察方式,不能单纯根据其言语或文字描述衡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德高低,而要将言行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二、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对现代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一文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爱岗和服务质量意识,养成既讲竞争进取、又讲团结合作的风气。” \[4\]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比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
(一)坚持依法治国,主动学法守法
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绝不允许有任何违法乱纪践踏民意的行为,一经发现必将严惩。当前有些人认为违法乱纪能够捞到好处,不惜铤而走险,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那些最终受到法律严惩的人,最初都毫无例外地怀有侥幸心理,总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惩处,甚至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正义的宣判来临之际,才开始悔恨、自责,但悔之晚矣,只能警示后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潮流涌进,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自身的学习,忘记了党的宗旨,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置之脑后。放任不良思想侵蚀自我,享乐主义、弄权思想尘嚣甚上。他们将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权力当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阿谀奉承,放弃原则,为所欲为,严重败坏党的形象,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当前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建构终生学习型社会,我们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知识,夯实自我本职工作所需的经济、法律等理论知识。尤其要结合纪律教育学习,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牢牢守住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讲操守、重品行,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东西不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不拿;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涉足,能够抵制各个方面的诱惑,真正做人民的公仆。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作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权力在服务人民、服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三)领导者率先垂范,清正廉明
2012年3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向违纪违法、腐化堕落的深渊,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丧失了拒腐防变的能力。他强调,领导干部务必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 ①反观当前有些领导者对下属、对别人,严格要求,强调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制定出若干规章制度约束他人,要求他人严格遵守,而把自己游离于这些制度之外,有时甚至带头破坏相关管理制度。长此以往,各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领导者无威信,没有号召力,不良社会风气滋生,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领导或管理者在严格要求别人前,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只有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方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根据现实需要,进行现代化转换
现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与汉代儒家所提倡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本质不同。但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吸收的,我们应积极使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体现现代化和时代性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代化转换,使其与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良好的融合,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之路。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职业规范的要求,吸收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的关于职业道德要求的合理部分,比如关于刚正廉洁、淡泊名利等要求,将其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将其合理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丰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内容。而且,我们还可以有效借鉴汉代儒家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优化社会主义职业规范道德教育方法。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综合国力得以增强等,其优势是很明显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也有缺陷是难以克服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利益的驱使,导致市场主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诚信,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国家、集体的利益,诸如此类的弊端正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我国市场积极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也可以借鉴汉代儒家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积极促进良好社会职业道德的形成,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职业道德体系。
总之,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坚持用的观点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合理的、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吸收并加以转化,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用。对反映封建专制需求、糟粕的、与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我们要坚决的予以抵制,深入地批判。在批判中借鉴,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琉\[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07.
[2\] 范 晔.邓禹传附孙骘传\[M\]//范 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
篇7
一、转变观念,适应时代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转变教育观念,就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把握时代的脉搏,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这样的教学目的,绝不是应试教育所能达到的。如果让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就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要求。不失时机地把雷锋精神穿插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提高素质,适时施教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教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须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教师应反思学生课堂活动气氛,反思学生掌握情况,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不能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表率,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新特点。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强烈。这样的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彻底改变。我们必须针对他们的新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归纳起来有“读议讲练”教学法、“提纲导读”教学法、“问题解答”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能力训练法等。“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政治教学方法更是如此。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会更丰富、更新颖。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舞会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
1.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
2.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
3.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促使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有突破性的变化。
四、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篇8
1、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的发展。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无疑是素质教育最有意义的途径。比如在学校里安排心理辅导课程,或者创设心理辅导室,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稳定情绪,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传统的课堂形式,只注重老师把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变成“理论上的巨人,能力上的矮子”,所以素质教育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学生的成绩有多好,比成绩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就包含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学生的学习生涯结束了,但是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竞争才刚刚开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学生格局要大很多。因此我们要重视从小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1011份,回收率为96.29%。
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调查问卷”。共29个题目,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调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次调查问卷的炔恳恢滦孕哦任0.84。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分析与结果
1.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现状
大学生素质教育涵盖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政治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本课题旨在采取分类引导的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和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
(1)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思想道德素质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首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主导性作用,是大学生个人信仰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水平,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对其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评价情况为:760人(75.17%)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差,133人(13.16%)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好,78人(7.72%)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般,还有28人(2.77%)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情况不了解。在关于“是否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上,绝大多数(828人,81.9%)认为“有必要”,只有少数(148人,14.6%)认为“没有必要”,还有26人(2.6%)抱一般或者无所谓的态度。
23.6%的大学生赞同“没有理想,就谈不上享受生活,有了钱也没意义”,27.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不大,5.5%的大学生持反对意见。关于是否认同“努力学习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个人价值”这一观点,超过一半的大学生(54.7%)认为“是”,33.7%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10%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关于“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是否赞成‘宁可牺牲集体利益,也要维护个人利益’”,52.1%的大学生不赞成这一说法,38.9%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7.7%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对“是否有必要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的问题,79.4%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1%的大学生认为“有点必要”,15.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勤俭节约”的问题上,80.3%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11.3%的大学生认为“有点必要”,只有6.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于诚信程度问题,29.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程度很高,1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程度有点好,接近一半(49.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程度非常差。
(2)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着眼于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教育研究,包括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思维方法教育等。笔者首先调查了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理解情况,8.1%的大学生所理解的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7.6%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体现的精神”,77.3%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既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又包含了“人文科学体现的精神”。
关于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只有9.3%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很好,35.41%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较好,45.3%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一般,6.92%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较差,极少数(0.89%)大学生对当代大学生的现有人文素质水平很不满意。在关于“人文素养对专业学习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上,14.63%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49.22%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可以增加思想的深度与广度,33.12%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可以使眼界更开阔、思维更系统;只有4.6%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对专业学习的影响不大。在“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多选)上,37.88%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金钱、财富上,18.4%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权力上,37%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名誉、地位上,36.2%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享受上,83.38%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给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幸福上,56.38%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对国家、民族或者全人类有所贡献。在“看待大学生读课外书”的问题上,63.3%的大学生认为应博览群书,提高人文素养,23.2%的大学生认为应在精通专业基础上读部分经典图书,3.8%的大学生认为只读有实用价值的图书、仅有0.2%的大学生觉得读不读书影响不大。
(3)大学生对素质教育内容的需求。首先,探讨了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大学生认为想要成长成才,第一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90.21%),第二是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83.58%),然后依次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81.70%)、积极健康的个性(72.11%)、独到的思维方式(65.68%)、细心敏捷的思维(65.48%)。
其次,针对各素质的重要程度展开研究,86.65%的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心理素质,其次是思想道德素质(82.59%),然后是专业素质(72.9%)、创新素质(65.28%),不到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科学素质(47.97%)、政治素质(45.2%)、人文素质(45.5%)很重要。大学生期望提高的素质所占比例较高的是专业素质(66.37%)、创新素质(65.28%)。心理素质(55.89%),关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23.74%)、科学素质(38.97%)、政治素质(23.15%)、人文素质(26.61%),大学生的期望并不高。一方面,目前许多大学生认识到心理素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肯定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科学素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这给高校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正因为学生对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本课题才会针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分类引导的思路。
最后,针对大学生普遍缺失并且不太重视的人文素质展开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所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75.56%)、语言表达能力(75.77%)、团队协作能力(74.58%)、学习能力(72.3%)、创新能力(69.14%)、心理承受能力(68.25%)、社会适应能力(64.99%)、组织管理能力(63.4%)以及解决问题能力(57.67%)。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期望提高的能力,所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语言表达能力(82.69%)、人际交往能力(79.62%)、组织管理能力(77.55%)、团队协作能力(70.72%)、社会适应能力(55%)。
2.大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研究还针对大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展开调查,旨在为创新高校素质教育形式和内容提供一些依据。针对 “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这个问题,45.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为目标;9.8%的大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应渗透到全部教育领域;20.87%的大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应从全局角度考查和发展;9.7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78.6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素质教育培养效果应该重点考查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9.2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考查合理的知识结构,70.6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考查心理适应能力,59.3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考查思想道德品质,74.18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考查自我学习能力,23.64%的大学生认为除考查素质教育的效果,还应该结合用人单位的评估来考查。
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高校应该加强什么工作”这一问题上,56.2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人文培养的重视程度,68.2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56.4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着力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55.8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加大投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优化人文教育硬化环境,48.8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多邀请有影响的人士,多开展一些有影响的人文活动,48.2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要围绕职业发展需要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68.84%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内容更需要具有趣味性,77.35%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避免空洞的说教,59.45%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33.4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要加强师资建设。
三、讨论
1.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部分人理想信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迷惘或错位,对民族命运和前途、对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的关注度低,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毫无兴趣。大学生价值目标显现出功利化,热衷于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缺少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对集体的奉献精神;对自身的思想品德要求降低,基本文明素质不高,社会公德缺失,不懂基本礼貌。
由于人文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够,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程度不够;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功利实用主义思想明显,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生活品位不高,全面发展不够,对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不多,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以至于连实验报告和求职书都写不好,且错别字连篇。
2.大学生对素质教育内容的需求
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忽视人文、科学以及政治素质,当把人文素质内容具体化,再次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对人文素质的各方面能力具有比较高的需求,这与之前的调查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内涵了解不透彻,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当把人文素质的具体能力呈现出来时,他们则能根据自身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
大学生渴求提高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但通过课堂教学却无法有效提高这些能力。因此,应提高以上能力,甚至是提高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要依托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大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学生希望高校把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大学生个性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他们希望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自己需求的能力。那么,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如何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这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展素质教育培养的形式。
对于高校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很多大学生认为高校应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对学生人文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避免空洞说教,课程内容更需要具有趣味性,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只有从这些方面做起,才能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拓宽人文素质教育渠道,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受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小俊.论大学生素质教育[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吴云志,王可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3]常 鹏.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D]. 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4.
[4]张永波,王洋天.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家之友,2010(7).
篇10
关键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美育
执教多年,也曾多次和学校领导沟通,也经常听到他们倒苦水:想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有家长说不务正业;想少补些课,就有家长担心孩子成绩掉队。也许有些家长会振振有辞: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与就业环境下,“升学率”仍然是第一位的,如果因为推行素质教育使孩子得不了高分、上不了大学,“十年寒窗苦”便会无功而返。有些家长甚至抱着孩子“不上名校誓不休”的态度,不仅不给孩子减负,还给学校加压。还有的家长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互相攀比,以为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却不考虑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愿。素质教育虽然实施多年,在面对高考升学率这一硬指标时却显得如此脆弱,令人深思。
一、审美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促使人形成特定阶级、集团所需要的政治意志、特定社会所设定的法制、道德等观念 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教育。审美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 ,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伦理结构,而审美教育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
人对于美尤如蜜蜂对花一样,天然肯有一种趋美冲动,这种趋美冲动甚至使得审美主体发生爱屋及乌的迁 移效应,即在审美的同时,连带接收与之有关的其他信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息)。刚性教育经过审美媒 介的柔性自理即把严肃的理性说孝籴马了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和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就会产生“寓教于 乐”的审美效应。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思想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契合 时,就会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会以此为动力,推动思想道德认识向思想道德行为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美来追求并赋予深厚的情感时,他的道德信念才是坚定的、稳固的、不可动摇的,他的价值观、人生观才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所以,审美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二、审美教育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以及学习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 、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 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 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 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 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 背景。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审美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率的综合概括,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然而,我国上前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左脑的开发,忽视右脑的作用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热衷于填鸭式、灌注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这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学习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