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启示

2014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中的说法是“要逐步形成以应用科技大学(学院)为龙头,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为骨干,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与专业学位研究相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体系。”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科技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领先一步,始终致力于“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此次《规划》对学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专业的代表,从《规划》当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应用科技大学有七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即应具有为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模式是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拥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以此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旅游管理专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够用、外语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极具竞争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外语”的学科建设理念;创新性地构建起能力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深入走访、调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毕业生、在校生和兄弟院校为调研对象,调研方法主要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会、搜集资料等方式。

主任教授带领本教研室教师实地走访用人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走访的企业多达10余家。这些访谈,一方面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各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实地走访外,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我们使用了“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根据本专业特点,分别对企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然后将问卷广泛到企业邮箱和在校生及毕业生各班的QQ群中,对于收到的问卷,软件自动统计,显示统计结果。这就大大加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和客观性。

2 提出优化每一门课程内涵建设的设想

“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在搭建一个框架,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 我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好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优化每一门课程的内涵建设。每门课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更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涉及到课程学时、课程大纲、授课方案、理论知识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授课方法、考核方式、教材编写、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一些列问题;并强调:一门课程的建设实际上是一门系统工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将每一门课程规划好,经过主任教授审核后,方可开课。

3 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及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在全院开创式构建了能力培养体系,明确了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即饭店服务技能、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了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将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逐一落到了实处,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现。

饭店服务技能通过《饭店服务学》的实践课程环节在旅游模拟实训室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将实际操作作为考核的方式和标准。

旅行社管理技能通过使用“金棕榈”旅行社管理软件,配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有10余年旅行社管理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导游服务技能通过《现场导游》课程,对学生进行现场导游的模拟及训练,还原真实的导游场景,使学生能够熟练并有个人风格地讲解哈市的各主要景点,了解实际带团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稳定的专业思想、养成教育、职业礼仪、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我们通过入学教育、“着装月”、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座谈、企业家讲坛、导游之星大赛、读书计划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礼仪培训、旅游美学、演讲与口才、摄影、音乐赏析等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4 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在总结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亲自布置教务和学务两方面的力量,挖掘一切社会关系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旅游管理专业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到旅游企业实习。我们已经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提前实现了专业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连接的目标。尤其是,我们与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万达集团旗下三家企业实现了紧密型合作。联系两年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实习后直接就业,并已经进入到管理岗位,或成为后备干部,就业层次空前提高。此外,我们与世界500强“万豪国际集团”签约合作(该集团在大陆现有64家五星级酒店,2016年将达到125家),合作主要内容包括:

a.成立我校第一个真正的订单班――“万豪班”,每年接受35名学生,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服;

b.获得“万礼豪程”基金支持,免费提供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和酒店英语等教材;免费提供部分专业课程;免费提供教师挂职培训等。

目前,已经签约有“万豪班”、“万达班”、以及将要签约的“嘉华班”,可以安排120~160名学生实习就业。明年可以真正实现定向招生。这标志着我校“开放式”办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欧美标准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雏形已经出现。

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海外实习项目

篇2

关键词:南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价值诉求;基本路径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协调创新与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明确的部署。要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通,提供全体社会成员“人生出彩”的机会,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实现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渐强与质量时代的来临,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正日益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性做法。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①在推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建立起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工程与关键环节。关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界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外部适应性,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内部适应性,即坚持育人为本,强调人的终身发展;三是自身的协调性,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11]这三个主要特征,分别指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组关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向了体系内部的关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指向了体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指向了体系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

二、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

(一)推进南宁市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

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理想愿景。当前,南宁市正处于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与美好理想愿景的起始阶段,正处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南宁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的关键,特别是通过加强和改进与南宁市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与转型升级相契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南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实现南宁市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支撑南宁市产业结构升级,既是南宁市推进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南宁市作为“一带一路”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现代职业教育是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作为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南宁市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加强与改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掌握区域竞争“制高点”与主动权。

(三)优化南宁市教育结构的应有之义

目前,南宁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水平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南宁市的教育结构总体上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还不太适应的问题。南宁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布局合理、内涵丰富且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结构是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而要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重点是要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南宁市调整教育结构、健全教育体系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全面推进南宁市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在加快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一要明确职责、科学规划,积极承担在促进本区域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责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系统制定本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二要注重保障、强化协同,通过建立健全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全面畅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路径,深人拓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融通渠道。三要根据南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院校布局、办学规模、层次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为着力点,完善职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f310

(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质

所谓产教融合,一般是指“职业学校或专业部系按所设专业开办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科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办成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能历练、经营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校企联姻培养人才”[4]。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调的是职业院校要真正实现与推进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相契合,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统一,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融合,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三)开发课程标准体系,实现课程有效衔接

在加快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务必做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课程的科学规划与有效衔接。其中,开发课程标准是基础,实现课程有效衔接是关键,课程设置及标准动态管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当前,部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设置及标准与南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ll}需改进与完善,即通过动态管理,引导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及教学与南宁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同频共振”以实现“动态平衡”。

(四)设立学分互认转换,推进各类教育联动

对于职业院校层面,通过建立“学分银行”等先进做法,实现“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推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良h}互动。为此,应积极引导南宁市各职业院校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兴趣爱好、专业性质、职业规划等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跨专业、跨校选修课程、合理规划“上升渠道”,课业修满且考试合格者,给予其学历证明及相应学分。打通学分互认转接,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五)优化双师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考核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更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在客观上要求南宁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师“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改革职业教育教师晋升职称的标准,将专业技术等级、对口专业职称、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主要考核标准,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相应的品牌专业[[5]。为此,职业院校既要从行业企业聘请行家里手与能工巧匠,作为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i)I}的兼任教师;又要安排本校专任教师定期、定岗、定员参加行业指导、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适时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活动。

(六)构建“双证”模式,实现技术技食撇通

在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尊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生个性及特长,根据专业类型及特点,通过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分层培养、定向或订单式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其中,最迫切的是打造学历与技能相融合的“直通车”,即通过全面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融与互通的“双证书”教育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南宁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与协同创新、互利互惠的学历技能“双提升”的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培育优质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为构建“双证书”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优化类型结构,重构职业教育培}Jil体系

篇3

关键词:能源产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个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10-02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国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离不开覆盖整个产业链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办的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雄厚的能源化工企业背景,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为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对接的现实意义,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内涵,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对接的基本途径,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切实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

源产业体系对接的现实意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产业升级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在整个人才培养结构中,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在能源产业尤其如此。纵览煤炭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和电力产业等历年来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与整个员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具有很大的关系。改造和升级现代能源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和质量。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能型中职人才、高端技能型高职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和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强化职业教育质量,才能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撑。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以新能源为核心带动高新技术发展,是中国乃至国际产业结构升级的重中之重。而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首先应是先进技术的载体,应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应用能力。以大型煤炭基地和现代化矿井建设为例,需要将新技术与实际的矿井建设和安全生产结合起来,而职业教育以其自身独特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命,成为新技术转化和现场应用的首选。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院校科研实力,增强其作为技术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现场应用的“中转站”作用,才能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服务。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能源类职业院校自身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由规模为主转向质量为重,迫切需要能源类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突破转型升级瓶颈,走出一条特色强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依托现代能源产业格局调整、新技术升级改造和应用、产业链延伸和扩展对技术人才的系统需求,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系统,强化职教科研系统支撑,提升服务产业和企业的能力,发挥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功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现代

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十二五”规划在强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指立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之上,适应市场需求,依据本国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顺应科技进步新趋势,充分发挥能源产业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与相关产业实现集约、协调、高效发展的有机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内涵、结构和要求决定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内涵、结构和要求。目前,国际上比较典型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完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我国提出“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由来已久,但直到近两年才赋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的内涵和使命。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第一,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第二,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第三,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

源产业体系对接的基本途径

服务现代能源产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以“五个对接”为基本途径,即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服务。要实现“五个对接”,就必须要以临毕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已毕业学生的工作调研和专任教师的现场科研为突破口。

首先,通过临毕业学生的企业实习,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来检验专业定位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程度;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对岗位工作标准的执行情况来检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程度;根据实习期间学生对岗位工作过程的熟悉程度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来检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程度。学生在现场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反映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和执行是否合理,也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否科学、系统和全面。

其次,持续开展已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调研,并根据其初次就业的企业性质、岗位特征来分析本专业培养人才所具有的从业资格情况;根据学生初次就业的企业对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及考取该资格证书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通过分析已毕业学生3~5年在企业工作的薪资增幅作为横向指标,来衡量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最后,通过专任教师承担或者参与现场科研任务,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将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到教学中来。专任教师的现场科研,不仅更新了教师自身的知识,而且能弥补教师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认知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条连接教学、科研和生产应用的通道,在教学中,从“教”的角度为实现“五个对接”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结语

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传统能源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着人才培养通道不畅、人才培养目标分散、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我们认为,相比旧的、落后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兼顾社会需要、人民需求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诉求,是科学的、先进的和可持续的。同时,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能源产业对接的相关研究,是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内涵,加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步伐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杜祥琬.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科学发展[N].经济日报,2011-04-06.

[2]陈柳钦.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J].决策咨询通讯,2011(4):26-33.

[3]曾鸣,等.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发挥电力产业支撑作用[N].中国能源报,2011-02-21.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技术本科;现代职教体系;技术

作者简介:刘文华(1978-),男,河南商丘人,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编号:10JDGC008)成果,主持人:夏建国;上海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编号:79003099)成果,主持人:石伟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47-03

现代职教体系是当前我国职教理论界较为热门的议题,也反应了实践领域的真实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也提出,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未来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可见,现代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内容。

而现代职教体系,不仅要中高职衔接,而且职业教育要有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 在中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往往与“专升本”联系起来。正因为如此,在第一轮三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教育部要求学校明确在“十一五”期间不升本,在第二轮三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也要求学校在 2020 年前不升本。在 2011 年初,教育部在学校管理体制调整过程中,已把高职高专处、继续教育处划归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而大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未作调整。由此可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似乎对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未作明确思考和安排。而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相对“年轻”的技术本科教育,对于现代职教体系意味着什么?挤压?抑或拉动?[1]

一、现代职教体系析解

现代职教体系由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纳要》中体现而受到各方重视,“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提法,站在很高的政治高度,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但实际上,现代职教体系并不是一个新有名词,早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把它作为一个重要任务。现代职教体系,由三个意群词汇组成:“现代”,非古代、近代,是“时间”意义。“职教”,即职业教育,而非别的教育类型,是“属性”意义。“体系”,非单一的类型,而是整个职教系统,是“范畴”意义。

(一)现代职教体系蕴含技术教育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和现实使用中,我们都已习惯使用“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但实际上,这个“职业教育”是一个大职教,既包括学校职业教育,也包括职后培训,既包括狭义的职业教育,也包括技术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技能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操作,动作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技术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解决一线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这两种类型的人才目前主要由职业教育培养,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使用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包括了技术教育的。虽然从国际经验和学理上看,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差异迥然,但由于约定俗成的称谓运用甚广,我们可暂且抛离文字之辩。但我们应该明白,当前所提的现代职教体系是涵盖技术教育的。

(二)现代职教体系应至本科及以上层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现代职教体系提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还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而当下的状况则是发展不甚协调: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得到重视,而专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则未获发展空间。而且,仅从职业教育体系的情况来看,目前仅有高中层次的中职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而在广大落后地区,尚未大力发展初中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没有对应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本科层次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很明显,这个职业教育体系也是不完整的。从目前情况看,很多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学生都希望通过一定途径能向更高层次的教育求学,如果基于职业和岗位的职业教育仅到专科层次就不再有上升渠道,那么,高职毕业生只能去基于学科知识体系运行的普通本科院校就学,这既造成了人才培养上的混乱,使高职生难以适应,也是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类型:横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而高等教育则是一种教育层次,而非教育类型,它既有专科层次,也有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其层次也理应不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可以到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因此,存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只是缺乏比较统一的称谓,有的称为“本科高职”,有的称为应用型本科,有的称为“技术本科”。但不管用何种称谓,职业教育需要发展到本科甚至以上层次,这是毋容置疑的,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篇5

《教育规划纲要》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描述,包含了三个定语,明确了三个特征:第一,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第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第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1年12月15日,教育部鲁听副部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高职中职领导干部作了一场专题报告,题目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报告共分四个部分:一、《纲要》实施一年来职业教育取得新成就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三、发达国家经验为职教体系建设提供新视角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新任务。

鲁部长指出: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转变观念,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战略目标,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国家制度、国家标准、特色模式、社会职能、区域发展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工作力度,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为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出新贡献,满足“十二五”以及今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通篇报告结合中国发展、全球视角和调研实际,涵盖产业角度、操作层面、问题导向、体系建设和比较研讨,娓娓道来,追踪问责,启发思考。

职业教育要适应国家需求、产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必须加快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政府及教育部门主导推进,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协同推进转变,有效凝聚各方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其发展生机与活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源在于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二是为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建立一个合理的结构,三是为解决高考的“独木桥”问题搭建技能型人才的立交桥。要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系统确立和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改变职业教育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科学布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教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具有文化基础的高端技能人才。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衔接,重点做好“十个衔接”: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统筹与衔接。二是专业结构布局的统筹与衔接。三是课程体系和教材的统筹与衔接。四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统筹与衔接。五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统筹与衔接。六是人才成长途径的统筹与衔接。七是教师培养培训的统筹与衔接。八是行业指导作用的统筹与衔接。九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十是评价模式改革的统筹与衔接。

篇6

一、现代职业教育横向是“跨界”教育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定界”教育,正因如此,一部分墨守成规、思想与行动滞后的职业学校质量低下,濒临倒闭,甚至销声匿迹,成为失败的总结点和借鉴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不同的教育类型,其异同可通过下表例证(见表一)。

(一)“跨界”认识之一:政府主导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发展方向。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战略举措。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建立较早,发展较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主导解决过去职业教育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纳入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划的问题还有很多。另一方面,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在发展初期的局面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要力促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及参与程度的深入、形式的灵活、方法的正确,均离不开政府主导。

(二)“跨界”认识之二:行业指导

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行业指导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职业教育只有依靠行业,才能达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跨界”认识之三:企业参与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企业引入”、“技术推广”、“校企共训”等模式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校企的深度合作,能使企业和学校的招工难、招生难“两难”变“两益”。

二、现代职业教育纵向是“跨阶”教育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普通教育的纵向递进式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位教育虽已涉及学士、硕士、博士三大门类45个专业,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建立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立交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见表二)。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从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目标的本义出发,现代职业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最优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是成功教育,而非一般的淘汰教育、精英教育、选择教育。2009年,鲁昕曾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做到“十要”,即要有爱心、要有自信心、要知道感恩、要有道德、要有责任感、要有文化、要有理想、要会表达、要会动手、要会创新。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与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

(二)以职业为本的课程体系

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谈到:“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理论与实践并重,做实际的事,生实际的利。课程设置系统化、课程内容实践化、课程实施层次化,循序渐进,强调动手、动脑、动心,凸显实用与实效,教学相长,既遵从教育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职业学习的过程规律,此乃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特点,更是素质教育之追求。

(三)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

篇7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因素

考虑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对影响职业教育体系的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内涵是什么,要做深入的思考。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边界目前有不同的理解,我参加过若干次讨论会,发现大家对于这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的理解都不一样。我觉得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纲要》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我参加了《纲要》起草,在起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时,对有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文字表述大家曾认真推敲过。有两个要点需要关注,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论外延有多大,它都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涵盖了社会上各级各类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无固定形式的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强调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我们现在要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现有的体系还不太完善,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进行调整。对职业教育体系,有几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在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化社会中,职业教育的重心是在中等教育层次。随着展业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重心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转移。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整个社会从业人员当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服务经济的发展的发展,从业人员中第三产业从业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是对人的服务,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它对人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和制造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2000年世界银行曾经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过一个建议,其观点引起了国内职业教育界的巨大反响。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应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把职业教育从中等教育层次转向高等教育。当时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很多人认为这个观点不符合中国国情,是错误的。因为中国还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看,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世界银行提出这样的建议,主要是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因为很多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很发达。如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很高,职业教育相应地主要在高中后实施。这说明职业教育体系和产业结构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另外一个是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职业结构。在我国,人们分析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时候往往忽视对职业结构的分析。我过去曾研究过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其产业结构怎么影响职业结构,职业结构怎么影响职业教育结构做过一些探讨。结论是职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非常大。

有关职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我还可以提供一个案例。过去几十年间,国际劳组织对国际职业分类标准进行过几次修订。1988年修订时,在原有的专门技术职业之下,增加了一个“技术员和准专业人员”职业层次,有人将其称为“灰领”层次。这一调整反映了过去几十年间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在这一职业层次已有很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对从业者有明确的岗位能力、知识技能要求。但目前我国的职业分类中还没有这个层次。这说明我国的职业结构中相应的职业层次还不明显。现在我国高职培养的人才带有很大的可替代性,本科毕业生降低点就业预期,可以做高职毕业生做的工作。高中阶段毕业生提稍微努努力也可以替代他。这可能与高技能职业岗位层次分化不充分有很大关系。

第三,技能的变化也对职业教育体系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即便在同样的专业领域里,同样的职业岗位上,技能本身发生了很多变化。发达国家有关技能变化的研究,比如日本的一些研究认为,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技术的发展,技能岗位正在发生分化:有些工作岗位对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高,有些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更低了。我国的情况如何?对此需要深入的研究。我们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对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想强调的观点。

不同类型的人才其知识技能结构是有所不同的。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包含两大因素,一是智力或知识,二是技能。不同的职业领域或岗位对这两大因素的要求有不同。一般来说,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制造业的岗位中技能所占的比重要大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岗位,结构比例是不一样的。研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对我们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衔接沟通关系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在考虑中高职衔接时至少要涉及两个方面的衔接,一个是知识的领域,这更多地反映在学历层次的提升。第二个是技能,主要是职业资格、技能资格的提升。我听说有一些中职毕业升入高职以后,有些在中职中已经学过的课程可以免修,特别是一些技能课程,从积极角度来说,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学习。但反过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高职提供的职业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并不比中等职业学校高呢?换句话说,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的价值是否只是学历层次的提高?如果说高职的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那么,中高职的衔接就需要很好地考虑如何使中职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出发点。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我个人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现代性。就是说我们要构建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满足现代对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满足从业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需求。

二是终身性。《纲要》中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就是从这点出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正规教育全日制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非全日制教育)和非固定形式的教育,比如工作场的学习、学徒制培训,就是主要靠在工

作场所的实践来形成和积累技能。我上个星期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工作场所学习的国际研讨会,有一百多位外国学者来讨论工作场所的学习。工作场所的学习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职业学校都有实训实习,实训实习就是工作场所的学习,对其重要性大家议定比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职业技能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终身教育、通过几类教育综合发挥作用,有效地沟通衔接起来,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

三是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而与其他教育体系有密切的联系。首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不是分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比如说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教育的不同教育阶段,都融入了职业教育的很多内容,比如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或者生涯学习。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相互融合的,但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弱点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分离。现在有些地方尝试发展综合高中,探索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虽然目前成功的不多,但是这是一个方向。开放性还体现在学校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技能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职前教育,也需要职后培训。在知识经济、终身学习背景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凭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而享用一生。国际上有专家认为,人一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80%左右是在离开学校教育以后,是在生活、生产中掌握的,这说明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和沟通,需要进行制度变革。

三、不同层次类型职业教育的衔接

考虑中职和高职及其以后的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时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和多样的模式。一种是“直通车”式的模式,即从学校到学校直接升学;另一种是学习、工作实践,再学习的“三明治”模式。后一种对培养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在一些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很难单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因为很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要靠工作实践中的积累。现在企业招聘人员,很多都要求有相关的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社会上很多职业资格也要求一定工作年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工作岗位上技能积累的重要性。相比较而言,“直通车式”的衔接模式比较适用于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越是技能要求高的职业领域,可能越需要学习、实践反复的过程。

关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在座各位都来自职业院校,都是学历教育,是以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还有一类是学校外的职业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把两者很好地衔接沟通起来,但现在我国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体制上的障碍。比如,学校职业教育属于教育部管,职业培训主要是劳动部管,在制度和政策上常常难以统一。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协调,这是使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衔接沟通的重要前提。

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构建新型的国家资格框架。资格是衡量一个人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资格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学历资格、一类是职业资格。职业院校现在强调双证书制度,目的也是使毕业生具备两方面的资格。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制度,但学历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各有各的体系,两者缺乏有机的关联。这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很大的阻碍。为了改变两类资格体系相互分离的状况,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构建新的国家资格框架,目的就是把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更好地衔接起来。欧盟近年提出了一套“终身学习资格框架”。国外构建新型资格框架的基本出发点是,无论是学历资格还是职业资格,其本质都是人所具备的能力,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所要求的能力存在对应的关系,因此,两类资格是可以相互打通的。构建这样一个新型的国家资格框架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依据。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虽有一些初步研究,但总体来说还比较滞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时,我们曾把建设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内容写到《纲要》草稿里,但后来《纲要》出台时没有被采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很多人没有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当时劳动部门的同志在讨论中提出,提终身教育体系就不必提国家资格框架了,两者是同一个东西。其实它和终身教育体系有关系,但并不是这个体系本身,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部门的同志担心用学历资格来规范职业资格,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建立这样一种新型国家资格框架,有助于提高职业资格的地位。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写进《纲要》,但这样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的研究视角更多集中在探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关系,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现在有人总结中职到高职的衔接大概有十几种模式,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中高职五年一贯制,现在全国有若干所,尚处于试点阶段。这种形式国外也有,比如日本就有五年制的高等专门学校,社会评价很好。

目前比较多的是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就是中职毕业以后经一定考核程序进入高职继续深造。目前对这类升学有人数比例上的限制,应否扩大比例尚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一味扩大比例有可能导致中职学校偏离就业导向。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另一种方式是中职毕业以后先就业然后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不是直接升学。这类学生占高职学生的多大比例不太清楚,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也有待深入研究。

还有中职毕业生在职参加电大或其他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方式。可能还有其他的模式。我个人觉得应当鼓励多样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模式,各地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尝试多种模式,这样才能够培养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因为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有它的独到之处,有它的好处也可能有它的缺点,有了多种模式就可以相互弥补。

关于高职和高职以后教育的衔接,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专升本。专科和本科教育,从教育类型来说是有差别的,尽管也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途径还需要很好地研究。专升本除了学历层次的提升之外,对专科生技能技术和能力提高的有效性要进行很好的分析。中国是个学历社会,大家都希望获得更高学历,从而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更有利。但是,从人才类型上说,专升本是技能人才的更高层次还是人才类型的转变,也需要研究。还有高职年限的延长,比如说发展四年制高职。为什么要延长年限,延长年限以后高职会发生什么变化,延长后学什么都需要很好斟酌。关键是四年制高职与本科教育有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没

有,现有本科院校众多,没有高职升格的必要。如果有区别,区别是什么?变成四年制以后高职还能否保持特色?这些都需要讨论。还有,高职的年限不同国家有很大区别,到底多少年合适?这也需要很好地研究。从各国情况看,高职的年限从一年到四年都有,美国还有半年的。这当中肯定有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日本,高职以两年制为主,占70%多,三年制的占20%左右,还有一些是一年制的,只有很少是四年制的,主要是医疗保健领域,特别是护士专业。可能是护理行业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提高了的缘故。但即便是四年制仍然是培养护士,与医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有区别。高职如果变成本科可能会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丧失掉。

职业教育能不能向本科以上阶段、向研究生阶段发展?这是另外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现实当中存在这样的需求,但在理论上还存在者很大的争议。国外已有职业教育向研究生阶段延伸的案例,如澳大利亚就有职业教育研究生文凭。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但专业学位到底是专业型还是技能型的?有人认为高职再往上升,就成为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而不再是技能型职业教育了。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可以一直延伸到到博士阶段,认为认为律师、工程师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我个人的观点是,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与职业教育还是有类型区别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也有类型上的区别。职业教育内部也是分层次的,这是与职业层次结构相对应的,没有层次就不可能有上下衔接的体系。总之,本科以后阶段的职业教育如何定位,将在从根本上决定将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这些需要更深入研究和探讨。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策略

我们如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个人认为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深入研究,审慎论证,先行试点,有序推进。首先,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我们要在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上尽可能达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审慎地进行制度设计。体系的构建非一日之功,因此应避免仓促上马,仓促的决策往往不可持续。其实,关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命题很早就提出来过,但始终存在争议。比如,有些人担心搞得不好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导致职业院校的新一轮升格风。这些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因此,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究、充分论证,需要理论支撑,需要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深入分析,特别是认真研究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要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起步,这样可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另外一个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先行试点。刚才谈到的五年一贯制学校就是一种试点,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纲要》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广泛开展试点,鼓励地方和学校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我们看不准,但可以通过试点来探索,成功了就可以推广。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来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大胆尝试。

另外还要有序推进。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注意防止出现不考虑条件、“一窝蜂”式的盲目冒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有过冒进的教训。当年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偏重规模的迅速扩张,短时间里建了大量高职院校,很多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有些根本不具备条件,一些大学也办高职,结果是很多成为本科压缩型,没有形成高职的特色,其后遗症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所以,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有序地推进,是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篇8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现代经济与产业结构、体现终身教育及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受教育者及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服务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短板: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术类大学与专科类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两相分离,互不贯通;基础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现代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现有职业教育只有中专及大专两块“主板”,高等职业教育止于专科,把数以亿计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困在“专科就业技术工人”的死胡同。

为此,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工作:2002年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目标;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3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部署: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2014年6月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欲使学生在不同时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校和适合自己的岗位,建立高职院校与应用大学间专本贯通的上升通道才是关键,这个关键节点的连通,上可实现学术与应用技术两类高等教育体系的沟通,下可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沟通。实现专本贯通,首先需要在国家层面构建一个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与其等值的学历(学位)资格与职业资格框架,纵向建构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横向架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桥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进行与专本贯通密切相关的各种模式创新与制度设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现状,积极做好职业教育体系立交的顶层设计,做好专本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分互认等方面的统筹协作;鼓励和引导地方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高职本科转型发展;依托职教集团,整合相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专本院校资源优势,构建平台内部的交流、共享、互认机制,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平台自治;按照“产业需要、质量优先、标准从严、数量适度”原则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中严格遴选高职院校升格高职本科。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

篇9

论文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策略

从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来,教育部于2011年6月召开了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8月《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2月江苏省发出《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布了《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江苏方案》),从发展规划、思想发动到实施方案,两年三大步,步步都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江苏方案》则率先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仅试点项目多,覆盖面广,而且对试点专业、试点学校和试点区域都作了明确要求。现结合《江苏方案》,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考虑的三大问题。

一、满足“两个更高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江苏的实际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要满足的不是“一般需求”,而是“更高需求”。

首先,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随着江苏省初中后招生市场放开、中职后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对口单独招生等政策的实施与完善,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通道是宽阔和畅通的,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一般需求的,但人民群众盼望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江苏省2009—2012年“专转本”报名人数分别为43342人、40589人、40130人、39173人,约占高职可以报考人数的20%,而每年安排的专转本计划则在毕业生总数的5%以内。另外,“对口单招”本科计划需求旺盛。2009—2012四年中本科计划分别占总计划的17.4%、27.7%、25.1%、23.7%,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笔者还调查了某个试点项目中职学校的2010级和2011级的94名学生,想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占70.2%,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占29.8%。从这些数据看,人民群众对接受本科教育仍处于“饥渴”状态。

其次,如何“满足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从业人员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结构为38:28:34,适应这一产业结构特征,我国职教体系今后一个时期仍将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并重。江苏作为“经济大省”、“高教大省”和“职教大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但其目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己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低端制造业要转移到苏北和中西部地区,这样苏州将减少100万低端产业工人,增加50万本科及以上人才。因此,苏州市提出“十一五”末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5.5年,平均已达到了本科层次。据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目前,常州职工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1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35%,该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制约,单靠传统的在生产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看,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还显得不够。

“满足两个更高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提升现有高职教育的层次与质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满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更高需求,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更高层次高职教育的需求。

二、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点

2011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尽快解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的脱节、重复、断层具体表现为专业上的脱节、课程上的重复和学制上的断层。

一是中高职专业上的脱节。首先是专业设置管理部门分属两个部门,名称难以统一,也缺乏一定的层次。其次是数量不对等。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共分类、78小类、532个专业。在目前的对口单招等考试中,中职专业和高职专业无法完全和直接对接,许多有升学愿望的中职学生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只能选择放弃。

二是中高职课程上的重复。学校办学由多种要素构成,如师资、学生、校舍、设备设施、课程、管理体系等,而在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的。中高职在办学实体衔接中存在的大量裂痕现象多因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所致。在目前的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上,更多的还是考虑学历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均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且各自为政,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重复现象在所难免。以对口单招为例,虽然要求高职院校对中职升学的学生要独立组班,但由于人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执行并不到位。

三是中高职学制上的断层。在中高职衔接方案研讨过程中,学制争论一直是中高职院校长纠结的问题,那就是 “3+2”“2+3”之争。高职学院院长希望中职两年、高职三年,顶岗实习安排在高职阶段,中职校长希望中职三年、高职两年,顶岗实习安排在中职最后一年,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不足能够到高职院校进行补救,这些争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利益和方便管理之间的博弈。

(二)政府统筹力度是解决中高职衔接存在问题的关键

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关键点是逐步理顺和规范中高职专业名称,加强中高职课程的对接,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力度,《江苏方案》明确要求,中高职衔接所选试点专业必须是试点学校的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试点学校必须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试点地区则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的范围内开展。

一是统筹中高职专业的对接。统筹中高职专业目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过渡措施,《江苏方案》明确提出,在试点项目中,原则上低层次院校的专业服从高层次院校的专业名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以高职为主,中高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专业以普通本科为主。

二是统筹中高职课程的对接。《江苏方案》要求,在衔接试点的院校中,由高一级学校牵头召集参与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实践环节等方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对接要融入校企合作、实践导向和双证融通三大要素,建立统一的课程组织机构,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使用统一的教材,构建“中职为基础、高职为目标”的内部有效衔接机制。

三是统筹学制的相对稳定。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江苏方案》共设计了3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即完成3年制高职和5年制高职学习后,再进入普通本科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在政府的统筹下,各层次院校的学制都得到了规范,给中高职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试点高职本科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切入点

(一)曲折而艰辛的“三条路”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09年在重庆市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会上表示,上中职中专的孩子今后有望继续学到本科甚至专业硕士。以江苏省目前的制度安排来看,中职中专毕业生要读到专业硕士大致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普通本科学校,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中职对口单招一般在总计划安排30%左右的本科计划,因此,能够走通这条路是比较幸运的。第二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高职院校,通过专转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江苏每年专转本总计划控制在毕业生的5%以内,高职二、三年级的学生可以报考,但从2014开始,高职三年级的学生才允许报名参加专转本考试,在录取率提高的同时,对于想走这条路的学生来说,机会又少了一次。第三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高职院校,再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接本”、“专升本”进入本科,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但是“‘专接本’自学考试或‘专升本’则均属成人高等教育,其含金量被认为与普通本科不能相比。”因此,这类教育难以形成规模。

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虽然有三条路能够让他们实现专业硕士的梦想,但这三条路条条都是曲折而艰辛的路,并且他们是以放弃原来的教育体系和技能学习经历为代价而获得接受本科教育机会的,他们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薄弱的文化基础却屡屡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困难。这里显性的是个人资源的浪费,隐性的却是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理想而不现实的“第四条路”

除了上述三条路,使“上中职中专的孩子”能够读到专业硕士外,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设计了第四条路,即: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从理想来看,这条路应该没有问题,但从现实看,有两大问题需要要讨论,一是应用本科院校自身是否认同这一制度?具体讲就是“不愿意”和“不容易”两大问题。

首先是“不愿意”。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术人才培养目标,现在要他们回到职业教育体系来,他们自身恐怕“不愿意”,“宁当凤尾不做鸡头”的观念根深蒂固。其次是“不容易”。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特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难以与职业教育实现全方位的对接,另外在招生计划的安排上也有难度,因此这种衔接可能会造成既达不到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成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尴尬。

《江苏方案》虽然也安排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但明确要求“该项目学生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体现了对“第四条路”的审慎态度。

(三)充满希望的“第五条路”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各级(层次)教育分为A、B两类,也就是说,从中学教育阶段开始,教育就划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从而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平等的地位。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看,普通教育体系比较完备,而职业教育还是“断头”体系,且普职互通的“桥梁”太少。职业教育的“直通车”怎么通、“立交桥”应该怎样架、“最后一公里”怎么修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回答的问题。《江苏方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安排。

《江苏方案》积极探索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率先确定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分别与2所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4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这也是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的试点项目之一。目前,联合培养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已由两校共同制定完成。新生入学后,4年学业在高职院校完成,教学质量监督、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由本科大学负责。

篇10

近年来,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湖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2011年在全国首创并推行的技能高考,高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提供了一种新途径;2011年建立“楚天技能名师”制度,吸引了一批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参与中高职教育;2013年组织开发了6个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并从2014年秋季开始在全省职业院校一年级新生执行;2014年起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并扩大“五年一贯制”专业试点范围。现有11所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技术型普遍高校转型发展。34所本科高校226个学位点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举措为推进湖北新时期职教体系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制度政策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湖北省职业教育现状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性还不够强

一是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高职教育为例,湖北省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基本涵盖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一线岗位群,已基本形成以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土建五大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与湖北省“十二五”时期的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还存在以下问题: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9%、3.1%、1.7%)明显低于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3%),导致就业市场上第一产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面向湖北省“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石化、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不平衡,其中财经、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布点数、在校生数过多,而面向文化创意、动漫、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专业则显不足;从湖北省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面向节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还较少,这方面的重点专业还是空白。二是在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方面,近年来,虽然政府有倡导,学校有行动,但湖北省职业教育的主体还是全日制学历教育,每年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人数远低于在校生人数,未充分展现对劳动者技能提高的功能。

(二)开放性不够,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较少。以人才需求预测为例,省内基本没有相关的权威数据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很少牵头组织调研、分析预测和本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在设置专业之前,一般都是各职业院校自行开展调研,这既造成不同学校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也因人力物力及社会资源的限制,调研很不充分。二是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仍停留在较浅层次上。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实际上是为了追求用人的低成本,愿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还较少;湖北省虽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但知名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很少。这既有政府政策法规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原因,还有职业院校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三)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系统性还有缺陷

一是职业教育的层次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只限于专科层次,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虽已启动———2014年4月省教育厅正式组织在省属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但其人才培养还未进入实质性探索;一大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还未在高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二是职业教育的阶段不完整。按照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划分,省内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流于形式。在小学、初中、高中,虽然开设了劳技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但是这些课程由于不属于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得不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视,课程被随意挤占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些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教师。

三是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衔接不畅。在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一些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所办的相同专业竟然学习的内容也一样,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只是中级工,与中职学校相同,高职的“高等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在专业设置上,中职和高职的专业目录是分开制定的,缺乏统筹,中职的专业与高职的专业对应性不强。湖北省2011年实行技能高考以来,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毕业生逐年增多,但对于这些学生来讲,还面临着中职、高职课程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由于中职生源的学生较少,高职院校一般没有对其单独组班教学,而是与来自普高的学生共用一份人才培养方案,中职生源的学生在专业课教学时要重复学习中职已经学过的内容,在基础课学习时又可能跟不上学习进度。

四是非学历职业培训与学历型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畅。非学历职业培训与学历型职业教育处于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之中,管理机构不同,运作方式也不同。虽然前些年,湖北省曾开展了双证沟通的试点,但是并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通过非学历职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无法凭借证书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五是横向融通困难。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流动困难。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而且可供选择的学校数量很少。

综上,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已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起步,但与国家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整体设计。

二、湖北省现阶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建议

(一)基本思路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湖北区域发展情况,在湖北省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中应以适应本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在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具体思路包括:树立“服务需求”的理念,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选择湖北省大力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建设试点;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按照“系统培养”的理念,科学设计衔接方案,将应用本科转型与国家示范性高职校优秀专业试点相结合,进行中高职协调发展及高职本科实践,探索高职教育的学位制度;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系统构建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社会职前、职后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构建路径策略

根据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可从三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宏观层面,包括编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各行业主管等多部门合作的职业(终身)教育管理体制;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调整改革招生制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验区等。二是中观层面,开展专项试点工作,包括中、高职(专科、本科)衔接试点、本科高职试点及高职学位制度试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试点、集团化办学试点等。三是微观层面,各职业院校、各专业领域的改革,包括建立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及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标准体系;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基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灵活升学、选修、培训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对接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等。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拓展非学历教育、以职业继续教育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短期职业培训等。上述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蓝色区域为宏观层面、红色区域为中观层面、黄色区域为微观层面)。

(三)重点任务策略

1.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是国家层面重要战略,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各地区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根据各自具体情况推进。通过各地区的积极实践,探索其规律,从而推动整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2010年以来,全国许多地区已在不同层面开展了多样化的新时期职教体系的探索。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育状况不同,因而进行职教体系探索的切入点也不同。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尤其是职业教育大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基础,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与教育的互动(相互支持)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统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系统布局,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职业教育整体布局,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对接,架设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桥梁的制度环境保障。目前,职业教育的“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找到切实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实现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及其他资源的投入,畅通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渠道,等等,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因此,要积极建设制度创新平台,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健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机构制度,确保联席机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二是架设教育部门、人力资源、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的“立交桥”,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力合作的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

2.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湖北省有非常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应用性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有较长时间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经验,也有合作培养职业教育学硕士的办学经验,2014年起又有一批省属院校启动应用本科转型试点,这都为提升高职教育层次、探索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湖北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中,一是要调动现有高职院校(专科)的积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经验提供及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选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品牌(重点)专业试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二是利用湖北省现有的一大批承担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普通高校的优势,积极探索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种“转型”可以是院校层面的,也可以是专业层面的,转型的关键在于包括培养目标与模式在内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

3.促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衔接,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现阶段建设新时期职教体系的核心任务。我们应以中高职(专科)教育衔接为切入点,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间的直通车。要在湖北省已经完成的应用电子技术等六大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其主要任务包括: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的定位即准确定位中、高职培养目标;建立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完善并全面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标准体系;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中高职贯通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等。

4.完善职业院校功能。职业院校应突破单一学历教育、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认为重点,促进职业学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加强社会服务,完善学校的功能。因此,可以招收有工作经验的职教毕业生接受较高层次职教学历的为试点,逐步推进职业院校功能的完善。

5.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综合实验区。新时期职教体系建设是一项区域性、综合性的工程,可以在省级专项建设项目推进的基础上,发挥各地区的作用,组织区域性的试验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如以区域为基础探索各级教育的科学定位、科学分工、科学布局,加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对接;实现集团化办学,优先安排职教集团中高职衔接试点;区域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区域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索,争取在某个区域取得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