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制度;人才;背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技能,所以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课程,并且以各种不同的技能为基础。大力扩招学生,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端技术人才为目标,才能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制。
一、职业教育的含义
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社会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的教育方式。通俗地说,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厨师、医务人员、财务会计、电力等方面的人才,并要求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工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也有一些高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总体来说还是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所以,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是供不应求。
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社会经济的转变和工业的大力发展,电工、数控、医学、烹饪等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急剧增加,高技能人才已经供不应求。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和范围都还达不到标准要求,这就需要国家大力地扶持职业教育,弱化中、高考的强力效应,面向社会和学校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在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职业教育的比例甚至已经超过了素质教育,因此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和经济较为发达,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直接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建设性人才,国家的工业和经济的建设都离不开高端技术人才。只有做好了职业教育工作,国家的发展才有希望。
三、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特征不鲜明,一些高等职业学院既想遵循高学历的培养模式,又想大力抓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技能上下功夫,素质教育是普通高校应该完成的事,如果两样都抓,必定会出现一定的漏洞。
(二)师资力量不够齐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赚钱或者盈利,聘请的老师专业技能知识不够,素质也偏低。尤其是一些小城市或者乡镇上的职业学校,老师的知识不够全面,学生也就学不到专业的知识,这样的职业教育应该坚决被取缔。
(三)教学制度的安排有所不足,一些学校在学生学习了一两年之后就为学生推荐就业了,或者是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职位不符合学生的专业,这种方法应该坚决禁止。学校应该切实做到工种与实习工作对口,建立学分制的学习制度。
(四)学校的专业与社会的需要不符,一些职业学校设立的专业不全面,很少,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要。比如当地城镇上的卫生所普遍缺乏有经验的护士和医护人员,而学校就应该设立这样的专业,与实际相符。
四、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一)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学校要根据当地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增加专业的数量,并且决定招生人数。有关部门应该让当地的初中毕业生参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让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取消招生限制人数,尽量与参加中、高考的人数持平,严禁相差太大。至少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要达到4:6。
(二)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要任务,一些职业学校没有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管理条例,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实践,而且一两年就推荐学生就业了。或者是一些职业学校以盈利为目标,聘请来的老师也达不到要求,导致学生没有学到技术。所以职业学校要强化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把技能的培养和教育放在第一位。
(三)职业学校应该完善课程标准,把文化课与职业课放在同一个位置,不能轻视文化课,更不能只注重职业课程,两类课程应该平均分配。职业课程也要分成技能理论课和技能操作课,这样才能面面俱到。
(四)鼓励高中毕业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因就是缺乏职业技能,只有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所以国家最应该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或者将普通高等院校改组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避免出现大量高学历、低技能的人,这样对社会是不利的。
(五)职业学校建立“双证”的制度,让学生拿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为让他们拿到职业技能证书而对他们进行培训。“双证”的模式和制度会更加利于学生的就业。技能达标和提高就业率是职业学校的最终目标。
(六)让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人数达到平衡,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人数与素质教育人数严重不协调,素质教育的人数比例应该与职业教育的人数达到5:5,一是为了适应国家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二是为了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因为职业教育的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的就业率。
(七)开设热门专业,针对如今社会上一些热门的行业,学校应该开设一些这样的专业。另外,学校也应该对未来社会的职业走向进行预测,以便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五、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对于国家来说,是必须推广的一项教育制度。国家只有发展好了职业教育,才会更有利于社会和工业的建设。尤其是在今天,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转变的时代,更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性人才。职业教育机构也结合社会实际,大胆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制度,为中国的特色职业教育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俊梅,陈建民,任凤国.对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职教论坛,2012(36):14-17.
篇2
>>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法律职业技能与法律职业道德的高度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阈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高职物流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药品行业高职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融合途径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 论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选择 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试析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 中职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创新模式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浅析强化职业技能鉴定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7.
[3]何洁.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技术哲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职教通讯,2006(11).
[4]田方林.试析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2008(6).
[5]李曙明,何杨勇.高职课程改革的批判性思考――对杜威“从做中学”的偏离和误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
[6]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0-1(5).
[7]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2.
[8]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
[9]王建华.高等教育适应论的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4(8).
篇3
【关键词】高职;督导;发展;建设;思考
一、加强高职教学督导的职能
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各个职能部门多方面功能的集合。现代管理科学将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决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决策执行或控制系统。教学督导在管理系统中属于决策支持系统,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它不直接组织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于教学和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教学信息收集为手段,针对教与学双方和教学全过程,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客观地向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问题、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二、教学督导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高职学院教学督导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国家及部委政策性原则。
2.方向性原则
教学督导必须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作指导,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督导工作要建立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推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3.激励性原则
教学督导要树立促进教师成长的教学督导观,从人文上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和激励,尊重教师独立价值观和尊严。注重协商和讨论式的沟通与交流,引导教师始积极对待、主动配合教学督导。
4.服务与发展性原测
教学督导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与人为善,热心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督导要以服务意识帮助指导教师,以发现、帮助、提高为目的,重视激励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
5.民主性原测
教学督导工作必须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和依靠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的配合、参与和支持、并虚心听取他们对教学督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科学性原测
教学督导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教学评估要有严格的程序、途径和方法,确保督导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要不断改革,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
1.提倡以人为本的督导工作理念
教学督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督导理念,教学督导的目的是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要把督导的职能从监督、检查为主转变为指导、帮助、服务为主。要致力于发现教师的亮点和总结成功经验,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督导过程应建立在尊重教师,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以发展性眼光研讨问题并加以激励引导,有利于更好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2.督导工作应树立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是经验、技术、操作手法的一种交互活动,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创新的过程;教学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因此,现代教学观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督导人员应具有现代学生观和学习观
现代高职教育应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呢?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不足,基础差,学习观念淡漠、自我约束差等不足,因此,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相关要素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协调促进、综合发展。其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最后是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要结合课程实际,提炼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督导内容既重督教,又重督学和督管
督教,就是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到各个具体教学实施环节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督导首先要针对教学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调研,针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因素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特别是对课程设置的基础---市场调研的评估。其次是教学过程督导,教学过程督导是对教学过程质量的动态监督和指导,教学督导要以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为中心,对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咨询和服务,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秩序及师生关系等进行指导和测评。
督学,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包括学生的自学、听课、复习、作业、考试、实验、实习、纪律和课堂参与、技能培养、课外活动及论文写作等进行多方位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督管,就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首先是检查和评估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根据督教和督学的反馈意见,分析总结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和具体改革措施。其次是将重点放在对教研室工作的督导上,教研室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是教学一线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指定督导人员深度参与教研室活动,对教研室活动的内容及其有效能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对各类教学测评的督管,如学院组织的各类考试测评,职业技能鉴定及技能大赛等过程的指导和督查。
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督导团队建设的思考
1.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督导体制
督导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督导服务体系。
2.建立一支专业的,相对固定的督导员队伍
专兼职督导员队伍建设应以副教授以上职称,在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各种专业类型人才兼顾。特别是注意吸纳那些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德高望重,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人员参加。
3.注重横向联系,坚持聘请校外教授专家团队担任督导员
聘请来自不同院校、行业背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及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学督导员,督导工作开放化,有利于教学督导公开、公平、公正,给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4.组建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加强教学监控指导
聘请学生信息员,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学工作信息反馈渠道顺畅、及时了解教与学的运行情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学院教学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地将信息综合、分析和归类,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促进各项工作改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学习研讨
建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工作网站,及时更新和维护,扩大与学生和各部门交流,争取理解、重视和支持。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学习建设,增加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地做好督导工作。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探索适应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并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督导模式,对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北群,张新厂.新时期高校开展创新性教学督导工作的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篇4
>>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框架构建和内容解析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现代职业教育协商式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理论审视与现实架构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属性、样态及其治理架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向 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 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想模型构建研究 探析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构建 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背景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框架设计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职业学校发展策略分析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以西安职业教育发展为例谈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构建 用心经营中职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主要工作文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R].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12.
[5][10]李玉静,谷峪.国际职业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78-83.
[6]Hans Kr?nner. Governance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indings from the UNESCO TVET Survey 2004[R]. Associ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frica, November 2006.
[7]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3):4-11.
[8]John Fielden. Global Trends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R]. Washington, D.C. - U.S.A. World Bank, March, 2008.
[9]虞崇胜.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用之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5-12.
[11]董仁忠,傅建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J].职教论坛,2010(32):36-40.
[12]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Trends in VET policy in Europe 2010-12: Progress towards the Bruges communiqué[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2.
Analysis on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s of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u Yu, Li Yujing
Abstract Transforming from traditional government-dominate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o the coordinated governance participated by various subjects including industry, enterprise, social organizations, etc. is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governanc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includ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policy and laws, system and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 system. Exactly orient the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s of the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build the mechanism fully exert the role of market, optimize and update rel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s and policies, construct the third party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monitoring institute, etc.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篇5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衔接;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4-0051-05
一、现代职业教育问题重拾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日本视职业教育为“一个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础”,德国将职业教育比作“经济发展的柱石”和“秘密武器”。对照我国,当下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已出现,加之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诉求渐强,这些都增长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然而,在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却供给不足,表现出结构性短缺、失衡的特征。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江苏,近年与全国一样,经济亦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期,江苏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需求也颇为旺盛,江苏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但由于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学历通道短、学历层次低,以及固有的文凭观念和学历情结,导致职业院校普遍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教育教学有难度,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瓶颈。
一方面,高技能人才需求倒逼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牵绊中发展受阻。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完善畅通的职教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促使我们研究破解上述尴尬局面之法,不得不思考职业教育内部衔接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衔接关系,同时激活职业教育之诸多构成要素,进而构建开放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状与问题:江苏职业教育衔接的失调表征与问题诊断
职业教育衔接,即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学校体系的衔接,包含纵向和横向系统间的比例关系与衔接关系,具体而言,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教育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教育类型内部的横向衔接,这里主要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教育类型的纵向衔接。就江苏职业教育而言,准确把脉江苏职业教育之失调之处是破解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难题的关键。
(一)职业教育孤立发展问题及诊断
江苏省和全国一样抓住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8万人,高于普通高中招生的33.3万人,并实现连续5年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高职高专院校83所,招生人数25.0389万人,在校生68.3635万人,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虽然在整体数量上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各层次职业教育仍是孤立地发展,完整、畅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仍待完善。这和“应急性”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有关,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缺口增大,为尽快解决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就需要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快,需要应急的发展措施来培养大量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文件以及江苏省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急速扩张可以证实这个问题,这是违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二)“终结性”教育结构问题及诊断
目前,江苏已率先进行的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在具体实践运作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职业教育仍未形成联动协调发展态势,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囿于专科教育层次和少量“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项目(目前仅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程学院两家专科院校进行试点),尚未形成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还没有真正转型为地方应用型院校,还称不上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终结性”断层教育仍是职业教育的主流形态。因此,当前江苏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未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诉求。原因在于,在普通民众中,重“学术性”、轻“职业性”的情结仍“固执”地存在,普通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对照鲜明。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和国家、地方政府的招生、人事、资金等诸多政策密切相关,以招生制度为例,中考时,考分高者入高中、乃至重点高中就读,反之,则入职业学校;同理,除联办高职本科教育和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外,本科层次几乎不设职业教育,被高职专科录取实为无奈之举。
(三)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趋同滞后问题及诊断
专业结构设置趋同且调整缓慢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江苏省超过半数的高等职业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有 14个,招生规模比例高达34%,超过2/3 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如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设置重复率和招生规模持续处于高位,与逐年增大的就业难度形成巨大反差”[1]。在南京、苏州、无锡等人才供求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值的苏南城市,人才市场中,中、高层细分专业营销人才紧缺,高级技工人才需求旺盛,但求职者却多持一般经济、管理专业专科文凭,这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短缺,说明专业、学科之间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关系需在毕业生供需矛盾运动关系指导下进一步动态调整。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不一,设置盲目、混乱是江苏职业教育面临的另一难题,行业协会未能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未能成功扮演伙伴助手、指导专家与监督者之角色;课程标准未能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未能随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是导致这一难题的重要原因。
三、比较与借鉴:职业教育衔接的国际视角与经验移植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都与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这方面,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卓有成效的衔接模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先进的发展思路和管理理念,有助于江苏加快推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现行学制属典型的单轨制普职融合的教育制度,其职业教育并无单独之体系,“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TE)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名称,可以说,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美国工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农业专门技术人才、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相一致。中等职业教育(Secondary CTE)依托综合高中、全日制CET高中以及区域CET学校或中心实现,高等职业教育(Postsecondary CTE)依托“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技术学院以及少量的“企业大学”实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是发展了本科层次的社区学院,融通了其与专科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均以技术应用为主、以学术教育为辅,且授予相应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学分认证系统使得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完美衔接,让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得到了良好沟通。美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如图1所示。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与美国的单轨制教育体制不同,“双元制”模式为德国职业教育之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双元制”是一种经实践检验的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为两种教学方式、两个教学场地,即一元为学校,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另一元为企业,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其还包含两种证书、两个经费来源等,因此,“双元制”课程体系之主要特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过程注重行动能力之培养,而考核却由独立于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行业协会和考试委员会进行管理和实施。德国现行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如图2所示。
(三)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明治维新始,日本视教育为“立国之本”,着力发展职业教育,藉此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旨在实现从“资源小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毫无疑问,二战后的经济形势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倒逼日本恢复建立职业教育体制,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影响,日本建立了单轨制的“6334”学制,开始从小学高年级增设实业科,进行简单的职业训练,初中增设有关职业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高中单列职业科,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和职业教育内部的纵向贯通,日本针对上述各类职业院校设置了不同的获取学位的资质条件。高等专门学校设置了专攻科并建立准学士学位制度。同时,还对其不断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融通、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见图3。
四、路径与保障:推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江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江苏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践履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保持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发展职业教育当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相适应,其中,尤需与社会、经济有更直接的联动,换言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处理好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关系,更要真正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最能体现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高低是衡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就专业结构而言,其一,虽职业院校的专业与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但总体上一个专业应能覆盖若干个类似的职业群,即达到大致上的对应衔接;其二,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因就业结构的传导而影响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当下,一些旧的职业岗位的消失,新的科技园区、企业学院的大量涌现,均为二者交互产生影响之例证。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的产教深度融合的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盐城地方行业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江苏悦达合作成立悦达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对接“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与企业合作组建江苏远洋学院、金陵船舶学院、新东方学习中心等企业学院(中心)。
(二)推动职业教育内外体系横纵联动
江苏于2012年2月出台的《2012年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中职、高职到本科的贯通衔接模式,率先从学制改革着手,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着力推动学制体系由“h”型向“H”型转变。现已由2012年60个项目、招生人数2881人发展至2014年278个项目、招生11284人,涉及34所本科、50所高职院和119所中职校,其中一本院校有7所[3],形成了多样化学制贯通模式: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等,高职院校与参与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应用型本科的联合培养,开放大学与中职学校分段培养[4]。江苏在不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制度,2011年以来江苏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1.48万人,2014年46所高职院校共注册1.8万人。江苏创新了职业教育之内部贯通的人才培养“直通车”,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立交桥”,树立了江苏大职业教育观。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欲构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少量本科外,还应积极向应用性本科、专业研究生延伸,建立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如图4所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的联通,形成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绿色通道,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三)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层面不能体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设计、分段培养,就很难依托中高职衔接,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江苏把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作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课程体系,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在教学上的衔接,最主要的前提是要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对口衔接。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因而中高职专业衔接可以说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内容。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同,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需以市场行业需求为依据,行业分类是专业设置的来源,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设置的基础,因此,国家教育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和专业结构布局,选择和增设专业。各中、高职业院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结合专业设置“门槛”条件,选择专业设置方向,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遵循技术层级,避免中职学校设置的“高职化”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中职化”,同时兼顾专业设置契合“市场性”和因应“教育性”。但实际上,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较多,且层级分类较多,在专业对接上不能达到完全对接,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上实现宽基础的专业培训,再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再细化、专业、深入的学习。是故,中高职衔接专业知识能力正三角形结构模型与中高职衔接专业数量倒三角形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要具有比中职学生更全面、较高的技能;而划分较细的中职教育专业应归拢和衔接于高职教育专业大类,提高专业衔接适应度,见图5。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均毫无例外地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均把建设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国情、省情,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之成功经验,继续优化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充分激发职业教育构成体系之各构成要素之最大效能,把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建成一个学历层次完备,与普通教育、其他社会教育类型平等、纵向顺畅、横向联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撬动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杠杆。
参 考 文 献
[1]邓光,傅伟,杨晓燕,王伟.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6):7-8.
[2]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Z].苏政发[2014]109号.
[3]尹伟民,张跃东,张S.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82-86.
篇6
关键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系构建;若干问题
作者简介:刘合群(1953-),男,湖北黄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王婷婷(1989-),女,四川广安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07-04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广东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建设广东职教强省的显著标志。名义上广东虽已是职教大省,处处“敢为人先”,但在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却难尽如人意,存在着定位不突出的问题,没有凸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区域性特色;体制机制缺少突破的问题,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进程;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问题,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反思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遇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突出广东特色的定位问题和缺少大胆改革,敢于突破的创新意识。文章结合广东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提高哲学意识,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统领作用,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尝试完善“3+2”,发展5年制高职,建立普职学历互认的立交桥和拓展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渠道的多元衔接模式,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富有岭南文化内涵,能解决广东特色定位问题,体现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广东的职教改革一度走在全国的前列,广东省已然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大省,但离职业教育强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形成。体系未形成,问题在于定位不突出、体制机制缺少突破、行政部门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
(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位不明确,没有凸显广东的区域性特色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服务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诉求,也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影响广东区域性特色的彰显。主要表现在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识不明确,推动广州新型化城市建设的定位不突出,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识还不够明确。现代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通过人才供需结构得以反映。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教育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产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调整。因此,广东现代产业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接,重点是要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针对性,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推动广州新型化城市建设的定位不突出。事实上,体系的构建能促进新型化城市的建设。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新型技能人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新型职业教育;新型职教需要新的职教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技能人才的人力支撑。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就在校企合作,而行业参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行业对职业教育参与度不高主要是由于行业自身的认识观念上缺少内驱力,没有认识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源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另外,行业无法从职业教育活动中获得利益,缺少营利的内驱力。这是导致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缺少体制机制的突破,影响体系构建的进程
体制机制缺乏大胆突破,是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和层次衔接的主要障碍,直接影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敢为人先”,但在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中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作为广东的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顶层设计要注重在目标上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在类型特征上有层次衔接的保障机制,在评价方面有个性化的类型评价体系。这样的顶层设计才有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体制机制不敢突破表现在计划经济模式的阴影依然存在。事实上,有计划的招生是可取的,但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招生机制则是不可取的,因为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集中的招生制度,但高度集权的招生机制,灵活性不够,则会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虽然广东职业教育类的招生有单独招生、自主招生、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招生,职业院校招收专业硕士等多种形式,但这些招生形式都没有政府正式的行政指令,也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所以招生的改革力度不大,而且大多都无法落实和执行。因此,体制机制不敢突破的问题,导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不完善,尤其是技术本科教育,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衔接中的突出问题。
(三)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问题,不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不能被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所割裂。而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导致行政部门之间相互既得利益产生冲突,影响了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政府的越位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职业教育管理应该归属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应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但实际上却是相互独立分散的体系。政府职责的缺位在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正是由于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导致各行政部门的既得利益有了冲突,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学历却不被社会公开认可,而教育部门管辖下的中高职教育虽然具备学历被社会公开认可的优势,却缺少技能考证的便利条件。
中国的行政管理是一种高度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部门管理职责和权限,形成了一定的部门既得利益,有时就会影响职教管理的科学性。譬如教育厅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在管理职业教育上的矛盾就是典型例子,谁都不愿意失去曾经有的管理领域。诸如此类的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问题,很不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二、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需要提高哲学意识,运用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念,促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提高哲学意识。哲学讲究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要运用辩证的发展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促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因此,要在发扬、继承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兼顾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阶段、形式和分布,既要注重纵向衔接也要考虑横向融通。
强调辩证的发展观念就是要按照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同时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各个方面关系,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充分调动各个领域的积极性。从而确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正确方向。
(二)要敢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推动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敢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尚存,职业教育发展一直跟随着国家教育部的步伐,中规中矩,亦步亦趋,缺少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即高度集权的体制机制,阻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民主思路,从而使改革举措遭遇一定的阻力,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政府部门延续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将学校举办权、教学管理权、教学评价权集于一身,不仅有很大的行政权力,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权力,混淆了政府与办学者的角色,加剧了教学领域的行政化[2]。另一方面,在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想法,总是要经过层层行政部门审核,最终还不一定能通过审批。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阴影,影响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加强科学决策引领,加快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加强科学决策的引领。“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类别、阶段、形式和分布等要素组成的具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功能的整体。”[3]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广东省政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虽然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还存在仅服从于简单的行政指令,缺少科学决策的引领。这种现象从社会学层面来看,缺少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从文化学层面来看,没有注意人的发展需求,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影响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缺少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社会关系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天然存在着某种关系。简单的行政指令则只注重社会个体行为,没有注意到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其次,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没有注意人的发展需求,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科。人是文化性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文化就是人化,在文化当中,处于核心层面的是人的存在,对文化的存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乃是人的生存方式。所以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要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也就是说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主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丰富岭南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注重人的个体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不可或缺。
三、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统领作用,为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好位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位在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于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定位问题的明确,更有利于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的广东精神。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此,要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渗透在职业教育主体的言行举止中;渗透在职业教育内容等基本环节中,渗透在职业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上。把以岭南文化特征为指向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体现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结合广东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构建以服务我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加快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行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序规范、协调发展,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实现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引领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敢于突破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藩篱。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平台来实现高端引领,使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成为一个可操作的教育实体,而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正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端引领的重要举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要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4],进一步明确了广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高端人才培养的机构标志,所以,可以考虑组建一个广东职教研究院,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为依托,以全省高职院校为基础,以培养专业硕士为目标,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标准,分散培养的模式。研究生成绩合格,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通过这个平台,起到高端引领作用,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努力完善高端技能人才通过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口培养制度,把高职院校从升不升本的怪圈中解脱出来,而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
(三)以多层次衔接的机制为基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其关键是要尝试多元化的培养形式,实现教育的多层次衔接。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又一重要举措。当中包括探索建立从中职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链条。如中高职衔接可以通过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招生试点范围,完善“3+2”,发展5年制高职的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可以通过建立普职学历互认的立交桥和拓展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的渠道。普职学历互认可以让所有的学生互相沟通与学习。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可以增强学生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联系,学校可以以此为基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能力[5]。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形式,实现教育的多层次衔接,全面推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四)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需要以自主招生、注册入学、技能高考等等招生制度的改革为支撑,给学校以应有的自主招生权利,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更富有生命力。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由学校封闭式招生,创新为开放式招生;由以应届生为主,创新为应届生与往届生并重;由单一知识考试,创新为考试与注册相结合。例如技能高考是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创新。这种以技能考核为主,文化考核为辅的考试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创新,它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的建立具有示范性意义。只要解决好生源问题,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才是以人为本,才有生机和活力。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大胆改革的突破意识。因而需要在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念基础上,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结合广东省的产业特点和文化传承,尊重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和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快建立具有广东特色和亮点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25-28.
[2]欧阳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待去行政化[N].中国教育报,2011-03-24(4).
[3]欧阳河,等.职业教育体系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5-8.
篇7
>> 现代职教体系视域下的湖南省职教集团发展策略 构建定位明晰的现代职教体系 构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 浅谈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与特色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专业化研究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完善现代职教体系 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刍议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升级的思考 构建高职与本科“3+2”现代职教体系的研究 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 对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 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索 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透视职业院校的改革与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路径 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看职教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引领什么 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下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探索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路径和政策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剑平.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现象引关注[N].中国青年报,2013-07-03(03).
[4]郝书辰.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2-44.
[5]杨勇,董显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基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2011)[J].职教论坛,2013(19):29-33.
[6]刘勇,刘建成.从“职业带”理论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6-28.
[7]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106.
[8]杜连森.浅析“职业带”理论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21-25.
[9]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
[10]陈翔.广东职校生未来或可读硕博[N].广州日报,2014-03-14(A4).
[11]戴国强.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3-09-28(11).
[12]姚寿广.产业升级呼唤新型技能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0-03-22(03).
[13]朱清时.在克服浮躁中构建大学创新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8(3):29-31.
[14]刘鸫根.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11):11-14.
[15]陈广琳.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N].深圳商报,2012-01-07(T08).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Path Cho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ANG Wen-da, LV WEI, LIU Dong-gen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China should tak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s a school typ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ive them equal status with general higher university, and guide the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to transform, support some high lev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upgrade.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locate in undergraduate and above th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have the right to confer bachelor, master, and doctor degree. It should also try to construct the “overpass”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2011), and try to realize cohesion of higher education’s levels and types.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t should also try to realize cohesion among the levels and types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pecialty serv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build the school culture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收稿日期:2014-04-22
篇8
12月15日,鲁听副部长作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报告,报告全面阐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第二,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第三,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鲁听副部长在报告中也提出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2011~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今年起重点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的衔接。第二步是“十二五”期间形成初步架构。第三步是力争十年内建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听副部长的报告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战略步骤都作了准确描述。通过对鲁昕副部长和其他领导、专家报告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增强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却异乎寻常。仅十多年时间,高等职业教育就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招生数量、开设专业都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学科建设、办学质量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在这一时刻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顺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的正确举措。
要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艰巨任务,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更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
一、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鲁听副部长曾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办学新机制”,这就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要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顺利建成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我认为就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明确作为国家战略。那么政府应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责任,高度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我国职业教育兴起较晚,可大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从国家层面搞好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确保我国的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由政府主导解决过去职业教育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在分布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在举办上有政府举办、行业(企业)举办、社会民办等主体多元,办学理念不一;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协调难度大、成本高;在结构层次上中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设置重复而不衔接,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这些都只有政府主导才能解决。
三是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现代职业教育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各职业院校都致力于这方面工作,但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目前我国一方面劳动力有所富余,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技能型人才难招。如何促进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职业教育担负着重要使命,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形式和方法又全靠政府的主导。
四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应主要由政府投入。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本身就是纯社会性而非营利性,其经费的投入主要应由国家投入。目前中职教育在学费减免、生活补贴方面政策不断到位,而高职教育在学校发展、专业建设上仍主要靠学生的学费收入,很多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鲁昕副部长在阐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及建设的战略步骤时,也强调了建设的必要条件,首先就指出: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要形成一套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突出强制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保障性的教育制度框架,确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命。目前教育部已出台部分制度,并陆续制定更多制度、政策,这次研讨会又讨论了九个制度草案。这些政策制度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需要国家制度保障。十多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经验丰富,如何使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得以总结提炼,形成制度,进一步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社会发展需要,需要国家制度保障。
二是职业教育要完成历史使命需要国家制度保障。今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为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纲要和规划,如人才规划纲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这些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一支数量庞大,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要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就必须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转变职教发展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艰巨任务,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国家制度保障。
三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需要国家制度保障。在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支持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投入与经济相适应;地区和城乡间职业教育科学合理布局,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明确作为国家战略;在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经费保障制度
等方面提升至国家层面,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是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三、要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职业教育在层次结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建设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以我们安徽审计职业学院为例,我院是一所在中专基础上升格的财经类职业院校,升格以来一直在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发展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科学定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升格以来,一直探索根据自己的办学层次和专业优势来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力求办出特色。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我们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安徽、依托行业,形成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为辅的办学格局,到2015年,将学院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综合实力较强的财经类高等职业名校。
办学目标定位是建设具有审计特色的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名校,努力将学院建成审计人才培养的阵地、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阵地、审计工作理论研究的阵地。
办学类型定位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强化实践育人,以能力为本位,知识、能力、素质并举。
二是特色发展。我院在发展中力求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在办学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五个对接”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在专业建设上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构建一个审计特色鲜明、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体系。立足安徽、依托行业,做优做强会计与审计、审计实务、会计、资产评估等重点专业,并以此带动审计类专业群、会计类专业群、工程管理类及相关专业群建设。
篇9
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表明,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高职高专学生占的比例达45%,高中毕业生中中职学生比例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式下,探索通过职业教育反馈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跟上甚至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
一、职业教育反馈机制内涵
最早“职业教育制度化反馈机制”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提出的,因为职业教育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发挥职业教育在市场人才需求中具有克服经济危机、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作用。这种反馈机制的主体包括政府、教育机构、用人单位等,反馈机制需要不同主体之间加强沟通和合作,建立明确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主体之间的交流方式来看,职业教育反馈机制的模式可分为:自由模式、统计模式、参与性模式和协调模式。[2]自由模式主要根据市场信息直接反馈,统计模式则主要依靠国家政策。这两种模式下主体之间协调机制较弱,都属于被动的反馈机制。参与模式是指主体间形成了特定的交流与合作机制,而协调模式则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这两种模式下各主体间加强合作和交流,满足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所追求的有效的反馈机制。
二、职业教育反馈机制主要途径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共同追求,这就要求各主体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反馈途径:
(一)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
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不仅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更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详实、完备的参考意见,毕业生跟踪反馈具体内容包括:
1.思想品德状况反馈。通过对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品德情况的跟踪反馈,来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人才培养中依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传授方式,并增减相关专项培养等。
2.专业技能情况反馈。专业知识运用及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发挥情况,真实反映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反馈结果可及时调整专业发展规划、教学内容和教法,以不断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适应工作程度反馈。对工作的适应程度不仅反映在专业技能上,还包括对劳动强度、人文环境、企业文化的适应等。可以依据反馈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关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可以更多的融入企业文化要素等。
4.用人单位反馈。其宗旨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了解情况、反映情况,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
(二)深化校企合作
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不断更新的直接驱动者。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用市场需求推动职业发展。为增强用人单位的激励反馈制度,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是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目的的,应以学生技能长远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避免成为压缩性本科教育。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全生命周期”培养过程,即从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直至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的全过程。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人才培养的过程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完成。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共同开发课程,并在课程中不断融入企业文化,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实现小规模基础性实训校内完成,大规模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基地完成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的发挥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基础性和通用性,有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性、真实性和职业性。
4.强化校企反馈机制: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其论著中多次强调了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建立长效的校企反馈制度能够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篇10
一、现代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全球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日益增长。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正式开始运作,组织的《修订的关于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建议书》明确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与各级各类教育和职业相沟通,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项目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建设一个全民的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的社会中应起着贯彻始终的关键作用。200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经合组织(OECD)各国教育部长会议,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纳入其成员国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目标并要求为年轻人提供通用的、迁移性强的技能,以便适应 转岗及终身学习的需求。2008年6月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以“注重质量的全民教育:学到21世纪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为主题,确立职业和技术教育为四个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建议将职业教育真正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使青年既有就业机会,又有升学机会,促进职业教育深层次发展。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UN)《欧洲2020战略》,更是将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作为实现欧洲经济智能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增长的行动方案,并由此制定了“新技能和就业议程”旗舰计划,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效能,促进劳动力的有效流动与市场参入度。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关注点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发展并举”;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终身教育”或“全民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新世纪以来,我国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2014年,《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产业升级、民生普惠、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未来需继续深化“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夯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分两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动向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状
(一)基于制度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2011年初,教育部将中职与高职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随后召开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此,国家层面的相关制度研究围绕着“如何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陆续展开。2011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专题调研项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和政策安排”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工作迫切要求政府优化制度环境设计,包括统筹建立政府管理系统、法律制度系统、经费投入系统、科研支撑系统、招生考试制度等。对于各项具体制度的构建,则主要从国际借鉴和国内试点两条路径进行探讨。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项保障制度。如通过分析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与各州《学校法》两个法律支撑系统、瑞士新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进入最后的完善阶段;通过对《欧洲资格框架》、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日本职业段位制度等实施背景及特点的解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研究”于2013年正式启动。此外,借鉴德国各州财政与企业雇主投入的双元经费投入系统,我国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办学的资源配置问题迫切需要解答。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和职业教育咨询服务系统对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也使“科研与就业服务支撑系统”的制度设计迫在眉睫。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确立,启动了从理论层面全面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开端。
二是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结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陆续成为全国各个省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试点”。各地区以招生考试制度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针对高职单独招生试点、“3+2”五年一贯制培养、注册入学试点等多元化招考录取制度提出一系列措施。如上海市提出通过改革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和“三校生”考试制度、建立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以及增加技能优良的中职生免试进入高职的渠道等方式改革招生制度,拓宽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渠道;江苏省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启动了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制度,并通过在全省成立19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使高职院校带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发展,形成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湖南省将高职院校对口招生规模从5%上升至20%,积极 落实中职技能竞赛获奖者免试升学政策,倡导优势专业适度扩大五年制招生等。总之,各个省份各种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试点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职教体系构建的进程。然而,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点”上试验,带来了“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课程难度与学生年龄”、“长学制与学业灵活选择”、“资源共享与院校壁垒”等诸多矛盾问题,亟需职教体系内部衔接的统筹设计。
(二)基于内容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制度创新是治标之举;内容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则是治标之道。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容研究成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核心和焦点。
目前,基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衔接主要体现在目标衔接、专业建设衔接和课程衔接三个方面,其改革主要形成了两大趋势:一是以赵志群、姜大源为代表的北方学者,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一体化研究;二是以石伟平、徐国庆为代表的南方学者,探索以项目课程改革为路径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衔接。研究者普遍认为,只有建立课程衔接体系,才可能实现中高职的实质衔接。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课程衔接体系”不是某个地区层面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而是体系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具体到如何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学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衔接是基础。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薄弱,中职的专业设置数量多、分类细,而高职相对中职而言,专业数量不多,口径宽泛。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错位必将导致课程内容设置的大量重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改变“局部试点”的思维惯性,整合相关主体,统一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性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等纵向层次上的专业结构,从而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二是专业教学标准是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是一个适用于同一专业或者同一类专业的普适性的教学要求,其制定将使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教学要求互为衔接,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在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下设置,各级职业院校则可以在顶层设计的标准要求下实施教学。三是课程衔接内容的开发要遵循工作逻辑。所谓工作逻辑是指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细化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并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进而根据能力要求的层次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依据
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直至90年代,运行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才开始逐渐向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转变。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在全社会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职业教育资格制度走过了初步建立期(1993—1996)、逐步完善实践操作期(1997—2006)和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调整并双证衔接发展期(2007—2012)。目前,已进入职业资格框架系统构建和内涵发展阶段。
1.我国产业体系的结构与特征是建立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面对中国经济结构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结构改革推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与服务相融合,其表征是形成一个技术先进、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系统,是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产业载体。现代产业体系自提出以来,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在此基础上,2013年又对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修订版本,不断明确和细化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的调整标准条件。因此,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做到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职业标准,进而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就此意义而言,现代产业理念和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布局是合理构建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2.国家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是一种工作标准,是基于职业分类及对应职业活动内容而制定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它是从业者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方向的基本依据,也是企业挑选、淘汰、评价从业者的标准法则。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在职业的工作内容、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梯度要求,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确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及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明确的指导。此外,基于现代产业体系而构建的国家职业标准框架与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它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将有利于专业布局的调整、统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规范化,从而真正实现中高职内部衔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其构建是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的动态发展过程,即课程的诸要素,如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在横向上要相互协调与一致,同时,职业教育不同学历层次“启蒙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技术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内容序列化、时间阶段化、效果完整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二维结构”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职业教育一方面植根于教育的理念,即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植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工作标准。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目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同时考虑职业“非定向性”和“定向性”两个纬度。非定向性指以“准职业”为媒,将职业能力、素养与人生理想、信念、价值等有机融合,具有教育的内在规定 性;定向性是指某一特定工作岗位的规范性要求,具有职业的外在规定性。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使命就在于,如何使这二维结构融合成同一过程,使学生在获得职业“定向性”要求的过程中走向“非定向”的全面发展。
2.工作和生活实践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生成逻辑
工作和生活实践是基于工作世界和生活世界本身的经验逻辑,给予个体经验同构化的体验过程,同时,在主体性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和谐内嵌于“人——工作——生活”的关系之中,这与“概念化”、“理论化”的科学世界不同,它使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价值、伦理等体现个人主体精神的意识活动。目前,无论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还是“项目课程”,正是基于工作世界实践逻辑的理念,使“知识从属于活动”,重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二维结构”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要求,以工作实践过程的逻辑可以组织专业领域课程内容,而社会生活实践的逻辑则可以组织基础文化课程内容。前者以典型性“项目”或主动“作业”等形式,按照工作过程复杂程度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序列化,从而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后者通过“主题”和“专题”等形式体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贴近社会的生活实践逻辑,陶冶学生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是一个长期的隐性演进过程。工作和生活实践都是人类生命展开的过程和形式,其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关键是“衔接”——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48-50.
[2]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3]柴葳,高毅哲.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各地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教育规划纲要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1-05-3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