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作用日益显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者、管理者的重视。国内高职院校也根据中央精神,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强化高校素质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都在全方位强化素质教育,一方面为了构筑新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蓝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从业相关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突出以能力为主

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学生抗挫能力际流行的能力;创设激励氛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协作能力;成功是指获得预期的结果。

四、深化校企合作

教育部在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深化产学合作,鼓励“前厂后店”、校企合作连锁办学等新模式,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初步实现了“产学合作、校企共赢”这一目标。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产学合作的伙伴关系,构建双赢机制,是高职院校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五、推广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就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根据企事业单位的要求,针对性的招生、设立独立的专业或班级,定做单位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毕业后就进入该单位工作。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注重研究和不断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新问题,逐步探索“订单式”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打造灵活开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六、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院校的精品课建设目前已经全部启动。通过对精品课的建设,可以提高学校总体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七、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众多因素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关键。进一步健全教师教学工作档案,该档案应记载教师每学年授课门数、授课时数、指导论文篇数、教学质量等级、教学获奖、教学事故、师德和教风等教学工作情况。

八、充分共享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在信息产业以其飞快的速度发展的今天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教育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教育模式,它是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产物,是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一些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正在加速校园网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优秀教学资源充分共享,以此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九、创新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各高职院校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来的不适合高职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十、优化师资队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拼搏向上的师资队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拼搏向上的师资队伍,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在优化教师结构,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适应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教师群体。

参 考 文 献

篇2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指出:2020年―205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由8919万下降至7409万\[1\]。这一趋势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及普高毕业生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法, 对2012年―2020年普高毕业生规模趋势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我国未来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改革,发展走向提出建设性的构想。

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特点

对我国1983年―2002年出生人口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我国2001年―2020年进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周岁)将由2079万下降至1652万。纵观我国过去10年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程,“十五”至“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呈曲线负增长趋势,增长率为-0.3%,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呈增长趋势,增长率为6.7%,见表1。

以18周岁人口数为因变量(Y),普通本科招生数(X1)、高职招生数(X2)、普高毕业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70,结果见表2。

(2)招生数、普高毕业生数:自2001年―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表218周岁人口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偏相关 1t值1p值r(y,X1)1-0.542311.707510.1315r(y,X2)10.066910.177410.8642r(y,X3)10.295610.818710.4399分析结果:18周岁人口数量与因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这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主要受国家政策调控。

这10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下,抓住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处历史最佳的机遇期,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才有今天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以普高毕业生数为因变量(Y),以18周岁人口数(X1)、普通本科招生数(X2)、高职招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67,结果见表3。

周振祥: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高职教育未来走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表3普高毕业生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偏相关1t值1p值r(y,X3)= 0.9797114.659910.0000分析结果证明:这10年间,在国家宏观政策作用下,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与普高毕业生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警示,2011年普高毕业生规模进入拐点时期,今后10年间,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呈下降趋势,递减率为-3.6%,这将导致对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二、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预测

对表1进行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假设时间序列的发展具有“惯性”,其变化在某段时间内大致沿着某一趋势变化,趋势的预测采用各种平滑法进行\[2\]959965,结果见表4。

由以上预测有以下趋势显现,见表5。

表5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12001年1趋势12010年1趋势12020年18周岁人口数(万人)12079112131111652普高毕业生数(万人)1340.511794.411549普通本科招生数(万人)1138.1811351.211543高职类招生数(万人)1130.0011310.4911423“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总体呈增长型趋势。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与高职类招生总量各占普高毕业生总量的41.24%; 到2020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接近于普高毕业生总量。这虽然只是预测,但却警示我们,与普高毕业生数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高职教育,必将另辟蹊径,拓宽渠道,开创新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新途径。

三、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

(一)高职教育招生的主要生源不再是普高毕业生

上述分析得知,由于普高毕业生数的下降,普通本科招生仍然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以普高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必然受到挤压。我国到“十三五”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生源只能是依靠拓宽高职教育生源渠道,增加职高毕业生和中职生对口高职招生比例,积极探索部队、企业和社会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成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途径,在以劳动者技能素质普及提高上大做文章,才会再续高职教育的辉煌,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3\]。

(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新变化

上述数量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的高职教育不只是学历教育,更主要的是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将会带来高职教育办学机制的巨大变革、办学模式的大胆创新。

一是在校生规模1万人左右,且高职教育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会受到社会的青睐。现有的大型高职院校,专业多而杂,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知名度不高,招生吸引力不强等的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将会是促进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诞生的主要因素。

二是大胆创新办学机制。打破界限,实现同类专业的强强联合,组建突出专业(行业)特色的新型高职院校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希望。现阶段同一省域高职院校数量按45所计,每一所院校专业数量按30个计,一省内就有1350个专业,而其中近50%都会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不同的院校,同一专业培养质量良莠不齐,这其中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无法估计的。政府部门要重视和促进高职院校实现同类专业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型专业,走特色强校之路,这不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千百万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是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企业办高职,高职在企业的办学模式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3\]。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办高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多种新型办学模式将会不断诞生。

四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设置和建设。“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教育部门要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4\] 可以预期,一个全社会关注人才培养,关注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必将形成。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总体规模更大、专业种类更加齐全、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的高职教育新体系。在这新的体系下,国家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宏观控制,培养千百万高素质人力资源,是未来高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人口研究,2009(2):419.

篇3

1.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拓宽。从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综合发展以及结合,从而走出的一条创新路。教育心理学是在当今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整合经验与实践,帮助教学管理,深化教学过程。从未来发展状况来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将不再局限于学生、老师以及教学空间与环境,还包括教授教育的人员与教学之间的心理状态。通过对教学内容、对象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推动教学活动更加深入、具体的开展。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开展教育心理学的特殊领域,让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每个高职院校教育者以及上级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未来高职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为了让教育心理学成为一个更加系统、健全的结构,必须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整合起来,并且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特点、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教育心理学和高职院校教学相互影响、贯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着手,在拓宽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结构与制度。

2.实践与理论整合,深化教育过程。

2.1实训课程得到深化。在高职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与培养,让学生成为专业性强的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教学活动以及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教育心理学不断进行改善。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心理学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开展对应的教学活动,同时它还能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另外,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必须突出学生的方向性与专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按照正确的比例安排,这样就能让理论巩固专业基础,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或者完善相关知识,并且鼓励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课程实训中,必须将教学重点以及学习中心始终放在推动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基础上,它转变了传统教学中将老师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这也是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程的过程。

2.2理论指导实践。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在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对培养富有特色的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将课程作为实践的基础与保障,从而推动教学过程顺利发展。在课程实训中,通过将心理教育加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领略课程实践以及知识应用的意义。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更有兴趣,更好的接受知识。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主动思索与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更好的将专业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2.3理论与德育相互渗透。从现代教学来看,德育是每个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也有重要地位。因此,将德育渗透到教育心理学中具有极大的意义,它不仅能保障学生素养,还能迎合时展要求。将德育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协调师生关系,还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它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渗透德育以及心理教育,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

二、结语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一、湖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1.湖南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挑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全省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赢得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9635.19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2.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828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1.2%。第一产业增加值2733.66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324.73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7576.80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1.0%。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9∶47.5∶38.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61.1%和34.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218.65亿元,增长14.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1%;生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3%。

以长株潭地区为核心,进一步为环长株潭城市群,接下来为湘南地区,最后为大湘西地区的湖南省区域经济布局看,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8320.62亿元;环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15499.08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4.2%;湘南地区生产总值4055.10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3.9%;大湘西地区生产总值2499.57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3.2%。

2.湖南省高职教育发展

2011年末,全省有普通高校105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28.42万人,在园幼儿163.74万人,增长15.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8%,毕业生升学率100.65%,研究生毕业生1.4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22.55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32.56万人,初中学校毕业生69.27万人,普通小学毕业生73.02万人。

表1 2011年各级学校招生、在校及毕业生人数及其增长速度

二、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1.湖南省教育规模、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为湖南省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撑,是促进湖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2006年至2011年湖南省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与湖南省GDP比值逐年下降,2006年两者的比值为68.9,到2011年两者的比值为56.3,说明湖南省高职教育的规模、速度是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而且呈现出适应性越来越差的趋势。因此湖南省教育规模、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较差。

2.湖南省高职教育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的普及程度不仅反映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同时也反映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以及认可程度。2005年湖南省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与湖南省人口之比值为69.10,2006年两者之比值最高为77.73,发展到2011年的79.12,湖南省两者的比值大致呈上升趋势,说明高职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然而2011年全国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与全国人口之比值为112.1,说明湖南省每万人拥有在校生人数与全国的差距非常显著,因此高职教育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一般。

3.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种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面,合理的高职教育结构才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为: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比重不断上升,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就应当逐渐增加二产方面的人才,加大力度培养第二及第三产业的有专业基础知识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湖南省大力推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一产的综合性人才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也进一步说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就第二产业而言,湖南省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促进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就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不全面,与高职教育工科类的70多种专业要求相差较远,而且专业设置没有特色和重点,因此制约了高职教育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就第三产业而言,湖南省除了发展商贸、通讯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动漫、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应是湖南省的特色与重点;然而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培养服务性高职人才时,大多都是以培养师资为主,在日常服务中应用性人才比重较小,而且湖南省发展第三产业所需人才存在专业空缺较大、比例失衡等问题。总之,湖南省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紧密性不强且没有突出地方经济特色,专业口径过小,专业比例失衡等问题,导致湖南省高职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不强。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吉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吉林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路子起步较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吉林省落实中央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关系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原有传统工业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1998年,吉林省第一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即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春正式建立,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从此拉开了序幕。截止2012年底,吉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涉及长春、吉林、四平、延边、辽源、白城、松源、白山等地共22所院校,其中具有3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有12所,2000年之后新建及确立新名称的为15所。吉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籍学生总数(2012年之前近三年招录学生数量统计)共115255人,其中,2010年吉林省内高职教育招生共36667人,2011年38914人,2012年39674人。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平均师生比为16.4。其中18所为吉林省教育厅直属高校,4所由其他部门或地区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其中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4所学校升级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特点

首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大于理论课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程比例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合理分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难点之一。由于专业、培养模式和学科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课程和理论课教学课程的设置就各有差异。理论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课程数量往往取决于学科研究的需要,吉林省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大于理论课教学课程数量,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这一特点而言,并非是对吉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全面理解和概括。

其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在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并存的教育形势下,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中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合理搭配,尤其是要通过学分制选课系统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社会等课程知识的教育,在吉林省高职教育中显得越加重要。与此同时,通过选课、选修等学生第二课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抗压抗挫折能力。

再次,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和发展轨迹,打造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比如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发展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等优势特色专业,将社会需求与自己的办学实际更加充分地结合起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对于社会上新兴的岗位要做到批判吸收和引进,以长春高等金融专科学校为例,为了适应近几年不断发展的保险事业,设置保险实务专业,在专业的学习过程当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吉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发展趋势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发展要面向全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发展全球化已经渐渐开始成为国内各个行业发展的趋势。适应发展全球化要求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发展趋势是将吉林省高职教育与教育全球化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应积极应对教育全球化对我国教育提出的各项挑战,包括对教育理论、培养模式、价值取向等要素的借鉴;包括高职教育中课程的引进、学历的相互认可和国际间的跨国合作办学等。其他高校已经有类似合作办学培养模式的先河,比如长春大学的专科中外合作办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合作举办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采取“4+0”形式等等,高职教育可以借鉴省内高校中类似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全球化有利于学习内容的国际化、学历与技术证书的国际化等技术教育全球化趋势。面对教育的全球化,吉林省高职教育培养模式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教育终身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发展中以教育终身化为基本方向,形成职业进修的模式,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系统化、人性化。职业进修是为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进一步深化而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作为目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来讲,高职院校己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职前学习也不再是唯一的培训时期,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中,注重教育与培训的系统性,以教育终身化作为培养模式发展的趋势,制定灵活的接受终身职业教育的政策,有利于完善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时必须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考虑进去;把学生的长期发展加入到整合课程的依据当中,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保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旺盛生命力。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发展要注重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要做到以人为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随着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加之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学生与本科毕业生的生存竞争,学生本身“人”的教育被忽略。由于我国社会处在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型、科学型发展的转型时期,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使得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渐渐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在升级和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把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整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高职教育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人文教育也就成了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三、结语

吉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强化自身优势,提升科研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管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的发展来带动学校的巨大进步。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把握吉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整体内涵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吉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把握的教育观念。对吉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背景、现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2]张世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3).

[3]万恒.社会分层视野中职业教育价值的再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魏玲,王亚楠.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

篇6

摘要经济发展催生了众多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滞后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为了给体育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职业人才,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究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从历史变迁、办学主体的地域分布、类型与层次、功能等方面探索其独特之处。准确定位、与其它类型体育教育及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协调发展,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中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的相互促进是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内涵

截止2010年,全国1239所高职院校、1008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中开设高职和本科体育专业的分别有59所、334所[1]。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重要补充,共同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任务。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在在职硕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育类型,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位列其中,121所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中有67所招收体育硕士[2]。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的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经济发展催生了许多体育营销、管理、服务等新兴的职业岗位,市场对体育行业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巨大。然而,许多本科体育专业,甚至部分体育学硕士存在就业难的情况,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本科体育专业就业率在70%左右,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3],相比之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对口就业率在80%左右[4]。

诸多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正步入新兴发展阶段。高职体育专业的定位以及对本科体育专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体育专业硕士如何定位与发展?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等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探讨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趋势,已成为体育教育领域研究的崭新点。它关系到不同层次与类型体育教育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并且,体育人才供给平衡将最终影响国家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一、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

根据顾明远《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水平和职业需求的不同,传授特定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术和技能,陶冶职业情操,增强职业意识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表述是: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从业后的有关继续教育。

有学者研究认为:体育职业教育是为劳动者及后备劳动者传授从事体育相关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技术和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文化水平的教育基础上,进行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5]。

国家在颁发的一系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即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针对性”人才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形态。

对上述归纳后认为,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指为体育行业或体育相关行业,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等职业岗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的特殊形态。显然,我国的高职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硕士明确提出了针对体育行业的相关职业岗位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前者包括5年制、3年制全日制高职以及针对运动员的成人制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主要是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有社会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等7个专业,后者的办学主体是部分有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单位,其中在职专业硕士学制3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2年,目前主要开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我国的本科体育专业是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人才培养一般定位于应用型、技能型综合人才,受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思想以及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导向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倾向,除体育教育专业外,其它专业的职业针对性不强。另外,我国尚有十余所未升格为本科的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体育专业,其人才培养与本科体育专业相似,主要按学科知识的分类组织教学。

二、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时空特点

1.历史变迁特点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

(1)初创期――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阶段(1983年-1999年)。根据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要试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取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的精神,为贯彻“优秀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的方针,1983年原国家体委与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试办职工运动技术学院的意见》,湖南、陕西、辽宁、上海等10个省市在“体工队”和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成人制运动技术学院,标志着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在原来统筹的人事分配制度下,几乎所有的专业运动员通过政府安置渠道进入各行各业,其中一部分进入体育相关行业。因此,此阶段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在役或退役运动员接受文化学习,获得学历文凭,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2)发展期――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阶段(2000年-至今)。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赋予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与自主择业的人事制度改革而蓬勃发展,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通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颁发与实施。在原成人技术学院基础上,整合原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运动大队、各项体育运动中心资源,全国先后成立了13所普通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成为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其生源包括专业运动员和社会考生(占大部分)。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由于2009年以前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太少,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太理论化而实践太少,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育部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含体育硕士),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与前几年推行的在职体育专业硕士同属于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范畴,可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

2.办学主体的地域分布特点

表1我国高校体育学、体育专业硕士,本科、高职体育专业招生单位省(市、自治区)分布情况

地区 华北 东北 华东

省、市、自治区 京 津 冀 内 晋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体育学硕士 7 2 1 2 4 6 6 5 6 11 5 3 3 5 8

体育专业硕士 3 1 2 1 3 4 4 1 3 6 4 1 1 1 6

本科体育专业 5 3 15 7 18 12 11 10 3 13 11 11 10 17 20

高职体育专业 6 0 5 4 2 2 0 3 2 6 3 1 1 1 0

小计 21 6 23 14 27 24 21 19 14 36 23 16 15 24 34

续表

地区 华南 西南 西北 总计

省、市、自治区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贵 云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体育学硕士 3 7 5 6 3 1 2 5 1 2 0 7 3 1 0 1 121

体育专业硕士 3 4 3 3 1 0 2 4 0 1 0 2 1 1 0 1 67

本科体育专业 16 15 18 16 16 2 9 19 17 13 1 14 2 2 3 5 334

高职体育专业 4 4 1 3 2 3 0 0 0 5 0 0 0 0 0 1 59

小计 26 30 27 28 22 6 13 28 18 21 1 23 6 4 3 8 581

注:数据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0年公布的数据整理,独立学院单列,高职体育专业不含高等专科学校中的体育专业。

我国体育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分别是10、9、19、14,高职体育专业招生单位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与华南地区,分别是17、14、17,呈现严重的不均衡分布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市场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较大,体现了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办学规律。由于体育专业硕士和体育学硕士是同一招生单位培养,体育专业硕士招生单位地域分布情况与体育学硕士基本相同。

(二)类型与层次特点

图1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类型与层次

1.类型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均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还兼负着培养学术型、科研型人才的任务,注重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平台,以教师为主体,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手段来培养人才,就业的口径较宽,往往缺少环节将知识转化为职业岗位技能与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职业能力的日常养成,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习得进行考核与评价[6]。

受国家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指导,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导向作用下,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不同程度地确立了为体育行业培养职业岗位人才的定位。然而,由于专业硕士、和本科专业及学术型硕士专业大部分是同一办学主体,加之专业硕士的起步较晚,处于摸索发展期,体育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基本相同,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对体育专业硕士进行准确定位,并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7],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整体类型特征。这是近3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必须迎合上述类型的办学定位。

2.层次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必须迎合市场对不同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在国家教育政策宏观调控下,我国高职院校实现了量的增长,但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部分普通高校设有职业教育学院开办本科专业,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全国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试办本科专业,但尚未有开设本科体育专业,因此我国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出现了本科断层的现象(见图1),形成了体育专业硕士和高职体育专业教育两个端点,前者构成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给体育行业培养高级职业岗位人才,后者是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低层,给体育行业初级职业岗位培养人才。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分层培养目标进行规划与设置。

(三)功能特点

图1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示意图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是巩固业余训练,扩大后备人才的重要基础……”,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成为“既是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主渠道,又是各类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和输送基地”。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具有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为社会培养体育职业人才的双重功能,不仅要完成后备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学历文凭教育,而且要对优秀运动员的再就业进行相关培训,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顺利实现二次就业。新形势下,将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为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解决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块式教学,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对专业运动员实施职业教育比普通高校教育更适合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运动员,是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降低体育体制改革风险与减少改革成本的重要举措[8]。

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新工种,就业岗位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行政人员以外,体育经纪人、体育保险商、体育市场营销员、大型赛事管理人员、体育仲裁、体育媒体报道、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体育相关职业大量涌现,以体育谋生和从事与体育相关职业的人越来越多。体育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运用型体育人才。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承担对体育行业职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这种针对体育行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教育,有效弥补了按学科分类来培养专业人才的不足。

三、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准确定位,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组成部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它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第一、前者的目的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熟练的技术人员;后者的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为科研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第二、前者培养的周期短、职业针对性强;后者培养的周期较长、职业针对性不明显。第三、前者培养合格标准主要是获得“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实现就业;后者培养合格标准主要看获得毕业文凭、学位、具有多种自主发展的选择[9]。所以,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就是直接面向社会一定的技能、技术工作岗位培养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具备高技能,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与实用性,要求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准确定位,具体到每个承担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就是要转变观念,确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打破按学科知识来培养人才的束缚,要有创新精神,针对新兴职业就业岗位(群)反复展开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将学科知识重新优化组合,并以此为根据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教材,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硬件设施,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等等,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是硕士、本科和专科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这是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伴随教育制度转型和体育行业新兴职业的出现而发展起来,高职体育专业招生单位为本科体育专业的1/6、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不到体育学硕士的1/2,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仅占高等体育教育的1/10左右,学科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社会对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巨大,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空间巨大,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本科专业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政府宏观教育政策指导下,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将来这类院校可能开设本科体育专业,而普通高校本科体育专业也将尝试着发展体育职业教育,这需要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探索与实践,与时俱进,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互补,实现与各类院校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比翼齐飞,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中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相互促进

作为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我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承担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为社会培养体育职业人才的双重任务。

针对运动员的职业教育,要立足行业,服务社会,积极探索科研、教学、训练实践一体化,即做到运动队学院化、人才培养多样化、教练员教师化、运动员学生化,着力培养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等高水平竞技人才,打造办学品牌,形成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体校、体育高职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即省体工队)和国家队四级竞技体育人才结构模式[10]。要依托高等体育职业院校的场馆等资源优势加强运动员的学历制教育,针对在役与退役运动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与认证,使其顺利实现二次就业。

竞技体育为体育教育提供政策、软硬件条件的支撑,体育教育为竞技体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竞技体育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培养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健身服务、康复保健、大众娱乐等市场所需求的各类人才,二者最终要实现人、财、物等资源高度共享。

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最终要形成以体为本,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行业“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明确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加强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改革、实训环节的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体育实用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形成具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的三重特色。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实验研究工作项目(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EB/OL].gaokao.省略/zsgs/.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EB/OL].yz.省略/.

[3]刘官元,王进.专业与职业分离情况下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9.16(3):47-47.

[4]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全国体育职业学院书记院长会议[R].2009.

[5]范洪悦.试论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08-809.

[6]曾良骥.高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3-6.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省略/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8]李锡云.我国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现状与发展思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91-94.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区域内合作区域间合作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分流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种特殊教育。当前,我国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上移.而作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显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高效、优质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作为经济环境催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必将给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空间的区域性特点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理位置、历史、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区域特点,这必然使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特征,为高职教育的区域合作,特别是横向联合提供了可能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如本地区的自然地域、资源优势、经济内在联系、商品走向、民族文化传统等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形成不同特点的产业门类来确定高职教育的总体结构、办学形式、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修业年限.办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从而为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国外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借鉴

国外在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方面的发展比我国早.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以欧洲发达国家为例,他们鼓励开发教育市场,到国外办学,允许外国机构在所在国家颁发证书和资证,鼓励国与国之间学历互认,支持专业人才合理流动。特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合力打造的欧洲高等教育区,鼓励跨国流动、推进合作.具体做法是采用学分制与学期制相结合,推广可在欧洲转换的学分制或与之互认的学分制,使学分可以跨校、跨国转换。欧洲各高校在互动中优势互补,吸收了大量自身所需的养分,通过区域强强联合,打造出了欧洲优质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锇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发展尚处于年幼期,而欧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对我国便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我国在探求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更开放、更大胆地打破各种限制,寻求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新探

高职教育致力于区域合作是一种新的发展动向,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既极为有效又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国外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探寻高职教育区域合作的启示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应该有新的发展模式。我将从高职教育的区域内合作与区域间合作两方面来探究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

(一)区域内有效合作,强化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

1.建立职教中心。每一个区域都可设立职教中心(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部门分别负责),其基本职能是协调、监督和强化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职教中心要制定短期(年度)和长远(五年)计划,明确个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协助各院校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定期督导评价各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课堂教学及实训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协助各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比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鼓励教师学习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

2.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或以上,原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充分肯定了2003年“大力推动订单培养、产学结合,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并强调今后要进一步搞好产学结合,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历史不长,普遍存在实验操作培训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如果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既能解决学校缺乏实训条件的问题.又能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合作模式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所以,高职院校要着力于这一合作模式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上,可以将校企合作的规模扩大到全国范围的企业:学校一方的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制定还是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确定上都要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校校之间实现强强联合。各高职院校之间要大力开展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比如,有些专业.虽然行业性很强,有社会需求.但需求量不大.这就可以通过区域间协调、统一布局,实行交换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方式进行;有些学校有一些相对较差的专业,可以通过与该专业较强的学校进行合并,从而各院校都要致力于专业合理优化建设,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体现院校特色,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又能使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

(二)区域间开放合作.促进全国高职共同发展。

区域间高职院校要实现有效合作,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平台,比如建立一个全国职教协调中心,通过这个平台,协调各方关系,统筹各方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远程教育手段共建教育资源库,汇集各区域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与各个区域的职业院校,这是保证高职教育区域间合作畅通无阻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从而保证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不会流于形式或造成资源浪费。

1.突破区域界限,加强横向联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一般我国被分成三类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欠发达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受制于区域发展水平和状况,所以,各区域高职教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如果各高职院校孤立发展、孤军奋战就必将导致地区差距的增大和不平衡性的加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突破区域界限,本着因地制宜、专业分工、扬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来优化职业教育.既要体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区域间合作实现地区间(如发达、欠发达、不发达地区间)的互补,实现富余劳动力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互补,实现办学条件互补等。cv.比如,中西部学生进人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学习.然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生产一线岗位就业,这就为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奇迹。在合作中,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很快地提高办学水平,拓宽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超级秘书网

篇8

2.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上网查阅了二十条篇有关学校体育发展趋向、高职校体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3.讨论与分析

3.1高职校体育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

高职校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强调对学生个性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校体育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娱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质和品质,教会学生制定运动计划和运动处方,为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人。

3.2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

高职体育教学将不再是单一的身体训练,而是融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为一个整体。其教学内容应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力学、哲学、美学、生物、健康卫生等所有学科知识。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技术、技能、知识、智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心理特点等方面合理分配,如适当增加健身、健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诊断、自我应急疗伤和处理、制定运动处方、实施身体锻炼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和习惯,使学生掌握未来生活所需的体育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3高职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3.3.1高职体育教学法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师不再是领导者和指挥者,而更多的是指导者与帮助者,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制定运动处方并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过多过死地对学生的活动加以限制,而是以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学和练为主,实施教学相长、互动。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律、自编、自练,创造性地完成各项练习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3.3.2高职体育教学法应向个性化转变。未来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人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而职校生一毕业即走上一线工作岗位,因此,教师需适当安排一些挫折教育、逆境教育,让学生在磨难中受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祖国。

3.3.3高职体育教学法应向多元化、科学化转变,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不同职业的学生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结合,穿插安排,配合使用,让学生在乐中练,在练中乐,寓教于乐,把素质教育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法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3.4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未来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万人一项、统一标准”,而是整体的、全面的、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练习。整体的全面的评价即是在考核学生“三基”的同时,要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评价,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地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地评价;有特点地评价即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体的差异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还应结合学生个体学期初与学期末的成绩相比是否取得进步,或是否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段、多层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3.5高职体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未来高职体育教师应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型教师转换。事实上,一方面,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人体学、卫生学、美学、高职校专业课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知识库,其体育知识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相当丰富,有的学生的体育知识不在教师之下。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了解这些相关学科知识,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这些知识吸收和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的科学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教学法。总之,体育教师的知识要达到高职化、综合化、专业化、信息化。

4.结语

未来高职体育教学应向着多种功能、多种任务、多种内容、多种授课方法的方向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运用高职体育教学的集体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交往性和职业性等独特的教学优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行为、心理、生理和社会能力施加良好的影响,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在体育方面的特殊发展,以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篇9

关键词 高职教育;区域产业;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1-0030-04

各地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国家对本地区的政策优势等。其中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和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区域内劳动力市场,培养适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必将产生大量新职业岗位群,使劳动力市场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由此带来高职教育与区域主导产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定量分析唐山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促进效用,有助于适时调整高职教育改革方向,更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唐山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协同性

(一)唐山市产业规模及结构

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居河北省第一位。据唐山市统计局数据,2013年唐山市生产总值6121.21亿元,占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1.63%。目前,唐山市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且占绝对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偏低。如图1所示,近五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保持稳定,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第二产业增速最快。根据唐山市统计局数据,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63.4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3593.4亿元,比重为58.7%;第三产业增加值1964.39亿元,比重为32.1%。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为46.09%,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为35.5%,唐山市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13.99个百分点,低于河北省3.4个百分点。

(二)唐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唐山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是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的。2000-2003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在唐山设立了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等职业院校。这4所院校中3所院校成立之初分别整合了来自于唐山钢铁、煤炭、陶瓷产业的职工教育资源,如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主体来源于开滦职工大学,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体来源于唐山职工大学(陶瓷分校)和唐山高级技工学校,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原唐钢职工大学基础上创办的。而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唐山农业学校、唐山商业学校、唐山卫生学校、唐山财贸干部学校合并成立的。可见,在唐山高职教育起步之初就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为目标。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专业大类进行划分,唐山4所院校2013年开设专业81个,其中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3个,占专业总数的3.7%,实际录取人数329人,占录取总数的3.77%;第二产业相关专业38个,占46.92%,实际录取人数3799人,占43.55%;第三产业相关专业40个,占49.38%,实际录取人数4596人,占52.68%。而2013年唐山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9.258.732.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适应第一、二产业的偏少,适应第三产业的偏多。见表1。虽然这种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未来能够为唐山市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但在一定时期会造成唐山市第一、二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二、唐山高职院校三次产业相关专业与产业内部结构的适应性

唐山市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以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等五大传统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传统产业中钢铁化工和装备制造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新兴产业中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环保产业已成为唐山市新产业增长点。唐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匹配度存在偏差。见表2。

首先,唐山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具备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的意识,专业方向比较集中。第一产业专业设置相关度高;第二产业中五大主导产业相关专业占到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总数的97.37%,录取数占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录取总数的92.68%;第三产业中40%的专业和50.83%的录取人数集中在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业。

其次,专业设置和招生录取情况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匹配。一是第一产业3个相关专业为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都集中在林业和牧业,第一产业中农、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均未涉及。二是装备制造、建材业专业设置数目和实际录取人数均偏高,而钢铁业专业设置数目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重均低于其增加值在第二产业内部所占的比重,能源、化工相关专业的招生录取人数严重偏低。唐山市第二产业中钢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建材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7.95%、12.83%、8.46%、5.49%、3.61%,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总和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8.35%。钢铁业产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7.95%,相关专业却只有2个,录取比重仅为3.19%;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12.83%,专业数量占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数的47.37%,录取数更是达到54.12%,比重偏高;化工业的相关专业设置比重与产业增加值比重相当,但是实际录取人数仅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录取数的0.53%,意味着未来化工业的技能型人才供给将出现较大缺口;建材业增加值占3.61%,专业数的比重达到21.05%,实际录取人数比重达到32.01%。三是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2.5%,相关专业设置数目相当,但是实际录取人数只占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录取人数的7.81%。批发和零售业相关专业设置比重和实际录取数比重都远高于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说明专业设置存在冗余,未来的人才供给面临过剩。

三、唐山高职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效用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创造了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饶骏峰指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基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基础,研究唐山市高职教育对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促进效用,对探求实现唐山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高职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两方面,考虑到实证研究中指标的可测量性、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因此,主要侧重从唐山市高职教育发展中数量的增长方面,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验证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唐山市高职教育发展的数量增长即规模,以唐山市普通高职院校实际招生录取人数来反映,记为HE;唐山市产业结构调整,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记为SI。由于唐山市4所高等职业院校成立及招生的时间不同,故选择样本区间为2004年至2013年的年度数据。唐山市产业结构数据来源于唐山市统计局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3),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数据来源于4所院校的招生部门。

由于指标量纲较大,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时间序列SI、HE取对数,新序列分别记为LSI、LHE。

(一)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效力

在目前宏观经济计量分析中,Granger所提出的协整方法已成为分析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主要工具之一,且通过线性误差修正模型(ECM)刻画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调整机制,这就是线性协整方法[3]。为检验两变量是否协整,Engle和Granger提出了两步检验法,即EG检验。

1.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通过Eviews6.0软件,运用ADF法检验各对数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整理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所选指标的对数序列LSI的ADF统计值大于置信度为99%、95%的临界值,LHE的ADF统计值大于置信度为99%的临界值,故而在置信度为99%的水平不能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ADF统计值均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2个对数化的序列均为I(1)序列,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2.基于回归方程残差的协整检验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协整回归,得到回归方程(1):

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则(1)式体现的回归不是“伪回归”,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是协整向量的一致估计,残差估计为I(0)过程。对(1)式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统计值为-3.219891,小于置信度为99%的T值-2.847250,说明残差序列平稳,以上长期均衡关系稳定。检验结果说明,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长期效力。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变动1%,第二产业比重变动0.06%。但是由R2可知,方程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只有56%。

(二)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期效力

通过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发现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引入误差修正模型(ECM)判断因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回归方程(2):

由(2)式可知,误差修正项为-1.2221<0,T值为-4.399795,统计上显著,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反应了动态模型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力度。短期来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波动时,其非均衡误差以-1.2221的速度经过误差修正后最终实现长期均衡。但是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的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期影响并不显著。

(三)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因果关系确认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能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对序列LSI和LHE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置信水平为95%,最佳滞后期为1。

由表4可知,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高职教育规模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其相关信息能对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较好的解释。但是唐山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是高职教育发展格兰杰原因,其相关信息变动无法有效引起高职教育规模变动。

基于以上量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唐山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偏多,实际招生录取人数比重偏高。这种专业设置情况虽然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但在一定时期内会造成第二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短缺,而第三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过剩。

第二,唐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匹配度存在偏差。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偏向林、牧业。第二产业中相关专业设置及招生录取人数偏向装备制造和建材业,而对传统优势产业――钢铁业的关注不够。能源、化工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录取人数严重偏低。第三产业中与交通运输业有关的专业招生人数较低,与批发、零售业相关的专业招生情况较好。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唐山市高职教育力求不断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关注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相似专业集中度较高,忽略了产业结构内一些重要产业的需求,从而导致匹配度不够。另一方面,从生源角度,随着高考录取分数的下降,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更倾向于选择入职门槛较低、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就业面更广的专业,而对于如冶金、能源、化工等学习难度大、就业范围相对单一的专业普遍缺乏兴趣。

第三,根据协整检验,唐山市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高职教育规模变动,产业结构会相应发生变化。误差修正模型能够反映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以1.2221的力度作反向调整,将非均衡状态回复到均衡状态,唐山市高职教育和产业发展长期存在均衡关系,即使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也会受到一种引力约束使其向长期均衡靠拢。但是高职教育规模的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期影响并不显著。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能够证实唐山市高职教育规模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

参 考 文 献

[1]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发行公司,1992.

[2]饶骏峰.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J].技术经济,1999(8):9-11.

[3]斯维特洛扎・T・维特夫,等.金融计量学:从初级到高级建模技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in Tangshan

Tang Shuling, Yue Y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and matching of internal structure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enrollment and regional industry in Tangsha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data from 2004 to 2013,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ffecting on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angshan a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 of co-integration test, error correction model,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in Tangshan city, there is a co-integr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short-term promotion eff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ale is not significant to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ale does Granger cause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篇10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45-06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科技知识的贡献率占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经济增长的80%[1]。作为“知识生产工厂”的高等教育也更为直接地参与进经济发展中来。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体系。经济发展与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经济功能的凸显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2]。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强调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发展壮大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时间,特别是近十年,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和本科院校已然相当,见表1和表2。高职教育立足于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因此,研究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在教育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几种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丹尼森的计量模型等,可以通过对这些模型的修正,科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对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做出探讨和研究。

(一)模型的构建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Denison, E.F)认为,劳动的构成因素不仅有质量方面,而且也有数量方面。教育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力质量实现的,换言之,教育的作用就是在初始劳动力投入量的基础上成一定比例增加[3]。因此,可以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L分为不包含教育的初始劳动力L和教育投入E的乘积,于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变形为:

Y=AKα(LE)β (1)

对此式两边去自然对数后,求时间t的全导数,且两边同时除以Y,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经过推导,得到国民收入产出增长速度模型:

Y=a+αK+βL+βe (2)

其中,Y代表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a代表技术进步的年增长率,K代表资本技术进步的年增长率,L代表不含教育质量的劳动技术年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量的年增长率。那么,通过这个公式单独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βe占国民经济年增长率Y的比重,则可以变形为:

Re=βe/Y (3)

这个公式是目前教育经济学界普遍采用的计量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也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模型。Re代表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Y代表国民收入总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量年增长率,但在本文的实际计算中,我们用教育综合指数年增长率来代替教育投入量的年增长率,这是因为教育综合指数是以劳动力受某一级教育为基准,根据一定的劳动折算系数所折算出来的人均受教育程度,它的年增长率与教育投入的年增长率呈正相关,更好地反映了教育投入的实际效果,所以,从理论上看,用教育综合指数年增长率来代替教育投入量年增长率是可行的。

(二)β值的计算

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教育对经济贡献时,为了便于与西方学者的研究进行比较,取β值为0.7,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走资本消耗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小,β值应该是低于0.7的。在本文中,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β值的系数值对模型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根据各省市数据重新计算出β值,以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在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基础上,

Y=AKαLβ (4)

两边同时除以L,假定α+β=1,得

(5)

取自然对数,构造线性回归模型,

(6)

采用统计软件Eviews进行计算,得出α的值,从而再得出β的值。

高职教育从1999年扩招发展到2012年,只有14年时间,时间序列短,地区差异大,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都不能满足分析的需要。因此,在计算各个省市的β值时,需要分析和比较横截面观察值和时间序列观测值结合起来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也称为时序与截面合成数据。因为面板数据模型综合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yit=αit+βit'xit'+uit(i=1,…,N; t=1,…,T) (7)

式中,αit为常数项,xit=(x1it,x2it,…xkit)为生变量向量;βit=(β1it,β2it,…,βkit)为参数向量,K是外生变量个数,N为截面单位总数,T是时间总数。随机扰动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同方差。

如时间序列参数齐性,即参数满足时间一致性,也就是参数值不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模型(7)可以写为:

yit=αit+βi'xit+uit (8)

在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截距和斜率参数可以有如下两种假设:

H01:回归斜率系数相同(齐性)但截距不同,模型为:

yit=αi+βi'xit+uit (9)

H02:回归斜率系数相同和截距相同,模型为:

yit=α+β'xit'+uit (10)

判断样本数据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形式,可以利用协方差分析构造式来检验统计量。

(11)

(12)

式中,S1,S2,S3分别代表式(8),式(9),式(10)的残差平方和。

在零假设H02和H01下,统计量F2和F1Z服从特定自由度F分布,如果F2大(等)于某置信度(如95%)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H02,应继续检验,找出非齐性的来源;反之,利用模型式(10)拟合样本,在已确定参数存在非齐性的基础上,如果F1大(等)于某置信度(如95%)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H01,应该用模型式(8)拟合样本,反之,用模型式(9)拟合。

通常,我们称形式如式(9)的panel model模型为变截距模型(variable intercept),式(8)为变系数(variable model)模型,式(10)为混合回归模型。在本文中,判断所选取的样本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利用协方差分析构造式(11)和式(12)来计算F的统计量,根据计算,得到F2=22.037>F0.05(30,300)=1.6998,F1=29.375>F0.05(15,300)=1.479,因此本文采用变系数模型[4]。

不管是变截距模型还是变系数模型,都有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横截面大,时间序列小,样本并不是总体的随机抽样,所以本研究不进行Hausman检验而直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模型仅对各地区的个体差异情况进行研究,为减少面板数据造成的异方差性,在回归估计时选取“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即GLS方法来对模型进行估计,通过B-G序列相关性检验和white异方差性检验,可以得出结论,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模型没有明显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故模型拟合较好。

(三)β值的估算结果

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出发,总产出指标Y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资本投入量K用固定资产表示,劳动投入L用年末从业人员数表示。研究选取2001~2012年相关数据为样本,所有的数据都以1978年为基期,模型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面板模型。其中,R2=0.997,F=1486.2,DW=1.892,所有的t值都通过检验,因为本文只需要弹性系数,因而没有列出变系数模型的截距项。全国及各省市β值见表3。

表3 全国及各省市的β值

二、各地区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计算起始年到终止年年平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

本文将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高职高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在所收集的数据中,由于统计年鉴中并未单列出高职院校,只是列出了大专院校,根据国家近年来所出台的政策,要求现有的专科院校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成为职业技术学院,因此,本研究采取大专院校的数据来代替高职院校从现实上讲是可行的。根据公式13和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分别推算出2001年和2012年各省市人均受教育年限,2001年的数据根据《2002年人口统计年鉴》和《2002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得出,2012年的数据来自于《2013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①。根据我国目前各级教育的现行学制,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高职、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年、3年、3年、3年、4年、3年。按下式计算出各地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13)

其中,Hi为从业人员人均受各级教育年限,Ni为受各级教育年数,fi为受本级及其以上级别教育比重之和,计算结果见表4。

(二)确定从业人员的劳动力简化系数

受不同程度教育对劳动力质量影响肯定是不同的,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质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收入上,因此,本研究采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受小学教育从业人员年均收入为基准(劳动力系数为1),折算出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系数。2001年的劳动力系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和城镇贫困研究课题组开展的2000年住户抽样调查数据,由2001年受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专)、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收入(元)为2683、3443、3692、4043、4866,推断出受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专)、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倍数为1、1.28、1.38、1.81、2.20。这样就得出接受小学、初中、普通高中、高职、普通本科教育的劳动力简化系数为:1,1.28,1.38,1.81,2.20。2012年的劳动力系数根据范静波研究我国教育收益变动趋势时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得到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推算,劳动力简化系数为1,1.902,2.652,4.261,6.228。

(三)计算2001~2012年人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综合指数及年增长率

首先根据式(14)计算教育综合指数,其中,E为教育综合指数,Hi为各级受教育年限,Li为劳动力简化系数。然后利用公式(15)计算出各个省市的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年增长率e。丹尼森等西方学者的通行算法,依据工资差别而计算出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即由教育程度提高带来的劳动量增长率)用0.6折算[5]。由此得出各省市的教育投入劳动量年均年增长率e’,结果见表5。

E=∑(Hi×Li) (14)

(15)

表5 2001~2012年教育综合指数年增长率(%)

(四)计算各地区高职教育指数增长率占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的比例

在分离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本研究采用的模型是由杨毅、谭届忠提出的“指数增量法”[6]。通过对丹尼森模型综合教育指数及增长率计算方法与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各级教育占整个教育指数增长率的比例是各级教育的指数增量,因此,用各级教育指数增量作为确定该类教育占整个教育指数增长率的权数,既考虑了各级教育指数增长率,也考虑到了各级教育指数存量。其数学模型是

(16)

其中,γi为i级教育占总教育指数年均增长率的百分比,Ei为i级教育指数增量,等于i级教育指数增长率和教育基期指数存量的积,即

Ei=Ei×Eio (17)

其中,ei为i级教育指数增长率,Eio为i级教育基期指数。E为综合教育指数增量,等于各级教育指数增量之和。计算结果见表6.

(五)计算各省市2001~2012年GDP年均增长率

以本国货币价格不变计算的增长率称为实际增长率,根据2002~2013《中国统计年鉴》上各地区GDP指数(上一期=100),计算出2001~2012年各地区GDP实际年增长率。

(六)计算2001~2012年各地区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根据前面所推导的模型Re=βe/Y来计算各省市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结果见表7。

三、结论

第一,如表7所示,2001~2012年全国高职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仅为0.36%,这个值是较低的,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β值的估算。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β的取值一般是采用丹尼森所计算出来的取值0.7,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走的基本还是以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的道路,因此,劳动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都低于0.7,况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也有差别,因此,β值决定了本研究的估算结果更切合各省市实际。

第二,2001~2012年间,相比于本科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率的相对贡献值更高。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总值为7.31%,其中高职教育占0.36%,本科教育占0.23%,高职教育明显大于本科教育。究其原因,是因为扩招,高职院校的数量及其招生数迅速增长,甚至一度超过本科,从而导致高职教育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本科教育,2012年高职教育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0.356,而本科教育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0.205,进一步说明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