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22 04: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经济发展

篇1

一、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的实施

以工业化建设为核心,以工业的突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实施,就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上的优势,合理调整发展策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充分挖掘工业经济增长潜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一是运用政策,在统筹规划中做文章。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加强对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本地工业经济运行现状的研究,找准工作结合点,制定完善政策,梳理工作重点,建立工业发展长效机制,强化促进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机遇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二是抓住重点,在项目推进中求突破。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生态良好和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继续按照“对外抓招商、对内抓扩张”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招商引资上,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担保力度,积极宣传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有利政策,健全信息来源网络,建立联系人制度。在整体规划中,既要注重做好新增项目的资金引入,同时还要做好已有企业的产业配套延伸工作。在内部扩张上,要加强对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与组织,努力做好对本土企业的增资扩股工作,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加大项目组织和申报争取力度,健全和完善指导和培训机制,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着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相互依托,在产业集群中谋发展。要主动把工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强合肥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积极开展项目研讨和项目对接活动,并依据自身资源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框架,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布局,延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二、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

正规高效的工业运行秩序,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督和控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在良性经济运行中谋求发展。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工业聚集平台。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引入、管理和考评机制,改进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指导,做到每一个产业都有人管,每一个大企业、大集团都有人联络,每个专业园区都有领导去抓。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合理规划、配置土地使用资源,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化产业园建设力度,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强工业运行监控,推动企业良性发展。要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运行监控,合理调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投融资情况,及时把握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企业排扰解困,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如:及时召开有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的现场办公会、组织企业间的产学研联合、促进银企项目资金对接、帮助企业扭亏增盈、协调处理好煤电油运等。三是健全优化运行机制,依法指导经济运行。首先要建立管理责任制。按照隶属关系建立领导联系制度以及定期现场调研办公制度和督查调度制度,实行定时间、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的管理责任制。其次要建立市场分析与预测制度。定期对市场运营和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为经济运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超前规避风险,保证工业经济合理运行。再次要建立考评制度。以考评促落实、促创新、促发展。

篇2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完成全县工业发展三年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全面铺开“1766”工程,力避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重点项目不停、市场不丢、人员不减、企业不倒,在困境中实现大项目建设突破,在逆势中推进企业突起,实现年度增幅跨越的奋斗目标。

二、奋斗目标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以上;

2、培育省级和省级以上品牌4个;

3、安全生产好于上年;

4、万元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

三、主要增长点

今年将有部分新项目产生效益,成为新的增长点,仅县本级部分企业的22个重点项目新增收入即在31亿元以上。(1)兆宇石油管两条生产线全部达产,新增收入8亿元;(2)瑞星集团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完工,增加尿素产量20万吨,新增收入4亿元;(3)中顺集团新增高档生活纸生产线两条,收入增加3亿元;(4)九州钢业两条冷轧线全部形成产能,新增收入3亿元;(5)新东岳集团1000万条电动车真空胎、1000万条丁基内胎项目部分建成投产,新增收入2亿元;(6)光大集团30万吨有机肥项目全部形成生产能力,加上植物油市场拓展,新增收入2亿元;(7)八里香食品新上两条国内先进的卤制品生产线,新增收入1亿元;(8)洲际泰亚麻新上亚麻服装加工项目,实现亚麻纱、布市场扩容,新增收入1亿元;(9)洽洽食品新上一条香瓜子生产线,新增收入1亿元;(10)金马帘子布新上民用丝项目达产,新增收入1亿元;(11)九鑫日化进一步开拓市场,新增收入1亿元;(12)润声印务新增收入6000万元;(13)星光塑料新上塑胶制品项目,新增收入5000万元;(14)博达光电新上24台反应釜,新增收入5000万元;(15)金元亚麻进一步拓宽市场,新增收入3000万元;(16)力创科技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增收入3000万元;(17)鸿福饲料公司新增收入3000万元;(18)农化公司新上复混肥生产线,新增收入3000万元;(19)开元机械新上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新增收入3000万元;(20)宏达矿业加工铁矿石20万吨,生产铁精粉5万吨,实现收入5000万元;(21)建龙矿业加工铁矿石20万吨,生产铁精粉5万吨,实现收入5000万元;(22)金牛矿业扩大规模,新增3万吨铁精粉,增加收入3000万元。

四、工作重点

围绕应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确保实现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从今年开始大力实施“1766”工程,并将根据今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将这项工程增高拉长、拓展延伸,不断增添和赋予新的建设与发展内涵,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核心工程、决定性工程。“1766”工程的内容是:“1”就是把矿产资源开发作为第一位的产业来培植和打造;“7”就是全面铺开和强力推进7个园中园的建设;“6”就是在企业主体培育上实现6个提升;第二个“6”就是在工业全局发展上实现6个突破。“1766”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加快矿产资源型项目开发建设,把矿业打造成第一大主导型产业。明确矿产资源开发在全县工业经济全局中优先发展的角色定位,将其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重点,作为财政增收最现实、最快捷的增长点,尽快发挥其引领和带动工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作用。突出三项工作重点:一是抓紧完成全县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编制,确定今后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的重点。二是加大对现勘和即勘资源的勘探力度,力争探明更多的矿体,尽快形成新的开发项目。三是集中全力加快在建项目的进度,在早投产、快达产上下功夫。①储量3.6亿吨的彭集矿段要加快对上争取力度,力争尽快开工建设;②宏达矿业上半年要完成两条选矿生产线的土建,确保一条试生产;③建龙铁矿全部完成建井工作,并正式投产;④百成矿业加快进度,力争完成竖井建设;⑤润辰矿业有限公司力争年底投产;⑥山东大成矿业有限公司要搞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下半年动工建设;⑦庆达矿业有限公司下半年动工建设;⑧彭集大高庄矿段普查已完成,今年要完成详查;⑨旧县铁矿段加快勘探进度,今年完成勘探任务;⑩泰安美景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要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确保尽早投产。

(二)切实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加快7个园中园建设。把园中园建设作为用产业理念谋划企业发展的新尝试,作为推动工业园区快速突起的新模式,作为最大限度地配置和发挥各种生产要素作用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基地,精心规划布局,加快项目建设,注重链条衔接,突出产业特色,形成园中有园、一园一业的发展格局。今年要切实大力度抓好正在铺开的7个园中园建设。①瑞星工业园。全面完成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8月份开始实施“3052”(即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程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②中顺工业园。新上日本BF—10EX高档纸生产线2条,纸尿裤生产线1条,擦湿巾生产线1条,完成新厂区两栋厂房和办公楼建设,形成部分生产能力。③新东岳工业园。1000万条电动车真空胎项目部分设备一季度试生产,1000万条丁基内胎6月份试生产,密炼胶项目一期9月份试生产;2009年下半年展开二期工业园建设,新上1500万套仿生子午摩托车胎、万吨还原再生胶等项目。④九州工业园。新增一条冷轧生产线,年底前试生产。⑤兆宇工业园。完成3条石油专用管生产线建设,确保全部投产,并增上热处理生产线。⑥光大工业园。开工建设生物有机肥项目二期工程,新上15000吨/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项目,年底前建成投产。⑦哈博工业园。2月份开工建设太阳能电池项目,年底前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在搞好7个园中园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其他3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建设:一是山东万贯旋压技术有限公司车用电磁离合器项目,力争7月份试生产;二是山东高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饲用生物酶项目,2月份开工建设,力争10月试生产;三是莱钢集团威海公司钠盐电池项目,年底前安装调试。

(三)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实现6个提升。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生命体,都在成长发育,都需要扶持培育,只有把企业这个主体快速地做大做强,全县工业经济才有了希望。当前企业这个主体的培育有6个层面必须进行重点提升。一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明确三点:第一,只有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消化亏损,提高效益,才能使企业继续撑下去。第二,要保主业,停辅业。主业当中要保主导产品、拳头产品、赚钱的产品。第三,要先保生产,再保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挤正常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保生产、保运行这个刀刃上。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来抓,力争从今年开始每年都有新突破。企业要充分发挥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搞好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合作,不断引进、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和省市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瑞星集团、新东岳集团今年要争创省级技术中心,国信实业、泽生生物等企业要创建市级技术中心。抓住增值税转型和当前钢铁建材等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鼓励进口的有利条件,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装备。今年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要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36%以上。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力争今年新增4个省级及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三是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企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金融平台建设,确保企业“血液”需求。要办好五件事:第一,要把财务账目弄清楚,把财务报表搞得合乎银行信贷部门的要求,并把贷款需要的资产信用证照手续事先准备齐全。第二,要高度关注银行信息,及时准确地搞好评级授信,并争取在尽量多的金融部门都有授信,特别是要做好工作,争取授信额度更多更大。第三,要在保证现有贷款规模不减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尽量多融资,起码要保证正常生产资金链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搞好贷款手续的展期,要重诚信、重形象,做到早还快展。第四,要善于运用多种融资方式。要学会使用多种融资工具和利用多种金融产品,比如保理业务、信用证融资等等。第五,要扩大对外开放,搞好企业间的横向联手。一些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也可以组建新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金融贷款和担保机构;还可以利用私募资金,有条件的企业要力争上市。四是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抓好32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监控,引导企业加快高耗能设备、工艺的淘汰步伐,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企业能耗指标不断下降,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5.2%。有条件的企业要重视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的报批争取,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盘子。五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落实“责任落实年”和“双基建设年”的部署要求,引导督促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要落实各项安全政策,加大安全投入,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活动,努力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六是提升企业干部队伍素质。围绕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定期聘请高层次专家举办企业发展论坛,重点加强对企业家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开拓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企业家外出考察,使他们开拓视野、提升境界。鼓励企业家积极参加MBA、EMBA等培训班的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充电。注重企业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定期选拔一批骨干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到知名企业跟班锻炼、到高等院校参加相关培训,形成企业家后备队伍的梯次培养结构。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着力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利用职业中专、技术学校等技能培训资源,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四)全面谋划工业经济发展,努力实现6个突破。抓工业发展,在重视个体和局部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工业发展全局和战略上来研究问题、确定重点、实现突破。当前有6个方面应当成为牵动全县工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需要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第一,要在招商引资数量上实现新突破。目前看,我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少、群体小,难以支撑工业发展的大局,要加快工业发展,当前首要的还是要借助外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围绕确定的7大主导产业,新上一批重点项目。今年全县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任务62.5亿元,其中乡镇23.5亿元,部门和企业25亿元,工业园区10亿元,县级领导干部4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家。第二,要在招商引资的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突起速度快的成长型项目;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领域新、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要引进一批境外资金和项目,提高引资的外向度和国际化;要敢于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及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县投资。第三,要在招商引资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要突出企业主体招商,围绕拉长各自的产业链条,引进配套厂家、推进技术、资金、项目合资合作等方面进行推动,确保达到预期目的。要强化资源招商,特别是围绕工业现有资源、农产品、水产品等精深加工进行招商。二是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第一,抓住全省开发区土地规划修编的机遇,搞好新一轮的规划控制,储备更多的土地用于开发区发展。第二,继续打造好投资“洼地”,引进一批过亿元的大项目。第三,适时启动羊山口西区开发,搞好开发定位,严把规划设计,提高进区项目标准,提升西区承载能力和产业层次,建设一流西区。第四,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效益,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经济高速增长区、高新技术聚集区、集约高效样板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争创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三是在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对今年计划实施的2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要科学安排,合理调度,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在此基础上,搞好项目的策划论证,下大气力引进增上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四是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鼓励乡镇在抓好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小产品、大市场、大产业”的思路,引导各类人员兴办各类专业加工实体,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条,培植更多的专业村、专业镇。今年力争有3-5个乡镇培育起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五是在上市资源培育上实现新突破。今年要抢抓国家上市政策环境较过去明显宽松的机遇,全面加快上市步伐。今年重点培育瑞星、洲际泰、光大、中顺、新东岳等企业,力争今年有1家企业材料上会。同时,各企业要按照上市公司要求,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逐步建立起符合上市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企业上市打下基础。六是在企业税收贡献力上实现新突破。政府创造优良环境,全社会支持企业发展,企业自身也要勇于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税收贡献上,要年年有增长,力争大突破,争当财源贡献的标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县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要加强对全县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和协调解决工业发展和运行中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把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月份,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切实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包保项目责任制,确保分解的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或超额完成。县工业园区管委、经贸局和乡镇作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牵头单位要加强指导,靠上服务,在具体抓、抓具体上下功夫,在工作环环项项都到位上求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篇3

关键词:县域;工业经济;行政干预

工业经济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全面展开,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借着县域工业这一载体,将大量承接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同时,相对于农村经济的高效特质,工业经济也支撑着县域财政收入的增长。正所谓“无工不富”,工业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推动力。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只有加快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才有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实现县域工业化,才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太湖县工业经济概况

安徽省太湖县坐落于皖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拥有55万人口,面积为2031平方公里,正处于由农业型县域经济向工业型县域经济转变阶段,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为动力,以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和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支撑,太湖县域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县域财政可支配财力大幅度增加。

(一)县域经济实力增幅明显

太湖县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6.87亿元增加到2005年25.16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7.7%;2010年增加到55.8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34家增加到2010年的102家,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3亿元。工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8%。从而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转换为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二)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会逐步下降,二产比重逐渐增加,超越第一、第三产业,呈现二、三、一的比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在达到一定比例后会稳定下来,三次产业迅速发展,服务业比重则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进而三产比例转化为三、二、一结构。2000年太湖县三次产业比例为44.8:21.0:34.2,第二、第三产业占比重很低,总量很小。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快速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三产比例转变为2010年的26.8:42.8:30.4。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三)县域经济财政实力大幅度增加

县域财力是衡量县域经济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十五”之末太湖县的地方年财政收入仅为1.05亿元,2008年其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亿元,2010年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64亿元,为2005年的2.5倍;县域财政实力得到明显改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77153万元增到到2010年477618万元,年均增长幅度超过40%,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四)布局合理,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县域工业经济的企业布局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一是工业园区功能更加完善,新办企业、规划区域外企业进入集中区。二是特色产业集群,加速了同类产业、企业的区域集聚,是产业园区和产业积聚地成为企业、资金、技术集聚的洼地。三是规划发展更趋科学,工业园区坚持依托区位条件、产业特色、行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导向,坚持与城镇发展相结合,坚持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对于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均经过严格的产业政策审查,促进了产业、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分析

(一)优势和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太湖县坚持走“工业兴县”之路,坚持围绕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值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全县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太湖县实现工业化的优势:一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二是潜在的巨大工业品市场。太湖县位于中国中部腹地,,这里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具有巨大的消费大群体。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太湖县位于皖江城市带这一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借产业梯度转移这一有利机遇,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

为鼓励和支持企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壮大规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2011年太湖县出台了《太湖县工业发展年度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太湖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提高了专项资金规模。加强与各金融部门的联系,搭建银企合作发展平台,缓解中小企业投融资难问题。同时,加大了对企业的奖励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集中生产要素,在资金、土地、人才、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重点服务。推进骨干企业迅速膨胀规模,做大做强。同时积极推进与中央企业、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和皖粤经贸合作发展。促进太湖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二)呈现的问题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既包括数量(速度、规模)的扩大,也包括工业经济系统素质的改善,后者被称为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可见实现工业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增加生产要素(资源)的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前者是低质量的增长,而后者才是高质量的增长,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对太湖县工业经济的量化分析,我们发现太湖县经济发展主要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取得的经济较快的发展,即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属于低水平阶段低。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工业化水平较低,缺乏支柱产业,整体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二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仍然不足。三是市场成长不足。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价格制度发育水平较低,市场力量不足以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发育不正常,地方保护性政策过多,市场体系不健全,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育迟缓,产生了“金融抑制”,形成城乡市场分割、市场地位不对等。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低、中介性市场极其缺乏,而且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地域封锁和地方保护较为普遍,造成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大范围自主流动,县域工业布局结构雷同现象严重,对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也是实现县域经济振兴的必然选择。强大的制造业是县域经济走在全国发达县前列的法宝。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也是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显著的特色。沿海发达县域的成功经济实践也证明,区域经济在政府行政干预的积极引导下走非农化,工业化道路,才能走出贫困陷阱,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中确立县域工业优先发展的核心地位,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实现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完善县域经济开发区软硬环境建设,改善县域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改善园区发展环境,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公共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综合配套产业转移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强法制、诚信建设,营造产业转移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抓住机遇,促进产业升级

太湖县应紧紧抓住全球资本重组,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地区自身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全面发展。

(三)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营造合作共赢机制

篇4

对2015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脆弱,新兴经济体有望温和回升,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仍面临巨大挑战

发达经济体方面。美国:今年前三季度,美国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欧洲:今年三季度欧元区GDP超预期增长,整体经济形势有所改善;但欧元区仍面临较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和通货紧缩压力。总体看,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未来仍面临较高的衰退风险。日本:受消费税上调影响,日本GDP连续两季负增长,未来前景不佳。总体看,日本经济持续疲软,未来走势不容乐观。

新兴经济体方面。IMF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潜在增长率下降是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放缓的主导因素,目前比2011年低1.5%;IMF下调了对巴西和南非的经济增长预期,维持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预期,仅上调了对印度的经济增长预期。10月底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如期退出和加息预期将吸引大量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引发金融市场发生波动和本币贬值,加剧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但随着亚太自贸区的正式启动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推进,新兴经济体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总体来看,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未来有望温和回升。

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正在逐步形成,工业经济增速有望小幅提升

投资增速降中趋稳,但增量依然可观。近几年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逐渐放缓。今年以来,工业投资增速较上年回落约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上年大幅回落约7个百分点,预示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难以明显提高。10月中旬以来基建项目的批复和开工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投资。总的来看,2015年投资增速将缓中趋稳,预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12.0%;虽然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考虑到巨大的投资基数,投资增量依然可观。

消费总体稳中趋缓,新亮点正在逐步形成。近两年消费增速整体保持稳定,始终处于12%的增长区间,但部分类别增速有所回落。目前,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方向不会改变,部分领域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短期内仍将持续,对消费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部分享受型消费和新兴领域消费仍将保持活跃,综合来看,我国消费总体将延续稳中趋缓态势,预计2015年消费增速约为11.0%。

出口形势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受益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复苏,我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工业出口增速稳步回升。考虑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美元升值预期增强,以及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2015年我国出口形势将有所改善;但我国出口仍面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预计2015年我国工业出货值增速约为7.5%。

综合来看,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逐步改善,内生增长动力正逐渐形成,工业增速有望小幅回升,预计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8.7%左右。

受国内外环境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影响,我国装备工业和电子工业仍将快速发展,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将小幅波动下行

装备工业。2014年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国内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税收减免、定向降准等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我国装备工业生产增速保持平稳增长。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增速回暖空间有限,机械工业运行将出现分化,但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2015年我国装备工业中高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原材料工业。2014年,我国原材料工业保持平稳增长。2015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经济增速缓慢回升,国内经济环境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不减,预计原材料工业将延续平稳发展态势,生产和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有望增长,产品价格低位调整,行业经济效益略有改善。

消费品工业。2014年我国消费品工业生产增速小幅下滑。预计2015年,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的加大,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增速将继续出现小幅下滑;随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我国消费品工业出货值增速将小幅回升;我国消费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上会延续2014年态势,并有望出现小幅反弹。

电子信息产业。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态势,产业减速明显,销售产值进入一个新的低速增长区间,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速高位回调,产业出口于金融危机后首次出现负增长,形势严峻。

展望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速仍将维持在10%左右,产业仍将面临国内外宏观经济普遍降温、增速面临降至个位数风险,领军者与追赶者角色正发生变化、智能硬件与跨界转型成为行业步入新常态的关键词。

东部地区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中西部地区工业规模持续扩张

东部地区。受国内人口结构变动、融资成本攀升、人民币汇率波动以及国际市场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今年以来,浙江、江苏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掀起一股采用智能装备替换劳动力投入的“机器换人”热潮,这在帮助企业应对人力成本上涨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功设立以及中央加快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第二批自贸区呼之欲出,东部沿海地区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综合来看,预计2015年东部地区工业增速将平稳放缓;虽然工业增速在下滑,但产业结构在优化,东部地区仍将引领全国的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中部和西部地区。受益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以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加快,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实施,将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仍处于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受益于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和产业持续转移等因素,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增速将继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企业库存高企加之结构性产能过剩持续,工业领域通缩风险加大

今年以来,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各月增量较上年同期有明显增长,约为上年库存的2倍。库存增速也出现大幅提高,9月末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高出9.1个百分点。库存增量的大幅提高表明当前需求趋弱的情况下企业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当前库存的过快增长必将限制未来企业生产的空间,导致工业行业增速明显下降。

相较企业层面的去库存压力,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压力更为明显。之前在房地产业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推动下,许多相关行业过度无序扩张,导致产能过剩风险不断积聚。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特别是房地产行业下滑的形势下,钢铁、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对工业品价格形成的压力已十分明显。两年多来,PPI与PPIRM始终处于负增长,虽然降幅几度出现收窄,但始终未能扭转负增长的局面。进入今年三季度,两个指数降幅再度扩大。这也表明库存高企、产能过剩将导致工业领域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剧。

企业创新能力依然不高且研发投入强度仍有提升空间,产业发展遭遇“软肋”

近年来,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GDP)明显提高,2013年已经突破2%。然而,与大量的研发投入相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领先重大科技成果却不多见,特别是成果的产业化运作更是存在明显不足。当前科研经费监管、后期效果评估等环节缺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绊脚石”。技术研发上的落后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目前大部分“中国制造”仍然主要停留在中低端制造领域。传统产业主要依靠低成本赚取微薄利润,而新兴产业则面临核心技术缺失的瓶颈,在一些关键领域,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环节,如可编程控制器、伺服电机等高技术含量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我国仍主要依赖进口,这也是我国工业快速实现由大变强的“软肋”。

供给面约束持续加大,企业经营困难不断加剧

一方面企业要面临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要素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转型过程中在环保、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将不断增加,这些额外的开销将导致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提高。今年以来,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与2013年同期相比大幅上涨了0.2元。除了成本上升带来的困境,很多企业还面临着资金面的压力。今年1-10月社会融资规模比去年同期少1.2万亿元,表明银行流动性压力增大、资本约束增强、信贷约束趋紧。这种情况导致企业资金链压力增大,应收账款额度持续增加。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比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高3.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亏损企业亏损额累计增速也重新回到两位数水平,凸显当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境。综上,在人口红利消失、生产成本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偏低等供给层面的约束下,制造业企业依靠低成本轻易赚取高回报的优势消失,生产经营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智能制造发展速度亟待提升,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但是仅局限于部分环节的改造提升远远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各个阶段的信息高度集成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大部分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在局部环节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并非难题,然而要实现产品开发、设计、交付等每个阶段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仍需要大量投入。智能化发展方向也对传统企业在高功效计算机运算平台连接、信息集成分析等关键要素的把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水平较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信息化系统应用、智能制造装备的覆盖率还很低。智能化制造工厂将给所有产业带来的冲击,如何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完美转型成为摆在传统制造企业面前的难题。

投资效益整体不高,民间资本活跃度有待提升

2009年以来,投资拉动效果不断减弱。4万亿投资以及10万亿的贷款之后,至少使得GDP维持了两个季度10%以上的增速,之后逐步下降。经过两年,GDP增速下降至8%以下。但是近年来几次启动刺激的时效越来越短,投资报酬递减规律愈发明显。长期以来利用大量投资维持高增长,也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进一步提高,随着这种风险的逐渐累积,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67、64.9和63.6,呈现逐季回落的态势,表明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伴随信心走弱的是投资持续乏力。工业投资增速阶梯状下行的态势十分明显,已经从去年17%左右的增速下降至目前的14%左右。与此同时,民间投资热情有所回落。数据显示,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增速为16%,较年初回落1.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1-10月工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5.1个百分点。上述情况表明,在渡过了前期恢复性增长的一段时间后,当前民间资本活跃度不高。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应着力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以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为抓手,持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继续深化改革,更多采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

要持续不断推动改革进程,制定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各方责任,形成良好氛围。一方面,应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通过法制来规范市场行为。充分利用各项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对于资源能源利用、工业废物排放、落后产能淘汰等方面要严格依法办理,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产能有序转移。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激发企业积极性。在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等方面交由市场决定,利用市场天然的优胜劣汰机制构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韧性和发展潜力。

弱化增长速度,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

要深刻认识改革考核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顶层设计和持续监督切实从根本上转变对增长速度的传统认识。一方面,应坚定改变长期以来将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作为重要标准的考核制度,摒弃经济理应高速增长的固有观念,通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将各方的关注重点引导至质量和效益上来。另一方面,应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加强年度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估考核工作,及时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结合自身条件和当前形势,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持续调整优化发展方向,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坚持结构调整,更多方式引导和扶持产业发展

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持续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持久竞争力。一是坚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从战略高度理顺产业发展思路。二是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运转中的职能,充实结构调整力量。三是政策制定的重点应聚焦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包括规划重点行业的企业和产品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的专项扶持基金,支持和引导产业升级。四是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在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试点,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采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在生产全流程加强信息化应用,加快数字化工厂建设。

挖掘增长动力,更广范围吸纳多元驱动力量

要紧密结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和我国实际,通过不断挖掘新的增长动力并稳固传统优势,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一是鼓励信息消费,挖掘内需潜力。继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营造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消费的引领带动作用,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合理引导投资,注重提高效率。正确认识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投资特别是基础性投资仍然十分重要且必要。在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方面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资金的监管,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出口企业转型。一方面,加大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力度和品牌海外市场的开拓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速海外布局,不仅要开工设厂也要建立研发中心,利用海外优势资源拓展利润空间,谋求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出口导向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以外贸出口标准提升国内部分产品整体质量,同时鼓励银行适当加大对此类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化企业转型的发展环境。

篇5

一、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我县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主要是我县工业出口份额较高,工业出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年达到46.7%。从去年10月开始,由于出口大幅减少导致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到一季度累计工业增速从去年10月份的20.4%回落到下降6.2%,工业生产形势异常严峻。二季度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开始显现,我县工业经济开始止跌回升。进入三季度,工业经济回升的势头进一步确立。

1、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逐月缩小。前三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8.19亿元,下降1.8%,与一季度、二季度分别下降6.2%和2.5%相比,下降的幅度明显缩小,四季度我县工业生产有望出现正增长。

2、工业企业的效益明显好转。进入二季度我县工业经济效益开始止跌,二季度工业利润总额月月超过一季度,从6月份开始我县工业月度利润总额已接近或超过去年同月的利润水平,表明工业企业效益正在走出低谷出现回升。1-9月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9398万元,其中三季度实现利税总额41319万元,比二季度增长37.4%,三季度实现利润20063万元,比二季度增长72.6%,9月份利润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润8593万元,同比增长71.6%。表明我县工业企业的盈利水平正在回升。

3、工业出口生产逐步企稳。9月份我县工业出货值达到8.28亿元,已达到去年月度工业出货值的平均数。1-9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出货值64.12亿元,下降11.5%。

4、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产品产值较快增长。1-9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4.31亿元,增长4.6%。

5、工业投入稳定,技改投入较快增长。1-9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44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1.07亿元,增长6.1%。今年抓项目开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业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工业新开工项目增加88个,开发区、壶山街道本年新开工项目分别达到57个和24个,成为重点乡镇街道中新开工项目最多的二个乡镇街道。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看到工业经济逐步好转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县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仍比较严峻,企业盈利水平依然较低。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同比仍处于下降状况,企业利润总额下降的幅度仍然较大,1-9月全县规上工业利润总额33690万元,下降14.7%,亏损额达8187万元,同比增长83.7%,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

2、工业用电量增长过快,电耗较高、节能降耗压力较大。9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8%,工业用电量增长26.6%,两者相差16.8个百分点。1-9月规上工业总产值下降1.8%,而工业用电量增长9.5%。今年出现用电与工业总产值正反两方向的背离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一个独有的现象,尤其是工业用电量较快增长而工业总产值出现下降的情况比较少见。从金华9县市区看,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多数县市高于用电量的增幅,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幅与工业用电量的增幅差距我县最大。同时我县规模以上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全市名列前茅(前三位),这表明我县工业用电量绝大多数是属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工业总产值与工业用电量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工业用电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为什么我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值得深思。我们分析,产生用电量与总产值反差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能耗产业发展较快,纺织、化工、金属压延等高能耗行业用电增长较快,而工业总产值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二是工业产品价格出现波动,导致工业总产值出现下降。三是规上工业内销比重提高,而内销企业存在一定的瞒报、漏报现象。由于电耗上升较快,对全年的节能目标完成形成了较大的压力。

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压力较大。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以来我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低。从报表看,今年我县工业投资项目少、规模小导致工业投资增长乏力。到9月底,全县工业施工项目390个,下降9.3%,平均每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47万元,下降26.8%。施工项目的下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县招商工作力度仍需加强,工业投资增幅与招商工作有较大的关联,没有招商就没有项目,也就没有投资,应当对我县招商工作进行反思,总结我县招商工作的成效得失,从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商工作机制,推进我县经济发展。

三、加快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保工业增长就是保经济增长。今年我县GDP保增长的压力较大,主要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幅度较低。要确保全年经济增长的年度计划目标,工业经济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四季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工业经济的运行:

1、继续关注工业用电量增长较快企业的数据上报情况。用电量是工业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工业用电量增长较快表明工业生产情况较好。今年我县用电量与工业生产增长出现了背离,主要就是用电量增长较快的企业工业生产没有出现较快的增长。各部门和乡镇街道都要关注用电量变动异常的企业,应当采取行政、经济的手段,动员企业如实申报统计数据,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篇6

明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点,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抓住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的机遇,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推进我市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培育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规范发展船舶制造、汽摩配等成长型产业。重点推进低压电器向中、高压电器的转变,传统电器向智能化电器的转变,营造一批能带动新一轮经济的产业带。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发展有竞争力的环保骨干企业,努力培育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采取“腾笼换鸟”、“培育新鸟”和“造林养鸟”的方式,全力遏制“三高一低”,全面落实新“五十条”,支持和奖励企业开展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以技术改造为重心,加大工业性投资力度。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以“抓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抓好技术改造工作,筛选、储备、实施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积极帮助重点企业落实工业用地问题,积极促使项目的落实和实施。作为今年进场和供地工作的延伸,明年重点抓好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建立健全工作统计方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统计工作的步骤和职责,充分发挥统计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完善财政贴息补助政策,认真实施“双百工程”,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在全市乡镇实行工业性投资目标考核制度,努力完成工业性投资指标。

(三)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发挥产业先导作用。加快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流通产业体系。一是继续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根据连锁经营发展规划,推进零售业整合,培育一批连锁企业集团,提高连锁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和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二是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工业企业的现代物流管理,依托区域特色经济和工业园区,开展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三是运用现代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商业。进一步抓好一批重点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建设,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四是抓好重点批发市场建设。五是加强中心城镇商业网点规划工作。

(四)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重组,建立长效的为企业服务机制,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体制保证和发展动力。一是继续稳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路子,进一步研究制订并实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工作方案,加快实施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调整股权结构,积极推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股份化;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和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今年要继续在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深入开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活动中,我市已有正泰、德力西等13家企业列入*市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继续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及时听取企业的呼声和建议,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促其又快又好发展。同时大力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组织上市工作。三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进一步扶优扶强的同时,要把中小企业发展放在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市有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用电、用地、办事等方面的困难。

(五)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推进品牌建设。坚持全面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走出口主体、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和出口方式“四个多样化”的外向型发展的路子。一要用足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壮大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队伍,加强出口生产基地建设。二要坚持“以特引特”,发挥我市一些产业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结合比较完善的优势,以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化生产基地为单位,吸引国内外同类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落户*。三要坚持以质取胜,积极实施名牌战略,特别要鼓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企业,争创国际性知名品牌,推进品牌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四要千方百计解决出口面临的交易壁垒问题,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引导企业深入研究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增强应对能力,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及环保体系、劳动安全卫生体系,创造条件促进相关企业各类认证顺利进行,突破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

篇7

今天的大会,是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的誓师大会,作为工业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倍感责任更重、压力更大、信心更足,我就如何抓好现有企业,振兴工业经济谈几点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一、振奋精神,昂扬斗志,坚定不移发展工业经济

我们要直面工业经济总量小、集中度低、投资乏力、产业无支柱、财政贡献率不大的现实,增强发展工业经济的忧患意识;要认识到“思想大解放,工业大发展”、“无工不富”和“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深刻内涵;要看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各方面服务企业浓厚氛围不断加强,对外吸引力、创业热情和现有企业扩张欲望日益高涨,上下同心齐抓工业发展局面不断形成,审时度势抢抓时机,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更要善于研究宏观政策影响下的微观经济,知哓化解我们落后矛盾的根本在于加快发展,把握好两道“闸门”与一道“门槛”的作用尺度,务必做到能快则快尽量快;更要排除一切干扰,稳定工业经济中心意识,不游离不动摇;更要进一步创新思维、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就经委而言,要真正做到:成为县委、县政府工业发展决策的好参谋,成为企业可依靠的好娘家,成为投资者可信赖的好朋友。

二、突出重心,找准支点,理清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举全县之力,纳各方之策,握紧拳头,集中力量,要打造好烟花爆竹生产基地县,使之成为现实的突破口和特色工业的重要增长极;要搭建好园区平台,创新招商引资,使之为工业发展的产业集聚高地;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做大一批、利用资源发展一批、嫁接改造提升一批、打造环境吸引一批的工作思路,抓大放活,盘大盘强现有企业,尤其要将食品、能源和轻纺服装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使之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要利用资源,转化优势,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培育工业发展的新亮度;这些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工作的着力点。工作措施很多,重点用好三点:一是真心实意“一对一”联系帮扶重点企业;二是行之有效的现场办公会议与工作例会制度;三是排障清碍,形成切实可行的绿色通道和保姆式服务。

三、催生项目,创优夺牌,夯实结构调整内核基础

发展工业项目在先,一个成熟的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我们过去提出了不少项目,实在地说,可行性与深度不够,招商引资价值不足,拿得出手的可谓凤毛麟角,现在又必须老调高唱,非抓不可。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业主几个方面的积极性,建议确定相关责任部门,拨付专门经费,采取“五定一包”激励措施,即: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间、定经费、包成效,广泛收集市场信息,选好选准、精心策划一批优势特色新上和技改项目,充实流动结存、动态管理项目库,定期或不定期向上级、向社会、向银行和投资者推介。要强力推进实施名牌战略。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有种分类是一类做标准、二类搞品牌、三类才生产,我们难以跨越到一类,但从生产向品牌的冲刺是可行和必然的。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嫁接、合作,主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争创知名品牌,同时开展企业、质量、标准等认证工作。要加大分类调整力度,通过技术、资金、政策等杠杆作用,鼓励科技创新,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定期编制产业目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导向,合理资金投向,限制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畅通退出通道,优化调整结构。:

四、转换机制,改进管理,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如果说企业改制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必然选择,那么改制后生存企业的今天,我与企业老板商榷,要谋求发展不得不着手转机建制和强化内部管理。因此说,一要逐步采取增资、合股、出让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企业股权结构,促进企业转机建制,形成经营层控股、经营者持大股、职工自愿参股,投资多元的混合型产权结构;二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各项内部运行制度,加强企业质量、资金、成本管理,不断完善定额、计量、统计等管理基础工作,开展好节能降耗,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规范企业行为,加速管理创新,提高现代科学管理水平;三要建立市场前置条件下的营销理念,不算小帐,着眼长远,建立企业行业同盟,组建地方特色产品专业营销机构,通过、加盟、联销、分销、代销等多种形式,改进企业营销方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四要积极培育企业文化,确立新型生产经营理念,培育企业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认同度和美誉度,力求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原则,积极组建烟花爆竹、米业、建筑建材、煤炭等行业协会,以资产为纽带,走靠大靠强兼并联合路子,跨地区、跨行业、行业内进行资产重组,催生培育企业集团,以活化存量、集聚增量。

五、整顿秩序,监测运行,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凤凰无宝不落。我们要下决心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要充分认识企业家是一种最稀缺的资源,大力营造善待企业家的环境,鼓励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教育失误者,惩治腐败者,追究诬告者。要坚决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能否按企业规模划分等级,像企业改制时一样,确定一个部门,实行一次性扎口收费,有收费权部门再行分配。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的月、季、年度预警预测体系,重点监控“一对一”帮扶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新上与技改项目进展情况、重点企业和重点乡镇经济运行情况、新产品和重点产品产销情况。定期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促进银企关系协调,扩大工业投资和企业流动资金供应量。要调度和掌控资源,优化配置,搞好煤炭、电力、天然气和运输需求调控监管,将有限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

六、搭建平台,共享信息,构建企业综合服务体系

篇8

一、关于工业增加值和增长速度:保持较快增速,做大总量,仍然是自治区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工业经济规模较小,总量较少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完成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经济总量走进全国中等行列”的目标,必须保持较长时期的较快增长,实现增量上的新跃升,促进工业经济在总量上的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

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30%左右的增速,保持了连续4年全国第一的水平,成为历史上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2006年,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总量是2002年的4.5倍,纯增1299.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在西部12省区中,由2003年的第5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2位;在全国的位次中,由2002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8位,占全国的份额由1.24%上升到2.1%。工业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37.8%上升到60.7%。

分析2006年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超1万亿元的地区有山东、广东和江苏等3个省,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仅为山东省2006年新增量2123.8亿元的78.5%;与江苏省的新增量1765亿元、广东省的新增量1658亿元相当。

自治区在资源供给、空间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与沿海地区相比,均具有一定优势,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因此,全区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地按照“好、快、大、长”的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二、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的快速发展,符合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实际

重工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大技术创新空间,较强产业关联效应等优势。目前,自治区工业经济仍处于资源型经济发展阶段,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重工业加快发展,继续推动轻工业做大做强,形成轻、重工业“两轮同转”的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发展实际。

近年来,自治区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钢铁、有色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盐碱化工、煤化工、硅化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专用汽车制造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工业发展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2003年至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8.56%、70.36%、72.99%、77.81%,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8.79%、73.79%、78.7%和88.09%,重工业处于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有效地支持了全区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因此,应该积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结合地区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推进重工业发展。

三、关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促进有优势的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加快东部地区发展,是实现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促进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的呼包鄂地区,先行“起飞”,实现率先发展;同时,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优势分析,呼包鄂地区资源禀赋较好,改革开放程度较高,具备率先发展的条件,呼包鄂地区也正是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的前列。2006年,该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5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53.2%;据有关机构对全国200个城市进行分析显示,呼、包、鄂三市的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东部盟市的优势表现为,在地缘方面,毗邻东北三省和俄蒙两国,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市场需求显著增加,为自治区融入和参与东北地区经济竞争,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可以利用俄蒙两国的资源,为开拓两个市场、运用两种资源创造了条件。在能源方面,目前,东北地区的能源供给接续能力不足,大量的电力、煤炭需要从自治区调入,这为加快发展东部盟市的能源工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后发优势方面,可以避免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中走的弯路,在较高的起点上承接来自先进发达地区的生产力。此外,东部盟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也成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动力之一。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也有了良好开端,2006年,东部5个盟市中,除兴安盟外,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今年1―5月份,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的增速继续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实践将进一步证明,鼓励和支持呼包鄂地区率先加快发展,有利于以局部带动全局;积极推进东部盟市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和谐发展,自治区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四、关于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大企业集团,是保持和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

坚定不移地培育和打造一定数量竞争力强,有持续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是支撑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措施。同时,要下大力气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

2006年,自治区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有7户,包钢公司275亿元、电力集团195.3亿元、北方电力公司118.9亿元、伊利公司156亿元、蒙牛公司162.7亿元、石油销售公司166.3亿元、呼铁局148亿元。全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60户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96亿元,与上海宝钢一家的销售收入相当。煤炭是自治区的优势产业,企业单体生产规模与拥有资源不相匹配。2006年,全区煤炭产量超过3亿吨,而产量超1000万吨的企业,也仅有神东公司、准格尔能源公司、霍林河煤业、平庄煤业和伊泰公司5户。

2006年,山东省100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72亿元,其中,超100亿元的企业25户,超200亿元的12户,超300亿元的8户,超400亿元的7户,超500亿元的2户,正是这些大企业集团,有力地支撑了山东省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企业是产业发展中最活跃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治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既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大企业支撑;同时又需要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与之配套和协作。

五、关于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推动和组织地区、产业和企业的循环经济活动,是实现节约能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主要途径。

自治区资源相对丰富,有利于企业以比较低的产品成本和价格赢得市场,这是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之一。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装备水平不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约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地区和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9

2009年,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趋势的形势下,工业经济面临着战略转型,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要把握发展大势,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始终把保工业发展放在首位,强化五项举措,努力助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抓运行保增长,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影响依然存在,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的新变化,认真组织落实好全年经济运行调控方案,准确捕捉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进一步强化对四大主导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市场环境、发展走势、原料供应、产销动态、经济效益的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指导重点行业、企业规避和降低运行风险。强化生产要素(煤、电、油等)的调度,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科学组织调度,确保生产要素供应的通畅有序,保证企业的正常文秘杂烩网经营。确保全年各项工业调控目标的顺利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抓项目保增长,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目前,全球性经济放缓,引发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领导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等方式,加大产业对接和产业重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能使××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的引进助推产业结构战略升级。围绕四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招商,重视四大支柱产业配套项目的引进,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聚集效应。同时,继续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协调力度,建立项目建设进度管理体系,完善推进机制,排出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将责任落实到人,进度细化到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营造民营经济发展氛围,引导本地民营企业为外商企业配套服务,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促进本地草根经济的快速发展。

抓企业保增长,督促企业练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苦练内功、挖掘内部潜力,通过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学优、比强,争勇攀高,积极抢占竞争、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壮大一批优势企业。二是全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盛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50亿元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专项资金为契机,积极争取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改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企业品牌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网络营销,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迅速提升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江联造船公司被瑞联集团收购后迅速做大做强,产值年年翻番,就是兼并重组的成功先例。因此,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联合、重组之路,抓住参与市场竞争的机遇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今年重点要做好三钻公司项目的包装,通过靠大联强、重组嫁接,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投资者收购或兼并,实现企业的重组新生。

篇10

关键词:民营工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040-01

近几年,福建省三明市工业发展提速。2005年全市工业比增20.1%,增幅比2004年加快5.7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工业产值增幅又比2005年加快2.2个百分点,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52.2%。取得好成绩,得益于民营经济大发展。据测算,2006年三明民营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3%。工业经济发展表明了:民营工业比例越高,工业经济活力就越强,工业发展后劲越足。认真总结三明市民营工业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民营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再次崛起有着积极意义。

一、民营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三明民营经济是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中国改革开放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以项目带动、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促使民营经济的快速提升。截止2006年底,全市民营工业实现产值314.93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58.8%。其中规模民营工业企业已达到689户,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的71.7%;对全市规模工业贡献率达75%,企业数比2000年增长2.5倍。发展特点:1、以国有体制改革促进民营发展。表现:一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国有企业数从2000年的99家减少到2006年的55家(指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5.9%下降到2006年的40.1%。二是民营经济规模总量扩大。2006年民营工业经济实现产值259.6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总额的54.1%,比2000年上升15.1个百分点。三是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2006年在民营工业经济从业的人数达7.9万人,比2000年增加2.4万人。四是成为市财政税源主要来源之一。民营工业经济企业创造利税18.5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43.4%,比200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2、以招商引资推动民营发展。工业投资具有先导作用。2000年后,三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从2003年起更加注重对工业性项目的招商。2003年-2006年全市城镇以上工业投资达到221.27亿元,年均增长37.9%,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的4个百分点,期间每年的工业投资增速均超过35%。与此同时,工业民间投资也越来越活跃。2004-2006年市工业民间投资共完成154.61亿元,占同期城镇以上投资的37.1%,年均增长51.0%,私营经济投资完成51.90亿元,年均增长1.7倍。3、以资源优势拉动民营发展。立足本地资源上项目,是三明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一大特色。从行业看,民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为主。表现:一是木材加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木材加工民企已达到143家,占全市该行业企业数的88.8%,企业数比增49%。二是纺织行业蓬勃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民企已达到93家,占全市该行业的83.8%,比增36.8%。三是矿产企业急剧增加。由于近年来能源、矿产产品紧缺,民间资本投向该产业的投资额骤然增加,该行业中规模企业已达到87家,占全市该行业的74.4%,比增40.3%。集中在这三个行业中的民企占全市民企的46.9%,实现工业总产值100.92亿元,占全市民营工业产值的38.9%,拉动全市民营工业增长16.8个百分点。4、以道路通畅支持民营发展。以铁路、高速路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是三明市推进民企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三明有8个省级工业园区,除宁化外,都坐落在鹰厦铁路、福泉高速公路线上,有明显区位优势。5、以品牌战略提升民营发展。“十五”期间市政府大力开展实施名牌战略,经过几年来努力,品牌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06年底三明市工业企业已经拥有2项中国名牌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等。实现了我市工业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地推动工业发展,为三明工业增添动力,为民企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后盾。

二、民营工业存在问题和困难

从纵向对比看,三明市工业民营经济经过28年发展,值得称颂。但横向对比,发展差距大。1、规模总量小,实力弱。一是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6家,民企只有11家,仅占19.6%,其中5家大型企业中4家国有独资企业,仅有福建省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混合民营企业。二是民营工业经济总量小。如2005年三明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经济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份额的48.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实力弱。2006年规模工业民企户均实收资本仅为476万元,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896万元,特别是私企实力更弱,私企实收资本超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4家,超亿元的私企没有1户。2、科技力量薄弱,创新动力不足。从整体来看,由于民企资金和技术能力弱,进入国民经济中的行业多是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或是资源型大的产业。多数民企长期以来利用本地有限的资金和劳动力及自然资源廉价优势,重复进行产品初级加工。截止2005年底,三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266人,其中民企仅占2.8%。从投入产出看:民营工业经济研发费用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0.16%;新产品率达1.6%,不仅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12和7.6个百分点,也分别低于全省民营工业平均水平0.18和4.2个百分点。3、出口能力相对较差。也有一批民营骨干企业具有出口附加值较高产品的能力。但与沿海地区相比,民企出口商品规模质量,技术含量不足。从国家调整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对三明工业的影响看,三明90%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据了解,三明出口的商品多为出口退税取消、降低的初级产品,产品出口的大头是附加值较低的木制品、矿产品、石料材;提税受益的仅有医药、农药。2005年,三明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出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仅为7.4%,比全省规模民营工业平均水平低26.6个百分点。在全省与最高的漳州市相差39个百分点。4、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全市的规模工业民企中,有58%的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统筹;有46.6%参加劳动失业保险统筹,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一千多元。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当民企欠缺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时,会造成企业对员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吸引力降低,人员流失在所难免,直接影响民企做大做强。5、融资难、渠道狭窄。据调查:2006年三明工业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资金充足的企业仅占8.7%,资金紧张的占39%。引起民营企业融资难、渠道狭窄的原因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其自身因素:一是银行信贷投向集中,放贷渠道相对狭窄,特别是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后,各家银行贷款偏好优势产业、大型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及信用度高的企业。二是由于大部分民企(特别是私企)内部财务管理较混乱,企业运作不规范,财务核算信用度低。三是现有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还不能满足企业的担保需要。使一些企业产品确有市场前景,而因找不到适当的担保单位,缺少资金而制约了其发展。

三、促进民营工业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三明经济正处于再次腾飞的关口。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三明发挥经济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如何要达到这一要求,凸显三明在海西建设中支撑作用。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现三明工业新突破。工业的突破口在那里?前几年三明的工业发展现实说明了就在于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上,因此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使之成为促进三明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支劲旅,推动三明在海西建设中加快崛起。1、以海西建设为契机,外向带动,增量发展。三明民营工业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在于企业个体、经济总量偏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扩大规模总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一是打破本地产业的封闭循环,主动融入“海西”建设中,充分利用沿海地带产业出口优势,根据沿海产业转移趋势和自身特点,整合资源和组织架构,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开拓国外市场。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双刃剑”,明确自己在全球生产体系的定位,主动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的生产和分包体系,在专业化分工中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2、立足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构建自己的优势产业。天然资源禀赋是形成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但它并不形成该产业的绝对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最终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对天然禀赋的后天创造,其中应包括特色资源开发形成产业化的过程、依靠技术创新形成特色资源的不可代替性优势的过程以及通过精加工深加工技术形成特色资源高附加值的过程,这是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地区产业竞争力,支撑经济跳跃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市民营工业首先应面向市场,继续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自己。其次是政府应出台一些引导企业进行新工艺改造,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政策,激励企业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步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3、强化工业园区的作用,引导产业集聚与延伸。一是提高园区的规划建设水平,充分整合各类园区资源,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层次。要把园区建成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城镇发展的新组团,以园集聚,以聚兴业。二是对于进入园区的民营企业要做好服务,在地价、收费方面给予灵活或优惠,以降低投资业主的创业成本。三是提升园区民营企业发展层次,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出家族式管理和小规模发展的老路,与现代市场接轨。4、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民企融资渠道。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一系列制度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着力解决企业自身的诸多问题,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信誉。二是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促进融资。三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四是加强对民企的宣传和指导,使民企了解更多的融资渠道的信息。五是深化国企改革,鼓励民企参与资本市场化运作。五是疏通银行融资渠道,对民企业的贷款可采取灵活的方式,特别是对一些困难企业,可针对其有销路,有效益的那部分产品实行封闭贷款。5、完善服务体系,切实保护民企合法权益。目前沿海地区产业正处于梯度转移时期,龙岩、南平和三明等具有资源优势内陆地区都成为新的投资目标。因此,我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克服以往重“前期免费”而轻“后期服务”;重“引资”而轻“跟踪”的状况,让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享受到一条龙服务,即在建设中全方位服务,投产后的经常。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应制定有效措施,通过内部与外部双重约束,对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要坚决查处和取缔;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和肇事者,公安司法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和惩处。6、抓好人才建设,稳定产业工人队伍。首先大力培养、造就和引进专业人才。发挥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作用,引进一批掌握传统行业如纺织业、木材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高精尖人才。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定期举行大型熟练工人招聘会,并设立常设机构,定期开展劳动力供求信息、咨询、供求预测、薪酬价格调查及等活动,促进企业与熟练工人的沟通与交流,为解决用工不足架设桥梁。第三,加强各类人才的软环境建设。解决企业专业人才与产业工人在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还要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为他们营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三明统计局,《三明统计年鉴2000》―《三明统计年鉴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