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篇1

第二,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少有两个特征:一是在纵向上上下衔接,要包括中职、高职以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二是在横向上相互贯通,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贯通,以及正规、正式的职业教育与非正规、非正式的职业教育之间的贯通。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要建立起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资格认证框架,标准统一,互相衔接。这关系到整个职教体系的构建,是基础性的工作。因为资格框架里既包括学术性的资格,也包括职业性的资格。如果要做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贯通,就必须把学术性资格和职业性资格贯通起来并相互衔接。现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正在完善其资格认证框架,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怎么建立起沟通的机制,怎么建立起衔接的机制,资格认证框架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是建立对非正规、非正式职业教育的认可机制。现在认可的基本上是正规教育,如果要建立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话,就必须对非正规、非正式的职业教育给予认可。在学校以外的场所进行,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叫做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虽也是在学校以外的场所进行,但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这种认可包括对学习者以往学习经历、以往学习成果的认可。这方面丹麦、瑞典都做得很不错。

三是要建立起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什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交流,其本质就在于此。如果这种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能够建立的话,那么职教体系的建设就水到渠成。终身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不仅是教育,还涉及其他的部门,其他部门要真正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假如我们离开外部世界,一味地在教育内部思考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的话,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职业教育必须要思考教育外部世界的问题,理顺教育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真正展开合作。

观点链接

张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解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词组中,两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是“现代”和“体系”。现代的内涵和边界是什么?体系该怎样界定和厘清?都是需要加以澄明的。

现代的概念应当是一个与古代对应的代际划分概念。它体现了对现时展状况的历史集成以及这种集成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当今社会语境下,职业教育发展、转型、选择及国际互动的现代化过程。具体来说,现代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化是职业教育现代性的一个标识。它使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们的“专利”,而成为趋向普适和面向人人的现实过程。可以说,没有现代性,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大众性。第二,现代性是一个不断趋近职业教育本质的过程。职业教育由所谓的“奇技巧”,到手工作坊年代师徒相授的“学徒制”过渡,再到现代工业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的重视和盛行,体现了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认识的不断重视和日益加深。它反映了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将工作经验作为教育与学习的策略,将工作场所学习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已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龚春蕾,2011)。第三,现代性应当张扬主体性自由,关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性绝不是单纯的工具理性的膨胀,把人降格为技术世界中的齿轮。“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这样才能避免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因矫枉过正、来回折腾而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现代”概念的边界是什么?我们认为:现代是一个框架,现代是一个过程,现代是一种转型。作为框架,它承载着更多文明的要素、先进的成分、正确的理念,能够代表职业教育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作为一个过程,它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既承接传统的厚重滋养,又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未来,发挥着时代连线、发展过渡、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转型,现代又不单纯是“现在”、“过去”的时间概念,它是非线性的。它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是对发展的一种创新,是对观念的一种创造性的转换,是一种颠覆式的转型和替代,而不是对过去或异域的东西的简单承袭和移植。

如果说“现代”这一概念赋予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本质的规定,那么,“体系”就是指结构性内涵。体系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体系的特点在于它的结构的整体性、功能的优化性和内在的和谐性。任何体系必定是由不同的事物或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整体,如果体系不能构成整体,就说明该事物是不成体系的,体系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功能优化性讲的是体系的要素加合而产生的作用和新质。例如苇篾编制而构成席子,砌块组合而形成建筑。这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体系的结构如果不能产生1+1>2的功能优化效果,就不是优化的或合理的体系,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体系既然是一种结构化的存在,就必须重视其内在的和谐性。如果构成体系的要素是混乱冲突、矛盾互斗的,就必然是一种失败的体系、内耗的系统。

庄西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含义

1.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不是别的体系,也不是别的教育类型的体系。这就使它和别的体系、别的教育体系区别开来。

2.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体系。所谓体系就是若干相关的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群体。比如说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就是由宪法、法律(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行政法等)和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三个层次239部法律构成的一个体系。

照此说来,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是由一些机构(相关内容)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3.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的,以此区别于“现在”的和“过去”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这里,“现代”并非“先进”的意思,它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并无价值偏好,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不一定就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

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有相对固定意思的,绝不是一个不着边际的东西,它不应该包罗万象,也就是说它应该有比较清晰的边界和相对固定的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小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内容体系、服务体系、评价体系。最核心的是组织和制度体系。

组织体系: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组成体系。

制度体系:由各类协调、约束、保障体系运转的规章组成的体系。

内容体系:专业、教学、课程、实习、训练等。

服务体系:人、财、物、场地等。

评价认证体系:评价体系本身的标准体系。

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纵向上的层次性、横向上的多样性、运转上的灵活性、内容上的合理性、评价上的外向性。

篇2

关键词:创新理念 美术教育 职业中学

在传统职业教育中,美术教学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内容特征,相对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因此,美术职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积极运用创新教学思想和最新美术发展成果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美术教学课堂效果。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存在创新与改变的要求。本文就影响美术教学因素、创新教学理念的组成、教学模式的构建等课题,做了深入的阐述,旨在提职高业教育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影响美术教学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素质教育理念的模糊性和机械化

素质教育强调素质和知识的基本性和全面性,以平衡人的各种发展要素,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同时针对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又提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系,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创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职高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却暴露出诸多认识方面不足:素质教育理论淡薄,表现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不强;素质教育创新的原理和规律不明确,认识模糊,疏远和虚化美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肓从求众,使教育教学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目标中显得被动、落后,认识上的模糊性,实践的机械化,限制了教学活动中创新的空间。

(二)美术教学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职高美术专业教学具体过程的思路、方向及做法在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明显错位。美术学科最为显著的教育功能是培养创造、创新能力,而美术创造、创新能力作为艺术实践能力的最高集成,它实际上又反映出思维创新的层次和水平。职高美术教学要重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诱发这种思维还必须尊重艺术思维的多元异化特征,激发艺术个性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求取丰富的创新内容,促进素质教育在实践能力上的高新发展。但现行美术教学中,强制接受式的传统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充斥了民主和谐的自主式课堂结构;封闭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全面开放的教学空间;疆硬单一的定势定向教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致使实施美术素质教育的促创作用苍白无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难以形成鲜明卓实的教育效果。

二、实践创新教育理念的途径与过程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会学生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观、积极进取。但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由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相联系。美术课的内容应该充分突出美感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美感的内容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进而主动选择美。当今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师必须主动的引导学生用美的原则去选择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能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学生的创造才能是不可限量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题材被不断地发掘。激发他们创造热情,大胆展开联想,使学生想做、敢做、会做、能做。鼓励学生不断的观察,大胆地构思和想象,一步步唤醒他们沉睡中的征服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界的感受及对生活的体验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积累创作素材,同时应有意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概括、提炼取舍、为创作所用。

(三)联系学科特点,创新课堂教学

职高美术学科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为实现的,室内外课的实践性特点尤为突出。审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点是借助形象思维方式及造型技术手段进行审美思维、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等一系列综合艺术实践活动而最终获得的。形象思维的延伸、发展与创新是审美能力的质量核心,主要反映审美创新的实际水平。因此,职高美术过程应努力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教学思想、学习意识等创新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坚持开放性、启发性原则,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课型、教学过程、学生思维空间等的全面开放。开启审美心智,激发艺术潜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植适宜的土壤,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只有合理有效地发挥好美术课堂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拓展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进而推动艺术创新能力向较高层次的顺利发展。

(四)美术课程改革应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培养,因而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①加强美术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美术教学积累学习技能的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日后的学习能力。②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学习,有利于将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方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行为,生活处处可以学习。③通过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

参考文献:

篇3

近日,“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和层次结构、职业资格制度、发挥行业在职业资格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和规范校企合作制度和新学徒制度等问题提出建议。从多维度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更新教育理念,引领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四个方面。要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就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切入点,通过破除思想障碍,进而破除制度障碍,才能创造职业技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需要以开放的目光,借鉴外国的先进理念,增强对外交流。例如,近期在广州举行的粤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不仅加强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而且对广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的参与和指导。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要体现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国家工业化的要求。行业参与和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水平、质量、力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因此,职业教育布局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职业教育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是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例如,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继在广东省首创“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办学模式之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岗位学制”校企合作的新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战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打造了东莞乃至全省校企合作的新亮点。

完善职教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制度调整。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在由比较注重规模扩大转入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三步走” 战略:第一步,2011至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重点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10个衔接。第二步,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力争“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步,在十年内形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完善体系,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制度调整。

总而言之,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篇4

(一)衔接拓展型

“衔接拓展型”主要指在学历教育内,中、高职院校通过打破终结性教育的“天花板”,与高一级院校衔接培养,或者本级院校内部拓展培养的方式,实现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上升路径。如江苏省从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于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江苏省教育厅的《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12号)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衔接试点工作: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成长的需要,在“中职、中本、高本”的培养形式中选择继续升学,拓展了学习发展空间,拓宽了人才成长渠道。上海市通过逐步打通架设立交桥的方式来实现衔接拓展,打通学生的学习上升的通道:从实现中高职融通入手,积极探索中高职五年制一体化办学,架设起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立交桥;再尝试中职与应用本科贯通培养点,试图架设起中职、高职、本科之间协调发展的立交桥。

(二)融通互换型

“融通互换型”主要是指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的融通、职业院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间的融通、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普职融通及双证融通,需要学分互换、学籍互转等作为保障。上海市架设起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立交桥,并积极开展职普学分互认,实现了双证融通。在山东,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高和中职,并且已经实现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互认学分、互转学籍、学历互认,确保了普职的融通。

(三)分级多元型

“分级多元型”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依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将职业教育进行纵向分级设置制度。在分级制中,实施连续学习与弹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无论是学龄学生,还是成人,在任何时候均可以进入分级制学习系统,形成了学习者多元化的格局。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到目前结果尚不明确,但是所进行的探索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与借鉴之处,如北京市按照“从职业出发”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理念,构建了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该体系是以初中后分流为起点、以5级架构为主体,并能纵向发展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职业教育的分级制拓宽了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扩大职业教育的资源范围,增加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和可选择性,体现出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理念。

二、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的生成机理

衔接拓展型、融通互换型、分级多元型3种模式并不是某一地区的专利,各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经常在某一类型的基础上将3种类型交融在一起。3种模式助推了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它们不是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没有先后之分,只是各地结合实际做出的选择。各地的选择不是完全凭借主观意向或经验,也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职业教育发展等基础上,选择更适合本地特点的模式。剖析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笔者探索其生成的机理,认为主要有以下3点:

(一)破解终结教育的理念

终结教育、断头教育是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问题。职业教育从原来的中职教育延伸到高职教育,学生有了升入上一级学习的机会。但学生上升参加本科、硕士、博士学习的通道仍没有打通,职业教育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这也成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症结所在。各地职业院校都尝试用衔接或拓展的方式打通学生学习的通道,主要有有“3+2”“3+4”、中职、高职、本科院校衔接模式,或中职及高职培养年限拓展的五年一贯制等模式。这些衔接拓展模式,破解了职业教育为终结教育的问题,为职业教育学生在学制体系内上升学习成为可能,为终身教育打下了基础。

(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需求

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关键内涵是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个体为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有提升职业适应能力的需求,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最好渠道是通过学习获得。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转型升级的时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个人要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生活质量,需要在一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接受教育。“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教育必须按照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方便在他的一生中进行”。“现代职业教育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不仅要为各层次学习者提供‘时时、处处’的学习机会,而且还要能在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之间实现无缝转换,为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能力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职业教育为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提出了普职融通、双证融通、学分互换等做法,为人人、时时、处处接受教育成为可能创设了条件。

(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它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但因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不同,其实践模式选择也就有所差异。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较高,部分中、高职院校的师资、硬件设施也比较先进,可以选择衔接拓展模式。上海、北京两大城市,聚集着各种类型的职业人才。城市发展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更需要进行终身学习。只有融通互换、分级多元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才能满足大城市中这些职业人才随时随地进入学习教育系统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的问题应对

从以上对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践过程及其生成机理的剖析中,我们会发现3种实践模式因所选择的途径、方式存在差异,其对职业教育的适切性也有所不同。3种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衔接拓展型模式过于依赖学历教育体系内打通的升学路径来吸引学生就读职业教育。有些中、高职院校大规模采用衔接拓展促升学,却没有考虑到产业经济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部分的中高衔接、中高本衔接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衔接,学习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部分拓展办学年限的中职或高职,因院校本身理念、师资、设备等水平的差异,培养的学生质量堪忧。融通互换型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了学制教育体系内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兴趣需求自由选择教育类型的可能性。普职融通可以使学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自由选择,双证融通可以使学生在学业能力与技术能力之间自由选择,学分互换、学籍转换等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了保障。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融通与互换还不可能完全实现,原因在于,目前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人社部门、行业部门等管辖,学籍间转换困难;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区别较大,学分互换的等值性较难精确衡量。存在的这些问题使融通互换的实行难度较大。分级多元型模式将职业教育的功能拓展到学制体系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现有能力水平及发展需要,通过考核进入学习体系,可以连续学习或多次学习来实现知识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修满要求的学分可取得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可以说,分级多元型实现了“学生能够自由地进入各个不同阶段,而又能在不同的点离开”的终身教育的理念。但是分级的级别设置的科学性及考核量化的可行性需要深入考究,如何按照分级标准设计教学方案,以学习者的既往经历、知识、能力为基础确定培养方案,以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管理进行教学,为人人、时时进入职业教育设计精细化的实施方案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针对3种模式类型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的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持续推进体现时时、处处、人人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

(一)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制订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为避免职业教育成为另类升学教育,需要科学分析产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间的联动机制,合理定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职业院校本身发展的实际水平,制订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比如在衔接拓展的专业选择上,规划时需要依据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确立专业及衔接拓展模式,以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有效衔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健全体制机制,满足各类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3种模式在实践中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实践过程中体制机制不健全,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不完备,普职融通、双证融通、学分转换、分级培养等的落地执行还需要更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在实践探索中还需要更努力地朝科学的方向前进,才可以达到朗格朗所提出“使教育从纵的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联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满足各类人员时时、处处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相结合,时空上拓展延伸

篇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终身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70-02

党的十报告中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全体社会成员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文明的主要指标之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1]。包括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职业学校、职前与职后培训机构,以及各种普通教育机构内职业教育课程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1.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报告将大力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作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这一安排与其后的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居民收入、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总理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面向人人的重要实现途径。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1.2.1 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这些建设举措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在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引导,还是在刚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都是职业教育体系义不容辞的责任。据了解,仅2012年广东省卫生系统为了应对广东省食品和医药行业标准升级以及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委托职业教育院校对开展了近万人次的“双转移”培训,不仅提高了因专业转型升级淘汰的职业人员的就业质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直接推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1.2.2 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是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两种转型的复合状态,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据测算2011年城镇居民的比例会超过农村居民。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来看,虽然网络信息、生物基因、航空航天、物理能源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但刀耕火种在广大农村也很常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仍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与此相应的,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理念、基础办学能力、制度建设水平以及理论研究也在发生根本变化。职业教育体系也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

1.2.3 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我国要几大在资金、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但是教育保障依然是根本手段之一。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为城乡人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以下目标:满足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与普通教育系统相沟通、完整的职业教育学校系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系统可以相互转换、学习者自主选择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习方式。这些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未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我国提高落后产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创意产业,而职业教育将为这些产业职业人员的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将为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提供进一步支撑。

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障碍

2.1 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整体认可度较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师资不足等原因,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一直未能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加上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中一直将职业教育的招生批次安排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后,使得职业教育的在社会民众的心中的整体认可度较低。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多数职业岗位未执行强制性准入制度,职业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收到较大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强。

2.2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未能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未能全面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影响,重“学”轻“术”的观念影响着广大学习者甚至教育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方面的差异长期被忽视,教育主管部门也较少注意到两种类型教育的差异,在管理过程中多数套用是普通教育的制度、措施,导致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3 办学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事业虽然处于国家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但由于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对于经济直接贡献不明显,仍属于“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导致资源投入不足。据调查,全国中职院校仅有100余所办学条件真正达到设置标准,不足院校总量的20%。而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量已经超过普通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资源投入的不足直接威胁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威胁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更勿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 加大社会投入和制度倾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十报告指出,我国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加大力度。教育作为对生态环境污染小、社会发展支撑力度强的服务型产业,应重点发展。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发展将提升国民素质,特别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直接贡献率。国家应该在管理体制和经济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3.1 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排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障碍

党和政府应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吸引更多的办学主体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激活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教师和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决策,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保障民办教育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合理回报。

3.2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从2012年开始,各级政府落实教育投入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 4%的基本指标。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史无前例的完成了宪法中的这一目标。这足见政府对于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这些资金以专项拨款和基本建设经费的形式源源不断流入教育战线的各个环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作为关系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收到了格外的资金扶持。各个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而教师在职培训和其他进修得到更多支持。这将有利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6

关键词 当代职业教育 职业性 人文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生在我国思想界的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主要集中在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的大讨论,其实,这正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面对、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一讨论已经形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整合论。所谓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协调、统一。一般来讲,整合论反对具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

整合论的观点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很大的认可和赞同,就其最简单的原因而言,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走向社会,用自己的适用性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在职业教育中进行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两方面整合的观点无疑也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学习科学技术,又学习人文学科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和对峙,职业教育界对整合论的认可和赞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前瞻性的意义。

但是,问题也产生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认为整合就是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思想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者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倾向性的角度分析整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没有充分发掘这种特性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2 当代职业教育本质特性

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即学校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现在来回顾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斯内登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国际教育辞典》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这些界定虽然大都是从广义上展开的,但是都紧扣“职业性”这一特性。因此,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尤其是学校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为满足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强调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教育也进一步加强,与学术性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必然推动当代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我国近现代教育是植根于封建主义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没有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背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的认识,片面地追求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调科教兴国,凸现的主要还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使得凸现职业教育特性的职业性教育即在很大程度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处于一种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层面,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仍然停留在为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的层次上,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终极性发展。科学技术不是缺乏人文价值,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发掘。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能促进人多方面的精神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和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除了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外,还应该发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来为人的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和技术日渐走向融合;科学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的趋势,技术更加自觉地以科学为指导。凸现当代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原本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理性精神是其灵魂,更是人的本质,富有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活动能促进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如谦逊的态度、进取的心理、理智的怀疑等,而人的这种理性精神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拥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运用科学技术对迷信、日常生活经验、已有陈旧科技进行批判的过程,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也是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的过程,它彰显了人超越现实和自我一种本质力量,这种促进人的终极性发展的人文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3 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地位、尊严、个性发展、幸福和命运,体现的是人性在社会中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善和美能给人以终极性的关怀,真同样能给人这种关怀;善和美给人的关怀主要由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而真给人的关怀则要由科学技术教育来实现,并且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善和美的关怀,因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因而,充分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对于凸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使职业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兼顾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两大基本功能。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工业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现代化仍然是当务之急。这就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不应该把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停留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只是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目的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而应该站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发掘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完成这种改变,才能带来职业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功能观、制度和课程编定等方面的改变,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去实现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不只是科学技术教育在工具和技术层面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上,职业教育应该进行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教育,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教育的教的层面上,应该把教学为学生实用的思想变成教学为学生求真的思想,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念,开展研究性教学。科学技术是整体,科学技术教育也是整体,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除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外,还应该包括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和科技美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学为实用的思想上,教给学生的就只是科学技术知识,而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科技美的体验,而这四个方面正是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科学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能促进人的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减少错误。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求真除了探究世界客观存在的功利价值外,也具有人性的价值,很难想象人性中没有了真正的存在意义。科技美则是科学技术教育的更高层面。相应地在科学技术教育的学的层面上,也应该教育学生把求知为实用的思想变成求知为求真、完善自我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教育生态;经济社会;职业教育

一、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理论依据

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也造成了空前的生态危机,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1968年,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中指出,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菲利普·库姆斯认为,教育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就业之间不相适应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与知识的快速增长以及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生态教育迅速发展并成为时代趋势。譬如,1998年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宏图》报告中,美国教育促进基金会首次提出“大学生态系统”的教育理念,指出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在教学与研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校内与校外事物、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教育问题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教育生态主义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认为教育本体是一个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多种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在与其他事物及环境的相互联系中体现自己的属性、功能和价值。生态教育不仅是教育内容的生态化,更是教育本体的生态化,在发展演化进程中,形成一种自然、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在系统内部,教育主体(学生及教师)、教学活动和各种教育资源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同时与系统外部环境又形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有机体。因此,生态教育系统不仅应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应将一个个子系统放在教育大系统中考察,从生态学的角度,建立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和协调机制。正如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所指出的,教育生态学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旨在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新福特主义主张减少国家或组织干预经济,通过建立完善、灵活的市场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主张通过政府、工会和雇主的合作,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薪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实体经济竞争加剧,后福特主义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先后把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社会开始由生存型进入发展型阶段,经济增长由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经济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优化转变,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输出优质的人力资本、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和畅通的社会流动路径,保持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公正,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教育生态本性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教育生态理论认为,教育在发展演化进程中,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资源、能量交流,诸要素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系统网络,并维持基本平衡,实现整个系统良性运行。但是,长期以来教育功利化破坏了教育本身的生态平衡,出现教育危机。如高等教育在结构上表现出教育类型、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失衡;在管理方面如政策拟定、科研导向、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和良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而易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形成内在协调性,避免或减少内部冲突和矛盾,现代职业教育对内对外的各个正向功能才能实现。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教育主体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教育生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以促进主体的职业发展、人文精神和生命质量为目标,尊重教育主体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诉求,着力塑造主体人格和精神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就是要按照教育生态系统要求,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的多元化需求与全面发展,满足不同的人生价值诉求和实现路径。这种理念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满足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需求,从而有效避免职业教育生态失衡。因此,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是尊重人的主体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现代职业教育在提供人们就业、生存、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基本需求的同时,更能够创造合理的社会流动平台和通道,提高社会底层及广大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发展需求,找到发挥其能力的平台,帮助人们参与社会竞争与选择,从而获得幸福,享受美好生活。

三、现代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教育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和研究教育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揭示其发展规律与运行机制的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生态系统由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对教育发展产生各种作用和影响的环境要素构成,如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政策、文化、道德、民俗等要素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等,教育本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以不同的路径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转化,并表征教育发展的生态特点和规律,如动态平衡规律、发展协同规律等,教育生态系统只有在良性发展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综合效益和功能。同时,在系统内部,在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同样存在着信息交流与资源转化及其生态特征和规律。因此,在教育生态观下,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与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和谐相处,而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或技能。为此,高等教育应该把人置于教育生态系统中促进其生态性发展,并通过这种和谐机制反哺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

(二)建设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从系统的观点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生态属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以系统的发展眼光,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动态效应,综合考察对象,才能正确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从而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整体功效,实现整体优化,保持其发展的整体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2.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系统内部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功能畅通,信息和物质等资源在系统内流动自由且高效,各子系统之间形成积极、健康的动态互动关系,这体现了系统内部的和谐性。同时,职业教育在内部和谐的基础上,完善体系结构,优化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融合贯通,避免矛盾和冲突,形成良性的生态互动,这体现了系统外部的和谐性。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和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内对外的各个正向功能才能实现。

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应当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对接,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

它表现为内部适应性和外部适应性两个方面,内部适应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不同教育个体的需求和发展,通过提供形式、内容、方式、层次不同的教育,满足不同对象的不同阶段发展需求,这体现了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多样性特征和多元化需求。外部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积极互动、互为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转化,促进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正是在系统由不适应到适应的不断循环往复中演化发展的。

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发展性原则首先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动态、开放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政府、组织、行业、企业等,通过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形成共融互通、协同发展的环境,充分吸纳、利用外部资源并转化、输出,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发展性原则其次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生态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依靠内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作用,完善、优化原有的层次、结构,实现内部层次、结构的自我运动、自我演化。

在此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地实现了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吸收及转化,能够将历史的传承性与时代的发展性紧密结合,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由无序、简单、低级向有序、复杂、高级演化发展,增强体系的活力和功能。

(三)建设路径

从系统的视角看,“环境、体系、主体”是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共生,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

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内容的修补和完善,而应该是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涉及多个关系、多种要素的系统工程。

在宏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环境与系统”之间关系的矛盾。在这一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之间形成的互动共生关系,即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必须以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为依据,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以职业教育提供的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基础,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避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环境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相关的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条件保障。

在中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系统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矛盾。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可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主体在空间维度上的多重需求,在时间维度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生态发展,实现改革目标。

在微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是通过在宏观层面解决“环境与系统”、在中观层面解决“系统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矛盾,从而在微观层面解决“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矛盾,培养“主体”适应“环境”的生存选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主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功能来看,在现代职业教育共生系统中,“主体”既是“系统”发挥价值的活的要素,又是“系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在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以满足“主体”生存、生活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主体”自由、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帮助“主体”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2]闫智勇。系统论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探赜[J].职教论坛,2013(19)。

[3]杨近。复杂适用系统视野中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

[4]张海霞。从教育生态学视角透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的热词。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成为举国上下都在思考、探索的重点。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出发,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扩大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提出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伴随我国有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及发展规划的出台,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什么?就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它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第二,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是简单以升学为目的;第三,它肩负着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的功能,这种教育直接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业务素质;第四,它是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和产业升值的教育;第五,它也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这种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第六,它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搭建了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调整专业设置,对应产业行业要求

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产业及重要工程,遴选优质专业,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岗位工作标准,调整专业布局,实施重点建设。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专业建设有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要以此为据,尽快调整专业的设置和管理,一方面要以此为依据和契机,优化师资队伍、实训设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配置安排;另一方面更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真正做到专业建设的内涵升级和新建专业的有机重构,避免新瓶装旧酒,或简单地拼接移植。

三、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

我国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有两个倾向性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一是部分院校热衷于扩大专业规模,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导致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和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结构性浪M”;二是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更无从引领产业发展。

优化专业结构,就是要适应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相应地规划、优化专业布局,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优化专业结构,既要体现紧贴产业转型升级,契合产业链延伸交叉等特征,又充分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需要,切中时弊,顺应新需,切实提高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教育、通识教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结构要素。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和技术进步,对接新标准、新规范、新工艺,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完善、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改革,同样十分重要。

实施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推行专业认识实习、过程跟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以职业为导向的实习考核评价,加强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支持,越来越重要。

实践课程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实践案例的“真度”,技术应用的“深度”,创新空间的“广度”,教学内容的“厚度”,软硬结合的“密度”,虚拟仿真的“效度”,学习过程的“乐度”,人才培养的“适度”,开发综合性实践教学的资源。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探索“双师”教师队伍的有效培养途径、模式与机制。以专业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双师”能力提高为目标,以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为培养途径,实施新教师“三年三阶段”、在职教师“五年一轮次”的培养培训,形成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内涵发展提供支撑,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实习实训、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探索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研究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构建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一、改革与现代职业教育不适应的教学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忙改变,职业教育的改革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改革与现代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2.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职教育理念的不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高等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长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过多的体现以知识为本位,加上教学内容深奥,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忽视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还存在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了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教育注入的结果。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主体,只考虑自己讲课的效果,而不是考虑学生掌握了多少,忽视了师生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4.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改革职教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

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普教和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企业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人才。

5.改革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能学会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教师由“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教学组织由“教室授课、黑板种田”向“实训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等倾向,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的转变。

二、推行职教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绝不能单以教师讲课的好坏来衡量,而是用学生学会多少、掌握多少来衡量。不可否认,对职业教育而言,我们始终不能忽视教学的有效性,但对职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要现代化, 本着“有用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要绝对避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陈旧的知识。基础课要注意与专业课的衔接,专业课程要体现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充分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必须强调的是,多媒体技术不可能完全代替板书,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以及个人的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新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篇10

     职业教育论文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职业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做个参考。

1.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

2.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4.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

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实证调查

6.职业教育课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

7.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

8.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9.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

10.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探析

11.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1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

1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

14.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15.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16.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

17.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8.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

19.职业教育集团化体制改革路径探索

20.高中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增加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

21.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22.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以重庆市为例

23.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内容体系——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24.中德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支持机制的比较研究

25.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1995~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

26.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27.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二)——基于纵向维度递进发展的趋势:定阶与进阶

28.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

29.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

30.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

31.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

32.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33.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工的调查

3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成绩、问题与政策建议

35.职业教育:从集团化走向战略联盟——基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36.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

3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功能及其构建

38.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收入回报之差异

39.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三)——基于纵横维度交替发展的趋势:实然与应然

40.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

4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

42.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3.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城市动态面板数据

44.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45.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46.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47.试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东莞市职业教育为例

48.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

49.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与矫正

50.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的价值分析及实现策略  

51.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

52.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53.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

5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与对策研究

55.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

56.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

57.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

58.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59.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

60.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主要特点

61.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

6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6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博弈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64.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

65.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缺失与建构

66.我国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运行机理、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

67.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设计及启示

68.论职业教育的尊严

69.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建设研究

70.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

71.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7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

7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74.农村职业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变化:1989~2009年

75.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

76.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理论循证与实践形态——兼谈我国“工士”学位制度建设

77.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

7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再认识

79.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

80.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81.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内部效应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82.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

83.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84.公平视野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建设与关系考量

85.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8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探析

87.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8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89.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90.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

91.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性研究

92.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93.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94.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95.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

96.以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基于江苏省的实践研究

97.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9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