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在打通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断头路,同时又有与普通教育体系争取同等话语权的意图。其力图通过构建成熟、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整体推进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度完善与质量提高。目前,人们探索的路径大致从学制、规划角度入手,借鉴国外不同经验,寻求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与解释路径。
回首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过程,从现有研究与讨论来看,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政策文本的颁发、解读与传播;二是引介与参考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如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瑞典、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三是梳理中国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史,厘清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规整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以上讨论与研究既包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的背景、内容、思路、流程,又包括形成的共识、聚焦的点面与尚未释清的难题。以上讨论与研究,概言之,围绕“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总体来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轫于部分学者与管理者的零散讨论,正式提出并进入建设轨道源自于政府建设引领。就时间起点问题,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1904 年的 “癸卯学制”。二是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三是2005 年 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癸卯学制”和职教法的确对于职业教育体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就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实提法应该起始于2005年,2010年从政策文本转向落实。2011年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纳入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位列“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各专项规划中,教育部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明确要求2012 年初步形成体系架构。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按着分步走的战略,逐渐朝向2020 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目标推进。
至此,整体上类似于道路设计与前期论证阶段。政策设计与理论研究者一致认同,现代职教体系归结为“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内在系统自身的协调性”。前者强调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者强调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后者强调中高职协调发展。分别从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子系统展开。
系统是有点、线、面、体构成的,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完备的结构。在现代职教体系上,“点”是构成系统的关键要素,“线”是要素间的关系和运作逻辑,“面”是线与线之间构成的价值与功能,“体”是面与面之间的边界与流通。理想上来说,先分后合,从术而道。
本文题目之谓“别议”,是想在以上理论与政策引领的基础上,发散出一些不成系统的反思,以求抛砖引玉。
首先,要从要素到逻辑,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体系”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多瞩目于要素及其简单关系的探讨上,如构建从中等到研究生层次的完备教育系统,打通普通教育的立交桥,激发企业行业的热忱参与等。在探索结构逻辑与运行法则时,多参考不同国家的做法。各国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形成缘由,各国行政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福利制度和文化、生活方式不同,不管从“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出发,还是从“集中制”或“自由制”出发,各国后期在面对自身职教问题时都采取相互借鉴与补充的方法,形成以某种逻辑为主,其他逻辑补充的相互流通体系。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和职业教育问题,可以学习别国的成熟经验,但没有可以完全参考的蓝本,所以中国的职业教育问题尚需要“自己解决”。我们亟需综合化研究,从要素和简单逻辑线条间的衔接和融通,深入到内部运作逻辑的探讨。没有逻辑,最后的体系只会是一个框。
其次,要从职教到社会,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职教”问题。第一,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如英国)是“市场本位”,主张“社会优先”的国家(如德国)推行“企业本位”,我国推崇“儒家文化”则认定“学校本位”。但是,职业教育的问题不只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讨需要从学校回归社会,站到更高的国家规划的层面重新考虑。第二,我们探讨职业教育时,历来使用的词汇较多的是“服务、满足、适应”。这没有错。但一些人借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处于“服务、满足、适应”角色的职业教育附带了价值判断和等级排序,利用职教功能贬低与俯视职教,视其“位卑”。鲜有讨论,社会需要为职业教育做些什么?招生依旧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统招时北大清华等先录,一本次之,职业院校最后。三六九等的观念促使社会屡屡出现 “宁为普通教育的草,也不做职业教育的苗”“多一所职业学校,社会上就少一所监狱”等骇人听闻的习语。职业教育所遭受的冷遇,便是显性的社会排斥。如若依然存在类如某市长公开讲话所诉说的“我承认职业教育重要,需要大力发展,但我依然不会送自己的孩子读职校”这类语言背后的思想,那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画地为牢,便是“阶下囚”。从制度到观念,皆需要社会为职教做些什么。第三,从职校到社会不仅要强调政府、市场的运行主调,更要要求职业教育从关注经济的发展转向关注个人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关注围绕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向关注支持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宽泛能力。从这点上来说,“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并不矛盾。如今,更需要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个人”的发展起点与可持续发展的线路。
再次,要重视“现代”的研究,解决现代职教体系中的“现代”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二字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自我革新。在整个社会转型期,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正亲历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行为依旧刻骨铭心,现代社会新的伦理、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和社会转型同期进行,就要厘清“现代”在职业教育领域意味着什么。现代化、现代性的讨论汗牛充栋、林林总总。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但其中一点无疑,“现代”必然是在面向更加民主、更加科学的道路前进的。更加民主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摈弃如上所述的三六九等的分流、分层和特权观念;“现代”意味着新的袪魅与启蒙的开始。
言说于此,突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犹如社会城镇化进程,乡野文明被冷落、破坏与抛置,城市文明难以辐射、统辖与浸染。如此,职业教育更容易导致像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留守人员和城中村现象一样,旧时、童年梦中的乡村已然不在,新的邻里如同陌路,文明进程尚未完成。到时,就不是小时候的院墙隔开了人心的问题了,而是体制壁垒铸就了“围城”。为避免如此,我们需要在国家引领下,启迪职业教育内部苏醒力,从以上几个方面构建。
篇2
1.1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和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建立以国家科技积累为使命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服务改善民生、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使技术技能人才工作和生活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新的视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2在2009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大国,职业教育对我国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在职业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我们应该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转变社会观念。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成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一等[3]。其次,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比例,做到合理、适度、协调、可持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职业院校校长研修学习材料中指出:提高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能体现八个有利于: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有利于构建合理教育结构。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9年在《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战略》就提出,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和教育系统中的其他部分紧密衔接[4]。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为使美国经济基业长青,必须重振制造业,并为此决定在制造业领域与工商界合作培训200万美国人的技能。美国教育部长邓肯说:“办好两年制的大学是使美国重新站起来的关键。”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第三部分《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即: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2.1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开展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课程。在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短期和基础的初级技术技能培训、系统化技术技能教育以及高等学历教育[5]。残疾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
2.2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贯通。
2.3开展多样化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2.4构建内外衔接、开放立交的体系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开放衔接。鼓励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进行互教、学分互认、课程互换等。改革和更新招生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将学生在普通学校的课程和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衔接[6]。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衔接。统筹设计各级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入普通本科学校继续学习的通道。完善“知识+技能”的高职考核录取办法。
2.5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职业教育布局。切实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行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对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估和指导。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再升格为本科层次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对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共同承担。培养以技术技能为核心能力,将生产、服务、创新型人才,由达到设置标准、办学条件的、升格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承担。到2020年,我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在每个省份都有若干所职业院校的格局。
3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创新
3.1建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政府统筹安排职业教育发展内容,行业部门同步加强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企事业单位同步开发人力资源,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衔接互动。
3.2增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能力。
3.3强化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制度。制定职业教育企业合作促进办法,落实企业法律责任,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融通机制,健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制度。
3.4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
3.5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3.6完善职业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和完善现代大学章程。建立教授治学的体制机制。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和运行。改革校内行政管理体制。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质量监控和内部自律机制。建立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
4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1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德育与职业指导工作。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不断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4.2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建立职业院校专门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业需求设置职业课程。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4.3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有机融合。
4.4鼓励校企合办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实行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根据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专业类型,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灵活教学方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例如:上海成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把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经过学分银行的认证就可以转化为合作高校相应课程的学分,当学分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可按规定转换为相应的证书和文凭。
4.5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加快建设师德高尚、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依托高等学校和行业企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职业院校教师攻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加快高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步伐。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
4.6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积极开发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定期举办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丰富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5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
5.1推进职业院校达标制定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师资格、教职工编制、实训基地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标准。组织实施职业院校达标建设计划。
5.2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5.3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工作围绕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体系建设、制度创新、质量提高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专项研究。职业院校要加强和提高科研研发和创新能力,服务行业企业发展。(高职高专尽管是一个教学型的学校,同样需要科研。只不过科研的方向不是关注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而是强调服务行业和区域,主要应落实在管理创新、技术更新等方面。)
篇3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75-02
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背景和经济背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产教融合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2014年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战略合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计划到2020年,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全面对接、支教和普教互通,充分彰显终身教育理念,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升级转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制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教融合
所谓的产教融合,就是产教一体、校企合作,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构建集教育教学、业务培养、岗位训练、经营理念、素质养成、科技研发等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种全面对接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职业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的双赢,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还能推动现代企业的技术转型和产业升级,助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 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主要存在五大基本要求,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对接”中。
第一,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对接。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进行及时调整与优化,重点培养现代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第二,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构建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桎梏,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的逻辑流程,及时调整课程序列,实现理论与实践、素养与技能、文化与技术的深入融合。
第三,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以产业技术为核心内驱力的课改体制,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根据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结构的调整与教学内容的优化。
第四,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职业院校要采取“双证制”,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专业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成功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即将到来的就业添加砝码。
第五,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包容度,让劳动者可以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自由灵活地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以完善自我的个性化需求。
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产教融合制度建设重要性
长期以来,低成本的廉价劳动力始终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一大“杀手锏”,通过“世界制造工厂”拉动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国内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人力资本提高、创新压力等突出问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现代企业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体制转型。,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他们的能力强弱、素质高低决定着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高低,是现代企业能否顺利实现升级转型的关键点。而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现代企业的实践指导,而且需要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包括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人才培养评估体制、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等,以顺利实现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和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的目标。所以,产教融合将成为推动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崛起的重要保障。
首先,产教融合是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复合型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点,而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就是面向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和社会服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经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且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可以极大地提高中职生或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现代企业实际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其次,产教融合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基本的社会职责,也是职业院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改革的深入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了转型关键期,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色作用,是现代职业院校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时代课题。只有立足于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在充分发挥助推区域经济建设职能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最后,产教融合是扶贫富民战略实施的需要。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解决底层民众的贫困问题,缓解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贫困人口的规模还非常庞大,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就业率、改善民生、扶贫富民的时代使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制度支撑下,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联合举办扶贫办,广泛面向贫困地区的劳动者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扶贫富民战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产教融合机制的建设路径
目前,确定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明确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等问题,可以从产教融合机制角度加以深化,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1 加强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建设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化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主导者角色,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持来鼓励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与融合。精心制定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职责与义务。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网罗企业人力资源转接、企业复合型人才代表和职业院校代表,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监管小组,统筹地方职业院校和企业,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产教融合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确保产教融合方向的正确性。地方政府要构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与共享平台,提高校企双方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保障。
4.2 加强产教融合法律法规体制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化,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14年2月2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注重并加强职业教育体制建设与改革,进一步推动与产业升级转型及社会公共服务相符、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必须通过出台刚性的法律法规,构建约束性机制,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业务,确保产教融合的高效开展与落实。
4.3 加强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
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校企主体承担的框架下,加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自,成立基于企业职业导向的理事会。采取职业经理人制度,促进校长的职业化发展。此外,职业院校领导者要强化品牌意识、竞争意识、管理意识和文化意识,推进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全面对接,校企联合建设科研基地和实训基地,企业技能型人才代表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4.4 加强“产学研用政”校企协同机制建设
“产学研用政”,其中的“产”就是产业协会和企业,“学”就是职业院校与师生,“研”就是科研机构和团队,“用”就是产品用户和教育用户,“政”就是地方政府。通过一年举行两次的例会,由“政府号召-学校推动-企业联动”向“企业号召-政府引导-学校联动”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角色作用,对产教融合进行统筹规划与部署,确定校企合作类型,协调彼此的分工合作,对校企投入、教学调整、就业计划、监督评估等进行详细规划。现代企业要立足长远,站在战略高度审视产教融合。行政部门要精心制定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符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事业单位要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建立现代社会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及就业状况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4.5 加强质量评估机制建设
产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要站在客观立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质量加以全面评估,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规范合理和客观权威,以行业企业标准为根本依据,从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及体制创新等维度,对产品生产过程、技术研发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员工在岗培训、教师车间实践、人才培养计划是否符合行业产业标准等加以客观审核评估,以企业平评判标准为依据,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考核,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以及职业院校对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建议,最后产业协会以第三方的身份,分别对校企双方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行评估,通过不断反馈和改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4.6 加强教育行政部门激励奖惩机制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关规范,加大对产教融合的监管,在定期督导检查的同时,构建完善的激励奖惩机制。建立地方教育部门设立政府部长将,对那些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现代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在推动产教深入融合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而对那些妨碍产教深入融合,甚至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现代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或行业组织予以相应的惩处。
5 结语
总而言之,产教融合是新常态下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路径。产教深入融合对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产教融合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必须坚持产教融合之路,不断探索现代学徒制,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全面对接,积极营造校企合作、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2-156.
[2]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10-12.
[3] 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1):10-13.
[4] 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41-45.
[5] 薛中海,汪俊枝,饶培俊.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5-148,152.
[6] 罗海林.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J].中国培,2015(6):39.
[7] 丁红玲,王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25-27.
[8] 王秀荣,刘照军.适合聊城经济发展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创新―― 产教融合工作站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43-45.
篇4
>>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在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势下对于学风建设的探究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的思考 浅析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类型 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及其限制综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专本课程衔接实践探索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职普融通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办学思路的调整 系统论指导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 谈现代职业教育中团建工作校企融合的新模式 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下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车职业教育 论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 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空间视域与构架 中国职教学会主办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经验交流会 以岗位任职标准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庞文英徐吴昱昝承伟 新型城镇化战略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求解 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的高效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CHINA HRKEY.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EB/OL].http:///pr/2012/09/05/120783821.shtml.
[3]郭苏华.从企业教育资源的特征看校企合作的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5).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领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2]
一、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特出的地位,成功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角色,成就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招生来看,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高考生源,即三年制生源,又有中考生源,即五年制高职生源,还有单招即“三校生”以及自主招生生源。生源的多渠道显示了高职教育既能“上(应用本科)下(中职学校)承接”,还能“左右贯通”,成为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纽带。“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3]就发展潜力而言,高职院校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使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毋庸置疑的具有引领作用。
二、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引领什么
“引领”本意是专指事物的导引群体或独立的个体,内涵是引导和带领。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就是让优秀的高职院校引导和带领高、中职院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探索出办学新路。
1、引领办学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方向。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就是把高职教育办成有别于一般本科的突出职业内涵的新型高校,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高职院校如果仿效一般本科的思路,就会发生方向性引领错误,就必然偏离高职教育的方向,背离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是最真实的给受教育者以真实本领和发展前景的生存教育,是实现人才强国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最紧密的教育。现在一些高职院校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创新”冲动,玩的是急功近利的概念,误人子弟,捞取功名,浪费资源。
2、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渠道,决定了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培养模式;而要达到“高端”和“技能”的要求,必须通过千百所不同区域的、行业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来完成,试图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来规整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既不现实,也不必要,更不可能,因此需要有代表行业的区域的高职教育的优秀院校来探索、来引领。所以,职业教育体系内需要的不是某几种培养模式,而是需要适合众多行业的、适合本校校情的千百种模式,而且这些模式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千万不能成为发展的教条。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建设(专业改造与专业开发)等,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引领头羊,就必须在诸方面成为行业的或区域的佼佼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3、引领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凭借的是特色专业实力,这种实力具体体现在专业带头人的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了一所高职学校的专业在高等教育学术界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一位专业带头人能够在行业顶层进出自由,能够跟行业顶级人物称兄道弟,甚至能够左右行业的方向、决策,如果他领导的专业能够得到全球最好企业的认可,这种认可不是靠个人关系、不是靠饭局,靠的是真正解决问题、助推企业发展的实力,那他及其领导的专业一定能够在本专业高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4、引领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属性,决定其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科研要通过四个结合——科研内容要与办学特色相结合,科研重点应与特色专业及技术应用相结合,科研论文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科研工作应与企业实际相结合,[6]以此突出高职院校的科研特色。高职院校科研应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明确科研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要把应用研究和行业专业技术成果转化研究作为重点,为其他职业院校的科研起引领作用,最终提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水平。
5、引领合作办学。现代职业教育是开放教育和合作教育。没有企业合作的高职教育是残缺的,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成为引领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大趋势。“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的形势,紧贴地铁企业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紧迫需求,携手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从“订单班”到“冠名班”再到“地铁学院”,双方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程度不断深入,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发展之路” [7]。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应的必须有一个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即多元化模式。多元化模式基本内涵就是校企深度合作,强调合作过程的多元主体和“五位合一”,“五位合一”即产学研合作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创新、合作发展”的全过程”。[8]高职院校的合作不能止步于国内企业,还应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教学交流,培养面向国际职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引领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2][5]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
[3]肖笛.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高过本科生[N].华西都市报,2011-12-06.
[4]范唯.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N]. 中国青年报,2012-02-2.
[6]吴宪洲.试论高职院校科研及其特色[J].当代职业教育,2010,(8).
篇6
一、体系的开放性,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体系的建构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这一理论表述要求教育体系的建构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行外适性整合。所谓外适性整合,是指职业教育要与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外在环境和要素相互整合、彼此适应,谋求更好的协调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发展要求教育与之进行外适性整合。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生产生产力、造就劳动者的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动力。第二,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服务社会是高职办学的重要职能,如果不与外界进行适应性整合,就无法实现这一职能。第三,职业教育办学本身需要进行外适性整合。比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既是职业教育办学的规律使然,也是国际经验的成功昭示。
外适性整合要求做到:第一,职业教育要主动寻求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对接。经济、社会、企业不会迁就或主动适应教育。它们好比是码头、岛屿和海岸,只能是职业教育的“船”来适应停靠的“码头”,而不能是海岸来适应“船”。第二,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对应。“推动职业学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第三,要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和贡献度,做到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第四,还要重视与就业结构的外适性整合,防止学生所学的能力或知识结构与社会需要发生错位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
二、体系的多元性,要求进行内适性整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大教育概念,指的是教育大系统中各种教育形式、类别、要素的有序整合。这样的体系必然是一种多元架构和内在整合。包括职普比的协调与均衡整合,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教育三种中职教育的互通整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整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整合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有实现这些形式多样、类别多元的教育横向贯通、立交整合,才能真正建构起《纲要》所要求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学习型社会建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使每一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体系内不受年龄、时间、空间限制,为达到各自职业发展目标而自主选择和有针对性学习”(范唯等,2012)。
三、体系的系统性,要求进行自适性整合。自适性是指在职业教育自身框架体系下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整合过程。当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体系残缺、层次不全颇多微词,称为“断头教育”。这种情况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确是一个极大的伤害,也是对体系建设的一种显在挑战。就是说,从纵向的层级体系来看,无论是中职升高职,还是高职升本科,其体系和渠道都还没有真正打通和完善。所幸的是,目前在生源萎缩和人力资源要求高移的背景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高而本、由本而研的层次还很渺茫,体系建构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自适性整合必须:1.观念上要更新。不要把职教本科看得太高,轻易不愿松绑,不愿放学生迈过这道“坎”。其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本科学历内涵或规格的衡量尺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本科充其量也就是过去的大专甚至中专水平,这样想,高职升本就不应构成多大问题和障碍。2.加快探索和推进的步伐。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循序渐进固然重要,但渐进不当,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和步点,就会迟滞发展,错失良机。所以要加快探索和推进系统化建构、自适性整合的步伐,在中高职衔接全面推开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专本职”衔接的试点,探索建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技术性本科连读模式、国家示范型高职直接升本模式等,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完善与整合提前做好铺垫和准备。
四、体系的人本性,要求进行个适性整合。个适性整合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为本位的整合。教育是由人并为人的活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它要求把学生放在根本的位置上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将他们塑造成能够立身处世的社会化的人、可持续的、自主发展的人。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关注并引导学生的个适性整合。具体来说:一要重视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整合。现实关怀,就是指对人当下需要的关怀,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的就业需要的关怀,赋予他们职业能力,教会他们生存本领,使他们获得融入社会的资格和赖以谋生、实现自我的职业。终极关怀是对“谋个性之发展”的需要的关怀,它是指向人生更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超越、向往和追求。个适性整合,只有既面向现实的生活向度,又面向未来的发展向度,才能真正体现体系建构的人本性。二要注意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岗位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所建构的精神底蕴,是心灵之香、知性之媚、智慧之光的源泉。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才能既赋予学生“谋生”的职业技能,又奠定学生“谋道”的精神格局,实现二者的价值整合。
观点链接
马建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设置职业教育综合管理职能部门,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建议将现有的“职业教育处”改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处”,把原先归属高等教育处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纳入其中。调整后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处主要职能是,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专业建设、统筹教学管理、统筹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学籍管理、统筹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与开发;在学分互认、资格认证、办学资格和教学管理上指导、协调各方面矛盾,等等。
建议二:设置独立的五年制高职院校,提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比较成熟和成功的一种模式,较之于招收普通高中生源的高职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模式也有明显缺陷,主要是衔接质量不高,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存在二元割裂现象。对此,建议独立设置专门的五年制高职院校。设置独立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把现有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改制设立;二是在高职院校不多的地区新设独立的五年制高职院校。
建议三:建立与普通教育平行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
首先,试点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尽快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试办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各省市可以先期在符合条件的应用型普通工科类高校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鼓励此类高校向本科高等职业教育方向转型发展。
其次,试点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体系。即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专科(准专业学士学位)本科(专业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学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条件成熟时,试行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体系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硕士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生源主体应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但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同样可报考,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也可报考。
建议四:建立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要。
职业培训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笔者认为建立现代职业培训体系,一方面要整合区域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形成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合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职业培训体系构建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能够较好地把脉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特点和动向,及时拓展培训市场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同时,非政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特点,因而更受社会欢迎。再一方面,要发挥职业教育评估机构评价的导向作用。有关评估机构或部门应将职业培训的规模与质量纳入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学校的评价指标,或其他各类考核、评比指标中,以挖掘职业学校的培训潜力,规范职业培训市场。
建议五: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建立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
首先,要尽快开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专项研究;制订从研究到试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行动计划;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提供积极的政策创新与制度配置的支持等。
篇7
关键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系构建;若干问题
作者简介:刘合群(1953-),男,湖北黄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王婷婷(1989-),女,四川广安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07-04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广东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建设广东职教强省的显著标志。名义上广东虽已是职教大省,处处“敢为人先”,但在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却难尽如人意,存在着定位不突出的问题,没有凸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区域性特色;体制机制缺少突破的问题,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进程;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问题,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反思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遇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突出广东特色的定位问题和缺少大胆改革,敢于突破的创新意识。文章结合广东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提高哲学意识,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统领作用,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尝试完善“3+2”,发展5年制高职,建立普职学历互认的立交桥和拓展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渠道的多元衔接模式,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富有岭南文化内涵,能解决广东特色定位问题,体现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广东的职教改革一度走在全国的前列,广东省已然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大省,但离职业教育强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形成。体系未形成,问题在于定位不突出、体制机制缺少突破、行政部门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
(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位不明确,没有凸显广东的区域性特色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服务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诉求,也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影响广东区域性特色的彰显。主要表现在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识不明确,推动广州新型化城市建设的定位不突出,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识还不够明确。现代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通过人才供需结构得以反映。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教育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产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调整。因此,广东现代产业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接,重点是要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针对性,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推动广州新型化城市建设的定位不突出。事实上,体系的构建能促进新型化城市的建设。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新型技能人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新型职业教育;新型职教需要新的职教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技能人才的人力支撑。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就在校企合作,而行业参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行业对职业教育参与度不高主要是由于行业自身的认识观念上缺少内驱力,没有认识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源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另外,行业无法从职业教育活动中获得利益,缺少营利的内驱力。这是导致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缺少体制机制的突破,影响体系构建的进程
体制机制缺乏大胆突破,是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和层次衔接的主要障碍,直接影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敢为人先”,但在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中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作为广东的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顶层设计要注重在目标上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在类型特征上有层次衔接的保障机制,在评价方面有个性化的类型评价体系。这样的顶层设计才有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体制机制不敢突破表现在计划经济模式的阴影依然存在。事实上,有计划的招生是可取的,但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招生机制则是不可取的,因为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集中的招生制度,但高度集权的招生机制,灵活性不够,则会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虽然广东职业教育类的招生有单独招生、自主招生、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招生,职业院校招收专业硕士等多种形式,但这些招生形式都没有政府正式的行政指令,也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所以招生的改革力度不大,而且大多都无法落实和执行。因此,体制机制不敢突破的问题,导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不完善,尤其是技术本科教育,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衔接中的突出问题。
(三)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问题,不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不能被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所割裂。而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导致行政部门之间相互既得利益产生冲突,影响了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政府的越位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职业教育管理应该归属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应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但实际上却是相互独立分散的体系。政府职责的缺位在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正是由于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导致各行政部门的既得利益有了冲突,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学历却不被社会公开认可,而教育部门管辖下的中高职教育虽然具备学历被社会公开认可的优势,却缺少技能考证的便利条件。
中国的行政管理是一种高度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部门管理职责和权限,形成了一定的部门既得利益,有时就会影响职教管理的科学性。譬如教育厅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在管理职业教育上的矛盾就是典型例子,谁都不愿意失去曾经有的管理领域。诸如此类的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问题,很不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二、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需要提高哲学意识,运用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念,促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提高哲学意识。哲学讲究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要运用辩证的发展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促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因此,要在发扬、继承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兼顾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阶段、形式和分布,既要注重纵向衔接也要考虑横向融通。
强调辩证的发展观念就是要按照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同时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各个方面关系,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充分调动各个领域的积极性。从而确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正确方向。
(二)要敢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推动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敢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尚存,职业教育发展一直跟随着国家教育部的步伐,中规中矩,亦步亦趋,缺少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即高度集权的体制机制,阻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民主思路,从而使改革举措遭遇一定的阻力,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政府部门延续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将学校举办权、教学管理权、教学评价权集于一身,不仅有很大的行政权力,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权力,混淆了政府与办学者的角色,加剧了教学领域的行政化[2]。另一方面,在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想法,总是要经过层层行政部门审核,最终还不一定能通过审批。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阴影,影响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加强科学决策引领,加快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加强科学决策的引领。“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类别、阶段、形式和分布等要素组成的具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功能的整体。”[3]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广东省政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虽然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还存在仅服从于简单的行政指令,缺少科学决策的引领。这种现象从社会学层面来看,缺少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从文化学层面来看,没有注意人的发展需求,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影响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缺少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社会关系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天然存在着某种关系。简单的行政指令则只注重社会个体行为,没有注意到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其次,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没有注意人的发展需求,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科。人是文化性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文化就是人化,在文化当中,处于核心层面的是人的存在,对文化的存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乃是人的生存方式。所以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要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也就是说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主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丰富岭南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注重人的个体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不可或缺。
三、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统领作用,为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好位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位在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于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定位问题的明确,更有利于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的广东精神。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此,要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渗透在职业教育主体的言行举止中;渗透在职业教育内容等基本环节中,渗透在职业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上。把以岭南文化特征为指向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体现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结合广东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构建以服务我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加快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行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序规范、协调发展,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实现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引领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敢于突破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藩篱。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平台来实现高端引领,使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成为一个可操作的教育实体,而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正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端引领的重要举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要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4],进一步明确了广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高端人才培养的机构标志,所以,可以考虑组建一个广东职教研究院,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为依托,以全省高职院校为基础,以培养专业硕士为目标,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标准,分散培养的模式。研究生成绩合格,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通过这个平台,起到高端引领作用,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努力完善高端技能人才通过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口培养制度,把高职院校从升不升本的怪圈中解脱出来,而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
(三)以多层次衔接的机制为基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其关键是要尝试多元化的培养形式,实现教育的多层次衔接。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又一重要举措。当中包括探索建立从中职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链条。如中高职衔接可以通过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招生试点范围,完善“3+2”,发展5年制高职的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可以通过建立普职学历互认的立交桥和拓展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的渠道。普职学历互认可以让所有的学生互相沟通与学习。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可以增强学生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联系,学校可以以此为基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能力[5]。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形式,实现教育的多层次衔接,全面推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四)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需要以自主招生、注册入学、技能高考等等招生制度的改革为支撑,给学校以应有的自主招生权利,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更富有生命力。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由学校封闭式招生,创新为开放式招生;由以应届生为主,创新为应届生与往届生并重;由单一知识考试,创新为考试与注册相结合。例如技能高考是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创新。这种以技能考核为主,文化考核为辅的考试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创新,它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的建立具有示范性意义。只要解决好生源问题,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才是以人为本,才有生机和活力。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大胆改革的突破意识。因而需要在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念基础上,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结合广东省的产业特点和文化传承,尊重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和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快建立具有广东特色和亮点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25-28.
[2]欧阳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待去行政化[N].中国教育报,2011-03-24(4).
[3]欧阳河,等.职业教育体系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5-8.
篇8
冉云芳、付卫东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中撰文,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制造业强国崛起的可能性,列举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制约制造业强国崛起的因素,并提出了助推我国制造业强国崛起的机制策略。
首先,作者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制造业强国崛起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能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结构,激发制造业发展动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提供制造业产业布局所需的不同层次、类型的结构合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工人;2.能助推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制造业增长效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培养人才市场适应性、人才类型多样化特征,可以为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供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大批熟练技术工人;3.可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层次完备性和学习终身性特征,它不仅具有中专、专科职业教育层次,而且还有技术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
其次,作者列举了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制约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因素,具体表现在:1.职业教育体系缺乏顶层制度设计,落后于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都有所欠缺;2.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市场适应性,落后于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高职招生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业强国崛起所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3.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制造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层次较低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桎梏;4.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最后,作者提出了助推我国制造业强国崛起的机制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关主体职责,为适应制造业产业发展提供顶层制度设计。明确各级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责,完善和优化制度设计;2.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适应性,助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3.提升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性,助推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对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保证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助推制造业技能型人才规模和素质提升。
篇9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基本特征 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孙晓玲(1976- ),女,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重庆 40216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09-03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与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教育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律或政策文件,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内涵。在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全新的挑战。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特点和特征,对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现代性与发展性: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
现代性指职业教育要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增加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随时做出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现代性是从横向的地域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体现某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发展性则是从纵向的时间序列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体现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及专业布局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工业化加速时期是其技术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最为快速的时期。同样,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使我国劳动力需求与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做出反应,适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对接产业体系。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其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由无序走向有序,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由于许多现实原因,如学生家长的职业取向不太合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于生源和办学成本的考虑设置过多热门专业等,一部分专业的开设并未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产业结构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依据,各地区应该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产业,合理统筹专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从而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同时,以职业岗位群为专业设置和区域专业布局调整的方向,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根据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培养绿色技能型人才
在绿色经济理念之下,技能与工作世界将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关于“绿色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资源短缺,来改善人类生活、提高幸福度和达到社会平等的经济”。随着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绿色工作以及绿色工作技能等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延伸到了“绿色工作”。“绿色工作”是通过有关措施,减轻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劳工组织(ILO)一项覆盖全球21个国家、世界60%人口的关于“绿色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目前传统行业内的很多技能在未来都将发生彻底的改变。随之而来,为这些行业培养广泛的替代技能即绿色技能,就会逐渐成为一种需求。从内涵上来说,绿色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加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技术性技能,二是就业劳动者应对新兴技术性技能需求的基本通用技能,以及跨行业趋势的通用绿色技能。从政策来看,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众多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都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通过课程结构设置等将绿色技能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以培养适应绿色经济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终身性与开放性:满足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自身技能积累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指我国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它为所有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共享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是指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主体、学制、学历、培养对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开放,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时间,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开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的,终身性就意味着开放性,而开放性不仅包括对人人开放,更包括对人的终身发展开放。
(一)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终身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提供各种不同的成才道路,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多元化,形式灵活化,从而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需求。这就需要将职业教育融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从职业准备教育到就业或岗位培训,再到升迁、转岗、再就业培训等的全过程。当前,我国虽然从意识层面开始注重非学历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从政策文件上规定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规模与学历教育规模的比例至少应当保持在11的状态。但在实践层面仍然有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一目标,依然改变不了学校本位的学历式职教体系。一定程度上讲,职业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完善程度是判断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标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的社会培训的规模很小,且并未形成可以借鉴的培训机制、培训模式等,其社会培训效果更是非常有限。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学历职业教育应当发挥其优质资源优势,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参照行业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承担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社会人员技能培训的重任,重点完善以“农村失地农民再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培训,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真正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有机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办学的开放性格局
职业教育的准公共性使得我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终身化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要求职业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为目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相对比较单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相当重视公办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对行业、企业、个人办学行为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计有中等职业学校9762所,公办职业学校的学校数、在校生数和教职工数均占总量的90%左右,民办学校的比例只有10%左右。多元办学主体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之间有序的良性竞争,从而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主动适应、紧密融合、及时调节、满足需求。因此,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开放意识,广开办学渠道,不拘一格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应用技术人才。
三、衔接性与融通性: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是针对其体系内部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本科教育的衔接等,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招生考试、教师培养、评价方式、行业参与等方面。融通性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而言的,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的体系,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相互衔接,构建起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可以说,衔接性主要指纵向层面的职业教育内部各层级的衔接,融通性主要指横向层面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
(一)多渠道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和内容的衔接
从职业带理论看,职业带的右移将技术性人才类型进行了细分,包括技术员和技术师两个系列,技术员由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师则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一直呈现出办学层次高移的趋势。层次的高移趋势是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性变革,是对现代科技革命的主动性反馈,促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要实现转型并成功跨越拉美国家所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众多企业转变增长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决定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是技能劳动力要素,这为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要想使我国企业掌握国际尖端技术,提高其产品质量和全球竞争力优势,同时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就必须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然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地实行升级或转型,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东西部区域间正面临着产业转移趋势,发展技术本科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定;第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而不是以整个学校为单位,要严格把关专业发展质量,以专业发展质量为核心和重点进行考察,因为一所学校内部各专业之间必然存在质量差异和不均衡发展现象;第三,要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体现层级,并实现相互衔接。同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促进其层次衔接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职业资格框架(NQF),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衔接和融通
多年来,我国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尽管这一现状在观念意识上早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的探索却鲜有进展。以行业、企业参与制定的全国统一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很好地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的对等和互通,通过资格框架实现等价和体系间的流动。一般来讲,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性可以通过两类策略来实现:一是建立职业资格与文凭等值融通的整体性框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独立,又实现学生以能力结果为基础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例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NQF)下基于课程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纵向衔接、普职等价、普职沟通。二是通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组织来实现。例如,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及技术准备(Tech Prep)和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我国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在这一框架之内,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包括学术资格,逐步推动普职等值,以此不断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利地位,也有利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变。在国家资格框架中,政府、学校、行业各司其职,各有重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各级各类国家资格标准,并按标准进行严格审批;职业学校、行业、社会培训机构与技能鉴定机构则具体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四、公平性和公益性:满足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提升和生活改善的需要
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尽管职业教育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会因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收益的不同,但教育公平要求确保所有人员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获得均等的公共职业教育资源。公益性则是指职业教育可以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群体共同受益。公益性的潜台词是“公共利益”,所谓“公共利益”是指满足社会或群体中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需求、实现他们的共同目的、代表他们的共同意志、使其共同受益的一类事务。从经济、社会、教育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个人就业和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全体受益。
(一)拓宽正规职业教育生源渠道,让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已经相对丰富,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有了较好的保障,但是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开放,还是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例如,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制度,如果一个人脱离了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那么将很难重新回到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由于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招生困境,而拓宽职业教育生源渠道的做法对许多地区生源困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自2009年以来,许多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明确提出拓宽生源渠道,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向已就业者开放。例如,陕西省将返乡农民工等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群纳入招生对象,拓宽中职生源渠道,扩大招生范围;河南省积极拓宽招生服务面,完善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及教学制度改革,把招收往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纳入中职招生范围。未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面临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职业教育必须明确定位,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其生源渠道,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作为招生对象,让其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缩小职业教育受教育过程的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等不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东西部区域差距与城乡差异,这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态之一。东西部区域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数量上,更体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诸多层面上。而在同一区域,城乡差异也较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只有少量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享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不平等的。这种仅仅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接受不同质量教育的状况是非常不公平的。在这一问题上,国家层面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政策驱动”,从招生层面推进职业教育东中西部合作办学,目的在于让东部地区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并提升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举措显然是有益的,但仅停留在招生层面的浅层次合作并不能真正推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从政策、制度、环境等层面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避免让不同区域的学生接受不同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竭力解决的问题。
(三)对低技能型劳动者进行公益性培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流动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就会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近两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只有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才能促进他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以缓解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危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都力争让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和相同教育质量。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对国民做出承诺: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因此,我国需要从政府政策层面,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应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与潜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新型农场主、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公益性的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其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摘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是外向维度和内向维度的有机统一,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我们在关注现代职业教育外延扩张的同时,应该对内涵提升给予足够的重视,实现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同步发展。文化建设是内涵提升的重要因素,对于塑造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必须高度重视。本文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内涵、路径和做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旅游;文化建设;探析
当前,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职业教育不再是往日低人一等、艰难前行的困境,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繁荣的春天。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总理就职业教育发表重要讲话,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一切标志着发展职业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教育层次到教育类型的华丽转身,一些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正在而且快速地得以解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再是职业教育人的梦想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笔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该具有外向和内向两个维度。就外向维度来说,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外延的扩大,包括结构的调整,层次的完善和体系的贯通,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就内向维度来说,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内涵的提升,包括发展导向、动力、理念,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概括来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外向维度和内向维度的有机统一。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经过梳理发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这一范畴内,由于受职业教育原有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健全的影响,社会各界包括学界更多地将目光投放到外向维度,更多地关注职业教育层次的完善和各个层次间的贯通,而对内向维度的诸要素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关注较少。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有可能导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蹈上世界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盲目扩大、内涵缺失、质量下降的老路[2]。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化建设在现代职业教育内涵提升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现代职业教育决不应是简单的技术教育,必须摆脱“有技能没文化”的印记。文化应该成为现代职业院校之魂,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成为管理的基石和育人的法宝[3]。作为一所育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特别是2004年升格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来,始终坚持“文化立校”战略,努力做好文化建设与行业特色接轨,与职教特色接轨,与地域文化接轨,与国际文化接轨,高度重视文化在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现代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学院文化,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旅游职业人才培养“山旅模式”。
一、学院基本情况
学院的前身是山东省旅游学校,1988年由国家旅游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1991年招生办学。2004年改建为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现设有饭店管理系、旅行社管理系、旅游外语系、营养与烹饪系、休闲产业管理系、计算机网络中心和基础部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航空服务、高尔夫休闲管理等32个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生6000余人,教职工380余名。
20年来,学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燕子山下的弹丸之地到百脉泉畔的千亩校园;从建校之初的1个专业到多达32个专业及方向的专业群;从首届95名学生到如今6000多名在校生,从一名行业新兵到稳居中国旅游教育第一阵营前列,完成了成长历程中的华丽蜕变,开创了中国旅游教育独一无二的“山旅模式”。
20年来,学院获得了诸多引以为荣的“第一”和“唯一”:她是全球获世界服务业最高荣誉“国际五星钻石奖”的唯一学校;她是创下世界体育运动史和职业教育史上难以企及的纪录――全部参与了奥运会、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全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五大赛会服务的唯一学校;她是培育出在世界最大酒店国际联号雅高集团五星级宾馆担任总经理的中国籍学生的唯一学校;她是拥有校内四星级实习酒店的唯一学校;她是建有校内大型高尔夫球练习场的唯一学校;她是拥有3A级校园景区的唯一学校;她是开办全资质国际旅行社的唯一学校;她是出版发行大型高端旅游休闲杂志的唯一学校;她是赴海外研修实习渠道最多、学生数量最多的旅游学校;她是世界运动史上运营管理大型运动员村的唯一学校;是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第三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和2012、2013年、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项的学校……
20年来,山东旅院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向社会培养输送了23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培训了近60000名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办学水平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世界服务业最高荣誉“国际五星钻石奖”、“山东省省直文明单位”、“全省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济南市花园式单位”、“全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突出贡献奖”、“山东省高校校园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2012年,成功入选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首批技能型特色名校。
山东旅院之所以能在短短的20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从高等教育的初窥门径者到中国旅游名校的华丽蜕变,首先得益于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山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旅游业这方沃土哺育了年轻的山东旅院;其次,是准确把握了职业教育的实质,那就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为己任,坚持文化立校战略,不断凸显办学特色。
二、山旅文化的内涵和组成
山旅文化是指山东旅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育教学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内核是全院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其最基本的功能是管理和育人。它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化校园文化形态[4]。
(一)山旅文化的结构形态
从结构形态上看,由四个子系统组成:一是观念系统,这是山旅文化的核心层,是山东旅院精神风貌的形象体现,主要形式为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校歌、校旗、校徽等;二是制度系统,这是山旅文化的中间层,指的是在观念体系的指导下,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奖惩制度等;三是环境系统,这是山旅文化的物质层,包括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高雅健康的育人环境,美丽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等;四是活动系统,这是山旅文化的行为层,包括各类文体大赛、社团活动、师生行为规范等。
(二)山旅文化的来源
从文化来源上看,山旅文化包含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系统,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①服务文化,现代社会是服务型社会,旅游业是服务型产业,旅游院校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行业服务特色。②职教文化,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结合行业特色和需求,注重对师生职业精神和素养的培育和熏陶。③齐鲁文化,山东是孔孟之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山旅文化根植于齐鲁大地,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与地域文化水融。④百川水文化,山东旅院位于泉城济南东部,坐落于有“小泉城”美誉的章丘市百脉泉畔。依托当地底蕴深厚的泉水文化,我们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主题,打造了百川文化系列品牌。⑤国际文化,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旅游业是国际型、开放性产业,旅游院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国际接轨,着力突出国际化特色。
三、以现代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多年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坚持“文化立校”战略,着力突出文化在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做法和经验[5]。
(一)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来引领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引擎,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遵循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一核心问题,凝心聚智,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始终坚持“旅游教育与市场接轨,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办学方向,将人文化理念确立为核心价值观,以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为基本培养目标,以“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为使命,确立了“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这一充满浓郁人文关怀色彩的校训,将服务精神确立为旅院精神,提出了“学校文明的第一标志是校舍的无比洁净、养成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岗敬业的习惯,比在任何一门课上考100分都重要、我们的使命是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善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我们是绅士淑女,我们培养绅士淑女”等人才培养理念,提炼形成了绅士淑女理念、精英理念、核心素质理念三大核心理念,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三大核心能力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将学院建设“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高等院校、现代旅游管理服务精英的摇篮。先进的办学理念让山东旅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以健全的制度体系来保障
先进的理念要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制度体系来保障。所谓制度体系,是围绕核心价值理念,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综合。为了强化师生文化意识,让文化建设落地,我们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系列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1.成立文化传播中心,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策划、实施、调研等各项工作,加强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国家一级学会山东大学华夏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在山东旅院建立了研究基地,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探掘研究。
2.对文化建设成就总结、提炼、固化,正式出版了《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手册》,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
3.让文化成为师生的行动指南。将服务精神确立为旅院精神,学院领导要为全体师生服务,行政后勤人员要为教学和教师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学生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他人为荣。院领导和全体干部手机24小时开机并向师生公开,院领导开设博客、微博、微信,加入人人网,注重利用新媒体与师学沟通;倡导走动管理,要求干部职工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餐厅、走进操场,走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勤走勤看;重视日常养成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社会实践、思想品德等纳入评价体系,凡综合测评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均不得参与评比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也不得参加由学院统一安排的实习;教育学生“不但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而且要养成随手捡拾垃圾的习惯”,要求老师在操作课结束后,必须使教室恢复到整洁如初后下课;要求学生站有站相,走有走样,举手投足都表现出应有的职业素养,为此,不仅开设了形体课,而且所有的学生毕业前都有一次1小时的站立训练考试。坚持每周进行仪表仪容检查,要求衣着发型端庄,不能染发,即使是炎炎夏日也不准穿短裤、拖鞋。
(三)以优美的校园环境来塑造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形式。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师生形成高尚的品格,保持健康的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1.全力打造景观化校园,对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均精心设计,注入文化内涵,注重文化育人功能,着力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职教文化特色,建设了百川花园酒店、高尔夫球练习场、航空实训楼等众多一流的实践教学场馆,将整个校园建设成为国家AAA级景区。
2.全力打造生态化校园。保持与环境的协调,所有建筑均设计为低高度、宽基座、灰色调,与周围的青山、田园融为一体。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除花草树木绿化外,分区域养鱼、养鹅、养鸽子、养小白兔、养鸟,整个校园鸟语花香;规划建设中水处理系统,安装中水管道1500 多米,把处理过的中水再利用到绿化浇灌和水体景观营造 ,每天节水达150立方左右,每月节约资金上万元。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建成了学生公寓太阳能洗浴系统,节约了大量能源和资金。
3.建设文化墙系列,分别以齐鲁文化、世界文明、旅游业的朝阳、泉水文化、李清照词文化、社会公德、涂鸦文化为主题建成七大主题文化墙,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4.校园标识系统。为所有的建筑物、道路等进行命名并制作精美的标识牌。如楼宇均以儒家文化经典格言命名,百川花园酒店的餐饮包间均以世界上著名的大江大河命名,学院所有的道路均以世界上著名的奇山峻岭命名,标志性建筑“天行健”雕塑取材于历史悠久的龙山文化。其他诸如中日友谊之林、兰亭茶社、百川广场、真趣园、果然亭等一个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名字,连同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花鸟虫鱼,共同营造出优美亮丽、氛围浓郁的环境文化,堪称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的和谐统一。
(四)以精品文化载体放大效应
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先进的理念、完善的制度、优雅的举止、优美的环境等要素之外,能否打造和推出一批精品文化载体是关键。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座高耸的灯塔,精品文化载体就是塔顶熠熠生辉的航灯;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湾碧蓝的海湾,精品文化载体就是湾畔美丽精巧的贝壳。只有打造出一批文化精品,校园文化才有亮点,才有活力,才有吸引力,才有生命力。在这方面,学院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包括:
1.创办《百川》报。2006年12月创刊,刊名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寓意学院将以兼容并包的精神融会一切先进文化之精华,以开拓深广视野、充实学生头脑、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在全院上下形成乐于求知、勇于探索、能思善疑、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每月一期,每期四版,内容丰富翔实,成为传播先进理念、展示师生风采、传承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2.创办百川论坛。创建于2006年10月,以“贴近时代,贴近行业,启迪思想,熔铸真知”为宗旨,每月组织一期,已成功举办50余期,邀请了马瑞芳、王大千、曹永安等一批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主讲,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类文明的精髓,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主讲人的演讲稿经整理修改后,取名《人文百川》结集出版。作为山东省齐鲁讲坛旗下的山东省职业院校协会分坛,百川论坛于2008年10月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的齐鲁讲坛优秀分坛奖,于2009年6月,荣获山东省高校工委颁发的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类优秀成果二等奖。
3.创办百川辩坛。2009年4月创建,以“思则慧,辩则强”为宗旨,本着“以辩促思,以思强辩”的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来探索时展进程中的新问题,带来新时代大学生智慧的激荡、思想的冲击、情感的体验及价值观的重构,激发全院学生探索真理、整合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举办“与院长面对面”活动。2006年11月创办,宗旨是“沟通交流、释疑解惑、建言献策、共建和谐”,每月第二周周二举行,每期一个主题。活动的主题由学生处在征求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经院领导批准后确定,并事先以海报等形式进行通知,使同学们做到有备而来。
5.创办社会公益日活动。2006年11月创办,每月第三周的周四定为“社会公益活动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帮助学生在助人中收获快乐,在奉献中升华品格。
6.创办百川旅游管理服务创新沙龙。2011年6月创建,目标是打造山东旅院“学术特区”,倡导创新精神,聚合业界行政管理、企业经营、学术科研、教育培训等各项优质资源,把握行业动态,剖析发展趋势,用全球化视野观照中国旅游业,做东方旅游管理服务创新的推动者与引领者。
7.创办“兰亭茶叙”活动。创建于2012年10月,以“沟通、成长、荣誉”为主题,每月举行一次,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和学院领导在环境优雅、格调清幽的兰亭茶社品茶聊天,沟通交流,零距离接触。
四、结束语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山东旅院探索遵循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奉行“文化立校”战略,扎根于地域文化、行业文化、职教文化,不断从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时代,坚持贴近行业,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其做法和经验不但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其他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进程中保持办学特色、强化内涵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的通知(教发[2014]6号),2014/6/16.
[2]蒋旋新,蒋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17-20.
[3]宋德利,马保烈.全方位构建国际化的旅游职业教育新模式――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6-2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