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一、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近几年,我国对高职教育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改革,高职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由“扩招”前的6%,如此大的增长基数,也直接或间接起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在12、13、14年录取率分别是:75%、76%、74.3%,录取学生人数基本都是694万左右,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更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为实现和谐素质社会添砖加瓦[2]。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应注意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也要小心全面化解高校学生就业过剩,更应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高职教育产业发展方向,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总供求关系新变化,从而科学客观的宏观调控高职院校如此大规模的招生。高校为保持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应多思考定位,资源配备等新问题。

(二)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含金亮存在质量化的转变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影响下,个别人往往划拨学生分为两拨人:“好学生,坏学生;学习好等同于好学生,学习差等同于坏学生”。而社会舆论,也是将高等教育比作次等教育,甚至在潜意识中认为职业教育只是让普通教育的“落榜生”有学可上,以便延缓就业、支持社会稳定,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加上与本科教育相比,国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高职教育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应当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毕竟,我们主流思想还是看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这一心理定势很难在短时间改变。高职教育面临现行与有限资源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国家希望通过高职教育延缓一部分进入社会,减轻就业压力;一方面,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增强社会生产力。目前,高职教育设施配备不全面,财政投入有限,使得高职院校与本科教育存在极大的差距,学历方面更加有悬殊。

(三)教学资源不足,设施不全面,教师经验缺乏

由于政府政策教育投入偏向于普通教育,造成高职教育资金单一,办学经费严重短缺,高职教育的宗旨是重点培育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对实验室设备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近年新批立的院校基本没有新财政投入,导致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步入深水区,面临“不足、挑战、缺乏”的特征。目前情况来看,培育人才与教学设备走入“死循环”。越是设备陈旧,设施不齐全,越是招生少;招生越少,越是没资金采购更换设施,越是如此,越是糟糕[3]。只有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对这种情况给予重视,对教学设施配备的速度和必备的种类给予优先处理或批复,使高职院校的实验设施真正做到齐全化,为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提供必备的硬件基础。高职院校的教师储备也是处于匮乏阶段,尤其是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的骨干老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

(四)优化高职院校教师水平达至“双师化”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千万人才的重点,也是整体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自古教育由师及弟,名师出高徒,薪火相传。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是以“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优化高职院校老师队伍,使其逐步走向“双师型”,缩减一线、二线、三线城镇的教育水准。但客观的说,“双师证”不是简单经过认证机构获得相应的职称(证书),并具备教师与技师的素质和能力的人,更应该是符合新常态下“双师证”的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术的前沿,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与科技发展同步,也是同步于教师与企业的“双面刀”,紧贴科学技术脉搏。如:教师+医师。高职院校应以加强实践指导“双师型”教师的岗位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专长。

(五)精确定位岗位化培育创新人才为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职业标准、能够承担专业岗位职责的人才”为主要人才培养方向。在高职院校中,尤其新兴产生的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形式不明朗,这会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行业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是职业,但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专业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是打造一批“走出校园,走进工厂”的复合型人才,让创新成为驱动职业教育发展新引擎。而职业化的培养人才也是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与“专业+企业=学习+岗位”的“订单”培养,明确培育上岗人员,学生准确定位自身,企业更省心的找到千里马。

二、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新常态下政府加大对高职的投入与关注

在新常态的社会体制下,政府采用创新宏观调控职业教育,培育职业发展的持久力,从根本上直接管理改为政策引导,质量评估等手段。新常态的高职院校应当集中优势专业,学科重组,开发课程与安排,自由聘任教师,未来讲师专业化,系统化的高职产业新组织。只有高职院校定位清晰,特色明确,依托本土区域性经济特色,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在国外,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经济部门、企业组织等密切合作,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和决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只有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健康发展[4]。

(二)绿色低碳高职院校资源教材改革及教学创新

高职院校应加大自身精品课程,优质教材的建设,丰富教材品种,加强与“互联网+教材”计划,开发符合时代意义智能化,数字化的课程系统和配套教材。从技术到管理,从资源环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职业教育。原始专业,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已经接近完善,新型专业(电商,机器人,新能源),处于非常缺乏的阶段,亟待开发。高职院校有时选择教材会选择本科专业,学生接受难度大,并不是实用。从教材本身的建设进度,更新与编写已经滞后于职业教育的步伐;从教材编排的方式,“章节”到“项目驱动”再到“岗位式”板块,无不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和教材必须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目前,与“互联网+教材”的首批教材已经进入高职院校,通过扫扫“二维码”,就能够观看与课件相配套的视频,形象又直观,很多学生反映:现在上课就像看电视。高职教育与学历教育是具有差异性,前者主导操作实践能力,后者重视理论研究。高职教育应采用多变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如:市场营销学,着重教师扮演,人物互换,置于情境中学习,大大提升学生积极性,主动创新,激发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的调整,实用技能培养和培训

新常态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产业调整,岗位式培养适合本地区社会发展的人才,形成培育符合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如:北京(政治,文化),杭州(旅游、电商、物流),广州(外贸、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紧密结合教学特色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高校的王牌专业优势就是就业优势。而高职教育本着合贯一门,学以致用的原则,积极发展优势学科,开设最新专业,大力调整市场结构,眼于就业市场,根据需要培育实用型人才,提高本校学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院校的知名品牌。积极提升掌握前沿知识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符合当代的教学经验和技巧,争取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升教师的自我专业素质,更好的发展专业技能。

(四)开放拓展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坚持“开放、吸纳”原则,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学习上,重视实践与创新培养,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从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本质。在开展中外合作教育时,应坚持以我为主,中西结合的原则,扬长避短,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积极与国外教育机构、企业等建立联系,加强对外合作,提高竞争实力[5]。

结束语

高职教育20多年的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现今,到了教育改革的间冰期,新常态下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创新调整课程建设,加强高职品牌建设,合作共赢,换取更多的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在改革中有些条件、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为发展贯彻国家高职教育方针,培育更多优秀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保持高昂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娜.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走向[J].中外企业家,2015(14).

[2]梁幸平.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3]陈军.加拿大高职教育经验及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4]郭俊朝.建国6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罗明誉(1976- ),男,浙江温州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浙江 杭州 3114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CG23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08-03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方面,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的发展会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从量的增长来看,截止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达1246所,当年毕业生人数为316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96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①。但是,这种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建立良性的互促发展关系。以高职教育发展相对较好的浙江省为例,高职教育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根本性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深化改革。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的布局与经济区划匹配度不高。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目前共有高职院校45所,绝大部分都是1999年以后正式建院办学的,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按照院校所在的行政区域划分,办学地点在省会杭州的高职院校共有20所,占有比例为44%;另外宁波4所、台州4所、金华4所、绍兴4所、温州3所、嘉兴2所,其他地级市丽水、湖州、衢州、舟山则各只有1所。

高职教育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区域内的高职教育资源分配,应该要与经济区划相匹配。但是,浙江省内高职院校的布局与经济区划的匹配度不高。“十二五”期间,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浙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湖州)、温台沿海(包括温州、台州)、金衢丽地区(包括金华、衢州、丽水)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建设。据《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这四大都市区经济总量将占全省70%左右。但是,与之不相匹配的是:环杭州湾产业带内共有高职院校32所,占有全省71%多的高职教育资源,而温台沿海产业带内只有7所,金衢丽地区产业带内则只有6所。

2.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不适配。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角度来说,高职专业结构必须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配,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从 2008~2010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2008年三个产业比重为5.1︰51.8︰41.0,2009年为5.1︰51.8︰43.1,2010年为4.9︰51.6︰43.5。按照专业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适配的要求,浙江省高职院校中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应该多于第一、第三产业。但是根据浙江省2010年招生计划,省内45 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264个,专业点数共计1010个,开设专业已经覆盖2004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全部19个专业大类。这其中,从产业类别来看,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数比重最大,占了全部专业数的 61.75%,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数②。另外,在“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医药产业等11个重点产业,但与这些产业相关的专业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生物制药技术等目前却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配,一方面不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会进一步加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

3.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单一。一些高职院校狭隘地把“校企合作”理解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把“工学结合”理解为边工边学、以工为主,认为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实践技能,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点也仅限于共同“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合作开发课程”“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这种理解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讲,高职院校应具有教育培训和技术(产品)研发两大功能。当然,高职院校的技术(产品)研发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走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路子,重点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成为所在地区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模式、规模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发展模式。”③

二、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教育现状 探讨 建议

计算机是当前最普及的专业,它以遍及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因此,做好有关计算机的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和普通的高等院校比起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自身特色比较鲜明,其的培养重点应放在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上。但是现阶段有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抓住培养重点,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原本的目标。因此,现在所要做的是快速提升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等计算机人才。

一、高职计算机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为各行各业输入了各种专业型人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有阳光就会有阴影,计算机专业面临的问题已将其带进了困境。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快速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盲目的去模仿重点院校的办学及教学模式,这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丢失其自身的鲜明特色。现阶段,大多数高职毕业生不仅没学好理论知识,也没有过硬的操作本领,这使得学生在三年高职教育结束后,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种茫然导致了我国计算机方面人才的短缺[1]。

二、导致当前计算机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专业的定位不够准确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按照社会所需培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但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对专业的定位不够准确,其课程多是参照重点院校设置的,并不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起点不同,过多的理论讲授导致大多数学生都消化的不好,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就更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喜欢枯燥的理论,这样的学习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的手段比较落后

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正在逐渐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成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上已经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像预期的那样好。因为,许多老教师并不适应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也没有创新,只是将纸质的课本用大屏幕呈现出来,这样,虽然是用多媒体在进行教学,但其实只是换了一层外衣,其本质还是传统的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的优势。这种枯燥的传统教学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动力也随之消减[2]。

(三)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的高职计算机师资力量中,普遍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和缺乏教育经验等现象。大多数教师都比较擅长理论教学,真正具备高精尖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此外,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大多数教师不会主动的学习以使其自身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

(四)学生自身的问题

进入高职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是不同的。部分学生虽然在之前的学习中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那些都是皮毛;还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是基础的不爱学、高深的学不会,这就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上课时,学生认为老师讲的内容很简单并不上心,可是当真正的实际操作时,就会发现对细节的掌握度不够从而无从下手[3]。

三、对高职计算机教育发展提出的建议

(一)科学的定位、课程设置的合理化

要充分认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间的差异,要明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定位。安排课程前充分的调查社会的需求是很重要的,要通过调研结果并对其分析,以便可以准确的判断未来计算机的所需走向。只有通过充分的调研,才能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设置具体的专业课程和相关的公共基础课。高职院校要科学的定位,以就业和市场所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调整。

(二)转变教学手段

身为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堂上,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以便可以及时并准确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是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想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要让其参与并讨论。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与其师资力量是线性关系,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的关键就是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负责主抓教学的教师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非常丰富的经验,以便可以处理各种情况;其次,要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以适应计算机行业的不断发展,了解社会的需要;最后,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创新能力,并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可以真正的学到使用的东西。

(四)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因材施教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按照其水平的高低选定适合其学习的课程,合理的设定起点,以保证大多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全新的,同时又是未来的工作所需要的。只有充分的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才能使他们可以又快又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并因材施教是解决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不同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院校要正确的定位、并转变教学手段、加强建设师资队伍并根据学生的层次因材施教,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时代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米德勇.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资讯,2012,(07):202.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杏林(1969- ),女,安徽怀宁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继续教育。(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3年度资助课题“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研究性学习研究”(项目编号:2013-R-26231)、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G072)和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常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3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83-02

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高职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项目化高职英语课程和ESP课程理念相继出炉,尤其是多媒体网络化下英语教学环境的逐步完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英语师资建设成为最后的攻坚堡垒。高职英语兼具高等英语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没有相应的优秀英语师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无从谈起,教学改革和语言实践方式变革都无法进行,到头来还是新瓶装旧酒,有“余香”但无“新意”,不能满足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现状究竟如何?能否满足如今的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如何进入正确发展的快车道?这就是本文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师资情况堪忧

针对高职英语师资问题,本文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五所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英语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涉及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英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看法与评价、英语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展望。

通过问卷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高职升格前中专任职的老教师;第二类是高职院校升格后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第三类是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第一次评估引进的一批研究生和高级职称的英语教师。高职院校近几年新引进的英语教师数量有限,一方面是由于生源萎缩,各院校都在控制公共课师资规模;另一方面也受到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影响,英语课在高职整个教学体系里逐渐被边缘化。从以上三种类型的英语教师现状来看,教师学历层次较高,65%以上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比例偏高,达到40%以上,但近45%的教师认为学历、职称与专业能力不能成正比;85%的英语教师每年需承担总课时360节以上,周课时人均在12节以上,最多的达到24节;接近50%的教师未系统参与过高职英语教学法和课程改革,85%以上英语教师不是“双师型”教师,对其他专业不太了解;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语言能力在逐渐退化,教学观念和课改热情也落后于专业课教师。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来看,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各高职院校也很少在校内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学改革理论方面的学习;英语教师相对专业课教师,出国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高职园区五所学校虽然搭建了“校际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但校际之间的英语教学交流很少,校内互听课活动也开展得不多;50%以上教师平时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很少钻研英语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学校也缺乏改革氛围;英语教师教学缺乏清晰的思路,课程改革也止步于按学校安排行事,高职英语课程也因此而一减再减;虽然有部分院校倡导分层次、模块化英语教学改革,也有部分院校开始重视ESP课程教学,但改革范围基本还局限在系部和教研室主任层面,推广力度不大;85%的英语教师虽然感觉工作量较重,但思想压力不大,但52%的英语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情况不满意,对高职英语教育现状、课程改革和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

针对第三部分开放性问题,英语教师的回答可以分为两大类。部分教师认为高职英语教学情况堪忧,英语教师得不到重视,课程改革的热情也不足,相对专业课来说,英语教师参与课改和教学研究的机会也不多,进修提高的机会更少,教师知识老化,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热情,也比较安于现状,对目前处境担忧但不着急;另一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应从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改变目前重视专业课教学改革而忽视通识课教学的现状,将包括高职英语在内的通识课程作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高职课程整体改革进程,与专业课改革一起,按高职教育设计导向教育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高职课程的整体优化和改革;高职院校应重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机会提高英语教师语言专业素质、教学改革以及课程开发能力,让英语教师更多地参与企业锻炼和社会实践,提高双师型英语教师比例;鼓励英语教师跨专业学习,开发各专业的ESP课程。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令人担忧,阻碍了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对高职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这种情况有高职发展过程中出现“阵痛”的客观原因,更有高职教师自身的一些主观原因。

1.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通识类课程定位的误区。随着近年来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界的高度认同。尤其是2004年前后,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这次课程改革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理解上的偏差,重视专业课程的重组,而忽视了通识课程的同步改革,高职英语等通识课程受到了强烈冲击,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的本质属性。

很多高职院校乐此不疲地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扩大或提升“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或请进一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进入高职院校的课堂,学校和企业一起分析岗位需求、工作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特点一起开发专业课程,一起进行项目研讨或产学合作,专业课程教学也因此出现“弹性学制”,课程教学也因“工学结合”需要柔性安排,大量专业课教师还因课程开发和专业教学需要派出海外学习,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一度出现繁荣的景象。我们不能否定这一改革的重要性,其对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来说确实起到了雪中送炭的关键作用,也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既然是“一环”,说明高职教育还有其他的环节,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也不仅仅强调专业课程改革,他们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更加重视。高职英语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英语在职场环境下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也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包括高职英语在内的所有通识类课程,高职学院一直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专业技能培训,通识教育简直就是浪费专业学习时间。正因为如此,通识课程在高职逐渐边缘化,通识类课程教师也没有了教学改革的信心,教师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徐国庆认为,“无论多么专门化的教育,都不能忽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全面素质养成的专门化教育,必然使得个体逐渐狭隘”,由此可见,包括高职英语在内的通识类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定位有误就难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

2.教师自身的准备不足。不可否认,绝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的,缺乏一线的企业锻炼;高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逐年下降,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也难以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目前很多学校还是抱着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放,认为高职英语只要达到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要求即可;大多数学校英语教材版本虽然有体系上的不同创新,但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以语言知识为主线,不能体现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发展的需求,不符合高职学生以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各院校高职英语虽然也制定了不同的课程标准,但基本上是围绕着教材“逆行”,而不是以课程标准和不同的就业岗位需求开发包括教材在内的系列英语教学资源。

正因为以上事实,加上英语教师逐渐被边缘化的严峻形势,很多英语教师缺乏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没有主动地去适应形势变化,而是安于现状,仅仅满足完成课时和学生考级通过的简单要求;学校由于忽视了通识课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也缺乏有效的监督,英语教师的上课质量和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质量都在一步步滑落。这样下去,尽管很多教师有了高学历、高职称,但他们不主动提升自身语言素质,不想在教改方面投入精力,不愿意、主动深入企业或接触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不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自身的语言能力也在逐渐退化,这样的老师怎么教得好学生,又怎么能进行课程改革呢?

三、高职英语教师发展路径

Philip、Adey 等认为,教师发展是所有学校改进计划的中心。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所有教育改革策略就只能是理想而已。高职英语要改变现状,更好地为培养优秀高职人才服务,英语教师发展问题是必须攻克的堡垒。

1.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必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需求,需要纳入高职“师资队伍”提升工程的总体设计。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高职英语必须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顶层设计之中,不是要课时越多越好,而是要越精越好。在高职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服从专业发展的职业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内容选择务必以“有用、够用、实用为准”,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下企业锻炼,了解专业岗位需求,和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ESP行业英语课程,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要达到这个要求,英语教师自身专业提升极为重要。高职院校可以在“师资队伍”整体提升计划下制定高职英语教师发展规划和教学质量有效监督机制,分批次让英语教师参加国外研修、国内访问、校际交流、校内观摩研讨;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企业锻炼,深入企业一线,提升双师素质;制定严格的教研和课改参与制度,所有教师必须积极参加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和网络化环境,提出自己的课改思路;打造高职青年英语教师讲堂,开展对外交流,要求他们用英语讲课、提问,提升自身语言素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或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名义)国内外英语专家授课或讲座,让英语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学校将以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英语教师课堂上课以及语言实践课教学情况纳入人才培养全方位督导系统,监督和引导英语教师在良性发展环境下成长。

2.英语教师要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形势,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提升语言素质和执教能力。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习自觉性差,且信心不足,这是后大众化教育的基本事实。但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是要教师选择学生,而是要教师高质量地培养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市场岗位需要施教,因客户的需求施教,只有端正了高职人才培养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高职英语也要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满足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了这些要求,英语教师就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自身要求。在英语学习和素质提升方面,不仅仅是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机会,更重要的是教师寻找发展的机会。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夯实教学基本功,学习英语教法和教改经验,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在教会学生语言技能之前先做“下水”先生,让学生佩服,在老师的个人语言魅力影响下和语言文化熏陶下增长英语语言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需要教师懂专业、会实践。英语教师要走进工厂车间、企业行业工作环境,补充行业知识的不足,反思以往的教学行为,更新教育理念,拓宽知识领域,切身体会行业英语的需求,也只有这样,课程才会有血有肉,学生也才会增强英语学习兴趣。

高职英语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专业课以及其他通识类课程一样,都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应该创造条件、采取积极措施拓宽英语教师发展路径,提升英语教师素质和内涵;英语教师也要认识到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求,不断主动学习,争做“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提升执教能力和教学质量,使自身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进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季舒鸿.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安徽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2]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2012(4).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学科发展现状 建设思路

经历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在高等教育中占近50%,办学机制不断改善,办学形式丰富多样,专业结构趋于合理,专业设置富有区域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办学层次提升、人才培养力逐渐增强,在高等教育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但总体而言,因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较薄弱,管理水平还较低、师资队伍层次有待较大提升,其可持续发展急需高等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系统指导。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还未成独立体系,学科研究成果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难以发挥足够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学科地位与身份不明。

无论在学科分科中还是在学术界,高等职业教育学科都还没有独立的地位与身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列入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尚未细分,这表明在国家学科标准中,还未把高等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与身份不明。学科理论体系是指该门学科的概念和联结这些概念的判断,通过推理、论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它的建立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但是,截至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还没有特有的学科术语,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而在学术界对其学科地位也不予认可。

(二)学科建构还不成熟。

学科是学科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的统一体。一般认为,发展到成熟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由此判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数量颇丰,但是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泛化,使用的范畴、命题是从相关领域或国外直接移植所得的,使用者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没有本领域完整的、特有的、保持一致性的概念体系。二是研究方法、话语方式和表达形式主要从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借鉴而来,未形成本领域专有的方法论和专有语言。三是以实践问题研究为主,研究层次低,雷同多;对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四是专职研究队伍逐渐成形,但研究人才的培养机构结构不合理、数量少、培养体系不健全、总体研究力量较为薄弱,难以争取到在学术界的话语权。五是专业研究与交流平台已经建立。目前国内的高职教育研究所在数量上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分布不均衡,如贵州省内仅有贵州交通职院和铜仁职院成立有进行高职教育学研究的研究所;国内专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刊物仅有几家,贵州省内尚无专门学术刊物,宣传阵地力量薄弱。六是学科建设与实践的现实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仍不健全,仍停留在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归属不明确使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十分尴尬;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也直接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三)学科目前发展水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未发挥。

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制度尚未建立,本领域的研究功利化、微观化特征较为突出,研究内容与结论趋于雷同,这致使现有的研究难以对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实践产生深入的、长远的影响,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水平、社会服务功能进而构建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本领域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还十分有限。

二、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

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部,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初步显现并得到社会认可,已成为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然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功能的认识仍比较模糊,仍持怀疑态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与水平提高已经遇到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生存危机,向纵深发展阻碍重重。非体系化的、功利化的问题研究已无法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看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建设计划的实施更是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自成体系的教育类型为时代使命,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上升到国家层面。相关政策也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每一条建议的落实都是一个课题,需要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加快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地位,稳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有助于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成为现实。

三、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

研究机构是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平台,能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帮助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研究机构,通过两条路径构建学科体系:一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的纯理论研究;二是通过实践研究建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进而通过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形成独特的学科特色。

(一)学科研究机构单独建制。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拥有生动的案例、占有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高等职业院校单独设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有先天优势。对研究所,首先可明确其性质、职能、岗位职责;其次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设计组织落实各项业务,推进学科研究与建设;再次需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学资料室和学科建设专题网站,为学科研究提供便利;最后,建章立制是保证机构正常运行的保障,还需建立一套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二)建设具备较强研究实力的学科研究队伍梯队。

研究队伍的研究能力是确立学科地位、提高学科建设理论水平的核心力量。建立结构合理、研究水平高的研究队伍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此,需建立包括科研奖励制度、分配制度在内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实行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培养与引进制度、学科组成员聘任制和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建设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研究队伍梯队;建立研究人员培训与交流制度,使之逐步常态化,在长期的培训与交流中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

(三)建立定期学术交流制度。

进行学术交流是掌握学科前沿信息、掌握最新研究趋势、取长补短的主要途径。学术交流需定期开展才能发挥其作用。应每年在年初制订详细的交流计划,按计划与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在交流中厘清学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掌握学科研究重点与趋势;研究队伍内部定期就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进展、研究分工进行研讨,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达成共识,促进学科建设。

(四)实行学科负责人负责制和学科组成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学科监督机制。

学科负责人对整个重点学科的建设负总责,包括确定方向、制定规划、经费使用、落实制度、派遣外出学习人员、学术交流活动等,以保证本学科健康顺利地发展。建立学科评价体系和监督制度,对学科建设情况定期开展检查,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协调好各种关系,帮助学科组克服困难,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底。

(五)以课题研究带动学科发展,不断拓展研究方向。

各级各类课题,尤其重点类课题能反映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趋势,通过课题申报和研究过程可拓展研究空间,引导研究团队整合研究方向;能充分体现、凝聚研究力量;可提高科研实力,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促进学科发展;可对研究队伍中的新人进行严格的学术规范训练。同时,需加强校本研究与地方研究,制定研究制度,借助课题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探寻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功能定位等基本问题,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3(2).

[2]张继明.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J].大学(学术版),2011.(9).

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19?02

一、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高专将创业教育引入到对人才培养机制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对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进行更好地探索和研究,需要对我国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一)教育理念

美国学者Cooper于1980年为美国独立企业联盟所做的研究表明,超过50%的创业者进行自主创业所选择是他们具备工作经验的领域。这为对高职高专进行创业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环境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工作经验的条件,学生可以得到教师专业化的技能指导,可以尽早地步入企业环境进行实践活动并培养一定的商务能力,这为学生今后选择自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准备。

就目前创业教育在高职高专发展的情况来看,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根本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得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深入改革,应先从教育理念上入手,切实将创业教育贯彻到高职高专教育中。

(二)教学体制

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各种创业活动并展开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这是当前高职高专创业教育中是较为典型的双向互动教学体制。通过这样的创业教育,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就业环境形势的严峻,激发创业意识,将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身的创业综合能力。

但是现行的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教学体制却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创业培训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以技能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教学模式注重学科标准,关于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灌输,这样的教学体制仅仅能使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三)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具备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具备创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创业教育中的教师应该定位为“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和实践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不断进行创新型探索,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

目前,从师资队伍的组成上来看,目前在高职高专进行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学生进行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的指导老师,第二类是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传授学生企业管理知识的教师,第三类是其他综合学科的教师,教学课程较广泛。这三类教师都是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胜任的教学能力,但是缺乏创业经验和实践能力,他们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能够在创业意识上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但是就实际操作上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难免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四)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职高专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启蒙、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价、市场营销、企业计划书撰写、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司理财等。少数已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也是将其作为选修课或者讲座,并没有纳入到必修课程的教学范围内,创业知识教育仅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问题,课程内容多是基于大型企业的创业案例,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适合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案例和教材主要还是集中在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只有切合学生自身条件的教学内容才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学习创业技能。

二、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更新传统教学思维

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式是指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开创性个人为理念,以提升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的品质,最终使得学生成功地自我就业。根据社会就业市场的需要,积极应对激烈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高职高专应通过各种创业教育手段,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做好基础准备,这既是促进就业和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二)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注重实践性

就目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来看,完善且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创业教育课程还仅是作为选修课或讲座、报告等形式纳入教学范围中,同时,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所主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缺少衔接,使创业课程学校的效果欠佳。未来的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将围绕创业的道德层面(创业意识、创业品质)、知识技术层面(商业机会分析、市场营销、财务、法律等)、实践层面(公益事业等)来开设,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融合创业知识和商务技能的教学,课程内容包括市场调查、资金流动、商业成本、风险投资等理论知识,同时在专业课程上设置企业管理、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创业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此外,国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通过探究优秀创业者的创业技能,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创业能力。

(三)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

目前在高职高专进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单一,力量薄弱,缺乏创业实践能力,因此,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高专创业教育今后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学校通过研讨交流、外派进修、校本培训、产学结合等方式培养内部教师,自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解决师资短缺和力量薄弱的问题[2]。学校通过定期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为教师进行创业教育知识讲座或报告,让教师获得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商业运作模式,不断积累创业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优秀创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成功人士多是具备创业实战经验的,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构建多元化且兼具专业技能知识和创业实践知识的师资队伍是今后创业教育在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结语

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是在时展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的,让大批学生拥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综合能力,拓宽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范围和方式,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将创业教育引入到高职高专教育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化发展的途径,使得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带来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起点。此外,结合国外创业教育在高职高专实践情况,提出我国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以期我国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能够逐步完善,并切实为高职高专的学生带来宽阔的就业道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现状 发展思考 教学质量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上,对高校实施了扩招计划,高校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如何设计好学校专业,突出学校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上,仍需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投入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虽然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起步之初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升格上来的,高校教师水平和学校的投入都不能迅速的跟上学校的发展。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由企业投资修建的。他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把学校当做创收的工具,对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种院校既不受国家资金的扶持,又没国办高职院校的背景条件,很难办出成就。

2.缺乏办学特色,社会认知不足

国家相关的文件将高职院校定位为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适用、够用为度,专业课程教学要有针对性,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突出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明显的职业适应性。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不够。只能开设一些投入较小的国内比较普遍的专业,只有极少数学校开有特色专业,如冶金、石油专业。多数的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体现不足,缺乏特色。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缺少应有的竞争力。

从社会角度来考虑,企业对高职学生认知不足,随着国家扩招计划的实施,更使得高职生的学历含金量降低,毕业后就业岗位与与所学知识也很难有效结合。这一点与国外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截然不同。在发达国家本科,不少本科毕业生为了寻找合适的职业会在回到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得职业教育的就业情况好于本科生。

三、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设想

1.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要想发展,就必须有必要的投入。根据国内外近年来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教学是需要实践工作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学生既是在校学习知识,又是为以后直接走上就业岗位作准备。与普通教育相比,开展职业教育的投入需要更大,工科专业的实训车间一套设备的投入就需要几十至上百万,更需要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才能提供强有力的实训实习条件,再加上优秀的师资力量,才会有真才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才会供不应求。

2.完善政策提高办学质量和招生入学率

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我国起步较晚,多数院校是由中职升上来的或者由几个技校合并而成,原来旧的质量关和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会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并且产生影响。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转变观念建立起与高职教育适应的质量观,通过学习调整思路,通过实践和探索,使教师从以前落后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适应高职教学的新模式,形成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工作能力与水平,提高办学质量。

现在的高职院校还面临着生源的问题,随着学生总人数的回落还有教育部扩招计划的实施,高职院校的招生也面临着影响。很多院校的不少专业都面临着招不够名额的困境。现在主管部门针对这一现象已经将高职院校在招生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实现高职与专科同批次录取。且高职学生毕业生与专科毕业生手续与待遇也完全一致。只有在完善政策的情况下才能使高职教育的入学率会有较大变化。

3.鼓励扶持民办院校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民办院校和公立院校的共同发展,才能更好的繁荣高职教育的办学局面,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政策上对民办院校进行支持,这也是今后扶持发展中必须借鉴的重要经验。在高职教育步入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逐步完善经费资金使用及管理控制办法。

4.加强师资建设,优化专业设置

(1)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

通过外聘、进修等方式和措施,扩大任课教师的知识面,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一支专业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宽广扎实的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实施教师聘用制,能者谋其位,调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积极性。完善骄傲职工考核制度和奖罚制度。

(2)高职院校还要构建一个合理的高职课程体系

不同行业的高职院校应形成各专业、各区域和各专业自身的特色。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改革课程体系,让专业紧随市场的发展而变化。在课程体系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优化专业设置。另外,要根据地方特色,结合本地高职教育的特点社会的有效需求来设置专业,根据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质量要求和经济建设的需求,来设置应用型强的专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

5.走多元化发展,使高职教育得到全面拓展

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以说明,高等院校具有着教书育人、科研和服务三方面的主要功能。高职教育更是加强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其他的功能确实相对较弱的,现在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规模的扩大,高职教育的功能也应走向多元化,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济慧.论新世纪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学术,2009,(11).

[2]陈丽华.对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教育学术,2010,(3).

[3]胡秀锦.高职教育发展的特性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4]崔葆芬.突破综合性高等教育学院发展的瓶颈.教育与职业,2008,(23).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教学 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

在现在的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中,计算机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计算机也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工具,但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会打字、上网就是学好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掌握好计算机实操能力的同时,必须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

一、学生的态度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学习态度与代沟

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的落榜生,素质相对较差,学习态度也比较懒散,同时,他们对于计算机也有所了解和接触,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关心,不明白只有把基础性的东西掌握好,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的学习。而有些教师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就否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认为他们无心向学,这样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产生了一种代沟,导致教师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学生也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学。

(二)解决措施

对于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的分歧来说,教师一般会先入为主,固执地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学生的不良态度,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督促学生改正,才能控制好教学环境的良性发展,也能使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

教师应该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亲近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看到教师是在真心地帮助自己。同时,要鼓励学生在遇到不会的时候,多向教师请教。

学生应该摆正态度,积极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生眼里,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往往是从网络游戏开始,于是在课堂上,可能有的学生也会偷着玩游戏,错过对一些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操作的时候,也不会进行运用。所以,作为学生来说,应该真正把课堂教育重视起来,争取在课堂上能领会教师所讲的知识点,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有助于学生长足的进步。

二、学生的学习误区及解决方案

(一)不会学以致用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科,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在学好基础知识后,应该通过上机操作进行体验和积累,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很多学生都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只在考试前“临阵磨枪”。

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进行上机操作,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进行操作指导,学生会在一种实景教学式的环境中不断实践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深刻认识。

(二)只会进行单一的操作

学生在计算机课上,当教师说到或演示某个操作步骤时,他们可能会很快进行模仿,但却未能举一反三,缺少创新与变通。比如在word中,学生只会在里面进行文字的录入和简单的排版,而不会进行格式的修改。因此,老师在进行实践操作时,要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等项目教学法,并预留一些操作或知识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明确完成某个任务需要经过哪些步骤和预备知识,哪些环节可以添加自己的元素,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它全部的应用过程,因为在今后的实践操作中,学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需要自己来解决,这就可能会用到更多的知识来实施。

(三)不会灵活地进行变通

在学习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只会按老师提供的操作步骤操作,而不懂得把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运用,在将来实际操作中,当遇到新鲜的问题出现,还是不能够进行很好的解决。

面对这一状况,教师应该在教授学生上机操作过程的同时,教会学生进行辩证地思考,在遇到不同种困难的时候进行行之有效的应对和解决。比如,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主动地给他们设置一些困难,给他们一个攻克与修复的训练机会,多进行几次这样的实验,有助于提高他们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有兴趣进行计算机的学习,使他们在不断学习中获得乐趣,在乐趣中不断进步。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从事某种会职业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的突出作用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职业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坚持“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还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尊重,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技术是多方面的,也是日新月异的,教师应该拓宽自己的思路,推行情景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得到锻炼,创造一个更有创新性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看到自己学习的希望和兴趣所在。

(一)拓展知识面

教师在教导学生强化基础性训练的同时,应该给他们分享当今社会上一些较好的计算机资讯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使他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另外,教师应该把课本以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案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

(二)精选教材

教师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具体情况选好教材,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必须掌握的知识,应把简单的知识用简单方式传承给学生,然后逐步地加大难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中,能做到厚积薄发,以不变应万变。

总结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进步,在给学生进行良好地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更好地解决各项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针对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浅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在发展方向及发展侧重点上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学历教育;校企结合

《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就开始全面萎缩,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且速度还在逐渐加快,这一情况有可能延续至2017-2020年前后。即是说,高等教育将会在源头处接受最严峻的考验。而在这一时期,相比本科教育,高职教育面临的情况则更加难以乐观。

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趋突出,一方面是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就业难。归根结底还是人才成本和人才价值的矛盾,企业用工时,即便是高职、高专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培训过程才能适应岗位,这无疑增加了人才的成本。所以在用工时,人才成本的提升就会体现在压缩工人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这便使得人才价值难以体现,形成了如今局面窘迫的用工荒。如何解决高职高专面临的这一困境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校企结合这一方式,提出一些高职院校发展方面的见解。

一、实践教育

中国学校在办学思路上略显僵硬,还多是重视理论知识结构的培养,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这一类在大家眼里很难学的理学科目都是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而实践类的操作课程,在中国课堂上是难成重头戏的。甚至很多中国学生毕业后,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都会得到社会的谅解,因为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各单位考试,考的都是理论知识,对于实践则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摸索。而发达国家却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例如:美国注重实践教育和个性培养结果就是美国孩子算起数学来不如中国孩子,可做起事来却比中国孩子强,社会生存能力更强。

如此,中国成了劳动大国,却不是创造大国。培养的多是死板的工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僵硬模式、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而导致的一个结果。

二、细化教育

社会飞速发展分工日趋明细,把握这种变化趋势顺势而为,便是细化教育的根源。事实上,很多职业在选配岗位人员之前,都会经过长期的考察和培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增加了人才的成本。而真正在乎成本问题的,恰恰就是企业和高职类院校毕业的人。所以,高职类院校进行专业细化,就是把考察和培训的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系统里来。然后,再把人才直接输送到企业对应的岗位上去,以此来达到双赢的目的。以卫生类高职院校为例:护理专业一直是这类院校的重头戏,而大多数的护理系都是从理论学习开始,学遍了内、外、妇、儿的护理知识,花费2年时间,以理论学习结束。然后去实习的时候,又是一头雾水的练了一年。进了医院以后,又要工作几年,最后开始专门从事妇科护理、重症护理以及老年护理等等。

试想一下,如果从最初,或者第一年结束的时候开始,就把护理专业细化为对应分支,如老年护理班、重症护理班、产科护理班甚至心脏病、糖尿病等护理班,针对社会趋势,或者医、企订单来细化班级,做到术业有专攻,该会多好。

三、精品教育

一说到精品,可能就想到了资金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正所谓“精不在贵、贵不在奢”。

笔者认为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步骤过程,有三个重点必须谨记:

1.打造精品教育首先要重视德育培养。理论与实践应该并行,言传重于身教。不能总停留在学一科、背一书、考张卷的层面上。道德品质,背十本书不如懂一个道理。

2.打造精品教育还要重视校园建设。稳固坚实、简洁美观、温馨恬静的校园虽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培养但有些学校,把外观建设的富丽堂皇,教学设施却几年不更换一批,这样的面子工程实不应该出现在校园这片净土之上。

3.打造精品教育也要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多提供一些展示个人才能的场所。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就像是缺少了魂魄,而精品之所以成为精品,正是因为渗透于其中的魂。精兵有军魂,精英有英魂,精品教育就要有精益求精的进取之魂。

4.打造精品教育更要注重长远发展。要多为毕业生开拓就业渠道,多拓展就业渠道的种类。教育事业可以没有售后服务,但不能没有市场。缺少市场和不注重就业渠道的高职教育,就像是短了一个环节的生物链,形成不了可持续发展的势态,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注重德育培养,培养精品人才,打造精品校园,贵不在奢,而在于精。要让毕业生以一个有自信、有品德、有才能的姿态走出校园。

四、企业化、实习化教育

高职类学院办企业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必要,是老生常谈了,办受资金拖累的局面不可改变。不办,企业化教育不可或缺,而且比学校教育来的要直接。很多学生参加了实习学习以后,普遍反映实习这一年,比上学两年学的东西都多。看来,学生对这种实际性的教育,直接深入行业内部、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学习模式十分认可。但学校办企业谈何容易,所以还是要大力推行校企结合的模式。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稳固的、规范的校企结合模式。例如:与长期合作的企业谈些相对低风险、低利润、技术含量低的订单,或者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创办单边企业。学院出人,或者雇佣专业管理人才执行运营,由学生轮流“实战”,而获得的效益能完成收支平衡即算是最低标准。只是市场和国家是否能提供给高职院校一个利益保证,是否能对相互合作的校企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建立起合作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培养环节中出的力,最终会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收获回报。而收益人如果是国家,则民富国强。受益人是学校,则名扬四海。受益人是个人,则功成名就。

五、继续教育的便捷渠道

篇10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育教学

发展高效课堂的对象、方式与途径有很多,本文将根据社会需求从网络教育的角度切入探讨。网络教育是指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平台在经历了普通的学习资源库、学习管理系统、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和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四个发展阶段后,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艾瑞报告显示,我国57.3%网络学习者为在职人士,他们其中20.2%的人接受了职业教育考试或考试辅导课程。由此可见,网络教育前景十分广阔,认可度逐渐提高。为了达到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网络教学效果,促进网络教育的高效课堂发展势在必行。

那么,实现网络教育课堂能够为学生带来哪些好处呢?

一:资源利用最大化: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院校优秀教育资源,将院校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传播到四面八方,学生无论是在近处还是远方只要拥有网络及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均可学习知识。

二:学习方式灵活:网络教育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想学哪个课程就学哪个课程,充分满足了职场人士上班忙碌,学习时间不固定的状态。网络教育一般以在线辅导和面授相结合,在线辅导,通过学生与老师在线授课与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解答疑问、完成作业、考试等,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教育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拉紧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师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

三:教学形式个性化:网络教育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数据库管理和双向交互功能,让系统对每个学生的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资料提出不同的个性化学习建议或计划,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节源开流:节源开流是现今社会发展所需,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网络教育通过平台进行教授、学习,很大程度上积累了成本,而这些费用可以用在为学生提供性价比更好的学习上,如招募更多的授课老师、使用更多更好的教学设备、减低学生的费用等。

网络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已经陆续开展,但从目前的实践看,就平台建设本身来看还存在着教学平台设计单一和固化、教学平台与资源中心不匹配、个性化不足以及与校园网不能很好兼容等多个问题,就平台的使用来看也还存在着学校政策激励不够、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对开展网络平台教学课程重视不够等多个问题,需要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促使网络课堂达到真正的高效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老师劳动的创造性。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是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讲”知识,因而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很小或无从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更能体验创造的乐趣,增强工作的效能感和价值感。

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老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有个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领。这样一个准备过程,对于墨守陈规不求上进的部分教师来讲,将面临优胜略汰,强有力的资源对比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已的职责。

二是加强知识信息的整合性。

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提供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的技术、方式、方法,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使网络教学增加更多课堂教学的容量, 让抽空的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 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基于此,在知识重组、意义建构、资源整合对多媒体信息的发现、搜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真正用心于教学的专家,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要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三是加强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这里的合作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

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将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需要教师利用技术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从师生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容易建立起同学或共学关系,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教师后学于学生的情况。因而,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把学生视为新的合作者,成为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

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将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网络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利用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学生自主、自助的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并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四是加强课程展示平台的交互性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教学交互的内容,教师需更新学习材料及布置批改网上作业、回答学生问题、关于讨论、小组活动的设计等基本教学交互活动。网络平台教学通过实时的和多方位的交流系统,结合工作监督和学生举报,做到更新迅速,因材施教、高等教育个性化,实现分层次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也就是要注重提升网络平台的交互容量,强调其交互功能,将课程展示型的网络平台转变为交互平台。

更要实现学生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提出把培养学生合作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地域、时间等限制,合作学习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通过网络学习的实时在线和交互功能使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发挥最大化水平,纳入测评考核过程。

五是加强政策激励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