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科技培训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科技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科技培训

篇1

一、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状况分析

1.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差异较大

通过对比,我县大部分中青年农民群众愿意参加科技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来发家致富;一部分群众为了获得“补贴”或“证书”。尤其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剧,文化程度偏低,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绝大多数期望接受教育培训,多数农民热衷于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希望获得证书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的为数不多。

2.农民参训内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近几年农民参训状况,65%左右的培训集中在种养业上,参与机械、运输、建筑、等工程类的农民只占了18.7%,其它类占了16.3%。

3.农民参训形式呈现多样化推进

在培训方式上,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选择其它方式的较少,这与农民实际生产方式有关,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季节性,加之农民文化低,培训后容易忘记,因此农民喜欢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讲求实效,在培训时间方面,农民喜欢短、平、快的培训方式。

二、近年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培训机构适应差

部分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与我县农民的需求和农业产业结构基本适应;部分培训机构只有牌子、班子,没有办学设施、场地和专职教师,零时找场地、聘用兼职教师,严重影响了全县农民培训的效果。农民急需的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一些外出打工人员常抱怨找不到好培训单位,这些都对我县人才造就造成一定影响。

2.教育培训资金短缺

近些年,我县财力有限,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没有纳入县财政的年度预算,只能按照经费多少安排培训内容,农民技术培训不能规范化、连续性开展。

3.农民培训管理不规范

一是管理体制混乱。现行的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农民受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不同行业差距大,基础条件和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4.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

乡镇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工作重点,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民培训,必须要充分发挥实际性、多样性,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努力培养实用型、能力型、技能型的劳动者。

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整合培训资源

农民教育培训是长期的过程,有公益性质。只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才有质的转变。建议县政府把“培育新农村实用人才”放在了重要位置,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十二五”建设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整合资源,做到领导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统一培训管理,并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我县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

2.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的培养

农民教育培训要根据农民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一要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和农村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六支队伍:即培养一大批专职科技教师人才,工作专一,搞好农民培训;培养一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率先发家致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培养一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培养一批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培训一批劳务输出先进,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带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3.方便农民就近就地接受教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法为主,尊重农民意愿,注意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大力推进培训教师进村,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推进媒体资源进村。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村“大喇叭”和农民科技书屋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送进农村;三、推进人才培养进村。把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班办在村里,以村为培训单位,制订全面的培训计划,培育一批实用技术人才;四、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培训阵地,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4.培训形式多样化

在培训形式上,要采用农民培训学习式、教师拉动式、夜校联络式、网络自助式、协会带动式、能人示范式等多种培训模式,多层次、多项目地培训新型农民;要结合产业、开发、订单农业、科技园示范、新技术推广等展开培训。同时,要以职业长期班、短训班和实用技术培训三种主要方式培训初、高中毕业生,积极有序地引导农村新生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转移到沿海城市外资企业。

5.加大农民培训的检查力度

篇2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1、农业大、中专“双证制”学历教育。一是积极配合市、县(市、区)农办做好大专涉农专业学历招生工作,配合浙江农林大学做好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完成农广校种、养和涉农专业学历招生1000名,确保完成800名。培养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大专、高、初中文化,年龄在45岁以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实体和农业产业组织的骨干,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2、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计划完成1500名,确保完成1000名,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的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骨干、农业种养大户,农村能源、农机操作与维修、植保、村级动物防疫等领域从业的职业型农民。通过从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到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变,来进一步实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重心的战略性转移。

3、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完成20000名,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000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000名。培训的重点对象是种养能手、捕捞能手、加工能手、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技能带动性人才、文体艺术人才,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4、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一是市本级举办“农业大讲堂”宣传培训活动3-6期,培训农民10-15万以上人次;二是县(市、区)举办“农业专题”宣传培训活动20-30期,培训农民30-40万以上人次。

5、举办第二期回乡创业大学生创业指导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农作制度创新、农业项目组织实施等课程。继续探索回乡创业大学生向农业创业领军人物(现代职业农民)转变的培养工作,通过双学历教育,提高他们农业专业知识水平,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二、工作要求和措施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根据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我市农业部门及其培训机构必须提高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使命感。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培训工作列入全局工作之中,决不能视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工作,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更应该倾注必要的精力,主动听取培训部门的工作汇报,共同研究培训工作;要努力争取,使现有职能、任务与机构、人员编制严重不适的状况得到改善。

3、深入调研,周密部署。深入调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两区”建设对农村实用人才、现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农业创业人才的需求,全面了解这些人员对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实现农村农业发展需求与个人教育培训需求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十二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部署组织培训工作。

篇3

关键词农广校;务农农民;科技培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优势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走出去,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导致大量留守务农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尤其是一线从事种养生产的农民素质急剧下降。同时,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推进,一些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专业农民的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如何根据广大务农农民的不同情况开展科技培训,已成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农业部自办的一所远距离农村成人教育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己任,致力于农民科技教育事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付诸了积极努力[1]。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广校将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特别是针对广大务农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1加大力度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的历史重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别,广大农民被束缚在落后的农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差。目前,我国有7.37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从这一数字来看,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做为一个覆盖广大农村的农民教育机构,具有熟悉“三农”、贴近农民的优势,具有健全的5级办学体系和先进的媒体教学手段,是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阵地[2]。为此,农广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培训,教会他们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培训,培养出更多懂技术、会管理、科技意识强的新型农民,让他们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走出去,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去。因此,在加快务农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农广校是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新的历史任务。

2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将农广校办成农民可依赖、可信任的培训机构

当前,务农农民培训面临的任务十分紧迫。由于受农民自身素质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双重约束,农民增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开发应用,广大农民适应能力较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就要加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坚持利用低成本、大容量的远程教育方式,广挖农村对人才培训需求的巨大潜力。一是充分发挥农广校办学面广、规模大、针对性强、人才可就地培养的特有优势,将农广校工作重心“下沉”到乡(镇)、村、组,广集培训对象。二是在培训内容选题上,要融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选择一些技术新、品种优的培训内容。另外,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对培训内容也要适时进行调整更新,突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前瞻性。综上所述,为充分体现农广校办学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一定要把农广校办好,使农广校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可依赖和信任的培训机构。

3注重实效,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

农广校在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当地主导产业为导向,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头性,努力扩大务农农民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效益和水平,才是农广校搞好务农农民培训出路所在。同时,在培训工作中还要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一是将务农农民培训工作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形成合力,才能抓出成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一个以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按照分头组织、统一安排、共同实施的原则,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做为县级农广校首先应引起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争取领导的全力支持,紧紧围绕当地政府工作中心,结合本地农民科技现状,根据农民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选好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务农农民培训的质量。二是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较新,敢于学习新技术,愿意尝试新成果,但大部分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为此,在培训过程,不仅要教会他们新技术,同时还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教育农民树立新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三是将务农农民培训与就近、就地就业培训相结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还应对广大务农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低,能够就地进行生产的非农专业技术培训。例如,手工编织、简单工艺品制作等。通过这种培训,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使农民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中,从而加快农民经济收入增长步伐,带动更多农民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3]。

4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教学质量

培训仅仅是个手段,真正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农民,并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才是目的。由于农广校过去一直以学历教育为主,随着农民培训的范围逐渐扩大、培训内容的不断更新,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无论是在师资,还是在培训经验上都有一定的欠缺。为此,要在今后培训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补充师资队伍,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纵向实行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按需施教,培训资源共享。横向联合当地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技术机构,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农民技术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确保务农农民培训所需的各类师资力量。教育是根本,质量是保证。只有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培训质量。在培训工作中,应做到培训前有计划,培训中保质量,培训后有跟踪。要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了解当地农民文化程度,种植模式以及生产规模等一系列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并依据计划有序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后要定期对农户进行回访,确保培训有效果、农民有收益[4]。

5结语

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施教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今后,农广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继续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努力营造人才培养基地,使农广校办成一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融通,学校与非学校相互衔接的良性办学机制,做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和纽带。以最大限度地做好农民培训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付出积极努力。

6 参考文献

[1] 周舒俐,付志峰.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j].农民科技培训,2010(2):10-11.

[2] 翟兰军,王鹏科.安阳市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及基本模式[j].河南农业,2010(2):59.

篇4

近年来,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临邑县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开展各类新型农民知识技术培训,通过专家现场授课、观看视频、听取典型介绍等方式开办农业科技课堂,使农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通过农田技术指导、专家调研走访、开通服务电话等形式,将专业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几年来,刘永文先后参加县里组织的粮食、蔬菜种植与特色养殖等各类培训13次,外出参观学习6次,开阔了思路,学到了知识。

2012年,刘永文到平度、广饶等地参观富有特色的葡萄种植时,受到很深的触动,当地群众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依靠葡萄种植发家致富的做法使他暗下决心: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改变种粮吃饭的老思想,在农村闯出一片新天地。

“眼馋人家赚,不如自己干。”刘永文借鉴外地葡萄种植经验,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葡萄大棚,结合本地水土、气候、环境、区位等条件,精选了夏黑、维多利亚、红无核、藤稔四种优良葡萄品种,利用大棚温室精心培育。由于他种植的葡萄不用农药、无污染、口感好、上市早,每千克批发价30元,加上后扩建的两个大棚,很快实现了年收入十万元的高效益。2013年5月,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在临南镇开设了内容丰富的葡萄种植技术讲座,为临邑县建棚种葡萄的农民送去了及时雨,促使临南葡萄种植走向专业化、高效化道路。

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临南镇已有50个家庭建造葡萄大棚68个,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一百多亩。

“在家点一下鼠标,就能轻松实现预约销售,葡萄成熟的时候就在家里等着客户找上门了!”信息时代的便利,让刘永文和其他葡萄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通过电话和网络,刘永文和乡亲们将每年葡萄的成熟时间、产量、品种、口感等信息提前给客户,进行遥控销售,生产的葡萄畅销德州、济南、北京等多个城市。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抵御市场风险,汇集50个葡萄种植专业户的永旺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建立了网站,设立了电子邮箱,方便了种植户与客户的沟通。社员还能通过手机接收县、镇农业部门定期发送的天气预报、专业知识等实用信息。

篇5

一、充分认识做好返乡农民工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我镇劳务输出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大。一段时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我镇返乡农民工数量多、规模大、情况复杂,若不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科技管理和引导,势必影响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单位对此应予高度重视,要站在讲政治、求稳定、谋发展的高度,积极谋划做好返乡农民工安置的工作。组织做好返乡农民工科技培训,使其更新掌握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帮助他们回乡创业或找到新的工作岗位重新就业,是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各村、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返乡农民工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做好返乡农民工科技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努力为破解我镇“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各地要充分利用春节期间时间充裕、人员集中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分批分期分层次组织辖区内的返乡农民工开展科技培训,力争用2个月左右时间,对每位返乡农民工都进行一次以上系统培训,确保其基本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使绝大多数返乡农民工都能重新找到就业岗位,实现再就业。培训项目要根据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别是老建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村,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返乡投资农民工做好产业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引导,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农业优势产业建设,使其返乡不失业,回家不减收,务农能致富。

三、精心组织,严格考核,确保工作成效。返乡农民工科技培训工作是新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序推进,确保成效。

1、明确职责。各村负责做好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摸底和培训组织工作;各单位要做到既分工,又合作。

篇6

科技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宽城县共有农村劳动力9万余人,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23.17%,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二是培训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各培训机构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较薄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农民培训工作的需要;三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培训机构深入基层较少,在培训专业的设置及内容的安排上针对性不强,存在主观确定培训内容的现象;四是硬件设施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培训机构硬件设施明显不够,影响培训;五是培训方式亟待改革。培训机构沿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农民受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也影响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技培训实效,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 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许多部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受经费制约,教学、实验设备都存在不足,如果各个培训机构联合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但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还能提高培训效果。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培训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是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开展项目课题的研究。教师带着课题到最基层去研究、去实践,对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技术实用性有很大帮助;二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和竞赛,增加教师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三是开展观摩教学。对于受农民欢迎的教师,组织教师观摩其教学,使更多教师学习教学方法 ,掌握教学技巧;四是聘请来自农业一线的农业技术专家和高等院校教授与本校教师组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3. 创新教学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农民年龄不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理解困难较大,作为培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千方百计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一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将相应图片编入教学课件中进行直观说明,生动形象,学员容易记忆;二是理论实践同步化教学法。先介绍基本理论,然后现场进行讲解,示范基本操作程序,学员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理解教师的演示过程。

4. 建立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根据各岗位的人员分工,制定相应职责;推行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制定《目标岗位责任制百分考核办法》、《辅导教师联教计酬责任制》,按照职责将工作任务分到个人,对工作完成情况逐项进行考核打分,年终兑现奖惩。制定《人事改革实施意见》、《农广校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制度》,与每位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年底考核,考核合格的教师给予续聘,不合格的教师予以转岗。

5. 深入基层调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组织教师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和当地产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组织长期在农业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专家编写适合当地生产实际和农民需要的乡土教材,确保学员所学内容实用性强。

篇7

关键词:农民素质;农业科技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35-2

1 当前我县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我县农民素质较低,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90%左右。高中及大专学历的只占10%左右。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基本没有回乡的。近几年随着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实施,我们农广校也在农村开展中专学历教育,推进百万名中专生计划,虽然有些好转,但仍然是凤毛麟角;二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封建迷信活动仍然盛行,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没有多大改变,虽然农民的生活比过去富裕很多,但他们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婚育观念等等仍然落后;三是缺乏公德意识、思想觉悟低,农民自私心理十分严重,极端自由散慢,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特别是现在的青年农民啃老弃老现象十分突出。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四是生产方式上靠天吃饭的思想依旧如故。在我们培训所走过的绝大多数村屯,到农闲季节,农民喝酒赌博成风,他们吃馋了,呆懒了,发展养殖业的农户少了,积攒农家肥的农户也不多了,全县平均看不足20%。这种掠夺式的耕种方式势必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据检测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0.5%-1.5%,给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收带来极大的隐患。上述种种现象足以反映出当前农民素质的高低。他们缺乏理想信念,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小农意识仍然严重。究其原因,除了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以外,现在的农民缺乏教育和管理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农民极端个人主义至上的恶习,有一种家长惯孩子的特征,这里我们并没有否定党的惠农政策之意,但是如果这些惠农政策与农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些。

2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越是发达地区越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我们这个农业大县,农民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建不好新农村,会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农民的持续增产增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手段,是保证农民的持续增产增收的基本措施,是我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也是摆在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近几年党的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各种补贴,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长远看这种“输血”式的补贴不可能无限期的增加,只有通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他们创业热情,提高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刺激他们自身的“造血”机能才是最根本最久远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农民自觉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再加上培训的工作量大面广,不是一蹴而就,必须是党和各级政府重视,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

3 当前我县农民科技培训的现状

我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也是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近几年来我们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先后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等,也开展农民科技“三进村”活动。几年来累计培训绿色证书学员8600人,其它各种类型的培训人次达3万多人,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玉米大双覆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三樱椒、白根萝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地膜西瓜、甜瓜复种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等内容,这些培训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地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在培训方式上我们根据各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既有课堂讲座,又有田间现场指导,每次培训都免费发放培训教材、科技光盘、农业科技资料等等。近几年累计发放各类教材5万多册,我们本着实用简化的原则,让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见效,得到了参学农民和村干部的认可。虽然培训面不宽,但每场培训我们的教师都认真准备,认真讲解,使每场培训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近些年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设立了很多的培训项目,如2002年开始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2004年开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2007年开始的“新型农民培训”等等,这些惠农的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科学种田的水平,也使我们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

4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长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每到农闲季节经常深入农村进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使培训效果不太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有些乡村干部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可有可无,不愿组织,没有形成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绝大多数村社没有培训场所,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我们下乡多数是在村社干部的家或者是在学校的教室里,使参学人数受到极大的限制,特别是学校的教室,屋子又小又冷。三是部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自觉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农民难组织,村干部对农民没有任何约束力,农民受小农意识束缚,认为自己种地、养猪、养鸡等有自己

的经验,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学习,特别是青年农民参加培训的更少,每次培训多数是40岁以上的农民参会。四是经费不足,我县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县乡财政没有把农民科技培训经费纳入财政核算,没有专项经费投入,职能部门急需时申请一点批一点,有时不批或少批,使农民科技培训缺乏设备投入,无法开展声像教学,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微机网络开展远程教育了。另外由于经费不足使得职能部门培训人才匮乏,无法接受新知识的培训和提高。五是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急待加强,现在的培训教师队伍老化,知识陈旧,很难适应农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培训需求,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也势在必行。

5 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5.1 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

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保障体系,是确保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发展的关键。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应该拿出象抓招商引资那样的工作力度,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列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应建立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把各村的培训情况作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条件,直接与项目资金挂钩,整合培训资源,抓好责任落实。

5.2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保障体系,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教育培训具有明显的公益性,首先政府应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这些经费除了用于培训也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学校的设备补偿和教材编印等,其次是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培训项目资金,如“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工程”等,让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收到最好的效果。

5.3 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 科技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96-01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强化培训,造就一大批具有发展意识和较强劳动技能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一、完善培训体系,强化培训功能

农广校创建20多年来,经各级办学人员的努力,已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办学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培训网络,有省、市、县三级教育培训机构,并有覆盖全省的广播和卫星电视教育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已初具规模;全省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也已陆续启动。为搞好农民科技培训,要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大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培训课程内容要包涵岗位基础知识以及与职业技能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县级农广校,应联合劳动、农业、科技、职业教育等部门建设多功能的培训基地,也可以联合城镇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专兼结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

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技能。使全日制涉农中专学历教育逐渐稳定,积极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努力探索半农半读中专学历教育,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要采取集中授课和创建实训基地相结合,培训形式上体现灵活性,政府主导与产业协作相结合,内容上把握针对性,效果上突出实效性。在教育培训形式上,为使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农民都能被满足需求,应开设“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坚持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理念。

三、突出培训重点,拓展培训内容

以提高职业技能作为主体,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重点。一是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农村劳动力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以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安全生产,教育外出就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二是为使培训与就业岗位需求紧密联系,需对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以提高遵纪守法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能力,使农村劳动力了解,投资创业、就业经商和回乡创业等相关方面的规定和政策。

四、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率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培训方法和模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探索新时期的农民培训工作,以效率为中心。一是根据经济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来调整、用工单位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坚持就业与培训紧密结合,加强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挂钩,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三要以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为基础,开展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实施灵活多样、长短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逐步向大专、本科扩展。

五、完善培训服务功能,提升培训服务档次

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建立统筹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与输出窗口,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体系和优势,加强农广校要与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与协作,积极开展区际、省际、国际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要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强劳动市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把培训与就业引导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衔接机制,努力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就要加快建立就业跟踪资料库、岗位培训媒体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库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库等。

六、争取政策补贴,增加培训投入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通常做法是加大投入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各级政府义、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当成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多渠道、大幅度增加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补贴资金,促进就业资金,保证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农广校的培训系统还不健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补贴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就要努力争取各级财政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

七、树立优秀典型 调动培训积极性

农民培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及时推介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加强。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扩大社会影响,在农民心中树立培训成功的典范。

八、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培训环境

篇9

关键词:农民 科技 教育 培训

农民素质的提高对推进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远远适应不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现代农业发展。

一、农民科技培训现状

全国现有农民2亿多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占2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35%。由此可见,农民对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掌握的很少,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和耕作技术的落后(农民习惯广种薄收),长期以来一直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因而广大农民群众对科技知识的渴望和需求又十分强烈。农业部门和农民培训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科技兴农的战略决策,始终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能源、农技、种子等部门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加大实施力度,并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青年农民以及产业带头人的科技培训做出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目标任务明确、方法得当、措施有力,使培训工作有章可行。在培训方法上,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适时与及时相结合、音像与面授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尽量保证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随着各省、市“两基地一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现有的农民科技培训模式,无论从观念、方法、形式、手段、规模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广大农民群众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捷的途径获取最新的科技知识,掌握最科学、最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必须符合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探索一种适合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新路子,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成因

1、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教育又是弱势单位,社会鄙视农业和农民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不少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需要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理解上不准确、不全面。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盖新房,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多打粮食,没有把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保持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很大一部分乡镇基层干部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持有应付、走过场的态度,甚至存在畏难情绪。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规划,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认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使一些地方的农民培训成为无规划、无人管、无经费的“三无教育”。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2、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农民在思想观念、劳动力外出、工作方法、资金投入、领导认识水平、自然环境、交通条件、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甚至出现“零培训”现象。目前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

3、体制不顺,部门协作不紧密,有各自为政的现象,不能有效发挥自身优势,直接影响农民的培训效果。

农民素质与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学习培训的需求具有多样性。而对现有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作为实施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和单位,有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培训形式不灵活等问题。一是内容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培训需求的多样性,缺乏针对性。二是在培训组织上忽略了农民的特点、农业的特点。农民对培训学习的要求一般是“短、平、快”,而农业这一产业四季分明,季节性强。那种不分季节,不调查农民的需求与愿望,盲目安排培训和内容的做法,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些还存在着培训工作无调查,无研究的问题,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无记录、无档案、无总结,对农民科技教育没有考虑从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拿出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在管理体制上,各培训机构和实施单位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混乱、各自为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农业、科协、教育四个部门,其它如财政、妇联、共青团、组织部门也有所涉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多头管理、责权不明、资金分散、监督弱化、盲目性、无序性突出,严重制约自身优势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效果。

4、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法律保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量大面广,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环节。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规范农民科技教育的法律性文件,投入、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这与农民科技教育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符。

5、有限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利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优势难以发挥。

教育培训资源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现有的一些乡农技站、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在对农民培训与服务上还存在着潜力挖掘不够,培训设施不完备,师资结构不合理,理论研究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利用,难以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整体效益。

三、思路与对策

篇10

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万州区农学会和乡镇科协开展的培训均结合农时季节,根据当地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培训班通过专家讲解、现场提问、互动交流,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深受农民欢迎。

本次技能培训,万州区农学会非常注重“理论+实践”,开展“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注重从乡土拔尖人才中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进行农业基础知识及农作物种植管理理论培训。

根据农村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万州区农学会组织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现场传授农作物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知识,现场解答种植中遇到的问题,还结合当前无公害、绿色果蔬生产标准要求,对农作物采收、包装运输、市场营销等进行示范培训。培训中,把“致富能手”、“土专家”请进课堂,现场传授致富经验和技术,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培训期间,区农学会针对农民集中理论培训,接受能力不强理解较难的问题,组织专兼职教师围绕农民急需的生产技术,深入村社田间地头开展了大量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的现场示范技术指导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移民学科技、用科技、转化科技的操作能力。

为使参训学员真正掌握培训知识,及时帮助学员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区农学会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分别走访学员,帮助学员解决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农科人员与学员联系制度,开展咨询服务,解疑释惑,确保学员学得进、用得上、推广好。学会还专门制作了讲师团专家名片,下发给各学员,专门开放专线供学员电话咨询,保证在24小时内为其解答,还购进各类技术光碟200余张,无偿借给各教学培训班,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培训,收到了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