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篇1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着眼点、落脚点不同,教育的目标、手段、途径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与评价标准不同,真正把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并非易事。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首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们所面临的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相信学生有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第二,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要通过我们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运用推理、辩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科学的精神。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教师对“差”的学生要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一个人对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做人方面的要求也是不断地发展的,应增加新的内容,让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很快适应这个社会。

第三,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不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志。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分数的高低,只是反映一个阶段内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某种情况。如果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分数,那么必然会拼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知识数量的积累,学生就得死记硬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厌学情绪。

衡量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要看是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否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充分发展。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要看其身心是否健康发展,是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是否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是否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有独立积极的潜在能力。

只有人们的观念转变了,应试教育才会没有市场,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才能彻底清除,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全面实施。也只有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产生强烈的自信心、进取心;才能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保证[4]。离开教师素质谈素质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教师除了要有崇高的师德、现代的观念外,还要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功底。首先,教师需要站在面向21世纪的高度来系统学习教育史和现代教育理论;其次,要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要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最后,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现在搞教师培训,主要注重的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专业技能的改善,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提高教师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师培训并不多。应该在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加大提升教师全面素质的培训力度。

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教师来说,以下几个转变是很重要和现实的。一是从偏向少数“精英”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二是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水准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三是从教育和社会的脱节到紧密联系社会的生产、生活;四是教育教学的模式要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中心;五是要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当然,一所学校能否实施好素质教育关键在校长。凡是出经验的好学校就必定有一位有思想、有实干精神的好校长。好的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校长的教育思想就是把国家统一的教育思想、目标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本校的优势、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师资特色相结合提出来的有本校特点的教育思想。好的校长要能够凝聚起有共同理想、有献身精神、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集体。好的校长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一套很规范的管理方法。

三、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始终是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一双边关系的体现。因此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2,5]。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考虑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既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没有缺陷的、合格的发展,又应当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法指导为手段,开展教改科研活动。通过鼓励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质疑,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教会学生会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主动求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讨论、尝试练习、复结等方面将学法指导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和思维能力。本着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及时的予以帮助和指导,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改进和优化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重视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杠杆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应试升学成为中小学教育唯一的价值取向。因而,教育评价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一系列偏差。素质教育评价与传统的教育评价的区别,是由于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同,进而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和运用不同使然。在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整体改革战略中,要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大事来抓,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导向、激励、鉴定、教育和改进功能。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素质教育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考试的分数,而是其发展的全部领域;对于所有学生来讲,素质教育所关注的不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首先,素质教育评价不能忽视总结性评价“特殊的功能”,仍要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进行必不可少的鉴定和教学核定,以检验教育实施的效果。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这样要让每个个体在受教育过程获取发展的自信心。因此,素质教育过程必须建立起自激励和它激励的机制,让每个受教育的主体都在不断激励中发展,而自激励和它激励的产生是离不开评价机制的,素质教育评价必须注重其结果的全面激励性。素质教育评价要淡化传统式的横向比较,强调纵向性的发展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激励,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五、创新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保障

构建适应2l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条件[5]。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迅速吸收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学科、新思想和新方法,不仅包括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以社会需要、学科规律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多样的、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适度减少必修课,减轻学生负担,建立和完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板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要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个性,这是国际上通用的两个创造力指标。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表达欲、幻想敏感性、幽默感等等。发散性思维则是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同四面八方进行辐射的积极的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和发明可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要兼顾这两个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7年11月21日第一版.

2.刘朝晖,扈中平.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3-8.

3.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2):16-20.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13-01

一 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课标》规定:“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要面向全体学生。”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实践体育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每个学生身体素质、渗透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积极探讨新教法,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学习和锻炼。体育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应加强个别辅导,降低练习难度,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例如,我任教的99届学生来说(三个教学班,共178人),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时,体育合格率为86.2%。乍看起来还不错,但毕竟还有13.8%的后进生。主要原因是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课堂内容不能及时消化。于是,从初一第二学期起,我把后进生的名字熟记在心上,对他们每节体育课上的微小进步都给予表扬,并且鼓励他们有计划地利用课外时间加强练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到初二第二学期,体育合格率提高到99.1%,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得到提升。

二 教师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

体育课的特点是不停学习与不停的实践的反复循环,老师一味的口令指挥学生进行学练久久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学实践给我的体会是老师的主动参与会极大地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程度。教师的适时参与、有目的的有声引导,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一定是环境下要放下架子、勇敢地投入到学生的练习中去,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我们也可以在实心球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比谁抛的远、素质课上比谁跳绳跳的多、篮球课上的三对三或是罚篮(定点投篮)等,只要有老师参与的项目学生都会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

三 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增强课堂时间观念

习惯是养成的。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特别是我们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大部分由集合、报告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安排见习生、慢跑热身或游戏热身、徒手操等组成,这些部分我们每次上体育课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时间为5-10分钟。在这里最少可以节省2-3分钟,教师只要以身作则,不迟到,及时整队,避免不必要的提问时间,带领学生上好头几节课,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由于很多时候体育课都需要一个课后总结、回收器材的时间,教师可以课前让体育班长安排每次的器材回收人员,从这些细节中教育我们的学生养成节省时间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年龄已经不相符了,甚奎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全家人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打骂。百般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溺爱至极。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不顾大局,只想到自己,因而破坏了班级的团结。引起同学的不满,变得不合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例如接力赛,我们都知道不管你个人的跑步技能如何精湛,但没有队友的配合,那在接力赛中你们这个队就永远落于人后。接力赛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需要队友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取得佳绩。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使学生们真切地、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使他们改掉自私、狭隘的坏毛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一个有纪律、争上进的集体。

五 教学内容实行多样化

1.注重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增强趣味性。健美操是现代体育中一项受青睐的项目, 学生也很喜欢, 但是对动作节奏的把握有难度。而中国武术很受男生欢迎, 但比较单调. 将武术和健美操结合, 用当今很流行的有氧搏击操教学, 既掌握了健美操又体验了武术,而且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可难可易, 方便调整. 使大家都体会到成功体育的愉悦。而其中对音乐的把握, 健美操的美感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

篇3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策略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6-02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观念一直在我国教育教学当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使得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愈发片面和畸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与发展需求下,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渐暴露。此种情况下,我国提出并推行了素质教育,因其较为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的提升与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逐渐贯穿和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当中。下面就中学阶段数学教学当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与实践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素质教育解析

与传统应试教育存在很大不同的素质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素质,二是外在素质,能够体现一个人对人生、环境和世界看法与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等都属于内在素质范畴。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一个人对人、物、事的看法,即心态;外在素质则包含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取得的成就以及行为表现等。其中的素质又可称为素养,是建立在先天基础上,并受后天环境影响,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获得的内在以及相对稳定,且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与基本结构品质,除包含智力素质之外,还包含有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以及科学素质等。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当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所谓为人师表,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为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就要把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上来。其中教学水平除了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调节与掌控能力和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之外,还包括职业道德素质。

(二)教会学生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中学数学当中变量的存在使得很多实际问题有了多种不同思考途径与解决方式。从数学思维的培养来看,中学阶段可以算作是启蒙阶段,很多中学数学中的结论和方法在日后的学习当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与延伸。同时,在日常实际生活当中,通过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也能够找出更多简便的解决办法。以融入了逆向思维的反正法为例,从这种思维角度出发可以让问题的解决思路更加明确,通过结果分析出问题的来源,进而找出直接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在归纳法、类比法等数学方法、思维的教学当中,教师既要分析应用的题型,又要引证生活实例,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使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授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而是使学生真正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乃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形成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所以,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比如,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知识在隔着河测量距离中的应用;三角函数在底部不可到达建筑物高度测量中的应用;几何体体积在渠道开挖土方计算中的应用等。此外,还有数学原理、知识在贷款利息计算、商品折扣计算以及纳税、保险等方面的应用。

(四)注重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也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够起到端正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科,进而在学习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为此,应一改以往应试教育观念下的题海战术,避免学生觉得数学既枯燥乏味,又有一定难度,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多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数学之美,如简单而统一的数学理论;协调、对称的系统结构;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等。

三、结束语

综上,素质教育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的全面性。为此,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不应仅局限于数学知识、技巧、思想、方法、思维的教授与培养,还要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把素质教育渗透、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一方面借助数学教学开展素质教育;一方面通过素质教育的渗透推进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张丽格.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1).

[2]雷东林.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51-0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由于教育对象、阶段性培养目标的差别,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也应有所区别。近年来,素质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方兴未艾,出现许多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新观点、新思路,使素质教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院校特色、师资结构、学生状况等都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素质教育理论、内涵,构建实施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当前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强的功利导向影响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

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等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只重视做事训练而忽视做人教育的倾向,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过于浓厚。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这一重点考核指标的直接作用下,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把以“就业为导向”演绎成“以就业为终极目标”,把高职教育简化成职业培训,片面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当前需要相适应、与现有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当前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既较少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环境所需的素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品德品味、信念信仰、情感意志、心理个性等素质素养对学生职业发展和一生幸福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离开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难以落到实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停留在学生做事能力培养的层面,难以深入到“育人”的本质。

(二)人才培养缺乏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的顶层设计

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启动六年来,高职教育模式成功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性成果,但成效大部分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层面,较少上升到素质提升的层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纲要和指导性文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将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升级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深化,但本质上依然是“课堂教学计划”,而不是“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简单地在培养目标上增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中心,以课堂教学安排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质没有改变,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和有效的实施方案。人才培养从顶层设计开始就没有做到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下,统筹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主要开展的是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其直接目标是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直接指向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容易使各高校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狭隘地等同于人才培养质量,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2008年推出的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比原方案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指标体系仍集中在专业教学条件、教学基础能力、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教学层面上,对“育人”成效的考虑显得不够。

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上,人才培养业绩和贡献理应是最重要的指标,但不管是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还是绩效工资定级,事实上是科研业绩甚至超过教学业绩成为最核心的指标,人才培养业绩也被狭隘地理解为教学工作业绩,“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全部,其他和素质教育相关的工作业绩都被排除在外,难以得到体现。这一做法容易将教师的兴奋点引向科研和纯粹的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为素质教育主体力量的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调动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狭隘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影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高职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这是指导高校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制定、检验素质教育实施成效首先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目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上面,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缺少对个人素质素养的评价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狭隘理解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教师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还需要增强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专门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指引下,专业课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教学本身,他们专注科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专心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提升,而将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及心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教育从教学中人为地剥离出去,主观上缺少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激情,缺少将专业教学与学生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表现出的素质素养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将问题转交给学生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就是教师职责的重要内容。

(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激发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对象,素质教育要取得成效,学生的参与是前提。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目标定向能力相对较弱,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缺乏考虑,缺少主动挖掘潜力、发展个性和提升素质的动力和激情。如果缺少合理的引导和有效的激发,很多学生将荒废大学光阴,错过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绝佳机会。

二、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及各参与主体自身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方面不是高职院校本身所能改变和解决的。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可以坐等体制机制理顺、外部环境完善后才能行动,而是要积极作为,主动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实践,自下而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完善。现对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以下策略。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优化素质教育实施环境

素质教育在理念上不同于以单一的知识积累、岗位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形成等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其本质旨在实现对人的自我成熟、成长、成才具有决定作用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改善、提高和发展。只有教育管理人员、教师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将素质教育内化为自觉行为,才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贯彻实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这一过程是漫长、渐进的,需要高职院校重点去推动、促进。

(二)以顶层设计为起点,用素质教育思想统领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做起。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设计等都需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统领下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协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统筹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既要强调专业、又不唯专业的限制,要从学生人格素质的完整性、知识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素质的发展性等加以考虑。职能部门、系部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将素质教育理念细化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评价之中。

(三)以“三全育人”为要求,营造素质教育实施氛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监控”的育人模式。首先,素质教育是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师、管理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都负有明确的育人职责,都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对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于仅仅是开展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全面推进,对高职教育而言,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教育。第三,加强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形成反馈、干预机制,是保证素质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

(四)突出教师的关键作用,提升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归根到底是要教师去执行的,教师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自身的素质水平、执行力的高低、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与投入、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手段的有效性等,都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帮助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和人格魅力、构建将素质教育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的导向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是素质教育实施成败的关键。当前对教师的培养,侧重于科研和专业教学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来提升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培养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自觉,构建有效激励机制,让教师把工作热情和工作重心从单纯的“教书”和“科研”转移到“育人”上来,不仅要“授业”,更要主动“传道”、“解惑”。

(五)以改革创新为路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领,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力、素质得到同步提升。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通过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各系党总支、团总支、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性论坛、学术性讲座、文体类活动、公益服务类实践等,创建丰富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改革创新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构建长效机制,保障素质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必须构建长效机制作为保障。从学校的角度,首先,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将学生学业测评和素质、能力测评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实践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共性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具有原始数据采集、资料统计汇总、问题诊断、信息反馈、教育激励、成绩评价等内容的功能系统和运行机制,要能够涵盖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关联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实习单位各教育教学要素。其次,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教师的育人能力、育人业绩放在首位,把教师的责任从专业教学、科研拓展到学生的思想引导、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等各个方面,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而不是将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决定性指标。第三,要推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估评价体系改革,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手段来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

三、面向学生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学生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对当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的最大改进。同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优势潜能的激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地发展。

(二)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统筹发展

不同的人才类型,其能力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而言,知识是基础,技能是特色,能力是核心,素质是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突出技能优势的培养,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实现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当前的就业需要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一技之长获得“生存”的本领,这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丰富教育内容,精心设计知识能力结构,协调就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学生转岗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功能化知识、职业化技能和专业化能力以满足就业竞争需要,而且不能忽视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为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考虑。

(四)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兼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首先是能够符合经济建设需要、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职业人”、“社会人”,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志向、特长、兴趣爱好,要为学生个人优势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提供条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安排等,都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篇5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1形式灵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如复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章节、默写词语、讨论疑点等教学内容。

1.2依据教材、设置活动

要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就必须多设置课堂活动内容,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制作安排。如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第三部分可改编成课本剧片断让学生表演,因为这部分集中了小说的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改编、演好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又如讲授《崇高的理想》一文时,就可由“金榜题名”这个成语生发开去,设置成语接龙的活动。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1.3分层设置活动,保证活动质量

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学生活动的起点要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的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2.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说到教学的终极目的时,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以为他们谈的应都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唯考而教,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或只能起到留声机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

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拿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凤毛鳞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有人戏之为“芳草萎萎”,这种恶习甚至带入了高考试卷。在江苏省历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随处可见。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作,而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要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2.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8-02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基础课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的实用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可见,应用文写作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受市场经济功利化倾向的制约,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某一方面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着“适应市场需要”的口号把高职教育演化为一种专才教育、谋生教育甚至“饭碗”教育。在高职教育从“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型中,一些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所谓的“能力本位”实质上是一种技能本位,把对“能力”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岗位技能的范畴,存在着对“能力”内涵理解上的偏差与错位。“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素质,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目前,作为唯一一门在各高职院校均有开设的大学语文类课程,《应用文写作》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修养的重任。在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素质教育思想,采取灵活适当的素质教育策略,从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明确的自我规划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的精神,锻炼观察判断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的水平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职大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应用文的写作讲究求实性,尤其是公文的写作,要求材料真实,数据准确,来不得半点虚假或浮夸。除了严肃权威的行文内容,在公文写作的学习过程中,严格规范的发文格式,严明的收发文程序,严谨庄重的行文用语,以及各文种对应的写作注意事项等等,均来不得丝毫地粗心大意,否则极易使文书写作归于败笔。在公文学习中,针对部分高职大学生粗疏马虎不求精准的写作现状,任课教师可结合具体文种的学习训练不断予以引导与纠正。以事故情况的通报为例,教师可结合例文示范强调说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情况,必须是经过一线的调查核实之后在文中交待得清清楚楚,并联系学生写作练习中频频出现的“前些天”、“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之类的语句作重点的纠错与修正,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公文准确严谨的用语特点以及必须秉持的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一阶段在任课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经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记忆—训练—修改—反思—再训练—再修改—再反思的系统训练,能够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这一学习过程于“润物细无声”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等良好的职业品性。

二、树立明确的自我规划意识

没有奋斗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文种的学习,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策略,在任课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可以促成广大学生及早树立自我规划的意识,明确奋斗的目标。如讲到常用事务文书“计划”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乱,事前定则不困”,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计划的重要性,以及自觉养成制订计划这一习惯的必要性。在学习计划的写作时,教师不妨针对当前很多高职大学生不善于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的实际情况,在课后布置相应的书面作业,要求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以一个月或一学期为时限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并告诉学生该作业将会在期末返还给本人,以便自我对照计划的完成情况。布置这一作业除了是对计划写法的复习巩固外,还意在引导广大学生及早养成自我规划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确保计划完成实施的自我监督机制。又如在讲“求职信”一节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合理虚构自己毕业时的个人学业、持证数量及能力素质情况,向某企业写一求职函。布置这一作业的旨归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一份格式规范文笔流畅的求职信,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这一写作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今后各方面的大学生活蓝图作出实事求是的系统规划,从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加强团队合作的精神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在应用文写作学习过程中,一些较为综合性的文体写作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才能高效完成。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组成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四至五人为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互相协作,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与统计,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最终形成调查报告的一系列工作任务。又如在合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或以宿舍为单位分成小组,完成这样的课后任务:从近期(一个月内)的报纸或网络上找出一则你感兴趣的新闻,试作详细分析,写出500字左右的评论稿,并向全班同学作口头评述。之后每次上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安排一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新闻评述,上交的评论稿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计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的考查机制,使每个小组成员都会产生相应的压力及其催生的动力。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这一项目任务,从选择话题、确立论点、搜集资料、拟订提纲、写出评论稿,到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台演说,都需要全体组员的群策群力。其间在小组长的统筹下,在既有民主又有必要集中的协作基础上,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信任,沟通协作,扬长避短,各有分工,任务明确。无疑,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过程,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团队合作实践,能够使各小组成员充分感受到团队合作的氛围,感悟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从而达到初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在一定程度树立起他们今后的团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的。

四、锻炼观察判断的能力

对周围客观事物做出快速准确的观察判断是一个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应用文写作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文种是容易混淆的,如:公告与通告,通知与通报,报告和请示,会议纪录与会议纪要,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等,教师要把这些相近文种的比较学习当作锻炼学生观察判断能力的契机。如比较印发性通知与转发性通知在写法上的异同,教师先分别给出直观的例文,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意见。接下来,有的同学看出二者标题的共同点是都要标注“印发”或“转发”字样,都要写明印发或转发文件的名称;还有的同学说出二者正文篇幅都比较短小,都要把印发或转发的文件作为通知的附件,也有同学指出来文渠道为本机关的,要用“印发”,来文渠道不属本机关的,则要用“转发”等等。其间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学生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用足大脑和眼睛之后,再让其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只是作最后的补充、修正与总结。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展示一些有瑕疵的病文,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改错练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查缺补漏、辩证纠错的能力进行训练的良机。日积月累,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分析方法,养成他们擅于观察鉴别,长于分析判断的良好习惯,逐渐朝着成为一个思想犀利、眼光敏锐的现代职业人的方向前进。

五、提升逻辑思维的水平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有关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不同逻辑思维能力类型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存在显著差异,低等逻辑思维能力类型的大学生创造力倾向较低,中、高等逻辑思维能力类型学生的创造力倾向都比较高,逻辑思维的培养训练严重不足是造成我国学生创造力不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2]。高职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在“读图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和“90后”,相对于形象思维的活跃与发达,逻辑思维能力却普遍显现出不容乐观的薄弱与欠缺。应用文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各类文体的写作都要遵循法定或约定俗成的惯用格式,在思维方式上侧重于逻辑思维。应用文写作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强化学生逻辑思维、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过程。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具备明确的训练意识,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材料与情境,在此训练过程中,对一定数量的例文进行精读从中形成规律性认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比如对于通报的学习,教师可以分别给出表扬通报和批评通报的两篇例文,让学生进行精读,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由他们自主总结出通报正文的一般写法(即由情况原由、分析评价、决定事项、希望与要求四部分内容组成),从而形成理性认识用以指导后续的写作实践,并在不断实践的信息反馈中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写作的知识体系与实操技能不断得以完善提高。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很容易误入为练而练的单纯重复性练习的怪圈,并由此造成只有量的积累而无质的提升的尴尬局面,只有注重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才是真正能够全面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捷径”。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当前,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定位,都已跨越了单纯以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的初级阶段,转而强调职业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都能有效融入素质教育的因子,无疑将是全方位提升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样,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我们也理应秉持素质教育的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方法,真正把这一教学理念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4):24.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38-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未来人才而提出的战略性决策。当下,教育改革的注意力已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开展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整体目标。

一、体育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追求

从个体的角度分析,人的素质结构可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部分。生理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发育状况、生理机能水平、运动能力、对外部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等四个方面;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社会文化素质则包含科学、道德和审美三个方面。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实现高质量,真正满足时代的需求,就必须采取一种符合人的整体素质结构的教育形式――体育素质教育。体育素质教育将成为高校体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在现代基础教育学生基本素质综合改革的重点。它是以社会化、现代化为目的,以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主体,以提高整体素质和健全人格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传播和创新为主要手段,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推进体育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误区

体育素质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对体育的认知、概念的形成;体育参与的愿望和要求;进行体育、娱乐、欣赏的能力和习惯;在体育锻炼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方法;勇于竞争、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心理等因素。体育教学是一个全面锻炼、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能力,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目前,高校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存在许多误区。

(一)思想观念南辕北辙,将手段当成目的

体育以人的发展为起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因此,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每天的体育训练和身体练习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2001 年 9 月 1 日颁布的学校体育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然而,在体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存在有对这一概念的错误理解。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具体成果的评价,把学生完成具体运动质量或数量作为绩效评定的唯一标准,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没有展现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权、努力程度和获得身心的愉悦。这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大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

(二)实际教学本末倒置,重竞技轻素质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价值取向,关键表现在忽视体育的文化、教育、娱乐和其他功能,重竞技、轻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技术的教学,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技术运用及个人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指标,忽视学生对体育的情感体验及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动性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对体育兴趣寡淡,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体育锻炼的比例极低等。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增加了体育课程的数量,提升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成绩,但学生养成的素质无法得到保障。

三、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学校体育一直重教学手段优化而轻教学模式变革;重技术学习的规范而轻技术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重体育达标而轻体育参与;重学生技术多样化而轻学生个人体育兴趣的引导与培养。因此,实施体育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方向。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素质教育的认识

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人格教育的发展。它尊重个性,承认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人们普遍认为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人格精神三个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提高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强战略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要充分认识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应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与学生终身受益联系起来,使学生对体育有新的认识,把接受体育教育作为其内在个体的需要。

(二)加快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导向,其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强大的学校教育力量。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负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态度以及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的责任。因此,高校教师需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1.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2.增强教师自我身份理解,发展职业认同感;3.进行教育生态环境变革。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加强和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自我教育,以满腔的热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到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革新课程理念,增加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要继续推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除了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更新外,还需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进行改革。在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将固定的、僵化的竞技体育课程体系改为柔性的素质体育课程体系。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以传授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为目的,具有专业性强,灵活性差,知识面狭窄,缺乏对能力的培养的特点。在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不断优化继承与创新,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结合实际,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素质教育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的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这8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局限于几个运动项目、运动竞赛,只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因此,教学内容要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改革传统的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代之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将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等极富时代气息和艺术美感的新内容加入到日常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中。

(五)开展体育科研,革新体育教学方法

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保证。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积极参与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工作中的教育问题,在不断的研究中形成新的理念和认识,革新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体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合理采用现代教学媒介,努力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开设体育必修课,而且还通过提供“选修课”、“专项课”、“提升课程”和俱乐部等形式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兴趣需求的大学生。

总之,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的终极追求,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在体育教学中,应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线,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弃纯粹的技术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刘淦清,简德平.我国普通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46.

[3] 胡庆山等.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12-13.

[4] 杨家升,左新荣.对学校体育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22-26.

[5] 陈玉玲.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6):35-38.

篇8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策略

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城镇各类学校开展的很好,然而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硬件设施、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客观条件的落后,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展缓慢。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束缚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很大,因而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就当前农村乡镇小学普遍存在的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作一些分析与探讨,以求能为改善这种局面奉上微薄之力。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1)应试教育一统天下,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农村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学校考试过于机械和呆板,只考学生死记硬背,而不考学生能力和水平,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

(2)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负担重。农村信息闭塞,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依然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教学。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这种做法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

(3)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够。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够,教案是应付性的照抄,而且在教案中例题和习题占了很大的比重。课堂教学又是临时书写的多,课前书写好的少。全班学生在课堂上等待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例题和习题的时间占据了课堂时间的很大部分,致使课堂容量少,时间流失多,严重地降低了课堂效率。不少教师不能领会编者意图,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甚至不会把书上的情境变成数学问题,课堂效率低。

(4)灌输式教学方法,扼杀学生创造性。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传递者,学生则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很多老师自己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都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以模仿练习为主,布置的作业,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无须作更多的思考,创造性被扼杀在摇篮。

(5)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教师缺乏。农村教师中有一部分是老民办教师,这些教师,有的教书几十年,甚至没有走出校门听过一节公开课,加上信息的闭塞,他们的知识结构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40岁以上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学历水平较低。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数学老师有时要兼音乐、美术、劳动、自然等的教学。

二、农村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正视农村地区现存的应试教育现象,逐渐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农村我们既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但也要保留应试教育中的一些现在还非常有用、适合农村地区教育环境的教育方法,不能全部抛弃,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和熏陶学生性情,使学生受到鼓励,保持学习的热情。

(2)结合学校实际,调整教学办法。教师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教学中关于电影院座位的计算,由于学生进电影院次数有限,相对来说,结合学校实际,如:算一算学校会议室、活动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已能熟练运用的信息设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诸如在课堂中恰当运用幻灯机、电视机、影碟机等设备,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更加宽泛。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和报刊等方式,广泛了解数学知识及数学文化,拓宽知识视野。

(3)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做好教师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养,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教育观念。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时间进行业务支教对老师进行培训等方式,创造学习机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不断加强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使教师做到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使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气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上到讲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5)联系生活设计作业。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在课外,老师布置联系生活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书本知识的印证。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学习了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块数等。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轻松愉快,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使得数学课变得精彩纷呈,展现数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要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学校实际,调整教学办法,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联系生活设计作业,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教学评估方法,循序渐进的过渡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王强;论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考试周刊》2010年37期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师 专业素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14-02

〖问题的提出〗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从最初的理念阐释到现在的实践探索,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新要求,教师职业的新任务和劳动特点,体育教师如何在一节课里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正确合理地安排他们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调动其运动兴趣,提高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育体、育心以达到增强体魄和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并且在组织管理方面严格要求、科学管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值得我们去深思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搞好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为此,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方向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手段,通过新课程改革这一新的时代要求,对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并从观念意识、政策体制、教师的专业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结果与分析〗

一 新课程改革下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就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学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科研能力素质,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

第一,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体育教师影响体育教学环节的质量,一个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一个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意识、引导技巧和实践经验,也就是教师要在意识上对体育教学有奉献、钻研、创新精神,要有专业发展意识,不断追求专业化发展的进步,还要有分析、设计、判断以及语言表达、示范讲解、应变等教学基本能力,同时还包括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些都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就好。

第二,新课改下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1)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的工作比较辛苦,而劳动付出和劳动所得报酬往往又难以相等,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深厚的感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体育教育事业。

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教育学生的最好手段就是尊重、理解、信任,并提倡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锻炼的合作意识,身体力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证明,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现代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要从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转变为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素质服务;要从只有升学才能成才、只有运动尖子才是人才转变为指导全体学生各自成才;要从以考分、升学率、运动成绩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要从重尖子轻全体、重灌输轻启发转变为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学会学习的教学。

(3)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是教师所具有的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在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必须掌握体育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掌握体育教学的规律,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使自己具有与时代步伐吻合的新的教育观点,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4)具有过硬的语言艺术素质。教师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高超,就能使教学锦上添花。首先是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挖掘学生的智能、体能,语言的音质、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通过听觉中枢刺激动觉中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良好的身体语言能力,即标准的技术动作示范,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向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为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已不能再是只懂得运动技能的教师,而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好的文化修养、兼具各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健康理论知识及运动保健常识,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的教育技术(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会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使用信息为教学、科研服务。

(6)具有教学科研能力的素质。较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涉及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综合性学科。体育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人类健康的工程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总结教学、训练经验,并有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欠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偏低,特别是一些城乡学校和偏远山区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的状况较明显。具体表现有:

1.思想认识不够,心理素质不足

由于社会偏见,体育还没有被社会真正认可,经济实力不足,体育教学条件较简陋。由于体育教师的付出还未能够在精神、物质待遇方面获得应有补偿,因而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导致心理不稳定,特别是在物欲膨胀的今天,如有的体育教师怨天尤人,马虎工作;有的满足于师范教育学习时所掌握的知识,缺少积极上进、开拓创新精神,甚至丧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

2.知识结构陈旧单一

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评价考核监督机制,部分教师自认为只要学历达标就一切都好,缺乏继续学习研究的动力,忽视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功利甚至认为只要能出几个好学生,在比赛时取得几个好名次,凭现在的经验、能力就可以上岗,在这种错误认识下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考试内容的教学,忽视了其他内容的教授,忽视了教师育人的目的,忽视了体育理论基础知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加上体育教师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学习修养、继续教育意识不足等原因形成了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陈旧单一的现状。

3.大环境下片面的人才观

在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校通常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体育教学方面则把学生在运动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出现了放弃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片面追求少数体育尖子运动技能的提高的做法,背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另外,许多学校认为体育学科是副科,为了节省经费,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外出培训与学习,有关专家也很少来学校指导工作,使教师失去了学习机会,不能及时引进优质学习资源,大多数的体育学习仅靠一份专业刊物获得,这些无疑会限制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使体育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师表作用受到损害。

三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在新课改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扮演好体育教师的角色,就要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重视职后的自我“充电”和自我教育,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是教师的专业化。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这就使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努力与这一方向所要求的知识结构相一致。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观念意识是基础,其次还要有相应的政策体质作保障,然后才能谈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依据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探索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倡导新的发展理念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以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为取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性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应该是内发性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工作中的问题来学习,增强学习和发展的针对性。

2.向以人为本的继续教育迈进

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组织模式、教学模式、教育内容,应充分考虑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不同层次参与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刚走上岗位的教师的立足点是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转变;工作5~10年的教师立足点是能形成教育教学理念、个性风格和管理思想,成为一名胜任学校的常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对工作10~15年的教师立足点是提升品位,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完全掌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培养和培训机构与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尝试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筹建体育教师专业学校,重视校本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还要保证体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和时间。

3.深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制度

改革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任用实施证书化制度,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日趋凸显,体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质量认定也应该形成评价制度。这样,既体现了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视,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4.立足课堂教学,完善知识面,加速自我成长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如“金字塔”,既要有精度、高度,更要有宽度、厚度,不仅要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而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恰恰就是体育教师扩大知识面的基本途径。教学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断积累、创新和持续生成的结果,教学经验的积累通过教师在每一节常态课中获得,认真对待常态课,将积累的经验充分运用到公开研讨课以及优质比赛课中,并经常参与此类活动,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加速教师自我成长。

5.体育科研——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篇10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要求教师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强烈的意识和切实的行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下面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素质教育具备必要条件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1.愉快的课堂气氛更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趣味性强,且不乏知识性的教学辅助软件,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例如: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任务中,键盘指法是一项重要内容,但指法练习本身单调、枯燥,学生很难静下心来专心练习。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金山打字软件,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文输入时,教师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输入法录入一些他们喜欢的文字,然后指导学生对内容进行美化,并打印出来分享给大家。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展了教学内容。

2.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

如今,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并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室的展示功能,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欢乐的教学环境,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视听冲击下,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很容易被激发,对知识的记忆力也明显增强。

3.灵活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奏响和谐之音

教学中的互动与实践更利于学生学习,为了创造更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机会,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教学信息,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推送出适合他们学习的新材料,这种智能化的交互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采用“示范―讨论―尝试―总结”式教学。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操作的步骤和方式,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机智巧妙地把握契机让素质教育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素质教育事半功倍。

1.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且富有创造性的学科,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实践中探寻新知,在精讲点拨中掌握新知,在多样练习中巩固新知,从而逐步掌握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和技巧。因此,课堂上教师遵循精讲多练原则:一方面运用精练的语言,讲清讲透知识点,点拨知识点的精华,力求对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多给学生操作练习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且具有一定层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练习活动,适时加以指导,引导学生通过练习,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掌握信息技术,然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运用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多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兴趣。

例如:信息技术四年级教材中,主题活动4是“制作电子小报”。课堂组织“品美食,话家乡”主题活动,让学生以制作电子小报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家乡。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10名成员,每组负责一个版块。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使用互联网获得丰富、准确的宣传素材,并使用所学到的信息技术增强电子小报的吸引力。通过本次主题活动,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还学以致用,完成了一次宣传家乡的实践活动。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让素质教育充满活力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它发展迅猛,内容更新换代快,其中的知识与技能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致力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