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

篇1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ation

Situation and Reform Measures

LUO Dayo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Abstract 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one hand can not leave the exam, on the other hand fel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st func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curriculum examination surve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exam exist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0 引言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大家对于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的关注几乎没有。现在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重知识、轻能力,这与高职教育要求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考试现状

笔者通过设置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等现象。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这必将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障碍。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大家对考试目的认识不清。当前,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是和大学的利益挂钩的一种形式。因为,学校的各种评选和推荐、奖学金、研究生推保、学生入党等都是看成绩,用人单位都也是看学习成绩,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偏差,以至过分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学生认为考试一种是为了不挂科,拿到毕业证;另一种是为了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教师认为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好坏。教学管理者认为考试是为了知道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学籍处理,对专业课程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整分析不足,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不大。

(2)考试内容滞后。一本教材的发行往往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当教材拿到学生和教师手里的时候,教材上内容已经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理论、技术水平。而考试又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3)考试形式单一。现在学校期末闭卷考试几乎成了所有老师的唯一选择,而正真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考试形式基本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还没有正真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上课习惯满堂灌,在教室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读死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到培养。这种考试形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得以体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

(4)考试题型固定。考试试卷题型几乎都是名词解释、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问答、分析论述、计算等几种。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不能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知识的特点采用其他的题型,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意义无法体现。

(5)评分标准唯一。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当成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样就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只判定学生考试的分数,对试卷的分析、评价和反馈所做的工作较少。学生就一味的去最求高分,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比较严重。

2 改革措施

针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1)考试目的清晰。更新考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其手段作用,不为考试而考试,而是让考试服务于教学,让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要让学生明白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能力。

(2)考试内容合理。考试内容要有区分度,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每门课程的开设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开设的。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实时关注该专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教育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要能体现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才有实际意义。

(3)考试类型丰富。当前,考试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四种类型。高职教育考试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类型,而不是仅限于学校期末考试。老师要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试题型多样。考试试卷题型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几种题型。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要能根据考生的年级、专业和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题型,题型要多样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才有意义。

(5)考试监管严格。考试管理要严格,坚决落实处罚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考试管理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考试手段,以保证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监管。通过加强考试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考试评分标准科学。科学的评分标准应具有以下功能:①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④能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使考试评价简单、科学。高职教育考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阅卷管理,重视考试信息反馈、质量分析工作,从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职与高职 衔接问题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事实。如何让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手,已是当前职教、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笔者根据三十多年从事职教的经历与体会,结合专门调研,提几点拙见。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一)各方对中高职衔接的反应不一、冷热不均。即:中职“热”、高职“冷”,学校“热”、学生“冷”,开始“热”、后来“冷”,家长“热”、学生“冷”,……一厢情愿,愿衔接的生源并不多。

(二)现行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中、高职院校行政隶属不同,存在“两张皮”“多张嘴”,难兼容;“一贯制”、“对口升学”、“直通制”模式不同,但同一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做法较乱,让人生疑、不定。

(三)当前中高职招考制度与政策不完善。中高职中,哪类的财政投入不足,强调大力发展哪个,招生指标和收费政策就倾向给哪个;哪个生源严重萎缩,就降哪个入学“门槛”、放开招生;同是职业教育,中职先是有“小费”(发助学金)、后是免学费,而高职不仅收学费、而且有点贵。致使学生要么“望门生畏”,要么“鱼贯而入”,要么“不敢来”、“不屑来”、“不好意思来”,有点乱。

二、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澄清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想认识

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大鱼吃小鱼”、“谁吃掉谁”问题,而是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当转变观念,在思想先贯通,清醒地意识到:中、高职教育,两者不可或缺。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发展的需求,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深化改革,优化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制度设计

1.改革职教办学制度。我国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多为升普高而准备,初等职教几乎没有,中高职教育是主要的、重要的,而高职教育中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也没有。2.优化职教招考制度。目前中职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高职生源大多是高中毕业生,中职生升高职的只是少数。3.强化职业培训制度。要改变过去的培训做法,叫停行政主管部门办培训,让行业协(学)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职业培训。要多方协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

(三)统筹管理,完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运行机制

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中高职教育,要加强中高职运行管理机制的衔接,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首先,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机构。成立机构,以使现行中高职教育管理形成交流协作、统筹兼顾的“一体化科学管理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已成立机构的,应当尽快扫除障碍,结束中高职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其次,成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牵头,联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让中高职学校参与,邀请行业、企业参加,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建立各专业大类的“一体化分阶段培养”的指导性教学计划与各专业教学标准,明确目标定位、减少重复、加强衔接,推进中高职教育教学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制定标准,夯实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实施基础

1.专业设置的衔接。基于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岗位要求,在专业设置上都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多依靠地方和行业来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中高职专业设置更好衔接。2.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职教育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上有许多共性(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职学校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是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定位准确,才能有效衔接。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衔接上,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由浅入深。4.教学和评价模式的衔接。中高职教育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有许多共性特点。中高职教学和评价模式的有效衔接,要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作,共同参与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互认。

总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整体推进,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N].中国教育报

[2]阚 丽.中高职衔接不畅症结如何解[N].中国教育报

篇3

 

1 高职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与成因以及本文的主要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突出专业性和技术性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而且削弱了学校育人的本来功能,忽视了哲学世界观教育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伦理道德观的断层,忽视了学生自身品德和文化特色的培养,导致了社会公德和责任感的缺乏。

 

十报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任务和要求。结合当今高职教育尤其人文教育的现状,通过对中国传统 “道”、“术”学说和传统儒家文化以及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意义的研究和探讨,将传统“道”与“术”文化以及传统儒家文化融入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上起到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建设。

 

2中国传统 “道”“术”学说与高职教育结合的理论研究

 

笔者通过梳理中国古典文献后发现,“道”与“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范畴,“道”“术”学说与儒家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是控制着万物一切的生化运作的规律,“术”是指“方术”、“术数”、“技术”。道术关系研究表明, “道”是从哲学到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境界,是万物运行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术”是指天道付诸人类社会的现实形态,它以“道”为行为准则和最高目标。具体内容包括修养、治学、生产生活实践等。人类要想真正有美好的生活,唯有修德于天下。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教授认为:“道”,就是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和人格修养,“术”,就是指实践技能和工具理性。而传统教育之“道”包含了“道德义礼”(道)和“知识技能”(术)的双重教育,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提出高职教育应当“首先是重道,同时重视必要的术”。

 

3 道术并重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想

 

中国传统 “道”“术”学说认为有“道”有“术”,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人才。现代教育应当“道术兼容并重”“教书育人”“学问道德”应该双管齐下,做到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观的统一兼顾。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其一、轻视文化素质和精神发展的教学与培养。其二、普遍存在重专业轻素质的问题。其三、高职院校学生存在道德缺失、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其四、对于提高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高职院校教育以道术并重实践为导向促进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非常必要。本文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包含了传统教育之“道”包含了“道德义礼”(道)和“知识技能”(术)的双重教育,因此,通过“道术并重”的教育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才素质,也对就业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4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现代高职教育的适切性

 

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包括:(1)“仁爱”与“诚信”的思想。(2)诚信思想。(3)“天人合一”思想。(4)“中庸”思想。(5)“自强不息”思想。当前高校偏重科技素质培养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传统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主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历史依托与优良的文化资源。其中,“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是儒家文化的理论基石,其对当代的职业教育工作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创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儒家文化与现代高职教育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适切性。

 

5 道术文化和儒家文化在现代高职教育的实践智慧

 

本文通过调查、访谈,对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联合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千江集团三家高职院校与校企联合单位开展传统“道”“术”学说与儒家传统文化、发展企业文化的情况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研究。重点研究了开展“道”“术”学说和传统儒家文化较为成功的的做法与经验,并对如何将其植入高职教育、拓展校企联合手段以及在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和倡导道德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索,以期能够为开拓当代高职教育的新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5.1 东莞联合技工学校人文教育实践成果及经验

 

该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国学教育、德行教育、职业素养教育,铸就师生爱国、爱校、尊师、感恩、礼貌、忠诚、守信、爱心、行善等良好的德行,以此让学员学会正确做人处事的态度、方法,全方位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综合素养。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开展培训讲座,增强学员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和认识、组织学生读《弟子规》、《孝经》等,讲授《弟子规》等内容、为学生开展封闭式传统文化基础入门专项培训,包括孝道教育、悌道与五轮伦之道、经典熏修与德行涵养、礼仪、勤俭节约、感恩、励志、责任心、价值取向教育等,促进了个人素质综合素养的提升,达到了以德治校的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合社会、企业需求的新时代人才。

 

5.2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传统道术学说和儒家文化导入实践

 

该学院以道术学说为依据制定职业教育的目标,参考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三项标准,培养具备深厚的道德品质、高超的理论思想和卓越的劳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完成《我国一流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研究》项目,重点进行了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探索,将亚里士多德的“德智体美”与孔子的“学而时习”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在“人文素质课程”一栏中列入人文课程80讲,包括了道术学说及儒家学说讲座。根据传统道术学说与儒家传统文化的理念,提出职业素养的三大要素,即“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并开展了多渠道、立体化、渗入式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包括设置培养学生素质的相应课程、以提高学员素养为主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了高职院校学员的自身素质。

 

5.3 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及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广东千江集团以儒家文化为主进行了与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建了“千江论语”特色企业文化,从孔子思想中寻找到企业价值的根基,从《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中寻求现代企业管理智慧的实践,通过标语符号、员工培训、会议宣讲、编辑书籍和唱片、公益演出以及传统的周礼仪式等多种方式,向高职院校实习学员传播“千江论语”的传统特色儒家文化。其中“唱孔子”是“千江论语”独具特色的传播方式,出版了《有朋自远方来》、《三人行》和《铿锵论语》书籍以及唱孔子乐教系列有声教材,通过配套教材书籍和CD唱片学习论语,促进了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实践。

 

6 结语

 

(1)我国高职教育应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术”兼顾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崇尚科学精神的同时,实现道术并重的高职教育发展。(2)当前的高职教育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逐步加强学员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用儒家人文思想精华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素质,改变重科学、轻人文的现状。(3)高职院校应当用儒家人文精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其作为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载体,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做事与做人高度统一的高素质人才。(4)高职教育必须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联合企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传承儒家人文思想,开展儒家经典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为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开辟新的路径。

 

综合上述,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了从中国传统“道”“术”学说与儒家文化中汲取其人文思想的精华,并在理论上寻求出传统儒家文化在现代高职教育的适切性,探索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并以开展传统教育较为成功的高职院校、校企结合企业的经验为目标进行了调研和探讨,为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应用于高职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对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途径有较好的理论和实际参考价值。

篇4

关键词:机电技术;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

中高职教育以独有的专业精准的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端配置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机电技术人才。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才,教改部门应重视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基础的夯实、对课程实践意识的强化、对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以促进中高职提高教学质量。

1强调夯实基础,平滑中高职教学衔接

为了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更好地进行对接,在中职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一定要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机电专业,中职教育的培养核心在于使学生对机电领域相关的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责任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以形成机电学科必备的知识体系。而处于高职教育的机电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其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专业的操作水平,能独立完成机电工作的操作,并具有一定的领域创新意识,能在学习中对机电的设计和操作形成自己的方法和特色。所以,从人才的全面培养来看,机电技术专业的中职培养,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打基础,是为了中职生升入高职后更好地接受教育并形成强劲的机电专业水平。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后,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的建设就更具有指向性。因此在中职课程中,基础是重中之重,需要加强对英语、数学、物理以及专业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理解数学、物理等学科作为有力的科学工具对从事机电研究和操作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必要的机电专业基础介绍,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走向有最基本的了解,教师应通过适量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机电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是怎样的,帮助学真正体会到机电学习研究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对建筑的未来起决定性,中职教育作为学生机电学习生涯的底座,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平滑地过渡到高职的机电学习中。

2强化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机电专业的高职生入学后,考虑到他们大部分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此时应避免重复开设同样的课程,尤其是类似于数学、英语、物理等基础课程,高职课程中不应花费太多时间去开设此类课程。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温习基础,教师可以将此任务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或是用到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时在课上带领学生快速温习一遍就足够了。因此,高职机电教育中,更应该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是王道。首先,高职机电教育中需对应中职教育的基础课程作进一步的拓展,如中职中开设的二维AUTOCAD,在高职开设三维的AU-TOCAD教学,使学生对机电的专业知识有更深入、全面的认知。其次,有了完善的理论作为支撑后,高职机电教学要重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见识真正的生产实践。比如,教师可经常带领学生进入工厂等机电生产操作的第一线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眼见为实,亲身见证机电人员如何科学操作、安全装配。甚至是让学生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尝试,只有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成就感,让他们敢于实践、乐于实践。总之,从课程设置上,高职机电教学一定要将实践作为中心,以中职生现有基础作为量尺,衔接中体现扩展和延伸,确保中职生心理上是可承受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相信经过高职机电多次的实践和洗礼,高职生的专业素养便足以支撑他们直面社会的考验及同行的竞争了。

3与时俱进,注重中高职机电专业衔接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完整性

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除了要重点突出,也要具有全局意识,万万不可忽略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体现在中高职机电教学课程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全面涵括机电从业所需的各种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按照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文书,完整的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拓展等相关课程的开设,也就是说不仅要强调公共基础、专业素养的教学,德育、体育等作为人文素养的体现也是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教师须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理念。尤其是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相较本科生本就处于弱势,所以要抓住高职教育的特色,注重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的设置的完整性,以期帮助高职机电专业学生更好地克服高职教育劣势,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从容地面对职业挑战。一言以概之,为了高职生能以更好的姿态走向职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应结合时展,体现全面性和完整性。

4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电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要想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显然也需要得到政府的人力、财力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应指派更多专家,从事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设置的研究,帮助中高职机电的衔接教育提出更科学合理的建议,促进中高职机电衔接教育进行课改。同时,加大财政拨款,建立更多的实践创新平台,为中高职学生机电实践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转换状态,快速适应中高职的学习。所以,政府一定要重视对中高职机电衔接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投入,确保师资队伍的强大整容。无可否认,当前我国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但若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明确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合理开设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同时注重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相信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我国的中高职机电专业的衔接教育会取得更好更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鸿.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9):17-19.DOI:10.3969/j.issn.1004-3985.2014.09.005.

[2]郭银叶,王晓冬.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4,12(24):203.DOI:10.3969/j.issn.1672-3791.2014.24.153.

篇5

校企文化对接中的冲突主要体现为价值冲突和存在性冲突。校企文化的价值冲突使高职院校在价值选择上陷入两难。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技能发展之间的矛盾,职业生涯的发展与短期就业之间的矛盾,代表两种价值取向,即企业需求本位与学校学生发展本位。前者强调高职教育必须为企业培养直接可用的、实用的人才,以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价值目标;而后者以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协调进步。学校与企业之间有存在性冲突,而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规律,完全追求企业的需求,则势必迷失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定位。然而,从历史和现实发展来看,企业和学校谁也替代不了谁,同样两种文化也是谁不能替代谁。学校提供的实践只能是通过模拟形式的仿真训练,很难达到真实工作岗位的效果,学校不是完全的企业;而企业培训与工作岗位中学到的知识,也只是实用的、片段性的知识,不能达到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企业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学校。

分析方法

对于校企文化中存在的冲突,笔者认为校企文化中的冲突是局部的、次要的,而二者之间更多地存在可以借鉴、吸收、融通的地方。基于此,对上述问题运用职业性与实践性理论进行分析。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其所有教育教学的开展必须围绕职业性的属性来实施,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随着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高职生择教主要考虑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得理想工作岗位三个方面。学生自身对就业和职业的认识的改变,使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为文凭为学”为“为生存而学”,这股动力推动高职教育理念发生转变,高职教育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进行适当对接。

同样,这种教育大环境与学生职业发展的特点也间接地督促高职院校要及时、准确地、主动地化解校企文化的冲突,,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本体,学生需要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获得相关技能。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如表1所示。五、研究结果由分析可见,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性的需求多于二者的冲突,二者融合为双方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本质上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并不矛盾,且可以将二者的局部矛盾转化为整体上的融合,实现双赢的结局。从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而言,可经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融合。

第一步是前融合。首先,企业制度、风貌、文化率先进入学校。通过认知教育的前移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真正做到精神上的融合。企业制度、风貌、文化作为讲授内容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企业的认同感。也可以提前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素质”、企业“团队精神”、企业“职业品格”等。在校企文化前融合管理模式上可以引进企业先进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体系这样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之中,使学生不仅了解、熟悉企业文化而且要适应、认同企业文化,最终使自己有意识地参与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其次,实行校企合作,办厂中校。通过行为教育的前移构建校企之间的全方位、高深度的工学结合,以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主要途径,使学生带着问题和疑问进入企业,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实习阶段讲师,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厂中校”,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掌握真实的业务能力、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再次,利用企业文化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外在的企业形象,内在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企业具体的做事行为与方法,将诚信文化、竞争文化、吃苦实干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具体的管理中以及利用相关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遵守企业的职业规范、道德要求、团队精神等,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第二步是融合。首先,加强校企课程体系建设。校企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企业文化的讲解和渗透,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对相关企业文化的理解感悟。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加大顶岗实习的比重;在专业课教学手段上,尽可能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产生“零距离”的感觉。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邀请企业能工巧匠结合企业实践与经验,共同开发适应于某一工作领域的教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其次,设立校中厂(店),让学生做人。以创业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激励、发展,促进学生在教育文化中主动接触、学习、践行企业文化。2009年,义乌工商学院“淘宝班”招生共计120位学生。学校给这届学生订立了三学年内月收入需达到2000元、5000元、10000元的三阶段目标。目前,120位“淘宝班”的学生人均月收入达8000多元,已有多位90后百万富翁。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12月9日,创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这在国内高职高专院校中尚属首例,开创了广东省高职创业教育的先河。目前,学生共组建模拟公司160多家,有资格进入中心内办公的规模公司9家,参与培训、经营的学生达1500多人。这样,通过企业中的创业文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热情,这些措施无疑是推动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一针强心剂。再次,工学结合建立“企业定向班”。

“企业定向班”是以企业“师傅”或“能工巧匠”为主讲教师,以工作岗位的任务过程及相关要求为学习内容,以定岗、定员、定内容为特点,为企业相关岗位一对一地培养急需人才的培养方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式。例如,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与东莞红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联通定向班”于2012年10月开班,专门为通讯企业培养“零距离人才”,招生30人,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培训课程与考核体系,受到学生欢迎,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定向班”这一结合点上做到了很好的融合。

篇6

关键字:高职;语文;素质;提升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也参与到整体供求平衡过程中,这都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高职环境中的素质培养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当前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的特殊地位,以及当前我国社会对于高职的期望,都使得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在众多的特殊性之中,素质教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想要更好的推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有必要针对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探究,并且明确定位,才能更为明确的指出当前高职发展方向,便于采取下一步行动。

首先应当承认,我国高职教育的出现,其根本是为满足当前社会上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产生,也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在高职教育环境中,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必然会相对重视,因而形成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为能力本位的教学行为方式。经过长期的发展,能力本位态度越来越狭隘,已经局限于相应的职业能力范畴,而叛离了之前综合能力的塑造的初衷。但是必须明确,想要让学生能够满足社会上相应职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还需要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的融入到社会中,甚至能够在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知进退识礼义,这不仅仅是对其实施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就能够实现的,究其根本,还是需要学生在综合的能力和素质方面能够有所提升。

其次,从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角度看,素质教育更是亟待重视。学生选择高职教育,从自身心态上是希望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够顺利投身社会获得一个工作的,这种态度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学生,常常会片面地认为社会上相应岗位的获得只是需要相应的岗位技能,而对于自身的其他方面综合能力的塑造有所放松。而在社会环境中,一个岗位对于相应求职人员的要求除了能够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外,对于相应的人的认识方式、志向、道德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也会做出综合的认定和衡量,而这些都是有关人文认知方式的重要方面。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而言,由于文理科班区分较早,学校教育过程中又受到应试动机的严重影响,因此对于相应人文知识体系的打造明显处于薄弱环节。

最后必须注意,素质教育也是我国教育前进的明确方向。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几次大的教学大纲修正,教学目标从最开始的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向国家服务的目标,逐步向着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由人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和发展目标的方向迈进。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虽然其自身存在价值要求其相对更为注重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但是也不能忽视高职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高职教育必须与我国教育步伐保持一致,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出必要考虑。

二、语文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水平的相关分析

通过上文中对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环境中对于素质教育呈现亟待改善的需求状态。在这种需求之下,语文作为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素质工具之一,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具体而言,语文教学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推动学生的素质水平提升:

1.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高职阶段的教育,毕竟需要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出考虑,因此对于太过于艰涩晦暗的中国古文学可以适当放松要求,对于语言语法和修辞等方面也同样可以放松,但是对于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就应当格外注重。应当借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多种文体和内容,加强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常见书面用户和应用文的表达训练,只有如此,才能帮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有效的掌握语言工具,实现学生与职业环境之间的信息顺畅流通,避免学生在职场中出现难以进行交流只有职业技能的素质短板问题。

2.深入体会人文思想

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展开工作,不仅仅需要相应的职业技能,其余很多方面都会成为一个企业对于其员工的考察对象,包括职业操守,个人规划,对企业的维护和忠诚等方面都十分重要。大学中相应的思想教育有所削弱,能够承担起人文思想教育的就只有语文了。在这一方面,语文应当重视其自身拥有的资源,基于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现出更为深刻的文学本质,让学生看到社会的善恶美丑,借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对学生展开人文思想教育。

3.以人文本的教学形式

鉴于语文在高职教学环境中对于学生素质打造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教学形式的展开也应当格外注意,确保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展开语文课程的教学特征,实现教学效果。鉴于高职院校中,基于学生素质的实际塑造需求考虑,应当多注重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可以考虑通过演讲、讨论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并且加强对于文学作品人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才能将学生放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也才能达到素质提升的最终目标。

三、结论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教育体系的总方向作为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职业技能教育的若干特征。语文作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柄,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打造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四观”发展思路 人才观 质量观 教学观 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14-02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人心,并走进百姓的家庭,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一批人提供了新鲜的就业土壤,新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接受职业教育人群需要逐渐加大,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获得了一个发展壮大的契机。职业中专、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大学一层层的逐渐发展,这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要加速高职教育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我们目前最能抓住、最有能力去做的就是树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就业观。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赶超世界,使我国的高职学生走向世界。

一、树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观

人才观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人才培养、教育、使用、考核、引进等方面的工作,都受到一定的人才观的影响。因此,人才观对于人才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研究人才和人才观的问题,首先要分析人才的特征。一般而言,人才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有才能;有远见;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等等。此外,要研究这些特征如何培养。在这些问题上,不同的人才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才观是人民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在理论和实践的动态统一中坚持和发展的人才观,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素养上不及本科教育的学生,但是他们的实践性要远远高于本科教育的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践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定位往往较低或者偏低,可以说务实是他们身上最显著的特点。

二、树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质量观

质量是生命线,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存在。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以能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作为衡量标准,认为知识学得多水平就高,学得少人才质量就低,而不管这些知识是否有用,接受知识的人是否用得着。因此,应转变传统的人才观与传统的唯知识质量观;树立高素质的人才观与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素质教育观。知识之所以有力量,条件是掌握它的人必须将它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稳定的素质。应树立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作为标准的质量观。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就是具有专门的知识类型,并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业务素养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

目前许多专科学校毕业生不好分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学校没有按照培养目标来培养人才,一味向本科看齐,让学生多读理论,却缺乏岗位操作能力的实践,其结果是所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而动手能力又不如中专生。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如中专生一样的动手能力,理论水平略微低于本科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的质量观。

三、树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观

(一)端正学习态度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实习,针对不同的工种,聘请每个工种优秀的教师,现场指导学生的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应急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出来的,当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只有在培训的过程中掌握较好、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才能够在问题面前“处乱不惊”、准确地解决问题。

(二)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职业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一个人兴趣的提高不能通过体罚,只有从心里根本上有了学习的意识才能提高兴趣。职业教育的教师,同样也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体现的就是一种思想的传播;授业就是要传授专业知识;解惑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困惑。教师在学生面临困惑的时候应向学生提供思想、心理援助,通过实例鼓励、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用一些可以借鉴的实例,用事实来触动他们的兴趣。

四、树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就业观

(一)自主择业

自主择业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或者是偏远地区。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往往是为了脱离生活的窘迫,走出农村,干一番自己的事业。高职教育教师应积极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好知识、技能和本领,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到最能实现他们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地方去。

(二)竞争择业

竞争择业需要劳动技能高、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挑战无处不在,人口众多带来就业压力的增大。但是,高职学生只要掌握了一门熟练的技能,往往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爱岗敬业是我们所倡导,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有竞争才有发展,竞争无处不在。良性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竞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关键动力。

(三)职业平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会有该行业的精英人物,只要坚持真理,踏实肯干,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一定的努力,都会成为该行业、该领域的专家、佼佼者。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既不能看轻职业,也不要看轻学生,应让学生深深体会职业平等的含义,以充分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四)多种方式就业

读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职业教育不是从事基础劳动。目前国家的政策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并已经开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就业窗口不断扩大,高职毕业不仅可以担任职业技术工人、职业经纪人、各级职业教师,也可以担任村级干部、街道干部、西部勇士等等。应引导学生,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就业模式,不能被专业束缚,而应选择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长处的行业,这样才最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成为“状元”。

篇8

    论文摘要: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第一扇窗户,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新生对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有一个心理上的、思想上全面的准备。根据高职类新生的特点,确定入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灵活生动的教育方法将为新生适应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积极而有意义的帮助。   

新生入学后,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尽快了解高职院校概况及专业培养情况,熟悉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非常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 

1、高职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生入学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1.1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其认识和了解所在学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1.2 是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的一次宣传。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1]。通过入学教育介绍我国高职教育的概念,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理解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意义和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状况,使高职类新生进一步明确身份、找准学习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1.3 是高职新生了解学校人文历史的一扇窗。 

高职新生不仅是角色和身份的转变,还要面对全新的学校和生活环境,通过入学教育介绍所在学校基本情况、专业发展和成就、所处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水平和民风民俗文化,可使新生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 

1.4 是高职新生了解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进行职业规划的一堂课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高职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就业岗位、技能要求、课程设置,在入学时即可进行初步的自我职业规划,明确自身未来来的发展方向。 

2、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组成的一个部分,高职新生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选择主动或被动的接受高职教育,基于高职新生的特点,确定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2.1 高职新生的特点 

2.1.1强烈的失落感。这对于那些自认为高考失误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1.2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因而造成高职院校新生“学职不爱职”的思想。 

2.1.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这是因为我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使得许多新生走进高职院校后对学习方式、方法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情绪。 

2.1.4恐惧感和孤独感,这是由于新生对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对新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2.2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2.1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让新同学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充分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在生源渠道、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的区别[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3]。从而使新生建立信心,消除或减轻失落感,坚定学习信念,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2.2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教育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使新同学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觉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遵循学生守则,理解和掌握学校奖惩制度和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规范高职大学生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创造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奠定基础。 

2.2高职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经济和文化 

就读高职学校,不仅是一次角色和身份的转变,更要面临适应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挑战。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对学校发展历史、所取得成就、专业发展状况、教学名师和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民风民俗介绍,使新生恐惧感和孤独感,尽快融入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3高职学习的特点 

高职新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高职专业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实践技能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进而了解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为顺利完成学业做好准备。 

2.4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成功与否还有一关键要素就是要求新生认知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培养目标。通过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与选择、专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就业方向和工种,使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稳定其专业思想,增强学习动力。 

2.5职业生涯规划 

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业求安稳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不少高职的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观念教育,使得学生的定位从‘天之骄子’、精英层面下移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层面,增强就业危机意识的灌输,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多考证、多锻炼、多实践,拓宽就业视野,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早日确定人生目标,填补高考后出现的目标空白。 

3、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 

3.1 在军训中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军训不仅锻炼新生的体格,更重要的是磨砺他们的意志。在新生进校后及时开展军训,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能重塑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新生改掉许多不良的习性。 

3.2 专题讲座---专注本校特色,加强制度教育。 

专注本校特色,开展两次左右以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以及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的专题讲座,进行学校和专业宣传,使学生尽快消除陌生感,爱校如家;同时,尽快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熟悉校纪校规,让新生养成把遵守规章制度当做一种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3 参观学习,亲身体会职业岗位特点,了解专业特色。 

通过到一些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具有专业特色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的方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新生获得真实的职业情境体验,加上一些专业人士对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情况介绍,使新生真正了解专业特色和人才需求状况,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奋斗方向,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3.4发挥学生团体自主性,做好新老生经验交流。 

通过院系学生会自主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让就职于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优秀毕业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事迹说服教育新生,可以为高职新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较早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为高职新生明确了学习方向,树立了奋斗目标。 

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结合高职新生特点,合理配置入学教育内容,采用科学、生动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职新生入学教育读本》樊流语甘肃文化出版社 

篇9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化工专业 能力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有关“高职专业教育大讨论”的热度较高,这一方面表达了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诉求需要,表现了高职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是在当前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调整的大背景下,大家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高职教育研讨交流的亮点,往往集中于“校企合训,工学结合”、“与市场接轨”、“以就业为导向”等几个关键词,这些经验理念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独有特色。但我们也应清醒意识到,高职教育现在正面临着专业发展趋同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一些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在被借鉴或推广的过程中,要谨防“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水土不服”问题的发生。

1 对讨论热点的几点思考

高职专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形式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与市场接轨”等上述方式,是顺应经济发展大潮,取得良好成效的几种形式。但由于企业、市场有其自身的价值目标和运作规律,且随着地域性、行业性、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若职业技术院校不对自身的培养方向、区域发展程度以及协作企业进行分类研判,将某地、某时、某校企合作的范例盲目套用过来,就易出现以偏盖全、“南橘北枳”甚至“以形式掩盖本质”的错误,造成院校教育在学生培养中主导作用的弱化缺失。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对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环境和依据进行准确把脉。

跟人才供需市场往往存在的短期现象不同,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周期长、效益滞后的特点,需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高职教育,既要紧紧遵循自身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定位,也须紧紧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既不能偏离高职特色,也不能使教育市场化、商品化;既不能无视经济社会的变化闭门搞教育,也不能忽视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主动作为。培训形式的创新,其本质就是立足现有的社会经济形势,如何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内涵本质进行更好地挖掘。培训形式的选择,可因专业特点、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但对能力的内涵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准确、深刻和相对稳定。

下面根据笔者指导技能大赛活动的经验体会,结合近年的高职化工专业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如何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 多维度理解和把握实践应用技能,拓展能力结构和挖掘能力内涵

高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塑造,是与经济社会的需要、专业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教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个性特质等密切相关的过程,只有系统性、有计划、多角度地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自我认知感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发展后劲足的专业技术人才。

2.1 强化对专业学习的认同归属感,夯实技能的思想根基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普及、高学历深造者日渐增多、科技迅猛发展以及应用水平不断跃升的形势下,高职专业教育面临着一些普遍性尴尬:有些条件实力较好的高职院校或高职专业,缘于各种需要想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出现了高职专业教育提升层次就是为了摘掉高职“帽子”的苗头;“领导干部的子女不上职业院校”,媒体的这条报道主要反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但也给人一个强烈的信号:上职业院校的前景不好;优秀的高职学生认为高职毕业后没有竞争力、争取“专升本”的比例持续上升等等。这些现象无疑反映了职业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自己执教的化工专业学生中,就学生对所读专业的自豪感、自我认同感、就业信心及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约有三分之一学生持灰色消极答案,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不清楚”。这不禁让人深思,试想,一个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不强、对自己的发展没有美好憧憬的学子青年,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能有多少?社会对于职业院校的些许偏见,会对价值观念和职业素养尚未成熟健全的学生产生何种影响?又会给高职专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埋下的多少隐患?当代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做好高职教育顶层设计的迫切性,在目前的环境形势下,培养和树立学生自我价值的归属认同感、学习专业的信心兴趣、职业发展的理想抱负,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成败的基础性、内在性和长远性工作。

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引领作用,而大力宣传高职专业的地位贡献、专业知识的应用成果、专业模范人才的成长经历,则能激发激励学生自立自强的信心志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院校、省市技能大赛到工艺水平很高的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从化工技术工人、技术专家到行业的骨干领军人才,高职专业人才有广阔的舞台天地。文化价值的正面引导、学生专业态度的端正和专业视野的开阔,在学生们思想变化活跃、价值观念多样、注重个人追求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2.2 完善专业知识理论的基础结构,提高技能的理论自信

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首先要教“透”,重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是深入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基础,掌握不好就会在继续学习中产生障碍,影响学生对实践、现象的观察理解,决定动手能力的水平。同时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众多的知识点是以其为核心推演出来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其次要教“活”,强化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的正向迁移。沿着理论—实践—反思—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规律,要让理论到实践的联系渠道“活”起来。联系的角度越多、频率越高,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能做到在不同背景和条件下灵活运用知识,操作时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同时要让实践到理论的反思过程“活”起来。科学、充分的反思回馈,有助于涵盖专业的原理、方法及知识结构向实践技能的正向迁移,增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知识理论是“长久”续航能力的根本保证。学生有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具备自我完善专业知识和跟进专业发展的学习能力,增强其毕业后的职场竞争力和持续的自我发展力。

2.3 严格实践操作的分类训练,打牢技能的基本功底

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渠道,一般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程、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供机会,或者是通过一定的体制或制度,如建立产学合作的方式或工读课程的形式,使学生亲临社会生活实际情景。按照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针对性训练:

(1)专业基础性训练。如化工专业中溶液的配制与pH值的测定、蒸馏及沸点的测定、用重结晶法提纯乙酰苯胺、萃取分离实验等等,这些属于专业操作的基本功,须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做到熟练、流畅和准确,培养学生专业、严谨、细致的作风习惯。(2)与专业理论结合的配套性训练。如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煤制甲醇仿真实训、离心泵操作仿真实训以及精馏塔操作仿真实训等等。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认识与实践一致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原理、认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发专业兴趣以及提高动手操作能力。(3)以市场需要为牵引的适应性训练。如组织专业性的调查参观、见习实习,使专业知识与市场需要紧密联系,加强技能培训的灵敏度、任职针对性和就业竞争力。地区的差异,企业的不同,适应性训练的性质、内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要认真分析专业的发展动向与实际需要、企业的性质和在业内的先进程度,做到就业适应性与专业综合能力、企业需求与学生长远发展的兼顾。

2.4 共性培养与个性引导相结合,发掘技能的潜力后劲

成功的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提高总体培训质量的基础上训练出更多的技术能手、“白金”蓝领。让弱项比较突出的个别学生、让每个学生比较鲜明的弱项、让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都能通过有针对性分析指导,获得进一步提升能力的空间。

首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普遍的知识水平与智能结构,进行共性教育。培训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唤起和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兴趣,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促进能力的发展。一方面使学生不能轻而易举的掌握教学内容,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努力探索才能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与智能结构又能使这种思考与探索取得积极的效果,从而在知识和能力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针对学生在培训中的个性特征和差异表现,进行个性引导、分类指导。从共性教育到个性教育,就是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求索知识的能力提升。发现和纠正学生个中的缺陷或盲点,培养其最基本的能力;让学生以符合自身思维特点的模式来更好接受专业知识训练,提高培养的成效;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引导综合素养高、有条件的学生,从被动接受、自觉主动的阶段向自由自悟的境界上升,而让培训效果差的学生认识到自身倾向性弱项,形成有效性、针对性强的克服举措。

3 结语

高职教育在过去二十余年时间内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浪潮中,对社会经济形势、自身职责使命以及学生思想动态有一个客观、冷静、清晰的认识,善于对不同的理念经验进行总结吸收和归纳分析,才能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制约因素;对策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上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所具有的较宽厚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高职教师特有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育人能力。因为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不是很好,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为人处事能力上更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

然而,目前高职教师的育人能力与其担当的重任及要求并不适应。据笔者参与的课题组对本省二十几所高职院校有关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调查,有60%的人认为本校教师在学生管理(班主任)方面所花的精力占整个工作时间的30%;有50%的人认为本校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需要加强。这说明不少高职教师在育人方面虽然付出了很大精力,但育人能力仍有待于提高。

影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观念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一是认为高职生是大学生,教师是大学教师,受到高教管理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高职的培养目标研究不够,对高职扩招后生源素质的变化思想准备不足,仍是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对教师的育人能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认为现在的高职生相当于以前的中职生,管理体制与教师育人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中职模式上,升格为高职后,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双师”素质等硬性指标,对教师育人思想的转变重视不够。

素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欠缺首先,高职扩招导致教师大量短缺,一批新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高职的办学特色决定了这些毕业生大多来自工科院校,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在育人问题上更是缺少理论指导,因而影响了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其次,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中还有不少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之类的教师,这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在育人问题上也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培训因素,即高职教师的培训体系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本人参与的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你校重视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培训吗?”时,有44%的人认为“一般”。当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视,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但这些进修和培训大多是针对“双师型”与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而与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相配套的培训政策、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则少之又少。这些导致了一方面教师因学生越来越难教而苦恼焦灼,另一方面教师培训仍只重专业知识技能而不顾育人技能,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发生错位,使教师在育人问题上缺少学习借鉴的机会,育人能力的提高缺少外部环境的支持。

工作量因素,即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缺乏学习、总结、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据本人参与的课题组对本省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有6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工作量太大”。由于高校扩招,许多高职院校生师比严重超标,教师普遍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在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后,几乎没有多少精力与时间顾及育人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成了说起来重要但实际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

以上几个因素均严重地影响着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途径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职院校的入学新生素质层次下降且复杂化。利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将这些学生培养成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无论是本科院校办的高职还是优秀中职转型升格的高职,均应认真分析目前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现状与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加强学习,抓紧研究,转变旧的思维定势,掌握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充分认识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观念上为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完善考核体系,制定重视教师育人能力提高的科学管理方法这些管理考核方法应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各种教育活动。

1.完善教学考核办法。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师的考核大多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至于育人能力则常被忽视。实际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利用教学内容渗透德育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实施,是教师育人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这些方面的考查与考核,对育人能力强的教师要表扬奖励,对能力弱的教师要指导帮助。

2.制定科学的班主任育人能力考核办法。在班级管理中衡量与考核班主任育人能力的强弱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教师育人能力的发展方向与学生培养规格的导向问题。不少高职院校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差、自律能力弱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严格的量化管理措施,对于减少学生违纪现象、整洁校园、规范学生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过于严格、过于死板的统一模式与统一标准对培养青年人的自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并不利。班主任为了应付学校的一系列严格的班级考核,常将精力与心思放在如何使学生听话守规矩、如何使班级少扣分上,至于引导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荣辱观、较强的为人处事能力、自律能力、创新能力等则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导致班主任育人能力的发展方向失之偏颇。因此,高职院校应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与考核教师育人能力的制度,对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发挥“方向盘”的作用。

完善培训体系,建立一套针对提高高职教师育人能力的学习、交流政策与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教育理论培训。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短缺,大批刚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走上了高职教育岗位,这些新教师大多来自工科院校,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法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新教师走上讲台前,必须统一组织培训。同样,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之类的教师在顶岗上任前也需进行培训。这样,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至于违反最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则。

2.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有其特定的教育教学规律,高职学生既是大学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一些高职教育规律学习班、德育工作研讨会、校内或校际班主任管理经验交流会、高职学生典型教育案例分析讨论会等,对提高教师育人能力都将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3.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即由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老教师带新教师。我院在此方面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即让班级管理能力较强、经验较丰富的班主任带“徒弟”(新教师),时间一般为一学年。如本人也曾带过一位“徒弟”(新教师),将班级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告诉“徒弟”,班团活动有时也由“徒弟”主持,一些日常事务也常由“徒弟”处理。后来我的“徒弟”自己独立带班,工作非常出色,所带班级被评为优秀班级,自己也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请教老教师,老教师可以放手让新教师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问题,而自己则可腾出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等难度更高的工作。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育人能力。

高职教师应努力提高品德修养与教学水平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素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重要性,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落入学生的眼睛,学生会默默地关注教师说话做事的方式方法,进行效仿。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品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实训技能与科研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实训技能高,学生才能听懂教师的课,愿意听教师的课,甚至觉得听教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会产生一种钦佩感,愿意接受教师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教师的育人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教师的育人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反之,无法得到学生认同的教师,即使有很强的育人能力,施行起来也会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