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联动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联动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联动机制

篇1

本刊:当前校园儿童事件频繁发生,除了家庭原因之外,您认为导致这些悲剧的其它原因有哪些?

丛主任:最近在校园里接二连三发生事件,这样的事件不是偶发的,它透射出很多问题。

首先这是一种社会不良风气的表现,校园不是一座孤岛,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某些社会上不良的歪风邪气就进入到了校园里。使孩子被动的接触到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个别教师做出违背师德的行为。

第二,儿童保护理念没有被真正落实。儿童保护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虽然大家都知道在《儿童权利公约》里提出了儿童有受保护的权利,但在实践中,很多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现在学校还是很重视应试教育,重成绩、轻道德,这一点不仅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上,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上。在教师准入制度上,对教师的道德评价标准还是概念性的,并没有从具体要求上落到实处,并且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监管不力,只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师德的建设。

第四,由于儿童自身保护能力弱,很多孩子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系统的性教育,没有足够的警惕性。学校的一些教师利用其特殊身份,利用学生对他们的信任,大施。遭受到的孩子迫于施暴教师的威吓,不敢反抗,不敢告诉家长,也助长了这些人的有恃无恐。

另外,就是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这样的行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9条明确规定:各国应保护儿童免受身心摧残、伤害或,包括犯。很多国家对这类问题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规定,对此类犯罪实行严厉的惩罚,但我们国家还缺乏科学合理的鉴定、处理、制裁等一系列方案。法制上缺乏威慑力,这样就使不法分子产生侥幸心理,使他们有机可乘。

从观念到实践,全社会行动起来

本刊:您提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给儿童带来的伤害,您认为我们应当营造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采取哪些举措来预防儿童事件?

丛主任:从儿童保护理念宣传上来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爱护,但在我国“儿童优先”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保护儿童的理论与实践还没有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的媒体大力宣传“儿童优先”的理念,营造有利于儿童权利保护的舆论氛围。

在儿童保护的实践上,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应在儿童保护的问题上进一步强化,把对儿童的保护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环节上。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法律要严明,条文清晰,树立权威性。在这一点上,西方的法律是非常严厉的,者经常被判无期或终身监禁。只有严厉的法律制裁才能使不法分子产生敬畏心。

从教育层面上,要严格教师考评制度,严把师德关。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应该为儿童做出榜样。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是非常高的,要有教师的准入制度,应该对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入职以后应该加强教师的道德方面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一时一刻的,应该是贯穿始终的。

对于儿童主体来说,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要把对孩子的性教育和人格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除了针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相应的性教育外,还要特别加强对孩子的品质教育。尤其是从小要对孩子进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等等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以使孩子增强抵御社会侵染的能力。

从家长角度来说,对于孩子,家长除了要做到基本的陪护、监管等事情外,还有几点要注意。家长要关心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身体、行为习惯的变化。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和孩子谈心,和孩子成为朋友,让他们愿意把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和家长分享。还要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自尊自爱自立的价值观。另外也不能对孩子实行过度的保护,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总之,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全社会联动机制,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一张保护网。当儿童受到伤害和遇到困境的时候,应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需要更多的机构来对儿童提供援助和支持。不仅是与儿童相关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每一个成年人都肩负着这个义务,都应对他所接触到的儿童负起保护责任。

对孩子的性教育要科学化

本刊:事件让我们反思儿童性教育的缺失,您认为开展性教育有哪些注意事项?

丛主任:儿童性教育是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总是把它神秘化、化,这样就造成了性教育的缺失。在对儿童进行性教育时,教育内容和方式必须和他们的生长发育阶段相一致,这样,才能获得科学、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幼儿阶段时,可以通过图画、穿衣等方式让孩子对性器官有初步的认识,知道性别差异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让孩子逐步认识到两性关系,学会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对于学龄的孩子,可以通过生活中家长的引导,通过相关书籍、学校开设的性教育课等方式让他们获得科学的性教育。另外,性教育的内容分为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部分。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必须三者兼顾,不可偏废。只讲性知识,忽视了孩子性心理的辅导和人格层面的教育都会导致性教育的失败。从海南发生的事件来看,对于儿童,尤期是女孩子,教育她们自尊自爱的道德品质是她们免受的很重要的一道防线。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家中语言要文明,行为要端正,夫妻在孩子面前不要有过分亲昵的行为。

家长不必过于担忧和焦虑

本刊:频繁的事件后,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安全过于担忧和焦虑,您对这些家长有哪些建议?

篇2

以高校为中心,构建一种新的社会体育模式,不仅使高校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自身高效发展,还可以使社会体育资源得到合理的补充,使高校体育管理的封闭性以及社会体育管理的单一性有质的飞越,使社会的体育活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和谐互动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体育教育化、多元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体育的重要条件,创造两者互动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与氛围和内部条件与措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使两者的互动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体育的最佳有效途径[2]。

2.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认识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端,社会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延续,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使学生步入社会仍能坚持体育锻炼,这不仅因为体育是满足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各自作为全民健身计划一部分现实发展的重要需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可以形成资源互补,高校可以解决社会体育在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上严重缺乏的问题,特别是体育指导方面,现在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盲目锻炼。社会体育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基地,为高校教师科研提供广阔的研究天地。同时社会体育可以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项目引入高校,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拓展活动领域。

3.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高校的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把社会上一些新兴起的项目引进校园,使高校校园体育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模式,使高校体育更具有社会化,多元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同时提高了社会体育活力,社会体育多是以中、老年人群为主,通过与高校联动,把师生这样年轻的血液注入其中,使社会体育活动群体更加活力四射,经过高校师生的指导,体育参与者对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科学的锻炼方法。高校的场地器材填补了社会体育设施短缺的不足。高校体育积极参与到社会体育发展建设中,以其强大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场地资源服务于社会体育,使体育成为共创和谐社会的纽带[3]。

4.构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的保障机制

4.1构建高校社会一体化模式

构建以高校为主,以社会为辅的体育一体化模式,高校派专人专门负责组织、管理。高校为体育参与者提供场地,器材,安排场馆和场次,统一组织,调动;建立体育指导者协会,以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以社会体育爱好者为辅,统一培训后,上岗为体育参与者进行指导,使参与者正确合理有效地进行锻炼;高校的图书馆免费向大众开放,办理图书借阅卡,为大众提供吸纳知识的场所;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有竞赛,活动等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使大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动态,并积极参与其中,开设健康讲座,建立体育文化宣传周等活动,通过网络。

4.2安全防范保障机制

体育行政部门使得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体育发展走向法制化,必须制定和完善体育政策,使开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高校应该成立开放办公室,配备专人负责场馆的时间、场次的安排以及安全管理等工作。制定出入校管理条例,要求进入高校的体育参与者必须办理出入证,登记详细信息,便于管理;在体育场馆和设施上标注使用说明和安全须知,以及警示语,提醒锻炼者注意安全,特别是有心脏类疾病的,在使用器材时更要特别提醒;高校安排专人定时巡逻,保证安全同时,解惑答疑;编写安全应急预案,开通绿色应急通道,设定应急联络小组,阻止不实新闻危机报导,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设施保护条例,对设施有正确的使用与保护;增设场馆内实时监控。即要保证校园的安全,又要保证锻炼者的安全。

4.3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协同配合,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出面组织合法的机构,协调和管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各项事宜,在联动发展中起到加速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快速有效的发展。

近年来,社会体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及知识资源等方面的不足,阻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而高校体育的迅猛发展为社会体育提供了场地设施,人才,图书资料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补,共同和谐发展成为发展趋势。构建高校社会一体化模式,使联动发展更具规模,政府从中协同高校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安全防范机制,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提供了保障,推动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有效进行,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更迅速健康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者:张美娟 单位:辽东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刘凯.呼和浩特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9:76-77.

篇3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皮肤;氦氖激光;康惠尔透明贴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如桡动脉、尺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 近2年随着介入手术的迅速发展,由以前传统股动脉穿刺改为现在的桡动脉穿刺,而桡动脉处的皮肤最为薄弱,术后会出现青紫、血肿、水泡的现象,给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且增加了经济负担。本研究通过改进术后伤口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使用氦氖激光照射联合康惠尔透明贴能有效的促进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伤口皮肤的恢复。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手臂轻度外展并放置在躯干旁的臂托上,右手掌心向上,手腕下部垫治疗巾使手掌背曲以便穿刺。常规皮肤消毒后选择右桡骨茎突近端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1~2ml局部麻醉后使用16G穿刺针,进针方向与桡动脉走行一致,以30°~45°的角度缓慢进针,如见有少许血液回流至针尾部即缓慢退针,直至针尾部有血液涌出,然后送入导丝,确认无阻力后,插入6F桡动脉鞘。进造影导管前经鞘管给予肝素3000U,再经动脉鞘导入6F造影导管,最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束后即刻拔出鞘管,并压迫止血10~15min,在右桡动脉穿刺点上方0.5-1cm处使用充气止血绷带加压止血。术后右上肢无须制动。由于桡动脉处的皮肤最为薄弱,穿刺针为16G,术后拔鞘时由于力度,压迫的原因会导致桡动脉闭塞,加上术后压迫止血的时间长,加压紧,容易导致穿刺处皮肤出现青紫,血肿,出现水泡。氦氖激光治疗仪输出的是红色激光,波长632.8nm。输出的激光束经光纤输出,或经扩束镜头输出。氦氖激光激光束照射人体组织,可对人体产生热效应,电磁效应,光化学效应,具有止痛、消炎、抗感染、活血化瘀,疏调经络,组织修复等作用。用于对局部炎症、溃疡照射。对人体无致敏、无毒副作用、 无痛苦,能促进皮肤更好、更快的恢复。早期使用康惠尔透明贴可减轻炎性反应;康惠尔透明贴属于水胶体敷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吸收渗液,保持穿刺部位皮肤干燥,减少细菌的生长,其密闭性强,形成低氧张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穿刺部位皮肤恢复。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及时用氦氖激光照射联合康惠尔透明贴可以更好的促进穿刺部位皮肤的恢复,从而降低伤口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提升冠造手术的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在嘉,润霖主编.冠心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李占全主编.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辽宁科学出版社,2007.

[3] 杨春华.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

篇4

一、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及时有效缓解价格矛盾。随着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逐渐接轨,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影响我国成品油价格的涨跌。因此,建立出租车营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是及时化解油价波动对出租车行业影响、维护出租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建立出租车营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使营运价格随油价同涨同降,有利于科学合理、客观公平地妥善应对成品油价格变动对出租车经营者和乘客的影响。一方面,当油价上涨时,通过上调燃料附加标准,能及时减轻和化解燃料成本增加对出租车经营者造成的经济负担,维护出租车行业稳定。另一方面,当油价下降时,通过降低燃料附加标准,也能及时减少消费者出行支出,维护消费者利益。

(三)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出租车营运价格与燃料价格联动机制,开征燃料附加,既能够增强价格政策的透明度和连贯性,便于接受社会监督;也能够避免经常调价所必须的复杂听证程序,减轻社会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二、基本原则

(一)同向调整。出租车营运价格(燃料附加)与燃料价格实行对应联动,营运价格(燃料附加)随燃料价格的涨跌作同向调整。

(二)合理分担。经营者与乘客合理分担燃料价格上涨增加的营运成本。

(三)以收抵支。营运价格(燃料附加标准)调整所发生的收支变动与燃料成本变动保持基本一致。

(四)着眼长效。建立联动机制着眼于化解燃料价格经常波动对出租车行业影响的长效运作。

三、具体内容

(一)联动方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有关建立出租车营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的文件规定,实施联动机制可以通过加收燃料附加,也可以采取调整运价等方式进行。通过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拟定以上调、下降及取消燃料附加的方式实施联动。

(二)联动内容

以我市出租汽车主流车型“利亚纳”为代表车型,以出租汽车普遍使用的93#汽油为代表油品,以年8月1日我市市区出租汽车运价调整时认定的运营成本为基准,当国家成品油价格出现调整时,按如下标准联动:

1.当93#汽油价格为7.46元/升启动燃料附加收费。93#汽油价格在7.46-9.82元/升之间时,区出租车向每趟乘客加收1元燃料附加费。当93#汽油价格为7.46元/升以下时,取消燃料附加费。

2.当93#汽油价格为9.83元/升时,区出租车启动燃料附加2元/车次。即93#汽油价格在9.83-12.34元/升之间时,区出租车向每趟乘客加收2元燃料附加费(本档次以上油价区间按本方案的统一口径即时公布);当93#汽油价格为7.46-9.82元/升时,燃料附加费降至1元/车次。

本联动标准未计算地方政府出租汽车燃油补贴因素,执行时间以市政府批准时间为准。

四、保障措施

篇5

关键词:保险费率;赔付率;联动机制

1财产保险费率的厘定

1.1财产保险费率厘定的依据及基本原则

我国《保险法》规定:我国保险费率由保险公司制定,其中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实行强制保险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等的条款应当报保险监管机构审批,其他险种的费率报保险监管机构备案。目前,财产保险费率由保险公司制定并报保险监管机构备案。

保险公司在厘定财产保险费率时要贯彻权利与义务相等的原则,其厘定的基本原则有:充分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稳定灵活的原则以及促进防损的原则。

1.2财产保险费率厘定的主要方法

(1)分类法。

我国的企业财产保险,按标的的使用性质分为若干类别,每一类又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费率水平各异。分类法的优点在于便于运用,适用费率能够迅速查到。

(2)观察法。

按具体的每一标的分别计算确定费率的方法,该方法确定的费率依据核保人员的经验判断,提出一个费率供双方协商。观察法多用于海上保险和一些内陆运输保险。

(3)增减法。

在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个别标的的风险状况予以计算确定费率的方法。使用增减法确定费率时,一方面凭借分类法确定基本费率,另一方面依据实际经验予以细分,并结合不同的情况提高或者降低费率,对分类费率予以补充和修正。增减法适用于大型企业保险费率的厘定。

1.3影响费率的主要因素

保险费率的厘定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不同保险标的的费率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由此造成了不同行业、不同保险标的的费率水平千差万别,影响保险费率的主要因素包括:

(1)纯风险损失率;

(2)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3)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

(4)保险市场竞争状况;

(5)保险监管政策。

2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的提出

2.1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的理论依据

财产保险费率是依据大数法则制定,因此,集团型企业以往赔付率的变动并不能使整个行业保险费率发生根本性或大幅度变动。同时,防灾防损工作做的好的企业,整体赔付率的较低,理论上能够在续保时享受优惠费率。在一定范围内费率调整系数的变动符合财产保险厘定费率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联动机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厘定财产保险费率的原则;

促进防灾防损的原则中指出,保险费率的制定必须有利于促进被保险人加强防灾防损,对以往无损或损失少的被保险人实行优惠费率对于风险控制良好、损失率较低的企业在续保时应享受保险费率的优惠。

(2)厘定财产保险费率的方法;

增减法是在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个别标的的风险状况予以计算确定费率的方法。因其使用中结合了风险程度的差异,因此具有促进防灾防损的作用,费率更能反映个别标的的风险情况,从而坚持了公平负担保险费的原则。增减法的依据在于个别标的的风险损失数据与其他标的的风险损失数据明显不同,增减法尤其适用于大型企业保险费率的厘定。

2.2确定基准赔付率

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业经营数据,2004年财产险赔付率为52.07%,2005年财产险赔付率为54.62%,2006年1-9月份财产险赔付率为49.39%,2004-2006年财产保险平均赔付率为52%。以下分析以发电集团为例。由于电厂属于特殊风险行业,其平均赔付率通常会高于财产险平均赔付率水平,以60%作为基准赔付率相对较为合理。2.3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模型的建立

以60%为基准赔付率,在基准赔付率的上下5%(即55%-65%)作为基准赔付率区间,设P为以往年度赔付率,通过续保费率调整系数来调整续保费率,如下表所示:

说明:(1)费率调整系数及基准赔付率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保险市场的变化调整其数值。

(2)以往年度赔付率以结案赔付数据为主,对未决赔案按估损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折算。

3实施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

3.1适用联动机制的条件

(1)集团型企业。

联动机制的依据之一,厘定财产保险费率增减法适用于大型企业保险费率的厘定。

(2)续保业务。

新投保企业无历史赔付率数据。

3.2实施方式

目前保险安排主要有三种方式: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联动机制能够运用在以上三种方式。按照联动机制确定的费率,在招标时可将其作为标底,在询价安排保险时可将其作为确定最终费率分依据,在谈判时将其作为谈判的预期目标。

4实施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4.1实施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的优点

(1)历史赔付率低时,可节约保险成本;

(2)从主观上讲,投保企业对费率的控制与确定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3)促进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4)一定程度上促进保险公司的理赔工作。

4.2建立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的局限性

(1)联动机制是双刃剑。当历史赔付率低于基准费率区间时,下年度费率会根据联动机制下降;相反,当历史赔付率高于基准费率区间时,下年度费率会上升,不同年度赔付率水平不同,可见,联动机制并不一定导致费率降低,它是一把双刃剑。

(2)运用联动机制确定费率水平的方式,忽略了保险市场变化以及承保条件改善所引起的费率变动。

(3)联动机制的实施受制于保险公司的响应情况。保险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在交易过程中仍然符合一般商品交换的自愿原则。实施联动机制,需要得到保险公司的响应,否则,任何理论上有效的联动机制都只是纸上谈兵。

(4)联动机制的实施必须符合有关保险行业政策。任何保险活动均要遵守保险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联动机制作为影响保险费率的一种机制,无疑必须符合保险行业有关政策。

(5)难以复核历史赔付率数据的准确性。实施联动机制必须有真实、完整、准确的历史保费赔付数据为基础。目前,赔付数据能够从分别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获取,由于投保企业顾及安全考核等问题会产生瞒报、漏报的情况,从基层企业收集到数据往往偏低;另一方面,从保险公司收集到的数据也存在无法复核其真实性的弊端,因此历史赔付率的来源不同造成数据的准确性有所差异。

4.3近期监管政策对实施联动机制的影响

2006年7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非车险市场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6]17号)精神,下发了《关于试点项目《纯风险损失率》的通知》(中保协发[2006]13号)。通知公布了道路建筑安装工程、地铁、电厂、商业楼宇四个试点项目的《纯风险损失率表》,要求各财险公司认真学习、正确使用试点项目的《纯风险损失率表》。目前,续保时相关行业财产保险费率将会受此影响较大。

5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建立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并且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该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续保费率的确定。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可能会面临监管政策、联动机制局限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机制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常桦.保险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程振源.逆向选择条件下保险费率监管的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篇6

关键词:灾害;损失;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重庆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天气复杂多变,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人类社会目前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大多数都在重庆出现过。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寒潮冻害、连阴雨以及雷电等是重庆主要的气象灾害。除此之外,因气象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作物病虫害事件也时有发生。另外,市内大江大河的分割,交通条件差,事故隐患多,极易发生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通过对近年来的统计分析,重庆各地发生的无论是从灾害种类、影响范围,还是从破坏效应、危害程度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现代灾害成灾条件越来越复杂,灾害种类繁多。随着重庆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自然变异的加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今城市不但遭遇灾害的机会大增,新的灾害种类也是逐步增多。除了地震、寒潮冻害、干旱、暴雨洪涝、流行病等传统灾害外,水库地震、工程事故以及化学污染、食品药品质量、科技灾害等成为人类新的课题,对城市发展将会产生更加严重和深远的影响。

(二)灾害分布、受灾对象更广,损失愈加严重。伴随着生产活动,现在灾害的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凡是人类活动所及,均有受到灾害威胁的可能。同时,由于现在社会生产高度发达,商品化程度高,商业关联度强,所以灾害具有很强的连锁性和连带性。除了造成直接的损失外,因基础设施破坏所导致的停工停产、商品积压、资金链断裂等形成间接损失所占比例超过了灾害的直接损失,其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愈加严重。以2006年特大干旱为例,除秀山、酉阳、石柱为严重干旱外,其余37个区县为特大干旱,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2,000万亩;当年全市秋粮作物减产30%,烟草、药材、商品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全市因特大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91.18亿元。除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此次干旱对自然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的破坏、旅游、保险等相关产业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三)灾害的长期效应更为突出,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现代灾害除了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还会对房屋、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其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将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等灾害将会对原本有限的资源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破坏往往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永远无法恢复。这必将危害到后代子孙,削弱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条件。

因此,建设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便于组织指挥的统一调度的协调联动机制平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减到最低,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提高公共管理能力的保证。

一、当前多部门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所谓多部门联动机制,就是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互补,通过信息交流、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开展行动,从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救援系统的运作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将政府、财政、公安、消防、交通、卫生、医疗、民政、军队、公共事业等部门以及相关社会非政府、非官方组织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为各级领导提供可供决策的信息支持平台,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

国外在构建灾害危机管理机制中大都具有“核心小、法律全、信息灵、意识强”的特点。(表1)相对而言,我国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较晚,直到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才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之后,全国各城市陆续参与到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中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南宁、上海、北京三种主要的应急联动模式,这为其他地区相应机制体系的早日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借鉴意义。重庆于2007年也颁布了包括重庆市三峡库区流域水环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重庆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重庆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重庆市地震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社会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多项应急预案。其中详尽阐述了系统建立的组织结构及职责、预防预警监测措施、处理程序、保障功能、宣传培训和演习等内容,以应对未来灾害的不确定危害。虽然重庆意识到了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目前该机制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部门之间责任不明,内部程序繁琐。多部门联动机制的实质就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通过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做出决策并采取措施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然而,我国的行政组织存在分割,任何政策任务从决策、到实施必须自上而下的逐级通知,再自下而上的逐级汇报请示,时间可能被无限期拖延。由于各个部门局部利益抑或是不愿承担责任,往往以没有接到上级部门或领导的通知,而拒绝或不协助同级部门的请求,阻碍了协调联动工作的开展,耽误救灾的最佳时机。另外,缺乏完备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强制力度不够,使得联动机制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二)信息不对称,舆论监督不力。灾害应急危机管理的负责程度往往涉及的不只一两个部门,危机的快速反应需要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共享。但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团体或个人,因为担心上级追究责任,而掩盖工作中的过失,漏报、瞒报、缓报危机信息,社会各方不能及时地了解危机的真实进展情况,影响到相关部门处理危机的态度,进而降低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同时,还存在着部分缺乏道德,专门利用危机的来临,获取私人利益的团体或个人。他们要么肆意传播谣言,要么利用危机给群众带来恐慌和不便,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这种影响社会团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为应坚决制止。

(三)专业队伍匮乏,专业设备落后。众所周知,危机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危险性很高、时间紧迫的工作。因此,救灾救助除了需要牺牲精神,还应由经过专门训练、装备精良、行动迅速的高度专业化的人员来武装。多数参与协调联动的部门还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危机处理队伍,或者即使成立了相关队伍,但由于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缺乏实战演练等方面的原因而限制了救助的成效。

(四)社会参与度略显不足。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灾害的救援过程是不够的,市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灾害应急管理的效果。国外一直以来将国民危机意识的培养看成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惜花费巨资对国民进行经常性、实战性很强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训,通过这些举措来掌握急救知识、逃生要领以及自救互助的本领。另外,相比国外非政府组织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重庆市非政府组织不多,其组织架构、运营模式还不成熟,宣传力、影响力非常有限。

二、构建灾害防治协调联动机制建议

(一)完备法律法规,组建联动中心。实践证明,将灾害应急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灾害应急相应程序、职权与责任,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制定战略性、全局性的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一般而言,法律具有强制作用,具有相当的约束力和震慑作用,一旦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同时,组建灾害应急联动中心,分为日常和临时组织机构,全权负责灾害应急响应,其负责人作为灾害应急指挥的第一责任人。临时部门是灾害发生时临时组建,随着救灾工作的完成而解散,人员编制由相关部门组成,灾害联动中心负责人为他们的第一领导者,日常办公从属于各自部门管理,只是在发生灾害时,无条件全力配合救灾工作的落实。日常组织部门主要负责灾害预防的宣传、人员培训、灾害救助网络的建立和联系、救援信息的等相关工作。

(二)保障内部信息通畅,加强舆论引导。要保障内部信息的通畅,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无线移动与有线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政府视频会议指挥系统、电视图像监控系统、GPS/GSM卫星无线通信移动定位系统以及无线集群通信调度系统。这些技术手段都是为了让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灾信息,以利于决策人员做出正确的救助决定。同时,相关媒体应加强对救灾工作的报道,强化对救灾自救措施的宣传。一方面可以让广大市民了解灾害的进展情况,做好准备工作,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另一方面市民可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采取互助措施或者为受灾严重地区提供帮助。另外,还尽可能地避免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在发生灾害时的恐惧心理,恶意散布谣言,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

(三)加强专业救助队伍建设,积极研发救援设备。重庆作为山城,城市空间采取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这使得交通组织相对困难,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对及时救援工作会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组建一支集知识、技术、战斗力于一身的路海空全方位的专业化救助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队伍除了日常的基本训练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实战演戏的机会,从实战中吸取经验,从实战中磨炼意志和团队配合。另外,精良的救援设备也是提升整个救助队伍战斗力的必备条件,尤其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的设备将为救援者和受灾者争取宝贵的时间。可见,积极地引进和研发救援设备势在必行。

(四)鼓励社会参与,提倡多元化救助。众所周知,深陷灾害中的民众,在灾害发生过程中最需要的是相关的生活用品和物资。而灾害过后,尽快的重建家园以及抚慰其受伤的心灵成为新的工作重点。因此,仅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建设单位、心理医师等专业社会人士的鼎力相助,同时包括企业家、社会名流在内的社会公众人物,通过成立慈善基金会的方式或者利用自己的号召力,鼓励和带动更多的有志之士通过有效的渠道有组织的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这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的空缺,更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超,凌学武.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研究――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4.

篇7

一、建立联动机制的原则

在国发37号文件发出之前,我省主要是通过燃油附加的方式,调节公路客运价格。当成品油价格的变动对公路客运成本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实施客运票价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新的运价与油价联动机制,旨在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燃油附加方式,确定以某个时间的成品油价格为计算基数,公路客运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涨跌作同向调整。

联动机制以“稳定基价、价外加收、有增有减、合理分担”的原则,兼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利益,确保国家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联动的具体内容

(一)基数价格的确定

选0#柴油为代表品,以2009年1月1日,国家公布的当地0#柴油(含消费税)每升价格为基数价格。

(二)联动方法

按基数价格,油价每升上调0.5元,在公路客运票价外加收每人公里0.005元的燃油附加;反之则同幅下降。

(三)联动操作要点

1、为保持公路客运票价的相对稳定,燃油附加原则上以0.005元的整倍数进行调整。油价调整不足0.5元/升的部分,滚动到下一次联动时合并计算。票价的计算方法按《江苏省汽车运价行为规则》执行。为避免客运票价频繁变动,原则上运价与油价的联动调整周期不少于3个月。

2、燃油附加属票外加价,不得随票价上下浮动,增加的收入只能用于消化油价变动因素,客运站应全额结算给运输承运人。

3、本着改革成果既惠及企业又让利于民的原则,将交通规费转为消费税后的好处留给企业,同时充分考虑旅客的利益,从2009年1月1日起,下调燃油附加0.015元/人公里,减轻旅客负担。今后成品油价格发生变化时,按新的运价与油价联动机制执行。

4、由于现行的客运票价是以养路费、运输管理费、客票附加费等为基础制定的,成品油价费税改革后三项规费均已转为消费税,定价基础发生改变,且运价与油价联动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待国家《汽车运价规则》等相关文件下发后,及时修订《江苏省汽车运价行为规则》。

篇8

【关键词】医疗急救 公安机关 联动协作

1.医疗急救及公安机关在社会服务保障任务中的重要地位

城市应急联动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组织而成的一个应急行为部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事件、事故频发,社会应急救援工作尤为重要。

通过X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的统计,2000年下半年,接到求助电话950个,其中医疗急救电话多达123个,可见医疗急救与城市联动机制在社会服务保障任务中的的重要性。

以我国南昌市为实例,该市有22个急救待命点,它们使用车辆进行救助时,提前先告知交警服务中心,公安交警通过便民网、路况微博、电话的形式,将交通路况、占道情况、单行道、突况等即时提供给120急救中心,使医疗救救中心能最及时、最准确的了解交通情况,选择最佳的路线。可以说,医疗法急救与公安联动机制是保障患者路线的绿色通道,它能为患者急取每一分、每一秒的救治时间。

2.医疗急救与公安联动机制现状分析

2.1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

联动机制下的医疗急救体系

(1)急救体系建设建全

我国各大城市已经建立了以医疗急救中心为主,以城区内省、市医院和各类急救站(点)为辅,并向社区、乡镇卫医疗机构幅射的急救网络体系;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网络框架基本搭建。

(2)急救网络运行和指挥调度高效:

城市应急联动调度指挥中心是负责应急救援业务的统一调度指挥中心。利用联动机制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优势,协调与公安、消防等部门应急关系,联合出警处警。做到快速、准确、有效。

公安机关职责。

(1)公安机关主要依托城市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全天候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根据警情进行指挥调度,按照对应就近处警、最优处警、联合处警、多级处警等要求,向各相关部门通报情况,统筹、协调各部门做好后续处置工作。

(2)刑侦、交警、消防、和各派出所设置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人员、装备等在岗在位,通信畅通,接受指挥中心指令和群众报警求助,及时出警处置各种警情;接受卫生部门出警处置请求。

(3)公安机关在处置调解纠纷、行政案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安全事故、治安事件、、抢险救援、自伤自杀等其他灾害事故过程中,出现有人民群众、公安民警、犯罪嫌疑人受伤情况时,应及时将警情信息通报120,并积极配合医疗部门做好应急医疗救护工作;情况紧急时,应护送伤病员送达最近医疗部门救护。

(4)公安机关主动接受医疗机构业务指导,积极学习医疗急救知识、业务技能,加强第一处警的工作能力。

医疗机构职责。

(1)负责社会急救医疗机构的急救网络建设、急救车辆和设备供给更新、人员、急救设备、药品等配备和信息网络建设。与公安机关协调开展应急医疗工作,并积极做好后续治疗工作。

(2)120急救中心、各急救站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对公安机关送医的急、危、重伤病患者,一律实行先救治后办手续,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救治。

(3)医疗机构主动接受公安机关业务指导。组织本系统人员积极参与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对在医疗救助、疾病预防、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工作中,发生属于公安机关管辖并需要公安机关出警处置的事项,及时报公安机关。

2.2运作模式

应急联动系统,在我国还属于新生的阶段,每个城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都在做不同的尝试,因此,没有全国统一的模式,它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应作:

从以下为我国几个大城市的城市应急联动方式:

部分城市应急联动比较

机制优点:

(1)反应快、效率提高

应急联动机制统一、协调,公安、消防、医疗等全方位救助综合应急能力大大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及时、有效,真正地提高了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及报警求助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尤其是提高了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2)救助信息更加准确

依托公安现代信息化设备,能准确定性、定位、定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报警地点自动定位,调度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应急力量进行处置;使得部份不具备呼救能力的残疾人、负重病人、儿童和灾难人群,能够借助报警装置或电话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公安、交警、消防等联动部门联动及时赶到现场,使被急救人员得到有效处置。

(3)体现政府服务更到位

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有效地改进了紧急救助服务,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处理非紧急求助事务的水准,从而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关系,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公共资源有效发挥

机制的建设整合了多方面、多部门、多层次的资源,做到合理调配人员、车辆,有效的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国家用于应急救助和公共服务的资源。

2.3当前我国联动机制的问题分析

(1)应急系统的框架搭建不完善

城市应急系统涉及各个不同地区、部门、领域、专业,它是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国家有建设专门机构投入国家的管理,它有应急体系框架、专门办事机构、组建救援队伍、制定规章制度、明确部门职能、责任与权力,就这点来说,我国的应急系统框架还未形成一体化。

(2)接警、出警模式存在隐患

城市应急系统的接警、出警模式目前有三种,一种是小型系统,二种是大型系统,三种是多级接警与出警。我国部份地区还是小型系统,它的工作职能简单,没有城市联动的效果,有事时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接警需求,信息渠道也非常单一。

(3)执守管理系统的人为缺陷

城市应急的管理系统需要专人执守,而且执守人决定应急系统的运行状态,它要求执守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优良的判断能力、高效率的办事能力,而目前很多系统事故,都是由于执守者的失职与渎职引起。

(4)现有应急系统不完善

我国现行应急系统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急系统会接到大量不紧急的事件,浪费大量资源;二是由于系统资源被占,部份紧急事件得不到应有的回应;三是不同方面的公共资源;四是信息系统与非信息系统的部门没有联系。

3.构建和完善综合应急救援医疗急救体系的关键环节

3.1搭建应急联动制度一体化平台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最关键需要解决的,是需要建设一个一体化的平台,它需要通过种种协调机制与技术手段,实现应急系统与各个部门的联动,完成系同整合、资源互通、彼此互动的一体化城市应急非应急综合服务平台。

3.2充份利用电子政务建设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一体代的平台,要求信息资源具有控制与整合的能力,因此,一体化平台要求基础信息平台一体化,它能让不同部门综合利用信息,对数据进行交叉匹配,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利用,同时要做好用户的身份认证工作。

3.3根据需求,做好管理工作

要做好应急系统的协同工作,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它包括要做好体制管理;二是要划分好每个部门的权责;在信息资源上,要做好信息平台共享,让资源能被需要的职能部门立刻查阅;最后要做到培养人才,因才适用。

4.机制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4.1智能化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应急系统将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引进智能化应急系统,能完成专业知识采集、存储、传送、运用等方面的工作,使医疗应急机制能满足数量、更大范围的需要。

4.2移动化

移动通信则能使应急系统能更迅速的完成接警、出警任务,也能完成更变化多端的紧急事件,因此,未来的医疗急救系统,将会利用无线宽带,开发移动应急系统,使紧急事件现场的信息采集、实时监控、即时决策的目标实现。

(1)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制度

继续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整合、完善各应急部门运行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联动成员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互相交流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意见,并适时对联动工作机制进行修改完善,各单位对联动工作中的信息、好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总结,各单位根据情况适时编发专题简报,通报各成员单位,做到信息及时共享。

(2)建立应急演练预案

为加强各单位的联动工作协调配合,使工作有序进行、稳步推进、健康发展,切实提高联动工作和应急救援的水平和能力,每年应组织各联动成员单位开展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活动。

(3)树立现代救援理念,加强新闻宣传

篇9

一、油运价格联动机制的实施原则

有利于合理疏导成品油价格变动对出租汽车和道路班车客运营运成本的影响;有利于保持出租汽车和道路班车客运价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监督。

二、油运价格联动的方式

新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完全确立之前,当成品油价格变动对出租汽车和道路班车营运成本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主要通过燃油附加费的方式,疏导出租汽车和道路班车客运价格。新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完全确立之后,按现行的运价调整机制,疏导出租汽车和道路班车客运价格。

三、出租汽车燃油附加费具体实施办法

(一)燃油附加费的标准,根据我市本级地域范围内出租汽车平均每载客车次的耗油量及燃油代表品的价格变动情况确定。燃油附加费的计价单位为元/载客车次,为便于实施,燃油附加费按每载客车次0.50元及其倍数设定计价单位。

(二)根据我市本级实际情况,确定90号汽油为燃油代表品,以2006年6月20日4.59元/升的价格为基期价格。

(三)根据我市本级客运出租汽车平均日耗油量及日载客车次,当90号汽油价格的上涨达到或高出基期价格0.60元/升及其倍数,并持续两个月以上,且在现行运价水平内难于消化时,可加收0.50元/载客车次及其倍数的燃油附加费;当90号汽油价格回落,未超出基期价格0.60元/升及其倍数,并持续两个月以上时,相应降低或取消燃油附加费。

(四)加收燃油附加费的具体标准和执行时间,由市出租汽车行业协会按照上述办法提出申请,报市发展改革委和市交通局批准后执行。燃油附加费实施前,应向社会公告。燃油附加费实施后,经营者应按规定明码标价。

四、道路班车客运燃油附加费具体实施办法

(一)燃油附加费的标准,根据一定地域范围内道路班车客运企业的平均人公里耗油量及燃油代表品的价格变动情况确定。燃油附加费的计价单位为元/人公里。

(二)因燃油价格上涨增加的支出,原则上先在现行道路班车客运基准运价上浮的幅度内疏导,在现行道路班车客运基准运价的上浮幅度内难于疏导时,再收取燃油附加费;燃油价格回落,相应降低或取消燃油附加费。

(三)跨省、市道路客运班车燃油附加费的具体实施时间、标准,按照省物价局、省交通厅的实施办法执行。

篇10

中国电力体制正迎来自2002年“2+5改革”之后制度创新的又一次重大的战略期。倘若当前电力市场配置本身潜藏着重大的理论模糊性,建立在相应主张之上的体制创新就会陷入更低效和高代价的制度替代中,从而在赶超美国经济总量和力争于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恶性化肿瘤”。

“双垄断”模式

10年前,中国电力体制的分业改革,为中国煤电体制作为基础性电力供给体制开创了迈向市场化的制度探索,其经济学原理系一种“双垄断”的制度安排。

“双垄断”的市场安排首先体现为:火力发电企业只能将各自的电力产出售卖给享有买方垄断地位的“国网” (包含“南方电网”);其次体现为“国网”又作为享有卖方垄断地位的供给者将其所获得的电力转售给需求侧。因此,10年前的改革实际上赋予了“国网”既享有买方垄断权,又享有卖方垄断权的“双垄断”市场地位。这便是中国现行电力体制的基本事实和制度框架选择(至于地方网、自用网、农网、新能源网、微电网和直购电等另行讨论)。

“双垄断”模式意味着,垄断者享有单独制定买入或卖出价格的市场优势地位,撕裂了发电生产企业和电力使用者之间的供需议价的可能性。

电价是由双垄断者的“国网”或主管它的国家行政部门来决定的。那么,“国网”或其行政主管部门又是根据怎样的原则来定价?是追逐企业利益最大化还是公共利益最大化?无疑,只有首先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彻底把握中国现行电力体制的真正结症。否则,随便拿缺失理论清晰性的“市场”概念来幻想般地对“双垄断体制”进行虚无替代,就是缘木求鱼,更加不负责任的。

众所周知,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即便是完全自由竞争型的市场配置也并非必然比企业内部的管理配置一定来得更优。孰者更优的问题因此是需要进行“交易成本”比较和分析的。否则,市场中是不应该存在“企业组织”现象的。

故电力价格到底该由市场配置还是该由政府管理配置的议题——到底该由“完全自由竞争型市场”来配置、还是该由“双垄断型市场”来配置的议题,不存在不加分析的先验解。相反,印度私有化其电力产业所带来的大停电和逐利以及投资激励机制不足等弊端,已成为必须认真对待的有力证据,足以对简单化的“电力市场配置论”敲响警钟。

毋庸置疑,电力作为一种商品,是极为特殊的。因为,对集中发电网络供电的电力体系而言,由两个发电中心辐射的输变配电网络所交集的需求侧,只能获得双寡头或多寡头竞争的好处,而不可能获得发电厂数量无限假定下的完全自由竞争好处。相比之下,电力的价格若采用分业式双垄断体制由政府管理来决定,则所有需求侧——无论是否处于不同输变配网络的交集中,都将可以享受到远比双寡头或多寡头竞争下所能获得到的更多好处。只要政府管理不是以逐利垄断者私利,而是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供给者身份出现。

有鉴于此,深藏于中国现行电力体制中的“双垄断”安排,只要不朝着追逐私利最大化的私有化方向演进,而是朝着不断完善其“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定位和责任方向迈进,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就将无须、也无法被替代。

“善寡头”下的共赢机制

假定如此,双垄断体制下的电价联动机制就不仅限于“煤电联动机制”,而必须涵盖包括“煤电联动”在内的“全成本链电价联动机制”和“电力公共品利润联动机制”。无疑,只要对“全成本链电价联动机制”和“电力公共品利润联动机制”进行公开化的指数设计,中国电力体制的双垄断安排就是一种“善寡头市场”的制度创新。

当然,中国双垄断型电力体制将会遭遇的最大挑战主要来自于,如果说不再维持煤炭价格的双轨制,而是将其并轨为单一的市场价格,那么,它还能够是一个可以维系其稳定的有效体制吗?亦或,维系其可持续的代价是以“煤价双轨制”、“煤运双轨制”和“煤产双轨制”等价格机制扭曲或错配为代价的吗?或者说,在以市场机制为社会资源最佳效率配置所主导的制度约束下,中国双垄断型电力体制的整体社会代价是什么呢?

为此,我们的新主张是,中国双垄断电力体制的可持续性,根本无需以“煤价双轨制”、“煤运双轨制”和“煤产双轨制”等价格扭曲安排为代价来获得。因为,煤价并轨、煤运并轨和煤产并轨的市场化治理,都可以借由“市场制度”本身的治理来获得有效的应对。因为,现实中的“市场制度”从来都既不是凯恩斯之前的古典完全自由竞争型市场,同时也不是凯恩斯理论改造之后的“有效需求可改进的供需均衡市场”。因为,两者都系建立在“多边均衡”被假定完全等效“双边均衡”的理论基础上。一旦认知到两者之间的不同,煤价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根源就会在理论上呈现出原理性的解释,从而为根除或限制其提供制度层面上的治理可能和应对选择。

由于没能界定出“双边均衡”和“多边均衡”之间的理论差别,主流经济学假定完全自由竞争必然会导致均衡价格的出现。但是,对于这一论断,疑虑始终是存在的。事实上,正恰是对市场功能到底能否真的导致均衡价格的出现和有效促进社会整体普遍繁荣的疑虑,或什么样的市场安排方可为之的疑虑,才导致诸多双轨制在中国开放改革中的探索和实践。

所以,只有对“市场机制”本身进行更加全面的认知——超越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意义上的认知,才能对市场机制到底导致均衡还是导致波动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

如何剔除煤价并轨之后,将会必然出现的“人为波动”或“流动资本逐利波动”的煤价不稳定效应呢?

为此,简单明了的答案就是,煤价并轨的市场化治理必须伴随能有效治理市场波动的“共赢市场稳定基金”的同步设立。唯有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是相反、就是弄巧成拙。一言以蔽之,只有设立由发电侧和煤炭企业为主要基金发起人、意在稳定市场波动而非逐利的“共赢市场稳定基金”,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一样的“治理型基金”,煤价并轨连同煤运并轨和煤产并轨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