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服务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服务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管理服务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HSE管理 工程技术服务

石油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一种特殊战略资源。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技不断的发展,石油行业也得到好的发展同时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这一领域也得到支持和发展。但对于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废弃的修井液、废料、环境污染、废气、落地油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给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石油企业的工程技术服务领域行业发展有必要加强HSE管理。

1 HSE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HSE管理体系也即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体系,它是国际石油企业为了减轻、消除石油工业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健康、安全及环境方面的风险来积极有效地保护人身安全和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系统的管理方法。

HSE管理体系具有三个方面要点特征:第一、质量管理原则:它包括改进及反馈机制,同时简化违背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的鉴定;第二、体系将重点应用放在危害与后果管理办法上来,对健康、安全及环境产生的影响及业务上的危害与后果上;第三、体系对HSE各个重要方面而采取有效地管理控制,形成了管理的一体化,在每个组织层中制定相应的责任。

HSE管理体系通常有以下8个关键要素组成:

(1)领导与承诺;

(2)方针与战略;

(3)计划与程序;

(4)组织、方法、责任、标准与文件;

(5)实施、监督及纠正活动;

(6)危害与影响管理措施;

(7)纠正行为、管理评审与提高;

(8)审核与提高。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遵循PDCA循环。

因此,HSE管理体系它是对事前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对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及这里危害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都一一进行确定,同时根据确定危害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积极有效防范措施和控制,来对事故进行防范。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系列问题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

2 辽河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HSE管理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

辽河油田的下属各个企业都在运用HSE管理体系,在体系的运行中因缺乏持续改进及内部规范运行的推动力而出现的停滞甚至有后退的现象,在实际的工作中脱节问题相对很突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2.1 管理体系的策划存在问题

2.1.1企业的职能分配有漏洞、不合理

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在对HSE管理体系的职责进行分工时,对岗位及其部门的HSE职能定位时通常会有不同类的版本文件存在,使得HSE管理体系的内容交叉存在冲突。

2.1.2文件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唯一性

工程技术服务行业HSE管理体系的文件结构其层次复杂,文件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内容存在重复甚至矛盾。同时也有未能将同安全环保管理有密切的相关业务纳入到HSE管理体系中,造成体系文件不够完整缺乏系统性。

2.1.3为确立全过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

部分基层单位未能在项目的设计、施工、开停工、生产、工艺、设备变更检维修等过程中建立持续、动态风险评估识别机制,也未能很好的对岗位作业指导书、应急预案、隐患治理及安全培训方面进行缺陷查找。因此,也就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控制措施。

2.2 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存在问题。

2.2.1物资质量控制不规范

这点只要表现在未对安全阀及安全测试仪器进行及时检验;阀门、仪表及管线等缺少说明书、合格证及检验报告等。

2.2.2应急抢险物资的检查和考评不及时

这点只要表现在对特殊的防护用品和特殊抢险物资未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更换,缺乏对物资的审查。

2.2.3特种安全技术装备的管理存在漏洞

对多年运行的压力容器、锅炉等缺少评估鉴定资料及可靠性分析;对安全报警仪等未作定期检验。

此外,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HSE管理体系的现状还存在的问题有:应急计划的针对性不强、日常管理不规范、对危险作业的审批不严格、管理有漏洞、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控制不到位;同时HSE管理体系的审核活动不规范、未能及时进行HSE体系管理的评审和未能及时进行HSE管理体系的整合工作。

3 解决HSE管理体系建设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统一HSE管理体系

针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每项关键环节,我们都应从职能落实、资源配备、理念转变、制度建设及流程优化等方面来层层梳理、对接与改进,同时从上到下建立起统一的HSE管理体系。

3.2 修改、完善HSE管理体系标准

我们应在同国际标准接轨基础上,减少管理体系要素结构层次,同时简化要素间逻辑关系,突出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修改、完善后的HSE管理体系应通俗直白,能成为工程技术服务行业HSE的通俗读本,更能满足企业安全环保活动的实际需要。

3.3 统一组织与指导

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可以借鉴同行业先进技术,评聘国内一些同行业知名的安全环保咨询机构,获取同行业在安全环保方面的业绩与实践。

3.4 视问题轻重缓急来稳步推进

在改进过程中,工程技术行业应能够结合国内同行业的事故教训及最佳实践,针对企业HSE管理具体现状来确定其薄弱环节,给出专项改进方法及实施计划。在业务管理和方案改进中,应按照轻重缓急,能够稳步逐项进行改进和验收。

此外,对于一些重点环节我们应该做好下列几点工作:

首先,加大整合力度,统一HSE目标、方针和承诺。新评审修订的方针应该很好的体现清洁生产,同时也应该强调深化“零事故”概念,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其次,应改进HSE管理的责任分配方式,能够将HSE管理活动融入到各部门、岗位的业务活动及工作职责中,形成统一、具体的部门业务及岗位职能的分配方案。

最后,健全HSE管理过程考核指标。设备管理、生产操作、生产管理及工程管理各部门都应健全HSE管理过程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 刘洪建.运用HSE管理体系控制重大风险[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2] 赵振辉.实施HSE体系管理消除重大事故隐患[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3] 祁建祥.HSE管理体系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

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模式升级;方向

工程承包行业,是指为业主提供一系列工程建设服务的联系松散的服务行业,其本质即我们常说的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业,截止2013年第四季度,我国工程承包行业规模已达到15.93万亿元,行业增加值已占到我国GDP的6.86%1。根据我国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未来我国将继续巩固工程承包行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行业总产值和经济增加值的增幅将保持在15%以上。然后,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我国工程承包企业所面临的行业竞争格局和生存状态却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首先,我国工程承包企业数量过多,同质化竞争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单位已达到7.5万家,而其中具有总承包资质的工程承包企业占到了全部数量的57.16%,平均每个省有1.1万家。

有研究表明,与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相比,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属于竞争性很强的原子型市场结构。行业竞争格局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行业集中度总体偏低,行业中大规模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特点,行业的低门槛吸引了大量的竞争者参与市场竞争,同质化竞争严重。其次,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又具有竞争机制缺乏、区域保护主义盛行的特点,为保护本地工程承包企业获得更多中标机会,各省市建设主管部门人为地割裂市场,通过各种非市场化的政策限制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导致行业效率下降。缺乏有效竞争机制,低门槛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行业内对的恶性竞争,建设施工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行业盈利水平严重偏低。

有研究表明,以2011年为例,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产值利润率仅为3.7%,大约为同期工业利润率7.3%的50%。我国最大的6家工程承包企业2012年平均利润率仅为同期4家国际大型工程承包企业平均利润率的1/3,我国工程承包行业被认为是已处于全产业微笑曲线的最低端。为摆脱盈利能力低、竞争过于激烈、核心竞争能力不突出等问题的困扰,我国大型工程承包企业需要在结合自身情况基础上,站在全球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视角,重新审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努力寻找出转型升级新思路。借鉴国际领先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经验,可以说,改变工程项目传统运营模式,与国际发展潮流接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创新和提升自身建筑工程服务模式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大型工程承包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PPP模式将是工程服务运营模式升级的重要方向

从全球建筑工程服务模式演变历程来看,工程服务模式正在从传统单一的施工承包项目(CM),向产业链上下游全面整合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工程承包企业项目运营模式的升级,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工程承包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能力的提升。根据远卓管理顾问等咨询机构研究成果,工程承包行业价值链已经从以基本价值链为主的第一层面,纵向延升到提供项目综合咨询和规划服务的第二层面,以及以项目融资、设备租赁等金融服务为主的第三层面。在以施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项目运营模式中,工程承包行业的基本价值链包括项目承揽、设计、采购、项目管理、交验维修等六个环节,简单说就是施工管理服务,这是工程承包企业获取利润的传统来源。对于多数竞争者来说,掌握施工管理服务能力的门槛相对较低,在上述六大环节所能提供的服务差异化程度也较小。当业主面对同质化且数量众多的竞争者时,价格就成了作出选择的主要标准,于是低成本竞争就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方式。但由于成本控制的弹性有限,不断压低企业利润空间就成为竞争常态。

为提高利润空间,拥有较高方案设计和商务咨询能力的企业开始提供施工管理之外的额外服务,即综合咨询和规划服务,企业价值链开始向上拓展。在第二层面,由于为业主提供了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服务,同时节约了业主的规划和工程管理成本,也帮助业主承担了部分工程造价风险,企业开始有机会赚取具有高附加值的工程利润。随着工程市场快速发展,建设资金的缺乏逐渐成为影响业主项目投资进度,尤其是具有公用性质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进度的主要因素。于是,为获取工程建设市场份额,拥有雄厚资本和投融资能力的企业愿意以投资人或者股东的身份承担建设期及项目部分运营期的投资风险,为业主投资提供融资建设服务,于是追求投资收益就成了第三层面价值链的主要目标。工程承包行业实现价值链扩展的载体是项目运营模式的升级。

对应第一层面的基本价值链,工程项目的运营模式以施工承包(CM)模式为主,工程承包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施工管理能力,即为典型的施工承包商;价值链第二层面中,项目的运营模式就升级为设计施工(DB)模式以及交钥匙(EPC)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对工程承包企业的工程设计、咨询以及工程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工程承包企业即成为工程总承包商;而在第三层面中,项目的运营模式就升级为公私合营(PPP)模式,其中运用范围最广的是BOT模式以及变形(如BT、BOO、BOOT等),这些模式中工程承包企业成为了项目投资方,于是对工程承包企业的投融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工程承包企业在项目运营模式上的不断升级,也是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工程承包行业中最为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在过去,政府作为公共事业投资的单一投资主体,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来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对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需求急剧增加,原有依靠财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解决需求和资金之间的矛盾,政府在无法出现财政赤字的前提下,只能寻找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而项目融资建设模式出现,有效地满足了政府需求。所谓项目融资模式就是社会私人企业资金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模式,它主要包括公私合作(PPP)和资产证券化(ABS)两种模式。根据世界银行等权威组织分类,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又包括BOT、TOT、BOT的各种变异形式(BOO、BOOT、BT等)以及PFI等。在我国项目融资模式的应用中,最初将BT(Build-Transfer)模式作为PPP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和适应性。BT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中,始于2003年。之后通过BT模式实现“举债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并得到了广泛采用,如北京地铁4号线、深圳地铁5号线等等。随着BT模式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2014年财政部出台《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PPP模式开始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大力推广,PPP项目融资建设模式的采用,已经成为政府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工程承包企业认识到PPP项目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提升PPP投资项目盈利能力尤其受到寻求转型创新的工程承包企业重视和采用。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诸如中国中铁、浦东建设等一大批企业已经将BT、BOT项目业务作为了重点开拓领域,并将PPP项目运营能力的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工程承包企业开展PPP业务的必要性

对于工程承包企业来说,形成开展PPP项目的投资能力,大力开展PPP模式业务,具备以下优点:

1、PPP模式有助于提高工程承包企业的收益水平

PPP模式在投资的功能定位中倡导了项目的风险共担,强调形成合力。工程承包企业与业主共同承担建设期间投资风险,所以有权通过谈判的方式获取承担风险而应得合理的利润,借此获取比单纯工程承包高的投融资利润回报。可以说,BT模式为工程承包企业提供了拓展了企业盈利的弹性空间,可以利用这种产融结合的新模式,建立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利润分配体系。

2、PPP模式有助于提高工程承包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在PPP模式下,为了按期成功的完成移交,从而通过回购过程实现自有投资资金的退出,工程承包企业必须要引进更高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严格控制工期和成本,切实保证各项组织计划的落实。通过这种努力,工程承包企业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综合管理水平,可以使企业的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总之,以PPP模式为代表的工程一体化服务市场正在逐步形成,未来工程承包企业之间的竞争趋势将是产融结合能力的竞争。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企业,将通过PPP等项目模式扩大企业收入规模,赚取更加高额的投资收益。对于那些不具备资金实力和投融资能力,又没有核心技术或者垄断优势的行业竞争者,很难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

参考文献

[1]尧志琴、刘海萍、刘常乐,2013,“基于微笑曲线的我国大型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工程管理学报》第5期,第124-128页。

[2]邓飞、刘贵文、孔平,2011,“我国建筑业发展现存问题、方向及重点领域分析”,《建筑经济》第10期,第20-24页。

[3]葛培健、张爎,2012,《基础设施BT项目运作与实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杨力强,2008,“中国建筑行业的竞争格局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企业改革与发展理论月刊》第7期,第154-157页。

[5]严玲、赵华,2009,“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人激励机制研究框架”,《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6期,第13-17页。

[6]高华,2009,《我国BT模式投资建设合同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

[7.]李洁、邹小伟,2008,“承包商对PPP工程的风险认知调查”,《建筑经济》第8期,第30-34页。

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接轨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程监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但是仍旧难以与国外项目管理公司进行竞争,为了能够提高我国项目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监理事业的发展,应将监理公司积极的与项目管理公司进行接轨,这样不仅能够保持之前的监督业务,而且更有利于项目管理公司进行更标准化的规划及操作。工程监理向工程项目转型及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监理企业应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从国际方面考虑,我国监理企业应先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发展。

1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含义

1.1建设工程监理内涵

建设工程监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建设方面相关专家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建设理念,工程监理企业具体的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控制控”“、两个管理”“、一个协调”,主要着重于对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具体如图1所示。1997年《建筑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推出工程监理制度,并于1988年开始试点。建设工程监理业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完善,逐渐成为了工程实施的惯例,成为建设程序的组成部分。监理工作实施的程序包括成立项目监理机构,编制建设工程监理规划,规定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以及规范化的开展监理工作。

1.2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以及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主要包括在项目决策阶段为业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策划等,为业主提供招标、设计管理、采购、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具体如图2所示。

2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2.1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工程监理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但却不尽相同,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主要可以从法律地位、服务对象、业务范围以及资质要求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两者在法律地位方面的差异。工程监理在我国的建设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的《建筑法》中确定了工程监理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在大中型项目开发中必须要实施监理,但是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却没有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法律限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需要强制性的执行,因此,在法律地位上,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着差异。第二,两者在服务对象方面的差异。工程监理代表的仅是建设单位,因此在进行问题的处理时通常会坚持一致的原则及方法,但是工程项目管理所服务的对象较多,可以是施工单位、设计机构、建设方、业主方等等,因此在进行问题的处理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的原则及方法。第三,两者在业务范围方面的差异。现阶段我国工程监理重点是对施工阶段进行监管,虽然也包括了对工程设计、招标、维修等方面的监管,但是并不明显。而项目管理则涵盖了多方面的业务范围,除了对决策、设计、招标以及施工阶段的管理外,还涵盖了材料管理、承包项目管理以及金融管理等。第四,两者在资质要求的差异。工程监理企业需要任用符合规定的注册监理师,这样便能够获得监理资质,而工程项目管理则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除了注册监理师,还需要有咨询人员、造价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等,这样才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多种业务范围。

2.2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2.2.1监理公司定位及政策不符合推行监理制度的初衷

在计划经济影响顽固的十五年里,项目法人不愿意将投资、进度以及合同管理放权给监理人,在这种状况下监理只剩下了质量管理这一项,也形成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的定式,这违背了监理制度推行的本意,即推行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此外,监理企业通过投标获得某项工程的监理合同,上面大范围的约束了监理的权限以及一些主要的管理业务,各个地区所制定的一些管理条例以及文件都突出了监理对质量的负责,再加上政府对工程监理的定位,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对、工程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企业发展的进程。

2.2.2不具备承担工程项目管理的条件

如今的监理企业在社会上之间形成许多不良影响,导致了一些业主对监理企业的不信任,对监理企业承担工程全过程的管理缺乏信心,这样就导致监理公司中一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不能发挥其作用。在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中,许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不够高,无法达到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缺乏审查专家、项目经理、市场调研人才、经济评价以及投资估算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等,监理企业与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监理企业间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竞争状态,再加上监理企业定位的影响,致使监理企业无法形成完善的人员结构,难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3相关法律及行业制度不健全

多年以来我国工程监理逐渐形成一套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首先,从运行的角度来看,我国工程监理的法制建设仍旧处于薄弱的地位,一些监理企业的监理制度形同虚设,不能保证公平公正的服务竞争、技术竞争当,还包括监理企业能否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档案,细化信用管理办法等。其次,由于政府在法律法规制定方面的原因,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不力,再加上社会对监理企业性质认识的问题,导致了监理企业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分配制度不合理、经营机制不灵活、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3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

目前我国大部分监理企业的工作范围都仅仅局限于对施工阶段安全及质量的控制,其他阶段的控制,监理很少能够参与进去,不可能真正实现对投资以及工程进度的控制。随着项目法人制的不断完善,再加上私人以及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的增加,建设单位迫切需要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与服务,但是国内的监理企业是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建设咨询管理服务行业将与国外同行进行激烈的竞争,外国的项目管理公司正逐渐的进入到中国市场,成为了国内项目管理公司有力的竞争对手。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向工程项目管理转变及发展,将是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监理企业只有与全方位的工程项目管理接轨,才能够立足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例如,上海现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04年年中,由公司下属的申都工程咨询公司、华设工程咨询公司以及华晨投资咨询公司合并而成的,该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申都建设监理公司在1992年至1999年期间均以监理为主,但是在1997年年中,申都建设监理公司增加了设计监理以及咨询等业务,从2000年至2004年年中,公司的业务主要还是以监理为主,但是从2004年年中合并以后,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2008年公司收入1.3亿元,监理占四分之一,人均产值11万元,项目管理业务收入4000多万元,超过监理,人均约35万元。实践证明,上海现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的扩大业务范围,并及时的补充相应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各方面的资源成功完成转型。要实现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进行人才资源的储备。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综合素养的人才是项目管理企业所必需的,要实现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大量人才资源的储备,所需人才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智力,还要有强烈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更好的提供项目管理服务。第二,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就业率,因此,建设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接轨速度,促进我国建筑咨询行业的迅速发展。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加快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接轨,就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责任激励机制,使项目业主能够对资金的使用高度重视。还要完善工程咨询领域的相关法律,确保我国相关法律能够逐渐与国际工程法律咨询制度接轨,从而增强我国工程建设与咨询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工程管理企业为投资方业主解决许多方面的困难提供了途径,而作为一质量监督为主的监理企业,势必要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这符合了建筑市场发展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第一,两者之间接轨有利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建立。项目管理对人才的要求非常苛刻,监理企业要想完成过渡以及转型,就必须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及时的补全各方面的人才,还要对员工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开拓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二,两者之间接轨能够促进相关的标准及工作规范的建立及完善。项目管理的业务范围较广,所担任的角色比较多,因此,工程监理向工程项目转型及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严谨的工作规范及标准,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精神文化,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第三,两者接轨有利于开拓市场。现阶段我国的监理公司很难承担项目管理公司所承担的全部工作,但是,监理公司与项目管理公司接轨,主动开拓市场,扩大业务范围,将项目管理公司所承担的任务接手将是今后监理公司发展的趋势。

4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工程监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符合了建筑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监理公司承担项目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承担代建职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必定会实现。

作者:冀雅茜 王翌飞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深圳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傲.新形式下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接轨与探讨[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10):171-172.

[2]杜振勇.浅谈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10):480-480,481.

[3]王磊.对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

[4]王晓红.工程项目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业,2013(4):43-43.

篇4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相应地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与学生未来职业的有效结合,具有行业特点的技能型、应用型的英语课程,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在课程设置中将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实施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及专业英语教学,使三门课程教学内容自然衔接,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力求体现英语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同时,紧密围绕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外语要求,突出职业定向性,使英语教学过程服务于专业教育和职业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商务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Strevens指出:专门用途英语的内容与特定学科、职业及实践活动相关联,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支也可称为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按Ellis和Johnson的定义:“商务英语属专门用途英语范畴……它符合特殊语料的定义,它强调特殊语境下交际的特殊样式。”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课程,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外经贸英语(国贸英语、商贸英语、实用英语等),还包括除此以外的其他一切商事活动范围内所使用的英语,如会计、旅游、餐饮、保险、物流、银行等方面,就其性质而言,是商务语境中所使用的英语。该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英语语言既是基础,又是核心,如果以其为中心轴的话,那么其外围便是与英语有着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如下主要学科,包括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营销、广告、外贸财务、保险、国际金融、国际税收、跨文化交际、工商管理、国际商法、语言文学、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中国对外贸易以及数学等等。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所需的语言交际、商务函电、商务谈判等方面的英语表达能力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从业技能。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相对集中,用人单位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商务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施商务英语教学是恰当的。

教学实施情况与主要措施

我校选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试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工作,日常工作中所需的语言交际、商务函电、商务谈判等方面的英语表达能力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从业技能。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相对集中,用人单位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所具备的商务专门用途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校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管理、商务管理、连锁管理、报关及货运、电子商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及资产评估与管理共11个班级的学生实施了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使基础英语(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商务专门用途英语)与专业英语(物流英语、物流工程英语、会展英语、连锁英语)相衔接,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

通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师以及商务行业三方面的调查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由英语教师和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并选取教材。由于专业不同,试点班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但也有不少共同特点。

(一)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经过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带头人进行充分研讨,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商务专门用途英语在经济管理服务各类岗位中的用途以及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岗位业务拓宽的作用进行了了解,分析出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的英语技能与素质要求,确定了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目标、能力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使之最终起到支撑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的作用。确定专门用途英语开设一个学期,后续的专业英语开设一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符合英语语言习得规律,可充分保障学生英语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循序渐进地以职场为情境实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提出职业能力的课程定位,确定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思路为:以商务行业工作岗位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商务行业特色为核心,注重实用性和行业性,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毕业后专业职业生涯发展提升(职级晋升)的需要,考虑专业职业岗位的业务拓宽等要求,兼顾知识与技术的相对系统性。

课程内容选取主要通过教材的选择实现。原则是选择有利于学生商务英语语言和商务行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拓宽知识结构、能强化商务英语技能训练的教材。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商务英语》。此书的编写以应用为中心,根据管理学科的特点,以技能为主,通过相关知识和英文范文实例,使学生对商务活动及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商务行业知识、信函及文件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该教材以细致的行业需求分析为基础,依据商务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与流程编写,与行业紧密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在该行业领域内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培养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教材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商务交际中的所有主要环节,并按实务操作的先后顺序编写,完全符合行业知识系统性、广泛性的要求,可以让各专业从中选取符合各自特色的内容。

教学大纲的制定突出教学内容的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与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特色相符合,在学习内容设置上与专业课程相匹配,加强学生对商务行业术语的学习,巩固和深化学生已学过的商务行业知识。并且以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典型工作活动或场景中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在商务服务行业中具体应用英语的能力,使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科学化和制度化。让学生通过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能用英语阅读和撰写行业的相关资料,翻译和收发商务信函、传真、电子邮件,进行简单的商务沟通和商务洽谈,最终达到行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托业桥考试。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教学方法。商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目标如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求为目标,通过学习商务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和商务行业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目标岗位群的实用性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技能。课程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商务行业知识和商务行业技能的讲授和训练以外,核心是围绕目标岗位群的最新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具备在特定目标及商务行业情境下灵活运用英语解决实际商务问题的能力。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行业环境下,培养他们处理真实任务、解决真正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实施了“情境创设――主题探究――语言输出”的交互式任务型教学、项目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依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模拟活动,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验和操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行业岗位涉外交际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在活动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亲身实践为主,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从事的岗位工作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如进行公司介绍、产品演示、市场调研、经贸活动流程的模拟操作(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与还盘、支付、谈判、投诉、索赔和理赔等商务洽谈环节)等,通过项目实践、小组活动等形式将语言技能的训练融入行业专门知识学习,兼顾语言知识学习和行业知识培养。每次“昆交会”我们都让学生参加实习,观摩买家和卖家是如何达成交易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强化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行业技能,使英语学习完全融入并贯穿于商务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考核方法改革

上述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体现“教考一致”的考核原则,以实现英语的实用性和行业性的考核目标。任务驱动的商务专门用途英语考核提高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监控与评价,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再根据各部分所占比例计算出学生最后的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认真对待每个学习任务,可保证学习效果。在考核方法设计上,期末以笔试独立完成一个综合性练习(包括文献查阅、翻译、综述等)的方式进行。考核题的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主要由真实工作情境下的英语构成,涉及行业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岗位群。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由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开发的旨在检测学生职业英语水平的托业桥(TOEIC)考试。在2010年12月的托业桥考试中,我校学生的取证率达到了79%。这种来自第三方的评估成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工作过渡的合格标志,证明该学生已拥有参与社会工作所必需的英语语言能力,因而也成为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评估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所获取的职业证书也成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改革成效

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经历了一年的实践探索,需要对实施过程及成效进行客观评价。我们采取了两种调查形式,即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此收集学生的反映。随机抽取了6个实验班级,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在每个班级中随机选择了3~6名学生,以半结构化问卷为基础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的主题包括对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认知情况及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收获等。对回收的问卷和访谈的结果进行统计、初步分析及整体衡量后发现,在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反映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整体效果较好,对所开设的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学生占91.1%,认为不满意和根本不满意的占7.2%。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行业知识及练习行业操作技能,有助于提高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借助英语学习并掌握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行业知识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能力的提高伴随着行业技能的提升,实现了双向互促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反映了在商务专门用途英语使用中最缺乏自信的方面,如与外商面对面的交流、阅读商业文件报告、翻译和收发商务信函、电话联系商务事项、向客户作产品介绍等,希望通过加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反映为以后的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最好的依据。

其次,所选教材得到了92.7%的学生认同,不满意和根本不满意的学生占7%。学生认为教材的内容丰富翔实,几乎涵盖了商务交际中的所有主要环节。通过教材的学习,对商务活动及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商务行业知识、信函及文件有了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语言和行业知识齐头并进,提高了学生在行业领域内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出教材偏重阅读、无法满足听说的需要、难度大、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互动性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