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大走访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法大走访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法大走访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一、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

基于党和国家对创业的高度重视,该项目自2017年10月获准立项以来,团队成员围绕“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探索”,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国家民委直属的中南民族大学。此8所部委属高校有着较完备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涵盖我国各民族学子却综合素质较高,该项目通过综合了解分析这些在汉部委属高校的创业教育情况,以期以点带面、通过代表性案例进而研究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

(一)实地走访武汉地区8所部委属高校,深入了解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为研究探索我国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项目组考虑到武汉市作为国家科教强市,部委属高校8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涵盖各民族且综合素质较高,因此以武汉部委属高校为例,研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具有典型性。项目组成员实地走访考察了此8所院校,深入了解了8所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重点对其组织机构、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训练、师资保障等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

(二)对掌握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凝练观点撰写研究成果

项目组成员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对武汉8所部委属高校的实地走访,尤其对成员的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和发表了学术论文《新常态背景下民族高校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当前,民族高校创业教育虽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研究的成果较少,项目组成员希望借此项目,对我国民族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对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予以梳理。同时项目组成员通过撰写调研报告《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以武汉部委属高校为例》,系统总结了此8所院校在创业教育有关经验,特别是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益做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性发展、可持续性的建议。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武汉8所部委属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益做法

项目组实地调查走访了在汉的8所部委属高校,了解这些高校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益做法。其中,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积极整合内部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动对接,促进师资、课程、项目、平台、政策、资金等要素的融合,以办好“创业学院”为突破口,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华中科技大学着力建设大学生创新思想启蒙、创业能力训练、项目孵化保障三个平台,系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积极成效。武汉理工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创业管理专业,并通过小班化创业教育来培养创业专门人才;同时该校还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华中师范大学在本科阶段设计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抓住“互联网+”经济社会发展契机,建设“互联网+”创业教育和实践载体,实现网络技术和创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华中农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以“氛围营造为主线,能力培养为关键,扶持孵化为重点”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涵盖开放实验室—特色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四级链接物理空间支撑平台;建立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体系;从而打造以“兴趣+专业+创新+创业+就业”为运行模式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国内最早成立创业就业教研室的学校之一,于2011年成立创业学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面向在汉7所部属高校和南湖片区10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管理双学位班。中南民族大学推进“各民族学子携手创新创业行动”,构建“三级四阶段精准帮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育种、育苗、育树、育果”滚动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学子创新创业精准帮扶工程”落地生根。

(二)在走访调研基础上总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结合实际走访体会和获得有关资料,项目组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经验有几点思考:第一,不同的融合模式将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注重知识面的宽度,过分突出学生的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教育将导致创业教育偏离初衷。并且往往创业实验课程被师生轻视,变成了课堂教育的附属品。因此,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互动的发展模式。在线下,通过探索专业技能特点和能力特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在线上,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创业意识普及和技能培训。第二,“创业教育是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2]。因此,创业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契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思想素养,实现理论知识、精神品质、实践能力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告诉大学生无论是创办企业还是立足本职岗位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品质。其次,让大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学会利用碎片时间和整块时间进行学习,并努力促进学习的知识向能力提升的转化。虽然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目的和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即都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进而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服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教育的结果中,需要大学生、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其中,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强、教育工作者育人责任心越强,就越是有利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第三,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要互相配合,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增强动手能力、训练实践本领,在训练与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更真切地知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存在哪些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何况创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项实践活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高校要以创业教育为抓手,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教育与训练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中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和训练中接受锻炼和增长才干,从而更加有利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存在的问题

实际走访过程中,项目组发现包括武汉市部委属高校在内,受“我国现行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分割过细”[3]的影响,高校课程结构体系仍然存在学科交叉不够的问题。目前的情况是,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存在“两张皮”。课堂上,专业课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较少讲授如何立足专业进行创业,而讲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往往又非专业教师,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不够使得大学毕业生创业之路荆棘满途。另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欠缺。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强,普遍缺乏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创业教育的教师,一些不懂创业教育的老师讲授创业课程,其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此外,“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类精英人才的培养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在高校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工作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规划”[4]。

四、改进措施

(一)明确指导思想强化顶层设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作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大力倡导和推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专业知识基础,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更高质量地就业创业夯实基础。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体系。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各高校基于“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实践环节,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技能。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一些高校的创业教学体系,将创业知识融入创业过程中,使学生可以获得创业实战技能[5]。

(三)建设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伍

篇2

【关键词】城市发展;青苔经济;市场

“青苔经济”是北大王建国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把城乡里的小商小贩、个体工商户这类经济比作“青苔经济”,虽然并不怎么起眼,但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了服务,且是就业主体。要是没有“青苔经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会上升很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应也会提高很多。 “青苔经济”之上是中小企业为主的“灌木经济”,再往上,是一些大企业,是“乔木经济”。保护“青苔经济”,不能忽略其价值。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主要危机,第一是外界环境不稳定可能影响中国的出口。第二是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速有可能减弱。第三是改革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又可能经济增长会低于我们的预期。

一、存在原因

“青苔经济”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初级市场,起初象青苔一样星星点点,存在方式灵活,做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就像我们司空见惯的步行街道或仅仅是一些星级酒店门口几百米的步道,早早晚晚,步道摆满了小摊贩的大三轮车支起的摊子,卖围巾、服装、饰品、烧烤等等,非常便宜。但随着交换的规模不断增大,频率越来越快,市场就形成了。而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分工的专业化,例如有人专门生产家禽,有人专门生产果蔬,专业程度慢慢得到深化,促进生产力提高。这种“青苔经济”既有便民作用,也能为缺乏专业技能或一时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一)摊贩的低成本诱惑。地摊小摊贩存在于全国各种规模的城市,多分布在人流密集的高校聚集区或居民区附近,人群的聚集给小摊贩们带来了较大的交易量,从而给他们提供了生存空间。他们的主要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低,价格便宜,购买方便,这些特点吸引了很多的学生和周边的居民。笔者对安徽合肥大学城附近的小商贩进行了实地走访,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考察,收集相关数据,其中对小商贩的访谈采用了访谈中的无结构访谈,也就是对相关人群进行了非标准化访谈,全面了解了小摊贩的生存现状。通过对消费人群的数据整理,我们发现大学城周围的商贩主要的面向人群是在校大学生,兼周边居民。

(二)重要性综述。通过走访,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小商贩的存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们很多情况下去一次市中心买很多东西并不方便,然而这些摊贩经济的存在弥补了这些不足,让学生可以不出远门就买到生活必需品。通过学生的态度分析,有助于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小商贩存在的必要性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但也让我们思考它的存在带来的麻烦和负担。确实,青苔经济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满足了我们的额生活需要,但是,这些青苔经济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商贩的存在堵塞了交通,使得原本就拥挤狭窄的道路更加水泄不通。由于这些商贩的小磨坊特性,无法对其卫生状况进行管理,很多不卫生不健康的食品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二、青苔经济相关联者的关系分析

如何在维护市容和保证小摊贩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是很多城市管理者都想达到的境界,青苔经济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些小摊贩的存在弥补了市场供给的某方面不足,他们的劳动应该被尊重,贡献也应该被认可。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如何规范和引导并恰当的管理是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市场秩序是要以人为本的去管理而不是消除。同时,小摊贩的生存方式和现状也是需要改变和提高的,作为消费者也希望小商贩的卫生条件和买卖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对于管理“青苔经济”的政策建议

无论从帮助就业的角度,提供低廉产品和服务的角度,还是从市场形成的角度,“青苔经济”都不应该被轻视、被严苛地管制,而应给予支持,并助其变得更好。有人也许觉得“青苔市场”不美观,但如果不给这么个空间,问题可能会更多更大。截止目前,国家对于这种特殊的经济模式的规范和管制仍未完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青苔经济的存在是有着牢固的根源的,首先,市场具有开放性,竞争性,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小摊贩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而保障了它的长期存在。从经济学上考虑,小商贩的需求决定了它的存在,这是由市场的供需理论决定的。在经济学的两个假设中,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并不是所有的大商店都满足经济的需要,从理性出发,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产生了满足人的心理的各种小商贩。

青苔经济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一定的特殊时期需要用这种生活方式去维持他们的生活。对于青苔经济的管理,我觉得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理解小商贩的劳动与付出。改变对于小商贩不正确的认识与态度,不要歧视他们,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果实。应该意识到,很多小摊贩身上有着而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吃苦耐劳,勇于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每一个通过艰苦劳动创造美好说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与尊重。

(二)合理把握执法力度。有关执法部门在对其进行管理的同时应该允许其有合理的生存空间。

(三)政府应该对其给以认可并加以适当的管理。统一规划商贩们的活动范围,这样易于对道路的清扫和疏导。通过协调,缓解商贩们和有关执法部门的矛盾与冲突,让小贩们理解并配合执法部门的管理,让小贩们的劳动得到人们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元 有关路边摊问题的初步调研方案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29)

[2]刘新宇 给小摊贩生路是城管的理想转身 中国报道 2007(04)

篇3

留守方观点:持股五成,获利有空间

“3000点是估值合理的点位,政策也认可。”东兴证券洋桥中路营业部高级分析师刘开军对未来经济形势带着乐观的预期。他向笔者进一步解释道,“这次的调整原因主要来自于政策调整提带来的投资者过度反应。”年前笔者也曾采访过几位业内人士,在政策调控方面,他们几乎都达成了“二季度或半年后将收紧流动性”的一致,然而,货币政策收缩时间上的措手不及让投资者们打了个大冷颤。

而以刘开军为代表的留守方认为这个“冷颤”带着点杞人忧天的意味。基金公司一季度多是持仓甚重,短短几天跌幅又怎能善罢甘休?仅占30%资金量的股民应该也能从中发掘出一些机会。

早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可以找到可能理由更充分的下跌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政策的走势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比较悲观的预期,或者至少是投资人选择纷纷出逃。”但事已至此,还是应该谨慎操盘。“留意政策走向依然是首要的。我认为整体持股仓位应该在五成左右比较合理,而且绝对有反弹做差空间。”

关注基本面向好个股

“今年我国股市有20%甚至更高比例增长已成定局。”刘纪鹏教授的观点鲜明,加息从另一方面表示利好。申银万国分析报告也指出,当前“经济进、政策退、股市调”,经济回升势头超预期强劲,宏观政策开始退出,股市因此受压。“因为经济环境好,领导层要抑制经济过快增长,才会采取加息策略。”刘开军这样解释。

2010年板块轮动行情已被各大机构分析多次,除了这些,刘开军还补充道:“在这种基调下,持仓投资者们要注意基本面业绩比较好的,但由于政策原因没怎么上涨的股票。”货币政策调控后的过度反应给了股票一个固有的增长空间,而公司业绩良好、股价却被压抑着的个股更是有增长潜力。

除此之外,区域受扶植行业、周期性行业的振幅都会大于大盘,也需要给予关注。“另外,创业板本身就是风险投资,大部分人预期过高,不要轻易介入。当然也必然存在增长潜力良好的公司,可能会处在首批上市的几个公司中。”同时,刘开军也表示,“下半年有可能有不错的上涨行情,值得期待。”

撤离方观点:清仓是主调

“2635点附近应该是缺口回补结束的点位――这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兴业证券分析师陈少东则坚定站在撤离方一边,且多数私募对最近行情研判,不再像2009年底那样乐观,而显得愈发谨慎。

对此,中邮基金研究总监魏训平提出,年前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不足,但毕竟1月份的信贷数据还比较高,估计年后央行可能全再次严控流动性,消解不断累积的通胀压力。市场有呈V型走势的可能性,如果继续调整,最低可能到2500点附近,然后反弹回升。

如今的市场形势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容易解读,那么只选择申购新股套利的股民是否能够放心操作?但最近上市新股都出现了被破发的例子,逢新必打的行为已经出现了一些缓解的迹象。“新股被破发可能性现在也有了。这同时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证监会的一、二级市场的套利问题。”陈少东解释说,“这也和市盈率是否支持上涨有关。”

本轮IPO自去年6月重启以来,A股发行价格越发越高,主板新股发行市盈率达到了60倍,中小顺达到了80倍,创业板达到了126位。许多专家都公开表示这样的高市盈率难以支持股价。方正证券分析师杨庆华也提醒股民,即使是破发的次新股,目前也并不安全,散户以空仓或轻仓观望为宜。这也成为了撤离派空仓守候的理由。

把握节奏是关键

2月份春节前几个交易日股指也有零星上涨,A股一度大举突破3000点,但北京首证认为,节前观望气氛依旧浓重,反弹难以沿续,这样的上涨次上涨只能视为短线超跌反弹性质。

“对大部分投资者,特别是谨慎投资者来说,还是应该空仓等候。2010年不是一个牛市,能否盈利主要要看把握节奏。”陈少东解释,跌幅够大才足够支持上涨。今年的行情也一样,现在看来,指数还没有下降到足够建仓的时候。

篇4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 城乡一体化 饮用水

一. 农村饮用水安全背景研究及意义

农村饮用水是指农村居民可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且足以负担的生活饮用水。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之下,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过程中的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地球水资源的有限性再加上无节制的用水量导致了水资源的不断减少。人类向环境排放的污染越来越多,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垃圾的的处理不当,综合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人类不得不在法律上寻求解决饮用水的解决方法。武汉市是湖北省的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和乡村相结合的城市,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存在。武汉市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工业仍然在不断快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的枯竭和污染。武汉市人口密集,外来人口众多,一直以来,人们更关注的是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而忽视了作为武汉的边缘地带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的安全,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地的分散,管制的成本相对较高,成本和收益无法成正比,政府、社会、公众也不会集中力量去管制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问题。但近些年来,在倡导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人们逐渐将焦点集中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运用水之上。

二. 农村饮用水安全研究现状

近年来,人们逐渐将视线转移到农村饮用水的安全研究上来,本文首先通过对知网中的关于农村饮用水研究的趋势进行分析,了解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和现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以“农村饮用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对知网上关于农村饮用水的论文数量来看,在2014年之前,关于农村饮用水的论文量几乎为零,而到了2015年,论文量达到了十多篇,这也说明了人们已经开始注重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实证调查分析

武汉市江夏区卫东村位于法泗镇西北部,紧邻咸宁市嘉鱼县红光镇,金水河横贯全村,东北距纸坊街50公里,西北距金水闸30公里。这里的水资源是十分充沛的,也是渔米之乡之地。但近年来,由于整个武汉市的不断发展,工厂的大量兴起,加上各地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向郊区外迁,农村的水资源破坏的也越来越厉害。虽然乡镇建立了自来水厂,但供水的范围只维持在街、乡镇政府所在地居民用水,远离政府所在地的村委会(组)村民普遍吃不上自来水,仅靠就地挖井和塘、堰、沟、渠取水使用,少数地方还存在人畜共饮的现象,水质含铁、锰、氨、氮指标超高,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广大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于此情况,我们小组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的形式,对江夏区卫东村的村民饮用水情况进行具体探讨及分析,问卷的发放以户为单位,共发出问卷323份,有效问卷297份,以下是对问卷及走访情况的数据分析。

(一) 饮用水安全情况分析

如图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38.81%的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来源于自家水井,饮用地下水;43.28%的居民生活饮用水来自于自来水厂,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居民迁居村镇上;10.45%的居民井水和自来水兼用;但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仍有7.46%居民的饮用水来源于河流水库。此结果说明了饮用自来水的比例会逐渐扩大,但前提是农村居民的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如图2,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区间划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等级:一是可获得水量不低于20-40L为饮用水量基本安全;二是可获得水量在40L-60L之间为饮用水量安全。从调查结果上来看,仍有40.3%居民的饮用水量在20L以下,未达到安全标准;29.85%居民的饮水量为基本安全;只有7.46%居民的饮用水量为安全的。说明了武汉市农村地区的生活饮用水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图3,取水方便程度是按照人力往返时间作为划分依据,可分为两个等级:取水往返时间在10分钟以内为安全;取水往返时间在10―20分钟内为基本安全;由上图可得知,83.58%居民取水的往返时间都在10分钟以内,8.96%居民的取水往返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只有不到10%居民的取水往返时间在20分钟以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市农村居民的取水水源都比较近,取水比较方便。

如图4,供水保证率是指在多年供水中,能够充分满足居民饮用水量的年数所出现的概率。供水保证率≥95%为 安全,足以保证农村居民人口饮用水水量;供水保证率在大于等于90%小于95%的区间为基本安全,基本可以保障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饮用水。从调查中结果上来看,远没有达到95%以上的比例,即使有68.97%的居民认为水量很充足;但在降水量小的季节,供水量也会存在不充足的情况。

如图5,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可以从多方面来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原生性水质问题,也就是自然水源存在高氯、高氟、高盐等水质安全问题;二是人为造成的水源污染。从调查结果上来看,有37.93%的居民认为水质干净;一半比例以上(55.17%)的居民表示有时会出现水质问题,给生活带来不便;仍有6.9%的居民认为水质不干净,健康受到威胁。

(二) 居民对饮用水的认知

如图6,47.76%的居民认为山泉水和自家水井的水最为安全,25.37%的居民认为经过自来水厂处理过的自来水最安全,22.39%的居民认为经过净水机净化过得水最安全,4.48%小部分的居民认为桶装水最安全。农村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自然而然会认为从山上流 下来的水甘甜、干净,反而觉得添加了化学剂漂白粉的自来水不安全。而且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使用净水机和桶装水的家庭很少。

如图7,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居民对自家的饮用水还是很放心的,13.43%的居民认为很安全,80.6%的八成居民认为还算安全,只有5.97%的居民认为不安全。农村的居民一般以观看水的颜色和闻水的气味来区别水质的情况,因此,只要水的颜色没变,没有奇怪的气味,就认为水是安全的。

如图8,55.22%的居民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去关注饮用水的安全,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去关注水质情况;34.33%的居民会经常去关注饮用水的安全,这部分人主要集中于农村有知识、有文化并对网络、信息敏感度高的人群;10.45%的居民基本不会关注,除了对自家水放心外,还有信息闭塞等原因。

如图9,在发生水质问题的情况下,38.81%居民会选择停止使用,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20.9%的居民选择先用一段时间,等看水质会不会变好;37.31%居民会选择购买桶装水使用;只有小比例2.99%的居民认为问题不大,像平常一样的去使用。说明了现在农村居民对饮用水要求较高,对自身健康状况也重视起来。

(三) 实证原因分析

如图10,造成农村饮用水污染的来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生活垃圾污染、自来水厂自身原因,其它部分包括农村的养殖业粪便污染、农村种植业化肥农药等污染。由于农村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没有专门的垃圾回收厂和垃圾处理厂,而且农村居民基本没有垃圾分类的认识存在,农村垃圾污染情况严重,92.54%的居民认为饮用水污染源主要是生活垃圾的污染,68.66%的居民认为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了饮用水的污染,也有67.16%的居民认为自来水厂的水质处理不干净,这主要是和居民的饮用水来源有关。

如图11,70.15%的居民表示会遵守国家出台的有关饮用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在调查的过程中,问及到知道哪些法律法规之时,基本上回答不知道,但说明只要是法律法规就会遵守;26.87%的居民表示会偶尔遵守,只有很小比例2.99%的居民表示不会去遵守。这些数据说明了农村社会居民的法律意识的提高,但同时也说明了国家法律的普及程度不够。

四.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一)工业污染转移,水质破坏严重

随着“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武汉市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贯彻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相当之快,加上武汉这两年的雾霾情况严重,各政府当局也对城市污染治理越来越重视,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农村转移,这些企业往往存在着分散经营、小规模经营和粗放经营的共同特点,乡镇企业也主要是一些造纸厂、冶炼厂、机械化工等。这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一些无法再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等,但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企业管理不力以及企业认为“天高皇帝远”无法甚至不会去承担污水处理的责任。企业缺少完善的治理污染的设施,因而这些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泄出去,之后在雨水和大气环流的自然作用之下,其中的有害物质便渗透进土壤或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造成了水源的污染,威胁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磷素、氮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用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进入收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所引起的污染。就目前对农村饮用水的调查表明,农业污水已经成为了严重的污染源,一方面,农村是以种植业的为主的,农药为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农作物的增收率,但与此同时,这些含有毒性的农药也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了土壤、河流,而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也以河流、井水作为主要的生活用水,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大量农户做起了禽畜养殖业,禽畜粪便的处理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大量的粪便大多都堆积在畜棚的旁边,气味十分难闻,不仅造成了空气的污染,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的美观,而且,这些粪便会招致蚊蝇昆虫、细菌等大量滋生,带来疾病。这些养殖业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造成了饮用水源的污染,威胁到农村居民的健康。

(三)饮用水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完善的水质检测制度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集中供水设施、排水系统以及垃圾处理系统等,但这些基础设施不完备,甚至好多基本发挥不了作用,农村的主要供水设施是以水井的形式存在的,并没有像城市那样拥有集中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也就造成了不能集中供水,不能集中进行水质检测。而且,农村的住户分散,建设完备的排污设施需要很大的成本,在成本效益不成正比的情况下,该基础设施很难建立起来,因此,农村居民大量的生活污水就会随意排放,污染水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与城市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民很少进行甚至不会进行水质检测,因为在大多数村民的心中,普遍认为地下水、山上的水很干净,反而在他们心中经过漂白粉处理的自来水不干净,所以也不会有饮用水经常检测的意识存在。即使有一些公司下乡来进行水质检测,但其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推销公司的净水设备,并没有进行具体详细的数据分析,也就无法形成完善的水质检测制度。

(四)政府监管不力,忽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指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从规定表面上看,这种安排似乎是合理的,各个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但理想与现实还是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村的水源点比较散落,政府控制也依托于行政机构,乡镇政府级别太低,很多职能也只是赋予给县级政府,因此,农村饮用水问题长期被忽视。

五. 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完善建议

(一)细化国家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省特点的政府规章

现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专门关于农村饮用水的法律法规还是十分少的,而且就目前的法律法规讲,关于评估饮用水的安全标准也是很低的,调控能力不足。因此,应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细化现存的法律法规,制定更严格的政府规章,调整水质标准,并根据各地农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将本省的标准与国家社会标准接轨。

(二)加强农村饮用水制度建设

主要的农村饮用水制度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水质保护制度以及水量保障制度。针对现在的饮用水源“重城市、轻农村”这种现状,应当转变此观念,甚至在进行水源规划时,将视线转移到农村的水源保护上来,并建立全套的农村水源监测制度和检测制度。按照饮用水源优先保护原则,可以将水源保护与流域保护相结合,并建立集中供水设施,有利于水质监督保护,对农村的水质定期进行检查,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措手不及。水量的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完善水源涵养保护制度以及饮用水备用水源制度,防止出现水质问题时,农村缺水无水的情况。

(三)提升政府执政监管能力,优化监管模式

农村的分散式特点,农村饮用水的保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在监管上就会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该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让村民内部自主处理内部事务,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作用,有利于沟通村民利益需求与政府管理的渠道,并在村规民约当中,摄入一些关于饮用水安全的法律规定。在监管模式上,增加鼓励机制,如此一来,可以降低环境执法成本,企业与居民也可以自觉维护环境,保护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吕亚荣.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问题及政府管制[J].生态经济,2007,12:123-126

[2]任伯帜,邓仁建.农村饮用水安全及其对策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8,05:11-17

[3]柯坚.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以环境正义价值及其制度构建为进路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08:28-33

[4]王敏.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法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7]李广荣.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制体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

[8]谢玲,黄锡生.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饮用水安全法律制度的重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64-70

[9]吕忠梅.《水污染防治法》修改之我见[J].法学.2007(11)

[10]高利红,周勇飞.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5(06)

[11]胡端阳.我国农村饮用水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篇5

一、强化案件管理部门内部监督职能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内部监督能提升案件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管理"一词包涵着监督的内容,强化监督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案管部门如果仅是进行程序性工作,不对业务部门办案过程进行动态、及时、全面、有效的内部监督,就不能发挥案件集中管理的作用,必然背离设立案管部门的初衷。因此,强化案件集中管理的内部监督作用,是提升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二)强化内部监督能有效保障公正廉洁执法

目前,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保障司法公正、依法惩治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越来越大。检察机关自身的公正廉洁执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仍有部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不公正不规范的问题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执法办案活动全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通过案件集中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是保证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重要举措。

二、通过案件集中管理进行内部监督具有的优势

(一)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横向监督方面的优势

案件集中管理系统中横向的线性结构打破了检察工作各环节中各部门封闭的办案、管理、监督模式,串联了各诉讼环节,使得各诉讼环节的进程更加流畅、信息传递更加透明;在流畅、透明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中,为内部监督提供了全程、同步的便利。

(二)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集中监督的优势

泾阳县人民检察院在成立案件管理中心的同时,配备了案件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其工作人员由来自公诉部门、预防部门、办公室等部门的人员和新进人员组成,同时配置了信息化操作设备包括计算机、视频显示器、摄像工具等,正是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使得泾阳县人民检察院案管部门工作高效高质的完成。

三、案件集中管理中进行内部监督的方式

泾阳县人民检察院自实行案件集中管理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办案者与管理者、监督者混同的状况,通过案件集中管理实现内部监督,起到了规范运作、强化监督、提高案件质量的实效。内部监督是案件集中管理的重要职能,泾阳检察院通过制度构建明确规定了在案件集中管理中进行内部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依托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以多种方式实现了内部监督,形成了动态、实时、全程、全面的内部监督体系。

(一)通过统一对案件进行进出口管理从而实现动态、实时监督

对案件进出口进行统一审核。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案件集中管理部门负责统一案件的进出口。在统一进口方面,案件管理部门在受理案件后将案件及时分流给各办案部门进行办理。在统一出口上,案件管理部门统一接受侦查机关、审判机关送达的法律文书,对需送达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和其他检察机关的案件材料 ,案件管理部门负责统一审核,对符合送达要求的统一送达。

(二)通过办案流程监控实现对案件全程、全面监督

第一,对案件实行流程监督。针对个案在系统中流转的不同情形,在以下各环节的办案信息上予以动态监控:案件是否超期,文书审批是否规范,文书使用是否有不当或明显错漏,文书归档是否及时,案卡填写是否规范完整,有无侵害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人的诉讼权利的情形,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是否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

第二,将赃证款物纳入监督范围。统一管理涉案款物,即对侦查机关随案移送和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扣押、冻结的涉案款项、物品进行管理。分散式案件管理模式下涉案款物的管理主体是财务部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对于涉案物品,由案件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第三,对案件质量进行事后监督。案件质量综合管理的开展可以采取听取情况介绍、调查审查、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案件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发现程序存在问题的,应当向办案部门提出纠正意见;发现案件实体出现错误的,提出纠正意见,报请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三)通过信息管理为其他内部监督的实现提供条件

第一,通过统一进行业务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案件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办案部门的办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研判各业务部门办理的案件在诉讼过程中的数量、态势和规律,形成报表或是数据分析图,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对策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

第二,通过统一接待辩护人、人为内部监督提供信息。统一辩护人、诉讼人接待,即对辩护人、诉讼人提出的案件查询,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和对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等事项由案件集中管理部门统一接待。

四、加强案件集中管理内部监督工作的建议

案件管理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创造性的工作,既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又要防止滥用监督权影响正常办案工作。在强化内部监督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正确处理案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既要大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保证办案的规范与公正,又要防止滥用监督,干扰或影响办案。正确处理程序监督与实体监督的关系,案管部门对案件的审查,更多的是一种程序上的形式审查,但这并不否认对个别案件进行实体的审查和监督。在审查中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运行,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参考文献:

[1]刘秩平:《关于案件管理部门机构定位的思考》,载于《法制与社会》2013年8月(上)

[2]张洁莹:《当前案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法制与社会》2014年2月(下)

[3]史书义:《对基层检察院设立案件管理中心的思考》,载于《中国检察官》2010(10)

篇6

关键词: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应对之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2.6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2-137-03

2012年3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从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方案的内容来看,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是主要任务之一。村镇银行自2007年逐步成立,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业绩。但由于一些相关条件的限制,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其效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流动性风险规避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及有效化解方法。

一、温州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与特点

流动性风险是指村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着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它们存在时间比较长,且和储户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关系。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与上述金融机构存在竞争关系,由于起步晚,村镇银行不具备竞争优势,容易导致资金不充裕。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贷款的需求也就非常大,但是村镇银行的可贷资金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存在资金缺口,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可能会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同时造成银行资金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使流动性风险加剧。

作为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除具备一般商业银行的普遍风险特征外,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第一,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较小,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一般的农户,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第二,村镇银行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农户的信息分辨能力差、政府支持少等问题使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面积同时爆发的危险性增高,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状况变差时,容易出现成片倒闭的现象;第三,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大。由于村镇银行数量众多,而且大部分地处网络化建设缓慢的偏远农村,因而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成本高且时效性差。

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分析

(一)存贷款比率

存贷款比率即各项贷款总额对存款总额的比率。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我国央行规定,该比率不得超过75%。我们通过调研得知,乐清联合村镇银行贷款规模为全国村镇银行最高,在2011年吸收存款20.7亿,发出贷款27.39亿;2012年存款总额22.6亿,贷款总额33亿,缺口高达10亿,存贷款比率远超100%,流动性非常低。这主要是村镇银行“获取现金的能力不强”的短板所致。此外,结算渠道不畅、跨行跨区汇款汇费太贵也是使村镇银行失去部分存款的重要原因。

然而,只用存贷款比率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则显得相对片面,因为存贷款中的各个项目对流动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并且除贷款外的其它资产同样会对流动性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应结合其他比率来全面考察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二)流动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

资产流动性比率指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值,是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监管的首要指标。它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对监督和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状况,考核银行是否具备足量的资金储备以防范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情况下,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倾向于更多的贷款和投资,尤其是期限较长的资产。同时,负债的不稳定性又要求银行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来应对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因此,银行应该适当控制资产流动比例,一旦指标超过警戒线,银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声誉就会降低,人们对其失去了信心,就很容易导致银行无力清偿负债而陷入破产。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要求,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从调查的数据看,我们走访的几家温州村镇银行均满足要求的比率。

(三)资本杠杆率

杠杆率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高杠杆率意味着在经济繁荣阶段,金融机构能够获得较高的权益收益率,但当市场发生逆转时,将会面临收益大幅下降的风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采取杠杆经营模式。

一方面,村镇银行流动资产变现能力较弱,只能靠主动负债来满足流动性需求,从而造成存款刚性。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负债过高,就会进一步降低资金使用的效率,增加机会成本,减少赢利能力,导致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变慢。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村镇银行的资本杠杆比率进入恶性循环,并不断增大,从而流动性风险不断积聚。

根据银监会杠杆率监管标准,即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低于4%,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控制银行金融机构及银行体系的杠杆率积累。温州村镇银行的比例大约维持在6%。

(四)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过程中,将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大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维持在0.97%的水平,远低于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比例水平。而以温州乐清联合村镇银行为代表,同期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75%,低于商业银行22.7%,这表明村镇银行资产的安全状况良好。但是据了解,温州市银行业在2011年6月末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37%。横向对比看来,当地村镇银行有必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率的控制,但由于相关部门要求适当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银行接下来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仍有上升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主要有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资产结构单一,期限趋于长期化,风险管理内控机制不健全等。归结起来,就是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两个方面。

(一)流动性风险产生的表面原因

1、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以及不规律性。一般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吸收存款以及借款。吸收存款作为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规模大的优点,商业银行通过向储户支付利息,提供便捷的服务吸引客户。但由于存款业务应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何时取、取多少都取决于储户的个人意愿,因而由存款构成的被动性负债的流动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存款人自身的需要。商业银行无法对此作出预测以及干预。基于存款所构成的负债的被动性,商业银行无法准确定位银行预期现金的流入以及流出,因而存款实质上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完全保证银行贷款业务以及投资业务对资金的需求。作为补充,当发生大量不能预期的储户提款时,为维护商业银行自身的声誉,避免引发挤兑问题,商业银行一般会采取向外借款这一举措作为资金来源的补充。鉴于其融资成本比存款业务高,向外借款一般只作为商业银行在紧要关头的补充性举措,而不能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作为特殊的商业银行,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分析,通过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无疑是最优选择。但众所周知,吸储难已成为村镇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想在与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一般商业银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村镇银行就必须克服银行结算不畅、社会认知度低等问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自身对储户的吸引力。针对村镇银行吸储难这一现状,中央为村镇银行制定了特殊的存贷比保护措施,在其成立后五年内存贷比容许超过75%,但在五年后,存贷比必须调整到75%以下。这也是基于村镇银行底子薄相较一般商业银行抵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差的特点,因而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监控,应该成为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一个侧重点。

2、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以及不规律性。商业银行的运作通过不断吸收存款和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存取的结果是形成一个余额,此余额可供商业银行用来投资放贷。但商业银行无法控制存款人存入和提取的数量,因此不太可能推测及确定此余额的大小。另一方面,客户的贷款需求也是多种多样,难以预测的。客户何时贷款,需要贷多少贷款,是否能按期归,都是不确定的。如商业银行不能筹措足够的资金来满足资信良好的客户的贷款需求,就会失去获得利润的机会。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在满足信誉好的客户的融通资金要求以及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的同时,并无法确切地知道借款人会在什么时候借多少款,存款人会在什么时候提取多少现金。这种资金运用的不确定以及不规律性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危机的产生。

据了解,客户逾期归还贷款的现象在村镇银行贷款业务中相当常见,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较一般商业银行要高,在针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系统化管理时应结合其在业务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进行资金的分配和运用。

(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深层原因

如果商业银行将所有资金都运用在现金资产或易变现资产上,流动性风险的确是没有发生的可能,但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应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它决不可能为了回避流动性风险而放弃盈利,因而只能以承担尽可能小的流动性风险为代价,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盈利性与流动性的矛盾,才是形成流动性风险的深层原因。

追求盈利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也是其加强巩固自身实力和提高竞争力的基础。然而,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依靠负债经营为主,自有资本只占很小的比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首要关注安全问题,避免产生流动性风险,然后才是追求利润。一般说来,随着资产流动性的降低,其盈利能力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流动性与盈利性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商业银行必须在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权衡并作出选择,这主要以阶段性策略目标为依据,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策略的后果。短期内追求较高的收益,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将增大。商业银行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基于使银行资产现值最大化准则。仅仅满足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很有可能会引发挤兑风潮,以致最终停业倒闭;而局限于高流动性战略,必将坐失良机,以致经营亏损和资不抵债。这两种结果都是对商业银行既有利益的极大损害。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把盈利与风险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时期经营环境变动的要求,有侧重地进行决策。在经济高涨时期,应侧重考虑盈利性的要求,而在经济衰退、经济危机时期,则可将盈利性放在次要位置。通常,银行还必须从自身业务的经营状况出发,在流动性资产较多的基础上,设法转变原有的资产结构而侧重于增加盈利。而在流动资产减少、长期投资与贷款较多、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则应该更多地考虑流动性。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在处理流动性和盈利性关系的问题上,应该通过对不同经营状况下侧重点的及时改变,来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动态协调。只有在有效协调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村镇银行这一新型金融机构是中央基于扶持三农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对民间资本进行有效引导这两个落脚点设立的。这一初衷直接决定了村镇银行在经营时将带有一定的政策扶助倾向。据相关资料显示,乐清联合村镇银行2012年盈利6000万,位居全国村镇银行第一。但与它将近30亿的资产相比,盈利性显然与一般商业银行差距甚远。除了它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危机较一般商业银行更为严峻,使得其在管理时更倾向于流动性外,政策性因素亦是导致其对盈利性要求有所放松的原因之一,调研中政府财政补贴以及较高的备付金比率均可以体现这一点。因而在经营管理中涉及到流动性以及盈利性范畴时,必须具体条件具体分析。

四、流动性风险的应对之策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扩大放贷规模

1、增加资金来源以扩大放贷规模从而实现更多的盈利。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当地电视广告媒体或广播电台进行专题采访报道,扩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声誉和形象,让更多的客户消除顾虑,放心地存贷款。

2、深入乡镇地区,加深对村民金融知识的普及,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信用观念,保证还款的主动性,并充分利用其独立法人机构的优势,缩减放款环节,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的需求。

3、大力开展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只要提供真实合法的银行承兑汇票,村镇银行都要积极地给予贴现。若贴现资金不足,人民银行要适当给予再贴现支持。

(二)降低不良贷款率,缩小存贷款差距

1、银行应与借款人、债权人等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因为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例较一般的商业银行高,严重影响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2、采取措施建立切实有效的约束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及奖惩条例,成立独立的内审机构。鼓励金融创新,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管理水平。

(三)完善保险体系,建立损失补偿机制

1、建立专门针对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防范其因经营管理不善对存款人造成的损失,并制定相应补偿制度。

2、建立包括商业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整体效能,加快建立运营高效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进程,为村镇银行经营“三农”业务提供有力保障。

3、深入农村地区,通过大力宣传,向村民普及农业保险的常识,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和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4、制定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性质、经营方式、各级政府的职责、再保险机制、农民参与方式、监管机制等内容进行明确和规范。

5、加强对政策性农业和商业性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方面的监管,确保优惠政策用到合适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王燕.对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09).

[2] 程伟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与建议[J].现代商业,2011,(29).

篇7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刚刚颁发,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对人们对该法律的认可度进行了调查,得出了该法律在制定方面和实行方面仍然有一定不足的结论。

关键词:

新拆迁法;城市建设;行政强拆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155-02

1 前言

2010年1月29日,国务院出台《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并正式开始征求民意。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这部法律草案的出台是有它的社会背景的。2009年的成都村民因不满拆迁而自焚,武汉违建户撞伤十一名城管,北大教授的恳切使得这部法律必须出台,来解决中国现在日益严重的拆迁与反拆迁的问题。

至2011年1月21日,《新拆迁法》在经过为期一年的民意征求后,终于公布并于公布之日起实行。透过新法,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考虑问题已经日益全面。政府充分考虑了被征收人,建设单位,甚至是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在整个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执政党的进步。另外,“先补偿,后搬迁”的搬迁办法以及禁止城市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充分考虑了老百姓的利益。

但是,新法仍然有它的纰漏。它的社会知名度仍然不高,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部法律的颁布和原来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部法律并未深入地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

第二,这部法律在实行过程中有缩水现象。

第三,这部法律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很多老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第四,老百姓的维权意识比较差。

2 人们对具体赔偿方法的评价

《新拆迁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比较全面的赔偿方法。主要内容如下,补偿被征收房屋的价格,搬迁与临时安置补偿,停产停业补偿与补助。要了解这部法律的社会反响,我们认为重点就在人们对这些新的赔偿方法的评价上。于是我们在问卷中简要提出了赔偿方法,并设计选项来调查人们对这些方法的看法。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措施上有不足,还欠考虑,这说明必定还有一些政府和建设单位以及专家学者没有看到的问题。在整个的搬迁过程中,很多费用是没有考虑到的,例如现在房地产领域发展过热,导致所得的赔偿金根本买不到可以跟原来同日而语的房子,重新装修房子的费用等等。并且这都是赔偿金能够全数拿回的前提下,如果督办不力,或者衡量机制不健全,赔偿金根本得不到。

另外,其实在搬迁的过程中,居民们受到的最大伤害是他们的情感。由于换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这才是对他们生活造成的最大阻碍。我们的政府应该想出相关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措施有三:

第一,组织好居委会的慰问工作。这能使得搬迁户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就会减小他们来到陌生环境所产生的自卑感。多慰问,多了解他们生活中用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的尽量尽快解决。

第二,安排好搬迁户的安置地。尽量把原来住在一起的搬迁户安排的近一点,让他们仍然居住在一个相对熟悉的地方。同时,熟悉的街坊邻居能够让他们减少一点孤独感,找回原来的感觉。

第三,多组织工会的活动。丰富搬迁户的生活,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快乐,感到充实,自然也就不会去怀念原来的地方,徒增烦恼。

3 《新拆迁法》的几大看点探讨

新的法律经过几年的征求民意,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出彩点。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些亮点,并就其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第一,除货币补偿外,拆迁户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

根据《新拆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拆迁户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来实行补偿。并且与被征收人一起计算和结算被征收房屋和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差价。按理说,这不是为一种很便捷,对被征收人影响最小的补偿方法。被征收人不用再去寻找新的安置地,不用去考虑房地产评估机构估价的偏差。相对来说,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

第二,行政强拆正式成为历史。

根据《新拆迁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禁止暴力拆迁,禁止中断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道路通行来强迫被征收人搬迁。一旦造成损失,相关责任单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是深得人心的一项条款。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一项条款。

可是虽然这项条款标志着行政强拆正式成为历史,它却很难再实行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显单薄,很多中国公民不懂法,不用法。当征收单位对他们实行断水、电、气、暖、道路交通时,他们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利用武力解决。并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房屋征收单位正是抓住这一点,肆意损害被征收居民的权利。

要真正地让这一条款发挥作用,我们还是要增强中国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了解法律,了解他们可以利用法律合理合适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应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和执政能力建设,让他们真正地为居民着想,而不是把被征收人看作他们的对立阶级,用心地劝说群众,解决群众的问题。

4 建设单位在搬迁过程中消失的社会反应

政府单位成为搬迁的主体,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原来在搬迁中,多是建设单位与居民产生较大的冲突。那么这样的规定,居民持什么样的看法?另外,新的法律中还规定,承担房屋征收房屋征收和补偿的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照例说,负责单位确实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禁止他们获取利益是否得当。居民有何看法。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此类问题,也得出了相应调查结果。

调研显示,大多数居民认为这两项措施都有必要,他们认为建设单位不应该参与建设过程,并且认为负责单位不应以营利为目的,这样有助于保障拆迁户的利益。当然也有居民认为,任何单位都免不了从拆迁中赚取利益,他们认为让负责单位从中渔利是不可避免也是理所当然的。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建设单位退出搬迁过程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多大异议的,建设单位的很多利益放在拆迁问题上是与被征收人相冲突甚至对立的,在原来的拆迁重建的历史上,被征收人经常与建设单位产生冲突,甚至还有发生暴力伤害的事故。我们看到了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拆迁所获得的人们的赞成。

那么在营利问题上,群众大多数认为不应该让负责单位从中营利。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一旦允许营利,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官员腐败的问题在中国还没有根治,这又是一个腐败滋生的摇篮。另外,营利的目的性会掩盖负责单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很多工作人员会被诱惑所迷惑,以为的追求金钱,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就会降低。

而少数居民认为没有必要禁止负责单位渔利,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单位从拆迁中营利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没有禁止,那么问题就更不可能解决。虽然在法律上禁止负责单位从拆迁中营利并不可能根治这类问题,但是随着法律的健全和惩罚制度的完善一定能解决这一问题,保证负责单位对人民负责。

5 人们对于地域区别下的法律实施的看法

中国地域广大,中西部地区不管是在居民文化素质上还是在经济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法律在落实过程中会否有补偿差别,政府是否应该给予不同的、更合理的对待了我们在问卷中涉及了这一问题。

调研显示大多数群众认为有必要考虑地域差别。因为中国中西部的经济水平差异很大,地方政府能否满足居民的房屋产权调换的要求,政府是否有能力偿还居民的高档住房。

这都对法律的实施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针对此类情况给予更加合理的对待。

6 人们眼里的新法律中的疏漏

人们都看到了法律中的不足之处。其中比较严重的是落实问题。群众们担心新法在实施过程中是否顺利。这就是政府的行动力问题和大众媒体的监督问题。

第一,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限制强拆行为。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来界定什么行为构成强拆。这样没有一个成文的规定,很多单位可以从中钻空子。

第二,没有引进媒体监督。往常的法律并没有引进媒体监督,但是由于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法律是否也应与时俱进呢?现在网络的发达使得很多原来并不可能的事情成为事实。所以我们就要重视媒体对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把媒体监督引进法律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换句话说,惩罚措施并未量化,并未成文。这种惩罚制度在真正实施起来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这也是中国法律中存在的最普遍的一个问题。而这种不明确的惩罚制度恰恰是官官相护,腐败滋生的摇篮。那些违法的负责单位逃了第一次,就敢违第二次。这样下来,法律就会演化成一种摆设,没有任何效力。

最后,在法律的实施方面,百姓提出了更多的质疑,我想这就是归咎于执法部门在以前的工作过程中没有依法办事,没有在群众面前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因此,相关负责部门就应该严格执法,为百姓做事。

7 前景预测及建议

实施《新拆迁法》是国家希望通过政府适度的干预来规范社会上一些不公正的拆迁现象,让政府拆迁更加的规范有效与透明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走访和调查情况看,《新拆迁法》实施至今,虽然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拥护。但是人们对于《新拆迁法》实施的期望,无论是在思想上、行动上还存在着许多差距和不容忽视问题,因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7.1 加强《新拆迁法》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

首先,让人们了解《新拆迁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依法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更多的人用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用一些违法的手段去维护自身权益。真正实现法治。

第三,让政府各职能部门严格按照《新拆迁法》的要求合法行使权力,杜绝以不正当的手段去危害民众利益,不合法拆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7.2 加强教育引导,增加人们的法律知识

《新拆迁法》主要是为保障人民的合法利益,只有人们都能知法懂法,才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只有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知识增多,才能够利用法律去维护自身权益,才能够真正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够使《新拆迁法》真的为民所用。

7.3 加强监督检查,推进《新拆迁法》执行到位

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是市场监管的主体,要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积极会同各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针对《新拆迁法》执行相对薄弱情况,落实工作措施,明确检点,加大检查频率,尽快规范政府的拆迁工作,对违法拆迁,要敢于动真格,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罚。

参考文献

[1]王学发.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施国庆.我国城市拆迁补偿机制研究[J].理论导报,2009,(6).

[3]王达.房屋征收拆迁法律制度新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4]崔建远.房屋拆迁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尽管如此,类似的事件依然在继续上演。占据国内近60%市场份额的O2O餐饮巨头饿了么,在上海消保委日前公布的调查结果中显示,证照符合率竟为零。这些被曝光的餐馆只是冰山一角,究竟这些网络外卖平台为何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忽略掉其最基本的责任――让用户放心用餐――成为新的焦点。同时,对网络外卖平台的执法缺位也给相关部门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今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安心吃外卖”的简单愿望能否实现?

无证外卖难安心

《经济》记者来到北京市学院路附近,用饿了么进行搜索,发现商家有上百家之多。这里高校云集,不少附近的学生早已习惯网络外卖点餐。一位郑姓同学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夜里学校食堂早已关闭,晚上他们都习惯通过网络第三方平台叫外卖。

而在中午和下午的用餐高峰时期,学院路周边各类餐馆的外卖订单就会爆满。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校门口和宿舍楼下也穿梭着各类送餐人员。一位米粉餐馆的前台人员告诉记者,平均一天会有近百单的运送量,有时还会更多。实际上,这些入驻外卖平台的商家也需要相应的运送服务,但是本身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却没能得到应有的解决。

记者走访了附近20家外卖平台上的餐厅,结果发现有一半平台上显示的外卖餐厅并未在店内明显位置张挂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剩下的一部分出现证件不齐全或者遮掩现象。一家米粉店内只有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但旁边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处却是空白。

此外,记者发现两家紧邻路边的只配送外卖的小店,由于天气寒冷,送餐人员只能进入小店内部等候,门内外挤满了送餐人员,箱子和各种杂物堆放在本就不大的厨房内,后厨人员对这样的脏乱环境早就习以为常。而在该商家饿了么订餐平台也收到了大量消费者的差评,包括米饭和肉类不新鲜、吃出虫子等投诉。

这里的一家饿了么品牌店铺吉祥馄饨的店面不大,可以说就是以外卖生意为主,该店老板也承认,真正的“流水”来自每天不断的网络订单,“很多时候根本忙不过来”。记者发现该店的后厨卫生情况尚可,但完全开放式的后厨直接面对大门,显得过于简陋。同时明显位置没有挂放员工健康证以及经营许可证等证件。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饿了么客户端搜索该地区位于金马大厦的肯德基店铺时,该商家信息栏显示的地址却是上海市徐汇区彩虹桥路的地址,这类重要的信息都不能保证准确,其他各类食品质量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同样值得怀疑。

忽视规则“疯狂”扩张

饿了么在2014年的交易总订单量达到1.1亿单,日订均值超过100万单,峰值达200万单之多。这样惊人的数字背后是其资产与规模的疯狂扩张。

饿了么联合创始人康嘉曾表示,截至今年1月,饿了么的员工总人数已经从2014年4月的200多人扩张到现在的将近4000人以及超过20万人的兼职配送团队,其员工规模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翻了近20倍。

从资本和业绩增长来看,饿了么F轮融资只与E轮融资相隔7个月,其日订单从约30万单直接增长到今年7月的约200万单,获得了近570%的增长。饿了么CEO张旭豪也曾高调宣布进军白领外卖市场。

在这光鲜的背后却是各种被曝光的后厨脏乱、无证经营和虚假信息等诸多问题。对此,饿了么曾表示,市场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他们目前已经进行整改,正在酝酿相应的举措。而饿了么公关代表王先生也曾表示,饿了么也在想一些办法,例如将食品安全标准纳入到线下市场人员的绩效考核当中。

激烈的线下竞争导致各大网络外卖平台多选择“扫街”开拓商户,将疯狂的市场扩张当成战争来面对。去年就曾曝出美团外卖与饿了么线下人员通过械斗等行为来占据有限的市场。而商家也会因为加盟的利益导向忽略了餐饮业基本的规则和要求。

实名制是解决之道

《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第三方网络外卖平台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其中第六十二条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而在10月上海市消保委公布数据后,依然迟迟不见各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举措。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副教授、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吴景明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应的法律法规已日臻成熟,目前的问题在于执法环节。他告诉记者,不仅新《食品安全法》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督第三方平台,原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也明确规定了相关的权益。“但是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更加严格。具体来说新《食品安全法》规定了10倍的处罚金额,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为3倍”。

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刘金瑞博士也深表赞同,他向记者详细解读了目前正式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明确地规定了第三方外卖平台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而第一百三十一条也说明了违反规定后第三方平台将受到的处罚和需要承担的连带责任”。

那么,监管机构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当记者就此类问题要求采访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宣传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不便发表意见,恐怕引起争议。

日前,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络订餐消费警示时指出,目前网络订餐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还不规范,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存在一定风险,消费者首先要选择合法正规的供餐单位。

显然,让处在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完全承担“辨别真假”的责任并不恰当。在完善法规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如何落实执法成为一大问题。对此吴景明认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理应制定部门规章办法,在现行《食品安全法》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应该根据现行法规和条例制定相关的办法来处理,制定针对第三方网络外卖平台和网上食品经营的办法。

篇9

关键词 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 附条件不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刑诉法修改之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式来看,单纯采取诉或不诉的处理方式,并不能有效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二次犯罪率仍居高不下。而附条件不可给予他们一定机会反省过去,认识到自己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有效的阻止和预防继续犯罪。同时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还有利于发挥诉讼经济效益价值,改善司法资源的配置。

一、我国关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的概念

新刑诉法以立法的形式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确立下来。所谓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是指对于未成年人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利、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符合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决定的一种制度。

二、设立未成年人附条件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附条件不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亲权的理念。

该理念的核心含义在于当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不能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时,国家有义务、有责任代位保护未成年人,其精髓在于其以“保护”优于“刑罚”的立场来处理问题少年的犯罪与偏差问题。附条件不为部分罪行较轻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司法救助途径,检察机关通过裁量权的应用,在审判阶段即对其作出附条件不的处理,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保护”而不是用“刑罚”来处理未成年犯罪问题。

(二)附条件不制度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的核心精神。

恢复性司法强调修复因偏差与犯罪所造成的损害,犯罪人因其不法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通过赔偿等实际手段来实现平衡社区、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犯罪的发生必然对社会或者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但无论如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处罚,也不能修复已经破损的社会关系。为了预防犯罪的再次侵害,在充分保障被害人利益的前提下,对于未成年人处以附条件不,能够更好的体现刑罚的最终目的,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三)附条件不制度也体现了未成年人分流的理念。

未成年人分流是指伴随未成年人从法院移转至替代措施而产生的、由正是司法程序到非司法程序转化的各种社区处分计划或措施的总称。我国现行法律,实体上,对未成年人犯罪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实现未成年人预防控制犯罪与教育感化的双重价值。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能够实现“以教代罚”的少年刑法功能,减少司法系统对问题少年标签化以及在未成年人矫正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该制度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建议

附条件不制度从根本上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罚进行了评价,着重于对被害人、社会所受伤害的补偿以及对犯罪行为人的改造,体现了我国刑法“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处罚原则。但是该制度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适用案件范围过窄。

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限定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法的案件。适用对象限定为未成年人。对于这些案件,在具备符合条件,但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人民检察院就可以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由于我国法定最高刑为一年有期徒刑的案件涉及罪名极少,即使加上法定减轻处罚的量刑情节,实践可能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数量依然很少。同时我国新刑诉法在案件适用罪名上采取断章而取的方式,将其他章节的罪名排除在外,这就大大缩小了未成年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应该适当扩大适用对象,把老年人犯罪、盲聋哑人、严重疾病患者以及正在怀孕或者哺乳的妇女等特殊群体所涉嫌的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案件纳入到附条件不的范畴中来。其理由主要是:从国外的立法看,附条件不的案件适用范围是不断扩大的。在美国,附条件不最早适用于未成年人,以后逐渐扩大到其他特殊人群。在德国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在针对经济、税收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刑事诉讼中,附条件不的情形已经超出了“轻罪”的条件限制,而扩大到中等严重程度的犯罪案件。在日本,其范围是一切刑事案件。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又基于我国的国情,应当首先确定较小的案件适用范围,待取得丰富经验后,再扩大到较广的范围。从目前我国试点情况看,附条件不制度经过多年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国的附条件不制度就应当适当扩大其适用范围。

(二)程序模糊、不合理。

1、决定机关单一、不合理。刑诉法规定:“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笔者认为该条规定看似很能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但是实际上公安机关与被害人的意见对检察院的决定是起不到任何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检察院只是形式上的“听取”意见而已,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于检察院的。这就赋予了检察院很大的裁量权,易导致权力滥用问题的滋生。

2、具体的承办部门及人员不明确。笔者在把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该制度规定的具体承办部门及人员。我国尚未对未成年人检察机构是否设立以及应如何设立有明确的规定。美国在未成年人检察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美国除了专设的少年检控处外,不少地区检察院内设的反家庭暴力处也实际承担着部分未成年人检察的工作。在此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各级检察院应在审查部门内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组,配备政治业务素质好的,熟悉未成年人特点,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检察人员来承办。

3、执行程序不明。现行法只是规定作出与否决定的主体是检察院而没有明确具体的执行流程。笔者认为,对于未成年案件应先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组的检察官来承办,承办人对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提出审查意见,报部门负责人、由检察长审核,审核后交由检委会讨论,最后再作出对案件是否的决定。

(三)考察机制不合理。

1、检察院是唯一的考察机关。新刑诉法规定:“在附条件不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检察院是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考察主体,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是考察的辅助主体。美国恢复性司法权威泽尔强调,犯罪发生损害的首要责任在与犯罪人,但社区与社会亦不能置身其外,仍担当部分责任。

笔者认为,在此应当引入社区矫正制度,让社会力量进入司法程序,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考察帮教。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规定,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公安分局、共青团海淀区委员会、海淀区妇女联合会共同设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帮教委员会, 负责落实具体的帮教工作。团委负责选任青年志愿者或者社区工作者对被附条件不人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工作。青年志愿者或社区工作者负责联系并督促被附条件不人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社区公益劳动。妇联负责每月组织对被附条件不人的家长进行单独访谈。被附条件不人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负责每月通过走访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与被附条件不人谈心等多种途经,了解、核实被附条件不人在考验期间的表现。各方在考察期满后均向检察机关递交考察报告,由检察机关形成综合考察报告,提交帮教委员会通过,并作为最终处理的依据。这样就形成了检察机关主导、多单位多方位配合的监督和考察机制。

2、考察期限的设置不具灵活性。合理的考察期限,可以给犯罪嫌疑人施加压力,督促其改过自新。新刑诉法规定,未成年人附条件不的期限是6个月至1年。笔者认为考察期限要与法院量刑基本相当,然而该规定却采用了“一刀切”的形式,无论犯罪情节与社会危害性的大小都把考验期限统统规定为6个月至1年,忽略了个体的特殊性,显然是不合理的。例如,某嫌疑人可能被判处拘役2个月至4个月,现检察机关决定附条件不考察7个月,考察期间需遵守规章、履行义务,并承担的风险。所以一部分嫌疑人及监护人会觉得这样效率低下,还不如直接到法院接受判决直截了当呢。因此,应当根据犯罪个体的特殊性,适用与法院量刑基本相当的考察期限。

四、结语

新刑诉法将附条件不制度作为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特殊诉讼程序作了专门规定,这是本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突破,是对现有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对于遏制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至关重要社会的意义。以使该制度更好地为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世界。

(作者:广西大学2012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鸿巍:《少年司法通论》(第二版),人民出版社。

[2]宁文胜 张善斌 :《新刑事诉讼法附条件不制度评析 》,载《当代学术论坛》2012年第6期。

[3]Thomas E.Ulrich,Pre-trial Diversion in the Federal Court System,Federation Probation,December,2002。

[4]邓思清:《建立我国的附条件不制度》,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诉课题组:“附条件不制度实证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李晓辉:《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制度》,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11期。

[9]杨诚、单民:《中外刑事公诉制度》[M ]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10]王剑飞:《未成年人附条件不制度的价值与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12年33期。

[11]兰耀军《论附条件不》,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篇10

因此,合理开发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有利于缓解社会锻炼人群对锻炼场地需求的压力;有利于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推进学校体育的开展等等。为此,合理开发、建设、利用和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对象是以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和管理情况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以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场馆的场地器对象,对场馆的利用率为研究内容,调查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校图书馆查阅有关体育场馆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并通过网络查阅了《全面健身计划实施纲要》,对其进行阅读,并翻阅了有关科研方面的书籍,以便于本课题研究方法的实施等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2、调查法

本人亲自走访调查或以同学和电话拜访的形式,对有些高校的体育场馆和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公司进行了访谈和调查,对有关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对一些实际的访谈,并作了访谈笔记,以便于文章的写作。

4、结果与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分析,通过对三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进行分析,发展三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较多而且齐全,但是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同时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有场馆功能单一,难以满足高校体育的新需求。部分新场馆投资大、利用率低不能有效的为师生所使用,同时管理难度较大。针对目前的市场需求、高校自身优势提高体育场地利用率等目的决定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必然性。同时尝试开设体育场馆有偿使用,有偿使用有利于场地设施的发展和建设,提高场地的使用率,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参差不齐,有的高校体育设施由于占地面积的影响,设施较少,设施利用率较高。有些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多而齐全,但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高校体育场馆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学、训练和竞赛的需求。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少,主管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下属人员多半为临时工,主要从事打扫场地卫生等粗浅工作,没有掌握专业知识真正的为体育设施服务,从而场地设施缺乏管理,导致场地陈旧、日渐废弃。高校体育师资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场馆缺乏资金支持,维护、维修和设备的置换困难。

5.2、建议

针对以上高校体育场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对外开放的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场馆对外开放的发展对策。

(1)有效的协调各方组织、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由于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一个运行机制复杂的管理过程,涉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学校、校外人员、校内师生等多方利益主体。协调和分配相关利益主体的不同职责,将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组织过程中必须面临的管理挑战。具体而言,首先是相关政府部门监管责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校的上级主管机构,着重强调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实现和校园人身财产安全的维护。学校对外开放体育场馆旨在配合体育行政部门发展群众体育、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然而在现行问责制度下,教育行政部门显然不愿承担由于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校园安全责任。与此同时,体育行政部门也深知校园安全责任重大,不敢硬性要求学校全面对外开放体育场馆;一旦出现校园安全责任事故,体育行政部门也会以职责范围外回避事故责任。由此可以看到由于各个利益主体无法达成良好的协议因此场馆即使遵循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但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开放力度仍然不大,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而由于时间的限制及其学生上课的用度即使在向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无法极其有效的利用。

(2)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开发

各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学校的无形资产来进行市场运作,是体育场馆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首先,就应该利用自己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所取得的成绩,来为自己的体育场地进行宣传使得更多的人来这里进行锻炼,这样一来不仅让学校的体育场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也使得网球专业的同学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其次是利用学校现有的一些体育场地进行一些运动项目的比赛,参与群体既要包括学校的队伍也要面向社会进行招收。使得更多的人群对学校的场地进行理解,这样就会使得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之所以素质偏低、数量匮乏,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与开发使用纳入场馆发展规划,建立人才培养基金,确保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同高校、企业等联合培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通过内掘外引方式,开发和引进经营人才;通过以上措施,形成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人才培养市场。

(4)安全问题的对策

高效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包括校园安全、活动人员的安全以及活动秩序的安全。这是大多数学校管理者最担忧的问题,也是影响学校支持开放工作的主要原因。例如:武汉市的做法是每所开放学校都制定了《工作方案》、《市民进校健身管理办法》、《安全预案》等管理文件,并安排1名校级干部分管此项工作。所有开放学校统一悬挂由市教育局、体育局订制的开放学校匾牌,公示开放时间、内容和公安干警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市民凭健身卡或其他有效证件进校健身,同时加强对健身群众的文明进校教育。武汉市公安局配备专门人员,配合开放学校和社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上海市制定的《关于本市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指导意见》要求“要做好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和安全告示,要指导活动者自觉遵守活动项目规则,明确损坏赔偿等规定;严禁传染病患者和无行为责任能力者进入,因此本人建议,有当地政府做主导进行购买保险的方式来确保他们个人的安全同时通过购买保险解决了学校场地开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免去了当地政府和校方的后顾之忧。

(5)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制定完善的对外开放制度

社会人群的具有不同程度的体育需要,合理的收费标准。可以最大的化的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进而是场馆的利用效率最大,达到最大的收益。管理制度是各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出入人员记录、设施的检查、安全保卫制度、时间管理制度、学生和校外人员有效协调利用制度、收费完善制度、等等,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责任,制定工作标准和办事程序,规范职工行为;要强化内部管理,创新管理方法,优化组织结构和推动组织革新,要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增强职工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增加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场馆经营开发。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