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的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的教育教学

篇1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教育教学模式;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52-02

一、引言

20世纪下半叶,部分研究型大学奋起创新创业,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将过去的教学、科研、决策咨询使命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结合起来。”这种新使命使得大学从一个培养人才和生产科研成果的社会次要支撑机构向领导性社会主要机构转变,即从研究型大学向作为一台引擎为知识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创业型大学转变。研究型大学必须能够确认研究与教学领域,聚焦于培养“顶尖的杰出人才”,吸引外部资金发展重要的研究实力。但创业型大学同时具有发掘大学科学发现的技术潜力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对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如下:促进高校由“传统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的转变;促进高校由“知识传承”向“实体传承”的转变;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由“业余”向“专业”转变;促进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促进高校的师资队伍由“教育型”向“创业型”转变。

二、建立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过程具有独特的应用性和职业型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肯干、能干、实干,而且要求学生有创新的理想、创业的志向、创造的能力、创优的水平。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构建适应高等教育实际的创业教育模式已是迫在眉睫,必须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向更高层次拓展。因而,如何创建“创业型大学”和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探索出适合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一)建立创业中心或创业实体

创业大学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依托于某个实体,否则只有理论没有实际也只是空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探索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齐齐哈尔工程学校现有的校办实体21个专业实体,覆盖了学院所开设的40多个专业,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但是要走创业型大学之路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发动学生去创业,建立创业团队,创业中心,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创业中去,齐齐哈工程学院现在每个系都有自己的创业团队,创业团队是以学生为基础组建的,运营效果较好,学生在学习之余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不但对自身的能力是一种提升,对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完善与专业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创业技能。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2011年升级为本科院校,在原有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实行应用型本科教育,这对于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种基础和优势。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全面开设面向全体学生必修和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基础(普及创业知识)+重点(指导创业实践)”、“全员(全体学生)+精英(创业实践者)”和“课堂启蒙(创业基础课)+实践平台(校内外创业活动)”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一般性创业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商务精读”等与创业活动的专业性、知识性课程,如“创业者管理者法律知识”、“创业营销”、“如何开发突破性产品”、“设计和领导创业组织”和“创业金融”等应紧紧围绕创业过程的具体环节展开,并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商务知识、财务管理、法律知识、公关和交往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使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目标。

与此同时,应注重创业教育活动课程,以指导学生获得直接创业经验和创业信息,促进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创业活动,组织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创业类学生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形成、实践自己的新想法,并相互交流,支持学生创业。可邀请成功企业家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座谈交流,用典型事例来激励师生的创业激情,丰富师生的创业知识。

(三)建设创业型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以创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强调以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创业精神的培育。因此,创业教育对教师给予了更高的期望,要求教师要具备创业素质和企业实践经验,具有知识与市场相结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切脉诊断”,为企业提供智力援助,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教师不仅仅进行知识传播,同时要有更多的生产性知识并参加生产性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不断渗透创业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激发其创业热情,挖掘创业潜能,形成创业技能。

创业型大学的一些教师有着强烈的创业热情,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有望成为创业者。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因势利导,助燃这些教师的创业激情,使之转化为创业行为。这类教师可以特聘为“创业型学者”,通过其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素材和典型事例。同时,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风险投资家及咨询师,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学校“本土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结论

本文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载体研究探索实施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建创业型大学是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理性选择之一,必须不失时机地建立“创业中心”和“创业实体”,完善与专业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型师资队伍,进而建立与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索,让教师参与到创业中,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一种提升。

参考文献:

[1]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著,梁骁,黎丽译.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2008:11-192.

[2]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游敏惠.创新创业造就全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评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72-773.

篇2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大班教学,问题,对策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英语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增加。因此,各高等学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就是大班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大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紧张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但是却存在很多的弊端。

一、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过多。说到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得不说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由于高等学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数据显示,我国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全国高等学校录取人数由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57万人教育教学论文,短短十年间扩大了三倍,但是高等学校的教师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倍数的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象。因此,很多高等学校为了缓解师资短缺的状况,就采取了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课更是如此。现在在很多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的人数都在50人以上,甚至有的人数在150人以上论文格式范文。

2.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本身就是十分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学生人数较多,教室较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够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学生睡觉、看小说、心不在焉等,以至于老师与学生互动时学生没有反应。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差。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听力和口语这两个应用性较强的模块尤为如此。但采取大班授课以后,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地和学生进行互动,不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这样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教师授课任务偏重,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教育教学论文,而同时英语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因此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较重,很多老师的周学时都在12学时以上,最多的可能达到每周20学时甚至更多。如果采取大班授课的话,教师的工作量就很大。比如批改作业,一次就可能要批改300到400本,甚至更多。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少时间甚至是没有时间去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这样就造成了教学手段的一成不变,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

二、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对策

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挺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在授课前,任课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针对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授课结束以后,任课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学生对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对下次课所学知识进行预习。

2.根据学生的水平教育教学论文,分组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使得在学习过程中各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授课前,任课教师要对所教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采取分层教学。在给程度好的学生授课时可以适当加快进度,增加一定的难度,而对于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放慢教学速度,降低难度。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既有程度好的也有程度一般的学生,既有内向的又有外向的学生。然后根据讲授的内容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各组同学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这样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论文格式范文。

3.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授课方式。广大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比如在上理论性较强的阅读、语法和写作等课时就可以采取大班教学,而上应用性较强的听力和口语课时,就需要进行小班教学。这样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授课方式的优点,避免各自的缺点,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4.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的成熟,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有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文件、教学录像及学习材料等内容传到网上,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教育教学论文,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学生如果遇到疑问,可以进行提问,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答疑。任课教师还可以编写试题库,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考试和评价。这样可以大大地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高校扩招以后,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普遍采用大班授课这样一种模式,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大学英语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满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雪.探索非专业英语大班教学的课堂互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姚兰芝.高校英语大班教学的策略[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2 .

[3]文健.论英语大班教学的利弊及交际教学法的运用[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篇3

一、结合师范生专业培养方案分析教育教学方式的差异

1.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授课的意义。心理学是人际学,是关系学,是生活学。作为一名教师,懂得标的心理学原理和法则对教师的助人成长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你需要掌握像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艾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等知识。学习这些理论,对整体把握学生学习心理有着重大意义。如上课分析同学们的听课状态,判断同学们的兴趣度,及时调整教学安排。而非师范生没有经过这种专业的培训,很难掌握理解同学们的状态,这对教学效果有所影响。

2.口才对教育教学能力的重大影响。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谈吐是教师的第二外貌。教师的语言实际是一种专业的语言,是一般语言在教育行业中的特殊运用。通过本次夏令营的授课环节,我们发现师范生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直戳要点,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学生。同时更多的与孩子们互动,尽可能的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而非师范生则委婉含蓄,用自己认为舒服的方式去授课,没能考虑到学生们的需求。或幽默风趣,或晦涩难懂,或泛泛而谈,难明重点,这影响了教育的统一性。

3.教师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精神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教师的自我责任意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而教师必须树立主人翁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亲民”中不失威严。师范生长时间来的教学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状态,展开教学活动。而非师范生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接受以及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当他们克服不自在的状态,真正认识到教师的伟大,才能够转换身份,融入到教学中去。适应时间的差异就源于平时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差异。

二、非师范生培养方案与教学方式在暑期实践中的体现

从非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来看,非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实力的专门人才。在大学接受教育期间,更注重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反应力与灵活性较好。樊宏、戴良铁(2009)构建了能力结构模型,认为能力实质上是建立在处于某种价值观和文化情境下,以内在才能为基础并能够通过学习、努力和实践,从外界获得各种类型的技能和知识的一座金字塔。自下而上,那些可以通过学习或培训来提高能力的可能性逐渐增加。墨子曾经表达过人的生存、人的命运依赖于人的能力(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意思,认为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就具有的,而是要通过艰苦的磨炼和后天的培养才能得到。非师范生专业学生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也是对自身培养方案的一种体现与展现。不可否认,在教学方式上,师范专业的学生会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学会了前辈教师大部分的经验,而非师范生在很大程度上则是自身在进行探索。因此在教学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大。

三、总结

篇4

教育的功能在于成人,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的精神的全面生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曾被视为“体育棒子”,即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曾几何时,大学校园的其他工作者对体育教师的羡慕在于可以利用工作时间领着学生玩好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技术成分。其实不然,体育作为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地域、超本能的文化现象,既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指出,体育运动不仅是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和意志的表现,因此,人们在体育中看到不同的超越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友爱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精神,都是人类精神文化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真实反映。作为大学教师中的完善学生健康基础的体育教师,首先,他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传承者,他通过体育知识的传授、锻炼方法的引领,使人类体育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延续。其次,他是人类文化人才身体基础的奠基者,通过体能增强、技能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文化的扬弃,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他们成长为人类文化创造者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体育教师自身也是人类体育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体悟,从几万种甚至是几十万种锻炼方法中选择出适合学生体能发展的方法;从几千种体育运动中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从单个运动项目几十个技战术中选择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技战术供学生掌握。这不仅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他人的创造转化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关照,还通过自身的体育专业行为为人类体育文化增添新的元素,创造并更新着人类文化,怎能说体育教师不是“文化人”。

2大学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特点

2.1以大学体育特点为本质对大学的体育教育要有两个维度的的理性认识:纵向维度,大学体育无论从大学教育的性质还是从教育对象的变化,都应在课程性质、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与中小学体育有变化、有发展,显示出大学体育的个性;横向维度,大学的体育置身于大学的课程整体中,其作用和功能应服从大学培养目标的整体完整,虽然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不大一样,甚至课程性质也不尽相同,但是应该成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有机部分,在修课形式、教学形式上符合大学教育的特点。这两种认识与把握做为体育教师自觉践行与主动追求大学体育发展的理性态度,以现实的人作为理性的尺度做出价值意义的探询,以理性的原则做出价值选择与判断,以理性的方式观察、思考并采取行动。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体育教学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等方面在理性思维上加以确定。

2.2以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体育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特点。因此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必须与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实现。作为体育教育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到体质增强、技能掌握、人格完善、文化传播4个体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使体育文化的践行要均衡。在对体育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同时对自身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行动进行批判性的关注,并主动反思自身实践,并积极采取行动对其加以创造性改进。同时,关照社会现状,积极补充先进文化,取长补短,在理解自身的文化基础上,学习其他文化的先进经验,在自我与周围世界间建立和谐的联系,达成自觉的体育教师文化。

2.3以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宗旨种子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历史和传统就是体育文化延续下去的种子。传统和创造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体育文化自觉包含着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及展望未来3个维度。大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文化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中介与纽带,充分发掘和发挥体育文化中的健身、教育、美育、娱乐、情感发展等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及其他社会现象的融合,推动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使体育文化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大学体育教师在自觉中成为“文化人”

文化自觉既是大学体育教师价值追求的精神体现,更是以其对教育理性认识为指导的自觉践行,是体育教师自身走向解放、走向生命价值体现的动态过程。大学体育教师成为文化人”,其实践生成活动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在自主中开展学习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只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大学体育教师要想改变在学校的边缘地位,必须在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加强学习,努力做到“想学”“能学”“会学”“乐学”“恒学”,将自身的基础、兴趣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主动调节学习过程,做到终身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所学习的新知识与自身原有的经验进行整合,促进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整合,让理论与实践在自己身上找到相遇点、融合点与发生点,逐步构建起属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文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增生与创新。

3.2在对话中寻求理解社会是一个沟通的系统和人际交往的系统。在教师自觉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高度关注人际互动。在与专家学者的交往对话中,获得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方法;在与同行的交往对话中,交流经验、互帮互助;在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往对话中,获取其他学科知识,发展体育边缘科学,使体育学科的阵营不断加大;在与学生的交往对话中,了解学生学习需要,获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在人际互动中要充分表达,相互倾听、相互激发,在合作、协商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多元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实现大学体育教师的群体超越。

3.3在反思中获得动力俗话说: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将体育教育教学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工具劳动的人就忽视了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用怀疑的态度去面对体育教学实践,注重解读教学现象,从教学情境、学生学习、自身困境及人际互动中提炼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日常备课、实施教学、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找到看待问题的新思路、新看法。

3.4在研究中实践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立足于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在实践中发展形成个性实践知识、提升实践智慧,建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创生新的文化样态,正是教师文化走向自觉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大学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最根本的差距在于科研的能力与水平。因此,提高大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学研究带动创新,以科学研究带动教改,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勤发现、勤反思、勤学习、勤实验、勤总结、勤创造,在研究中实践创新,在研究中创造文化。

4结语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21—02

人文素质分为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倡在科学、技术、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环境下,提高个人素养,发扬精神文明。所谓人文素养也就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以科学文化体现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其核心意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人文素质的角度进行英语教学,也就是在科技无法渗入的领域,采用精神的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素质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相对现代教育观念而言的,它的形成源于历史,并对现在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有着深远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有许多进步的人文教育思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一些理念也逐渐地变得陈旧、落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极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需要。因此,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2.缺乏人文素养环境

缺乏人文素养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落后的教育观念造成的。社会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这种缺少人文素养教育的观念下,就自然而然地缺乏人文素养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模式的单一,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人文氛围更是无从谈起。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下,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重视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久而久之,校园的学习氛围缺少人文气息,塑造的人才往往有知识、有学问、多理论,却少文化、少运用、缺修养。

3.空喊口号,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变。但是,转变的仅仅是观念,很少落到实处,就算是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其阻力也是相当大,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将其根除,不仅工作力度大,转变范围广,而且所需时间长。因此,大多人文教育实施人员预见了实施工作的难度,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落不到实处”的局面。

二、结合人文素质,大学英语教学的进步性

1.灌输人文素质教育观念

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关键还在于要有人文观念的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育人,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在实施过程中处处贯彻着人文思想。先进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也是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它要求以人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使教育与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密切相关,并展现现代的人文体系。

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表现为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人对尊严的尊重,对价值的追求,对命运的掌握;它是人类遗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现象,是对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表现。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人文精神的过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英语发展的历史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面对文化冲突时保持清醒的认识,不会出现文化上的“休克”,从而无障碍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就是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各种个体的观念、知识环境。人文环境着重于人文氛围,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气息。营造良好的大学英语人文环境是利用人文素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效的重要步骤,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校园充满人文氛围。

三、让人文素质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

1.积极引导,利用多方面的人文资源

人文素质的英语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样化、多形式的教学。

首先,从英语教材来讲。从英语教材进行人文教育就应该在教材中添加人文内容,改变传统的教材枯燥内容。在进行大学英语课本学习时,教师可以找出具有人文情怀的内容,调动大家热情,参与英语学习。让学习在人文思想、人文氛围中,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并用人文的学习方法学习英语,从而利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个别、关爱他人、能够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操,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丰富大学英语的课外材料。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电子信息时代,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英语人文学习材料是极为容易的。通过网络搜取人文情怀的英语内容,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广泛地阅读课外英语知识,阅读一些英语优秀作品,从作品中不断感受、不断思考,在英语文学的熏陶中学好大学英语。

最后,丰富课内课外活动,这是人文素质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活动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人文情怀,从而能够在这种人文气氛下提高自己的英语修养和英语水平。

2.为人师表,加强教师人文修养

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传授者,是学习者的辅助者,就应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经师易做,人师难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都是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也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人文情怀的师德,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文教育给人以影响,通过自己的人文素质给人以示范。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模范,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3.从小落实,注重人文教育的长远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应该从小就开始着手的,不仅仅只开始于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应用。而且,从我国的客观教学情况出发,顽固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就相对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人文素质教育推广屡遭阻碍。所以,针对于此,就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规划人文素质在教学中的长期任务。

4.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下英语教学的目的性

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人文环境、人文方法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感染,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德行得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全面提升。进而通过这种精神的力量作用于学习,唤醒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最终取得良好的英语学习效果,英语水平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出个性独特的优秀人才,尊重不同人之间的精神价值。能够在社会活动中通过精神的指导、素质的规范,使学生成为有灵魂、有思想、国际化的新式人才,并赋予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 深化英语教学改革[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04).

[2]许艳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2 号文件.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内涵 特质 优势

在字典中,“人文”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解释为“社会科学”。所以,“人文科学”应包括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宗教学等,而“人文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语文作为最具综合性、基础性,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极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和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学语文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文本,即古今中外大量的经典作品,而正是这大量的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显著的特质蕴含了人类科学方方面面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知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品评情感人生、体验闲适人生、浇铸道德人生、创造审美人生从而实现价值人生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通过文本教、学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转化,将人类社会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即人格、气质和修养,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为他们的幸福美好人生和他们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当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全新追求。

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培养构成当代以强化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大学语文人文内涵的特质,决定了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更具有优势。

一、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的广泛包容性特质

大学语文课教材所选内容几乎能涉及人类所有的学科知识,能够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只是大学语文更突出和重视涵盖人文社科知识。大学语文课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畛域的壁垒,极大地开阔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历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大学语文课能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审美与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是非、识真假、懂美丑、知荣辱的道德判断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魅力的人格。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就是体现这一特质的最好一例。品读《红楼梦》,除了吸纳其中无所不包的各色人物、医药、文学、园林建筑、衣饰美食、游艺收藏、民俗风情等知识以外,更有意义的是从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现实和人生,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和人生,同时感受、体验中国文明的博大、丰富和深邃,领悟真、善、美,获得无可比拟的审美收获和享受,从而在思想道德 、知识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得到浸润、滋养,修炼。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大学语文课的这一特性,在担当此重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的具体化、形象化特质

这一特质表现为,大学语文课所选用的文本中蕴涵的人文都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它是具体、灵动、可感的,且这其中多以塑造人或物的具体形象来体现,因而它也容易引发学习者对它体味和吸收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人生、思想的角斗场。例如,对于勇敢,苏轼在《留侯论》中写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由此,对勇敢便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算是勇敢;像韩信那样能忍受胯下之辱,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才是真正的勇敢。又如,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上古神话中,能让人具体感知和体验中国远古时期人们的英雄崇拜的精神内涵。“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远古时期人们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和执着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附着、融透在夸父这个艺术形象中,就栩栩如生起来;而“事物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哲学思想,又通过“弃其杖,化为邓林”得到通俗而灵动的表现。

三、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多元互渗性特质

大学语文课所选用的文本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几乎都叙写着人间世事,展现着现实世界,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渗透着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法学、宗教甚至自然科学等多元的知识和义理,而且这些常常以交汇、融合、相互渗透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之中,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在同一个作品、或同一个事件、或同一个形象中可以获得多种知识,品味多个事理,体验不同精神品格的影响和感召,获得多样的审美感受和收获,且这些东西之间彼此影响,以它现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因为在现实中的人文往往都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

以诗经《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这个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至今为大家所喜爱,就因为它既有文学美又有艺术美,更有思想情感美。这多元的美相互交汇、融合、渗透着,以一个充满美丽、朦胧、神秘的现实环境,和一个不畏险阻、坚持不懈,勇于追求的企慕者形象带给读者深刻而长久的震撼和影响,本诗就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又如,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这也反映了文学、史学、哲学是紧密联系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哲学内涵,鲜活地反映着历史,且在现实世界中,这三者也几乎是不可割裂并相辅相成的。

如何把人文内涵较为有效地内化为人文素质,这是目前我们教育教学的难题,但依据“大学语文”中人文内涵特质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是让大学生拥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最佳学科,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使他们“精神成人”的最优势学科。

参考文献:

[1]曹来义.高职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的构成分析.中国教育创新,2007,(9).

篇7

关键词:反思教学;大学英语;课堂观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从研究教学方法与学习者转向研究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教师自身发展既是出于教学需要,又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内在的专业素质,交替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师反思,并借助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教师专业能力。

一、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最先提出“反思”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Schn于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的影响。在书中,舍恩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多,理解所教授的内容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评价学生所学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最终更深层次地理解教学内容。反思性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深入地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学习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内容放在第一位,根据教学依据,在课堂上采取具体的教学行为,并作出合理的教学决定。反思性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深入地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工作状态。

二、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探究性。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教学将考试视为教与学的中心,教师依靠经验教书,学生依赖教师学习。如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时刻审视、思考其教学策略,自觉地、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性。实践是反思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反思性教学是从备课、讲解、讨论、测评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教学实践中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3)持久性。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呈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

1.教学是个体的行为,每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不同,课堂行为也有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库”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反思,利用专业知识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质疑和批判,并解决问题。教师要把自己定义为学者,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了解如何改进、创新和提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如何系统反思的过程。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创新,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自觉养成终身学习、研究的习惯。

2.通过课堂观察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的教学原理,促进自我发展。课堂观察既包括教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随堂观察,也可以是同行教师相互间的观察,包括教学督导听课、校长听课等内容。通过课堂演示(或听课),教师可以了解如何更有效地讲授某些教学内容,但不要把这种授课方式看作是最好的、最理想的或唯一的授课方式,因为没有一个教学计划的内容能完美无缺。换句话说,由于各种原因,有时课堂上会发生一些教学计划无法预料的情况,导致无法达到某个教学目的。观察其他教师上课,可以收获对“自我”的认知,构建和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库”,从而促进教师本身的课堂教学质量。

3.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让学生围着自己转,现在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纯教育工作者变成了研究型的教师。语言不是一套固定的规则,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应用我们的洞察力和直觉,分析和观察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进步。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他自己独特的习得语言的方式,教师要极其敏感地去发现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式。

4.撰写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又称教学日记、反思笔记、反思日志,是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或教师的个人体验进行回顾、归纳、反思和评价的行为方式。教师首先要详细、忠实地描述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有问题的教学事件,此时的反思处于描述水平的反思。其次,具体地记录下教师对整件事情的看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并提出问题,此时的反思处于理性水平。最后,根据教师已有的教学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观念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这才达到了反思水平。教学日志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课堂的学生活动,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对学生的语言评价,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师的角色等。实践证明,撰写教学日志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的途径。

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情感教育:渗透方法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社会考试压力的驱使下,我国的英语教学目标只限定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的活动,而忽略了教学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者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且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因此研究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虽然情感教学已逐步地被重视起来,但如何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情感策略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它是个体与社会的需求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当客观事物符合和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时,就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反之,则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情感策略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动机等方面的策略。学习者对自我情感调控力和激发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他人的理解力,人际交流能力将直接影响门语学习的效果,在诸多情感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态度和自信心。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现象和问题。

2.1 积极主动型这种学生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于所学的东西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大胆发言。此类学生一般在班上只占少数,但对全班的学习风气有积极的影响。

2.2 被动接受型这种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课堂上不会积极发言,但教师布置的作业能按时完成,课堂上叫起来基本上能回答问题,此类学生占大多数。

2.3 无所谓型这种学生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心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上课时或者睡觉,或者与旁边同学讲话,眼睛看着黑板却心不在焉,有兴致可能会学习一阵子,无兴趣则连书本都不愿意打开。

2.4 紧张害怕型这种学生一般属于性格内向者,在平常的学习中非常认真,勤奋,但害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担心老师会叫自己回答问题,一到考试就紧张。

3 情感策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施

3.1 营造宽松自然的课堂气氛。轻松气氛策略包括排除焦虑、劳逸结合笑语相伴等策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生理调节和心理调节相结合,使自己在学习时处于放松状态,使自己能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集中精力学习。因此,不管在课前、课堂还是课后,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环境,尽量让学生处于低焦虑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英语产生兴趣,才能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3.2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导为主,多让学生体验成功。S.D.Krashcn曾提出:“外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与运用目的语。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习得这种语言。”它特别强调学生要直接参与交际,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说学生是交流的主题,而教师则要帮助他们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老师来引导、启发和调动。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作为知识信息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活的体系,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把学生引入门径,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积极性,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思考的主导下进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快、学得牢,从而有效地从原结构向新结构迁延,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真正为自己所拥有,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3.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英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使教师接受到学生良好的信息反馈,继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形成师生情感交流的良性循环。

此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之外,在课堂之外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因此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Party等,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实行了大范围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外语理论研究者共同努力,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等方面,围绕教师职业发展、职业素质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改革尝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Hutchinson 和 Waters等西方学者提出需求分析理论,强调学生的需求研究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一理论为目前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继此之后,刘润清在《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再次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势在必行及对教师的挑战; 2008年,王守仁出版了《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一书,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外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趋势。夏纪梅在《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中指出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提高职业修养,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需求。秦秀白在《教书治学之我见》一书中强调教学改革首先要改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果教师思想不改革,教学改革就是纸上谈兵。对于教师改革与发展,Freeman提出教师职业发展在任何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它比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成败,且教师职业发展没有终点。

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都认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学习和吸收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修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研究策略,在武汉科技大学2014级学生选教师授课和上英语选修课一段时间后,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选课心理、选课标准、学习成效及语言应用能力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并随机抽取各个学院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针对学生的调查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现状、对教师和教学的期待及要求。同时,本课题将针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态度、教学内容、职业修养、管理手段等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匿名填写。除此之外,本课题还邀请部分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访谈,从两个角度进一步了解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现状及有待提高的方面。

三、研究结果分析

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默认课堂,也就是说,他们选择了教务系统安排教师作为任课教师。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新的教师,个别班级因为人数太少而无法开班,导致个别教师课时量减少。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之所以选择默认课堂,主要有三个原因:1.对默认教师很满意;2.课程时间安排和管理局限了选课的范围;3.在新的课堂中,由于彼此不熟悉,上课感到拘谨并难适应。个别学生认为学习成效不在于老师,主要在于自主性。

四、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启示

(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们对教师传授的具体知识还是有要求的,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希望从教师那学到真才学识。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接受过全面、系统的训练,有着过硬的基础,同时长期接触各类材料进行巩固。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学基础,这就包括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等,并把这些知识贯通到语言教学中。再次,英语教师还必须了解和学科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补充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

(二)克服职业倦怠,调整心理状态。

任何工作做久了,都会有职业倦怠出现,教育领域也一样,大学英语教师尤为明显,因为他们科研成果难被认同,论文难以发表。加之授课重复率高,学术含量低,学生越来越难应对,极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没有了对教学的动力和热情。作为教学服务者的一线大英教师,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职业倦怠,要进行自我认知调节,正确对待教学和科研压力,严重者就可求助于心理干预,不能怨天尤人。

(三) 提高教育教学素养。

选课堂的学生中大部分对原教师不满意,而且其中大部分可以融入新的课堂,说明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亟待提高。夏纪梅教授认为外语教师除了要掌握和更新语言知识外,还要扩大知识面和学科范围,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交际学等,并学习研究这些学科的发展动向及它们与语言教学的交叉状况。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紧跟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积极学习,充实自己,同时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教学技能和效果。

(四)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科研是教学的支撑和拓展。大学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学者型教师,是研究者,其科研能力是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科研和教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为科研提供信息、问题和第一手素材;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教学充满活力和内涵。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下,教学质量才能够得以保证,所以学生选课以教师职称作为选择依据完全是合乎情理的。这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们必须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并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成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篇10

关键词:大学物理;STS教育;物理教学

一、引言

STS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目前正逐渐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由于它有着传统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性,受到教育方面各个领域的青睐,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中去。它自提出后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逐渐走向成熟。大学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应将教育内容与科技创新和社会相结合,大学物理作为技术性很强的高级学科,其教学更应该如此。因此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便成为了趋势所向。

二、STS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STS教育重点在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它旨在使现代社会公民不仅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更应该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能够准确的把握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1]。以此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一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判断与抉择。STS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对科学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着不同的定义。但STS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将科学知识进行传播,运用其多元性、开放性、人文性、综合性、互动性及前瞻性等特征,使人们能够对科学、技术、社会有着一个统一的,综合的,系统的认识。这就是STS教育基本的内涵所在。

三、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1.强调科学知识,忽视人文培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进行了很大的改革,特别是我国大学等高等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国内大学物理的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诟病。我国教育普遍以文化知识的灌输为主,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目前我国大学物理的教学也是如此,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技术、社会的培养,不能将科学知识与社会、技术有机的统一起来,使得学生只局限于学科本身,只重视自己学历的培养和对于物理知识的专业性的培养[2]。这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无法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难以做到人格的养成。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为学生的学历服务的,无法做到学生的终身学习。

2.教学内容偏学科性太严重

在我国理工类课程的教学中,偏理科性、偏学科性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物理的教学无法与今后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无法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仅仅是进行主观的科学知识的培养。教师在教科时,仅仅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会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进行讲解。比如将物理学科的部分内容与环境、能源等问题相结合。系统的理论性的学习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固然起着很大的教育作用,但是在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还是十分欠缺的。

3.大学物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十分枯燥乏味,不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于大学物理的学习没有兴趣。缺少与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得大学物理的教学进行困难,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重心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在学生兴趣、人格、个性的培养。

四、STS教育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意义

1.STS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大学物理中采用STS的教育理念,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相结合,采用综合性的教育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时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理论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知识都较为丰富的综合性的人才。懂得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渗透STS教育理念,发展全面性的人才。

2.STS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STS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这是学生锻炼能力的基础。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教育中渗入STS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还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做了良好的铺垫和帮助。发展素质教育,是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与STS教育有着相似之处。

3.实行STS教育,是实现科学与社会融合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相隔,但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STS教育的实施便成为了实现科学与社会相融合的必须[3]。STS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物理贴近生活的一面,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接收的物理方面的知识和教育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将科学和社会实现有机的融合。

五、结语

大学物理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不足,应该及时的认识到目前教育方式所存在的缺陷,改善教育策略和教育理念。STS教育的对于大学物理方面教学的渗透,是实现大学物理科学知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有机的融合,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全面性的人才,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必须,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

作者:赵洁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参考文献:

[1]成春英.初中物理中融入STS教育的教学设计--以《噪声》一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