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机构改革; 体制改革

在长期的发展中从事各种活动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如何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科学正确的管理的档案,并且积极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长远发展服务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广大档案工作者多年的理论探讨,单从档案工作的自身要求看,档案产生的主体、服务对象、工作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档案管理理念、技术手段、队伍素质必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建立起统一的、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1 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背景

“制度”是规范人们办事程序和行为方式的规则,“体系”是制度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集合”,是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是各项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管理也不例外。

我们都知道,档案是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不但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业务活动、机构调整等行为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改革发展、经营决策等重大行为的决策依据以及维护合法权益的历史凭证,是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利用好档案,对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反思,如:制度的确立仅以档案工作的自身业务需要为导向制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与这些制度相关的利益主体的需要,总是习惯于“为加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提高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质量,制订本规范”、“为加强本的档案保管和管理工作,特制订本规定”等等,来说明档案工作制度的建设目的或目标,缺乏与时俱进、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有的档案工作制度的制定没有充分征求和吸纳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显然,以这种理念确立的制度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和社会需求,缺乏制度应有的约束力、广泛的影响力和科学的执行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制度的贯彻落实,大大降低和弱化了制度的实施效力。

2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不能“一概而论”, 也不可能有现成模式可以供“翻版”克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看到,在 “向管理要效益” 的大环境下,档案工作的存在与否,已不再取决于上级部门的行政指令和要求,而是取决于档案工作是否能在制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建立与制度融合为有机整体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的发展规划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应当是档案工作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

第一,从开发“管理层”入手。档案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是维护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凭证和依据,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目前,就本集团公司来看仍有不少下属的公司还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档案管理建设工作提到管理的议事日程,这与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究其根源就是这些公司的管理层重视不够,因此,首先必须提高负责人的档案管理意识,才能提高的档案管理意识,在全公司树立档案是资产、具有实用效益的观念。

第二,从管理“规范化”切入。提高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化水平,“10号令”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要据此建立完善适宜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规范别要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是档案是规范管理的关键环节,档案资源收集不上来就谈不上管理。对于档案的收集工作,要在制度体系上给予保障,切实将档案收集工作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第三,从增强“适用性”着眼。并不是说所有类型的都要构建模式相同的体系,而是应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机制。笔者认为,一些小型只要有档案管理制度、有专门的库房和装具、配备有档案专业知识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能有效开展档案工作就可以。大型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关键是要保证档案收集及时完整、保管得当、利用有效,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标准在于是否能满足时展,是否符合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从提高“利用率”发力。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是档案管理是否引起管理层、员工重视的“生命线”。目前,仍有一些对档案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系统的档案管理机制,档案分散保管在各个具体经办的职能部门,如财务档案保存在财务部、人事档案保存在人力资源部,而这些部门之间又互相封闭,导致的档案管理不能做到完整、准确、系统的收集,档案资源容易流失,不仅不利于档案的永久保存,还会给档案的管理留下安全隐患。究其原因就是档案利用率不高,认为档案可有可无,“书到用时方恨少”,档案管理亦如此,只要在制度体系建设中“勾画”积累档案资源、丰富档案内容的“蓝图”,档案资源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第五,从优化“档案员”队伍抓起。档案管理人员是落实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最直接的执行者,贯穿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提供利用等各种活动中,如果不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就会影响档案业务活动的准确性、有效性,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也就无从说起。因此,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新技术、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做到“眼勤、耳勤、脑勤、手勤”,看到新工程、新项目,听到新活动、新举措,接触到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各类图书、资料都要认真查验、及时收集,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对发生的档案信息源抓紧处理,不讲代价,并按照一定的属性分门别类整理,以确保室藏档案信息资源的齐全、完整、准确、丰富,方便各职能部门的查阅,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这样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档案员。正如加拿大著名档案学家特里・库克所言,档案管理人员要“停止扮演保管员的角色,而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这样才能“重新坐回上帝的身边”,体验“为上帝服务”的快乐,做档案管理工作的忠实实践者。

3 档案管理工作要更新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是一种多元、灵活、高效的统一体,主要由档案规范标准、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和各职能部门档案管理岗位职责组成,其中档案规范标准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是落实档案规范标准的组织保障,职能部门档案管理岗位职责是落实“档案规范标准”、“档案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具体体现。无数的案例证明,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能减少的管理成本,为创造管理效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发展的速度和脚步不断的加快,作为记录发展轨迹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要更新观念,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更要与时俱进,在市场竞争、发展中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服务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荀巨虹.煤矿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24)

篇2

[关键词] 基层 动物防疫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 S85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198-01

一、前言

近年来,畜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由于基层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各种动物疫病一直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着畜牧业发展,完善和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防控动物疫情发生和流行,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畜牧业的发展。

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现状

九台市地处吉林省中部,位于长吉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长吉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九台市的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气候条件适宜,属于松嫩平原和长白山余脉过渡区域,松花江、饮马河贯穿南北。土地面积为22500平方千米,其中平原占80%,78%是黑土地和草甸土,肥力强劲,全市的秸秆年产量达到了400万吨,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市辖区有两个民族乡,12个建制镇,310个村庄。2002年九台人口增至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0%以上。九台的畜牧业主要以猪、牛、羊、家禽为主,2002年统计数据为:肉类总产量9.6万吨,禽蛋2.6万吨,畜牧业发展总值达到10亿元。

1.围绕吉林省中新食品区、动物无规定疫病缓冲区建设实施了防疫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了稳定的三级防控体系,同时建设了疫病检测和疫情监测化验室。新建6个标准化乡镇基层畜牧站,坚持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保证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全市“四大疫病”免疫率达到100%,常规免疫率达到95%以上,有效保护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2.开展了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的5个专项整治行动,分别是“兽药饲料专项整治行动、打击‘瘦肉精’等非法添加专项整治行动、打击经营病死病害畜禽专项整治行动、生鲜奶专项整治行动、鲜肉和肉品专项整治行动”;

3.落实了疫病防控保障措施。为保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动物疫病防疫体系不健全,工作开展难度大。近年来,还有部份地方动物防疫网络还未健全,《动物防疫法》是动物检疫监督时的唯一法律依据,但其条文比较粗略,相应的配套细则均未,致使监督过程中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国家虽然投入资金对兽医站进行改建,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地方财力有限,目前兽医站仍然存在体制不顺、人才匮乏、设施简陋的状况,直接影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3.产地检疫力度不大,动物产品来源主要是农村各家散养,规模数量不一,分布过于分散,报检率低,同时个别检疫人员,从而使综合防治效果降低;

4.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防疫队伍人员老化的问题非常突出,聘用的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动物防疫人员专业理论素质不高;

5.群众对防疫工作认识不够,一些群众不能理解和支持防疫工作,食用或贩卖没有经过检疫或检疫不达标的动物产品。

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

建设动物防疫体系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应从全局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广泛发动宣传,增强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卫生防疫氛围。动物防疫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深入学习《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动物防疫法律意识,执法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提高疫情快速反应和处置的能力;

2.搞好防疫监管。要继续采取“五强制” (强制免疫、强制隔离、强制封锁、强制消毒、强制检疫) 措施,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要健全完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加强动物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快速处置,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坚持依法防疫。动物防疫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好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力争使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耳标配戴率达到100%,对新补栏畜禽、怀孕畜、仔畜、漏免畜及因病缓免畜要及时补针,做到动物防疫密度常年保持100%,以全面提高畜禽抗疫病风险的能力;

4.加强防疫监督,加强监督部门管理。强化部门内的管理工作,形成动物卫生监督责任,层层防控。定期组织培训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形成绩效考核体系,奖惩分明。政务公开化,加强群众监督的力量;

5.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启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动物防疫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各地应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动物防疫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

6.抓好基层专业人才培训。制定培训规划,落实培训经费,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到学校轮训,提高基层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7.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建设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确保动物卫生监督顺利进行;把动物卫生监督的使用经费归入到地方财政的管理范围中,确保正常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资金和学习经费充足。

五、结束语

在新时代之下,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群众的利益,保护群众的生命健康,共同完善和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质量强县为中心,围绕培育一批质量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我县工业、农业、建设工程、环保、服务等主要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打造“诚信保亭”县域形象,推动我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1、产品质量:防止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的发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在85%以上;全县生产企业杜绝无产品地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传,新增1个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至少新增一家食品企业取得QS(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无食品安全事故;培育省级名牌产品1个,争创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主要消费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指标95%以上达到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

2、工程质量: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的安装工程,所有工业、交通、电讯等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工程都应按国家和省有关工程质量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执行,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新建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受监覆盖率100%,优良率达到25%以上;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率继续保持为“零”,基本消除一般质量通病;竣工交付使用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合格,确保连续生产或正常使用。

3、服务质量: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旅馆餐饮等服务行业,都应在拓宽服务空间、提高业务技术和服务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巩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工作,严格评选“放心店”;有选择性的在条件较好的超市、旅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以带动全县流通领域的服务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4、环境质量:辖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辖区内水资源执行II类水质标准,一般水域执行III类水质标准,城区饮用水源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1、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制定步伐。按照我县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框架要求,组织制定我县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2项。(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二是抓好国家级、省级红毛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实施相关农业标准,对示范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重点是采取各种方式做好标准宣贯、组织指导农民按技术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牵头单位:县农业局;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三、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抓好红毛丹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着手申办三月红荔枝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2、加强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工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印发采标目录,加强宣传,积极引导2家生产规模较大、标准化基础较好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二是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对于家庭作坊式企业,采取标准引导的措施,把国家强制性标准送上门,使这些企业明确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按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完成我县企业食品标准的清理审查工作,解决食品企业标准水平低,与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不相符合等突出问题。(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3、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环保工作。

一是围绕国家已建立的旅游标准体系,组织制定保亭特色旅游产品的地方标准,提高保亭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旅游形象。(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旅游局)

二是在旅游规划、旅游区景点管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严格实施国家、行业已颁布的旅游服务标准。组织制定县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县质监局、县旅游局)

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为重点,加大对城区生活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生活用水的水质监控。。(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国土环境资源局)

(二)加强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卫生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启动对全县农产品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分类建立质量档案,摸清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底数;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保证农业投入品质量;指导、教育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县农业局、县畜牧水产中心;责任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卫生局、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

2、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食品生产、销售市场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关;强化发证后的日常监管,加大生产、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卫生监督抽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行为;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帮助、指导其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自律,把好原料进厂质量关、生产过程质量关、出厂产品质量关、进货验货质量关、销售质量关,对没有内部质检能力的生产企业,督促其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牵头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

3、加强工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建筑工程审批程序,加强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启动对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建立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档案,指导、将不具备质量保证能力的建筑工程队清除出市场;完善施工图纸审查制度,确保施工图纸设计、勘察质量;完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把好工程质量验收关。(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4、加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开展锅炉、压力容器、机电类特种设备、压力管道、气瓶普查整治摸底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拾遗补漏,全面掌握特种设备的底数、分布及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快推进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提高安全监管的到位率,确保特种设备注册率达100%,定期检验率达98%以上,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加大现场监察力度,加强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实现“零事故”运行目标。(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三)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增强全县经济核心竞争力

1、制定实施名牌战略计划,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争创名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选择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科学制订规划,实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推进。广大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走质量兴企、名牌兴企的路子,以质量育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争创名牌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精选一至二个生产经营条件过硬、质量意识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将其作为培育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以及海南省名牌产品、海南省著名商标、优质工程的重点对象。(牵头单位:县工商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2、强化认证意识,为实施名牌战略打基础。

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强化企业争创名牌的内部管理基础,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责任单位:县质监局、工商局、县农业局)

(四)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技术支撑。

1、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质监局)

2、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3、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提供优质行政服务。

1、监管与服务并重,建立重点企业质量共建责任制。

选择县水泥厂、五指山茶叶加工厂等一批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共建工作,与企业签订质量共建协议,明确部门监管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企业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2、监管与指导并重,规范小型企业质量行为。版权所有

对生产经营条件差、质量工作基础弱的小型企业,统一确定其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规范,通过日常监控,严格把握其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和范围,确保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出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事故。(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3、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一是切实落实打假责任制,由县政府(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对打假工作负总责,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执法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立起部门之间联合行动、信息互动的打假工作机制。(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二是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强化打假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打假工作制度,加强打假信息综合分析,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区域性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置质量安全事故、假冒伪劣严重案件和区域性问题,集中突破一批涉及面广、数额较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完善举报制度,落实举报有功奖励。(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篇4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 农村 社会保障体系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

(一)是城镇化进程的内在粘合剂。我国农村人口占比56%,在目前城乡保障程度依然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缩小农村驻城务工人员与农村留守亲属在社会地位认知方面的心理落差,从 “家族层面”增强共同的发展获得感,从而为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营造更加有益的深层心理环境。

(二)是社会整体发展的有效推进器。当前,虽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很大l展,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摊子大、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农村保障体系发展相对依然滞后。这既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块短板的建设力度,必然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发展的近期目标,努力缩小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必然内在要求我们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现状扫描

就整体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近年虽有不小发展,但比较而言,依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薄弱部位。主要表现在:

(一)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部分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镇人口,而针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很薄弱。这种薄弱既表现在专门针对农村社会保障这个相对“整体”层面的法规极为单薄,而且在涉及教育、劳动、就医、养老和居住等主要保障种类更是缺失。由于只能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就必然导致各地在理解和执行上的差异。这种立法短板的尴尬,不仅直接造成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少法可依,也给少数人利用职权,营私舞弊造成机会和可能。所以,如何缩减地域差距,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使农村的社会保障能够有法可依,是摆放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保障结构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不够广,保障项目差异大,保障水平力度弱,保障资金缺口大等方面。就以学校和技能教育、劳动保护保障、居住环境条件、看病就医和养老保险这五个主要方面看,不仅比较城市具有项目、覆盖面、保障水平、财力保障等诸多较大的差异,就以农村保障体系本身的结构看,也有诸多不平衡。如看病就医、养老保险、教育水平等方面,与城市差别就更为明显。

(三)规范治理存在软肋

一是农村基层政府缺乏明确、合理的制度理念。他们生活在几千年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社会环境的大海之中,要形成现代工业社会的“保障”意识和理念,需要过程。二是农村基层政府对加强保障法制化建设举措乏力。这既与农村整体保障体系建设法制化滞后息息相关,也与基层政府权力配置体制、管理者整体的法制化建设能力相连。三是保障管理不够科学化和规范。表现在部分地方项目管理混乱、保障基金管理混乱等;四是部分乡镇政府主导责任缺失;五是囿于财力限制。我国大部分农村社会保障底子薄、基础差,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不管是养老保险还是合作医疗及其他方面,都应该建有各自的保障制度,应首先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养老险以及合作医疗等制度的建设。二是加快地方性法规的建立。每个地区之间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在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推行方案。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法律规定、国家关怀,增强保障意识,从而共同努力加入到其中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达到实现保障的目的。

(二)扩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

要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景,不断扩展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其次,要结合各地农村实际,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的针对性,区别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状况,积极务实地强化建设力度,实施精准覆盖。

(三)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国家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将农村社会保障经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力争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实行参保群众及社会、民间资本几个“一点”多渠道解决。也可以建立专门组织通过市场化方式,对资金进行再投入运作,达到增值的目的,减轻国家的负担。

(四)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建设

针对一些村民对社会保障认知不足,对所缴费用去向心存疑虑的情况,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取信于民。第一,建立公正透明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并保证其公正性和权威性;第二,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收支的监督管理,这是确保农村社会保障能够精准覆盖到全部被保险人的关键;第三,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加强培养管理,确保农村社会保障队伍能够不负众望、正确履职。

参考文献:

[1] 李 健.城镇化发展中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4(18):37-37.

[2] 张忠厚.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

篇5

一、试点工作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国家《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为指南,从我市肉类行业的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探索建立我市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模式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我市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系统与运行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试点工作目的和原则

(一)工作目的

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目的,是改善肉类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培养和树立肉类食品企业安全信用意识,规范肉类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和肉类食品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信用制度的奖惩作用,克服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建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提高肉类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水平,为全面推进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我市肉类食品安全水平积累经验。

(二)工作原则

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原则,市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采取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做法,既要加强组织领导,也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三、试点工作内容

(一)紧紧围绕食品安全这个主题,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食品安全信用基础知识、食品放心工程和信用典型案件等)的宣传、教育和经验交流活动,切实提高试点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水平,为我市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根据肉类行业的特点,制定信用制度规范。形成一套符合我市实际、可操作的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披露制度、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努力探索、改善信用自律、信用监管机制,使肉类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有章可循。

(三)充分发挥先进的示范带头作用,根据不同产品类别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为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具体指导和经验,使更多的企业规范信用管理。通过试点,明确相关信用服务的内容与程序。

四、试点工作步骤

按照市试点工作的安排,肉类行业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20*年6月—7月)

1、6月底前成立肉类行业试点工作小组。由市贸易局牵头,农业、卫生、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和肉类行业的专家按职责分工及行业管理要求,共同负责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及服务工作。

2、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制度。6月底前确定试点企业。通过调查摸底,推荐确定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企业名单,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肉类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有关制度。

3、开展调研工作。7月底前,对我市肉类食品的生产、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调研,了解目前我市肉类食品的安全现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

(二)实施阶段(20*年7月—20*年3月)

1、宣传发动(20*年7月)试点工作小组配合市主管部门,利用新闻媒体,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知识和肉类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宣传,印发宣传资料,组织肉类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座谈,倡导诚信建设,营造肉类食品安全氛围;对肉类生产经营企业进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培训,让企业了解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了解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征集与方法、评价标准、依据、披露途径与方式。

2、整顿规范(20*年8月—20*年3月)按工作小组的实施方案组织落实。

(1)实行社会公示、公开承诺和责任保证制度。确定的试点企业名单在新闻媒体上公示,试点企业要向市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签订承诺书,明确责任。

(2)推广肉类食品生产经营示范文本,规范试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3)通过组织引导和制度建设,促进试点企业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诚信度,做到经常性的自律。

(4)按照肉类行业有关产品质量、卫生状况、无公害情况、受污染风险程度等指标,按征集的安全信息和评价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对试点企业的各项食品安全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全面推进信用体系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

(5)20*年4月前,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研究、解决试点企业存在的问题。

(三)总结阶段(20*年4月—5月)

篇6

关键词 养老体系 专业化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尽管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和《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可是实行中却有许多的不足,像许多工作人员并没有了解相关政策,对养老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等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志愿者严重不足,对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外,还需要大量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护理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

1.2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

从当今社会看来,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每一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不足20张,而国外某些国家基本是30―50张。目前,大多数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某些地区很好的养老院,竟然要排队几百年才有床位,有的更是天价。但有些养老院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僻却具有很高的空置率,我国养老机构空置率平均达到48%,这就产生了空置率和“一床难求”的相互矛盾。对于供需偏紧,结构问题突出的养老服务市场如何获得供给的增加才是现在的问题所在,同时基本设施不全面,实用情况低,资金投入不足,交通不便捷等也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与人们所期望的状态有非常大的距离。

1.3制度建设不完善

由于国家在养老体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少,而且各种养老模式的定义没能统一,导致养老服务体系不平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由于国家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善,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让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但由于许多地方认知不到位,许多政策只存在于表面,没有真正地去落实贯彻,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1.4养老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

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有着国家提供和社会提供等不同类型的区别,所以在发展中难免有着不公平的现象,比如政府部门,垄断企业形成特权阶层,超量占用有限的养老资源,这些不公的现象,就引起了社会群众大量的不满。

2我国养老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建议

2.1培养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培养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对增加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有非常好的效果,国家根据不同队伍的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规则,努力避免无证工作情况的出现,提高服务团队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养,对于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要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水平,这对居家养老是否成功非常关键。其次,国家需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团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为养老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出一份力。

2.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努力改善居家老人的养老环境,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多万张,保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要达到30张。在经济方面,可以建立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体系和老年人医疗保证体系,可以支持他们接受社区养老服务。除了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以外,也要提供一定的娱乐活动,像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增加各类健身器材,增加老年人间的交流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乐趣。

2.3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相关标准,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大力发现和查补体质上的相关漏洞,并且要让养老服务市场环境得到改善,不再混乱。需要适时监督和调控,这样可以让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更加规范。也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措施来促进社会对这方面的关注,让一些组织自发的来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来让养老体系真正融入到大家中来,让人们意识到这是大家的工作。以前的监管系统只是虚有其表,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所以需要对监管系统进行整改,规范监管人员的职责,让养老服务行业步入正轨,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下发展,这样才能更有效与其他方面相互呼应,共同发展。

2.4在公平机制下竞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增多,所以不免出现许多问题,上文已经提到了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竞争,所以我希望国家能够制定一套关于公平竞争的机制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措施是消除特权,制约政府寻租,强力打破特权阶级层的顽强抵抗,改革等级式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所有的养老服务行业在一条公平竞争的机制下运行,所有相关机构都必须遵守,并规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避免因为不公平而产生其他问题。

3总结

自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需要照料的老人数量剧增,所以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紧迫。最近几年,国家也非常重视,党和政府也公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使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仍然没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本文就我国养老体系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养老服务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竞争不公平等问题,在培训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制度建设和公平竞争有待加强和提高。

作者简介:刘波(1993-)男 湖北英山人,汉族,本科。武汉东湖学院金融专业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1] 程晓舫,夏双研,徐清.中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研究新思路[J].人口与发展,2014(04):12-13.

篇7

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

系,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

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且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围绕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

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目标要求,用五年左右时间建立全省社

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主要任务是:以建立社会信

用制度为核心,以公共信用为示范,以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体系

建设为重点,以征信体系建设为关键,综合抓好诚信教育、信用

制度、信用市场、信用服务、信用监管、技术支撑等环节,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信用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

门分工负责,协调各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规范信用服务,加

强信用监管。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

方向,推动市场化运作,规范有序地建立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坚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分步推进的方针。结合我省实际,

周密制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以点带面,分阶段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坚持宣传教育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方法。一手抓诚信宣传教

育,一手抓法规制度建设,依法强化信用监管,惩治失信行为。

坚持统一标准,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采用现代化信息

技术手段,实现信用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公共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着重从服务、决策、执行、

监督等方面,加强公共信用建设,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度。转变

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精简机构和人员,理顺职能分工,深化行

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形成依法

行政、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完

善科学决策制度,建立科学、民主、规范的决策机制。建立公共

决策咨询听证制度,完善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的履行制度,做事

到位,承诺有度,承诺兑现。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

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

主义。健全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改善行政复议、

等制度,加强对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监督,及时纠正公共信用

失信问题,特别是承诺不兑现、违法行政等问题。完善政务公开

制度,增加透明度,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加强社会

监督。发展电子政务,加快全省政务公众信息网建设,推动政府

采购、行政审批、行政管理、公共服务、政策宣传等实现信息化,

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快捷、公平、低成本的服务。

(二)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本意见所指企业包括企业法人、

其他经营性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

(1)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依法组建省企

业征信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利用福建政务信息网,由

省企业征信机构统一采集全省范围内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全省企

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省级各单位要建立全省本系统、本行业、本

部门管理对象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向省企业征信机构提供法律法规

许可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支持该机构低成本、高效率地采

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省企业征信机构建立与省政务信息平台相

连接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省企

信用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和联合征信。

(2)省、市、县(区)实行联合征信。对于省级数据库内,

已涵盖各市、县(区)的省级部门和单位,由省企业征信机构直

接联通相应的省级部门和单位进行数据的采集;对于省级数据库

与各市、县(区)数据库分别设置的部门和单位,由省级部门和

单位负责采集各市、县(区)对口部门和单位数据,再提供给省

企业征信机构。

(3)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源单位必须支持省企业征信机构的

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以便征信机构定期、实时、方便、动态

地采集数据。省企业征信机构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的自主申报系

统,拓宽信用信息渠道。数据存入全省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时,应

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

2.依法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省企业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

信息数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披露。对内为国家机关司法和行政提

供依据,为在企业资质申请、政策审批等程序实施过程提供决策

参考;对外向社会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依法公示企业的信用

信息,促进企业信用监督约束激励机制的有效形成。对于需要获

取企业信用信息的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个人,必须依照法律

法规,通过相应形式进行无偿(指企业基本信息)或有偿(除企

业基本信息以外的信息)查询。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

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各部门、各单

位对其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需要披露时也应依法办理。

3.开展企业信用评估(评级)。企业信用评估(评级)机构与

企业征信机构分离,实行总量控制、适度竞争、依法特许经营和

市场化运作,开展专业、科学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估(评级)。

4.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

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发展各类信用担保公司,鼓励企业投

保保证保险,以提升企业的社会信用度。

5.建立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用统

一的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制定统一的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实

现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源提供单位之间企业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

运用数字安全认证技术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开放和共享的等级划

分,实现授权查询和深度查询的权限设置。

6.加强企业信用自律。以增强企业防范能力,强化约束监督,

促进诚信守法为目标,建立企业客户和员工的信用档案管理、分

析评估和风险警示制度,有效化解企业经营风险。规范企业自身

行为,在生产经营、合同履行、商品质量、经济鉴证、中介服务、

税金缴纳、金融信贷、往来帐款、财务核算、数据统计等环节加

强自律,不断改善自身的社会信用形象。

7.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建设中的作用。行业协会要在企业信

用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制定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

行业内机构和人员的信用档案。加强行业自律和组织协调,指导

业内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系统和树立诚信意识,改善业内信用

状况。

(三)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成立个人信用征信机构,以现

有的金融系统信贷网络为技术载体,以居民个人在银行开立的个

人基本账户为主线,归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础信息,逐

步整合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部门拥有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

实现联合征信,形成个人信用征信系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

案,结合我省情况,全面组织实施。

三、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法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

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企业和个人信用的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披

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信用保险与担保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管

理、信用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信用信息网络管理、经济鉴证类中

介机构管理、失信制裁和监管等方面的法规。

(二)推行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信用的分类管理制度。政府各

行政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应在各自监管领域,根据管理的需要和

特点,充分利用企业信用信息,对企业实行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

定相关的企业信用分类和信用信息匹配办法,建立科学的企业信

用指标。

(三)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建立由政府监管部门、

各类授信机构、用人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共同参加的市场联防

机制,对失信企业和个人依法进行信用公示、警告提示、限制消

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行政处罚等惩罚。对信用记

录良好的企业和个人,政府有关部门在工商年检、纳税服务、政

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政策性鼓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给予

优惠或便利,促使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逐步走向规范。

(四)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对于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

的征信、评估(评级)、担保、调查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应依法

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日常监管,

对其执业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失误或

被滥用,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诚信建

设舆论宣传、职业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和信用管理基础知识普及

活动,树立“信用福建”形象。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利用各种新

闻媒体和教育单位,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信用宣传教育,增强公务

员、企业员工和广大群众信用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诚信为本、诚

信兴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六)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信

用产品和相关服务开展管理工作,在登记注册、资质认定、年审

年检、专项检查、日常监管、审批事项,以及财政支持项目等方

面积极使用信用调查和评估资料,参考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对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等,要

实行信用强制评估。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依

法使用信贷信息数据。引导各行业扩大征信需求、发展信用交易,

扩大信用经济规模,在签订合同、合资合作、消费信贷、投放信

用工具等商业活动中,更多地利用征信服务,降低交易风险。

(七)政府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国家相

关各部门所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源提供单位的数据库转换软件

和硬件配套以及省企业征信机构建设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

等必需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其余采取市场化方式进

行筹集。

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成立省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省直有关部门、省级各主要金融机构

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我省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方案,研究部署工作,协调有关

事项,督促各部门、各地区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并相应

成立公共、企业、中介机构、个人四个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协

调小组。各设区市和省直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信用体系建设的领

导机构,抓好本地区、本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省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经贸委,与省整规领导小

组综合办公室合署办公。

(二)加强部门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中要积极履行职责,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有计划、

有步骤地推开。有关分工如下:

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媒体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工作;

由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省政府法

制办等有关部门参加,拟制我省公共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由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省经

贸委、工商局、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拟制我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其中由省财政厅牵头,省民政厅等有关部

门参加,拟制我省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由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做好我

省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由省政府法制办牵头,有关部门参加,负责起草我省社会信

用管理地方法规规章草案;

由省质监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负责建立我省社会信用管

理地方标准体系;

由省工商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负责建立我省失信制裁联

防机制。

(三)做好基础工作

1.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贯彻实施《公民

道德建设纲要》和普法教育,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2.做好信用分类管理和登记上报工作。各地行政监管部门和

执法部门要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结合各自工作

需要,对管理对象实行不同形式的内部分类管理,建立信用档案,

完善信用信息记录、收集渠道和内部评估机制,并做好信用信息

的上报工作。

3.加强信用监管。各地行政机关要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

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给予必要

的惩戒。

4.引导企业和个人加强信用自律。各地要充分发挥中介机

构、行业协会(商会)和工青妇等各种群众组织的作用,制订和

推行信用守则,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形成维护信用的良好社会

风气。

(四)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责任。各地、各部门要高度

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目标责

任制,列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内容,做到管理机构、工

作方案和组织实施落实到位,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按时保质完

成任务。按照整规工作行政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的要求,对社会信

用体系建设工作各项任务进行督查和责任追究,发现问题,及时

纠正。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本实施

篇8

一、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提出

多层次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等多方面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机制,目的是为了缓解当前政府提供养老保险的压力,而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体系。通过世界银行专家在基于分配和储蓄不同功能的情况下,提出来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可以加强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完善,确保人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而且现如今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在结合了公共管理、税收筹资、社会筹资等多方面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了精算津贴和成本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养老保险的储蓄优势,以严格监管的形式确保了养老保险体系的私营管理和完全积累,并且提供给那些需要更多养老金的人,自愿储蓄的模式,减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不足。

二、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大力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针对养老保险,建设起来了,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在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内容,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的,具体的社会统筹部分是以现收现付等结算方式来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可以通过统筹账户和个人基金的相互调动和使用,确保当前养老经支付的需求,促使养老体系的完善。但是现如今个人养老账户空账规模的日益扩大的使用,会给养老金的支付带来很大的风险问题。因此在养老体系建设和发展中,我国提出了企业年金的实行办法,是在基本的养老体系基础上,为了保障老年人的退休生活。需要全社会建立起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以此来缓解政府的压力。企业年金的建设是政府为了鼓励企业自愿提供更多的养老金的发放,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减轻一定的压力,而政府也可以会给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帮助企业更好进行经营。在企业的工会和职工组织会的基本协商下,建立起多元化的企业年金实施办法和实施方案。虽然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的实施办法已经提倡多年,但实际上企业年金计划人数和基本规模并不广泛,。其是企业年金的建设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很多小型企业缺乏基本的养老体系和养老保障。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能促使退休人员可以过上基本稳定的生活,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养老的愿望和意愿,。所以在人们养老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储蓄寿险,这样可以让居民自愿的选择储蓄资金,来用于自己年老时的养老。养老的长期性储蓄资金可以从银行中不断的分离,形成一种投资的模式,帮助很多人。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给自己存相应的养老金,来满足自己年老时养老的需求。现阶段国内外对于寿险的需求,始终是处于引导和被动的状态,目前我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机制还是不够完善的,很多人对于个人储蓄保险存在疑虑,甚至认为个人储蓄保险是存在风险性的行为不愿意参与,这都需要政府对于人们加强引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个人储蓄保险对自身养老的重要性。

三、完善我国阶段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建议

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为了促使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首先需要从结构上对养老保险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要统筹养老保险体系的结构,从原本的和账管理的体系不断地变成积累式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包括建设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个人以及强制性的企业年金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一)完善国家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设施是为了覆盖整个城镇居民,用来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尤其是用来年老时养老所使用的资金,基本的养老制度和养老基金是帮助年老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而形成的基金,可以由企业缴费的形式形成,然后通过政府的补助来保证基金建设的完善性。另外养老保险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是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生活而提出的项目建设,为了更好地承担对于人民生活的保障,需要以财务管理和财务兜底的方式来确保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目前很多地方对于养老保险体系相应的基金收账和财务状况的规划和改革日益完善,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在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过程中,基金收支和财务状况也是有所不同的。

(二)建设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制度

个人账户型的养老金体系和制度的建设,是需要强制职工进行缴纳的,。首先国家可以给职工相应的优惠和措施,让政府通过承担和托管的方式,来保证参保人员目前的养老项目的建设和完善。另外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基金管理可以以个人缴费的模式来进行,通过私有性的个人缴费和投资利益的管理,来确保个人缴费体系的完善,以及人们各待遇水平的完善。结合目前职工基金数量和实际缴费的不同,为了保证人们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可以以引导为主,建立起个人养老制度的基金。

(三)引导企业自愿性的建设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的成立是政府给予企业的一项资助,养老保险体系的项目是由政府和企业相应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养老和建设的工作。这项计划的实施首先是由政府和相应的职工协商,而具体的资金是企业和职工工资的共同担负。为了更好地确保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和企业年金建设的完善性,企业年金的提出是在结合工人工资基数以及投资效率等多个因素影响之下而形成的。不同的人由于参与的企业不同,参与的年龄和在企业工作的年限不同,所享受的资金保障水平则有所不同。为了缓解政府养老的压力,企业年金的建设就是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引导下而形成的,企业可以为本职员工提供半强制性的养老保险计划,帮助退休职工提供一定的收入。为了更好地确保企业年金的建设,需要政府制定出相应的养老保险体系和完善的条件,让企业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实施在基本的基金管理运营和资产结合的过程中,拥有自主的选择权,企业和职工可以相应的通过个人的账户缴纳资金,待职工退休之后可以领取补充的养老金。确保自身养老体系的完善性,另外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的过程都是要建立在安全管理的模式下,来不断地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四)完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建设

企业和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来不断地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个人可以自愿去相关正规的寿险公司来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国家对于寿险要提供很大的优惠措施,不断加大对寿险的宣传力度,提高更多的人养老保险的意识。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对于养老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寿险公司,投资寿险,来推动寿险市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篇9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 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04-01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时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未能有效开展。高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较少,因而降低了推广工作质量。经费也是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有些地区更低,从而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1]。同时,体制也不健全,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时面临着很多问题。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2.1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为了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具有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而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做好铺垫。

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过程中,必须将单纯的政府主导模式予以打破,转变思想,政府起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并且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基础,国家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等都应当积极参与到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中来,从而为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出贡献[2]。

此外,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运行机组与体制进行改革,使得经营性职能和公益性职能相互分离。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而言,其承担着艰巨的任务,主要包含对与国计民生、基础性与公益性等农业科技的研究,重点是加大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加强示范和试验区的建设,并且对灾情和动植物病虫害等实施监测、预防和治理等,尤其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与强制性检疫,对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3]。同时,提升农业公共信息服务质量,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认真落实相关职责与义务等。

通过将原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动物疾病诊疗、农资供应和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予以分离,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确保体制和机制更加健全。在实际开展技术咨询和动植物良种繁育等推广服务过程中,应当采用多元化供给方式,由政府制定有关服务标准,为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提供有利依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逐步健全农业信息网络通信系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也促进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2.2 构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

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从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入手,通过构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从而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第一,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构建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进而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的可行性与规范性。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并且大多数地方政府也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以及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4]。然而,由于以上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具有局限性,制约力还很欠缺。基于此,为了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序建设,应当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构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打下坚实基础。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法》加以修订完善,通过将国家和基层农业拨款比例予以具体化,为地方营造了广阔的立法空间,使得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发挥主要作用[5]。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构建期间,为了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顺利开展,应当加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保证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经费的投入,所投入的经费随财政性收入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加大在基础设施上的资金投入,为加强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为开展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服务发挥一定作用。

2.3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有序开展,必须发挥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作用,所以应当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期间,需要充分发挥农业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农业教育工作,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予以多层次培养,促进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升。总之,对农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与调整,实现农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从现代农业发展角度出发,构建多元化的推广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建立农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只有具有相应学历的农业技术人员才有资格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并且对其加以考核,只有考核成功的才能上岗。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科教兴农战略,进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为了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但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总之,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现代农业发展速度,需要加大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黄显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41-41,36.

[2]梁发坤.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3(10):208-208.

[3]李国伟,李艳萍.试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12):44-44.

篇10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风险管理; 建设项目; 内部控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明确了高等教育从扩大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战略调整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转变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保障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高校建设项目应紧紧围绕服务高校提升教育质量这一发展战略而展开。

高校建设项目是高校使用财政性资金或者其他资金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包括建造房屋及建筑物、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项目有新建、改建和扩建三类,其建设过程一般包括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建设项目的投入对于高校提高办学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大大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近年来,高校建设项目投入不断增加,有些高校甚至占到了年度总支出的50%左右,由于内控体系建设不健全引起的超概算、超预算及由此引起的腐败案件也时有发生。为规范高校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招标投标、资金筹措、工程施工、工程变更、资金使用、竣工验收、工程结算与决算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财政部近期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校科学地构建建设项目内控体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大、专业性强、控制环节多、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带来重大损失。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建设,并以此为突破点,稳步推进高校整体的内控体系建设。

一、风险管理理念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

风险管理理念就是人们凡事都慎重考虑其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对此事先予以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力求将不利影响或损失控制在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之内。

高校建设项目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自然风险是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所导致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如地震、风灾、水灾等自然现象造成的损失。自然风险具有不可控性、周期性和面广性的特征。建设项目要防控自然风险主要依赖对自然规律的周期性把握,事先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以便尽可能减少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而事后补救也是必须的。人为风险是因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如政府管制、法制不健全、项目设计错误、工程合同欠妥、承包商和供货商不履约、监理人员失职等。建设项目要防控人为风险必须做到依法办事,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选好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及其人员,严格合同条款的执行,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降低或规避人为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是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管理风险是指高校因对建设项目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是由于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能力有限导致建设项目未能按原定目标完成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管理制度不完善包括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完善、执行不力等,如应进行项目论证而不论证、应进行集体决策而不进行集体决策等;而管理能力有限则包括决策没有前瞻性、细节考虑不周全、忽略关键点控制等。建设项目要防控管理风险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严格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力风险则是指由于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勤政廉政工作不到位等原因而给建设项目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建设项目要防控人力风险,必须配齐包括专业人员在内的项目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应该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求,责任意识强,勤政廉政,同时还要互相牵制,以防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及其风险管理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一个基本建设项目是否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原定的建设目标,科学务实的可行性论证是关键,否则就会输在起点。风险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科学务实的可行性论证既可以把决策风险降到最低,又为降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可行性论证需要把建设项目和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及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经济实力,从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使建设项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二)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管控

高校应成立建设项目工程指挥部,由具备必要的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在对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招标程序选择有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初步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出来后,经工程指挥部集体研究、讨论和质询,提出修改意见;再交由校内相关部门领导和教职工代表研究与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设计单位根据达成的统一意见修改设计方案和图纸;将修改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在教职工中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意见后再交设计单位进一步完善设计;最后将设计单位再次完善的设计方案和图纸上报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集体研究批准。建立这样一整套“专业+民主+集中”的规划设计管理模式,有利于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节俭性,有效防控建设项目外部风险中的人为风险和内部风险。

(三)建设项目招投标的管控

按照国家关于招投标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严格、规范、健全的建设项目招投标程序。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都要实行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仪器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均实行公开招标议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促进高校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环节均能做到合法合规,既有效控制人为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其中的政策性风险,又有效控制人力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其中的责任风险和腐败风险。

(四)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的管控

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的内部控制是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设备和物资的采购、隐蔽工程、工程变更和签证部分都应是高校建设、审计、纪检部门监督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设项目清单报价(包括合同内和合同外部分)是需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高校审计、纪检、财务部门共同配合、严格审查的,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建设项目的台账,确保高校建设项目的最终投资控制在原定的预算限额内。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高校完善自我评估与外部审核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强化高校纪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提高教职工的参与度,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控。同时,还要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使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合法规范,“阳光”运行,有效防控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内外部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人为风险中的质量风险、管理风险中的执行力风险和人力风险中的责任风险。

(五)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的管控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用料标准和质量标准进行,特别是对隐蔽工程、项目变更及合同外签证部分的验收应更加严格,必要时应抽样送权威部门检验。针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加强整改,并再次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向校方提供完整的建设项目完工结算资料。学校财务部门根据项目完工结算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办理完工项目的工程结算并送学校审计部门审计,审计完成后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复。最后,学校财务部门根据上级部门批复的工程结算报告,办理工程竣工决算,并登记固定资产账。通过强化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的管控,有利于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考核工程预算的执行情况,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的人为风险、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

(六)建设资金筹措及使用的管控

建设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必须始终坚持“量力而行,节约有效”的原则。从可行性论证开始到竣工验收都必须处理好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根据建设规模和进度,拟定筹资规模和筹资时间,注重筹资结构,争取财政拨款,合理自筹资金,适度贷款。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搞建设,应特别注意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将财务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同时,还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争取财政化债资金,以确保还本付息。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使用计划;根据施工实际进度和合同约定付款条件办理付款手续,保证工程顺利施工。严格办理付款手续的审批程序,建立施工单位请款、监理单位出具意见、学校工地代表签署意见、造价员初审、项目负责人复核、建设部门负责人审查、审计部门实地审计、财务部门复审、学校领导审批、财务部门付款的一整套审批流程,以便有效防控建设项目的内外部风险,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与高效。

二、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设计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国家关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要求,以实现既定目标为目的,以规范工作流程为基础,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理顺建设项目的业务流程,明确划分各岗位职责权限,完善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环环紧扣,相互协调,相互牵制。

(一)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相协同原则

建设项目是高校内涵式发展对硬件的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是高校对建设项目资产配置各环节的流程管理,主要考察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流程环节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侧重于业务流程的管理,一方面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另一方面提高高校建设投资的效益和科学性。财务管理是在为学校战略发展服务的整体目标下,对学校资源的配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结余分配的管理过程,财务管理通过以货币计量的会计核算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运用预算管理工具优化配置和整合高校的各项资源,最终实现预期的管理控制目标。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高校建设项目配置的合理性和单位投资的科学性,决定高校内涵式战略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业务流程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遵循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与效益相协同原则

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各环节,都要树立成本意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加强中长期规划和预算管理,确保项目支出不超出预算,保证基建预算的刚性,实现以预算降低风险的目的。在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和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校资金、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实现高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基建投资的科学性,严格控制基建投资的成本,满足高校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建设项目不能仅从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还应进行财务可行性论证,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坚持成本与效益相协同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风险管理理念下高校建设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校务公开相协同原则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全员参与。高校建设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对学校民生的影响巨大,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的内控管理,加强对建设项目运行的有效监督,确保建设项目资金的运行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关键在于内控体系建设的完善。一个学校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信任,赢得教职员工的广泛支持。学校要想赢得教职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关键在于实施校务公开制度,而校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本建设信息公开,要让教职员工了解学校建设项目的立项、运行、投入情况,理解学校的发展战略,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增强他们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因此,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校务公开相协同的原则,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基本框架设计

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是管理目标,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应服务和统一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二是业务流程,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所运用的业务流程应既有利于业务的办理,又有利于目标的控制;三是组织机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应使高校的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控制形成有效的互动。笔者设计的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

以上框架设计坚持以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体现了风险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应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四、规范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实现战略规划与财务管理、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在高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高校战略规划委员会、经济管理委员会和绩效管理委员会协同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自身职责承担相应的建设项目内部管理责任,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指引,逐步改变原来基建部门作为建设项目单一的投资业务主体,既是建设项目的实施者和资金支配者,又是建设项目管理者的状况;改变建设项目管理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晰、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缺乏内部控制的状况,形成“立项科学、实施规范、监管有力”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

在确定建设项目内控体系框架后,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制度是组织框架运行的基本保障,基于风险管理的建设项目内控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高校建立能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控制有机结合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并以此统一目标管理,完善业务流程,实现建设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建设项目效能的最大化。

建设项目经科学论证获得立项后,在实施阶段,高校各职能部门应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及施工现场签证等行为的发生,如审核材料、设备的市场价与施工单位的报价,督促监理单位严格监理。在这一阶段,把好工程变更签证关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变更签证是否把关严格,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成本的高低。

施工单位提出的合格工程量支付申请和根据工程实际提出的合理设计变更,工程款的支付须经过严格的资金支付程序。严格的资金支付程序可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防控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特别是防控由于权力过分集中而导致的腐败现象。笔者设计的建设项目付款业务流程如图2。

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建立,要求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树立起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理念,共同建立科学的建设项目业务流程和联动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以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为指引,运用预算管理调节建设项目的资源配置,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从源头上控制盲目购建和重复购建;坚持对建设项目实施可行性论证和项目绩效评估,避免随意购置和盲目攀比;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实行集中、统一审核,最终防止建设项目的成本过高,提高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

本文对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今后高校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建设,还要在此基础上探讨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总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构建,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遵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服务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规划,符合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试行)[S].2012.

[2] 宫伟.浅谈高校工程项目内控[J].教育财会研究,2011(4).

[3] 许青云.高校基本建设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