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舞弊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舞弊的方式

篇1

本文首先介绍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内涵,然后就新会计准则对舞弊防范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使用会计技巧,故意采用欺骗手段披露失真的会计信息的违法行为。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时有发生,势必引发证券市场的信用危机,极大地影响着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会计准则是财务舞弊防范体系的核心。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这套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准则的起点较高,并且具有前瞻性,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一些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公司进行舞弊的可能性。

一、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要求增多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九条规定:“母公司不是该企业最终控制方的还应当披露最终控制方名称;母公司和最终控制方均不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还应当披露母公司之上与其最相近的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母公司名称。”

这条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上市公司关于关联方的披露,可以进一步预防和制止关联方采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来操纵利润。第十条中新增加:“当关联方发生关联交易时,应当披露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账准备金额”,在以往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完全不知道坏账准备中有多少是关联方之间相互占用资金产生的,通过这种披露,可以了解关联方之间占用多少资金,高额的应收项目占用往往是关联方进行舞弊的一种信号,将这一部分应收项目单独披露,有助于投资者掌握应收项目的结构和关联交易的性质,有助于进一步决策的制定。

二、取消存货中后进先出法的计价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第14条规定,企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只能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就降低了在价格波动时企业利用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舞弊的可能性,真实地反映出存货的实物流转。

三、对应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进行重新界定

新准则在企业合并准则中,对应当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进行了重新规定: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即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遵循了实质性原则,阻断了企业利用分离公司、缩小持股比例的方式剥离状况不好的业务,从而粉饰企业集团业绩的行为。

四、根据企业合并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

针对我国现存企业合并的特殊情况,新准则将我国企业合并的情况分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即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中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即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然损益。

事实上,美国已经于2001年废除了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也停止了权益结合法的使用。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当部分的企业合并都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并非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能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可以避免人为地操纵利润,可见,我国新准则的制定并不是没有原则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而是按照实际情况的发展来制定的,根据合并性质不同来加以区别计量的作法,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进行舞弊操作。

五、全面、严格地制定资产减值准则

利用减值准备进行调节化处理,采用违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操纵盈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称之为甜饼罐手法,从这种形象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企业常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将利润储存起来,在合理和需要的时候取出来解决“饥饿”,释放能量。

新准则具体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长期资产进行了规范。另外,在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明确说明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减值迹象时,按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处理,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明确了资产减值确认的时间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会计期末企业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也就是说,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正如审计是对企业各种认定的再认定一样,资产减值确认实际上是对资产价值的再确认过程。与初始确认以交易的历史成本作为入账依据不同,减值对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的过程中进行的,不再局限于过去,更多的是立足于现在、未来。因此,减值会计的确认基础不是交易而是事项,即便没有交易发生,只要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出现,并且资产价值下降可以可靠的计量,就应当进行确认。

(二)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为提高可操作性,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

(三)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的情况下,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现金产出单元。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如果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不应当以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而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然后据以确定资产减值损失,在某些企业中,可能存在无法按单项资产确认减值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资产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而是许多资产共同作用产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新准则中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这体现了新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问题上的严谨性和强调其准确性的特点。

(四)限制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

六、对特殊行业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

新准则中颁布了四项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套期保值准则》、《金融工具列报准则》。

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 规避 措施 方法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并对其规避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宏观环境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有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管理在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帐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帐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帐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1、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4)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2、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销,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分散投资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回避财务风险。

(3)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企业也可建立风险基金,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3、不同的财务活动阶段,规避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筹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加强对自有资金的控管,对各种借支款项要严格审批并及时催收。其次,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即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要适当,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选择总风险较低的最佳融资组合。第三,注意长短期债务资本的搭配,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第四,选择多种筹资渠道。第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债务资金,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才能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

(2)投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要谨慎投资,在资金运转良好或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才去考虑获取额外报酬的对外投资。第二,如果投资是生产经营的必须环节或是进行风险性投资,必须拟定严谨的投资计划,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收评估和论证,选择最佳的资金投入时间,以避免造成资金短缺或运转不灵。第三,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包括不同投资品种组合、不同行业或部门的投资项目组合,长短期限不同的投资组合等,以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最佳组合。第四,加强对证券投资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研究,以减轻和抵消对证券投资收益的影响。

(3)资金回收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资金回收风险是指资金不能及时周转或资金流出后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要规避资金回收风险必须做好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分配和资金回收的测算和平衡,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应收账款回收控制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规避:一是利用“五C”系统对客户进行科学评估,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额度和不同的现金折扣,制定合理的资信等级和信用政策;二是在现销和赊销之间权衡,当赊销所增加的赢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三是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坏账损失事先做好准备;四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既要保证账款的有效收回,又要注意避免伤及客户关系,同时,制定收账政策时要考虑收账费用与坏账损失的大小。

(4)收益分配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收益分配风险的规避要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周朝琦等: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

[2] 王希旗、江小毅:财务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

[3] 叶弟豪:财务风险规避.知识出版社,1994。

[4] 朱伟: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制度防范.企业经济,2003(3)。

篇3

关键词: 屋面防水材料使用比较

中图分类号:TU575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

2005年对韩城矿务局梅苑区5#、7#、15#、住宅楼三栋楼房的屋面选用了三种不同材料的屋面防水卷材,分别为:5#楼SBS卷材、7#楼PVC油膏、15#楼聚氨脂(851)涂膜,并按规范要求对上述楼房屋面精心施工。经历了13年的使用,上述三种防水材料在屋面上使用后的优劣性均显现出来。

1 屋面构造层次

1.1防水层简介:屋面防水设防水层,三栋楼原设计均为“三毡四油”后分别更改为:SBS改性沥青卷材、PVC油膏(二布三油)、聚氨脂(851)涂膜。

1.2结构层:三栋住宅楼除卫生间与厨房为现浇板外,其余均为预制空心板

1.3结构层次:三栋住宅楼的构造层次均相同,其具体为(由下儿上):

1.3.1预制多孔板结构层;

1.3.21:2局部砂浆找平层;

1.3.3冷底子油、热沥青各一道隔汽层;

1.3.450-200MM厚1:8水泥炉渣找坡保温层;

1.3.520MM厚 1:2水泥砂浆整体找平层;

1.3.6防水卷材层;

1.3.7架空板隔热层。

2屋面目前状况

2.1渗漏状况:三栋住宅楼至今屋面均未出现渗漏

2.2住户反映:顶层住户反映屋面防水质量好,不渗漏,冬冷夏热情况和其它层次区别不大。

2.3防水层状况:防水层老化比较严重,其弹塑性、粘性、平整性、厚度等均较刚施工时降低,出现了变硬、龟裂、脆裂、起壳、翘边等多种现象。

3屋面使用比较

3.1 层次组合,匹配组合

三栋住宅楼的屋面层次通过上述构造层次的序列及内容来看,其层次搭配得当,各层次独立功能明显且能互补,匹配较好。

3.2合理设防,防排结合得当

3.2.1三栋楼屋面防水设防等级均为III级,因此按一道防水设防。

防水层分别为:SBS卷材(4mm厚),PVC油膏(二布三油),聚氨脂(851)涂膜(2mm)。三种防水材料均为当时最新颖、最好,且较为经济实惠的材料。同时,4mm厚、二布三油、2mm厚也均为一道中最高设防厚度。

3.2.2从屋面的构造层次来讲,仍有4层,即:架空隔热层,水泥

砂浆找平层、冷底子油加热沥青隔汽层、空心板结构层。按规定它们均不能视做一道防水设防,但从防水角度来看,它们均对屋面的防水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隔热板层有“堵”、“导”、“疏”水的辅助作用,其它三层均有堵水的辅助作用。

因此屋面防水设防,实际形成,“一主四副”、“刚柔复合”、“多道设防”的防水格局。

3.3 排气道(兼做分格条)设置得当。

三栋住宅楼均采用了排气屋面。具体做法是设立排气道。

3.3.1排气道缝宽(50mm),排排气道纵、横间距(

3.3.2 排气道“断到底”,即找坡、保温层,找平层均设排气道;

3.3.3 排气道内没有填填充物;

3.3.4 排气道的设置,实际上是在屋面的隔汽层上、防水层下形成了纵横交错、纵横贯通、“宽阔通畅”且与大气连通的排气互通“暗沟”;

3.3.5 排气道顶粘贴了倒Ω行涤纶布,倒Ω行槽内嵌填密封膏,道顶另加了附加层。由于排气道设置得当,科学合理,因而找坡、保温层、找平层湿作业(施工时)的多余水分或渗漏深入找坡、保温层的水分,即可通过纵、交错,宽阔畅通的排气道派出,而对保温效果只有“短”时间的不利影响。一遇晴天升温,即可汽化排出,不回形成蒸汽压力使防水层起鼓,甚至顶破防水层。“湿胀干缩”、常规荷载、变形荷载(温度变化,材料收缩和徐变,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地面运动等)等对屋面产生的不利影响均通过排气道吸收分解,不至撕裂、拉裂防水层。排气道顶面实际形成了多道防(倒Ω行涤纶布层、密封油膏层、油毡层、主防水层),故水从排气道顶渗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4三种防水材料的使用比较

三种防水材料的防水层,经过13年来的使用,其各自的优劣性能如下表1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处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8.070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都需要通过会计来进行财务方面的核算和监督,以及管理工作。货币是会计工作的直接对象,会计工作主要包括核算以及监督两方面的内容,核算可以提高内部货币流通的效率,监督的作用是确保应用财务方式和手段的合理性。[1]通过对两种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工作当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对当今社会中,会计事业整体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 两种单位的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出现不同的原因

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财务处理上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两者之间的单位性质有差别,主要体现在单位基本的属性上,还体现在财务管理的目标以及政策上[2]。事业单位一般在盈利方面比较弱,从事的活动大多是非营利性的,主要表现出的职能是服务社会。企业单位基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重点关注自身企业的发展,营利性强。事业单位对盈亏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主要考虑服务社会,它的盈利情况与单位自身发展情况的关系不是很大。企业单位的盈亏概念清晰,它的盈亏情况和企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是企业单位最关注的东西。②两种单位在资金的具体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个原因是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会计对财务处理的方式上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资金的使用方法就是花钱来做某件事情,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转化为对社会的服务,构建和完善国家社会各方面的保障体系,所以它在使用资金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去合理合法地用资金,以此来更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企业单位在资金的应用上主要考虑的是投资后的收益问题,以利益为导向,在使用资金时,主要考虑的是对企业本身的好处。③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资金形态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金主要分为固定性资金和流动性资金两种[3],事业单位的资金相对来说固定性资产占大部分,流动资金相对较少。事业单位流动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投资,事业单位在资金流通的整个过程中,资金发生回流的量非常少,剩下的就是固定资产,主要来自于事业单位的长期积累和政府的投资。大部分的企业单位投资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用于生产活动的工作间、厂房等,这些资产在企业所有资产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其他的资金都处于流动状态,这些流通资金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流资金。由于这些不同,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对财务处理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2 两者的会计财务处理方面差异的表现

2.1 会计分录形式的方面

目前社会中主要形式是分录形式,分录形式也是财务档案管理当中所用到的基本形式。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相同业务上的所用分录形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实施借款的记录过程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所设定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贷款方相同的时候,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操作过程中所设定的会计科目名称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相同的内容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财务处理中被记到不同的类目。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在后期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很多方面,会相互影响,导致出现更多的差异。[4]

2.2 在纳税处理方面

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纳税问题都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两者在纳税的方式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都可以进行产品生产、材料的购买、使用、销售等很多方面的业务。在企业单位进行这些业务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进行准确的划分,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两种,在纳税问题上,只针对的是小规模纳税人。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对此类财务问题进行处理时,不仅仅要对纳税人进行准确的划分,还要将材料用途进行细致的划分,分为自用材料和非自用材料两个类型。[5]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对非自用材料进行采购操作时,所应用的核算方式是没有包含税的价格的,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小规模的纳税人在对非自用和自用材料以及一般纳税人对材料进行购买操作的情况下,采用含税的进价方式来进行财务的核算工作。[6]

2.3 在成本核算方面表现的不同

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业务都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重点,又同样是目前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在财务活动中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使得两种单位在财务成本核算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的活动是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它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在成本利润方面的核算上会特别敏感,要求在企业单位得到利润比较大的前提下,对财务管理的规划以及目标进行实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一般只包括预算的收支方面,在核算过程上相对比较简单。企业单位在财务核算包括了收支与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核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在成本核算方面形成了适合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比较完善的系统方法。和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具体的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中,不会去重点关注单位所能获得的利润,而且事业单位跟企业单位的资金流通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两种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方面所使用的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

2.4 工作职责方面的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操作对象是本单位运行中所产生的一些经济业务,为专业会计,主要职责是记录和反映以及监督本单位预算的执行状况及结果。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当中所担负的责任是核算监督资金来源、资金的使用情况、成本费用、财务结果等。盈亏部分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5 事业活动核算方面的不同

事业单位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它的事业活动主要形式有经营活动和专业业务等,所以事业活动中所出现的支出以及收入,都是事业支出收入和经营支出收入,这些和事业单位多种项目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操作经营收入支出和事业收入支出的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比如在费用支出方面的核算操作,单位的行政部门所出现的支付行为,在事业单位之中,一般记录在专项业务活动支出里面,而在企业单位的财务处理中,通常情况下,会记到管理费用里面。

3 结 论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组织机构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事业单位在资金形态和单位性质以及资金的用途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与我国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但是,会计的监督以及核算功能是不变的,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形式将会变得更为复杂,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财务处理方面,需要不断地在财务管理办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不断地增强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富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的对比分析[J].时代金融,2014(24):120.

[2]范凌芸.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对比[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184-185.

[3]马新敏.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对比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3):201-236.

[4]彭菁菁.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的对比[J].时代金融,2015(33):193-204.

篇5

【关键词】 财务报告舞弊; 识别; 治理

企业财务报告作为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经营活动情况信息的一种载体,是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几年,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愈演愈烈。这些舞弊行为的发生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使投资者丧失了信心和积极性,歪曲了企业的价值,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面对财务报告舞弊所带来的危害,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述

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是研究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前提,借鉴我国和美国的财务报告舞弊概念,本文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学者多年来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手段及特征和识别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将舞弊定义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99号审计准则(SAS99)将财务报告舞弊这样解释:为了欺骗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列示的数字或其余揭示进行有意识的错报或忽略,它包括对财务报告据以编制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或重要事项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会计原则的有意误用等。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管理层违背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编制和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或有意忽略有关财务信息,以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违法行为。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

总体来看,关于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动因、手段和特征,国内外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成熟。关于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

无论是统计学方法还是数据挖掘方法,它们都是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这种定量识别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避免定量识别的这种片面性,我们有必要考虑企业的非财务数据,提出定性识别的方法,定性识别是通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经验来判断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将舞弊公司识别出来的方法。

所以,比较完善的方法是采用定量识别和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以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将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加以识别。这些识别方法相对于以往的识别方法和模型,具有简易性、准确性和通用性的优点。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法律法规界定的漏洞、公司信用评价、外部经营环境、外部审计特点等因素,采用定性识别的方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和非舞弊行为进行识别。这种定量识别与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舞弊的识 别率。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分析

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些影响因素,找到舞弊的根源,才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全面分析上市公司,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也有助于监管当局寻找到有效治理的思路。

(一)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分析

面对入世后越来越开放的证券市场和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迫切要求,我国对会计法律法规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法律法规无法严格界定大量的职业判断业务;

2.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不完全性和滞后性;

3.不平衡各方的博弈会影响法律法规的公正;

4.法律法规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

(二)外部审计分析

作为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受委托对被审计主体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应对被审计主体的财务报表发表公允的审计意见。所以,外部审计是社会反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防线。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为舞弊公司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大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被牵扯出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信力正在大幅下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和收益与发生的概率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低、收益高,就必然会导致此类事件的发生率上升,反之,就会下降。

(三)政府监管分析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对某些垄断行业或其他市场失灵领域的监管要通过法律并结合司法体系的诉讼机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也是政府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这里笔者重点论述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政府监管。

1.政府监管的必然性

篇6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策略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urrent market economy, the corrupt conduct of financial statement is numerous, which can not be discovered by a series of audit procedures, resulting in frequent failure of the audit cases. Based on the specific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fraud,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is view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raud and the audit procedures, hoping be helpful for the audit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Key words: financial statements; fraud; audi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D4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如何有效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市场经济国家一个永恒的审计主题。进入本世纪以来,舞弊现象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也一直不断,“诚信危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216家企业总会计师的问卷调查显示,88.45%的总会计师们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目前,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泛滥,已经对当前资本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审计程序却未能发现企业报表中所存在的问题,审计失败案屡屡上演。严重的后果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独立审计产生了质疑,影响到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如何识别和审计财务报表舞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舞弊的动因,试图找出鉴别舞弊的方法,并且总结如何实施审计,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帮助。

一、财务报表舞弊的涵义

要弄清财务报表舞弊的涵义,首先要明白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关系。财务报告包括数据化信息和非数据化信息。而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告中提供数据化信息部分的载体,是财务报告的主要构成部分。

国内外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即舞弊的主体为公司或企业,不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歪曲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因此,财务报表舞弊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使得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所反映出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信息与企业本来的真实情况发生了偏离,从而误导了信息使用者。

二、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

财务报告之所以不可信,是因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了会计报表舞弊或是会计报表粉饰等方法,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出的情况与实际产生了偏离,而会计报表提供方对会计报表舞弊或是粉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与动机。

(一)我国企业财务报表舞弊的内部原因

1、委托—风险。公司委托制本身存在的利益不相同、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四个方面的缺陷。在我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在“统一所有、分级监管”原则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其委派董事、监事并选择经营者,在授权委托下从事经营活动,这种方式导致了国有企业链过长,国有产权“虚化”,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人虚化等问题,不可能使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从而使得监管乏力。这就为企业财务报表舞弊提供了一定方便。

2、内部人控制。所谓“内部人控制”,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的外部人(包括股东、债权人、主管部门)监督不力,企业的内部成员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他们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充分体现自己的利益,甚至和职工联手,谋取各自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内部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可能发生财务报表舞弊行为。

3、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经营者的报酬在事前被一次性规定,激励机制不够。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报酬普遍偏低,报酬结构不合理,行业差距明显。这都直接影响到相关主体的内部控制力。

(二)我国企业财务报表舞弊的外部原因

1、制度安排不完善。制度通过利益安排对个体的行动产生影响,不同的制度安排就会导致不同的利益安排,有关会计信息的制度安排就会决定会计信息“制造者”和“消费者”行为方式。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等等。有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国企业报表舞弊案的分析发现,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也就是说虽然有会计的相应技术规范,但相应的制度执行、监管与惩罚力度却不明确,惩罚对象不具体,造成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罚,执行人员却“代人受过”。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会计主体更倾向于通过财务报表舞弊,提供对他们有利的会计信息。

2、会计外部监督弱化。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监管存在着诸多误区,严重地降低了监管效率,使得财务报表舞弊得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视“单一”监管,忽视“综合监管”。外部监管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社会审计外,还有法律制裁、社会舆论监督、公司治理结构等都是整个监管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会计外部监督的关注焦点主要放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上,其他方面的监管没有很好地带动起来,这反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制约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作用的发挥。第二,重视“硬性”监管,忽略“柔性”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方面,但制度终究需要人来执行,制度的执行之所以会产生偏差或是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执行人的素质与修养有问题,我们在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上仍然不够,重视行政制裁,轻视民事赔偿。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策略

(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识别

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形成的虚假财务报表,手段较为隐蔽,技术更为高级,往往做到了报表平衡及账表、账账、账证等相符,因此在识别方法上宜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篇7

【关键词】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RBF核函数;线性核函数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通常基于两类目的,一是为实现融资目的而调节利润,包括隐瞒亏损或者为取得配股增发资格;二是通过隐瞒关联方占款、关联方担保等行为,以实现大股东的特定利益,其结果将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据笔者对2004―2009年间受到证监会处罚的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统计来看,第一类以调节利润为目的的舞弊行为占所处罚公司的55.13%,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舞弊行为。在本文中,以第一类舞弊公司(本文称其为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为研究对象,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中的Lib-SVM算法,构建有效的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为有关各方加强监管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标准及数据来源

1.舞弊样本的选取标准

本文以2004―2009年间因年度财务报告舞弊而受到证监会查处的公司作为舞弊公司,并选取其中以损益调整方式实施舞弊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并且仅包括因2001年以来的年报舞弊而被处罚的公司,不包括2001年之前的年报中舞弊的公司,也不包括半年报中舞弊的公司及非损益调整类舞弊公司。整理后得到56家年度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56个观测值。

2.控制样本的选取标准

本文选取的控制样本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与舞弊公司同行业、同一上市地点;与舞弊公司资产规模相当(选取规模最接近的公司)。整理后同样得到56家非舞弊公司的56个观测值。

3.数据来源

舞弊公司的确定来源于证监会网站公布的处罚公告,经逐个整理得到。舞弊公司及控制样本财务数据和治理机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研究数据库(CSMAR)。

(二)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财务报告舞弊(FFS, Fraudulent Financial Statement),该变量为二元变量,某公司在某年度实施了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0。

2.解释变量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虚增主营业务收入、隐瞒主营业务成本、隐瞒期间费用、少提减值准备等方式虚增利润,而这些舞弊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结构、利润结构和现金流量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资产运作效率。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第一类解释变量包括以下14个财务特征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

另外,财务报告舞弊的顺利实施通常与薄弱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关。而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两方面。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审计委员会、高层管理团队和内部审计师;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外部审计师和监管机构。当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机制失效时,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由以上分析,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第二类解释变量包括以下14个公司治理特征指标,具体内容如表2。

(三)模型的选取

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即判断某一公司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其本质上是一个分类问题。根据分类模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支持向量机(SVM)算法以其较强的模型泛化能力和较高的识别效果,已经成为常用的分类模型之一。目前,支持向量机算法在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领域已得到初步运用。结果表明,运用该算法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效果优于Probit判别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

因此,本文引入Lib-SVM支持向量机技术,将损益调整类舞弊公司按照舞弊年限分为两组,一组用来构建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另一组用来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并以预测精度的高低作为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的依据,判断模型在后续年限中的适用性和泛化能力。

同时,由于Lib-SVM算法的核函数形式包括RBF核函数、线性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指数基核函数等多种形式,其中,RBF核函数稳定性较强,而在某些情况下线性核函数的预测精度也会高于RBF核函数,因而,本文选择RBF核函数和线性核函数分别构建识别模型,并采用一种基于交叉验证的网格搜寻的方法来确定RBF核函数的两个关键参数C和γ的取值;采用逐步搜寻的方法确定线性核函数的关键参数C的取值。

三、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Lib-SVM识别模型的构建及结果分析

(一)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根据前述的研究设计,本文以2004―2009年间因调节利润舞弊而受到证监会处罚的56个公司作为舞弊样本,按一定标准选取了56个非舞弊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并选取了14个财务特征指标和14个公司治理特征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为保证模型的识别效率,本文先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28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并将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作为构建模型的基础。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确定的28个解释变量中,共有13个指标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中,财务特征指标5个,具体为: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固定资产原值占总资产的比例、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和总资产周转率;治理机制特征指标为8个,包括审计意见、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持股比例、监事会规模、股东大会会议次数和高管持股比例。

(二)Lib-SVM识别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选出的具备显著性的13个指标,运用Lib-SVM算法构建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为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本文将2001―2006年的所有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分为两组,其中,2001―2003年的公司作为训练样本,2004―2006年的公司作为测试样本,运用前三年的数据作为训练集构建模型,模型对2004―2006年的分类情况预测精度越高,表明模型的泛化能力越强,在后续年度运用的效果越好。

1.Lib-SVM算法RBF核函数识别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首先将全部样本经过归一化处理,然后将2001―2003年的公司数据输入Lib-SVM程序,经过交叉验证的网格搜寻确定RBF核函数的C和γ取值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将2001―2003年调节利润舞弊公司作为训练样本,确定的Lib-SVM算法RBF核函数参数为C =2048,γ=0.00048828125。

运用参数为C=2048,γ=0.00048828125的RBF核函数和2001―2003年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数据构建识别模型,再运用所建模型对2004―2006年的公司进行预测,预测精度为86.667%。具体如表4、表5、表6所示。

2.Lib-SVM算法线性核函数识别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同理,采用Lib-SVM算法线性核函数根据2001―2003年的数据构建模型,并对2004―2006年的数据进行预测,确定的线性核函数参数C=750,预测精度为83.333%。具体结果如表7、表8、表9所示。

由上述各表可以看出,以2001―2003年的损益调整类舞弊公司作为训练样本集,构建模型后,以2004―2006年的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作为测试样本集,结果表明RBF核函数的预测精度为86.667%,线性核函数的预测精度为83.333%,两者的预测精度都较高,说明识别模型的泛化能力较强,可用于后续年度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比较而言,在构建调节利润舞弊识别模型时,RBF核函数的预测精度相比线性核函数更加稳定。

从模型的总体正确率来看,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模型,无论是采用RBF核函数还是线性核函数,Ⅰ类误判率均在10%左右,总体正确率均高于85%。说明模型结果对于识别损益调整类舞弊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1.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显著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从财务特征方面来看,舞弊公司的资产构成和资产运作效率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从治理机制特征方面来看,舞弊公司有8个指标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包括审计意见、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持股比例、监事会规模、股东大会会议次数和高管持股比例。

2. Lib-SVM舞弊识别模型的效果。在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的构建方面,本文分别运用Lib-SVM算法的RBF核函数和线性核函数,构建了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模型。结果表明,采用2001―2003年的数据构建出的识别模型,对2004―2006年的数据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RBF核函数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了86.667%,总体正确率达到了87%;线性核函数的预测精度达到了83.333%,总体正确率达到了86.607%,说明运用支持向量机技术构建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模型,可以为有关各方识别后续年度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提供参考。

(二)研究局限性

本文在构建损益调整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时,未考虑财务特征中的动态指标,可能会影响到模型的预测效果,有待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Uzun H,Samuel H Szewczyk,Raj Varma.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Fraud[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4,(5/6):33-43.

[2] Jensen. M.C.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 Journal of Finance, 1993,48(3):831-880.

[3] Jensen, M. Meckling, W. The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4):305-360.

[4] 朱学义,孙自愿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期权股权激励及管理层收购方案设计总结报告[R]. 江苏省财政厅科研项目,2003.

[5] 王泽霞.识别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之预警信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72-88.

[6] 袁树民,杨召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关联方交易[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37-40.

[7] 薛祖云,黄彤.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7):85-89.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造假;内部控制;防治措施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 非法篡改业务数据, 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 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 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 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 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舞弊 识别与治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会计舞弊行为,已经被称为市场经济的“毒瘤”。识别与防范会计舞弊行为已成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

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主要方式

当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主要有如下四种典型方式:

(一)现金舞弊

上市公司之所以对财务报表中的货币资金造假,除了利益的需要,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现金造假比较容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使得审计人员无法盘点,比如伪造凭证。

(二)收入舞弊

在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必须是以资产所有权的转移来确认,并且该资产能为公司带来预期的效益。但有的公司为增加其股票吸引力,制造虚假的或者还不能确认的收入,或者披露与之相关的消息。

(三)关联方交易舞弊

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或购买关联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这样上市公司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就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并且把风险转嫁给关联公司。从而隐瞒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四)会计政策变更舞弊

上市公司也可能通过变更公司可选择的会计政策来达到舞弊的目的。比如通过调整存货计价的方法来调整成本,但大部分企业却有意地回避这些调整内容,导致其会计信息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失真。

二、识别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方法

(一)财务报告舞弊端倪的分析

1.基本面分析。充分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宏观环境变化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影响以及同行业竞争对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由此对企业的经营手段是否符合行业的经营规律作出判断。

2.同业比较。根据上市公司及其同业比较对象企业的会计报表,就可以计算其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同业平均估值、同业最高值和同业最低值,如果存在明显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指标或财务数据,便是分析应重点关注的对象。

3.趋势分析。若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出现异动,突然大幅度上下波动,这意味着公司的某些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是判断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

(二)利用报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分析数据的真实性

1.分析利润结构。利润表上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数字是企业所有的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和非正常性损益的综合结果。投资者应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重点关注经常性损益部分,合理分析利润的来源结构。如果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比例较大,则说明当年利润并不能反映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应当加以关注。

2.分析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如果忽略增值税因素的影响,在财务报表上应存在如下勾稽关系:

(1)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销售商品现金流入+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

(2)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增加-预收账款的增加

(3)存货增加+商品销售成本=采购商品支付的现金+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

(4)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增加-预付账款增加

(三)关注会计账户之间的对应,衡量会计报表的真实性

会计账户之间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发生额和余额存在规律性配比现象。例如,销售收入与成本、销售费用、税负等账户应该存在对应的配比关系,当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时,运输费等销售费用以及税负必将随之增加,如果二者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则说明企业的收入存在可疑之处。

(四)特别关注非经常性损益的变动

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偶发性的特点。企业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无法获得持续的增长。在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时,必须特别关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的变动,通过对比近几年扣除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利润结构来判断企业是否有操纵利润之嫌。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防范和治理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要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划分,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设立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制衡经理层,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管理高层的监督,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由股东大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报表审计,使CPA审计真正保持独立等。

(二)加大独立审计部门的工作力度,明确其审计责任

目前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也是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中介机构的造假收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因此,应明确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欺诈的责任,增强审计独立性,并提高审计质量,严守审计规则。

(三)建立规范的会计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增强其可操作性;二是强化其权威性,改变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因属于财政部门规章而权威性不够的情况,实行以国务院的名义制定、和实施会计相关条例的办法,增强其震慑力。

(四)增强查处及处罚力度,增加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风险及成本

使经营者的风险成本大于其风险收益是一种有效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物质上的内在激励措施。这便要求加强会计社会监督的力量,加大稽查力度和稽查面,以及加大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造价成本,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参考文献

[1]刘颖,刘莉.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0).

[2]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及10个潜在案例[J].北京新财经,2006,(8).

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防范舞弊有效性

为了获得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称不正当的经济交易,采用违法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欺骗或者隐瞒,致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出现漏洞或者伪造虚假信息的现象就即为会计舞弊。从内部审计的视角看待会计舞弊,可以明确将其认定为是一个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会计舞弊通常和四个违法现象挂钩,第一个是对财务的隐瞒;第二是对财务信息的更改;第三个是对会计记录进行误导;第四个是对财务报表进行伪造。采用欺骗的方式,故意对公司制定的会计规则进行违反,进而获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以及不正当的经济交易。由此可见,会计舞弊对于企业发展的危害极大,因此为了有效的阻止会计舞弊的现象出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审计,这是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正常运作的基础。

一、会计舞弊的严重危害性

如果发现会计舞弊现象但是没有进行及时制止,会导致会计舞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一旦出现会计舞弊的现象,无论涉及的金钱有多少,都会给财务信息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给整个企业或者投资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所示:各个企业的做决策的人员由于受到会计舞弊所伪造的财务信息,导致在做一些企业决策时出现一些差错;出现会计舞弊现象,不仅会使国家颁布的一些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遭到破坏,也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了破坏;由于企业的各大股东以及消费者受到了会计舞弊而导致自身的合法利益受到了伤害,并导致其经济利益受到的损失;出现会计舞弊现象,造成财务出现虚假支出的现象,进而使国家税务信息出现流失情况。

二、内部审计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重要作用

(一)公司治理的实质决定了内部审计在完善公司治理问题上将有所作为

企业启用会计舞弊的治理机制主要是企业的股东对企业的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即通过这样的制度来合理的配置投资人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权益和责任关系。而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避免出现经营者对股东存在利益上的欺骗。在股东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在对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着两方面的目的:第一个,对企业各个经营层次进行监管,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的经营者可以在对企业的管理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监督;第二个,企业的股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管,使得各个股东对企业的各个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

(二)内部审计更能深入组织内部,从而达到检查、防范公司会计舞弊的目的

在对会计舞弊的构造进行充分的分析我们知道,内部审计的作用就是对企业内部结构进行内部监控,并对企业内部结构进行关注和评审。通过对会计舞弊的构造进行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会计舞弊主要分为两方面的行为实质,第一个是具有主观化;第二个是具有个性化。如果当不法人员故意去掩饰自己的舞弊行为,企业的各层人员是很难发现一些问题的。而内部审计的作用就是深入企业内部,与企业各层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并对企业的各层信息进行及时的了解,进而在防范会计舞弊方面充分发挥着有效性,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进行比较时,内部审计有着天然的优势。它的优势主要分布在三方面。第一是内部审计有着较高的诚实度;第二点是内部审计有着较强的价值观;第三点是内部审计有着较高深的内在能力特质。因此,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是一个富有多层面文化的管理模式。因此,内部审计在对防范会计舞弊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对外进行财务报告时,需要有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的签字或者提供声明书,财务声明必须是有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出具,并对财务资料进行详细说明,保证其具备真实性和合理性。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是整个企业会计部门的核心部门,需要出具的财务声明具有重要的责任义务是不可置疑的。因此,为了防止出现会计舞弊的现象,就要在强化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由于在内部审计是唯一可以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监管的部门,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内部的制约关系,并且提升了操纵财务报告的困难程度,有效的缓解了会计舞弊的发生概率,同时也有助于报告使用者从多方面了解公司信息,减少使用报告的风险。

(二)提升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水平

为了提升内部审计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有效性,提升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为了将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当审计工作完毕之后,需要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编制审计说明时,要保证该说明具有三方面的特性,第一是审计意见具有可执行性;第二是说明内容具有代表性;第三是报告递送具备及时性。只有具备这三种特性,才能提升审计使用标准;第二方面,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而为企业的上级管理基层提供一定的管理根据;第三方面,对审计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公布,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对审计结果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进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进而提升审计成果的影响效应。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外部审计只能对会计舞弊的外在进行防范,而对会计舞弊的内部结构不能做到很好的防范作用,而会计舞弊在隐藏方式上存在着复杂性,因此使得外部审计在进行会计舞弊的防范工作上,存在着较高的难度和风险。所以为有效防治会计舞弊问题,必须开展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这也是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正常运作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沈云.加强内部审计防范会计舞弊[J].经济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