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篇1

一、 温州中小企业内控缺失的基本表现与原因

(一)家长制管理,缺乏权力制衡

家族制度是一种以家族为纽带所建立起来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种制度在民营企业中较为典型。家族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家长)手中,不少企业主存在着家长制作风,缺乏权力制衡。而某些企业主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凭经验和主观感受决策,导致企业存在较大的决策风险。

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以及经营决策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导致财务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2、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或丧失发展机遇,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本效益低下;3、资金调度不合理,财务营运不畅;4、资金管控不严,屡屡遭受欺诈。

企业为了向银行贷款,相互提供担保、连环担保的情况很普遍,由于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常常成为真实负债。担保风险主要表现在:1、没有对被担保单位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往往凭人情关系轻易给予担保;2、对被担保单位出现的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

(二)组织结构混乱,岗位职责不清

组织结构混乱和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是温州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经营活动单一,人员配置和组织结构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做到精细分工、各司其职。而正是这种一人身兼数职的中小企业部门现状,造成岗位设置缺乏相互牵制性。同时,人员的文化、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等,也给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三)资产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率差

温州中小企业对资产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多年来似乎没有多少长进。比如在应收款管理方面,一些企业的混乱局面,难以想象。货款被截留,销售人员收到货款不及时入账,一些人员离职后交接不清造成的无头账等现象,给企业造成了不少损失,而这些现象仍在继续。又如存货管理方面的乱象,也是触目惊心。账实不符,账账不符,企业经营者不清楚真正的库存情况,生产部门根据订单安排生产,仓库里产成品却在积压、损耗。在今天这信信息社会里,企业里的销售、仓库、生产部门却仍然可以做到各自为政,数据互不相关!

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预算是普遍现象。拆东墙补西墙,以短期的资金来源支撑长期资产的资金需求。当没有东墙可拆的时候,常常以饮鸩止渴式借入民间高利贷。由于缺乏预算管理,企业主过分追求资金成本的低廉而过份利用流动负债,使得资金来源与资金需求在时间上的匹配性存在严重问题,人为放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再由于内控制度的缺失,企业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 强化温州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一)削弱家长的权力,加强权力的制衡关系

由于家族制经营管理,有意无意地排斥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渐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一种体制障碍。因此,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构建委托关系,将是民营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民营企业很难逾越家族制度这个制约自身发展的坎,实现自身的新的飞跃。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能够预测市场变化、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经理人员)和其他专门人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财产所有者管理企业力不从心的时候,聘请专业管理人员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专业管理人员才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效率。而专业管理人员才能发挥的最大效用在于专业管理人员权力空间的大小。究竟应给专业管理人员什么样的权力,取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模式。在企业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是控制权,因此削弱家长权力,加强权力的制衡关系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二)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分清岗位职责

企业的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企业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清晰的岗位职责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管理的失当,会导致资金闲置而造成的机会成本上升,或者现金短缺而令企业陷入支付困境,或者助长贪污、挪用、盗窃等事件的发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会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和坏账的增加。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提高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资金预算管理和资产日常管理,是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控制的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重视预算,引进和培养预算管理人才,是内控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加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的内部控制,由于观念和环境等的方面的原因,不是企业自身能在短期内解决得了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支持。财政和政府有关会计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注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工作,增强企业管理者对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企业管理者在建立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文全.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2.

[2]南京大学内控课题组.内部控制:融入现代企业制度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11年第11期.

篇2

一、我国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现状

在讨论国企内控制度之前,应该先讨论一下什么是内部控制,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通过约束、控制、规范内部人的行为而使企业利益不受损害、顺利达到经营目标的一种过程。内控制度就是为了实现内部控制而建立的一系列的制度规范。

那么就目前而言,我国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现状如何呢?由于我国管理国有企业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经验,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基本都有章可循,其中有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还相当完备。但是,在国有企业别突出的问题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循与不循、究与不究,一切以法人代表的意志为转移,内控制度执行中的随意性很强,力度远远不够。这便是目前我国国企内控制度的现状。

二、对我国国企内控制度现状的分析

为何会造成国企内控制度执行中的随意性很强,力度远远不够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企产权不明晰。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加强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不明确。当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一些经营者们就会不惜牺牲企业利益而实现个人利益,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损害国有企业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给企业采购物资大吃回扣、公款送礼、公款大吃大喝等。而在非公有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产权明确、权责清楚,加强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也很明确。因此,对这些单位,无需法律、法规的强制,无需行政干预,私人老板自然会加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产权不明晰是国企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根源所在。

2.制定的内控制度不科学。在一些国有企业确实有较全面的内控制度,但是程序过于复杂,可操作性很差,无形中降低了制度执行的效果和员工工作的效率。如果领用一只铅笔都需要找八位领导签字,试想那会是什么工作效率,这样的内控制度势必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反作用。之所以这样的原因一是一些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起草和修订者们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只好用一道道“关卡”来保证“少出错”。再就是某些国有企业个别领导的权利欲较强,不让谁签字,好像就“剥夺”了谁的一项“权利”,为了保证权利的均衡,索性来个“大家联签”。

3.某些国企负责人私心重。“水至清则无鱼”。内控制度加强了,贪污舞弊、侵吞资产、弄虚作假就难了。那些私心重、想“捞一把”的企业负责人,以及某些想“混水摸鱼”的员工就不那么愿意了。还有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国有单位的“老板”,自然讨厌约束自己的内控制度,喜欢约束别人的“内控制度”。这就使得制定的内控制度执行起来障碍重重,甚至很难执行下去。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国企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状况,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控制度的顺利执行。具体可以建立企业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国企的经营者能主动的完善并积极的推行相应的内控制度。

2.加快相应的法制建设步伐。财政部于2008年6月份,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5月份财政部又联合其他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些规范的和实施,对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只是对内控制度建设的某些方面有了规范,还远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要想使国企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法可依,从法制上来抑制和约束国企经营者的行为,必须加快相应的法制建设。

篇3

中南公司于2010年10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一家集团型企业。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内部机构设置情况,从2011年开始完善集团的内控制度,设立了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领导小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小组”,下设内控工作办公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中南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中南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并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管理工作来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效果并不明显。

1.控制环境不良,公司管理层不够重视。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是其他控制元素的根基,董事会和监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中南公司在形式上按照公司治理结构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运营管理班子,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设立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但事实上存在重形式、轻制度的问题,没有起到相互制约的实质作用。公司管理层对内控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只是为了满足证监会的要求,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导致控制环节的增加,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阻碍,简单将该项工作认为是财务部门和公司审计部门的工作。

2.内控制度建设脱离企业实际,作用有限。公司在内控制度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照搬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成功的经验,不考虑企业自身的现状,聘请外部中介公司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运作过程中却没法执行,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制度建设仅仅满足现有的需要,制度设计完全迁就现实,起不到内控制度的牵引作用,导致内控制度在不断进行更改、反复。

3.内控制度未进行关键点识别控制,公司管理效率降低。在中南公司由于缺乏系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在控制风险时不分主次,忽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一味强调制度建设的全面性,缺乏适当的授权审批机制,甚至连一些相对不重要的经营事项,都要层层报批并要集团负责人最终审批。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领导自身的权限,部分管理者对制度的设计从繁从难,导致程序过于繁琐、效率低下,与内控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初衷相违背。

4.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全面。中南公司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公司管理层对这一部门的作用还不够全面,其片面的认为审计机构只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摆设,或只是审计财务部门的数据是否有错,而忽视了这个部门对整个集团的分析评价作用。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未能确保其必须保有的独立性,导致审计部门不能很好的发挥出内部监督作用。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措施

针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改进,将对公司管理有很大的提升。

1.提高认识,加强对内控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及广大员工的配合支持。企业主要领导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注重对内控制度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每位员工都充分认识内控建设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应该强化董事会职能,改进公司内部管理,更新经营理念,提高公司员工的道德素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

2.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建立与企业实际相匹配的内控制度。中南作为集团型企业,其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包括集团公司对成员单位的控制体系建设,以及各单位内部的控制体系建设两个层面。要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使内控制度切实可行。同时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定期的评价,以评估其适用性和实用性,每年末进行的部控制制度审计调查工作,采取表格方式进行逐项对照的方式检查制度的完整性、制度运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效地对一般性制度进行完整的梳理。

3.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识别内部控制活动的关键控制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只有抓住关键控制点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企业必须健全风险评估机制,确定重点、关键控制点,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并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

篇4

改革开放给中国电信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中国电信企业体制的转轨,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作为中国电信企业的所有者,其主要职责转变为监督。为了防止电信企业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的流失、财务监督弱化、会计基础工作落后、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会计委派制应运而生。其实质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国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在电信企业内部建立旨在保障所有者利益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一种新型的财务监督体制。但会计委派制在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中国网通海外上市的成功,我国四大电信运营商全面进入国外资本市场,其产权结构与经营机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信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将中国电信企业纳入了全球市场体系。但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国外市场和投资者的依赖。企业上市以后,未来的投资方向、财务分配、融资手段等重大经营决策必须向国外投资者进行定期披露,能否顺利实施将受到后者的制约。而美国安然、世通的财务欺诈事件,使美国政府于2002年7月30日签发了《萨班斯法案》,强制要求通过加强内控手段来改进企业治理状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当前中国电信企业的现状,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监督机制,规范财务秩序,会计委派制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才是一种“治本”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目前电信企业会计委派制现状

目前中国电信企业会计体系多采用“用人单位自主管理为主”,各单位自主任免会计人员并对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由于现行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实际上难以全面履行。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强化会计监督;另一方面,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又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时有诸多困难。于是,有些电信企业选择了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是企业集团内部委派制。即:总部、集团公司向所属省分公司派驻财务总监,省分公司向所属地市分公司派驻主任会计师,地市分公司向所属县级分公司派驻财务负责人。其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可对电信企业经营活动实行全过程控制,改变了财税审计部门事后的、远期的、外部监督效果不尽如意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的流失。

(二)强化了会计监督,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财务总监的派驻,使其能相对独立地行使财务管理职权,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统计完整性进行监督,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以往“领导定调子,会计统计填数字”的现象。

(三)会计基础工作有较大的改变,会计信息质量有了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客观地讲,电信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的流失、财务监督弱化、会计基础工作落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和社会因素,单靠会计委派制来完全解决是不现实的。而且,会计委派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是难以建立会计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与会计委派制相应的配套措施滞后,没有统一的办法以规范委派会计的选拔、奖惩、升迁、轮换及后续教育;同时监督职能的强化,使得其在为企业服务和出谋划策职能等方面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二、当前电信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为目的,规范企业各种业务流程为内容而建立的一整套责任体系。对当前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是刻不容缓的。

(一)内控制度建设是中国电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中国电信企业经过多年来的改制及跨越式发展,网络、资产、收入规模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与业务快速发展和企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公司的内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重发展,轻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一定漏洞。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基础管理工作入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落实。

(二)内控建设是实现中国电信企业经营目标,提高运营效率的要求

随着中国电信企业成功改制及上市,国资委(控股股东)、境内外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业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司的经营仍存在着收入跑冒滴漏、成本控制不力、资产浪费和损失等问题。2004年中央企业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9.6%,电信行业为9%。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清晰的业务流程,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分工、控制和考核,可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三)内控建设是提升中国电信企业价值,满足资本市场监管的要求

2002年7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法案》,对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具体的、强制性的要求。2004年中国四大电信运营企业均实现境外上市,如果在内控建设方面存在缺陷,达不到《萨班斯法案》的相关要求,将严重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信誉,直接造成公司价值的损失。

三、电信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各种制度、方法和程序的自我调控体系。按照COSO理论,我国电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确定了企业的总体态度,是其他内控要素的根基,是影响员工控制意识的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员工的诚信和道德观、胜任能力、行为总则、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管理层授权和职责分工、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监管部门的参与(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

(二)风险评估

为有效地执行内控制度,企业必须制定经营目标和了解实现目标时所面临的风险。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这些风险的过程,是确定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的基础。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为了确保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得到贯彻实施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在整个企业内部所有级别和所有职能部门内进行,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活动,如审批、授权、确认、核对、考核经营业绩、资产保护等。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和沟通要素是指一套能够支持相关信息的确认、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的系统,以促使员工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及正确编制财务报告。包括信息的识别和获取、信息加工和报告及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如信息共享,如通过组织内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的沟通,建立一种共同责任的意识;管理层明确定义每名员工的责任并向他们沟通;建立管理层内部和与外部各方定期沟通的流程等。

(五)监督

监督是评估内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质量的过程,目的是保证内部控制持续有效。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管理层自我评估。

内控制度的实施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合法合规性、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以上所述的五个要素相互联系,必须同时作用才能使内部控制得以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在中国电信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强化控制环境是前提;风险评估及信息与沟通是方法;控制活动是手段;强化监督是保证;落实执行是关键。

四、会计委派与内控制度建设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篇5

摘 要 在社会中,行业中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控是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从高速公路内部会计控制的实际情况出发,简明扼要地分析了目前高速公路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内控 问题 建议

在我国收费公路成为一个新型的经济产业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交通运输主动脉的高速公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下称公路企业)是经国家特别行政许可,以路桥建设与收费经营为主营业务、以获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的公司制企业。其商业性质与其它行业企业一样,但高速公路企业的经营管理又不同其它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比一般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要复杂得多,工作量也相对大的多,它具有独特特点,这些特点也恰恰是公路企业管理的难点。

近年来,高速公路营运领域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不良资产的积累、一些路线除政策性亏损外的经营管理性亏损在增加,企业的绩效没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经营环节的各种风险不断暴露,相似的风险重复性发生,并且屡屡造成损失,等等。这种情况下提升公路企业内部控制(下称内控)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一、高速公路企业特点

公路企业有投资巨大、生命周期长、环节多,利益相关者多元化、成本控制难、资本筹措和运作的专业性强、对运作的信息化协同要求高、风险暴露的机会、环节和规模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投资大、运营周期长。大量的资金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保证,高速公路通常的投资规模都在每公里3000万元以上。为保证正常运营及期满交还政府,都会在建成后每年进行日常维护,每隔3-5年对公路进行大中修。日常维护和大中修次多量大,且涉及外部因素,在采购和施工过程中极容易存在弊端。

2.资产规模大,管理难。公路企业资产主要是由公路及其附属设施构成,其中,公路占到了资产的绝大比重,并且其价值巨大且回收期长。而该类资产线路长、分布广,完全暴露了于自然之中,资产的保管工作难度大,资产很容易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因而日常对资产的控制难度大,进行资产清查时,费时费力。

3.资金流量大,现金多。资金流量大是公路企业又一大特点,其中通行费收入占了很大比例,且多为人工收费。每天过往车辆多,导致高速公路现金收入量大、参与收费人员多、收费站点多且分散、收费时间长的特点。收费员执行收费政策和标准如何,收取的通行费是否及时足额解缴、有无坐支、挪用、截留、拖欠、贪污等现象,都将直接影响到公司对外形象和对资金的利用及周转。对现金的管理、收费站的票证管理、收入稽核、进款解缴才是公路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

4.经营多样化。公路企业除了通行收入以外,还会有房屋租赁、加油站营业、设备租赁、实物租赁、自有产权广告牌租赁、服务区经营、园林绿化等经营范围。虽然比重不大,但经营多样化远远超出其它行业。

二、提升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公路公司要健康运行,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制,提升队伍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其中,建立健全内控是核心工作,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公路企业内控,是高速公路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1.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是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有效地防范公司经营风险,企业活动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是经济监督的需要。通过提升内控管理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公路企业内控主要存在的问题

因高速公路行业点多线长,流动分散,工程繁多,作业交叉,控制难度大等原因,部分公路企业多多少少在内控存在一些问题。

1.对内控认识不足、内控意识淡薄。九十年代初开始一大批公路企业日趋成熟和壮大,但从其组织架构、经营方式、管理理念等方面看,绝大多数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和中国国情所留下的事业单位体制,能真正按照公司制运作的企业并不多,对内控认识不足,公司整体缺乏内控机制和标准,没有考虑到由于内控失效对公司的造成的损害可能致命的。多是从财务审计和管理流程的层面来看待的,认为内控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内控就是会计控制。这这种认识不但狭隘,而且会误导。

2.内控制度建设落后,或不健全无章可循。一般来说,高速公路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内控制度,基本业务的内部管理都有章可循。但随着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其原有的内控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许多经营管理活动缺乏有效的财务控制措施。要以固定资产、工程项目、通行费征收等重点业务流程为重点,加强公路企业内控建设。

3.内控执行和监管上力度较弱。有的公路企业虽然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有章不循,监管上也缺乏力度。

制度形同虚设,表面上制度装订成册、上墙,但实际上,对控制的执行情况不闻不问,许多内控根本没有落到实处,真是所谓的把制度“印在纸上,贴在墙上”,其目的只是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和审计,造成了制度形同虚设,也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部分公路企业明显缺乏良好有效的财务管理工具及内控工具。在实践管理过程中许多工具和技术并没有获得公司管理人员的执行或是运用,比如预算管理、KPI、内控标准等。财务人员退缩于账户先生的角色。

4.资产管理有待提高。因公路企业资产特别是三大系统(通讯设施、监控设施、收费设施)资产种类杂数量多,且部分为地下埋藏资产,容易出现:(1)入账不及时。(2)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清。(3)不重视低值易耗品等现象。

5.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制约内控发展。多数公路企业的人员结构较复杂,有的人员是从别的行业转过来的(如各市的交通系统所属的),有的是从社会招工进来的,有的是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下来的,这就造成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频频更换、会计基础不扎实。再加之高速公路又已经发展20年了,有的职工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公路企业内控制度的发展,形成了内控的障碍物。

四、完善公路企业内控的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治理体制的核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设置整个公路企业的组织架构,使公司真正成为企业性质的载体。具体工作中可通过财务总监委派等形式,促进内控,杜绝腐败现象发生。委派财务总监对股东负责,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公路公司的资产营运和财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重大经营活动委派财务总监参与审核及签署书面意见。为保证独立性,财务总监人事工资关系、奖金、福利等在股东公司。

2.加强内控宣导、强化责任意识。公司组织或借助外力对公司全体员工开展了持续的培训与研讨,一方面提升了公司员工对内控的认可度,同时也使其对公司流程、内控标准有了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执行力。

3.完善规章制度、梳理流程、建立内控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经营管理活动的和变化,内控过程就要做相应改变,这就要求每时每刻都要注重内控制度建设,在内控制度建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又解决新问题,重复着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并将内控标准融入到流程设计和流程改进中。

4.提升内部执行力、强化内部监督与约束机制。要确保内控的执行效果,要进行大量的进行员工培训和教育,将内控标准深入到所有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中。而且在内控过程必须加以恰当的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

5.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员工素质。建设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控有很大的帮助。变现在的人员压力为人才动力,来制定经营管理目标,设置核算控制机制。

6.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对企业经营者通过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约束。为了充分发挥经营者作为控制主体的积极性,除了必要的约束之外,必须对经营者建立报酬激励机制。通过激励,可以提高积极性,减少道德风险。对营行员工通过建立收费所日常考核机制,更合理的体现收费员、收费所的管理人员的业绩与薪酬挂钩,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篇6

关键词:校办企业;风险防控;内控制度

党在第十五次大会中明确的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法制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以及高职院校中的法制建设中,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主动地响应国家与法律的号召,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学校产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校办产业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办产业,保障校办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务必做好风险防控措施,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经济的增长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虽然目前来说许多的高校已经建立基本的管理层次,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例如对经营性无形资产的管理办法、或者高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条例等,但企业风险防控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着手,企业自身须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

1校办企业风险防控

1.1风险防控原则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这句话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是不可行的,大量事实表明如果企业在事前预控投入成本越高时,则其在事后投入的弥补成本就会越少,也就是说企业事前控制做得越充分,其事后损失就会越小,即要求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以事前控制为主,事中控制为辅,而事后的补救只是一种补充手段。

1.2风险防控的三个步骤

事中防控是指风险已经潜入企业的运行中,所以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控制好风险。因此学校在与校外合作方进行项目谈判或者项目合作时都会严格按照“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化解风险”三步骤进行,建立健全校办产业在运营全过程的法律风险监控和反馈机制,制定预警方案和应对措施以对未期风险有效规避和化解。比如高校在与合作方签订协议或重大项目合作前,请第三方如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出具专业报告,专业报告的分析可以给执行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执行层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后,再上更高一级学校层面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专项工作会议讨论,重大对外合作均向省教育厅请示报告,得到上级部门批复后再签订相关协议或进行下一步的合作。其中有任何一个环节有疑义都必须认真对待,解除问题后再继续下一步骤。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高校校办产业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规范运作。应对校名、校标等进行商标注册申请,保证无形资产不受侵害,维护学校声誉,同时为有效保护无形资产的良性运作,校办产业应对在校区承租或者参与合作的企业或者个人使用学校相关无形资产的情形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不合理运用学校无形资产的行为进行书面警告、纠正、发送律师函。在具体的企业合作中,着力加大无形资产在其中使用的力度,同时保持必要的监管措施,保证无形资产规范化使用的同时,积极提升学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努力做到学校声誉提升和企业市场盈利的双赢局面。

1.3风险防控的主要防线

校办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风险防控的主要防线进行控制风险,其主要的防线主要有企业职能部门、法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形成内部的防控结构,为了奠定好企业内部的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校办企业就要从企业的业务、法律以及审计三个层次中建立好防控结构,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国家经济制度的控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与规范。

2内控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2.1内控制度建设要因地制宜

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内部经营现状来“因材施教”的,每一个企业的自身的发展特点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企业制度的建设中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比如许多大型的企业由于其企业内部自身的制度就比较完善,并且企业长期以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对于这样的企业就只需要管理者摆正好自己位置,树立起服务的理念,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扫清前进之路的障碍,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的调整、完善企业制度。还有一些是快速的发展起来的企业就必须要掌握好企业自身发展特点,根据现有人才、科技优势尽快建立企业制度,为日后发展强大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有就是一些高科技的小型企业,这类企业现阶段的发展中极度的缺乏资金、人才等等,所以就需要学校的资产公司等为其资助,其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自己在科技上的一些优势吸引其他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合作。还有一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就要果断的将其关闭。

2.2风险防控要张弛有道

事物的双面性指导校办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不要过度的节制,在制度的建设与风险防控的过程中也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制度建设与风险的防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的发生,所以企业在制定企业制度时只要牢记这一点,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一旦采取的措施有过而无不及,就会带来反作用,影响企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校办企业的发展需在遵循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前提下,有效的做到风险防控和内控制度建设,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争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学校的发展、为学校教职工科技产品的孵化提供有力的平台和保障。

作者:王颖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执行力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高速发展,规模扩张很快,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自身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也集中显现,很多原本隐形的风险转变为现实危机。加强企业内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切实加强国企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才能有效推进国企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影响国企内控制度执行力的因素.

(一)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一些企业领导层对风险管理的核心和本质理解不够。部分企业即便启动了内部控制工作,但是管理层将其作为相应国资委号召,重视程度和工作主动性远远不够,没有实质性开展内控工作。部分企业忽视内控管理对企业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作用,往往等发生风险事件才会想到要加强内控。

(二)责任分工不明确,问责制度不到位

部分国企重心放在完成年度经营业绩目标的完成上,忽视了内部管理。存在部门(岗位)职责不清,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甚至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员工不清楚自己的岗位标准是什么,表面化执行、应付式执行现象严重。一旦问题出现,问责制度不到位,惩罚措施“雷声大雨点小”。

(三)内控制度不科学,效率与程序难平衡

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过于陈旧或者不健全,已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有些国有企业“全面”内控流程太过复杂,效率与程序难平衡。无形中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有的业务流程需要五六个领导的签字允许下才能完成,这样的内控制度只会给企业带来相反的效果。

(四)内控文化建设存在缺陷,风险意识不强

处在市场开拓一线的员工和风险控制岗位的员工业务开拓培训较多,而对现代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训较少。企业员工缺乏对内控价值理念的长期培育,未能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规定的制度标准没有认同感,在实施内控操作时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提升国企内控制度执行力的几点建议

(一)管理层高度重视

就内部控制而言,公司董事会(公司领导)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董事会做出的承诺与投入能极大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一是成立企业内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董事长(总经理)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各级管理者)明确分工,由董事长(总经理)或分管内控工作的公司领导亲自审阅听取内控报告;二是协调内控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积极支持内控部门开展各项工作;三是通过公司全体会议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二)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评价,严格问责制度

通过企业内控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内部审计及利用外部审计等方式,加强同级部门及各级子企业内控执行有效性的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内控工作的有效执行。在内控无效或失效时要认真查找、分析制度缺失或者流程缺陷,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将内控开展实施工作纳入全员业绩考核,通过监督考核机制对内控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给予有力的监督和指导。建立逐级承诺、逐级声明和问责到底的管理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状监督和监控。

(三)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国有企业内控执行力,前提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的内控制度流程。一是能紧密结合财务部及相关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关要求;二是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特征,具备可操作性。如贸易企业要重点关注采销存环节的风险控制、资金控制。在不断修订完善现有制度的同时,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完善新制度。在组织机构设置、授权批准、会计系统预算管理、财产保全、人力资源、内部报告、信息系统及审计等各重要管理方面建立完善内控制度。

(四)深化企业内控管理文化

培养内控管理文化,一是要把提高制度执行力与践行企业文化精神相结合,在“敬业”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内在精神动力。二是建立风险控制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内控管理培训制度,加强对内控管理理念、专业知识、流程的培训,培养内控管理人才。三是要积极开展制度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专题座谈、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制度建设、执行营造一个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四是要大力宣扬制度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典型人和事来激发员工,鼓励全员参与内控文化的培养和传播。让每一位企业员工能深刻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和危害性以及内控措施,最终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五)有效的内外部沟通

要确保风险信息沟通顺畅,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内部沟通一是各部门要定期向董事会(公司领导层)汇报工作;二是加强总部职能部门与子企业的协调沟通;三是加强部门之间、专业项目组之间的沟通。外部沟通一是要定期向国资委等国家监管机构汇报公司基本情况;二是要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交流经验;三是要与外部审计部门及咨询机构沟通,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

篇8

关键词:科研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简称内控)的概念源自企业经营管理,自企业经营开始就存在于企业内部,后来逐渐发展到商业、金融、证券、保险等诸多行业的风险管理领域。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内部控制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及风险整合框架等阶段,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向多元化、集成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广义地讲,内部控制是经济实体内部建立的对经济行为形成有效管理和制约,保证清晰准确的会计信息记录,从而更好地实现的外部监督与审计、保障资金财务安全、提升管理效率等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质结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承担部分国家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市场经济行为中来,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承担诸多国家级、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成果转化以及产品研发等环节,涉及大量经费往来和市场行为,因此建立并完善有效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十分重要,对于保障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科研经费的安全以及科技事业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与此同时各相关部委及省级地方政府分别就《规范》落实推出相应实施办法。针对科研经费管理问题,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159号、160号、163号和219号,以下简称《办法》)。为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亟需结合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剖析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主要问题,建立合理高效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从而满足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安全性与科学创造性的双重目标。

一、国内外相关行业内控问题研究进展

内部控制在企业组织管理与风险控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众多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展了企业及公益组织等内控问题的研究,根据我国的情况,国内众多研究人员分析并探讨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以及财务管理问题,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发展策略。针对企业内控问题的研究发展时间最长,相对较为成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建立机制,美国的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企业风险整合框架阶段,2005年10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组织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行更新,以应对企业所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风险,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将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化,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建立了会计内控、财务报告内控、内控信息披露、内控鉴证、内控审计等制度体系。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基于现有内部控制概念的产生过程以及于审计视角研究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张应从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挖掘现代内控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特征,并且总结职责分工、权责对等、计量与报告、偏差纠正等基本原则,认为基于麦卡勒姆管理思想的内部控制概念可以作为当前内部控制理论范畴赖以存在的现实前提。陈志斌等对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和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开展了深入研究,该框架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讨论执行机制的成本与效果,模型包括执行机制、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成本与效果等四个要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稳定偏好、个人的理性选择、可比较的均衡、对尊重的投资、信任尊重和互惠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市场环境、行政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刘静等和吴秋生等分别就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评价整合开展研究工作,认为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机构,既不同于政府部门,也不同于公益性组织,同时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与市场经济职能,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的研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唐宇系统介绍了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和国际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以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以及国际组织为例,从责任主体、内审独立性、测评标准体系和法律理论基础等四个方面,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国际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借鉴美国联邦政府内控准则的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提供参考。此外,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科研(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研究都对类似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内控制度缺乏、内控意识薄弱等若干问题。尽管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角度归纳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 内控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内控问题研究存在形式化、全能化和空洞化的弊端。对内控的研究需要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体现实体主义风格,确立以风险防控为目标、以运营管理层为主体、以内部牵制为核心机制的内控内涵,需要关注内控的本质内部牵制机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具体化、创新性研究,提升内控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内部控制的复杂性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不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普遍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更加需要目标明确、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建设,本文将系统分析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特点及主要问题,并探讨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最后以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具体的内控管理模式。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特点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具有明显的自身管理特点,其中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问题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相比,即存在许多共同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我国主要的科学研究事业执行与实施机构,与普通事业单位相比,共同点在于都存在固定资产、三公经费、基础建设等财务管理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事业单位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问题基本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与一般事业单位相比,科研事业单位承担大部分科技项目和科研经费,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要突出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在普通事业单位管理服务职能基础上,还具有科技创新的目标,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科研经费管理与行政事业经费管理不同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包扩科研经费与行政事业经费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行政事业经费是我国用于满足事业单位日常运转及办公服务目标以拨款形式发放的经费。而科研经费一般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通常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目标或科学探索目的,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基金会等通过委托方式或者通过对申请报告的筛选的方式来分配,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科研经费通常有一定的科技和绩效目标,特定的预算、执行、验收管理模式,与一般行政事业经费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大差异。

(二)科研项目执行过程预算外资金管理

科技项目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执行过程中通常会伴随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科研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实验环境以及实验室建设等行为与普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具有自身特点,通常包括适应科技目标的特种设备,存在很大程度的非标准化问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产生预算外资金和经济行为,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应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科技创新目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GDP的比重日益增长。科技创新目标需要依托各类科技项目实现,而科研项目的执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科研经费管理的影响,因此科研经费的管理非常重要。科研经费管理过程通常需要与科技项目执行进度紧密相关,这就要求科研究费在财务管理环节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预期性和独立性。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控面临主要问题

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情况和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特点,可以分析得到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和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意识、制度体系、组织架构、技术手段、运行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

(一)整体内控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包括科研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与企业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大部分科研核心人员对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没有明确概念,甚至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在内,内控观念意识相对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因此,强化整体内控思想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思想因素。

(二)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

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等行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完善。针对事业单位就内部控制标准而言,尽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一系列的机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逐渐转变,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建立,中国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已成雏形。然而,仍然没有专门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准则,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日渐深化的预算支出财政改革以及多元化的科研相关经济行为。因此,亟需建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细则条例,制定统一化标准和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

(三)内控组织构架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面向内部控制目标的组织构架不合理,财务管理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相对独立,协调程度和同步性不强。现行体制下,大部分科技项目的立项、预算编制等重要环节未涉及财务部门的参与,财务部门仅参与经费的日常管理以及验收审计等环节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衔接、预算契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适应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创新目标,建设有效的参与制衡机制,从而增强控制约束力,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

(四)内控信息沟通不畅

因科研任务不同通常科研事业单位会设置多类部门,包括不同科研业务部门以及管理服务部门,科研业务多涉及多部门协调,各部门之间、管理层级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化传递手段,导致信息沟通不畅,领导层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核心业务、关键数据不能及时、系统地知情掌控;另一方面也造成行政审批效率低下、行政管理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内控信息沟通不畅成为限制内控体系建设的技术性因素。

(五)新形势下内控的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导向,是科研事业单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的在当前大力倡导反腐廉政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各级审计机关、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对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经费的关注日益增强,如何确保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稳定高效运行是一项重要任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建立有效内控机制的关键性因素。

四、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

针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和内控制度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应从系统全局的角度着力,采用自顶向下的建设理念,建设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理论思想体系与现实执行制度,形成覆盖内控意识观念-规范制定机制-规章制度体系-权力制衡机制-目标优化管理-风险控制约束-执行效率评估-管理技术手段-创新人才培养等环节的一套完整的实际操作方法。

(一)建立完善内控规范制定机制,保证财务和内控制度合理规范。

规范的制定机制是决定规范质量高低的首要因素,内控规范质量的高低与相应的制定机制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包括制定机构、制定程序是内控体系制度建设的根本。由单位领导层、财务部门、科技部门、核心业务部门关键人员共同组成单位内控规范制定委员会,并制定指导性内控制度制定办法,保证财务和内控制度合理规范。

(二)完善财务业务流程制度化管理,建立监督机制

在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约束之下,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科技项目预算、经费执行、收支管理、财务报销、结题验收、项目审计等系列规章制度,实现财务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流程管理。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三)建立各方职能权力制衡机制,强化内控审计

以支撑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保障资金安全,防范经济活动风险为目的,建设科研事业单位领导层、财务管理部门、核心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能权力制衡机制,明确细化各方权利与责任,防止单方面权力无制约、无限制的财务执行程序。建立并强化内控审计机制,强化对各方职能权力的制衡,从运行机制的制度根源防控财务风险。

(四)建立科研经费高效管理服务模式

科学研究是科研事业单位的首要目标,即使对于高等院校类的科研单位而言,科研工作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科研经费高效管理服务模式,保证科研经费执行更好地支持科研项目的进展,更好服务科研是内控制度必要目标,同时,科研项目内部绩效评价机制也是促进内控体系制度完善的有力措施。

(五)建立预算外资金内控制度,应对科研工作不可预期风险

针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预算外资金和财务行为,结合科技项目本身具体情况,建立预算外资金内控制度,确立风险控制目标,明确领导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外资金审批权限与责任,建立与领导层和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风险评估与预报机制,在保证科研工作顺利执行目标下,有效降低科研工作不可预期风险。

(六)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执行效率评价以及完善改进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提升内控管理效果,并降低内部控制的行政管理成本,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执行效率评价十分必要,建立有效的内控评价机制,结合行业单位特点,构建内控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内控体系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完善改进不合理因素和制度,从而促进内控制度向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

(七)建立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降低人为干预因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模块化,建设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还可实现基于内部网络的实时在线审批,从而实现操作流程的自动化约束,降低人为干预因素,从而降低科研经费使用与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也是保证内控制度落地实施的有效措施。

(八)创新管理方式,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

人员因素是创新管理的核心,是建设高水平内控体系和制度的基本保障,此外,内控体系高效率、高质量运行也依赖于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创新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财务管理与内控管理专业人才,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组织和业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建设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是落实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途径,将上述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法集中整合,设计开发科研事业单位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平台,对于内控制度的实践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基于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进行信息化、模块化建设,具有财务管理的全局性、经费执行的连续性、账目信息完整性、合理审批的实时性、资金风险的可控性、问题纠正的及时性、外部监督的有效性等显著优势,可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并有效降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资金安全风险。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和步骤:

(一)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化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特点,将科研经费、行政事业经费、基础建设经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收入等不同类别的经费分别管理,针对不同经费和业务类型,制定规范化、标准化业务流程,分别制定预算、申报、审批、验收、审计等具体业务的制度化实施细则。

(二)核心业务信息化、模块化

针对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核心业务,设计架构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经费管理、项目验收、财务审计、科技合同、成果转化等功能模块,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电子化、信息化,集成各主要功能模块构建基于内部网络的财务管理与内控信息化平台。

(三)管理与审批权限、完善在线审批操作模式

分别对领导层、管理部门、核心业务部门设定不同管理权限,各主要分管领导、管理中层、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权限参与执行科研项目和日常业务,在业务管理标准化基础上完善不同层级和相关人员在线审批。

(四)自动化约束机制以及风险报警机制

针对不同权限的参与方,信息化内控系统添加自动化约束机制,有效避免传统的财务管理和内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疏忽。同时,引入风险报警机制,对科研项目执行与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及时提出风险分析和预报。

(五)科技经费绩效分析模块扩展

内控管理系统添加科技经费绩效分析扩展模块,在预算申报、项目执行、结题验收、财务审计的全程信息化基础上,结合单位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对研究性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性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性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综合绩效分析评估。

(六)科研项目预算外资金风险评估模型扩展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外资金,可通过启动申请程序,由主管领导审批的形式进行操作,与此同步,扩展建立该类型预算外资金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资金类型、用途、金额、周期等具体因素综合评定风险,从而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定量化依据。

(七)针对具体业务相关法规制度的在线培训

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支持财务管理规定和内控制度相关在线帮助,实现对不同用户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在线培训,从而达到强化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风险意识的目的,为内控制度深入推广产生积极影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分析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并结合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不可预期性风险等特点,提出面向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的框架,包括建立内控规范制定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强化内控评价、控制财务风险、信息化内控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等具体措施并探讨构建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而满足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安全性与科学创造性的双重目标。

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结合自身行业、领域、地区特点,建设有效、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开展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高水平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有效提升科研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强大的发展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益兵.内部控制鉴证:动机、价值相关性与内控效率:(博士学位论文)[D].上海:复旦大学,2010

[2]F. H. Fadzil, H. Haron, M. Jantan, (2005),"Internal auditing practices an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 20 Iss 8 pp. 844-866.

[3]F. Fang, H. Zhou.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Internal Control, and Disclosure Transparency" In Transparency and Governance in a Global World. Published online: 2012; 11-37

[4]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 内部控制: 融入现代企业制度引发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11, No.11, 47-51

[5]唐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 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余黎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J]. 会计之友,2014, No.28, 46-48

[7]胡革峰,程茜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 财会通讯, 2012, No.11 , 157

[8]王宝庆,王弘毅. 行政事业单位推进内控规范若干问题认识[J]. 会计之友, 2014, No.6, 22-24

[9]聂菊玲,李丽霞.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No.13, 40-41, 48

[10]王世录.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J]. 财会研究, 2010, No.19,49-51

[11]姜雪莲.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3,No.23,127-128

[12]赵红丽.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基建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No.25, 66-67,56

[13]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J]. 会计研究, 2007, No.10, 46-52,95-96

[14]陈志斌,陆瑶. 内控规范制定机制[J].会计研究, 2008, No.4, 62-69,94

[15]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5, No.2, 73-75

[16]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 会计研究,2011, No.9, 55-60

[17]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 会计研究,2013, No.6, 54-61,96

[18]田小萌.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19]李阳. 我国内控审计规范问题研究-基于美国改进内控审计准则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20]王凤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财务内控;建设

1企业风险的分类

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和企业进行内控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能够与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相一致,并实现短期业务目标,同时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违法违规事项对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改进公司治理状况,最终加强公司的责任。因此,首选必须了解影响财务信息真实的潜在风险。风险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财务报告失真风险:企业未完全按会计准则、制度等规定组织会计核算和披露信息,导致财务报告在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存在问题。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要特别注意遵守会计信息的一般性原则,主要包括:

①信息的一贯性;

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

③信息的相关性;

④信息的及时性;

(2)资产安全受到威胁:指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企业实物资产如设备、存货、证券、资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受到威胁。

(3)营私舞弊风险:以故意的行为获得不公平或非法的收益。

(4)经营决策风险:影响决策的时效、依据和质量等。

(5)违反法律法规风险:没有全面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所带来的风险。

2内控建设的目标

(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推动内控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公司要有积极的控制环境,使整个组织中的员工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要建立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内部控制环境,由单一的执行制度转变为体系的整体运转与企业文化引导。

(2)建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那些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对风险的分析评估构成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风险评估主要关注对整体目标和业务活动目标的制定和衔接、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化的认识和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的调整。

(3)建立控制活动及控制文档。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对控制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内容要留下实施控制的痕迹,形成控制文档,由以往的结果管理转变为过程管控。实施控制活动和控制文档制度,建立内控工作底稿,是实现企业管理系统化、制度化、流程化的重要手段。

(4)建立信息及沟通机制。信息的沟通和交流需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确保所有部门和员工充分理解和坚持现行的政策和程序,确保相关信息能及时传达到应被传达到的人员。

(5)建立严密的内控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就是要形成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机制。通过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效果,不断发现内控缺陷,持续改进。

3内控制度控制活动设计的原则

(1)合规、合法性原则:内控应当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符合企业实际,同时满足上市的法律监管要求。

(2)全员性原则:内控涉及单位内部全体员工,并对全体员工具有约束力。

(3)全面性原则:内控应涵盖单位内部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4)内部牵制原则:内控应保证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5)成本效益原则:内控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益。

(6)适应性原则:内控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4确保财务信息真实的内部控制实施措施

(1)完善内控环境,加强制度建设控制,构筑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①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单位负责人作为财务信息真实的第一责任人,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只有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取得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保证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

②注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执行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发现并制止各种不合理、不合规定情况的出现与存在,就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培训和考核,提高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素质。

③制定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文档。内控制度设计中,务必保证流程步骤路径要流畅,风险点标注要准确,控制点要到位,风险控制文档和程序文件对流程图的描述要详实,控制证据、文件要齐全。

④明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体。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企业管理层,并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内控办。只有由管理当局牵头组织设计,才有可能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之外,在整个单位营造一个顺畅的真实会计信息生成环境,才有可能有效建立和运作会计内控制度。

⑤全员培训,全员参予。要确保将内控制度、控制措施、控制责任层层落实至各级单位、各个岗位、各个员工,要由落实责任转变为全员管理。

⑥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分解为“防、堵、查”三个层次,贯彻落实到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具体来讲就是在企业的生产一线——各营业窗口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财务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建立稽核组,对生产经营一线的各项业务、各项报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稽核检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内控办、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的审计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监督控制,再配合上级公司的监督检查,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2)落实风险责任控制。建立业务、营账系统、计费信息系统和财务各个环节的信息生成责任制度,形成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从输入到输出整个流程处理的正确性。完善财务报告制度及报告责任,逐级对财务报告签署《声明函》,承诺所报告信息已经本人认真审核,保证其真实、完整,对上报报表承担责任。强化会计监督、财务检查及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执行对财务信息的真实及会计制度的定期检查,防范财务信息失真的风险。

(3)强化财务管理控制。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建立集团总部、省分公司、地市分公司、县级分公司逐级财务工作考核制度,从会计信息质量、资金资产安全、财务预算控制、资金结算纪律、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等各方面进行逐级考核、监控,从而强化整个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控制力度,确保各项法规、制度得到有效遵守和落实。

(4)推进信息化手段控制。将业务控制要求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同时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全集团使用统一的会计帐务处理系统,统一会计科目、会计政策,使用统一的财务报表系统,统一财务报表格式,从而使得整个集团的会计处理和会计信息的形成均遵循统一的口径和原则,避免会计人员理解偏差和科目混乱的现象的发生,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5)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各责任部门的内控自我评估和内控办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办法,及时了解、跟踪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将内控评价及改进建议及时通过评价报告的形式反馈给公司管理层及管理部门。通过自查和检查的方式,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机制,改变监督不及时、不到位和手段滞后的状况,贯彻事前、事中和广泛监督的原则,以制度为保障,促使内部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5内控实施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1)内控与生产经营的协同关系:一项好的内部控制,其控制触角应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控制死角,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纳入了内部控制范围。同时,内部控制既要保证满足外部信息批露要求,也要保证企业正常运营,企业的内控应能合理地确保基本经营目标的实现,内控不能成为经营管理的绊脚石,必须处理好内控流程与生产经营流程的协同问题。同时,内控活动需要人力、物力、时间资源的投入,在重要的、关键的环节必须控制的同时,还要衡量各项投入成本,是否能从控制活动带来的风险减少或经济利益增加中得到弥补,否则内控活动就会得不偿失。因此,内控活动必须讲求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篇10

中国民营企业类似的违规个案很多,除去违反法律的案例,还有一些是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灵而招致败局的情形。这说明民企制度的失灵与残缺比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的短缺更具杀伤力。严格制度约束、规范的财务行为、充分的信息披露、照章纳税、健全的内控乃企业长期发展之根本。

一、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充分信息披露是公司外部治理制度底线

首先,且不说在理论上如何展开是否存在“原罪”的争论,但现实的分析“原罪”问题在较长时间还是民企难以回避和解开的“结”。比如案例二中周伟彬的两套账发生在1998年4月~2001年7月间,法律上的处罚是在2006年,追溯时间跨度将近10年。第二,民营企业始终面临着比国有企业更加苛刻、严峻的法律制约。以境内A股上市公司为例,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虚假信息披露、不合理的关联交易、乱担保等案例屡禁不止,其中既有国企上市公司也有民营上市公司,但对后者严肃处理或追究法律责任的更多。第三,对于企业的经营亏损、资金链断裂等盈利预期和流动性风险,股东可能实施“用脚投票”或实施“用手投票”让经营者“下课”,但股东们不能启动法律程序将经营者变成被告,送进牢房。史玉柱的巨人网络和周伟彬的遭遇,并不是因为很差的财务绩效所致,而是因为违反了法律。第四,企业比较容易应对、化解财务亏损和人才流失这些“硬伤”风险,但对违法违规这类“软伤”风险就难以承载、无法化解了。如果金龙油墨化工有限公司是在经营上亏损1500多万元,对于数亿元身家的周伟彬来说,承担和消化这类“硬伤”没有任何问题;但偷逃税款1500多万元,就变成了违法犯罪,这种“软伤”对公司、经营者造成的破坏就会相当严重。

对于违法违规问题,民企经营者有两种不恰当的心理预期:一是不少人总是强调“我过去就是这样过来的”。的确,不同程度的账目不清、两套账、小金库、行贿、偷漏税等曾伴随着中国民营企业出生和成长。二是法不责众或从众心理。诸如“现在大家都这样”、“有几个公司没两本账的”、“现在这个社会不行贿、不打点谁能办成事”。这些说法,凸显一些民企对于国家的法制和政策规定还抱有侥幸心理,总是对“利用政策寻租”、“打球”的事情乐此不疲。不可否认打制度上、政策上的球会有“政策收益”,但其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而且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完善,即使有些企业目前还没有踩上“地雷”,但不可能永远是幸运的。

二、规范的内部治理和内控体系是公司制度建设的战略任务

从外部治理来看,企业只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等的义务,但聚焦内部治理与内控体系等制度问题,却有“建设”与“遵守”双重任务。

(一)规范公司内部治理

从制度建设的实用主义角度,应该区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公司内部治理中的制度底线,即必须遵守的治理规则制度,这类制度是普遍的、明确的、强制的,主要体现为《公司法》等;二是公司内部治理中依据公司具体情况择机决策的制度安排,这类制度具有个体性和弹性,主要体现在《公司章程》的具体条款中。第一类制度是治理问题的基础,第二类制度是第一类制度的具体化和个性化。故此,每个民企治理制度的建设应该:第一,防范“流行病”。总结历年违规情况,民企在股东权责与公司法人权责模糊、资本金不到位或抽逃注册资本、关联交易与转移资金、拖欠银行贷款等方面最容易“触雷”,防范这些“流行病”应该是治理制度的重中之重。第二,高度重视个性化的《公司章程》的制定和审批。《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内部宪法”,是至关重要的公司制度和游戏规则。但很多民企对此项制度的形成和决定非常草率,一些民企的《公司章程》完全是为了应付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公司注册登记时的需要而草率请人撰写或简单照抄其他企业的章程文本而完成的。第三,把握公司治理制度的形式与实质。从形式上看公司治理就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这套机构,形式上的存在是特别容易的事情,但实质上长期发挥机制功能就决非易事。民营公司治理的关键三件事是:适当隔离CEO和大股东身份;逐步明晰“运动员、领队、裁判员、教员”身份;健全公司内部决策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第四,严格区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治理上的法律要求更加苛刻,比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必须的,非上市民企是否需要独董就是自发的。而且在当今处于转型经济下的中国,证券监管对公司治理的制度冲击和要求呈现很强的动态性。那么,民企如何“低成本高效率”构架自身的公司治理机制呢?也许股东们集中学习《公司法》,结合公司实情加以简单化、具体化、数字化来构建自身治理规则,并落实于《公司章程》,是一条捷径。

(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要强调复制和放大企业会计业务中“钱账分管制度”原则,即凡是涉及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工办理,以起到内部牵制的作用。即使公司有了完备的“钱账分管制度”,仍需要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持续监督检查。这种制度安排中隐含着不少不可忽视的“理论假设”:比如:①企业每位员工包括经营者都是理性经济人;②在企业中追求工作效率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制度和流程的到位;③制度建设是过程导向为主体的,尽管不排斥对财务结果的考察。这三条正是典型的、标准化的会计控制思维。本文强调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必须遵照这种思维路径,尤其是公司的采购、销售、投资、重大费用开支等业务必须强化“钱账分管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因为这些方面的内部控制和流程制度,始终是民企的最长“短板”。

这里推荐两条简便、高效的内控制度建设路径供民企参考:一是学习领会政府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再具体细化补充成为公司自身的内控制度。如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国资委下发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条例》、《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这些内控制度适合于国企,制度条文的原则性和概括性很强,关注了内控中普遍性的问题,充分反应了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导向。民营企业可以根据上述制度,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明确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制定出适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条就是以西方同行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标本直接借鉴使用。西方一批大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十分成熟,其可操作性、针对性、系统化、精细化等方面很值得我们企业尤其是民企直接“引用”学习。在公司内部清晰的授权制度、严格的职责分离、细化的预算管理、固化的IT系统和信息管理、苛刻的审计监督、明确的业绩合同与绩效问责等制度建设方面,企业不需要谈创新,只需标杆学习和简单模仿。

另外,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建设的目标应该同时包括COSO报告中的“为了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就业务层次的内控而言,不少企业设计的内控目标主要囿于财务报告可靠性而忽略运营效果(效率)和合规性目标,这不仅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仅仅限制在财务会计部门,成为一种纯粹的会计控制,也使治理和内控制度无法延伸到整个企业的各个流程和全体成员尤其是董(事)监(事)高(管),难以把公司制度演变为一种管理文化。

三、制度的执行力最为关键

很多企业都不乏健全的制度条文,难的是制度实施中的偏离甚至失灵,偏离或失灵的根源是缺乏制度的执行力、缺少执行者对制度的敬畏和呵护。理论上讲,治理和内控更为关键的就是要强调制度对公司上下包括公司经营者在内的每位成员的威慑力,强调公司每位成员对制度的敬畏和遵循。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新华联集团主席傅军曾经感慨:“在中国做企业比较艰难,为什么呢?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法制还不够健全,诚信体系也有些问题。所以,越是这样的情况,越要强调制度的建立,强调游戏规则的建立。建立的制度能不能执行,这是最关键的。在新华联,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制度是高压线,谁触电谁倒霉。’我们副总裁一级的干部中有当过常务副市长的,有当过厅局级干部的,但我前前后后开除、辞退了5个。你不动真格,就没有办法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联想集团柳传志也说过:“我不能绝对保证我们的管理人员不犯法违规,但是我们联想已有防范违规违法的制度机制,一旦有谁触犯制度肯定付出极高的违规代价。”要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同样也需要“付出极高的违规代价”的制度安排。

四、公司掌门人的表现与态度是培植制度威慑力的首要决定因素

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掌门人需要扮演不同角色:企业掌门人要事必亲躬、冲锋陷阵;企业发展到成长和成熟期,掌门人要定位在重大战略的决策者和制度的构建者,完成公司重大战略决策,建立管理结构和管理体系,致力淡化公司的内部运作和流程上个人的痕迹,转靠固化的公司制度系统来运作。随着制度与流程的力量越来越强,公司掌门人也就可以甩手成为“精神贵族”。总之,企业在有些阶段需要人管人,更多的时候需要制度管人,包括制度管掌门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