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外包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外包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篇1

财务外包(Financial Outsourcing),财务外包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发展较快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和执行的一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

1.2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意义

财务外包企业将自身繁琐业务、重复性高且价值含量低的部分财务职能进行外包,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应,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可靠性需求,同时整合企业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改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理念陈旧,排斥外包

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但可以保证企业目标的正常实现,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企业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受经营者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限制,对于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不能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致使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财务外包的质量。

3.2 财务外包过程中易泄漏商业秘密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凝聚力、文化和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体现,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理所当然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围之内。当企业实施外包战略后,需要外包商与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亲密接触,可能需要把企业的财务数据,包括应收账款、财务预算、资产负债等一系列比较隐私的数据告知服务商,很可能造成企业财务秘密变成“大众公开的秘密”,从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3.3 企业过分注重成本

实施财务外包的重要的原因是财务外包能够节约成本。将部分或全部财务工作交外部专业服务机构,一是可以节约聘请财务人员的人工成本,二是可以节约财务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成本,同时,也能够得到更加专业化、高品质的企业财务外包服务。但是,企业财务外包服务商可能会为了承接财务外包业务,会在接受低价格的同时降低财务服务的质量。

3.4 财务信息反馈的滞后性

承担财务外包的外部专业机构的人员只是隔一段时间才去企业进行一次相应的服务,一定时期内给企业反馈一次财务信息和意见。这就使得财务工作出现“脱节”,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财务分析工作也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财务外包影响因素

(一)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独特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财务管理理念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息息相关。拥有相应的财务管理理念,应用一定的财务管理方法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外包监管体制

规范的外包行为也需要外部市场监管机制的法律拘束。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是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进步的重要条件。财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些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财务外包市场缺乏专业市场监管机构,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从而导致有些机构人员专业知识不过硬,缺乏工作经验,服务机构不健全,收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外包行为不规范,从而损害委托方的利益。

(三)外包成本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瑞康制药有限公司作为新兴企业,不仅要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合理分配企业资源。企业希望通过财务外包直接降低运营成本,推动企业发展。但是,财务外包过程中会发生包括成本在内的各种隐形成本,从而使得企业在实施财务外包战略的时候只考虑到成本问题,对外包商缺乏有效认识,实现了企业短期效益,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5提高财务外包效率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财务外包

财务外包作为新型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认清形势、剖析自身,认识、尝试并参与到财务外包的实践中去,以顺应形势和获得更大的、更长远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瑞康制药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二)合理确定财务外包的范围

财务部门的一大特色就是涉及众多商业机密,企业经营计划、定价策略、客户资源,无一不是商业机密,中小企业在财务外包前应确定哪些业务需要外包,哪些业务只能由自己来做,尤其是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业务。企业在确定财务外包范围时,应全面考虑企业自身财务机构的实力、财务业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因素,选择部分业务外包或全部财务外包。

(三)签订详细财务外包合同

一般来讲,财务外包服务商的违约,对于中小企业的损失更大,不仅会遭受费用成本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在实施财务外包前,一定要有详细、具体的外包合同,明确服务范围、价格、期限及双方责任与义务、财务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方式等,提高合作双方的违约成本。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食堂外包;监管

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后勤的服务和补给工作。其中,后勤服务主要包含后勤采购、工作安排以及有关物品的配置等。后勤补给主要是指根据之前制定的后勤计划来对后勤补给提供全面的保障,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事业单位后勤管理中的食堂外包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事业单位的餐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后勤食堂外包存在一些局限以及一些食品安全隐患,需要对这一机制进行完善。文章以事业单位的食堂外包研究为主对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局以及解决策略提供意见指导。

一、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食堂外包经营是后勤社会化的成果,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引进一些优质的餐饮企业。这种事业单位后勤食堂由社会力量承包的经营方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效益。但其发展存在财务管理不当的问题,由此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以后勤食堂外包财务管理为主,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制度盲目跟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的后勤财务管理应当实行的是独立的企业财务制度。在后勤财务管理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没有分离之前,后勤财务管理应用的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这种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核算上体现的主要是对主管部门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注重的是对财政补助和上级补助方面的管理,更加注重利润的实现以及成本的控制。由于食堂外包的后勤管理方式刚刚运转,且没有及时注入市场运作的理念,只是按照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来进行食堂后勤管理,重视利益而轻视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食堂后勤外包经营者的内在发展动力和目标,为了减少成本而去采购一些低廉的原料和食品,由此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可见,其内部财务管控不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2)产权关系不明晰。后勤产业集团在利用原有事业单位的资源开展经营活动时,由于对二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对二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取得存在盲端,对内部财务控制也带来了制约。首先,后勤产业集团在对原事业单位资源的使用上不确定使用资产是投资入股的还是租赁经营的,使用所有权上是负债挂账,为后续的财务管理带来弊端。第二,为了配合原事业单位的发展,后勤产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涉及餐饮、水电、服务绿化等,导致财务运转的核算较为复杂,容易出现核算不准确的问题。食堂外包后勤管理处于多项后勤管理中的一个分支,对其财政拨款数量有限,而由于其内部管控机制不健全对财政资金的使用不合理,从而对其服务和提供视频的质量带来威胁。(3)对财务人员的管理不够,内部管理存在缺陷。后勤产业集团的财务人员管理较为分散,从事后勤管理的财务人员同时还和原事业单位所属部门利益相关,由此很难实施财务监督,导致财权的不集中问题。另外,后勤产业集团总部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当,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平台,导致对后勤财务资金无法控制,且缺乏严密的财务管理计划,无法对资金的使用和投放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比如由于对财政资金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事业单位食堂外包的硬件设施投入不到位,对食堂外包食品的质量带来了隐患。

二、加强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财务经费的调控。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经费的预算编制、执行和使用管理,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并制定有效的制度对其进行控制。首先,财经的调控要围绕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从实际出发,在对问题的思考、决策以及执行都要仔细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力。其次,财经的调控要着重抓住重点和难点,用实践的眼光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突出解决单位后勤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要加强对后勤食堂外包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改善食堂外包环境的质量,提升外包人员的基本素质。最后,要用创新方法进行财经调控。第一对财务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在预算编制、采购制度、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同时,改革和完善对财经费用的集中管理,实现财经费用公开制度,加强管理手段的创新。比如要完善对后勤食堂外包人员的社会保障,从而稳定现有食堂外包的人员,减少外包人员的流动。第二要创新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实现科学、民主、规范的财经决策,保证财务费用流动的科学合理。(2)加强政府的监督。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的好坏对社会经济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一大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其管理的监督。政府由此成为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的重要保障。具体监督方式包括:第一,财政部门以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身份来对会计审计报表进行委托,同时要持有对事业单位各部门会计审计报告质量监督的权利;第二,财政部门要以国有资产代表的身份对事业单位委派会计负责人,从而加强对事业单位后勤各部门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督。(3)加强对内部财务的控制管理。体现在从对人员的控制、行为的控制以及结果的控制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的控制管理。第一,加强对人员的控制。要实行对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保证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主管的独立性。比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财务部,专门负责事业单位各个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严禁事业单位后勤食堂外包的个人承包行为,从而严格执行会计管理的责任制。第二,加强行为控制。事业单位后勤的业务活动能够细分出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和监督等行为。因此要从财务的角度加强对这些行为的控制,从而实现各个行为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相互制约。首先,要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后勤财务集团要统一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统一财务管理及财务核算,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避免不合理的财务行为。其次,要对财务报告控制、财务收支控制以及产权控制等进行授权。将每一项财务事项都要经过授权权限的管理,在制度审核之后再进行办理,从而减缓集团的财务风险。比如安排专门的财务授权方和中标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后勤食堂外包合同,明确各方的权责,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同时,对于不合格的行为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其进行惩治。最后,要加强对资金的控制。针对现阶段事业后勤单位下属单位账户分散、资金管控不严的问题,要实行集团资金的集中控制。后勤财务代表在商行开设统一的结算账户,实现对各个部门资金的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钟辉.关于事业单位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高校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2(30).

篇3

关键词:会计服务外包 滨海新区 中小企业

然我国在中小企业实施会计服务外包业务上的起步较晚,但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之后,亦具有一定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当前,会计服务外包业务从企业常规性的会计工作,如记账、纳税申报、 财务报告、薪酬管理和核算等,到提供一定管理信息的财务数据分析、信用控制、养老金管理与业务处理等,再到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含量的税务筹划、财务顾问等工作。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2011年服务外包企业接包额为8.67亿美元,同比增长159.78%,服务外包业务接包合同执行额5.56亿美元,同比增长81.42%。本文就天津滨海新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滨海新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目前,滨海新区中小企业数量占天津市中小企业比例超过一半以上。通过调研发现滨海新区5万多家中小企业中,结合其自身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在实施会计服务外包,会计服务外包在滨海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2010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天津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了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这一有力举措,为引导行业发展揭开了序幕,同时也必将推动滨海新区区域内专业化的会计服务机构的发展,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会计服务外包业务可降低中小企业资本性投资和费用成本。中小企业经济业务单一,工作流程相对简单,专门设置会计机构或配备会计人员缺乏规模效益,加大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效益显著不经济。如果将中小企业的会计服务外包给专业的会计服务机构,就会降低人工成本,包括会计专业人员和it系统维护人员的薪酬成本,以及相应的招聘和培训成本。此外,会计服务外包节省了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必须的软件和硬件成本,这些成本不仅包括相应软硬件的初始购买成本,还包括后续的维护成本和升级成本等,就中小企业而言,这些投入常常显得非常昂贵。

(二)会计服务外包能突出主营业务,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将其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就能够专注致力于自身的核心领域,集中精力发展和管理核心部门,真正突出主营业务优势,争取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三)采取会计服务外包能取得高质量的会计服务,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首先,对于会计服务公司而言,他们往往拥有更加专业和经验丰富的会计专门人才,也更容易获得最新的会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资讯。特别是当会计服务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会计师们更可以按各自擅长的领域做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意味着能够用更少的付出获取超值的服务;其次,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来做,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自身会计人员因专业知识不扎实,业务不精而出差错的风险。同时,外包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保证了有关财务系统的稳定运行,避免了诸如设备硬件损坏等原因造成信息丢失带来的风险。

二、滨海新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大环境下,涌现出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它们由于规模较小,资金有限,通常无法聘用足够的会计人员,也就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这些中小企业往往通过向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服务机构购买会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财务与会计服务,减轻了这些企业在会计人员薪酬、福利和培训方面的开支,提高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企业的欢迎。当然,在中小企业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与会计服务外包公司的独立运作以及地域上的差异,容易导致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淡化

难以及时发挥效用。中小企业投资者更容易追求业务的开拓,而弱化了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对于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发生的会计资料,如银行单据、材料发票、员工信息及月工资额,以及其他原始单据的保管意识薄弱。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结构和内部组织机构相对简单,管理层较少,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费用报销的审批制度不严格,以及企业成本核算流程中资料不完整,导致外包会计业务核算所需原始资料不齐全,核算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完整,无法给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另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以前使用的社会兼职会计或不正规的会计机构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对会计服务外包产生排斥情绪。

(二)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问题。滨海新区区域内会计服务外包企业已达223家,累计从业人员40 799人。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公司等均具有会计服务的资格。首先,不少会计服务机构对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机构一个会计身兼几十家中小企业会计事务,由于兼职企业过多,他们不清楚被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一些资料入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向税务机关纳税申报,记账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不真实的情况;其次,会计服务外包中存在一些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他们会计基础知识匮乏,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并且该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又比较大,使社会上一些人对会计服务外包不信任,这些都给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滨海新区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使会计服务外包机构能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中小企业创立初始,就应该让会计服务外包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筹备、规划、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借鉴会计服务外包人员对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会计服务经验,把企业生产经营所能涉及到的各项工作尽量正规化,从长远发展上看,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收支和保管,办理企业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整理每月企业发生的费用、发票等原始单据,及时向会计服务外包机构人员提供真实完整的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

(二)努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会计服务外包机构服务水平。随着滨海新区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的建立,必将促进滨海新区内会计外包服务的机构化、规模化、高度化和品牌化发展。会计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至少有两名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企业,并且要求审核会计至少具有会计中级职称以上水平。记账会计对客户票据要进行整理,对票据存在的问题应与客户及时沟通,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和税款计算。审核会计对记账会计做账的结果进行审核,包括票据的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核,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审核,账务处理正确性的审核,税款计算合法性的审核,往来账的核对,对客户账务问题的隐患给予准确评估,在所有账务审核无误后填制税务纳税申报表,并对纳税情况与客户沟通,利用税收知识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好税收政策,收集整理客户在经营中所需要的信息,对客户经营业务进行财务分析,并找出客户经营中的问题,提供合理意见,帮助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使中小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三)建立行业规范,提升会计外包产业规模。会计服务外包作为服务外包领域的一个分支, 建立相应的服务规范和质量保障体系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我国,尽管有《记账管理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第 4111 号——代编财务信息》、《注册税务师涉税服务业务基本准则》等相关职业规范的陆续出台,但由于行业被人为分割,执业资质多头化,仍然缺乏系统而全面的会计服务外包业务规范;在质量控制领域,仅有《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 而目前我国的会计外包服务低端化、个人化,缺乏一定规模,行业自律性组织建设滞后,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这既不利于提升会计业界的职业形象,也制约了会计外包服务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因此,会计业界迫切需要就会计服务外包的服务机构资质、服务标准、服务质量等制定相应的规范,研究打破会计服务市场的条块分割,整合多种执业资质,促进行业发展的机构化、规模化和规范化。会计服务外包企业自身

也需要加强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在内部控制、员工培训、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滨海新区区域内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给会计专业服务公司,规范了中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而且,小企业的会计原始数据交由会计专业服务公司集中处理,有利于政府及时、方便地掌握小企业的财务信息与生产经营状况,便于政府对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管理者,积极鼓励、引导和监督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公司的发展和管理,使得滨海新区内的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小容.会计服务外包对小企业发展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8,(6):119-120.

2.孔庆娟.财务外包的中国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

3.朱冬琴.财务与会计外包:国外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j].生产力研究,2009,(6).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外包在本世纪初开始出现之后,受到了大量中小企业的欢迎,得到了广泛的采用。财务外包指的是:企业无法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或者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较高,而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环节外包给某些专业的财务管理企业,以节约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或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从企业角度来讲,财务外包就是将企业在财务方面不擅长的职能,交由企业外专业机构或专业人才来完成。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初始阶段,管理机构不完善,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同时,企业初始运行时,资金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运营的风险高,融资难,银行更愿意给风险小的国有企业贷款,而不愿给风险高的中小企业贷款,使得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渠道贷款。民间渠道贷款的风险较高,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控制能力不足,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营中不受重视。并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对未来还没有形成一个长远的规划,对企业各类机构的配置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最主要的还在于资金短缺,企业能省就省,企业机构能简化就简化。中小企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基本上只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市场与业务,没有市场与业务,企业就无法存活。因此企业管理者只注重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的生产营销情况,对财务管理的关注也仅限于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与企业员工薪资的核算上。企业往往会考虑财务管理的成本,不愿在财务管理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仅仅只局限于将账算对,而不重视财务管理对风险的防控。

2.财务管理机构不全

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在职人员较少,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企业组织结构较为简单。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基本上只有计算进出账、员工工资的财务管理概念,因此只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可信任的人就可以担任。这些财务管理人员基本上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也不具备财务管理意识,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只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而不主动学习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一些企业配置了财务管理人员,但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分工不明确,职权相矛盾,对会计的准则与相关制度不熟悉。一些企业老板只是在年底算大概的营收与利润,而对于企业到底赚了多少钱,花掉了的钱花在哪里也不清楚。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作用

1.促进企业分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业务外包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中小企业通过业务外包,可以应用外包市场的专业人才资源,实现企业的高效率、低成本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通过外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企业转型的阻力,实现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应变。财务外包是中小企业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专业分工。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问题。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管理层基本上是擅长营销或者专业技术,对于财务管理则较不擅长。而通过财务外包,可以将财务交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或机构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管理层人员可以在自身擅长的领域中得到发展,将精力更多的放到市场营销或者技术的创新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大量中小企业将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环节,交由外包企业代为进行,可以使外包企业产生集聚效应,实现外包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外包成本。外包企业节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主要体现在:(1)中小企业通过财务外包实现对财务的管理,可以减少企业财务管理设备的数量,降低财务设备产生的成本。(2)中小企业通过财务外包,可以让专业的财务机构来实现对企业资金风险的管理,减少了财务部门的配置成本;同时,财务外包机构在接受大量的财务工作之后,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务管理经验,了解财务管理风险,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并且,财务外包机构在大量的财务管理业务下,将会刺激财务外包机构的发展,从而降低财务管理的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外包成本。此外,在财务信息质量方面,由于财务外包机构在财务业务领域的投入较高,技术水平、硬件水平以及其它方面都明显优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因此,财务外包机构给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质量较高。

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发展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外包观念

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需要树立正确的外包观念,更新传统的财务管理思维,积极利用财务外包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进取观念,不断引进管理新方法,企业发展新模式,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企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基本上只是承包企业财务管理的某一个环节,而发展到后来,逐渐发展到可以提供完整的财务管理服务。中小企业需要重视财务外包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新企业的运行管理理念,将财务外包合理的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

2.明确财务外包的界限

中小企业在财务外包的经营过程中,需要对财务外包的范围进行确定,明确企业财务外包的界限。企业对于如何划分财务外包的界限,将财务外包的范围划在哪里,什么样的财务业务可以外包,什么样的业务不能外包,企业需要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需要保证企业财务的安全性。企业的财务外包,并非是简单的将企业的财务直接交由外包企业管理,而是先将企业财务管理划分为多个环节,对涉及企业核心机密的环节,由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从而保障企业的商业机密不泄露出去。因此,企业需要明确划分财务外包的界限,实现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

3.企业保持对财务外包的控制力

中小企业将财务外包之后,还需要保持对财务外包的控制力,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中小企业需要安排相关人员对财务外包机构进行监督,在保证财务外包机构按照企业财务管理要求进行工作的同时,还需要监督财务外包机构的运行是否符合运行规范,保证机构的合法性。此外,中小企业需要警惕对外包机构的过度依赖。许多中小企业在通过财务外包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不重视对企业财务部门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得企业丧失对财务长期的规划,降低企业财务决策的专业水平。中小企业需要在财务外包机构的指导下,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保证企业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同时,企业通过财务外包的过程,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企I整体的业务能力,实现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资源、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造成企业多方面的发展存在缺陷。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财务外包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财务外包,企业可以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提升财务信息质量,对推动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源,张亚军.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在大数据时期的发展和应用[J].天津科技,2015,04:52-53.

[2]钟伦.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5,12:85-51.

[3]王丽晖,张文超,谭寒冰.创新发展管理--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商贸,2012,06:92-93.

[4]张善松.从财务风险管理角度浅谈中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管理[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11:32-34.

篇5

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管理与控制对策来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如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保持自身的核心优势,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企业开始与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现如今,物流外包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并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企业的物流外包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风险。如何将物流外包所具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道路上最主要的问题。为此,企业应当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观念,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物流外包的风险问题。

物流外包的风险种类

环境风险。物流外包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暴风、暴雨、暴雪、地震、交通事故以及火灾等等,这些因素具有不可抗力,会给物流外包带来一定的阻碍,造成企业损失。

合同风险。合同风险是物流外包面临的首要风险,它是针对物流外包的具体业务来对外包合同进行设计,如果物流服务商无法完成合同中所做的规定,或者是物流的委托方无法按时、按标准支付相应的费用,就会给物流外包带来合同风险。

信息风险。企业在和物流供应商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具有较高价值的运营信息面临失控的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企业会私自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而物流供应商却依旧遵循以往的物流活动模式,使得实际的物流运作中某一环节发生差错,对物流绩效造成消极影响。

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指的是在企业和物流供应商进行合作时,由于在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使得合作出现管理风险。

财务风险。企业外包部分业务会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使得投资回报远低于预期,从而带来财务风险。另外,在挑选适合的物流供应商过程中,企业需要花费很多财力和物力,而且在与其谈判和对其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也会隐含很多交易成本。

物流外包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

加强社会防范控制力度。要提高物流外包的水平,推动物流外包的项目进一步发展,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控制好外包的风险。首先,应当从国家层面来对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为物流外包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利保障,并营造出良好的市场氛围,配备健全的服务系统,增强社会对物流外包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意识,为企业开展物流外包的风险管理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政府还应制定有效的社会防范与控制策略,积极在企业内建立物流信息的网络交流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有效途径来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去。最后,还可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相关系统,让企业可以和社会共同承担由物流外包风险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减少企业的忧虑,从而对风险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来做好物流外包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布局。企业在战略方向上产生问题而导致物流外包出现风险,这就需要对企业以往战略布局中的发展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企业应对自身做出明确的定位,规划好具体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范围,并与发展目标相同的企业加强合作,建立起战略同盟关系,提高企业内商品的质量,从整体上为顾客带来更为满意的体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同盟来将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担给其他的同盟,在共同承担风险的基础上来实现共赢的目标,使企业避免一些在经营和财务上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

设立外包风险管理部门。对于企业来说,做好物流外包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建立管理小组来负责物流外包风险的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控制好物流外包的风险。在设立管理部门时,企业应当挑选一些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管理型人才,科学预测出可能遇到的各种外包风险,并针对不同风险制定出不同的管理和控制策略。另外,企业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相关机制,提高企业应对物流外包风险的能力,以便能够给及时处理好物流外包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将物流外包的风险控制在可掌握的范围之内。企业应当选择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员来与建立合作关系的物流公司签订合同,这些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丰富的管理学相关知识以及高超的控制风险的能力,并且应当对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有全面的掌握,确保将合同中所有的细节和条款都检查仔细并落于实处,充分保护好企业的切身利益,在进行物流外包的过程中,也不会让物流公司出现违约行为,避免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为物流外包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为了进一步管理和控制好物流外包中的各种风险,企业还应当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相关系统,并挑选一些专业化的、具备丰富的财务、会计以及对账等各个方面知识的管理人才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及时发现物流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并对物流外包中所需要的资金做出合理的预算和控制,尽可能的站在企业发展角度来控制物流外包所需的时间、费用成本,并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为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另外,还需要实时掌控物流外包的具体进程,确保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了解到物流外包的项目实际的运行状况,从而开展科学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工作。

篇6

关键词:外包;财务控制;应收账款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162-03

一、外包链分析

过去20年中,大量的文献研究了外包的优势,但忽略了其潜在的问题。外包因为其独特之处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同样的因为其独特之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做好外包工作保证外包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外包带来的所有益处,必须先认清外包这一新事物,往往就是人们对外包问题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可能的后果估计不足才导致了外包的失败。外包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企业除了拥有一条其他企业都有的供应链之外还存在着一条参与企业数目无法确定的外包链,即一级受包商获得一级发包商提供的发包合同后,都可能把有关业务进一步分解并向下一级厂商发包,形成二级甚至更多层次的外包关系。选择外包的初衷是希望能充分利用外包的诸多优势,但层级多了以后,外包反而会阻碍这种优势的发生,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外包链对财务控制的影响主要有:

(一)控制力不足

外包链拉的越长,末端服务商就离得越远,从而要管理和控制也就越难。因为末端的外包商一般不与核心企业发生任何直接联系,核心企业能够控制的只能是直接交易的外包商,而对于外包商再外包甚至是更远级别的外包商则可能一无所知,存在着外包链上信息严重扭曲的现象。而且末端外包商往往只参与到小部件分工,增值有限因而也常常被忽略。核心企业往往只对直接交易的服务商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对于服务商的服务商,甚至更远的服务商则难于或疏于管理和控制,尤其对于处于外包链末端的那些小型外包商,只能依靠与之直接交易的外包商来监控,核心企业可以说是鞭长莫及,“风起青萍之末”,往往是这些不直接交易的服务商成了外包链的短板,甚至带来危机,比如造成控制(如质量、交货期、应收账款等)难度加大,供应链变得臃肿,反应速度降低等问题。

(二)成本增加

在实施外包的过程中,占用资金的数量由企业和外包商独立制定,这将导致外包链上费用高昂的重复活动,从而产生较高的谈判成本,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由于外包链上各个企业独立经营,如果统筹不当,必然会发生木桶效应。为了保证外包链的顺畅,企业还需要在外包链参与者之间进行协调活动,这就要求企业还需支付一定的协调成本。身处外包链中,企业的每个决策必须立足整体,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大超过过去企业独自经营时候的问题,且需要搜集大量信息来帮助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产生出较高的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

(三)应收账款

由于外包项目往往周期较长,容易变动,很难准确估价,再加上外包链上各企业实力的不平衡,常常发生应收账款拖欠现象,导致企业现金流的不稳定,造成现金缺口,企业在无法收回应收账款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外包的实施不得不挪用其他流动资金来填补资金缺口,带来资金占用成本的增加。而一旦企业无法及时填补,那么最终势必导致整个外包链的瘫痪,影响到外包链上其他企业的利益,即所谓的一荣共荣,一损俱损。

(四)风险传导

在外包的过程中,企业会比较依赖外包链上的合作商,具有较强的被动性。而随着外包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其脆弱性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风险在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传导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即外包链上任何一个节点企业出现问题,都会产生牛鞭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剧烈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到其他企业的利益。外包链中的风险主要表现有:①没有选择好合作商,由于合作商能力不达标甚至破产或人员流动等自身原因导致外包无法如期实施,造成整个外包链项目的终止。②没有或者说无法对外包项目的复杂性做出准确的估计,使得外包业务的代价大大超过预算。③未能对合作商的职能、质量与进度等进行实时控制,导致外包质量不达标或者工期延误。以上问题给外包的实施以及外包链的正常运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五)关系控制

企业间在外包链上可谓一荣共荣,一损俱损,因此在外包展开前外包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都必须谨慎挑选好各自的合作商,考察清楚对方的社会信誉,服务质量,经营水平等方面。在外包进行中,由于各节点企业免不了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的争夺,这就要求通过加强关系控制使各企业从供应链的全局出发考虑生产与服务,有效防止合作过程中的逆向和败德行为的产生;外包活动结束后,一旦合作顺利,企业还有必要考虑如何维护好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降低风险,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外包链长期稳定健康地运行。

(六)信息扭曲

各节点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方面必然会对其合作伙伴所有保留,这些信息当然也包括反应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的信息。同时,外包链涉及的企业数量较多,要掌握所有的信息也是不现实的。在整个外包链中,各成员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是普遍的、绝对的。外包链上的各节点企业一般只了解相邻企业的信息,信息的失真现象会随着外包链的层次逐渐放大,到达源头企业时,信息往往会与现实情况发生很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外包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增加了财务控制的难度。

不难发现,外包链的问题与外包本身带来的优势产生了矛盾,企业只有在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外包策略才是可取的,才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并不是说外包链中参与企业的数目越少越好,关于外包链的长度不能一概而论。究竟需要多少企业参与到外包链中来,关键要看产品本身的零部件是否适合于标准化,规格品种是否繁多,以及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整合能力等。外包链的运行,必然伴随着资金和价值的流动,说明在外包链这种跨组织的管理中,财务因素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对外包链的管理必然包括财务管理。

二、外包中关系因素分析

外包中企业和服务商的关系治理是外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外包关系治理的成败对企业的绩效和持续的竞争优势起着关键的作用(Gainey and Klaas,2005)。失去对服务商的控制(McLellan and Mareolin,1994)是外包中最为常见的风险,并且导致了外包中的隐性成本Khalfan(2004)。服务外包关系的治理近期己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Amara,Billington and Tsay,2004)。外包关系主要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外包中的成本及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外包中的关系认识以及治理也有利于财务控制的实施。

(一)外包关系复杂性

外包关系的复杂主要表现在类型多以及磨合期长两个方面。不同的企业进行外包的价值驱动不同,不同的价值驱动导致了企业与服务商建立不同类型的外包关系。而不同类型的服务外包关系有着不同的特征,根据外包关系的特征为其制定相应的治理结构是极其有必要的。同时外包关系的形成和稳定,通常需要1~3年的磨合期。磨合期长,一方面是因为需要应对处包服务活动由内转外过程中出现相互协调之类的组织转型问题,另一方面也与服务商需要了解不同客户各自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有关。无论是关系稳定前的建立、磨合还是稳定后的维护,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成本和风险。

(二)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是指一项资产可调配用于其他用途的程度,或由其他人使用而不损失价值的程度。外包中,资产专用性主要是知识资产的专用性。Williamson认为资产的专用性不仅引发了复杂的事前动态反应,更重要的是,还触发了复杂的事后治理结构的反应,其主要表现在于:如果一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的专用性资产投入将会蒙受重大损失,并且一旦交易中途终还可能对企业的其他业务活动造成损害。而由于对事后成本的预期,又会产生出重要的事前成本,那就是双方都不愿以“第一最佳”(first best)进行事前投资,从而产生交易成本。

(三)合作方之间的博弈

外包的进行至少涉及到两个企业的参与,外包参与者之间因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必然的,各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在合作过程中争夺利益也是必然的。发包方企图通过外包及对承包方控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承包方则企图通过自身的专业技术及成本控制获得收益。若双方在外包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互相信赖,则双方都能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反之,若发包方缺乏外包诚意,或承包方背离合作协议,企图通过投机取巧来骗得收益,其结果势必造成双方合作的失败,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尤其当处在一个较复杂的外包链上时,链上其他企业必然也会受到波及。

三、外包中的信息因素分析

外包在近几年出现并在全球风行,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就没有外包的应运而生和迅速普及。从根本上说,信息技术的完善是外包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一)外包商的选择

外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合作商的选择。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在选择服务商时,由于合作双方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很难对服务商的背景、资质准确了解,而真正的水平往往在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相比之下,接包方更了解自己的资历、技术实力、人员实力,常常会夸大自身能力,向发包方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发包方很难把握来自于接包方的风险;同时,由于直接项目负责人的个人倾向性,往往不会去向后台决策层反馈,从而使后台决策层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支持决策。因此,信息不对称下的决策往往会导致财务预算、风险预测等相关财务控制工作的难度加大,给外包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

(二)内外沟通

不管是企业外部来说还是内部来说,及时掌握信息注重沟通必须贯穿外包的始终。从企业外部来说,在正式形成合作关系之前,企业需要与合作商进行谈判,为了减少经常性的因长距离交流而造成的商务旅行成本、谈判成本等协调成本,势必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帮助。一旦合作关系得以确立,为了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决策性失误,企业之间必须努力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有效的共享外包链上的信息。从企业内部来说,往往容易出现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重复劳动的现象,给企业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和成本的浪费。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还容易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推却责任的现象,使得风险加大,企业管理不善。

(三)外包工作的要求

实施外包的一个较大动因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通过提高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因此实施外包的企业比一般企业更离不开快速高效的信息系统的辅助。随着外包的展开,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内部组织也得到了精简,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必须依靠高效的信息系统来完成原先的工作量。而且由于外包链的存在,信息扭曲的现象极其严重,如果不加强信息控制,各节点企业接受错误或滞后性的信息,必然给外包工作的展开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尹小勇,全裕吉.跨国公司业务外包的动因与条件分析[J].商业研究,2009,(386):81-83.

[2] 陈理飞.企业服务外包选择的动因及战略定位分析[J].市场论坛,2010,(1):29-31.

[3] 刘文彬,杨洁.企业外包与竞争优势的获取[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88-89.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服务外包 运营风险 协同管控

一、我国IT服务外包企业跨越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诱发因素

(一)资产结构与融资方式不协调是诱发企业内部资本市场金融风险的财务结构障碍因素。由于我国多数 IT服务外包企业的人力资本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价值比重较大,而注册资本及拥有的固定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企业融资时往往因为缺少抵押资产及反担保资产,而难以达到部分商业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标准,同时也很难申请得到担保贷款;我国银行现有信贷产品不适用于IT服务外包这种新兴产业,而且一些资产抵押贷款因银行的审批程序繁琐、时间长且金额小,常常造成 IT服务外包企业进行项目管理时出现流动资金周转不畅的难题;因为对我国IT服务外包行业的市场前景和过往业绩评价不佳,国内外资本市场对IT服务外包企业投资信心普遍偏低,企业的再融资功能往往比其他非业务外包企业差,使得其市值估价较低,最终使IT外包服务企业筹资风险增大。

(二)获取资本运营信息的非充分性和非对称性是导致重大项目的投资管理决策失误风险障碍因素。一方面,鉴于我国IT服务外包企业的投资者因在投资前所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往往会刺激企业的决策者忽视市场潜在风险,容易使项目投资决策失误,还扩大了市场投资者对其项目投资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预期。另一方面,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在投资计划实施后,由于缺乏相关人员的监管,管理层无法获得有效及时的投资信息,同样使得决策者难以灵活改变有缺陷的投资策略,导致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我国IT服务外包企业扩大业务本来急需大量资金补给,如果存在上述投资风险就会使企业雪上加霜,极易陷入财务危机、经营困难或企业破产的境地。

(三)内部协调管理机制的失控化是引发企业资本运营控制失效风险的组织障碍因素。IT服务外包业务因涉及与诸多客户发生的资金和债务往来,若出现内部管理失控往往会导致两类风险:(1)应收账款收回存在的信用风险。部分企业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市场占有率往往未能对客户资信进行尽职调查,或客户款项回收期预测不准确;一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沟通与业务处理不同步,难以及时发现和催收逾期账款,结果使得坏账风险成倍增长,信用资金占用成本剧增,销售盈利能力急降。(2)流动资金链断裂导致的资金周转风险。由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以及企业自身对资本增值的期望,服务外包企业无疑需要充足资金来实行其扩张战略。但是企业权益性资本的获得渠道和能力毕竟有限,要实现其扩张战略目标,获取短期债务资本周转是必然的筹资方式。显然,筹资成本过大,负债资本盈利能力差,结果出现流动资金风险,导致超过企业承受高额的负债与利息支出等资金营运风险。

(四)运营规模超速扩张战略是诱发人力成本呈现非协调性增长风险的导向障碍因素。我国多数IT服务外部企业市场运营战略纷纷采取超速增长模式,这种战略选择失控的风险常常会直接诱发运营成本无序增长的两种结果:一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持续增加。IT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连续扩大必然依赖大量主营业务收入,而企业要增加营业收入就必须依靠扩大业务量,维持大量业务又必须大量招聘人员,加上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均薪酬水平明显上升,导致IT企业人力成本上升较快,挤压最终的经营利润。二是企业研发成本及后续技术服务费用投入连续增长。IT服务外包企业除了在人力成本方面有着巨大的压力以外,所承包项目的研发成本及后续服务费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项目的研发周期长且后续服务项目多,使得企业项目完成后仍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及流动资金,企业发展规模超常规增长结果必定会影响报告期公司的盈利水平。

(五)利率政策的多变性与非稳定性是导致企业财务收支结构不平衡风险的融资障碍因素。我国央行的贷款利率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是影响IT服务外包企业盈利水平波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外部因素。政府常会根据国家经济状况与形势适时地改变财政经济政策,会不定期调整货币政策,改变存贷款利率。如果 IT服务外包企业的业务人员按照企业的内部资金成本率来商谈业务,在面临贷款利率提高、央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等货币紧缩政策时,业务占用资金率有可能会调整不及时,而使得企业的财务费用较快增加,有限利润空间同样会被银行利率变化所侵蚀。由于目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均会针对风险较高借款者收取较高利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于是还款压力更大的中小型 IT服务外包企业控制其财务费用难度就会大增幅加,因而金融市场贷款利率变化风险是IT服务外包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关注的主要财务风险。

二、我国IT服务外包企业发展中存在相关风险诱发因素的成因分析

(一)造成我国IT服务外包企业存在相关风险诱发因素的宏观原因。

1.国内发包市场的不成熟导致了IT外包投资空间逐渐萎缩。我国的内需市场本身很大,但是由于消费者对于外包的认识有限或不了解外包,出现了我国IT服务外包产业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受到局限的状况。据2015年统计年鉴可知,我国IT服务外包的市场份额仅占全球的一成,而美国IT服务外包企业则已达到世界总份额的三成。从国际趋势来看,银行与电信等服务行业所需 IT外包服务的业务量最大,但在我国,由于这些产业大多由国有企业主导,企业发展往往更多关注就业、知识产权风险等问题,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及成本将其留在企业内部执行,也不愿意将其外包,国内发包市场在此影响下受到一定的制约。此外大多企业外包业务倾向于委托给大型跨国服务提供商,不愿为本土服务提供商提供机会。因此,国内发包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导致服务外包业务规模被进一步压缩,可以进行外包业务投资的项目空间会极大地受到挤压。

2.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进一步恶化了我国IT外包企业的融资环境。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逐渐扩散和蔓延使得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更为严格的规制措施,IT服务外包企业的融资形势趋紧,融资难度加大,这些情况也间接导致众多外包企业发展受阻。不少企I在面临金融风暴时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由于资金短缺现象严重大多计划在短期内将项目延期或终止执行,对于已达成契约的项目也尽可能改变服务条款或延期实行,以达到消减预算以及节省开支的目的。由于融资形势的影响,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IT外包服务的业务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IT服务外包市场的萎缩会使行业内的市场竞争更加残酷,而企业盈利状况不佳则会直接诱使融资机构对企业信用评价偏低,进而促使IT外包业务融资难度加大,筹资环境恶化。

3.海外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信任危机造成了后续筹资风险扩大。2011年一批美国做空机构为增加利润开始专门挖掘并披露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财务作假等不良行为。其中最为出名的做空机构有香椽和浑水,中国高速频道、东南融通和东方纸业等多家企业都因其质疑和猎杀导致被迫退出美国资本市场。一旦企业遭遇到海外做空机构的质疑后,即使没有财务造假等欺诈行为,也会受到严重打击。因为很多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了解不够,一份看似专业的报告就有可能动摇他们对中国企业的信心,股价因此大跌,而且之后与做空机构对簿公堂时需要付出高昂的法律费用,这令中国 IT服务外包企业财务压力倍增。

(二)导致IT服务外包企业存在诸多财务风险诱发因素的微观原因。

1.IT外包企业普遍采取了大规模激进化的扩张战略路径。为了实现自身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相当一部分IT服务外包企业习惯于利用兼并与收购方式进行重组。因为通过并购等方式可以更少成本获得更多客户、人才、技术等资源,扩大业务的市场份额,快速实现业务转型,有充分资源和能力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是在短时间内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捷径。然而并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并购双方的资源与管理未必能够成功整合,而且并购所额外得到的业务收入未必能够补偿企业在并购时的支出及并购后增加的各项成本,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另外,很多企业还忽略了一个明显的事实,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尺是人均收入的增长率,而不是企业成员规模的增长率。IT企业过度扩大经营规模行为背后的管理成本与风险常会使其易于遭受到更大的财务风险。

2.IT服务外包企业对美国等海外资本市场的商业环境进行的尽职调查不够充分。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和新融资渠道选择在美国上市,但是忽视审慎的风险评估使得不少企业忽略了在美国上市需注意的准入标准差异,结果产生诸多风险问题。例如:(1)中美会计准则存在的实质性差异。这使得在同一家中国企业提供给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 SAIC(中国国家工商总局)的两份报表的财务信息存在着明显差异,且一些企业往往不重视 SAIC文件,最终可能导致两份报表有明显差异,无法取得美国投资者的信任;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很可能会被做空机构利用,散布一些小的负面消息,造成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假象。(2)为 节省开支而雇佣一些规模小、信誉不佳的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口碑并不高,必然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缺乏信心。(3)忽视海外网络资源的管控。企业往往不重视企业英文版网站开发,更新慢、不准确,无疑会影响其在投资者中的印象,进而影响企业股价。(4)缺乏危机反应机制。当企业负面消息被散布出去后,因缺少应急机制而无法快速做出正确回应以稳定股价,这时做空机构便有了充足时间为自身谋求更多的利益。

3.主动退市的负面效应造成企业运营支出风险成倍放大。由于2011年东南融通财务造假事件爆发,到美国上市的我国IT服务外包企业再融资能力基本丧失,很多企业主动寻求退市,然而,在美国退市比上市要更加复杂,退市流程需耗时短达0.5―1年,且还需支付如银行贷款及融资费、财务顾问费、律师咨询费和审计费等巨额费用。此外,中国企业如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市时,一些小股东维护自身利益,可能会指控公司董事会实施私有化时存在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此类法律诉讼可能使退市时间更加无法确定。因此,企业退市行为可能导致其中介费用和诉讼费用等财务成本将不断增加,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财务负担。

4.灾备数据技术投资所导致企业发生的意外损失风险持续扩大。灾备数据技术投资是指IT服务外包企业根据服务客户的实际需求建造灾备数据中心或设施的投资行为,目的是通过风险防范获以便获取更多来自客户的合同。一般情况下,此类项目投资的规模较大、服务对象确定、应收账款回收期较长,承包方承受的财务风险往往会更大。当市场供求环境和发包方要求发生突然变化时,IT服务外包企业无疑会遭遇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若对灾备数据投资缺乏客观评估,必然会对 IT服务外包市场和客户发生变化的情况缺乏快速反应行动,对灾备数据中心的资金投入和流程改进工作使负担更重,从而加倍放大灾备投资的财务损失风险。

三、我国信息技术IT服务外包企业管理层消除运营风险因素的协同管控路径

(一)加强组织管理风险治理的软环境路径:全方位地强化与培训企业各层次员工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及能力。首先。需要全方位地强化经营风险的防范意识。因为只有全体员工都能树立全面风险防控意识才可能去全面识别并采取措施防范各类经营风险。其次,需要全方位地加强经营风险的事中管理。因为IT服务外包企业开展离岸外包业务的环境差异很大,通常会承受无法预测的运营风险,而且有周期长、环节多、客户信誉水平及支付能力有较大不确定性特点,对企业主营收入的增长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高管层在新市场新环境开展业务前必须加强对客户信誉评估力度、重视管理应收账款、严密监控坏账呆账情况和分级管理营运资金等事中风险管理措施。

(二)降低业务经营系统性财务风险产生的硬行动路径:全过程地细化与落实IT服务外包企业运营风险管控的规划与措施。为更好控制IT服务外包企业系统性财务风险,需积极建设并强化外包业务运营全过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业务初期沟通、业务初步风险评估、业务风险控制策略实施、监督及其缺陷纠正等内容。因此IT服务外包企业应在业务沟通时就需针对服务外包业务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财务风险评估,并采取具有操作性的控制措施:一是进行财务风险量化评估。此评估应针对发包方与承包方分别进行,对于发包方而言,应更关注环境状况、信誉程度与经营质量等方面风险。二是严格执行全面财务风险应对规划。即应针对已评估的风险状况针对不同财务风险制定出具体可行的风险应对方案和行动措施,注意充分保障风险应对措施的可操作性与执行力度。三是落实全面财务风险控制行动。通过定期对风险评估与执行过程进行专业化检查与监督评价,来客观评价公司风险管理目标与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便于指导与改进预期风险管理工作。

(三)全面提升约束组织内部金融风险的财务技术路径:在全业务周期内均需建立或完善规范化的外包业务风险处理机制。鉴于我国IT服务外包企业具有人力规模大、业务周期长、运营特点各异、经营成本高和外部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因此针对此类服务业务应尽早建立或完善规范化的涉及全业务周期的服务外包风险处理机制,以便为应对组织内部金融风险进行快速反应。这些机制包括:(1)设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以便快速应对海外市场风险的冲击。(2)确立针对企业灾备数据投资系统的加速折旧制度。(3)建立健全的坏账准备金制度以维持企业主要业务收入盈利信息的稳定性。

(四)抑制产业发展风险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全视角地持续拓宽外包行业的战略发展重点领域与业务范围。企业只有获取充足的周转资金才可能保证自己的资本运营不因遭受资金短缺风险而中断,因此 IT服务外包企业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环节持续拓宽外包行业的战略发展重点领域与业务范围,通过战略发展方向的管控,立体化地发展各种可能的资金筹集方式,扩大企业融资的空间范围,积极降低产业发展失控的风险。即必须时时注意同企业战略发展密切相关的业务、财务和事务等商业环境信息,在能够承受风险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尝试采用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充分发挥融入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还应充分熟悉与利用国家各类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以获得企业经营的有利外部环境的支持,为企业创造和带来更多利润增长空间。

参考文献:

篇8

我国金融业经过三十年的成长,随着其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展,集团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以保险业为例,目前形成了国寿、平安、人保、太保等七大保险集团。出于风险和成本管控的压力,以及IT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司财务运营逐步呈现出集中的态势,在实现了资金集中、财务数据和系统集中后,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在集团内部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运营服务公司,处于核心业务的子公司将业务运营外包给运营服务公司,所以本文尝试以服务外包的视角来探讨保险集团财务集中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财务集中

国外关于财务集中的研究多集中于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提供领域(周云和李霞, 2007)。如ThomasA.Husted(2005)专门研究了美国密歇州中小学教育经费提供权由地方上收到州政府对当地教育的影响。密歇州的中小学教育经费提供权上收州政府后,地方政府失去地方财产税征收权,对当地中小学不再提供地方教育经费支持,不仅使当地中小学的政府经费收入减少,而且影响到当地居民支持教育的热情,并最终引起当地学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下降。国外关于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如1996年BP(英国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集团2005年底将其171亿美元资产从英国养老金计划移交新成立的壳牌资产管理公司,迈出了集团资产集中管理的重要一步。壳牌荷兰养老金计划的70%由集团集中管理,而壳牌英国养老金计划则几乎全部都是集中控制。德国汉高集团的子公司遍及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从2002年开始着手资产集中管理,至2005年2月止,汉高公司完全实现了对其所有资产的集中管理。从这些世界知名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的实践可以看出,虽然财务集中有其不合理处,但都未能改变现实中管理者对集中管理的偏好。实践至少说明,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有其存在的现实价值。国内关于财务集中方面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集中和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等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以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为基础,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执行会计监督。许国汉(2006)指出,企业集团应实行在集团总部适度集权框架指导下的分权管理。赵榕(2006)按财务管理权限的集中度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三类,认为混合型是一种适度集权与适度分权相结合的、较为成熟的财务控制形式,建议我国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集团采用以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财务控制模式。周云和李霞(2007)认为,企业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涉及的实质上是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企业集团应综合考虑自身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和所处地域、国度等因素,在财务集权与分权中寻求一种平衡。

(二)关于金融服务外包

虽然外包(Outsourcing)二字几乎成为无人不知的词汇,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于该词的翻译和定义还不尽统一(谭力文和刘林青, 2008)。奥尔森(Olsen)对与外包有关的概念———内包、外包和离岸做出了界定,认为外包强调的是把某些工作或生产过程转给公司外部的供应者,并不考虑其供应者来自国内还是国外。按外包对象的功能,可将其分为IT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①。本文所指的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保险集团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为集团内附属的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②。

外包可以从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委托理论、不完全契约关系理论)、管理学(供应链管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以及社会学(社会交换理论、权利与政治理论)等学科寻找理论支持。大量研究表明,降低成本是企业外包最重要的动力。HenriL. F. de Groot(1998)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认为企业实施外包是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采取并监控在不同治理情形下的业务实施等目标。作者通过构建模型,得出了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节省工资和利润的支出以及满足企业战略需求是企业寻求外包的主要动因,其中,降低交易成本是企业外包的关键动因;Grossman、Helpman& Szeidl(2004)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对外包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外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于一个复杂产品,单个厂商生产该产品所有部件的成本过于高昂,而外包则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Nirupam Bajpai(2004)对外包的调查支持了上述观点,该项调查中70%的被调查公司开展外包的首要原因是降低成本,其他依次为提高产量、利用海外劳动力、获得更好的技术和系统以及提高服务水平等。

李玉红(2005)从产品价值链理论出发,把外包归结为国际分工的一种新变化,强调了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阶段,而是扩展到产品的整个价值链,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产品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跨国公司为实现其全球战略对整个产品价值链进行拆分,由此带动了国际外包的迅速发展。

不少学者对外包的动因进行了综合或是折中主义的分析。张芬霞、刘景江(2005)指出,离岸外包是经济、技术和政策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Spencer(2005)综合运用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合约理论,分析了发达国家向印度和我国的外包活动,指出相关专业化投资、不完全合同以及寻找和匹配等是国际外包的主要决定因素。Olsen(2006)认为,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经济和竞争压力、受益于贸易自由化的公司组织结构的发展,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了外包的产生与发展;陈菲(2005)则以美国服务外包为例,从外部环境动因(技术、经济和市场动因)和内部推动力(节约成本、关注核心竞争力)两方面解释外包的动因。

由于行业的技术特征和市场结构不同,除了对低成本的共同追求之外,不同行业的企业开展外包的动机存在差异。一些文献结合具体产业的特征考察外包产生的原因,这类研究对外包动因的分析更加微观化。Sturgeon、Floria(2001)分析了汽车行业和软件行业外包发展的动因,包括技术复杂性提高、物流的复杂性增加、生产分散化、供应商能力增强、降低成本与风险;来有为(2005)认为,推动软件外包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大幅度削减成本、获得专业技能和资源、增强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降低软件开发风险、减少资金消耗甚至获得现金收益。

三、研究方法

对于大型的金融保险集团,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出于风险和成本管控的内在动力,实行财务集中成了越来越多管理层的首选,同时从效率和服务质量的考量,建立专门子公司,将IT、运营(包括财务)外包给这些专门的子公司又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先采取规范研究的方法,对金融保险集团的财务集中和服务外包的文献进行梳理,然后,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集中进行系统化研究。四、从财务集中到服务外包———平安集团的财务集中研究

(一)平安集团财务集中回顾

平安集团的财务集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8年~1998年,财务经理委派制,所有分公司财务经理由总部任命、考核和集中管理。第二阶段是1998年~2003年,主要是1998年开始的内部控制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成果是资金集中,所有保费资金几乎100%上划总部。这一阶段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完成了财务数据和财务系统的全国集中。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启动运营集中作业项目,体现在财务作业主要是费用核算集中和资金收付集中,同时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将公司的保险资金委托其投资运作。第四阶段,2008年正式实行外包作业模式,成立了平安数据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简称平安数科),由平安数科财务作业部(简称财务作业部)专门承接集团和各子公司财务外包作业,几年间集中外包的范围不断扩大,外包作业量呈迅猛发展的态势, 2008年作业量达到311. 8万件, 2009年预计将达到371. 2万件。

(二)财务集中的外包模式研究

1.财务服务外包的范围

保险集团的财务服务外包首先需要确定外包作业的范围,即决定哪些留下来自己做,哪些外包出去。决定外包业务范围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的可控度、业务的标准化程度、成本降低等。从财务的基本功能:核算、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单证管理等内容看,目前倾向于将报表合并及分析、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监控、单证管理等核心业务或不能标准化操作的业务留下来自己做;而将费用报销及核算、资金收支操作及核算、印章管理等可以标准化操作的非核心业务的操作性业务外包出去。

2.关键模式探讨

平安集团在近5年的财务集中作业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财务集中与外包作业流程,这里主要探讨两种典型的作业模式,资金集中作业与投资外包模式和费用核算集中与外包模式(详见图1、图2)。平安集团的资金集中运作,在资金风险控管、集中投资运用的规模效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其流程关键点说明如下:

(1)产寿养等分支机构本着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分别开设收入户和支出户(一般又分基本户(含费用户)和业务支出户);各专业公司总部分别开设费用户、保费归集户、回调户、投资专户,这些账户由受托方财务作业部和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受托管理。

(2)受托方财务作业部将产寿养等分支机构的保费收入通过自动归集的方式上划到对口总公司保费归集户,未设置自动归集的由产寿养分支机构财务部自行上划。

(3)受托方财务作业部根据产寿养等分支机构的资金回调申请汇总回调户所需资金,并向集团资金部和产寿养总公司财务部申请从归集户向回调户调拨资金,从回调户将资金调拨到产寿养分支机构。

(4)产寿养总部费用户所需资金由财务作业部从归集户调拨。

(5)外包投资作业资金由财务作业部根据集团资金部指令从归集户调拨。

平安集团费用集中是财务集中比较关键的一步,在规划设计阶段,分公司管理层反弹极大,主要的担忧在于费用管控权、报销时效等方面,经过几年运作,流程逐趋成熟,其流程关键点说明如下:

(1)子公司分支机构费用报销人员在OF(Oracle Financial财务系统,简称OF)中进行PO动支申请,经过内部规定审批流程后,财务部人员将报销单据扫描上传财务作业部,扫描时间为每月3日~28日。

(2)财务作业部扫描核算组中心核算岗凭借扫描影像进行单据审核,审核不通过退回机构处理,审核通过后进行数据录入,此环节规定时效为4小时;中心主管岗对核算岗录入信息进行复核,复核不通过退回核算岗处理,复核通过后生成AP数据,此环节规定时效为4小时。

(3)财务作业部资金组送盘岗进行OF数据抽档,对异常数据进行回退AP处理,对正常数据进行送盘(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30各一次)。

(4)开户银行对接收到的数据科技财务作业部的支付数据进行支付,并反馈支付结果。

(5)财务作业部资金组回盘岗对银行返回的数据进行回盘确认,对其中银行退票的数据进行退票回销,对成功的数据进行自动制证,资金作业部分从抽档到回销规定时效为7. 5小时(扣除银行原因耽误的时间)。

(6)分支机构财务人员对财务作业部已制证凭证进行打印整理装订,流程结束。

3.服务要求与质量控制

服务要求,指对外包作业的各项目要求的时效、差错率等。服务时效需要明确时间起止点,差错率需要明确何为差错,差错率的计算方法。例如,各子公司对费用扫描服务要求规定见表1。双方沟通机制,确立双方常规沟通机制,如以月度例会的形式沟通,以互通信息,解决外包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外包业务的顺利进行。罚则,指委托方和受托方未能遵循协议规定的条款时应该承担的责任。如平保集团对费用扫描报销等规定的差错和超期罚款如下见表2。业务外包最令人担心的是外包后作业风险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作业时效能否满足业务需要,作业品质是否符合要求,业务波动是否在受托方可承受的范围内,有无异常事件发生,异常事件的解决进展等。因此,需要外包方对这些担心设置一套机制,能够掌控外包后作业的品质,可以通过月度或周的监控指标了解正常作业情况;通过问题件反馈、重大事件上报、投诉等渠道了解异常事件的发生和解决进展;通过定期的会议交流作业过程中需要双方讨论或解决的问题;通过委托内外部审计了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抽检作业质量;通过不定期沟通了解业务峰谷的波动情况,预测业务重大波动并提前商议应该的措施。

(三)财务外包的优缺点与风险分析

由于将非核心的操作性业务外包出去,保险集团及其子公司就可以将自己的精力专注于各项核心业务。加强自己的分析、监控、预测、决策等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子公司、分支机构、业务前线,从而为业务发展提供更多专业的支持和服务。同时,财务外包还带来以下好处:

1.规范各项作业的标准和流程,由于需要委托受托方处理各项业务,必须有明确的作业标准和流程,以利于受托方遵照执行,因而有助于提高外包方财务管理水平。

2.风险控制的加强,一方面是基于规范作业标准和流程本身带来的风控加强,另一方面是受托业务的“背对背作业”消除了内部人串通的可能性。

3.集团整体作业成本的降低,由于受托方将委托方分散的业务进行集中操作,有利于加强人员利用,体现规模效应,从而通过不断的价格谈判导致集团内整体作业成本降低。

4.厘清各项业务成本,清晰各项成本假设和执行情况,为适时调整公司整体投产战略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由于财务服务外包必须对各项作业进行计量和定价,因而能够清楚的知道钱花到哪里花了多少。

财务外包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若干缺点:财务外包的主要难点及缺点是沟通协调难度增加、内部转移定价导致成本上升。一方面由于受托方是“新加入”的沟通方,另一方面,受托公司出于成本和风险管控的需要还会执行必要的作用环节细分和隔离,导致作业外包拉长了作业链条,因而沟通对象增加、沟通时效和效果也会相应降低。内部转移定价因为服务缺乏公允市场,对财务作业各项服务的计量、计价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也势必耗费一定的资源解决计量和计价的难题;同时,外包形成了新的服务,按照国家税法要求需要计缴营业税金,对外包方来讲,这两方面都是增加的成本耗费。

另外,财务外包存在的风险点,需要引起外包方的高度重视:首先,受托方能否遵循外包协议的要求,履行应尽的职责,包括遵循规章制度、遵守关键流程,确保外包方会计报告及时可信、保持运营的效率。其次,受托方的灾备能力能否尽快在遭遇各种重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时迅速启动和恢复受托业务,以使外包方正常业务的持续。避免因停电、水灾、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集中作业能不能正常开展业务而致使受托方的部分业务不能正常持续。再次,外包方外包业务量发生重大波动,尤其是增长超出预期,受托方无法及时调整人力以支持履约。

由于上述风险的存在,可能造成服务时效延误和服务品质不达标,这将可能给外包方带来较严重的后果:

1.会计报告不能及时生成或不能及时获取需要的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质量不符合要求,影响会计报告准确性,严重的将影响会计报告的可信度。

3.资金不能及时支付,导致内部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支持不到位,客户满意度降低甚至延误支付可能导致外包方面临合同违约风险。

4.资金不能及时收入,导致保险承包时效降低、内部员工和客户满意度降低。

五、结 论

1.以服务外包推进和深化财务集中,须在成本管控、风险管控和服务质量与效率寻求一种平衡。如果说一般意义上的财务集中主要是从集权与分权、风险管控的角度来考虑,服务外包则注重成本管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内容,大型的金融保险集团设立专门的外包服务公司来运作,既有规模效益,也能有效管控风险。

篇9

摘要:对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外包既有利,也有弊。本文对内审外包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内审外包提出建议,供企业决策参考。

关键词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独立性;建议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最早提出内审外包的是当时的五大会师所,他们的目的是让企业聚焦于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焦点在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权衡上,本文作者将结合多年内部审计经验及内部审计咨询实践对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企业内审外包决策提供参考。

一、内审外包的方式

内部审计外包,通常包括两种方式: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全部外包,指将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外部机构;部分外包,指将企业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或部分项目交由外部机构完成。

二、内审外包的动因

近年来,内部审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审独立性不够、内审质量不高、配备优秀内审人员成本过高等。内审外包恰恰可以部分解决这些问题,让企业受益。

(一)提高内审独立性

我国目前的内审机构设置,大部分还归属于财务总监或总经理领导,即使有部分内审部门形式上向董事会汇报,也难以具备实质上的独立性。内审部门作为公司的一个部门,需要接受其他部门的管理,在权限、人事、经费上要受到诸多制约;内审人员需要与其他部门的人员发生除审计项目之外的多种联系,这些对内审的独立性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而外部机构则具备超然的独立性,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状况。

(二)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由于内审在我国起步晚,专业内审人才严重缺乏,内审手段较为单一,内审技术落后,相当多的内审部门只是扮演“查错防弊”角色,未能发挥有效的保证和咨询职能。而外部机构的专业人员有着扎实的工作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练就了熟练的技术手段,为审计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降低人力成本

对中小企业来说,设置内审部门、配备专业内审人员支付的成本往往远高于聘请外部中介机构支付的费用。原因是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审计的范围有限,而设置一个内审部门,从保证内审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说,至少应该配备两名审计人员。配备业务素质强的人员,需要支付较高的薪酬;配备能力一般的人员,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内部审计的范围相当宽泛,从操作流程到企业战略,从财务、税务到业务,都是内审的可审之处,而想要聘请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需要支付非常高昂的成本,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说,对企业不利。因此,企业内审人员大多是财务、管理类人才,需要开展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项目时,则采取外包方式。

三、内审外包的实施建议

内部审计外包有助于节约企业运行成本、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它毕竟发展的时间短,不少企业始终心存顾虑。一是担心外部人员不熟悉企业情况,难以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二是担心外部机构不在企业掌控范围,企业不能掌握主动权,无法对其工作进行相应监督。三是担心企业信息、技术泄密。如何实施内审外包,需要结合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作者既在企业从事过十多年内部审计工作,又在中介机构从事过数年内审外包咨询服务工作,对企业实施内审外包提出几点建议。

(一)选择恰当的外包方式

上市公司、大型国企等有监管要求的公司,必须设置内审部门;此外,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企业,也应该设置内审部门。对于这样的企业,可采取部分外包方式,即将部分项目外包,或与中介机构合作完成项目。对于中小企业,设置单独的内审部门成本过高,建议采取全外包方式。公司设置一名兼职内审,负责外部中介机构的选聘、监督、工作衔接等,开展项目交由外部中介机构完成,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二)选择恰当的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外包的成败。选择大公司还是小机构,不能一概而论,小公司术业有专攻,关键看有没有合适的外包人才。这就和看大医院还是专科医院是一个道理。有些企业盲目选择“四大”,支付高额的服务费,不一定能换来对等的高质量服务。因此,选择中介机构,重点在于中介机构所安排的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看人不要完全看证书,要看其是否具备行业经验、内审项目经验,另外职业素养也很重要。有些人适合做咨询,但是没有做过审计,可能就无法完成任务。有内审经验的会师所、咨询公司都是可选的机构。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为了让中介机构人员能更准确、及时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对内审外包工作质量的影响,可考虑内审经理委派制。由中介机构向企业委派兼职内审经理,其需定期参加企业的各种重要会议,且人员要相对固定,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中介机构掌握企业更多的信息,以避免审计建议形式化,不具有可操作性。

(四)支付合理费用以保证审计质量

在这个低价竞争的社会,招投标往往都是价低者胜,此举要运用在选择内审外包机构上则大为不妥。审计是一项需要时间、成本投入的工作,如果很低的报价往往质量也是无从保证的。约束质量可以通过合约和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来进行,比如对其程序、底稿、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有些企业在异地没有审计机构,为了节省费用,对异地的审计实施外包,完全可以选择将一家外包商建成企业某个区域的虚拟审计中心,并将自己的审计标准进行导入和评价,这样也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审计分部,既起到监控作用,又节省开支,并且质量得以保障。

(五)通过完善合同约束中介

在起草外包合同时,一定要详细说明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安全保密、报告制度和争议的解决办法等,并约定惩罚性条款,不要有字眼模糊不清的条款以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优势,也会有潜在的问题。相信在选择了合适的外包方式以及妥善处理好存在的问题之后,内部审计外包会给企业带去越来越多的优势,内部审计职能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审计研究,2005(2)11-19.

[2]王琴,苑振前.试论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月刊,2007(6).

篇10

一、人力资源外包中存在的风险

(一)企业管理能力的风险

企业是否具有人力资源外包管理能力是决定外包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3-4]这就要求企业要具有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能力,同时企业也应具有适应外包服务带来的变化的能力,以及外包合同谈判、管理和对外包服务商的监控管理能力。许多企业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对外包工作监督失控,产生风险。

(二)不能正确估计外包成本的风险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根本出发点是借助外包服务商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管理,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要在外包决策前进行正确的成本估算。此时的成本估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是工资薪酬、硬件费用等,隐性成本主要是与外包商的关系维持、企业员工对外包工作完成的好评率等,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显性成本,忽视了隐性成本,造成外包决策风险。

(三)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关键工作是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伴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工作的需求增长,以及行业的低门槛准入现状,各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猎头公司扎堆出现,但是外包服务公司的管理水平并不相同。在外包公司的选择上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企业缺乏对外包服务商的运行状况、背景、财务方面的了解;第二,决策层缺乏直接负责人对外包服务商详细了解,导致决策工作具有较大主观性。这都会影响外包商选择质量,降低企业效益。

(四)缺乏对外包服务商进行监控的风险

只有加强对外包服务商服务过程的监控,才能保证外包工作的服务质量。企业在监控过程中,首先要在合同中规定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服务目标,然后按照合同标准对服务过程进行监控,以促使服务商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及时完成规定的工作量。

二、人力资源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一)明确外包工作内容和服务目标

要想达到预定的外包工作目标,首先要明确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内容,分清哪些工作满足外包要求。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或者服务商不能提供良好服务的内容不宜外包。但是例如员工引进、培训管理、工资发放等常规性工作内容可以外包。

(二)建立有效的外包风险预防机制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工作之前,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以统筹管理外包工作决策、选择及策划。同时要在认清企业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外包工作可能存在的风险源以及风险发生概率,对风险发生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进行评估,明确外包工作中管理责任,通过制定外包风险预防机制,有效控制外包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降低外包风险损失。

(三)在外包合同中设立保密条款

企业向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信息中,有的信息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这些商业信息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要保证这部分信息不会在外包服务工作中泄露给第三方。所以,在制定外包合同时,要编写信息保密专用条款,限制外包服务商对机密信息的利用,降低商业机密泄露风险。

(四)系统分析外包工作,做好外包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不同职能领域内都或多或少存在管理风险,所以,在进行外包工作时,应在对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外包服务商的可获得性,另外应分析外包工作成本效益。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决定了外包工作能否发挥成本效益,达到企业获益目标,所以,外包服务商市场的调查是服务商选择工作的先决条件。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优势,全方位的研究分析和外包规划是外包工作的重要保障。

(五)建立外包工作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

在完成人力资源外包合同签订后,道德风险是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风险。道德风险就是,在人力资源外包委托人和人签订合同后,当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由于委托人缺乏对人行为的直接监控,导致人可能会采取有损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为了预防道德风险的发生,企业不仅要在外包服务商选择时,详细了解服务商的服务信誉,还要制定相应的外包工作激励措施以及惩罚赔偿措施,同时建立服务全过程监控机制,以达到外包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