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养生范文
时间:2023-04-03 14:0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雪养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雪节气是冬季开始的标志,同时也进入抑郁多发的季节。要常食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
2、防寒保暖要做好。
从这个节气开始,东北风刮得多了,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巾,这样往往容易遭遇受风寒,因此,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
3、多喝水防内热产生。
多饮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减少毒素的吸收,溶解水溶性的毒素。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此外清晨饮水还能降低血液粘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早睡晚起,睡前泡脚。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
5、多食热粥。
小雪过后,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以下食物: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等;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山药、栗子、核桃、黑芝麻、黑豆等。
6、黑色食物补肾防感冒。
篇2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小雪节气养生要点及讲究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小雪节气养生要点及讲究,请您阅读!
小雪节气养生要点及讲究小雪节气,最该防住感冒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季降雪正式拉开大幕,这个时候最容易感冒。
首先是气温过低。当冷空气突然袭击时,人的鼻黏膜受到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降低;冷空气也会对病菌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是气候干燥。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如果空气湿度过小,就容易造成痰液黏稠或结成干痂不易排出,不仅使得贮留的痰液成了病毒和细菌的滋生地,而且结成干痂的痰液会固定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使得黏膜顶端的纤毛不能依靠正常运动来帮助排痰,从而进一步破坏黏膜纤毛的生理功能。
再者是室内通风不良。冬季人们大多不经常开窗通风,冬季室内的污染高达室外的数十倍,对呼吸系统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7招让感冒不找你麻烦
气温骤降,机体调节很难适应温度变化,要想安度初冬,别忘了做7件事。
1、早晚加衣
老人、小孩和一些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的人,在早晚出门时一定要带一件外套。在衣服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舒适、防护和保健等多方面因素。
2、保持空气流通,晚上关窗
最好在早中晚各开窗通风三次,每次15分钟为宜,既保持了室内空气清新,又抑制了细菌的滋生。
但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关窗,夜晚温度低,冷风侵袭很容易引起哮喘等疾病的发作。
3、规律作息
很多人在夏天睡得晚,作息不规律,若延续到秋冬,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因此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和生活节律,早点上床睡觉,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同时多喝水。
4、均衡营养
天气转凉后,人们会食欲大增,在干燥季节多吃些滋阴润肺多酸的食物很好,如银耳、梨、藕、葡萄、苹果等,少吃辛辣食物。
5、适度锻炼
登山、步行、打太极都是耐寒锻炼的项目,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雨雪天气尽量不要外出运动,避免跌倒及发生意外。
6、按摩头部
如果是风寒引起的感冒,按摩头部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具体方法是找到百会、风池等穴,按压50次,早晚一次。喝姜汤也适用于初期患风寒感冒的患者。
7、几类患者要注意
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类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提前准备好相应药物,注意防寒保暖,早晚尽量不要到户外活动。
4款养生粥,把感冒扼杀在摇篮里
百合枸杞粥
做法:取百合20——30克、枸杞10克、猪肉片或肉末适量,放入大米粥里煮熟透即可。
这款粥适合有阴虚表现的人,如容易心烦、口渴、睡觉爱出汗、舌红苔少等。其中,百合是润肺佳品,常用于治疗肺燥或肺热咳嗽等症,还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枸杞则有补肝肾、益精气、祛风治虚等功效。
山药猪肉粥
做法:取山药20克左右切片,与适量猪肉末一起,与大米粥同熬即可。
中医认为山药不燥不腻,入肺、脾、肾经,既可健脾助消化、又有益肺止咳的作用。尤其适合平常体质较弱、易疲劳、口淡、大便稀、面色白等有气虚表现的人,在补充营养的同时,增强体质。
葱白粳米粥
做法:取葱白5——6段,生姜3——4片,与适量粳米同熬即可。
平常怕冷、手脚心冰凉、不爱出汗的人,或者天气寒冷时,可在粥里加点葱白,有助于驱走寒气。葱白性温,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等功效,对预防感冒效果良好。
薄荷牛蒡子粥
做法:将牛蒡子单煮,取其汁水与6克薄荷一起放入粥中。
有一些人身体“火”很大,经常脸色红赤、喜欢喝凉水、易干咳、便秘等。他们不妨喝点薄荷牛蒡子粥“清火”。两者都有疏风散热、利咽散肿等功效。
选购感冒药,看清几个字
一旦感冒,一定要尽快采取措施,千万不能硬扛。选感冒药时要“抠字眼”,看清名字中的成分,避免用到不适合自己的药物。
“麻”
高血压患者不宜用
“麻”指的是含有伪麻黄碱,它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血糖、眼压增高,因此高血压、糖尿病和眼压高的患者应慎用。
它还可影响神经系统,加重前列腺肥大患者排尿困难和甲亢患者头痛、失眠症状。孕妇和运动员也应慎用此成分。
“扑”和“敏”
司机不宜用
扑尔敏能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名字里带有“扑”和“敏”的感冒药含有此成分。
由于服扑尔敏后可能引起嗜睡、困倦等症状,所以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此外,前列腺增生的人也不宜用含扑尔敏的感冒药,以免加重排尿困难。
“氨”和“酚”
消化道溃疡者服用时应观察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感冒药中用于缓解疼痛和退热的重要成分,它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虽然短期用伤害较小,但消化道溃疡患者服用期间应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
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的复方感冒药很多都含扑热息痛,如果同时吃多种感冒药,很容易造成此成分过量,伤害肝脏。
“美”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慎用
右美沙芬是临床常用的中枢性镇咳药,含此成分的感冒药通用名多含有“美”字。
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患者应慎用这类感冒药,因为其中枢镇咳作用可能影响痰液排出,堵塞呼吸道,严重时可引起窒息等危险。
“清热”
风热感冒慎用
目前市面上的感冒中成药中,有很多有“清热”字样,如感冒清热颗粒。
这类感冒药多用于风寒感冒,如果感到咽喉疼痛、痰液发黄、口干,可能是风热感冒,吃“清热”感冒药可能加重症状。
“解毒”
任何人群都不宜长期服用
牛黄解毒丸等药的“解毒”作用能改善感冒时的上火症状,但它们并非感冒药,如果连用超过一周,可能引起体内砷元素积累,影响神经、消化、造血和泌尿系统等,出现皮疹、胸闷、心悸、腹泻等中毒症状,甚至威胁生命。
小雪节气介绍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篇3
(1)功效:养胃、温补肝肾、温经止痛、健胃护眼、增强抵抗力。
(2)材料:羊肉250克,葱白3段,色拉油适量,食盐1茶匙,料酒1汤匙,生抽1汤匙,白糖2克。
(3)羊肉片化冰,葱白斜刀切丝备用。
(4)锅中倒入适量的炒菜油,比平时可以稍微多一些,油温约5-6成热左右。
(5)放入化冰后的羊肉片,迅速滑散翻炒,烹入料酒。
(6)待羊肉片开始陆续变白时,加入葱丝继续快手翻炒均匀;
(7)放入生抽,白糖,盐炒匀即可出锅。
2、防癌抗衰老:番茄炒牛肉
(1)功效:祛斑、抗衰老、消食、防癌、降压养血。
(2)材料:牛里脊250克、西红柿3个、食盐少许、酱油2大匙、葱1根、姜1片、蒜3瓣、料酒1大匙、香油1大匙、番茄酱1大匙、鸡蛋1/4个、藕粉(或生粉)1大匙、朝天椒1个。
(3)牛肉切片放入腌牛肉调料拌匀(腌牛肉调料:鸡蛋液1/4个、酱油1大匙、料酒1大匙、芝麻油1大匙、藕粉或生粉1茶匙)。
(4)蕃茄去皮切块,葱,姜,蒜,红椒切末备用。
(5)热锅1大匙油,放入牛肉炒至5分熟取出备用
(6)放入1大匙油,爆香葱,姜,蒜,红椒,放入蕃茄酱,略炒。
(7)放入蕃茄(不要去翻动,会糊掉,晃一晃锅子就好),加酱油,料酒和2大匙水。
(8)接着放入牛肉拌匀并调入少许盐,起锅放入葱花,淋入香油就可以了。
3、减肥排毒:美味啤酒虾
(1)功效:减肥、排毒、降糖、抗衰老、防癌、健脑。
(2)材料:基围虾300克,黄瓜半根、色拉油适量、食盐少许、葱1小段、姜1小块、啤酒250克。
(3)基围虾挑去虾线,剪去虾须、虾脚,清洗干净,黄瓜洗净切片,姜、葱切片备用。
(4)炒锅烧热,放少许油,烧热后放入葱、姜片爆香,放入基围虾,小火煸炒至虾变红色。
篇4
1 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2角7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2 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3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去记;规范地写,准确地算;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由于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同时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看是否抄错题或数;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篇5
一、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建立数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儿童眼中的生活更是奇妙绚丽的,这是应该就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数学教师如果能把数学教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就能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因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而许多小学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很难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要做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就更困难。突破这个难点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例如,教学“数一数”时,由书上的情景图引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美好回忆。由于有学前教育的学习基础,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数数: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之后,还可让学生再找一找生活中的物体,并数出来。如,1支铅笔、1个文具盒、1把尺子、1个老师、1座城市、1粒米……随后引导学生数数看,几根小棒是1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1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座城市),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米),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这样通过让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不仅对数学产生热爱之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数感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也离不开动手操作。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历来学习数学,强调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仅仅是课堂上听老师讲数学。因此,为了让学生形成数感,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设计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引导学生利用彩纸、剪刀、三角板等工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将剪下的直角三角形从左边移到右边的过程,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萌芽。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长方形和移动前和移动后相比,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样学生就很快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头脑中也逐渐形成了数感。
三、在实践运用中发展数感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同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还必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如,一个学校有500人,如果所有的学生每天都节约一张纸,一张纸重约2克,估计一下一年会节约多少千克纸?大约可以少砍多少棵普通的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
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方法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清明节学校五年级47学生乘公交车去烈士陵园扫墓,每辆车最多可乘15人,至少需要几辆车?怎样乘车才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计算47÷15就可以解决的。在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只是简单计算47÷15=3……2,而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就体会到商3和余下的5是什么意思,3表示3辆公交车,2表示如果3辆车上都坐满15个人,还剩下2个人也需要一辆车,因此必须用4辆车才可以。而对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还可以3辆车各乘10个人,另外一辆车上乘7个人;或一辆车上乘11个人,3辆车上各乘12个人,等等。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的策略,不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解固定的模式化的问题。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数感。
四、重视估算教学增强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
篇6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教学活动;小学生
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形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近年来,人类普遍认同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科学是双刃剑,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科技越发达,对自然带来的破坏越大。仅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科学教育只是科学教育的一半,教育的新格言“还教育的另一半”,为世纪之交的科学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而科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启蒙。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达到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结合语文教学,我进行了一些科学拓展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巧设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多科学的好奇心和求之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在 《太阳》这一课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提问,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1、在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太阳有多少个?2、现在有几个?3、现在你对太阳知道多少?等等。又如在《月球之谜》这一课中,为了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又可以这样设置疑问:1、古代人们是怎样向往月亮的?2、现在我国科学工作者是怎样到月球上去的?3、今后我国科学工作者还想在月球上作何研究?再如《果园机器人》这一课,为了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科学工作者研究出既节约能源又耐力的机器人代替劳动力,这多好啊!
二、积极引导,授予科学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子、词、句、篇进行比较,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逐步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梳理所学知识。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思维的系统化,如学习完《太阳》这课后,我们可以浅显易懂的说明方法(即数字说明、比喻、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归纳起来。
三、课外延伸,丰富科学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月球之谜》这一课时,如果只是把课文中的知识教给学生,那永远满足不了学生要求的,要引导到学校图书室、书店等处查阅科普书籍,增加更多的知识营养,如《十万个为什么?》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在加强课堂渗透的同时,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创设阅读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提供展现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借助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四)实践操作,培养科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的学习,必须以实践为主。”实践既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实践操作培养科学能力,具体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强化课内活动。
(二)多看相关的科教电视频道节目。
(三)多查阅学校或书店有关科学知识的图书、报刊等。
(四)像科学家那样多动脑、多思考、多操作,做到精益求精。
篇7
什么是倾听?倾听是指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认真、安静地听他人讲述。倾听,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素质的体现、品质的外露。倾听习惯是指能够安静、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表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能听懂别人的表达内容,并根据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应。懂得倾诉,不仅是关爱、理解更是调节相互关系的剂,每个人在烦恼的和喜悦后(特别是深层次的烦恼和巨大的喜悦后)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对人倾诉,他希望倾听都能够给予理解抑或共同分享。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他们往往缺乏倾听的能力和意识。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人是否会倾听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成为了重要课题。培养起学生倾听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产生疑义、提出批判,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现状
1、自我为中心。由于我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学校独生子女占绝对优势。在家庭中核心的地位导致了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极强,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候,很多人却专注于别的事情,缺乏对同学的尊重。
2、易分神。由于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兴趣更加广泛,精力不集中的问题日趋突现。尽管看上去很多学生目不转睛很专注,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听,而是在思考其他的事物。于是很多知识点“左耳进右耳出”屡次三翻的讲依然有人犯错误,原因是断断续续的倾听并没有把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
3、沟通渠道的封闭。中国的应试教育很多时候扼杀了教学的灵活性,老师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式的孜孜不倦,而很多学生的合理观点也被全盘否定,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学生放弃了尝试,封闭了表达之路,同时封闭的还有倾听之路。倘若一个老师尚且不能做到以身作则,那又怎能对学生的倾听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1、老师用“爱”倾听。
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首先,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其次,对于犯了错的学生,一味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应该让他们自己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引导他们把内心衡量是非的尺度调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找出犯错的原因,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都是很敏感的,一旦老师出现了偏袒,他会不由自主地保留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彼此间认真倾听出现重要隔阂的根本原因。老师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无话不谈的朋友,用爱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
2、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兴趣就能使他们在阶段的学习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倾听和思考之中。通过具体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三点方法:
(1)化平实为故事,化平淡为游戏。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在实际的教学中,适时将童话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加以练习,能够迅速调动孩子的注意力。
(2)提问引导。学生天性好奇好问,利用他们想知道结果的愿望,用漫谈的方式,故意不漏出故事的结尾或问题的答案,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听。将倾听能力的培养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倾听中思辨、在交流中申辩,达到学生能力综合训练。
(3)评价和表扬。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孩子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胆小懦弱的孩子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
3、教给学生“听”的方法。
(1)人格教育和意志培养。关于倾听的意义作为老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地转达给学生们,让学生知道认真倾听是一种素质,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获得他人尊重的重要途径。倾听的习惯不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养成的,因此老师要有计划的安排教学,锻炼出学生坚持不懈和从点滴做起的良好品质。
(2)倾听的方式。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这就要老师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听。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一要听明白,二要思考有无不认同的意见,三要给自己带来启发,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篇8
【关键词】科学素养 学校 优势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36-01
一 科学素养的内涵阐述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在《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中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名词提出以来,虽经过众多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但对科学素养概念的阐述仍是众说纷纭。虽然我国的科学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但我国学者对科学素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我国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素养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同时,把科学素养归纳为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 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其中,把智育的培养作为培养的主体,在科学文化知识、各种能力、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把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与社会、家庭等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发挥这种优势,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素养教育,可以归纳为四方面。
1.加强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践行者,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肩负培养学生的伟大责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就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利用节假日加强教师的在岗培训,到先进学校进行学习与交流,吸收先进经验。也可以请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优秀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注重自己的着装仪表,以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来影响学生,积极投入到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之中。
2.注重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科学教育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定为整个科学素养教育的核心。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心理上比较叛逆,与社会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这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课堂教学时利用课本资源,找到良好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是有必要的。对课内外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应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采取科学的方法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和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当然,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不应只看作是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而应是所有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3.注重多种学习资源与课本资源的合理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习资源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所给的学习内容。课本以外的学习资源不但丰富了学习内容,而且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使学生的科学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科学素养得到发展。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亲自收集学习资源,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所得到的资源,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分类和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强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发展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学校的走廊、墙壁张贴科学家和科技名人画像、励志名言和故事;利用教学楼楼顶建立风力发电站、太阳能转化站、天文观测台;在图书馆开设科普专区,及时更新科普读物;增加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定期利用宣传栏、展板等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宣传,举办科普知识竞赛;建立科普兴趣小组;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科普知识讲座;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制作;建立学校科技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科技馆参观学习;加强校园绿化建设等。通过改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学校也应该加强与家庭、社会团体与各种教育机构的沟通,使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一、从感性到理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需以表象为桥梁,没有这个桥梁就不可能有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学生在从空间知觉到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过程中,是以空间观念为表象的。因此,采取一种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便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关键环节。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只是感性认识。而空间观念的培养,也就是抽象思维的培养,应该从感性到理性。因此,我们不应该让小学生过早接触纯学术性的几何系统知识,不妨引导小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主动地关注、认识周围的图形世界,在大量的操作和思考活动中丰富表象,提升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二、在生活实际中培养数学空间观念
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可见,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三、在实践操作中形成数学空间观念
心理学研究证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他们在生活经历中与客观环境不断接触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空间感知依赖于实践操作活动,可以说,小学生有关“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实践操作活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为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就得采用儿童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把视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起来,从而掌握图形特征,形成空间观念。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空间观念。
四、观察比较培养数学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知识属于直观实验几何,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知觉。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运用感知规律,建立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 ;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观察活动有特定方向和顺序。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要让他们学会分析、比较,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积累空间观念。
五、通过画图、识图形成表象
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素养;培养
2011年6月份,中国多地出现的抢购食盐潮,是源于日本3月11日的海啸。这次海啸导致日本核电厂核泄漏,核泄漏污染了海水和大气层。传言说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所以就有了全国各地抢购加碘盐的风潮。加碘盐防治核辐射并无科学依据。凡学过初中地理的人都知道,我国不会缺少食盐。即便我国近海真的被核辐射了,我们还有陆地盐。有人估计我国内陆湖盐可以吃上亿年是没问题的,青臧公路、铁路的路基就是用湖盐块垫起来的。这件事告诉我们,有很多人的科普素养是跟不上时展的。所以,要提高科学素养,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参与课外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笔者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上好科学课,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产生学习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在小学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由此,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现代许多学科最常用的科研方法之一,如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观察植物的种子”要求观察种子的结构、准备材料用具(浸软的菜豆或者大豆、蚕豆、花生、玉米,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等)设计观察步骤,记录、讨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无论是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观察记录),还是最后的检验设计(讨论结论),都需要学生有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品质。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需要仔细观察。最后分析归纳会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结论。又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蚯蚓与环境)可以让学生观察蚯蚓对土地的作用,对农作物生长的贡献,进而思考能否培养蚯蚓来改良土壤,可以试做这样的实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还可以让学生每天观察自己家乡饲养场、工厂、生活垃圾对环境、空气、饮用水源、河流的影响。特别是可以比较农家肥、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品质。
三、体验探究的妙趣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探究环境。例如,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上课后,教师关上了门窗、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课堂环境,接着教师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对光的探究的好奇心。在教《蜗牛》一课时,我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蜗牛,我只是在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等话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去探究。又如在上“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虽然学生知道一些物体在水中沉浮,但是没有认真仔细去探究物体的沉浮,不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要搞清楚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首先要考虑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同时影响它们的沉浮,设计一套实施方案,最后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修改方案。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体积大小一样的不同物体,重的下沉、轻的上浮。相同重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下沉。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动手、探究的时间,教师只是要不断的启发引导。课堂将时间要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
课堂上科学探究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一科学思维素养。
四、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
“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需要不断开拓、引入鲜活课程资源,学生的亲历活动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听音乐(长时间听音乐、长时间打手机)会损伤我们的鼓膜,并且还会对大脑有影响。通过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保护我们的听力》相关知识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者科学小论文,对那些有不良行为的同学加以劝阻。当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家里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菜,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就是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方法,让小学阶段早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奠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