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街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5年3月,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滕州市为试点城市之一。为做好试点工作,枣庄市编办专门组成改革试点调研组,认真研究探索滕州市试点方案,积极创新和实施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一、有关综合行政执法实践情况
市县跨部门综合执法情况。2003年12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在枣庄市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2004年,市、区(市)据此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随后,枣庄市政府制订《枣庄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全面实行城市管理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2014年,县级整合工商局、质监局设立了市场监管局,实行部分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2015年3月,中编办确定滕州市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省编办于8月批复了《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市县专业领域综合执法情况。2010年改革,市、区(市)统一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2014年改革,市、区(市)统一组建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均实行专业领域综合执法。
镇域综合执法情况。2013年12月,为深化滕州市滨湖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设立了滕州市滨湖镇综合执法办公室,根据授权或委托开展镇域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其他乡镇尚未单独设立综合执法机构。2015年9月,市编办向市编委建议在镇(街)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据统计,目前市级共有事业执法机构37个、编制603名、人员556人;各区(市)共有事业执法机构143个、编制2395名、人员2895人(含编外583人),区(市)事业执法机构在编人员与同级党政机关公务员数量比为7:10;全市在镇域执法在编人员近2100人,其中乡镇在编人员占三分之一左右,每乡镇平均33人。另外,据市法制办统计,2014年全市共受理审查行政复议案件315件,办理行政应诉案件208件,参与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土地权属纠纷等协调会议130余次,处理各类涉法纠纷386起。
虽然通过多年改革和实施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在遏制执法队伍无序膨胀、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规章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现有执法机构队伍数量上分析得出,基层行政执法一些领域仍存在执法队伍过多,有的部门有多支执法队伍实行多头执法,不少部门普遍存在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执法工作中存在着“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应该管的不想管”等突出问题,主要因素有:
一是多数部门执法机构队伍不规范,人员身份情况复杂。比如:在名称上,有的叫大队、站、所、中心,有的叫局(分局)、科、室等;在身份上,有的是公务员、参公人员、事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有的是劳务派遣、工人、临时人员等;在人员编制上,有的使用行政编制、参公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有的没有编制;在财政经费形式上,有的是全额,有的是差额或经费自理;在执法资格上,有的是持证执法,有的是协助执法等。
二是市区执法事权不明确,执法主体不统一。多数法律法规界定的执法事权为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分级职责不明确,比如:省市级政府部门应主要负责标准制订、指导协调及跨区域重大案件查处等,县级政府应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执法职责和执行能力。特别是市、区(市)两级政府部门的执法机构都有执法权,由于市区执法事权不明确,执法范围、形式不一,随意性大,重复执法时有发生。另外,县域综合行政执法权集中后,部门的监督、监察职责界定也很难明确。有的部门内设机构、事业机构都有检查、监察、处罚等执法职责,有的是行政机关委托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执法,多数部门行业领域也未实行综合执法。
三是执法机构队伍社会形象亟需提升。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简政放权、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升,但执法机构队伍仍然是社会关注焦点。从有关部门开展的年度行风政风评议和社会满意度调查情况看,多数执法机构的评议和调查连年倒数,社会影响较大。
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情况
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座谈会后,编制部门联合有关执法部门组成专题改革工作组先后对滕州市28个执法部门(单位)和部分镇街进行调研。全面了解滕州市行政执法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又赴常熟、嘉善等地考察,学习借鉴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市一些好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多次到省编办沟通汇报,不断完善方案。《方案》还先后征求枣庄市和滕州市两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的意见。2015年7月,枣庄市编委向省编办呈报了《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8月底,省编办批复了该方案。2016年1月,滕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动员大会,印发了《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意见》,配备了综合行政执法局领导班子,着手开始人员编制划转工作,试点改革工作启动运行。
(一)综合行政执法领域范围
1、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方案》明确在市城市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集中行使的5个领域基础上,将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国土资源、建筑业、人防、防震减灾、民政、文广新、旅游服务业、商务、粮食流通等11个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纳入综合执法。
2、专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考虑到部门、行业和专业领域特点,《方案》明确保留了部分专业性强、技术支撑要求高的专业领域行政执法,分别是:市场监管执法、环境保护执法、安全生产执法、卫生计生执法、交通运输执法、农业执法,这些领域。
3、其他行政执法。《方案》明确对于暂未纳入市级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专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的部门,如社会保障、食品药品、水利渔业等,将其承担的行政执法权统一调整,归并到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执法机构,实现部门内部行政执法权集中,避免部门内部执法权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
(二)整合执法机构编制资源
《方案》明确将城市管理局的职责并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市城市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及国土资源、人防、文化市场、旅游、粮食流通等执法职责和机构,组建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为市政府直属行政执法机构。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下设执法大队,内设22个执法中队派驻镇(街)和经济开发区开展综合执法,1个直属中队负责重大执法任务和跨镇(街)执法活动等。按照“编随事调、人随编走”原则,将人员编制相应划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及执法大队。
(三)推动执法重心下移
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向各镇(街)和经济开发区派驻执法中队。派驻执法中队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日常管理以镇(街)和经济开发区为主。各镇(街)和经济开发区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与派驻执法中队联合办公。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做好执法信息事前预警、发现上报以及执法联络配合等工作,组织协调辖区内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公安等部门派驻执法机构及镇(街)、经济开发区工作力量开展联合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既是中央和省里要求,也是下步工作推进的重点和难点。《方案》还提出了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科学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市级、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职责关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监管和执法”长效措施。
三、下步对策建议
实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实施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手段,直接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对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城市治理、优化社会环境、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是政府部门实施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性调整,也是由“人治”转向“法治”的机制性改变。
(一)继续推进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和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打好基础
一是继续深化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要通过考核、评估、督查、审计等形式推进“大部制”体制改革落实,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防止“大部门”体制“虚化”,明合暗分,改革不到位。继续推进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大部门”体制改革,科学核定市县行政编制总量和工作部门限额,切实精兵简政,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梳理好机构编制资源,打好改革基础。
同时,按照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为统筹改进城市管理工作,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进一步理顺综合执法与城市管理体制,建议城市管理局与综合行政执法局合署办公,列入政府工作部门,设立的综合执法大队为综合执法局附属机构,单独明确为执法专项编制,经费形式为财政拨款,人员工资标准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鲁办发〔2015〕9号)执行。整合后,执法机构中的公务员、参照公务员其人员身份不变,新进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规定实行凡进必考。
二是努力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行使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具有执法职能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和执法职能剥离,交由行政机关或执法机构行使,为整合执法机构创造条件。
三是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适时动态调整市县政府行政审批目录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探索制订执法权力目录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等,为综合执法机构提供执法职责依据。
(二)建立部门间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市县政府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试点城市要建立以市县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区域内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研究解决综合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要加强协同执法机制,实现跨部门综合执法、专业领域执法和其他行政执法力量机动调剂、优势互补,形成全市执法一盘棋格局。可采取由分管市县长兼任综合执法机构党委书记,加强对涉及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统一领导,县级综合执法局局长可高配副县级。
二是坚持服务为先的原则,建立综合执法服务平台。综合执法要体现出不仅仅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也要提升并改变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队伍的形象。建议参照公安机关110服务平台模式,整合县域执法部门的举报电话、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实行网上运行,在县级政府建立综合执法和公共服务110或111平台,统一受理区域内所有违法和能力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全面梳理并公布综合执法和公共服务清单,加大宣传舆论,营造良好氛围。同时,派驻执法机构也可参照公安派出所、警务室的设置模式,推动执法力量下沉。
三是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为指导好市县政府有效开展综合执法工作,省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部门行业管理特点,把握好行政决策、执行执法和监管服务的关系,制订全省年度行政综合执法检查建议方案,确保行业法律法规在市县层面有效实施。在具体执法活动中,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执法活动中发现有重大治安、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或者向政府报告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于执法工作中发现的重大案件线索,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可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案情,商讨对策,联合执法。
四是建立基层执法联动制度。乡镇统一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作为执法平台,承担乡镇区域内各类执法活动的综合协调、依法查处和管理服务等职责。按照“资源共享、就近支援、协同应对、”的原则,统筹组织领导,整合执法资源,完善运行机制,耦合监管盲区,协调解决执法难点,组织联合执法和协同执法行动。
(三)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行政执法,为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营造良好环境
篇2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定位。乡镇政府在我国五级管理体制中地位特殊,概括来讲,它具备服务前沿、管理首站和执法一线的特征。围绕上述职责定位,东营市在深化改革中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作重点。一是突出“便民性”。在推动试点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求大王镇及其他9个市级试点强镇整合优化服务资源,将审批窗口统一入驻便民服务大厅,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二是体现“规范化”。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较早编制完成了乡镇(街道)“权责清单”,进一步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厘清县乡职责边界,初步转变了乡镇政府“权责不对等”“有责无权”的现状。三是强化“管控力”。根据新形势下基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管的需要,在乡镇机构改革中,重点加强相关领域监管和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平台建设,有力提高了基层安全监管水平。
(二)理顺县乡关系,形成管理合力。一是下放县级管理权限。根据试点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关要求,组织县区通过委托、授权和服务前移等方式,集中下放了一批基层建设发展亟需的管理权限。截至目前,东营市5个县区共下放试点强镇县级管理权限1100多项。二是加强派驻机构管理。按照2010年乡镇机构改革精神,进一步完善了乡镇与派驻机构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对派驻机构的考核实行条块结合、以乡镇为主,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需事先征得乡镇党委同意。三是完善一线执法配合。结合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各县区在组建综合性执法队伍的基础上,统一向乡镇派驻了执法中队。乡镇综合执法办公室作为基层执法平台,负责统一协调调度区域内执法力量,与派驻执法中队进行联合执法,切实加强了基层管控合力。
(三)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运行效率。一是规范机构设置。根据乡镇机构改革有关要求,对乡镇党政工作机构、事业单位设置进行了统一规范,有效改变了“七站八所”的混乱格局,乡镇机构设置更为精干高效。根据基层管理服务实际,对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机构进行综合设置,部分乡镇(街道)与省级经济开发^实行“镇区一体”管理模式,切实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服务效率。二是科学核定编制。按照省定标准,综合考虑乡镇总人口、财政总收入、行政区域面积等因素,在对乡镇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科学核定了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三是完善职能配置。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了乡镇人大、政协工作力量,完善了建设工程质量、道路交通安全等监管职责,乡镇政府职能配置更为科学合理。
二、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改革,乡镇政府职责定位更为清晰,机构设置更为科学,管理服务更为高效。但改革成效并不能掩盖基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目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职责定位与功能发挥不相符。一是服务型“小政府”定位与基层发展实际存在偏差。从管理理念上来讲,打造服务型小政府,符合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但目前对东营市大部分乡镇来讲,人口分布、社会结构以及城镇化水平暂未发展到一定水平,农村人口迁移、社会结构变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与基层加快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社会稳定等任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乡镇一级政府面对的普遍格局。在此情况下,如果忽略基层对“管控力”的需要,简单用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扁平化”“小政府”模式设计乡镇管理机构,难免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二是街道办事处职责定位不清晰。虽然乡镇政府与街道办事处同处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层级,但从本质上来讲,两者应有不同的职责定位。乡镇政府应侧重于服务“三农”建设和推进区域化小城市发展,街道办事处则更应侧重于城市生活环境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与之相对,乡镇、街道的管理机构就应该体现出各自的职能特色。当然,有些刚刚由乡镇调整为街道的地区,其管理机构可暂参照乡镇政府进行职责定位。但从长远来看,根据管理服务的环境和对象不同,对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职责、机构进行区别定位、科学设置,更有利于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机构设置与实际运行不相符。一是工作开展不按机构设置运行。前期改革我们对乡镇党政工作机构、事业单位进行了优化调整,如果从规范机构设置、整合管理资源角度来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运行中,这种多条块的整合却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乡镇一个党政办公室往往要根据工作需要加挂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大办公室、政协委员联络室等3-4块牌子,这样的设置虽然将职责整合到了一个机构,但相关工作开展却还是相对独立的;如此一来,“大部门”式的设置反而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部分乡镇为了便于工作,仍然按照先前“七站八所”式进行分工和工作,现行机构设置实际上成了摆设。二是机构设置缺乏弹性。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实行的限额管理虽然也为基层预留了一定空间,但4-5个机构限额相对一个行政层级来讲,确实非常有限。这导致了很多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职能无法体现在机构设置上,例如,碍于机构个数限制,很多经济发达、企业较多的乡镇无法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为基层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人员编制与管理任务不相符。一是总量不足。从减少管理层级、推行社会自治角度来讲,为乡镇核定少而精的编制是合理的。但从当前基层管理的实际来看,受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精细化、点对点服务可能更加符合广大农民和群众的习惯;加之,目前扶贫、应急、拆迁、维稳等工作,更是需要大量人员力量深入一线、走村入户;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的人员编制仍是7年前机构改革时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情况核定的,这些编制除去领导职数占用的,分到各口的多则十几个、少则几个,根本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二是结构性缺编。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基层政府的要求逐渐从解决温饱、提高收入向服务高效、环境优美以及治安有序等转变,乡镇政府面临的监管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我们在环保体制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也试图通过派驻或划片执法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但总的来讲效果不够理想。例如安全生产领域,广饶县大王镇拥有驻地企业近300家,这么大的监管基数,仅靠派驻执法难以满足需求;然而,目前乡镇的行政编制十分紧缺,不得已使用的大量事业和临时人员,又没有合法身份和执法资质,这为基层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多问题,同时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四)下放权限与实际需求不相符。一是存在选择性放权问题。近年来,按照扩权强镇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工作要求,各县区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确实下放了不少权限。但目前来看,由于基层政府话语权不足,在下放权限过程中,个别县区直部门存在选择性放权问题。例如,部分县区将“境外投资项目的初审”“总投资5000万美元及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增资、合同章程及其变更事项的初审权”等权限下放到乡镇,这些权限在县区直层面也很少被使用,放到基层实际上就成为了“僵尸权限”;相对而言,乡镇建设发展亟需的城市管理、安全监管、规划建设方面的权限却没有得到及时下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扩权强镇的效果。二是存在放权不放人问题。乡镇对部分管理权限有需求,同时也对权限行使的各类人才有需求。但在实际放权过程中,部分县区直部门却出现了“甩包袱”现象,将那些责多利少、程序繁杂的事项下放给基层,下放权限的同时又不下放人员,这不仅导致了乡镇人员编制更为紧张,而且也使原本设计规范的程序增添了环节,为基层群众办事带来了麻烦。
三、几点建议
(一)放宽机构设置限额,探索推行N+X模式。综合考虑乡镇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管理服务职能的不断扩大,建议:适当放宽乡镇党政工作机构设置限额,探索实施必设机构(N)+特色机构(X)模式,赋予地方更多管理自,以满足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重新核定人员编制,满足事业发展需求。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三农”建设的深入推进,乡镇政府的管理内容、服务对象和工作重点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建议:根据基层发展实际,按照中央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精神,调整优化指标体系,重新核定乡镇人员编制,进一步优化基层编制资源配置。
(三)扩大下放权限范围,提高基层服务水平。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满足乡镇发展需求,建议:一是在前期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县级管理权限下放的范围扩大到一般乡镇,进而从面上p少管理层级、优化审批服务。二是选择部分经济、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重点镇推行“镇级市”试点,从省级层面依法直接赋予重点镇部分行政审批和执法权限,切实提高乡镇政府的管理服务水平。
(四)加强执法能力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基础管理层级,乡镇政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一线,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是发展趋势,建议:一是根据乡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药监管等重点领域工作需要,下达一部分专项编制,用于解决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问题。二是省级层面完善制度安排,加强对乡镇执法人员的统一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篇3
一、着眼于当好改革的牵头者和推进者,稳妥有序地推进承担的各项改革任务
充分认识当前机构编制部门牵头推进和承担的改革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新形势,按照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综合改革三大类牵头推进,每个大类分别明确一个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理顺推进改革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全员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的良好氛围。
1、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既履行好牵头部门的责任,调动各部门(单位)积极性,又率先垂范,积极履行好具体组织实施部门职责。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与市政府办公室和相关部门沟通,明确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提出具体思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今年以来召开联络员会议2次。二是继续削减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以来,已连续5轮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取消70项,下放32项,承接中央和省政府事项148项。三是动态调整清单。开展权力事项目录“回头看”,根据《山东省行政权力清单动态管理办法》,结合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情况,动态调整行政权力清单、中介服务收费清单等。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开展审核,涉及的55个市直部门(单位)共拟调整事项1028项,其中拟新增321项、削减174项,变更事项要素533项,目前已发文公布36个部门(单位)的788项,其中新增179项,削减78项,变更权力事项要素531项。
2、重点抓好新泰市与市水利和渔业局的改革试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起步良好。在市直和县市区层面分别选取水利和渔业局、新泰市作为试点,专门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盯上靠上指导。新泰市组建了2支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执法队伍和6支专业执法队伍。跨部门跨领域的执法队伍,一是整合原城管、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8个领域执法权,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二是整合市场监督管理、商务、粮食3个领域的执法权,组建市场监督综合执法大队。6支专业执法队伍主要是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卫生计生、交通运输、农业等6个领域。考虑楼德镇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探索实行区域综合执法,设立楼德镇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城乡规划等15个领域的执法权,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路子。在执法重心下移方面,各乡镇(除楼德镇外)都设立了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与派驻执法中队联合办公。市水利和渔业局将原有市水政监察支队及河道管理局内设的河道联合执法支队整合为一支执法队伍,并将水资源科、水土保持科、防汛抗旱办等科室单位的执法职能调整至整合后的水政监察支队,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支执法队伍”的目标,人员也按照“编随事走、人编同调”的原则完成了调整。
3、坚持综合施策,多点开花,事业单位综合改革渐次推进。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和改革要求,制定相应的改革思路,切实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稳妥有序推进。一是顺利启动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认真学习上级政策和指示精神,明确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目前已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希信任领导小组组长,起草了改革方案,到中央编办进行了对接,下一步将根据中央编办要求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待方案成熟后加以推进,争取在全省创出经验,趟出路子。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革,印发《泰安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职级制的实施范围,提出了职级评审认定、薪酬发放、校长选聘管理等五个方面的14条具体办法。三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研究制定了泰安市关于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的具体办法;按照标准对市直公立医院的人员控制总量进行了核定备案,共备案5986名。四是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方面。目前,教育、卫生、文化系统的20家试点单位已全部印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议,通过了理事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着眼于理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用足用活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
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战略性、上位性和协调,履行好“设计者”的角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释放体制活力和发展动力。
1、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调整。一是按照严实的标准将乡镇“四领域”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按照鲁政办发〔2016〕6号文件要求,对88个乡镇(街道)四领域安全监管机构统一进行了批复。建立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台账,采取电话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核查,确保人员力量到位。截止6月12日,全市88个乡镇机构设置、职责调整和人员已经全部到位。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2013年,泰安市就已经整合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和交易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交易平台,组建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省政府文件下发后,根据文件精神,对市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了规范。三是巩固扩大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研究开展市级扩权强镇试点。指导宁阳县进一步向磁窑镇下放县级管理权限,计划放权104项。在抓好省级经济发达镇试点的基础上,下一步考虑探索市级的扩权强镇试点。
2、加强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的机构编制保障。一是加强机构的设立调整。为更好地服务泰安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批准设立了泰安高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心等机构。二是加强编制的动态使用。在省编委批复的用编进人计划内,坚持优先保证重点领域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优先保障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民生等重点领域紧缺型人才的需要,加强扶贫、教育、卫生、安全生产、环保等机构和其他一线人员力量,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机构。三是重点加强教育“大班额”问题编制保障。将解决教育“大班额”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各县市区提报数据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核查小组,采取现场提取学校学籍数据,核查教师名册、课程表、工资单以及个别座谈等方式进行了重新核编。出台《中小学教职工临时周转编制专户管理办法》,督促指导县(市、区)建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教育编制需求。今年共批复教育系统用编计划1536名,占全市事业编制用编计划的76.5%。
3、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总量控制和规范创新。一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始终贯穿总量控制红线,严格控制行政机构编制,从严审批事业机构编制,确保了“两个不突破”。进一步规范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截至目前,共批复县市区机构编制事项56项,其中新设事业单位14个,撤销事业单位25个,核增事业编制132名,核减事业编制148名,机构和编制总量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二是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鼓励部门单位更多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事业发展需求,为市教育局、市房管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批复了“大班额”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104国道改建项目等政府购买服务事项3项。三是加强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借助中央编办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管理中心技术力量,对“泰安机构编制网”优化升级,打造机构编制网站群,提高机构编制工作信息化水平。
三、着眼于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开展部门单位职能修订和评估考核
针对机构编制部门“三定”制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等部门职能,以评估考核为手段,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不断完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促进部门单位充分履职,发挥作用。
一是落实“四个到位”,扎实开展政府部门“三定”规定修订工作。打破科室界限,实行团队化作战,组成4个工作组,在培训指导、力量调配、质量把关、督查落实等方面做到“四个到位”,集中开展审核,切实将“转理念、调职责、优结构、控总量”等落到实处。注重用好近几年部门履职评估成果,自2013年已累计评估部门单位26个,结合这次修订,对职责界定以及存在的问题一并作出调整和解决。
二是强化绩效考核,深入开展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圆满完成2015年市直199个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共确定36家A级单位和 159家B级单位,并首次确定了4家 C级单位。对考核结果,以市考核委员会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抓好奖惩措施的兑现。同时,向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书面反馈问题,切实抓好整改。总结前几年开展绩效考核的经验,对2016年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并已印发实施方案。同时,按照要求部署开展了法人异常信息备案制度和双随机抽查工作。
三是用好考核杠杆,促进机构编制工作整体提升。第一,将省里对市级编办的考核内容全部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并结合实际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等重点工作一并纳入,建立起考核的倒逼机制。第二,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及执行情况的审计。加强与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探索了“两明确三跟进”的覆盖审计全过程的工作机制,明确审计部门与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责,审计前提供基础数据,审计中提供政策支持,审计后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移交,并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处理,督促整改。今年以来,共审计1个县市区和14个市直部门(单位)。第三,完成对县市区2015年度机构编制工作的年终综合评价工作,并及时通报给各县市区。第四,部署开展了控编减编专项督查,积极开展“机构编制法规进党校”活动,构建起违规预防机制。
四、着眼于为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坚强保障,倡树具有机构编制部门特色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制度
一是倡树部门理念。结合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性质,提出“严谨、公道、服务、创新”的部门理念,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树牢四种理念,争做四个模范”,即“树牢严谨的理念,严守纪律规矩,争做遵规守纪的模范;树牢公道的理念,处事公道正派,争做秉公用权的模范;树牢服务的理念,主动履职尽责,争做担当奉献的模范;树牢创新的理念,推动体制改革,争做促进发展的模范”。还结合当前承担的改革,创新开展了“三深入”“四做好”活动,即“立足简政放权走机关,深入了解权力运行情况;立足事业单位综合改革进单位,深入了解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立足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下基层,深入了解来自基层的反应和呼声。引导党员干部主动自觉地为服务对象解读好一项政策,化解好一个疑惑,协调好一件事情,解决好一个难题”,最终解决律己修身不严、精神状态不佳、厚此薄彼办事不公、服务不到位等8个方面的问题。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在部门理念的引领下,对具体开展工作提出了具体需要把握的问题,即充分调查研究、主动搞好服务、加强协调配合、注重提升手段等。注重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调研,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开展集中调研。要时刻牢记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大局,服务于部门单位的高效运转,服务于各个层面的改革和创新,服务于基层和群众的工作生活方便。注重协调配合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与上级部门的关系,与市直部门特别是组织、人社部门的关系,与各县市区的关系。更多地运用信息化手段特别是大数据的方式解决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篇4
一、总体要求
坚持审批服务便民化原则,加强大数据分析运用,以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核心,以“不见面审批”和“全链条一窗办理”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提高服务效率,推动服务理念、审批制度、工作作风全方位转变,实现“网上全办、马上就办、窗口代办”,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等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区域“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业创新活力最强”的营商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设改革标准化体系
1.做好权责清单动态调整。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要求,动态调整权力清单,按照能放则放原则,进一步厘清市县共有权力职责边界,制定出台县级初审转报事项清单(2018年版)和运行标准,切实做到一项权力事项由一级政府全程办结。
2.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以高频审批服务事项为突破口,探索推行“一证通办”减证便民改革试点,通过无依据取消、信息共享、网络核验、信用承诺等方式,全面清理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凡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业群众重复提交;凡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加快电子证照推广互认,凡是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形成的材料、证书、审批文件、证明等,由数据共享系统提供或审批部门自行核验,不得要求当事人提供。建立与市级统一的审批前置要件设立标准和审查机制,推进审批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建设,解决证明材料不统一、不规范问题。
(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促进改革高质量发展
3.公共服务事项“就近办”。依托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平台,以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为切入点,按照“小事不出村(社区),镇(街道)域一窗办”的要求,对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和办理流程实行标准化动态管理,积极推动事项“异地受理” “异地办理” “同城通办”和“就近办理”。
4.一般业务事项“马上办”。对办件量较大的一般性业务事项,简化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提升网上全程办结率和现场即到即办率。对法律法规要求必须现场审批和核验材料的事项,落实“网上先审、现场后验”“容缺预审”等措施,实现“最多跑一次”。简化企业住所登记,探索分行业、分业态释放住所资源新途径,允许“一照多址”或“一址多照”,推行集群注册等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方式。
5.多窗受理事项“一窗办”。对涉及社保、医保等民生事项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按照多部门办理事项和低频办理事项的业务类别,整合各政务服务大厅窗口,设置综合受理窗口,各审批部门专职负责后台审批工作,通过前台后台无缝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6.权证高频事项“联合办”。集成优化调整全链条审批服务流程,推动“3550”改革常态化、普遍化。继续推行开办企业领域“多证合一”、不动产登记领域“一窗集成服务”、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领域“容缺预审”“模拟审批”等模式,全面落实“多图联审”“多评合一”联审联办制度,推行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每个审批阶段确定一家牵头部门,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大力开展政务代办服务,确保“3550”改革年底前普遍达标。开展“3550”达标率日常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县直机关和单位绩效考评。
7.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办”。按照市统一部署,全面推行“334”改革,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分开、四保障”集中高效审批模式,原则上不再保留各部门自设的服务大厅,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8.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积极做好对上衔接,及时调整完善县级“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按照“事项名称、申请材料、表单内容、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办理流程(业务经办流程)”六个统一要求,梳理规范办事指南;除法律法规规定事项以及涉及机构改革领域外,实现 “不见面审批” 事项标准化全覆盖。大力推行“网上办”,凡能够实现网上全程办结的事项,不得要求现场办理;对法律法规规定或暂不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一律建立网上预审机制;对必须要求现场办理的事项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行“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审批结果送达方式,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实行快递送达。建立完善事项目录库、电子证照库、政务数据库,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9.分类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县级层面,推动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执法队伍实施整合,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5个领域综合设置行政执法队伍;一个部门设有多个执法机构的,原则上整合为一支队伍;积极探索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开发区层面,在经济开发区设立综合执法机构,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 镇级层面,全面推动镇级综合执法改革。
(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改革精准化落地
10.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以权责清单为边界、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监管体系。推进企业“诚信典型红名单”和“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存储和应用,与行政许可、处罚和监管有效衔接。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化建设,建立奖励举报、惩罚赔偿、联合惩戒等制度,切实提高监管效能。持续完善“网上中介超市”服务事项目录、中介机构库、信用评价信息库,规范业务流程、收费标准、服务时限等,促进中介超市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信用平台相互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主动作为、通力协作,持续下功夫,力求新突破。要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统筹谋划改革任务,整合行政服务资源,系统化推进改革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细化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严格按照任务分工和进度要求推进。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三届三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扎实开展“太湖杯”城管创优工作,加大市容热点、难点问题整治力度,实施惠民实事工程,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优化区域市容环境面貌,着力提升湖湾型城区城市管理水平。
二、重点工作
(一)以“大联动”、“网格化”为抓手,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升区域环境面貌。一是深化“大联动”管理机制。在2012年农贸市场、建设工地、违法建设联动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城市管理“大联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由联勤联动主管部门牵头,全面推开大联动项目,定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针对无证设摊、占道经营、停车秩序、偷倒垃圾、废品回收站、洗车场点、“三乱”等市容热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市容环境问题易发频发和回潮反复现象。2013年继续选取9个农贸市场作为联动整治的重点项目,加强规范管理,完成不少于45个市容热点难点问题的整改提升,完成不少于45公里长度道路“三乱”治理市场化运作,不断彰显“大联动”管理成效。二是加快社区“网格化”建设。在全区所有村(社区)全面实施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建设,绘制完成城市管理网格布局图,努力实现“网格”区域管理责任的全覆盖。三是推进社区环境连片整治。按市要求,在2012年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围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沿街景观、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全区所有村(社区)实施环境“连片整治”,确保到2013年底全区所有村(社区)全部整治到位。通过连续实施整治,成片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四是加大违法建设整治力度。始终保持违法建设整治高压态势,进一步健全违建防控整治体系,充分发挥属地监管和防控作用,围绕“新增违建零增长、历史违建负增长”的要求,在落实违法建设日常监管防控的基础上,重点在查处和拆除环节加大力度,2013年全区完成30000m2违法建设拆除任务,完成27个以上无违建小区(自然村)创建工作。
(二)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营造精品示范亮点,着力提升湖湾型城区宜居环境。一是实施街景综合改造示范工程。围绕洁化、绿化、亮化、序化、户外广告规范设置和提档出新、门头店招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升级等内容,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改造”的要求,2013年全区完成9条街景亮化改造示范道路,完成9个新建、改建项目户外广告方案编制论证和规范设置,打造靓丽区域,提升人居环境。二是实施背街小巷改造工程。重点围绕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整顿市容和环境卫生秩序、落实长效管理等方面,按照“整洁、有序、规范”要求,2013年完成9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改造和治理,进一步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三是抓好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对破旧公厕改造升级,制定管理规定落实人员管理,强化日常维护,巩固改造成果。2013年完成18个公厕的改造升级。四是抓好“绿色”建设。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城市绿化管理工作意见,规范全区城市绿化管理工作。2013年完成新增城镇绿地415万㎡,确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完成9个园林式居住区(单位)创建任务,突出城市绿化的功能性和观赏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品质。五是抓好停车泊位设置。科学规划公共停车资源,有效缓解部分地段停车难和停车秩序乱的状况,2013年新增设置公共停车泊位1050个,重点抓好太湖新城等重点区域停车泊位秩序规范管理。
(三)以精细化、长效化管理为目标,强化管理责任落实,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是提升道路综合管护水平。按照城市道路分级管理,全面落实综合管护达标提效工作要求,分类修订各类道路的环卫、市政、绿化综合管护作业标准,落实专业管养队伍,明确作业流程,强化作业质量监管,提升我区城市管理管养作业科学化、精细化水平。2013年对全区所有镇(街道)管护道路全面落实综合管养责任。二是加强背街小巷长效监管。对2011-2012年已完成改造提升的18条背街小巷,以块为主,定期组织人员集中清理沿线市容问题,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抓好日常环卫保洁,落实长效监管措施。三是规范社区城管服务站运行。在2012年社区城管服务站全面建设到位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城市管理“网格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强化服务站工作人员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全面落实社区城市管理属地责任。四是加强环卫设施规范化管理。规范实施垃圾桶清洗、消杀,确保垃圾桶干净、整洁,有效提升垃圾收集桶使用寿命,落实97个垃圾收集桶清洗消杀点长效管理;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后续管理,注重宣传和引导,逐步实现垃圾收集方式的更新换代,落实9个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收集规范化管理工作。
(四)以“数字城管”建设为导向,强化管理装备提升,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在“网格化”建设到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搭建完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城市管理数字化运行平台,形成一套上下联动、无缝对接、资源共享、处置有力、管理到位的数字化运行网络。二是配优城管执法装备。加大执法装备投入力度,配优配足3G移动监视器探头、噪音检测仪等高科技执法装备,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提升养护作业装备。进一步加大对市政、环卫、绿化作业装备的升级换代,环卫作业单位要不断更新添置新型环卫作业装备,转变作业方式,提高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清扫率,市政、绿化养护作业单位要配置修路王、高空修剪车等作业特种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以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一线执法管理力量,着力提升纠违查违能力。一是优化体制机制,配强管理力量。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要结合城管执法体制调整,整合全区城管行政执法力量,创新机制、优化模式,进一步加大城管行政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成效;各镇(街道)按照不少于40名城管队员的标准,配优配强城管中队力量,强化属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同时,强化执法与管理配合,有效形成优势互补、联勤联动的体制机制。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省、市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要求,进一步规范城管执法行为,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全区各级执法和管理队伍要重点抓好队容风纪、作风纪律、业务技能、党风廉政等方面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建设,坚持开展大培训和大练兵,切实提高队伍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队伍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
三、相关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城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城管委及其办公室要着重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重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及时沟通信息、反馈情况、督促落实,提高管理效率。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联勤联动,积极履行职责,形成管理合力;各镇、开发区、街道要切实强化属地责任,夯实管理基础,全面抓好辖区内各项城市管理工作的推进落实。
(二)落实经费保障。按照“统筹规划、预算管理、突出重点、多元投入”的原则,区级继续设立城市管理重点工作专项经费,对列入年度实施的街景综合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公厕改造等实事工程类项目,按照改造经费总额30%的额度进行补贴;对“太湖杯”创建以及上年度完成的重点项目适度安排创建及长效管理经费;对执法管理装备、环卫、市政、绿化作业装备提升适当安排引导资金;对“数字化城管”、村(社区)“网格化”建设安排专项扶持资金;设立城市管理市容违法违章举报奖励基金,用于对举报人奖励。同时,各镇、街道、开发区也要在当年同级财政预算中,足额保障城市管理人员经费、日常工作经费、装备更新经费及年度重点工作经费,并根据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形成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城市管理工作高效有力开展。
篇6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锦河中游,全县总面积1350平方千米,辖6乡6镇3场1街道,168个村委会,1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5万。上高是全国瘦肉型生猪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上高县多年未出现重大动物疫病和动物产品安全问题。这得益于执法体系的健全,执法程序的规范,执法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1健全机构,组建动监执法队伍
1.1加快体制改革,做到职责分明
上高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前身是上高县兽医卫生监督所,成立于1996年12月,与局畜牧兽医站、饲料监察站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运转一年后,于1997年分设独立运作,但对外还挂有上高县动物检疫总站、上高县饲料兽药监督所牌子,直至2008年6月更名为上高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其机构规格、编制保持不变,并增挂“上高县畜牧兽医执法大队”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现有动物防疫监督员10名,其中专职监督员3名。乡级动物防疫、检疫网络体系改革历经五年,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2000年1月将动物检疫职能与原乡(镇、场)畜牧兽医站剥离出并成立县城、泗溪、新界埠、汗堂、徐家渡和墨山六个中心动物检疫站。2002年3月对原乡(镇、场)畜牧兽医站经体制改革撤销并重新组建乡(镇、场)动物防疫站14个。2004年4月,全县合并重组基层动物防疫和动物检疫(验)机构和人员,共设立了14个乡(镇)动物防疫检疫站和1个县城中心动物检疫检验站。现有基层动物防检员59名,都通过审查,并取得动物检疫员资格。全县基层防检站的人事、财务和业务均由县畜牧水产局实行垂直管理,基层动物防检人员实行合同聘用和严重违规淘汰管理制,基层的工作人员全部参加了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养老保险,充分调动了动物防检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检疫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
1.2强化组织领导,全面精心部署
上高县畜牧水产局始终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和文明执法创建活动作为重点,成立了“局文明执法窗口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动物监督执法工作。按照《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等精神,上高县畜牧水产局颁发了《上高县动物卫生监督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县饲料兽药综合执法规范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供沪、粤等省市生猪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等文件,全面部署动物卫生监督和兽药饲料专项整治工作,这些文件和实施方案对动监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3明确职责范畴,提升整体素质
积极稳妥地推进官方兽医制度,对现有10名动物防疫监督员和59名动物检疫员确认身份,全部实行电子档案管理,向社会公示,网上可直接查询。同时,抓好行业内部的学习培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进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三法三条例”,即《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的宣传,曾多次印发《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手册》,做到局干部职工和基层动物防检员人手一套学习资料,制定相关的学习激励机制,加强自觉学习能力。分期分批派往华中农业大学,省、市组织的法规知识培训,每年在三月、六月组织全县防检员进行为期两次的学习和测试,并积极组织全县动物检疫员参加全国职业兽医资格考试。通过培训和测试,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目的,全面提升动监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执法队伍。
2完善制度,规范动监执法行为
2.1健全制度,强化证章标志管理
围绕切实抓好证章标志管理,上高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在健全各项制度的同时,制定了《上高县检疫票证和免疫耳标管理办法》《上高县开展动监执法规范年活动的实施方案》《上高县畜牧兽医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上高县基层动物防检人员违规处罚办法》等一系列相关规定和管理制度。全县各种动物检疫票证和免疫耳标(证)由局动监所按实际需要,派专人到宜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购买。票证做到专人管理、专人发放,由基层动物防检站站长统一购领、保管、发放和登记回收,所有动物防检员实行证、章、标志的保证金管理制度,每人每年保证金2000元。没有违反规定的,保证金滚存到下一年;一般违反规定的,除按规定处罚外,还没收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在下年度补足保证金;严重违反规定的,除没收全部保证金和依照规定处理外,坚决辞退,解聘当事防检员。在相关配套制度的保障下,在全体防检员的努力下,全县没有出现非法买卖和转让票证的现象。
2.2严格监管,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
严格实施市场和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以产地检疫为重点,严把动物检疫五关,即出栏(笼)检疫关、收购凭证查验关、屠宰肉品检验关、市场监督巡查关和运载车辆消毒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科学开展动物产地检疫,产地检疫面达到100%。全面落实责任,加强巡查和监督,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严罚动物检疫违法违规行为。屠宰检疫做到有宰必检,加强对全县8个定点屠宰场和21个集贸市场的日常监督,安排驻厂(场)防检员长期监控,并对屠宰场、集贸市场和规模养殖场实行重点监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建立巡查档案。严格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对违反“三法三条例”,不凭证件和动物免疫标识运输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予以打击。这种以检促防,防检监结合的方式,确保了全县没有出现一起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建立联防联检机制,增强监督执法合力
3.1调动全局参与,严格监督检查
一是上高县畜牧水产局坚持划片挂站包干制度,把全局4个站(股、所)的分管、协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分成4个片,每个片负责3~4个基层防疫检疫站,1~2人挂一个站。挂站人员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精神、要求和局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片领导和工作人员到各自负责区域开展督促检查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周边县、市(站)会议,共同解决周边的动物防疫监督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和重大问题,研究分工合作事宜和工作重点。通过多次与邻边县市联合开展打假治劣行动,提高周边动物产品质量,联手打击跨区域的违法行为。
3.2联合部门作战,提高执法效率#p#分页标题#e#
加强协调配合,主动与工商、质监、商务、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安全共抓,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检测网络体系。为提高办案效果,一方面对难办的重大案件选择与公安人员联合办案,利用公安部门的现代化设备调取证据,必要时对违法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提高办案效率,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另一方面对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当事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3出重拳下狠手,做好“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
上高畜牧水产局一直将“瘦肉精”监控整治为重点的畜产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200多家兽药和饲料经营户及2000余户规模养猪户进行抽检。在河南“瘦肉精”事件曝光后,积极稳妥推进“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一是深入基层,搞好调查摸底。由局长及分管领导亲自带领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同志深入基层调查走访,贴近市场了解实情,广泛接触相关业主和有关人员,核实已掌握情况,及时收集新资讯,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专项整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召开全县生猪长途贩运业主、饲料经销业主、养猪业主大会。会上传达了省市“瘦肉精”整治精神,阐述了“瘦肉精”的危害,及非法经销使用“瘦肉精”的法律后果,并与生猪长途贩运等相关行业的业主签订了合法经营承诺书,提高养殖者、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三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印发省畜牧兽医局《严禁使用“瘦肉精”告知书》2000多份,分发到各乡镇场,在规模猪场、屠宰加工场等相关场所张贴。同时还通过电视、短信、会议等形式加强宣传。四是全面开展“瘦肉精”整治行动。组织全体局机关干部职工及全县动物防检人员,对全县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开展盐酸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尿样排查,并按国家农业部拉网式监测检查要求,检查猪场,采集尿样。其中,共检查猪场1148个,排查出违禁药品的经营及使用4个,均已依法立案查处,个别移交公安部门进行禁药来源追查。五是积极探索畜产品质量工作监管长效机制。制定并印发“2011年上高县‘瘦肉精’专项整治实施方案”“2011年上高县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和“2011年上高县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专项整治方案”,按方案推进各项监督工作,推行动物检疫员利益回避和“瘦肉精”每户肥猪上市必检确认制。
4严格执法,树立动监良好形象
4.1严格执法程序,做到公正执法
在执法办案中,坚持公开、公平原则,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积极推行案件主办人员负责制、集体合议审核制,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内容标准化、程序合法化、制度规范化。坚持立、办、审、决四分离制度,即分管局长审批立案;办案人员负责调查取证、提出行政处罚合议意见并执行处罚决定。对违法案件,执法人员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立案-调查-处理-送达-复议-执行”的执法程序,严格执行2人以上执法,做到执法须亮证、告知当事人权益,遵守强制措施的法定时限。十几年来,没有出现单独执法、私自执法或不亮证执法的行为。
4.2加大查处力度,严打不法行为
对违法经营、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和涉及非法添加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经营不合格畜产品等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按照《动物防疫法》《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参照《江西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的规定,对多起违法者,从严从重处罚,以严厉的处罚打击不法行为,达到威慑的效果。在抓好平时执法检查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饲料、兽药和病害动物等专项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
4.3采取多项举措,巩固执法效果
一是对全县所有规模养殖厂(场)推行承诺制度,与养殖户签订禁止使用“瘦肉精”及超时超限使用兽药承诺书,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养殖户将受到1~5万元的处罚,接受行政执法主管部门的停产整顿处理。二是对饲料、兽药经营单位和个人全面实行“六项制度”,即“信誉卡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进货销售台账备案制度”“三包制度”“营销责任制度”和“营销情况记录在案制度”,督促他们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法经营。通过执法办案和落实这些举措,全县违法行为大幅减少,畜牧产品质量安全指数明显提高。上高县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监督执法活动也逐渐步入法治化、规范化和优质化的轨道。但随着实践的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体制、设备、资金、执法人员素质问题逐渐显现,已妨碍了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要更为有效地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需从“三个确保,一个到位”上着手。
4.3.1确保执法主体合法化
根据《动物防疫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动物卫生监督所为各级人民政府畜牧部门所属,是其内设二级机构,独立法人资格和执法主体存在着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现象。执法主体的不合法,导致执法结果的不合法性,势必造成行政诉讼败诉,将会影响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确保执法主体合法化已成为当务之急。要进一步改革现行体制,落实机构和人员编制,按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设立能够独立行使监督执法职权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应确保在5人以上,每个乡镇防检站的防检员应确保在2人以上,彻底改变一乡一人的现象。
4.3.2确保执法装备规范化
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基层动物防检站虽都配置了一些执法工具,但仍无法满足执法需求。采访机、交通通讯设备、快速检测检疫仪器等执法设备的短缺,造成取证困难,许多案件证据易消失,而现场无法立即进行取证,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影响了办案效率。监督执法没有统一的标志和服装,影响了执法形象。要确保执法装备齐全,配备执法办案所必需的现场摄像取证、快速检测检疫仪器,交通通讯设备等装备,完善实验室检疫检测、无害化处理和动物隔离设施设备,尽快规范执法人员着装。#p#分页标题#e#
篇7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责任感、紧迫感
(一)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市县两级政府处在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第一线,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多数由市县政府做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市县政府处理和化解。市县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关系到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关系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政府、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真正把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来抓。
(二)切实增强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创新,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理念还较淡薄,民主、科学、依法决策的意识不够强;一些地方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尚未杜绝,少数执法人员乱作为和不作为现象依然存在;行政权力监督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快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进程。
二、提高市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夯实依法行政工作基础
(三)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及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制度。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每年政府常务会议学法不少于4次。要建立专题法制讲座制度,制订年度计划,每年举办法制讲座不少于2次。市县政府在召开有关会议协调处理相关工作时,要对照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把学法和研究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法的实效性,养成学法、用法的习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拟任市县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要考查其是否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及依法行政情况,必要时还要对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测试,考查和测试结果应当作为任职依据。
(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养成依法办事、依法履行职责的习惯,增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本领。要重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参谋、助手和顾问作用,对重大涉法事项,注重征询法制机构和法律专家的意见。
(五)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前必须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取得行政执法资格;对在岗行政执法人员,要定期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培训情况、考试成绩应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凡未参加培训或连续两次培训考试不合格的,应当取消其执法资格,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三、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增强市县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
(六)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市县政府要根据《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省政府令号),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切实可行和便于操作的具体实施细则。对属于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市县政府要严格按照省政府令第号规定进行决策。
(七)建立健全公众依法有序参与行政决策的机制。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除依法不得公开的外,应当向社会公开,并根据重大行政决策对公众影响的范围、程度,广泛听取公众、专家和有关部门意见。要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凡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应当听证的事项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必须进行听证。对听证中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要吸收采纳,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听证代表,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
(八)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制度。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交由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做出决策。市县政府及其部门的重大行政决策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杜绝擅权专断和滥用权力。
(九)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实施的监督。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将决策的实施和完成情况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作为评比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互联网或媒体定期听取公众对决策及其执行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决策的实施单位应当定期报告决策贯彻落实情况。各级政府应当采取跟踪检查、督促催办等方式,对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核。要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严格按照《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省政府令第号)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四、严格行政执法,确保法律法规规章的全面正确实施
(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减少行政执法层次。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大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已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市,要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运行机制。尚未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市县,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尽早开展。
(十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大力推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市县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省级行政执法部门统一制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和适用规则。要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主体、依据、权限、责任和裁量标准、程序步骤、办事时限、监督方式等内容,应当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向社会公示。要建立监督检查记录制度,完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或者征用等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制度。市县政府及其部门每年要组织一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促进行政机关规范执法。
(十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市县政府要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制度。对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市县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执法资格和权限进行审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对外公布行政执法人员资格信息,严禁无证执法,对被聘用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合同工、临时工,要坚决调离行政执法岗位。加强对市县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的评议考核,将评议考核情况纳入本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十三)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市县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要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要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罚没收入必须全额缴入国库,纳入预算管理。对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没指标、违反罚缴分离的规定以及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与行政执法机关业务经费、工作人员福利待遇挂钩的,要依照《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七条的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五、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权力运行
(十四)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严格执行《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省政府令第128号)的要求,不得违法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规范性文件要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及时向社会公布。要严格按照《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省政府令号)的规定,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规范性文件自之日起15日内必须报备。备案机关对报备的规范性文件要严格审查。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每两年进行一次规范性文件清理;清理后要向社会及时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同时要积极探索实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
(十五)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凡是符合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予以受理。要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办案,依法公正地做出行政复议决定。要加强市县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建设,积极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管理制度,保证复议案件至少2人承办。要建立相应的行政应诉工作制度,鼓励、倡导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自觉履行人民法院做出的判决和裁定,积极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
(十六)健全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健全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理顺内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权限。要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机制,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载体。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依申请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十七)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市县政府要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要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把政府及部门行使权力置于人民群众广泛监督之下,做到评议过程由群众来监督,评议结果由群众来裁判,整改效果由群众来检验。要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制定举报投诉受理、处理实施办法;建立及时处理新闻媒体反映问题的协调机制,完善新闻会、情况通报会制度。对人民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有关行政机关违法问题,应当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做出处理;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要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检举、曝光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推动依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十八)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市县政府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基础工程,促进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社会氛围的形成。要按照国号文件的要求,建立依法行政考核制度,把依法行政纳入市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与奖励惩处、干部任免挂钩;建立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加大问责力度。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对依法行政工作进展较慢的地方和部门,要重点督导;要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强示范单位的管理,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切实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把加强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认真扎实地加以推进。市县政府每年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本地区推进依法行政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十九)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近期要对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情况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找准问题,研究对策,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依法行政。要着力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对照国发号文件要求,列出制度建设时间表,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要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对下级行政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要及时指出,责令改正;对依法行政成绩突出的单位,要给予表彰。
(二十)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全面正确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大力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保障基层群众在民主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水平,严禁干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不得要求群众自治组织承担依法应当由政府及其部门履行的职责。要积极培育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实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要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
(二十一)加强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市县政府要保证政府法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保障法制机构开展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法制宣传和培训、调研等工作的必要经费。市县政府部门、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政府法制工作;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任务繁重的工作部门要有机构和人员负责法制工作。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政府法制干部的培养、教育、使用和交流力度。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进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当好市县政府及其部门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顾问,在推进本地区依法行政中发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和情况交流等作用。
篇8
在市财政局的指导下,我局根据五五普法工作安排和自身实际,以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的,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针的总体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广泛深入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现将我局五五普法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规划落实
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局始终把加强领导和狠抓规划落实作为普法的首要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五五”普法教育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五五”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并在局综合科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健全了法制工作机构。普法工作始终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到位,具体任务专人负责落实,有效的促进了工作开展。
(二)狠抓规划制定
为使“五五”普法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财政工作的职能和特点,我局制定并印发了《**县财政局“五五普法”规划》,明确了我局“五五”普法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教育对象、工作要求、方法和实施步骤,全面指导“五五”时期普法工作。不仅如此,在各个年份我局还根据新情况、新形势对规划作适当的调整或补充,并制定各年度的法制工作计划,使普法工作真正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
(三)狠抓实施落实
为使《规划》落在实处,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协调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的方针,认真落实“五五”普法教育的各项工作。我局将法制工作列入全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实行责任制管理,对考核不合格的科室、个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其参评先进的资格。在主管局长的指导下,我局建立了兼职法制员制度,每个科室确定一名同志具体负责本科的法制工作,并引导他们积极有效开展工作。通过这些措施,逐步使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全局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进一步振奋,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强化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法制氛围
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对于促进财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县财政局“五五普法”规划》要求,我局把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一)加大领导干部的普法力度
坚持定期向领导干部宣传财政法制工作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讲解财政方面的基本法律知识,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水平。
1、坚持领导班子成员学法制度。局里明确规定: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一局长办公会上,由法制部门负责人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习财政法律、法规,以增强局领导班子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几年来陆续分章节认真组织学习了《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行政许可法》及有关辅导材料,切实增强了领导的依法行政意识。
2、明确法制部门负责人列席局长办公会。局里要求法制部门负责人要参加局长办公会,并参与全局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全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对镇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每年财政局长在人代会上所做的财政预决算报告等重要文件,法制部门都参与了决策过程,保证了相关政策、文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也提高了科学决策的水平。
(二)开展对财政干部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
我局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其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1、制定工作计划,规范普法教育工作。每年年初,根据总体普法规划、上年普法进展情况和本年工作重点,我局制定普法工作计划,明确要求各科以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全年每人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2、举办各类法律知识讲座。几年来我局先后邀请了县司法局领导为我局干部职工举办法制讲座,专题讲授《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知识。同时为巩固和保障学习的效果,我局积极组织相关考试,组织全局人员参加了《行政法知识测试》,并对成绩优异者给予了表彰,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员的法律素质,而且使依法理财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3、组织财政干部参加各类法制培训。一是组织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人员以及专职负责、保密、档案、安全保卫的工作人员,参加市里或区里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分别对他们进行《行政许可法》、《条例》、《保密法》、《档案法》、《交通安全法》等法规的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二是在全局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组织全体公务员参加集中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养。组织了《行政许可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公务员法》集中辅导,全体人员参加,收到良好效果。
4、办好法制宣传橱窗,创办法制宣传刊物。多渠道进行普法宣传,我局利用宣传橱窗、标语专题宣传《行政许可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公务员法》等法规。创新宣传形式,着力宣传《行政许可法》和财经法规,交流法制工作动态,增强全局人员的法制观念。
5、结合“12.4”法制宣传日,加强全局普法工作。配合县妇联开展“三八”维权周和县工商部门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配合县国土房管部门开展“4.26”世界产权日和县公安机关开展“6.26”国际禁毒日、“7.13”反宣传日、配合县卫生局开展“12.1”世界艾滋病日、县财政部门的“12.4”税收宣传日等重要宣传节日。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每年的12.4的全国税收宣传日,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会计法》、《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实施细则》。全面发动,大力宣传,营造和谐的普法教育工作氛围,通过办板报12期、宣传栏12期、张贴标语100张、悬挂横幅20幅等形式,做到人人知道,个个明白。通过各种宣传的形式,提高了财政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准,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
几年来,我局人员较为全面地学习了《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监察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有效的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
(三)面向社会宣传财经法规
通过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法人、财务人员及时了解与自己的工作、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懂得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1、组织人员上街宣传。结合全局的中心工作,我局组织干部职工到财政局联系的高坪乡政府以展板卡片、赠送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宣传相关法律。几年来,相继进行了《宪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财政普法读本》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累计发放材料近万余份、现场咨询解答逾六十小时、投入工作人员过百人次,有效地普及了财经法规。
2、发挥网络优势面向公民普法。我局充分利用财政局网站和政府采购网向网民宣传相关的政策法规,在网上公开了《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县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财政资金拨付暂行办法》、《财政监察工作程序》、《监督检查人员行为规范》等内容,为公民了解、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条文提供了方便,也为我局的法制宣传开辟了新的途径。
3、与时俱进,突出重点进行宣传。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实际需要,对有关法规进行专门宣传。一是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不做假账等会计职业道德为主旋律,收到了良好效果,获得社会和上级部门的普遍认可;二是针对政府采购活动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组织人员持续宣传《政府采购法》,特别是对采购的内容、范围等有更新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宣传,这些工作为完善政府采购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严格依法行政,推进依法理财
普法目的在于知法、守法、用法。我局结合县委、县政府依法治县工作,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一)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根据县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我局制定了相应实施意见,对行政执法责任进行量化分解,确定了执法责任和工作目标,确保落实到各科室和各执法人员,完善了《**县财政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并发到各相关科室,要求在工作中予以落实,实行了严密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形成了相互联系的两个管控体系:一是局领导、科长、工作人员之间纵向的管理控制体系,二是科室之间、科室内部人员之间横向的牵制控制体系,通过两个体系的紧密配合,充分实现了组织、人员、职责三落实,有力的保证了执法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二)加强制度建设
为推进依法理财,我局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1、为了认真推进依法理财,我局转发了《**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财政局执法过错责任制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的通知,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和方法,从实践上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的事项和流程,夯实了各项工作的基础。
2、制定行政执法相关制度。为更好的贯彻《行政处罚法》,我局制定了行政处罚相关配套制度,对行政处罚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并认真制定了行政处罚听证相关制度和法律文本,为规范实施听证奠定了基础。为贯彻实施好《行政许可法》,参照市局的有关规定,我局相继制定了行政许可工作规程等配套制度,明确了行政许可实施全过程的工作内容、监督方式、违规责任;对原从事会计记账业务机构设立批准实施程序进行重新修订,有力的促进了行政许可的高效便民办结;保证了实施行政许可每一环节、每一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三)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备案
规范性文件是财政法制工作重要内容,我局制定了**县财政局关于印发《**县财政集中核算支付中心管理制度》的通知、协助县府出台了**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并严格贯彻落实。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合法,由领导提出修改意见,有效地保证了文件的规范合法。对各科室起草的规范性文件,我局从三个方面加强审核:一是审核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其符合财政上位法的规定,同时与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相衔接;二是审核执法主体是否明确,做到文件规定的执法行为有明确的执法主体,着力避免权力滥用、越职权执法。三是审核作出决定的依据是否充分,要求规范性文件必须以相关的法律、政策为依据作决定,否则就是不合法。我局还将制发规范性文件及时向市局法制处作了备案。
(四)开展检查监督
为了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我局认真开展财政行政执法检查,先后开展了专项资金检查、票据稽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维护了财经秩序。通过实行社会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提高财政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质量和水平,构建起社会化的检查跟踪监督机制。
篇9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大会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紧扣“项目落实年”主题,加快“两园三区四基地”建设,突出扶贫开发,培育产业,优化环境,扩大开放,改善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势头良好,圆满完成了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12.9亿元,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7亿元,增长2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5亿元,增长2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17亿元,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4亿元,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37元,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51元,增长15%。县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要抓手,扎实开展“项目落实年”活动,9个市级、94个县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县工业园新开工项目5个,实现产值22亿元。西北家具工业园建设快速推进,投产企业32家。全年新增“四上企业”9户。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粮食总产达28.7万吨。新增流转土地3.86万亩,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18个,其中省市级示范园5个,建立返乡创业示范基地27个。建成肉鸡核心区,全县年出栏肉鸡600万只。启动市县共建优质核桃发展示范县,新栽核桃2万亩。申报____白皮松和华胥大杏地标产品保护,华胥镇阿氏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汤峪养生休闲度假区、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等建设顺利,焦岱镇鲍旗寨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25.6:38.1 :36.3。
城乡建设有力推进。坚持把基础建设作为富民强县的先导工程,城乡建设完成投资7.1亿元。实施新民街道路、向阳路人行道、县门街综合改造工程,建成灞河左岸路和西区绿化广场,完成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启动滋水金街等旧城改造项目4个。绿化提升迎宾路、蓝新路、蓝水路等城市主干道。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年和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等创建活动,县城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汤峪重点示范镇建设保持全省前列,玉山、葛牌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顺利启动,灞源、华胥、洩湖、孟村等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6%。启建新型农村社区4个,95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通过市级验收。完成厚三路、南三路改建和九灞路路基工程。灞河上游(____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新修河堤22公里。绿化4789亩白鹿原直观坡、4755亩秦岭北麓浅山区、水安路及水陆庵旅游专线,整片造林4万亩。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富民强县的关键举措,贫困村面貌明显改善。在确定30个重点贫困村集中帮扶、典型示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79个村市县“两联一包”工作,动员全县4069名干部职工包扶5555户绝对贫困户,逐村逐户落实脱贫措施。设立产业帮扶基金975万元,发放小额创业贷款6930万元,帮扶贫困村栽植核桃7990亩,种植樱桃、板栗、西瓜等水杂果2520亩,培育各类苗圃1075亩,养鸡2.2万只,养羊2100只。汇聚各方资源,集中向贫困村投入2.01亿元,新建移民搬迁点(社区)23个,硬化通村路60公里、产业路40公里,修桥21座,打深水井6眼,建设人饮工程14处,改厕930户。1.88万绝对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县脱贫4.5万人。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富民强县的不竭动力,县域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理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启动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和校长聘任制。完成玉山镇机构改革试点。实施农作物[:请记住我站域名/]政策性 保险试点24.5万亩。与曲江新区、西投控股、市建工集团、市水务集团及陕西天然气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焦汤旅游专线、工业园标准化厂房等一批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制约大幅缓解。第十七届“西洽会”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达91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0亿元,实际引进外资1100万美元。开展投资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事件10起,项目建设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坚持把社会建设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完成18所中小学基建工程,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率100%。县图书馆新馆主体封顶,组建县文联、县剧团,放映公益电影6240场次,组织惠民演出76场。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____成果展示。完善灞源、葛玉中心卫生院基础设施,率先在全市开展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全国中医先进县、国家科技进步县复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5‰。推进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和餐饮服务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大治污减霾工作力度,拆除燃煤锅炉25台,加强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控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完成第五次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组织法律“六进”活动,“六五”普法扎实推进。开展化解重点积案百日大行动,化解积案27件。加强安全生产“三基”建设,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积极开展“五防五打五管控”等集中整治,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惠民实事有效落实。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富民强县的最大责任,年初确定的十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15个商贸市场基本建成;修建通村水泥路错车带1020个;新建公办幼儿园7所;投运校车40辆;县城新建公厕6座;建成县门街绿地广场;消除66个行政村通讯盲区;完成18个行政村农网改造;新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7处;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28个李家河水库移民搬迁安置点全部建成,375户移民入住新居。广电“户户通”惠及群众2.2万户,整转数字电视1.1万户。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7万人。县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支出5.2亿元,新农合补贴1.88亿元,发放民政救助、补助等资金1.9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施政行为更加规范。坚持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富民强县的有力保障,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完善政府常务会议议事程序,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法律顾问团参与重大决策制度,全年召开政府常务会议12次,学法讲法4次,研究议题56项,其中涉及产业规划10项、改善民生11项、城乡建设9项、规章制度10项、其他方面16项,政府工作更加规范。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4件、政协委员提案108件,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到100%、99 %。优化政务服务,建成县级电子政务平台,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群众事项1万余件,办结率100%。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相关规定,“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2%。对58个单位进行预算、财务审计,对13名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完成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公务车辆管理,深化行业专项治理,政风行风满意度明显提升。
编制、统计、粮食、人防、物价、档案、气象、妇女儿童、国防动员、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一年来,全县干部群众用创新和实干破解了诸多难题,用智慧和勤劳推动了健康发展。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向长期以来支持____发展的各位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主导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还不稳定,县域综合实力不强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民生投入仍显不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资源配置还需优化。三是宏观经济持续低迷,部分企业融资困难,投资环境不尽人意,项目推进不理想。四是个别干部缺乏担当进取意识,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 真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要求和预期目标
2014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县“十二五”规划、加快 “人文山水____,西安东部新城”建设的重要一年。按照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的安排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工作效能提升为主题,以扶贫开发为统揽,以两园三区四基地为重点,深化产业培育,推进城乡统筹,优化生态环境,扩大改革开放,持续改善民生,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民生均等化,不断加快“人文山水____,西安东部新城”建设步伐。
主要预期目标: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 实际引进内资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把改革贯穿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和内生动力。要突出属地管理,坚持简政放权,推进事权改革,做到管理重心下移、服务关口前移。要秉持不图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促进合作共建,实现借力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科学高效是持续发展的根本内涵。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着力打造____经济升级版。要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四化融合,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强力推进扶贫攻坚,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帮助群众尽早过上幸福生活。要加大民生投入,多办群众期盼关注的实事,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坚持转变作风。工作作风是加快发展的有效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要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明工作纪律,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要扎实开展“效能提升年”主题活动,崇尚实干,强化执行,跟踪问效,促进县域繁荣和谐。
2014年主要工作任务
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以扶贫开发统揽发展,接继打好扶贫攻坚战
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深化扶贫开发模式,着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脱贫主导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优化脱贫基础条件。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改变提升农村面貌结合起来,通过落实行业、企业扶贫聚集项目,采取土地增减挂钩、闲置资产抵押等渠道筹集资金,新建通村水泥路125公里,实施人饮工程8处,完成农网改造工程26项,新建健身广场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个,改厕830户,力争使贫困村水、电、路、通讯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加强偏远地区教学点和卫生室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充分用好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生态建设等政策,年度新开工移民点33个,完成2922户11617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实施危房改造1000户。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充分利用与西农大合作的平台,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000人次,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农民1.5万人次。用好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创业贷款、产业帮扶基金,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核桃、药材、蔬菜、奶山羊、土鸡等特色种养业,从事农家乐和家庭手工业。新建产业示范园22个、创业示范基地10个。成立产业协会,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把贫困群众的生产纳入产业化经营之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万人。完善脱贫群众动态管理办法,巩固扩大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成果。
凝聚扶贫开发合力。坚持扶贫开发“四个帮扶”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两联一包”工作,引导市级帮扶单位,尤其是工商联组织的帮扶企业,加大贫困户劳务输出和增收项目资金投入,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制定和完善帮扶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坚持机关干部对口帮扶“三年不变”政策,继续帮助贫困户和脆弱脱贫户解决困难、改善生活、增加收入。县财政按不低于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完善政策引导机制,激励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构建“政府主导、群众自立、社会参与、保障托底”的扶贫机制,确保 58150人全面脱贫。
(二)以产业培育支撑发展,着力推动县域城镇化
坚持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产业化的思路,深入推进产业培育,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加速就地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共进。
壮大主导产业。增量提速工业,启动县工业园浙江农发集团食品产业园建设,实施绝味鸭脖、桃花春食品等5个项目,建成金盾人防、金一诺钢结构等项目,园区实现产值23亿元。投资5亿元加快西北家具工业园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物流、仓库和生活配套区建设,力争入园企业140家,投产企业50家。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升级提效农业,推进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创建1个省级示范园、3个市级示范园、10个县级示范园。栽植优质核桃3万亩,新建标准化肉鸡棚舍50栋,实施岭区3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发展“订单农业”,培育5个市级龙头企业,鼓励涉农企业争创省市名牌。新增流转土地2万亩,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修基本农田1.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优化提质三产,以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中心为契机,加快西安日月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汤峪林海温泉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创建汤峪国家4A级养生休闲度假区,将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完善标识牌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全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5亿元。实施焦岱、厚镇等一批“新网工程”项目,加快7个农村商贸市场建设,发展限上企业2户。
打造靓丽县城。坚持老城区提升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并举,投资1.5亿元,完善县城道路、管网等市政设施,加快供热供气、雨污分流步伐。新建灞河人行拱桥,实施体育路、蓝金路立交桥改造,建设南区污水处理厂,完善县城排污管网,杜绝县城生活污水直排灞河。推进滋水金街、新城路片区等综合改造,建设向阳休闲广场和灞河滨河公园。加快世贸酒店、____新城二期、蓝水新城、白鹿溪岸等项目建设进度。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载体,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县城标准化管理体系,推行网格化、属地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规范城乡自建房,开展小产权房清理工作,实现城乡管理水平新提升。
建设特色小镇。以完善重点区域、重点镇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为抓手,着力推 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汤峪重点示范镇建设,完善供水、供气等公共配套,实施山体点亮、滨河大道建设等工程,建设环山路汤峪旅游客服中心。与曲江新区合作,强力推进玉山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启动玉山湖文化景区、玉山新桃园、玉山新家园等项目,把玉山打造成小城镇建设的新标杆。启动山水葛牌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葛牌古镇整体改造,逐步恢复古镇风貌。加快华胥、洩湖、灞源、孟村等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4000人。做好渭玉高速____段建设和环山路拓宽改造工程,完成九灞路和冯十路改建,实施29条100公里通村公路完善工程。建成灞源、华胥、蓝桥变电站。启建新农村重点村96个,抓好4个新型社区和4个片区化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三)以绿色生态助推发展,打造美丽宜居新家园
坚持把优美生态作为____的最靓名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打好治污减霾攻坚战,保护好青山绿水,着力建设美丽____。
加强生态建设。实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八水润西安”工程,围绕建设森林城市,开展城市重要节点、环路、广场绿化,实施县城扩绿补绿工程,完成南区迎宾路、灞河左岸路等主干道路绿化提升。绿化沪陕高速迎面坡等重点路段2679亩、秦岭北麓浅山迎面坡7656亩,整片造林4.5万亩。建成灞河上游(____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灞河灞源段治理,新修汤峪河河堤4.5公里。在全县打造一批景观镇,建设30个生态示范村,创建1个省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镇、4个市级生态村,不断提高县域生态质量。
保护秀美山川。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建设蓝桥野竹坪、小寨董岭等5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游示范村和写生基地。加强农村环境管理,抓好移民迁出区土地复垦、生态恢复工作,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坡整治等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新建沼气池1000口,安装太阳能1000台,完成改厕1500座,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8%以上。加强林木、水源、土地、矿产等资源保护,严格执法监察,强化旱地挖沙和河道采砂管理,从严打击非法采砂采石行为,实施采砂权公开拍卖,保护河道生态环境,让____始终山美、水清、天蓝。
狠抓环境治理。继续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等“四创”活动,强化治污减霾措施,加强燃煤锅炉拆改和餐饮业油烟治理,实施水、气污染综合治理,遏制扬尘污染,着力改善县域大气环境质量。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000亩,改造空心村2个。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南区垃圾压缩站和15座公厕。实施“美丽乡村、洁净家园”创建活动,开展农村污染连片治理和农家乐污染专项整治,完成畜禽污染治理项目3个,努力建设生态式村庄、田园式家园。
(四)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开放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工作举措,着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镇级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卫生计生、食品药品和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做好“营改增”等财税体制改革。申报国家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进一步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加大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提高卫生、教育管理水平。运用市场机制盘活供销、粮食、经贸等系统国有资产,稳步推进县属企业改制。创新信贷融资体制机制,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市政、教育、医疗等领域。探索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产权确权发证工作,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举办形式多样的项目推介会、投资环境说明会,提升____知名度和吸引力。坚持择商选资,招优引强,建立项目筛选评估退出机制,规范已签约项目,集中清理闲置资源、圈而不建的项目。做好重大项目策划、包装,以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为重点,开展招商活动5次以上。组织参加好第十八届“西洽会”,力争签约项目15个以上,总投资额80亿元以上。完善招商项目保障、推进和考核机制,确保签约项目顺利落地。综合治理投资环境,加强窗口单位、执法人员监管,规范执法部门对企业检查行为,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为企业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加快合作共建步伐。深化与曲江新区、西投控股、市建工集团、市水务集团、陕西天然气公司战略合作,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加大与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经济开发区、航天四院等单位的合作共建力度,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合作机制,全面启动灞河环东大桥、灞源小城镇建设等一批项目,促进城乡统筹,实现互补共赢。推动西北家具工业园与西安现代纺织工业园的合作,实现道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五)以民生普惠彰显发展,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
坚持民生优先,将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的80%向民生领域倾斜,提高民生保障质量,致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康乐、住有佳居。
促进社会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改善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加快县职教中心建设进度,新建7所镇中心幼儿园,建成52所营养改善计划食堂,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启动“双高双普”工作,实施高中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县图书馆新馆和玉山文体中心。加快县医院迁建项目进度,实施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工程,完成横岭、焦岱中心卫生院基础建设,规 范药品三统一运行管理,加强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配备,基本实现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做好失独家庭养老扶助工作,稳妥推进“单独二孩”政策。新建安全饮水工程65处,全面落实城乡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改善山岭地区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待遇。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新农合补助标准,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3%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建成保障性住房400套。实施特殊群体关爱工程,继续减免贫困高中学生学杂费,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做好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减轻贫困群众负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成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出台全县征地补偿标准和新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办法,建立被征地农村居民社保及就业安置长效机制。
提升社会管理满意度。开展质量兴省先进县创建活动,推进放心粮油全覆盖工程,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县。扎实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把素质高、本领强、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人选到村级班子中。改善社区基础条件,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诉访分离,继续开展积案集中化解活动,做好重点群体稳控,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和舆情引导机制。深化“安全生产规范监管年”活动,加强安全生产“三基”建设,强化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及校园等领域的安全监管。深化“平安____”创建,加快县拘留所、治安监控平台建设,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强化治安社会面管控,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
(六)以提升效能保障发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树立“依法律行政、按规律行政、守纪律行政”意识,规范公权运行,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着力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进一步规范施政。把依法施政摆在突出位置,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打造法治型政府。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做到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实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利用县长信箱、县长热线等政务平台,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进一步提高效能。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属地化管理,主动承接好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合理划分县镇事权,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促进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深入开展“效能提升年”主题活动,加强机关事业单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完善机关服务管理制度,实行办文办事限时制、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推进政府系统绩效管理,完善工作督查、考核、考评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和履职尽责情况的考核,加大对目标任务、重点项目的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进一步改进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委的有关规定,着力整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着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加强公务人员教育管理,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权力、资金和资源密集领域反腐力度。切实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系列规定,从严控制“三公”支出,加强公务车辆管理,树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形象。
篇10
今年是实施《城市建设三年纲要》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交通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的一年,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创卫创模背水一战的一年,是为今后一段时期实施重大项目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年。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今年4月1日在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常州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一切积极力量,加快实施‘两个率先’的进程,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坚定不移地加快富民进程,坚定不移地建设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今天的会议就是着重部署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这一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工作。刚才,徐市长对去年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明年及今后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作了全面部署,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推进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必须认清形势,增强信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化、城镇化问题在党代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来,这充分说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互动并进,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和最大特征,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源。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举措。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既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内容。“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和长远的任务就是要着重解决好城乡交通网络、城乡供电、信息网络、城乡环境建设,解决好公共事务、公共保障、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事关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增强城乡综合实力的重要动力。营造优异的创业创新环境,建设人才高地、技术高地、产业高地,都与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密切相关。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提升全民素质、涵养文明、繁荣文化的重要抓手。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进而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孕育现代文明。
(二)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基础不断增强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看,一般分为起步、加速、成熟三个阶段,其中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是加速发展阶段。常州目前城市化率达到56%,人均GDP今年将突破3000美元,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基础正在不断增强。一是中心城市建设的框架得以拉开。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去年顺利实施了市管县体制以来最大的区划调整,特大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资源进一步整合,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创造了条件,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和生活空间。二是承前启后的开发建设成效明显。通过连续几年的大开发、大建设、大整治,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批主干道得到拓宽,一批园林景观对外敞开,一批绿地广场建成开放,使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提升综合执法水平,逐步理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市容市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长效化轨道。三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塑造常州城市与时俱进的崭新形象;基础教育水平名列全省前茅,投资25亿元的全国首家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9月份将迎来首批大学生,成为常州社会事业的一面旗帜;城乡医疗卫生、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加快建设“数字常州”,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地位。四是创卫创模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上下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各地区、各单位为长期以来的创卫创模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和代价,全市各方面在创卫创模中表现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牺牲精神十分难能可贵,必须大力弘扬和坚持。今年创卫创模有望成功是各辖区、有关乡镇、街道、各条战线、各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五是全市人民关心支持城市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的鼓励,大量动迁的单位和居民舍小家为大家,积极配合,城市开发建设到哪里,老百姓就支持参与到哪里,体现了高度的觉悟和高昂的热情。人民群众的支持促进了城市建设,城市面貌的变化展示了常州人民的精神风貌,广大市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大为增强,对城市建设的关注程度大为增强,这是我们加快建设美好常州的宝贵精神财富。六是城建队伍在攻坚中不断成长,在竞争中不断成熟。建设、规划、城管、交通、房管、园林、人防、国土、环保等战线的同志们为了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全力以赴,顽强拼搏,不断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克服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不断增强攻坚克难的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实力,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上下苦功,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面临着巨大压力
我们在看到城市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现实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城市化进程上有差距。目前我市的城市化依然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城镇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二是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上有差距。不少单位、不少个人被局部利益所束缚,影响城市的大规模有序改造,影响城市资源的价值提升,影响城市利益至上观念的形成。三是机制体制上有差距。市场机制、经营机制不完整不成熟,导致城市建设上的理念不够新,不合时宜的框框破得不够狠,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不够强,经营城市的路子不够宽,资金供需矛盾解决得不够好。四是管理执法上有差距。总体上是弹性有余、刚性不足,长效管理基础弱,坚持难;分级管理不健全,落实难;内部管理边界多、操作难。有些甚至抵不住利益的诱惑,经不起群众的检验。
二、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必须理清思路,抓住关键
我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要围绕这一目标,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牢固树立全局观念,遵循城市建设规律,坚持以城市化为动力,以城市现代化为主导,努力增强常州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努力增强中心镇联结城乡的纽带桥梁功能,把常州早日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实力、创新活力和人居魅力的现代化特大城市。要围绕这一目标,加快实施《城市建设三年纲要》,确保三年目标两年完成,同时及早研究制订新的三年实施纲要。
(一)拉开骨架,把中心城市规模做大
做大中心城市规模,既是客观需要,又是相对而言,更要抓住机遇。要充分利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发挥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叠加效应,以促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根本,构筑中心城市新优势。一是“一体两翼”共同发展,做大中心城。加快沿江开发建设,按照规划、设计、环境、设施创一流,投入产出、综合实力创一流,沿江资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创一流的要求,早日建成“现代滨江工业城”;加快建设以大学城为核心的“现代科教城”,在建成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高职教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功能,建设集产品开发、应用研究于一体的产业升级基地,使之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聚中心,带动区域发展;加快改造老城区,高起点规划,成片搞改造,拉开骨架,增添空间,营造高效益低成本的商务环境、安定舒适的居住环境、快捷顺畅的交通环境。通过加大推进力度,尽快形成实力强大的“一体两翼”格局,使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逐步达到2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200万以上,内强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在更大范围内聚集配置优质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提升我市在苏锡常都市圈中的地位。二是重点拓展交通骨架。按照构筑骨架、沟通南北、畅通环路、完善路网的思路,继续加快市区道路建设,完善市区道路骨架,重点新建和改造一批市区南北向的快速交通干道,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老城区、武进区、新北区的道路一体化,并创造条件规划启动大运河改线、312国道改线、西绕城高速及城市轻轨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构筑框架、改造干线、增加密度、完善配套的思路,继续加快对外交通建设,全面推进高速公路骨架工程、干线公路联网工程、等级航道网络工程,重点实施“一纵四横三环”公路建设,构筑区域1小时交通圈。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四大系列工程。即构筑区位优势系列工程,增强城市功能系列工程,营造生态环境系列工程,美化城市形象系列工程。
(二)合理布局,把中心城市功能做优
常州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特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区域扩张,更要重视功能优化。城市和城镇功能是复杂的集合体,针对流通、服务、管理、集聚、辐射、综合等诸多功能,关键要加快提升四大功能:一是要加快提升城市流通功能。发挥我市区位、交通和产业等优势,着力营造大进大出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各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建设,重点发展壮大一批档次高、容量大、辐射广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要把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摆到突出位置,加快建设和规范金融、房地产、技术、人才、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市场,使我市尽快成为资本流通、资产流通、人才流通、技术流通的高效城市。二是要加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既要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更要注重现代物流、旅游、保险、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的拓展,注重公共事业、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快造就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三是要加快提升城市创新功能。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转制,大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使各类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过渡。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的制度束缚。四是要加快提升城市集聚功能。大力增强产业的发展力、交通和流通的辐射力,进一步培育文化的凝聚力、旅游的吸引力和教育、卫生等产业的向心力,在有效吸纳人才带动人口集聚的同时,努力吸引市域内外的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竞相涌入,为我市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积聚能量。
(三)发展产业,把中心城市实力做强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我市的脊梁和主体,把常州中心城市实力做强,就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再造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城市产业发展新优势,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产业的竞争力。通过长时期、高增幅的工业有效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及软件业、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迅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层次、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努力把我市建成以现代制造业基地为鲜明特色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城市。二要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增强城市产业的爆发力。依托现有重点优势企业,进一步加快实施大集团培育计划,进一步增加有效投入,迅速做大做强一批企业,力争“十五”期末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和50亿元的大企业各5家。同时,大力吸引各类投资来我市发展产业,真正使外资和民资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三要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城市产业的吸引力。紧密结合常州工业比较发达、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加快发展生产业,突出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把常州建成区域性的重要物流中心。同时继续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做响具有常州特色的旅游品牌,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贡献份额。
(四)提升品位,把中心城市环境做美
把常州中心城市环境做美,既要体现城市特色,充分发掘常州的自然、历史、人文脉络,把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观光旅游、水系风貌揉合起来;又要体现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建设好一批标志性工程,营造最佳人居环境;还要体现高品位形象,树立强烈的整体意识和精品意识,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使常州中心城市从物质外貌到精神内涵都发生质的飞跃,展现常州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新风采。一要以治污治乱为着力点,确保创卫创模成功。常州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得水而活,因水而秀,但目前水环境是影响城市环境最突出的问题。要在巩固前一阶段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抓好武进港、太滆运河两条入湖河道的整治,扎实开展对沿线工业企业的专项整治,治理解决一批污染大户,加大市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力争根除劣五类水体。同时要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逐步减少城市摩托车、助力车总量,确保空气质量稳定达标。继续开展四项专项整治活动,大力改善市容环境。二要以创卫创模为新起点,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环境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旦创卫创模成功,我们要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重在增绿造景。要继续组织实施绿化造林计划,扩大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建好一批绿地广场、滨河绿地、绿色走廊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确保年内新增绿地2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5%。要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城市呈现出天蓝气畅、水清地绿、景观秀美的怡人风貌,向“城在林中、绿在街中、生活在景中”的境界奋进。三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建设“绿色常州”。要抓住全国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的机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绿色常州”,全面提升我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市加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城市的特色。要传承好常州的历史文脉,把我市的运河风光、古典园林、传统民居、历史街区、名人遗迹等有选择地保护好。
在着力把常州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同时,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高度,进一步加快金坛、溧阳的城市建设,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后花园”来规划建设,凸显山水风格,做优生态环境,扩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产业,提高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常州副中心城市。与此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加快中心镇建设,根据市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市内示范三个不同层次的中心镇,并根据各镇不同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人文景观,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镇和历史文化名镇,使其真正代表常州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加快中心镇建设,一方面要抓好规划、基础设施、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快道路、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村镇行政区划调整力度,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进一步撤并小镇,重组弱镇,做大做强重点中心镇,从而在全市形成由1个中心城市、2个副中心城市和若干个重点中心镇有机组成的,相互依托、功能齐全,以快速交通相连、绿地成片成带的城市群体。
三、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必须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还是城市管理,都有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必须以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待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向创新要办法,向创新要出路,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发展机制。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经营城市的第一资源。城市规划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规划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当前城市规划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完成新一轮常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同时抓紧做好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在规划编制上既要体现前瞻性,起点要高,眼光要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之经得起历史的检查、后人的评说;又要体现科学性,加强科学论证,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符合常州的实际;还要体现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充分吸取广大市民的合理建议。在规划管理上要体现权威性和统一性,一经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实行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从根本上提升城市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关键还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规划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程序。上半年我市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这是规划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的一次标志性变革。规划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和规划审议鉴定委员会是我市规划工作中的两支重要力量,要善于借助、利用他们的智慧,把一些重要事项、重大城市规划方案交给他们审议,征求他们意见,请他们把关,以避免规划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全面实施阳光规划,实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利用新闻媒体以及规划网站、展示厅、公示栏等阵地,对有关城市规划方案实行批前公示,提高规划透明度,对重大项目实行听证会制度,听取各方面意见,兼顾各方面利益,真正做到“城市蓝图,市民同绘”。二是要建立公平开放的规划设计市场。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打破地区封锁,全面实施招投标制度,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队伍参与竞争,尤其要吸引国际国内一流的设计队伍参与城市规划设计,把一流的规划设计队伍和规划设计理念引进来,力争使每项规划设计都能优中选优,成为精品。三是要建立规范高效的规划管理体系。各级各部门都要强化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市一盘棋的规划理念,市规划部门要认真落实限时审批、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四是要建立严肃公正的规划执法权威。坚持把加强规划执法作为规划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清临拆违,建立违章建筑逐级追究和处罚制度,以严厉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遏止住违章建筑,坚决杜绝违章不停、拆违不止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规划的日常执法检查,关口前移,处罚源头,把各类违章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切实增强执行城市规划的刚性和硬度,确保城市的开发建设置于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
(二)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机制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市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营手段把境外资金、社会资金引入城市建设领域,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局。一方面,要推行城市资源资本化运行机制。要对土地资源实行资本化运作,由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坚持土地统一储备和挂牌、招标、拍卖制度,切实增强土地供应计划性,提高政府调控能力,避免土地交易中的“权力寻租”行为,以此实现土地资源快速升值,提高土地级差收益,使土地资源变成建设资金的一个经常的重要来源。这里要特别强调,在城市建设征地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问题,合理制定土地补偿的标准和办法,保证该得到的补偿真正支付到农民手中,杜绝以各种借口压低标准、层层克扣的现象。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和地产开发等办法,使农民从土地开发中得到持久的收益,长久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要对城市基础设施等政府性资源实行市场化运作,对水、电、路、广场等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权,可以通过依法招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有偿转让给国内外客商、企业法人或个体私营者管理,将获取的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再建设、再经营,形成城市建设“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要对户外广告标牌与公共汽车线路经营权以及公路、桥梁、雕塑冠名权等无形资产,实行商业化运作,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实现无形资产货币化。另一方面,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我们要充分认识城市建设的经济属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激活投资热点,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上也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尽管有些项目所有权不是我们的,但还在常州,项目的功能不会变,变的只是投资方式和管理模式。要积极探索项目融资,以项目养项目,使项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要大胆放开城建领域,积极采用BOT、TOT等方式,鼓励吸引外资、民资投向城市建设,参与经营城市。要充分发挥城市存量资产的效用,多元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建成后土地增值的效益,特别是道路沿线能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发的地块,要尽量同步拆迁,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发挥潜在的综合效益。
(三)建立市场取向的市政公用行业运行机制
虽然近几年我市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步伐仍然较慢,离市场化取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要加快推进运营市场化。凡是新建的市政公用项目,都允许任何性质的社会资金投资入股;凡是可以盘活的市政公用存量资产,都允许任何人和社会经济组织参与改组改造;凡是可以利用的市政公用潜在资源,都可以采取经营城市的手段加以开发。要在供水、排水、公交等市政公用行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更多地吸引外资和其它社会资金投入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同
时,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行业管理与市场运作分开的要求,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营步伐,加快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多家经营、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加快市政公用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尚未改制的市政公用企业,要采取整体改制、引资改制、切块改制、国有股出让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减持国有股权,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市政公用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机制。要积极探索现有市政公用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创造条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使市政公用企业形成主副业并举的多种经营发展模式。三是要加快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一方面,要坚决改变过去市政公用事业福利性供给的状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促进社会分配效率、刺激企业生产效率和维护企业发展潜力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供水、燃气、供热、公交、垃圾污水处理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以及调价机制;另一方面,要及时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市政公用企业和市民代表参加的价格听证会,以公开、民主的方式对城市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形成合理的价费机制,减轻财政负担,确保有效供给。
(四)建立严肃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城市管理的基础在于长效管理,关键在于理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活力。一要建立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心下移机制,理顺市与区、条与块的关系。围绕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按照重心下移、立足基层、属地管理的思路,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管理权限,明确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市为主导、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责权利有机统一的管理体制。要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实施财随事走、费随事转,增强区在城市管理中的支撑能力,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要将主要精力放到市容卫生、社区建设、社会事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让区和街道真正做到管得住、管得起、管得好,夯实承接管理重心下移的坚实基础。同时,要在集中统一的前提下,明晰各自的职责权限,做到条管与块管相结合,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区街为主、权责分明、运行有序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二要建立集中统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综合执法体制,形成职责明确的管理主体。全力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在组建成立市、区行政执法局和行政执法支(大)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界定试点工作所涉及部门的职能权限,理顺市、区在综合执法中的区域范围及操作关系。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行政执法程序和内部各项制度,不断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率。要用法律法规来调整和明确城市管理中的各方关系,变职权交叉为权责明确,变多头执法为集中执法,变突击整治为长效管理,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控管理,使城市管理真正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三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市容环境分级巡查体系,构筑条块分明、各级联动、快速反应的工作格局。城市管理的各级部门要实行科学严密的巡查责任制,实施定岗定人定责管理,分路段、分重点地进行日巡周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行中的问题和突发事件,从事后难管转变为事前先管、事中严管、全程监管。要彻底改变反复抓、抓反复的被动局面,推动市容环境四项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重点解决好城郊结合部、入城口和城区背街小巷等老大难问题,力争使市容市貌有较大改观。同时要以信息化手段架设城管部门与市民沟通的良好平台,加强各方联动,构建上下互动、左右沟通、快捷反应的管理网络体系。四要建立全民参与的共管机制,形成舆论宣传有力、市民认识到位、群众监督广泛、社会自觉共助的城管新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增强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将创文明城和育文明人有机结合起来,以市民素质的提高来提升整个城市的品位。对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重大城市管理决策,要通过建立市民听证制度、市民意见征询、城市管理网站、群众热线电话等途径,集大众之策,举全民之力,使市民成为主动监督城管效能、自觉维护城管成果的重要力量。要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督察队、新闻舆论和行风监督员“四位一体”的督察机制,并建立处理回访制和首问责任制,加强效能监察和行风监督评议,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建立严格规范的项目、资金、市场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