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篇1

司法审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开、透明,这就离不开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报道,同时对司法活动的运行进行监督。著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便指出:“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应当公开,以便使或许是社会唯一制约手段的舆论能够约束强力和欲望;这样,人民就会说,我们不是奴隶,我们受到保护”。在这里,贝卡利亚不仅强调审判公开对司法审判的重要性,尤其是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使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影响。1.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网络舆论监督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监督权力的本位回归,公众作为舆论监督主体,既是民主法治社会对舆论监督的内在诉求,也是对司法审判这一公权行使进行监督的客观要求。同时,“司法公正作为一种价值,不仅仅是司法审判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应然的观念性的要求,而不是一个实然的存在物,不是司法审判的必然结果”[9]。网络舆论监督的运行机制促使司法审判过程公开透明。在参与式民主社会中,更使得该活动继续朝着公开透明的方面行进。通过网络舆论,网络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空间,在网络中的任何地方信息,该信息被后立即形成舆论。网络用户的关注心态,使得越想隐瞒的消息越成为焦点,越是政府想阻止的舆论越能演变成公共舆论的洪流。及时性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最大特点之一,该特点使得审判独立得到有效保障。及时性使得网络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最新消息,通过实时的交互式讨论迅速形成舆论,随着事态的发展,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和变化及时吸收为监督意见,从而影响公众舆论的总体趋势,运用舆论来抵抗某些干扰司法独立的因素。2.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所形成的公众舆论压力尤其会对司法机关的审判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对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对审判结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的网络舆论导致了公众监督和司法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反过来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相应的信息把关机制,使得网络用户随意的和传播信息,其中不乏频繁的假新闻以及带有情绪色彩的网络言论。一般来说,网络舆论代表的是大多数网络用户的意愿,但不是所有的网络用户都可以冷静和理性的来看待,最终形成优势意见的往往是那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论[10]。

二、审判公开原则下,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现实思考

“公共舆论是社会秩序基础上共同公开反思的结果;公众舆论是对社会秩序的自然规律的概括”,因此虽然“它没有统治力量,但开明的统治者必定会遵循其中的真知灼见。”[11]现代法治社会,网络舆论已经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法院为了达到审判公开与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需要抢占先机,既要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又要积极应对网络舆论的监督。

(一)司法活动应受到网络舆论的尊重1.当案件仍在审理过程中,网络舆论应当尊重司法活动。网络舆论不应对该案件提前得出结论,案件的判决应当以法院最终的判决书为标准,否则会对司法审判造成很大的干扰。2.对于已经生效的判决结果也应得到网络舆论的尊重。当法院的合法审判结果已经生效,即使其与公众的期望有差异,亦或是在学术上存在争议,舆论更不应以其最初的期望或相反的意见去批判审判结果,而应该尊重司法的权威。

(二)司法意见应当宽容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也应得到司法部门的宽容,其既不是个人的态度,同样也不是特定部门的态度,而是制度上的问题。司法机关掌握了国家的司法审判权力,拥有着审判权,如若网络舆论的善意批评可以被司法机关任意追究,则会使二者的地位失衡,将网络舆论置于不利的地位。此外,由于我国不断增长的现实司法腐败现象,应该进一步保障民意的网络舆论监督。因此,在实践中,只要把握好网络舆论监督的尺度,就应当对其加以支持和鼓励。[12]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标准化在给予新闻自由以足够空间的法治社会中,为了避免这种自由权利的滥用造成司法公正的损害,需要对新闻自由给予必要的法律界限,对妨碍法律公正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网络媒体对于其有权加以报道的新闻以及对于司法活动提出的意见都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如果这些报道失实,相关媒体应该承担其相应的责任。相关媒体承担的责任是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依据其中的情节和后果,给予其适当的罚款或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对案件的相关采访权;如果其对他人的行为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犯,应由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篇2

关键词:舆论监督 媒体 依法行政

1.舆论监督的现状

在今天的社会中,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为形式的舆论监督其影响力正显现出愈来愈强的趋势,因为它在很多学者将舆论监督称作为传统的三权构成(立法、司法、行政)的“第四权”,因为它在许多方面一点也不亚于三者之间的制约,今天的舆论监督实质就是民主政治形式下人们监督政府,是人们行使民利的一种方式,因而其在执政机关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

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等都正在或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媒介自身内部也涌动着一股聚变的态势。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网络日益兴盛,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正以强劲的态势扑面而来。而这些媒体正不断成为群众进行监督的手段,特别是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微博成为了大家争相追逐的对象,也通过这样一种手段来实现舆论监督。

2.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得作用

政府行政中得舆论监督目前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得作用概括起来有一下几个方面:

2.1有助于广大群众积极参政议政,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人民群众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渠道很多,但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没有新闻舆论监督,那么人民群众就缺少一个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他们的许多意见就得不到发表,很多建议得不到采纳。这样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因此,新闻媒介通过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的决策进行监督。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都借助于舆论工具完善了决策,这说明我国的舆论监督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2.2有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加强立法、执法工作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民主和依法治国。舆论监督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依法治国包涵两个方面:一是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二是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处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我国很多法律的制度都是在舆论监督的促进或参与下进行的。如对“包二奶”这一社会现象的披露,催生了新的婚姻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而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置方面仅靠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威力,调动广泛群众参与。在反腐倡廉中,对重大案件不应是在处理后才作报道,而是主动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或者在问题发现之初,新闻媒介就积极参与,有意识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样才能使腐败者有所顾忌,起到惩一儆百的功效。

2.3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舆论监督对于属于道德范畴的是非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措施。诸如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范围内存在的问题,既不违法也不违纪,法律关不了,处分又够不上的,这时就需要发挥舆论的作用。因为舆论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了一种约束、规范的作用。当前,社会的诚信陷入危机,虚假浮夸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职业道德水平下降,拜金主义和社会不正之风猖獗。新闻媒介应该和这些腐朽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作斗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3.改善舆论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结合中国的国情,面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出台《新闻法》以规范舆论监督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权利义务以及违法行为的惩罚规定,逐步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调整舆论格局,使舆论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培育公共领域,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使政府政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公共领域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新闻行业自律,提高新闻舆论界人员的素质。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新趋势,不熟视无睹、不主观武断、不推波助澜,在掌握新规律的基础上,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把握更适度、更科学,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使舆论监督水平不断提升,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负起传媒应尽的责任。

4.结语

舆论监督其实是一种新的官民对话渠道,领导干部对待舆论监督要科学理性化,要摒弃防范思维,做到热情面对不回避、真诚相待不敷衍、满足信息不推诿,真正尊重网络民意,坦诚对待网络民意。要善于发挥舆论监督反映民意的渠道作用,在认真核查的基础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采纳正确意见,去除错误或破坏性的言论,以平等、坦诚的态度进行良性互动,努力提升政府公信力,保证网舆论监督沿着健康轨道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参考文献:

[1]邹清奇.《论行政法的低位与作用和依法行政的意义》,,2006.11.1

[2]陈力丹.《推敲“舆论监督”概念》,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8.9.12

篇3

 

0. 引言

 

基于新媒体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对当前公共管理的走向以及效果均带来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新媒体更具开放性,民众能够实现意见的自由表达,因而给公民参与政府公共管理带来极大便利,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在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从而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影响的不断深入,公民通过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进行舆论监督,进而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效果日益显著,其积极作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但其中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政府必须重视和研究新媒体对我国公共决策影响的方式,尤其要重视新媒体对我国公共管理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影响。

 

1.新媒体对我国公共管理带来的威胁

 

1.1舆论跟风不利于公共管理效果的产生

 

通过新媒体开放自由的环境,人们能够自由发声,个性得到张扬和释放,但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信息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受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能力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有可能导致所传播的信息发生质的变化,尤其对于部分情绪比较激动的民众而言,他们在看到有煽动性言论的时候会出现跟风的现象,随之宣泄不满,久而久之会误导公众正确的舆论导向,政府公共管理效果由此大打折扣。

 

1.2.容易推动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

 

新媒体时代,民众表达自由化,尤其改变了传统媒体受到时间、版面以及播出时间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民众参与成本的风险。民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自由表达情绪、发泄不满,在这种没有约束力的情况下,人们时常将最深层的感受表现出来,信息把关困难,尤其在身份处于匿名的状态下,信息和意见的表达逐渐失去权威,部分网民甚至受到他人操控而失去理智,导致不良舆论肆意传播,进而引发惶恐和不良的社会心理,不利于我国公共管理的舆论安全。

1.3民众隐私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

 

新媒体环境下,意见表达开放化和自由化,实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与此同时有效延伸了公民的权利。一般而言,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无需接受责任的制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强权和暴力行为的发生。现代社会,网络谣言事件层出不穷,严重阻碍和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以及现实的社会秩序。在新媒体时代,个人的隐私缺乏保障,部分网民或许会出于仇恨和报复之心而进行人肉搜索,严重损害了个人的权利,在政府公共管理中,隐私权益侵害问题的发生率由此不断攀升。

 

2.新媒体对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的促进作用

 

2.1推动我国公共管理进程民主化目标的实现

 

在我国公共管理过程中,首要目标就是确保管理程序的民主化,而通过新媒体宣传平台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公共管理目标民主化涵盖广泛的范畴,包括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实施。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围绕社会生活中某个方面问题所制定的政策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在充分考虑公众意愿的前提下,最终确立政策目标。通过网络新媒体,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能够有效实现公民有关政策制定意见的公平表达,为国家制定出民主化的公共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政策的实施畅通了监督渠道。

 

2.2有效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效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实施步骤,也是实现公共管理的核心,执行过程能否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涉及信息、执行人员以及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宣传是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它关乎公众对社会公共政策的认知程度。借助新媒体平台,民众能够对政策表达最真实的意见,有效实现公民与政府间的沟通,当民众通过网络发现政策执行存在不合理之处或者明显漏洞时,还可以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从而确保政策的执行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2.3便于实现我国公共管理中的舆论监督

 

国家公共管理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才能更好地发挥成效,作为媒体,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和成效巨大。通过新媒体渠道,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是实现社会公众监督最重要的手段。结合我国当前现状,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社会公信力,其监督比较容易实施,而社会大众在监督上存在着较多难以实现的地方,很难实现普通大众的看法和观点,借助新媒体监督方式,实现了每个个体均能积极参与到组织的公共管理过程中,有助于引导网络舆论的良好形成,更便于公共部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强化新媒体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具体策略

 

第一,加强管控,不断净化新媒体舆论监督环境,是我国公共管理必须迈开的重要一步。当前,新媒体舆论表达大多采用匿名性质进行,使得不少异己分子利用这一漏洞实现谣言散布和网络诈骗,这就对舆论监督的真实性带来严峻的挑战,可以通过实名制立法解决这一漏洞,在保护网民隐私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的法律与法规。在实践过程中加快舆论立法工作势在必行,要将行政手段与法律策略进行完美结合,不断净化新媒体舆论的监督氛围。

 

第二,优化管理,将主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整合。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不能忽视,为此,政府必须优化管理模式,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相应的整合与缩减。为此,政府首先要依据相关规定,崇尚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以及办出特色的理念,把重点且优秀的网站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网站。新媒体发展快已经众所周知,这是由于传统媒体在背后支撑的作用,传统媒体丰富的资源获取途径,可以为新媒体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新媒体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使自己的信息资源得到保证。传统媒体还有一特点,就是品牌资源,传统媒体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就在大众心中树立了无数品牌和良好的形象,新媒体借助这些现有的资源优势,能够提高自己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并且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4.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得出,新媒体对于我国公共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利也有弊。从有利的方面来看,新媒体推动了我国公共管理进程民主化目标的实现,有效推动了我国公共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便于实现我国公共管理中的舆论监督。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威胁,例如舆论跟风不利于公共管理效果的产生,容易推动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等。

 

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新媒体要善于趋利避害,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我国公共管理良好发展。

篇4

【关键词】

网络公共舆论;政府公共管理;影响

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从而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逐渐增长,公民通过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来影响公共决策的效果日益显着,其积极作用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但其中的不少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尤其要强化网络舆论对国家公共决策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影响①。

1.网络新闻舆论对信息传递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此,政府倘若继续坚持原有的理念和决策方式则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要,必须打破传统,为人民和政府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知识水平逐渐提升,其政治意识也不断提高。为此,政府也要积极转变观念,畅通民众自身利益的表达渠道,不断缓解社会压力而导致的各类危机②。首先,网络舆论影响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停留于口头交谈,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而在互联网产生之后,人们通过QQ、微信等方式实现信息交流,获取新闻资讯,这样的方式既快速又便捷,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公共舆论和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信息多对多的交流。在互联网还未普及之前,人们的观点很难传播给多数人,需要通过电视、报纸以及书籍等传统媒体才能实现。然而,现今微博、论坛等的兴起为民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信息多对多的传播与交流。根据调查显示,微博是政府进行政务宣传的主力军,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内容的不断发展,这一运营水平逐渐成熟,微博问政等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2.网络新闻舆论对政府公共管理带来的阻碍

2.1网络新闻舆论可能会引发非理性的社会心理

网络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受到时间、版面以及播出时间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民众参与成本的风险,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表达情绪。然而,在没有约束力的情况下,人们时常将最深层的感受进行表现。尤其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下,网民的身份处于匿名状态,因而容易出现部分网民受到心理操控而变得失去理智,网络内容低俗化以及情绪化问题则会暴露出来,容易引发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危及国家安全管理。

2.2部分不良信息会误导政府公共舆论的走向

通过网络开放自由的环境,人们能够自由发声,个性得到张扬和释放,但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信息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受到人们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能力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有可能导致所传播的信息发生质的变化。尤其对于部分情绪比较激动的网民而言,他们在看到有煽动性言论的时候会出现跟风的现象,久而久之则会误导公众正确的舆论导向③。

2.3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权益侵害

由于网络的开放化和自由化,实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与此同时有效延伸了公民的权利。然而,一般而言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无需接受责任的制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强权和暴力行为的发生。现代社会,关于网络谣言事件层出不穷,严重阻碍和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以及现实的社会秩序。在网络时代,个人的隐私缺乏保障,部分网民或许会出于仇恨和报复之心而对他人进行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严重损害了个人的权利。其实网络暴力犹如看不见的拳头,一方面给受害者带来了伤害,损害了其利益,另一方面使得部分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3.网络新闻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3.1有助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

在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其首要环节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围绕生活的某个方面问题所指定的政策目标,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因此,确定政策目标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必须在充分考虑公众意愿的前提下才能最终确立政策目标④。尽管传统媒体在公众舆论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表达渠道依旧较窄,并且百姓在期间的话语表达权较弱。通过网络新闻舆论,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为政府制定出公平民主的公共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有助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执行

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执行过程能否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涉及信息、执行人员以及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宣传是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它关乎公众对社会公共政策的认知程度。而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利用公共网络实施舆论导向,不断扩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新闻舆论,能够倾吐民众对政策表达最真实的意见。通过网络新闻舆论的交互性原则,能够有效实现与网民进行沟通,政府向网民认真解读各类公共政策,从而为政策的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助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有效执行。与此同时,当民众通过网络新闻舆论发现政策执行存在不合理之处或者明显的漏洞时,则可以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从而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⑤。

3.3有助于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舆论监督

篇5

【关键词】传统舆论 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 互动互融

大众传媒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某种行为公诸于世,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从而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舆论正是这样一种经由大众传媒引导而产生的一种规范和标准。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曾经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舆论的引导作用。在当下的一种全新的舆论环境中,面对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对接和整合,对于我们实现好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舆论同网络舆论的差异

本文所指的传统舆论主要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上的舆论为主,网络舆论也主要是以网络上的各种意见的表达和舆论的汇成为主。笔者认为传统舆论具有以下特点:

(一)权威性。传统舆论根植于传统媒体,由于传统媒体大多是把关作用较为凸显,所以相对来说审核严格,而且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所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权威性。

(二)滞后性。由于大众媒体在新闻的制作和获取上同网络媒体相比会有一些天然的不足或是短板。新闻资源的获取存在渠道单一、受众相对较少等缺陷,在新闻的制作和播出上,由于制作相对复杂和审核严格,因此时效性上相对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对应的网络舆论的特点也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自发性。网络媒体由于信息的门槛较低,信息的随意性也就决定舆论的形成上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的特点,但是其把关作用较弱,在权威性上必有所欠缺。

(二)群众性。网络的生存一方面需要依靠广告商的赞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点击量的获取来实现自负盈亏。而且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其把关原则有所弱化,所以其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性。

(三)时效性。由于网民的数量众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新闻线索的来源,而且可以及时、直接地。审核的便利性和的低门槛等都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具有传统舆论所无法比拟的时效性。

二、传统舆论与网络舆论的互动互融

在当前的一种全新舆论环境中,由于受众迫于自己的视野和精力有限,所以他们需要在网络所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去找寻自己感兴趣或者与自己相关的新闻,但是由于网络所存在的一些固有的缺陷和弱点,比如说便捷、快速的信息平台决定了其把关人作用的减弱,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虚假或者不实的新闻报道,这时候就需要相对权威的传统媒体来进行佐证或者反驳,以此来形成一种互动。应如何整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力量,如何面对多元化传播渠道积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呢?

最为关键的是,两者需形成合力,而在形成合力的同时又要注重吸收各自所长,以此实现取长补短。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它是各类新闻信息广泛快速传播的有效载体,是各类新闻信息的整合器和放大器,而传统媒体更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具体做法是,政府部门加强对于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论坛社区的扶持和指导协调力度,支持重点新闻网站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权威的互联网上宣传渠道,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使新闻网站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在关键时候引导网络舆论,发出权威的声音。此外,还必须加强对主流媒体的建设和新兴媒体的建设,从社会舆论结构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趋势,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增强重点新闻网站论坛正面声音的说话力度、速度和可信度,提高其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三、以“杭州五・七飙车”案为例的分析

2009年5月7日晚8时许,浙大学生谭卓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被胡斌所驾驶的改装三菱跑车撞飞,后经急救,不治身亡。有目击者声称,谭卓被撞出大约5米高后再重重摔在20米以外的地方,可能为当场死亡。同日,肇事者胡斌被刑事拘留,但有网友发现肇事者QQ还在进行更新,因此质疑肇事者是否被及时拘捕。5月8日,杭州交警召开新闻会,提及“当时车速在70码”。

由于肇事双方身份的特殊性(肇事者的“富二代”背景身份以及受害者作为名牌大学毕业生),警方言论一出立即引起了广大群众和网民的极大不满,并由此在网络上产生了广泛的激烈的讨论,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后在天涯社区、猫扑网站等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此言论的讨论和认证贴,讨论的人数众多,跟帖达到了上百页,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也开始大量报道和评述此次事件。在网络舆论的强烈压力下,同日,杭州警方承诺将秉公办理此案。5月11日,杭州警方承认肇事者存在违法超速行为。5月14日,杭州飙车案事故鉴定完成,专家称“车速肯定不是70码”。杭州市公安局当日向媒体交通肇事案鉴定报告,认定事故车在事发路段的行车时速在84.1公里到101.2公里之间。5月15日,杭州警方以交通肇事罪向检察院提请批捕,并认定本次事故由胡斌承担全部责任。同时受害者谭卓家属与肇事方已经达成协议获赔113万元。随后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5・7”交通肇事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被告人胡斌有期徒刑三年。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躲猫猫事件”、“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区处级官员别墅群”、“史上最牛的官员语录”、“史上最牛公章”等几乎都是依靠网络舆论的关注,并配合传统媒体的舆论形成互动,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或者说是社会压力,从而使问题得到了最终的解决和处理。

结语

对于舆论的作用,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具有重大影响。随着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必然会有一段共存期。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从传统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差异性比较中找出一条适中而且合理的舆论引导方法,使得各类媒体能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从而有效肩负起其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5

②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0

篇6

都市类报纸要不断提升价值加强传播力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华西都市报》、《贵州都市报》等相继创刊,国内刮起了一股都市报旋风,发展到今天,都市类报纸报不再是局限于过去狭小的范畴,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传媒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都市类报纸发行量和有效阅读率指标都是很高的,可读性也是都市报的优势。在反映民众心声,吸引市民读者这些方面,优势明显,社会影响力非常广泛。

乌兰部长在谈到媒体发展时指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媒体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加强传播力建设,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能不能拥有忠实的读者群,这就直接关系着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拥有广大读者群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直接关系到报纸经济效益,关系到生存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能不能发挥,更好的发挥社会效益,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传播都要经过市场,通过市场交换转换为市场、群众的消费。只有把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变为广大读者的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强化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就是说,占领市场和守住阵地两者其实是统一,没有市场、读者有什么社会效应。因此,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占领读者与守住宣传阵地,是密不可分的。你如果没有市场,没有一定量的读者群,你说你这个强化理论导向,守住阵地是一个空话。

只有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社会影响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

都市类报纸要担当好公共角色

媒体的公共角色是指一个媒体要有公众参与、要进行公开表达、要代表公共利益。媒体的公共角色既是一种价值的趋向,又是一种行为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的办报过程当中,既需要我们有这种意识,又需要我们去实践。

那么,如何构建好这一公共角色呢?第一,评论是媒体公共性最好的体现。因为目前都市类报纸的评论版都具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参与多样性,二是观点多元化,三是线下和线上的互动性。第二,公共事件报道要及时准确。现在,网络的飞速发展给老百姓了一个了解公共事件的更大空间,让它更快向社会传递各种各样的声音和信息。都市类报纸怎么处理这样的公共事件?比如说在议题设置上,要为读者搭建一个公共平台,提供一个理性的空间,让大家尽快的形成一种社会共识。第三,在公共话题报道上要有权威性。公共话题的报道最近这几年也是比较热,尤其每年到两会的时候,一些都市类报纸都纷纷参与到公共话题报道,关注一些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它形成一个话题,进而主动去组织一些讨论,这都是非常好的体现到公共性的方面。但是,这些讨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都市类报纸的操作还显得比较稚嫩,因为一方面我们总是怕失去自己这种都市报的平民感觉,另一方面我们又觉得对于大的时政话题的操纵,有一些力不从心。所以,今后在公共话题报道上,我们要深入研究,因为这一类的报道,其实真正能够抓住老百姓的眼球。

面对网上正确信息即时跟进,对各种不权威信息进行求证,对非理性发泄正确引导,也是都市类报纸公共角色的体现。近期,媒体对包头“金利斌事件”及时澄清就是一个最好例证。今年4月13日,包头私企老板金利斌因债务危机自焚身亡,该事件在当地影响很大。5月下旬,网络上出现金利斌未死的消息,一时间,社会纷纷议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及时通过采访公安局等权威部门,澄清事实,粉碎了谣言,平息了事件。这个事件告诉我们,网络时代都市类报纸胜出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公共角色的权威性。

做好舆论监督拒绝负面炒作

乌兰部长在讲话中要求:要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指导,注重把握时机、把握角色、把握内容,防止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要严格区分舆论监督和负面炒作的界限,坚决防止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搞负面炒作,杜绝为提高发行量而搞负面炒作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我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都市类报纸主流化发展不能没有舆论监督。但是,我们要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要解剖问题、汇集民智、提出建议、推动工作。有人曾经说过,“在各种监督中,舆论监督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监督”。在运用好舆论监督这个工具的同时,要防止负面炒作。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把握几个界限:

第一,不能以 “救世主”的姿态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指手画脚,更不能对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横加质疑。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原因,应理性分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第二,要用积极眼光看世界,报纸要用建设性的态度搞监督。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价值取向多元,各种欲望释放,都市类报纸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守望者,不能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要看到主流倾向。

第三,切不可通过搞批评报道打开市场,赢得发行量。对批评性报道,要严守新闻纪律,帮忙不添乱,适宜不炒作。恶意炒作批评报道,挥舞监督的大棒到处打人,不仅有违职业道德,报纸也会失去公信力。丧失了读者的信任和支持,也就失去了立报之本,又何谈主流媒体?

篇7

新闻评论的不民主现象的表现

报纸中的不民主现象。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从《今日谈》到《人民论坛》到《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栏目和《冰点时评》,我们看到了报纸新闻评论的发展,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逐步推展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新闻载体。现在广播评论、电视评论还不太多,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新闻评论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所占有的地位将日益重要。这样就迫切要求报纸的新闻评论要扩大范围,增加种类。今后的新闻评论将不只囿于政治方面的,而将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是当天或者最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和内容。这些事件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文化的;可能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国际的。种类有专论,也有释论等。面对竞争,报纸在范围上和种类上出击,将其本身的特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其更加生动活泼。

广播中的不民主现象。1994年10月1日,《新闻纵横》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广播界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开端。近年来,广播界评论性节目始终与时俱进,报道领域逐年拓展,报道方式不断创新,在满足公众知晓权的同时,为公众提供了话语权,使评论性节目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喉舌”。但是,在广播新闻评论性节目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几年来,采访难、发稿难、获得有关部门支持难,阻碍了舆论监督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在舆论监督诸多难题中,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是目前舆论监督的最大阻力。某些掌握权力的地方领导“以言代法”,支配监督权力的舆论。此外,面临阻力重重,舆论监督地域的不均衡,全国舆论监督环境不能达到整体优化,满足不了各地听众的普遍需求。还有就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有些报道未能继续进行追踪报道,削弱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电视中的不民主现象。与报纸和广播相比,电视新闻评论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各电视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不断得到加强,以专论、编后、述评等体裁以及专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得到了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深度、广度和影响力上,电视新闻评论还有待加强。同时,它一直照搬社论模式,策略乏术、缺少真正的评论,它一度担当的“青天”角色随着社会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失。在本质上沉浸在“重论轻评”的习圈中。这种“重论轻评”现象严重制约了评论功能的发挥。

网络中的不民主现象。网络评论的“低门槛”和开放性,使得公众在获得话语权的同时也在滥用话语权。虐熊、虐猫事件曝光,网络上到处都是“没人性,诛他九族”的谩骂……在网络上,清晰而理智的声音,往往被发泄、攻击、偏见、愚昧甚至别有用心的惊人之语所淹没。因此网络评论始终“弥漫在散漫无稽的氛围中”。大多数网民发表言论时,更多地注重率性和痛快,而不屑于或者不能够以建设性、创造性的态度和架构来看待问题。

受众的扪心自问。在分析了媒体本身存在的评论中的不民主后,回过头来,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作为受众,社会所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是否也拿捏得恰当呢?从评论中透露出的不民主问题,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

面临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随着公共事务及个人私事日益复杂化,一些人越来越应接不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对于那些还填不饱肚子的人来说更是顾不得。在这样的背景下,读者的个人经验常常难免过于偏狭或陈旧,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也未必能够胜任对众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特别是由于思想的惰性,使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思考问题的自觉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读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偷懒”,而这种“偷懒”容易造成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浮于表面。所以,评论就成了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上述困境的捷径。也就是通过“议程设置”让读者知道哪件事是最近的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

也正是因为读者的“偷懒”给了新闻评论一个契机,一方面是有着民主意味的专栏、节目和网页,一方面又通过“议程设置”来主导整个“舞台”。就像一场晚会,节目菜单早已经按照编导的意愿编排好,观众坐在台下观看,即使对有些节目不满意也只是在下面小声支吾,台上的节目还是照着菜单演下去,一个节目结束后,演砸了,下面的观众也配合,还是掌声四起。像以前演员演不好,观众就要往台上扔“香蕉皮”的情况已经是少之又少了。把晚会看作社会,把编导看作媒体或是政府,把节目看作新闻评论,把观众看作受众,这样的比喻再恰当不过了。

这样我又不禁想到了2006年9月4日,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真人秀栏目《变形计》。节目通过两个差别很大的主人公,进行7天的身份互换,互相体验不同的生活,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其实这也是“拟态环境”的一个体验,而节目中互换的主人公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现实环境和信息环境,新闻媒体的评论思想就是不断地把读者的现实环境和信息环境换位,慢慢地,读者自己的态度看法也就消失,取而代之的则不言而喻了。

再回到前边“偷懒”这个词上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部分人高高在上,忙着开会、应酬;一部分人是白领和蓝领,忙于奔波,希望把工作做好,有个稳定的收入;一部分人是家庭主妇和老人,除了家务外就是电视连续剧的剧情了;一部分是孩子,等待他们的是作业、看动画片……这样一来,其实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主动放弃了评论的权利,把读报纸、看新闻、浏览网页当作闲暇时间的一个放松。受众都在渐渐地放弃自己的权利。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新闻评论所谓的“民主”其实并不民主。在这里其实有两个误区,一是媒体本身可以在民主的外衣下隐藏着不民主事件,另一方面是受众本身对在新闻评论中起的作用的忽略,造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就像一个魔法师在“民主”的披风下隐藏着“不民主”,他在台上的精彩表演完全吸引了观众而主导了这个节目现场。

应对策略

对于媒体来说,首先要增强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在新闻评论中多是专业的评论员发表文章,而作为受众的评论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的限制。我们常常在大街小巷里、公共汽车上,都能听到人们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评论,各执一词,各有一理,津津乐道,仔细听,有时候也并非无道理。再想想前边那个有趣的推理,在保障社会的安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受众本身最真挚的看法和建议,不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吗?为受众提供更多平台,广纳群众的建议有利于促进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要健全民主制度。由于我国的民主制度还不健全,使很多人钻了空子,群众的意见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健全民主制度,使民主在各个方面和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群众在评论中的话语权,使群众的声音真真正正地实现“当家作主”。

第三,要加强舆论监督职能。舆论监督是其重要职能,对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直接影响着节目的选题报道。当前,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把舆论监督等同于批评报道。实际上,除了批评报道以外,舆论监督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建设性的报道,发挥深度报道“解疑释惑”、“观念引导”功能。

第四,要强化新闻评论的平民化。以平民角度和平民化的叙述方式来进行评论。更加关注百姓身边的事,与百姓有密切关系的事,并对此进行平民化的评论,更有助于受众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言论上也有一席之地。要从魔法师的披风下走出来,积极地参与到舆论监督和新闻实际的评论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摆脱“各扫门前雪”的想法,积极融入到整个社会中来,增强自己的社会意识。要清醒地认识到哪些属于信息环境,哪些属于现实环境,正确地认识事物。

篇8

【关键词】“大众麦克风” 网络反腐 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超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①网民数量攀升,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和意见表达的主体,我国已经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民与政治的距离拉近,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由于反腐败的敏感性、与公众的权利密切相关,因此,反腐败占据了舆论榜首。据凤凰网最新民调显示,对于政府工作报告,50.2%的网友最关注其中的反腐败内容。②本文在大众麦克风视阈下,从反腐主体、反腐机制、反腐成效三大方面分析网络反腐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反腐的影响。

一、网络反腐的内涵

网络反腐指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方式,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③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社会公众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多力量大、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通过电子邮件、QQ、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维基、播客等社会化媒体或一些专门的民间反腐网站等网络平台举报政府的不作为,曝光官员不端正言行,从而形成舆论热点,形成压力氛围,促进反腐工作的顺利开展。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二、“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反腐的特征

“大众麦克风”时代指的是在以P2P为技术初衷,多媒体为渠道节点,互联网为沟通平台的Web2.0阶段,通过使用以网络媒体为主的信息渠道,大众自主表达、创造资讯的欲望得以激发和满足,真正实现了“人人表达”的“个人媒体”亦或是,“个人互联网时代”。④在大众麦克风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并像一个发声器随时随地表达。人人都可以充当记者、播报员、监督者、发声者、评论员等多重角色,自主掌握和自由处置舆论信息、曝光腐败行为和不当作风,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让腐败无处遁形。大众麦克风时代下,网络反腐呈现出以下特征:

1、作用机制:借助技术手段晒腐败行为

网络反腐是新闻媒体以网络为中心开展的反腐倡廉的新领域,是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一种先进手段。⑤网络反腐将腐败行为“晒”出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进而推动反腐进展。江西宜黄的拆迁自焚案,一家三口面临政府强拆愤而自焚,并没能讨回公道。后来自焚者家属钟如九姐妹在上访遇阻后将情况在微博上现场直播,引发了舆论强烈的关注,最终使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问责,相关人员都得到应有惩处。

2、反腐主体:官方与民间相结合

以前反腐大多数时候好像只是官方的事情,民间虽然关注,但力度较弱。反腐败主要以官方为主,公众的反腐作用并没有被足够重视。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全时性,让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及时传播;网络的交互性实现了及时互动,充分交流;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穿上“马甲”,不用担心打击报复,人人可以用手机拍下新闻或者使用微博进行现场直播,因此民间力量在网络反腐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鉴于此,在应对网上肆虐的反腐败信息时,官方从原来的被动变成越来越重视民间网络反腐的重要作用并快速做出反应,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以免处理滞后产生社会震荡。在网络反腐模式中,网民已然成为反腐线索的提供者、反腐案件工作的推动者、反腐证据的证人,官方则借助民间力量开展反腐工作。据统计,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80%以上的线索来自群众举报。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了很多一开始通过网络监督或曝光而及时地被反腐机构锁定,最终得到有效查处的一些网络反腐的典型案例。深圳海事局官员林嘉祥猥亵女童一案,就是因为网民在网上曝光一段视频录像。“江西新余人力资源考察团”、“温州培训团”变相公款出国旅游严重违纪案件,都是由于网民的网上匿名举报。可以说每一桩反腐案件的查处都是在官方与民间的合力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3、反腐成效:威力大、效率高、成效大

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可以说网络反腐威力大,效率高,成效大。从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牌表被和公职,到衡阳市六名“瞌睡干部”被集体免职,再到“一夫二妻”的区委书记董锋沦为阶下囚,网络反腐案例无一不显示出网络监督的强大威力。

网民可以普遍参与,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舆论力量通过网络交锋,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力,使得信息传播跨越了时空障碍,对加强权力监督和打击腐败现象产生了更大的威力。

篇9

1.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的方面及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①。基于此,社会公共管理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倘若公共管理继续坚持原有的理念和决策方式则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要,必须打破传统,为人民和政府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知识水平逐渐提升,其政治意识也不断提高。为此,政府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畅通民众自身利益的表达渠道,不断缓解社会压力而导致的各类危机。尤其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公共管理更应积极转变观念。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影响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式。受到传播方式和影响,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停留于口头交谈,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而在互联网产生之后,对于大众传媒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通过QQ、微信等方式实现信息交流,既快速又便捷,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公共舆论和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作用②。第二,通过大众传媒能够实现信息多对多的交流。在大众传媒还未普及之前,人们的观点很难传播给多数人,需要通过电视、报纸以及书籍等传统媒体才能实现。然而,现今微博、论坛等的兴起为民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信息多对多的传播与交流。根据调查显示,微博是政府进行政府宣传的主力军,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内容的不断发展,这一运营水平逐渐成熟,微博问政等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2.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2.1时代背景要求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联系

一直以来,大众传媒隶属于时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与政府、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大众传媒的中介作用促使信息在政府、民众以及利益团体之间进行传递,通过对问题的及时反馈为公共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策略。③其次,大众传媒具有良好的舆论引导功能。大众传媒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将各类社会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的传播,通过积极整合各方利益,从根本上对公共管理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再者,大众传媒充当了公共管理的监督者角色,能够确保公共管理朝着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2.2大众传媒直接影响了公共管理功能的要求

公共管理对大众传媒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功能带有一定的消极性,也是当前公共管理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众传媒制约了公共管理的目标和对象,从根本上推动了公共管理获得有效发展。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作为媒介体系的代表,促使整个公共管理体系更具计划性和组织性,对公共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③。

3.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带来的影响

3.1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

在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其首要环节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围绕生活的某个方面问题所指定的政策目标,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因此,确定政策目标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必须在充分考虑公众意愿的前提下才能最终确立政策目标④。尽管传统媒体在公众舆论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表达渠道依旧较窄,并且百姓在期间的话语表达权较弱。通过网络公共舆论,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为政府制定出公平民主的公共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行为的执行

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执行过程能否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涉及信息、执行人员以及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宣传是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它关乎公众对社会公共政策的认知程度。而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利用公共网络实施舆论导向,不断扩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公共舆论,能够倾吐民众对政策表达最真实的意见。通过网络公共舆论的交互性原则,能够有效实现与网民进行沟通,政府向网民认真解读各类公共政策,从而为政策的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助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有效执行。与此同时,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舆论发现政策执行存在不合理之处或者明显的漏洞时,则可以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从而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⑤。

篇10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影响;平衡

新闻媒体监督是当今社会中一项重要的监督工具,其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尤为突出,舆论监督对司法活动的的监督目的在于促使司法保持其独立性与公正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媒体监督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重要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现实社会中,新闻媒体更多地从道德、利益等方面出发对司法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独立性与公正性。鉴于此,国内媒体监督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所谓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的批评、建议,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权、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这三大公民权利而派生的一种监督行为,在实践中通过媒介将司法活动置于“阳光”之下,这本身就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也是落实审判公开的宪法原则的体现。

舆论监督作为制约司法的手段之一具有其独特的特征,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舆论监督的公开性。众所周知,新闻、报纸、网络等媒体作为重要的大众传媒工具,其受众具有很高程度的广泛性和公开性,新闻媒体能够为绝大多数的民众所接触到。其次,舆论监督具有其独特的引导性,它能够直接反应民意,并且监督内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民众对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问题的评价。再次,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虽然舆论监督能够反应民众所想与所求,但是在现阶段,舆论监督受利益与道德等因素的驱使,而对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司法活动的公正性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正是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如上的几个特点,导致了它对于司法公正的两方面影响,首先是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转型期,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社会上存在着多种利益的冲突,因此司法机关责任重大,能否做到公正司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的舆论监督形式,其对于司法公正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闻舆论监督使司法权的运作趋于透明、公开,促使其沿着法制的轨道正常运行,使司法公正真正得以实现。同时,舆论监督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在现实社会中,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可能滥用权力,要防止这种行为,就必须对权力加以限制。实践证明,仅仅靠立法、行政及司法三个职能机构相互制约和监督还不足以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因而有人将新闻舆论的影响推向监督层面,并比之为“第四权力”。新闻自由的一项有效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形成公意、造就舆论,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并对公众权力实施者进行监督。司法活动是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能纳入新闻媒体的视野内,并成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舆论监督不仅在程序上可以防止执法者滥用权力,而且可以在实体上防止裁判不公,成为防止司法腐败的道德防线。

在当代社会,舆论监督是审判公开的必然要求。作为司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审判公开的一项应有之义就是允许公民旁听,允许媒体进行报道。在审判活动中,法官代表国家对各种纠纷进行判断和裁决,其司法运作过程与结果,不仅事关当事人在权利义务方面能否各得其所,更与能否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全社会公平和正义休戚相关。而新闻媒体对审判活动进行公允和翔实报道,将法庭与社会连结起来,进而使司法活动置于大众监督之下,避免了“暗箱操作”,以公开促公平,以公平保公正。舆论监督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它是保障人权的客观需要。在司法程序中,尤其是在刑事诉讼中,被追究责任的人是以弱者身份出现的,他常常被与社会隔离开来,要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心声变得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允许新闻媒体以社会观察者的身份介入司法活动,不仅是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也是维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诉讼权利不受侵犯的保证。由此可见,就从司法活动本身的作用看,媒体监督的价值应当是以外在的力量帮助和促进司法机关实现司法公正,这与司法机关遵循自身的程序规律、追求司法公正是殊途同归。

舆论监督虽然对司法公正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新闻舆论监督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舆论监督得当,会极大地促进司法的公正。反之,新闻舆论监督也会干扰司法,影响司法公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司法必须有权威性,如果司法机关没有权威可言,那么司法公正将不可能实现。新闻媒体往往曲解了舆论监督的概念,认为舆论监督就是进行批评报道,而不适当进行正面的报道,影响了司法机关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大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最终影响了司法的公正。

第二,新闻舆论监督往往以“媒介审判”的形式出现。对于某一案件,新闻媒体经常在法院尚未作出判决之前,用道德评价的标准评判案件,进行有倾向性的报道,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严重影响了法官的公正判决,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第三,媒体监督的“官方色彩”形成不良司法压力。我国的传媒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这无形中加剧司法机关在案件处理中所承受的压力。披上政治外衣的媒体对司法实行监督,具有不平衡性,从实质上来说是其他权力借助媒体对司法权的侵犯。

第四,媒体监督混同政治、道德与法律。新闻媒体通常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为了追求新闻的财富效应,在政治、道德与法律面前,在事实与社会评价之间,媒体往往遵从于政治和道德,而将法律问题隐蔽化,将法律的运作视为隶属政治和道德的活动,这就导致了许多与事实不符的细节乘虚而入。从而造成舆论的评断与法律标准下的结论有时大相径庭,偏离法律航道的“媒体审判”对司法公正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应立足国情,找到二者作用的平衡点。要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最根本的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法治化,用法律来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同时要追求经济利益,因而传媒的舆论监督也要受到监督,任何权力即使具有无可质疑的正当性,一旦没有监督,就可能变得压迫人和剥夺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工作的监督:首先,新闻舆论监督不得损害司法的权威性,司法的权威性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如果司法机关没有起码的权威性,那么司法公正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新闻媒体实施新闻舆论监督不得损害司法的权威性。维护法律与司法的权威,这是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工作的基本准则。新闻记者应该尊重司法的权威性与独立性,避免干扰司法,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其次,要严格限制媒体介入司法审判的时间。媒体介入司法审判程序的时间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审判机关的公正审判,因此严格限制媒体介入司法审判的时间是司法公正实现的重要保障。新闻报道与司法审判在时间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新闻报道对时效性要求很强,记者通常是尽最大的可能在第一时间将事件报道出来,而司法审判则必须按照法定的诉讼程序来进行,这就导致了记者通常为了抢新闻而不顾司法审判的程序,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再次,新闻媒体不能进行“媒介审判”。“媒介审判”是新闻舆论监督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媒介审判是指媒体在司法机关尚未作出判决之时,以自己所认同的道德标准对案件进行评判,作出有倾向性的报道。媒介审判不仅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而且可能会引导公众对案件进行错误的认识,进而影响司法的判决,影响司法公正。媒体在案件的审判结束之前所作的倾向性报道不仅是越权的,而且是违背现代法治理念的。因此,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媒体的行为,避免其滥用监督权,进行“媒介审判”。

在对舆论进行必要限制的同时,我们应该适时改革司法,避免新闻舆论监督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减少司法工作人员对外界的依赖。我国处于法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司法工作人员素质还不够高,他们在审判的时候,由于专业素质不高,以致于其底气不足,过多地考虑了判决的社会接受程度,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没有以法律为准则,导致司法的不公正。因此,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树立以法律至上的观念,自觉抵制外界对审判工作的不良影响,真正做到依法审判,维护司法公正。与此同时,我们要同步构建起媒体与司法机关沟通的新渠道――司法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现代社会既要保障媒体的监督权,又要保证司法公正,要兼顾二者,那就要加强媒体与司法机关的交流,这就需要构建媒体与司法机关沟通的新渠道――司法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司法机关要定期举行记者招待会,司法机关应该通报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案件的进展以及可报道的程度、范围等等,这样既确保了媒体以及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又可以防止新闻媒体的不正确报道,以便达到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是当今社会实现公正的两大重要手段,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弱化、避免舆论与司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二者博弈中寻求和谐共处、基本平衡与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传媒的监督作用、维护司法公正,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民主与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志铭.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从制度原理分析[J].中外法学,2000(1).

2、康为民周泽.“媒体审判”、“舆论审判”检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3、传媒与司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陈新民.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A].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司法公正与权利保障[C].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周泽.“媒体审判”、“舆论审判”检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