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源建设工作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源建设工作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源建设工作机制

篇1

【关键词】园林技术 校企合作 人才共育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32-03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园林技术专业的工种增加,要求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为了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的职业能力,要将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转变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发挥校企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培养社会、市场、行业需要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结合教学与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支持、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一 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1.订单式培养人才

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签订协议,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学校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直接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将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岗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结合生产与教学,培养技术服务型人才

学校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的师资力量,通过政府部门与学校协调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共同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技术难题,弥补了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不足,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如果只是依靠单一的订单模式培养学生,会使学生出现知识面窄和就业范围小等问题。为了给学生以后的深造提供便利,为企业培养人才,更好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校培养人才需要运用多元化的形式,逐渐形成一所学校对应多个企业和多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增强了学校间、师生间的交流,共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园林技术人才。

4.顶岗实习

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时,可以通过学校推荐学生集体实习和学生自主择业两种方式,实现了双向选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的优秀文化和接受企业的管理教育,增强学生爱岗敬业意识。园林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以顶岗实习为主。

5.学校兴办企业或建立面向市场的实训实践机构

学校通过开发校内资源,转化科研和理论的成果,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中厂,能够使学生就近实习,节约了实习成本,学生能够快速直接地参与到园林一线行业企业工作中,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6.合作投资,实现共赢

学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吸引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基地不但是学校的实验课堂,也是企业的生产车间,企业在实现提高经济利益的同时增加了学校的实训基地,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使学校不断改革和创新实习课程,保证学校的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到达高度的统一,淘汰落后的教学知识和园林工艺,而且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没有与社会的发展脱轨。学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节省了事业费用,缩短了企业对实习人员培养的时间,使企业获取较好的经济利益。企业在学校内建设生产车间,为园林专业提供了高新的产业示范,学生增加了实训经历,教师拥有了良好的科研推广和实践锻炼的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共同发展。

7.进行项目合作

学校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合作,不仅能够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校内成立设计所,学校组织具有设计能力的学生参与到企业承接的业务中,学生在设计院的协助与指导下完成企业的任务。这样的实践模式,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设计人才。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业务中不仅能满足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改革的需求,而且增强了企业的设计力量。

二 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较为松散,无法保障学生的安全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日益增多,增加了学校的实训压力,园林企业有限的实训岗位不能满足学校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实习单位多、人员分散、难以统一管理教学等问题。学校缺乏对学生实训的指导和管理,企业又缺少对学生安全的管理,提高了学校的安全风险。

2.企业只注重学生的培训工作,缺少对学生的监督与评价

学生在园林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只注重对学生的培训,缺少对学生培训效果的监督和评价,导致学生实习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许多企业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学习阶段,学生不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培训学生是一个消耗资金、时间和人力的过程,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多敷衍了事。有的企业将学生培养成熟练的技术人员,学生却不和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打击了企业培养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企业不愿对学生的培训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3.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无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学校不能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的教学和实习进度,学生的实训实践与学校的教学时间出现冲突,使实训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4.学生缺乏职业纪律和习惯,导致实习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职业认同感不强,学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学生的培训结果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逐渐失去了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5.师资投入不够

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学校教师,教师从未有过社会实践经验,且科研能力相对不强,无法满足校办产业的需求。

三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

政府制定能够管理、保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引导。政府要成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人,促进学校和园林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要适当地奖励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学校的实习任务并培训学校学生的企业。

2.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为了满足就业需求,应制定培养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合理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在入学后,加强学生对学校和培养方式的认同感,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要积极引导园林专业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用企业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培养符合园林行业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需求的人才。园林行业具有突出的特点,学校教学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结构,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轨的现象。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骨干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增加学生的学习平台和途径。

3.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企业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不仅能够在企业生产旺季时派出实习学生分担企业的生产压力,也可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 结束语

随着市场和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深入开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学生要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只有实现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社会的人才。学校还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发展财源经济的有效途径,创新财源建设的政策体系,完善财源建设的工作机制,挖掘潜在税源、开发增量税源、统管存量税源,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总量、质量和增幅同步提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以壮大税源为根本,构建财源建设政策新体系。整合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资金,重点支持我市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我市大企业以商招商,支持重点产业项目落户我市,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税收链。

(二)以开发税源为导向,构建财源建设筹划新机制。充分调动市场、政府等各类资源,促使进入荣成市场从事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企业在我市纳税,进一步扩大我市税基。

(三)以综合治税为手段,构建税源信息共享新平台。对税源实行全覆盖监控,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切实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四)以增强合力为措施,构建职能部门联动新机制。建立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财源建设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财源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财源建设工作的新合力。

三、工作重点

(一)整合政策资源,夯实税源基础

1、实施骨干企业膨胀政策。认真贯彻威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骨干企业发展的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对全市企业三年内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贡献过5亿元,且缴纳的地方税收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的企业,市政府将给予重点培植,同时在争取上级有关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2、优化企业发展财税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扶持和鼓励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在全市开展评选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工作的意见》,年内不再研究出台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减、免、缓和暂停征收18项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对投资超亿元项目除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外还将给予一定奖励;开展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评选工作,市政府对企业法人代表按贡献大小分别给予奖励。

3、促进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意见》,对在境内外发行股票上市和实现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进行奖励。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上市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企业上市资源库,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培训,优化企业上市环境,促进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对企业买壳或捆绑上市,注册地为荣成并在我市纳税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

4、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按照威海市政府《关于实施品牌战略奖励办法的意见》和荣成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规定,整合各级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制造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品牌建设等项资金统筹使用。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产业、技术领先行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扶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按级别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按品牌级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5、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荣成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扶持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科技与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新兴行业和薄弱环节,支持服务业中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发展。

6、支持鼓励镇域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政府《关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转移支付办法》,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通过分类奖励、补助和扶持,调动镇区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壮大财源。

7、积极推进大项目建设。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工业发展的暂行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对投资强度达到200万元/亩、总投资5000万元(外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工业项目(含技术改造项目),在土地出让、行政收费、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意见》,用足用活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渠道;对获得国内外船级社认证的企业、年内采购市内配套产品及带动本地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作用突出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8、强化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根据市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增加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减、免、缓收价格调节基金、环境影响评价费、土地交易费、房地产企业社会咨询服务、相关配套设施配套费及摊销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涉企收费;建设部门全面简化市政设施及各类管线竣工验收手续,并负责统一组织验收。

(二)整合政府资源,培植存量税源

1、发挥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管平台作用,聚集税源。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对所负责的建筑、交通、市政公用以及水利工程,在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环节加强纳税监督,严把源头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我市企业,优先使用我市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建设、交通、水利等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外地企业入驻登记制度,凡在我市承建工程的外地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必须依法办理相应的税务登记,在我市依法纳税。建设招标主管部门每季度要将进入招投标平台的外地企业名单报市财政和税务部门,国税、地税部门要及时跟踪其纳税情况。对在我市承建工程但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外地企业,由项目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纠正。

2、发挥政府采购平台作用,扩大我市企业产品销量。凡我市范围内的政府采购和城建工程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采购我市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扩大我市企业产品销量,促进我市企业发展。

3、发挥政府性资金存款的调控作用,优化信贷环境。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30%,与金融机构节减财政支出、增加利息收入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节减财政支出、增加利息收入情况,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对地方财政节支增收的积极性;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30%,与金融机构上年度缴纳地方税收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对地方税收贡献的权重,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增加对地方税收贡献的积极性;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40%,与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情况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支持政府融资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增贷款情况,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支持政府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4、努力破除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瓶颈,促其发展。市财政设立1亿元企业临时还贷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帮助贷款到期经努力筹集仍难按时偿还的企业还旧贷新,扶持对象为符合条件的成长型企业,借款期限为1—10个工作日。市财政局、贷款银行、企业主管部门、企业之间要建立严密的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及时完成还贷、再贷款业务,防止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影响发展。

(三)整合企业资源,培植增量税源

1、充分发挥我市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和主导作用。吸引以下三类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一是为我市大企业提供主要原材料、生产配件(非本地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为我市大企业提供物流、设计、广告、咨询、融资、中介等配套服务的服务企业;三是为我市外贸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凡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的上述三类外地企业,经财税部门核实其确属在外地注册3年以上的,按其在我市缴纳地方税收(所得税除外)的40%,市政府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补助我市相应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补助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同时,在落实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评选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工作的意见》进行创业新星、创业明星评选时,对我市大企业引进的上述外地企业,其来我市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在我市纳税额,视同我市大企业纳税,合并计算。

2、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促进二三产业剥离经营。依法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以三产促二产,延伸形成产业链,壮大地方财源。凡属我市上述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新增的地方税收,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按照新增地方税收40%的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补助该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导致企业总体税负增加,且给予上述40%相应补助后仍不能弥补部分,由市政府对照该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新增的地方税收予以补足,以激励本地企业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对运输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可利用企业自备车辆注册成立分公司,吸收本地和外地车辆挂靠该分公司,实现对社会零散车辆公司化管理,分公司缴纳的地方税收增量部分,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参照二三产业剥离政策,按照40%的比例补助该大中型企业。

3、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总部经济纳税。对总部设在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其荣成以外分支机构所得税分享比例的确定,需报我市财政、税务部门核准,对于企业主动向总部实行税收倾斜,且经上级有关部门和我市财税部门核准的,按其所增加的地方税收,政府从中提取40%用于补助该企业;对引进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缴纳的经财税部门认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市政府按10%的比例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用于奖励引荐单位,40%用于奖励来我市设立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的市外企业。

上述扶持政策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期限暂定三年。财政部门设立财源建设补助资金,专项用于上述补助。企业获得的补助资金,应主要用于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或扩大再生产。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纳税信息反馈制度。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将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及时纳入监控征管范围,并提供相应的税收入库资料,尤其要对新投产大项目、新登记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追踪管理和信息反馈,形成涉税、征税、护税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招商引资财税评估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评估体系,对拟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由税务、财政部门对项目拉动经济和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价,并形成财税预期效益评估报告,凡没有财税预期效益评估报告的项目,不得列入规划,坚决杜绝“只占资源、没有效益”的项目上马。

(三)建立社会综合治税调控机制。

1、市财政局负责全市财源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协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搞好综合治税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

2、市建设局、交通局、公路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在我市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格确认工作。在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环节加强纳税监督,严把源头关,理顺企业在我市的法人资格。

3、市发改局、环保局、外经贸局等项目审批部门要严把项目立项审批关。新引进项目立项前,由财税部门实行经济效益评估,重点评估其对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地方相关配套产业、地方税收预期贡献率及法人纳税主体等,建立完善的招商引资评估体系。

4、市国资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文体局、海洋与渔业局、*局负责本部门审批项目纳税落实工作,在办理项目登记、过户、年审等工作过程中,通过职能调控,规范各类涉税行为。

5、市外经贸局、经贸局、台办、工商联、船舶工业促进局、机械工业促进局、食品工业促进局负责对本行业市内企业(总公司)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或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全面监管,防止外地分支机构因变更企业性质而造成的税源流失,同时,要积极争取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变更企业性质,注册本地法人,就地纳税。

6、市工商局要严把年检环节企业法人资格审查关,对外地企业来我市新注册或变更为本地法人资格的,给予积极配合和协助,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简化审批手续;协助市经贸局对我市企业在外地设立总分机构的情况进行监管。

7、市工商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负责金融保险企业在我市的注册和监管工作。工商部门对来我市注册法人或变更为法人的金融保险企业尽最大能力给予注册协助,对拟在我市成立分支机构的金融保险企业注册登记工作实行严格审查、审批制度。市工商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负责调控和引导我市的非法人金融机构在我市注册法人资格,市工商局、金融上市办负责理顺我市的非法人保险机构的法人资格。

8、市经贸局、外经贸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各行业主管局负责掌握在同等条件下引导企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贷款和保险业务在具有我市法人资格的金融和保险机构办理。

9、市文体局、卫生局、药监局、旅游局等部门积极理顺归口管理的市内非法人分支机构注册变更工作,上述部门在批准进驻我市的相关企业时要严把非法人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关,引导企业注册本地法人,就地纳税。

(四)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制度。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对涉税信息的全覆盖管理。财政、国税、地税、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尽快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创建税源控管新机制。建立财税部门与工商、国土、房管、*、文体、统计、海关、检验检疫、经贸、外经贸、建设、人民银行等部门协作监控机制,有关部门要及时向财税部门提供涉税信息。纳税人须持有财税部门的完税证明,方可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房产及土地过户登记、文化娱乐经营许可证年审、车船年审等;工商部门每月初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上月业户开业、变更、注销、吊销登记信息;统计部门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在每月初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上月企业进口设备资料,包括设备名称、来源国、金额、国内企业名称、合同书等,加强对进口设备安装业务的税收管理;市经贸局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设备改造项目资料,包括改造项目名称、单位名称、工程施工合同、设备金额等,加强对重大设备改造项目的税收管理;市外经贸局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外派劳务情况,包括派出机构名称、目的国、外派人员明细表等,每半年提供一次劳务输入大国分行业、分类型劳务人员工资薪金所得参数,加强外派劳务人员个人所得税管理;国土、房管部门每月向财政部门提供应税土地及房屋产权交易情况,加强耕地占用税、契税征管;财政部门每年年底前向地税部门提供年度应税行政性收费及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扣缴资料,完善应税行政性收费及个人所得税征缴管理;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完成后5日内,将工程标书复印件提供给市地税局,由市地税局纳入全市税收控管系统;市地税局、国税局要加强与代扣代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重点协调国税部门开展代开增值税发票环节地方小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代扣代缴工作。

五、组织领导

(一)明确职责分工。市政府成立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制定全市财源建设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确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目标任务,检查总结全市财源建设工作情况和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联络员,具体负责衔接和协调本部门所属的各项工作。各镇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共同引进和开发税源的新局面。

篇3

“严”字当头,加强教育学习,努力夯实思想基础

强化政治教育,坚持领导带头。局党委领导班子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主动担责,认真履责,扎实尽责。带头认真学习,积极更新知识结构。举办群众路线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道德大讲堂、支部书记培训班、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经验交流会,广泛开展“讲(党课)、学(经典)、议(心得)”,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夯实思想基础,增强服务动力。通过深入扎实的学习教育,强基固本,明确目标,增强了党员干部的信心与定力,使群众理念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升业务能力,增强服务本领。进一步加强了财政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细化服务内容,延伸服务半径,坚持做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局党员积极认领“党员进社区”500多项“微心愿”,为困难居民解决急需急求。

“实”字为本,践行宗旨目标,服务经济建设大局

以党风带政风,自然风清气正。局领导班子率先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带头查摆。针对“”查找出11个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并明确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在此带动下,全体党员干部都认真查摆,深刻剖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36次、专题组织生活会40次,共查找问题257个 ,开展了83个专项整治,制定了42个整改方案、89个整改计划,采取了近700条整改措施。

以学风带作风,做到求真务实。班子成员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带头开展“下沉式”服务,认真开展“民情恳谈”,现场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也深深汲取群众的智慧,开阔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手段,丰富财政实践路径。根据调研结果,修订、完善全局性规章制度45项,处内规章制度367项,有效地固化了活动成果,构建起正风肃纪的长效机制。

以作风创业绩,夯实地方财力。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注重涵养培植税源,拓展地方财源,以“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为目标,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投资引导,全力落实“增收富民、保障惠民、实事利民”所需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2013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77亿元,地方级收入达到38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民”字为先,推进财政改革,全力保障民生建设

着力推进财政改革,强化民生建设基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涵养税源与税收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民生保障的关系,支持城市建设与管控政府债务的关系,持续推进和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进一步精化工作流程,进一步增强预算透明度,稳步推进综合性改革。大力减少行政审批权限,将24项行政审批项目减放23项。

篇4

×月日,市委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暨项目工作会议。会议认真分析总结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暨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这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扎实抓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扎实抓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今年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在宏观环境趋紧,又遭受⒌月严重洪涝、地质灾害等不利条件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取得一手抓救灾、原创:一手抓发展的阶段性成效。从发展态势看,投资、消费、出口的共同推动作用增强,三次产业的整体推进力度加大,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发展新的动力;从发展活力看,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特色经济亮点不断增多,科技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开放兴业成效更加明显;从发展后劲看,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一批新增长点正在形成。但是,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发展态势还不够稳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项目工作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县域、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全市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受灾损失重大,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任务非常艰巨;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偏紧,一些重点工作抓落实不够有力、不够到位,等等。我们要认清形势、着眼大局、发扬成绩、努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扎实抓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突出当前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一要抗灾救灾保障增收。全力以赴抓好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心协力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二要突出产业提质增效。按照持续、协调、高效的要求,增强工业的拉动力,全面搞活商贸流通业,大力搞活旅游经济。三要壮大财源增收节支。突出抓好重点财源,切实加强收入征管,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确保全年收支平衡。四要挖掘潜力增强后劲。促进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着力提升民营经济,继续扩大外贸出口。五要搞好协调强化服务。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问题,努力突破资金紧缺瓶颈的制约,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不平衡的矛盾。

扎实抓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增强项目带动的整体作用。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生命,项目带动是抓发展、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市委基本工作思路的着力点。要对年初确定的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抓进度、保质量、见成效,切实做到“重点建设、重点支持、重点保障”。原创:要强化项目生成机制,按照“五个比重”的要求,不断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在生产型、成长型、税源型和项目上做足文章,形成项目滚动发展持续能力。要激活项目投资主体,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加快项目投资机制创新,增强全社会各方面抓项目、上项目的积极性。要建好项目服务平台,全力保障项目用地,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不断优化项目投资环境。要完善项目建设机制,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维、发展办法,不断改进提高项目工作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工作机制。

扎实抓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树立争创一流的意识,拿出争创一流的勇气,明确争创一流的方向,实现争创一流的业绩;改进推动工作的方法,强化重点突破,转变增长方式,拓宽发展思路;增强统筹协调的能力,更加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合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营造聚智集力的氛围,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形成围绕着中心转、盯住中心忙、扭住中心干,同心协力加快发展的合力。全市上下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力攻坚,扎扎实实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为完成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5

一、以服务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夯实财源基础

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在企业融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中小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配套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构筑实力强劲的工业板块。支持实施龙头企业培优工程,培育一批十亿元级企业旗舰,为全区财源增长提供后续支撑。支持实施百亿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白酒、机电、磷化三大产业集群打造进程。继续大力支持稻花香集团、长江高科打造百亿强企,壮大骨干财源。加快发展大道新区和新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区多园”竞相发展,把小溪塔综合工业园、龙泉酒类饮品工业园打造成百亿元级工业园区,带动鸦鹊岭精细化工集中生产区、黄花建材园及其他“园中园”加快发展。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强化经营理念,大胆探索商业用地开发经营,开展bot、bt项目融资试点,对经营项目委托投融资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政府投融资良性循环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平湖担保公司和城司做大做强。

二、以组织收入为基础,进一步增强财政实力

继续加强收入的组织与协调,坚持依率计征、依法征收,强化收入分析与预测,努力弥补和消化减收因素,做到应收尽收。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重点加强磷矿税收的规范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全程跟踪重点税源的变动情况,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税源向外地转移,避免税收流失。以“金财”工程为依托,重点加强对国土收益、“两权价款”、矿补费等非税收入管理力度。强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把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招标、拍卖等收入全面纳入预算管理。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导向,抓紧项目包装,力争在争取项目和资金上实现新突破,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需要。

三、以关注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增加财政投入,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新医改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继续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逐步落实住房货币化改革补贴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将到期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一年的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

二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支持新农村建设。把支持循环农业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用好国家对农业农村大幅度增加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办法与措施,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巩固“三园示范”建设成果,推进柑桔、茶叶、畜牧三大产业提档升级;集中投入,加快建设小鸦路“精品柑桔走廊”、宜大路“高效茶叶走廊”、宜兴路“林业生态走廊”;大力支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生态农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支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三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力支持做好移民后扶和移民安置工作,及时足额发放移民后扶资金;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保障政权建设需要,推进法制、平安建设;建立健全财政应急保障机制,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财政保障能力;大力支持科技、文化、计生、城建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继续深化财政四项改革。逐步提高公用经费的分档定额标准,完善项目预算的管理办法,细化预算编制;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畴,将村级代管资金纳入集中支付系统,积极推进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实现公务卡结算在乡镇一级全面推开;从执收项目、标准和票据管理入手,加大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的力度;完善会议费管理办法,加强对车辆购置的管理,逐步理顺涉及政府采购的各部门职能,规范政府采购程序。二是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制定全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实施办法,强化对各单位、各部门国有资产监管,重点研究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办法与措施,统一经营性国资收入财政集中管理办法,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加强对闲置、报废等不用资产管理,做好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工作。三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研究区乡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工作机制,加强乡镇改制中心人员的管理,确保乡镇一级公益事业的顺利开展。继续指导和督促开展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篇6

近几年,城北区按照“十一五”规划发展布局要求,以园区建设为依托,把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小桥大街为主的商业、房地产、餐饮服务、文化卫生教育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朝阳生产资料交易区,北川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青海大学以建设发展为主的科研及人才培育区,**都市精品农业区“一个中心、四个集中建设点”的功能布局已初步形成。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北区增强地区发展能力、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一.基本情况

(一)区情。城北区总面积137.7平方公里,由北川和**两条狭长呈人字形谷地组成,下辖大堡子和二十里铺2个镇,小桥、朝阳、马坊3个办事处,38个行政村,23个社区,总人口25.8万人。20xx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6亿元(第一产业1.49亿元,增长-2.76%,第二产业73.43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22.69亿元,增长12.1%);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75:23;区级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73亿元,全区总财力达2.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6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9亿元。

(二)改革创新情况。随着城区面貌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北区全面推行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成立了城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理顺了融信贷款担保中心的运行机制。组建了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城管重心下移,充实了镇、街道城管力量。落实了项目建设代建制。完善了《城北区政府采购细则》,制定出台了《城北区加强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深化,执行了新的补偿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免费就学。充分利用“青洽会”、“郁金香节”、“环湖赛”等平台,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建成了城北区办公业务专网,电子政务建设有新进展。

二、目前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二、三产发展不均衡。北区虽然是农业大区但不是农业强区,一产仅占经济总量的2%,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占经济总量的23%,二产占地区经济总量的75%,来自第二产业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而且仅依靠西宁特钢等个别企业的税收,一旦企业效益不佳或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生产下滑,对我区的财政税收影响很大。

(二)项目用地选址困难,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受到制约。近几年,城北区坚决落实国家及省市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客商来我区投资,项目投资额不断增长。但由于项目用地选址困难,致使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难以落地而流产,项目用地选址成为制约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瓶颈。建议建立全市项目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土地利用权下放区县统筹管理。

(三)行政机关人员编制紧缺。机构改革中编制削减,但由于“四创”工作、维稳工作、各类普查调查以及多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在北区实施,导致基层工作量骤增,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中现在只有一人担负着应有三个人干的工作,需要调查研究的项目前期工作无暇顾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前期工作深度,进而影响可研报告质量和专项资金的争取。

(四)专业规划滞后。目前,城北区只有“十一五”发展综合规划,而无专业规划和单项规划。对重大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研究不够,在具体工作中重项目、轻规划。部分规划由于缺少专业规划编制人才及专家聘请、咨询、论证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环节,致使部分专业规划“编写不了,编写不好”,导致规划的科学性不强,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研究不深。再者,规划都是部门制订,往往都是关门搞规划,由于市民参与度不够,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征询意见,缺少群众意见的参与。规划制订好后,经不起时间考验,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对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建设、协调持续发展的指导性。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

争取大项目、好项目,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在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前提下,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一定规模,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是我们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需要。也是抓住朝阳物流园区、生物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多上项目,特别是上一批培植稳定财源、增加税收的商贸流通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引擎作用,有效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壮大的现实要求。

(一)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招商引资。一是要着眼全局、适度超前、重兵布阵,要改变少数人搞前期工作的局面,多投入精干力量,增加投入做前期工作 的人数。二是要建立前期工作机制和责任制。三是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需要,选中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做深入的前期工作。四是注意前期工作方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要与发展思路和规划相衔接,重调研和综合平衡,借用社会中介机构的技术力量,把工作做深做透。充实重大建设项目库,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招商引资打基础。

(二)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要为民间投资营造一个平等、公平的投资环境,扩大企业作为独立的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权;试行经营性项目业主招标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城北区招商引资项目计划”,采用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做法,推出几个项目试点,面向全社会进行项目业主公开招投标,吸引民间投资。建立投资载体,引导项目和资金的结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程序,提高效率,尽快建立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权益归属原则,健全工作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优质国有资产存量盘活,滚动发展。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不断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健全政府的投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形成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协调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政府产业开发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可由直接投资改为股权投资,即由政府向授权投资机构注入资本金,由授权投资机构对项目进行控股或参股,政府不直接参与项目的具体建设和经营活动,通过股权流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动态调整。统筹预算内、外的政府专项资金,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使政府投资在引导社会各类资金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增加政府投入力度,保证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采取贴息、补助等投入方式,吸引和拼盘各地配套资金特别是非财政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政府项目管理监督,提高投资效益。优化项目方案,合理节约资金,强化工程概预决算管理。

(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要在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花大力气改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还要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土地、户籍、就业、税收等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对必须审批的限制类项目,政府应向社会公开审批的依据、内容、权限、条件、程序、时限等,并严格予以执行。积极推行集中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审批方式,推进网上并联审批,逐步实现项目审批的信息化和高效化。要大力发展投资咨询、评估、设计、监理、会计、法律、审计和招标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凡是能由中介服务机构有效提供服务的市场领域,政府职能应逐步退出,变直接参与或干预市场为间接调控市场,充分发挥投资中介机构在投资决策和建设实施中的服务作用。同时,强化社会信用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投资决策科学化、项目管理规范化、政府调控透明化以及中介服务社会化。

(五)改善投资机制,提高项目投资和建设效益。一是创新项目决策的科学化程序。针对城北区目前建设项目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编制少、编写项目规划、可研报告、设计方案等工作存在较大困难的实际,建立项目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咨询服务机制。在积极培养本区项目管理人才、解决和增加项目管理人员、建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同时建立专家咨询聘请制度,聘请农业、工业、城市建设、旅游商贸服务等行业方面的专家,形成专家咨询库,对拟实施的重大项目从规划阶段提前介入,把咨询、论证的关口前移。在加强现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尽快建立针对项目建设规模、影响较大的投资项目的社会预评价制度和后评价制度。特别是在投资项目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立项决策、设计、实施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投资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判断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总结经验。二是强化决策责任,将决策成败与决策者的奖惩相结合,进一步落实项目行政责任制和项目法人制,把决策责任落实到人。三是强化监督。对建设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规范投资者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在要素配置方面,注意投资要素的稀缺性,考虑机会成本,充分发挥人、财、物等投资要素的合理配置,发挥最优效益。努力发挥量小的成本筹集投资要素,资金来源实现多元化,按项目的不同性质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投资方式。对项目筹划、建设、运行等投资全过程中的要素合理配置,在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的。

(六)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做好投资环境的优化配套工作,特别要着力于社会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配套。健全法制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持投资与相关政策的连续性。

(七) 依托园区发展配套产业,做好“两园”建设服务工作。一是服务园区建设,做好生物产业园、装备制造园、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四园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朝阳物流园区二期项目的征地坼迁服务工作。将二十里铺地区的农民向逐步城镇集中,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园区务工,实现就近就业。围绕西钢集团、朝阳物流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大中型企业和园区,培育发展相关配套企业和配套产品。进一步加大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北区招商引资信息网建设,组织好各种招商引资活动,有目标、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围绕园区和大企业的产业链延伸型、服务型、财源型项目。

(八)进一步提升都市精品农业发展水平。北区现有耕地3.6万亩,目前初步形成了玫瑰、草莓、胡萝卜、西芹、食用菌、特色养殖等六大特色农业品牌,畜牧业养殖已巩固和培育生猪、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8个,成为西宁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今后要在推进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等方面做好“文章”。

1、抓好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以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为龙头,在大堡子地区规划建设用地1000亩,成为集示范推广、种苗繁育、精品生产、科技培训、采摘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区。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线,每年新建日光节能温室800栋,使蔬菜、花卉、果品等生产规模达6100栋,20xx年,全区日光节能温室可达6100栋。逐步把大堡子以西地区建成以蔬菜、果品、花卉生产为主的“十里绿色长廊”。

2、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充分发挥好区政府与青海银行搭建的融资平台的作用,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积极扶持农盛公司、绿田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充分利用青海大学科研优势,强化农业科技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生产销售体系建设,在现有33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组织,探索城郊土地流转经营新形式,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篇7

要进一步突出做大做强“3×3”产业,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认真落实省、市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壮大地方财源基础。市财政安排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资金9300万元,重点支持有利于地方税收增长的产业和项目,推进现代服务业中的港口物流业、海洋旅游业、海运业的发展;扶持船舶工业扩量提质,鼓励市内企业向船配业扩张和延伸,努力提高船舶配件的本土化装船率,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支持工业产业布局整合,继续扶优扶强,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选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民间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努力保持建筑房地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加大重点区块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生产要素集聚。

(二)以坚持依法治税理财为前提,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通过依法治税理财积极组织收入,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逐步完善税源间接控管新模式,切实加强税源精细化管理,提升控管水平。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税收调控政策,研究制订个人出租房、建筑业、餐饮业等行业性的税收征管办法。强化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好有关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改革调控、环境资源保护等一系列税收政策。大力推广应用机打发票,有序组织推广应用税控装置。努力拓宽税基,做到应收尽收,严肃税收法纪,加强税收稽查,严厉打击各种偷逃税行为。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将规定的各项政府性非税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制定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办法,稳步实现省政府提出的“五费合征”工作目标。

(三)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财政支出向“三最”倾斜

强化财政公共服务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要围绕建设海岛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存量优结构,增量调方向,以增量调存量”的思路,把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等方面,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加大渔农投入,确保暖促工程、小康社区建设、渔民转产转业等重点工作资金需要,继续落实老年渔农民“以奖代保”政策,每月奖励保障金标准提高到38元,继续完善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偿机制,同时整合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新增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资金500万元,继续安排2000万元大力开展以绿化造林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将全市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市财政安排省海洋经济研究院建设经费1000万元,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奖励资金100万元,大力支持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投入,落实新一轮就业和再就业各项财政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水平,积极推进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渔农民健康体检制度,完善惠民医院制度和海岛流动医院工作机制,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保障政法机关办案经费,市财政新增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经费600万元,推进“平安*”建设。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四)以规范政府性资金管理为重点,着力完善财政监管机制

强化财政监管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目标,积极探索“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盘子,管理一个口子”的公共财政管理新路子。进一步加强政府性资金监管,逐步将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管理,围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项完善和细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进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财务监管和工程财务决算审核,加大对投资项目概预算的合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审核,加强基建资金使用的源头控制。继续加强政府性债务监管,严格执行债务收支计划,合理控制举债规模,提高债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对政府债务的警戒作用。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研究制定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努力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加强会计监管,推进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加大对单位会计信息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情况的检查。做好农民补贴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和补贴一卡通工作,为粮食财政补贴制度打下扎实基础。

不断充实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管,在直管企业中进行委派财务总监试点,积极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继续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产权规范流动和保值增值,加快电力等企业的改革改制步伐,制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

篇8

园区要成为创业投资的首选地。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建设思路,及时编制和修编园区总体规划,不断提升规划水平和质量,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要把夯实基础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水电路讯气为重点,持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信息咨询、技术研发、产品检测、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努力做到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零缺陷”。同时,要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引入市场机制,畅通融资渠道,特别是大力引进实施“园中园”等工业地产项目,形成政府、企业、金融三资并举,上争下筹、内聚外引、多元投入格局,全方位助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项目综合承载能力。

园区要成为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园区建设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项目建设上,体现在园区入驻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发展水平上。要充分利用园区产业集聚、政策宽松、人力资源丰富等各方面的优势,抓住央企入冀、南资北移的机遇,围绕延伸主导产业链条,盯紧沿海重点区域和业内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项目。要创新招商方式,改进招商手段,研究招商对策,努力形成以园区为主体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对象,推行专业招商、点对点招商、“小团组”招商,认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要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梯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园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园区要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走创新发展道路,是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园区作为重点工业项目的主要承接地,必须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提升工程,通过项目入园、科技引领、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提高县域特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要强化现代科技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突出作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解决关键共性技术的特色产业发展平台,提高园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篇9

一、20*年财政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1、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实现超亿元的历史性突破。20*年财政收入完成10584.7万元,占预算的100.8%,同比增长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29.4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1.4%,同比增长14%。其中:国税系统完成4060.9万元,占预算的101.5%,同比增长45.5%;地税系统完成4213.9万元,占预算的100.3%,同比增长26.5%。财政系统完成2309.9万元,占预算的100.4%,同比增长10.9%。

2、财政支出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三个确保”。20*全县财政总支出45618万元,同比增长37%。确保了按国家政策规定标准按时发放国家公教人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确保了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经费需要,确保了社保、低保等民生政策的落实。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面对异常突出的收支矛盾,严格支出程序,优先保证各项民生资金落实到位。一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县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572万元,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得到较好发放。二是促进就业再就业。拨付再就业资金12万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全县教育投入11149万元,较上年增长23.2%。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投资716万元改造全县农村中小学取暖设施,增拨取暖经费271万元,保证全县农村中小学生温暖过冬。四是扶持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支出2204万元,较上年增长7%。;落实新农合扩面提标政策,补助标准提高到80元,参合农民达到259466人。积极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达6927人。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疾控体系建设力度,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支农政策全面落实。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一是农业投入不断增长。全县农林水事业费支出5815万元,较上年增长54.7%,重点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村村通自来水、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项目建设。二是涉农补贴大幅增加。发放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涉农补贴5377万元。三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共申报59个村,可获取中央和省财政奖补资金241.4万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一跑三争”成效显著。财政部门加大争取资金工作力度,20*年共到位上级财政各类资金42700万元,占年任务40000万元的106.8%,较上年净增1亿元,增长30.7%,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项目和重点事业的发展。

4、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将党风廉政建设任务目标细化分解,严格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制,经常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警示教育,使财政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杜绝了各类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20*年主要工作措施

1、抓基础,促财政工作任务完成。今年以来,我县财政工作从抓基础管理入手,强化各项工作措施,促进了财政工作水平的提高。一是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按照县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查问题、挖根源、重整改,消除各种思想束缚,激发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立足本职,大胆工作,自觉地为全县经济发展作贡献。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了局机关管理制度和财政业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做到事事有章可循,靠制度管人管事。三是严格工作流程。对财政工作从预算编制到资金拨付、从资金使用到资金监管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梳理,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否则,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促进了财政工作规范化管理,提升了财政工作的管理水平,提高了财政工作的行政效率。四是严格工作考核。对县政府下达的全年各项财政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科室、到人头,制定完成时限,强化责任,严格考核,确保工作目标的圆满实现。

2、抓收入,促“亿元县”目标实现。年初县委、政府提出20*年财政收入过亿元目标,县人代会通过的年度财政预算,20*年财政总收入要达到10500万元。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实现亿元县这一宏伟目标开展工作,一是大力培植财源。积极筹措资金支持“一线三区”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后续财源。二是强化税收征管措施,加大收入征管力度。一方面实施综合治税,挖掘税源潜力。另一方面加强收入督促调度,严格考核奖惩,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财税任务意识,真正调动各单位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增强任务感和责任感,力促各项收入任务的全面完成。三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县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联动,加强配合,将财政收入督导日常化,管理制度化。提前40天实现了财政收入过亿元目标。

3、抓支出,促民生财政政策落实。在严峻的财政形势下,各级各部门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不断探索节支措施。县财政在支出管理上做到有保有压,真保真压,既要压公用,压一般,又要确保公教人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及时足额发放,确保社保、医保、低保等民生财政政策的落实。一是做实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县财政安排363.4万元用于职工医疗保险财政补助。二是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由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80元,县财政配套311.4万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及时得到补偿。三是积极创造条件从2007年11月起出台住房公积金制度,县财政支出426万元用于职工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部分,逐步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四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县财政配套资金1373万元。五是做好城乡低保、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的生活救助,今年财政支出资金1795.5万元,确保了各项生活救助政策足额落实到位。

4、抓改革,促财政管理水平提高。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提高财政工作管理水平。20*年在深化财政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整合了内部科室设置,调整了科室职能,为各项财政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一是实行部门预算改革。设立了预算编审中心,细编部门预算,为构建具有政府资金完整性的综合预算创造了条件。二是为财政集中支付向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做准备。设立了国库科,逐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收入收缴和支出拨付。三是实行政府采购改革。实现了采购与监管机构分设,出台了政府采购相关的管理办法,开通了政府采购网,并成功对中小学冬季采暖,农开办中低产田改造打井、机井房建设、防护林绿化等多项工程实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计划金额750.7万元,中标金额537.3万元,资金节约率达28.4%。四是推行财政投资评审改革。在全市率先设立了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财政资金在投入前开展效益评审,审减不合理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5、抓项目,促争跑资金到位。立足县情,把争跑资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加大争跑力度。在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多次跑部进厅,强化联系,高频对接,为争取省市财政资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精编细编项目。注意获取国家的投资信息,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足政策,把握上级资金的投向和切块资金分布,对每一个项目都精心谋划,反复论证,精编细编,预先绩效评价,提高项目的编制质量,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三是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投资信息,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的筛选、上报工作,全力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全年共向上申报项目118个,争取到位上级财政各项资金42700万元,既缓解了财政资金紧张压力,也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项目和重点事业的发展。

6、抓监督,促财政工作规范。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工作,建立了财政资金的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年初制定财政监督检查计划,对全年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进行统一安排,不但安排对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同时安排财政内审,扩大财政监督面。二是开展专项资金检查。对关系民生的教育、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5类12项专项资金开展了全面清理和重点检查,严防资金截留、挪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转。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稽查。通过实施票款分离和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四是制发规范性文件,强化财政工作管理。先后以县政府或局正式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县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县政府采购招标管理暂行办法》、《*县政府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县政府采购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县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拨款管理办法》、《*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县县级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加强财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2009年财政重点工作谋划

2009年的财政工作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财政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基本理财思路为指导,围绕“一个中心”、深化“三项改革”、实现“三个确保”、谋求“两个突破”。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邯郸东部经济社会发展强县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深化“三项改革”就是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现“三个确保”就是要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2800万元,较20*年实际完成增长20.9%),确保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经费需要、确保公教人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谋求“两个突破”就是一跑三争工作谋求新突破(引资额力争突破5亿元,较20*年计划目标再增加1亿元)、投融资工作谋求新突破(融资额力争突破1亿元,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狠抓财源建设,实现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一要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制定激励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创业空间,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二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致力抓好“一线三区”建设,通过一批新上项目的投产达效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促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要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四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使汽车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稳固现有财源,发展后续财源,实现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2、强化税费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一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要抓住重点税源,突破薄弱环节,挖掘增收潜力,确保财政收入的均衡入库。二要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既要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优化发展环境,又要严格非税收入管理,及时足额地将各项非税收入解缴入库,严禁坐支、挪用。三要研究制定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部门责任意识,增强各级各部门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确保全年财税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

3、加大争跑力度,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一是要加快项目库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盯住国家两年投资4万亿元的宏观调控政策,谋划大项目、立县强县项目,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二是要积极争列第一批产粮大县省直管县。扩大县域发展自,增加对我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三是要努力做好“农业财政资金整合试点县”相关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财政整合资金支持,促进我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要选配精干得力人员,专职负责与财政部、省财政厅的工作联系。及时捕捉、获取前沿财政政策信息,及时编报相关项目,全方位、多层面地争取上级财政的资金投入,支持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4、优化支出结构,落实好各项民生财政政策。要继续坚持“压一般、保重点”的支出原则,不断探索在财政节支方面的新方法、新措施、新途径,整合资金确保重点项目需要。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发挥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带动社会投资,推进村内街道硬化和其他公益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水平,加大对城乡低保财政补助力度,稳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和补差标准。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五保人员供养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城乡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三是要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按法定增长要求落实教育经费,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四是要支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支持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问题。五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就业再就业。足额落实财政各项就业补助资金,确保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六是要落实好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要确保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执行到位,促进农民增收。

5、加快改革步伐,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在搞好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要优化预算编审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加快实行综合预算的进程,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岗位设置、岗位责任及运转流程,构建“预算指标总额控制、业务科室分口管理、国库统一账户拨付、财政监督跟踪问效”的“四权制衡”工作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管理安全、支付及时、核算准确。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推行财政投资评审改革。要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作用,不但要对资金使用效果评价,更要在财政资金投入前开展效益评审,使财政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五是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投融资组织体系和投融资平台体系,通过“政府适度举债”的形式,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吸引企业、资本及其它生产要素加速向我县流动和聚集,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六是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县内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6、深化“六型”机关创建活动,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入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服务型机关,强化服务意识,不断优化服务规程和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高效型机关,牢牢抓住“提速”、“提质”两个重点,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建设廉洁型机关,着重用机制和制度有效保护干部,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体系。建设学习型机关,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理性执政、依法行政和科学理财的本领。建设创新型机关,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改进方式方法。建设和谐型机关,讲正气、讲配合、讲团结,创造团结信任的人际关系,形成激励干事、争先创优的健康进步氛围。

篇10

在全县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财税金融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形势下,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今天的财税金融工作会议,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财税金融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认真总结过去一年财税金融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分析和认清2009年全县财税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确定今年的奋斗目标,研究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财税金融工作。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迎难而上,务实拼搏,20*年财税金融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刚刚过去的20*年,面对严重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全球经济发展不利形势的影响,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积极应对,奋发有为,全县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物价明显回落、结构逐步优化、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一年来,财税金融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个中心,集中精力抓改革、千方百计促增收、突出重点保支出,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财政“保运转、促投资、扶产业、解民忧”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具体体现为“五个明显”。

(一)财税收支和存贷款总量明显增长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增加地方可用财力,扩大融资规模,增加有效支出作为抓好全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强化服务意识,加强税收征管,融资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大关,达4.42亿元,比上年增9100万元,增长25.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2.21亿元,比上年增3800万元,增长21%。二是财政支出在收支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有保有压,支出总量继续扩大,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保民生的目标。全县一般预算支出首次突破7亿元大关,达7.36亿元,比上年增2.03亿元,增长38%。三是各项存款余额28.3亿元,比年初增加5.1亿元,增长22%,增幅居各县(市、区)第3位;存款主要来源于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了3.7亿元,增长26.3%。四是各项贷款余额16.7亿元,比年初增加3.7亿元,增长28.3%,高出全市增幅12个百分点,增幅居各县(市、区)之首。1-12月份累计发放各项贷款8.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发放3.3亿元。五是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65.7亿元,同比增加8.1亿元,现金累计支出70.9亿元,同比增加9.9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5.2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增长48.9%,较好的满足了全县金融市场现金流通的需要。

(二)征管措施明显强化

20*年,全县各级财税金融部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培植税源与经济发展、加强税收征管与可持续发展、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同步发展的关系,建立健全“征、管、查”为一体的税收征管机制,不断加强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共完成县级财政收入22128万元,其中国税部门完成4841万元、地税部门完成15884万元、财政部门完成1403万元。一是税收征管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健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互补互动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税收专项治理活动,完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及时清缴各种欠税,促进税收大幅增长。二是非税收入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对煤炭非税收入的收费标准及分配比例等作了进一步调整,加大国有土地和闲置资产的盘活力度,加强水资源费、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等的征收管理。三是争取上级支持的力度逐步加大。全年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和专款4.89亿元,比上年增1.59亿元,增48%。

(三)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充分运用融资担保、开发投资、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千方百计撬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引导贷款投向,加大信贷投入,有效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累计争取国开行贷款22750万元,年内争取商业银行贷款3842万元投入到电力、教育、交通、城建、旅游等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为企业进行贷款置换;累计为中小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担保贷款7712万元。县级投入专项资金650万元对黑山羊、生猪、花卉、林业、辣椒等产业进行扶持;投入9044万元实施小康示范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866”工程建设;投入750万元实施50个省级重点村建设;投入4370万元加大水源点土地开发复垦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公共财政的惠及面明显拓宽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实施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倾斜,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在医疗卫生、生态保护、救灾救济、扶贫、教育等方面。投入教育专项经费2845万元,改造危房2.4万平方米,全县近6.6万名学生免交杂费、教科书费和学校公用经费1745万元。安排卫生专项经费3070万元,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紧实施,安排经费50万元解决了部分村卫生室建设,49.7万人次享受到新农合医药费补助2058万元。安排社会保障资金1443万元,做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并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农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和能繁母猪补贴及保险费4585万元。

(五)财税金融改革成效明显

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深入推进。县、乡两级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设完善了财、税、库、行间的联网平台,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授权支付改革试点逐步推行,“金财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建立健全了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纳税服务、征管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机制,优化了征管业务流程,不断加大税务稽查、代收代缴、以票控税、税法宣传、退税管理的工作力度,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政府采购规模逐渐加大,20*年全县政府采购近1700万元,比上年增加400万元,节约资金167万元,综合节约率为9%。

以上成绩是在宏观环境变化较大、自然灾害频繁、增收渠道变窄、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财税金融干部辛勤劳动的结果,县委、县政府对20*年财税金融工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辛勤战斗在财税金融工作一线的干部职工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攻坚克难,打好今年财税金融工作攻坚战

今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的特殊年份。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超出人们的意料。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县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一是全县经济运行压力加大。以煤炭、生铁为主的矿产品价格暴跌,冶金、煤焦化、黄磷等企业纷纷压产停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减弱,房地产市场低迷,已开发的楼盘销量不到50%;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就业形势严峻。二是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多。中央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施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对地方产业实施税收优惠,取消或停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源、税基明显减少。三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重民生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县级还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财政刚性支出进一步增大;政府性债务逐年膨胀,已达6亿多元,并进入了还款高峰期,财政潜在还款和支付贷款利息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在全县财税金融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同时,国家出台了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必将为财税金融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主要有“四个新机遇”。一是扩大内需保增长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将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机遇。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将会采取发行国债资金和向市民发放消费券等措施拉动内需;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将下调存款准备金和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消费。三是改善民生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把改善民生摆在了突出位置,通过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来拉动内需,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四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倾斜带来的新机遇。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县的交通、区位、土地、人力资源等优势对“东企西移”具有很强的承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有效把握这些机遇,合理利用这些机遇,必将大大缓解全县今年的财税金融工作压力,为保持全县经济的平稳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全县财税金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财税部门要严格按照市政府财税工作会议的要求,确保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700万元、比上年增2572万元、增长11.6%,其中国税5400万元、地税18000万元、财政1300万元。金融部门要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亿元以上,力争4亿元以上。

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各财税金融部门、各乡镇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切实把抓好今年的财税金融工作提到事关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善谋生财之道,善思聚财之方,善抓节支之举,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切实做到“五个狠抓”。

(一)切实增强紧迫感,狠抓财源培植

财源培植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我县目前财源较为单一,除烟叶、煤焦化、冶金、电力等行业税收相对稳定并占一定份额外,其它产业和税种都比较散、小、弱,各级各部门要首当其冲抓好财源培植。

一是要加快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资金整合步伐。通过筹集资金和吸收实物资本等方式扩大资本金,努力增强担保实力,积极引导金融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到项目建设中,为企业发展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更好的融资平台。财政部门要积极探索新的机制和办法,切实增强融资担保公司和开发投资公司的实力。

二是要强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工作。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和合理适度的授信授权,科学制订信贷规划,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要简化贷款手续,盘活存量资金,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促进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要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是要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煤炭、烤烟两个优势传统产业。继续培育壮大冶金、建材、电力等主导产业。做强做大蔬菜、花卉、中药材、畜牧、林业等特色农业。以旧城改造为契机,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抓紧推进工业园区、高良水电站等在建工程和新入驻××的建设项目。

四是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力帮助企业做好土地、环保等手续审批及其他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投资,让更多的项目支撑××经济发展。

(二)切实增强责任感,狠抓增收管理

目前,我县财政支出的增速远远超过收入的增速,收支缺口越拉越大,而且从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分析,外生财力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必须把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增收管理工作上。

一是要健全财税收入征管体系。坚持“不收过头税,但必须做到应收尽收”的思想,坚决遏制越权减免税收和偷、逃、骗税行为,规范税收执法,严格依法征税。

二是要开辟增收渠道。两税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出台或即将出台的税收增收政策,积极为县委政府想办法、出注意,严格把新的税收政策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创新增收管理方式,积极做好外税协调和引进工作。

三是要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尽快完善各类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不断规范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煤炭、土地行业的各种收费管理,做到应交费用应收尽收;切实加强水资源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收缴工作,努力使非税收入有大幅增长。要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加大对国有经营性资产的重组整合力度,通过股权、债权、公开转让、拍卖等方式,进一步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是要高度重视项目争取工作。紧紧抓住中央、省、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良好机遇,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产业导向,寻找政策的结合点,扎实做好项目调研、论证、申报等工作,千方百计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支持,不断扩大外缓财力的增收。

五是要努力盘活财政资金存量。切实加大财政信用资金的回收力度,继续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强回收工作,不断回笼财政资金,减轻财政运转压力。

(三)切实增强危机感,狠抓节支工作

今年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各级各部门务必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狠抓节支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上。

一是要加大“三农”投入。财政、金融部门要密切配合,健全完善惠农补贴发放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好农民种粮综合直补、退耕还林、燃油价格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的发放工作,坚决杜绝截留、抵扣直补资金的现象发生。要整合资金,加快推进第二批“866”工程、小康示范村、省级重点村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改善和保护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是要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优先解决好养老保险、职工医疗、工伤、生育、失业、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贫困学生上学等经费支出。

三是要确保重点支出。要多方筹集资金,最大限度满足新兴产业的培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投入,努力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基础、强支柱。

四是要牢固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思想。做到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切实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零增长”,即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出境经费实现零增长要求落实到位,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四)切实增强使命感,狠抓财政监管

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要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严格把好财政预算和执行关,对专项资金的预算要全部细化到项目,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审批制度;要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和授权支付范围,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

二是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管职能。今年,要把财政监管的重点放在扩大内需项目、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上,要把人大、审计、财政监督结合起来,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监管的工作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大财政综合执法检查力度,对各部门的非税收入、政府采购、财政票据、各种收费及会计基础规范等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目前,“小金库”现象又有反弹迹象,财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大财政资金的监管,最大限度地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三是要强化政府采购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覆盖面,按照“四个公开”的要求,不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努力节约行政成本。各类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公开招投标,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管、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审计部门要利用前置审计、变更审计等多种审计方式,继续加大对全县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做到“不枉花一分钱”。

四要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整合的管理机制。集中财力扶持重点、连片开发,各级各部门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及时研究和探索项目资金整合的新途径,尽早把同类和相近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集中财力解决好某一建设项目或某一地区的产业发展。请兴荣副县长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实施方案,先行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

(五)切实增强荣辱感,狠抓队伍建设

队伍素质高不高、机关作风正不正、工作纪律严不严、部门形象好不好,直接决定着财税金融工作的效率和成败。各财税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凝聚力、创新力和战斗力,努力做到“三个提升”,树立“一个形象”。

一是要提升政治素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铭记崇高的人生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修养。

二是要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强化业务技能培训,不断加强政策法规学习,深入实施好“四项制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提升为民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三是要提升创新能力。广大财税金融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和前瞻意识,跳出财税金融去研究促进财税金融增长的好措施、好途径和好办法,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