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入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入学教育

篇1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研究生;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46-03

近年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探讨不断升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个体人文素养和创造性适应能力的教育目标已成为教育学界共识。尤其在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基于个性化培养理念的研究生入学教育已经不能局限于“开学初教育”,而应具有新的特点与路径选择。

一、个性化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个性化培养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培养个体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进而铸就独立人格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践。个性化培养预设了学生在自我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等充分地选择学习内容并找到自己优势与发展潜力,并按照社会公认的理想人格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在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及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成为教育过程的核心内容,使教育逐步摆脱知识学习的工具主义的枷锁,成为生命个体认知世界、谋求发展的基本存在方式。

1.个性化培养是高校适应社会快速变迁的客观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快速变迁,知识经济的气息日益浓烈,一个以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创造性源泉来自于生命个体丰富的人文修养、批判性思维习惯、创造性地付诸实践的能力,更来自于个体丰富的创造性人格。社会快速变迁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是把大学生简单地训练成某一学科、专业的人,也不是把学生塑造成适应某职业需要的人,而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主动适应未来世界变化的能力和个性化倾向特征的人[1]172-173。个性化培养程度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并谋求发展的必然方向。

2.个性化培养是生命个体基本的社会存在方式

教育本质上是生命个体学习社会整体记忆和既有生存经验,改进自我存在方式的基本途径。随着受教育群体日益广泛,从最初社会精英对知识的垄断到大众化教育,受教育权逐步惠及社会中的每一位公民[2]135-153。教育对生命个体的主要价值日益丰富,社会领域流行着追求卓越与优秀的精英主义价值论、追求平民化的平等主义价值论和谋职营生的功利主义价值论。这些价值论的实践在特定阶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这些价值论附加给教育的功能和属性,使教育成为独立与人的生命之外的工具或事物[3]99。个性化培养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的人格,把受教育者的心性改善至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这便在本质上实现了与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的分离[3]122。以生命个体为核心的个性化培养赋予了受教育者全新的地位及存在方式。

3.个性化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校的使命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发展知识经济、提升竞争力的焦点。在对海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反思中,我国益发重视高新科技研发及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出台多层次创新规划,加大基础理论研究投入,走自主创新之路,已成为迎接知识经济、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客观要求[4]28。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靠人才,尤其依赖创新型拔尖人才。高校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于一体,是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5]79-82,是培育和造就创新型拔尖人才的主要途径。为营建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育人环境,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开设试验班、出台鼓励个性化培养的政策措施。个性化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担负创新型国家建设使命的总体趋势。

4.个性化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个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学界基本共识。从完善学科、专业到强化专业方向的科研,从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定,尊重研究生个体的教育实践在高校广泛开展。基于个性化培养理念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意味着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及课程选择的个性化,在于关注研究生专业知识积淀与研究性思维的训练。

二、个性化培养视角下研究生入学教育的特点

入学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起始环节,传统的入学教育一般包括院系可使用的资源介绍、心理健康引导、学习方式引导等内容,其基本目的在于促使研究生新生尽快融入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方式。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是一个包括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研修计划等在内的系统过程。

第一,尊重研究生的个性是基本前提。每位研究生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家庭,有不同的性格、能力以及思维习惯。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偏重于整体性教育引导,忽略了学生特殊的潜质和差异。个性化培养视角下的入学教育,把研究生作为独立的思维个体看待,依据研究生的个体特点调整教育内容,采用“因材施教”的科研引导方法,辅助研究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研究性思维和专业知识学习能力。

第二,推介多样化学习资源是基本内容。学习资源是高校科研、教学的基本条件。学习资源的总量和获取资源的难易度是衡量高校师资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即将走上科学研究训练的研究生新生而言,学习资源是否充足,学习资源获取是否便捷等直接影响新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离开了学习资源的多元化和选择性,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便无从谈起。引导研究生新生了解院系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数据资源等,促使新生对可选择的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辅助新生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及研究方向。

第三,专业学习与个性相结合是基本原则。个性化的培养是“知识面广博”和“专业知识精通”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宽广的知识平台基础之上的更加专业化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入学教育不仅引导研究生新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同时要掌握在其他专业领域内获取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客观上要降低高校跨专业知识学习的各种门槛,为研究生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从而实现研究生科研训练与个性、兴趣的最佳结合。

第四,增强研究生的创造性是基本目标。入学教育的引导和辅助,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要求下,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无论是辅助研究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院系环境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搭建日常工作框架,开展文体活动,还是研究生导师们的专业性思想启迪,个性化培养视角下的研究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研究意识,最终指向研究生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养成。

三、个性化培养视角下研究生入学教育的路径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是研究生有效开展科研训练的基础,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把握好新入校研究生的特点,充分挖掘研究生入学教育规律,提高研究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是改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题中之意。综观学术界对研究生入学教育的研究,普遍把研究生入学教育仅仅理解为研究生“开学初教育”,即入学后一至两周对院校历史文化、办学特色、办事流程、校纪校规等一般性集中学习[6]23。这种狭义的入学教育确实有助于新进校研究生了解学校、增强归属感、尽快融入整个学校,但对于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培养的研究生而言,入学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都亟待提高。基于对研究生新生年级工作实践的思考,认为研究生入学教育要从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出发,不仅包括“开学初教育”,还包括研究生自我管理队伍的形成与巩固、班集体的凝聚力建设、学术氛围营造和个体发展方向的初步确定这五个方面。

1.把握研究生新生特点,开展以“适应”和“引导”的主题教育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考研人数激增,研究生入学门槛不同程度地提高,考研的难度越来越大。考研成功的本科毕业生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普遍充满期待,向往个人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的全新提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极易陷入一定时间的“试错”与迷茫。高效率利用好短暂的学习时间显得更加重要。以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主题的“开学初教育”,能够有效降低“试错”的时间及精力成本。

以院校为主导的第一堂课固然能够帮助新生尽快了解校园,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模式,但不能忽略专业差异对研究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普遍有各自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每名研究生培养的方案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开学初教育”除了关注院校历史文化、办学特色、办事流程、校纪校规等一般性内容,对各院系及专业的培养差异也应该予以观照,积极支持各专业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及时对本专业研究生新生在科研方法、科研议题等方面及时予以引导。通过入学教育使新生了解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即将进入的角色,使他们为自己将有的全新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感到欣喜,为自己选择的专业而自豪,为将来有那么多良师感到骄傲[6]23。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推进研究生“三自”教育工作

研究生新生骨干队伍是研究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是做好研究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支撑力量。搭建好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研究生新生骨干队伍不仅是研究生入学教育有效开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整个研究生工作的基础。发挥研究生骨干的作用是研究生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内在需要,也是研究生工作的得力帮手。搭建好研究生新生骨干队伍,不能一蹴而就,依据档案信息简单地选择部分综合素质强的新生拼凑在一起。随着研究生党员规模的增大,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的显著增强,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建立班级初期往往需要成立临时性班委和临时党支部,经两至三个月的过度与考察后重新选举正式的研究生骨干。临时班委和临时支委是班级建设的基础,是增强凝聚力的客观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适用与培养,绝大多数临时骨干能够得到新生们的认同,从而转变为正式的骨干。同时,也不能忽视未得到集体认同的临时骨干。从骨干队伍退出的这些人极易成为班级后期建设的不合作甚至阻碍因素。临时骨干队伍的搭建不仅要考虑新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需要从民主的代表性出发,兼顾宿舍区、性别比例、生源地分布,充分酝酿,确保临时骨干队伍能够充分代表并联系每名新生。

主题教育活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历练研究生骨干,增强集体凝聚力的重要载体。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成型,价值灌输已经难以适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丰富了研究生的课余生活,是提高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同时,研究生个体相对独立,尤其在个性化培养计划前提下,研究生间的交往广度容易窄化,普遍局限在同门之谊;交往的深度容易浅层化,心灵的沟通相对匮乏。加强集体的凝聚力建设是研究生自我成长成才的心理需求,也是形成集体合力的客观要求。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进度的综合把控,对活动遭遇新问题的反思,对经验的总结,新生骨干的领导及管理水平也容易得到显著提升。此外,研究生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纠正价值偏差,形成并巩固正确的价值观,即实现“不教”的效果。以特定的主题教育活动评比为抓手,为集体树立共同的愿景,集思广益,以活动开展加强新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增强集体归属感、荣誉感,促进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

3.以建设一流学风为目标,精心开展研究生科研引导系列活动,辅助研究生做科研

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学习的重心,是研究生与本科生人才培养方式的核心区别。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是建设一流学风,培养一流研究生的基础性工作。研究生新生已经具备了科研训练的理论基础,但对于如何开展具体的科研训练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结合研究生新生的特点,借助多层次的学术科技平台和学术品牌创建活动,精心策划与组织实施以“科研引导”为主题的系列学术活动,重点解决好如何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处理科研与生活关系,如何处理学术与就业的关系,如何创新自己的研究路径等核心问题,是研究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方向,建设一流学风的基础。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环节。以学术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举办贴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实际形式丰富的学术道德教育系列活动,把德育融入研究生日常生活中,培育理性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使研究生认识到学术诚信是育人之本,在学习、科研过程中自律自省,强化学术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把学术质量和学术创新放在首位,积极承担作道德责任,学会求真理,学会做完整的研究生,做真正的“人”,为院校的学术创新和学术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4.以探寻自我发展路径为主要任务,开展自我认知活动,引导新生合理确定发展规划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及科研训练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研究生专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接受的系统科研训练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经过两至三年的学习,研究生毕业后倾向于选择与专业有关的职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与用人单位人才引进的专业化要求,加深了职业发展对专业学习的依赖。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预期。即便在同一专业内部,不同研究生也有着自身不同的职业方向选择。

就业虽然不完全是衡量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但在研究生自我职业选择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在高校扩招以及研究培养规模快速膨胀、高层次人才相匹配的就业岗位数量增速趋缓的情况下,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剧增。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普遍成为短暂的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要目标。

合理的职业发展定向不是简单的“拍脑袋”或“拍屁股”,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自身的科研能力及素养、综合素质、所处的家庭环境及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的方向偏好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研究生新生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与调试。开展以认识自我、明确发展定位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是引导研究生形成并明晰职业发展路径的有力帮手。建立在对各种因素综合评估与参照的基础上的职业发展规划虽然不能完全决定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却能有效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自我成才的内在驱动力,及时为毕业后的就业准备好条件,显著增强研究生新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是造就创新性的人才的必然选择,需要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起始环节,研究生入学教育要结合研究生的个性特征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点,既加强入学初的各种主题教育,同时更加重视后续环节的个性化培养引导,通过开展基础性的学术方法引导、价值观引导以及“三自教育”活动,辅助研究生明确自我发展路径,促使研究生科研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得以快速提升,才能实现我国高校教育任重而道远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4]冯刚,张剑.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8.

篇2

一、用儿歌教孩子记住学校的日常要求,培养行为习惯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校园环境是陌生的,老师同学是不熟悉的,况且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此外,还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独立完成。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作为老师,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我针对刚进校孩子的特点,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把学校的各个环节的日常要求以儿歌的形式教给孩子,孩子们记得快,记得牢,然后反复引导孩子训练,不用多长时间,每个孩子基本都能按要求做到做好。

1.认识校名、年级、班级。背着小书包,来到××校,进入一年级,×班是我家,从此我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和文化。

2.到校时间。早八点,午两点,见了老师问声好,教室里面把书读。

3.排队。排队快静齐,行进不讲话。

4.上课的要求。①课前准备要做好。铃声响,进课堂,小小脚,并并拢,小小手,自然放,课本铅笔放得好,静等老师来上课,比比哪个坐得好!②上课起立。老师上课问声好,立的直,站的快,老师回礼才能坐,动作轻快好孩子。③上课要求。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认真听,勤动脑,多提问,举手发言是礼貌。

5.读书姿势。身坐直,头放正,肩要平,双手拿起书,眼睛离书一尺远。

6.写字的要求。写字姿势要端正,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一拳头,左手翻书右手写。

7.课间要求。下课铃响两件事,一要立即上厕所,二要做好课前事,时间足够不用跑,游戏玩耍不能远,课间安全记心间。

二、培养学习习惯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入学教育时就要有意识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新生入学后,教师不必急于上课,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下学校,让他们熟悉一下学校的环境。看看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上课?怎样读书?怎样做游戏的。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学校,知道学习也是很有趣的。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在讲课时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去强化学习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布置充满童真童趣,桌椅高低适宜,卫生干净。

三、卫生习惯教育

在集体中生活,孩子在学校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卫生要求:

1.睡起洗脸洗脚,早晚勤刷牙,饭后要漱口。

2.经常洗头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3.常剪指甲,常理发。

4.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

5.常穿校服,得体大方。

6.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

7.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8.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买“三无”食品。

9.饭前便后要洗手,吃东西前要洗手。

10.预防疾病传染。校园环境卫生要求:

1.教室地面干净,清扫彻底、及时,无卫生死角。

2.课桌、物品摆放整齐。

3.劳动工具摆放规范,卫生保持良好。

4.不损坏课桌椅,不乱刻乱画。

5.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垃圾,见到垃圾应该主动拾起,放到垃圾桶内。

6.爱护公共财物,不毁坏树木,不践踏草地。

7.不把早餐、零食带到校园内吃。

四、安全教育

1.课间安全。课间玩耍时,不要剧烈运动,不要快跑,要稳稳地走,防止摔倒或和高年级学生发生碰撞;不做危险的游戏;不私自攀爬建筑物;不要把文具如直尺、铅笔等含在嘴中,也不要拿着玩耍,防止戳伤他人或被戳伤。

2.活动安全。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要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布置,认真做好准备活动,遵守运动规则,杜绝发生哄闹现象,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课间、课后在没有指导教师的情况下,不允许攀爬体育器材。

篇3

关键词:入学教育;美国;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135-02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入学教育的涵义

我国对新生入学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入学教育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综合各方面的观点,认定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针对学生特点和教育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学生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和完成人生发展阶段的转换,清楚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要求和变化,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全部实践活动。[1]

美国的入学教育,也称为新生体验计划,它包含发展智力和学习的能力;开拓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探索自身的定位、身份、个性的发展;为将来的工作、职业做决定;保持身心的健康和生活的品质;考虑、顾及精神生活或信仰方面的事情;发展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发展公民的责任。

二、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比较

(一)定位不同

美国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学生为目标导向,中国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以管理学生为目标导向。

(二)机构设置不同

美国实行扁平化管理,多头并进,条状运行机制,有专门的的新生教育机构及专职人员。中国实行院系两级运行,党政合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2]。

(三)时间和内容不同

美国很多高校实行入学前教育模式,开学前一个月开始实施即第一阶段,即在入学前暑假就开始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第二阶段是新生日/周阶段,该模式安排在开学后的某天或某周开展各类活动,提供新生和教师、员工、高年级学生、留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有些活动还会持续;第三阶段是新生课程阶段,即是“新生头年计划”也叫“新生体验计划”。该阶段以修学分课程模式来实现,介绍和修读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校园文化、课程安排、安全意识、国际合作、社区住宿、餐饮伙食、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快速融入各种团队,获得外界的支持[3]。

中国新生入学教育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是新生报到后一周至一个月的时间里,只有极少数大学时间有所变化。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校训校史教育,法治教育与学校纪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教育,心理测评及健康教育,专业导引及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1. 对象不同

美国高校入学教育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学生的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目前在美国,学生和其家庭成员的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越来越重要,这种项目能方便父母和家庭成员熟悉学校一切教学和生活情况,以便给予学生更好的学术指导和建议,而中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还无法做到面向学生父母及其家庭成员。

2. 形式不同

美国入学教育实行课程化且要求严格,美国高校设计了系统的新生环境熟悉与适应性训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学术指导、人际关系等,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继续学习的资格。中国高校多在开学后进行军训、集体参观、专题讲座、学生会及社团纳新、心理测评等,没有学分限制相对宽松。

3. 评价不同

美国入学教育重评价,中国高校重视过程。美国高校重视对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进行评价,并且充分利用研究的数据和项目评价的结果,对项目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提高教育目标和教学质量。

三、当前中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入学教育研究理论基础薄弱,无法有效支撑入学教育实践活动

我国新生入学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理论较少,只有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两次比较大的研究,一次是80年代中期,以“怎样做好大学阶段的第一个过渡”为研究主题,提出了一些教育策略和建议,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 另一次是90年代末本世纪初,主要以经验研究为主,但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以致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够。

而美国在1886年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年教育研究中心”。之后又成立了“新生体验计划国家研究中心”,在美国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二)入学教育时间过于短暂和集中,不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

很多高校的入学教育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学的前一周或一个月以内,甚至是一部分活动与军训交叉进行,这种集中的灌输式方式,的确能够让新生短期内迅速了解校训校史、校规校级,但是在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很多新问题、新困难还未来得及感受及面对,对新的生活和学习过程还未来得及体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要接受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大量的信息,没有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效果可见一斑。对大学教育认知的建立,不是一周或者一个月就能实现的,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目前大容量、短时间的信息灌输不符合教育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三)入学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与新生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

当前中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普遍是:校训校史教育,安全教育与学校纪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专业及课程介绍,部分高校又逐渐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新生个体的研究较少,也就无法和新生的心理期待和实际需求相吻合,一方面新生入学之际,入学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另一方面却无法为新生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和帮助。

同时,入学教育形式单一,绝大多数高校采用军训、参观、报告会、讲座等方式。例如:报告会、开学典礼等,一个人讲二三百人听,多则达到几千人一起听,时间长达2-3小时,学生却在下面谈论自己关心的话题或者玩手机,把入学教育当做一种煎熬。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集体活动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整个社会在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尽相同的情况下,继续沿用传统的集中式、灌输式的入学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

(四)教育主体单一,组织工作缺乏沟通与协作

我国高校从事入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学工人员,辅导员以及部分学生干部是主体,专业教师和专家级人员参与有限,普遍存在临时组建迎新队伍、部门抽调人手的情况,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多,入学教育的工作人员更显出师资力量不足,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人员不足的劣势。

四、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

(一)夯实理论基础

中国的新生入学教育起步晚,很大程度上借鉴和参考国外的经验,但中国的历史背景、教育模式、学生特点等各个方面都与美国不同,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好的经验的基础上,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的新生入学教育理论基础,明确入学教育定位和目标,以此来指导新生入学教育实践。

(二)建构全员参与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1.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渠道相结合

美国高校入学教育在重视学生引导的同时,也重视对学生的父母及亲戚的教育引导,中国学生的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对新生的影响比美国大很多,因此,更应该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范围,并发挥作用。

2. 师长引领与朋辈影响相结合

发挥班导师及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学生不同专业和兴趣的基础上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团的公共性、开放性、学生相对集中的特点,通过与导师和优秀学生朋辈之间的交流、咨询、讨论、调研等活动,加强对高校与专业的认知,易于被新生接受,也提高了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个别教育与集中教育、阶段性教育与长期规划教育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紧密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围绕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既要发挥校、系两级集中教育的优势,又要兼顾新生个体的差异性加强个性化的引导。优化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建构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内容体系,明确阶段性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同时,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困惑与迷茫,做好长期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既做好思想引导又做好专业学习及全面发展计划。

(三)丰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和载体

1. 延长入学教育时间

录取通知书发放时连同入学教育宣传资料,包括学校管理模式、教务管理制度、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会及社团组织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开通校园网站、博客、微信等家长交流平台,让学生入学前对大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减少学生入学后的无所适从和盲目感。同时,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到一学年,增加入学教育内容,美国的入学教育课程合格后方可进入第二学年的学习值得我们效仿,中学阶段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进入大学后学生要迅速转变的确有一些困难,也给一些学生学习带来了障碍,因此有必要把第一学年作为新生自主学习方式转变的学习年。

2. 开展普适性教育的同时,关注个体成长

构建新生入学教育组织运行体系,建构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专兼职为支撑的入学教育队伍,同时,建立学生入学教育互助组,发挥学生干部、党员、助理辅导员、社团成员等一切有意愿引领新生实现对大学的适应与认知的优秀学生,即做到了很好的补充了入学教育人员不够,又做到了对个体的关注。

最后,入学教育最难的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中学教育的灌输式转变为大学的自主式。改变已经形成的10多年的学习方式,新生的入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都要努力实现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①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

②林彬.中美学生事务管理的比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1.

注释:

[1]王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

篇4

(一)入学教育针对性不强

目前,95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她们大多思想独立,个性独特,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特点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认真进行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二)入学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高校入学教育过程中,多采用单一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为主的灌输式教育缺少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实践参与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互动,难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三)入学教育内容侧重点偏颇

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对学校、专业产生归属感,并适应大学管理模式,大多数高校开展的是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存在理想信念教育淡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等问题的存在。

二、书院制下入学教育特点

(一)创新入学教育内容

在书院制模式下入学教育相对增加了新的内容,不仅包含了大学生生活学习特点、心理思想健康、校规校纪等常规性教育,还有专业思想教育、通知教育、课余文化活动、书院文化、中国传统礼仪和道德等。更侧重培养学生对书院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加强新生对书院历史和文化的学习,让学习了解什么是书院、书院有什么优势和特点、书院与学院有什么不同、在书院生活和学习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接触书院、了解书院、爱上书院从而爱上自己的大学生活,使学生顺利渡过开学的特色时期。

(二)创新入学教育的形式

在形式上书院制入学教育不仅有班会、讲座、军训等传统形式,还有利用自己本书院的宣传文化橱窗、书院新生入学教育APP等新形式。与此同时,运用活动教育法通过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渗透到活动当中,加速其适应过程。

三、书院制下入学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针对性的开展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依靠学校全面考虑、整体部署,利用学校、书院各项资源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同时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做好新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急需哪些知识和技能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入学教育内容。

(二)因材施教的进行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层次、分阶段、有目的,这样才能把入学教育发挥到最大化。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入学教育工作。老师在新生入学时期要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需求,践行新时代的要求,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篇5

关键词: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46-02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在入学后的第一年,持续地关注他们,引导、监督他们加强自律性,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新生入学不适应问题

高职新生既有与本科新生相同的适应问题,也有其独特的适应问题。不同于本科新生的自豪感、兴奋感与入学后人才济济所产生的对自身体验的失落感、自卑感,高职新生的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自身评价过低所带来的自卑感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生活问题。新入学的学生来自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离开父母来到从气候、语言、饮食等方面与家乡有差异的城市。有学者调查显示,51.72%的新生对气候不适应,35.47%的新生对饮食不适应,26.1l%的新生对新的作息时间不适应,而没有任何不适应的学生占极少数;其中许多学生都是正在慢慢适应需要自理的生活,所以新入学的学生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自身的自理能力。

2.适应学习问题。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阶段是多元化、自主学习阶段,而高职新生却具有被动学习的特点;从学习内容方面看,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从所要掌握的知识量来看,高职要学习的知识明显比高中阶段多,因为学习年制的限制,高职一年级的课程甚至比本科院校一年级的课程还要多;从讲课方式来看,大学的授课方式对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进行了改变,添加了合班课、实训课和公共课等授课形式;这些问题都致使新入学的学生出现了不适应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目标等方面的状况;再者,很多学生认为已经完成了“读大学”的目标,于是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能合理地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导致学业荒废。

3.人际交往问题。有研究者认为,高职新入学的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进入高职后,学习不再是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学习氛围也没有高中和本科院校浓厚,人际交往比较频繁,形式也越来越多样,面对不同省市、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个性的新同学的时候,有的同学会因为个人性格问题,不愿意与人交流、接触;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因为有过强的自我意识而被孤立;同时在狭小的宿舍空间相处,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如何与室友和睦相处、学习照料自己,这些都变成了生活的烦恼[3]。

4.心理适应问题。研究者认为,新入学的学生不适的心理可概括为“失望”、“失宠”和“失落”。许多高职学生失去学习目标、未考上理想的院校、思念亲人、不适应新环境、缺乏存在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他们产生不适应的心理,长此以往会出现食欲下降、失眠等问题,甚至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5.不适应专业,甚至导致“专业困境”。许多新入学的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和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的现象,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又不得不继续学习自己的专业,从而出现了专业困境。面对这个问题,许多学生都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另外,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受就业情况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都要企业做一线工人,与学生填报志愿时的憧憬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

二、高职新生的特点

有研究者认为,目前,高职生在高考录取中归于第三批,他们高考的分数并不理想。这与高职新生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课前不注意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下课疏于复习,遇到问题羞于、懒于向别人请教;生活习惯方面,生活作息不规律,爱打游戏,晚睡晚起的现象严重,导致上课经常迟到或者上课疲乏睡觉,无法集中精力听课。缺乏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差,厌学、被动学生在高职新生中普遍存在。

许多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不十分了解,或者只是受周围人的影响,或者是为了上学而选择。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对自己兴趣的进一步认识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了解,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兴趣和选择的专业有很大的差距,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惧学、厌学的情绪。

较强的自由意识,极差的独立能力。高职新生多来源于普通高中或中专,所在中学的声誉、学习氛围相对重点高中较差,学生自身的荣誉感较低,与老师的关系也较为松散,受到的关注较少。平时自由意识较强,纪律性、集体荣誉感较差。另一方面,因为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他们的独立生存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较差,往往不服管教,自身又缺乏执行力。

不成熟的心理世界。如今,许多高职学生都是90后,一方面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正趋于成熟而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处于心理上的动荡期、过度期。

三、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和内容

1.校史校情与校规校纪教育。有学者认为,学校的历史应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学校的办学精神,培养他们对学校的关心和热爱,可以增强他们的爱校意识。有学者认为,以校史为开端,以校训为重点,通过新生军训、开学典礼及专业引导讲座等活动,进行校史校规教育,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喜爱学校。还有学者认为,要在新生入学时加强班级管理和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更好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2.做好新生入学安全知识的引导和教育。根据每所学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情况等因素,做好安全教育,加强新生的防范意识,如:校内防诈骗、网上防诈骗、个人财产安全、离校外出的交通安全、遇到紧急情况的解决办法等。另外,还有对学生进行安全上网、健康上网的教育,培养新生健康、良好的上网文明素养。

3.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质。加强新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新生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地努力。

4.专业学习教育。目前的高职与高中的教育方式有明显的区别,从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高职教育在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教学比例大于理论课程的学习。所以在学习方法与思考问题上对新生进行引导,避免新生入学后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并且会邀请学习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或学生干部,为新生的学习、问题解决方面开交流会等,使学生尽快了解适应高职学习的方法。

5.生活指导。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走进校园过集体生活,在生活上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可能会使自己所在的公寓卫生脏乱,所以可以利用新生军训的内务训练、学校组织的一些专门的文明寝室的评比与每周进行的卫生例行检查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传统的新生入学适应性讲座外,有学者通过心理委员开展以积极为核心内容的娱乐课程,不仅可以缩短新生适应新校园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有效改善因适应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困扰,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提升自我主观幸福感[3]。还有学者提出将体验式教育引入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将体验式教育应用到新生班级建设中。通过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和需求的课下活动,带领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外活动,通过观察、体验、分享、互动,从中启发学生反思,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实现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7.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学者提出,建立以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点的新生入学教育,将就业指导前置,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业需要个人提高的素质和努力方向,可以帮助新生更快、更有动力地适应高职的学习。

8.利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文化教育。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当前高职新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能够丰富入学教育形式,更贴合学生思想需求,使学生在互联网世界里能够更好地开拓视野,更容易接受入学教育,从而提高了入学教育的高效性。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其他很多的方案,如家校联系制度、辅导员班主任助理制度、导师制、新老生同寝等方法。

四、总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近年来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逐渐加强,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高职新生不适应的表现、高职新生教育的特点和高职新生教育内容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了研究中的不足环节,如对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的课程、高职新生教育与新生需求以及成功适应之间的关系和新生在年龄、种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性,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对国外高校新生定向辅导的研究,也很少有学者涉及。研究的方式多是定性研究、案例分析等等。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大部分高职对新生教育与辅导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做法过于简单、单一,尚不够系统深入,且缺乏科学化、专业化的模式、准则。因此,应加强对高职新生的教育教学和与高职学生发展的相关课题的研究,制定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新生教育辅导的目标、准则与方案,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参考文献:

[1]顾冉冉.高校社团活动与新生适应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5,(1).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堂内外;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54-03

2012年十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根据园艺技术专业的特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因此在课程开设中,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时间,无外乎课内与课外,课内的时间往往是固定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而课外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以实际的项目引导他们去从事一些创业项目。

园艺技术专业通过几年尝试,开设课程包括课内以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社团活动和特色项目的整体策划,学生全程参与活动的筹备、策划、实施、安排、扫尾工作,这些课程与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在课程间学生的接触面由面到线,再到点。

一、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

园艺技术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的一部分,属于公共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1周)、创业教育(1周)、SYB创业讲座,这三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平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激发他们内心创业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

创业教育平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的通识教育,拓宽学生对于创业、专业的知识面,接受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高职教育的改革要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作用,每个专业均有自身的特色,现代园艺产业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产业,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创业的低成本性和可行性,在五年的毕业反馈中,我们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工作之后的3~5年中,进行自主创业。由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我们将创业教育的模块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适应时代要求,改革教学的内容。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主导方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花艺环境设计与施工、植物栽培与养护、绿地的综合养护管理等工作,核心技能是小型绿地的设计与施工技能、花卉苗木的生产管理、绿地综合养护管理。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技能要求,我们在不同的核心课程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项目策划、市场调研、项目运行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成本核算与项目定位,通过这些项目的教与学,与企业的不断沟通与交流,为达到这些技能的掌握,确定了基本的教学项目和目标要求。

以上这些项目的设置整合在各专业课程中进行,可以较好地启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今后的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三、创业教育融入实践课程教学

园艺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演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技能的要求,尤其是园艺行业中最前沿的先进工艺流程、先进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知识,而创业者所需要的实践经验远远高于普通打工者,要将创业的理念完整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将创业理念利用企业的经验加以证明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的各类活动,如企业品牌推广、短期打工、班级分小组活动等。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花卉栽培实训环节、专业实践环节、花坛花境设计与施工技能训练等实践环节,如在花卉栽培实训环节,我们将全班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为期2―3周的实践,学生分小组设在不同的部门,要求学生熟悉本部门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主要产品、面向的客户及其他要素,回校后分小组汇报实习的内容及心得,同时邀请1~2个组,对各组的汇报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完成后就是一份较好的企业运行模式,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氛围,因此,通过与不同企业的接触,为后期的学生创业积累了一份很好的创业资料。

四、创业教育融入选修课程

选修模块就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而面向的是部分学生,有兴趣的学生才会去选择,因此教师的授课人数是实现真正的小班化的一个途径。通过调研,我们为今后有志于从事苗圃管理的同学开设了《苗圃管理》过程,为有志于从事园林施工的同学选择开设《工程预决算》、《工程材料》,为有志于从事淘宝的同学选择开设《园艺商务》。

如在《苗圃管理》课程中,除了单纯的理论课时外,要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苗圃的管理中,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材料管理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校外的实训只有在毕业综合实习时,才有可能实现,而我们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将基地按功能或区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与老师的沟通、管辖区域的全方位管理,小组人数不宜太多,3~4人为宜,学生需要全程参与基地的植物日常养护、材料的管理、采购与销售的成本、利润的核算、尤其是基地内的植物常态管理,需要学生具有创业过程中的较强的责任心。因此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前期创业的心态储备。

五、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

在充分利用课内引导学生进行创业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的各类活动与创业、专业相结合。如大学生挑战杯的创新创业计划,就是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策划的训练。同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还充分利用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优势,利用大学生创意集市,为学生前提的创业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大学生创意集市是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免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摊位,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园艺技术利用创立的花艺创作协会,以会长负责制,由专业老师全程技术指导,负责该摊位的运行与管理,实施几年来,通过这个创意集市的管理与运行,每届的会长均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同时也反馈,创意集市的锻炼为他们的创业打下很好的基础。

课外创业教育的引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创业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和心理情感。而这种心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需要课内外结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创业教育引导,让有兴趣的同学在校期间充分接受创业教育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在不同的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创业梦想,最终实现创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余达维,路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3,(3).

[2]陈光.农业院校“三段式”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3).

[3]刘兵,张智靓.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核心课程的体系化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3,(2).

篇7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说明了伽利略的观点,再通过“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情况”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船里,有人在船里竖直向上蹦起来,他会落水吗?为什么?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水。问其原因,皆曰:船在走,而人跳起后不再向前走了。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1)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2)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3)注重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没有客观事物作为基础就难以实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必须使学生所学的问题获得生动具体的惯性认识,然后在通过感性认识的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在演示“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时会怎样”,这个现象由于学生脑中前科概念的影响很多同学认为鸡蛋会随着垫板一起飞出去,而实际的现象却与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若学生能演示这个实验,不但加深了印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成功的。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每位学生都看着静止的鸡蛋,睁着求知的眼睛,渴望回答脑中的为什么,这时,老师在进行巧妙的引导、点拨就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快乐中求得知识。

(4)必须破除教师、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由于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还具有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因此,很难想象出这些教师所教授出的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能够加以破除。所以,破除教师自己头脑中前科学概念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前提。

(5)讲清规律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规律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规律,不了解前人得出这个规律所经历的曲折道路和付出的艰辛劳动,就不知道这个规律对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性。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若只给学生结论,没有注重知识的探索过程,就大错特错了,通过学生探究式的实验可以明显的看到小车受的摩擦力不同,运动的距离不同的现象,再加上老师进一步推导:“如果表面极其光滑(即不受力)小车会运动的路程越来越长,永远运动下去,得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而且学生也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加深了印象,将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彻底否定,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和思维方法。

篇8

关键词:辅导员;新生入学教育;关键环节

一、“95后”大学生的特点与表现

(一)心态开放,个性张扬

“95后”大学生同“80后”及“90初”学生相比心态开放,个性张扬,追求、需要多元化,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乐于表现自己,在新生中95%以上的学生均已加入到学生组织(学生会、团委、社团)中,部分学生在学生组织及班级中出现多个兼职的情况,表现积极,期待得到身边人的赞许和认可。个性张扬方面,追求打扮的标新立异,语言交流中善于使用网络用语,QQ个性签名中大部分同学喜欢使用“火星文”,这些个性与特点表明“95后”新生的入学教育需创新。

(二)心理脆弱,约束力差

通过与“95后”新生的接触和交流发现,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道路较为平坦,当独自生活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心理素质脆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表象和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反差:一方面是学生期待身边人,包括老师和家长把他们当成成年人,在语言表达及装束打扮中追求成熟;另一方面是当事情发生时,哪怕是小事也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更严重者会引发心理问题。另外“95后”新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大学之前是在父母、班主任的监督、约束下成长,来到大学宽松的环境离开外界约束,自觉性较差一面立刻显现。

(三)缺少沟通,团队合作少

主要表现是:第一,缺少与家长的沟通。大一新生常常以忙或是同学会笑话为借口,减少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第二,缺少与老师及身边同学的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应用,使得“95后”新生“机不离手”现象极为严重,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课上、课下不会主动找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老师交流,空余时间常常是几名同学聚集在寝室利用电话或是电脑上网,在集体活动中常常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二、“95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与重点

(一)注重思想修养,做事先做人

“95后”新生入学教育中应关注学生思想修养教育,让刚脱离中学教育的学生分清善恶,懂得美丑,明辨是非,通过实际案例让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增强内心的时代精神和使命感,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其诚信、务实、乐观、向上、豁达、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尽快在入学初找准自己定位。另外“95后”新生在日常交往中突出的是“奇”与“怪”,本身并没有恶意,目的是引起他人的关注。由此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加强学生校园礼仪方面教育,从小事做起。对于新生讲尤其是在课上、课下对专业课教师的礼貌,在图书馆、自习室减少甚至避免不文明行为,培养学生如何实施和践行礼仪,做事先做人。

(二)适应大学生活节奏,传递正能量

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包括很多,如学习节奏、日常生活规划、安全警示等。首先学习节奏。进入大学大部分新生学习上缺少自主性,学习目标不明确。为此在新生学习教育上,以榜样的力量进行激励。通过名人名师、高年级学习优秀学生的实际案例,激励新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经验介绍会等传授恰当的学习方法;通过专业介绍会让学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专业方向。其次,日常生活规划。离开父母的照顾,“95后”新生大部分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尤其是消费上出现很多不合理消费,教育之初需要给予引导。另外“95后”大学生情感丰富,但进入大学后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等多方情感及交叉情感时处理较为混乱,甚至一部分同学因为情感问题而引发心理危机。为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需对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给予重视。最后安全警示方面。如诈骗案例、新生宿舍用电不合理引发火灾案例等需加强引导和专项教育。

(三)把握需求,创新内容与形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手机网络的普及,“95后”大学生的信息储备量较高,为此对“95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除包括传统常规教育外,还需根据“95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首先内容上进行拓展。除包括常规的教育内容:思想教育、生活教育、学习教育、安全教育等,更多的应该倾向于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免在遇到情感波折时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其次形式上进行创新。传统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以集体讲授,发放宣传资料为主,其作用和效果在“95后”大学新生身上效用较低。一方面是他们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形式的厌烦,有被迫感。为此在形式上可以转变为学生喜欢并能够参与的访谈形式、互联网互动(人人网、QQ、微信)等形式。

三、结论

长期的高校学生管理经验发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成效的好与坏对新生群体日后的学风、寝风、班风建设和大学生活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高校工作者,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及替代的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创新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以实际案例教育、激励性教育为主,通过访谈互动、互联网互动等方式,提升新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秉承“学生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主动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离开家后在大学校园并不感觉孤单,从内心开始接受大学生活,主动的来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明宇. 浅析“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7):96-97.

篇9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四个一” 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组织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尽快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关系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对自我身份、自己专业和所在学校的认同,更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本科三批录取,较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分数线低,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兴趣爱好广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习自主性差,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因此,了解独立学院新生的特点和问题,探寻良好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切实做好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计划,对于独立学院大学新生的成长和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以泉城学院为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需要研究解决:1.新生入学教育在时间安排上基本是集中在新生报到后的一个月左右,过度集中的入学教育,信息量太大不利于新生消化领会;2.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者大部分是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导,包括学涯和职业规划教育上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3.新生入学教育大多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对新生的专业和个体差异也没有针对性;4.各专业虽已在开学后第一学期为新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但并未很好地解决学生专业归属感不强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一新生“四个一”入学教育计划

独立学院大一新生“四个一”入学教育计划(即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个学期、第一学年),将入学教育内容合理分配到各个时间段,将新生卥学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一年级。针对新生在不同时间段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最终确定各个时期新生入学教育计划的内容和形式,使入学教育更见实效,并将入学教育计划在学院新生中实施并在一定氛围内推广。

(一)第一个“一”,即第一周。

在第一周内开展军训、安全教育、校史校风校规教育。军训是大学新生入学的必修课,一般从新生开学的第一周开始,持续时间为两周左右。通过军训,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识和纪律观念,增强学生我约束、自觉守纪意识,培养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在军训期间让新生了解校史校风和校训,让新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学校的概况、教学科研力量,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以及学校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二)第二个“一”,即第一个月。

在第一个月内陆续开展学涯规划教育、教学管理与学习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入学教育内容,进行《学生手册》考试和大一新生心理普查工作等。

所谓学涯规划教育,是指作为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引导大学生尽快找到人生坐标,合理的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在此方面,泉城学院通过邀请大学生设计专家开展名师讲座、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作专题报告、开展新老生交流会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和潜力。此外,学院还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业调查、顶岗实习等活动,在辅导员、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适时调整学涯规划,完善行动计划,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

在教学管理与学习指导教育方面,学院请专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现状、就业状况、专业教师队伍和专业前景,同时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实施;邀请分管教学的学院领导给学生介绍专业的课程体系、选课方式、专业学分的构成以及选修课等情况;辅导员培养学生养成热爱专业的情操;邀请高年级学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

(三)第三个“一”,即第一个学期。

针对心理普查的结果初步建立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普查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谈心与指导,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心理测试结果,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教育、挫折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等。如: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的时候,召开小型班会,倾听学生讲述对大学学习、生活的种种不适。对于他们产生的不适进行疏导。建立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的诉说,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克服障碍,有问题主动寻求帮助。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入学动机 矫正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The Analysis of the Motives of Students' Entrance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he Corrective Counter-measures

CHEN Xiangzhen

(Songshan Shaolin Wushu Vocational Institute, Dengfeng, He'nan 452470)

AbstractTake Songshan Shaolin Wushu Vocational Institute for example,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enrolment motivation of students partly from 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it proposes corrective counter-measures, so that the educators may have a thorough grasp of this matter and they do well in education and guidanc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motivation of students' enrolment; corrective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扩大招生数量,一方面,生源素质不断下降,致使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逐届走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对高职学生的个别行为颇有微词。如责任心不强、不会合作、意志薄弱、人生目标模糊等。高职学生入学积极性高,但就职后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不禁要问:学生的入学动机是什么?高职院校如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高职学生入学动机状况,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体察他们的内心活动,并注意强化和培养其正确的、积极的入学动机,努力遏制和削弱其错误的、消极的入学动机。

1 入学动机简述

所谓动机,是引起、维持人的某种行为,以达到预定目的的愿望和意念。入学动机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入学动机对学生的在校活动具有激发、指向和维持的作用,直至达到目标。

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动机问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准确地把握学生入学的深层原因,以便于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造有利条件。为此,本文作者对本校三年制管理系、体育系学生的入学动机进行了抽样调查与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高职院校在校生。以河南省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为例,对所在院校管理系、体育系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46份,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为99%,个别谈话数50人次。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个别谈话等方法,同时参考其他职业院校的调查和研究成果,并依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做以下分析:

(1)大专生选择入学动机前两位是“想掌握专门的技能和知识”。列第三位的入学动机是为了工作,与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相似。仅有6.7%的学生的入学动机是为了文凭。说明了绝大部分大专生比较务实,他们能将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即他们的入学动机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

(2)选择“为了贡献祖国”这一调查数据反映出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值得庆幸的是有4.5%的学生选择了为贡献祖国而读书。有这样入学动机的学生比例太少,但在学生群体中具有领军的作用。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一般素质较高、成才愿望强烈、自尊、自强、对未来充满憧憬。

(3)“为孝敬父母”而入学的学生比例为5.2%,即反映了大专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大多对自己的未来能独立思考和决策。同时,也反映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深思。

从总体看,90%的高职学生入学动机是以自我发展性动机为主,反映了他们理性而实用的态度。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高职学生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要想让高职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迎接挑战,把握机遇,高职院校就必须重视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 入学动机矫正

3.1 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社会认同度低。我国的教育机制乃至相关的部分政策,居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精英教育。人人都要找职业,但“职业”两字冠在校名上则是很不光彩,这是导致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认同度不高的社会根源。另外,现行不完善的高职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术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导致高职学生自我认同度普遍较低。

对此,政府首先要大力扶持高职教育,从办学条件到学生就业,提高高职学院的影响力;企业应改变用人观念,重技能轻学历,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同;学校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因需施教,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高职学生自身要自强、自信,合理定位,提高自我认同,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增强学生的长远目标意识

调查表明,学生入学动机功利性强,缺乏长远规划。由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在高职高专的学生当中表现特别突出。新生入学时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结果大学生往往学习较被动,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盲目取舍,于是就出现了本课题调查中所出现的入学动机比较片面的现象。

首先,学习动机教育应与学校的思想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之形成长远目标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教育工作者应运用心理和教育规律去引导和教育学生,并通过言谈、行为等将殷切期望传递给学生,使之产生一种动力。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优势,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形成一定的压力,使压力转变为学习上进的动力。

3.3 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训、轻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培养的现象较为突出,因而应加强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方面,高职学生应加强自我修养的提高。在建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化底蕴的挖掘与充实,唤醒和滋养学生心智的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4 加强学生感恩教育

调查数据深刻反映了学生淡薄的感恩意识。为加强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应建立“三位一体”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恩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据此,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3.5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调查中选择“为了贡献祖国”的仅有4.5%,在和学生个别谈话中发现,学生对国家的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他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和中国近现代屈辱史、奋斗史认识不清,对马列主义、思想等理论的基本内涵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

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以此激励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一方面,创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校外教育因素,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协调,共同完成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4 总结

从本次入学动机的调查结果来看,从总体上说我院学生的入学动机是健康的、以实用性动机为主。在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注意加强培养和激励学生积极的入学动机,使他们保持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需要,处理好主观需要与实际可能的关系,专业技能和人格健全的关系等。与此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和爱国主义理念的缺乏,这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自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需引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殷丽媛.大专生入学动机刍议[J].镇江高专学报,2005.18(4):7.

[2]张虹.目前成人高校学生入学动机浅析[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1.1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