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实的文化底蕴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厚实的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化传承;文化底蕴
多年以前,我听到解小东唱的歌曲《中国娃》,里边有几句歌词:“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它让我深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让中国文化元素从我们身上流传到下一代的身上,把他们都培养成一个堂堂正正的
有中国底气的“中国人”呢?因为语文教师除了“授业”之外,还应“传道”。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在农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到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要从自身开始――要保证自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好桥梁的作用;其次要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积累文化素材;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近自然,搜集地方文化资源,建立作文素材库。
一、教师要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
对于是否是一个优秀教师有这样的评价:“教师只有拥有爱满天下的襟怀、丰富的文化涵养和宽阔的智力背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也是我们站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不被时代淘汰,不使自己贬值的行业资本。而从语文老师的层面去讲,他们具有学科优势,传承中国文化元素更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对于他们就更重要了。
(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习
积淀一定的本土文化底蕴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也是增强本土竞争实力的需要。我们深知,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本土文化”因其“本土”而显其吸引力和生命力――千年承传,生生不息,装点在民族文化大花园中。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本土文化,向本土文化学习,这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基础。本土文化越厚实,越能育名人孕英才。教师应吸纳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具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用文化精髓来熏陶浸染,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比任何说教手段更具感染力。广西就编有本土教科书《广西社会》,各地方也有自己的本土教科书,如河池市有《河池乡土》等。但这些本土教科书,有些学校不安排课程,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积极宣传发展本土文化,这是发展本土文化的需要,我们可以自己学习这些教科书,还可以激发学生去阅读。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后区域间的竞争,就是一种文化亲和力的竞争。本土文化体现了本土人文环境的特色,它的魅力无穷,潜力无限。教师应该为营造良好的本土人文生态环境出力,增强本土的竞争实力,以推进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积累文化底蕴,提升品德修养
积累文化底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在阅读时建立文化素材手册,要养成边阅读边摘录边旁批的良好习惯,并对积累的文化素材进行归类梳理
1.采撷诗文名句
我国的历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作文宝库,许多诗文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写作文时引用一些诗文名句,雕琢出优美的辞章,会使文章氤氲着厚重的诗香,使文章流光溢彩、诗意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2.积累历史人物,掌握典故传说
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瞩目的生命历程,常常成为许多话题的经典论据;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浓缩,它不但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司马迁受刑而著《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红楼梦》……这些生动的历史典故对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莫大的作用。
(二)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近自然,搜集地方文化资源,建立作文素材库
1.关心走近本土历史文化名人
我们应当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在生活中学习写作。深入乡村,观察生活,发现人文资源,特别是有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一些老前辈询问相关的历史名人、革命前辈和当代著名作家文人等,或是直接网络查找,都能找到河池各本地方名人相关事迹的。如河池的革命前辈韦拔群,老人可以告诉你动听的真实故事,网络可以呈现给你详细的介绍。中华大地自古名贤辈出,代有英才。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引导学生走近我们身边的文化名人,会发现每一个文化名人身上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散发着文化的芳香。
2.收集民间艺术,体悟地方文化
春节来临,花灯、彩灯、对联、灯谜一个都不能少;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制品;十字绣、窗花、剪纸丰富多彩;中国文房四宝宣笔、宣纸、徽墨、歙砚;还有我们的家乡特产:巴马物产资源丰富,有珍珠黄玉米、油茶、火麻、油鱼、黑山羊、麻鸡、银鱼等名优特产;有钛、硅、锰、锑、铁、金、辉绿岩、滑石、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我们身边的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利用节假日时间,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去探究、收集地方特色文化,体验制作工艺品、家乡特产的过程,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不仅增加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起热爱家乡的感情,更为我们积淀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3.亲近自然胜景,感受景点文化
巴马是“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在巴马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独特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巴马寿乡探秘游和红色旅游已列为广西十大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境内有桃花源般令人难以忘怀的盘阳河秀
丽风光,有被英国皇家探险队1987年宣布称之为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有令人如梦如幻般经历三昼夜的“祈寿宫(百鸟岩)”水上溶洞,地下水晶般的艺术宫殿“水晶宫”让人一步一叹;还有美如西湖的赐福湖风光、弄友原始森林、龙洪田园风光、西山弄友原始森林、弄友天然八卦、大洛江洲地下长廊、水晶宫脚下让人为之震撼的“长命河”、好龙天坑、交乐天坑、好和响水天坑自然景观及东山瑶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我们应在假日期间以修学旅游的方式,走进大自然,细致观察,积累乡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进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语文教师应该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语文、用语文。笔者认为将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自觉的积累。在这样长期的有意识的学习中学生不但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而且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元素得到传承。
篇2
一、注重积累,品味语言,反复诵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大都文质兼美,文短意长,寄兴遥深,且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如中国古典诗歌风格就有空灵、质朴、含蓄、直白等。对于中学的诗歌教学,我倡导多朗读,美读,读出诗味、诗感。反复吟诵涵咏,往往会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甚至能激发创作冲动。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诗的开始在朗读,读出声、色、景情与韵味,尽可能读出美来。反观如今的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一哄而起,声光电多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教师习惯于灌输和机械引导学生浅阅读,不知引导学生美读,不知引导学生由读而喜欢诗歌。
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书须成诵。”古人尤其讲究诵读积累。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记忆深刻,精力旺盛,如能颂记几百首诗歌,尤其在以后,随着自身阅历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定能逐渐领略诗意之美。现今的中学生,缺少积累,仅限于教科书所列诗歌,局限于应试,文化底蕴肤浅。一代文豪朱自清曾言:“学习文字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给别人了。”由此可知,要想提高诗歌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厚实文化底蕴,就不能不吟诵优秀的诗歌。
二、发挥想象,注重审美,培养鉴赏能力
诗歌的美是复杂的,有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等。就意境而言,古诗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内涵丰富,大多借景抒情,咏史寄兴,即事抒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相见,重章叠唱,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即便相隔千年,我们透过文本,通过想象仍能领悟诗句的深邃的意境。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巴金曾言:“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就没有佳作。”创作诗歌需要想象,欣赏诗歌也离不开想象。欣赏诗歌,只有融入想象,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感知美的意境,才能使诗意自然流淌。如理解唐诗佳作的《宿建德江》,就不能不联系诗人孟浩然当时的情况:他年届四十,满怀希望到长安求仕,却失意而归。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有放飞想象,放眼广袤的原野。我们还原特定的历史情境,就能想象到诗人漂泊劳顿而移舟泊岸,将船停靠在烟霭朦胧的小沙洲旁,羁旅愁思,正像薄暮的烟霭那样袭上人的心头。日暮黄昏,行船本该停下,让人好好休息一夜,以消除旅途疲劳,谁知众鸟归林的黄昏,又增添漂泊无依的孤寂与惆怅。“低”字堪称题眼,借以抒写客愁之心和仕途失意之情,并借“月”这一思乡意象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想象特定的景物如舟、渚、天、月等来体会漂泊者的惆怅,仕途失意的落寞,壮志难酬的失望。
三、提高语文素养,掌握解题方法
不可否认,近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的古典诗歌教学,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由于考试的诗歌都选自课外,学生在备考中要广泛的涉猎、品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做好诗歌欣赏题的一般流程。
首先是看题目,分析作者。一般而言,题目是作品的文眼,它能透露诗歌的情感和主旨等一些信息,如羁旅愁思、登高望远、吊古伤今、征人思夫、望月怀人、离情别绪等。如《金陵怀古》,就知道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往往从历史题材入手,借古讽今,感慨兴亡。又如,《赠汪伦》就是送别友人的别诗,歌颂友人情深,表达依依不舍的别情。就语言风格来说,不同的作者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其次是看背景注释,分析感情。知人论世,分析注释或背景,在鉴赏诗歌时更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歌内容。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与时代特点都会在诗歌中留下印记。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单从字面上理解,似是一首世俗的生活诗,其实不然。史载,唐朝的科举制度,除了答卷外,还要考虑诸如出身、名气、品行、地位,甚至有无达官贵人推荐也很重要。杜甫也写过希望贵人举荐自己的干谒诗,即应试前献诗歌给朝中权贵,希望被赏识。知道了这一点,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
篇3
一、在朗读中整体感受诗词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和审美情趣”,翻开语文课本,不论是哪个版本,古典诗词所占的比例永远是大多数,就北师大版的教材而言,八年级教材里诗词教学几乎占教材内容的一半,可见编辑教材的老师们对诗词的重视,那么对于诗词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诗词学习当中,方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所以,我们在制定学生的阅读教学这一块的时候,就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学校按照年级的不同编排不同的教材,然后每天早自习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由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晚自习再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把每天的朗读体会写下来,在读和写的循环往复中,体会诗词的文化底蕴。这是从学校层面来谈诗词的学习。那么具体到一节课的时候,我们如何教授这些诗词呢?朗读是基本的,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在朗读中反反复复地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诗词的教学中,老师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师的范读是必要的,如果X得自己的水平不够好,网上有很多范读音频资源,下载一个感觉不错的,用来教学。对于自己刚刚接手的新同学,尤其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老师范读几遍后,学生可以自由朗读,达到朗读起来非常流利的程度,老师就可以指名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读,检测一下朗读的效果,同时考察一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中间可以穿插一些不同的朗读方法,如表演读、男生和女生分别读、小组读、全班读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诗词的魅力。
二、在朗读中品味诗词的语言想象之美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信息,如果语言能力不好就无法体会诗词的内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品味诗词之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其抑扬顿挫的平仄音节,读起来铿锵有力,配上音乐,听起来声声悦耳。学生带着感情大声的朗读,在这种富有韵律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产生有意识教育的效果。读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诗词的语言美学生自然能够理解。如宋祁在《玉楼春》里写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词人看到绽开的杏花,飞舞的蜂蝶,不由得驻足观望,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镜头,在这些镜头中,词人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一幕,把它展现出来了。这组镜头就是最能体现春天之韵的镜头。其他的镜头,如牧童的笛声、农夫的耕田、山村的宁静、河水的淙淙、山峦的青青,都不是诗词当中的内容。当然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挥想象,逐一地还原出来。后人评价这句词好在一个“闹”字,那么我们就对这个闹字分析,让学生领悟诗词语言的精炼和神奇的艺术魅力。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词人仰望天空,白云朵朵,清风和畅,小鸟盘旋在云朵下面;再看看远处的山峦,绿树隐隐山花烂漫,耕田的老者,放牧的小孩,都那么怡然自得;近处,几户人家还冒着炊烟,村庄边上桃花、梨花、杏花等各种花儿竞相开放,走进一看,枝头的蝴蝶蜜蜂,嗡嗡成韵。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它既是大自然的美景图,也是社会和谐的美景图啊!如果老师能合理地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所蕴含的内容,就能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基本能力。这就是诗词语言美的魅力之所在。
三、在朗读中领悟诗词的情感美
学习诗词不能仅仅学习它的文字内容,还要学习它的思想情感。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袋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永远激励着人们去奋斗。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仁人志士就会吟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内心就会产生无限的豪情壮志,激励他们战胜各种困难,为民族大业奋战到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一种豪情,正气永远响彻寰宇,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终会洒满人间。
当我们诵读“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时,眼前仿佛看见了当年的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这种情感是民族的,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内在精神凝聚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还没有彻底实现之前,我们正需要这种精神食粮,这就是古典诗词的熠熠闪光之处。
四、在朗读中分析诗词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
篇4
一、讲究选词,新颖生动
新颖是作文的生命,是美的灵魂,语言新颖才能产生魅力效应。汉语词汇是丰富多彩的,其表情达意更是复杂多变,因而遣词造句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写作时应尽量选用那些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和“鸣”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轻柔缓和的流动之美。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新颖生动的典范。
二、活用修辞,文采斐然
修辞是美化语言的常用手段,是语言的魔水,是最能增强语言魅力的表达形式之一。其中比喻能使深奥变得清晰,清瘦变得丰满,直露变得含蓄;拟人能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排比能使叙事详尽完备、条分缕析,言理深刻透彻、说服力强,抒情淋漓尽致、气势磅礴(假设排比,增加论述的针对性;铺陈排比,增强论述的全面性;段落排比,增加文章的条理性)。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不仅能使句子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也能使句子新鲜、诗意盎然,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化用诗文,彰显底蕴
不少同学深感自己的作文文采不足,缺少文化底蕴。诗词文句都是古今作者锤炼过的语言精华,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的特点。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引用一些闪耀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能有力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文化底蕴,使得文章厚实丰满、光彩照人。以下文字,足以说明问题:“虽然城市中不能看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也看不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更看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但是城市里的春色却别具一格。”典雅优美的古诗句信手拈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之活力、开端之美好,更让语言闪现出了迷人的光彩,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转贴于
四、善变句式,灵动畅达
有文采的语言大都讲究句式的灵活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式。譬如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可选用反问句;为了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可选用感叹句;为了抒发缠绵沉痛的感情或为了表达精细丰富的内容,可选用长句;为了抒发轻松愉快的感情或为了描写活泼、紧急的场面,可选用短句;为了整齐对称、声韵和谐、气势贯通,可选用整句。文章若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句式,语言就会大放异彩。如精彩片段:“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让我们对此抱以一个淡然的微笑。试着学学东坡,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子,做飘渺的孤鸿横渡人世悲欢,做飘然的智者对蜗角虚名,做世外高人斜睨人生浮沉,做红尘过客留下千古风流。”作者在流利洒脱的散句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整齐匀称的整句,便于自由散板的旋律中表现出一种匀称的美感,疏散之中显出整齐,自然之中蕴含节奏,和谐畅达。
五、挥洒意蕴,自成高格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途径和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等等,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由此观之,语文素养对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一线教学看来,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养,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等等。
二、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一)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开展语文活动,厚实文化积淀
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的。
(一)每日一句的积累。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堂检验的重头戏,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二)不定时的举行朗诵会。有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结合课文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每次分组举行,汲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练了语文,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认识。
(三)每日的一句,全班同学都参与“我喜欢的名句”活动。每天由一位同学将喜欢的名句写在相应的专栏里,其余的同学可以写也可以为自己选择,将自己喜欢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记或作业本的封面。
(四)开展阅读文学经典书籍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途径。经典在不同的时期,意义不同。特别是我国历精典子籍,处在青少年时期要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书》《史记》《公羊传》等。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篇6
(一)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当前,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中都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图形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也被运用到了平面设计中,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是创作者和消费者传递信息的媒介和工具。在实际的设计和创作中,我们不能将传统图形直接移植到平面作品中,而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的不同需求和喜好,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别受众的审美观和心理需求等,使平面设计与传统图形在本质上有机结合,从外观造型、文化内涵、神韵等方面寻求二者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要体现出原创性、新颖性、独特性,要面向国际市场,用具有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作品来推动中国平面设计与世界优秀艺术设计接轨,并启发和引导我国平面设计者探究和产生更多的新思维、新理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设计者要充分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在继承、吸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将传统图形艺术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表现对象的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而表现形式又反作用于表现对象,因此,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要体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比如,中国联通的标志的创意就是由吉祥图案“盘长”演变而来的,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也与公司的名字相应和,寓意着在信息社会,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迅达畅通。图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十个空隙则有十全十美之意。再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徽标,也是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民族文化厚实而凝重的底蕴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由一对凤鸟盘旋对望的“喜相逢”图案,表达出了圆满吉祥的含义,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前景的展望。我国传统艺术中高超的艺术手法在这个图案中得到了完美体现。由此可见,将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统一,注重色彩的协调与对比,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元素,而应该进一步地修改和创新,才能使现代平面设计的民族特征和现代性体现出来。
(二)民族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民族色彩是最具活力的一种元素,其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习俗、审美心理,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亲和力。而且,色彩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民族色彩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能够提升作品的内涵和底蕴,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表现,也给当前的平面设计以启发和借鉴,使我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了国际。我国的民族色彩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较大,因此青、黄、黑、白、赤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色彩,而且都象征着不同的寓意。五色与五行、五方相结合,形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东方属木,色青;南方属火,色红;西方属金,色白;北方属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具体来说,青色包括绿色和蓝色,绿色是植物的色彩,象征自然环境和生命力,同时充满着青春活力,表达了和平的希望及安全感;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色彩,蓝色使人联想起平静的情感,含有神秘感,表达了人们的期望,也代表着沉思、冷静、智慧。黄色经常用来表示阳光和大地的色彩。在中国历史上,黄色曾是历代帝王的专用色彩,从唐代开始,黄袍从祭祀的专用礼服,变为皇帝的常服,这一规则被后世中国帝王所延续,长达两千多年,因此,黄色在古代象征政权、富贵、地位和威严等。黑色代表着神秘、力量、厚重和博大,同时具有庄重、冷酷、沉稳的寓意。白色代表纯洁、高尚、友爱。红色是生命、吉祥、喜庆、热闹的象征,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一种色彩。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民族色彩,既能够增强受众的亲切感,又能提升表现对象的意蕴内涵,也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比如,一幅关于“汾酒”包装的平面设计作品就以蓝色为包装盒的主要色调,体现出了酒的历史久远,而且青花瓷的瓶身也体现出了古典、儒雅的意境。
(三)汉字书法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汉字是中国艺术中的灵魂与核心,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和书法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把书法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信息,还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情感的表现空间也更大。如今,很多设计师都或多或少地注意到中国传统笔墨的元素,将笔墨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无论是汉字还是书法,其在平面设计中突显出来的艺术生命力都是其他任何设计语言都无法企及的。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成功范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是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典型应用,古代铜钱中融入一个“中”字,似两扇上了锁的门,很好地象征了安全与诚信;再如“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体现了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巧妙应用,它借助中国书法的灵感,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京”字的造型经过艺术处理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欢呼着迎接胜利的人形,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
二、结语
篇7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是学生对文章情感内涵把握的前提和关键。
一、巧设环节,抓语言
《我的爸爸叫焦尼》是著名的外国绘本,尽管很薄,但是窦老师整整上了两个小时。可以想见,我们自己拿到一本简单的绘图本时可能会觉得很简单,没什么兴趣。讲给小孩听的时候,也是敷衍了事,不会投入地赏读。
但是,窦桂梅老师在解读《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本绘本时,非常用心,将课文的独特之处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她巧妙地抓住文章中的细节,人物语言,让学生深入感悟文章的主题。她曾经说:“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确,窦老师抓住绘本中两句重要的话“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和“这是我儿子,他叫狄姆!”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简单的语言中所传递出的丰富的感动。
她要求学生回答故事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听后畅所欲言,易于从文章的细节处找寻答案。尤其会发现这两处细节:“这是我爸爸,我爸爸叫焦尼。”和“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随后窦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么简单的话语为什么感动你们呢?从学生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出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在细节中体会到儿子的话语中对爸爸的爱的表达以及爸爸对儿子最大的承认。
这两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能感受到“丰富的感动源于简单的表达,简单的表达又能获得丰富的感动。”这也正是这堂课所要传达的中心内容。
二、细节入手,悟情感
窦桂梅老师善于从细节之处抓住人物的思想,而且让孩子去认真观察绘画中对人物的动作、衣着、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等等,请孩子们说说从中自己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领孩子领会作者表达的主题。同时,她引导学生观察绘图的颜色以及封面的设计等等,进而去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之后,她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又一个富有深意的描写,那就是绘本所描绘的爸爸的橙色围巾,妈妈的一条绿色围巾,以及儿子的橙绿相间格子围巾,让学生思考这些颜色是随意安排的还是蕴含着什么深意呢?很显然,这些一定是饱含情感。进而让孩子们感受到,绿色代表生命,橙色代表生机。以狄姆的一条围巾来表达生命的绿色中,有阳光灿烂,这也象征着了父母间的纽带。
除此之外,窦老师带领学生感受文本,尽管文章的情节和语言比较简单,但是却让我们非常感动。而作为图画书,文字与图画是相辅相成的。有些文字无法阐释但是却可以通过图画来表达,有些是图片无法表示清楚的,便用文字来诠释,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窦老师提示学生再回看图画书。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画面色彩,图形变化,并谈谈自己的发现。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容易发现,最后一幅图是圆的,而前面所有的图形是方的。窦老师便自然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个圆有团圆和破镜重圆的意味,预示着这一家三口永远不分离。
通过此环节的设置,她让大家知道:读绘本,不单要读文,还要读图;不单要读懂绘本的内容,还要学会如何表达。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教学中,窦老师就这样通过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衣着、动作、神态以及绘图的颜色的选择等等,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解读文本,析透彻
窦老师的教学过程,也让笔者看到了“语文积淀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而且是一种具有能动色彩的经验、情感与智力的积淀。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有多高,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这种积淀达到一定量的蓄积就会在人的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窦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足见她的文学积淀之深。她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讲的完整,分析透彻。
窦桂梅老师以“聊一聊”“听一听”“看一看”这三个环节贯穿课堂,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的深层内涵。她对文本的深度剖析,折射出她内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她对于教材勇于“钻进去”的精神。
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本,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学会抓住文本细节。善于引导学生见微而知著,体现“浓绿万枝红一点”的特征。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一个个生动传神的词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画龙点睛的句子、甚至小小的标点符号等,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本展开教学的突破口。”
在文本解析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窦桂梅老师采用环节贯穿法,逐层递进,渐渐深入文章的主题情感。同时,善于关注细节,小处着眼,细节之处往往蕴含人物丰富的感情。抓住贯穿文本的线索,或是一句话,也或是一个场面等等,以线索串联整个文本。能够让学生形成对文章的一个完整框架,为文章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篇9
8月5日行走西部游桂光国画作品展暨研讨会在海口举行。展览汇集海南本土画家游桂光数十年来精心创作的优秀作品30余幅,从不同侧面描绘了霸王岭、尖峰岭等海南自然风景和人文风貌。
展览以“行走西部”为主题,画作展现了游桂光多年来生长、行走于海南西部的内心痕迹。画作常以依山而下的清泉为“线”,贯穿了富含生命力的山峦,香蕉、槟榔、木棉等海南各类乡间树木,若隐若现的村落及或劳作或休闲的人们。作品景色、地势复杂,山峦神秘,烟云迷蒙,是作者多年在海南西部生活体验的传达。
展览同时,还举办了游桂光作品研讨会,游桂光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自己学画的经历和对中国画的思考。
游桂光生于海南东方,现为中国美协会员、省美协顾问。曾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擅长写意山水花鸟。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还曾被纪念堂、全国政协办公厅、徐悲鸿纪念馆等收藏。
丁孟芳,海南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海南省美协副主席·油画艺委会主任,海南省政协委员;原任海口画院院长,海口市美协主席。
海南画派·丁孟芳作品展及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9月7日“璀璨家园·海语铿锵”——丁孟芳作品展及研讨会在海口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丁孟芳不同时期所精选的多幅代表性作品。
海语系列作品整体感强:质感结实、个性鲜明、形式新颖,笔触的叠加中带有着女性大气而不乏细腻的特质,画面中的坚定情感在女性艺术家中较为少见也很珍贵。海浪、海汉、岩石、树林等在她笔下常常是厚实的——有如雕塑般的厚实——但又充满了叙事性。
画家近期创作的系列作品《绿的孕育》中,画面中纯粹的葱郁绿色有着深浅不一的变化,菠萝蜜树和果实在画面中形成了抽象的几何元素,带给人们一种热带丛林中的神秘感,一种壮阔的精神境界。画家在学习传统的同时不断地吸收现代的绘画语言,注重画面的构成感,色彩不断地简化,让自己地艺术生命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椰城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开幕 展现海口之美
9月22日上午,以“大美海口”为主题的首届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在海口美丽道国际艺术中心开幕。此次画展共展出百位画家110幅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多个画种,展出时间从9月22日至27日,为期6天。
此次活动作为“爱海口”2013海口仲夏文艺季的活动之一,以“大美海口”为主题,分为“生态海口”、“人文海口”、“新世纪海口”三大板块,通过国内外艺术家精心创作的美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海口之美,体现海口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风土人情。
篇10
关键词:园林造景;意境营造;传统园林;现代园林;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60-02
意境是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意和境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的生活和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的诗、画等艺术门类十分强调意境,园林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园林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其意境内涵的显现比之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明晰。
1 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法
中国传统造园所讲究的是“师法自然”,其精髓可归纳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指的是中国传统造园的原则和手法,“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指的是中国传统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中国传统造已具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最早园林的出现可追溯到公园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直至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传统园林逐渐向现代园林转化。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园林发展历程,其意境营造手法可归纳为下面几种。
1.1 籍助园林造景四要素所构筑的物境创造意境
中国传统造园,把“建筑、山、水、植被”称之为园林造景四要素,创作者预先设定一个主题,然后籍助于四要素所构成的物境将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意境信息;或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通过“壶中天地”或“芥子纳须弥”的方法,将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通过观赏者的移情和联想,将具体的山、石、水、植物所构成的物象幻化成意向,把物境幻化成意境。如宋代艮岳纳“天台、雁荡、山峡等诸山诸水”于园,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九州清宴”就是最充分的应用。
中国文人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寓意坚贞不屈的精神,以梅、兰、竹、菊称之为“四君子”,寓意清高品德,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优美的意境、寄托感情也是中国传统造园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法。这类手法通常是创作者充分利用植物的优美造型,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搭配,采用孤植、对植、群植等系列配置方法,创造寓意丰富的意境,陶冶观赏者的情操。如利用优美的树枝和树形: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等等。
1.2 籍助文字“点题”创造意境
中国传统园林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创作者预先设定好一定的意境,并通过意境塑造景点景物,同时给景点题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将观赏者的大脑思维和视觉感受紧密结合。使眼前物境幻化,由景生情,“得意而忘象”,衍生出更深层次意境。如“知春亭”、“桃花春坞”、“柳浪闻莺”、“苏堤春晓”等等。有时创作者并非预先设定意境,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的物境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牌匾、楹联、刻石等,通过文字具体明确的表述,引发象征寓意,传给观赏者直接信息。让观赏者产生联想,脑海中浮现“景外之景”,激发观赏者的“象外之旨”,创造更深层次意境。如清漪园东富门外牌楼的“涵虚”和“罨秀”匾额,简洁四字点出了清漪园的基本景色,湖波浩渺,山林葱秀: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题额,取意于周敦颐咏莲之句“香远益清”,精心点出了拙政园的荷池荷香,寓意主人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北京植物园樱桃沟水源头的景亭。亭柱引用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为楹联。让人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浮想联翩,更加觉得景色意蕴无穷。
1.3 注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氛围创造意境
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灵魂,在中国传统造园中,将人文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轶闻趣事等文化因子注入园林景观之中,亦或将名人诗词加以提炼融入景点,加大园林的文化内涵,使观赏者“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从而深化园林意境也是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常见手法之一。中国传统园林从唐宋时期开始,很多诗词绘画的诗情画意被纳入了造园。出现了“因画成景,以诗入画”的风气,形成了文人园林的特色,其影响一直至今。以诗画为本造园,除了能形成优美的景色外,更重要的是许多诗画都有很深的意境。例如常健的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和陆游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常被后人在造园时作为经典加以引用。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轶闻趣事引入园林则是文化艺术和园林意境的升华,例如黄鹤楼上的题诗《黄鹤楼》,诗人一开笔就引用了千年前仙人驾鹤来此的传说,一下子就把观赏者引入遐想的境界,再加上后边景物情感的描述,把观赏者的遐想逐步推进到更高深的境界:又如杭州的“飞来峰”和“雷峰塔”,观赏者一到那里就会联想起济公的故事和白娘子的传说。
2 现代园林造景中意境营造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了的传统园林,但传统的园林形态毕竟满足不了现代人和环境的现实需求。因为传统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现代园林是为大众服务;传统园林是封闭、内向型园林,而现代园林是开放型的园林。对于传统园林造景意境营造手法在现代园林造景中如何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们应用敏锐的目光取其精华,融合于今天的环境之中。对于在现代园林造景当中的意境营造创新问题,我们应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意境营造手法之精华的基础上,从现代社会环境的需求出发,运用现代的文化元素、新材料、新工艺和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新的内容。
2.1 继承传统园林意境营造手法之精华,意在笔先
中国传统造园崇尚的是自然山水环境,以大自然为创作的本源,本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其意境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造园者将自身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空间里。其意境营造手法基本都是借助于园林造景的四大基本要素和诗词等文化内容,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的构图作为造园蓝图,经过艺术剪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现代园林造景虽然不像传统园林那样融入创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但“师法自然”还是现代园林的营造法则,所追求的境界还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中国现代园林造景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应成为主流。任何一个景观景点的塑造,创作者在下笔之前,必须先立其意,构其境,这样下笔后才“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只有创作者以意境营造来指导园林外部景物的构建,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将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并不失时机地运用“点题”手段,才会引起观赏者对景观的强烈共鸣,才能造就一流的“园林精品”。
2.2 挖掘文化底蕴
人文环境的塑造是园林造景之意境营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人们造园时大多只关注园林建筑、树木、花卉、庭院的布景,往往忽视场地文脉的探寻和挖掘,景点意境只产生于设计者的主观,于是景点就成为了“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这里说的文化底蕴,不是随意地践踏园林固有的文化内容,也不是简单地往园林上贴文化标签或附会历史典故等畸形文化现象。文化底蕴的探寻必须依托于场地本身或周边所发生的轶闻趣事、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如杭州的“雷峰塔”和“飞来峰”,“雷峰塔”所依据是白蛇传的传说,“飞来峰”的依据是济公的故事。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每一块土地都有相当厚实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地区都存在有特殊的人文历史,我们要刻意挖掘出有创意的“人文源泉”,有些地方,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是还没有被人“发现”。
2.3 加强现代园林创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造园。中国传统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诗词、中国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而现代园林则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园林。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运用也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利用传统文化来创造意境,需要现代园林创作者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达到。如果现代园林创作者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不足,将会出现滥用传统文化现象,造出牛头马面的景观,甚至闹出将景点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轶闻趣事或神话传说张冠李戴的笑话。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设计方案中的“杨柳东岸”景点,景点立意源于柳永诗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根本看不到残月。因此,要营造出好的现代园林意境,现代园林创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必须加强。
2.4 利用现代的科技元素增强园林意境
园林是一种特殊的有形物质,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当前和今后都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高科技的发展改观了现代城市,也影响了现代人们的思维和审美情趣。现代园林既要符合现代人的行为习惯,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其中不可忽视高科技元素在园林造景中的运用。相对于传统园林来说,高科技元素在园林造景中的运用,它为现代园林造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现代园林的造景要素更加广泛了,现代园林所营造的园林意境更加丰富了。因此,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营造中,利用现代的科技元素增强园林意境应该是现代园林造景艺术中的另一项重要手法。如喷泉、水景、雕塑、书法、镌刻等艺术的适当安排:背景音乐和电子触摸屏的设置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扩展延伸园林意境内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