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外包服务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外包服务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外包服务问题

篇1

关键词:服务外包;国际外包服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493-02

China's Software Outsourcing of Human Resources Problems Studies

XUE Jing-xin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anjin 300204, China)

Abstract: In the last two years, the enterprise has to face raising risk and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Therefore,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has becoming a new tendency in the next global industrial transfer.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oursourcin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stage of China's most international service outsourcing personnel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 words: outsourcing;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training

外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一种竞争战略,尤其从2008年开始世界经济将进入一段相对的衰退期,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当下,各国各行业想方设法削减开支降低成本。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 OO)以其绝对的成本优势受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推崇,成为受此次金融风暴冲击最小的领域,更加剧了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发达国家开始大规模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即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ITO)。从20世纪末开始,又逐步将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各样的业务流程服务(如财务、客户关怀、人力资源、采购、营销等)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即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积极开拓软件及信息服务离岸外包业务(包括ITO和BPO)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自身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乃至全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以及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服务外包产业智力密集、无污染、资源能耗低、附加值高,可大量容纳高素质人才就业,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门类。自2006年以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服务”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随着外包行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各界人士疾呼人力资本的缺希,但目前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设有软件及相关专业,2006年有75万毕业生。截止到2006年末,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共有员工129万人,其中近10万人从事离岸外包业,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万人。因此我国软件业的人力资源数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缺乏,至少从国家的政策上看,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还是与软件人才需求基本相适应的。问题在于我国在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能否满足服务外包行业的需求,要使我国软件产业担负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抓住离岸服务外包这个巨大的市场机遇,我国的外包人才培养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从事服务外包,不是有多少高校能解决的,关键是在技能、思维方式上真正准备好的人才。不应只专注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已明确地显示出对具有系统观、掌握企业管理知识、较好的信息素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提高认识,有数据显示,相较于制造业2%-5%,最高不超过15%的增值幅度来说,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高达100%。从收益来看,服务外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因此,服务外包产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IDC统计全球软件离岸外包产业规模在2004年已达328亿美元,并预测2009全年将达到800亿美元;发包市场中美国占40%,欧洲占总量的30%,日本占10%;接包国中印度排名第一,市场规模达到114.3亿美元,占34.8%,中国为6.33亿美元,仅占1.9%;2006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规模达13.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8.4%。国内外对于中国离岸外包业的发展大多持乐观态度,比如IDC预测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2007~2011年将保持37.9%的年复合增长率,规模增长近5倍。Gartner曾预测,中国将在2007年成为能与印度抗衡的领先的离岸外包服务市场,但中国离岸外包业的发展却没有期待中的迅猛。在学术界,Ted Tschang和Lan Xue较为详尽地分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结构、发展以及政府在其中的影响,认为中国软件企业的规模和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问题是影响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 教育机制问题

与IT外包的快速成长同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却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岗位空缺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有企业甚至说:如果有足够人力资源支持的话,我们的定单就不成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企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首先,我们更多的是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其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我们的大学在学科设置上过于程式化,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死啃书本,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的需要。由于中国教育机构的培训模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只有10% 的中国工科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外国服务企业的工作。另外,学生就业心态也有问题,择业时想找一家有实力的企业无可厚非,但是许多学生眼高手低,即使愿意招聘他们,企业也要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加大了企业的负担。最后,缺乏复合型人才。缺少具有全球眼光并能带领大型技术团队承接复杂外包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大量缺乏具备特定外包要求的外语能力,熟悉外包国商业文化的技能型人才;基础员工队伍缺乏向外国企业提供服务的经验。与单一技能的人相比,复合型人才能够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这样既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又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实力,所以企业普遍对复合型人才、实践型人才趋之若鹜。但从目前来看,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使得企业根本不能实现人力资源方面的储备。

2 文化素养问题

人力资源供给不是单纯指有多少中、高等院校,或是每年多少毕业生,重要的是具有从事服务外包基础的人力资源。回望印度,为什么42%的美国公司首选印度提供外包服务?除了语言优势之外,没有其它原因吗?反而美国公司的高管们报怨印度的人口音。我国有很多信管专业打出专业加外语人才培养特色,为什么我们没能获得美国的市场,难道真得是语言制约了我们的步伐吗?答案是否定的。关键问题在于思维方式。印度在近代史的殖民背景使得他在与西方国家交流中减少了思维方式的磨擦。现在我们要从事的是与服务相关的外包业务,所谓服务,我们的客户是人,不是机器,我们交流的对象也是人,在从事这项看似简单的业务的时候,人才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更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的融合,如金融后台的从业人员,如果连基本的财务知识都不明白,如何提供服务?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国际化程度低,目前中国大部分的服务外包承接方与发达国家客户群存在“消费心理鸿沟”,缺乏国际化的服务意识和经验。

3 全球交付能力薄弱

质量低也被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认为是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离岸外包业落后于印度的重要因素。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外包服务质量的监控还不到位、服务外包合同还不是很规范、履行合同也不是很严格,缺乏行业标准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仍较多。而在服务外包行业质量问题已不仅仅体现在软件代码可靠性安全性方面,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发包商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看重接包商的交付能力。全球交付能力 (Global Delivery Capability),是指服务外包供应商向全球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它的含义要高于CMM/CMMI 技术能力成熟度,后者关心的只是软件过程和软件质量,其实客户关心的更多,包括服务提供内容的合适性、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满意度、还有对客户商务目标的贡献价值等。因此,在外包服务领域,还必须关注服务外包的整个生命周期,延伸到包括开发前的项目开拓、发现、谈判、定价、服务水准协议签定,以及开发交付后的善后跟踪服务等。这也是当前我国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的能力和意识。

服务外包产业或许将成为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而对于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的中国来讲,当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将给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带来更多机遇。提高外包领域的全球竞争能力,关键在于人。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从过程成熟到人员成熟”的发展目标,作为赶超印度的根本性措施。以人才“职业化”和“国际化”建设为目标,着手改进人员的《知识体系》,为高质量培养急需的外包人才奠定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Ted Tschang,Lan Xue. Chapter 6: The Chinese Software Industry[A].In:From Underdogs to Tigers:th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in Brazil,China,India,Ireland and Isarel[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 信息产业部.2007年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发展白皮书[R].2007.12.

[3] 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特性.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P].

篇2

(安康学院外语系,安康 735000)

摘要:西北地区校企合作培养外包人才在现实中存在合作和方式单一、企业合作积极性低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校企双方长期有效的合作。为此,学校需要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中间机构的协调下,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深化合作机制,通过“2+1+1”等模式来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服务外包人才。

关键词 :西北地区;校企合作;服务外包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191-03

作者简介:陈玉平(1985-),男,甘肃陇南人,硕士,现为安康学院日语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日语流行词、中日文学比较。

0 引言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产业集群。西北地区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地处内陆,环境闭塞,经济相对落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西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具有低成本和人才供给优势,充沛的人力资源供给是中西部承接服务外包产业的生产力源泉。因此说西北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需要大量复合应用型人才。在这大背景下,便涌现出一批高校同企业合作培养外包服务人才的范例。但就整体而言,这种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合作培养模式、岗位锻炼、学校教学跟企业岗位能力对接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革和拓展。

1 西北地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概况

西北地区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地处内陆,环境闭塞,经济相对落后。企业国际渠道跟客户少较少、外包品牌知名度低,宣传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西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虽然在地理条件上西北地区的外包产业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互联网的存在,则可以顺畅无阻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以及商务活动。因此,西部地区在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处于区域劣势的同时,也放大了它在人才教育、劳动成本、土地供应、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虽说丰富的人才资源是西北部服务外包产业向上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服务外包人才的供需上却有着较大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率先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比如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西北地区还处于摸索状态,并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培养模式。

目前,西北地区服务外包人才主要有四种模式:

①单纯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目标性、自主性较差,在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上也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②培训机构培养模式。培训机构比起高校教育,更加重视通用技能培训,但缺点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理论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职业生命力有限,职业方向和类型也比较狭小。

③企业内部培养模式。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量身定做的所需课程,在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等方面来培训员工,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能,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但企业要培训员工,就要有专门的培训空间和师资力量,它们占用企业的人力资本、物资和培训人员的时间,而且培养出来的员工为企业效力的持续性也难以预测,所以企业承担的风险和成本较大。

④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整体而言,校企合作对于高校与企业来说是互利互惠、资源共享。西北地区的高校以及服务外包企业不在少数,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就业实训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尽早掌握职场技能,为日后的就业活动增加一层保障。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直接利用经过高校培养出来的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节省了培养人才的成本。

2 西北地区校企合作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现状和问题

从上文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弥补了学校单方面培养、社会培训和企业内部培训各自的缺点,是一种综合优化的外包人才培养途径。但就西北部的现状而言,各大高校与企业间的校企合作却还不够成熟。在当前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来,西北地区不少高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与相关产业经济的接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特点正在逐步形成,校企合作正在由“握手型”向实质性的“紧密合作型”纵深发展。[1]

安康学院日语专业2011级学生于2014年10月至12月派学生赴陕西中盈蓝海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学生作为实习生进入公司后,正式入职前的1个月中接受企业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公司责任感、业务相关的日语术语、服务外包专用计算机软件操作、管理应用系统导入、日文数据录入的正确率以及速度的练习提高等培训内容。每天的培训内容均不相同,循循渐进、每天工作结束后会进行测试,并记录个人成绩。一个月之后,进行各项技能考核,只有合格者可以入职数据中心,接触处理公司业务。未合格者重新返回培训岗位,继续接受培训直至合格。已经进入数据中心的人员也要每日进行技能考核及操作能力测试,进一步提高个人相关业务能力。另外,为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定期对日方操作人员的日语手写体、日本地名、日本氏名等公司业务相关的基础内容进行考核测试。实习期间,企业会根据自身的职位空缺,举行笔试及面试等活动,从实习生中选拔合适的人才纳入公司内部。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外包方面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企业也因为支付了少量的实习工资而减轻了财政负担,但这些合作背后存在着不少问题,阻碍着双方持续合作的步伐。

2.1 学校一头热,企业积极性不高。跟企业不同,高校是站在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待校企合作,有时候自认为合作双方实现了共赢,甚至于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但由于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在该企业工作,这种成本收益比的计算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采取若即若离的消极态度。所以即便高校想要积极渴求校企合作,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及对接条件。

2.2 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期望和现实不成正比。根据陕西中盈蓝海公司的实习回馈得知,企业始终希望能得到日语能力优秀,同时拥有突出的服务外包知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能达到企业的这种要求,能立即上岗应对工作的即战型人才只占了不到10%。这其中有企业短期内想培养出合格的服务外包人才的急切想法,同时也反映了很多大学生不能将语言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的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最后,校企合作形式单一,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与东南沿海地区不同,西北部的大多校企合作并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往往停留在浅层合作,缺乏持久合作,而且形式过于单一。像这种合作很难纳入企业的长期计划中,校企合作“一次性”现象频现。企业还常常担心校企合作途中会不会对公司营业盈利产生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的合作往往会产生变故或者不得不提前终止合作关系。

3 深化和完善西北地区校企合作培养外包人才的对策

尽管西北地区校企合作存在一些问题,但校企合作培养精通服务外包对象国语言和外包知识,毕业后很快能适应岗位实务能力的人才仍然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界的当务之急。为了更好地利用西北地区的高校人才资源,完善西北地区外包服务人才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和推动校企合作。

3.1 在相关中间机构的协调下,促使校企双方树立正确的理念,寻找良性合作的切入点

要想达到理想的合作,还需要中间机构的介入,比如政府和产业协会等。相对而言,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占被动,因为在国家层面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给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因此,需要在中间机构的引导下促使校企双方转变观念。高校要积极改革组织体系和教育体系,尽量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同时要积极主动联络服务外包业界协会,增强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以增进校企合作进程。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意识到高校在科研和人才综合能力、人才素质培养上的优势,放眼长远利益,改变利润第一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与高校共同探求最合适对接点,深入合作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同时要建立一定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能确保高效与企业能够达成一致并遵照合作条约,履行合约条款各尽其责,共同进行可持续发展共同培养服务外包人才重大事业。

3.2 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和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之所以消极,是因为怕风险和成本。因此,若中高年级,学校和企业共同就教育目标、教学科目、教材、指导计划、以及指导方和反馈、评价方法等事宜,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企业的需求,产学共建应用型外包人才,是企业所乐见的。因此,“校企合作2+1+1模式”是符合培养目标的。

所谓的“校企合作2+1+1模式”,以日语专业为例,前两个学年主要是专业大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2]在二年级下学期,可开设《服务外包产业基础理论》《日文数据库基础和应用》、《日文项目管理》等特色科目。这样使学生在掌握日语语言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和学习了服务外包相关知识及应用。第三个学年主要是以企业的专家授课为主导,学校教师为辅,使用企业内部教材授课。学校教师要多加注重学生的日文商务文书的写作能力、听力及会话能力,尽早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这个阶段主要还要中间穿插企业环境下的全仿真项目实战。第四学年就是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也就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3]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总结四年的所学成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通过这样一个与以往大相径庭的高校日语教育的改革过程,实现与企业合作共建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模式。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跟企业合作,培养能适应多样化社会、富有开发新兴产业的创造性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外包服务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安康学院同陕西中盈蓝海集团的首次校企合作尽管只有三个月,但学生的语言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符合度也有了突破。该校日语专业2014届有26名毕业生,跟专业相关的就业去年毕业生有26人,就业跟专业相关的有7人,就业符合度为26.92%。2015届毕业生有27人,就业跟专业相关的有17人,专业符合度猛增到62.96%,这不得不说是得益于校企合作的正向推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产学双方的信赖关系,在实践环境下实施校企合作教育项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符合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2):283.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外包;中小企业

1财务外包概述

财务外包是指将企业内部财务部承担的工作职能,如财务账务处理、成本核算、投资管理、现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等业务模块,通过招标的方式,将部分或全部财务模块签约付费委托给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以此获得专业化的财务服务,从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外包是中小企业开展核心业务所需,企业通过与专业的外包服务商进行长期合作,将那些财务业务中的程序性的、事务性的工作直接外包,让专业的公司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管理方案,从而可以关注那些具有系统性、战略性的企业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式,在国内市场还未相当成熟的情况下,必然存在较高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外包商关系处理的复杂性等。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对于财务外包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加之对风险管理机制不加以重视,从而不但很难实现预期的外包目的,还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如何应对这些风险便成为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2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

2.1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是整个财务外包的重要环节。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要对其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国内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外包服务商,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外包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专业水平低,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当然也有知名的专业外包服务商,但他们大都要价过高,对于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来说又是一大难题。由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倾向,导致企业虽然了解外包服务商的大致信息,但没有外包服务商深入分析评估、比较及选择,可能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整个外包活动的进展,甚至导致外包失败。2.2信息不对称风险。中小企业和外包服务商是“委托—”关系,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保证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中小企业通过将财务外包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而外包服务商通过承接企业外包项目从而赢利。如果双方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外包业务则开展的较为顺利。信息准确沟通是保证外包业务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但中小企业由于出于保密等原因的考虑,一般不会将企业所有信息全盘托出,这也导致外包服务商必须通过他们所能获得的有限的信息来为企业提供外包业务服务,因此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外包的失败。中小企业无法正确判断外包服务商的社会声誉、经验状况及客户群等与外包业务相关的各种信息;况且目前我国财务外包市场还未成熟,众多外包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外包水平的专业性令人质疑,企业很难找到恰当的外包合作对象。而国外知名的服务机构往往要价太高,对于资金不是很雄厚的中小企业则更加无法担负,因此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企业无法选择合适的服务机构。2.3财务数据泄露风险。外包服务商是一个外部独立运作的法人实体,和企业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合作企业的这种合作关系,对于外包服务商而言,在提供财务服务时,由于企业制度、人员素质、设备安全性等原因,外包服务商在对财务数据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是必然产生的,必须采取有效的监督手段。然而在监督方面,企业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企业对外包服务商的控制过严,就会加重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容易使外包服务商产生不满甚至抵触的心理,不利于财务外包的顺利开展。但是如果对外包服务商放松监督,这样是保证了外包商的独立运作空间,但也容易造成外包过程中“失控”的现象,财务数据可能出现泄露甚至买卖信息的现象,继而给企业带来损失。2.4企业文化冲突风险。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并为之推崇的企业文化,外包服务商在和中小企业合作之时,就会产生文化碰撞,这时外包商就要注重了解外包主体的企业文化,并针对不同的企业文化提供不同特征的服务项目。如果外包服务商忽视企业文化差异或者处理不当,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就会造成双方沟通障碍,进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双方合作的效果。这种企业文化冲突的风险可以说是在实施财务外包过程中遇到的较大的瓶颈之一,对于员工来说,文化是企业成立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交流,同时在这种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摩擦,也就弱化了本企业的文化凝聚力。2.5员工阻力风险。首先中小企业一般人员较少,规模小,公司实行财务外包,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有些员工会面临转岗甚至下岗的危险,加重了其他员工的顾虑和猜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致使军心涣散。其次,将财务外包出去,势必会触及一些员工的自身利益,产生其他企业控制企业内部员工的错觉,容易滋生抵触心理,进而大大降低双方的配合度,不利于外包的正常开展。公司内部职位的变化迅速,但角色变化和心态变化却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而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忽视内部员工的作用,将会出现士气低落,绩效下降,造成财务外包的失败甚至严重时威胁公司的正常营运。

篇4

关键词:ITIL方法 电子政务服务 外包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15-02

1 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方式与分析

“自建”、“政府采购”、“服务外包”是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三种普遍方式,“自建”是指政府自行投资、建设、管理的信息系统,系统的产权属于建设单位―― 政府部门[1];“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政府采购”的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服务外包”则是以政府采购方式将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中的某些环节交由社会机构完成,建设完成的系统产权可能会发生转移。“政府采购”是“自建”和“服务外包”的一种商业形式[3]。

目前较为普遍的政府服务外包分为:过程型外包、混合型外包、产权转移型外包。

1.1 过程型外包

过程型外包服务是较普遍的传统外包服务模式,将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的基本环节(规划、建设、运维等)均交由一个或多个社会的专业机构完成,政府只是承担建设和管理的责任。商务部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就是这种服务模式的典范。

这种外包服务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汇集社会力量承办政府信息服务,大力促进了政务信息服务的有效运转。不足之处在于:主要业务信息的安全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失控风险,对社会专业机构的责任约束缺乏第三方的评估机制。过程型外包服务较适用于一般性的信息化项目管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行业电子政务规划与建设,则存在较大的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机构属于市场化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强,不利于电子政务项目的信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2 混合型外包

所谓混合型外包服务是指由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承担本行业的电子政务规划、建设、运维等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将部分环节交由社会专业机构进行建设、维护。

这种外包服务方式主要存在于信息化人才队伍较强、市场运作机制较为灵活的政府部门。混合型外包方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社会专业机构的技术力量,采用此种方式实施的电子政务项目成功率较高,并且在信息资源安全性等方面规避了过程型外包的风险。混合型外包的不足在于:一些政府的电子政务管理实施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中责任边界难于界定。混合型外包方式若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将会在行业电子政务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产权转移型外包

产权转移型外包服务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创新型外包方式,旨在电子政务规划、投资、建设、管理、运维等全部环节交由一个或多个企业负责,政府部门只是提出需求,由企业提供业务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系统建设、运维和管理。

这种模式是政府以租用方式购买企业服务,与前两种外包服务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子政务项目的产权发生转移,由政府转移到企业。这一特点使得这种模式的外包服务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短期财政压力等方面取得很大优势,此种模式的外包服务适合较大型的、通用型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这种外包方式将随着我国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主流的外包方式。

2 ITIL管理在混合型外包服务中的应用

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CCTA(英国国家计算机和电信局)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发的一套IT服务管理标准库,旨在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电子政务混合型外包服务框架与服务体系:

图1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电子政务混合型外包服务基本框架。本节重点分析如何利用ITIL方法建立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管理体系。

传统ITIL的管理体系包括:服务台管理、事故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财务管理、服务持续性管理等12项管理功能,在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管理体系中将此12项管理进行相应简化,并按照用户角色进行重新分工,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政务部门。

(1)服务台管理

传统ITIL服务台是外包服务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点。主要负责接收服务请求,但不参与服务过程。

在混合型外包服务电子政务项目中,服务台管理由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完成,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直接面对行业政务工作人员,一定意义上担当了传统IT中部分供应商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规避不必要的信息安全风险,由于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人员相对稳定,熟悉行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因此服务台的服务质量相对较高,服务反应速度大幅提升。

(2)事故管理

在政务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事故,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系统管理员),需要对事故进行记录和归类,并安排监督相应的供应商进行事故的处理。

事故管理的目的是在尽可能最小地影响政务服务人员对系统的应用,以最短的时间使系统恢复正常状态。

(3)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是指在政务系统运行过程中,系统管理员与供应商协调对问题(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系统基础架构的薄弱环节,查明事故产生问题(事故)的潜在原因,与供应商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将由于问题和事故对业务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的服务管理流程。

(4)变更管理

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断深化应用,系统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管理是指对系统的基础架构或服务产生变更进行控制的管理流程。变更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在变更实施过程中,对变更项进行记录与控制,从而对业务工作的影响减小到最低。

(5)财务管理

传统的ITIL服务财务管理是负责预算和核算IT服务提供方提供IT服务所需的成本,它包括投资预算、服务成本核算和服务计费三个子流程,目标是通过量化服务成本减少成本超支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最终保证所提供的服务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

混合型外包服务的财务管理是由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机构,根据行业电子政务规划和发展需求,按年度制定行业电子政务的预算,同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

(6)可用性管理

传统的ITIL可用性管理是外包服务商通过分析用户业务的可用性需求,依此优化和设计IT基础架构的可用性,确保以合理的成本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的管理流程。

可用性管理在电子政务混合型外包服务管理中,是一个前瞻性的管理流程,系统管理员通过对业务和政府工作的可用性需求定位,使系统设计在真实需求的基础上,适当予以扩充。

(7)绩效评估管理

绩效评估管理主要从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性、综合性、技术性三方面确立评估指标,功能性涵盖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可靠性、系统业务逻辑性和系统界面,综合性涵盖系统社会效益、用户满意度、资源整合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技术性指标涵盖性能情况、质量情况、扩展性、资源管理等。

近年来随着外包服务的发展,政府的资源逐渐集中到提升公共服务管理的能力上,但由于外包过程暗藏着业务控制权的转移,使得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边缘化和空壳化,笔者认为以ITIL方法进行混合型外包管理,适当调整电子政务建设、运维中的管理分工,将使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工作取得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冠军.电子政务服务理论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篇5

财务外包(Financial Outsourcing),财务外包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发展较快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和执行的一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

1.2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意义

财务外包企业将自身繁琐业务、重复性高且价值含量低的部分财务职能进行外包,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应,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可靠性需求,同时整合企业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改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理念陈旧,排斥外包

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但可以保证企业目标的正常实现,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企业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受经营者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限制,对于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不能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致使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财务外包的质量。

3.2 财务外包过程中易泄漏商业秘密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凝聚力、文化和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体现,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理所当然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围之内。当企业实施外包战略后,需要外包商与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亲密接触,可能需要把企业的财务数据,包括应收账款、财务预算、资产负债等一系列比较隐私的数据告知服务商,很可能造成企业财务秘密变成“大众公开的秘密”,从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3.3 企业过分注重成本

实施财务外包的重要的原因是财务外包能够节约成本。将部分或全部财务工作交外部专业服务机构,一是可以节约聘请财务人员的人工成本,二是可以节约财务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成本,同时,也能够得到更加专业化、高品质的企业财务外包服务。但是,企业财务外包服务商可能会为了承接财务外包业务,会在接受低价格的同时降低财务服务的质量。

3.4 财务信息反馈的滞后性

承担财务外包的外部专业机构的人员只是隔一段时间才去企业进行一次相应的服务,一定时期内给企业反馈一次财务信息和意见。这就使得财务工作出现“脱节”,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财务分析工作也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财务外包影响因素

(一)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独特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财务管理理念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息息相关。拥有相应的财务管理理念,应用一定的财务管理方法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外包监管体制

规范的外包行为也需要外部市场监管机制的法律拘束。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是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进步的重要条件。财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些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财务外包市场缺乏专业市场监管机构,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从而导致有些机构人员专业知识不过硬,缺乏工作经验,服务机构不健全,收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外包行为不规范,从而损害委托方的利益。

(三)外包成本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瑞康制药有限公司作为新兴企业,不仅要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合理分配企业资源。企业希望通过财务外包直接降低运营成本,推动企业发展。但是,财务外包过程中会发生包括成本在内的各种隐形成本,从而使得企业在实施财务外包战略的时候只考虑到成本问题,对外包商缺乏有效认识,实现了企业短期效益,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5提高财务外包效率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财务外包

财务外包作为新型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认清形势、剖析自身,认识、尝试并参与到财务外包的实践中去,以顺应形势和获得更大的、更长远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瑞康制药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二)合理确定财务外包的范围

财务部门的一大特色就是涉及众多商业机密,企业经营计划、定价策略、客户资源,无一不是商业机密,中小企业在财务外包前应确定哪些业务需要外包,哪些业务只能由自己来做,尤其是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业务。企业在确定财务外包范围时,应全面考虑企业自身财务机构的实力、财务业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因素,选择部分业务外包或全部财务外包。

(三)签订详细财务外包合同

一般来讲,财务外包服务商的违约,对于中小企业的损失更大,不仅会遭受费用成本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在实施财务外包前,一定要有详细、具体的外包合同,明确服务范围、价格、期限及双方责任与义务、财务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方式等,提高合作双方的违约成本。

篇6

关键词:金融外包;风险防范;发展;建议

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金融外包服务早期仅以文书类业务为主,伴随逐步提高的全球通讯能力带来的成本下降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开展金融外包服务的基础,国际性金融机构逐步接纳寻求人力成本或资源价格相对较低的机构或地区给予自身的非核心业务或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业务提供金融外包服务这一新兴产业。近年金融市场上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给金融市场造成了需求的萎s等影响,金融外包服务的整体格局及未来发展方向受到各方关注。

一、金融外包服务风险与防范

1.风险分析

金融外包服务的兴起确实可以给相关企业带来更多双赢的机会,但由于契约精神与法制规范的博弈仍会给双方埋下潜在的风险由其是对于发包方来说容易出现多种风险。金融外包服务涉及的双方所签订协议期限较长,受业务与行业大环境的变化承接方若是由于经营不善出现倒闭等情况无法履约会造成发包方短期内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由此形成履约风险;服务供给方为使自身实力增强满足金融机构多样式的服务需求,会通过培训内部员工和变化经营管理模式来实现自身规模和效率的提升,但会造成雇员转移和人员规模调整引起转变业务风险;金融机构的业务机密性程度较高,受限于外包服务商的保密性能力强弱与道德层面的意识造成机密信息的损失传播形成机密外泄的风险;金融机构在发出外包邀约后对于服务供应商会产生相应的依赖性风险,由于沉没成本的因素可能会选择接受差强人意的服务,且金融机构内部会相应的弱化学习创新能力。

2.风险防范

金融外包业务的结构安排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改业务能否顺利完成,为了让外包机构可以准确掌握发包方的期望和目标需要金融机构事先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就合同双方负责领域明确沟通,充分预判行业形势并协商增补相应条款;就合同应涉及的多方详细规定确保合同的完整性;协议明确约定好人员或技术服务,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的流失等问题影响业务的正常运作。金融机构选择外包服务商应建立其基本程序和反应机制,例如业务外包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授权并加以严格的服务商审核,在出现履约风险时果断决定后续工作;在外包过程中无论是企业本身员工还是外包机构员工都会对自身工作权益产生担忧,着重处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能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外包工作的风险与优势了解公司的初衷避免情感心理因素影响工作效益;对服务商建立良好的控制机制,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避免服务商懒于创新或是偷工减料,并且运用外聘律师和内部监察相结合加以控制;针对金融外包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案,提前制定可行的应急计划。

二、我国金融外包服务发展

1.发展现状

近年来金融后台与前台业务逐步分离促进金融外包服务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首要选择,已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的这类具有高度信息共享、完整的产业链等优势吸引绝对大多数金融企业的后台业务。

我国现阶段银行业外包业务多以信息技术与业务处理为主;保险业务具有法律法规与相应政策并不充分明确,外包市场偏向于长期与战略外包方向发展,其地域范围局限于大陆地区没有接入国际市场,即使发展相对迅速但市场仍呈现较高的不饱和度;证券行业外包服务主要集中于研究咨询、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发行销售以及相关法律岗与财务岗等,而其外包服务供应商主要包括金融行业其他机构、第三方承销公司以及存在长期战略合作组织等,在外包业务中除了非核心业务,证券行业的部分核心业务及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均有外包情况。

2.业务特点

现阶段我国金融外包服务主要承接来源方面以在岸外包为主,离岸外包为辅,当前国内金融外包业务受限于技术含量的高低,国际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更倾向于国内相对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且外包服务供应商亦向我国驻派机构抢占国内市场;伴随我国及全球范围内通信技术的发展,金融外包服务承接类型方向主要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商务外包服务为辅;我国金融外包服务在承接布局方面逐渐更加科学,二线城市具有人力资源等成本优势,临岸沿海城市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资源交流优势,一线城市具备集中生产的优势,以咨询研发为基础的北上广深处于金融外包战略核心城市地位,避免金融外包服务地域上过于集中浪费了人力资源;受限于意识形态与国内政策影响因素,国内金融机构以大型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为主对于外包服务的依赖程度较低,逐渐加快发展金融外包服务进程。

3.存在问题

与国际金融机构广泛接纳并发展金融外包服务相较,我国金融外包双方的业务角度均很少涉及行业投资分析等核心,呈现出承接业务的内容简单、范围狭窄、产业成熟度低等现象;由于外包行业市场壁垒较低导致现阶段国内外包机构众多但良莠不齐,加之没有成熟的经营管理和缺乏核心竞争力优势,并且受害于恶性市场竞争,呈现出本地金融外包服务商缺乏龙头企业的现状;金融外包服务本身需要复合型且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但受限于政策扶植与行业福利保障,造成人才流失率较重缺乏,亟须优化培养模式;金融外包服务供应机构主要通过自身业务发展获取业务利润或企业并购快速获取对方资源两种渠道相结合发展壮大,但缺乏足够的融资渠道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成为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以及存在本土市场发包潜力大但规模小,外包服务渗透率偏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服务外包监控体系不健全;权威的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缺位等问题。

三、改进建议

1.宏观层面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金融外包服务,从国家政策与行业规范大角度思考,诸如外包市场尚未形成成熟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自律组织,监管监察机制不明确,行业缺乏全国性或国家支持的龙头企业等问题都是需要政府层面主导。

建立外包企业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以及外包监管制度,确保对外包业务全过程的监督防范潜在风险平稳市场秩序;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制度并加大知识产权与信息安全保护力度,通过对服务范围界定、合同规范要求、明确流程中双方权责、制定纠纷处理法则多角度制定法律文件制度形成约束;政府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建设金融外包服务园区和城市,避免区域之间的盲目竞争,并且从引进人才与内部培养建设人才梯队提高外包园区竞争力;既要脚踏本土又要放眼全球,大力发展国内市场稳定在岸金融外包服务,且积极开拓国家市场发展离岸金融外包服务,为我国金融行业国际化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政府大力普及专业性外语学习、注意人才阶梯式培养、把握好语言交流关,培育引进高端的外包专业人才;政府可以重点培育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等高成长性外包企业,并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对该行业发展的风投稳定融资渠道加强对企业融资的支持;组织建立具有公信力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应对来自外部的恶性竞争也对我国金融外包行业发展有着战略意义。

2.微观建议

为了突破发展限制金融外包服务相关企业需要着眼自身加速内部整合,通过购买合并等手段有计划性的形成优质资源互补以提高竞争力。我国金融外包承接公司从单一简单外包服务做起需逐渐扩大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范围;重点扶持领军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外包服务供应商可以有目的性的整合优质企业促进行业发展,国内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形成战略联盟获得竞争优势,相关企业立足国内市场下充分拓展自身核心竞争力针对性发掘自身优势;企业自身需要拓宽融资渠道以扩大企业自身规模;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给我国的金融外包产业到来更大机遇。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化与国际金融产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外包服务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专业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动力,迎来了蓬勃发展。金融外包服务由其具有的履约风险、业务转变风险、机密外泄风险、依赖性风险等内在问题需要在服务双方间做好必要风险防范;并且针对现阶段我国金融外包服务的发展现状、业务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梳理归纳;整理提出从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建议与企业自身需要关注的发展建议,为实现我国金融外包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齐晓玲.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分析及应对策略[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

[2]梁晓瑾.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时代经贸,2010,(32).

[3]王艳红,刘晓峰.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策略[J].世纪桥,2013,(11):95-96.

[4]姚彬.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及中国策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篇7

一、财务外包概念以及可行性分析

(一)财务外包的概念以及服务范围。“外包”一词首先是由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1990年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至此之后服务外包概念得到英美等国家的认可,服务外包业务开始迅速发展。外包服务大致包括IT外包、金融服务外包、销售和市场以及财务外包等。所谓财务外包是企业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或执行的一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财务外包属于高端的服务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这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关的教育经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财务外包的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基础账务处理业务外包:传统的薪酬处理、采购、交易处理、财务报告外包等;2、部分管理会计业务外包:成本会计、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业绩评价等;3、财务管理业务外包:主要包括投资分析、融资项目策划、税收筹划以及为企业投资及融资提供财务分析支持等。

(二)财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1、基于资源禀赋理论分析财务外包的可行性。埃里?赫克歇尔和波尔特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资源的配置与生产问题,这个理论用来解释不同企业间的业务流程资源配置也同样适用。因为比较优势的存在,这就为会计职能部门的财务外包提供机会。会计业务是否外包取决于企业设置并执行会计部门职能与将会计业务外包之间成本的比较,包括机会成本的分析。2、会计服务职能剥离的可能性。在价值链体系中,会计部门是作为服务职能部门出现的,主要对与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以及出具财务报表以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使用,并通过记录的财务信息为重大项目的投资进行预算、决算。企业可以将对于价值链体系中不重要的财务职能部分剥离,聘请具有相当经验的外部专业机构为企业财务战略服务。3、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理论,企业生产要经过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等一系列环节,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价值链上都具有竞争优势,而且随着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将自身不具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比自己更具有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能够促使该环节更好的为整个价值链服务。为了降低成本、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绩效,通过财务外包,将企业的精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方面,舍弃部分求整体的发展。

二、我国财务外包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财务外包业务的特点:我国财务外包的特点总体体现为会计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服务比较单一,即:1、财务外包服务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这类中小型企业主要是缺乏资金,往往聘用外部会计服务机构进行记账、报税等,从而减轻支付聘用相关会计人员的薪酬、福利以及培训等方面的开支。2、从会计服务的内容上来看,财务外包受托方提供的会计服务除了传统的审计、会计核算、税务筹划等,还包括有财务研究、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管理咨询、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等。3、我国的财务外包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于软件等IT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这与我国会计行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以及由于国际准则、会计制度以及国际沟通语言障碍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总体来说,我国财务外包业的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国际性财务外包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我国财务外包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我国财务外包业务发展较国际性财务外包公司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服务的委托方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很多都是靠家族产业发展起来的,对财务概念认识模糊,比较排斥财务外包,配合性不足,导致对财务外包业务的需求量不足。而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业务复杂,规模大以及管理制度的要求等,对于财务外包需求也较小。2、从服务的受托方来看,提供财务外包的主要包括会计公司以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就会计师事务所来讲,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会计服务更具优势。然而会计师事务所资质收费标准的不统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审计业务以及其他业务获得的收益要大于提供为企业提供的财务外包项目,这使得事务所在开发财务外包项目方面失去动力,而委托方企业可能由于成本以及信息安全的考虑,不愿将会计部门业务外包。3、从财务外包本身来讲,也会存在一定风险。在委托关系下,财务外包的需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委托冲突,即委托道德风险和选择风险。当然财务外包业务也不能完全保证外包活动成功,也会面临失败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如果双方缺乏信任,委托方通过对受托方进行监督和激励以降低成本,往往造成监督成本的增加而违背降低成本的初衷。

三、提高我国财务外包业务水平的建议

(一)借鉴苏州工业园区财务外包业务发展经验。苏州工业园区财务外包示范基地的揭牌,标志着我国财务外包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其特点是将财务外包内容不断的拓展和创新,将会计服务与地区企业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针对新设企业提供“公司秘书”服务;B.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财务经理”和“投资经理”的服务外包;C.为园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财务融资方案;D.提供项目评审、资金监督、支出评价的专业外包服务;E.针对跨国公司设立财务共享中心,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服务等。

(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会计服务机构一方面应该注重加强服务外包品牌的建立,加强行业整合,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专业化、个性定制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篇8

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业务外包的一种形式,是指经有关部门批准,具备人事业务资格的人才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为委托对象开展有关人事方面的一种社会化服务方式。

笔者认为,人力资源外包是策略地利用外界资源,将企业内部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与管理责任部分或全部转由专业服务机构承担,目的是使企业更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掌握人力资源专业管理程序,持续获取先进的专业技术资源,同时控制经营成本,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高效运行。

从人力资源活动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外包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人力资源外包所涉及的内容是传统人力资源活动的基础部分。二是重复性。不仅体现在外包活动的具体内容中,更多表现在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需求的重复性上。三是通用性。即人力资源外包活动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而是满足于这一类服务需求,这是人力资源外包的社会属性。

二、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成因

(一)缺乏法律规范

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相关部门还没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企业与外包服务商的行为,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监控外包服务商的行为。因此,外包双方在没有法律规范的情况下,会为了各自利益做出不利于外包业务进行的行为,最终导致外包失败。另外,在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收费标准的情况下,不道德的外包服务商可能漫天要价,这也将影响外包的成败。

(二)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在人力资源外包活动中,企业和外部服务商之间形成“委托――”关系,即两者之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它要求外部资源能面向企业实现共享和优化,并且要保证信息的真实传递。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无法真正了解外包商的经营业绩、社会信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等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信息,以致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逆向选择――企业误选了不适合自身情况的外包商,二是败德行为――外包企业增加了潜在的费用。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公众人员对外包的不了解,会产生对企业经营情况的错觉,假如认为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而进行外包,这样不但对企业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也给员工情绪造成了影响;不但会造成外包的失败,而且可能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三)来自企业和员工方面的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把一些业务简单地转移出去,从数量上减少人力资源部的职能,而是对人力资源部的一次有效整合,通过外包把一些基础性的业务交给专业的外包服务商去做,而自己保留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是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次迈步。但是,外包在增效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首先,人力资源部整合后职能转变问题,整合后的人力资源部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承担更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其次,企业的其他部门也要适应这种转变,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种挑战。

外包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而言也是一种变革,外包后原来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薪酬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会使员工陷入恐惧与不安之中,产生焦虑情绪,对企业的归属感下降,员工不能正常有序地工作,内部也会产生冲突。

(四)经营安全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合作过程,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信息共享问题,企业只有向外包服务商提供足够的信息,外包服务商才能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企业的方案,但如果提供过多的信息,又不利于企业的商业安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一定要注意提供的信息价值,要分清外包项目和信息的一致性,只提供那些外包项目所必需的信息。另外,如果在外包过程中企业提供大量的信息给外包服务商,加上外包服务商的实力过分强大,无形中外包服务商会对企业进行控制,这将威胁到企业的经营安全。

(五)文化差异的风险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融合了企业自身的各种因素和管理者的风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作为不同的实体,两者之间必有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在外包过程中会出现内外脱节的现象,若外包服务商没有深刻了解企业的文化又具有完全不同的管理风格,就难免在外包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很难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切合实际的方案,最终造成外包项目的失败。

三、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立法监督

为了规范、维护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秩序,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出相关政策法规,为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完善、强大、有序的法律保障。

加强立法监督,制定价格指导线,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人力资源外包收费标准,各个外包服务商自行定价,价格混乱,阻碍了外包的良性发展。因此,应制定统一的价格指导线,同时加强外包服务商的诚信体系建设,使外包市场在政府的引导下良性发展。

(二)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选择外包的内容

HRM(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包括职位需求分析、工作分析、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美国马里兰大学Le Park 和Snell对HRM职能的分类依据有两个:一是HRM职能的价值,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另一个是HRM职能的独特性,即在外部市场的稀缺程度。分类的结果产生四种类型的HRM职能:稀缺且价值高的职能组成企业HRM的核心职能,这种职能不能外包。另外三种职能包括:低稀缺性且低价值的职能、高稀缺性但低价值的职能,以及低稀缺性但高价值的职能,这三种职能可以外包。

在HRM职能外包的具体运作中,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环境及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外包的内容。

(三)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

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是外包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选择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价格,二是综合能力,三是企业文化的兼容性。因此,可选择国内实力雄厚的外包服务商或那些在国内已有多年经验,熟悉中国国情和企业文化的外国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文化冲突的风险。此外,企业还需考察外包服务商在业界的声誉、目前的财务状况、风险预测、防范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

(四)做好外包之前的准备

在进行外包之前,特别是在将薪酬考核方案、人力资源制度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项目外包之前,企业应当做好几方面的准备:首先,人事主管要与职工进行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将信息和新的策略传递到单位的各个层面。其次,要在内部管理流程方面进行优化,为外包服务的实施搭建顺畅的通道。这就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进行外包的决策之后,做好内部的功课,完善内部管理,转变员工思想观念,从领导者的层面保障服务的顺利实施。

(五)签订详尽、周密的外包合同

目前,外包服务争端的裁判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通过详细谈判所形成的外包合同内容应详尽地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一般包括外包的内容、价格、双方责权利、合作期限、工作进度、阶段性目标、因违反协议应受到的处罚,以及如何监控和评价每个人力资源职能领域的服务质量等项目,对于将要经手的极具敏感性的资料,必须通过法律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另外,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还应该注明什么情况下可变更合同内容。

(六)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在外包过程中的职责和定位,保证过程的参与和监控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外包 风险 风险控制

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ITO)是指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其IT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

自从计算机在50年前进入商业应用领域,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外包就一直存在,但是直到最近15年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才盛行起来。外包赋予了组织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所必需的灵活性,同时它也使组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能将精力集中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上。

对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外包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国内有关信息技术外包的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在善加利用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优势为我所用的同时,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国外学术界和实务部门早已展开了相关研究。在我国企业界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外包的同时,也应注意研究和控制其风险。本文将首先重点分析在“委托―”模式下的企业信息技术外包风险,最后总结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实务中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控制。

一、“委托―”模式下的企业信息技术外包风险

从实质上看,外包所体现的是一种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委托一”关系,我们有必要对该模式下的相关风险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委托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实施信息技术外包的企业(委托人)与外包服务商(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交易中,当交易的一方掌握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时,交易便处在不对称信息结构当中。

信息的不对称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企业实施信息技术外包的活动中无所不在,因此对其进行深刻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们从“委托一”关系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出发,对企业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

1.隐蔽信息。隐蔽信息的问题在企业选择外包服务商的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由于信息不对称,服务商比企业更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技术实力、人员实力,并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同时在企业方面,一是由于项目经理没有能力或没有严格设计和遵照招标规程去了解服务商的实际运作情况、背景、主导产品与核心业务情况,也没有对服务商的财务状况、非财务状况、稳定性等进行认真核查及分析,从而无法把握来自于服务商的风险;二是由于直接项目负责人存在个人倾向性,导致其虽然了解来自服务方的信息,但没有充分地向后台决策层反馈,后台决策层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来支持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企业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服务商。

2.隐蔽行动。其意指:假设委托人和人在签定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基本上可视为对称,但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人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委托人的一些行动,进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隐蔽行动的问题在企业对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具有普遍性。当内部的信息技术业务或资源交由外部的服务商管理之后,企业无法对外包的内容进行直接控制,也得不到来自外包商服务人员的直接报告,加之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界定不清,失控的风险显而易见,比如服务质量、提供效率、对服务需求变化的灵活性掌握、费用控制、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内部资讯、乃至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风险。同时,在服务商方面,一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而且严格的监控措施,服务商有可能不履行先前的承诺,服务资源也存在级别被降低的风险;二是由于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技术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但因服务商缺乏来自企业的激励,为赚取更多利益反而限制了新技术的应用或服务费用的降低,从而存在着与企业想要分享信息技术进步、增强成本控制的初衷背道而驰的风险。这种隐蔽行动导致了“败德行为”――外包服务商降低服务水准、增加潜在费用。

二、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实际中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外包过程中通常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始终处于风险环境之中,因此,企业对风险的把握,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的成功与否。简单地说,一个企业要成功地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外包,通常必须经历如下阶段,即:战略制定(企业内部分析和评估、界定需求),选择适合的服务商,以协议形式固定双方合作关系,对合同进行实施、管理与监控。在以上阶段中,无不充斥着来自企业内外环境的风险,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并加强风险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给企业带来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外包风险在实际的企业运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性风险。企业可能丧失对外包的控制, 从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外包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外包的系统中, 由于企业没有内部科技人员的全程跟踪,一般业务部门容易忽视程序漏洞。同时, 后期的维护企业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安全隐患。

2.创新能力弱化风险。信息技术能力的获得是企业长期实践和应用的结果, 信息技术的外包可能削弱企业内部信息技术部门的学习创新的能力。如果将企业的信息技术外包, 服务商与企业的合约关系将限制熟悉业务的用户和熟悉的专家之间的接触, 可能会阻碍新技术与业务的结合, 从而削弱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3.战略信息泄漏风险。企业将自己的信息系统外包, 其商业秘密或所有权信息可能会泄漏给竞争对手, 从而使企业面临潜在的风险,造成企业战略信息的泄漏。一般来说,造成企业战略信息泄漏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服务提供商有意识地泄漏企业的相关策略信息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另一种是服务提供商无意泄漏了企业的战略信息。

4.服务提供商无法提供所需要服务的风险。就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方面来看,其原因可能有: 企业开始没有很好评估信息技术服务商的实力, 选择了低劣的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方面的人员变动, 无力提供外包合同中规定的服务水平;在前期需求分析时,服务提供商未能充分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等等。

三、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控制

针对上述信息技术外包的实际风险,企业应强化风险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主要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

1.完善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企业应组成一个由企业内外专家组成的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 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外包的相关风险因素, 评估外包项目将如何支持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计划, 如何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关系管理。风险评估过程应考虑到业务处理系统的外包风险, 包括: 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系统和资源的完整性, 管理规则的一致性等方面所遇到的威胁。企业还应该注意到其系统结构, 设计及控制方面的功能所面临的风险。

2.选择资信和服务能力好的外包服务商。对承包商进行评估以决定服务商的财务和运作方面的能力, 对其服务能力进行鉴别。

3.外包合同的制订要严密。信息技术外包的合同是外包策略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企业在制订外包合同的时候,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素:界定外包服务范围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明确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要求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明确争端的解决方法;确立企业的跟踪检查权力;明确企业对后期成本变动的限制权及转包服务提供商时的批准权。

4.对外包服务商进行跟踪监督。在企业和信息技术外包提供商的合同执行期间, 企业应该对承包商进行持续的监督, 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险。

5.寻求外包的新形式。为了减少和控制风险,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应探索信息技术外包的新形式。外包的下一浪潮(或趋势)是能增加联盟有效性的独特法人结构在业务过程再造和增加股东价值方面的使用,这些法人结构包括偶发事件定价(ContingencyPricing)、资源合作(Co- Sourcing)、交叉拥有关系(Cross Ownership)和联合投资(Joint Ventures)等。

参考文献:

[1]霍国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3期

[2]MichaelF.Corbett. Global Outsourcing Market 2002[R].省略

篇10

[关键词]服务外包 发展现状 策略

一、服务外包的定义

关于服务外包的概念:是指作为企业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进程中,跨国公司通常采用建立可控制的离岸中心或海外子公司的方式向母国或国际市场提供服务,而不直接向当地的服务提供者分包业务,这种商业流程向海外转移的形式被称为服务离岸。

关于服务外包的主要领域:一是软件业,约占服务外包总额的25%;二是电信运营业,根据专业服务和咨询机构Deloitte Research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电信运营商共有550多万个工作岗位,到2008年其中5%的工作份额将移到海外;三是其他行业,如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公关业务、金融服务等。

关于服务外包的主要国家有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全球外包支出中,美国占了约2/3。欧盟和日本占近1/3,其他国家所占比例较小。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印度是亚洲的外包中心,墨西哥是北美的外包中心,东欧是欧洲的外包中心。近年来,中国、俄罗斯等正在努力成为承接外包较多的国家。

二、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1、交易规模扩大。一方面外包的金额越来越大。根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美国公司外包的一些呼叫中心及数据输入工作的总价是773.8亿美元。据估计,全球各行业的外包市场已经从2001年的1500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3000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跨境外包市场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长。2005年整个市场规模达到289亿美元。另一方面外包的职位越来越多。目前白领工作流向较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数量急剧增加。据美国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Forrester研究公司的最新估计,自2000年以来美国大约向外流失总计40万个服务业工作岗位。

2、业务范围拓宽。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个人为了降低成本也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使外包客户的范围不断延伸。与此同时外包的承接国家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服务外包所需的技术知识水平逐渐提高,全球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兴起。许多公司不仅将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转移出去,而且还将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究开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业务外包出去。

3、参与群体增多。目前,服务外包不仅局限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参与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行列中来。如印度、中国、韩国、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罗马尼亚、委内瑞拉等国。

4、离岸方式趋势明显。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逐步提高,而人力资本成本相对较低,致使越来越多的服务外包以离岸方式进行。世界上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70%的企业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业务流程。在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针对欧洲500强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仅有39%的企业有过离岸商业服务外包的经历,这些企业已经创造离岸就业岗位2万个;另外有44%的企业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外包部分业务。其他研究也证明服务外包“离岸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三、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特点

1、IT和金融服务外包成为了国际服务外包的主导。伴随着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及与高新技术相关的和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其中以IT和金融服务外包为主导。

IT外包服务是指企业战略性选择外部专业技术和服务资源,以替代内部部门和人员来承担企业IT系统或系统之上的业务流程的运营、维护及支持的IT服务。IT外包服务包括IT系统外包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两大类。IT系统外包(IT System Outsourcing)是指企业将自己的整体IT系统或部分IT系统委托给专业服务公司,由其按照服务水平协定的要求管理、运营、维护被委托的IT系统的服务过程。按照被委托的系统的不同层次,lT系统外包又可以分为IT基础架构外包(IT In,as-tructure Outsourcing)和应用系统外包(Application System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是指企业将自己基于IT技术之上的业务系统委托给专业服务公司,由其按照服务水平协定的要求进行管理、运营和维护,其中包括客户管理外包、人力资源外包、财务流程外包等。

近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和融合程度深化,对企业核心业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企业对IT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和扩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IT专门服务商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品质的外包服务。因此如果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加之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有可能成为国际IT服务外包的聚集地的,比如印度。

由于金融业日趋复杂的内部整合与外部衔接,以及受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影响,金融业的许多部门都在进行国际外包,银行数据中心、保险核保理赔、股票交易和金融分析等业务都可以在亚洲或欧洲的一些具备相应条件的低成本中心进行。比如金融业3/4的研究费用来自于工资支出。通过后台工作外包形式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优势。通过外包给专业服务商,金融机构可以更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提升竞争优势。

随着IT业与金融业的交叉融合,两者以相互结合的方式强化了服务外包的离岸趋势。因为现代金融业已经成为了知识和信息技术密集型行业,是在先进的IT系统基础上运行的行业,任何数据的存储、交易的进行、与顾客的互动和业务的拓展都离不开IT系统的支持,所以金融机构在IT上的投资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因此,金融业国际外包成为了各种IT外包服务市场中最大的服务对象之一,比如汇丰银行在中国和印度开设了庞大的后台服务中心,雇佣了4000多人用于承接信用卡、贷款处理等业务。

2、国际服务外包更加重视垂直市场。通常外包服务项目跟产业类别无关,尤其是在IT领域中。例如数据输入或维修服务器等事情,是不分什么垂直市场的。但随着外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外包服务公司很难在与同业的竞争中凸现特色以赢得有利的位置。另一方面,客户也迫切希望服务外包公司能提供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外包服务。因此,通过掌握垂直市场所需的专业技术,切入垂直市场,获得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服务的能力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例如了解某种特定商业流程的诀窍或相应行业规定,有助于外包服务商争取到更多的合同。

在IT外包服务中,据估计在不同行业的IT外包中有80%的

内容是相同,但就是那20%需要调整的内容,才是外包服务提供商赢得客户信任、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比如金融业就非常关注IT外包商在接手营运管理之前,是否对金融法规和消费者行为深入了解。因此增加特定市场知识,具备担当不同行业IT外包服务风险的规模和实力,能够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外包服务成为了IT服务外包公司日趋重视的问题。

四、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

1、鼓励和引导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主体,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时,一方面要靠企业自身争取,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政府出台鼓励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政府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它们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同时,政府要帮助外国企业了解我国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的信心。在具体措施上将采取招商引资和争取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相结合;在招商时,既向外商介绍投资环境,也介绍企业承接外包业务的优势;政府应定期发起和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外包业务洽谈会。

2、大力引进国际服务外包,延长利用外资的产业链条。引进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既可以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归核化”战略中获得商机,也可以延长制造业产业链条,向制造业跨国公司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目前,我国是除美国以外最大的吸收外资国,现存外资企业数十万家,满足这些企业的商务需求,延长产业链条。让现有的外资企业落地生根,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高起点承接服务外包的切入点。

3、培养或吸引大量外语熟练、熟悉国际惯例的企业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印度软件产业的崛起,人才资源无疑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印度政府十分清楚,要发展软件产业必须以教育为突破口。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印度对教育的投资超过了GDP的3%,21世纪初对教育的投资已超过了GDP的4%。经过多年的政府投资,印度已拥有许多享有盛誉的技术大学。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每年印度产生75000名IT毕业生和200万名英语毕业生,源源不断地为软件业注入新鲜血液。正是得益于庞大的教育体系和职业化的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印度才形成了从尖端的科技研发到基础的实际应用的众多梯形人才队伍,保证了印度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

4、抓住国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大力引进国外现代生产业。国际服务外包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简单的客户服务到远程营销;从最基本的信息处理到复杂的财务、金融、保险分析;从简单的电脑日常维护到高端的软件开发、新产品设计,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复杂,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也越来越高。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国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大力引进国外现代生产服务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外资流入的不足,而且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现代生产业。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带动产业升级。

5、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抢占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承接跨国公司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所准备。在硬件上企业必须拥有和掌握与产品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加工技术,同时能紧跟世界生产加工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潮流,及时更新技术装备。在软件上必须具备两方面经营能力:一个是与信息技术手段相关的经营能力,另一个是与人员素质相关的经营能力。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自身软硬件环境的建设,提高竞争能力,抓住时机迈向国际服务外包市场。

6、重视与国际服务外包商的合作关系。国际服务外包的一个特点即发包商和承包商的合作是建立在长期合同基础上的,这种合作形式要求双方有更多的信息交流、更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关系,保持长期稳定性特点。国际服务外包的合作实际上是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通过外包服务实现双赢。因此。在引进和与国际服务外包提供商的合作中应特别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严启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J].经济研究参考,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