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测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检验检测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边疆地区居民食用盐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81-02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当人体摄入不足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国家之一,坚持普及碘盐是持续纠正人群碘营养缺乏的唯一有效途径;我国通过实施全民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0余年,人群碘营养状况总体得到改善,已减少出生100多万人的新发克汀病人。2010年是实现《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目标的关键一年。农十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所辖9个团开展了碘盐随机监测工作。现将农十师碘盐监测分析如下:
1资料来源
农十师疾病预防中心2010年碘盐检测资料。疾控中心实验室3月通过国家外质控考核,参与检测者为外质控考核合格人员。
2对象与方法
对农十师9个团场的居民按国家碘盐监测方案进行随机采样,按照GB/T13025.7-1999中直接滴定法对居民食用盐进行检测分析。
3监测结果分析
3.1碘盐覆盖率
全师共随机抽样监测288户居民食用盐,经监测食用盐均为碘盐,碘盐覆盖率为100%。
3.2合格碘盐食用率
全师随机抽样监测288户居民食用盐,合格碘盐296户,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为100%。
3.3碘盐数据分析
288户食用盐的碘含量:最大值:50.0mg/kg ,最小值:25.9mg/kg ,中位数:33.9 mg/kg ,均数:34.1mg/kg ,标准差:3.91mg/kg,变异系数为:11.47% 。
4 讨论与分析
4.1 本次监测结果表明,新疆北屯农十师所有监测团场的碘盐覆盖率达到100%,合格碘盐食用率达100%。这在我师已是连续4年监测碘盐覆盖率达到100%,合格碘盐食用率达100%。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非碘盐仍是当前防治碘缺乏病中的主要问题,使得食盐补碘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坚持科学补碘,加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篇2
关键词:乙肝;疫情 ;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有效控制乙肝发病率,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卫生部亦已下发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吉水县全县共有19家医疗卫生疫情报告单位。目前乙肝疫情位居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前2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吉水县2010~2013年每日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每个月的疫情动态及每年的年度疫情动态分析。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一方面对2010~2013年吉水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和县疾控中心有关对乙肝防治管理等资料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2010~2013年全县登记报告的乙肝患者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地区和职业分布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乙肝疫情概况吉水县2010年共报告乙肝141例,报告发病率为64.6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4.00%,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2位,仅次于结核病;2011年报告乙肝202例,报告发病率为54.6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4.02%,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2012年报告乙肝166例,报告发病率为51.6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3.55%,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2013年报告乙肝181例,报告发病率为47.33/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84%,在全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
2.2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病例报告,9月份最少,占6.4%;5月份最多,占10.9%(见表1)。
2.3性别及年龄分布4年共报告乙肝病例690例,其中男性532例,女性158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2.9/10万、12.7/10万,经统计学分析,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各年龄组发病情况见表2,21~5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167.4/10万,其他年龄段为55.2/10万,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也非常显著(见表2)。
2.4职业分布2010~2013年乙肝病例职业构成以农民或民工为主,占总数的63.3%;儿童所占比例最小,仅占总数的1.0%(见表3)。
3讨论
对乙肝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疫情状况的评价是一项有助于规划、预算、评价和调节开支计划的重要工作。吉水县自2004年4月1日实行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从2010年的43.18/10万上升到2013年的85.86/10万,这与加大乙肝疫情监测力度,提高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等因素有关,并不完全是发病率升高。根据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吉水县乙肝的报告病例数在今后几年可能还会继续上升。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乙肝防治工作力度,积极做好预防控制工作[1-2]。
3.1从乙肝发病时间的分析结果来看,全年各月份均有乙肝病例发生,5月份为发病高峰,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①4、5两个月份为全县开展健康体检的时间;②乙肝病例报告可能存在迟报现象。
3.2从乙肝报告的性别发病率情况来看,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表明乙型肝炎对男性的危害明显大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往较密切。
为进一步做好乙肝预防控制工作,建议:①加大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并将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坚持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②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普查,及时发现患者,早期治疗,同时有效地保护好易感人群;③落实政府承诺,全面实施现代病毒性肝炎控制策略;④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保持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⑤加强流动人口乙肝管理,努力探索对流动人口乙肝患者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产品质量 指数统计 分析报告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是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产品质量指数统计数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密切程度的方法;是评价一个地区产品实物质量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以产品销售收入为权数所反映的产品质量综合合格情况,它是反映地区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是不同产品合格率的综合水平,其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可以用来反映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变化。它是各级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决策和制定质量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产品质量指数统计结果和报告应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客观性、导向性、准确性。
一、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的特点及编写注意事项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方法及分析对象的有关数据或信息,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我国传统产品质量指标统计的指标不仅不能反映产品质量真实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某省建材产品生产企业有100家,每家企业抽查一个批次的产品,其中有10家生产的该类产品销售量占全省 100家企业的85%,也就是其市场占有率是85%。假定另外90家企业产品抽查结果都不合格,若按批次合格率统计则其合格率为10%,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若考虑市场占有率,其合格率为85%,这一结果显然更符合客观实际。而产品质量指数方法是以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为基础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检验结果为依据,要求检测机构必须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以及产品明示的质量指标,如果是企业标准,必须是经过备案的且现行有效的和质量技术监督部批准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评价规则为检测结果判定依据,按《质量监督检查产品企业信息调查表》的要求进行信息调查,是考虑各类产品销售产值加权因素后的质量综合变动情况,它能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它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指数能综合反映产品质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2、代表性。在编制指数时只选取若干重要产品作为代表性产品,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3、相对性。指数以相对形式出现,表明产品质量状况发展变化的程度。4、科学性。指数考虑了各类产品销售产值加权因素后的质量综合变动,克服了简单算术平均法的不足。因此近几年来运用产品质量指数法统计分析产品质量水平已被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所采用。
二、提高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结果报告的途径1、提高认识,切实把“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产品质量分析与评价是对产品质量预测、分析、评价、预警和信用的评价方法,要求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与评价报告的编写应力求做到内容上深入浅出,注重实际,提高产品质量预测、分析与评价水平。2、突出重点,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产品质量优劣已日益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统计数据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及时、准确地报告产品质量的现实状况,关系到能否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关系到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撰写统计分析过程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力求反映行业产品质量状况,新情况、新问题、新做法,看问题准确,并有独到的见解。针对当前产品质量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要深入基层,注重搜集,充分挖掘信息源;更要善于捕捉统计工作中的闪光点和亮点,提出新观点,写出有深度和广度的统计分析报告。3、重视质量信息调查,增强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数据的准确必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是一切统计工作的生命所在,统计分析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具体要求为:首先要求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调查人员严格按《质量监督检查产品企业信息调查表》的要求进行信息调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企业可疑数据应认真核对。调查人员应认真核实,切忌随意填报,若一旦发现于工作人员未进行认真核实或随意填报,将按本单位经济责任制严格考核,情节严重者将取消工作资格。调查人员认真填写《质量监督检查产品企业信息调查表》;其次《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抽样单》填写内容应清晰、完整、无涂改。4、根据产品质量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要求和编写原则。编写符合行业政策和实际情况的产品质量统计分析报告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是对研究过程进行表述的文章,是统计分析结果的最终形式。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统计分析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根据统计报告的特点,结合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要求和编写原则,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言简意赅、精炼准确、构思新颖独行、观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的广度或深度,能够给决策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提高统计分析报告的可用性。由于编写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既需要与产品有关的质量检测、生产工艺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承检产品及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等,而检测人员对所检测的产品性能、存在质量缺陷能透彻分析,而调查人员直接接触生产企业对本地区本行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及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及企业状况比较了解,要求报告编写人员不仅具备与产品有关的质量检测、生产工艺知识,而且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才能编写出高屋建瓴的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因此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应由熟知产业政策、质量检测和生产工艺知识的专业人员编写,再由技术负责人或领导审核后上报任务下达部门。结合几年来的认识与实践及产品质量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要求和编写原则,就如何提高建材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结果的途径作一阐述,力求能对建材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工作提供一点帮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有一定深度或广度的建材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报告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戴备军.质量指数与质量分析评价技术应用基础
[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篇4
一、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的意义
(一)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
北京正在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这对工商部门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工商部门积累的大量企业登记和管理信息加以整合、分析,编制成信息分析报告,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企业的重要领域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定期编制行业信息分析报告,对行业市场主体进行分析,客观反映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展示不同行业领域的投资强度,反映社会投资的基本趋向,可以引导投资主体理性投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使企业可以便捷地查询到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保证交易安全;同时有利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自身信用做担保,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三)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广大消费者的重要抓手
利用工商部门商品质量检测等信息,定期编制消费信息分析报告,建立消费指南,引导科学消费,可以成为服务消费者的重要形式。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社会服务系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最终服务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公众的个性化查询需求,是为消费者服务的重要领域。
(四)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全面履行职责的题中之义
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中明确指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应“研究分析并依法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商标注册信息等,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工商部门全面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提高监管效能的内在要求
在现行多部门执法的体制下,加强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形成维护市场秩序的合力,大幅度提高管理效能。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应用可以打破工商部门内部职能分割,充分发挥综合监管效能。
二、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带动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取得显着成果
(一)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激活工商信息,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工商部门积极推进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为社会公众参与经济生活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通过编制市场主体信息分析报告,服务政府中心工作;编制行业信息分析报告,引导理性投资;不定期消费警示信息和食品质量检测信息,引导理性消费。
(二)充分应用工商登记和管理信息,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高监管效能实行企业分类分级管理,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借助日常管理信息,实行重点审查,破解企业年检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难题;借助案件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发现,管理漏洞和工作薄弱环节,提高执法行为的规范性。
(三)充分应用社会监管信息,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与公安部门公民身份信息实现共享,保证合格的主体进入市场;通过与药监部门药品审批信息共享,提高药品广告监管的有效性;通过对12315投诉举报信息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秩序动态,强化对市场秩序的控制力;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三、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认识不到位政府承担的四项基本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分析工商部门的工作,除市场监管职能之外,其他三个方面的职能都有所涉及。目前,工商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还不够丰富,内部实现公共服务职责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还不完善,人员配备仍显薄弱。
(二)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工商部门定期编制的综合性或专项信息分析报告,在选题的针对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信息查询服务方面,虽推出了一些服务产品,但与企业和消费者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挖掘登记和管理信息的潜能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北京的企业信用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管理效能体现在约束行政措施,约束失信惩戒的市场这两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范围、公示范围限制过多,对管理信息的应用不够充分。
(四)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提高监管效能仍显薄弱目前,工商部门信息分割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借助信息应用提高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的效能仍显得滞后;没能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很好地实现对信息的归集分析及时发现市场中的风险点,实现国务院“三定”方案提出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掌握管理的主动权。
(五)借助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水平仍显不足工商部门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仍然局限于部门管理,较少借助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能,从而限制了政府整体管理效能的发挥,难以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
四、编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管理信息索引目录》,为信息应用奠定基础
工商部门在长时间的企业登记和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但分散在工商系统内部各业务部门,不便于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工商学会借助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元数据技术和目录技术,在对工商登记和管理信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对不同种类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描述,编制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管理信息索引目录》(下称《目录》),将存放分散、种类繁多的登记和管理信息实现了逻辑上的集中,基本明确了工商部门现在有哪些信息,存放在哪里,为信息应用提供检索和导航服务,形成了一本信息应用手册。《目录》将登记和管理信息分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市场主体年检验照信息、执法办案信息、市场监管信息、申诉举报信息、食品商品监管信息等6大类、25中类、387小类,并对信息项的内容细分条目,信息条目超过2200条。《目录》同时列出了信息项所属的业务部门,并对信息项提出了指向性的应用参考意见。因此,《目录》对加强信息的应用,具有基础性、引导性和提示性作用。
五、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服务型工商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提供公共服务,不是额外附加的任务,而是工商部门职责的一部分。其次,工商部门应该借助自身的优势资源,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产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再次,工商部门要将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一种责任,社会需要什么服务,工商部门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产品。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自觉的行动。
(二)完善制度,明确责任部门
编制信息分析报告,是工商部门为政府决策服务的主要方式。为此,应将编制信息分析报告列入工作职责,形成制度,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编制信息分析报告应该是多种形式的:有向政府提交的分析报告、有面向社会的分析报告,有专项信息分析报告、有综合性分析报告、有地域性分析报告,有定期编制、有不定期编制等。为了使编制信息分析报告职责常态化,并不断提高影响力,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如市场主体信息分析报告、年检信息分析报告等由相应的业务部门承担。而综合性的、地域性的,以及非常态化的与业务部门职责不直接联系的信息分析报告,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科技类企业发展报告等专项分析报告由信息中心为主承担。
(三)找准信息分析报告的着力点,提高影响力
1.提高信息分析报告选题的针对性。紧扣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立足工商职能,扩大视野,选好编制信息分析报告的主题,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推出符合政府决策要求、社会需要的信息分析报告。
2.提高信息分析报告的深度。只有实现信息统计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自行编制信息统计分析报告与专家及相关部门参与相结合;着力于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才有可能拓展信息分析报告涉及领域,大幅度提高信息分析报告的深度。
3.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定期编制的信息分析报告,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建立模板、自动生成分析报告的数据,提高效能。4.发现新的信息应用点。深挖工商信息潜在价值,如企业生命周期分析、资本活跃度分析、主体活跃度分析等,形成有影响的信息指标,提升工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四)深挖信息价值,扩大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篇5
在检测工作中如何保证连续出具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降低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一直是检验机构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从检验机构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和检测活动涉及的各要素等角度探讨过如何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但就内部质量控制中的机制建设探讨的却很少。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在内部质量控制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机制建设。
建立内部质量监督网的监督评价机制
内部质量监督网是由检验机构质量负责人、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质量管理员、专业检测中心的质量负责人和兼职质量监督人员组成。在质量保证部门设立的专职质量监督员和各检测中心设立兼职质量监督员由所长任命,并对所质量负责人负责;同时明确质量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专职质量监督员负责质量监督网的运行,指导质量监督员开展质量监督活动,组织开展质量保证活动。各检测中心的兼职质量监督员不定期对本中心开展的检验工作实施监督。监督内容包括检验过程中质量是否得到控制;技术文件和制度是否执行;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是否得到保证。比方,对本中心检测人员的一次完整检测活动进行不定期的记录;对检测项目、检测所依据的标准代号、起止时间、操作过程、仪器设备、设施及环境条件、检验依据及方法、样品管理等几方面做好详细记录,并做出符合或不符合的评价。如果这次检验结果不符合标准,则需责令工作报告中心负责人停止该检测活动,并进行处理,以书面形式及时上交质量保证部门。质量保证部门汇总监督记录,将情况报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根据所反映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或预防措施。质量保证部门每年年终对监督人员的工作和监督网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建立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评价考核机制
通过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可以使检验机构的人员、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试验方法、试验环境受控,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每年年初由各检测中心的质量负责人制订本中心的全年内部质量控制计划,通过质量负责人审核后,由所长批准组织实施。计划中要详细列出全年对比试验的产品参数、比对类型、比对人员、评价标准、实施时间等。其中产品参数是取得资质的重要项目;比对类型主要采用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方法比对、留样比对、标准物质、测量审核等多种形式;比对人员要覆盖重要检测人员,尤其新上岗检测人员要纳入计划。质量保证部门的质量管理员按月或季度组织实施计划,相关检测中心质量负责人需进行督促落实。每次比对实验都要出具比对实验报告,由质量管理员做出比对质量分析报告,必要时(出现不符合标准时)提出纠正措施及建议,交质量负责人。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定期由所长主持计划实施效果的评审会,做出分析评价和得出评审结论。最后将对比试验的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质量分析报告、定期评审结果等资料进行归档。在按计划实施中还要积极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不仅是监管部门判断和监控检验机构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机构通过外部措施补充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方法手段。检验机构应按规定积极参加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等管理部门组织的外部能力验证计划及实验室间比对。对于获得实验室认可的检验机构,CNAS每年对参加的领域和频次都做出了规定。质量保证部门还可以自行开展各检测中心与相关国家、院校等检测中心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比对结果如出现疑问和离群,质量保证部门应尽快组织查找和分析出现疑问和离群的原因,开展有效的整改活动,并将详细的整改报告及核查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质量负责人,按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
建立检验报告抽查考核机制
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的最终产品,也是出现质量事故调查和追究责任的起点,因此检验报告的质量控制工作致关重要。由质量保证部门的质量管理员对各检测中心每月签发的检验报告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对相关的检验协议书、抽样单、检验记录、检验报告中存在的缺陷内容和类别做好详细的抽查记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影响检验报告的质量因素除了样品的采集、处理、检测外,主要还包括业务受理时委托协议书上的信息是否和委托方提供的信息一致,选用的标准是否准确;指令性检验抽样单上信息和录入系统中的是否一致;检验人员选用的检测方法是否符合产品标准、使用的仪器是否可靠(在检定周期、精度符合需要等);主检对检验项目进行单项评定选用的产品标准是否准确等因素。因对这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所以对于制定各环节的允错比例,进行量化考核来增强人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但前提必须明确各环节的责任。比方,报告的三级审核制度在程序文件中要明确检验人员对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原始记录的完整规范负责;主检审查检验记录,编制检验报告,对其真实性,对结论的正确性和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负责;审核人对依据和结论的正确性及检验报告编写质量负责;批准人对检验报告依据的正确性、结论的准确性负责等。明确了责任才能使相关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到位。
建立检验报告更改审核登记考核机制
篇6
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耗材精益管理的必要性
有效降低大型分析仪器使用成本高的需要
大型分析仪器设备使用成本高,直是困扰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大问题,除了大型分析仪器本身价值和折旧率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仪器设备检验时使用的物品(次性试剂盒、纯度高的化学试剂以及仪器前处理所需的辅助设备等等)耗材消耗多,费用大,如能对这些耗材进行精益的管理,就能有效降低大型分析仪器设备使用的成本,降低实验室的综合检测成本。
满足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需要
食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严格的质控程序和技术手段来保证,对耗材的追溯和监控就是其中的一项。一方面耗材本身的问题,如标准物质的差异、试剂纯度等级的差异及玻璃器皿的质量都会对检验结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检验标准和方法对耗材也有严格的要求,这些因素都要求要对实验室所用的耗材进行精益管理。
规范管理杜绝流失和浪费的需要
将精益的管理融入日常的检测工作中是食品检测结果信服性的重要体现,而耗材的管理是食品检测实验室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过程。通过细化管理,减少人为的失误和浪费,对检测结果信服性的保证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检测实验室耗材供应配送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食品检测实验室耗材的供应配送方式各有不同,管理水平不一,各有特色,现就宁夏和全国相比做一说明。
通过表1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激励相结合的手段,已通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从仪器设备购置、调剂、保养、维修到试剂等耗材配送再到专业人才开展咨询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共享模式,做到了人、机、物、料等实验室资源全方面的资源共享,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如江苏、安徽等省由科技厅、教育厅、高校、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共同组织了一个面向全社会开放的非赢利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向各检测实验室及用户提供方便的服务;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由于信息流通快,运输方便等便利条件,实验室自行采购和供应商相结合;西北地区特别是宁夏等地实验室耗材主要通过商进行采购配送,模式单一,货物运输周期长,价格高,成本大,实验室对耗材的管理主动性受到限制,尤其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紧急任务项目的检测上往往因试剂、标准物质的急需而增加购买的成本,增加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凸显了在目前条件下,加强实验室耗材精益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耗材精益管理的建议
建议有关部门能尽快整合资源,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减少环节、实现资源共享。在实验室内部可做如下改革:
1.将精益理念和目标贯穿于耗材管理之中
精益的核心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及时为顾客提供完美的产品和及时的服务;精益的目标是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食品检测实验室的产品就是检验数据,在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将耗材的消耗降到最低,是精益目标的要求,对实验室降低大型仪器设备运行费用及检验费用都切实可行。
2.从耗材的采购进行精益管理
基于食品检测实验室对耗材的及时性的特殊要求,为保证检测任务的按期按质完成,实验室应从耗材的采购进行精益管理。对实验室耗材的采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细化管理,一 是对供应商的储备、资质评价、产品追溯,产品性价比、运输状况、售后服务等供应链的各个方面实行价值管理,优先选择质优价低性能好的产品,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产品;二是从提交申购计划、计划审核、申购汇总、建立购货档案等采购程序上进行完善管理,避免人为延误、错买和积压等浪费现象发生,做到尽善尽美;从厂家信用评价、产品使用反馈信息、价格比较、供货周期、使用成本等方面定期做出分析报告进行产品比较管理,做到精益求精。
3.对耗材的使用进行精益管理
主要是对实验室耗材的领用和使用两个重要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领用方面,首先要制定制度,并有对应的程序保障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其次是要有专人管理,要有责任心,按照库存、入库、领用、对账、报废等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耗材的使用方面针对耗材使用者进行精益思想的教育和培训,使精益理念融入检测日常工作过程中,要使检测人员养成自觉性和自主管理的好习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要有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持续改进意识和方法。
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耗材精益管理的具体措施
1.通过制度来完善实验室设备的管理
制定《实验室耗材采购、领用、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室耗材采购、领用、使用监督制度》。以制度的形式将实验室在创造价值的前提下,将不断地消除浪费这样种管理理念贯彻于实验室耗材的日常管理中,使实验室耗材从采购到使用整个过程中的管理更加有保证性和权威性,从而增大制度在实验室执行过程中的意义。
2.分别建立实验室耗材采购、领用、使用程序和监督程序
为保证实验室采购、领用、使用耗材制度的正确执行,分别建立《实验室耗材采购程序》、《实验室耗材领用程序》、《实验室耗材使用程序》和《实验室耗材采购、领用、使用监督程序》,按照程序开展工作。
3.建立信息化库存管理平台
在检测人员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买设备和试剂物品积压,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专业人员的专业直接交流:减轻库房管理员和检测人员之问的重复劳动和工作量;节省电话费;加快信息跟踪和库存更新速度。
4.定期进行实验室耗材反馈分析报告会
篇7
会议由中国纤维检验局毛麻茧质量监督处阎思进处长主持,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徐光辉副局长致辞。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刘斌处长介绍了2009年全国茧丝绸的基本情况,并对非棉纤维的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建议。中国纤维检验局孙会川副局长在会上介绍了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要点,总结了2009年的工作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目标和内容。与会代表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研讨非棉纤维的质量监督工作的思路和任务。
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将继续突出工作有效性,着力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模式。稳步开展公证检验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努力夯实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公证基础,促进非棉纤维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和质量意识提升,推动非棉纤维产业经济和地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商务部刘斌处长:推广公证检验,为企业和市场服务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桑蚕生产情况总的来说,呈现出桑园面积减少、蚕茧产量大幅下降、收购均价回升,质量普遍较好以及效益大幅提高的特点。经丝绸协会统计,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的丝绸产业产量大幅下降,但仍有增长亮点。丝绸工业的经济效益,主营业务继续增长,但增长总量仍低于纺织工业利润总增长,亏损面仍高于纺织工业总量。2010年,据商务部监测的结果显示,3月份的茧丝价格一直呈上扬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西南部蚕桑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干旱,影响了最早批次蚕茧的上市时间和新茧产量;另外,受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蚕茧收购价格将较去年上涨。但这种上涨会促进其他地区的养蚕积极性,预计下半年秋茧的上市会缓和蚕茧供应紧张的情况。总体看,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结合商务部茧丝办掌握的情况,刘处长对纤检机构的工作提出了建议:现行桑蚕干茧方面的标准中的部分指标已经不适合后道生产的需要了,希望相关部门参照企业和市场需求修订现有的标准,使其更适合市场消费的需求,更能适合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消费。另外,桑蚕干茧、生丝的公证检验能公正地体现质量标准,对企业没有负担,很受企业欢迎,但目前由于对公证检验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这项制度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在公证检验的推广和扩大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标准的修订和技术检验在市场流通领域中应该更好地体现监督、引导和技术指导的作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为市场和企业服务,促进公平交易的发展。
中国纤检局副局长孙会川:2010年任务的“二四三”
孙会川副局长把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的主要工作归结为“两个核心任务”、“四项具体工作”和“三个目标”。
两个核心任务是:第一,继续突出工作有效性,紧紧围绕有效性来开展。公证检验的有效性是工作的立足之本,是工作长期存在的依托之所在,也是生命之所在。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公证检验得以推广和深入的关键。比较而言,棉花公证检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非棉纤维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远远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怎样证明公证检验的有效性成果呢?孙副局长提出了三个衡量指标:一是公证检验和质量监督检查的“覆盖率”,包括公证检验覆盖率和质量监督检查覆盖率;二是以质论价的“结价率”,要求公证检验证书要成为买卖双方质量结价的依据;三是质量分析报告。就目前情况看,非棉纤维质监工作有效性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不”上:一是不平衡,二是不充分。所谓“不平衡”,主要是反映在不同品种之间不平衡,以及反映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平衡,加上反映在不同领域之间不平衡。从不同品种而言,大的方面看,棉花的有效性体现得比非棉纤维要充分。小的方面看,非棉纤维当中,干茧的有效性又体现得比羊绒,生丝、麻类更充分一些。从地区而言,广西、黑龙江等一些地方,工作的有效性体现得更充分一些,而有的地方则相对弱一些。就领域而言,在市场交易环节体现得充分一些,而在加工环节和使用环节,体现得就相对弱一些。所谓“不充分”,是指虽然在有效性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或多或少都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不够深入,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第二个核心任务是体制机制的建设。在2010年的工作要点别强调了质量监督的作用,把质量监督工作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这既是基于非棉纤维产品质量监管现状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是基于“三鹿奶粉事件”给我们的沉痛教训所得出的反思结果。目前,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制约,我国非棉纤维产成品品种退化、品级低下、品质不高。而流通方式的落后,又使得非棉纤维收购、交易点多、分散,无序,加之交易主体本身素质不高,质量意识淡漠,因此,质量监控的任务非常重,难度非常大。而纤检机构的队伍又较小,其中从事非棉纤维质监工作的力量更是相对薄弱,工作起来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从工作对象来看,本身品质就不高的纤维产品,大多时间和情况下,质量常常是处在一种不受控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下工夫,一段时间内是难以改观的。另外,目前的质量监管是以运动式的检查和抽查为主要模式,因而持续性不够,还没有构成体制机制的制约。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间也缺乏配合和互动,这种分离式的监督模式必然导致监管缺失。所以,要认真借鉴和吸收国外成熟的质量监督工作经验,通过学习,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市场平台,借助交易的环节,建立工作机制,并通过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建立专业经纪人队伍等其他一系列制度,从根本解决质量问题。
做好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第一,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模式。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与市场运行相配套的检验检测制度,积极提供市场交易所需的检验服务,促进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发挥。第二,稳步开展公证检验。要强化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和公证检验工作,规范生产流通秩序,扩大公证检验的范围,着力提高有效性,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三,不断提高监管工作质量。就纤检队伍本身来讲,我们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质量,稳步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努力为交易市场提供优质、快捷的检验服务。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加大市场环节的公证检验配置,加强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数据与后续生产加工的关联,进一步发挥公证检验数据在原料采购、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第四,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检验技术的基础性工作,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公 正性。
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夯实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基础,二是促进非棉纤维产业质量意识提升;三是推动非棉纤维产业经济和地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中纤局毛麻茧质量监督处处长阎思进:重谋划,多探索,善总结
阎思进处长在闭幕会上对2010年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从有效性出发谋划工作,实现工作的有效性。纤检工作是靠有效性的发挥发展起来的。多年的实践表明,我们的工作对服务生产以及服务人们的生活有效,对促进产业发展有效,对国家宏观调控有效的时候,纤检事业就发展,地位就提升,职能就加强。反之工作就徘徊,阵线就收缩,项目就减少。同样,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也是在围绕工作的有效性上苦苦探索。从农业标准化的介入,突破,监督检验工作的持续开展,到公证检验的品种增加、范围拓展和质量分析工作的逐步规范深入等,无一例外地证明了有效性是纤检工作立足的根本,也是作用的根本体现,更是纤检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积极探索实践,建立科学有效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模式。要提高非棉纤维质量依法监督的执行力度和公信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督模式,以提升科学的行政水平和提高行政效能,这是势在必行的工作。在工作中要注重研究规律,探索规律,勇于创新。要以有效性为根本,探求工作模式的实质在于更好地实现工作有效性。因此要做到:一要着眼于促进市场监管机制建设的原则,加强毛绒、茧丝主产、主销区域交易市场、拍卖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的监督与服务工作,主动宣传非棉纤维质量标准、质量责任和监督政策,积极提供市场交易所需的质量、重量等技术检验服务,扶持与引导市场拍卖和分级员、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二要以农业标准化等生产规范管理为基础,协调推进非棉纤维主产区域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推广优良品种,指导规范生产,统一农牧民种养殖行为,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三要紧紧围绕非棉纤维产业经济运行状况,深入农牧业产区开展生产与流通质量情况调研,掌握影响非棉纤维质量稳定提升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分析基层调研,监督检查、公证检验和企业档案的质量信息和产业运行信息,逐步建立以纤维品种为基础,生产链条为主线,质量管控为核心的非棉纤维产业质量信息分析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测、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功能,发挥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在产业发展和宏观调控中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作用。
第三,借鉴干茧公证检验的做法,提升非棉纤维质量监督的整体工作效果。桑蚕茧公证检验已启动三年,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指示精神指导下,几年来遵循“重过程、重验证,重质量,重效果”的工作原则,经历了全面准备、局部试点、扎实推进和稳步发展四个阶段。通过严密组织、科学施检,体现作用、不断完善,较好地实现了阶段性工作目标。应该讲是基本上达到了:工作方向明确,载体选择正确,试点推进有序,工作效果突出。其他非棉纤维的工作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基本思路和做法是可以借鉴的。
阎思进处长还概述了近年来干茧公检工作的6点成功经验:1,要具有清晰的工作思路。一切工作都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弄清产业状况、企业结构、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监管方法,遵循一般规律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实施步骤和分析改进。2,要构建完整的体系、制度。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人、机、料、法,环等诸方面来构建体制机制,既要有综合的运行制度,又要有专项的管理办法,力求达到“凡事有规定、做事有依据”。3,要稳步扎实地推进。要个别试点、跟踪分析、充分验证,再到提升能力、增加区域,扩大范围,进而才能全面布局、合理规划、有序跟进。4,要抓好实施过程的监控。我们是从事经济秩序监管的机构,更要重视对自身工作的监管。要始于监管、终于监管,才能保证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的效果。如实验室考核验收、检验人员持证上岗、设备运行期间核查、公证检验监督抽验等等,将重要工序和关键环节都置于监督管理的范畴之内,以保障工作实施的顺利开展。5,要注重分析总结。要定期分析体系,制度、运行和效果,开展实验室和个别受检企业的微观分析;要定期分析区域产业状况、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探索区域产业经济的中观分析;要综合分析与运用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和监督检查数据,国家非棉纤维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进行产业经济质量状况的宏观分析。6,要使工作作用得到认可。无论企业,行业、政府等任何方面的认可,都要归结到监管工作对产业或地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贡献上。
阎处长最后强调,我们要以孙副局长的讲话为指针,结合各地的实际,认真研究措施,贯彻和落实2010年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各项工作,不辜负政府的托付,上级领导和社会的期待,共同奋进,扎实工作,促进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链接:热议与建议
分组讨论过程中,各地代表结合本地情况对2010年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进行了热议并提出一些建议。
茧丝方面:质量监督需要建立固定的工作模式;监督检查经费尚显不足;更多地与质检部门联合行动,体现“大质检”的意义;推行公证检验要确保公证检验结果的约束力,提高企业对检验的重视与配合;“公证计价”需符合市场交易的规律。
毛绒:提升自身服务的能力;建立样品库,进行技术交流;对检测设备的购买进行指导,并积极研发先进的国产检测设备;在产区建立收储制度;质量分析报告应加强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且易于理解;加强产销地互动,完善检验细则,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篇8
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本
中国xx研究所和xx公司色织厂共同研制的新产品防静电仿毛华达呢,已试生产出。织物的主要质量指标达到了纺织工业部标准,
防静电性能指标明显优于日本工业标准和所列举的性能指标。下面就试制中的质量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质量管理体系
xx公司色织厂生产系统有纺纱、染纱、准备、织造、整理等主要车间。产品质量分析报告。从纺纱到成品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生产线,多年来以外贸出口产品为主,今年为100%出口。2003年出口合格率为xx%,2004年1-6月份出口合格率为95%,比去年同期增长6.01%。多年来,从生产和质量管理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公司有一套与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专职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200人,占全公司在职人数的13.3%,由厂长和工程师主抓质量工作。质量检查科具体负责各车间的产品质量,各生产车间的关键环节均设有质量检查网点。同时,由质量检查科派出人员专职监督和抽查,实行三级检验,并在原传统的管理基础上吸取了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把质量工作同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同时建立了百分考核制,并在中层科室和车间干部中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班。
二、质量保证措施
为对以后的试产提供依据,公司从原料、原纱一进厂就进行化验、测试,同时为严格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特制定了。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在新产品试制中,全厂充分发挥车间和[[职能科室]]的配合作用和各检测网点的把关作用,同时广泛宣传防静电新产品的意义,启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每周定期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预测分析和处理生产中发生的问题。为了及时了解到新产品的质量情况,xx纺织科学研究所xx总工程师亲访用户,及时把质量信息反馈给色织厂。
三、质量水平分析
(一)下机质量及入库质量(略)
(二)物理指标(略)
(三)染色牢度(略)
(四)防静电性能指标(略)
上述情况说明,本产品的主要指标达到了纺织工业部的标准,防静电性能指标明显优于日本同类产品,具有良好的防静电性能。因此,防静电仿毛华达呢的生产工艺是可行的,试制是成功的,水平是先进的。
四、问题和方向
防静电仿毛华达呢的试制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初试时由于批量较小,受加工条件和经验的限制,在后整理加工中出现了一些色差,使制成品并不十分完荚,没有百分之百的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此问题已找到解决的办法。今后工作重点是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加大对产品的结构、性能方面的研究,增加[[产品功能]]使之更适应市场需求。
篇9
一、总体要求以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为核心,根据市关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上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的工作要求,整合全市食品监督管理、检验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等技术资源和力量,严格遵循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及上级工作方案,突出重点环节、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和重点疾病,通过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评估抽检和疾病监测相结合,全面掌握并深入分析评估全市食品安全质量状况,及时监测预警信息,指导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调整监管重心,严厉打击伪劣食品,引导市民理性消费,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切实提升全市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二、目标任务根据市政府工作要求,结合上级条线部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任务和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整体安排,按每年每千常住人口4批次的抽检水平,全年安排不少于6}}}批次食品监测的总量,由市食安办按照各环节监管部门和食安委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拟定年度监测计划,下达各部门加以落实。
三、监测的范围及品种监督抽测要以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和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店、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堂等为重点区域,以市场主销、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以及针对消费量大和特定人群的产品为重点品种,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开展全过程监测工作,确保抽检样品在时间安排与食品供应相一致,实现品种类别、区域、业态上的分布合理,力争做到全覆盖(见附表)。
风险及评估监测的品种应重点选择在我市产量大、流通范围广、消费量高、社会关注的热点产品;以及高风险食品及历年抽检合格率较低的产品。
四、监测工作程序
1.监测计划的制定。各环节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依据食安办的年度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计划,结合上级条线要求,认真制定食品安全抽样检测方案(如需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也应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及时上报市食安办备案。
在国内或我省近期发生的某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由市政府或市食安委指定相应的监管部门或监测机构及时制订相应的专项风险监测计划,积极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
z.样品的采集。各部门按照本部门制定的抽样检测(风险监测)计划,依据法定程序和工作规范,在本市的种养殖基地、生产加工企业、流通环节和餐饮消费环节等组织采样工作。
3.检测机构的确定。各部门在抽样检测前,要根据检测样品和项目的特点,在本市有资质单位中选择并确定检测机构承担检测任务。对本市检测机构不能开展的项目,可送上级部门或周边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
本市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方便和优惠,按时出具检测报告;对在检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通报监管部门。
4.检测项目和检测。各部门应选择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指标为抽样检测的项目;检测机构根据监管部门的委托,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质量、卫生标准)进行检测和评价。
风险监测的检测项目宜采用已有国家、地方等卫生标准,按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非法添加物质或食品添加剂等检测项目确无相应标准或检测方法的,各部门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5.信息上报。各部门在收到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书和评价分析结果等相关材料后,应在次月15日前将上月食品检测报告及检测结果汇总分析报告报市食安办。同时,各部门应将各自系统或部门的日常监测结果一并上报,有特殊情况随时上报。
承担风险监测的检测机构应在次月5日前,将上月食品风险检测报告及检测结果汇总分析报告报市食安办;如在监测中发现区域性、普遍性及社会关注的、需及时处置的监测结果,应立即向市食安办报告,以便组织开展风险评估。
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后,按其规定要求,由各责任部门做好数据上传、维护工作。
6.监测结果使用各部门按职责对检测评价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生产经营者应依法组织查处,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市食安办。同时根据《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定期将抽样检测和查处情况予以公布;市食安办将汇总各环节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及处理情况及时报送市委、市政府和食安委成员单位。
五、职责分工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要求,各环节监管部门分别对各自监管范围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和风险监测工作。食安办负责制定全市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和风险监测工作;农委负责初级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质监局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工商局负责市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食药监局负责餐饮业消费环节和保健食品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卫生局负责开展常规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必要的应急风险监测工作,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财政局负责项目的资金安排和使用监管,保证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工作的顺利实施;商务局、粮食局、国检局、盐务局等部门和各镇(街道)做好相应的监测或配合工作。
食品安全的日常监测,由各环节监管部门和各镇(街道)根据相关的工作要求和日常工作需要,自行安排和实施。
七、费用支付和控制全市食品安全监测的费用(包括购买样品费用)采取包干形式。市食安委根据市财政安排预算经费情况,核定各环节监管部门抽样检测批次和经费,并根据各环节监管部门抽样检测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由市食安办与各环节监管部门定期结算检测费用。
八、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测和风险监测,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我市食品安全开展的综合性评价工作,也是市政府制定食品安全工作政策和控制性措施的依据,抽样代表性和检测准确性将影响政府对本市食品安全现状的评价和决策。为此各环节监管部门和开展风险监测的部门要高度重视,要把抽样检测工作当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食品抽样检测工作做好做实;各镇(街道)特别是有大型种养殖基地、食品批发市场、供配送企业等的镇(街道)要根据本地区食品安全现状,安排必要经费,积极开展抽样检测和风险监测工作。
2,认真组织实施。市食安办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制定每年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计划。各环节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根据要根据省、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和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计划,将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责任到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抽检工作,及时报送监测数据,确保全面完成食品安全监测任务。食品安全抽样检测和风险监测工作纳入各环节监管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不替代各系统、各条线及按工作职能开展的日常监测任务3,加强相互配合。各镇(街道)应加强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并积极配合各环节监管部门做好食品安全重点品种的抽样检测工作和风险监测。
检测机构要努力提高检测能力并沟通相关信息,形成食品检验检测合力,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
篇10
第一条为规范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强化技术创新管理,促进先进适用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根据《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以及《江苏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实施细则(试行)》,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是指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技术创新活动中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性能、技术水平、试(投)产或在生产中试(使)用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价,作出相应的结论,并颁发《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
第三条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较原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在一定区域或行业范围内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的产品。
第四条新技术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及新工艺装备等,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较原技术有明显改进,达到实用程度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技术。
第五条南京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归口管理全市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验收工作。
第二章鉴定验收的范围和原则
第六条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开发单位要求组织鉴定的,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须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第七条对于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农药、计量器具、压力容器等涉及人身和社会安全以及国家需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其他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结论是审查批准产品投产、申领生产许可证(准产证)、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和转让、参加重大项目招投标、获得奖励以及享受有关扶持政策的依据。
第九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具体分为新技术鉴定、新产品样品鉴定和新产品投产鉴定三类。
第三章新技术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条新技术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新技术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技术任务书的要求,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审查新技术推广应用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技术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新技术经过与相关技术的对比测试。
(二)、具备技术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新技术应用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二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技术名称、规格型号、研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技术任务书:提出技术指标,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三)、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技术方案概述、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对比,技术成熟程度,各项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四)、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五)、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六)、技术测试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用户出具的检测报告,或鉴定委员会专家现场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或在鉴定委员会专家监督下企业质检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以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七)、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四章新产品样品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三条新产品样品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考核新产品试产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四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样品试制计划,样品经法定检测单位检测。
(二)、具备样品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样品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五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制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样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试制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一)、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二)、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五章新产品投产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六条新产品投产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生产管理用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评价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基础标准,作出是否可以指导批量生产的结论;
(二)、审查试制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评价其先进性;
(三)、审查生产设备、工艺工装、检测手段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七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项目开发任务或试产计划,试产的新产品已经法定检测单位按产品标准进行过全项型式试验,经2家以上用户试用。
(二)、具备投产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具备投产所需的工艺装备、产品出厂的测试设备及相关的原材料、外购、外协件检验设备。
(四)、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五)、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八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产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试制产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设备、工装、检测手段要达到的要求,试产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各阶段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验数量和时间、试用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试制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产品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抽样检测报告(全项型式试验)。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用户使用报告:分析用户使用过程中产品的技术性能,评价是否满足用户的技术要求。须提供2家以上用户提供的使用报告。
(十一)、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二)、全套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三)、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六章鉴定验收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鉴定验收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一)、列入国家、省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并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二)、列入市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以及计划外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可申请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组织鉴定验收工作,并由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三)、国家、省级鉴定,市经委可接受委托主持鉴定;市级鉴定,由市经委直接主持鉴定或委托县区计经局主持鉴定。
第二十条鉴定的申请: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申请填写《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申请表》(见附件一)一式三份、全套鉴定验收技术文件资料和《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草案)》(见附件二)各一份,经企业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市经委;
部、省、市直属企业直接向市经委申请。
第二十一条鉴定申请的审批:
市经委收到企业鉴定申请表和鉴定技术文件资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对全套鉴定技术文件资料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经审查合格后,分下列两种情况对鉴定作出安排:
(一)、对于申请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转报省经贸委审批;
(二)、对于申请市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由市经委确定鉴定类别、主持单位、鉴定委员会成员以及鉴定时间。
第二十二条鉴定委员会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鉴定委员会由鉴定组织单位组织七至十五位(单数)技术经济专家组成。专家必须具有高级职称。项目开发单位的人员原则上不得进入鉴定委员会。
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的技术评议过程,并最后形成鉴定结论及证书报批文件。
第二十三条鉴定会议议程:
(一)、鉴定主持单位主持: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和主任委员;
(二)、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
1、由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宣读有关鉴定技术文件资料。
2、专家进行现场考察、观看演示或监督检测。
3、专家质疑:专家根据已审查的鉴定技术文件资料,提出质疑,新产品开发单位必须据实给予回答。
4、专家评议:由鉴定委员会独立评议,起草鉴定意见。鉴定组织主持单位列席会议,了解评议情况,但不发表评价意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原则上应回避专家评议会议。
5、鉴定委员会意见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项目计划或合同书要求的指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正确、统一并符合规定,新产品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投产(推广)的条件、价值与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6、鉴定委员会评议未通过的,鉴定委员会应写出未通过的理由。
7、主任委员在鉴定委员会意见原稿上签字,全体专家在鉴定委员会委员签字栏签字。
(三)、鉴定主持单位主持:由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宣读鉴定意见。
第二十四条鉴定证书的审批:
- 上一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
- 下一篇:财务外包服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