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问题风险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问题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问题风险

篇1

一、“股权代持”的财务核算问题

目前,有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的约束机制,制定了“投资经理项目跟投”制度。即当投资公司决定对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所负责的项目进行投资时,公司要求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按照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投资。在实际操作中,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可以直接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则不能直接成为所投项目企业的股东,这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所拥有的股权往往由投资公司托管,即“股权代持”。由于是代持,该股份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不因投资经理离开风险投资公司而丧失,并可随风险投资公司退出投资时一起退出。但退出后,投资经理所获取的收入必须抵扣了投资经理所应分担、补偿的费用或损失。

笔者认为,代持股份在投资期间内的投资财务的一般核算应并入公司自有资金投资的核算,因此,股权代持业务的特殊会计处理分为:股权代持款的收到和退还;代持股份现金分红的收到和发放。

1、股权代持款项的收到和退还当收到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的项目委托投资款时,公司可借记“现金”,贷记“其他应付款———(投资本金)”。

投资公司卖出被投资企业股份(包括代持的股份)时,借记“银行存款”,按已提的该项投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公司”,贷记“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公司”的帐面余额,并按持股比例对借贷差额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投资收益)”。若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需要分摊或补偿费用发生时,借记“其他应付款———(投资收益)”,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公司把代持股份本金及收益支付给投资经理极其小组成员时,借记“其他应付款———(投资本金)”,借记“其他应付款———(投资收益)”,贷记“现金”,并对投资收益部分计算个人所得税额贷记“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2、股权代持的现金分红款的收到和发放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并按持股比例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投资收益)”。

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在发放代持股权的红利时,借记“其他应付款———(投资收益)”,贷记“现金”,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额贷记“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篇2

关键词:离岸外包;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服务外包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服务外包业既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同时也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大量服务外包企业的建立就顺应了这~转变的要求。服务外包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而且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要根据其与服务外包发包商签订的中长期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外包项目服务。其所承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型:一是信息技术外包(1TO),包括应用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信息管理外包等;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包括远程财务管理服务、远程采购、存货管理服务、远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呼叫中心等。虽然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截止到目前全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4100家,从业人员近67万。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服务外包企业进发展的问题,其中,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是每一个服务外包企业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在我国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由于服务的客户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国的法律法规明显区别于我国,客户的业务类型及发包项目各不相同,使得服务外包企业完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风险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服务外包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

1 服务对象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上讲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即具体的服务内容。无论哪些对象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外包的承接方。首先,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培训费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花巨资建立服务于客户的灾备中心(灾备中心投资巨大,并且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所以一旦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客户服务内容的变化使得外包企业要调整已制定的营运方案。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任何服务项目的调整或变更都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支出。

2 发包方国家政策的影响

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任何一点国情和政策的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保护性条款,以减少本国的损失,包括劳工政策、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均是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另外,服务外包企业为了适应发包方所在国税法的变更而对服务软件的调整和人员的培训均会增加营运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发包企业由于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取消了已决定发包的业务项目,将对业务承接方带来不利的影响,使接包方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3 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如汇率的变化、服务外包市场的变化及地区的贸易保护等等。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当外币作为业务活动中的计量货币时,汇率的任何变动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对外汇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使企业发生了较大的汇兑损失。

4 资金供给渠道的影响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规模小、缺乏品牌、缺少资金、创业环境不足等问题。其中,由于部分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业务开始阶段运营效益不好,并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自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不畅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给予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对规模较小的服务外包企业来说也难于享受到资金上的优惠。

(二)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1 经营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并且都是发生在境外的经济业务,使得服务外包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经济业务本身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中时刻潜藏着不可知的风险。当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国际化后,财务管理活动也自然变得复杂起来,其中自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2 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差

由于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较短,服务外包企业也在经历着成长的过程,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应对风险的措施不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较多地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在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不注重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研究,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没有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非常事件,企业将陷入财务风险中。

同时,由于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较差,在资金使用中也蕴藏着各种财务风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灾备中心的大规模投资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由于承接的外包项目服务周期长及部分发包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因素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入。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应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防范。离岸外包业务的项目实施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在组织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宽企业资金的筹集渠道,以保证企业资

金的正常供应,从而保证项目进行的资金需要。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对外汇资金的管理,遵守国家的外汇管理规定,时刻关注外汇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要根据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同时注意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平衡企业的外汇收支,对远期的外汇收支必须进行科学的预测,以避免发生外汇损失。

应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辩识、评价和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二)科学评估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

服务外包企业要将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外包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洽谈、初期的评估、承接后的运营及运营中的维护等过程。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加强对外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实行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风险控制。

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包括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对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资信情况直接影响服务外包企业未来收益的实现是否顺利,是否可以保证接包企业的现金及时流入;对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经营活动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接包方的未来经济效益情况,因为一旦发包方产生经营风险,如其市场萎缩就会终止项目的外包;对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发包方的环境因素会对其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接包方的经济利益。

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灾备投资风险评估、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收益实现风险评估等内容。对业务承接风险评估主要是预测项目承接的可行性,承接项目后的效益情况;对灾备投资风险评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灾备投资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应客户的要求所进行的灾备中心或设施的建设投资,因其往往投资较大、回收周期较长,必须注意加强管理;对营运成本风险的评估是指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营运成本支出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对收益实现风险评估是指对影响未来收益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力求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实行谨慎处理原则。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由于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并且其承接的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实行谨慎的处理原则,并建立外包业务风险的处理机制,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具体可包括: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及坏账准备金制度。

1 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服务外包企业从承接离岸外包业务项目开始,在其业务活动进行过程中始终是收益与风险共存的。企业应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即在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以预提方式预存出来,建立用于防范外包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外包风险基金的设立、提取及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2 制定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服务外包企业可按照国家的规定,对用于灾备系统的投资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应对可能产生的损失。企业应加强对灾备投资的管理和核算,所采用的折旧办法和对纳税的影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处理。

3 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可能发生的坏账计提准备金,以应对应收账款形成坏账的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会计核算。

(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加强对各种财务信息的整合利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资金管理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服务外包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应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政策,争取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商务部已出台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强调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上市引进风险投资等方式做强做大。企业要抢抓机遇,通过海外并购争取国际市场。拓展外资市场。各地方政府应将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纳入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金融发展资金、科技研发资金、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现代物流发展资金和文化产业资金的使用范围,为服务外包企业广开资金筹集渠道,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取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应加强对资金的合理调度和安排,使企业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服务外包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科学评估接包项目,并对承接的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增强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江燕红我国一些企业集团财务失败的原因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9):16-18

[2]郭强企业财务风险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4):79-83

[3]陈华 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6)116-117

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原因控制策略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在逐渐增大,许多在建项目数逐渐减少,资金流越来越困难,给建筑企业生存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增加了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为应对这一状况,谋求长足发展,建筑企业必须找出财务风险问题产生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策略来加强财务管理。

一、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产生原因

由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内容诸多,且贯穿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始终,周期长,受影响因素多,一旦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缺陷和不足,就有可能导致其自身面临财务风险问题。根据对大量建筑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问题统计分析发现,造成建筑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财务控制有所欠缺,财务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监管不到位,缺乏足够有效性等。风险控制体系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直接性作用,由于大多数建筑企业现行风险控制体系都不够完整完善,难以对财务控制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使得财务风险问题时有发生。

二、加强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

(一)合同签约风险控制

在建筑企业接受工程项目时,会与建设方签订相应的合同,这份合同不仅是对双方要求的一个明确,同时也是对双方行为的一个约束和对双方利益的一个保护。建筑企业要想避免由对方违约而给自身财务造成损失,就需要加强对合同签约风险的严格控制。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对合同内容全面了解,确保合同所提要求在自身可接受范围内,并且所有要求都是在双方达成一致的条件下提出的;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应,受法律保护,对建设方履约行为进行全面监督;不能过于重视项目收益而签约一些不合理的合同,这类合同包括投标程序不合理或环保设计不科学,项目资金供应不及时不足额,工程项目没有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或审批程序不完整的合同,不合法、不受法律保护的合同,有失公平的合同,未经部门审查的合同和工程预算造价不足成本价的合同。避免签约这样的合同,同时加强对合同签约的管理与控制,相信可以有效减少合同签约风险的发生。

(二)资金投放与回收风险控制

建筑企业在获取业主报酬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这属于投资活动的一种,因而建筑企业的财务情况具有不确定性。若企业投资决策人员作出的决策主观性较强、缺乏严谨性,缺少对市场的准确预测与分析,缺少对各种可能风险因素的考虑,没有对投资方案可行性进行检验,就会增大资金投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样,若建筑企业不催收应收账款,导致挂账数量增多,还会加大资金回收风险的发生概率。为加强对资金方面风险的管控,建筑企业需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相关预测分析工作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并采用科学的方式对投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进行检验,确保做出的投资决策行之有效。在资金回收环节,建筑企业需要加快应收账款回收进程,减少挂账数目。

(三)竣工结算风险控制

竣工结算是建筑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在完成全部施工并交付使用后向业主进行工程价款结算的过程,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许多建筑企业都面临着工程价拖欠问题,业主们以资金不足等各种理由不及时向建筑企业支付相应的报酬,导致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员工薪金无法按时发放,从而导致建筑企业遭受竣工结算风险。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建筑企业应将竣工结算风险视为重点控制对象之一,在施工完成后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并编制项目竣工结算报表,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竣工结算送审。对于因业主方面原因而导致的工程变更给建筑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建筑企业需要及时办理现场签证,以便向业主追加项目工程竣工结算,确保自身利益没有遭受损失,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建筑企业在加快应收账款回收的同时,还应做好索赔准备,以避免资金占用或资源损失严重,提高资金流动性。

三、结束语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内容诸多,包括资金投放与回收,工程项目成本预算、成本核算,竣工结算,合同签约等,这意味着引发建筑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只有将每一方面原因严格控制起来,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规避与控制。因此建筑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在各种风险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赵云.关于建筑企业中财务成本核算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

[2]马孝波.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研究[J].现代商业,2013

[3]陈江.关于现阶段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

[4]赵水华.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

篇4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对策

一、引言

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主要目的在于查看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准确,财务信息是否属实,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同时,审查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等。而审计报告使用者在查看事务所给出的审计报告之后,才能进行相关决策。而如果事务所没有有效的发挥审计职能,就可能会触发审计风险。

二、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报表不够真实、完整

会计报表不够真实、完整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企业会计报表对各类会计信息记录的不够完整、准确,或是存在很多不确定内容,导致审计结果和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存在企业会计人员刻意隐瞒会计事实的行为,会计人员为了牟取个人利益,不惜违反法律。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报表存在的风险会转移到审计人员身上,即审计人员如果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企业经营水平较低,未来经营失败

审计工作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企业经营是否合法合规,评价财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而通过审计并给出相关意见之后,企业决策层会根据审计结果来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决策。但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现象的发生。而一部分企业把导致亏损的原因归结于审计问题,甚至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赔偿。

(三)企业刻意的欺诈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吸引更多投资或政策扶持,就会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修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修饰财务报表的手段层出不穷,难以准确的捕捉到。而如果审计过程中没有找出这些虚假信息,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和实际情况不符,并使投资者或其他审计报告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在出现问题时,审计机构就需要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三、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理念

现阶段,想要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首先需要转变会计师事务所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具体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经营理念,想要转变这一理念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1)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都完成了脱钩改制。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都属于自主经营,而这种经营模式必然会使事务所出现出资人以及非出资人这两个阶级。过去由于阶级利益关系处理的不到位,导致事务所经营不善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经营不善就会导致审计风险。所以,处理好事务所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是转变经营理念的重中之重;(2)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应该保持长远的目光,不应该为了利益而铤而走险,避免掉入到“陷阱”中,避免风险的发生;(3)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当以自己的品牌以及信用为主,在面对利益时,必须要把自身的信用及品牌建设摆在首位,不应该因小利而失大节,从而保证自身品牌、信用的良好;(4)会计师事务除了要规避风险,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而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积累充足的资金。所以,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应该保留部分资金用于抗风险建设,而不是赚多少花多少;(5)过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来自于自身工作的不到位,发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审计成本较高,所以,在审计工程中,事务所为了降低成本而简化了很多工作,导致审计不到位,从而引发相应风险。想要改善这一问题,事务所需要加强成本管理,同时,避免工作的简化,宁愿放弃某些项目或亏损,也不要偷工减料。事务所应该加强日常经验成本管理,从细节着手,避免浪费,合理利用好每一笔资金,降低项目开展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益。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也是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想的有效对策。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工作质量,而审计工作质量又决定审计风险大小,所以,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具体需要从以下两点出发:(1)不断提高事务所会计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应该不断提高事务所会计师聘选门槛。过去,很多事务所为了降低成本,聘用的员工甚至都不是注册会计师,使用这种员工必然会导致项目开展的效率、质量极低,从而加大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而提高门槛,需要重视学历、资格方面,同时,有效的评价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素质。其次,应该改善用人机制。明确各岗位会计师的权责,增强会计师的责任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提高事务所内部的竞争风气。最后,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对事务所会计师积极展开有关审计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会计师的业务能力;(2)帮助会计师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一方面,做好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避免会计师受利益诱惑,与被审计单位隐瞒审计事实。另一方面,提高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会计师应该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项业务,要有用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意志,面对困难时,要积极的克服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并养成会计师团队良好的作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保证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三)完善约束机制

完善约束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约束员工行为。约束机制的构建可采用奖惩办法,即在会计师出现不正当行为时,需要通过惩戒机制来对会计师采取物质上的惩罚,如扣除奖金等,从而使会计师认识到自身利益是和事务所利益挂钩的,减少会计师从事危害事务所利益的行为。

(四)加强审计过程的监管

做好审计过程的监管工作,对会计师审计行为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工作失误等情况的发生,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做好业务承接过程的监督。业务承接是事务所开展审计业务的首要环节。目前,我国很多事务所业务承接方面的把守不严格,导致很多劣质审计业务进入事务所中。而想要改善这一现状,首先就需要建立科学的业务承接模式。在全体员工共同承接业务的基础上,领导要做好业务承接方面的审核,避免劣质业务流入,降低审计风险;(2)做好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规范,并按照这一规范来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3)做好审计报告的监管。审计报告签发必须要有一个人负责,且不允许出现多人负责的现象,这样就可以明确报告签发的责任,避免责任不明确出现的工作混乱现象。

(五)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想要彻底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还需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遵守执业准则。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转变对执业准则的看法,很多会计师认为执业准则是对自身行为的限制,其实不然,执业准则应该是会计师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在发生审计风险时,如果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遵守了执业准则,那么需要承担的责任要比不遵守执业准则轻很多。同时,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不应该只是以执业准则来作为自身行为的最高标准,应该把执业准则当作自身行为的基础规范,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在遵守执业准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2)加强符合性测试。目前,很多事务所对符合性测试的重视不是很高,在开展该方面工作时也是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符合性测试的作用。而想要做好该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加强领导对该方面工作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深化符合性测试的内容,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估算审计风险大小,从而做到趋利避害;(3)事务所应该针对目前常见的审计风险来建立风险库。首先,风险库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会计师了解审计风险的种类、触发原因,从而使会计师提高警惕,做好自身工作,避免踏入工作雷区。事务所在长期的经营中,应该不断累计并总结已有经验,向外学习未知风险,制定相关案例供给会计师学习,做好该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师对风险案例的认识,使会计师掌握避免审计风险的方法,找准审计工作重点;(4)审计报告通常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就是对审计结果进行总结并汇报,审计报告中体现了整个审计工作,所以,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审查极为重要。事务所可以建立该方面的审查制度,即在审计报告披露前,需要经过系统的审查,可建立专家组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并分析审计工作是否存在漏洞或其他问题,并及时进行补充。

四、结语

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失真、经营失败以及恶意欺诈等因素,而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为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经济损失,甚至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事务所信用、品牌形象降低。而想要规避审计风险,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约束机制、加强审计过程中的监督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只有做到上述内容,才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并促进事务所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李小咏 单位: 河南豫林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闫俊.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探讨[J].企业导报,2016(01).

[2]刘蕊.会计师事务所承接新客户后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应对策略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3]刘素彤.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

[4]马程琳.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4(18).

[5]李洪,拓亚芬.地方投融资平台发债审计风险探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0).

[6]许建菊.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及防范[J].中国科技财富,2012(05).

[7]张帮金.重要性水平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3(04).

[8]牟彩艳,张露.财务报表舞弊和审计程序浅析[J].商业会计,2012(21).

篇5

我国近十几年来,企业并购事件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企业间并购呈现爆发态势。我国企业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并购的范围已经开始进入更广阔的领域。以刚过去的2014年为例,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企业并购交易达到1.2万起以上,其中海外并购异军突起,中国资本正以积极的姿态大规模开展海外并购投资。但是如此众多的企业并购,真正获得成功的案例占比却并不是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在正式并购之前并没有仔细调研被兼并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造成兼并行为发生后,给自己的企业财务运营带来沉重的压力。2014年南方某知名企业进行海外兼并,最终陷入严重财务危机的案例给我国企业并购敲响了警钟。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并购中出现各种财务风险的比例比国外企业要高的多。

二、我国企业并购中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并购资金庞大,给企业带来融资压力

不管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还是混合并购,都需要企业付出庞大的并购资金。以2014年1月,联想集团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为例,涉及资金达到29亿美元。一般企业要想筹集如此巨额的资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部分企业采用各种社会融资的方式,如增发企业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并购资金。这给企业健康的财务运营带来沉重的融资压力。以企业债券为例,如果企业并购后出现各种运营困难问题,企业需要承担巨额的还本付息的风险。有的企业企业为了实现并购任务,压缩自己主营财务现金流,给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带来财务困境。如果兼并没有完成,或者兼并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远,都会给原本健康的财务运营状况带来麻烦。因此,并购资金庞大,给企业带来融资压力是造成我国企业在并购中出现财务风险的不可忽视的最直接的原因。

(二)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并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企业兼并破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监控方面却没有制定建立科学完善的并购财务预警机制。没有财务风险的预警,造成一些企业在进行并购中经常出现盲目行为,如没有仔细调研被并购企业现有财务运营状况等。有的被兼并企业为了达成并购目标,甚至人为隐瞒自己现有的资产债务的实际状况,这更增加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西方国家企业在兼并中,往往经过长期的市场调研,借助于完善的兼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然后才进行并购操作。以2014年美国FACEBOOK兼并高达为例,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并购的苗头,但是直到2013年8月份才正式启动并购进程,又经过长达10个月的并购谈判,才最终完成此次兼并。这有效地防范了并购产生的财务风险。而我国企业在此方面与其差距明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运行有序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三)政府在某些企业并购中的行政干预过多

我国政府鼓励支持企业通过企业并购做强做大,国内很多企业并购案例都有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的影子。政府的行政干预,有时的确会给相关企业兼并任务的完成提供帮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更多的企业并购其实并不需要相关政府的参与,完全凭借市场手段就能够实现。我国政府在某些企业并购中行政干预明显过多。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自己的政绩,采用地方保护主义的方式,如对一些本就经营困难的企业不采用市场手段让其破产淘汰,而是采取变相保护措施,采用行政命令等方式让当地优势企业并购这些弱势企业。这种做法给一些原来财务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压力,因为并购弱势企业需要付出巨额资金,同时对并购的企业资产重组有需要付出沉重的资本代价。2012年,山西某大型运输公司兼并购失败的原因,就是当地政府无视企业财务运营实际,强制兼并造成的恶果。业内把这种政府对企业并购干预的做法形象地称为“乱点鸳鸯”。

三、防范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规范企业并购融资行为

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财务风险,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兼并带来的融资风险。因此,规范企业的并购融资行为,提高融资风险意识,是防范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最首要的工作。具体做法:首先,对待企业并购,相关企业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企业财务运营的现状,制定正确的融资方案,要明确融资必须在企业可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其次,要畅通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融资提供真正的助力。银行业要建立专门服务企业兼并融资的机构,并为企业提供并购方面的相关财务运营数据,帮助企业防范并购产生的财务风险。企业通过民间渠道筹集并购资金,需要对各种民间资本进行严格的管控,尤其是融资利率的管控。再次,要规范企业融资手段,让企业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融资,如对待企业通过定向增发方式进行融资的做法,要严格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过度融资。总之,只有规范企业并购融资行为,才能有效防范相关并购企业的财务运营风险。

(三)企业并购应当更加重视采用市场手段,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企业并购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采用市场手段,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并购。因为各种市场手段,如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可以最便捷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企业并购方面的市场信息,让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可以有效防范各种财务风险隐患。同时减少政府对企业并购的行政干预,也是做好企业并购重要的方面。当然,减少行政干预,不是完全无视政府的积极作用。而是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下,让其与市场手段进行更加紧密的配合,相互促进,共同配合做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严格制止某些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乱点鸳鸯”的行为,让企业真正成为并购的主体,这样可以防止出现上述因行政干预下带来的企业并购方面的财务风险。

四、结论

篇6

一、明确审计范围和内容

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必须明确审计范围和具体内容,这是审计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审计范围涉及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等方面,一般包括:一是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督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二是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三是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四是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与评价。五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明确这些范围,对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识别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领域,以及设计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上述范围内,CPA应针对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的审计经验,确定审计的具体内容。

行业状况方面,应把握以下审计内容: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状况;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与统计数据等等。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方面,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权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经营活动;筹资和投资活动。审计所有权结构,有助于查明关联方关系的存在,以及关联方交易核算的恰当性。复杂的组织结构会产生财务报表的合并,商誉的减值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等问题,因此,CPA应当关注由此可能产生的重大错误风险。

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选用的合法性和恰当性。内容包括:对重大和异常交易进行会计核算使用的方法;在缺乏权威性标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等等。

内部控制方面,重点审计内部控制各组成要素是否能够有效防止或发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中存在的重大错报。这些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二、有效运用获取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相关信息的方法

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的范围涉及面广,内容多,各内容复杂程度不一,因此,要获取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的相关信息,必须运用适当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询问、观察与检查,分析程序和穿行测试等。

方法运用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巧用”。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同一方法运用的场合、方式也有不同。如询问,应当考虑不同类别、级别的人员,在询问的内容、技巧上的差异。要多采用“引导式”,运用时,要做好事前设计。例如,对舞弊审计询问时,不是直接与可能涉及舞弊的管理人员讨论舞弊的情况,而是设计一些常规问题,让相关人员回答,从中获取被审计事项的有关线索,这样不会引起舞弊者的警觉。二是“结合用”。各种方法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它们服务于审计过程并非“独立作战”,而是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如为取得评价有关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的审计证据,仅运用“观察”是不足以对其做出客观评价的,还应当将“观察”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提高各种方法运用的“组合效应”。

三、合理估量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可知,在审计风险既定的情况下,检查风险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呈反比关系。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CPA必须设计、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合理估量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是一个尽可能节约审计成本与努力降低审计风险的判断过程。因此,审计时要考虑以下两点:

(一)不应将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简单设定为最高值,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

如果简单设定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为最高值,然后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会形成不利后果:一是使“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审计程序走过场,容易使重大错报“藏而不露”,这为审计工作留下隐患。二是增加审计成本。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无疑带有盲目性,测试的范围广,样本多,造成审计资源浪费。

(二)应合理确定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要合理确定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CPA应首先对审计范围内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它们对财务报表整体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然后选择一定的方法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从实际运用来说,可按审计风险模型对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从两方面粗略估量:

1.按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将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在审计风险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对应的检查风险分别为低、中、高。CPA依据对被审计单位和环境的了解,以及对评估具体内容的深入分析,判断该审计业务归属的相应等级,然后,设计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

2.采用“评分法”来确定。评分法是以选定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因素为评分对象,按照其影响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然后调查、了解评分对象的实际状况,并逐项评分。若采用百分制评分,积分在80分以上,则认为是高风险;积分在60—80分之间,认为是中等风险;积分低于60分,则认为是低风险。同样,CPA根据其评分值的高低,设计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

四、拟定总体应对措施

由于影响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每一因素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一般情况下,难以限于某一具体认定,因此,对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后,应采取总体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在审计组中分派一些经验丰富或职业技能过硬的人员或专家。二是对审计组成员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三是对审计组及其人员,加强监督和指导,严格操作程序和规范。四是采取“意外之举”实施某一审计程序,以免被审计者对程序的事先了解,给审计事项造成影响。五是考虑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改。

五、设计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所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具有重大影响,因此,CPA应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检查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

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等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CPA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是重大错报发生的可能性;二是风险的重要性;三是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特征;四是被审计单位采用的特定控制的性质。尤其要区分是人工控制还是自动化控制。

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主要是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指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目的说明的是通过控制测试来确定内部控制运用的有效性,还是通过实质性程序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类型说明的是进一步审计程序中运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CPA应根据认定层次错报风险的大小,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风险越高,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的要求越高,从而影响审计程序类型。

(二)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是指进一步审计程序何时实施,是在期末还是在期中实施。确定何时实施,应关注下列事项:控制环境;错报风险的性质和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相关的期间。一般地,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CPA应当考虑在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重大错报风险并不高时,可考虑在期中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期中实施会有助于CPA在审计工作初期,识别重大事项,及时加以解决。需要明确的是,如果在期中实施了进一步审计程序,CPA还应当针对剩余期间获取审计证据。

(三)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

进一步审计程序范围是指实施某项审计程序的数量或规模。在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时,CPA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审计重要性水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取得的保证程度。当保证程度提高,重大错报风险增加时,CPA应当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

篇7

一、“股权代持”的财务核算问题

目前,有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的约束机制,制定了“投资经理项目跟投”制度。即当投资公司决定对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所负责的项目进行投资时,公司要求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按照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投资。在实际操作中,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可以直接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则不能直接成为所投项目企业的股东,这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所拥有的股权往往由投资公司托管,即“股权代持”。由于是代持,该股份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不因投资经理离开风险投资公司而丧失,并可随风险投资公司退出投资时一起退出。但退出后,投资经理所获取的收入必须抵扣了投资经理所应分担、补偿的费用或损失。

笔者认为,代持股份在投资期间内的投资财务的一般核算应并入公司自有资金投资的核算,因此,股权代持业务的特殊会计处理分为:股权代持款的收到和退还;代持股份现金分红的收到和发放。

1、股权代持款项的收到和退还当收到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的项目委托投资款时,公司可借记“现金”,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本金)”。

投资公司卖出被投资企业股份(包括代持的股份)时,借记“银行存款”,按已提的该项投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X项目公司”,贷记“长期股权投资———X项目公司”的帐面余额,并按持股比例对借贷差额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若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需要分摊或补偿费用发生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公司把代持股份本金及收益支付给投资经理极其小组成员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本金)”,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现金”,并对投资收益部分计算个人所得税额贷记“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2、股权代持的现金分红款的收到和发放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并按持股比例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

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在发放代持股权的红利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现金”,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额贷记“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风险投资公司的股利收入在计算所得税时需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合并计算,存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使股利收入实际上免征所得税的可能,但代持股份的红利却不能免征个人所得税。

例1:假定风险投资A公司于2001年1月1日对B公司投资1000万元,占B公司股份的50%且为最大股东,其中A公司自有资金投资990万元,代持公司投资经理a1的股权6万元,代持小组成员a2的股权4万元。2001年末A公司应享有B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额为1100万元。2002年2月1日,A公司获得B公司现金红利50万元,其中a1应得3000元,a2应得2000元。2002年7月1日,A公司以120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对B公司的股权。

由于对B公司构成了实际控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相应的分录如下:

(1)2001年1月1日

①A公司收到对B公司投资凭据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B公司) 10000000元

贷:银行存款

10000000元

②A公司收到a1、a2的代持股款

借:现金

100000元

贷:其他应付款———a1(投资本金)

60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本金)

40000元

(2)2002年初按2001年末持股比例调整对B公司投资的帐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000000元

贷:投资收益

990000元

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

6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

4000元

(3)2002年2月1日

①收到B公司现金分红

借:银行存款

50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B公司)

500000元

②按代持股份比例将收到的现金分红转发给a1、a2,应扣除个人所得税20%

借: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 3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 2000元

贷: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1000元

现金

4000元

(4)2002年7月1日

①A公司出让B公司的股权

借:银行存款

1200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B公司)

500000元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B公司) 10000000元

投资收益

1485000元

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

9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

6000元

②A公司退还代持股款及相应投资收益

借:其他应付款———a1(投资本金) 60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本金) 40000元

其他应付款———a1(投资收益) 12000元

其他应付款———a2(投资收益)

8000元

贷: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nbs

转贴于 p; 4000元

现金

116000元

二、接受赠送管理股的财务核算问题

由于风险投资不是一种简单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企业也常常参与被投资企业的项目运作管理,发掘企业价值并提供增值服务。因此,基于对风险投资公司及其人员的专业经验的认同,风险投资公司获赠管理股屡见不鲜。尤其2001年以来,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NASDAQ股市的下跌,国内创业版迟迟不能推出,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开展咨询服务及财务顾问业务,获赠管理股的现象更多了。笔者认为,新《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对有关的处理给出了较明确的指导意见。

1、管理股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选择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以下,或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或20%以上,但不具有重大影响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风险投资公司只获赠管理股而未有实际资金投入,管理股份往往比例较小,风险投资公司只承担顾问角色,笔者认为此时可采用成本法。但如果风险投资公司既获赠管理股又有实际资金投入,或者风险投资公司根据管理股主导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或重大资本运营活动,应视为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而采用权益法核算。

2、收到赠送管理股的帐务处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获赠管理股并取得凭据股权证书后,应将依持股比例计算的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登记入帐。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接受捐赠的股权投资”,贷记“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

3、管理股现金分红以及管理股处置的帐务处理对于现金分红,在成本法下,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投资收益”;在权益法下,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处置管理股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各明细科目的帐面价值,将借贷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同时,应将“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的相应余额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例2:假定风险投资公司C于2001年1月1日接受某高新技术企业D的股东赠送的管理股份10%,并由C公司派员对D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战略结构的调整。D公司的有表决权的净资产值为500万元。截止到2001年末D公司由于盈利使得有表决权股东享有净资产600万元。2002年2月15日收到D公司现金分红5万元。2002年7月15日,C公司以60万元的价格将10%股份出让。

由于C公司对D公司构成了实际控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1)2001年1月1日收到股权证明

借:长期股权投资———接受捐赠的股权投资

500000元

贷: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 500000元

(2)2002年初按2001年末持股比例调整对D公司投资帐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00000元

贷:投资收益

100000元

(3)2002年2月15日收到现金红利的处理

借:银行存款

5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50000元

(4)处置股权应进行的处理

①借:银行存款

600000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50000元

投资收益

50000元

长期股权投资———接受捐赠的股权投资 500000元

②借: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 500000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00000元

由上例可见,获赠股权给风险投资公司带来的实际利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直接给公司带来净资产的增加,体现在资本公积中;一部分给公司创造收益,体现在投资收益中。

三、关于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于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目前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存在争议,这里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观点一:风险投资公司应根据所投项目的不同情况,对于投资减值准备分别进行考虑。比如,种子期的项目可以多提,成熟期的项目可以少提。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中对于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规定是较为明确而严密的,不应人为夸大和缩小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风险投资公司应在每会计期末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应计提减值准备的所列迹象,来确认是否对该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应计提的,应根据市价或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客观地确定可回收金额,按可回收金额与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之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观点二:对于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在会计期末会按照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分额的变动对投资的帐面价值进行调整,故已充分反映了被投资企业的亏损或盈利等财务状况。因此对于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不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篇8

(三)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与监督的不健全要想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构建成功,就必须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大多数出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监督工作其主要就是为了对财务风险工作进行量化,能够有效避免财务风险工作中产生违法乱纪的操作,将财务风险管理更加透明化与公正化。然而出版社的财务风险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仅仅只是对财务账目进行审核,并没有与出版社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相挂钩,缺乏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全面监督机制,致使监督机制不够严谨。

三、出版社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优化路径(一)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提升财务风险人员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机制是保证财务管理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而且财务管理机制的健全是一种长期从实际的操作中不断的发掘财务管理问题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从财务管理本质入手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对与财务工作中的资金风险以及财务意识,不断的改变并且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要让其重视出版社此次改革,要主动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积极进行财务管理改革,这样才能够让财务工作人员了解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保证出版社顺利改革转型的基本前提。

(二)构建风险防范共享平台,提升财务风险工作效率构建风险防范共享平台,开展诸如业务透明公开学习、出版社工作人员互动等活动,为财务风险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各种与财务风险活动相关的信息提供渠道,及时做到财务风险分析,从而提升财务风险工作效率。但是构建风险防范共享平台需要出版社能够应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将出版社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全部录入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中,然后财务风险工作人员利用该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进行整合,形成风险防范平台,该平台应该涵盖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各项财务风险调查数据、出版社各种刊物的销售、印刷厂等各种资产的记录等等;由于构建风险防范平台是项繁冗复杂的工程,需要出版社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对其进行研究。该平台一旦构建完成后,不只是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够利用这些数据,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都能够通过该平台进行基本的了解,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出版社的运营效率,也极大的促进了出版社财务风险防控与财务资金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展开出版社财务管理人员相应业务的培训工作,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上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对其工作认识,只有加深了理解才能够充分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确保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营。具体方式就可以采用交流、定向培训、深造等方式,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各项培训,获得一定的晋升途径,同时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为出版社改革保驾护航。

篇9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问题;对策

企业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细胞,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环境因素、内部因素等,导致企业运营中也存在较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运营造成影响,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从企业发展基本情况入手,提升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基于此,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特点分析

通常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是广义上财务风险,除了企业财务问题外,同时也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根据企业资金运营阶段,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回收风险、分配风险、资金风险等,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客观全面性。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由于风险伴随着企业运营而存在,因此其存在于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中,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才能促进财务风险规避效果;第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企业风险的重要特点,体现在财务风险发生时间、发生地点、风险程度、风险影响范围等不能确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第三,可控性。随着对财务风险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涌现出来,能够对采取风险发生可能性等进行预测,风险评估更加准确,也赋予了财务风险可控性的特点。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但从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情况来说,管理人员素质还有待提升,这也是导致财务风险的问题所在。具体来说,一些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洞察力,无法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导致企业风险应对水平不足,对企业整体发展造成制约[1]。另外还存在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且受到专业知识限制,在制定财务管理计划过程中,无法与市场相适应,最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在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必不可少,通过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才能保证实现管理目标。然而,很多时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影响企业财务预测与控制效果。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中相关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在具体实施管理中与市场严重脱节,不能实施动态化管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不足,无法导致企业领导掌握各部门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投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企业投资、融资过程中,无法全面考察和预测风险,影响对整个财务风险的管控质量。

(三)投资管理不够科学投资管理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投资管理,能够减少盲目投资,降低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对企业投资环境全面了解,制定出科学的投资方案,降低财务风险。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市场调研严重不足,尤其是对风险投资分析不足,增加企业投资风险。此外,企业财会人员在具体业务开展中责任心不强,导致会计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受到影响,不能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无疑会增加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2]。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不够完善风险预警是一种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手段,但很多企业尚未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导致企业风险系数增加,加上一些企业不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对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不够重视。在企业具体投融资活动开展中,对于具体项目了解、预判相对缺乏,同时相关风险防范制度不够完善,更加侧重于企业短期的经济效益,缺乏对事物两面性考虑,继而导致决策失误,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预防机制。

(五)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在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开始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也逐渐建立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但从目前整体情况来说,财务会计管理主要依据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实际操作,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还不够规范,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开发中五花八门,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以至于很多系统、软件都无法完全满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需求,实用性较差。同时,由于缺乏规范性的财务系统,在设计到财务流程、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软件更新升级较为繁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施。另外,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水平偏低,影响整体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由于财务会计信息化水平、风险防范意识等因素,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滋生,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效措施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持续优化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核算等业务环节,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财务工作环节进行全面关注,减少财务工作出现错误的几率,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对财务风险进行更加深入的控制。同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优化企业内部各类资源配置[3]。新时期,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业务增加,只有持续优化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从过去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

(二)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问题,必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企业领导应该为财务会计人员提升自我素质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帮助其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技术。为了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还必须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从招聘环节严格把关,同时落实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认识到自身工作重要性,通过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保驾护航[4]。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有效实施,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第一,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先进的风险防范理论,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控制制度总纲,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指导;第二,依据企业各部门特点,建立逐级财务管理机制,提升财务管理制度的灵活性、适用性,在总纲的基础上,各部门灵活开展财务工作,提高风险防范水平;第三,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分工,建立之上而下的财务审批、财务监督机制,将财务审批工作落实到实处,进一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四)构建更加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是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一,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能够深入了解企业运行中各环节工作,对其中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建立一个动态化的风险监控机制,确保企业运营环节中资金数据都处于可控状态下,一旦出现风险能够及时得到处理;第二,以风险为导向建立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自我风险免疫机制,对各项目实施环节风险进行预判,确保这些风险都处于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制定潜在风险解决办法,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第三,建立长效风险管控机制,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各环节细化分解,并落实到各岗位中,各岗位员工工作成绩、失误等都可以和其绩效直接挂钩,对表现突出者可以给予一定奖励,包括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而工作中还存在不足的,则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还可以给予一定处罚,发挥每一个员工自身价值,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五)不断提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效果,在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信息网络,保证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有用的财务信息,避免由于决策失误引发的财务风险。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企业各环节施工都无法脱离信息技术而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财务管理软件等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思想与方法实施的重要载体。不仅需要从思想上避免监控脱节问题,同时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当然,人的因素关系到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财务会计信息化业务培训,从制度、管理、预测、防范等入手,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效果,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效益造成的不利影响。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在近三十多年里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资料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民营企业967.68万户,注册资本25.79万亿,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60%,民营企业从业人数已达1.04亿,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约占全国总量的70%,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据有关资料表明,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5.9年,很多民营企业从创立到辉煌、再到关闭或衰落只有10年左右时间,如二株、巨人、德隆等一些著名企业都是威风一时就一撅不振或销声匿迹。这些尴尬事实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在这些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财务风险问题了。一方面由于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薄弱,另一方面在企业创立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理财能力的培训,财务运作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以致财务缺乏弹性、企业缺乏应变能力,严重危及企业生存。

一、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一)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1、财务风险的基本含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本质就来源于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生存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企业财务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引起的企业普通股股东净收益的不确定性。因为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筹资决策引起的,所以也叫筹资风险,其大小取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而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包括筹资风险在内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损失或收益,它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分类。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险类型。关于财务风险的划分标准也很多,如以可控程度划分,以研究对象划分等。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四个方面。这里,我们主要以风险的成因为标志,将财务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流动性风险、政治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等九种风险。

(二)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概述。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财务风险管理客观存在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管理的存在无疑会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民营企业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但其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其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表现在财务上就是业财务目标。因此,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定义为: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1、缺乏筹资渠道。当前,筹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瓶颈,由于受到了自身规模的限制,根木无法通过发行证券、股票等方式从资木市场筹集所需资金,还有就是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产小、信用度低以及没有相应的担保和抵押作为依据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商业银行通常不会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由于缺乏筹资渠道,致使民营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资金,对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筹资成本相对较高。目前,银行信贷依旧是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可是,在银行的信贷中,所增设的贷款一般都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由于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银行贷款机率不高。就算是民营企业在银行中获取了所需的贷款,但还是会因贷款程序复杂繁琐,手续办理时间太长,且收费高,最终导致民营企业需要支付过高的筹资成本。

3、财务风险控制缺失。财务控制在企业则务管理工作中属于核心部分,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则务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充分认识到则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具有的重要性。多数民营企业还未建立起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大多存在着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情况,并且资金管理不严,资金流失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企业资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大大降低了资金实际使用效率。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内部原因。(1)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采取简单的家庭式治理结构,向成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而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势必凸显其原有公司治理结构的固有问题,并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随着民营企业成长和扩张,这种简单原始的公司治理结构势必无法满足需要,而其管理环境的先天不足导致其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导致更多问题的产生,造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更多的利益冲突,产生更多的成本。(2)缺乏内部控制与 风险管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与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而成长型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很多都应归咎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对于仍在摸索中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民营企业,其管理者往往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具备正确的风险观念,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人员、机构和管理成本所限,不愿或者暂时难以专设内部控制机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很难建立。(3)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夹缝中产生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业主自己的家人或是亲戚。这些人要么没有文化,要么没有财务知识。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财务人员听命于管理者的意志,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这些人员不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并结合外部环境制定财务战略,即使是日常的财务决策也缺乏科学性。而业主又不敢放手引进外来专业人员,这种模式制约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开发培养和更广范围的择优选聘,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全和发展。

2、外部原因。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具体分析是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向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但是引发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还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法律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防范制度。企业内部体制的健全还要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要综合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顾及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筹资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有效结合,对于资金的额度以及期限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才能够正确的估算出成本,对成本进行控制,管好资金,将资金用在正道上。另外,还要制定出一个还款的计划。财务要做到严格的事前控制,做好预算工作;做好资金的事中控制,这样才可以确保资金的有序流动;事后还要构建一个资金审核体制。

(二)选择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

1、筹资风险的管理策略。资金结构具体指借入的资金和自有资金两者间的比例。最优的资金机构指在企业可以接受的最大的风险范围之内,在总的资金成本最少且企业的价值最大的时候的资金结构。可以用负债的比例去表示最大的筹资风险。一个只具备自有资金而没有借入资金的企业尽管实现了无筹资风险的愿望,但是它的总成本是比较高的,也不能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债务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总额降低了,进而收益也可以增多,但是筹资的风险会愈加的大。

2、投资风险的管理策略。作为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要内容组成部分的投资决策可以直接左右到企业在长时间内的经营效益以及资金结构,投资决策一旦失误了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令企业遭遇困难险境甚至破产。在选定投资项目之前一定要对可行性分析与论证进行缜密的研究,要秉承投资决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对投资资金必须合理配置,处理好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散开来。

3、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策略。中小企业在对客户的赊销行为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标准,对于那些经济效益不好、信誉不高、来历不明确的、负债比例高的,上一次的赊销还没有结账的企业都不应该再次给予赊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的资金不外流,避免给企业带来亏损。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货款的回收考核制度去强化收款、企业可以将货款的回收程度作为销售人员的重要考核标准,还要和企业的内部经营责任联系起来,共同促进货款的及时收回。

(三)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以保证资金合理分配。一定要做好信用调查和评价任务,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强化存货监控,预防信用风险的产生,进而盘活存量资产。另外,要配置好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比例,要对短、中、长期的负债进行均匀的安排,还要对期间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试,在保证支付能力的基础上,尽力将资金的使用率用到最高。(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一种成本低廉的诊断工具,它通过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来预知财务风险,分析企业的实际财务运行数据,及时地向管理层汇报相关的风险,以做出预防风险的决策。中小企业应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信息反馈,促使管理者及时改善经营管理,防止陷人财务危机。首先,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预警短期风险。为此,要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科学规划现金的流向与流量,合理调度资金,加强现金管理来实现短期财务预警;其次,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企业筹资风险。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财务风险现状,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企业发展潜力和财务结构等五个方面的财务指标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设立预警指标的临界值。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内部制度不完善,缺乏风险意识,容易因为财务危机而破产,本文虽然对于民营企业目前财务风险成因及其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提出了小的建议,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目前的状况,制定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重视事前事中控制,科学地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才是当务之急。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运营的真实情况,优化财务结构,从而规避风险,改善不良经营状况,实现企业目标,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

作者:于春晓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参考文献:

[1]秦占荣.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

[2]丁洁.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6)